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的道路(1893-1949)图书
人气:19

的道路(1893-1949)

只有透彻读懂*的道路 才能读懂中国的革命史 才能读懂中国的当下和未来
  • 所属分类:图书 >传记>领袖首脑  
  • 作者:[张万禄]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224121315
  •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3
  • 印刷时间:2017-02-15
  • 版次:1
  • 开本:128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研究的道路,从另一个角度也深刻研究了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

——用武器的批判,给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有力的批判的武器,开创了一条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路。

——用农村的星星之火,点燃了整个中国大地,开创了一条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用实事求是的路线,走出了一条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

编辑推荐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献礼图书

新中国成立70年献礼图书

30年整理修订增补,150余万字

珍贵详实的史料、独特的视角、逼真的历史细节

作者简介

张万禄,中国共产党党员,西北政法大学教授,曾兼任陕西省中国革命史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1935年7月生。曾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西安陆军学院、西安政治学院等军史院校教授中国共产党历史22年。1984年转业至西北政法学院,继续教授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革命史。主要著作有:《成长的道路》(合著),于1987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院校政治理论研究成果”二等奖,1988年获全国出版社系统“首届读物”二等奖,1989年秋被国家教委规定为全国青少年读物。《的道路(1893-1921)》、《的道路(1921-1935)》、《与新中国的诞生》。

12;用实事求是的路线,走出了一条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

目录

目录

引言(1)

上册

及时编成长的道路——从农民的孩子到马克思主义者(1893—1921)(3)

及时章农民的孩子——韶山春秋(5)

一、故乡和家世(5)

二、6岁就开始劳动(9)

三、同情穷苦人,帮助穷苦人(11)

四、倔强的性格(17)

五、同情被迫造反的穷苦人(20)

六、聪明好学,善于思考(25)

七、劳动与苦读(34)

八、读《盛世危言》(36)

九、“过激派”老师——李漱清(39)

十、立志出乡关(41)

第二章赞同维新变法——读书东山高等小学堂(43)

一、“今天我们学堂取了一个建国才!”(43)

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46)

三、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47)

第三章投身辛亥革命——及时次到长沙(51)

一、及时次公开发表政见(51)

二、辛亥革命的战士(54)

三、及时次知道“社会主义”这个名词(58)

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60)

五、湖南省立及时中学的高才生(61)

六、图书馆的半年自学读书生活(66)

七、及时次看到世界大地图(69)

第四章努力修学储能,继续探求人生和救国的真理——湖南及时师范的峥嵘岁月(72)

一、“一师是个好学校”(72)

二、独特的学习道路(97)

三、“体育于吾人,实占及时之位置”——关于体育运动的实践、倡导和研究(142)

四、杰出的社会活动家(165)

第五章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五四”运动前后(198)

一、及时次北京之行(198)

二、湖南“五四”运动的领导者(217)

三、第二次北京之行(232)

第六章“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实现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根本转变(253)

一、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253)

二、领导湖南的自治运动(270)

三、关于革命道路和建党问题的讨论(279)

四、舍“小家”为“大家”——教育全家走上革命的道路(314)

五、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321)

本编结语(327)

第二编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921—1935)(337)

及时章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坚持和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339)

一、出席中国共产党的及时次全国代表大会(339)

二、创办最初的“党校”——湖南自修大学(342)

三、领导湖南的工人运动(347)

四、坚持和推进革命统一战线(377)

五、“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401)

六、“现在注重研究中国农民问题”(414)

七、领导全国的农民运动(451)

八、“心潮逐浪高”——在中国共产党五大前后(495)

第二章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上)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500)

一、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502)

二、向井冈山进军(514)

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533)

四、“三月失败”(575)

五、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581)

六、“八月失败”的前前后后(603)

七、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619)

八、柏路会议(634)

第三章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

——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640)

一、开辟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640)

二、围绕建军路线的一场激烈争论

——古田会议的前前后后(663)

三、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理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696)

四、实现“争取江西,同时兼及闽西、浙西”的战略计划(706)

五、调查研究,“要拼着精力”——寻乌调查(714)

六、“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反对本本主义》(725)

七、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土地革命路线(734)

八、抵制李立三路线(740)

九、领导和指挥三次反“围剿”战争(745)

十、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军事路线(780)

十一、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790)

十二、指导宁都起义和红五军团建设(794)

第四章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下)

——在逆境和曲折中开拓前进(800)

一、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斗争(800)

二、以主要精力做政府工作(842)

三、时刻关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855)

四、伟大的历史转折点遵义会议——在全党全军领导地位的确立(873)

五、红军长征的胜利(891)

六、奠基西北(893)

本编结语(905)

下 册

第三编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935—1945)(923)

及时章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924)

一、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和的不抵抗政策(925)

二、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928)

三、大力开展全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939)

四、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955)

五、和平解决西安事变(964)

六、从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976)

七、召开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会议(982)

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989)

九、两条基本历史经验(991)

第二章制定抗战路线和提出持久战理论(996)

一、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和两种不同的抗战方针(996)

二、召开洛川会议,制定抗战路线(1000)

三、指导华北抗战(1012)

四、八路军实施战略展开,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1025)

五、成立新四军,创建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1034)

六、在党内在全国均须反对投降主义(1038)

七、发表两篇重要军事著作(1045)

八、两条抗战路线,两种不同结果(1063)

第三章反对王明右倾错误的斗争(1068)

一、王明在回国之前(1068)

二、十二月政治局会议(1071)

三、三月政治局会议前后(1077)

四、召开六届六中全会(1087)

第四章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1106)

一、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后形势的重大变化(1106)

二、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及时次反共高潮(1114)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策略的新发展(1130)

第五章新民主主义理论和新中国的模型(1144)

一、新民主主义理论(1144)

二、新中国的模型(1165)

第六章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反共高潮(1184)

一、“皓电”与“佳电”(1184)

二、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1188)

三、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1191)

四、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1198)

五、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后的时局(1204)

六、《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1205)

七、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三次反共高潮(1210)

第七章战胜困难的主要政策和措施(1219)

一、实行精兵简政政策(1222)

二、开展军民大生产运动和进行经济建设(1230)

第八章领导和发动运动(1249)

一、为什么要开展整风运动(1250)

二、整风运动的准备和发动(1255)

三、及时次“九月会议”和高级干部整风学习(1272)

四、全党范围的普遍整风运动(1283)

五、第二次“九月会议”和高级干部整风学习的总结(1338)

六、《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353)

七、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1370)

第九章在的旗帜下胜利前进——中国共产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372)

一、中共七大的议事日程(1373)

二、中共七大的伟大历史意义(1397)

三、关于思想的指导地位和的领袖地位(1398)

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411)

本编结语(1419)

第四编新中国的诞生

(1945—1949)(1437)

及时章针锋相对(1439)

一、两个中国之命运(1439)

二、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1441)

三、反对篡夺抗战胜利果实的斗争(1457)

四、赴重庆谈判(1461)

五、“打是为了争取和平”(1492)

第二章胸中自有雄兵百万(1496)

一、不但必须打败,而且能够打败(1496)

二、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1498)

三、粉碎军事进攻的主要作战方法(1501)

四、解放区军民作战的胜利(1506)

五、撤离延安前后(1508)

六、开始扭转陕北战局(1525)

七、与军民同甘共苦(1533)

第三章打倒,建立新中国(1540)

一、运筹窑洞,决胜千里(1540)

二、陕北战争翻过“山坳”了(1550)

三、“打倒,建立新中国”的行动纲领(1562)

四、“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1575)

五、评西北大捷和新式整军运动(1579)

六、东渡黄河,迎接全国胜利(1585)

七、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592)

第四章伟大的战略决战(1594)

一、进驻西柏坡(1594)

二、及时地抓住战略决战的时机(1603)

三、正确地选择战略决战的首战方向(1612)

四、指挥辽沈战役,歼灭卫立煌集团(1614)

五、指挥淮海战役,歼灭刘峙集团(1631)

六、指挥平津战役,歼灭傅作义集团(1644)

第五章将革命进行到底(1671)

一、战略决战后的基本形势(1671)

二、《将革命进行到底》(1672)

三、击破美蒋反动派的“和平”阴谋(1680)

四、部署和指挥渡江战役(1684)

五、《向全国进军的命令》(1693)

第六章新中国的诞生(1696)

一、主持召开七届二中全会(1696)

二、“我们决不当李自成!”(1701)

三、《论人民民主专政》(1704)

四、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1712)

编末寄语——学习(1727)

后记(1745)

在线预览

第五章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五四”运动前后

一、及时次北京之行

(一)组织赴法勤工俭学

在及时师范毕业之后,便步入了人生旅程的新阶段,即迫切面临着选择生活道路的问题。

由于受中国古代“大同”思想和近代西方各种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几年来一直梦想着建立一种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社会生活”《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449页。。现在他毕业了,自己决定开始进行这种“新社会生活”的实验。于是在1918年6月,他便邀约蔡和森、张昆弟、陈书农等志同道合的朋友,组织了“工读同志会”,暂时寄居在湖南大学筹备处(即岳麓书院半学斋),实行半耕半读的生活。他们在这里一面自学读书,一面从事改造社会问题的讨论和研究。

他们的生活很清苦。每天除读书和讨论之外,都赤脚穿草鞋,自己挑水,上山捡柴,吃的是蚕豆拌和着大米煮的饭。而这种花钱不多的饭,有时24小时也只吃一餐,他们有意识地锻炼自己适应艰苦生活的能力。

这时,他们的心情都很不平静。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家民族的危机,军阀的横行残暴,工农大众的沉重灾难,青年学生的苦闷……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萦绕在他们的心头。今后自己向何处去?湖南向何处去?整个国家民族向何处去?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许多复杂的问题?他们真是思潮澎湃,感慨万千。他们当时的心情,恰如岳麓山上云麓宫的一副古老对联所写的那样:“四面云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然而不久,就接到了杨昌济先生的北京来信,知道了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一些情况。于是,和他的朋友们便全力以赴投入了赴法勤工俭学运动。这样,倡导的读书、思考和半耕半读的“新社会生活”实验,也就暂时中断了。

原来,在及时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曾在中国招募了十几万华工,替它做战争勤务。为了帮助这些华工能更好地工作,同时又能很好地受到教育,当时在法国的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等人,提出了“勤以做工,俭以求学”的口号,并创立了“勤工俭学会”。学会还开办了华工学校,主编华工刊物,吸引了一大批华工。1916年3月,中法两国文化界、教育界人士在巴黎共同发起了华法教育会,由蔡元培和欧乐分别担任中法两国的会长,吴玉章任会记,李石曾任书记,其宗旨是为了促进中法文化的交流。1917年,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等返回北京,并在北京成立了华法教育会,许多地方也设立了分会,大力宣扬赴法勤工俭学的好处。

这时,法国又继续来中国招募华工。蔡元培、吴玉章等人认为:既然中国工人可以到法国去一面做工、一面学习,那么中国学生为什么不可以到法国去一面做工、一面学习呢?于是,他们便极力主张发动和鼓励青年学生也前往法国勤工俭学。这样,到了1918年夏天,便在全国掀起了一个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

当知道了赴法勤工俭学的消息以后,自然十分高兴。他深感湖南政局乱极,军阀政权频繁更迭,“教育摧残殆尽,几至无学可求”《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5页。,青年们都因无法升学而感到苦恼,现在赴法勤工俭学,正是解决继续求学和找出路的大好机会;同时,更重要的,这也正是新民学会会员“向外发展”“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极好机会。于是,和他的伙伴们,便决定立即在长沙大力推进这一运动。

积极倡导和大力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这是新民学会成立后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新民学会会员向外发展的一项主要措施,它后来对中国的革命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6月20日前后,新民学会在及时师范附属小学陈赞周、萧子暲处(陈、萧在此任课)召开会议。到会者有、蔡和森、何叔衡、萧子升、萧子暲、陈赞周、张昆弟、周惇元(周世钊)、邹彝鼎、陈启民、李和笙(李维汉)等。这次会议集中讨论了“会友向外发展”的问题,大家认为赴法勤工俭学很有必要,应尽力进行,并责成蔡和森与萧子升“专负进行之责”。

会后,蔡和森立即前往北京打前站,了解情况并和各方面进行联络;和其他会友,则留在长沙积极进行发动和组织工作。

蔡和森于6月23日在长沙乘船前往武汉,24日在汉口转乘火车,25日晚抵达北京,寄居在豆腐池胡同9号杨昌济先生家里。6月30日夜,蔡和森在北京写信给,详细叙述了会见蔡元培、李石曾以及有关赴法勤工俭学的情况。同时,信中还特别转述了杨昌济先生的意见,说:“兄事已与杨师详切言之,师颇希望兄入北京大学。”信中还说:“吾三人(即、蔡和森、萧子升——编者注)有进大学之必要,进后有兼事之必要,可大可久之基,或者在此。”

但是,赴法勤工俭学,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出国的经费问题,与政府当局交涉的问题,以及学习法文等等许多复杂的问题,都不是轻易能够解决的。所以,蔡和森在7月21日和24日连续写信,极力敦促迅速前来北京共同筹划,并在信中强调:“吾辈须有一二人驻此(即北京——编者注),自以兄在此间为好”,“只要吾兄决来,来而能安,安而能久,则弟从前所虑种种,皆不成问题”《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56、58页。。

为了推动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同时也由于渴望学习新思想和接触革命新人物,接信后,便周密安排了长沙方面的工作,决定往北京一行。

1918年8月15日,与张昆弟、罗学瓒、罗章龙、萧子升、萧子暲、陈绍休、熊光楚、曾以鲁、邹彝鼎、李维汉等24名准备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动身前往北京。经过许多艰难曲折,于8月19日,一行25人,终于抵达北京。

这是及时次走出湖南,来到北京。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喜欢

2017-06-10 12:22:59
来自***(匿**的评论:

整体感觉不错!

2017-07-13 09:14:0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内容扎实,内涵丰富,书的质量很好。

2017-08-21 12:41:03
来自真如轩**的评论:

的道路(1893-1949) 伟大的领袖主席

2017-09-07 15:15:5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全面介绍思想的通俗读物 就是新民主主义阶段的历史读物

2017-11-01 19:26:12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