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本)图书
人气:130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本)

独家披露杜聿明、宋希濂、黄维、王耀武、沈醉、文强等一大批原国民党高级将领被俘及至获赦后复杂跌宕的思想嬗变和人生况味。堪称一部完整的"改造"史,也是一部真实的人性史。 这是一部积淀了三十年才最终完成的作...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学>纪实文学  
  • 作者:[黄济人]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15314334
  •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05
  • 印刷时间:2013-05-01
  • 版次:1
  • 开本:1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独家披露杜聿明、宋希濂、黄维、王耀武、沈醉、文强等一大批原国民党高级将领被俘及至获赦后复杂跌宕的思想嬗变和人生况味。堪称一部完整的"改造"史,也是一部真实的人性史。

这是一部积淀了三十年才最终完成的作品。上部曾于上世纪80年代初出版,生动描述了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特务头子、党政要员等在功德林战犯管理处的"改造"经过。因突破了题材的禁区,写出了国民党人对民族的贡献,轰动海内外,影响深远。累计销售逾百万册。并于1991年改编拍成电影《决战之后》。

新增的下部,就从他们获赦后写起。身体上的自由并没有同时带来精神上的解脱,"新生"后的他们遭遇了""的冲击,又经受了改革开放的洗礼,命运沉浮令人唏嘘。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在撰写文史资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为两岸和平统一呼喊奔走上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如果说上部从他们被俘写到获赦,体现了共产党在"战犯改造"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那么下部从他们出狱写到一名"战犯"离世,重点就是还原他们本性的善良和道德的高尚。然而,回头再看,他们的命运并不因其个人的品格和才能而决定或逆转,他们的悲剧印证了一个无情的历史规律: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如此,本书才耐人寻味,叫人在感慨万端之余掩卷深思。

编辑推荐

一场灵魂的决战,一部特别的历史

三十年前出版上部,轰动海内外,被誉为"参与了思想解放的大合唱";

三十年后续写下部,还历史一份完整的答案,给人性一次完整的诠释。

作者简介

黄济人,国家一级作家,国务院特殊律贴获得者,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重庆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原国民党将领后裔,本书主人公之一的黄剑夫的儿子、邱行湘的外甥,被杜聿明、黄维、沈醉等视为子侄,因而得天独厚地进入了这个特殊的题材,写出了原国民党人真实的面目和心声。

目录

上部

序章 洛阳之战

——一个亲自挑选的战场指挥官。他决心用胜利的火花来点燃"行宪国大"大门上的红灯。结果,红的不是灯,而是他的头。

1.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三次派专机接他到南京/2.的一句肺腑之言像一把火,把他周身的血烧烫了。他保障:"除非天塌地陷,洛阳万无一失。"/3.酒肉征逐后清扫射界,为孤注一掷,牡丹古城遭受空前蹂躏/4.负隅顽抗,无奈大势去矣

及时章 黄河北岸

——就在南京政府准备为他"壮烈成仁"举行追悼会的时候,他带着陈赓将军赠送的几十磅猪肉罐头,北渡黄河,走进解放区。

1.陈赓似乎忘了审询的公务,邱行湘似乎忘了战俘的身份,而像故人重逢,亲切无间,对坐在硝烟崭丈⑷サ恼匠∩?2.求死不得,求生不愿,他茫茫乎无路可走/3.邱行湘原以为,天底下有两种老百姓,一种喜欢共产党,一种喜欢国民党/4.赖钟声响应"一寸山河一滴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参加青年军,设有专用电台与蒋经国直接联系,如今却诚惶诚恐

第二章 黄埔村中

——他走进人生的午夜。他在现实面前开始睁开眼睛。虽然没有看见他的明天的晨光,但是他看见了他的昨天的残星。

5.此黄埔非彼黄埔,邱行湘竟得他乡遇故知/6.以"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保不变"的哲学为武器,他气宇轩昂地走进了崭新的战场/7.训练班教唱《,你这个坏东西》,他又一次面临生存危机/8.又是一场战役——孙殿英部的鸦片枪被解放军缴了械/9.生平及时次劳动,扁担将他压矮的同时,一个从未有过的意识的形体却产生并长高了/10.胡琏究竟何时进入了洛阳阵地?洛阳失守到底怪谁?康泽这个无兵司令怎会被推到及时线?

第三章 井陉河畔

——国民党战场大势已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出现荒芜般的平静。在"中国革命的怒潮"的冲击下,他不得不移动了一下身体。

11.邱行湘求教于张岚峰:冯玉祥曾把蒋军打得焦头烂额,为何冯军又瓦解得如此之快呢?/12.的补丁和陈诚的鹅绒,他一眼便看到了人类的经验和教训/13.原国民党暂编第三纵队快速纵队副司令蒋铁雄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否有失节之嫌?他心力交瘁/14.他曾把的命令当作事业的指南,现在他把的文章当作生命的暗示/15.邱行湘面临一场严峻的考试——策反担任北平德胜门守备的妹夫黄剑夫

第四章 功德林里

——他生活在新中国的监狱里。这里的铁栅曾使他虚惊一场。不过他很快就发现:铁栅是军阀时代的产物,梅花才是功德林的主题。

16.庙宇+监狱=梅花、梧桐、清净+电光形胡同、八角楼、恐怖/17.戊字胡同内,邱行湘大胆地进行了一次试探/18.甲字胡同内,文强向共产党的"典狱官"传授监狱管理办法/19.乙字胡同内,康泽和董益三不时交头接耳,伏案"交代"/20.丙字胡同内,黄维的一切,都像他那颗小黑痣那样固定

第五章 胡同之间

——在大是大非面前,他采取回避事实的态度。既不愿意步黄维之后尘,又不愿意开陈长捷之先例。他站在两条胡同之间。

21.一本《人民公敌》引发了邱行湘关于"是非"和"统治正宗"的思考/22.黄维和董益三之间发生了功德林里的及时次、也是一次打人事件/23.陈长捷要从共产党的老祖宗马克思那里开刀,托人买来《资本论》及时、二、三卷/24.同一条胡同里的日本战犯说:"中国共产党对我们日本人不错。"

第六章 高墙内外

——"自由世界"盟首美国在朝鲜半岛上的失败,对他的神经是一次严重的刺激。他明白了力量在谁人之手以后,生活恢复了常态。

25."美军仁川登陆",他们有的兴奋得夜不能寐,有的掏心掏肺地慷慨陈词,有的一言不发却抢看报纸/26.朝鲜战场的战况搅乱了他的思维,炒麦大战却升腾了他的性灵/27.杨伯涛执笔《关于美军战术之研究》,被称赞"你们对人民有功",又写了七言绝句《为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炒干粮》/28.苏联女人在功德林的"臭虫风波"让邱行湘窥一斑而见全豹

第七章 八角楼下

——这里是使国民党人起死回生的地方。他把功德林称为功德之林。这里又是慰藉心灵的地方。他把一盒火柴当作五年来人生价值的总和。

29.朝鲜战场的硝烟弥漫到功德林的时候,杜聿明居然从病榻上走下来,破天荒地主动找共产党人说话了/30.黄维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手纸,遭众人围攻,却被他口中"灭绝人性"的管理员解了围/31.邱行湘被议论有纵火嫌疑,管理处却把一包火柴递到了他的手中/32.日本战犯别时依依,管理员泪中带笑,他懂得了"强者"的全部含义

第八章 碎石路上

——别人所具备的理论水平和认识水平,使他大吃一惊。自知望尘莫及之余,他想起了兵家的一句名言:扬己之长,攻彼之短。

33.在白公馆怒目阴沉的宋希濂,终于笑着走进功德林,被文强发现酷似龙门石窟中一个笑眯眯的佛像/34.陈长捷对《资本论》的顶批叫文强大吃一惊,他停止了唐诗宋词对身体的疗养,开始了马列经典对灵魂的急诊/35.邱行湘碰到的钉子是康泽,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他后面保驾的也是康泽/36.梁培璜、林伟俦、邱行湘一起就各自的一役滔滔不绝,却在兵法的文字面前默默无语

第九章 走廊顶端

——杜聿明在病床上发出的"共产党是我再生父母"的感叹,使他百感交集;宋希濂交代杀害瞿秋白的罪行的行动,使他方寸已乱。

37.杜聿明被俘时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承认,六年后,他承认了共产党的伟大/38.宋希濂交代的罪行非同小可,之前曾和瞿秋白有过一番关于阶级斗争的谈话/39.邱行湘有保留地交罪。保留的部分,他认为自己有功;交代的部分,他唯恐言之不详/40.陈长捷痛愧:邓演达与之同窗,但前者彪炳千古,后者遗臭万年

第十章 梅花丛中

——这是大陆上国民党高级军官的一次大团圆。昔日的居仁堂会议敲响了他死亡的丧钟;今日的功德林会议吹响了他新生的号角。

41.公共场合仅点头微笑,私下范汉杰和文强在厕所密谈,方靖和邱行湘在澡堂擦背/42.功德林大礼堂由鸦雀无声到人声鼎沸。邱行湘和罗历戎四目相对,蓦地想起北平居仁堂会议来/43.战犯内部成立了学习委员会,自我管理,轻松愉快/44.邱行湘和杨伯涛相互开导劝慰,仍不禁默默回想着王凌云来救他的时间

第十一章 巷道阡陌

——现在出现大脑清醒和思维混乱的交织。王耀武以前者著称,张淦以后者见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制定了近王而远张的行动计划。

45.王耀武两次在文强面前面如土色、呆若木鸡,又因黄维的牙刷深刻检讨,并慌忙表示不能崇拜关云长/46.张淦用《易经》对抗的《矛盾论》,舌战群儒/47.他发现黄维不是神行太保,不是书呆子,甚至不是黄维,而是一个怪癖的陌生人/48.宋希濂在功德林发起了一场斗须运动,庞镜塘、刘嘉树,乃至黄维,无一幸免

第十二章 战场上下

——共产党对历史高度尊重的结果,高墙内弥漫着国民党将士抗战战场的硝烟。他不仅在战场上流连忘返,而且在战场下津津乐道。

49.在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治报告,勾起了宋希濂一番难言的衷曲/50.负责审核材料的李科长提醒杜聿明,他的《自传》遗漏了一个重要事件/51.杨伯涛当面对黄维说:"你是共产党的功臣,你是国民党的罪人。"又直端端对王耀武说:"你是日本人的功臣,你是中国人的罪人。"/52.邱行湘绘声绘色地从湘西会战之武阳一役,讲到了牟廷芳的"五子登科"

第十三章 阳光洒处

——功德林的阳光是大门外照射进去的。情思悠悠,情感漫漫。学习委员会发起上书感恩信。他饱蘸心血,谱写国民党人新生之歌。

53.沈醉在功德林写的全部日记里,平均每三则就有一个"雪"字/54.邱行湘收到了老家和妹夫黄剑夫的回信,心潮难已/55.张治中、程潜、章士钊、邵力子、傅作义、蒋光鼐、张难先、郑洞国、侯镜如等先后来到了功德林/56."不是亲人,却是恩人。"他们给上书了一封感恩信

第十四章 青砖壁头

——这是一个竖起来的战场。他在这里种下一株牡丹。无论是思想交锋的滚滚黄沙,还是感情交流的涓涓细水,都凝结着他们的心血。

57.在一张竖起的双人白色床单上,廖耀湘和陈林达分庭抗礼,王陵基无力招架/58.《新生园地》文学艺术专栏,文强、沈鹏、沈醉、黄铁民诗言志,歌咏怀/59.邱行湘和康泽的战事刚刚平息,与徐远举的战火又要燃起/60.李仙洲成为蜚声功德林的电影"观后"专栏作家,自称"不要三从,要四德(得)"

第十五章 荒土角落

——荒土正在开垦之中。他们在这里洒下汗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他在闻到泥土的芬芳以后,吸取了一个教训。

61.杜聿明在缝纫室的核心地位,与他在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的核心地位一样,是由他的才能决定的/62.黄维在他的永动机战役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哪怕试图闯关的有张治中、郭沫若、杜聿明,甚至他的妻子/63.狼狈如胡临聪、白丁如"周老黑",一张报告会的木椅,仍使之享有功德林较高的荣誉和地位/64.宋希濂的发言稿堪称政治与艺术的结合,范汉杰携一大捆高等数学书本进了功德林,廖耀湘能全文背诵《哥达纲领批判》

第十六章 长河尽头

——人们的思维与性灵在历史的长河里漫游。对于他来说,有形的多于无形的,现实的多于历史的。目的都是寻求人生的答案。

65.杜聿明和宋希濂分率甲、乙两组展开辩论:孙中山先生是否接受了共产主义?/66.沈醉曾问叶挺若获释及时件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又曾为江竹筠在桌子下面踢了徐远举一脚/67.檄文变契约,邱行湘和徐远举先后背起了失去双腿的杨光钰/68.康泽对杜聿明响亮地说:"我们都是黄埔学生,我们要坚持民族气节,不能做软骨头!"

第十七章 旋涡之中

——八角楼终于成为新的旋涡的中心。人们各自不动声色地寻求着生命的浮木。他顺流直下,竟成功地登上了一块不属于他的陆地。

69.杜聿明两次给从未谋面的大女婿杨振宁写信,两次提到"民族"二字/70. 黄维及时个在"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民族气节"的大辩论上发言,从而招致第二次批判黄维大会/71.曾获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学位的杜建时,最终为一本中国普通大学的教科书《政治经济学》所折服/72.外出参观的整齐的"蓝衣将军"队伍里,竟夹杂着两位穿黑色囚服的

第十八章 国土上面

——他们及时次在新中国面前睁开眼睛。一切都是熟悉的,一切都是陌生的!这是一次灵魂的行军。大江东去,他想起一首宋词。

73.杜聿明竟忘了国民党头等战犯的身份,径直拉开车门,"嘟嘟"两声,把汽车开跑啦!/74.厂长自我介绍说他是一个资本家,旋即出人意料地赢得了他们炸雷般的掌声/75.杜建时的名字曾和连在一起,而他的经历如同轮船上的定向器,一个一百八十度之后,还得有一个一百八十度,才能平安回来/76.武汉长江大桥上,文强脱口而出"我身不觉在霄汉,睹此宏图暗叫惊";邱行湘心中默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第十九章 真理面前

——真理面前无敌手,何况沉舟侧畔、病树前头。在功德林的新的一页纸上,他书写着他和他们心底的文字。

77.杨伯涛用诗抒儿女情,牟中珩用画表父母心/78.杜聿明终于发出了人生慨叹:"败在敌人手里可以挽回,败在老百姓手里,就再也挽不回来了!"/79.张淦宣称:"是懂《易经》的,不然他写不出《矛盾论》。"黄维断言:"像我们这样的国家,只要解决了动力问题,很快就能赶上西方。"/80.学习委员会第二次发起致的感恩信,择文强草稿,由邱行湘缮写

第二十章 五云山下

——生活几乎是在全新的领域。他们并肩站在一条看得见的起跑线上。用武之地武人在,争先之时他经验丰富。

81.离开功德林"大本营",他们开赴新的疆场——秦城/82.邱行湘率队在"鱼鳞坑战役"中打成平局,在"苹果坑战役"中获得险胜/83.杜聿明用一本《果树栽培技术》开启崭新的事业,陈长捷捧一本《资本论》在破窑里亲身检验/84.百户之家庆团圆,众将献艺名堂多

第二十一章 阳关大道

——从鬼到人,从爬到行,他们经历了若干世纪的变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他在迁徙之中发现并踏上了一条阳关大道。

85.五云山下安居乐业,王陵基手舞葵花,廖耀湘错把胡萝卜当芫荽/86."沈醉不知归路",篱笆另一侧的小男孩告诉他:"天快黑了,你还不回去,你妈妈在家里等你呢!"/87.关于国民党战犯秦城农场生活的新闻纪录片里,邱行湘为什么表情那样悲戚,甚至眼角还有泪滴?/88.杜聿明从左脚那只棉鞋里拉出一只死老鼠,也引出了未曾有过的"意识革命"

第二十二章 金秋时节

——莫道"不问收获,但求耕耘。"春夏秋冬第十载,他们走进了果实累累的田园。如果这里的葡萄熟了十颗,那么有一颗是属于他的。

89.1959年9月14日,幸福突然袭击,最终打垮了这支队伍/90.1959年10月2日,回到功德林的他们全体给写了第三封感恩信/91.1959年12月4日,首批特赦集团战争罪犯大会在功德林大礼堂隆重举行/92.溥仪在宾馆的楼道里勃然大怒,邱行湘为了黄维重返功德林/93.红着眼圈对他们说:"不怪你们,怪我对你们接近得太少……"

第二十三章 石头城里

——带着人生和岁月的全部价值,他胜利而归。站在过去与未来的交叉点上,他奋勉图报。因为没有忘记生活的开垦,所以路在他的脚下伸延。

94.出去之后,回去之前,不管是原来的阵营,还是现在的政权,都对他作了相应的交代/95.省亲之行,他跪倒在老母的病榻跟前,也跪倒在十年前的两个长工面前/96.明故宫旧机场,当年他从这里飞赴洛阳,留下罪恶,如今他在这里开荒种菜,创造生活/97.娶了美眷,生得"虎子",邱行湘握锄头的手拿起了钢笔,书写全新的一页

第二十四章 长江南岸

——他从黄河北岸走到长江南岸,从战场失败走到人生胜利。的表扬、彭冲的赞誉仅仅是对成绩的肯定。生活的大门里,道路依旧漫长崎岖。

98.杜聿明走进人民大会堂;李仙洲走在济南街头;杨伯涛走在田间小路;曹天戈走在西子湖畔;邱行湘走在长江南岸/99.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及其眷属们在邱行湘家中欢聚一堂,有人新婚燕尔,有人破镜重圆,有人独自等待/100.既感"天高地厚恨难报,愿为统一蹈火汤",何叹"冠盖满京华,唯我独消瘦"?/101.失败在一个战场,胜利在另一个地方

下部

及时章 翰墨春秋

——发明了一个职务,叫作"文史专员"。自此,他们便由将军变成文人,就像农民有了田土,他们也有了用武之地。

1.穿越时空隧道,陈赓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回忆洛阳战役》就摆在邱行湘的案头/2.正如所说,这是"人民解放战争中,夺取大城市的及时场硬战"/3.邱行湘忘不了陈赓的临别赠言:"如今我们解放了洛阳,解放了这里的人民,也解放了你"/4.的保障不到三个月就实现了。邱行湘在《文史资料选辑》上看到了分别不久的杜聿明

第二章 破镜重圆

——战争使人民家破人亡,也使他们妻离子散。治山先治坡,治坡先治窝,他们从战犯成为公民,首先要做的就是从监狱走进家庭。

5.会见蒙哥马利后,疏于笔墨的杜聿明写了一篇长达两万多字的"鸿篇巨制"/6.邱行湘意外收到杨伯涛寄来的文章清样,终于按捺不住,拍案而起/7.劝郑庭笈复婚,最早前来贺喜的是傅作义/8.陈长捷与傅作义前嫌冰释,并和邱行湘一道,被表扬为吃苦耐劳的典型

第三章 直面人生

——有的进黄埔军校时,已是当父亲的人了。因为六十耳顺,抑或因为今非昔比,街头巷尾,他们能够接受一群孩子的无理。

9."周老黑"重塑形象,发表了处女作《四川綦江战干团惨案回忆》/10.继陈赓、杨伯涛之后,邱行湘从国民党洛阳警备司令的角度再写洛阳之战/11.庞镜塘特意去向王耀武辞行,所带礼物却被王耀武撕得粉碎/12.沈醉在获赦的第二天即乘车南下,准备迎候雪雪的归来

第四章 生活逻辑

——改造时,各奔前程;工作后,各自为阵。如何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他们既有重新集结的目标,也有逐步推进的法宝。

13.黄剑夫解甲归田,邱行湘不懊悔与之失之交臂,却担心妹夫成为众矢之的/14.杜聿明在前线独木难支,曹秀清在后方遍尝炎凉/15.以"告状"为进步手段的董益三,现在"告"的是康泽,"状子"是《襄樊战役康泽被擒记》/16.宋希濂不得不对自己的信仰进行反省,及时步就是学习《选集》

第五章 处世之道

——国民党派系的斗争,从战场转到牢房,再从牢房转到书房。不过,他们渐渐达成共识:失败的痛,应该结束了。

17全国文史专员们在邱行湘的新家聚首,摒弃前嫌的同时,似乎还有了共同的方向/18.宋瑞珂坚持平均七天给黄维写一封信,黄维终于回信了,内容却让人始料未及/19.接见在京获赦人员及其家属时说:"中国革命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时候很难用谁对不起谁来诠释历史……"/20.康泽写的交罪认罪材料,据说看了一个通宵

第六章 斗争哲学

——军事上的胜负,自有军事以外的原因。他们虚心学习,潜心研究,终于发现共产党的哲学,是个不可多得的好东西。

21一连五批特赦名单中都没有他,难道是因为他的历史最复杂?/22.宋希濂苦苦思索:打了败仗,为什么要扯到哲学上去呢?共产党人又有怎样的斗争哲学?/23.邱行湘决定好好工作,通过自己的正面形象,去扭转晚辈们的被动局面/24.沈醉望眼欲穿的"家书"不啻晴天霹雳,还好有小女儿带来了慰藉

第七章 万事静观

——他们生活的态度是淡定的。知足常乐,能忍自安。之所以徘徊与彷徨,是由于军人的心里,深埋着一个躁动的灵魂。

25.文强请杜聿明转告《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一句话:"这不是资料,这是笑料!"/26.阔别多年的方靖和邱行湘重聚,话题仍是他们曾经的长官黄维/27.《红岩》畅销,沈醉炙手可热,可他却后悔了/28.谨小慎微的陈长捷,却在撰写文史资料问题上不惜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

第八章 逆水行舟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他们知道这就是命。不知道的是河水泛滥成灾,打湿他们的脚,也浇湿他们的心。

29.因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经历,黄剑夫积极面对,提出质疑;邱行湘被动接受,只知感恩/30.沈醉痛心连累妻女,却遭到了其他文史专员们的批判/31.杜聿明的思想被彻底打乱了,字里行间,他还感受到了一股杀气/32.文史专员办公室被贴上了封条,他们执笔的手又拿起了铁镐

第九章 乍暖还寒

——尚未获赦的战犯最羡慕的,就是已经获赦的人员。现在的情况变了,已经获赦的人员最羡慕的,就是尚未获赦的战犯。

33.宋希濂先是开怀畅谈,而后戛然而止,叮嘱记者一定不能写/34.家事不堪回首,国事风云莫测,文强看见了人性的善良,也看见了人性的残忍/35.因"内查外调"的需要,沈醉家中各色人等络绎不绝,甚至上演了"全武行"/36.噩耗频传。最让邱行湘痛不欲生的,是妹夫黄剑夫的惨死

第十章 蹉跎岁月

——他们每个人都面临着第二张试卷。唯恐不能及格,有的心烦意乱,有的惊慌失措,也有的雍容镇定,从容不迫。

37.得知大儿子的厄运和他所崇敬的凌副部长的遭遇,黄维试图做出自己的解释/38.沈醉莫名其妙地又被关进监狱,而且由先前的国民党战犯,"升格"为部级要犯/39.落难中的黄剑夫一家艰难中求存,他的二儿子黄济人终于听见了来自北京的爆炸声/40.杨振宁回国了,他才知道岳父杜聿明不仅懂军事,还懂政治

第十一章 心有余悸

——人生如梦,世事无常。他们由于经历得太多,太多的失败,太多的失望,所以对一切都不抱幻想。

41.文强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批林批孔"的社论,不由得想起了孙殿英/42.恢复上班的及时天,文史专员们要打扫环境,更要收拾心境/43.沈醉终于弄清了被"二进宫"的缘由,并做了自认为一生中做过的最聪明的事/44.赖钟声拒绝见杨振宁,理由有二:其一是自惭形秽,其二是孤芳自赏

第十二章 大地回春

——烟花三月,他们可以下扬州,可以下西洋,难能可贵的是,到了异国他乡,怀揣在心底的,依然是道德良心。

45.黄维代表一批获赦人员宣读致的感谢信时,突然放下讲稿,即兴演说起来/46.文强主持了追悼、、的文史专员座谈会,深情回忆起教他背先祖文天祥的《路歌》/47.黄剑夫获得平反,黄济人却把家宴弄得不欢而散,他需要读懂别人、诠释自己/48.杜聿明号召大家写国民党对日作战的正面战场,并忆起戴安澜的一件身后事

第十三章

——在押战犯全部获赦以后,一部改造的历史宣告结束。不能结束的仍是他们的路:获得自由以后,又将如何摆脱精神的枷锁?

49.沈醉的文章出现在揭露""罪行的中共中央文件的附页。拨乱反正后,沈醉却笑称"此生怀揣一个特赦证足矣"/50.宋希濂在美国和台湾的一家报社打了一场官司,又意外地当选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的首席顾问/51.黄维认定唯有永动机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才能报答别人的恩情,不料却引发了家庭悲剧/52.蓬头垢面的黄济人突然出现在邱行湘的家门口,而且一住就是七天

第十四章 双管齐下

——生活毕竟是多姿多彩的。昔时的离愁别恨,变成了今日的欢忭莫名;过去的满腹经纶,变成了现在的博大精深。

53.回不回老家?回了老家该怎么交代?问题始终萦绕,争论还在继续/54.郑庭笈找杜聿明商量如何知恩图报,杜聿明亲身示范,给他上了一课/55.沈醉到香港与前妻会面。想得到的没有发生,想不到的却发生了/56.黄维的肺腑之言让黄济人吃了一惊,黄济人的《功德林》初稿让公安部高度关注

第十五章 多说并存

——民主的基本属性包括学术自由,学术自由的核心内容包括各持己见。在这里,共性与个性能够并行不悖。

57.宋希濂在美国利用难得的机会做了一件难得的事情,并借李敖写他的文章标题,作自传《鹰犬将军》/58.李宗仁找沈醉核实一桩针对他的阴谋,叹息国民党内山头林立、积怨成仇/59.黄维的反对引发了众人的争论,《淮海战役亲历记》中终于有了黄维的文章/60.黄济人让杨伯涛"有意见",让黄维"有三个想不到",让杜聿明属意功过文章

第十六章 自然规律

——他们当中有人走完了自己的路,没有留下痛苦,没有留下遗憾。留下的只是脚印与背影,还有那写进了历史的故事。

61.《解放石家庄》的电影让罗历戎频频点头,他们庆幸现在"不像过去那种搞法"/62.暗自感伤怀才不遇的杜建时,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成就和荣誉/63.杜聿明留下肺腑遗言后平静地走了,但树欲静而风不止/64.杜聿明的追悼会上,从邓小平和黄维发红的眼圈中,黄济人有了意想不到的发现

第十七章 白纸黑字

——他们又达成一个共识:人可以改造,世界可以改造,沙漠可以变成绿洲,荒土可以变成良田,唯有历史不能改造。

65.从来不记笔记的黄维竟要找杜建时抄一段,并把他准备呈送邓小平的材料锁进了抽屉里/66.文强:"八仙过海,

在线预览

提心吊胆的是沈醉,现在至少有两件事情让他惶惶不可终日。一件事关杜雪洁。他与这位新婚妻子刚刚度完蜜月,杜雪洁在医院上班时便遭到同事以及领导的抱怨。同事说,你嫁给"严醉"不要紧,我们全院的护士都成了"特务婆";领导说,拜托你换一家医院工作吧,我院是全区十多年红旗不倒的先进单位,现在被你男人的名声抹成"锅底黑"了!杜雪洁回到家里,向沈醉哭诉了发生在医院的一切。沈醉欲哭无泪,气得牙齿咬得咯咯响:"我一人犯法一人当,关你什么事?走,我们找你的领导去!"诚然,沈醉有自知之明,带着老婆去医院之前,他先去找了全国政协文史办公室的领导。该领导亲自陪同沈醉夫妇找到医院院长、党委书记,向对方重申了党的统战政策,以及有悖这项政策所必须承担的领导责任之后,对方同意杜雪洁继续留在本院工作,并且愿意对那些思想不通的护士们进行教育与帮助。"不过,我们有言在先!"医院领导强调指出,"护士们憎恨特务的阶级立场是没有错的,不仅没有错,而且值得表扬。所以,今后如果有人对杜雪洁说三道四、冷嘲热讽,我们将无能为力、爱莫能助。"

另一件事关沈美娟。她从长沙转学到北京,转眼就高中毕业了。由于她平日学习刻苦,成绩优良,高考也发挥正常,考得不错,沈醉满心以为女儿可以如愿以偿,考上清华大学。可是事与愿违,沈美娟连普通的院校也没有考上。高考落榜,女儿哭了几场,父亲痛了几夜。虽然杜雪洁的遭遇极有可能在沈美娟身上重演,但是,沈醉没有死心,他径自跑到北京市招生办公室,询问女儿落榜的原因。"如果她今年没有考好,我准备让孩子复习一年,明年再考。" 沈醉满脸堆笑地说。对方只是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可是阴沉着脸,俨然一位公事公办的领导:"招生工作是要贯彻党的阶级路线的,今年如此,明年亦然。能告诉你的就是这些了,你还有什么事吗?" 沈醉脸色铁青,据理力争:"党的政策不是有成分论,不唯成分论,重在政治表现吗?我的女儿五岁就离开她的母亲,由长沙的亲戚抚养成人,她何曾享受过我剥削得来的东西?又何曾接受过我反动思想的影响?……"对方听得不耐烦了,打断沈醉的话说:"这里不是诉苦的地方,你还是到别处碰碰运气吧。"

别处?沈醉想到了火葬场。倘若自己的死亡能给女儿开脱"罪责",那么他会立刻给自己抹脖子的。当然,沈醉心里明白,即便自己不复存在,女儿的"原罪"依然铁板钉钉。所以回到家里,他只有心如刀绞地对女儿说:"对不起了,爸爸不该把你带到这个世界里来。"沈美娟不再哭泣,反而安慰父亲说:"我们班上没有考取大学的同学大都分配了工作,我也快了吧,反正我要求不高,不管什么工作我都可以接受。"

依然事与愿违,当沈美娟的全部同学,包括几个右派、资本家子女都有了赖以生存的工作时,她却不在分配之列。沈美娟找到街道办事处主任,用试探的口吻询问在发放就业登记表时,是否把她的家庭地址弄错了。主任回答说:"是你投胎投错了,国民党战犯,大特务,刽子手,这样的家庭出身,听起来都吓人!"沈美娟继续询问:"那,我该怎么办呢?主任行行好,给我一条活路吧!"主任想了想:"我成全你,看你这个大丫头也怪可怜的。你写份申请来,响应党的上山下乡号召,报名去宁夏安家落户,你看行么?"沈美娟使劲点了点头,眼眶里浮动着感激的泪水。在她想来,离开北京,离开家庭,就能够摆脱出身不好的阴影,只要能够摆脱出身不好的阴影,上刀山、下火海,她也在所不辞!

主意已定,沈美娟才把背着父亲到街道办事处的事情告诉了父亲。当沈醉觉得被人当头打了一棒,继而由昏迷转为清醒,急匆匆拉着女儿的手赶去办事处,要求收回沈美娟的申请的时候,主任告诉他,申请已获批准,并报上级安置办公室备案,剩下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让他回家取出户口簿,再去派出所户籍民警那里,办理沈美娟由北京迁往宁夏的手续。

女儿就这样走了,与女儿相依为命的沈醉大病一场。大病初愈,在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学习座谈会上,沈醉发言说,他对女儿到那么远的地方去种田,实在想不通。"我女儿是无辜的,我是有罪的。我不仅对人民犯罪,而且对女儿犯罪,是我的原因把女儿逼上了这座独木桥。" 沈醉话锋一转,"其实,她是有条阳光道的。我与女儿的妈妈办离婚手续的时候,她妈妈提出要让女儿回趟香港,当时我怕女儿去了以后不再回来,所以没有同意。早知道情况是这样,我真不如让女儿回到香港在那边读书,在那边发展,依靠自己的勤奋与努力,去赢得她的远大前程。" 沈醉原本说的是老实话,可是如同惹火烧身一般,他的发言立即遭到了其他文史专员的批判。

董益三首先说:"你我都是军统系统的人,我还好,干的是电台通讯,不像你过去杀了那么多人!我说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及时,要改恶从善;第二,要知恩图报。看来你两件事情都没有做到,所以一遇到孩子的事情你的反动本质就暴露无遗了。"王耀武接着说:"我补充一点,共产党赦免了我们的罪行,给了我们第二条生命,因此我们都把共产党比喻成母亲。可是沈醉你呢?你把孩子交给了党,交给了母亲,却表现出很不放心很不情愿的样子,这不是口是心非又是什么呢?"宋希濂发言,如同在功德林时一样,他的发言通常带有总结的性质:"我们看待任何事情,都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沈醉今天讲的是子女问题,实际上讲的是社会制度。大陆的社会主义看来沈醉是不满意的,他认为那是座独木桥。香港的资本主义看来沈醉是很欣赏的,他认为那是条阳光道。所以呀,阶级立场如果不发生改变,世界观的改造就是竹篮打水,全国政协特意为我们文史专员安排的学习座谈也就是形同虚设……""我说两句,我说两句!" 沈醉打断宋希濂的发言,气喘吁吁地说:"啥子罪名我都可以承受,唯独破坏学习座谈的后果我担当不起。这样好不好,针对我刚才的发言,我现在作出公开检讨:孩子离开身边固然是痛苦的,但自己不能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共产党待我恩重如山,我怎么能为孩子的事这样反感抵触呢?特别不应该的是,我想把孩子送到香港那样的地方,这说明我过去一再表示的要永远跟党走的决心是不坚定的。那么怎么办呢?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加强世界观的改造,加强马列主义、思想的学习。"讲到这里,沈醉用求救的目光,看了一眼杜聿明。

试读二:

抢救还在进行。杜聿明苏醒过来的时候,模模糊糊看见了坐在病榻旁的曹秀清。他侧过头,唤着妻子的乳名:"月富,你陪了我几十年,可我陪不了你了。我走以后,你哪里都不要去,不要去香港,不要去台湾,也不要去美国。共产党对我不薄,你要是出去,容易被人当作话柄,制造谣言的……"杜聿明再次苏醒的时候,看见了站在病榻旁的杜建时和沈醉。他艰难地向他们招招手,表示想对他们说点什么。他们分站在病榻两边,同时弯下身腰,脸颊几乎贴着杜聿明的脸颊。杜聿明蠕动着嘴唇,声音越发微弱了:"过去战乱连年,祸及无辜万千,延续到现在,国家还是长期分裂,骨肉同胞不能团聚,连写一封信都不允许……"曹秀清流着眼泪,声音哽咽地对沈醉说:"你拿笔把他的话记下来,恐怕这是他的话了!"沈醉扭头对曹秀清说:"大嫂放心,我记得住的,我不用笔记,我用心记!"

隔了十多分钟,其间医生、护士还进出了几次,杜聿明才接过刚才的话说:"这种后果,我们是要负责任的。有人问过我,你负得起这个责任吗?我说负不起,但是我会努力……现在,我努力的机会也没有了。所以,我想拜托二位,要是你们有机会的话,一定带句话,给台湾的老长官、老同学、老朋友们,就说国家统一大业,希望在我们这些人的手里完成,不能留到下一代人去解决。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不是他们的责任啊……"

杜聿明是凌晨去世的。上午10点,曹秀清就给台湾当局负责人蒋经国发了一封加急电报,电文说:"我以悲痛之情,奉告我夫杜聿明于5月7日凌晨在北京病逝。请转知我的二女杜致义、女婿徐炳森,二儿杜致勇、儿媳王贵华,三儿杜致严,三女杜致廉、女婿邓天才等七人,于本月21日前,来北京参加追悼会,骨肉团聚,亲视含殓,以尽孝思。一俟葬仪告毕,即行归返。恳请予以便利,至深哀盼。"同24小时,黄维、侯镜如等人也给台北黄埔同学会会长黄杰发去加急电报,电报云:"特此电闻并望兄等转请蒋经国先生准其儿女赶回以尽孝道,丧事结束即可返台。"

电报发出十余天,竟杳无音信。台湾当局不讲情理,不近人情,使曹秀清悲愤不已,伤心欲绝。让她没有想到的是,担任着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夫人邓颖超,居然亲自来到崇文门寓所,向她和她前来奔丧的大女儿杜致礼表示慰问。曹秀清拉着邓颖超的手,泪流满面地说:"我真的想不通,蒋经国本人是个孝子,谁都知道,日本飞机炸死他母亲后,他连夜从赣州奔丧回家,一见母亲的尸体,立即昏死过去,然后跪拜号啕,数日之内,饮食不进。既然皆为人子,又为何不让别人也尽人子之道呢?"曹秀清从大女儿那里知道,她在台湾的儿女们闻讯后,立即赶到台北二女儿家。二女儿是个医生,可是她悲哀过度,成为病人。为了哀悼父亲,二女儿带着弟弟妹妹专门去拜望黄杰,请求准许儿女们为父亲举行追悼仪式。黄杰与杜聿明系黄埔同期同分队同学,在昔日的国民党官场中,称兄道弟,交谊非浅。可是他却拒杜致义一行于门外不见,整整四个小时之后,身为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议主席、战略顾问委员会顾问的黄杰,方才派人回话说,可以举行,但不可以讣告。

与台湾的做法相反,杜聿明去世的第二天,附有他生前那张最喜欢的照片的讣告,便在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上面。由于要等杨振宁回京,所以讣告里面说,杜聿明的追悼会将在半月后举行。在这期间,文史专员们不写史料了,他们或写纪念文章,或写悼念诗词,以表达对这位老大哥的哀思。沈醉的文章写得最长,用了将近两万字,概括了杜聿明的后半生。而他站在病榻前,亲耳听见的杜聿明临终时的那些话,就是他的点睛之笔。沈醉把他的这两万字,通过中国新闻社发往港澳与海外。于是,大陆之外,先后有十几家报纸连载了这篇文章。香港一家台湾办的报纸没有刊登这篇文章,却为沈醉的文章发表了一篇评论。评论很短,但措辞尖刻:"中共统战走卒沈醉,大概把歌功颂德的文章写完了,现在又拿杜聿明之死说事。如果他把名字改为沈不醉,那么文章的宣传作用可能更大一点儿。"这篇评论是沈醉在香港的亲友寄来的,拜读之后,他给亲友写了一封信:"本想写篇针尖对麦芒的评论,用来回敬对方的挑衅。但是,想来想去,此事暂时打住为宜。因为杜大哥已经安睡,我不忍心把他吵醒……"

树欲静而风不止。杜聿明去世的第六天,李以劻接到一个电话,是他早年的副官打来的。副官在电话里说,解放前夕,他去了香港,现在在澳门经营珠宝生意,此番回大陆探亲,很想顺道拜见老上司。李以劻接到电话,倒还多少摆出了过去的架子,说:"那,你到我办公室来吧。"副先到一步,李以劻走进文史专员办公室的时候,副官起身立正,虽没有举手行礼,也没有口称长官,但那伸颈缩脖、毕恭毕敬的神态,已经让李以劻心满意足。"请坐、请坐!"李以劻招呼道。副官欠欠身,慢慢坐回那张缀有补丁的长沙发上。不知为什么,数十年不见老上司的这个副官,叙旧之时,竟找了一个奇怪的话题。"李先生,听说你在战犯管理所的时候,学过裁缝,拿过针线。"副官指着沙发上的补丁,眯眼笑道,"这块小羊皮,是你老人家给缝上去的吧?"李以劻不解其意,随口回答说:"我的针线活没有这样好,那是杜聿明先生缝的!""杜先生?杜先生亲手缝的!"副官惊讶得大张其口,一巴掌拍打在沙发扶手上,趁势站起身来,"想不到,实在想不到!一代名将和一块补丁能够连在一起,这张沙发太有价值啦!来、来、来,李先生,请你给我拍张照片,让我带回澳门,永世珍藏!"李以劻接过相机,已经明白了副官的用意,看见对方在沙发上搔首弄姿的样子,不觉勃然大怒:"你不是在卖珠宝吗?这张照片拿去卖给报馆,价钱恐怕比珠宝还贵吧!你现在站起来,给我滚出去,我这辈子再也不想见到你!"

副官走了,红着脸走的。李以劻坐了下来,白着脸坐下来的。他点燃香烟,大口大口地吸,然后大口大口地吐,当情绪缓和下来以后,他又顿觉寂寞与孤独。今天不是学习日,文史专员们无人上班,望着空空如也的办公室,他竟有了"人去楼空"的感觉。不过,现在好了,门外传来脚步声。根据声音,他能够判断来者是谁。嗯,此时的来者不会是中将,不会是少将,而是文史专员办公室的小将。

媒体评论

当年,《将军决战岂止战场》用文学的方式更新了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参与了中国思想解放的大合唱。当文学具有这样的功能的时候,它就不会让人忘记。

——王蒙

该书打破了题材的禁区,我研究中国文学这么多年,只有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才因为陌生而产生了异样的兴奋。

——唐弢

他在性格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相统一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不但显示出历史生活的直率的真实性,也显示出历史发展进程本身的内在逻辑性。

——杨甦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原有上半部毕竞不完整,这下全了。读后更加深国民党败走台湾的原因

2015-05-06 14:05:2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名气很大,但不如沈醉的写得好,比较凌乱,可惜了这么多素材

2017-11-21 09:51:20
来自JUM999**的评论:

这是一部沉重的历史记录。当年发表后引起轰动,如今经过积淀有了更深的反思。

2013-06-21 16:37:5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之前买了老版本的,没有后的内容,这本是完全本,质量内容都很好,很厚的一大本!

2014-03-17 19:03:2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二十年前看过这本书,感觉很不错,新增加了许多内容

2014-09-15 11:55:40
来自xbank**的评论:

送给爸爸的礼物。本来还想买几本将军传记,结果都缺货,一年过去了,还是缺货!!神马情况?!

2014-06-22 10:04:22
来自前钱通**的评论:

作为讲国民党将军在大陆“新生”是很好看的书。有机会去台湾看看他们是怎么写国共之争的。

2013-06-21 20:53:5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看过这本书的上部,当时感觉就两字——震撼。下部写了他们“”中的经历,应该更耐人寻味!

2013-05-04 18:19:14
来自kangkan**的评论:

这个商品不错全面了解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才能

2013-08-08 22:56:3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本书写得很实在,值得一看,可以了解那一段历史。是从人民日报上看到推荐和介绍的,买回来以后,一口气看完,感觉写得还是比较真实。

2013-06-16 09:22:24
来自藏书万**的评论:

以前看过这本书,现在重新阅读新版,依然觉得很好!

2015-05-18 11:02:44
来自jianloo**的评论:

黄济人的书过去看过多遍,这次购买就是冲着完整本而去;根据目录得知:上部为旧时所读的,下部为新近重写的。邱行湘的故事正在阅读,文字似乎有改动。待看完再仔细说吧!这部书里记载的历史,很多年轻人不知道。有关于曾经的那些为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我们不应当再给他们贴上标签,正如现在正在推进的老兵活动一样,让我们都记住他们的存在。

2013-09-10 09:38:59
来自幸福年**的评论:

曾经看过初版(不完全版),现在看了完全版,对于了解中共执政思想,对于把握人生起伏,会有很好的启发。我很欣赏杜聿明、文强等人的表现。

2013-06-14 16:10:1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黄济人的书过去看过多遍,这次购买就是冲着完整本而去;根据目录得知:上部为旧时所读的,下部为新近重写的。邱行湘的故事正在阅读,文字似乎有改动。待看完再仔细说吧!

2013-07-04 08:50:4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众多国民党高官世界观的改变充分说明思想的英明伟大。

2015-03-30 09:41:3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好,服务还行。 快递极其差,五天才送。 天冷、冻半道了!

2013-12-02 11:31:2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国民党“战犯”获赦后在反右、“”和改革开放中的百味人生

2013-09-29 22:54:28
来自carmanp**的评论:

看过电影,便想买这本书。看了一半,没有什么大道理,当时的环境,当时被俘的这些国民党将领就这样被改造,并融入这个新时代的大家庭。细细看来,很是感慨。

2013-09-23 08:26:1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早在青年时代读过的一本印象最深的一本书,再买来收藏及再读。书不错,非常值得一读

2016-06-05 18:49:56
来自鲁尧**的评论:

完全本,读起来看到了每个人不一样的人生经历,深受启迪!

2016-08-27 14:21:20
来自胡子201**的评论: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完全本)(新增国民党“战犯”获赦后在反右、“”和改革开放中的百味人生,角度独特,史料丰富)

2014-02-19 15:36:47
来自nxynjx**的评论:

80年代初出版的上半部可读性极好,影响也大。现在揉进去的下半部过于零碎,系统性差,内容上与前半部也多有重复,给人“注水”之感。另外应该给该书做一个国军将领及被俘、被毙时的职务情况索引,再交代一下该书提到的大部分国军将领的结局,可读性会更好。

2014-01-21 12:52:18
来自飞翔的**的评论:

这部书里记载的历史,很多年轻人不知道。有关于曾经的那些为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我们不应当再给他们贴上标签,正如现在正在推进的老兵活动一样,让我们都记住他们的存在。

2013-09-02 20:16:23
来自家乡河**的评论:

书收到了,包装,内容没问题,读起来不错。相比老版本,增加了以后的内容。

2017-04-04 22:57:10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本) 暑假读了老版本的上部,现在又买了完全本来读读看

2017-09-16 15:48:0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是一本真实反映国民党战犯改造的书籍,其中内容很精彩!

2016-05-26 15:48:20
来自deyv**的评论: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完全本)(新增国民党“战犯”获赦后在反

2015-11-16 18:46:17
来自drwansh**的评论:

这是一部记录国民党高级将领被俘后接受改造成为新人,出狱后又惨遭迫害,后又面临改革开放的传奇经历,事实说明国民党高级将领里不乏精英,只是指挥失误而已.内容很精彩,值得阅读.

2013-07-12 11:41:34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