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梁鸿在其生命困顿匮乏之时,重返故乡,探访梁庄生活内部的驳杂与丰沛,叙述梁庄生命个体的迁徙与流转。前后历时五年,铸就《中国在梁庄》与《出梁庄记》,关于每个人都在沦陷的故乡,关于每个流落在外的异乡人,关于早已隐没在时间长河中的温柔与哀痛。本次率先出发的是《出梁庄记》,《出梁庄记》是作家梁鸿继《中国在梁庄》之后集中书写离开梁庄去外地打工的父老乡亲生存状态的非虚构作品。此书由梁鸿探访10余座省市、400余位打工者,以200万字图文资料整理撰写而成,是“梁庄”范本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细节的观察。
1. 首届非虚构写作大奖,《出梁庄记》精装新版重磅出击——此次精装新版对图文进行了修订,增加梁鸿新序《给父亲》,并特邀陆智昌老师操刀设计,重磅出击。《出梁庄记》是作家梁鸿继《中国在梁庄》之后,集中书写离开梁庄进城打工者生存状态的非虚构作品。作家走访了10余个省市、采访340余人,以近200万字图文资料整理撰写而成。《出梁庄记》因其纪实性、文学性和社会性已成为国内非虚构文学的经典代表作。
2. 当代乡村与中国完整的文本《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首次集合出发——《中国在梁庄》叙述的是作家与她的故乡,而《出梁庄记》则是中国的细节与观察。在梁庄,望故乡;出梁庄,见中国。在梁庄的本地人与出梁庄去外地的打工者原是不可割裂的统一体。此次关于“梁庄”完整的文本,即《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两本书首次集合出发。从“梁庄”出发,可以清晰地看到当代乡村与中国真实的形象。
3. 附赠别册《梁庄》,特别收录关于“梁庄”议题的经典阐释——《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出版之后,围绕“梁庄”及其承载的“乡土中国”“当代中国”“乡村纪实”等话题不绝于耳。别册《梁庄》即收录了社会各界关于“梁庄”议题的经典阐释,包括《如何让乡村说出自己的声音》《出梁庄,见中国》以及作家本人关于“梁庄”议题的反思与讨论。
梁鸿,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乡土文学与乡土中国关系研究。著有文学代表作《出梁庄记》《中国在梁庄》《神圣家族》等;学术著作《黄花苔与皂角树——中原五作家论》《新启蒙话语建构:〈受活〉与1990年代以来的文学与社会》《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等。曾获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首届青年作家以及《南方人物周刊》2013年度“中国娇子青年领袖”等。
及时章 梁庄
闲话
离开梁庄
第二章 西安
德仁寨
流转
抢劫
打架
小天使
人家不要咱
作假
羞耻
第三章 南阳
葬礼
房檐滴水窝窝照
算命者
传统
小海的传说
入伙
传
第四章 内蒙古
河南校油泵
白牙
恩怨
扯秧子
相亲
第五章 北京
体面
围墙
河南村
打官司
院子里有棵树
千万富翁
保安
第六章 郑州
“机器”人
“孤独症患者”
凤凰男
狐狸精
第七章 南方
我不是深圳人
电话推销员
每扇门后面都是工厂
干事业
九岁的打工者
归零
眼球出来了
第八章 青岛
小柱
氰化物
幽灵
2000:1的1
反抗
无名之死
四十岁的“老太婆”
这村落里的房屋 378
第九章 梁庄的春节
“老党委”
勾国臣告河神
黑女儿
后 记
附 录 书中主要人物
闲话
2011年的夏天,穰县持续暴雨。湍水又涨了。
暴雨之中,浊浪滚滚的湍水把连接南城和北城的两座石桥冲得摇摇欲坠。有好几天时间,河水漫过石桥,河岸两边的树也终于抵挡不住洪水的力量,纷纷倒在了河中。大水过后,石桥重又露出水面,石基已经有些动摇,护栏也被冲得无影无踪。一辆农用车在过桥的时候掉了下去,车毁人亡。政府在桥边立了一个鲜红的牌子:“禁止车辆来往。”
24小时早晨,人们发现,又一具尸体挂在桥边不远处那裸露的交错的树根中。尸体被捞了上来,特征如下:
男性,50—55岁,枯瘦,头发、胡须皆长至颈部,嘴巴塞满泥沙,牙齿全无,腿部溃烂。
死者被拍了照,贴在各乡镇派出所的广告栏处。很快,有人传回信儿来,那死者好像是梁庄的梁军。梁军,和我同辈,他们兄弟三个,大哥是兴,他是老二,老三已记不起名字,是一名惯偷,常年坐监狱。兄弟三人都是单身汉。他们的姐姐接到信儿,赶紧往派出所跑,看到照片,一屁股坐在地上,哭了起来。跟随而来的兴哥却沉着脸,一言不发,拨开同去的村里人,一个人先回家了。随后,派出所让他们去城里停尸处认尸,兴哥死活不去。任谁劝说,只是坐在梁庄小学他那借来的房子里,抽着纸烟,挠着花白头发,一动不动。
兴哥不去,尸体就无法确认。毕竟,他是最直系的亲属。况且,经过长期饥饿的洗礼,与人隔绝的孤独和河水的浸泡,那尸体确实具有模糊性。他们的姐姐偷偷去城里认尸,哭了一场,因为弟弟不认,也不敢擅自确认。更何况,真的确定下来,火化还要花钱。,民政局出资火化了尸体,以“无名尸”结案。
关于梁军如何淹死,梁庄人的说法不一。有人说是饿昏了,栽到了河里。2008年我一次在田埂上见到军哥时,他已经是流浪汉,靠捡垃圾为生。在和我对视的时候,他陌生的、惶恐的和躲避的眼神曾让我颇为迷惑。也许是天生愚笨,他捡到的东西并不多,也卖不到什么钱,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有时候几个月都没人看见他,大家并不在意。也有人说,可能是去河边捞东西吃,淹死的。还有人说是晚上睡在堤岸上,被冲下去的。不一而足。
至于兴哥为什么不去认,大家的看法倒非常一致。一旦认了,军哥就要被销户。作为户主的兴哥,要遭受两重损失:及时,军哥的低保不能再向国家要了;第二,军哥的地他也不能种了,一亩地呢。现在,军哥虽然不见人影,但也没有人能证明他死亡,国家就不能随便销户,兴哥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种弟弟的地,吃弟弟的低保了。
我回梁庄的时候,军哥的尸体刚刚火化,关于这件事的闲言碎语正在村庄密密流传。梁庄人对兴哥的行为很是看不惯,有责备之意,但并没有进行过多的道德评价。是兴哥太穷了?他,和军哥在村庄都太微不足道了?抑或是他那未老先衰的花白头发,他孤苦一人的生活让梁庄人的同情大于批判?不管怎样,这仍然是本埠新闻里的重要事件。梁庄人边重复地说了多遍的观点,边摇晃着脑袋,表示着不可思议。
在村庄住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兴哥拒认军哥只是梁庄的小闲话,背后隐藏着一个大闲话。小闲话只是个引子,是戏剧里的丑角,是一部小说的过渡,是草蛇灰线,拉扯出来的才是真正的目标和指向。
建昆婶的小儿子红伟的房子就盖在梁庄新老公路的交叉口,这个交叉口是进出梁庄的主要通道。红伟前几年从深圳回来,盖了房子,又贷款买了一个货车,搞起了运输。红伟好客,村里人,或是邻村去吴镇赶集的熟人来回的时候都会到他家坐下喝会儿茶,聊聊天,说会儿闲话。也因此,以他家为中心,辐射周边几家,成了梁庄新闻传播中心。
我回村庄的时候,一群人正坐在红伟家的大门口,两个小桌子,一桌在打牌,另一桌在喝茶,七八个小孩子各自一堆儿散落在周边的沙堆旁玩耍。红伟在他那辆大货车下,叮叮地修补。
初看到我,大家仍然是一脸的怔忡,好一会儿,才夸张地和我打招呼。在接触到他们眼神的一瞬间,我发现,他们对我还是陌生的,就好像我不是梁庄的闺女,好像我从来不曾回来过,我从来都没有与他们的生活发生过交集。
或许,事实也是如此。2008年和2009年那几个月的村庄生活,即使在我,也很遥远且模糊了。对于梁庄的乡亲们而言,那几个月甚至连涟漪都没有泛起,这样的来来去去太多了,政治、经济、亲人,都是自管自地来了又走,走了再来。
一刹那的陌生之后,我这些哥、叔、婶、嫂、爷的表情马上变得丰富起来,一边打量着我,一边和我开起玩笑来。人群逐渐围拢过来,尤其是年龄大些的嫂子、婶子、奶奶,看着我,不断地感叹,又一次提到我早已去世的母亲,慨叹“麦女儿”人有多好,如果活着该多有福气。麦女儿,我母亲的名字,她那一辈的梁庄人都这样叫她。
红伟家左边斜对面,旧公路的另一边,是已去世的光河的大房子。院子一角的刺玫、月季、大丽花,在夏雨的不断浇灌下,正肆意开放,繁密的花朵把枝条压得朝向四面八方伸展。大门上贴着黄色的对联:
迎新春倍思亲人
贺佳节缅怀前辈
德高望重
光河是绝食而死的。在死前的两个月,他就拒绝进食。他每天斜躺在床上,眼睛直直地盯着门口,仿佛在期盼着什么,又仿佛什么也没看,眼神空茫,没有焦点。他不吃不喝,也不说话,一直这样一个姿势,直到虚弱得不能动弹。光河的老婆花婶把一个吸管插到光河的鼻孔里,每天用针管注入流食。只有此时,光河才把头转过来,绝望地看着花婶,他拒绝吞咽,可是,吸管直接进入他的胃里,他无力抗拒。梁庄人都说,他是在等着他惨遭车祸死去的一儿一女来接他。这座宏伟的、用赔偿钱盖起来的房子,是他宝贝女儿和儿子的象征。他每天躺在儿子和女儿的心脏里,悲伤地怀念他们。据说半个月,他忽然又想活了,拼命地吃东西,每天乞求花婶给他弄东西吃。他吃完就吐,吐完再吃,吃完又吐,,还是死了。2010年11月21日,光河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出梁庄记》具有“人间”气象。众生离家,大军般、大战般向“人间”而去,迁徙、流散、悲欢离合,构成了中国经验的浩大画卷。在小说力竭的边界之外,这部非虚构作品展现了“史诗”般的精神品质。
——李敬泽
这两年多来,梁鸿的很多时间花在了寻亲之旅上——寻找在国内其他地方务工、生活的梁庄乡亲。《出梁庄记》是又一部“非虚构”上佳之作。由于作者的着眼点有足够强大的辐散性,并不特意显露的人性思量、民生关切和家国情怀便更具内在的感染力。
——施战军
梁鸿老师将那个“隐形的中国”带入我们的视野。《出梁庄记》它推倒我们的傲慢,迫使我们去正视那个有血有肉却早已为我们熟视无睹的城市打工人群。令人疼痛的不是其中的残酷,而是整个社会——甚至包括承受者本身——在这些残酷面前的无动于衷。
——刘 瑜
我特别喜欢这两本书的书名:《中国在梁庄》以及《出梁庄记》,以“在”:在地和“出”:移动出走,梁教授简短有力地道出了当代中国的生命之根其实仍在农村——以“梁庄”作为缩影,以及人们又如何为了谋生存,而不得不走出“梁庄”——从农村流浪到各地去打工,因此无数真实而且动人的故事,就在这样的在地与移动出走之间悄悄诞生了。
——郝誉翔
说《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的深续,不如直言它是《中国在梁庄》更为深刻的扩展和掘进。一个村庄遍布在一个国家,其足迹是一个民族命运的当代画影,其诉说的眼泪,是今日中国澎湃的浊浪。梁鸿不再是一个独具目光的文学批评家,也不再是一个具有个性的作家写作者,她就是梁庄的一员,是梁庄站在中国各处的含泪而倔强的农人,是站在城市血汗河边的梁庄淘洗者。
——阎连科
当触及真实,写作者一定是走了远。《中国在梁庄》把方死方生的生身村庄带到了我们眼前,让人触及到乡土中国当下促迫的呼吸。追随父老乡亲打工轨迹的《出梁庄记》,则让人想见《旧约》中的古老迁徙,提示今天的农民工处境有似在埃及的犹太人,但他们迁徙的路径上方并无上帝指引,只有一个不的城镇化路牌,而在前方的城市里,也没有应许之地。
——袁 凌
如果说《中国在梁庄》更像是一部长诗的序曲,那么,《出梁庄记》则更像是史诗的转折和展开。其转折和展开的不只是梁庄之外更广阔的地域——南阳、郑州、内蒙古、西安、北京、青岛、南方,而是更为复杂更为震撼更为广阔的现实生活场景,展现的是转型期中国应运而来的纷繁浩大的画卷,正由于其纷繁浩大,这部长诗便获得了史诗般的品质。
——聂震宁
非常好的一本书
很好,孩子很喜欢!
书是还好书,有点贵
书挺不错 就是快递还要去快递点去取
真的相当不错。。。
物美价廉,值得信赖。
这本书不错
当当能不能把快递这块弄好点。
感觉还不错,如果可以会追加评论~
质量很好,物流也很快,非常满意
不错的书。
沉重而深刻的好书,让我们思考现代的中国,思考中国农村和走出农村的打工者的命运,他们的冷暖苦痛,作者从亲情角度写,让我觉得这些卑微的打工者就是我的亲人,不是与我无关的人。
收到,还不错
书很好,但当当的包装是真的简陋单薄。
这次包装还可以,书也都没坏。
买这本纯粹是想了解一下中国的事情,应该可读性很好吧
书还不错,值得一看。
人类社会学又一本好书,大赞
是正版的!
于细节处看中国现实。
喜欢内容,但是包装真的很让我难受,角都折了,希望当当能改进对书包装的重视啊!!
印刷很好,值得阅读
经典之作,值得阅读收藏,就是太贵
很好的一本书正在看
整体感觉不错
包装非常的捡漏,拆开薄薄的胶纸包装,看到明显的边角被压弯,有折痕
帮朋友买的,很好~~他已经迫不及待的看完了~
一个时代的农民打工者的别样人生、一个社会的底层劳动者的酸甜苦辣。语言朴实,值得一看。
朴实的社会调查,但能让上初中的孩子看到真实的中国社会阶层,激励孩子勇敢的走向社会。多角度展现中国社会,是一本真实的社会教科书。
从梁庄出发,探访细节深处的中国。值得当代有思想的人去细细品味。
纪实小说,以叙事为主线,在了解梁庄人在外的辛酸苦辣之余,引起我思考的是,人身命运的改变就像自然界进化一般,如果不发生基因突变,普通人是无法逾越人生行驶的轨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