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弄堂风流记图书
人气:24

弄堂风流记

历时5年采访,新闻晨报周刊部编著,一部反映上海弄堂的纸上纪录片。一座城市的记忆是什么?时间给出答案。人情世故,尺寸短长。上海人的故事,弄堂里厢见分晓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学>民间文学  
  • 作者:《[新闻晨报]》[周刊部]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未读·文艺家
  • 国际刊号:9787550281899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时间:2016-08
  • 印刷时间:2016-08-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轻型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在上海,与弄堂有关的典故太多,与弄堂有关的人生太多。可以说,没有弄堂,也就没有上海。一座城市的记忆是什么?时间给出答案。《新闻晨报》星期日周刊团队近年来一直专注于上海本土题材的写作。他们写上海人,着力写的都是平凡的普通人。在过去的几年里,周刊团队和许许多多这样的上海人交了朋友,贴近他们,观察他们。在他们风尘仆仆的日常生活里,你依然可以看到上海人独特的看待生活的角度和方式。这是智慧,是生活日常,是上海的城市之光。

编辑推荐

历时5年采访,新闻晨报周刊部编著,一部反映上海弄堂的纸上纪录片。身临其境感受弄堂文化,零距离接触“上海宁”,感受他们的家长里短与酸甜苦辣。通过他们风尘仆仆的日常生活,你能看到上海人独特的看待生活的角度和方式。这是智慧,是生活日常,是上海的城市之光。 轻松掌握上海话。本书编辑是北方人,为了读懂本书,专门请教了“上海宁”,为全书方言加了贴心脚注。

在线预览

伊一发毛病就掼跤

如今在网络上搜索“济康里”,得到的结果寥寥无几。除了它当年的门牌号“新闸路852弄”,还有就是一家“绿光邮票社”,开在济康里15号,老板叫张天铎。

今年68岁的徐元勣对这家人还有印象:“伊拉就住在阿拉3楼上。抄家,抄出十几只皮箱子,里面都是邮票。倒在弄堂里统统烧光,老头子哭得很厉害。”而在58岁的“阿佩”解佩妮记忆里:“在阿拉济康里,小辰光4假使要看外国人,就到伊拉5屋里厢6去。外国人会到伊拉屋里厢买邮票。但是看不出伊拉老7有钞票,蛮低调的。”

除此之外,济康里在网络世界里并没有留下太多痕迹。然而曾经生活在这条弄堂里的人,却对它充满了记忆。

“阿佩”解佩妮从小就听家里人说,济康里在造的时候,爷爷就去看过房了。弄堂造好后,他们是及时家搬进去的。选了3号,因为是弄口进来及时幢,“风水好”。徐元勣家和她家是远房亲戚,用她的话来说是“上代头亲”,按照辈分,她要叫徐元勣“叔叔”。“所以讲,亲亲眷眷都搬过来了。”她说。

直到现在,徐元勣还能历数当年从弄堂里走出来,左近的一间间店铺。“阿拉济康里旁边就是菜场,跑进跑出老便当8的。从菜场这条弄堂进去,里厢9是龙泉书场,听说书的。后来书场没了,变成菜场的水产仓库,蟹、鱼就摆在此地。大闸蟹爬得来一塌糊涂,阿拉弄堂里一直拾到蟹的。”

“从新闸路出去,左手转弯就是酱油店,挨下来是五金店、照相馆店、米店、茶叶店、杂货店,样样皆有。转到石门二路上有一间南货店,旁边是一间老酒店,再旁边是上海有名的清真馆杨同兴。杨同兴旁边是百货店,再过去就是武定路了。

“老房子地方小,阿拉汏浴1都是到石门二路上的卡德浴室。边上有一间盛利炒面大王,师傅是个大块头。里厢炒面7分钱一两,一碗清汤3分。吃三两面一碗清汤,2角4分。假使吃牛肉汤,1角7分一碗。天热吃刨冰也是这间店。阿拉专门到伊这边放冰水,一热水瓶3分钱,回来冲点酸梅汤吃吃。”

1999年,拆迁的告示贴到弄堂里。后来徐元勣一家搬到了静安新城。在弄堂里玩得比较好的阿佩、黄明方也跟着他们选了这里。

静安新城并不在静安,而是在闵行。之所以名字里有“静安”两个字,是因为这里是20世纪90年代为配合静安区市政动迁而建设的。

一眨眼,从静安搬到静安新城16年了。自从有了外孙女添添,徐元勣和妻子尤英英就不大“出远门”了。不过,他们每天有两档重要的“节目”,基本上是雷打不动的。一个是跳舞。徐元勣喜欢跳舞,每天吃完晚饭,尤英英就带着外孙女陪他一起去易买得门前的广场上跳舞。还有一个呢,就是逛菜场。

他们逛菜场和别人不一样。“人家买好小菜就跑了。阿拉菜场里一去,总归要两三个钟头。”尤英英说,“菜场里厢聊聊天、吃吃咖啡,伊拉还会弄中饭给阿拉吃。”这天女儿徐苓休息,一家人难得在家里吃了午饭,又一起去菜场了。

“来啦?今天晚吗?”一进菜场,楼梯口卖水果的阿姨便招呼他们。“伊经常拿只水果给阿拉外孙女吃。”徐元勣介绍说。他们跟一楼相熟的摊位一一点头打了招呼,顺着楼梯跑到楼上。

在二楼半成品菜柜台聊了一会儿,一家人又跑进一间羊毛衫店。这是一间独立的隔间,柜台内外放着几把板凳,在菜场里形成一个天然的社交场所。徐元勣径直跑进最里面坐下来,并不用征得老板娘敏子同意,随手就拿起柜台上的电热壶,给自己泡了杯速溶咖啡。柜台里,一个阿婆坐在敏子旁边,戴一副老花眼镜,手拿毛衣针,一件藏青色针织衫刚起了个头,看来也是老顾客了。

“织马甲啰?”尤英英把胳膊肘撑在柜台上,身体前倾,饶有兴致地看着。

“嗯。”阿婆点点头,又自嘲说,“敏子讲:‘侬1织10件,还是织这个花头2!’”

“全部织这个花头也很好看的。”尤英英想象着马甲织好的样子,语气里带点憧憬。她的声音沙哑中略带娇媚,头发削得很短,发梢隐约显出之前染的红色。通常,这种嗓音和打扮的上海阿姨都是为人热情爽快、但又不好欺负的类型。

这时,门口进来一个中年爷叔3,穿一件白色V领针织衫。“叫伊‘方方’。”徐苓抱着女儿走过去,对似懂非懂的女儿说。原来,这便是跟他们一起搬到静安新城的老邻居黄明方了。

“阿拉昨日还讲到侬4。翻老早照片,看到你女儿。”徐苓说。

“侬结婚辰光啊?”黄明方问。

“阿拉爷过生日辰光。你女儿还小,抱在手里。”她说。

“你爸爸生日,伊又没去啰。”黄明方摇摇头。

“瞎讲有啥讲头啦?!”徐苓争辩说,“50岁生日呀。反正是啥人过生日。”

“你爸爸过生日辰光伊才多少大啊?”黄明方说,“要么侬20岁生日。我是不是穿白衬衫啊?我记得我那天正好开出租,开到一半再去的,所以穿白衬衫工作衣的呀。饭店在金陵路云南路路口……”对于老房子里的一次次“集体活动”,黄明方还记得许多细节,和徐苓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比对。徐元勣和尤英英也加入到谈话中。

此时,尤英英给自己和黄明方各点了一支“百乐门”,一人一张小板凳坐到羊毛衫店门口。徐元勣抱着外孙女,站在门外的走廊上,面朝着他们。自从搬到静安新城,相互之间就不大串门了。菜场是一个据点,碰到了就在这里聊聊天。

不知金项链是不是当年济康里男人的“标配”。天气热了,黄明方和徐元勣的脖颈里各自闪出一道金光。照黄明方的话来说:“我认得的人里厢,只要跟我差不多年纪,每人都有一根。”

济康里的女人抽烟,倒是肯定的。“我是小辰光放炮仗,香烟点着了就呼两口,这样吃起来的1。”尤英英说,“阿拉济康里,吃香烟的女的蛮多的。老早对门杨家姆妈总归2立在灶披间3门口,香烟叼好,一只手一撑,一边吃一边炒菜。隔壁亭子间吴家姆妈也吃香烟,而且要吃‘两头通’的,欢喜4吃没海绵的大前门。侬讲老的都吃香烟,阿拉哪能会不吃啦?阿佩吃香烟还是伊拉好婆5让伊吃的:‘侬胃痛,拿根香烟呼呼,就不痛了。’”

老邻居碰到了,自然要聊聊济康里旧识的近况。“上趟碰到瞿阿姨,我名字伊叫得出来的。”黄明方对徐元勣夫妇说,“脑子蛮清爽6的,九十几岁。”这说的是另一个搬到静安新城的老邻居。

“伊眼睛不大好,但是名字都叫得出的。上趟摸7摸,摸到阿拉屋里来了。”尤英英说,“三姑呢,将近100岁了,上趟打只电话给我。伊思路清爽!问阿拉娘好伐1。我讲:‘好呃2好呃。’又问:‘伊麻将还搓伐?现在没人跟我搓。’我讲:‘侬100岁快,人家是不敢跟侬搓麻将。’伊还关照:‘叫你娘胆子大点噢,该冲还是要冲。’侬讲讲看!”

“那个辰光蛮有劲呃,天天晚上搓麻将,还摆架子。假使今朝3不喊我,明朝三缺一喊我,我也不来。‘今朝没空’!”黄明方提及了当年弄堂里搓麻将的盛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回忆起来。

“这个辰光你爸(指黄明方的爸爸)要出来搓麻将,专门拿几张草纸,跟你娘讲:‘我上厕所去了’。或者半只西瓜一拿,假装出来吃西瓜。逃出来就不回去了。”

“杨家伯伯也蛮有劲呃。人家搓麻将的辰光,伊总归手朝后头一摆,立在人家旁边。搓麻将的人呢,不欢喜后头发声音的。一发声音人家就晓得了,啥东西不好打。伊还来得欢喜在旁边‘哎哟!哎哟!’地喉咙哈响4!看到人家一副品牌急得来要死,人家打错伊也要讲。自己上去搓呢,有副品牌,手开始抖了。”

“侬不要讲,伊拉女婿搓麻将哈爽气5。伊陪老婆从外地回来看爷娘6,总归来一个礼拜,要搓一个礼拜麻将。而且搓两场,下半日7一场,夜到8一场。伊输赢不摆在面孔上。一般4个人搓麻将,侬跑进去一看,啥人输赢都看得出的。赢了嘛有的人‘哈哈哈’,输了嘛掼牌啥的都来了。伊搓麻将时严肃来兮9,表情就像上下班一样。输也这样,赢也这样。这就是牌品呀。”

“侬现在还搓伐?”徐元勣问道。

“跟啥人去搓啦?我也没瘾头了。”黄明方回答说。

“都戒掉了,阿拉也戒掉了。”尤英英说。

“老早阿拉搓的辰光没棋牌室的,都是待在屋里厢搓的。”黄明方又说,“搬到这里来都是棋牌室了,(里面的人)认也不认得,不搓嘛,没瘾头了。”

“现在独门独户。”在门口箩筐里拣蚕豆的一个阿姨听他们聊了那么长时间,这时忍不住插话说。

“以前石库门房子房门都是开着的呀。”黄明方应了一句。

“现在大楼进去,对门姓啥叫啥都不晓得。”这位阿姨又说。

“新工房熟了嘛,最多看到点个头。就点个头,结束了!”黄明方说。

“王德明就是搬到新工房,摔倒在厕所里没人晓得,去世了。搬出去没几年呀,走的辰光60岁都不到。要是在弄堂里不会死的。”尤英英想起以前的一个老邻居,住在19号的王德明是个“跷脚”,还患有癫痫病,老婆也是个残疾人,夫妇俩是英英的重点观察对象。“伊一发毛病就掼跤。所以24小时不看到伊,我就要信筒里去看看了。门上信筒不是有条缝吗?伊在没事体1的,不在就有事体了,要去寻伊了。”她说。

“这个人呢,也蛮热心的,跟弄堂里关系都老好的。不晓得的事体侬去问伊,伊都晓得。啥医院啦,公交公司、邮局啦,这些信息问伊好了,像百事通一样。”徐元勣回忆说,“哪里促销,哪家银行搞活动送日历,伊都会告诉阿拉。问伊今朝天气哪能2,伊讲下半日下雨,真的落雨呀!”

王德明还帮大家理财。每家一个月交100块钱给他,由他替大家去跑银行存起来。到了年底,本金、利息算得清清爽爽,再还给大家。“这笔钞票过年买买年货,多少好啦?”弄堂里的人彼此熟悉,在他们看来,根本不用担心把这笔钱交给邻居会产生经济纠纷。

提到王德明搬出弄堂后没几年,就因为癫痫发作没人发现去世了。英英不禁有些唏嘘:“要是在弄堂里,不会这样的呀,有人搀一把就好了。伊假使活到现在,晓得的事还要多!”

“大热天,阿佩、阿珍姊妹俩夜到要出来白相1,伊拉老太(指奶奶)要管的。没办法,只好拿把扶梯,让伊拉从楼上窗口爬出来。”黄明方忽又记起那时的趣事,“那么我现在想想不对呀。老太管,又不会把门关牢的。侬窗口爬出来也是窸窸窣窣的声音,开扇门也是窸窸窣窣的声音,不是一样的嘛。”

“扶梯还是阿拉屋里厢的。要轻轻地呀。”尤英英说。想起年轻时的荒唐事,大家都有点莞尔。

“那个辰光伊大概只有15岁。”黄明方指指徐苓,“大老倌(徐元勣的哥哥)不是专门教伊功课吗?教伐教伐,英英跑出来掀台子2了:‘侬到底读得进伐?读不进拉倒,簿子扯掉!’脾气急!”

“侬看伊笑话连篇。伊不吃老酒3老好呃,就是不好吃老酒。”尤英英突然“揭发”黄明方说,“伊吃老酒,刚刚吃的辰光还蛮好。但是吃到后头,侬看伊两只眼睛定在一起不动了,那么差不多了。等歇4要来(发酒疯)了。”

“我有趟老酒吃饱在弄堂里打架,到派出所被关起来。”黄明方点头承认。

“伊拉女儿当时老小,问伊:‘爸爸呢?’‘呜啊呜啊捉进去了。’女儿也晓得。那么伊进去,阿拉触霉头,女儿阿拉管。阿拉都到派出所门口,等伊出来。个么急伐啦!5侬讲是伐?”

尤英英摇摇头,又继续说:“老酒一吃多,扔东西、打人都来了。伊就老嘴巴6,我跟侬讲。有趟把伊拉老婆气到娘家去了。我跟阿拉苓苓去接。伊嘴巴老啊,‘今朝接得回来喏,我请你们吃三黄鸡’。阿拉叫了差头1去噢,把伊接回来了。”

“三黄鸡不是踏了脚踏车去买啦?”黄明方说,“买的振鼎鸡呀,在长乐路。六十几块一只。”说到这里,他又自己揭短,“伊(指徐元勣)过生日我也吃醉掉。旁边有唱歌的,人家在表演,我也上去了,再被人家拖回来。我吃酒人不好多,一多我就控制不了。白酒像自来水一样,咚咚咚吃下去了。”

“侬现在吃得多伐?”聊到这里,徐元勣问他。

“我现在总归黄酒呀。一家头2吃,晓得的。”

“侬胖。岁数上去了不好胖的,要瘦。”尤英英关照他,“是不是这一向工作没老早辛苦啦?”

“我现在就在屋里买汏烧3呀。”黄明方自嘲说。

“照顾老娘啰?现在变孝子。”徐元勣半开玩笑地说。

聊到下午两三点,添添开始哭闹了。徐元勣夫妇和女儿赶紧带她回家,跟黄明方打了个招呼:“下次菜场里再碰头!”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字体偏小,开本挺大

2017-02-05 11:36:56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阅读比较亲切!

2017-02-19 12:01:31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还不错的说

2017-02-20 22:17:16
来自c***g(**的评论:

上海人的故事永远值得回味。

2017-03-08 14:03:5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2017-03-11 00:18:37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上海方言好多...

2017-03-23 15:39:56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非常好,每本都完好无损,之前有一本书被快递划破,有些对当当没信心,这次又有信心了!

2017-03-23 18:33:48
来自江***爷**的评论:

还可以,不错。

2017-03-26 17:17:34
来自明***逼**的评论:

可以可以的

2017-03-28 19:46:29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很好很漂亮

2017-03-28 23:13:27
来自哇答西**的评论:

小街坊的市井生活

2017-04-01 10:46:19
来自连***米**的评论:

历时5年采访,新闻晨报周刊部编著,一部反映上海弄堂的纸上纪录片。身临其境感受弄堂文化,零距离接触“上海宁”,感受他们的家长里短与酸甜苦辣。通过他们风尘仆仆的日常生活,你能看到上海人独特的看待生活的角度和方式。这是智慧,是生活日常,是上海的城市之光。

2017-04-11 17:39:05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有趣的一本书

2017-04-21 08:10:23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还是封面的简洁让我一眼爱上了

2017-04-22 07:43:35
来自sullyha**的评论:

好书,非常好!!!!

2017-04-28 15:22:36
来自o***u(**的评论:

上海话有些翻译的别扭

2017-05-02 09:20:14
来自d***7(**的评论:

非常不错呀

2017-05-02 11:32:43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真的很好的一本书,强烈推荐

2017-05-25 13:35:12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书不错,很好

2017-05-31 13:57:42
来自滔***8(**的评论:

弄堂风流记 想起小时候

2017-06-04 16:07:56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物流速度超快,性价比很高

2017-06-13 09:41:42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一部描写上海城市的书,挺好。

2017-06-21 15:09:01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图书齐全,送货速度快

2017-07-05 15:27:13
来自陈奕扬**的评论:

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

2017-08-18 19:31:25
来自zengylj**的评论:

每次下单购书,都慢的要S,真是忍无可忍,这当当做这么大,就不能找些快捷靠谱的快递公司吗?

2017-10-11 10:03:46
来自怕***鱼**的评论:

读弄堂风情,满满的温馨,回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美好时光。

2017-01-09 14:09:38
来自酥***(**的评论:

故事还有比较有人情味的,也能看到城市的发展带来的很多无形的负面影响。可也许是地域的原因,有很多上海本地哩语,虽然有作解释,但确实让别的地方的阅读者读起来不那么顺畅的。

2017-04-25 01:30:15
来自云南李**的评论:

这本书的印刷字体看着有些不舒服,字太小了,就不能印大一点吗,行距宽,字体是扁的,这种排版也是让人无语了,书的内容倒还行,上海弄堂里的百味人生。

2016-10-26 19:23:50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