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图书
人气:48

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

族群撕裂一定使国家内耗越来越大,一本有助于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智库经典

内容简介

欧洲人做过这样的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60年来,地球上没有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

美国人《群氓之族》作者发现,从1945年到1967年,因族群、宗教、信仰等造成的冲突,已经导致750万人死亡,而且迄今未止(按:这还不包括激烈的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

人类的科技越来越全球化,政治却越来越部落化;人类的传播系统越来越普及化,对于该传播哪些东西却知道得越来越少;人类离其他的行星越来越近,对自己这颗行星上的同类却越来越不能容忍;活在分裂之中,人类越来越得不到尊严,却越来越趋于分裂。面对世界资源与权力的前所未有的激烈争夺,人类社会正把自己撕裂,撕裂成越来越小的碎片。

本书作者从部落偶像、身体、名字、语言、宗教、民族、历史起源、新多元主义等多种角度探究族群的本质,讨论群体认同在政治变迁压力下的自我塑造,缕析民族主义对世界格局的改变,以及认同问题对个人心理的巨大冲击。作者返回源头,从人性的基本面,考察群体认同的各种因素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环境,纠缠扭结,以致我们以各自的形态变成今天这副模样。

在全球化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将世界抹平的今天,人类各种族间的冲突却呈愈演愈烈之势,现代人对归属感的需要也变得空前迫切,焦虑感与孤独感成为心头的梦魇,挥之不去。阅读本书,既像是在读历史,又像是在读预言。读历史,是作者30多年前所点名的族群冲突点已经一一爆发;读预言,则是作者早已看到一些进行式的和未来式的族群冲突。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作者哈罗德伊罗生(Harold R.Isaacs,1910—1986),30年代活跃于中国,曾任职《大陆报》,后主办《中国论坛》杂志。1933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执行委员,与鲁迅等人关系密切。1953—1965年任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1965年以后任政治学教授,1980年曾到中国访问,拜访宋庆龄、丁玲与茅盾等人。28岁即写成探索1925—1927年中国革命的经典作品《中国革命的悲剧》,其间曾赴挪威访问托洛茨基。此外著有《亚洲殊无和平》、《心影录: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和印度形象》、《以色列的美国犹太人》等。

译者介绍

邓伯宸,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曾任报社编译、主笔、副总编辑、总经理,现为《新观念》杂志专栏作者。曾获时报文学奖附设胡适百岁诞辰纪念征文优等奖。译作包括《丘吉尔的黑狗》、《时间等候区》、《说谎:揭穿商场、政治、婚姻中的骗局》、《觉醒风:东方与西方的心灵交会》等。

目录

中译本序 本书对族群本质提出新的解构/乔健

原版序 族群认同的先知/白鲁恂

自 序 政治变迁压力下的族群认同

及时章 姆庇之家

第二章 雪 人

第三章 部落偶像

第四章 身 体

第五章 名 字

第六章 语

第七章 历史与起源

第八章 宗 教

第九章 民 族

第十章 新多元主义

推荐一 读历史,也读预言/李亦园

推荐二 两种时间意识/石之瑜

译后记 从“民族”到“国家”/邓伯宸

译名对照表

在线预览

只要政治秩序处于变迁阶段,每个国家都必须在族群(部落的、种族的、宗教的、民族的)冲突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权力与族群关系之所以能够运转,关键在于外在与内在的现实与迷思都能够维持不坠;其所以能够存活,关键在于它能够克服外来的挑战或保持均势,而内部的主要族群又能各安其位并接受现状。

20世纪所有重大的战争与革命阵痛,19世纪所有改变全球政治生态的民族主义运动,都可以在西欧过去300年的政治、社会与哲学演变中找到根源。所有这些历史与发展,不论其情境如何,也不论其形态如何,都是一种变迁的趋势、理念与技术——由欧洲孕育的工业化、现代化与通讯技术形成,并由这些移动、扩散、竞争的权力体系无比盲目与宿命地带到各个大陆——的结果。

所有的证据都显示,一个人之于其他的人,始终都是一只狼而不是别的。不过话又说回来,有人还是相信,人也可能是别的什么东西,而且这种想法从来没有改变过。

族群认同正在帝国的废墟上抽芽滋衍,在各种新文化与新政治的墙缝中探头,使理想主义者与理性主义者忧心不已,因为他们始终相信,这条道路之外,一定还有更好的途径让人类的故事继续发展下去。

每个族群都认为自己是被拣选的,而“其他的族群乃是某个不相干的神祇异想天开所创造出来的”。每个族群也都把别的族群视为“投射负面认同的银幕……并以此作为相互屠杀的理由”。埃里克松迫切呼吁全球性的普世改革,亦即了解“人类种性的真相与责任”,并以之形成一种环境,创造一种“更具有普世性与包容性的人类认同”,而这也正是现代科技赖以立足与存在的条件。

人类之所以需要别人的与社会的认同,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想要与众不同。这一点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它代表一种虚假的解决方案,是要把人割裂,而不是促成他追求终极的一体性。

弗洛姆说,初级连带阻碍人发展“成为一个自由的、自主的、有创造力的个体”。与其他的人整合、结伙、团结可以增加力量,但也会导致“孤立、不安全的增加,以致对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与生命的意义产生疑虑,并因此加深了自己身为一个人的无力感与无足轻重感”。初级连带给人带来的是“真正的安全感以及自己知道何去何从的归属感”。

克利福德格尔茨确信“这种人亲土亲的联系随时可以接续起来,源自于呱呱落地就具备的先天性,可以延伸进入信仰某种宗教、说某种语言,甚至只是一种方言,以及遵行某种社会规范的社群……也正是从这种连带,直接输入无数性的东西”。

族群认同是由一组现成的天性与价值组成。出于家庭的偶然,在某一时间,某一地方,从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他就与其他人共同拥有了那一组天性与价值。

个人所属的族群是有权有势的还是卑下顺从的?这种情形是静态的还是变动的,以及,相对于其他人,自己是否能有所指望并活得下去?这个问题非同小可,是统治的大问题,也是各个族群之间在同一个屋檐下权力拉扯的问题。

在基本群体中,一个人不仅不是孤立的,而且只要他选择留下来并归属于它,就没有人能够否定或拒绝。那是任何人无法予以抹杀的一种身份,即便他自己想要掩饰、放弃或改变,也属徒然。而在这个大迁徙的时代,许许多多的人东飘西荡,身体与文化都离乡背井,归属感就成了他们随身携带的方舟,是远祖所奉持的神殿,是“传统”,是“道统”,是某种形式的信条或信念,对于无法回答的问题,自成一套解答。

在我们这个时代,追求更高或至少是平等的自尊,也正是对这种需求的触、受、爱、取、有,颠覆了所有这类形式的位阶,并成为政治火山的主要动能之一。这种动能所强调的族群尊严,点燃了民族主义的运动之火,冲决了帝国主义的统治,也为民族与种族的沙文主义加添了燃料。

一旦弱势族群不再屈服,对加害者与受害者来说,族群认同都将成为一个问题,而且迟早会爆发成为社会与政治的冲突和危机。也就是在这一点上,基本群体认同与政治相遇。

一位学者提出这样的看法:“在我们与素未谋面的‘同胞’之间,存在着一种客观的社会认同”,(身体)“在这里面,扮演着一个基本的角色……把社会比喻为‘政治身体’乃是天经地义的……民间社会的功能可以反映我们身体的功能。”

在基本群体认同上,由于身体是最初级的要素,因此,许多族群对异族通婚都设有极严格的禁忌与处罚,以免族群的身体一致性遭到威胁。在这方面,最常使用的字眼是“纯洁”,随之而来的强烈意涵则是,与其他身体的混合就是污染。

任何可以高度区别的外表特征,只要有人蓄意挑动,都很容易引发社会体系的排挤或歧视。

当族群认同处于重新发现、改头换面与自我肯定之际,名字就会以某种方式不断作祟。一个国家、一个个人、一个群体的名字,背负的是它整个过去的资产。在族群认同中,名字虽然不是核心部分,但却可以引导我们找到核心,引导我们深入核心内部的历史、渊源与感情。

一个民族、一个地方、一个观念,在其遥远或最近的过去当中,国家的名字经常会反映出某种概念。

在许多不同的场合,有些人为了掩饰或隐藏自己较低的地位或外人身份,改名换姓。这就好像黑人漂白皮肤或弄直头发,日本女性割双眼皮,无非都是要使自己更“像”那些较受欢迎的人。同样的,在名字上向优势族群认同,也是为了获取隐姓埋名的好处。

在每种文化里面,神祇、统治者,甚至一般的寻常人,大至天地宇宙,小至卑微的个人,名字都包含某种力量,或趋吉避凶,或解奥揭秘,甚至满足需求。总之,一切都以名始,有名之后,即有禁忌。

抛弃外国人的名字就如同改变国家的名字,已经成为前殖民地人民自我认同与文化认同最简便、最常见的方式。

这个世界以族群的语言被命名、被描述,孩子从语言中了解这个世界的过去与现在,族群则以语汇和腔调呈现自己,编织出过去的故事,唱出或悲或喜的歌谣,歌颂乡土之美、英雄之伟与神话之力。

18世纪德国诗人兼哲学家赫尔德认为,语言唤醒了族群个别的存在意识,并使这种意识得以持续,同时“借此把自己与其他的群体区隔开来”。语言“把一个民族的内在心灵与内在力量”具体化,“没有语言,民族即不存在”。

一位著名的语言学者曾说:一种语言“就是一支配备了陆海军的部队”。随着旧殖民地的崩溃,新的国家在旧的殖民领域内成立,在不同族群的权力拉扯中,胜负的关键就在于谁拥有真正的陆海军与文化上的陆海军。

伊利亚德说:“把一个新生命当成宇宙起源与部落历史的重演的殷殷叮咛,无非是要把新生儿引入这个受到祝福的世界与文化,并宣布他与旧章故典是一体的,确认此一新生命的合法性。但这还不是全部。这个新生儿还要见证一连串的‘开始’。每个新的‘开始’,都要先知道它的‘起源’,知道这一切是怎么来的。”

从先人那边,集体经验与个人的历史和起源紧密结合,这种把过去与未来串联起来的“时间”定位,满足了个人某些最深沉、最迫切的需要。人从哪里来,往何处去,死去的时候是否就此孤零零地结束?所有这些需要确认的事情,都可以让他知道,自己同那些尚存的或已逝的人是相连的,通过亲子、家庭、亲属的关系,自己同他们是血脉相连的,在时间之流中拥有共同的祖先、前贤、信仰,以及想象的或历史的经验。

英国历史学家普拉姆认为,“过去”的主要作用之一是要为“现在”取得合法性,基本上也就是为权力与取得认可。早期的统治者与统治阶级在追溯自己的身世与权力时,无不想方设法攀缘皇室甚至神圣的,其道理即在于此。这种谱系饥渴,每个追逐地位与权力的群体都有。

媒体评论

我建议你们有时间可以去看看《乌合之众》、《狂热分子》和《群氓之族》这三本书。这对了解群体心理很有帮助,从中可以了解为什么群众会因为一个很小的事情把政府砸了。政府在工作也要运用社会心理的原理,这可以用来防范很多社会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 于建嵘

这部书确是笔者所见迄今对族群这一议题讨论最周详、文献与调查资料最充实的论著——台湾东华大学教授乔健

族群意识可以建立一个国家,也可以撕裂一个国家,《群氓之族》这本书可谓洞烛先机,早已看到了这股力量历久不衰的重要性;同时,这又是一本文采斐然的大作,旁征博引,巨笔如椽,而这种得天独厚、与时俱进的能力,却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深思,正彰显出作者的与众不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白鲁恂

《群氓之族》是一本重要的学术著作,有广泛的影响力,从部落偶像、身体、名字、语言、宗教、民族、历史起源、新多元主义,来探讨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作者实地采访、研究,对于方兴未艾的民族主义终将改变世界面貌,早已率先发出警讯。——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亦园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从部落偶像、身体、名字、语言、宗教、民族、历史起源、新多元主义等多种角度,探讨群体认同在政治变迁压力下的自我塑造,缕析民族主义对世界格局的改变,以及认同问题对个人心理的巨大冲击。作者返回源头,从人性的基本面,考察群体认同的各种因素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环境,纠缠扭结,以致我们以各自的形态变成今天这副模样。

2015-05-12 22:57:2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从部落偶像、身体、名字、语言、宗教、民族、历史起源、新多元主义等多种角度,探讨群体认同在政治变迁压力下的自我塑造,缕析民族主义对世界格局的改变,以及认同问题对个人心理的巨大冲击。作者返回源头,从人性的基本面,考察群体认同的各种因素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环境,纠缠扭结,以致我们以各自的形态变成今天这副模样。  在全球化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将世界抹平的今天,人类各种族间的冲突却呈愈演愈烈之势,现代人对归属感的需要也变得空前迫切,焦虑感与孤独感成为心头的梦魇,挥之不去。阅读本书,既像是在读历史,…

2015-02-17 21:20:15
来自草儿pin**的评论:

作者从部落偶像、身体、名字、语言、宗教、民族、历史起源、新多元主义等多种角度探究族群的本质,讨论群体认同在政治变迁压力下的自我塑造,缕析民族主义对世界格局的改变,以及认同问题对个人心理的巨大冲击。作者返回源头,从人性的基本面,考察群体认同的各种因素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环境,纠缠扭结,以致我们以各自的形态变成今天这副模样。

2015-07-25 11:33:23
来自唐努乌**的评论:

书不错,就是快递在送书时书角被磕破了,蛮生气的。

2015-04-26 10:32:07
来自gudongh**的评论:

不如《乌合之众》和《狂热分子》,粗粗翻完,没有兴趣认真通读了。

2015-07-23 00:13:56
来自凌国华**的评论:

大众运动的社会学理论著作之一。速度快,而且用气泡膜包装了,如果外包装用纸盒就更好了,可以防止磨折、污损。

2015-06-22 14:46:3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本《群氓之族》很值得研读, 以提高对极端群体的认识。 已经读过《乌合之众》和《狂热分子》, 很有收获, 进而有强烈兴趣研读这本《群氓之族》。

2017-08-25 11:21:31
来自晚年毛**的评论:

理想国出的三本政治运动的书,还没开始看,应该不错。

2015-04-30 13:02:0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一次偶然机会在书店看到的这一系列,果断就回家下单了。书送来时候看到包装也很满意。给五颗星好评。

2015-06-16 11:34:53
来自Hotinsu**的评论:

一套3本,印刷书的装帧非常好,拿着手里很轻适合携带。

2016-04-23 21:21:33
来自无谓的**的评论:

跟《狂热分子》、《乌合之众》同属写群体的书,同样值得一看。

2015-12-11 12:59:24
来自靳逊**的评论:

读书日久,买书常常是因读书人的推崇,然,世上的好书太多太多了。

2016-05-07 09:54:06
来自一定要**的评论:

还要细细阅读,毕竟里面的内容参照物是几十年前了。但是也是现在事物发展而来的前提。

2015-12-28 21:44:2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本包装得不错,但是还没有看,不知道内容怎么样,应该不错的

2016-03-21 22:12:3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内容不多,准备和狂热分子,独裁者手册,乌合之众一起看

2016-11-06 16:06:05
来自刘先森**的评论:

狂热分子,乌合之众,群氓之族,三大群体性书籍,了解人性,必看

2015-11-16 17:35:2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内容不错,但是这个版本翻译的人应该是台湾人,用了很多生僻的词,语句也有不通顺的地方,还有一些错别字,正规出版的书不应该是这个水平

2016-11-28 10:57:36
来自云岩yun**的评论:

书不错,就是运输的过程中把书脊跟书角给压了,影响美观,买了几次书都是这个问题,希望以后包的仔细点,运输过程也注意些。快递速度一如既往的快。

2016-09-17 18:13:39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这个系列的书这是第三本了,小巧的排版,整体还不错

2017-05-23 10:05:5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隔天就送来了,很快。快递保护的很好哦,一点折损变形都没有,果然自营值得相信。我相信是正版书,排版很整齐。

2016-10-24 21:28:47
来自征寤周**的评论:

先是看了乌合之众,觉得很有意思,特别是民粹的盛行又把这种话题置于风口浪尖,作为社会心理学素材很有现实意义。

2016-10-27 09:18:2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经典书籍,先买了一本看看,好的话,买下剩下的两本

2017-09-05 17:45:12
来自邮箱都**的评论:

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 结合《乌合之众》一起看,看完以后对很多群体性事件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2017-09-04 18:29:46
来自半生回**的评论:

书名原义“部落的偶像”,和副题“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合起来,恰好可以概括全书内容和思路的主线:即使是在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表象看起来日益发达的近现代世界,由群体认同造成的意识隔阂和价值差异,仍然一如既往地贯穿并且不断地驱动着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制度和文化条件下形形色色的严重社会冲突。书中丰富的史料和时事素材、畅达的理论和思想推演,既延展出一部族群纷争连绵不息的黑色世界史,更迸发出一种审视脆弱人性和阴暗现实的勇气与智慧。

2016-04-20 15:54:13
来自爵士塔**的评论:

《群氓之族》,《乌合之众》,《狂热分子》是关于群族和社会学的经典学术书籍,对于传播学和文化领域的研究也有帮助。不太同意将这三本归入心理学的范畴,应该是另外一个领域的大作。

2017-09-17 23:39:32
来自青朵爱**的评论:

族群意识可以建立一个国家,也可以撕裂一个国家,《群氓之族》这本书可谓洞烛先机,早已看到了这股力量历久不衰的重要性;同时,这又是一本文采斐然的大作,旁征博引,巨笔如椽,而这种得天独厚、与时俱进的能力,却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深思,正彰显出作者的与众不同。理想国这方面的书一级棒!

2016-10-25 11:03:4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 在全球化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将世界抹平的今天,人类各种族间的冲突却呈愈演愈烈之势,现代人对归属感的需要也变得空前迫切,焦虑感与孤独感成为心头的梦魇,挥之不去。

2017-09-08 00:06:44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