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百老汇剧场里价格越高的位置卖得越火?为什么100万美元带来的愉悦感,400万美元才能让它翻倍?为什么议价时,一定要抢先报价,而且一定要“狮子大开口”? 在本书中,畅销书作家威廉 庞德斯通揭示了价值的隐性心理学。在心理学实验里,人们无法地估计“公平价格”,反而受到无意识、不理性、政治等不正确因素的强烈影响。营销专家们很快就把这些发现应用了起来。“价格顾问”建议零售商怎样说服顾客多付钱或少付钱,谈判教练也提供类似的建议帮商务人士谈成交易。全新的价格心理学要求商家设计价签、菜谱、返款优惠等。 可以说,价格是最为普遍的隐形说服大师。不管是谁,只要平常要跟人讨价还价,这本书就不能不看。
媲美西奥迪尼《影响力》。
罗永浩,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经济学之父丹尼尔 卡尼曼等鼎力推荐。
2011年奇书,他们都说:《无价:洞悉大众心理玩转价格游戏》必须读!
威廉 庞德斯通是美国超级畅销书作家,迄今为止已出版作品13部,两次获得普利策奖提名。
如果你是Sales & Marketing,《无价》是你拿得起、放不下的实用指南;如果你是电商,请阅读第11章的定价智慧;如果你是地产经纪,请阅读第21、22章的房价奥秘;如果你是餐厅经营者,请阅读第9、12章的经营策略;如果你是零售业从业者,请阅读第10、16、19章的销售技巧;如果你是奢侈产品经销商,请阅读第11章的定价秘诀;如果你是典当、拍卖专业人士,请阅读第35章的博弈技巧;如果你是聪明的消费者,通读全书,你就可以避开一个又一个价格陷阱。
湛庐文化出品。
更多好书尽在湛庐文化
威廉 庞德斯通
美国超级畅销书作家,迄今为止已出版作品13部,两次获得普利策奖提名。
引言 一杯260万美元的咖啡
及时部分 价格背后的心理奥秘
为什么百老汇剧场里价格越高的位置卖得越火?
为什么100万美元带来的愉悦感,400万美元才能让它翻倍?
为什么有人说得出张国荣的老唱片该比蔡依林的贵两倍,却说不出它到底该卖1块还是1毛? 第1章 价格没头脑第2章 黑就是白第3章价格效用:谁在决定价格第4章 偏好逆转:为什么喜欢A却给它的定价低第5章 锚定效应:随着锚点上下浮动的价格第6章记忆价格和前景理论:我们对价格很愚钝第7章 通牒博弈:讨价还价中的心理状态第8章 一掷千金:丰厚的奖金是否影响判断
第二部分 魔术般的价格骗
价格没头脑
我们时不时地能得到一些线索,看出自己的价格感觉有多不靠谱。摆过旧货摊儿的人都知道,要给家里的废旧物品标上一个有意义的价格会是多么困难。“这张张国荣的老唱片该比那张蔡依林的贵两倍,我百分之百地肯定。但它到底该卖10块还是1毛,这我可就说不准了。”
相对估值稳定而一致,具体的数额却无比随意。旧货摊揭示了一桩我们或许不愿在商业交易中承认的真相:价格不过是拼凑出来的数字,不见得总能令人信服。
简单的发现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推动我们周遭世界运作的数字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牢不可破、有着符合逻辑的基础。在新的价格心理学当中,价值短暂而又不,就好像哈哈镜里的映象一样变化多端。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刚买了一辆新车,突然之间你发现,高速公路上“所有人”都开着和你相同的一款车?你学到一个新名词(或者,听说了一种晦涩的海上哺乳动物、民族舞蹈),接着却一连几天都碰到它?你在新闻里听到它,你在电车里或电台里听到到它,你无聊时翻阅的过期《国家地理》杂志上正好有一篇讲它的文章……
这就是启动(一些莫名其妙的巧合强化了它)。在你浏览报纸,半听半看着电视,或者在高速公路上开车的时候,你会忽略周围发生的大部分事情。只有少数几件事引起了你的注意。诡异的地方在于,选择把哪种刺激传递到意识中,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先前接触过的某东西(启动),降低了它吸引到注意的门槛,于是该东西更容易得到关注。这也就是说,其实你以前可能早就多次碰到过学会的新单词或刚买的新车了。只不过,现在你才注意到它罢了。
“启动”不仅影响着你注意到了什么,还影响着你怎么做。后一种情况中,“启动”可以用暗示的力量来实现确认。比如,沉闷的会议上,大厅里响起哈欠声,人人就都受了传染,开始打哈欠;去了苏格兰或者阿拉巴马州之后,你的口音突然变成了当地腔。
价格吸引的诱饵
说到对任意连贯性最狡诈的应用,去收银台看看便知道了,那就是超市发的“打折积分卡”(也叫“忠诚卡”)。使用这种卡的消费者,是自己把自己当成了吝啬鬼。一想到错过了便宜5毛钱买条毛巾的好机会,他们简直要抓狂。所以,一站到收银台跟前,他们便摸索着掏出积分卡来。这些人,就是能为了节省5块钱开车穿过整座城市的顾客。
积分卡的数据能告诉市场,对价格最敏感的顾客最定期地购买哪些品牌和物品。按超市咨询事务所“威拉德 毕晓普”的吉姆 赫特尔(Jim Hertel)的说法,连锁店一般会安排500多样最频繁出售的商品,给它们特殊对待。超市知道,可口可乐、牛肉或者麦氏咖啡一涨价,顾客就能注意到。所以,它们总是尽可能地找最不容易受人注意的商品提价。细叶芹或者其他顾客购买不频繁的东西,比如甜面酱、石榴、奶酪、鲜榨橙汁等提了价,几乎没人会有意见。“靠这些东西,有机会赚点儿利润。”赫特尔解释说。这是因为顾客记不得上回买它的时候付了多少钱,或是对这些东西的成本没有的概念。
在确定什么能调动消费者支付意愿的道路上,超市顾问们尚未搬动的石头不多了。最近的一项调查其结果耐人寻味:呈逆时针方向逛完商店的顾客掏腰包时会更豪爽些,平均而言,比顺时针逛商店的人多花两美元。
别把所有圣诞礼物包在一个盒子里!
1978年,广告人阿瑟 希夫(Arthur Schiff)接了一档子没啥指望的工作:为俄亥俄弗里蒙特生产的廉价刀具设计电视商业广告。希夫为产品编了个亚洲名字“金厨”,写了一段两分钟的现场广告词,它成了以后电视购物节目的通用模板。照希夫的想象,你不光是卖产品,还“免费”搭卖一大堆额外的东西。
“你会为这样一把刀具出多少钱?”金厨广告的播音员问,“在回答之前,请先听听:它送一把配套的叉子,锋利无比,能帮你把切菜变成享受。别急,还有很多其他的……”接下来,播音员抛出一套“六合一厨房工具”,一套“牛排用刀”,还有一柄“独特的螺旋形切片刀”。
“广告播到,”金厨的合伙人之一,埃德 范伦蒂(Ed Valenti)说,“你都搞不清自己得到了哪些东西,可你知道,它花不了几个钱。”
金厨刀具原价9.95美元——外加其他各种免费的东西,另外广告还列举了从电视上买东西的各种不确定性。范伦蒂甚至说,是金厨的订购热线创造了“打订购电话免费”的说法。到沃伦 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于1984年收购它的时候,金厨公布的销售额已达5 000万美元。
电视购物节目的风格有点儿像歌舞伎表演。成功的电视购物节目总是最能打动消费者的心。毕竟不管产品有多么不同,人性始终大同小异。电视购物行业的中心,就是泰勒所谓的“别把所有圣诞礼物包在一个盒子里”原则。1985年,泰勒在《营销科学》期刊(Marketing Science)上“心理账户和消费者选择”,对消费者如何判断东西值不值得买、该在什么价格上买提出了一个独创的观点。
神奇数字9
“我来告诉你什么叫广告的辉煌,”罗杰 斯特林(Roger Sterling)在电视剧《广告狂人》(Mad Men)里说道,“九毛九。”调查声称,大约30%到65%的零售价格都是以数字9结尾的。不管在什么数量级,它都站得住脚。有时,9的单位是千或者万,有时它代表分,而在汽油上,它指的是厘。
苹果公司的史蒂夫 乔布斯坚持iPod 下载歌曲的价格是九毛九(视频下载则为一块九毛九),被誉为天才。2009年,苹果发了慈悲,歌曲下载新增了0.69美元和1.29美元这两种价格。
这一现象的典范,是九毛九杂货店1。20世纪60年代,大卫 戈尔德(David Gold)在洛杉矶开了一家酒品店,想清空店里那些走货速度太慢的低价红酒。
他贴了一张横幅,上面写着:“红酒世界。你的选择:九毛九。”这招超管用,只要是九毛九的东西,顾客们便照单全收。
真正的肉骨头被抛到了脑后……
普通老百姓是货币错觉的真正受害者。雇主利用通货膨胀削减他们的薪资,还美其名曰“加薪”。工会谈判代表拍着他们的肩膀,恭喜他们“取得了胜利”。
他们把积蓄存进账户,买成实际回报很低甚至干脆没有回报的房产、债券和养老金。政府对他们根本没有利润的房子和储蓄课以“利润”税。
也不是说货币错觉总不好。2008 年《洛杉矶时报》的一篇文章指出,“2000年以来加州房价飙升,其实为少数族裔打开了房地产市场的大门,减少了社区因为害怕少数族裔到来而让房产贬值的恐惧情绪。”不管怎么说,经过一辈子的训练,货币错觉必然会得到强化。很多时候,我们的社会就是一条巴普洛夫实验里用的小狗,金钱就是唤起它反应的小铃铛。多次的重复之下,我们学会了对着空洞的符号猛流口水,反倒把真真正正的肉骨头抛到了脑后。
对《无价》的赞誉
(排名不分先后)
预读《无价》,一本有思想的书,虽然美式思维写法读起来难懂一些,但确实有料!每个总经理和产品经理都该读一读:忘记教科书上那些定价原则吧,忘记 BOM,忘记收益目标吧!好好研究你的用户,给他们一个舒服的价格和给他们一个需要的产品同样重要。
拉卡拉支付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
孙陶然
用户满意度的本质是消费者对产品感知和体验的程度与期望值的匹配度,所以价格的管理本质上是对该匹配度的管理。《无价》这本书揭示了这一现象和本质,值得一读。
易观国际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于扬
本书非常实用,感觉像一个久经商战的前辈在给你讲他的经验之谈。聆听的过程中,你会时而思考,时而大笑,甚至会忍不住拍案叫绝。本书冲破价格原有的经济学范畴,以一种更幽默、更智慧的姿态告诉你,价格不仅仅是数字。
HIERSUN(恒信)钻石机构董事长、“I Do基金”创始人
李厚霖
您觉得:“我来办好这三件事,您大约得准备这么多钱”和“您大约得准备这么多钱,我来办好这三件事”的心理学导向结果一样么?觉得不一样,那就看《无价》;觉得一样,更得看《无价》!
华艺传媒总裁,畅销书《微力无边》作者
杜子建
朋友推荐的,还没细读,应该对从各行业业人员对客户心理的把握有帮助。
这本书买的人很多,对于做的营销的人来说很有用
无价:洞悉大众心理玩转价格游戏。美国超级畅销书作家,迄今为止已出版作品13部,两次获得普利策奖提名。
价格这个东东,商家真的是玩的太NB了,佩服作者!
庞德斯通的力作之一。文字很有趣,内容也是深入浅出。读完之后,让人对市场上的价格有了很不一样的看法。
很久了,想买的书,个人觉得书的正面还是保留原样不要在右上角把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写上去比较好,不然你可以写在广告条上啊??下流
作为一个资深的剁手党,总以为自己很明智,现在看来,终没能躲过商家的陷阱,真是买的没有卖的精啊!
老罗推荐的,整好赶上十周年优惠,买了好多书.还是当当的书最便宜,最好,每年都在当当买十几本书.了解各行各业的知识,活的更加悠然,还得看这本书
威廉庞德斯通的书一直就都是畅销书,不过大陆能买到的也不多,这次买了三本。这个人是个鬼才,他的书逻辑性很强,多读读有好处
老罗推荐的,买了好多书.还是当当的书最便宜,最好,每年都在当当买十几本书.了解各行各业的知识,活的更加悠然,还得看这本书
看了《影响力》再买的《无价》、不知道是不习惯美式思维还是翻译得不完美、感觉读起有点拗口、不过很不错了、作者的《谁是谷歌想要的人才》也值得一读!另外同类的书籍要推荐郑教授的《理性的非理性》、这本书也是讲行为决策心理学的、而且更符合中国式思维!
如何区别一个商品的价格,卖家背后的心理? 洞悉大众心理玩转价格的秘密
看后知道了价格的背后的故事!在日常消费时会理智些!
看了一些,有的地方对于我这种只知道看小说的人来说理解起来有点困难,不过的确说的很有道理,害我都不看买打折的商品了,觉得那是一只=种欺骗
市场同质化越来越严重,价格导向性客户虽然始终存在,但是对于商家而言,差异化、创新才是存活根本
深入浅出的解读价格背后的秘密,做生意不可缺少的一本书
讲透商业本质 稀缺决定价格 价格波动来自于需求匹配
我总是跟老婆(她开服装店)说,价格不是决定成交的最重要因素,得我研究完这本书,得好好给她上上课了
能让你从另一个角度看清价格的本质。特别值得哪些顾客一说价格高,心理就发虚的销售员认真学习。
一部精彩而有趣的著作,作者透过纷繁复杂的价格现象,向我们揭示了看似简单的价格背后所包含的精密且复杂的机制。正如行为经济学所倡导,作者采取崭新的研究手段,将其它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成果引用到价格研究中来,实现了多视角对个体决策因素的度量。《无价》将带你打开价格领域的密码,回归到人的层面来解读价格现象。
本书中揭示了价值隐性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无法准确地估计商品的公平价值,易受到超出商品本身以及自然环境对商品的合理定价,而从心理消费。倒不如说是一本心理学书籍——消费心理学,很好的书籍,推荐。
包装很好 书真的很不错 简单翻了一翻 简直是超值 当当的书真的是很便宜 性比价超高的一本书 居然这个好看 书的纸质也很好 没有异味 很喜欢 内容很符合宣传 没有夸张 真的是很有用的一本书 很高兴买到了这本书 .
读完此书发现消费者其实对价格并不了解,无法准确的判断价格,只有从周围环境中寻找线索,因此适当的装饰显得格为重要。锚点的提出给我们启发:抢先报价,拔高对面的参照物。最终发现价格只是一场集体的幻觉,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商品的价格不仅取决于我们认为它值多少,还取决于周围的人认为它值多少!
这是家人推荐的一本书,关于商品价格制定策略的一本专著。作者是美国作家、怀疑论者威廉庞德斯通。他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物理学,现定居于洛杉矶;作者长期为《纽约时报》、《经济学家》等知名报刊以及美国一些电视台撰稿,是《哈帕斯》杂志和《纽约时报》书评专栏的长期撰稿人;迄今为止,他已出版著作十余部,主要著作有《财富公式:玩转拉斯维加斯和华尔街的故事》、《操纵选票:为什么电子计票器不公平》、《如何移动富士山》、《卡尔·萨根》、《囚徒的抉择》、《推理迷宫》等以及《大秘密》、《更大秘密》、《最大秘密》系列。其中《循环的宇宙》、《推理的迷宫…
书举了很多形象生动的实验调查方面的例子,包含的知识点比较多,我无法一一列举,建议大家都读一读。相信我,读一读对你有好处,读完可能下次你遇到商家的小把戏,会一下子看清真相,从而很好地捍卫了你的钱包君
物流太慢,快递员太无诚信,我明明在公司,他没有联系我,无缘无故以说已跟我联系,是我要求推迟收货,而拖至第二天,第三天送货,第三天送货故意等到下班时间才拿来
两天读完《无价》,通篇没几句人话,废话连篇加各种生涩案例,其实就是讲"锚定效应"这点儿破事儿。60页以后彻底失去读下去的兴趣,最终还是忍耐着看完。烂书!湛庐文化差评!典型的商品而不是书籍。到家就扔去压箱底。
外国的经管著作有个特点:明明可以用几句话说完的事情非得写篇论文,明明一篇文章可以交待的事非得写本书。有时候这是优点,有时候就会让读者觉得平淡觉得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