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随笔。本书是韦力对历代著名曲家及小说家的梳理及遗迹寻访,属于"传统文化遗迹寻踪"书系中一部。此书系以历史上为中华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为线索,寻觅探访他们留存于今的遗迹。这一写作既是对文明的保存,尤其是重新发掘那些为人所忽视部分,也是对现代中国的留影。藉由这些人物描画出作者个人对古典中国的整体认识,立体地呈现何为"凡汉皆好"。
百余善本古籍 数年实地寻访
追溯戏曲星河灿烂 勘访小说悠悠遗踪
藏书家韦力以一己之力 践行传统文化“洗心”之旅
附赠精美仿古寻踪舆图一张
附赠国家邮政正版首发图书出版主题纪念邮票一枚
韦力,号芷兰斋,著名藏书家、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院兼职研究院。凭个人之力,收藏古籍逾十万册,四部齐备,被认为是中国民间收藏古善本最多的人。著有《古书之爱》《古书收藏》《芷兰斋书跋集》《得书记》《失书记》《觅宗记》等,另有与安妮宝贝合著《古书之美》。
目 录
序
关汉卿: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关汉卿是元代四大戏曲家中名气最响的一个,李占鹏在《关汉卿评传》一书中称:“关汉卿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曲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意境优美的散曲和情节动人的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开山祖师,在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李占鹏在这里用上了“最伟大”这样级别的字眼,然而关汉卿在历史上虽然有着不小的名气,但还未曾达到“最”的级别,这种至高无上评价的出现,已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事了,其中的原因我在下面再细聊。
然而,这位伟大人物的生平至今还是一笔糊涂账,因为跟他生平有关的历史记载特别稀少,而学界广泛引用者,总计有三个出处。一是钟嗣成的《录鬼簿》,该书中有关关汉卿的记载仅有下面这几个字:“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已斋叟。”二是元代熊自得在《析津志》内的记载:“关一斋,字汉卿。燕人。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是时文翰晦盲,不能独振,淹于辞章者,久矣。”第三则是朱右在《元史补遗》内的记载:“关汉卿,解州人,工乐府,著北曲六十本。世称宋词元曲,然词在唐人已优为之,唯曲目元始,有南北十七宫调。”
以上三处记载对关汉卿的生平事迹少有谈及,且跟他有关的名、字、号、籍贯、学业、职业等,不但相互之间有矛盾,同时太多地方语焉不详。我们先说说他的名。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称:“关汉卿(1225?—1300?),字汉卿,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其户籍属太医院户,但尚未发现他本人业医的记载。”
由这段描述可知,关汉卿字汉卿,但他的名是什么,文中没有提,只是说他号“已斋叟”,是大都人,属于医户。这段描述基本是本自钟嗣成的《录鬼簿》,的区别是《录鬼簿》上说关汉卿的职业是“太医院尹”,而非“太医院户”。
然《析津志》上却说,关汉卿的名叫“一斋”。对于“一斋”二字,相关学者都认为这是号,而非名,只是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著名目录版本学家赵万里先生认为,“一斋”就是关汉卿的名。(《关汉卿史料心得》)
而此后不久,胡季在《乐府群珠》发现了五首小令,署名为“一斋”,故这一发现被视为关汉卿名“一斋”的证据。然而相关学者对此表示了异议,故这种认定未能得到学界的普遍首肯,因为大多数学者认为,“一斋”乃是“已斋”之误。按照《录鬼簿》的说法,关汉卿号“已斋叟”,因此,“一斋”仍然是关汉卿的号,而非名。总之,关汉卿是他的姓加字的组合,而他的名,至今未能搞清楚。
关汉卿的籍贯也有三个说法:《录鬼簿》说他是大都人,《析津志》说他是燕人,《元史补遗》说他是解州人。雍正年间所修的《山西通志》以及蔡显的《闲闲录》,都支持解州人这个说法,然而到了近现代,吴梅和王国维都认为《录鬼簿》说得对,关汉卿应当是大都人。
除此之外,乾隆年间所修的《祁州志》卷八《纪事》中有“关汉卿故里”一条,文中说:“汉卿,元时祁之伍仁村人也。”而这里所提到的“伍仁村”,今属河北省安国县伍仁桥乡。由于此条的出现,又给关汉卿的故里多一种说法,即他是安国县人。
关于这一条有个重要的依据,那就是他葬在了这里,至今他的墓仍有留存。但对于这一条,也有人表示疑问,比如李占鹏认为《祁州志》对该条的记载,没有把关汉卿放入人物志,而是放在了纪事。为什么会这样呢?李占鹏觉得,这是因为修志的人认为,对于关汉卿是祁州人只是个民间传说。
关于关汉卿的职业,《录鬼簿》上说他是“太医院尹”,按照《元史 百官志》上的规定:“太医院,秩正二品。掌医事,制奉御药物,领各属医职。”这个职位足够高,然而《百官志》中没有写明太医院的较高长官名为“尹”,并且金、元两代的《职官志》中都没有这个称呼。显然,这种说法很可疑。
然元代有“医户”之说,因此,后世学者猜测这“尹”字有可能是“户”字之讹,因为这两个字的字形很相像,所以《中国文学史》上说关汉卿“其户籍属太医院户”。对于这种说法,最早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王季思所提出,据此他认为关汉卿:“只是一个通常的医士,或者在太医院兼有一些杂差。”
既然关汉卿是医户出身,那他会不会看病呢?《中国文学史》上说“尚未发现他本人业医的记载”。然而关所撰的《拜月亭杂剧》在第二和第三折中,有对医药和病症的描写,那几段描写看上去颇为专业,故而李占鹏认为:“关汉卿不仅是一个医户,而且是懂得医术的医户。”
关汉卿的学历被前人称为“解元”,这个说法最早出现在蒋一葵《尧山堂外纪》一书中所提到《鬼董》跋。该跋中说,《鬼董》是关汉卿的作品,而该书的后跋是元泰定丙寅临安钱孚所书,其中有“关解元之所传”,于是有人就说关汉卿曾是解元。
然而元朝初年的科考十分罕见,元太宗九年的那一场开科,所录取者均为名士,且正史上均有传记,上面没有关汉卿的名字,如果他考中了进士,那么《录鬼簿》和《析津志》肯定都会有记载。接下来的一场考试则到了元皇庆二年,这与上一场相隔了六十余年,以关汉卿的年龄来推断,即便他仍然在世,那也快一百岁了,不太可能再去参加科考。
关汉卿的生卒年,也同样是一笔糊涂账,为此近代学者做出了多种推论,比如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说:“《录鬼簿》称汉卿为已死名公才人,且列之篇首,则其卒年至迟当在1300年以前,其生年至迟在金亡之前的二十年(即1214)。”而孙楷第则认为,关汉卿生于宋淳祐元年至十年,卒于元延祐七年至泰定元年。然胡适却认定关汉卿生于金兴定四年至正大七年,而卒年则在元大德四年以后,王季思基本认可这种说法。
由以上这些可知,这位伟大的戏曲家,后世虽多有研究,可是关于他的情形却没有一个是清晰明了者。虽然如此,这一点儿也不影响他的伟大,因为他在元朝之时就已经是很有名气的曲作家,但却并非如后世所言为元曲四大家之首。
关汉卿的具体生平事迹,元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有一段形象的记载:“大名王和卿,滑稽挑达,传播四方。中统初,燕市有一蝴蝶,其大异常。王赋《醉中天》小令云……由是其名益著。时有关汉卿者,亦高才风流人也。王常以讥谑加之,关虽极意还答,终不能胜。王忽坐逝,而鼻垂双涕尺余,人皆叹骇。关来吊唁,询其由,或对云:‘此释家所谓坐化也。’复问鼻悬何物,又对云:‘此玉箸也。’关云:‘我道你不识,不是玉箸,是嗓。’咸发一笑。或戏关云:‘你被王和卿轻侮半世,死后方才还得一筹。’凡六畜劳伤,则鼻中常流脓水,谓之嗓病;又,爱讦人之短者,亦谓之嗓,故云尔。”
这段记载谈的是名为王和卿的一位元代曲作家,此人的名姓在《录鬼簿》中有所记载。这位王和卿生性诙谐,他经常取笑关汉卿,显然关汉卿斗不过他。某天,王和卿坐在那里突然就去世了,然而他的鼻涕却流了下来。众人吃惊于死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于是问关汉卿这是何故。关汉卿告诉众人这叫“嗓”。嗓有两意,一是指牲口太过劳累,受伤后鼻中流脓水,这叫嗓病;二者,喜欢揭人之短也叫“嗓”,故关汉卿在这里用的是双关语。对于这段记载,赵建坤认为这是“小说家言”,原因就是文中记载得太过详细。
对于关汉卿的另一则生平细节描写,则出自明代杨慎的《词品》,该书卷一有《白团扇歌》,里面提到关汉卿曾看上一位从嫁来的媵婢,为此他写了首小令:“鬓鸦、脸霞,屈杀了将陪嫁。规摹全似大人家,不在红娘下。巧笑迎人,文谈回话,真如解语花。若咱、得他,倒了蒲桃架。”看来,关汉卿对这位婢女动了真情。
此事很快让他夫人发觉了,这使他的美梦成空,然而吴梅却在其所撰的《顾曲麈谈》第四章《谈曲》中,有着别样的说法。吴梅说,上面的那首小令是关汉卿特意写给他夫人的,希望他夫人能够成全自己的好事。其妻看到后,也给他写了首小令来作答:“闻君偷看美人图,不似关王大丈夫。金屋若将阿娇贮,为君唱彻醋葫芦。”看来,他老婆也是位醋意很浓者,她以这种方式拒绝了关汉卿的企图。
也正因关汉卿的生平流传事迹太少,故后世多从他的作品中寻找线索,比如他写过一组名为《不伏老》的散曲,相关学者把此视为他个人生平的描写,关汉卿在此曲中自称“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看来,他有着蔑视一切的气概。
而对于个人的爱好,他又有着这样的详细描写:“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而最受后世夸赞者,则是他的那句“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一粒铜豌豆”,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他才能写出那么多受到后世夸赞的作品。
关于关汉卿在元曲上的地位,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有过这样一段形象的比喻:“今王实甫《西厢记》为传奇冠,北人以并司马子长固可笑,不妨作词曲中思王、太白也。关汉卿自有《城南柳》《绯衣梦》《窦娥冤》诸杂剧,声调绝与‘郑恒问答’语类。《邮亭梦》后或当是其所补。虽字字本色,藻丽神俊大不及王。然元世习尚颇殊,所推关下即郑,何元朗亟称及时。今《倩女离魂》四摺大概与关出入,岂元人以此当行耶?要之公论百年后定,若顾、陆之画耳。”胡认为,元曲及时大家非王实甫莫属,他把王实甫比喻为诗歌界的曹植和李白,关汉卿虽然也字字本色,却比不上王实甫。
而蒋一葵在《尧山堂外纪》卷六十八中称:“元人乐府称关、马、郑、白为四大家。”这里把关汉卿列为了四大家之首。
其实将关、郑、白、马四大家并称者,最早见于元周德清《中原音韵自序》:
泰定甲子,存存托友张汉英以其说问作词之法于予,予曰:“言语一科,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盛,则自缙绅及闾阎歌咏者众。其备,则自关、郑、白、马一新制作,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字畅语俊,韵促音调;观其所述,曰忠,曰孝,有补于世。其难,则有六字三韵,‘忽听、一声、猛惊’是也。诸公已矣,后学莫及!”
对于关汉卿在剧作上的成就,明王骥德在《王实甫关汉卿考》中说:“按元大梁钟嗣成《录鬼簿》,载王实甫、关汉卿,皆大都人。汉卿,号已斋叟,为太医院尹。或言关汉卿尝仕于金,金亡,不肯仕元,为节甚高。实甫、汉卿,皆字,非名也。”在这里,王骥德将王、关并称,并且把王排在了前面。
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称:“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马之辞老健而乏滋媚,关之辞激厉而少蕴藉,白颇简淡,所欠者俊语,当以郑为及时。”这里谈到了元曲四大家,但把关汉卿排在了第三位,然而这却是元曲四大家一说最早的出处。
虽然说王骥德在上面把王实甫排在了关汉卿之前,然而他在自己的文中也没有将四者的顺序固定下来。到了清代,这样的顺序也依然有着变化,比如焦循在《剧说》中称:“作近体难于古诗,作诗余难于近体,作南曲难于诗余,作北曲难于南曲。总之,音调、法律之间,愈严则愈苦耳。北如马、白、关、郑,南如《荆》《刘》《拜》《杀》,无论矣。”焦的顺序则为马、白、关、郑。而吴梅村在《杂剧三集》序言中称:“金元之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接。一时才子,如关、郑、马、白辈,更创为新声以媚之。”这里又变成了关、郑、马、白。
究竟有多少种排列组合方式,赵建坤在《关汉卿研究学术史》中做出了如下的总结:“关郑白马(周德清、胡侍、王骥德);马郑关白(何良俊);关马郑白(蒋一葵、朱彝尊);王马关郑、王关马白(王骥德);郑马关白(沈德符);马白关郑(焦循);关郑马白(吴伟业、阮葵生);王白关郑(邹式金);王关马郑(孙振棫)。”而后他做出了如下的结论:“‘关马郑白’这样的简称,明代论者也有将‘关郑白马’四人并称的论述,但主要是因为这一简称一定程度可以极为方便地指代元曲创作高峰。这不是一个具有所谓‘公信力’的称谓,难以传达出诸如‘班马’‘李杜’这类文学史概称所包含的信息或意味。”
由此看来,今人多称关汉卿为“元曲四大家之首”,这样的说法显然是感情上的偏私。为什么会这样呢?从现有的历史文献看,把关汉卿列为元曲及时大家者,应当是王国维先生,《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记载有这样一段话:“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及时。白仁甫、马东篱,高华雄浑,情深文明。郑德辉清丽芊绵,自成馨逸,均不失为及时流。其余曲家,均在四家范围内。唯宫大用瘦硬通神,独树一帜。”
王国维在这里不但按照关、白、马、郑来排顺序,同时他明确地点出关汉卿“当为元人及时”,而后他也做出了这样一段形象的比喻:“以唐诗喻之:则汉卿似白乐天,仁甫似刘梦得,东篱似李义山,德辉似温飞卿,而大用则似韩昌黎。以宋词喻之:则汉卿似柳耆卿,仁甫似苏东坡,东篱似欧阳永叔,德辉似秦少游,大用似张子野。”在这里,王把关比喻成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以及宋词中的及时位专业词人柳永,可见其把关汉卿看得是何等之高。
然而关汉卿取得如日中天的地位,则是1949年之后的事情,其原因正是关汉卿性格上的反叛,而他的这种性格契合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社会意识形态。很快,对于关汉卿的研究,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显学,几乎很多文人都参与到这场文化运动中,比如1955年李束思在《关汉卿底〈窦娥冤〉》一文中,评价该剧说:“反映了元代在蒙古奴隶主黑暗统治下的中国社会情况和人民生活;它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英雄精神,它传达了人民反抗一切压迫、争取独立生存的要求及强烈的情感。”
王季思在1956年发表了《谈关汉卿及其作品〈窦娥冤〉和〈救风尘〉》等一系列文章,他在《关汉卿和他的杂剧》等文中,以人民性来评价关汉卿的艺术成就,王在文中称:“即就这仅传的十五种杂剧看,它内容包含的丰富和艺术创作上的造就,确是达到空前的高度;不但使与他同时的马致远、白仁甫为之黯然失色;即明清两代的南戏传奇作者,也没有人能够超越过他的成就的。”
到了1958年,关汉卿被世界和平理事会评为“世界文化名人”,并且专为此出了一套纪念邮票。这一年全国各地都展开了纪念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周年的文化活动,而革命家也为此写了题词,这个题词的及时段和第三段分别为:
“关汉卿接近下层人民,熟悉人民语言和民间艺术形式,也深知人民的疾苦和愿望,所以能成为元代杂剧的奠基人,使他在思想上,在艺术上能发出炫耀百代的光彩。”
“关汉卿是一位现实主义的艺术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家,因此他不是爬行的现实主义者,而是有思想有理想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者,这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
那时,田汉写出了话剧《关汉卿》,此剧影响很大。郭沫若看后,在给田汉的信中称赞道:“我一口气把您的《关汉卿》读了,写得很成功。关汉卿有知,他一定会感激您。”至此,关汉卿成为了元代戏曲家中及时的位置。他流传至今的十八出剧作,也地受到了学界的关注。而他所写的《窦娥冤》,则被视为关汉卿的代表作。
作者结合实地考察和一些历史八卦来写略显枯燥繁琐的戏曲小说考证,既活泼有趣,又客观严谨。
佩服韦力先生
价格贵了点,一本比觅诗记一本还薄
书不错 就是有点瞌角
书价不合理,太高定价。书的内容为普及性读物
很不错的一本书,很喜欢,非常值得细细欣赏,阅读。
文化寻踪系列之一,韦力先生大作,值得收藏。
韦力先生力作,值得收藏。
韦力收藏大师的作品一直在收藏中,把古代和现在结合到一起,缅怀前人。
很棒的正版书
非常好、非常好!
非常好的一本书
韦力的书一般都比较贵,已经买到觅诗记和书楼觅踪两种,都是活动价,书中的图片较多也很清晰,用纸不错,所以偶然看到半价的觅曲记也就买一本,稍觉遗憾的是所附的图片中,书影少了些。
书不错书不错
一直在当当网购书,都忘了新华书店了
韦力出品,当属精品。寻踪传统文化遗迹,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