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文心雕龙图书
人气:48

文心雕龙

包罗群籍,体大虑周,文学批评史开山之作
  • 所属分类:图书 >古籍>集部>别集类  
  • 作者:[南北朝][刘勰]-著 | [陈书良]-整理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06394697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6
  • 印刷时间:2017-06-01
  • 版次:1
  • 开本:3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精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它的研究历来是学术中的显学。

已故朴学家吴林伯先生是马一浮大师的嫡传弟子,一生致力于《文心雕龙》的研究,见解幽深而独到,堪称业界,他的大弟子陈书良教授于繁华纷扰中独立苍茫,以振兴朴学为己任,继承先师衣钵,将《文心雕龙》研究延续下来,发扬光大,以飨后学。

陈书良对《文心雕龙》原文进行了艰难的探索。本书原文部分系文字上采用黄叔琳本,按照“三准论”将其篇次重新排列。另外,在前贤对它校注的基础上针对一些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之处,略陈陋见。凡前贤鸿笔已举,概不复陈;而管见虽浅,聊作引玉之砖。另外本书译文基本采用郭晋稀先生(《白话文心雕龙》,并对其相应作了改动。

编辑推荐

-

-

-

作者简介

刘勰(约465—520),字彦和,南朝梁代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刘勰三十二岁开始写作《文心雕龙》,历时五年,后出仕做官,先后做过县令、步兵校尉、东宫通事舍人,晚年回到定林寺出家。虽历任多官职,但刘勰其名不以官显,而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

整理者简介

陈书良,湖南长沙人,出生于1947年,湖湘书香世家;1978年考取武汉大学魏晋隋唐文学研究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为湖南省文史馆馆员、湖南商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学术上服膺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以史证诗”的治学方法,承继朴学传统,醉心六朝文化,独立特行,著作甚丰,人称“六朝人物”。

目录

序方铭

文心雕龙》释名

3 / 凡例

5 / 名目

9 / 及时单元 道

18 / 第二单元 才

24 / 第三单元 气

30 / 第四单元 物

32 / 第五单元 心

40 / 第六单元 象

45 / 第七单元 志

51 / 第八单元 风

62 / 第九单元 文

78 / 第十单元 体

92 / 第十一单元 奇

101 / 第十二单元 赋

110 / 第十三单元 隐

117 / 第十四单元 采

127 / 第十五单元 通变

134 / 第十六单元 规矩

140 / 第十七单元 司契

150 / 第十八单元 圆

文心雕龙》直读

 上篇

155 / 原道第

160 / 征圣第二

164 / 宗经第三

169 / 正纬第四

173 / 辨骚第五

178 / 明诗第六

184 / 乐府第七

189 / 诠赋第八

194 / 颂赞第九

199 / 祝盟第十

204 / 铭箴第十

209 / 诔碑第十二

214 / 哀吊第十三

219 / 杂文第十四

224 / 谐隐第十五

229 / 史传第十六

239 / 诸子第十七

245 / 论说第十八

252 / 诏策第十九

258 / 檄移第二十

263 / 封禅第二十

268 / 章表第二十二

274 / 奏启第二十三

280 / 议对第二十四

286 / 书记第二十五

 下篇

295 / 神思第二十六

300 / 体性第二十七

304 / 养气第二十八

308 / 风骨第二十九

313 / 附会第三十

317 / 通变第三十

322 / 事类第三十二

327 / 定势第三十三

333 / 情采第三十四

338 / 镕裁第三十五

342 / 声律第三十六

347 / 练字第三十七

353 / 章句第三十八

358 / 物色第三十九

363 / 丽辞第四十

367 / 比兴第四十

372 / 夸饰第四十二

376 / 隐秀第四十三

380 / 指瑕第四十四

385 / 总术第四十五

389 / 时序第四十六

398 / 才略第四十七

407 / 知音第四十八

412 / 程器第四十九

416 / 序志第五十

参考文献

在线预览

及时单元 道

一、道 41处

1.附合于天道的重文的儒道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原道》)

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序志》)

按 《文心雕龙》之“道”,除下列2.3.4义明显表现为政治主张、老庄之道或一般方法门径外,其含义是争议颇大的。这场争论构成了1949年后《文心雕龙》研究热烈的争鸣特色。范文澜《注》、刘永济《校释》及吴师《义疏》认为“原道”之道纯为儒道,陆侃如认为是儒、佛、道三者的统一体(见《文史哲》1961年三期《“文心雕龙”论道》),而马宏山则认为道是“佛性”(见《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四期《论“文心雕龙”的纲》)。应该肯定的是,研究者都抓住了要害,即“原道”之道是弄清《文心雕龙》文论体系的关键。对此,我们的看法是:道是附合于天道的重文的儒道。

(1)道的及时形式是“自然”

文心雕龙》之道有“自然”“神理”“太极”“道心”“天命”“神道”等别名。我们叙述这些,想说明的问题是:

及时,以上名称都是“道”,这是诸家皆无异议的。

第二,其中多数来源于儒家经典,而且严格依其本义立论。如“形而上者谓之道”(《夸饰》)引自《易 系辞上》;“道心惟微”(《原道》)引自《书 大禹谟》;“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原道》)语本《易 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天道难闻”(《征圣》)语本《论语 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夫神道阐幽,天命微显”(《正纬》)语本《论语 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和《易 观卦彖辞》“圣人以神道设教”。这就确切地证明,范、刘、吴诸家将刘勰的道释为儒道,是持之有故的,而任何不顾本义,在佛典中寻找上述词语出处的做法都是不严肃的。

第三,道的另两个别名“神理”“自然”,范文澜等没有在儒家经籍中寻到出处,马宏山却引证《弘明集》,释为“佛性”。而这,是导致马立论的根据。

我认为“神理”“自然”不应从佛典中寻出处,尤其是“自然”一词,是道的及时形式,必须深入探讨,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出处上。

首先看“神理”。按《周易 系辞》韩注:“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话者也。”“神”是神妙的意思。《庄子 缮性》:“道,理也。”“理”与“道”是同义词。“神理”即“神道”。这个词魏晋时用得很多,如曹植《武帝诔》:“聪镜神理”,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事为名教用,道以神理超”,皆是。李善在《文选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注曰:“神理犹神道也。《周易》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

再看“自然”。我认为这个词恰好说明了道的及时形式的本质。《原道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语出于《老子 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原意是道虚无不可视触,不便于学习;不得已,就学习天地。但天地太寥廓广大,不知从何学起,不得已,就学习天地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这样,并不是说《文心》之道出于老、庄。周秦之际,诸子各自都认为自己的“道”极妙至善,都竭力用文辞描述“道”。有趣的是,他们仿佛采用了近几十年在现代科学领域里发展起来的仿生学,一致以自然来说明“道”。例如,江河是自然的重要组成。《老子 七十八章》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老子看到了柔弱,而这是他的“道”的重要特征。《韩诗外传》卷三记孔子谈“智者乐水”:“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动而下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孔子看到了“智”“礼”“勇”“知命”“德”,而这些正是他的“道”的组成内容。《文心雕龙》的“道”就展现了这种“法自然”色彩的胎记。正如老子认为“万物芸芸”都不过是“道之华”(现象)一样,刘勰认为,“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原道》)从这个意义出发,“自然”“道心”“神理”“太极”都是道的及时形式的别名。

但是,《文心雕龙》之道,虽然采用了习惯的仿生解释,因而带有老子“道法自然”的色彩,然而它并非主张“因任自然”“绝圣弃智”,而是与“征圣”“宗经”联合起来,和儒道合而为一。

(2)道的第二形式是儒道

以儒道去附合天道,始自孔子。按《论语 泰伯》:“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孔安国注:“则,法也。美尧能法天而行化也。”又如《述而》:“天生德于予”,提出了德以配天的命题。这以后,逐渐形成了儒学“天人感应”的一个特点。汉初陆贾《新语》,以《道基》为首,主张“王道”;贾谊《新书》的《道术》、扬雄《法言》的《问道》,都主张文源于“天道”。

刘勰继承了前人的这一观念。《原道》云:“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值得注意的是,“言立”“文明”都是指的儒家文辞,“自然之道”的“自然”是道的及时形式,“道”是道的第二形式。“自然之道”的意思是符合自然的儒道。以前,《文心》的研究者往往认为“自然之道”用词重叠,不好解释。其实,这正是刘勰儒道附合于天道的观点的流露。以后,“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之“道”,就是儒道、天道的合称了。

孔子的天道观是唯心。如《八佾》:“获罪于天,无所祷也。”《颜渊》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诚如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及时卷说:“‘天’在这里,……是有意志的人格神。”《文心雕龙》认为“天道”或“天命”,圣人可以把握而一般人不能把握,只有通过圣哲的经典才能认识道;于是“神道难摹”与“神理设教”也就统一了起来。所以,刘勰的道是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的。

(3)道在内容上有重文的倾向

孔、孟的儒道,以“仁”为中心,包括“礼”“义”“智”“信”等,是一个政治理论范畴。《文心雕龙》之道,在内容上是否有所侧重呢?我们认为,《文心》之道是重文的。《原道》篇宣称“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明白地告诉我们,他着眼于“道之文”。检阅《文心雕龙》全书,的确,刘勰的“征圣”“宗经”的内容都侧重在文。如《征圣》云:“然则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天道难闻,犹或钻仰,文章可见,胡宁勿思。若征圣立言,则文其庶矣。”显然,“征之周孔”,主要不是征道德,而是使“文有师”。又如《宗经》,从文采、用事方面分析了《易》《书》《诗》《春秋》的“殊致”后,说:“至根柢盘深,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文用而未先。可谓太山偏雨,河润千里者也。”显然,刘勰“宗经”,也不是单宗儒经之教义,而是“禀经以制式,酌雅以富言”,从文学上学习的。

由此看来,《文心雕龙》之道本身就偏重于文,这也是其不同于以后中国文论屡次出现的“文以载道”之“道”的特点。如韩愈揭橥“原道”的大旗,实质却与刘勰大异其趣。按韩愈《答刘正夫书》云:“或问:‘为文宜为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韩愈尊儒排佛,他“原道”,是原儒家之“道”,“师其意”;而刘勰“原道”,则着重在“道之文”。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小结:构成《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道”,是偏重于文的儒道。这种“道”有仿生自然的习惯观念,像孔子一样,附合于“天道”,因而也带有唯心主义的先天胎记。

2.一定的政治主张或学说

诸子者,入道见志之书。(《诸子》)

诸子以道术取资。(《才略》)

按 《史记 孔子世家》:“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道指一定的政治主张或学说。

3.老、庄道家之道

乃正始明道,诗杂仙心。(《明诗》)

庄周述道以翱翔。(《诸子》)

4.一般的门径、方法

然矢言之道盖阙,庸器之制久沦。(《铭箴》)

若夫立文之道,惟字与义。(《指瑕》)

按 《尔雅 释宫》:“一达谓之道路。”后引申指门径、方法。如《左传 定公五年》:“吾未知吴道。”注:“道犹法术也。”

二、神道 2处

神妙的道

夫神道阐幽,天命微显。(《正纬》)

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夸饰》)

按 《易 观卦 彖辞》:“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孔颖达疏:“微妙无方,理不可知,目不可见,不知所以然而然,谓之神道。”神道为道的异名。

三、神教 2处

神妙的道

纬隐,神教也。(《正纬》)

神教宜约。(《正纬》)

按 《全宋文》卷三六颜延之《庭诰》:“崇佛者本在于神教,故以治心为先。”《易 观卦 彖辞》:“圣人以神道设教。”神教即神道。

四、神理 7处

神妙的道

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缕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原道》)

神理共契,政序相参。(《明诗》)

按 出处及解释见前“道”条第1义。

五、天道 1处

天道难闻,犹或钻仰。(《征圣》)

按 “天道”一词见于《尚书 汤诰》《国语 周语下》《左传 昭公十八年》及《庄子》《荀子》等典籍,各家含义不同;而《征圣》所用出于《论语 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征圣》所谓“难闻”,正是“不可得而闻”的省略说法。天道即道的异名。

六、道心 3处

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原道》)

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原道》)

按 彦和语本《书 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此二句实为枚赜将《荀子 解蔽》引《道经》“人心之危,道心之微”改窜而入。

七、自然 10处

1.道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原道》)

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原道》)

按 刘勰将“自然”导入文论,体现了他的道的及时形式。参见前“道”条第1义。阮籍《通老子论》:“道者法自然,《易》谓之‘太极’,《春秋》谓之‘元’,《老子》谓之道也。”孙绰《游天台山赋》:“运自然之妙有。”《文选》李善注:“自然,谓道也。”又何晏《无名论》:“自然者,道也。”

2.原来、本质

岂非自然之恒资,才气之大略哉。(《体性》)

高下相须,自然成对。(《丽辞》)

按 《汉书 贾谊传》:“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自然即原来、本来之意。

八、天命 1处

夫神道阐幽,天命微显。(《正纬》)

按 《论语 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朱熹注:“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天命是道的异名。

九、太极 1处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原道》)

按 《易 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汉儒据宇宙构成论,大多认为太极是天地未分时的混浊,或北元或北辰。而玄学则主体无之说。他们都将太极作为道的异名,并且其含义还有“太古”的意思。彦和对“马郑诸儒”(《序志》)极为称道,对刘歆、扬雄、桓谭等也表示赞美,说明了他对儒学古文派的尊崇。所以,他的太极是按汉儒的理论论述的。他提出:“人文之元,肇自太极。”认为“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按《系辞下》本有“三才之道”之说。汉儒认为三才即天道、地道、人道。郑玄曰:“太极函三为一,相并俱生。是太极生两仪,而三才已具矣。”三即三才。据此,似乎刘勰接受了汉儒的宇宙构成论。但是,他在《正纬》篇说:“神道阐幽,天命微显。”和古文学派明白断定道就是元气的态度比较起来,表现了怯懦的退步。他对“太极”的理解,像对“神理”“天道”等同义词的理解一样,是唯心主义的。

第二单元 才

十、才 102处

1.天资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神思》)

才为盟主,学为辅佐。(《事类》)

按 《论语 子罕》:“既竭吾才。”《孟子 告子》:“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唯心主义哲学家认为才是天赋的能力。刘勰也同此旧谈,认为“才有天资”“才为盟主,学为辅佐”,才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因素。

2.才华、文才

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明诗》)

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神思》)

3.有才华的人

然其文辞丽雅,为词赋之宗,虽非明哲,可谓妙才。(《辨骚》)

陈思之表,独冠群才。(《章表》)

按 《国语 术语》:“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才又可作才人的代称。

4.(三才)专有名词,指天、地、人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原道》)

十一、性 26处

1.天资

骈拇枝指,由侈于性。(《熔裁》)

才难然乎,性各异禀。(《才略》)

按 《荀子 正名》:“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吕览 本生》注:“天,性也。”性,是人的天赋。又按董仲舒《元光元年举贤良对策》:“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陆机《演连珠》:“情生于性。”刘勰认为性表示作者的个性,这种“性”生发感情,影响风格(体),从而创立了“体性”论。

2.生命

岁月飘忽,性灵不居。(《序志》)

按 《左传 昭公八年》:“今宫室崇侈,民力凋尽,怨讟并作,莫保其性。”杜注:“性,生也。”

十二、才性 3处

天赋的能力与禀性

才性异区,文体繁诡。(《体性》)

按 吴师《义疏》引《孟子 告子》:“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东汉赵岐注:“非天降下才性与之异。”《荀子 荣辱》:“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才即是性,但才指功能言,性指本质言。又《世说新语 文学》注引《魏志》:“会尝论才性同异,传于世。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是也。”论才与性的关系,是魏晋时的清谈命题之一。刘借才性用于文论,意为天赋的能力和禀性,并认为这是造成风格多样化的根源。

十三、才思 1处

天赋的资分和思绪

夫经典沉深,载籍浩瀚,实群言之奥区,而才思之神皋也。(《事类》)

按 陆机《荐张畅表》:“畅才思清敏。”《诗品 谢惠连》:“小谢才思富捷。”《南史 褚裕之传》:“仲宝少孤贫,笃志好学,有才思。”晋葛洪《抱朴子 辞义》开始接触到才思与文章写作的关系,他说:“夫才有清浊,思有修短,虽并属文,参差万品。”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亦云:“文章转进,但才少思难。”刘勰研究了“才分不同,思绪各异,或制首以通尾,或尺接以寸附”(《附会》)的现象,认识到由于天分和思路不同,造成文章不同的写作效果,这是极有见地的。但是,刘鳃不知社会实践对作家才思所起的锻炼作用,错误地把儒家经典当作才思的源泉。这是需要批判的。

十四、才情 1处

天赋的才分和情性

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隐秀》)

按 《世说新语 赏誉》:“许玄度送母,始出都,人问刘尹,玄度定称所闻不?刘曰:才情过于所闻。”

十五、才分 1处

天资

且才分不同,思绪各异。(《附会》)

按 《魏志 杨俊传》:“俊虽并论文帝,临菑才分所长,不适有所据当。然称临菑犹美,文帝常以恨之。”才分即天赋、天资。

十六、才力 4处

天赋的才智

才力居中,肇自血气。(《体性》)

而才力沉膇,垂翼不飞。(《才略》)

按 《淮南子 修务训》:“才力不能相一也。”又曹植《求自试表》:“志或郁结,欲逞其才力。”《诗品 谢瞻》:“其源出于张华,才力苦弱。”

十七、才略 2处

才能识略

才略第四十七(《才略》)

褒贬于才略。(《序志》)

按 《后汉书 藏洪传》:“才略智数。”《晋书 明帝纪》:“太子性至孝

媒体评论

盖艺苑之秘宝也。观其苞罗群籍,多所折衷,于凡文章利病,抉摘靡遗。缀文之士,苟欲希风前秀,未有可舍此而别求津逮者。

——黄叔琳

论文则《文心雕龙》,评史则《史通》,二书不可不观,实有益于后学焉。

——黄庭坚

篇章既富,评鹭遂生。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解析神志,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模。

——鲁迅

读了《文心雕龙》这部书,可以了解我国从先秦到南朝齐代的文学发展史,文学理论的原则与脉络,文学题材的分类与流变,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的标准与风范,它可以说是当时的一部文学百科全书。

——王元化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文心雕龙 特别值得买,内容丰富,特别喜欢,特别高兴

2017-11-18 08:30:32
来自清耕雨**的评论:

质量好,可读

2017-11-23 15:39:2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好!!!!

2017-11-23 16:42:18
来自名教中**的评论:

这个很详细的解释,不过古人写的东西感觉不感冒。

2017-11-22 08:30:45
来自***(匿**的评论:

诗词文论必读杰作!!!

2017-11-09 13:51:41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专业性比较强!

2017-11-18 12:40:5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文心雕龙 没有想象中那么厚,还是值得一看

2017-11-20 19:52:1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好,先收藏一下

2017-11-20 21:45:5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品质不错!

2017-11-21 12:40:34
来自PEACELJ**的评论:

想考古代文论,买来细看~厚厚的一本质量好好

2017-10-20 13:38:29
来自堂本光**的评论:

挺好挺好的

2017-10-25 15:58:2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文心雕龙 书的质量很好,包装不错,没有出现挤压折页的现象

2017-10-26 08:44:37
来自玖龙川**的评论:

非常完美特别好

2017-10-27 14:54:4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文心雕龙》必读!经典!

2017-10-31 18:03:54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很值得细细品味

2017-11-03 13:30:5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当当网,值得信赖

2017-11-04 16:46:29
来自louis95**的评论:

中国古典文学,应该多读读,多学习一下!

2017-11-04 20:48:26
来自forevae**的评论:

店庆满一百减五十优惠太多了!可惜我没生活费了只买了三百多的,还是穷啊555。

2017-11-05 13:32:12
来自山青一**的评论:

中国古代文论的精粹

2017-11-05 14:58:2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质量很好 值得购买

2017-11-05 15:50:0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质量很好,包装精美

2017-11-05 18:53:11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质量很好,包装精美

2017-11-05 18:56:3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很好很喜欢

2017-11-09 10:35:28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书还不错。

2017-11-09 18:31:2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文心雕龙 经典,需要细细品读

2017-11-12 18:47:17
来自动动脑**的评论:

活动买的,价格合适,这次物流包装改进了,还不错

2017-11-13 16:04:5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文心雕龙 国学必读 文心雕龙的很多评论 十分精辟独到 时至今日 后人都值得虚心阅读学习

2017-09-12 20:29:5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质量很好,纸张和印刷都很棒,内容布局合理,解释精准,非常推荐

2017-10-23 20:06:47
来自**(匿名**的评论:

文心雕龙 个人很喜欢读古籍书,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让人心旷神怡。这本书相较于其他版本,最大的特点就是 字词翻译非常的全面。一页原文能配上两三页的字词翻译,对于想要精读史记顺便学习文言文的读者来讲非常合适。

2017-07-13 14:55:21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文心雕龙 连个包装箱盒都没有。直接用蛇皮袋装的。快递员没联系到我,回拨电话不接,自己替我签收了。

2017-08-02 02:59:20
来自***(匿**的评论:

文心雕龙 本书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为释名,后面是直读部分,看起来非常的方便,双封面精装,典藏版,正版书籍,名社出版.....

2017-06-20 15:16:03
来自害***(**的评论: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我国的国学经典,它包罗群籍,体大虑周,是文学批评史开山之作,并且奠定了刘勰在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非常的经典。

2017-06-20 15:22:56
来自嘟***脸**的评论:

文心雕龙 本书分为释名和文白对照部分。释名部分十分专业严谨,可以看出作者的国学功底,值得购买收藏。

2017-06-20 15:55:59
来自装***子**的评论:

文心雕龙 本书为双封面精装,作家出版社重点出版图书,肯定是正版的,从设计到包装,无不显示这本书的档次。性价比很高。

2017-06-20 11:15:3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是正版!包装完整,印刷精美。内容还没看,期待有更多精彩内容!

2017-08-12 11:03:05
来自懒***3(**的评论: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因为是国学经典,所以在市面上的版本非常的多,这版文心雕龙真的非常不错,为双封面精装,作家出版社重点出版,而且客服态度也非常好,物流也很快,真心不错。

2017-06-20 12:38:04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