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顿河》(1928-1940)是一部杰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小说以及时次世界大战到1922年苏联国内战争为背景,描写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这十年间的动荡生活,反映了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社会变化以及重大历史事件。主人公葛利高里因其坎坷、复杂的经历,成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十分耀眼的一位。
小说有两条情节线索,一条以麦列霍夫的家庭为中心,反映哥萨克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另一条则以布尔什维克小组活动所触发的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政治斗争为轴心。两条线索,纵横交叉,层层展开,步步推进,将读者带进了风起云涌的哥萨克乡村生活,与书中的人物共尝悲欢。
米 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俄罗斯作家,其作品主要反映顿河地区哥萨克人民的生活。在苏联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
静静的顿河(一)
静静的顿河(二)
静静的顿河(三)
静静的顿河(四)
卷
及时章
麦列霍夫家的院子在村子的尽头。牲口圈的两扇小门朝着北面的顿河。在长满青苔的灰绿色白垩巨石之间有一条八沙绳长的坡道,下去就是河岸:遍地是珠母贝壳,河边被水浪冲击的鹅卵石形成了一条灰色的曲岸。再过去,就是微风吹皱的青光粼粼的顿河急流。东面,在用红柳树编成的场院篱笆外面。是黑特曼大道,一丛丛的白艾,马蹄践踏过的、生命力顽强的褐色车前草;岔道口上有一座小教堂;教堂后面,是飘忽的蜃气笼罩着的草原。南面,是白垩的山脊。西面,是一条穿过广场、直通到河边草地去的街道。
参加倒数第二次土耳其战争的哥萨克麦列霍夫•普罗珂菲回到了村子。他从土耳其带回个老婆,一个裹着披肩的娇小女人。她总是把脸遮掩起来,很少露出她那忧郁、野性的眼睛。丝披肩散发着一种远方的神秘气味,那绚丽的绣花令女人们艳羡。被俘虏的土耳其女人总是回避普罗珂菲家的亲属,所以麦列霍夫老头子不久就把儿子分了出去,一直到死也没有到儿子家去过,因为他不能忘掉这种耻辱。
普罗珂菲很快就安排好了家业:木匠给他盖起了房子,自己围起了养牲口的院子。秋初,就把驼背的外国老婆领到了新家。他俩跟在装着家产的大板车后头,走出村子;全村老少都涌上街头来观看。哥萨克们克制地用大胡子掩饰自己的嘲笑,女人们却在大声地议论,一群肮脏的孩子跟在普罗珂菲后面咦咦呀呀地乱叫;但是他敞开外衣,缓慢地,好像是顺着犁沟走一样,把老婆的一只柔软的小手紧握在黑手巴掌里,倔强地昂起那微白的、多额发的脑袋,只有颧骨下面凸起的肌肉在颤抖,两道总是死板板的、仿佛僵化了的眉毛中间渗出了汗珠。
从那时起,村子里就很少见到他了,他也不去哥萨克聚会的广场,孤独地生活在村头顿河边上的小房子里。村子里流传着有关他的故事,说得神乎其神。在牧道外放牧牛犊的孩子们说,他们好像看见,每到黄昏,当霞光黯淡下去的时候,普罗珂菲就抱着老婆,走到鞑靼村外墓地的土岗上,把她放在土岗顶上,背朝着一块千百年来被风吹雨打得千疮百孔的巨石;然后自己坐到她身旁,就这样,他们久久地向草原眺望着,一直眺望到霞光消失的时候。这时,普罗珂菲把妻子裹在羊皮大衣里,又抱回家去。全村的人都在猜测这种奇怪的行径,可是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女人们为此忙得连拉家常的工夫都没有了。关于普罗珂菲的妻子有各式各样的说法:有些人证明说,她是空前未有的美人,另一些人的看法却恰恰相反。直到天不怕、地不怕的玛夫拉——一个正在服役的哥萨克的妻子——假装到普罗珂菲家去讨新鲜酵母回来以后,一切才算弄明白了。普罗珂菲到地窖里去取酵母,玛夫拉就趁这个工夫偷偷瞧了一眼,原来落到普罗珂菲手里的土耳其女人是个丑八怪……
过了一会儿,红涨着脸的玛夫拉,头巾歪到了一边,站在胡同里对一群娘儿们添油加醋地说道:
“亲爱的人们,真不明白,她哪点儿迷住了他,哪怕是个普通娘儿们倒也罢了,可是她,……肚子不像肚子,屁股不像屁股,简直丑死啦。咱们的姑娘们可比她长得水灵多啦。至于身段,简直像马蜂一样,一折就断;两只眼睛,又黑又大,眼睛一瞪,活像个妖精,老天爷饶恕我吧。一定是怀了孩子了,真的!”
“怀了孩子啦?”婆娘们惊讶地问道。
“我也不是黄毛丫头啦,已经养过三个孩子啦。”
“那么相貌呢?”
“相貌吗?黄脸膛。眼睛浑澄澄的,大概在外国过得并不舒服。还有,姐儿们,她穿着……普罗珂菲的裤子。”
“是吗?……”婆娘们都惊骇地同声叫道。
“我亲眼看见的——穿着裤子,只是没有裤绦,准是把他的便服裤子穿上啦。上身穿一件长布衫,从布衫下面露出掖在袜筒里的裤子。我一看,吓得我心惊胆战……”
村子里悄悄地传开了,说普罗河菲的老婆会使妖法。阿司塔霍夫家的儿媳妇(阿司塔霍夫家住在村头上,紧挨普罗珂菲家)起誓说,好像是在三一节的第二天,她在黎明前看见,普罗珂菲的老婆头巾也没有戴,光着脚,在他们家院子里挤牛奶。从那以后,母牛的奶头就干瘪成小孩子拳头一样大;奶也断了,而向久牛就死了。
那一年,发生了空前罕见的畜疫。顿河边布满牛栏的沙滩上,每天都要出现一些母牛和小牛的尸体。牛疫又传染到马身上。在村镇牧场上牧放的马群越来越少了。于是流言蜚语立刻在大街小巷传播开来……
哥萨克们开了个会,然后来到普罗珂菲家。
主人走到台阶上来,向大家行礼。
“诸位老人家,你们有什么事光临舍下啊?”
人群默默地向台阶边移动着。
,一个喝得醉醺醺的老头子首先喊道:
“把你那妖婆给我们拖出来!我们要审判她!
普罗珂菲窜回屋子,但是他们在门洞里追上了他。身材高大的炮兵——绰号叫“牛车杆子”——把普罗珂菲的脑袋向墙上撞着,劝道:
“别吵,别吵,这没有什么可吵的!……我们绝不动你,但是我们要把你的老婆踩进地里去。把她弄死,总比全村的人因为没有牲口都饿死好得多啊。你别吵,不然我把你的脑袋在墙上撞碎!”
“把她,把那母狗,拖到院子里来!……”人们在台阶旁边叫喊道。一个和普罗珂菲同团当过兵的哥萨克,把土耳其女人的头发缠在一只手上,用另外一只手捂住她那拼命喊叫的嘴,一溜烟似的穿过门洞,把她拖了出来,扔到人们的脚边。一声尖叫划破吼叫的人们的喧嚣。普罗珂菲推开六个哥萨克,冲进内室,从墙上扯下马刀。哥萨克互相拥挤着,从门洞里退出去。普罗珂菲在头顶挥舞着闪闪发光、嗖嗖响的马刀,从台阶上冲下来。人群哆嗦了一下,在院子里四散开去。
在仓库的附近,普罗珂菲追上那个跑动困难的炮兵“牛车杆子”,从后面斜着把他从左肩一直劈到腰部。哥萨克们撞倒篱笆桩子,穿过场院,向草原逃去。
过了半个钟头,重新鼓起勇气的人群才又走近院子。两个侦察畏缩着身子,走进了门洞。全身都浸在血泊里的普罗珂菲的妻子,难看地仰着脑袋,横在厨房的门坎上。咬得尽是伤口的舌头,在痛苦地呲着牙张开的嘴里抽动。普罗珂菲脑袋颤抖着,目光呆滞,正在把一个哇哇哭着的肉团子——早产的婴儿——包到羊皮袄里。
普罗珂菲的妻子当天晚上就死了。孩子的祖母,普罗珂菲的母亲,可怜这个不足月的孩子,就把他抱回家去。
家人把他放在蒸热的锯末里,喂他马奶吃,过了一个月,认定这个黝黑的土耳其长相的孩子能够活下去的时候,就把他抱到教堂里去受了洗礼。跟祖父一样,也叫潘苔莱。过了十二年,普罗珂菲刑满归来。剪得短短的、杂有几根银丝的红胡于和一身俄罗斯式的衣服,使他变成了异乡人,不像个哥萨克了。他把儿子领回去,又重整起家业来。
潘苔莱长成了一个肤色黝黑、天不怕地不怕的小伙子。面貌和匀称的身材都像母亲。
普罗珂菲给他娶了个哥萨克姑娘,是邻居的女儿。从那时起,土耳其血统就和哥萨克血统交融了。从这儿开始,高鼻子、带点野性、漂亮的哥萨克麦列霍夫家族——村里都叫他们土耳其人——就在村子里繁衍起来了。
潘苔莱埋葬了父亲以后,便埋头经营起家业:重新翻盖了房子,宅院扩大了,又圈进了半俄亩荒地,盖了几间洋铁皮顶的新贮藏室和仓房。铺房顶的工匠按主人的要求,用剩下的铁片剪了一对铁公鸡,安装在仓房的屋顶上。这对公鸡的那副逍遥自在的样子,使麦列霍夫家的院子平添了几许欢快的气氛,显得自足而富裕。
岁月流逝,到了晚年,潘苔莱•普罗珂菲耶维奇发福了:往横里长起来,背略微驼了些,但是看上去依然还是个体态匀称的老头子。他身板儿硬实,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年轻的时候,参加沙皇阅兵的御前赛马,把左腿摔伤),左耳朵上戴着一只半月形的银耳环,一直到老年,他的胡须和头发依然是乌黑的;发起脾气能气得死去活来;这显然使他那曾经是很漂亮的妻子提前衰老了,现在已经成了个满脸蛛网般皱纹的胖老太太了。
大儿子彼得罗已经娶了亲,他很像母亲;个子不高,翘鼻子,生着一头麦色乱蓬蓬的头发,褐色的眼睛;可是小儿子葛利高里却像父亲:虽然比彼得罗小六岁,但个头却比哥哥高半个脑袋,他也像父亲一样,生着下垂的鹰鼻子,稍稍有点斜的眼眶里,嵌着一对淡蓝色的。扁桃仁似的热情的眼睛,高高的颧骨上紧绷着一层棕红色的皮肤。葛利高里也和父亲一样,有点儿驼背,甚至连笑的时候,爷俩的表情也是一样的粗野。
父亲宠爱的女儿杜妮亚什卡是个长胳膊、大眼睛的姑娘。加上彼得罗的妻子达丽亚和她的一个小孩——这就是麦列霍夫家的全部成员了。
……
送货的速度很快,书的质量不错,印刷清晰,字体大小正好适合阅读,一套四本是用薄膜封在一起送过来的,所以书的外观很干净。是不错的一套书,每天在床头、饭后用小段的闲散时间正在阅读,四本书估计可以填满一个月的哪些零散时间了。
大学时读《静静的顿河》,读罢深受震撼,从此念念不忘!这次遇到读书节优惠,果断下手捧回家!
外国文学,翻译很重要,金人翻译的《静静的顿河》是经典,超喜欢!
人文的经典版本,非常喜欢《静静的顿河》这本书,力岗的读过两遍了,如今打算看看金人的。
对于《静静的顿河》,金人先生的译本是最好的版本;第一次读的时候,我只有十八岁,是在师范学校读书时,凑着宿舍厕所的灯光,一气读完的;第二次读的时候,刚参加工作,迫不及待地向人文社邮购部买到了这套书,再读之后,竟不觉得枯燥;转瞬十余年已经过去,此次下单,看来要重温旧梦了。
这次在当当网上面买的书都是我平时存在书东车里的丰常棒。多读书多学习买书就到当当网价平质高品种齐全这次买的这些书我都非常喜欢以后会坚持下去多看多读多买书在当当网
物流好快!不到两天到手了。书不错,先翻了一遍,印刷挺好,字迹清晰,软皮的封面拿着也舒服。纸张有点薄但是不影响阅读。《静静的顿河》是获得诺贝尔奖的佳作,值得一读。
静静的顿河,苏联作家的作品,每次有名著导读的时候都会被推荐。终于入手买了,会认真看完的
数开本4大开纸张胶版纸包Q装平装更M多【140书摘T插画】静D静的顿河(1-4)10静静的顿河(1-4)静静的顿河
从高中时代就对《静静的顿河》有所耳闻,但是由于终日忙于学业,所以一直没有时间去细细品味《静静的顿河》。上大学时由于想读的杂书太对,所以也没有时间去欣赏这部书籍,到是曾在不经意中,看到《静静的顿河》的电影片段。由此大致了解了《静静的顿河》的内容。在大学毕业一切安定了以后,终于又重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之后,又想起了《静静的顿河》,所以还是买下了这部书籍。《静静的顿河》是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之一,书中介绍了主人公葛利高里的经历。个人感觉作者文字描写生动形象,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顿河草原的气息,具有极高的欣赏价…
当时买的十天就看完了,很喜欢这部作品,哥萨克的历史,一战,十月革命,俄国的一系列战争,特别有历史意义,也有很多主观感受,喜欢肖洛霍夫的作品,大家可以读一下
这一套书我特别喜欢,之前从图书馆借,但是因为工作比较忙,所以没看完就退了。双十二正好搞活动,就入手,拿到书后抽时间进行阅读。作者写作风格独特,画面感和俄罗斯风情十足。推荐购买和阅读。
静静的顿河,小说反应的和历史课本上有很大的出入。虽说小说是虚构,历史是事实,但在我看来,小说是真正的历史。
非常满意,在大学时读过,买来再重温那段历史!大赞!作者对顿河沿岸景物的描绘我至今印象深刻,对人物在特殊历史阶段不同时期的内心刻绘及人性描写十分到位,入木三分!
静静的顿河(1-4)作者H】米·肖洛霍夫(),苏联俄罗斯作家,其作品主要反映顿河地区哥萨克人民
苏联作家,主人公格里高利的故事,有爱情,亲情,友情,战争,对苏联之前的那个时期会有一个了解,但是感觉作者还是有很明显的阶级倾向,受时代影响很深,文字风格很受社会主义的影响,大家应该都懂得,所以思想深度就不太够了
读了静静的顿河,印象最深的是书中的风景描写象一幅幅流动的油画,另外俄罗斯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人文历史背景,和中国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人文历史背景何其相似,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多读一点名著,多读点历史,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吧!
如果说,历史是一条长河,那么这条长河就是鲜血染红的河,滚滚而来,滚滚而去。自由的哥萨克身体内——流淌着的是静静的顿河水。 波澜壮阔的顿河水。春潮汹涌的顿河水。誓不回头的顿河水。
是听了同事的建议买的。她说非常喜欢这本书,所以我也买来看。四册,只看了一册,可能受现在心灵鸡汤类文章的影响吧,还没有思想准备去看一个长篇,所以,还没找到感觉,暂时放一放,有时间了再看。因为看过的一册,还没有产生吸引我继续看下去的动力。
俄罗斯文学的史诗巨作,厚重,呜咽着顿河的深流。
书中对顿河哥萨克生活的描写风味浓厚,虽然普通中国人并不熟悉顿河沿岸哥萨克的具体情况,但凭着对之有限的了解和共通的人性的共识,读者应该会被那独特的风情深深吸引,那浓郁的俄罗斯哥萨克特色如厚重的油画在读者无限延伸。
上学的时候老师说过,一定要读一本大书。想静静的顿河,这种书不能在图书馆借一遍,根本看不了什么,得买回来仔细阅读。
用了近一个半月的空闲时间读完了这套《静静的顿河》。如果让我用最少的字概括读后感,我将毫不犹豫的回答:真实。描写战争的作品,常常把双方分为英雄和魔鬼,在此之前,我还没有看到像肖洛霍夫这样冷静地客观地写战争的小说。作者大胆真实地揭示战争洪流给芸芸众生的命运带来的漩涡、暗流、曲折、灾难,关注人的命运,而不是忙着作政治结论,这是我读这部名著的最深的感受。主人公格里高利,叛军—红军—土匪,曲折、复杂、坎坷的一生,内心充满困惑、迷惘、矛盾和向往,最后是失落的一生。这个人物的塑造,让人感到真实可信。虽然他的经历复杂,但我却落意在心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