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善恶之源图书
人气:58

善恶之源

21世纪心理学*有趣的发现之一。耶鲁大学公开课*受欢迎导师保罗·布卢姆带你探索道德判断背后的心理学。著名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乔纳森海特、彭凯平联袂推荐。

内容简介

婴儿有道德感吗?我们是如何成为有道德之人的?理性思考对道德决策来说无足轻重吗?保罗 布卢姆把心理学、行为经济学、进化生物学和哲学的深刻思想融为一炉,力图探索我们究竟如何超越先天道德的局限。与此同时,他还研究了黑猩猩、心理变态者和常春藤教授们的道德,探索了我们对性、政治、宗教和种族问题的令人困扰的道德感觉。

作者引述了美国耶鲁大学的开创性研究,证明婴儿早在能开口讲话和行走之前,就有能力判断他人行为的好坏,就能产生共情和同情,就能产生原始的正义感。但人类的先天道德仍然十分有限,有时候还会酿成悲剧,比如我们天生就仇视陌生人,也容易产生偏执和狭隘。布卢姆还指出理性与道德判断的紧密关系,理性和思索能让我们作出道德决定,比如奴隶制是错误的。归根结底,我们可以通过想象、同情和我们人类独有的理性思考能力,超越我们生来就具备的原始道德情感,超越婴儿的局限。

众多知名学者、专家推荐。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芬 平克:婴儿拥有丰富的认知和道德生活,这是21世纪心理学领域最有趣的发现之一。但对婴儿认知与道德的研究如何揭示人类的本性?保罗 布卢姆用他标志性的写作风格——清晰、深刻、敏锐和优雅,通过本书为我们作出解答。《正义之心》作者乔纳森 海特:保罗 布卢姆向我们展现出,一名科学家如何把矛盾的发现、广泛的研究和深厚的人文关怀结合为一体,为人类的本质勾勒出了一幅细致入微、令人惊奇的肖像,描绘了它的美好、恐怖和奇妙。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善恶之争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之一。但从婴儿的善恶起源探讨道德的冲突、局限、转化、超越与升华,是一种另辟蹊径、引人入胜的新角度。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用科学的心理学研究人类的道德,也许更能够抓住人性的本质。

编辑推荐

21世纪心理学有趣的发现之一。

耶鲁大学公开课受欢迎导师、著名认知心理学家、TED演讲人保罗 布卢姆带你探索道德判断背后的心理学。

著名心理学家史蒂芬 平克、乔纳森 海特、彭凯平联袂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作者简介

保罗 布卢姆(耶鲁大学公开课受欢迎导师、著名认知心理学家、TED演讲人)

耶鲁大学受欢迎、最风趣的心理学教授。他的心理学导论课是耶鲁大学受欢迎的公开课之一,超过500人选修,全球有上千万人观看、学习这一公开课的视频。

《科学》杂志评出的Twitter上最有影响力的50位明星科学家之一,美国哲学与心理学协会前任主席,《行为与脑科学》杂志联合主编。

因出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而获奖无数。他的文章屡见于《纽约时报杂志》、《自然》、《纽约客》、《科学》等刊物。著有畅销书《快感:为什么它让我们欲罢不能》。

目录

[目录]

赞 誉

引 言 卑鄙的我,高尚的我

第 1 章 每个人的内心,都活着一个苛刻的道德家——婴儿的道德生活

我们在婴儿身上发现的东西,正是苏格兰启蒙运动哲学家们口中的“道德感”。所谓道德感,并不是做好事或坏事的冲动,而是作出某种判断的能力——也就是区分好与坏、区分善良和残忍的能力。

冷眼旁观有罪吗?

人之初,性本善?

如何区分行为的善恶?

习俗的力量有多大?

第 2 章 高尚的本能能否打败自私的基因——共情和同情

儿童表现出来的共情和同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们居然在如此年幼的生命身上就能发现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的踪迹,已足够令人惊叹。

心理变态者杀人时在想些什么?

幼儿主动帮助他人是出于关心吗?

换位思考带来更多不道德行为?

第 3 章 正义怎么才能得到伸张——道德审判

判断能力和感受能力是人类生来具备的本能,是自然进化史给我们留下的遗产。这些能力与公平和正义等概念有关,与共情和愤怒等情绪有关,与奖励和惩罚等行为有关。

为什么人们渴望公平?

人肉搜索的本质是什么?

孩子为什么爱打小报告?

我们为何爱看复仇剧?

第 4 章 世界上有两种人——“我们”和“他们”——人类的种族偏好

我们都是智慧生物,可以运用智慧来梳理信息,同时限制我们的选择,让“更好的那个我”战胜自己深恶痛绝的直觉和私欲。我们正是以此来克服自己的种族偏好。

肤色为何能分化人群?

龙年出生的孩子受教育水平往往更高?

美国人对中国人的态度有过怎样的转变?

第 5 章 厌恶感是怎样把道德带入歧途的——共情的对立面

要把道德判断建立在厌恶感之上,就如同把希望寄托于硬币。如果抛硬币得出了错误的结果,并不是因为你抛硬币的方式不对;它之所以会给出错误的结果,就和它有时也会给出正确的结果一样——一切全在于运气。

婴儿为什么不讨厌自己的便便?

反对同性恋有悖常理?

种族大屠杀何以能发生?

第 6 章 我们是否真的能够对陌生人无私奉献——道德有亲疏

亲属、内群体和陌生人的划分并非固定不变,许多道德说教的目的就是把人从一种类别变成另一种。而且许多研究发现,如果我们看到陌生人的面孔、听到他们的名字,我们真的就会更愿意帮助他们。

杀死一些人换取更多人的生命可取吗?

决策面前谁能够理性?

还有比电车实验更难抉择的道德困境吗?

第 7 章 如何成为一个好人——超越道德本能

我们已经远远超越了婴儿的局限。人之所以为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此——道德不单来源于人类的本能,还来源于我们的同情心、想象力和的理性思考能力。

真正的无私存在吗?

坏榜样更有影响力?

经常读书的人会更加善良吗?

宗教信仰是道德的“加速器”?

致谢

译者后记

在线预览

引 言 卑鄙的我,高尚的我

2005年,一位家住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的作家弗吉尼娅 波斯特莱尔(Virginia Postrel)听说,有个她认识的名叫萨莉的人患上了严重的肾脏疾病。如果没有人为萨莉捐献肾脏,她很快就得靠血液透析机过活了:每周要进行三次血液透析。弗吉尼娅了解了一些疾病知识,和丈夫商量好之后,便启程飞往华盛顿特区,把自己的右肾移植到了萨莉体内。肾脏移植通常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但是弗吉尼娅和萨莉并没有亲属关系,她们甚至都不算是特别亲密的朋友。但是弗吉尼娅说,她很同情萨莉的遭遇,希望自己能通过肾脏移植这种直截了当的方式为萨莉提供帮助。还有人做得更“过分”:他们会通过“matchingdonors.com”之类的网站,向不认识的陌生人捐献肾脏或其他器官。

有人认为,这种无私的利他行为无疑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因为只有上帝才能在我们的头脑中植入这般高尚的道德原则。很多著名科学家都秉持这样的观点,其中就包括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院长弗朗西斯 柯林斯(Francis Collins)。他认为,人类这种甘愿为他人奉献的无私精神,恰恰证明生物进化学说有一个严重不足——它无法充分解释我们何以会产生道德判断、作出道德行为。于是他们试图向神学寻找解释。

虽然人性中有如此高尚的善心,但人性中也存在令人战栗的残忍。今天早晨我在报纸上读到这样一则消息:一个男人被女友甩了,男人就一路尾随,伺机往她脸上泼硫酸。我到现在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及时次听说“纳粹大屠杀”事件时的震惊:毒气室、残暴的医生、年幼的孩子被做成肥皂和灯罩。如果我们把人性的善良视为上帝存在的证据,那么人性的残忍是否也能证明魔鬼的存在呢?

人性的善良和残忍,还常常以不那么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就我个人而言,我对自己做过的坏事印象最为深刻。过去曾作出的某些不当选择到现在还令我内心难安,犹如有虫蚁啮咬(如果你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那只能说你是一个比我高尚得多的人——或者比我卑劣得多)。我曾经犯下许多善意的错误,因为我当时深信自己作出的选择是正确的。然而,有些时候,虽然明知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却仍选择背道而驰。正如《星球大战》里的尤达大师所言:“黑暗的力量过于强大。”但尽管我还留着自己的两个肾脏,我也曾经确实为他人作出过牺牲,为我认为正确的事承担风险。所以综合来看,我是一个正常的人。

人类的道德问题总让我们深深着迷。我们最喜欢的故事,讲述的往往是善与恶的斗争——不管是虚构的(比如小说、电视剧和电影),还是真实的(比如新闻报道和历史记录)。我们希望看到好人得好报,但我们最希望看到的,还是坏人遭恶报。

我们对惩罚“坏人”的热爱,可能会让我们走向极端。几年前在英国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只猫走失了,几小时后,人们发现它被关在垃圾桶里。而这条街上有个监控摄像头,碰巧拍到了一切。猫的主人在检查录像带时发现,原来是有一名中年妇女把猫抓了起来,看四下无人,就打开垃圾桶把猫丢进去,然后关上盖子走开了,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猫的主人把这段录像传到了社交网站Facebook上,结果很快就有人认出录像中的那位女士叫玛丽 贝尔。

我们很容易就能明白,为什么玛丽的行为会惹恼猫的主人(当然还有那只猫);但是我们似乎很难解释,为什么成千上万的人在看了那段视频之后都会愤愤不平。他们想让她付出代价、“血债血偿”。有人甚至专门建了一个Facebook页面,名为“玛丽 贝尔去死”(Death to Mary Bale)。玛丽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导致警方不得不出面保护她的人身安全。如果人们怀疑某人作出不道德行为,他们真的有可能会杀人——过去因此而惨遭暴徒谋杀之人不在少数。而所谓的不道德行为,在另一些人眼里却可能是符合道德要求的,比如婚前性行为。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人类的道德本质?可能很多人都会认同柯林斯的观点,觉得这其实是一个神学问题;还有人相信,我们理解道德的方式,就是揣摩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在作品中对人性细致入微的刻画;还有人喜欢从哲学角度思考道德问题,他们不只关心人的思想和行为,还关注规范伦理学(normative ethics,简单来说就是“人应该做什么”)和元伦理学(metaethics,简单来说就是“对与错的本质分别是什么”)。

当然,也有人求助于科学。我们已经可以采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精神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语言、知觉和记忆,我们当然也可以采用同样的办法来探究道德的本质。我们可以比较不同社会的道德推理(moral reasoning),也可以研究同一社群中人们的道德差异,比如美国的自由派和保守派。我们还可以研究某些特殊案例,比如残酷冷血的心理变态者。有些人可能还会提出疑问:其他生物(比如黑猩猩)是否也拥有我们所谓的道德?因此,我们还能凭借进化心理学的帮助,探索道德感究竟从何进化而来。社会心理学家还会研究外部环境对个人心理造成的影响,比如哪种环境因素能让人变得更善良,或者更残忍。神经学家还会观察大脑活动,研究大脑哪些部位与道德推理有关。

我将会在本书中论及上述全部内容。但我本人是一名发展心理学家,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尚处于萌芽状态的道德,即婴儿和幼儿身上表现出来的道德意识。我将会带你回顾当展心理学研究为我们揭示的无数令人惊讶的事实,让我们对人类的道德生活有更为深入的理解。托马斯 杰斐逊在给朋友彼得 卡尔(Peter Carr)的信里写道:“道德感,或者说良知,就像一个人的大腿和胳膊一样,是他身体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被赋予了道德感,只是有的比较强,有的比较弱,就像每个人四肢的力量也有大小之分一样。”他说对了。

杰斐逊认为,我们天生就有道德感。持类似观点的,还有一些与他同时代的启蒙运动哲学家,比如亚当 斯密(Adam Smith)。在本书完成之前的那个夏天,我在苏格兰的爱丁堡住了一段时间。就在那时,我发现自己深深迷上了亚当 斯密的《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the Moral Sentiments)。当然,他更为人熟知的作品是《国富论》(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很多人都是因为这本书才接触到他的思想的。但是亚当 斯密本人认为《道德情操论》写得更好。这本书行文优美、见解深刻,充满人文关怀。他在书中深入探索了想象力和共情的关系、同情的界限、我们对做错事的人施以惩罚的愿望,还有其他许多与人类道德有关的问题。尤其有趣的是,我可以站在亚当 斯密的角度重新审视许多当代的科学发现。因此,我将像个才读过一本专业书籍的本科生一样,在本书中大量引用他的论述。

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在阐释以进化生物学和文化人类学为佐证,发展心理学是如何支持杰斐逊和斯密的观念的:我们天生就拥有某些道德本能。我们的道德本能包括:

道德感——我们有一定的区分善意和恶意行为的能力。

共情和同情——我们会因周围人的痛苦而痛苦,进而希望自己能消除他人的痛苦。

原始的公平意识——我们更喜欢平均分配资源。

原始的公正意识——我们渴望看到善行得好报,恶行遭惩罚。

然而,我们先天的善良本性其实相当有限,有时甚至少到令人发指。托马斯 霍布斯(Thomas Hobbes)在1651年指出,“自然状态中”的人类其实既邪恶又自私。在某些情况下,霍布斯的看法是对的,我将在本书中带你探索一番:我们天生就对陌生人态度冷漠,甚至怀有敌意;我们见解偏狭,而且无法容忍与自己持不同意见之人;我们还有某些本能的情绪反应(其中最值得留意的就是厌恶感),可能会让我们犯下极其可怕的恶行,比如种族大屠杀。

我将会在本书倒数第二章向你证明,为何研究婴儿的道德本能可以让我们从新的角度来审视成年人的道德心理;而成年人的道德心理将会告诉我们,本能偏好又如何把世界划分为家人、朋友和陌生人。我将在一章里带你探索,我们如何才能打破自己先天的道德限制——我们的想象力、同情心,特别是智慧,如何让自己拥有更深刻的道德洞察力,推动道德进步,远远超越婴儿的局限。

第 1 章 每个人的内心,都活着一个苛刻的道德家

——婴儿的道德生活

这位一岁大的婴儿决定自己出手,伸张正义。他刚看了一场玩偶戏,戏中共有三个角色。中间那个拿起一只球,传给右边的小伙伴,右边那个接过球后又把它传了回去。然后中间那个又把球传给左边的小伙伴,但是左边那个接过球后就带着球跑了。这出戏落幕之后,“好人”和“坏人”都被带下戏台,放在这位一岁的小男孩面前。它们面前各有一件相同的奖品,小男孩可以选择一个拿走。这个小男孩的选择同研究人员的预期一样,也和实验中绝大多数刚开始学习走路的幼儿一样——他拿走了“坏人”面前的奖品。但他觉得还不够“解气”,只见他向“坏人”探过身去,给它头上来了重重一击。

我将在本书中列举许多类似的实验,证明人类天生就拥有某些道德特质,还有一些道德特质是后天习得的。我们都拥有道德感,让我们可以评判他人,指导我们对他人予以同情或谴责。我们生来就懂得以良善之心待人,至少部分时候如此。但我们也拥有某些丑恶的本能,它们可能会愈演愈烈,甚至变为残忍和邪恶。19世纪的天主教牧师托马斯 马丁(Thomas Martin)认为儿童“拥有堕落之本性”,并且总结说:“我们诞生于世之时,即拥有邪恶残忍之本能倾向。”他的话也并非错误。

天生的道德

婴儿拥有道德?我知道,部分读者可能觉得难以置信。但是我很清楚自己在说什么。

这里所说的“婴儿”,指的就是字面意义上的婴儿,或者用莎士比亚的话说,是那些“在保姆怀中又哭又吐”的小家伙。但是“婴儿”这个词的定义范围还是太广。我在本书中一般不讨论年龄在三个月以下的婴儿,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缺乏相关的实验数据——以我们目前掌握的实验方法,很难搞清楚他们在想些什么。对于在没有充足实验数据支持的情况下讨论他们的道德生活,我持谨慎态度。就算人类生来就拥有某些道德特质,它们或许也和其他许多生理特征一样,并非打一开始就显现出来——想想雀斑、智齿和腋毛吧。大脑和我们身体的其他部位一样,成长发育都需要时间。所以,我并不打算强辩人在刚出生的时候就拥有道德。我真正想阐述明白的是,人类的某些道德原则并不是后天习得的。它们并非来自于母亲膝头的教诲,或者学校和教堂的指导——它们其实是生物进化的产物。

那么“道德”究竟是什么?每位道德哲学家都对“道德”有不同的定义,还有很多“非哲学家”(nonphilosopher)压根儿就不喜欢用这个词。我曾经跟不少朋友聊过这本书的内容,不止一个人回应道:“我不相信道德。”有一位可爱的女士甚至对我说,道德不过是限定你能跟谁上床、不能跟谁上床的规则罢了——我不确定她是不是在开玩笑。

媒体评论

善恶之争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之一。但从婴儿的善恶起源来探讨道德的冲突、局限、转化、超越与升华,是一个另辟蹊径、引人入胜的新角度。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用科学的心理学研究人类的道德,也许更能够抓住人性的本质。

——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婴儿拥有丰富的认知和道德生活,这是21世纪心理学领域最有趣的发现之一。但对婴儿认知与道德的研究如何揭示人类的本性?保罗 布卢姆用他标志性的写作风格——清晰、深刻、敏锐和优雅,通过本书为我们作出了解答。

——史蒂芬 平克(Steven Pinker),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著有《心智探奇》(How the Mind Works)

保罗 布卢姆向我们展现出,一位科学家如何把矛盾的发现、广泛的研究和深厚的人文关怀融合在一起,为人类的本质勾勒出了一幅细致入微、令人惊奇的肖像,描绘了它的美好、恐怖和奇妙。

——乔纳森 海特(Jonathan Haidt),美国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

著有《正义之心》(The Righteous Mind)

我们之所以被保罗 布卢姆吸引而来,是因为他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一向出类拔萃;我们之所以手不释卷,是因为他书写心理学研究的方式充满智慧而又让人轻松惬意。

——吉姆 霍尔特(Jim Holt),美国著名哲学家

著有《世界为何存在》(Why Does the World Exist?)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好!!!!!!

2017-11-22 22:16:5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算是比较独特的探讨角度

2017-10-28 19:27:0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包装完好,有深度有内涵

2017-11-13 17:01:4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好书值得一看

2017-05-26 09:50:37
来自默***(**的评论:

好不错满意

2017-06-06 19:37:58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看推荐买的,屯着慢慢看吧

2017-06-06 22:02:09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不错 包装完整快递快

2017-06-13 10:04:02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善恶之源 我看到这一页我才发现,这么大个洞!!!

2017-06-14 11:40:42
来自***(匿**的评论:

不错哦,值得推荐

2017-06-22 23:26:55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购买时此书价格没有折扣,性价比稍低一点。

2017-06-25 21:33:15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不错不错当当也就是卖书啦…………

2017-07-13 20:39:40
来自田园男**的评论:

当当活动价,很实惠,快递也给力。近年来比较有质量的书。

2017-08-22 18:32:36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还没看 不过应该不错

2017-09-06 20:37:11
来自xmbw**的评论:

内容丰富,可读性强

2017-09-07 13:06:1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好书慢慢读慢慢读好书

2017-09-08 16:07:3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能促进脑细胞增长

2017-09-16 08:53:08
来自叶小虫**的评论:

好很好特别好

2017-09-28 18:01:0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非常好,很喜欢。

2017-11-09 17:26:38
来自lightdo**的评论:

挺不错的,不过如果是喜欢看有情节性和文学性的书友,可能会觉得有些枯燥。

2015-08-15 16:35:20
来自linda宝**的评论:

不是刚刚已经评价过了吗?怎么又出现一次?挺好的一本书!

2015-06-16 16:24:40
来自安了个**的评论:

如果你也喜欢心理学,这是本很棒的专业读物!同样的,这个也适合喜欢吹毛求疵的"社会哲学家",浅显易懂又能引发共鸣,好书就该这样。

2015-05-07 14:27:5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我多年从当当网买书,各方面水平感觉非常好,比淘宝网好太多。

2015-12-31 20:20:32
来自窝里横**的评论:

印刷很好 书质也不错,按年度推荐书单买的,有点意思

2016-03-03 19:17:4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网易公开课心理学导论的教授作品,和另一本《幸福的假设》结合一起读的。值的推荐。

2015-04-08 17:43:34
来自mlx827**的评论:

善恶之源~~~对这本书很感兴趣,可是还没有看

2016-04-23 22:51:39
来自思辨bn**的评论:

心理学是一门精深的学问,轻松阅读,深悟其中奥秘,比读教科书书更有益。

2016-04-27 04:45:14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正在阅读,之前有些这些方面的思考,这本书给了很多启发

2017-03-04 12:24:19
来自精灵陈**的评论:

婴儿是最纯洁的存在,新奇又无所畏惧,可能还潜藏着我们不知道的秘密。

2016-04-23 08:24:41
来自爱小狗**的评论:

很好,内容较深刻,语言简单风趣,让读者容易理解

2017-10-23 12:57:4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谁都想不起自己婴儿时期的事情,但是那时发生的事情很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整个人生。书里提到的一些实验都非常有意思,看到了实验设计师的用心,结论也引发人的更多思考。

2017-09-16 11:50:17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