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大学何为(修订版)图书
人气:21

大学何为(修订版)

正因为中国大学仍“在路上”,既非十全十美,也不是朽木不可雕,这才值得你我去追踪,去思考,去参与。
  • 所属分类:图书 >社会科学>教育  
  • 作者:[陈平原] 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大学五书
  • 国际刊号:9787301263563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12
  • 印刷时间:2015-12-01
  • 版次:3
  • 开本:32开
  • 页数:--
  • 纸张:纯质纸
  • 包装:精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大学何为》为陈平原"大学五书"丛书中的一本。该书从历史记忆、文学阐释、精神构建以及社会实践等层面,思考大学作为人类社会极为重要的组织形式,它是什么,有什么,还能做什么,以学者的冷静讨论大学的复杂性和改革的代价。将论文与随感、演讲与答问、历史与现实、宏大叙事与私人记忆等掺和在一起,造成一种明显的"对话"状态,延续了已有的叩问与思考——叩问大学的历史与现实,思考大学的理念与实践。

编辑推荐

大学何为》:一位北大教授的期待:再过几十年,未名湖边仍有动人的故事在流传。作者以学术史的视野,集中精力在文化、精神、价值层面上思考大学问题。

作者简介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曾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从事研究或教学,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散文小说史》《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当代中国人文观察》等。

目录

大学何为(修订版)目录

"大学五书"小引

自序

辑 大学之道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

大学排名、大学精神与大学故事

大学公信力为何下降

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之道"

为大学校长"正名"

我为什么反对学者当校长

我看"大学生就业难"

第二辑 北大情

大学三问

国际视野与本土情

我看北大百年变革

北大边缘人

书法的北大

"好读书"与"求甚解"

第三辑 学院内外

大学精神与大学的功用

博士论文只是一张入场券

学院的"内"与"外"

学者与传媒

我的"八十年代"

陈平原、饶毅教授共话北大发展

修订版后记

在线预览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1]

关于大学,有三种提问方式:为什么需要大学?这几乎不必要讨论;怎么样办大学?那光说不练不行;需要什么样的大学,这还差不多,此话题可以讨论,也大有深究的必要。世界上的大学,千差万别,不是命定如此,更不是别无选择。恰恰相反,大学办成什么样子,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主动选择的结果。有外部条件的限制,但主观上的努力同样很重要。今天中国的大学之路,到底该怎么走,仍在探索,还有商量余地。正因为没有定型,存在着多种可能性,这才更值得诸位去体贴、关心、介入。

[1]此乃作者2005 年8 月5 日在中央电视台"双周论坛"(北京)以及2005年8 月8 日在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大学精神、大学理念与校园文化"研讨会(成都)上的专题演讲。

一、媒体中的大学

大学受到世人如此高度关注,这也是中国特色。这种关注,终落实在媒体上关于大学的集中报道。高考不用说,几乎是全民总动员,每年上演的,是同样的节目,可公众百看不厌。从试卷的押运、考场的周边环境、考试那几天的气温、考场外家长的焦急等待,还有交通警察如何维护秩序、警车运送走错路的考生等,诸如此类的动人故事,每年都有。接下来的是教师阅卷、有关部门公布录取分数线以及各名校在本省市招生的名额等;再接下来是有人欢天喜地,有人唉声叹气,学界开始争论考不上重点大学的学生有没有必要复读、选择民办大学前途如何、小留学生出国是否合算;再再接下来,该轮到贫困生能否上得起大学、高考状元有无奖励、各省市录取分数线悬殊是否公平等。你看,新生还没入学,"故事"已经讲了一大堆。这还只是例行公事,平日里更多突发事件。如研究生录取作弊,学术著作抄袭,还有老教授的新婚姻等一系列问题,都可能成为极好的社会新闻,出现在报纸的任何一个版上。我说"任何一个版",是有所指的。以前大学新闻主要在教育版上露面,现在神出鬼没,无所不在,可以是政治、科技、法律,也可以是经济、体育、娱乐。

大学成为公共话题,吸引了众多的研究者,我也不例外。偶尔出镜,但更适合于专业著述或报刊文字。喜欢谈论大学话题,以致有时被介绍为"大学史专家"。这属于"美丽的错误"。因为,我的本行是文学史研究,"文学史"与"大学史",形近而讹。我始终称,自己是大学研究的业余爱好者,是amateur,"爱美的"。五四时期,陈大悲等介绍西洋的业余演剧,并在中国提倡"爱美剧",用的是英文amateur 的音译。中国的教育问题,关系重大;有权利且有义务谈论此话题的,不仅仅是教育部官员或教育学专家,而应该是每一个关心社会发展的知识分子。实际上,这些年来关于教育问题的讨论相当活跃,跟一大批业余爱好者的介入有关。

大学之所以成为社会热点,外在原因是:,百余年来,现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学术发展、经济及法律环境的形成,都跟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时至今日,大学对于中国社会进程的巨大影响,一般人都能看得很清楚。第二,由于连年扩招,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大学的是是非非,牵涉到千家万户。你别看他是个卖菜的,只有小学程度,可他的孩子读了研究生,他同样有兴趣关心大学里的事情。第三,传媒人大多受过大学教育,他/ 她们的兴趣决定了大学可以成为社会新闻。第四,大学教授日渐明星化,其中的佼佼者,收入不如体育或娱乐明星,但也有不少坚定的"粉丝",其言谈举止同样具有新闻价值。

更重要的是内在原因:,中国的大学体制及教育方式有问题;第二,跟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一样,中国大学也在转型;第三,正因为有问题,在转型,具备往各个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公众才有批评及建议的热情。后一点同样不该忽视:大学话题不属于"禁区",虽有些言不尽意,总比以前捂着盖着好多了。

有一个疑问,如此局面的形成——即大学经常在媒体中露面,有无大学自身炒作的成分?应该说,不能排除这个因素,尤其是著名大学五十大庆、百年校庆前后,总有大量宣传味道十足的连续报道。还有,需要抢夺生源的民办大学,比如吉利大学、西安翻译学院等,都有很成规模、带有明显广告色彩的长篇通讯。不过,一般情况下,关于大学的新闻,大多是媒体主动选择的结果。我问过北大宣传部长,媒体喜欢谈论北大,是不是你们故意营造的?他说,校方很少主动出击,大都是媒体找上门来的。原因是,请神容易送神难,人家不一定按照你的意图来报道,太积极,很容易弄巧成拙。别的学校我不懂,以北大的情况而言,太多的媒体关注,太多的新闻报道(包括正面与负面),不是好事情。大学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不该过分受制于政府决策以及社会舆论。

你到国外看看,人家的大学校园,比我们宁静多了。没有那么多喧嚣,没有那么多关爱,也就没有那么多在媒体上抛头露面的机会。传媒关注当下,需要热闹;大学追求久远,必须冷静。各有各的趣味,走得太近,在我看来,不是好事情。不针对具体的学校或媒体,我说的是整个社会氛围,即过分看重曝光率。几年前(2001),清华大学曾做出规定:在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上做专题节目,可以得10 分;这等于在非核心期刊发表5 篇论文,或者在国内重点学术期刊发表一篇论文。这个规定引起很大争议,后来偃旗息鼓了。但我也听到另外的声音,比如一所著名大学的校长告诉我,他们学校不缺学业专深的教授,就缺这种能在电视上"侃"的;可能的话,他们也想找几个知名度高、经常在电视上露面的,不用写论文,只要每回出镜时打上"某某大学教授"就行了。这也是一个思路,等于给学校打广告。

办大学很难,需要社会的热情鼓励,需要大学中人的艰辛跋涉,需要积累,需要冲刺,而且还不一定成功;并非媒体上露面多的,就是的学校。媒体代表公众的趣味,其关注大学,自有理由;大学必须有自己的立场、自己的目光与襟怀。

如何看待媒体中日益张扬的大学形象,尽可见仁见智;但无法否认的是:,校园里的一举一动,很可能牵涉整个社会,连北大清华对进入校园的旅行团收费都可能引发热烈争论,你就可想而知。第二,转型期中国所有的社会问题,好的坏的,通通折射到大学校园里,大学不是世外桃源,围墙早就形同虚设。第三,所谓大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能简单理解为"订单式服务";将大学全都推向市场,不是好主意。

二、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

关注中国教育的人,大概都会承认这么一个事实:中国是教育大国,但不是教育强国。很多人注意到,2004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9%,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据统计,2004 年全国普通高校共录取新生420 万人,比上年增加近40 万;2005 年招生未见统计数字,只知道还在增加。目前全国各类高校在校生总数超过2000 万。2000 万!这已经是一个欧洲中等国家的人口总数。这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关于"大学"的新闻与旧事,能成为公众热切关注的话题。

与此相对应的,是另一则报道:日前,总理到医院看望科学家钱学森,病榻上的钱先生坦诚建言:"现在中国没有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看望文学家季羡林和科学家钱学森》,《京华时报》2005 年7 月31 日)专家们于是纷纷为中国大学把脉:有说问题在于只顾数量不问质量,有说毛病出在只讲技术没有文化,还有的认定是推崇专家蔑视通才惹的祸,等等,等等。我则读出另外的意味:一个全世界大学生人数多的国家,居然"没有一所大学"能冒出"杰出人才",这太可悲了。可见中国离"教育强国"还很远。请注意,钱学森用的是全称判断,声名显赫的北大清华,也在其批评之列。

当然,关于中国大学的声誉,还有另外的说法。记得是去年十一月,报纸上刊出《泰晤士报》大学排名,北大居然名列第十七(《〈泰晤士报〉推出高校排名,北大跻身全球前20 名》,《中华读书报》2004 年11 月10 日)。在我看来,这个排名所肯定的,不是北大的科研成果,而是中国在变化的世界格局中所具有的地位。中国在崛起,在全球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学者们在关注中国的同时,也开始关注中国的高等教育。这就有意无意地提高了中国大学的学术声誉。对于这个排名,北大当然高兴,校方网站上当即转载。可此举马上受到批评。我们系一个教授,在时间给校长写信,称不该看重此类排名,应该有自己的立场,走自己的路。校方还算冷静,到此为止,

不再宣传。

就学术实力而言,学界普遍认为,北大清华只能排在二三百,进不了前百名。当然,如果带进学术声誉以及实际影响力,那又是另一回事。在北大百年校庆期间,我说过一句很有名的"大话":就教学及科研水平而言,北大现在不是、短时间内也不可能是"世界";但若论北大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很可能是不少世界大学所无法比拟的。因为,在一个东方古国崛起的关键时刻,一所大学竟然曾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这样的机遇,其实是千载难求的。我想说的是,大学排名取决于文化背景及理论设计,即便是国外很有影响的排行榜,也都各有其长处,也各有其盲点。说你十七,没什么好得意的;说你两百,也不必要丧气。

说这些,是有感于现在中国的大学校长,大都有理想,想做事,而且是做大事。这么一种积极向上的志趣,如果没有辅以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很容易变成花拳绣腿,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明白办大学、办好大学、办流大学很不容易,以平常心看待中国大学的进步,不提过高的标准,更不要拿排名、获奖说事。

国际上的大学排名,就好像诺贝尔奖,应该尊重,但不该过分推崇。前几年,有个剑桥大学的博士生,跑来北大跟我谈了好几次,她的论文选题很有意思:如何看待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几十年了,文学界老是絮絮叨叨,埋怨为什么没有中国人获奖。有讥讽评奖委员会的"傲慢与偏见",有说问题出在译本上,有称谁谁谁不死早就得奖了,还有人努力讨好委员会中惟一懂中文的马悦然。那年在香港,看马悦然先生比比划划,说有那么多作家给他寄新书及书稿,希望他翻译并推荐给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引起在场人士的哄堂大笑,真的,我很难受。前两天看傅光明写的《老舍差点获诺奖,一个神话?》,辨析一件流传很广的传说:1968 年颁发给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诺贝尔文学奖,原本是准备颁给老舍的;获悉其已在两年前跳湖自杀,只好换了另一个东方人。这传说破绽很多,但流传甚广,逼得马悦然前几年出面公开否认:有可能获奖的是沈从文,1987 年进入终审名单,1988 年再次进入终审名单,如果不是刚好那年去世,极有可能在十月获奖(《社会科学报》2005 年7 月21 日)。结果怎么样?大家吵来吵去,吵了大半天,后是法国籍的中国作家高行健获奖了。中国作协随后发表的声明,在我看来,很不得体。

自然科学奖大概不会这样,不管是大陆的、台湾的,拿美国护照、德国护照的,只要是华人获奖,我们都该祝贺。当然,是在大陆工作的科学家获奖。但获不获奖,带有某种偶然性;我看中科院院长说十年内获奖,直捏一把汗。不是说不可能,而是将评价标准定在这里,不太合适。

毫无疑问,中国的科学技术,必须做大做强,但这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是水到渠成,切忌用搞运动的方式来提奖学术。前几年,北大为了发展文科,春天开动员大学,秋天开表彰大学,我戏称为"春种秋收"。用心很好,但效果并不佳。学问不是领导鼓鼓劲,就能马上上去的;除非你事先安排好,否则,不可能立竿见影。

学术讲究积累,单有个别天才不够,还需要一大堆学术上的台阶,不可能一蹴而就。常见学生们追问,我们什么时候才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不想学走路,就想着百米冲刺,破世界纪录,这样的心态,很普遍。一开始,我会表扬他们"雄心壮志冲云天";现在,反过来,我批评他们"自私"、"偷懒"。尽想着破纪录后的鲜花与掌声,不愿意做铺路石。一代人,不,几代人中,摘取科学桂冠的,就那么几个。其他人的工作,很可能只是在"铺路"。不否认学问是在不断推进,但大都是点点滴滴的进步;积少成多,终于有24小时达成"科学的革命"。这样的学术史观,现在似乎被颠覆了;你看媒体上的报道,每天都有激动人心的突破。惟一不明白的是,如果只是各领风骚三五天,这"填补空白"也就太容易了。

老一辈学者讲话严谨,甚至可以说是木讷,这不妨碍我们对他们的尊敬。现在不一样了,新一代学者大都变得伶牙俐齿,能说会道。不能说没有努力过,可很明显,说的远比做的好。这不是个人性格问题,而是学术制度造成的。都说近年中国学界十分浮躁,为什么?在我看来,原因是各种冠冕堂皇的学术评奖。我承认"重奖之下,必有勇夫";但不太相信评审之举,能长学问。对于人文学者来说,独立思考的权力、淡定读书的心境,以及从容研究的时间,是为重要的。印象里,评奖多的,是那些容易做假的行业。越是不自信,越是质量没保障,越需要各种奖项来"保驾护航"。

得出三个小小的结论:,中国大学要想成为世界,任重道远;第二,提升中国学术水平,不能急火烧心,更忌讳乱吃补药;第三,过多的规划、检查与验收,过于频繁的学术评奖,不利于学术的发展。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李旭擎**的评论:

2016-12-18 10:50:58
来自zibeike**的评论:

2016-12-20 22:17:52
来自zibeike**的评论:

2016-12-20 22:22:03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书籍装帧精美,排版清晰,简洁舒适,当当活动,价格优惠,推荐购买!

2016-12-31 15:05:08
来自皇***云**的评论:

大学何为(修订版) 大学何为,有点意思。

2017-01-18 14:18:36
来自椰***露**的评论:

好书,纸质优良,内容好印刷也很好,不错不错。

2017-02-26 20:52:24
来自s***n(**的评论:

单位买的书,不错。

2017-03-03 21:50:26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喜欢这种风格的叙述。

2017-03-30 10:21:55
来自海***(**的评论:

人文学者,惟独立思考,沉潜把玩,从容治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时髦不能动,标准不能限。教授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学生尊师重道,从游而学。大学不能为排名,为世俗,为权力操控,要立足约束,奉献社会。而管理者,不能把学术数字化,粗暴评价,把学者当生产机器,为学术作生产计划,将大学改造成工厂。象牙塔里,多散步,多读书,闲吟诗词,勤而能缓,不亦乐乎。

2017-04-02 23:37:56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一次买了好几本书。正在一本本读。

2017-04-22 10:48:17
来自小***(**的评论:

很不错。总体来说值得一读。读完最好做些笔记。

2017-04-22 15:20:16
来自阅***1(**的评论:

好书,需要静下来,慢下来读一些书,孩子和大人都需要。

2017-04-26 10:21:26
来自z***p(**的评论:

书很不错的

2017-05-19 16:37:07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书非常有价值,物流给力!

2017-06-08 10:38:4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买书必**当!书还真不错,一直信赖当当。希望当当一直以这种良好姿态、健康的发展、负责的态度来服务书友。十分感谢当当给我带来的实惠、方便和快乐!

2017-06-14 19:36:1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送货服务态度好,送货超快的,东西经济实惠,非常满意!已经在当当买了很多个本了,质量都很好。

2017-06-16 02:15:30
来自***(匿**的评论:

大学何为(修订版) 图书价格优惠,发货及时,包装严实,收到后品像完好!目前当当网的配送越来越给力了,早于预计时间到达,对这次购物很满意!

2017-06-24 21:44:13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大学主要是做什么呢,我们需要思考

2017-06-26 09:53:22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书很好,非常喜欢,下次再来买

2017-06-30 11:11:18
来自n***u(**的评论:

大学何为(修订版) 商品很不错。

2017-07-30 18:51:0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正版,折扣好~一直在坚持在当当网购买

2017-08-03 15:12:26
来自xuqiu91**的评论:

一般般,可以增长见闻看一看。

2017-08-29 21:29:27
来自akaazc0**的评论:

值得认真拜读

2017-09-04 16:53:21
来自龙湖一**的评论:

这套书是现代著名学者心得之作,值得研究借鉴。

2017-11-11 13:38:42
来自废斋**的评论:

好书,送人的,没有拆,应该是好书,让我们更加理解大学

2016-09-25 01:34:28
来自读书人**的评论:

诚如作者言,业余之作,不靠其评职称,非学院派学术论文的结集,纵横文学与教育,兼及历史与现实,包容论著与时评,可读性很强,很多问题一针见血。

2016-09-06 11:20:1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陈平原先生的书每见必收,这本《大学何为》是陈先生有名的学术著作,关注很久了,趁当当店庆搞活动果断下单,终于入手。非常感谢当当。

2016-11-05 10:28:11
来自镜***(**的评论:

这个书很有意思,也值得我们反思。以前在新闻里看到陈先生讲这个问题,大学何为。虽然说放在今天中国有些书生意气,但是讲了肯定有价值。

2017-06-06 15:07:37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