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诗传图书
人气:24

诗传

*一生文韬武略,即使是放在古今中外的当中来比照,也极为突出。着眼于学习造就人才的视角,本书对*自幼至老的所有文学习作作品及相关背景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汇编和梳理,尤其可贵的是其中不少*诗词手迹是...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学>中国现当代诗歌  
  • 作者:[曾珺] 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14609783
  •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6
  • 印刷时间:2014-06-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精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一生文韬武略,即使是放在古今中外的当中来比照,也极为突出。着眼于学习造就人才的视角,本书对自幼至老的所有文学习作作品及相关背景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汇编和梳理,尤其可贵的是其中不少诗词手迹是及时次在档案馆之外现身。

编辑推荐

伟大的领袖和导师主席,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是当代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他既是杰出的现实主义者,又是纯粹彻底的理想主义者。有人评价他是"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国家"。相比于政治家、军事家等身份,的"诗人"身份才是凸显其"惊才风逸,壮志烟高"气质的不二标签;由此,他的诗词(书法)作品和读书笔记原稿就成了窥探其瑰丽人格和奇特命运的锁匙。

作者简介

曾珺,现就职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要从事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档案管理、生平思想和中共党史的研究工作。2008年曾负责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中国:1978—2008》的资料统筹工作。主要著作有:《引古论今》、《百人交往丛书——外国友人篇》、《百人交往丛书——文化名人篇》、《书信背后的故事》、《批示背后的故事》、《思想年编》(合著)、《中国共产党历次重大会议纪实》(合著)等。

目录

第1章 乡村少年

第2章 师范生的诗情

第3章 奔向广阔的社会

第4章 心路的转折

第5章 明月寄相思

第6章 走向武装斗争

第7章 战地诗篇

第8章 苏维埃政府主席的心情

第9章 长征颂

第10章 抗日烽火

第11章 解放凯歌

第12章 唱和柳亚子

第13章 换了人间

第14章 伟人之情

第15章 ""年代里的诗作

第16章 在中苏论战的日子里

第17章 春秋吟

第18章 风流唱尽

后记

在线预览

一、诗人出世

韶山浓郁的乡土文化氛围为成长为一名出色的诗人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八岁的他写下了人生中的及时首"诗"。

北纬27度51分40秒至28度1分53秒,东经112度23分53秒至112度38分13秒。中国,湘潭,韶山。

这个地方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五千年前,舜帝从都城蒲坂(今陕西永济县西蒲州)出发南下巡视,一路渡过黄河,穿过长江,跨过洞庭湖,再顺着碧波荡漾的湘江一直往南,来到了湘潭。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舜帝深深为之吸引,遂命乐工奏起动听的"韶乐"助兴。美妙的音乐竟引来凤凰飞舞。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为"韶山",它所环抱着的一块狭长谷地便是韶山冲。千百年来,韶山独特的传奇色彩引来无数文人雅士到此登临山水,作诗颂曲,更为韶山增添了几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纵览古今中外杰出的诗人,莫不是从小受到成长地的文化熏陶,然后从民间和前人处汲取文化素材,最终形成自己独特诗文风格的。韶山固有的地域文化,就对生长在这里的日后的诗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93年12月26日,清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后来成为一代诗文大家的就诞生在这片诗乐山水之中。

韶山毛氏原籍江西。明代建朝之初,毛氏始祖毛太华随军远征云南,后又移居湖南湘乡县。他的两个儿子成家之后又迁移到毗邻的湘潭县韶山冲居住,在此定居务农。到这一辈,毛氏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大约五百年。

的父亲名叫毛贻昌,字顺生,号良弼。母亲姓文,在同族姐妹中排行第七,人称文七妹。文七妹的娘家在湘乡县唐家坨(后改为棠桂阁),距离韶山冲仅十余华里。毛贻昌和文七妹对的出生非常重视。按照习俗,出生三天以后才洗了澡。父母盼望他有一个好前程,还请了一个算命先生为他占卜。的八字中缺水,父亲给他取名泽东,字咏芝(后改为润之)。

在出生前,文七妹已经生过两个孩子,但都夭折了。出于平安长大的期望,文七妹抱他到娘家那边的一座石观音小庙认了一块巨石作干娘,并给他取了个"石三伢子"的小名。据传,古时这里有一只孽兽为害孩童,观音移来巨石镇压之,从此安宁。当地人就将这块石头命名为"观音石"。文七妹这种朴素的做法多少是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吻合的,最终倒也颇显效果。此后,不但平安无事地长大了,她还在1896年和1905年先后生下了毛泽民和毛泽覃,并将他们养大。 一、诗人出世

韶山浓郁的乡土文化氛围为成长为一名出色的诗人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八岁的他写下了人生中的及时首"诗"。

北纬27度51分40秒至28度1分53秒,东经112度23分53秒至112度38分13秒。中国,湘潭,韶山。

这个地方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五千年前,舜帝从都城蒲坂(今陕西永济县西蒲州)出发南下巡视,一路渡过黄河,穿过长江,跨过洞庭湖,再顺着碧波荡漾的湘江一直往南,来到了湘潭。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舜帝深深为之吸引,遂命乐工奏起动听的"韶乐"助兴。美妙的音乐竟引来凤凰飞舞。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为"韶山",它所环抱着的一块狭长谷地便是韶山冲。千百年来,韶山独特的传奇色彩引来无数文人雅士到此登临山水,作诗颂曲,更为韶山增添了几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纵览古今中外杰出的诗人,莫不是从小受到成长地的文化熏陶,然后从民间和前人处汲取文化素材,最终形成自己独特诗文风格的。韶山固有的地域文化,就对生长在这里的日后的诗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93年12月26日,清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后来成为一代诗文大家的就诞生在这片诗乐山水之中。

韶山毛氏原籍江西。明代建朝之初,毛氏始祖毛太华随军远征云南,后又移居湖南湘乡县。他的两个儿子成家之后又迁移到毗邻的湘潭县韶山冲居住,在此定居务农。到这一辈,毛氏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大约五百年。

的父亲名叫毛贻昌,字顺生,号良弼。母亲姓文,在同族姐妹中排行第七,人称文七妹。文七妹的娘家在湘乡县唐家坨(后改为棠桂阁),距离韶山冲仅十余华里。毛贻昌和文七妹对的出生非常重视。按照习俗,出生三天以后才洗了澡。父母盼望他有一个好前程,还请了一个算命先生为他占卜。的八字中缺水,父亲给他取名泽东,字咏芝(后改为润之)。

在出生前,文七妹已经生过两个孩子,但都夭折了。出于平安长大的期望,文七妹抱他到娘家那边的一座石观音小庙认了一块巨石作干娘,并给他取了个"石三伢子"的小名。据传,古时这里有一只孽兽为害孩童,观音移来巨石镇压之,从此安宁。当地人就将这块石头命名为"观音石"。文七妹这种朴素的做法多少是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吻合的,最终倒也颇显效果。此后,不但平安无事地长大了,她还在1896年和1905年先后生下了毛泽民和毛泽覃,并将他们养大。

少年生活的韶山,其现实情况远比美丽的历史传说要糟糕。和旧中国其他许多地方一样,这里也为贫穷、落后、愚昧所笼罩。这从当时流传在韶山一带的两首民谣就可以看出来:"韶山冲,冲连冲,十户人家九户穷;养女莫嫁韶山冲,红薯柴棍度一生。农民头上三把刀,税多、租重、利息高;农民眼前三条路,逃荒、讨米、坐监牢。""农民苦,农民苦,打下粮食交财主;年年忙,月月忙,田里、地里、仓库里光。"

与寻常人家相比,家里的经济状况算是很好的。毛贻昌年轻时在外当了几年兵,眼界较为开阔,也善于经营。到出生时,靠着贩牛和谷米生意,他已经积攒下不少财富,算得上当地的一个财东了。他较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成长为一名像他一样生财有道的精明商人。所以,除了让幼年帮助干一些农活外,毛贻昌还让他学会记账并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做。

在旧中国,能靠着自身的艰苦奋斗积累下殷实家底的,性格上多有一个共同点:精明能干,克勤克俭。毛贻昌就是这一类人的典型代表,他还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也成为这样的人。所以,对家中的长子,毛贻昌的要求自然更加严厉。以至于多年后回忆起父亲的严厉时,还说:"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账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我的两个弟弟。"然而,这种严厉的教育也使受益匪浅。他后来也说:"他的严厉态度对我大概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账,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

母亲的娘家在当地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文七妹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文氏家族中却不乏一些通晓文墨的文化人。更喜欢去文家消磨时间。除了能享受到大人们更多的疼爱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可以在当私塾老师的八舅文玉钦那里有一搭没一搭地旁听一些"子曰"之类的圣贤之书。闲暇时候,喜欢和周围的小伙伴们玩耍,还常常惹出一些乱子。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对一个孩童尽情释放自己的天性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的许多诗词作品,大多不拘格式。其实创作上的随性和儿时的生活环境是有一定关联的。

1901年春节,八岁的去外婆家拜年。看到了挂龙灯、耍狮子的庆新年的热闹场面,他随即作了生平及时首"诗":

狮子眼鼓鼓,擦菜籽煮豆腐。

酒放热气烧,肉放烂些煮。

这与其说是一首"诗",倒不如说是一首顺口溜。但对一个八岁的孩子来说,此时在他的思想中已经朦胧出现了一种诗意的感觉。"诗"中提到的"擦菜籽",是湖南当地人自制的一种腌菜,用"擦菜籽"和豆腐一起煮,是一道十分美味的菜肴。短短四句,却也道出了过年时的热烈气氛和乡村少年的欢乐之情。

二、私塾之路

"六年孔夫子"的私塾学习中,写了几首相当不错的小诗。离开韶山冲前,他改了西乡隆盛的一首诗表明志向。

1902年春,毛贻昌把接回韶山,让他开始接受正规的私塾教育。从这时起,一直到1908年16岁前,除曾停学两年在家务农外,先后在韶山一带的南岸、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井湾里、乌龟井、东茅塘等几处私塾学校读书。后来,他把这段学习生活概括为"六年孔夫子"。

这是启蒙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时间。他从《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普及读物学起,然后学习《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等"四书五经"。至今,韶山纪念馆里还保留着他小时候圈阅过的《诗经》和《论语》。

其实,这个时候已经废除了科举制度,但在私塾里熟读"四书五经"仍然是大多数求学者的选择,也是如此。在这个过程中,他不知不觉地受到了传统国学的浸润,这对他后来独特的诗词风格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他首先学会的,是对对子。

有一次,在南岸私塾读书时,和小伙伴未经大人许可下池塘洗澡。先生邹春培发现后先是一番训责,然后又试图出两个对子难为一下。邹春培先出"濯足",对"修身"。先生没有想到对得如此工整,又出一对"牛皮菜"。又对"马齿苋",对仗依旧十分工整。先生无奈,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最终还是因为和私塾老师发生了冲突,于1904年转到关公桥私塾学习。在这里,他又因不满国文老师的严厉而逃学。后来,对于这段往事,他是这样回忆的:"我的国文教员是主张严格对待学生的。他态度粗暴严厉,常常打学生。因为这个缘故,我十岁的时候逃过学。但我又不敢回家,怕挨打,便朝县城的方向走去,以为县城就在一个山谷里。乱跑了三天之后,终于被我家里的人找到了。我这才知道,我只是来回兜了几个圈子,走了那么久,离家不过八里地。"

可以看出,早在读私塾时期,叛逆的性格就逐渐凸显出来。作于这一时期的《赞天井》便表达了一种渴望挣脱束缚、向往无忧无虑生活的思想。

1906年,转到井湾里私塾读书,师从毛宇居。毛宇居是的堂兄,比大12岁,工诗文。但他的教学方式呆板,方法生硬,并不喜欢。

一日,毛宇居外出,留学生在学堂里背书,不得出门。可不管这些,待老师前脚刚走,便溜到后山上玩耍去了,还顺带摘了一些毛栗子回来,分给同学。毛宇居回来后,责问为什么要这样干。则说:"闷在屋里,头昏脑涨。囫囵吞枣,死背硬读,是没有用处的。"毛宇居大怒,责令背书。背出后,毛宇居又指指天井,命他作诗。略加思索,一首五言诗《赞天井》便脱口而出: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这是目前能见到的幼年创作的较完整的诗歌。全诗通俗易懂,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学会运用《诗经》中首创的比兴手法来讽喻现实。

虽然对毛宇居的教学方式有意见,但对这位老师的感情还是很深的。1950年,在北京会见了毛宇居。谈话中,毛宇居提到了当年写《赞天井》的往事。则笑着说:"这也是你老师逼出来的呀。"1959年回韶山时,又专门抽出时间同毛宇居吃了一顿饭。席间,起身向毛宇居敬酒。毛宇居连忙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则随即回答:"敬老尊贤,应该应该!"两人随即大笑了起来。

这些,都是后话。

与《赞天井》作于同一时期的,还有一首五言诗《咏指甲花》。

1906年夏的24小时,到外婆家附近的保安寺玩耍。当他看到寺院四周盛开着色彩斑斓的指甲花时,便脱口而出一首吟咏诗:

百花皆竞春,指甲独静眠。

春季叶始生,炎夏花正鲜。

叶小枝又弱,种类多且妍。

万草披日出,唯婢傲火天。

渊明独爱菊,敦颐好青莲。

我独爱指甲,取其志更坚。

指甲花,学名凤仙花,因其花瓣可用来染指甲,故名。这是一种不择土壤、随处生长的小花,于夏季炎热之时竞开,生命力极强。

在风情万种的花之王国中,中国的文人雅士向来推崇菊花与莲花,将其作为品德操守的物化。晋代陶渊明爱菊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之诗作。宋代周敦颐爱莲花,作《爱莲说》传世。"渊明独爱菊,敦颐好青莲"一句,说的就是诸如陶、周二人一样绝大多数传统士子的性情。与他们不同,却独爱"其志更坚"的指甲花。其不流俗、尚坚毅的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的顽皮和不服管教,父亲在1907年秋停了他的课,让他在家白天干农活,晚上帮自己记账。即便这样,仍未放弃读书,但凡韶山冲里能借到的书,他都读了个遍。甚至于和尚的经书、寺庙中的对联等,他也了然于胸。还特别喜欢读被私塾老师斥之为"闲书"、"杂书"的《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旧小说。他喜欢书中那种英雄侠义、不惧困难的故事。为防父亲打扰,他总是在算完账后用布把窗户遮住,有时偷偷在被窝里看。他还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周围的小伙伴们和乡里好古的老人听。

的表兄文运昌后来这样回忆那段耕读相伴的短暂生活:"翌晨,东方将照之时,泽东就放牛上山,好不愉快,兼捡柴采草收粪……晚上看书,把以前读过的重读,声音嘹亮,高吟古诗,把有趣的文章诗词歌赋同四弟朗读讲解。"对这种生活,自己也乐在其中。他写于1908年的一首题为《耕田乐》的诗歌就表达了这样的心境:

耕田乐,天天有事做。

近冲一墩田,近水再墩望,

多年副产积满仓。

农事毕,读书甚馨香,

坐待时机自主张。

全诗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耕读度日的美好。但从一句可以看出,并不甘于这种平淡无奇的生活。在父亲的干涉下,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不说,他还被迫娶了一个罗姓女子为妻。这样的日子如果继续下去,他将和千千万万的旧中国农村少年一样,"骈死于槽枥之间"。

改变这所有的一切,需要"时机"。然而,对于一个不满15岁的少年来说,这种时机又是什么呢?

已经看出问题,但视野的局限和生活阅历的缺乏使他无法得到答案。他隐约意识到,这种"时机",其实就是自己人生长河中由感性认识质变到理性认识的那一刻。知道,自己是一团火,他要燃烧,但却不知燃点何时达到;他是一汪水,他要滋润万物,但却不知流向何方。

这期间,有一个叫李漱清的人,对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李漱清比大20岁,他家与毛家相距仅5华里。李漱清早年毕业于长沙法政专科学校,在湘潭当地算得上见过世面的人。在家耕读期间,他回到了韶山。闲暇之余,喜欢去他家听他讲各地见闻,讲维新变法的事情。还从他那里看到了一本郑观应写的《盛世危言》的书。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了外面的世界。多年以后,他同斯诺谈及少年时代在韶山的生活时,这样论述《盛世危言》对自己的影响:"我13岁时,终于离开了小学堂,开始整天在地里帮长工干活,白天做一个全劳力的活,晚上替父亲记账。尽管这样,我还是继续读书,如饥如渴地阅读我所能找到的一切书籍,经书除外。这教我父亲很生气,他希望我熟读经书,尤其是在一次打官司时,由于对方在法庭上很恰当地引经据典,使他败诉之后,更是这样了。我常常在深夜里把我屋子的窗户遮起,好使父亲看不见灯光。就这样我读了一本叫作《盛世危言》的书,这本书我非常喜欢。作者是一位老派改良主义学者,以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铁路、电话、电报、轮船,所以想把这些东西引入中国。我父亲认为读这些书是浪费时间。他要我读一些像经书那样实用的东西,可以帮助他打赢官司。"

1909秋,决定重回学校读书,他不想再过这种看不到前途的生活了。这种想法遭到了父亲的反对,父子俩大吵了一场。,双方都作了让步:父亲同意回校读书,但必须只读"正路书"。

就这样,1910年春,来到了东茅塘私塾毛麓钟处读书。毛麓钟与毛贻昌是未出五服的堂兄弟,曾担任过几县的县丞。与一般的私塾先生相比,无论是文才还是视野,毛麓钟都更胜一筹。对他自然十分敬重,一直在这里学习到1910年秋。然而,他对那些"子曰"之类的圣贤典籍再也提不起兴趣了。加之听说离韶山50里的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正在讲授新学,便想到那里学习。在八舅文玉清、堂叔毛麓钟和表哥王季范的劝说下,父亲最终同意他去那里学习。

至此,结束了私塾读书生活。1964年8月18日,在北戴河作关于哲学问题的讲话时曾这样总结了六年的私塾学习:"我过去读过孔夫子的书,读了四书五经,读了六年,背得,可是不懂。那时候很相信孔夫子,还写过文章。"实际上,在这六年中,读过的书远不仅四书五经,他还读了《公羊春秋》、《左传》、《史记》、《汉书》等书籍以及历代诗词曲赋。我们今天已经不能确知究竟读过多少书。但从他日后写文章或讲话中常将引用古诗文名句、名言警句来看,在私塾中"背得"的书确实不少。难怪像臧克家这样的诗文大家后来都无不感慨地说:"在文章和谈话中,常常引用一些典故和成语,连我这个大学文科毕业了四五十年的人,也得去查书。的古典诗词知识是丰富的,用力是极深的。他学习古人的长处,又不受古人的局限,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终于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在结束私塾生活之前,时年已经17岁的足迹仅限于韶山冲和唐家坨。这次,他就要自己出远门了,对外部世界怀有美好想象的的心情可想而知。行前,改了西乡隆盛的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中。诗中写道: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西乡隆盛是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参与了推翻德川幕府统治的政变,开创了明治维新运动,与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一起,被誉为"维新三杰"。即将走出乡村的此时改写他的诗,恐怕是出于对他的景仰以及像他一样建立功业的渴望。全诗洋溢着少年奋发进取的激情和志在四方的豪情。

是一个注定为理想奋斗不息、什么困难都缚不住他的手脚的人。离开闭塞的韶山,他将走向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诗中渴望建功立业、一展雄才的霸气彰显无遗。然而,不知道,父亲看到这首诗后,由于识字不多只好撕下来去找李漱清。李漱清逐字逐句加以解释后,父亲并不因为他的豪情壮志感到高兴,而是因为自己辛苦积累起来的家业将无人继承而黯然神伤。

……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伟人的光辉普照人间!

2017-11-22 15:32:0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不错的一本书,可以了解主席的革命历程和学习经历。

2017-11-23 16:32:4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喜欢的书

2017-11-19 10:10:34
来自大龙爱**的评论:

值得拥有!

2017-11-19 12:55:5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伟人的诗作过程,红色读物。

2017-10-30 09:56:1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诗传 印刷很好,包装精良,不错。

2017-10-30 21:23:5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好书,值得一读

2017-10-31 02:45:4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物流非常快

2017-11-01 14:53:0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刚收到,还没有读。看着挺高大上的

2017-11-01 15:00:5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很好,活动优惠

2017-11-03 23:23:1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还没看,希望能引人入胜

2017-11-06 21:24:19
来自西凉199**的评论:

真的超值,物美价廉,当当的老客户了,每一次都没让我失望。

2017-11-07 14:23:4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非常棒的书,尾品汇收的,太划算了

2017-11-09 16:03:0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搞特价!便宜今天又来买了不少书。

2017-11-11 19:13:2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不错,经典必读。

2017-11-12 12:48:33
来自江湖老**的评论:

当当网的图书就是棒折扣再多点,更加好!

2017-11-12 22:17:2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纸质一般诶……还是两本?我记得订了一本呀、速度神快

2016-10-05 17:29:30
来自枫叶196**的评论:

一个诗人赢得一个国家,看看伟大领袖的文人情怀

2016-06-07 18:50:34
来自各桑花**的评论:

还没开始看,但相信当当,应该不会让我失望,加油加油^_^

2017-08-09 05:38:10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挺不错的书,纸张好,内容也好!300多页,2.9折买的……

2017-08-16 23:06:32
来自国民议**的评论:

非常不错,印刷很好,内容很好,是需要的,看着是正版书

2017-11-10 14:38:38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印刷精美,结合历史描述毛爷爷的诗词,值得购买

2017-11-11 10:49:48
来自东爱未**的评论:

一代伟人,千古绝唱。喜欢并非因为广为流传的战斗经历和**的军事指挥,也不是因为《沁园春》里抒发的豪情壮志,而是得益于少年写的,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缘于一首诗,欣赏一个人的品格,初见这本大红色《诗传》,甚是喜欢,摒弃了以往传记的做法,生平事迹中穿插诗词介绍。这本书以诗词创作背景、时间线索来展开,清晰的展现了作诗的心态历程,也在每首诗成型的经历理点出当时波澜壮阔的史诗,无论从个人层面还是国家层面。 从书中的诗词的手稿和发表、出版情况,可以充分地看出…

2014-07-18 13:40:00
来自c***k(**的评论:

这本书以诗词创作背景、时间线索来展开,清晰的展现了作诗的心态历程。

2017-08-07 22:48:06
来自紫***(**的评论:

商品完好,的诗歌是值得大众鉴赏的,读书一定要向学习……现在这种社会静心读书的人不多,以读书为爱好的人很有限……

2017-10-10 18:25:3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本书按时间序,充分反映了诗路历程,值得阅读收藏! 读书一定要向学习……现在这种社会静心读书的人不多,以读书为爱好的人更少……

2017-11-11 13:18:5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本书以诗词创作背景、时间线索来展开,清晰的展现了作诗的心态历程,也在每首诗成型的经历理点出当时波澜壮阔的史诗,无论从个人层面还是国家层面。 从书中的诗词的手稿和发表、出版情况,可以充分地看出对于诗词创作的态度是极其严谨审慎、一丝不苟的。

2015-04-18 23:43:29
来自沉醉书**的评论:

地球人都知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主要的缔造者之一,也有很多人知道毛是伟大的诗人。读过不少关于毛的传记,外国人撰写的,中国人撰写的都有,但专门关于毛的诗传倒是第一次。这本《诗传》让读者领略到毛作为诗人的另一面,他的伟大的才情。 在阅读中过程中,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作者在史料的搜集上是花了功夫的。连毛八岁时候写的所谓“诗”也收录在这本书中了。“狮子眼鼓鼓,擦菜籽煮豆腐。酒放热气烧,肉放烂些煮。”虽是幼稚,但少年的欢乐之情也在这首近似顺口溜中流露出来。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在我们的印象中,毛的诗歌几乎都是大气磅…

2014-07-16 15:50:00
来自MaggieR**的评论:

,中国最响亮的名字,同时他也是中国最受崇敬的伟人。但80后、90后会感觉离我们好远,他是我们永远都无法触及的。现在的年轻人对的情感自比不上上两代人对伟人的那份浓浓深情,新一代人对他的了解最多来自影视剧中的形象,以及课本上的诗词,认识不深刻,比较肤浅。至于他的才情、人格魅力、宽广的胸怀,我们都无法亲身体会。我对的印象也仅仅停留在《沁园春.雪》。 《诗传》让年轻人从另一侧面了解,我们能看到一个乡村少年成长为一代伟人的人生历程。本书采用独特的诗传体形式,不是单纯的诗词,而是将他的生平与诗词融…

2014-07-14 15:31:28
来自柠檬草**的评论: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是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我所读过的诗词最喜欢的一首,这是作者革命胜利之后的三十八年重新登上井冈山,放眼望去,历史犹如巨大的画卷铺展在作者眼前,壮丽的景色正象征着作者博大高远的胸怀。这只是诗传里的代表作之一,拜读的诗作,就像在读他的人生自传一样精彩。 这本书是结合了毛…

2014-07-23 20:30:00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