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针对现代生活中的热点法律问题,回溯中国古代如何处理类似情况,通过比对,总结中国古人的法律智慧,并资当下借鉴。
刘峰,拥有史学和法律双重背景,游历于历史与法律之间;曾策划、编辑出版《法学格致文库》《体系刑法学》《民法哲学》《我妻荣民法讲义》等精品学术图书,现致力于大型出版项目"学科故事"的策划、组织和创作工作。
收入高,风险大——古代律师不好当
笔能杀人,亦能活人——讼师也有正能量
官司也风流——那些漂亮的诉状和判词
见义勇为与见死不救——古代赏罚分明古代
击鼓、拦驾、上书——古人如何上访
御史一出,地动山摇——古代的巡视工作
路标背后的故事——古代的举报箱
吃掉广厦千万间——古代如何治理公款消费
从喝墨水到腰斩——古代如何处罚考场作弊
从官办妓院到禁娼——古人如何对待色情业
后果很严重——古人如何应对性骚扰
滴血认亲——古代的 DNA 鉴定
保增长是主流——古代的计划生育
少林也当钉子户——古往今来话拆迁
求四邻,托中介——看古人如何买卖房产
应急的房产税——古代如何对房产征税
抓卫生、拆违建、治理占道经营——古代的城管
"火门"——古代的货币战争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品安全三千年
砍手砍脚打屁股——古人如何抓环保
鳏寡孤独皆有所养——古代的社会保障
伯乐一顾,其价十倍——古代名人广告
广告一路走来——古代广告面面观
对古代律师负面形象的讲述告一段落。正如前文所言,讼师还有另一张面孔,就是正面的形象。古代讼师身上的正能量是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一个是他们在诉讼中惩恶扬善,锄强扶弱,匡扶正义;另一个是他们超乎常人的聪明才智。为了传播讼师身上的正能量,我们不妨看几个这样的例子。
在一些讼师的身上激荡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江湖侠气。曾经有一个恶霸,将一个无辜的乡民殴打致死。闹出了人命,凶手根本不以为意,蛮横地丢出10两白银,买乡民的一条命。这起惨案刚好被一位讼师遇见,讼师义愤填膺,挥笔疾书——"夫身有纹银十两,已可踢死一人,若家有黄金万镒,便将尽屠城?草菅人命,由此可见!"诉状写得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有的讼师则凭借他们丰富的诉讼经验和社会阅历主持公道、锄强扶弱。在清朝雍正年间,有一户贫苦人家迫于生计,将自家的财产典当给一个当铺老板,等手头宽裕了再赎回。可是,这个当铺老板财迷心窍,想要私吞这份财产,于是,他伪造了一份合同,也就是绝卖契约,意味着当主已经把财产所有权转移给他了,无权赎回。双方发生纠纷,在公堂之上,当铺老板以这份假合同让法官信以为真,竟然得以胜诉。
当主无奈,就向当地一位著名的讼师吴墨卿求助。吴墨卿拿来当铺老板伪造的假合同,仔细查看,果然发现了漏洞,原来,当铺里的当票都是用一根木扦穿起来的,否则,成百上千的当票就会"落纸如飞,散同秋叶"。而当铺老板提供的绝卖契约上面没有孔,这张当票显然是伪造的。当主据此提出上诉,当铺老板无言以对,交代了自己伪造合同的事实,把财产还给了当主。
古代的讼师久经历练、阅历丰富,造就了他们机敏的头脑和老辣的文笔。所以,在关键时候他们往往能出奇制胜、扭转乾坤,令人拍案称奇、自叹弗如。在清朝末年,有一位姓何的律师,智慧过人,声名卓著。当时,浙江将军与一位知县结怨,这位将军向知县的上司浙江巡抚施加压力,逼迫他惩治自己的下属,可是却遭到巡抚的拒绝。所以,浙江将军一直对知县和巡抚耿耿于怀,伺机报复。机会终于来了,浙江的各级官员进京朝贺。典礼结束之后,这位将军马上向皇帝上奏折,说与他有怨的这位知县在朝贺的过程中有"大不敬"的行为,而巡抚身为直接领导,要负连带责任。浙江巡抚受到弹劾,束手无策,一时间没了主意。
这件事偶然传到了何律师的耳朵里。何律师不以为然地说:"这还不简单,我有办法。"巡抚的手下向他讨教,律师的服务自然不是免费的,何律师当即开出价码——白银三千两。巡抚知道后也不含糊,"成交!"何律师挥笔写下八个大字——"参列前班,不遑后顾。"也就是说,在朝贺的过程中,巡抚和将军这样的高官是排在前面的,根本就没时间东张西望回头看,哪里会注意到位卑职低、站在后排的知县的不敬举止。巡抚看了这八个字,拍案叫好,当即写进自己申辩的奏折里,呈给皇帝。事情很明显,巡抚聚精会神地朝贺,没有走神;而将军同样位列前排,怎么会看到后面的知县"大不敬"呢?朝廷的旨意下来,没有处分知县和巡抚,反倒是浙江将军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何律师的八个字可谓一针见血、反败为胜,足见其非凡的洞察力和过人之处。
在清人曾衍东的小说集《小豆棚》里,记载了一位外号"疙瘩老娘"的女讼师,办事老辣,相当有手段。由于江北地区遭遇自然灾害,粮食匮乏,粮商就到江南去收购粮食,贩运到江北出售。可是,江南百姓担心粮食都被运到江北去了,本地的粮价会上涨,所以阻止粮商贩粮。双方为此发生纠纷,闹上了公堂。粮商们慕名向"疙瘩老娘"求助。"疙瘩老娘"开价白银三千两,了一纸诉状,上面只有两句话——"列国纷争,尚有移民移粟;天朝一统,何分江北江南。"在这里,"疙瘩老娘"用了一个历史典故。《孟子》中曾经记载了战国时期魏国是如何救灾的:如果河东闹灾荒,就把老百姓迁到河内,把粮食输往河东;反之亦然。当年的诸侯尚且知道体恤灾民,周转救济;如今天下共主,怎么能画地为牢,搞地方保护主义呢?寥寥数语,让人根本没有反驳的余地,当地政府二话不说,下令放行。
古代讼师的风采不禁让人神往,今天的律师大概不会有如此的风范和气度了。说到这里,有必要理一理讼师与律师的异同。在前文里,出于行文的需要,我们是两个概念混用的。在《清稗类钞》一书中有这样的说法:"讼师之性质,与律师略同。"实际上,讼师与律师"略同"的背后还隐藏着很大的不同。
讼师与律师的区别除了体现在两者的法律地位上,还体现在两者办案程序和方法上。在古代,讼师没有什么"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观念,即便是在为弱者主持正义的时候,采用的手段依现在的法治观念看来也是有瑕疵的,也就是说"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以牺牲程序正义为代价追求实体正义。下面的这则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脚。
清代有一个叫杨瑟岩的讼师,他办过这样一宗案子。有一个孤苦无依的老人打算卖掉自己的房产,买主是一个当地的豪强。按照市价,这处房产价值白银100两,可是,这个豪强仗势欺人,只肯出50两,而且是强买强卖,不许讨价还价。老人走投无路,就向杨瑟岩求助。杨瑟岩把手一挥,"依他便是!"签订买卖合同的时候,杨瑟岩居中作保。合同上是这样写的,"某某某自愿卖房两间,上卖椽子、垳料和砖瓦,下卖地基。议价五十两银。口说无凭,立下此据作证"。豪强一看,这契约写得明白,虽然"上卖椽子、垳料和砖瓦,下卖地基"有点画蛇添足,但也没什么问题,当即签字画押。没过多久,老人就要求豪强拆掉房子,把地基给自己腾出来。豪强感到莫名其妙,与老人争执起来,并把杨瑟岩这个保人找了来。杨瑟岩气定神闲,接过双方当初签订的合同,当众宣读,把豪强听得目瞪口呆,合同中的"下卖地基"变成了"不卖地基"。豪强抢过合同一看,"下"字果然变成了"不"字。真是见了鬼了!原来,在签房屋买卖合同的时候,杨瑟岩用自己的大拇指蘸了墨汁,轮到他这个保人签字的时候,顺势在"下"字旁边一按,就成了"不"字。那豪强吃了个哑巴亏,只好自认倒霉了。站在我们的立场上分析,这个杨律师固然是锄强扶弱,在道义上无可厚非,可是他的做法已经是诈骗了。
……
只想说很不错,很喜欢,属于法*冉嫌腥さ氖榱税桑ㄒ槁颍
语言清新幽默,故事性强,不是那种晦涩的论文样的,读着挺有意思,还有不少插图
配送速度快!纸质没有想象中的好,不过可以接受~~封面不错,排版也不错,内容很吸引人。
? ? 坚定的民生立场,深度的人文关怀。以独到观点和犀利幽默的语言来聚焦民生,评说天下!
内容浅显易懂,文字风格轻松,作为消遣的书籍还是不错的
这本书包装大爱,喜欢这种古典淡雅小清新的装帧风格,古意盎然。比市面上一般书小一个小头,拿在手里只觉得“纤秾合度”,没有其他书那种厚重感,让人读上几页便要掩卷而弃。作者的双学科背景,让他的描述既不失严谨,又充满幽默的小情趣。原本枯燥无聊味同嚼蜡的法制史在他的笔下变成了一个个诙谐的小故事。也许作者的意图就是博君一笑,他的目的达到啦!笑过也不免反思一下,古人的智慧,对当下法治现代化的建设进路不无借鉴。
书虽然算是法律类文化读物,但更偏向于文化,内容很有意思,不需要法学背景的人也能读。
书籍的封面很喜欢,很有文艺感,刚拿到货品,翻看了一下,用语很生动有趣,学习点法律知识
书的很容很不错,写得很轻松,很贴近现实,果然是既懂历史又懂法律作者,好书推荐给大家。。。
随着清朝政府的寿终,中华法系也进入正寝。本书给读者展示的主要是旧法系比较光亮的部分,着重切实现实生活,仅可作为一种趣味读物尤可。
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述说古代各个时期的法律现象,适合各个阶层的人看~
这本书写的很有意思,虽然是法律书籍,但是一点儿也不枯燥,完全没有阅读障碍,读纸质书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虽然只是草草的看完,但是仍然记住了历史上的一些事情。
光从这本书的目录来看,就知道这是一本妙趣横生的法律文化书,可读性和学术价值不亚于《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是一本用心之作。非常喜欢。
我们现在遇到的一些涉及法律的棘手事务,古人也遇到过,且先看看他们是怎么处理的。
比古对今,了解制度的源远流长,受制于篇幅,每个例子找了比较有名的和代表性的,浅尝辄止利于入门者爱好者
不像法制史教材那么学术,也没那么枯燥,23个小故事,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与某些社会热点结合!但整体感觉,结论性不强,有些观点不够深刻
就是一个辑录的故事集,介绍中国历史上一些法律知识,司法轶事。消遣可也
一口气买了两本法律的故事,最近觉得学点法律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两本书的包装都不错,内容翻看了一下,也都过硬,买书还是要买纸质书,电子书太费眼
这个好,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从法律文化以及传统来关注,研究这些问题
作者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将现在的法律热点问题放在古代历史背景下来聊,搭配上幽默诙谐的小故事与丰富的图片,不失为一本别具一格的,通俗说法、通俗说史的枕边书。
这本书的封面很有中国特色啊,龙纹,超喜欢。内容也很吸引人啊,像古人的DNA鉴定、古代的城管、食品安全3000年,很有意思。期待作者写一本当代的法律故事。
这本书写得很有趣味,既有中国法律史的知识性,又兼具故事的可读性,是专业学习之余一种很好的补充,宽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加深了了解。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真的不错。
拿到手就开始看,一下子着迷进去了。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作者的叙述能力很强,把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中法律的有关常识一下子结合了起来。真心不错。大概花了3个晚上,阅读了三分之二的内容。
法律的故事,中国人的法律智慧,涉及日常各个方面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其实不是学法律的也应该好好看看这本书,很受用,是观念上的高层次认识,而且选的主题也非常好,文笔不但幽默风趣而且干净利落,看了一章不忍心放心啊,哈哈,一点都没有看法律书的枯燥,值得购买,亲们下手吧
这本书针对了当代社会中的热点法律问题,讲解了古人是如何处置类似事件的,通过古今对比,对当代法律事件产生借鉴意义。这些故事读起来很生动,很有启发价值,作者笔锋犀利,一针见血,很有知识性。随书附送的书签也很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