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梁启超一生中的学术活动为中心线索,比较地揭示了他的学术发展道路,以及家学渊源、师友关系、学术研究方法、主要成果、巨大贡献与局限等,充分肯定了他作为近代学术的创始人与奠基者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他在近代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等众多领域中的成就。
以时序为经,以学科为纬,系统地研究了梁启超的全部学术活动。
作者用科学的态度去观察、分析传主,又用心灵和感情去接近、理解传主。其行文有跌宕,走笔见风雷。
总序张岱年
重写近代诸子春秋钱宏(执笔)
序戴逸
英文提要
第1章饱学少年
1.1动荡中的摇篮
1.2家学与师承
第2章光辉的起点
2.1时代骄子
2.2转型与抉择
2.3初试锋芒
2.4源头活水
第3章艰难的里程
3.1宪政哀歌
3.2理财昙花梦
3.3归去来兮
第4章一代宗师
4.1国粹巨子
4.2近代学术的开路先锋
第5章千秋功过谁予评说
5.1盖棺尚未论定
5.2真实的梁启超
附录一梁启超活动大事年表
附录二梁启超主要论著分类编目
附录三梁启超的笔名和署名
后记
从1895年起,梁启超涉足国事,到1917年结束从政生涯,其间风云变幻,酸甜苦辣真是难以言尽。他曾为舆论骄子,辉煌不可一世,在1898年,1901年至1903年和1908年至1911年,三次达到其时人共仰的鼎盛期。1898年,1901年至1903年的业绩自不必说。1908年至1911年立宪运动与辛亥革命期间,他的威望也可谓如日中天。梁所指导的《国民公报》"为立宪运动之大本营","各省人士,群课与先生订交论政,信仰倍增于平昔……庚戌辛亥年余之间,系先生与国内人士通函论政最多之时,亦即先生于后,最为欣慰之时",不仅立宪派人士趋之若鹜,清政府的显赫大臣们也无不争相交往,求他报告、奏札、文章。辛亥革命时梁回国后,受到的盛大欢迎更非小可,三天一会,五天一筵,到处发表演说,学界、报界、政界洗耳恭听。梁启超深以此自负,有时狂妄起来,也会不知其所以。在段祺瑞政府争论是否对德宣战,黎元洪以舆论不利为由表示反对时,他竟声色俱厉:"舆论?什么舆论!我就是舆论界之一人,但我就是坚决主张宣战的。"①
另一方面,梁启超也尝够了大起大落之苦头。戊戌政变后,被清政府以国事犯通缉,海外流亡13年之久。政闻社成立时,被革命派学生挥拳相向,只得仓皇之中落荒而逃。苦心相劝清政府自行改革,期期艾艾写了一封《上摄政王书》,清政府不理不睬大加冷落不说,还变本加厉对立宪派大肆迫害,真是一盆凉水从头浇到足,寒透了梁启超的心。民国以后,由于梁启超卷入政争太多,前后变化又太大,也颇招不少非议。他的一位党徒刘伟,就批评他"内以争权为骨子……爱公者谓为学理所误,誉公者谓为鼠辈利用,此皆不足深论。明公果有救亡之志,必须洗心涤虑,除权利思想,以诚信昭国人……国事巅险,人心疑虑,众怨既归,想先生亦百难辞"①。他的一位同门刘复礼,也"深为足下痛之",告诫他国事败坏,"信乎大厦将倾,非人力之所能及也",切不可"如醉如痴,如昏如迷"②。更可悲的是,时,学生们因薄其为人,竟不接受他的捐款,这真是一记沉重的当头棒喝!
梁启超不时处于政治与学术的矛盾中。早在20世纪初,他就有入山之志,专心致力于学术,以兴学救国,与政治无涉。在给其师的信中,他曾多次致意于此。辛亥之后,他的改革方案均成画饼,隐退之志自然时有萌动。1914年冬,他给周印昆一信,自诉其不得摆脱之苦。"弟则如古诗所云:`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力求解脱,至今未得,而环顾世变,至使人无复乐生之思,何可言耶?""抑神志之萧索,致可哀也"③。1915年,他著《吾今后以报国者》,发表了一个脱离政治的宣言书。"吾之所主张,在今日万难贯彻",过去曾"颇尝有所规画,思效铅刀之一割,然大半与现在之情实相阂",有鉴于此,"自今以往,除学问上或与二三朋辈结合讨论外,一切政治团体之关系,皆当中止。乃至生平最敬仰之师长,最亲习之友生,亦惟以道义相切劘,学艺相商榷。至其政治上之言论行动,吾决不愿有所与闻,更不能负丝毫之连带责任"④。1916年、1919年,他又曾两次发表过类似宣言。过去,人们多指责这是他谋求仕途进取的"障眼法",这个结论未免过于武断和简单。在社会角色的选择上,梁启超经历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他的内心痛苦是真实的。
ok
好
很不错的一本书
非常好,物美价廉,每次买都买不少。怎么好的东西不买没道理。
非常好的一本书
OK
有价值
好
good
还没看,应该不错。
一直信赖当当,质量有保证,发货快,沟通及时
不错,挺好的
开时代风气,划时代的人物,文章,书法,评论都是时代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