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车和电影都可以让我暂时抽离生活本身——既逃离生活,又在创造生活的一部分,所以都很享受。”——韩寒
“他问我,你是自己看剧本,还是我给你讲剧本?我说,我当然希望听你讲剧本啊。看过韩寒的文字,看过韩寒的电影,还没听过韩寒讲剧本。然后他很认真地按对白的方式,一句一句地讲解,中间还穿插播放他觉得合适的音乐,三小时后,我被这个故事打动。” ——邓超
“我发现留中分真的挺好看。” ——彭于晏
“在小花身上,我也看到了一部分的自己,表面上温柔、恬静,内心又很有自己的见地与坚守,甚至有一些倔强。我觉得要理解一个女生,必须要看她的内心。”——赵丽颖
本书是韩寒导演电影《乘风破浪》的拍摄全纪录,独家收录了导演、演员、主创等所有参与者的真实声音、幕后故事及影像花絮,从中可以切身了解电影诞生过程中的细枝末节,更可见韩寒继《后会无期》后不曾发表的体会和总结,以及关于《乘风破浪》的创作初衷和过程。
官方授权版本,完整记录《乘风破浪》从筹备到杀青的全过程。
收录《后会无期》后韩寒未曾发表的体会和总结,以及《乘风破浪》的创作初衷和经过。为什么拍《乘风破浪》?《乘风破浪》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为何每一个读过剧本的人都被它打动?时隔两年,对电影的理解有哪些变化?赛车和电影,哪一个让人更享受?此外还在访谈中坦言少年时的爱好与选择、父亲对自己的影响等。
特邀邓超、赵丽颖、彭于晏、李荣浩、董子健等知名艺人亲笔撰文,讲述他们对角色的理解及参演过程。美术指导王阔,制片人于梦、李雯雯,韩寒搭档12年的领航员孙强、音乐制作人彭飞等主创人员亦写下妙趣横生的工作纪实。
独家精选未曝光剧照,以光影声色还原拍摄现场,呈现导演与参演艺人、工作人员镜头内外真实的互动和神态。
韩寒(主编)
作家、导演、赛车手、亭东影业创始人。
1982年9月23日生于上海金山区亭林镇。
1997年在《少年文艺》发表作品;
1999年凭借《杯中窥人》获及时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次年蝉联;
2000年出版长篇小说《三重门》;
2001年出版文集《零下一度》;
2002年出版长篇小说《像少年啦飞驰》;
2003年出版杂文集《通稿2003》,同年开始职业赛车生涯;
2004年出版《五年文集》、长篇小说《长安乱》;
2005年出版赛车随笔《就这么漂来漂去》;
2006年出版长篇小说《一座城池》;
2007年出版长篇小说《光荣日》;
2008年出版《杂的文》;
2009年出版长篇小说《他的国》、文集《可爱的洪水猛兽》;
2009年拿下场地赛和拉力赛的双料年度总冠军;
2010年4月被评为“全球影响力一百人”之一,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2010年9月,出版长篇小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2011年出版文集《青春》;
2013年出版文集《我所理解的生活》;
2014年拍摄电影《后会无期》;
2016年拍摄电影《乘风破浪》。
乘风破浪》剧组(著)
包括邓超、彭于晏、赵丽颖、李荣浩、董子健、张本煜、美术指导王阔、摄影指导程马志远、制片人于梦和李雯雯、制片主任徐征等知名艺人及主创工作人员在内的二十四位剧组成员。
导演的话
从拉力赛开始
PART1 导演访谈
我为什么拍《乘风破浪》?
剧本就是让那些“触动”一直进行下去
赛车和电影都可以让我暂时抽离生活本身
他们的表演都很精准
PART2 艺人自述
我心中的每一个房间/邓超
HERO/彭于晏
他们愿意吃苦,且内心强大/赵丽颖
靠想象演完了一场“离别戏”/董子健
年轻感对我很有吸引力/金士杰
及时枪/张本煜
“你敢睁开眼吗?”/李荣浩
像呼吸一样表演/高华阳
电影是一种初心/熊黎
PART3 拍摄现场
关于《乘风破浪》的几件事
“人海茫茫,终会相遇”
营造一个个逝去的场景
谈摄影
向前走
如何打出一手好牌
我的工作就是让自己隐形
忘记按下快门的瞬间
信任那个勒你脖子的人
独自画画的日子
这就够了
如果对人物没有感情,我无法写出好的配乐
一次看似真实的撞击
此人好像在哪儿见过
鸣谢(导演致谢)
导演的话
再过几天,《乘风破浪》终于要在大年初一和大家见面了。电影完成,就像一场短暂的抽空,我似乎已经在文字里失去 了表达欲,自己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后会无期》之后的两年,我们一直在同步准备着两三部电影。《后会无期》在我心目中其实是一部纯文艺片,舒缓的镜头运动,慢慢的叙事,静静的展开,公路只是它的舞台。我们用变形宽银幕镜头让整个语境变得更加孤独,虽然它很搞笑。我坚持认为《后会无期》一定是那一年好笑的国产电影之一,然而它还是一部实打实的文艺片。
而《乘风破浪》从基因上就是一部剧情类喜剧。只是它可能会点缀一些文艺气息。我们使用了很多运动镜头,也设定了国内很少见的车戏拍法,用遮幅的变化来呈现年代的不同,一切都是为了把观众带入剧情里。这是一部喜剧,但我希望这不仅仅是一部喜剧。
亭东影业是一个新的公司,有很多的年轻人,我们一起完成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为了能够空降到这个档期里,我们从及时天就做了详尽的制片计划,到小时,还把特效和声音都前置了。想拍一部像样的电影是没法偷懒的,有的演员进组之前,某些特效镜头几乎都做完了。这一切都是因为大家想挑战一些什么。
虽然拍过一部片子,我仍是一个电影的新人,新人的好处就是没有很多观念的限制。只要你尊重工业的原理,工业可能性的大门是花式敞开着的。除了自身的表达以外,各种新老技术的尝试,也是电影有意思的地方。
我很庆幸,自己赶上了拍电影的好时代。十年前,苦苦想要五百万投资款来拍电影,一直未果,短短的十年,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般来讲,“好的时代”后面要很俗气地跟一句“同时也是最坏的时代”,但我并不想,因为这时代当真不坏,观众的欣赏水平也普遍越来越高,无论你是商业大片还是曲高和寡,都有一批知音与你一起低吟浅唱。
好像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看香港电影长大的,从无厘头喜剧到各种警匪枪战,从周星驰到徐克到成龙,我们一遍一遍刷他们的电影。再有几天,我们的电影就要和他们的电影一起上片了,真是一件魔幻的事情。真的都是少年床头海报里的人啊,每一个人都有很多杰作,或多或少都改变了华语电影史。
记得在《乘风破浪》片场拍一些喜剧桥段的时候,我会说,停,这里不要像周星驰电影那么演;有一些动作场面时,我也会和动作指导说,不要这几个动作,因为太“成龙”了。这些其实都是对电影人较大的肯定,因为他们已经创立起了一种流派和风格,你想不一样,必须绕开走。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但我们还是要不一样。要是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 己的气味,那来一趟也只是观光吧。我们不是来观光和临摹的。我们是来留下自己的印记的。
从17岁出道,到今年34岁,我的半个人生都活在是非争议和风浪飘摇之中,虽然刺激,但也有些厌倦,不奢望之后的生活可以风平浪静,只愿作品可以乘风破浪。
要感谢为这部电影付出的战友们,所有的主创、演员,每一个工作人员。我们大半年前还没开拍时就开会决定了档期,所有人都觉得我们是疯了。就像发射火箭,看着它一步一步进入到轨道里,过程中稍有闪失就会坠入谷底,但我们还是看着它点火了。感谢每一位为这部电影奉献的人。
就算没有风,没有浪,我们也要去到那个地方。
这就够了
赛车领航员/孙强
在2016年6月登封站的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中,因为我的失误,我和韩寒错失了一个冠军。在及时个赛段之前,所有赛车领航员都会去勘路、做路书,路书中呈现出来的路形和比赛的路况是一模一样的。但我做路书的时候,做错了终点,以至于正式比赛时,我们在距离真正的终点还有两公里远的地方就把速度减了下来。两分钟以后,才发现那里并不是终点。
对于赛车这种争分夺秒的比赛而言,两分钟意味着你将和领奖台绝缘。这是一个特别低级的错误,我很内疚,但韩寒一 句怨言也没有,反而安慰我说,不要紧,后面还有七个赛段,可以追回来。
搭档这么多年,我失误过很多次,如果换作其他赛车手,早就应该翻脸了。但韩寒是一个特别扛得住事的人,他从来没有和我红过脸,永远都是正面的鼓励。
在接下来的七个赛段中,他几乎超越自己的极限在驾驶。最终在这场比赛里,我们拿了第三,和第二只差了不到两秒。
其实大部分赛车手脾气都比较暴躁,比如我,因为本身就是被赛车的速度和激烈性所吸引。但韩寒是另类,他知道发脾气并不能解决问题,不管对情绪还是赛车,他似乎具备天生的掌控力。他的驾驶风格跟他的人一样,像个艺术家,像一个优雅的钢琴师,收放自如。
我从2005年就开始做他的领航员。有些搭档可能花一年都没法磨合,而我和他只试了两遍车,就磨合好了,这也算得上是一种机缘。
曾经有一篇对我和韩寒的报道,话题是兄弟情。韩寒说:“兄弟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你可以把命交给对方。孙强就是我百分之一百地相信他,同时他也百分之一百地相信我。”韩寒一路走来,很多人说是我在照顾他,包括他的粉丝也都会感谢我,其实,这一路都是他在照顾我。
我年轻的时候比较虚浮,那会儿比赛赚的钱可能还不够两顿饭,但我却偏偏要打肿了脸充胖子,做什么都爱往前冲。2007年,我在外面欠了一笔数额比较大的钱,天天被催债,三个月后我去还钱,他们告诉我有人帮我把钱还了。我就猜是韩寒,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卖了一台赛车的配件才帮我还上的。2006年《就这么漂来漂去》出版,他几乎把所有稿费都花在车上了,自己也没剩什么钱,但即便这样,他还帮我把钱还了,从来也没跟我提起过。那件事情之后,我就觉得他不是我的朋友,而是我的家人,是过命的兄弟。所以无论他走到哪儿,只要他想带着我,我就毫无保留地跟到哪儿。除非有24小时,他告诉我,行了,就到这儿了,我也不会有任何怨言。
当2016年年初韩寒约我见面,说要跟我聊一聊的时候,其实我有点紧张。因为我问他什么事,他说没事,见面再说。我就一直在琢磨到底什么事。没事儿他是不会这么跟我聊天的。我想,完了,肯定没什么好事。甚至想过是不是要换车队了。
那天晚上,我12点才到公司,而他已经等了我两小时了。说实话,我当时进去的时候看到他一个人在那里,内心很开心,因为以前都是我等他。他告诉我,今年要拍一部电影,给我安排了一些工作,其他的什么都没说。很快我们就切换到闲聊模式,比如今年赛车的盛况等等,聊了两个小时。
我跟他这么多年了,他下达的任务我一般不会去问太细节的东西。他告诉我,我去做就行了。所以直到电影开拍,我跟他进了剧组,才知道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现在,如你所知,电影名字叫《乘风破浪》,是一部和赛车有关的电影。我负责沟通赛车的事情,以及担任一些赛车特技的替身,总之是不需要露脸的。直到开机那天,导演拍摄到一半突然对我说,孙强,把衣服换了。
我整个人都是蒙的。
我这才知道自己不是什么群众演员,我需要演我自己——孙强,徐太浪(邓超饰)的领航员。我拍的及时个镜头,是超哥在比赛前叫自己的领航员上车,准备出发。但这个我踏入演艺圈的及时个镜头,后来被导演无情地“咔嚓”掉了。
我一直都没看过剧本。有一次在拍摄间隙,我站在导演旁边,正好他手边有一本剧本。他说,你要不要看一眼。我翻开一看,及时部分就是演员。我看到“孙强”两个字,心里特别激动,然后我就把剧本合起来,说我不看了。
因为对我而言,这就够了。
韩寒在乘风破浪继续实现这自己的电影梦。虽然没有杂文的犀利,偶尔也能看见他玩语言的花样,剧组、演员们的文字也是对电影很好的补白。
韩寒对于八零后来说,是高中时代的回忆,在其沉淀后出来的作品又增加了当有的深度,八零后的骄傲,通过作品同这样的作者交流,实乃一大幸事!
导演和各位主创的努力、对故事完成度的执著都通过这本书表现出来了,很多幕后故事也很值得一读,能够让人感受到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很好看!本以为全是花絮之类没有营养的东西,没想到写得非常专业!不管是演员还是现场工作人员,都以很专业的视角去解读这个电影,看完受益匪浅!
相信电影的拍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故事。不同的导演不同的团队,会有不一样的叙述方式和风格。韩导的团队很不错,这本书讲了一个好故事。会去电影院看。
韩寒的脑残粉,从最早的三重门一路看过来的老书粉了,韩寒不写书了,但是依然选择支持每一份不同的作品吧,设计的很漂亮,纸质很不错。
虽然对电影有些也有听到一些质疑的声音,但是抛开那些乱七八糟的光看这个故事,我看到的几个兄弟之间难得的友情,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也很喜欢这本书。
“在小花身上,我也看到了一部分的自己,表面上温柔、恬静,内心又很有自己的见地与坚守,甚至有一些倔强。我觉得要理解一个女生,必须要看她的内心。”——赵丽颖
就是关于电影韩寒的一些解读,看了电影再买的,还行吧
“人生苦短,只要你想明白了一个东西,你怎么都可以写;如果你想不明白,怎么写都没办法。”书的内容是电影的拍摄过程前中后多个人的细碎记录,闲来看看挺好的。
挺有意思的,彩蛋挺多的。有一些内容之前网络上有看到,不过创作团队的故事也很好玩啊。看过电影的来说是有意思的作品,没看过的那个就是纯粹玩玩也可以。
电影不错,颖颖和其他演员我也都很喜欢,所以就买了这本书。书没有坏掉的地方,图片很好看很喜欢。
我以为韩寒拍电影只是玩玩,没想到两年后他又拿出了新作;我以为这只是一部电影,结果它留下了这么多的回忆。翻开这本书的每一页,都仿佛在和他们一起“乘风破浪”。
书真的蛮不错的,买之前还怕书里头子是一些无厘头的八卦,或者没有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但事实证明这当心是多余的。书中的文字故事线路和主题都很好,书中的照片也很赞。
“从17岁出道,到今年34岁,我的半个人生都活在是非争议和风浪飘摇之中,虽然刺激,但也有些厌倦,不奢望之后的生活可以风平浪静,只愿作品可以乘风破浪。”看到这段有点鼻酸。
总是让人这么意外,并且似乎他每一次的行动都能获得预想或超出预想的成功。当我们还在谈论他的电影时,书就提前出来啦。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他就是一直走在路上的人。
作为一部电影的配套后记,还可以,那些拍摄中的故事啦,后记啦,各个参与者关于电影要说的话啦,买这本书不就为了看这些么?也没什么好评价的,值得一说的是纸质和印刷很良心。
这本书记录了乘风破浪这部电影的台前幕后许多人的故事,重点是都是他们自己写的,这就更加有感染力了,让我对电影的制作有了大致的了解,韩寒是个用心做事的人,我很喜欢!
最近一直在关注乘风破浪,预告片啊会视频啊什么的都看了好几遍,书比电影先上就直接买来看了,很不错的一本书,有拍摄时候的各种小细节,还有主演主创们的文字。很真实很动人
这本书收到时的质量很不错。翻了翻里面,也是有非常多的超清剧照和图文讲解。当当还有送海报,很精彩,物超所值。里面的情节也很生动,给读者带来了良好的视觉和心理的享受。一个字,棒!
韩寒的这部电影还是不错的,不过这种伴生性的出版物一般过了新鲜期就没什么销量了。趁活动凑单买的,基本是由剧照和剧组工作人员的随笔组成的,如果没有强迫症,还是不推荐买这本书。
书送货很快,收到之后很快就翻完了,主要看我的颖宝,作为深粉我强烈推荐这本书,文如其人,她的文字正如她本人给大家的印象,有点小文艺,也有点小倔强。不得不说韩寒这次真的很有眼光。
还记得上一本书《告白与告别》里说过,“电影应该和观众在一起,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迎合观众,讨好观众”,我相信就算是商业片,韩寒也会拍出他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这本书让我更坚定了这一点。
韩寒与主创人员的电影记录,一如既往的韩式幽默。能感觉到这是一部被认真对待的电影。电影不是小说,小说是自由的,而电影总是有所限制。韩寒追求的是勿与前人重复,不完美却算有个性,至少可以思考些什么。
韩寒是一个幽默机智的段子手,更可贵的是这个段子手曾不断尝试如何把一个问题讲清楚、讲明白,人无完人,在口水战中成长起来的人心理素质必然强大,心理素质强大的人做啥都容易成功,正如他写的这些拍电影的困难,挺磨人的,当成一份工作,这个任务要努力完成。
特别喜欢看这种幕后故事,不管是创作手札、电影making、还是别的什么形式,一群人为了一个目标各司其职,期间克服那么多问题,最后做出来一个像样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到激动时总忍不住要跟着热泪盈眶。团队的感觉真是是美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