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考:一场突破自己的魔鬼考验图书
人气:13

高考:一场突破自己的魔鬼考验

家长和孩子都应该读的高考学习方法宝典,内容,讲解详尽,让高考变得轻松
  • 所属分类:图书 >中小学教辅>学习方法  
  • 作者:[陈陆淼]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302453659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1
  • 印刷时间:2016-12-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高考:一场突破自己的魔鬼考验》: 作者从学习态度、时间规划上明确学生学习的整体习惯;从听课、预习、复习、记忆、错题本介绍高中学习中的学习方法,从语文、英语、数学、文综和理综的学科特征介绍,学习内容梳理到学习方法总结为学生展示了高中阶段会遇到的问题,终形成一套符合现在高中学生所需要的随时陪伴的书籍。

编辑推荐

高考:一场突破自己的魔鬼考验》:1、作者亲身经历,故事现身说法。2、写作风格平实,贴近学生学习生活,让读者有共鸣。3、帮你认识高中学习、复习和考试。4、总结高中阶段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可自主选择。5、文章有良言妙语,指导生活和学习。6、读者能以此总结属于自己的高考应试方案。

作者简介

高考:一场突破自己的魔鬼考验》:陈陆淼,清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生。首都大学生采访记者,清华大学博士生铜牌讲师,清华大学新闻网学生记者,在校期间发表上百篇人物和科技采访新闻稿,并获得清华大学奖学金。2007年参加高考,高考成绩600 ,就读东北大学四年,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三次,辽宁省三好学生,沈阳市大学生等荣誉称号,2011年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并保送至清华大学。

目录

引 言 1

第1章 态度决定高度 3

1.1 我为自己学习 4

1.1.1 树立远大的理想 4

1.1.2 培养学习的兴趣 7

1.1.3 坚定前行的信念 10

1.2 保持学习的热情 13

1.3 失败是前进的及时步 14

1.3.1 冷静面对失败,客观看待自己 14

1.3.2 增强自信心,善用阿Q精神 15

1.3.3 主动寻求帮助,善于转移注意力 16

第2章 让时间发挥较大作用 19

2.1 制定作息计划 20

2.1.1 制定学习计划的要求 20

2.1.2 制定学期、月、周、日计划 23

2.1.3 落实学习计划的措施 28

2.1.4 挤挤海绵般的时间 30

2.2 劳逸结合 32

2.2.1 交替式休息 32

2.2.2 课间10分钟,学会放松 33

2.2.3 不会休息就不会学习 34

2.3 叫醒生物钟 36

2.3.1 计划的生物性 37

2.3.2 巧用脑的艺术 37

2.3.3 时间点 39

2.4 学生无假期 40

2.4.1 假期的意义 40

2.4.2 双休日:保障知识连续性 41

2.4.3 小长假:巩固阶段性学习 42

2.4.4 寒暑假:承上启下的时间点  43

第3章 45分钟高效听课 45

3.1 45分钟的力量 46

3.1.1 课堂45分钟 46

3.1.2 课堂学习的意义 47

3.1.3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48

3.1.4 保持课堂“六到” 50

3.2 听课五要素 51

3.2.1 听 51

3.2.2 看 52

3.2.3 记 52

3.2.4 想 53

3.2.5 谈 53

3.3 高效听课六技巧 54

3.3.1 刺激感官听课 54

3.3.2 带着疑问听课  55

3.3.3 听课要把握体系 56

3.3.4 听课要选择重点 56

3.3.5 听课要边学边练 57

3.3.6 联想记忆听课 58

3.4 将知识“占为己有” 58

3.4.1 课后知识回顾 59

3.4.2 给自己一次检测 60

第4章 “磨刀”才好“砍柴” 61

4.1 预习让课堂更精彩 62

4.1.1 预习提高听课效率 62

4.1.2 预习转变学习模式 64

4.1.3 预习加快记笔记速度 65

4.1.4 预习锻炼自学能力 66

4.2 分类预习更有效 67

4.2.1 预习要分类 67

4.2.2 课前预习 68

4.2.3 阶段性预习 70

4.2.4 学期性预习 71

4.3 预习技巧化  72

4.3.1 预习方法 72

4.3.2 良好的预习习惯 80

第5章 温故方能知新 83

5.1 从量变到质变 84

5.1.1 科学复习的四个要点 84

5.1.2 高效复习的六大技巧 88

5.1.3 “打铁式”记忆 93

5.1.4 “节假日”总结 93

5.1.5 “新方法”归纳 94

5.1.6 “磨枪式”强化 95

5.2 复习方法学 96

5.2.1 三段式复习法 96

5.2.2 计划化复习法 101

5.2.3 自测性复习法 102

第6章 和“遗忘”做斗争 105

6.1 记忆乃智慧之母 106

6.1.1 学习新知离不开记忆 106

6.1.2 提高效率离不开记忆 107

6.1.3 思考分析离不开记忆 108

6.2 让记忆发挥较大力 109

6.2.1 开发脑潜力 109

6.2.2 集中注意力 112

6.2.3 强化理解力 113

6.2.4 调动“感官” 114

6.2.5 利用时间差 114

6.2.6 分配内容量 115

6.3 常用记忆方法 117

6.3.1 背诵记忆法 117

6.3.2 联想记忆法 119

6.3.3 形象记忆法 121

6.3.4 特征记忆法 121

6.3.5 交流记忆法 123

第7章 活用错题本 125

7.1 “三思”而后行 126

7.1.1 万事开头难 126

7.1.2 什么学科就要有什么风格的错题本 128

7.1.3 筛选错题后记入错题本 129

7.1.4 用夺目的色彩、亮眼的方式整理错题 131

7.2 为错误找“理由” 131

7.2.1 亲力亲为查错 132

7.2.2 常见错误类型 133

7.2.3 “批注式”查错 134

7.2.4 “升级版”查错 134

7.2.5 “总结性”查错 135

7.3 胜过题海的战书 136

7.3.1 再见,题海 136

7.3.2 你好,“炼丹炉” 137

7.3.3 一“本”多用之新课时 137

7.3.4 一“本”多用之期末复习 138

7.3.5 一“本”多用之考试后 138

7.3.6 一“本”多用之高考复习 139

第8章 语文——语言文学的魅力 141

8.1 语文学科的特点 142

8.1.1 什么是语文 142

8.1.2 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143

8.1.3 感受语文文化底蕴 143

8.1.4 培养语文运用能力 145

8.2 听说读写 146

8.2.1 听力能力 146

8.2.2 表述能力 146

8.2.3 阅读能力  147

8.2.4 写作能力 150

8.3 积少成多 152

8.3.1 语言基础 152

8.3.2 文学常识 153

8.3.3 古诗词 154

8.3.4 名句名篇 157

8.3.4 美词美句 158

8.4 不同文体写法有妙招 159

8.4.1 议论文 159

8.4.2 记叙文 160

8.4.3 散文 161

第9章 英语——世界通用的工具 163

9.1 英语学科的特点 164

9.2 高中英语两法宝  164

9.2.1 词汇的重要性 165

9.2.2 词汇积累方法 167

9.2.3 语法的重要性  169

9.2.4 语法的训练方法 171

9.3 听说读写 173

9.3.1 听力技能 174

9.3.2 口语技能 177

9.3.3 阅读技能 179

9.3.4 写作技能 181

9.4 英语提分经验 184

9.4.1 打下坚实基础 184

9.4.2 英语高分是读出来的 184

9.4.3 字体漂亮加分 186

第10章 数学——数字符号的力量 187

10.1 数学学科的特点 188

10.1.1 逻辑性严密 188

10.1.2 抽象化明显 189

10.1.3 实用性突出 190

10.2 掌握四大数学能力 191

10.2.1 空间想象能力 191

10.2.2 逻辑思维能力 191

10.2.3 计算能力 192

10.2.4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192

10.3 数学“三座大山” 192

10.3.1 数学概念 193

10.3.2 数学定理 194

10.3.3 数学公式 194

10.3.4 “三座大山”内在联系 195

10.4 领悟命题本质 196

10.4.1 推理命题趋势 196

10.4.2 重视教材例子 196

10.4.3 分析数学题型 197

10.4.4 高效应试提分技巧 202

第11章 文综——感性的集合 209

11.1 文综的特点 210

11.1.1 热点之中彰显主题 210

11.1.2 学科交叉贴近生活 210

11.1.3 关注教材启发思维 211

11.2 政治 213

11.2.1 政治学科特点 214

11.2.2 扎实政治基础知识 214

11.2.3 学习政治基本技能 216

11.2.4 政治的解题模型 217

11.3 历史 222

11.3.1 历史学科特点 222

11.3.2 历史基础知识 223

11.3.3 学习历史基本技能 226

11.3.4 历史的提分技巧 228

11.4 地理 230

11.4.1 地理学科特点 231

11.4.2 地理知识的感性和理性 231

11.4.3 学习地理基本技能 232

11.4.4 地理的提分技巧 234

第12章 理综——理性的交叉 239

12.1 理综的特点 240

12.1.1 重视基础知识性 240

12.1.2 突出实验考核生活化 241

12.1.3 坚持理论与实际联系 242

12.2 物理 244

12.2.1 物理的三大要素 244

12.2.2 训练物理基本技能 249

12.2.3 物理的答题技巧 253

12.3 化学 257

12.3.1 化学基础知识 258

12.3.2 学习化学基本技能 261

12.3.3 化学的答题技巧 267

12.4 生物 270

12.4.1 生物基础知识 270

12.4.2 学习生物基本技能 272

12.4.3 生物的答题技巧 275

在线预览

3.1 45分钟的力量

听课是需要老师和学生都全身心投入的一个过程,而且好的结果是双方受益。老师能在和我们学生的沟通中调整教学模式和课程安排,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能获得新知识,并能通过语言表达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

3.1.1 课堂45分钟

课堂45分钟(有些高中是40分钟)老师和我们的交流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双方都需要为了这45分钟而作出课前、课后的努力,老师备课,我们预习;老师总结,我们复习。

高中阶段课程安排紧凑,但如果上课之前没有去预习新知识就只能照着课本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地理解。

我知道老师上课的思路也是和课本一致的,但老师在课堂上能将课本上的知识点讲清楚、讲透彻,这样能够帮助我很好地理解知识点。

我在课堂上基本就是两种状态:一是课堂很有意思,我投入听课;二是课堂有点枯燥,或者我累了,我处于“半接收”状态。两种情况下我完成当堂作业的质量就明显不同。

即使有时候我只是走神了一分钟,可能就错过了一个帮助理解知识的重要信息,而这些在课本上是找不到的。

课堂45分钟并不是由老师主导的,但很多同学可能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安排,老师在没有接收到我们的反馈时也会按照原计划开展教学。

如果我们能通过自己的准备工作,在听课过程中及时和老师进行沟通,那么课堂就会真正“动”起来。比如预习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如果课堂上老师也一语带过,那么我们可以表明自己的不解,自然老师会对这一点进行细致的讲解,直至我们真正理解。

我们要重视课堂上自己的角色定位,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老师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争取让45分钟发挥较大的作用。

3.1.2 课堂学习的意义

课堂学习是我们必须要适应的方式,高中阶段在学校的时间基本都是在上课,课堂在给我们提供新知识的同时,还有很多时候是答疑解惑。有时候老师会在课堂上分析试卷,有时候老师会直接测试我们的能力。

1. 课堂学习是获取知识的关键

听课的过程就是我们接受知识的过程,我们要掌握知识、理解知识,消化知识和运用知识,一系列的过程如果能在听课的过程中完成,那就达到了好的效果。如果没有完成,则好当天补充,而且要及时调整自己上课的状态。

2. 课堂学习是发展智力的途径

我们在课堂中训练学习能力的过程就是开发自己智力的过程,我们在专心投入课堂的过程中可以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联想能力和思维能力。而智力的发展也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训练出来的,好的习惯能让我们在接受知识和解决问题上形成成熟的思维模式,有助于训练灵敏度和理解能力。

智力发展的同时又反过来提高了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良性循环可以让我们在学习中既收获知识,又获得快乐。

3. 课堂学习是专业发展的基

高中学习是对基础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学习,这是我们接受更加专业的知识的基础,也是我们升学的基础。课堂上的定时实践和练习测试能训练我们的注意力,把所学的知识迅速地运用于解题中,通过不断地实践形成自己的技能。

课堂上如果是试卷或者习题讲解,我们还可以了解各个题型的特点和各门学科的专业性。通过学科之间的对比可以总结出学科之间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上课形式。

4. 课堂学习是磨炼意志的时机

我们训练自己在课堂上高效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避免自己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走神分心,有时候是因为有心事,有时候是因为休息不好而造成身体疲惫,如果我们能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去战胜自己,就能很好地磨炼自己的意志。

在24小时中至少有6节以上的课程,那么一周的课堂学习就超过了30次。这些课程的老师是不同的,我们要通过调整听课方式来适应不同老师的教学方式,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日复一日、三年如一日地坚持下去。

3.1.3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韩愈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处于中学阶段的我们。

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不仅仅是来自于教材,更多的是老师对前人的总结和自己多年教学积累的经验,其中很多关键的知识点是老师执教多年之后总结出来的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什么只拿着课本自学总是那么困难?因为老师所教授的内容是“活”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死”教材。

老师每一堂45分钟的课背后需要的是几个小时的备课时间。

老师需要备大纲,因为教学大纲是教课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它很清楚地指明课程的任务、目的和要求。老师需要根据大纲明确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要点、重点、难点、疑点和弱点,需要把握我们的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

老师需要备教材,包括了教科书、参考资料、电化教材等,这是针对大纲确定的教学方案设计。老师要熟悉教材全部内容,要从编写者的角度去分析其内容背后的意义;老师需要分析教材各章节之间的关系,弄清其本质联系,找出规律,精简有序,让我们能对知识逐步理解到运用;老师要安排好授课的顺序,规划好时间。

老师需要备方法,广泛阅读相关参考资料,开拓知识领域,采用具有创新性的授课方式,能激发起我们的听课兴趣和讨论的积极性。

可见老师的备课任务非常大,当老师开始本课堂的45分钟时他大脑里已有多大知识量,我们如果能吸收到其中的三分之一,就会受益匪浅。

刚进入高中的时候我很腼腆,不敢在人多的时候提出自己的疑问,也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所以有些时候一犹豫就错过了机会。

有时候我还经常安慰自己:“就一个问题去麻烦老师不太好,我多积累一些一次性问好了。”但是往往一个问题未解决就会影响后面的学习,而积累了很多问题时我又会找借口:“老师下次讲题的时候肯定会讲这个问题的。”

所以我错过了和老师沟通的机会,同时也错过了的学习机会。

 老师是一个活动的“知识宝库”,而且他还能不断输出和传授知识。我们要抓住机会利用三年的时间从这个宝库中汲取能量,促进学业发展和个人成长。

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我们要能做到勤于提问,况且老师都很喜欢学生提出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了解我们需要的是什么。

除了学科上的问题外,我们也要和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定期交流自己的学习情况,如果在生活或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沟通。老师的教学经验也是很大的财富,他们能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的症结,并提出改善的建议。

3.1.4 保持课堂“六到”

保持课堂的效率需要我们能做到全身心投入,分开来说就是“六到”:神到、心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

神到是指我们要能把兴趣放在课堂内容上,只有对知识有渴求才能有很好的收获。而这份兴趣的培养不一定要多么喜欢这门学科,只需要我们能提前预习,从中找到疑问。只有我们有兴趣去解决自己心头的疑惑,才能长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心到自然就能做到专心,我们要边听边思考,不能人在心不在。上课开小差的情况很多,但有的同学能做到及时调整,有的同学则一开小差就拉不回来了,主要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心已经跑远了。所以我们要时时关注自己是否跟着老师的思路在思考,这是学好知识的根本所在。

眼到、口到、耳到是指我们的五官都要用上,这能提高课堂质量。老师授课也是眼睛、耳朵、嘴都用上的过程,那么在相互的交流中除了对话外,还可以有眼神交流,这都是课堂上互动的形式。有经验的老师可以从我们的一个眼神中领会到我们是否理解了刚才讲的知识,然后判断是否要换个方式重讲一遍。将五官用上能让听课更有效,也能更投入。

手到是指我们听课时要动笔,一方面要记录老师上课时的重点内容,另一方面要记录听课时不明白的地方,防止自己遗漏这些问题。

  如果我们听课时能做到“六到”,肯定会有很好的听课效果;反之,收效肯定会打折扣,严重的可能就浪费了一节课的时间。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很实用,值得

2017-02-09 15:17:58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很适合孩子阅读,孩子喜欢。

2017-04-03 23:35:27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还行吧,有点贵了……

2017-04-23 09:52:07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没看完,有收获。

2017-06-14 15:42:41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希望对念高中的孩子有所帮助

2017-07-05 09:49:57
来自c***7(**的评论:

质量非常好,内容讲解很经典

2017-07-05 12:12:22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中通快递就是个渣。但客服态度还是很好的打电话来询问。这本书很小,内容有点偏理论。实行起来很难。

2017-07-14 15:49:36
来自zqbtvne**的评论:

希望对念高中的孩子有所帮助

2017-09-11 14:33:2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值得研读一番

2017-10-12 08:59:34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这是一本好书。作者给高中生的学习以及生活提出了许多实用的建议,我认为讲得很有道理。

2017-03-04 22:22:55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