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朝政府七次发兵征讨一个只有县级建制的弹丸之地;民国年间,此地的归属权在川藏双方相互争夺、谈谈打打、打打谈谈中摇摆不定;直至1950年,解放军未经战斗将此地解放……
两百多年来,清廷官兵、西部军阀、国民党军队、西藏地方军队乃至英国军队等,都以不同的方式介入这个地方,搅得风生水起这就是瞻对!
瞻对地处康巴,康巴人以强悍闻名,而瞻对在康巴人中更以强悍著称。当地人也以此自豪:瞻对就是一块铁疙瘩!
本书以瞻对200余年的历史为载体,将一个民风强悍、号称铁疙瘩的部落“融化史”钩沉出来,讲述了一段独特而神秘的藏地传奇。同时也展现了汉藏交汇之地的藏民独特的生存境况,并借此传达了作者对川属藏族文化的现代反思。
阿来(1959年-),男,藏族,出生于四川阿坝藏区的马尔康县。毕业于马尔康师范学院,曾任成都《科幻世界》杂志主编、总编及社长。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2000年,其及时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第5届茅盾文学奖,为该奖项有史以来最年轻得奖者(41岁)及首位得奖藏族作家。2009年3月,当选为四川省作协主席。其主要作品有诗集《梭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散文《大地的阶梯》等。
及时章
由四川进西藏的大道上,出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有三十六个人被藏语称为“夹坝”的人抢劫了。在那样的年代,一行人路经僻远而被抢劫,以至被谋财害命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这件事情却先上报到川陕总督庆复那里。又由庆复上奏给乾隆皇帝。说明这件抢劫案太不一般。原来被抢的人是一众清兵。
1.小事一件
2.瞻对,说从前
3.战云初布
4.皇帝催兵
5.大军出动
6.1746年的年关
7.一个插曲:藏兵
8.总督出关
9.钦差大臣来了
10.瞻对与西藏
11.胜利了
第二章
在我的少年时代,家乡有喜欢显示英雄气概的男子会在腰带斜插长刀一把,牛皮作鞘,刀出鞘,宽约三四寸,长二三尺,寒光闪闪,刃口锋利。在我家乡方言中,此刀就被称为夹坝。
1.说说夹坝
2.瞻对善后
3.新乱已起,旧乱未了
4.金川战事套着瞻对旧事
5.班滚现身,瞻对案结
6.闲话岳钟琪
第三章
瞻对又出事了。大清朝又要对瞻对用兵了。
新战争,同时又是老故事。或者说,新故事按着老套路再次上演。这时,距乾隆年间第二次征剿瞻对的战事已经过去了59年。大清朝已经换了新主子:嘉庆皇帝。
1.番酋洛布七力
2.导火线,还是一个低级军官
3.罗总兵擅自收兵
4.成都将军再次进剿
5.又是重复的老故事
6.民间传说,迷乱的时空
第四章
至此,贡布郎加统一瞻对全境,清廷所封的上、下瞻对土司都被其消灭。清朝皇帝颁给的土司印信、号纸、官服、顶戴被他一并抛入江中。他说:“我既不做汉官,也不做藏官,靠自己的力量壮大起来,这才是我要做的官。”
1.在西藏的琦善
2.里塘,琦善大人遇到夹坝
3.谁是布鲁曼
4.瞻对铁疙瘩
5.护法转世的贡布郎加
6.布鲁曼统一瞻对
7.十土司征瞻对
8.琦善总督亲征瞻对
9.老故事再三重演
第五章
当晚,官寨顶上太阳落下之后,他们在楼下埋置火种,到了半夜整个官寨楼房开始燃烧,连同一切财宝被大火吞噬。大火过后在废墟之中发现贡布郎加儿子其米贡布和妻子等人的遗骸。贡布郎加和儿子邓登贡布等人,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不知了去向。正如空中漂浮的云朵,消失的彩虹一样。
1.瞻对征服霍尔章谷
2.瞻对征服北方土司之战
3.瞻对征服康巴较大土司
4.民间传说中的多面布鲁曼
5.继续进行的老故事
6.里塘的“细菌战”
7.不是每个藏人都心向拉萨
8.西藏出兵攻击瞻对
9.藏军剿灭瞻对英雄贡布郎加
10.所向披靡的“神兵”
11.一代枭雄的时刻
12.英雄故事余韵悠长
13.瞻对善后不善
第六章
1889年秋天,撒拉雍珠和本地僧人巴宗喇嘛等领导的反抗藏官的暴动爆发。暴动前夕,撒拉雍珠集众宣誓:“我欲为民除害,勿杀好人,勿掳财物,封其府库,以待汉官。有违者吃吾刀!”
1.新形势下的族与国
2.清廷重视藏区问题,但晚了一点
3.川边藏区土司制的前世今生
4.一次真正的农奴起义
5.清廷第五次用兵瞻对
第七章
清朝六征瞻对,数这次最干净利落。大获全胜的原因也很简单,经过洋务运动,清军有了一些现代化的武器。攻瞻之战中最厉害的,就是炸药。但最顺利漂亮的战事,却导致最荒唐的结果。
1.养痈者贻患
2.清廷第六次用兵瞻对
3.鹿传霖尝试改土归流
4.反对变革的成都将军
5.进退失据,在瞻对,也在西藏
6.西藏问题国际化的开端
第八章
赵尔丰又率兵南下去了瞻对,驱逐驻瞻对藏官藏军,将被噶厦政府占据几十年的瞻对地方收归四川。
瞻对,这个铁疙瘩就这样融化了。
1.终于要革新了
2.皇庙也造反
3.巴塘死了凤大人
4.赵尔丰来了
5.新政,不只在川边
6.川边改土归流
7.铁疙瘩的融化
第九章
瞻对设县后,及时个举措就是改名怀柔县。这其实很是名实不符。有清一代,对瞻对,先后数次强力征讨,战后,又没有什么真正于民生有利的怀柔革新之举。设县后,却发现河北省已经有了一个怀柔县,为避同名的麻烦,又将县名改为瞻化。
瞻是旧地名中的一个字,“化”,全然是个汉字,组合起来,其意思是十分明白的。但如何“化”来,却是一篇复杂的头绪繁多的大文章。
1.民国来了
2.影响至今的西姆拉会议
3.“五族共和”口号下的边局糜烂
4.民初的瞻化县
5.大金白利再起战端
6.唐柯三,久候不至的调处大员
7.大白之战中的瞻化
第十章
他们成功注册了一个新命名:康巴红。这个红,是康巴男人头顶上的红。那时,很多的康巴男子汉,都会在长发辫中编入大量的红绸布条或红丝线,盘在头顶,英雄气十足。
1.调处失败,特派员遇兵变
2.还是靠实力说话
3.诺那活佛的传奇
4.大白之战后的瞻化
及时章
1、小事一件
那时是盛世。康乾盛世。
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
大清国如日中天。
就是这时,清代以来才正式开辟,一路设了若干塘汛和粮台由四川进西藏的大道上,却出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让我们来开讲一个几近三百年的漫长故事。
的确是小事,川藏大道上,有三十六个人被藏语称为“夹坝”的人抢劫了。在那样的年代,一行人路经僻远而被抢劫,以至被谋财害命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这件事情却先上报到川陕总督庆复那里。又由庆复上奏给乾隆皇帝。说明这件抢劫案太不一般。原来被抢的人是一众清兵。用今天的话讲,叫维稳无小事,何况被抢的还是在川藏大道上维稳的军人。
阿来,一直是我所喜欢的一个作家,这本书可以满足我们对神秘的藏族的一个了解,很不错。
阿来说:“藏族书面的文化或文学传统中,已经带上了非常强烈的佛教影响,佛教并非藏族人生活中原生的宗教。所以,那些流传十乡野与百姓口头的故事包含了更多的藏民族本身的思想习惯与审美特征。”
康巴的传奇,历史的再现 曾经被《尘埃落定》中虚构的藏族故事惊叹过,那是用文学的语言写出一个旧社会的崩塌;也曾被《空山》的情节感动过,那部小说讲述的是新生如何艰难地到来;当然,也曾被《格萨尔王》吸引过,那奇异的少数民族风情,激起了笔者对藏族文化的根探寻的兴趣……这些皆源于虚构文学的魅力,也是作者非凡创作才华的体现。多年来,作者一直执着于藏族文化的探究与思考,特别对哺育他的康巴地区之川属藏族文化,怀着无限的崇敬、感恩,乃至痴迷的感情,接连写多部风格独特,令人叹为观止的鸿篇巨制。 然而,今天这部《瞻对:两百年康巴传奇》却是阿来非虚…
如他自己在乾隆皇帝第二次征讨瞻对过后,书写间隙的感慨:“写一本新书,所谓现实题材,都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开写的时候有新鲜感,但写着写着,发现这些所谓新事情,里子都很旧,旧得让人伤心。
当当网的商品一如既往的好,每次赶上了优惠活动就要狠心剁手~不过买的都是很好的书,好的作品需要慢慢品读。当当物流也很快,次日达!
“所谓现实题材,都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开写的时候有新鲜感,但写着写着,发现这些所谓新事情,骨子里都很旧,旧得让人伤心。索性又钻到旧书堆里,来(寻)踪迹写旧事。又发现,这些过去一百年两百年的事,其实还很新。只不过主角们化了时髦的现代妆,还用旧套路在舞台上表演着。”
我看书喜欢跟着作者的笔尖行走,每个人的叙事方法不一样,对同样一件事情的描述,有的可以让人感觉无法入目,有的则能让人欲罢不能,阿来的作品就是后者,我看他的作品喜欢顺着他的意识流淌,那是一种享受。
领导推荐及一条微信内容让我买了此书,应该说她给了我一个惊喜。以藏区一小地方历史沿革变迁中,可以脉络比较清晰大致地了解藏区成为世界关注点原因、所谓的大藏区成因、百年来中央政府对藏区的态度、国力强弱下对藏区的控制力度等知识,是一部很好的了解藏区的书本。值得推荐!!
他的笔触远离了喧嚣与躁动,将深沉的目光投向了广阔的大地、绵延的群山和辽阔无边的草原,用自己的双脚和内心走过家乡的梭磨河与大渡河谷、走进了粗犷幽深的崛山深处、漫游了宽广辽远的若尔盖大草原。
读完小说。我们记住了瞻对。这个历史上的地名,以一种全新甚至受人瞩目的方式向我们讲述着它的前世今生。在阅读中,有那么些时刻,历史和现实的界限变得异常模糊,历史的焦虑仍然笼罩在现实之上。
在时代的洪流中,原有的文化、信仰以及秩序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藏民族信仰中最根本的对所有生命的尊重与怜悯之心,只存在久远的记忆中,存在仍然信仰宗教的人心中,这种心理是与时代氛围相契合的,
百姓是否归治 关键还是要看当权者的政策 身为平民百姓 谁都想有一顿安乐茶饭 谁都想安稳一生 淳朴的藏族人民 也是热爱和平 热爱生活的 更是爱国的
联姻、复仇,不过如此。即便是传说中的豪杰布鲁曼,也就是贡布郎加,所做的也无非是拥兵割据,彼此征杀,手段诸如夜袭、离间、仇杀,残暴、强横、狂妄,直至瞻对人全民皆兵,僧人也大都参与战争。面对这样一个传说中的一代枭雄的幻灭,阿来又一次感叹,故事老套,心生悲凉。
《瞻对》的面貌,让我一遍遍掩卷揣想阿来对于自己民族命运的沉重与无奈,或许更是对人类战争与和平、征服与对抗中的宿命的叹息。因为是纪实文学,就有了绕不开的真实。历史的真相一旦血淋淋地撕开,就难以掩上。
《瞻对:两百年康巴传奇》是当代作家阿来的长篇纪实作品。这部作品以一个瞻对土司部落为载体,追述了该土司自清朝至新中国成立200余年的命运变迁,
正在读,喜欢阿来的书,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这本书写的是瞻对这个地方的历史,其中穿插着作者的评价,个人觉得值得一读。所表达的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历史变迁,其实更多的是这个社会的发展趋势。
以前没怎么读过阿来的作品,总觉得藏族题材的小说不好看。但是这次朋友买了,无聊我就翻了翻,然后就停不下来了。题目里的“铁疙瘩”让我感到好奇,也让我从小说的字里行间读到了新龙县的历史变迁,其中的那些道理和事件,真的值得我们现在的人好好地思考。
历史从来都是以具象的方式,存留于人们的记忆之中。阿来选择具有“缩影”意味的“瞻对”土司作为考察目标,就是为了立足于具象化的历史现场,见微知著,由点及面,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历史场景中,再现川属藏民的精神传奇和坎坷命运。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
在第一章中,从一件小事说起。清兵入藏被劫持,封疆大吏上奏乾隆皇帝,在那个康乾盛世的年代,清兵遭遇此劫,龙颜必大怒。乾隆皇帝遂下旨查个水落石出,就此,“瞻对”这个地方——康定西方,穿越峰峦叠嶂,经过无数溪流,丛山之上,开始被更多人提及。
感谢作者这种带有一种责任感的书写,虽然是“带着镣铐”,书中的“我”也总是会站出来表述一番自己的感慨,让我们看到他对时事,对官场,对民族,对文化的一些深刻见解,书名为“瞻对”,相信,读过此书,你看到的绝不只有简单的“一个地方旧事史”那么多。
“一个民风雄强、号称铁疙瘩的部落,已经散落在记忆深处;一段漫长、复杂而坎坷的民族纠葛史,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作为川属藏民的后代,阿来通过自己的反思和重审,再度重构了这段历史。它是瞻对的精神秘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整个中国人的精神秘史。”
阿来在开篇扉页上写道:瞻对(今四川甘孜州新龙县)地处康巴。康巴人向来强悍,而瞻对人在康巴人中更以强悍著称。当地人以此自豪:瞻对就是一块铁疙瘩。对于这种“铁疙瘩”的称谓,读来除了感到新鲜之外,更是为故事的叙述埋下了伏笔,使二百年的康巴传奇增添些许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