为什么中国的钱这么多?
为什么中国人钱多了反而不安?
为什么说大国崛起靠的是制度而非掠夺?
为什么政府有钱不如民间富有?
为什么说养儿防老“不道德”?
为什么发展金融是中国的出路?
陈志武
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教授。曾获得过墨顿 米勒奖学金。专业领域为股票、、期货和期权市场以及宏观经济与经济史。
1983年获中南工业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现担任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及量化历史研究所所长。
2000年,一项颇得全球经济学家首肯的世界经济学家排名出炉,在前1000名经济学家中,有19人来自中国,陈志武教授排名第202位;2006年,《华尔街电讯》将陈志武教授评为“中国十大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其担任学术总顾问的纪录片系列《华尔街》与《货币》,对中国金融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
最近几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转型过程中的市场发展和制度机制建立的问题以及其他新兴资本市场问题。其著作常被《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远东经济评论》、The Boston Globe,Barron's所引用,也常发表于许多香港和大陆的报纸和杂志上。此外,他还是Zebra Capital Management 三位合伙人之一。
敬请关注“陈志武金融作品”系列
序言金融是什么
新版后记
2009年8月,《金融的逻辑》一书问世,当时正值全球金融危机深谷,中国经济也在忙于应对危机冲击。回头来看,本书的出版真可谓恰逢其时,因为一方面社会各界对金融普遍持负面态度,主流媒体铺天盖地给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业贴上了“贪婪”、“掠夺”等标签,另一方面人们也因此对“什么是金融”、“金融为什么”等话题特别好奇:既然金融市场已经发展了几百年,也经历了一次次金融危机,但每次危机之后人们不仅没有放弃金融,反而从每次危机中吸取教训,使接下来的金融发展得更健康、更深化,这背后的道理、缘故是什么呢?许多读者朋友怀着求知探索的热望,从各种严肃的金融学术读物和通俗的金融普及读物中寻找答案。在这个大背景下,《金融的逻辑》获得了众多读者朋友的认同,他们纷纷表示通过本书增进了对金融的认识和了解。我对读者朋友们的支持和认同表示感谢!
金融危机虽然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但是危机本身也强化了一些固有的错误观念,形成了一些错误、片面的说法。一个流行说法是“虚拟经济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另一个流行说法是“实体经济才是重点”。我想说的是,这些说法的大行其道,甚至影响到决策层中的许多人,对中国企业、个人和国家的长期竞争力提升是非常不利的。
这些话听起来有道理,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更让人觉得很有道理,因为从表面上看,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都是吃穿住行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东西,金融交易这些“虚”东西既不能填饱肚子,又不能提供温暖,所以,只有那些生产实物的实体经济活动才是真实的产出,这种劳动才创造价值!金融活动不创造价值!生产型经济当然才是发展的重点,而金融这样的“虚”行业也当然必须为实体经济服务!—这些观点的广为流行说明,社会大众距离真正理解金融、理解经济学原理,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首先,没有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的金融业,金融也是实体经济。在这里,我们应该看到,任何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作为消费者与生产者的人过得“好”、过得幸福。只要我们做的会给人增加幸福或说增加效用,那就是在创造价值。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以人的效用增加来定义价值、定位价值,而不是以是否生产实物来判断价值创造。农民种粮食,工人造汽车,我们知道他们在创造价值,因为他们给人提供了粮食、交通工具,帮助解决了人们的吃和行。另一方面,医生虽然没有生产实物,可是治好病给人带来健康,使人的效用增加,所以,医生当然也在创造价值。
那么,金融家的活动是否创造价值呢?我们还是按照金融是否改善人的效用为标准进行判断。就以灾害保险为例。现在有了财产的灾害险,即使发生火灾水灾,房产毁了,保险公司可以赔付,不用担心一家人是否还能活下去,更不用担心哪24小时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靠卖妻卖女求得活路,因此,心里有安全感。相比之下,在传统中国社会,因为没有保险等避险金融市场,一旦发生灾害,众多家庭往往无家可归,面临生存挑战,甚至被迫卖妻卖女,把妻女作为避险资产使用,以求得一家其他老小活下去的机会。在这个意义上,金融市场带来的不只是更多人的心里更安全踏实、睡好觉,而且把女性从避险工具和相配的妇道约束中解放出来,使女性得到了解放。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讲,金融虽然不直接增加物质的总产出,但是通过给人们提供丰富的跨期配置收入与消费、平滑风险事件给生活带来的冲击的工具,让人们不至于一时饿得难有生路、一时收入多得无处可花,使每个人一辈子的总体效用达到较高。金融交易虽然没有直接生产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却使人类社会的整体幸福感、整体效用大大增加。
在我们看来,什么是实体经济不应该由是否生产实物来定义,而应由是否增加人的效用来定义。工人、农民、企业家通过生产实物,提升人的效用,而金融家通过提供跨期配置风险、跨期配置收入的工具,也提升人的效用。只要是在从事增加人类效用的经济活动,就都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根本没有工业和农业是实体经济而金融等服务行业是虚拟经济这回事!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难以走出“生产东西的行业才是实体经济”、“金融是虚拟经济”这种误区呢?这当然有其历史背景。在传统农业社会或者更早时期,生存、温饱一直是人们面临的较大挑战,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物质生产能力始终低于人的需求,供不应求,短缺一直困扰着人类。于是,人们在判断什么活动创造价值、什么经济活动最重要的时候,自然以你是否在生产粮食、生产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作为主要甚至的价值判断标准。换言之,当物质供给始终不足、许多人处于饥饿或饥饿边缘的时候,物质生产的边际价值较高,于是,帮助解决温饱、让人活下来是最重要的,其他像金融这样的经济活动虽然也重要,但只能是第二、第三位的,因为物质生产首先是解决今天的短缺问题,是为今天能活下去直接服务的,而金融更多地是解决跨时间、跨空间价值交换的问题;如果今天的生存还没解决好,人类社会当然顾不上考虑明天、后天是否能活得好了;所以,在传统农业社会、在物质短缺的社会里,物质生产的边际价值较高,金融活动的边际价值相对较低,人们自然以你是否在“生产东西”来判断你是否在做正事、是否在给社会做贡献,社会盛行“唯实物经济”价值观就不足为奇。也正因为这种价值观和物质短缺的现实,农业社会几乎只有实物生产经济,没有金融经济,人们把从事金融的人或商品交易的人视为“不务正业”,甚至视为“剥削者”。
好在1780年左右开启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社会。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到19世纪上半叶慢慢扩散到欧洲大陆和美国,它通过机器代替人工,使每个人每天的物质产出大大提升。其结果是,到了19世纪后半期,美国许多行业的物质产能开始超过需求,在那时开始出现“市场营销”、“大众广告”这些新型职业。试想,当社会处于物质短缺的时候,是消费者自己去寻找商品,是卖方“俏”买方“贱”,卖方当然不需要花钱做广告、做“市场营销”了;可是,随着物质生产能力于19世纪后半期超过需求,买方就走俏了,卖方就必须在竞争中通过广告获得消费者的注意,所以,相当程度上,大众广告的出现标志着率先进入工业革命的社会开始走出短缺的时代,向物质过剩的时代迈进。
到了20世纪,特别是随着中国于1978年后开始改革开放,工业革命的力量不仅使先发达的国家走出短缺,而且使中国、印度这些人口大国也快速走出短缺,进入产能过剩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过剩的物质生产通过出口市场找到了销路,如今出口市场渐渐饱和,物质过剩除了削减产能之外,已无其他出路。在这个时候,与产能严重过剩形成较大反差的是中国社会的金融供给严重不足,金融服务供不应求。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当局面是物质产能过剩的同时金融产能短缺时,那就说明物质生产的总体边际价值为负值,而金融服务的边际价值为较高!也就是说,此时需要重点发展的不是传统的“实体经济”或“实物经济”,而是金融行业,因为后者的边际价值较高,金融业的发展能快速增加社会的整体效用。
因此,真正理解经济学、理解金融的逻辑的决策人,应该说的是“要重点发展金融经济,放缓发展实物经济”,而不是“实体经济为主,金融经济为辅”。当然,现在的主流政策还是“以实体经济为主,金融业必须为实体经济服务”,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从上面谈到的经济学逻辑我们能够看到,这会继续强化资源错误配置,恶化经济结构扭曲,最终带来经济困难甚至危机。
正是因为这些错误说法的大行其道,我希望《金融的逻辑》第二版的出版,能够继续帮助社会公众消除对金融的误解。因为金融作为现代社会、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会因为一次或几次危机而中断或者消失,恰恰相反,危机有时甚至是金融业必要的清毒、消毒过程,为其接下来更健康、更深入的发展奠定基础。退一步讲,金融业伴随各发达经济体存在并深化发展了多个世纪,这一事实本身就证明了金融对社会的正面价值。在看到并认同这个结论的同时,我们还有必要认清金融背后的逻辑。
陈志武
2014年9月15日
对于自己金融知识不足的一个补充。纸张,印刷都可以
帮买的还没有看呢,为了拓展自己的经济金融思维,早晚必读~
老师推荐的一本书。很实用,写得很好,对我有帮助。
找了很久一直没找到,实体店一直没看到,在当当买到了,一直信赖当当
经典中的经典!做商业的人都应该拿一本放在床头慢慢学习。哈哈!有点深度噢...
从金融的角度,讲述了如何能使人民富裕,国家强盛,是一本好书,值得一读···
对于非金融专业的人,很值得一读,学到了很多金融方面的知识。
深入浅出讲金融,包装。排版和纸张都很舒服,但是这么制作精良的一本书居然没有送书签....
逻辑性很强 尤其是最后一部分 用金融逻辑解读社会
不同的视角去看金融这个和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工具,拓宽视角。
金融的逻辑带我走进了另一个全新世界,我很喜欢,书的包装很好的,值得购买。
非常好的一本书,读完很受启发!又买了金融的逻辑2.
看完了才来评论写的确实不错,深入浅出,适合金融小白读,能让人一眼看懂经济政策
一直想买的书,内容不错,值得一读。对问题分析得很深入,还是在外面看得清楚些,所以人不能局限于一国之内,换个地方对现在的处境看得更透澈。
全书探讨了资本化、金融、金融危机、股市等的逻辑,比较有深度
这本书观点很新颖,让我眼前一亮,然后立马把第二本也买了,原来金融这么重要,它是富国强民的根本。
已读,书本关于金融的独到见解令人深思,且对于金融的解释很通俗,一般人都能看懂,确实是一本很好地书。
我想知道这本书是不是意味着还有《金融的逻辑2:金融何以富民强国》?
其实部分观点还是很有意思,不过对待儒家文化并没分清儒家和统治术,作为一些历史资料的科普还是挺好的,整书压缩三分之一才是佳作
这本书讲的这个市场经济以及一些关于金融这个行业谅解非常清楚,书的质感也很不错,经常读,谢谢作者也很用心写这本书。
买了看了个开头,听一个野战派人讲课时说里面有一个错误,有点是去看这本书的动力,不过学术圈还没听过,有时间还要再看。结合一些教材和教学视频,把最基本的弄明白。
陈博士的这本书是我所知道的对中国经济金融状况、问题有如此深刻认识的,几十年来第一部。我非常崇敬陈博士,希望所有国人都能读一读这本书。
外行看金融的书,买它是因为别人推荐正合适。看得比较慢,总体来说,它确实合适小白入门,而我更觉得惊喜的是,作者很好地引导更进一步地讲解了我所不曾想到过的领域,好书。
作者为了使读者更好的理解金融的概念,全书贯穿着中国人的生活实景的描述,并且加以独到的分析,令人对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现象有了新的见解。
还没看完,对金融的解读偏向西方,就前半部分而言觉得确实对我在课本上学到的金融学进行了冲击,但很多从书中生出的疑问我并没有在书中找到答案,个别部分感觉有点儿替西方洗地,要不要买2我还在观望。
金融的逻辑1:金融何以富民强国许多人并不感到富A有2第章西方的兴起是I因为掠夺8的银子多吗第章掠夺对西方的崛起贡献有多大第章资本化是美C国资改变我8们观念书蓝狮子读书会:年度十大商业图书简介【作者】陈志武著名华
我们与完美金融体制的距离,就是儒家文化与契约文化的距离。等到有一日,养老、消费、融资、投资需求都可以用金融产品替代时,我们的亲情和友情才能更纯粹。经济交易留给市场,感情沟通留给亲友。父母无需儿女养,儿女不靠父母供,亲兄弟明算帐,抛却了金钱利益的家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非常好的一本书。我是金融专业,能够将金融与生活联系起来真是讲的太好了。见解深刻,将枯燥的课本理论变为生活实际,非常好
《金融的逻辑1:金融何以富民强国》感觉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平庸著作,书中对很多涉及的内容缺乏深度,感觉买后既浪费金钱又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