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平凡,他在偏僻的农村生活十几年;论魄力,他年过四十才开始踏上创业的征途;论精明,他以杭州为根据地,向全国市场迈进,不失时机地兼并杭州罐头厂,完成了“小鱼吃大鱼”的企业扩张;论霸道,集团上上下下,他大事小情一人总揽;论勤勉,一年365天,他出差的时间可以达到200多天,几十年如一日,比员工来得早,走得晚;论成功,他屡上《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他就是宗庆后,白手起家的他凭着不服输的韧劲打造出饮料界的航母——娃哈哈。成功的路,没有捷径,一不留神就会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宗庆后也走过这样的路程。本书便是针对他一路征程的多方位解读和剖析。
他是宗庆后,白手起家,打造出饮料界的航母——娃哈哈。二十几年来驰骋商场,每一场战役都精心准备,全力迎战,为辉煌而战,为荣誉而生。翻开本书,体会别样人生,看一个传奇实业家70年来的人生哲学与经营思想。
吴玲,河北沧州人,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视写文码字为毕生乐趣,乐于探索文字中的奥义,对码字情有独钟。在校期间担任院报编辑,以此为开端,确定了人生轨迹。目前从事文案策划工作,曾为杂志撰写多篇文章。为人可文静,可欢脱,落笔成书,诗情画意有之,嬉笑怒骂有之,笃信文字即人生,写尽悲欢离合。目前已出版《幽兰虽香不经风——董小宛传》
序我命由我不由天
人穷志不穷
下乡历练
压不垮的脊梁
书籍,精神食粮
初涉营养液
名称:“娃哈哈”
万事开头难
谁才是老大
连战连捷
广东虎口夺食
打破套路夺人心
骄傲的烦恼
兼并杭州罐头厂序 我命由我不由天
6 巅峰对决,谁与争锋强中自有强中手,中国食品饮料界也不是只有“娃哈哈”一个品牌。众多品牌中,不乏娃哈哈的老对手。宗庆后素来以老谋深算著称,在众多阻力下,强势上马非常可乐;与乐百氏展开龙争虎斗,宗庆后快人一步赢得先机;面对养生堂的咄咄逼人之势,娃哈哈坚决予以回击,上演了一出商业大战的好戏……
非常精神,非常可乐
可以借助统计数据来了解一下非常可乐的非常之处。
1998年,以非常可乐为主体的娃哈哈非常系列碳酸饮料销售38万吨。同年,可口可乐系列碳酸饮料销售194万吨,百事可乐系列碳酸饮料销售76万吨;1999年,非常可乐销售39万吨,可口可乐204万吨,百事可乐91万吨;2000年,非常可乐销售48万吨,可口可乐218万吨,百事可乐109万吨;2001年,非常可乐销售62万吨,与百事可乐日趋持平。
2001年是娃哈哈非常可乐开始转折的一年,包括非常可乐在内的娃哈哈系列饮料总产量达250万吨。不会说话的数字却表明了一个振奋人心的事实,娃哈哈通过几年的追逐,及时次在中国市场总量上,与“不可战胜”的可口可乐并驾齐驱。不再是仰望,是平视。
宗庆后就是有这么一股子不畏天、不畏地的倔劲儿,别人反对他,他却可以坚持自己。若不是他的百般坚持,娃哈哈非常可乐在创想之初就可能被一致否决了,也就不会有“中国人自己的可乐”,不会打破洋可乐不可战胜的神话,成为扛起民族振兴大旗的开拓者。
当宗庆后力排众议让非常可乐上马时,反对声、质疑声,不绝于耳。持反对意见的同事们,试图用各种充分的理由说服宗庆后回心转意。他们当然相信宗庆后的实力,可他们更相信挑战可口可乐的结局注定是凄凉的。他们看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纵然勇气可嘉,却有失稳妥。结果是可以预见的,又为何非要“不撞南墙不回头”呢?
换做旁人,也许会在犹犹豫豫中草草结束这一场“痴心妄想”。
没有人能够想象的到,娃哈哈非常可乐在四年之后,没有按照他们的预期销声匿迹。相反,它以强者之姿捍卫着娃哈哈的荣耀,支撑着宗庆后的梦想,成为中国食品饮料行业不折不扣的霸主。
这样的转变得之不易,在挤破脑袋也挤不进去的可乐市场,娃哈哈非常可乐以不可抵挡的气势冲破层层束缚,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手中,夺回了属于中国人的市场。 6 巅峰对决,谁与争锋 强中自有强中手,中国食品饮料界也不是只有“娃哈哈”一个品牌。众多品牌中,不乏娃哈哈的老对手。宗庆后素来以老谋深算著称,在众多阻力下,强势上马非常可乐;与乐百氏展开龙争虎斗,宗庆后快人一步赢得先机;面对养生堂的咄咄逼人之势,娃哈哈坚决予以回击,上演了一出商业大战的好戏……
非常精神,非常可乐 可以借助统计数据来了解一下非常可乐的非常之处。
1998年,以非常可乐为主体的娃哈哈非常系列碳酸饮料销售38万吨。同年,可口可乐系列碳酸饮料销售194万吨,百事可乐系列碳酸饮料销售76万吨;1999年,非常可乐销售39万吨,可口可乐204万吨,百事可乐91万吨;2000年,非常可乐销售48万吨,可口可乐218万吨,百事可乐109万吨;2001年,非常可乐销售62万吨,与百事可乐日趋持平。
2001年是娃哈哈非常可乐开始转折的一年,包括非常可乐在内的娃哈哈系列饮料总产量达250万吨。不会说话的数字却表明了一个振奋人心的事实,娃哈哈通过几年的追逐,及时次在中国市场总量上,与“不可战胜”的可口可乐并驾齐驱。不再是仰望,是平视。
宗庆后就是有这么一股子不畏天、不畏地的倔劲儿,别人反对他,他却可以坚持自己。若不是他的百般坚持,娃哈哈非常可乐在创想之初就可能被一致否决了,也就不会有“中国人自己的可乐”,不会打破洋可乐不可战胜的神话,成为扛起民族振兴大旗的开拓者。
当宗庆后力排众议让非常可乐上马时,反对声、质疑声,不绝于耳。持反对意见的同事们,试图用各种充分的理由说服宗庆后回心转意。他们当然相信宗庆后的实力,可他们更相信挑战可口可乐的结局注定是凄凉的。他们看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纵然勇气可嘉,却有失稳妥。结果是可以预见的,又为何非要“不撞南墙不回头”呢?
换做旁人,也许会在犹犹豫豫中草草结束这一场“痴心妄想”。
没有人能够想象的到,娃哈哈非常可乐在四年之后,没有按照他们的预期销声匿迹。相反,它以强者之姿捍卫着娃哈哈的荣耀,支撑着宗庆后的梦想,成为中国食品饮料行业不折不扣的霸主。
这样的转变得之不易,在挤破脑袋也挤不进去的可乐市场,娃哈哈非常可乐以不可抵挡的气势冲破层层束缚,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手中,夺回了属于中国人的市场。
2002年起,娃哈哈非常可乐经过几年的积淀,开始异军突起,非常系列碳酸饮料的销售大幅上涨,引爆了消费热潮。在湖南、新疆、江西、东北三省等地,更是一举成为畅销产品,比雄霸冠军的可口可乐,更胜一筹。
那时的非常可乐,没有辜负宗庆后当初的信誓旦旦。他此时享有的荣耀是彼时扛下的压力换来的,艰辛、不易,都散落在他的笑谈之中。
“我呢,反正议论也比较多,争议也比较多,我认为什么事情是正确的就要坚持干下去。我这个人也不是很固执的,我也经常在听别人的意见,包括员工有什么意见、建议,我认为对的我就吸收了,甚至我说过的话也可以改变,但是我认为是对的我肯定坚持,我会不理你的,我按照我的想法,我认为正确的我就做到底,给它做好。”
对反对声一概不予理睬,不是傲慢狂妄,而是他心中有坚信的东西。哪怕别人都跑过来横加干涉,都来给他摆道理,他都不会改变自己的主张。不是不相信别人,而是更相信自己的判断。与其让别人束缚了手脚,不如干脆自己说了算。别人再发表长篇大论,也没法阻止他。
碳酸饮料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市场,而这份大蛋糕被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分食,其他品牌根本没有张嘴的机会,只能眼巴巴地瞅着人家风生水起,赚着中国消费者的钱,昂扬着外国人的气势。娃哈哈推出非常可乐的意义,就在于向洋品牌发起挑战,向世界证明中国品牌在中国的地界上,可以战胜外来产品。
可乐在中国有长达70余年的历史,显然并不是新鲜事物,就是在这几十年的岁月中,中国人的自创品牌有近10个,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败,连战连败,一一被洋品牌或收购或兼并,无一生还,可乐战场上,弥漫着悲凉的气息。此后,再无企业敢迎战,他们丧失了收复河山的斗志,因为残酷的事实告诉大家,跟可口可乐对着干没有好下场,既然早知今日,怎敢想当初。
众多企业选择退缩也是有理由的,或许认真了解过可口可乐之后,你也会加入到反对娃哈哈推出非常可乐的阵营中去。不是大家胆量小,是敌人实在太强大。
1886年,可口可乐在美国乔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横空出世。从诞生的及时天起,可口可乐就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份子。追随社会的变迁、时光的流逝,不断以此为创作灵感,丰富可口可乐的内涵与外在。无数堪称经典的瞬间时刻成就了可口可乐的百年传奇,并成为闻名全世界的顶尖品牌。
时至今日,全球每天有17亿次消费者光顾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大约每秒钟就有19400瓶饮料被售出,这是什么样的概念?可口可乐长期占据着全球销量排行榜的首位,是全球较大的饮料厂商,是全球最著名的软饮料品牌,拥有全球48%的市场占有率。
进入中国市场早期,可口可乐的译名为“蝌蝌啃蜡”。怪异的名字没能给它带来好运,大家普遍没能接受这个新鲜事物。开始的销量并不理想,随后改名为“可口可乐”,再随后的一百多年中,其销量远远超越其主要竞争对手百事可乐,甚至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后人惊叹的杰作。
1927年,可口可乐正式入驻中国,在上海成立了家装瓶厂,并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美国境外较大的生产厂。此后,在北京、天津、青岛等多地开设分厂,为可口可乐及时时间占领中国市场打下了牢靠的基础。稀奇的瓶身,怪异的颜色,喝起来特别的口感,以及瓶盖开启后充盈着的气泡,迅速征服了中国的年轻人,成为一种时尚。
新鲜事物给中国本地带来的冲击,震撼着国内的饮料企业,在惊叹可口可乐扩张如此迅猛之外,他们也在筹备抵御可口可乐的工作。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北京北冰洋、上海正广为代表的八家饮料厂,不遗余力地与可口可乐竞争。当时重庆的天府可乐、山东崂山可乐、河南少林可乐、上海幸福可乐、北京的昌平可乐、杭州的中国可乐等,成为中外可乐之争的首场战役。
结局颇有悲壮色彩,一年之内,中国饮料业遭遇了有史以来最惨烈的溃败,不是某几家企业,而是一个行业。曾经出现在人民大会堂国宴席上的重庆天府可乐,不敌市场残酷的竞争,忍痛被百事可乐收编。当初应战的中国八大饮料厂,除了上海正广通过合资侥幸逃过一劫外,其他七家企业全部崩溃,成为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囊中之物。此次会战,称之为“两乐水淹七军”。
至此,中国饮料业的领头羊悉数退出历史舞台,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开始掌控中国的碳酸饮料市场,放眼全中国,再也没有能与两乐抗衡的企业,明明是中国市场,却长期被外国产品霸占,甚至国内都没有可以稍作抗衡的力量。
如此实情,谁还敢去霸王头上耀武扬威?一不小心就有被巨鳄蚕食的危险,只能小心翼翼,亦步亦趋,老实本分地过日子,哪还敢有任何妄想?
别人不敢,宗庆后敢。哪怕实力悬殊,他也要背水一战。
1998年6月10日,是全世界球迷欢呼的日子,法国世界杯首场比赛正式拉开序幕,迎接球迷们的掌声。历来中央台转播世界杯实况,几秒钟的广告费用自然惊为天价,即便如此,还是有众多企业围着中央台扎推。在转播进入的时候,“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先声夺人,铿锵有力地向世人宣布“非常可乐,非常选择”。
宗庆后说:“我们要以非常可乐向世人证明,外国人能做的,中国人也一定能做到,而且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做得更好。我们可以在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方面不逊于对手,同时我们有丰富的本土操作经验和健全的市场营销网络。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充分熟悉这里的文化,我们相信积淀深厚的中国大地可以为中国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之所以会坚定不移地推出非常可乐,不是宗庆后财大气粗地逞能,他了解自己的企业,娃哈哈用11年的时间成为国内较大的食品饮料企业,在中国较大规模经营和较大利税企业中名列前茅,在全国工业企业综合评价500强中,娃哈哈跻身前20位。
除了娃哈哈,还有谁能担起“中国人自己的可乐”这面旗帜。没有人去践行,就不会有希望。中国的可乐市场就一直受制于人,中国人的衣食住行都可以本土化,为什么可乐不行?
外界的种种质疑,没能打消宗庆后进军可乐市场的决心,天时地利人和都已经具备,唯独欠缺一个信心,那么他就撑起这个信心,与两乐一决雌雄。若是没有他当初的坚持,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非常可乐,更不会有曾经非常可乐、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三足鼎立的局面。
虽然非常可乐因为其“中国人自己的可乐”的品牌定位,及农村包围城市的市场战略,限制了自身发展,最终不敌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但娃哈哈的创新精神和敢于挑战的勇气,却一直激励着后来人。
快人一步,抢占商机 抢占先机,就等同于抢占商机。总是慢人一步,就只好跟着别人屁股后面一通猛追;总是快人一步,就可以昂首阔步去开创无人企及的天地。一慢一快中,就是差距。
要说娃哈哈“横行”中国食品饮料界二十多年中,大大小小、强强弱弱的对手数不胜数。但凡跟娃哈哈交过手的企业都知道,宗庆后可不是好惹的,一招一式都透着宗氏兵法的犀利,轻易不出手,出手就招招制敌。不过对于威名远扬的娃哈哈来说,也有一个对手是难缠的主儿,那就是来自广东的乐百氏,让娃哈哈打心眼里觉得不好对付。
从1992年起到2001年止的10个年头,娃哈哈和乐百氏相伴相争,在每一个关头争锋相对,谁也不肯放弃打压对手的机会。从乳酸奶市场,到瓶装水市场,再到功能饮料市场,双方斗得难解难分,虽互有胜负、各有亮点,可无论是进攻还是退守,主动权更多时候是掌握在娃哈哈的手中。不是宗庆后神机妙算,是他总能把稳市场的脉络,抢在对手前面,拿出更强大的武器冲击市场,让对手不停追赶和效仿。
相互斗了10年,各自绞尽脑汁,想要在角逐中拔得头筹,企业之间的较量,是方方面面的战争。单靠一点很难说明问题,谁胜谁负也不是一两次的较量就能分出来的。中国两大饮料品牌的竞赛,在2001年暂时告一段落,缘于乐百氏的大当家何伯权带领精英团队集体辞职,企业的大换血带来无数问题,娃哈哈从此失去了昔日的王牌敌手。
回望10年的斗争史,细数一下宗庆后可圈可点的招数。
1989年,中山市乐百氏保健制品公司,即乐百氏的前身,同多家单位的专家展开合作,开发出新一代人体高级天然保健饮品——乐百氏乳酸奶。产品一经推出,便受到了消费者的一致好评,销路由此打开,甚至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到了1993年,更是成为全国上千个乳酸奶市场的及时品牌。从1993年到1998年,乐百氏独占鳌头保持全国市场占有率六连冠,荣列“中国具竞争力民族品牌”阵营。
与之相对应的,1992年元旦,娃哈哈率先推出新产品“酸酸的,甜甜的”果奶,以此阻击乐百氏的乳酸奶。两军对垒,靠的是气势,凭借宗庆后出神入化的广告运作,以及经营重心的转移,力推娃哈哈果奶,由此战果累累,与乐百氏不分上下,双方都有一定数量的消费者,而且忠心耿耿。
在乳酸奶饮料竞争白热化的阶段,除了巩固基础,娃哈哈还不忘开发新的领域。因为宗庆后意识到,软酸奶市场已经达到上限,很难再有大的作为,所以转战新兴产品——瓶装纯净水,一句“我的眼里只有你”融化了众多年轻人的心,一举攻下大半个中国的纯净水市场。眼瞅着娃哈哈纯净水旗开得胜,乐百氏坐不住了,抓紧时间推出“27层过滤”纯净水,紧随其后,用健康、纯净的诉求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也同样取得不俗的成绩。
市场在娃哈哈和乐百氏的引导下,瓶装纯净水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二者也重新定位了各自产品的消费群体,从儿童向年轻人及成年人转变,双方的产品不断升级,竞争也在朝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不得不说,年轻有为的何伯权纵使竭尽全力为每一次对战做谋划,尽力确保每一次战略做到滴水不漏,然而在老谋深算的宗庆后面前,他还是稍欠火候。
比如1994年,是娃哈哈大举西进北上的一年,果敢地踏出根据地,向四周辐射,建立新的据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打造一条庞大的生产链,从而衍生出巨大的规模效益,降低了先前高额的运费成本,将劣势变成优势。经过几年的精心规划,娃哈哈的生产基地遍布全国,完成了娃哈哈多点开花的生产布局。
这是宗庆后苦心布局的一盘棋,每个棋子落地都蕴含着进攻的目的。当娃哈哈排兵布阵的时候,乐百氏还没有任何动静。在1997年以前,何伯权还未认识到宗庆后西进北上的真正企图,而在他明白时,他已经比宗庆后晚了3年。
1995年至1998年间,何伯权一鼓作气,奋起直追。不惜人力物力财力打造中山总部,投资2亿元扩展规模,引进的生产设备,并围绕中山总部建立上海、宁夏、黑龙江、湖北、四川、江苏和河北七大区域生产基地,基本覆盖了中国的各大区域。然而即便如此费心费力,乐百氏在总体规模上仍落后于娃哈哈。
真正的高低还未得出结论,1996年才是决一胜负的转折点。
一切来得并不突然,娃哈哈与法国达能合资。这是一家年销售额达1000亿元的世界食品业第五大跨国集团,对娃哈哈的首期注资就达到4500万美元,并在后续中不断增加。有了国际资本的大力支持,娃哈哈如虎添翼。俗话说有钱好办事,对于企业更是如此。雄厚的经济实力保障了娃哈哈的快速运作,不费吹灰之力,销售额冲破60亿元。
乐百氏的情况如何?只能说不容乐观。
与娃哈哈60亿元的销售额相比,乐百氏仅有10亿元左右。这已经不是从前微小到不易察觉的差距了。无论再如何追赶,怕是很难再回到最初的平衡状态了。
迫于形势,2000年,何伯权决定和娃哈哈走上同样的路,与达能合资,然而由此也埋下了日后的隐患。二者合资的前提条件是达能购买乐百氏母公司的股份,从而达能控股92%,中山市小榄镇地方政府占5%,何伯权等5名创业元老仅占3%。如此一来,达能成为乐百氏真正的东家,何伯权由拥有话语权变成受人支配的角色。
与达能合作后,娃哈哈还是原来的娃哈哈,乐百氏却早已“更名改姓”,曾经比肩的两个品牌也渐渐开始分出胜负。
1998年,宗庆后的日子有些煎熬,在是否推出娃哈哈非常可乐这个议题上,他决定孤注一掷,迎难而上。仔细分析过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市场现状后,宗庆后主攻两乐并不在意的乡镇市场,取得意想不到的累累战果,娃哈哈由此迈向了全新的高度。对战两乐的意义不仅在于丰富了娃哈哈的产品种类,占领了可乐的部分市场,更在于娃哈哈已经有能力与世界顶尖品牌分庭抗礼,虽然差距仍然存在,不过对于中国的可乐品牌,娃哈哈做出了超出企业盈利的意义。
同一年,何伯权花1200万元请来国际咨询界的翘楚麦肯锡做战略咨询,试图对企业内部做的改革。在1997年,其销售额增长速度达到了85.3%,风头正劲,何伯权开始着眼未来,为乐百氏寻求新的道路。
何伯权和宗庆后英雄所见略同,齐刷刷地瞄准了碳酸饮料的项目。何伯权为自己的可乐起名为“今日可乐”,满怀憧憬,但其最终没能如娃哈哈一样进入实战阶段。
理由简单又充分,因为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大霸主的存在。这样的理由让乐百氏的高层决策者紧张又茫然,到底该不该去碰碳酸饮料呢?
犹豫不决之际,麦肯锡的专家们给了乐百氏斩钉截铁放弃碳酸饮料的数据支持。数据来源于四名专家深入乐百氏后,耗时4个月,总结出约300页的报告,结论就是放弃碳酸饮料,转战非碳酸饮料。
白纸黑字就是强有力的说服者,轻而易举地让“今日可乐”流产,开始了非碳酸饮料的探索之路。可惜天不遂人愿,费尽心思搞出来的报告和结论没能让乐百氏看到新的希望,反而今日可乐成了何伯权“最懊悔的一件事”。
当初挺不错的一个想法,却在别人的指手画脚下破灭,到底是应该责怪别人太多嘴,还是应该怪自己没勇气?
上一年度还是85.3%的增长速度,到了下一年就直线下滑到33.3%,此后,乐百氏再也没能缓过劲儿来,一直徘徊在25%左右,让一直看好乐百氏的人们大跌眼镜。与娃哈哈欣欣向荣的景象相比,乐百氏显得有些落魄,天壤之别让人惋惜。
究其原因,可谓错综复杂,然而在布局谋划上,不是乐百氏做得不够精准,而是娃哈哈总是快人一步,冒着别人不敢冒的风险,享受着别人享受不起的享受。
就拿广告媒体的选择来说,同样是大笔大笔的广告投入,娃哈哈选定中央电视台作为主打媒体,乐百氏则注重地方台。自以为广东人不看中央电台,就推而广之,认为全国人民都不看,小看了中央电视台的威力。等乐百氏发现自己的误解,想要更正的时候,娃哈哈早已在中央台尝尽了甜头。
同样搞合资,娃哈哈比乐百氏先一步;搞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投放,娃哈哈比乐百氏先一步;搞地盘扩张,娃哈哈比乐百氏先一步;搞新产品的开发,娃哈哈还是比乐百氏先一步。不要小看这一步的距离,没有这一小步的积累,就没有日后难以赶超的距离。
快与慢,直接关乎一个企业的生存状态,是经验丰富,还是落后挨打,实在是值得深思的地方。“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道理,虽然俗气,可事实如此,怎能一笑了之。
振臂高呼,号令群雄 任何行业,群龙无首就会乱哄哄闹成一片,纯净水行业亦是如此。海南养生堂曾就纯净水叫板过娃哈哈,甚至挑战整个纯净水行业,这样的举动,自然象征着一场好戏。当时的娃哈哈已经是行业老大,受到挑战自然要振臂高呼。
养生堂并不是无名小卒,敢弄出如此大的动静,也的确是有几分实力。它的创始人钟目炎一直行踪低调,常常神龙不见首尾,媒体也鲜有他的报道,所以公众对他的了解知之甚少。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成为《浙江日报》农村部的一名记者,不久后离开报社,辗转到距浙江几千公里的海南谋求发展,这一年海南刚刚建省,一切都如新生般充满活力。
1993年,是钟目炎来到海南的第五个年头,养生堂药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个坐落在海南海口市金盘工业开发区的公司,拥有朵儿胶囊、农夫山泉、清嘴含片、成长快乐儿童维生素咀嚼片等知名产品。几年的时间里,推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经典策划,让大家想不记住都难。
正是因为有了实力,所以才有了挑战娃哈哈的底气,而且不是随意斗一斗。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养生堂悄然把总部搬到了杭州,地点就选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更重要的是,跟娃哈哈总部仅有几公里之隔,火药味不由得浓了起来。此次大费周章地迁回杭州,很明显,钟目炎是奔着饮用水行业来的,杭州水是消费者最为认可的品质水源,想要进入纯净水市场,跟杭州沾上边是很好的开端,于是养生堂就在杭州黄龙体育中心侧楼安家落户了。
不久的将来,这个后来者在营销策划上独树一帜,甚至超越老大娃哈哈和老二乐百氏,以其充满人文关怀的广告博得了满堂喝彩,这一点不得不叫人佩服。
1993年,养生堂推出龟鳖丸,一句“养育之恩,何以回报”奏响了它的营销之路,随后举行的“十大类病症千名病友”与“百名抗病勇士”大寻访、“100%野生龟鳖海南寻真”纪行活动产生了非同凡响的效果;1995年,推出朵儿胶囊,一句“由内而外的美丽”让无数爱美女性为之欣喜,“我心目中的好妻子”征文大奖赛、“女人什么时候美”设问征答活动受到女同胞们的追捧。
每个活动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环环相扣,有主有次,共同为产品摇旗呐喊,而且选定的每一个主题都十分抢眼,让人蠢蠢欲动,抓住了消费者的兴趣所在,也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养生堂产品能够迅速打开市场的重要原因。这一点,与娃哈哈倒有异曲同工的地方,碰上了同样心思细腻的对手,就看谁更胜一筹了。
养生堂真正进军纯净水行业是在1997年,推出农夫山泉纯净水。“农夫山泉有点甜”的广告语久久萦绕在耳边,那个“甜”字成为农夫山泉最直接的特征,甜在口中,甜在心里。围绕其展开的活动有“喝一瓶农夫山泉,你为申奥捐一分钱”大行动、“一分钱一个心愿,一分钱一份力量”关爱贫困孩子的阳光工程等,每一个活动都为农夫山泉带来好的反馈。消费者热热闹闹地参与其中,同农夫山泉一起,做好事献爱心。
养生堂将诉求点提升到人文情怀的高度,可谓是新颖别致,人们看惯了“健康、纯净”的字样,耳朵常听到雷同的广告语,时间长了,消费者都麻木了,再也没什么感觉,而养生堂另辟出一条道路,让浓厚的温情包裹在产品四周,而且条条广告语都堪称经典之作,值得细细品味。
可以说,养生堂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这样的营销策划方案既突破传统,又能收到实质性的效果,消费者更倾向于这种宣传方式。
养生堂的繁荣景象让它在纯净水市场分得一杯羹,但是这并不能令它满足。
没来得及看
还可以。
不错
以前从不去评价,不知道浪费了多少积分,现在知道积分可以换钱,就要好好评价了,后来我就把这段话复制走了,既能赚积分,还省事,走到哪复制到哪,最重要的是,不用认真的评论了,不用想还差多少字,直接发出就可以了,推荐给大家!!
不错不错 以前从来不去评价,不知道浪费多少积分,自从积分可以抵现金的时候,才知道积分的重要。后来就把这段话复制了,走到哪,复制到哪,即能赚积分,还非常省事;特别是不用认真的评论了,又健康快乐能省钱又能凑够字数,位置很好找。
内容不错,值得购买。
很好,很感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不错的书,很好。
包装不错,折痕变形
非常好看的一本书
多次购买这个品牌,整体质量还行。
正品,还没看
非常满意,很喜欢
书的质量很好,下次有需要还来,谢谢了
流于形式,内容一般,作者没有与主人公有深入的交流探讨经历,太多赞美之词。
记叙性传记,内容体现精神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