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须自重——黄宗羲励志文选》一书,择取黄宗羲的励志作品,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了其励志精神,如下:及时,经国济世的东林党人精神;第二,慷慨从容的豪杰精神;第三,经天纬地,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读者通过阅读可以提升自我素养,怡悦情志。 作者对此进行题解、注释,使读者在学习时更容易掌握。题解通俗易懂,注释中有对生僻字的注音标示。
古往今来,所有的成功者,他们的人生和他们所激赏的人生,不外是:有志者,事竟成。
励志并非粘贴在生命上的标签,而是融汇于人生中一点一滴的气蕴,后成长为人的格调和气质,成就人生的梦想。无论从是哪一行,有志不论年少,无志枉活百岁。
这套《传世励志经典》共收辑了100部图书,包括传记、文集、选辑。我们想为励志者提供心灵的营养,有如心灵鸡汤那样鲜美;有如粗茶淡饭却为生命所需。无论直接或间接,我们定会从先贤们的追求和感悟中收获一份惊喜。
黄宗羲(1610~1695年),明清之际思想家,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家。黄宗羲的人生共经历三次重大转变: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明朝灭亡以后,黄宗羲避居乡野,潜心著书立说,著述颇丰,其在经学、史学、文学、天文、地理、历算、算学等领域都有不朽的成就。
黄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天崩地解"的转型时代,"阉宦"专权,党争不绝,明朝政治腐败;天灾人祸交叠,民生多艰;外族入侵,百姓抗争,内忧外患中明朝政权在风雨飘摇中走向灭亡。正是这种纷乱复杂的社会环境激发了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反思现实与历史的潜力,造就了黄宗羲伟大的人格与的才识。黄宗羲的励志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首先,经国济世的东林党人精神。从孔子周游列国到孟子游齐说梁,古代中国士人的殷殷救世之心可谓源远流长。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可谓一语道出了东林党人忧国忧民之情。黄宗羲父亲是著名的东林党人,后因党派斗争被阉党迫害致死。他为报父仇,草疏申冤,锥刺仇敌,震惊朝野内外。黄宗羲继承了东林党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救世精神,勇于同社会黑暗势力抗争,以"冷风热血,洗涤乾坤"的大无畏精神,博得了当时正直之士的敬仰。
其次,慷慨从容的豪杰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圣"而达至"外王",是传统士人所一贯抱有的人生理想。明朝政权先被李自成推翻,后被清朝所屠戮,在国家民族处于此等危难时,黄宗羲没有选择退隐山林,独善其身,更没有变节投降,屈服于清朝贵族,而是积极投入到反清复明的时代潮流中去,主动肩负起反清复明的历史使命。他在血雨腥风、刀光剑影中经历了长达十余年的游侠生活,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百折不挠精神彰显了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期的人生追求和民族气节。
后,经天纬地,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黄宗羲一生始终致力于学术研究,从不懈怠,从未间断。黄宗羲所处的时代,盛行空谈,一些人沉溺于用"陈言套话,移前摄后",拼成文章、博取功名。尤其是那些理学末流学者,平日高谈性命、穷究义理,而真正到了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却无所作为。黄宗羲深感这种学风的贻害之深、之大。为了扭转这种迂腐的学风,他以"经天纬地"、"经世致用"为治学的根本目的,反对盲从、空谈,力倡经世应务,告诫学者读书治学的本源在于"辨明国家治乱之源","提出生民根本之计"。黄宗羲的思想在当时和以后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治学精神对于当今学术界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世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和史学家。明亡后,一直坚持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著述。
原君
明夷待访录·原臣
原法
学校
明夷待访录·取士
取士(上)
取士(下)
留书·封建
明儒学案序
诗之道也大
兵部左侍郎苍水张公墓志铭(节选)
朱岷左先生近诗题辞
李杲堂文钞序
陈葵献偶刻诗文序
先师蕺山先生文集序
明儒学案·发凡
万里寻兄记
柳敬亭传
陆周明墓志铭
王征南墓志铭
谢时符先生墓志铭
陆文虎先生墓志铭
082王义士传
085忠端刘念台先生宗周
095姚江学案·前
098破邪论·地狱
101东林学案·总论
104作文三戒
106缩斋文集序
109马雪航诗序
112万贞一诗序
115陆俟诗序
118曹实庵先生诗序
121山翁禅师文集序
传世励志经典
人生须自重--
124陈苇庵年伯诗序
127明名臣言行录序
130明文案序(上)
133董吴仲墓志铭
138李因传
141钱忠介公传
148硕肤孙公墓志铭
152周子佩先生墓志铭
157两异人传
160恽仲升文集序
163留别海昌同学序
166念椿许公《霍丘名宦录》序
168汪氏三子诗序
170张仁庵古本大学说序
陈叔大四书述序
沈昭子庚岩草序
李杲堂先生墓志铭
金介山诗序
今水经序
姚江逸诗序
靳熊封诗序
万悔庵先生墓志铭
论文管见
高旦中墓志铭
与李杲堂陈介眉书
庚戌集自序
余姚县重修儒学记
念祖堂记
天一阁藏书记
传是楼藏书记
与康明府书
学礼质疑序
答恽仲升论子刘子节要书
赠编修弁玉吴君墓志铭
万充宗墓志铭
进士心友张君墓志铭
张南垣传
周云渊先生传
陈令升先生传
朱人远墓志铭
257兵部尚书李公传
260胡玉吕传
263广师说
266左副都御史赠太子少保谥忠介四明施公神道碑铭
270征君沈耕先生墓志铭
276桐城方烈妇墓志铭
280唐烈妇曹氏墓志铭
283节妇金孺人墓志铭
286余恭人传
289御史余公墓志铭
292董巽子墓志铭
296蒋万为墓志铭
299国倪君墓志铭
302文渊阁大学士文靖朱公墓志铭
题解]本文旨在从理论上对理想的君主做出描述。"原",即本原,"原君",就是要追问君主本来应该是什么,它所产生的原因及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作者认为,所谓君主,最初是为了兴公利、除公害而产生的,其责任就是保护民众的利益,只有尽到这一责任的君主才算做真正的君主。在阐述了君主的社会责任以后,作者笔锋一转,直接指向了秦以后的君主专制政治,深刻揭露了秦汉以后历代专制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的本质。
原文]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去之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②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豈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傅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③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④无稽之事,使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⑤。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既以产业视之,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摄缄縢,固扃⑥,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⑦痛哉斯言!回思创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废然摧沮者乎!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⑧,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
注释]①原:推原,推求。②许由、务光:许由,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高士。相传尧想把帝位让给许由,而许由视不问政治为"清高",不但拒绝了尧的请求,并且连夜逃进箕山,隐居不出。当时尧以为许由谦虚,遂更加敬重,便又派人去请他,说:"如果坚决不接受帝位,则希望能出来当个`九州长`。"不料许由听了这个消息,更加厌恶,立刻跑到山下的颍水边去洗耳。务光,商汤时期的隐士。相传汤建立商朝后,想让位给务光,务光认为"非其义者,不受其禄;无道之世,不践其土",不仅坚辞不受,还因为觉得羞耻,负石自沉于庐水。③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在未央宫前殿宴请群臣,在为太上皇敬酒时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即父亲大人时常说我是无赖,不会操持家业,没有二哥刘仲的本事大,你现在比一比,是二哥的家业多,还是我的多?④伯夷、叔齐:传说是殷商贵族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为让王位先后投奔到周国。当周武王挥军讨伐商纣王时,伯夷拦住武王的马头进谏说:"父亲死了不埋葬,却发动战争,这叫作孝吗?身为商的臣子却要弑杀君主,这叫作仁吗?"周武王灭商后,成了天下的宗主。伯夷、叔齐却以自己归顺西周而感到羞耻。为了表示气节,他们不再吃西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以山上的野菜为食,饿死在山中。⑤腐鼠:腐烂的老鼠,比喻毫不足惜的废物。⑥摄缄縢,固扃:縢(téng),绳子;扃(jiōng),门窗上的插关;(jué),箱子上用以加锁的环纽。此句大意为:君主们想尽办法,如同用绳子把箱子捆得很严实、用锁把箱子锁得很牢固那样来保住天下。⑦若何为生我家:见《明史·公主列传》。传载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时,崇祯皇帝入寿宁宫,长平公主拉住他的衣服啼哭,崇祯皇帝说:"汝何故生我家!"说罢挥剑砍断长平公主左臂。⑧唐、虞之世:尧舜时代。
明夷待访录·原臣
题解]本篇旨在描述理想的大臣的具体做法。主要强调天下治乱的根本在于民众的安乐与否。因此,臣下的主要职责也不应该是一味地迎合与奉承一家一姓的皇帝而在于跟君主共同管理天下。本文从君臣关系的视角,指出古代暴君的典型——夏桀商纣等的大臣即便辅佐君主取得天下,也不能得到天下百姓和后人的赞扬。评判臣下行为是否适当的"道"在于万民的忧乐。作者能在专制统治的环境下做出这样清醒的判断,为后人所敬仰。
原文]有人焉,视于无形,听于无声①,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曰:否!杀其身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曰:否!夫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资于②事父也;杀其身者,无私之极则③也。而犹不足以当之,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冶,而分冶之以群工④。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况于无形无声乎!非其道,即立身于其朝,未之敢许也,况于杀其身乎!不然,而以君之一身一姓起见,君有无形无声之嗜欲,吾从而视之听之,此宦官宫妾之心也;君为己死而为己亡,吾从而死之亡之,此其私昵⑤者之事也。是乃臣不臣之辨也。世之为臣者昧于此义,以谓臣为君而设者也。君分吾以天下而后治之,君授吾以人民而后牧⑥之,视天下人民为人君橐中之私物。今以四方之劳扰,民生之憔悴,足以危吾君也,不得不讲治之牧之之术。苟无系于社稷之存亡,则四方之劳扰,民生之憔悴,虽有诚臣,亦以为纤芥⑦之疾也。夫古之为臣者,于此乎,于彼乎?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晋、宋、齐、梁之兴亡,无与于治乱者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末尝不背也。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⑧。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若手不执绋⑨,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娱笑于曳木者之前,从曳木者以为良,而曳木之职荒矣。嗟乎!后世骄君自恣,不以天下万民为事。其所求乎草野者,不过欲得奔走服役之人。乃使草野之应于上者,亦不出夫奔走服役,一时免于寒饿、遂感在上之知遇,不复计其礼之备与不备,跻⑩之仆妾之间而以为当然。万历初,神宗之待张居正,其礼稍优,此于古之师傅未能百一○11 ;当时论者骇然居正之受无人臣礼。夫居正之罪,正坐○12 不能以师傅自待,听指使于仆妾,而责之反是,何也?是则耳目浸淫于流俗之所谓臣者以为鹄矣!又岂知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或曰:臣不与子并称乎?曰:非也。父子一气,子分父之身而为身。故孝子虽异身,而能日近其气,久之无不通矣;不孝之子,分身而后,日远日疏,久之而气不相似矣。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夫然,谓之臣,其名累○13 变。夫父子固不可变者也。
注释]①"视于"二句:语出《礼记·曲礼》。原指做儿女的侍奉父母,在父母还没有表现出脸色或者说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明白了父母的心意,这里是说以对待父母的态度对待君主。②资于:用于。③极则:犹言较高准则。④群工:群臣。⑤私昵:指所亲近、宠爱的人。⑥牧:统治,管理。⑦纤芥:细微,细小。⑧"夫治"三句:《淮南子·道应训》。曳,拉,牵引。邪、许,集体劳动时的号子声,指相互配合、前后呼应。⑨绋:古代出殡时拉棺材用的大绳。⑩跻:置身,置于。○11百一:百分之一。○12坐:出于,源于。○13累:多次。
原法
题解]这是一篇深刻批判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治的檄文。中国古代思想家通常把夏商周三代作为理想社会的原型,其对"三代"社会政治生活的认识和理解难免有理想化的成分,古代思想家之所以推崇"三代",主要是为了表达其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政治追求。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揭露了秦汉以后历代王朝制定的法律都是"一家私法"的本质。视法律为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是中国传统的法律观念,黄宗羲《原法》一文实际上否定了这一传统观念。
原文]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何以言之?二帝、三王①知天下之不可无养也,为之授田以耕之;知天下之不可无衣也,为之授地以桑麻之;知天下之不可无教也,为之学校以兴之;为之婚姻之礼以防其淫;为之卒乘之赋②以防其乱;此三代以上之法也,固未尝为一己而立也。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③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④,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三代之法,藏天下于天下者也;山泽之利不必其尽取,刑赏之权不疑其旁落,贵不在朝廷也,贱不在草莽也。在后世方议其法之疏,而天下之人不见上之可欲,不见下之可恶,法愈疏而乱愈不作,所谓无法之法也。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天下之人共知其筐箧之所在,吾亦鳃鳃然⑤曰唯筐箧之是虞,故其法不得不密,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论者谓一代有一代之法,子孙以法祖为孝。夫非法之法,前王不胜其利欲之私以创之,后王或不胜其利欲之私以坏之;坏之者固足以害天下,其创之者亦未始非害天下者也。乃必欲周旋于此胶彼漆之中以博宪章之余名,此俗儒之剿说⑥也。即论者谓天下之治乱不系于法之存亡。夫古今之变,至秦而一尽,至元而又一尽,经此二尽之后,古圣王之所恻隐爱人而经营者荡然无具,苟非为之远思深览,一一通变,以复井田、封建、学校、卒乘之旧,虽小小更革,生民之戚戚终无已时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自非法之法桎梏天下人之手足,即有能治之人,终不胜其牵挽嫌疑之顾盼;有所设施,亦就其分之所得,安于苟简,而不能有度外之功名。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纲,反害天下。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注释]①二帝、三王:二帝指尧、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②卒乘之赋:即军赋,征集士兵和战车的制度。卒,士兵;乘,军车。③祚命:政权的命运。祚指皇位。④庶孽:皇帝的妃嫔生的儿子。这里指的是汉高祖统24小时下后,实行郡县和分封并存的制度,分封同姓诸侯以便用亲族关系来巩固皇权。⑤鳃鳃然:恐惧的样子。⑥剿说:抄袭别人的言论。00学校
题解]学校是人类社会里最早出现的社会组织之一。人类社会是靠文化来规范和维系的群体,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地从野蛮走向文明,主要是因为学校的存在。学校的功能在于探求真理、传承知识与文化,而在中国的商周时代,学校还兼有议政的功能,人们聚集在学校里,对统治者的治理行为展开议论,从而对国家的治理过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这就是黄宗羲在这里所说的"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然而,秦汉以后,随着君主专制政治的日益强化,学校逐渐沦为专制统治的工具,专制君主的个人意志成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天下因此也就没有了是非。在《学校》一文中,黄宗羲在论述了学校对于国家政治事务的真实意义之后,尖锐批判了秦汉以后历代王朝以君主之是非为是非的弊端,强烈主张设学校以公是非,从而改变中国古代社会权力就是真理的现实,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批判精神和敢于向君主专制政治挑战的勇气。
原文]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①,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②也。盖使朝廷之上,闾阎③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擿④以为非。簿书、期会、钱壳、戎狱,一切委之俗吏。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往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其不仕者有刑,曰:"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伏阙槌鼓,请起李纲⑤;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乃论者目之为衰世之事;不知其所以亡者,收捕党人,编管⑥陈、欧⑦,正坐破坏学校所致,而反咎学校之人乎!嗟乎!天之生斯民也,以教养托之于君。授田之法废,民买田而自养,犹赋税以扰之;学校之法废,民蚩蚩⑧而失教,犹势利以诱之;是亦不仁之甚。而以其空名跻之曰"君父,君父",则吾谁欺!郡县学官,毋得出自选除;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自布衣以至宰相之谢事者,皆可当其任,不拘已仕未仕也。其人稍有干于清议,则诸生得共起而易之,曰:"是不可以为吾师也。"其下有五经师,兵法、历算、医、射各有师,皆听学官自择。凡邑之生童皆里粮从学,离城烟火聚落之处士人众多者,亦置经师。民间童子十人以上,则以诸生之老而不仕者充为蒙师。故郡邑无无师之士;而士之学行成者,非主六曹⑨之事,则主分教之务,亦无不用之人。学宫以外,凡在城在野寺观庵堂,大者改为书院,经师领之;小者改为小学,蒙师领之;以分处诸生受业。其寺产即隶于学,以赡诸生之贫者。二氏⑩之徒,分别其有学行者,归之学宫,其余则各还其业。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其重与宰相等,或宰相退处为之。每朔日○11 ,天子临幸太学,宰相、六卿、谏议皆从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政有缺失,祭酒直言无讳。天子之子年至十五,则与大臣之子就学于太学,使知民之情伪,且使之稍习于劳苦。毋得闭置宫中,其所闻见不出宦官宫妾之外,妄自崇大也。郡县朔望○12 ,大会一邑之缙绅士子。学官讲学,郡县官就弟子列,北面再拜,师弟子各以疑义相质难。其以簿书期会不至者罚之。郡县官政事缺失,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其或僻郡下县,学官不能骤得名儒,而郡县官之学行过之者,则朔望之会,郡县官南面讲学可也。若郡县官少年无实学,妄自压老儒而上之者,则士子华而退之。择名儒以提督学政;然学官不隶属于提学,以其学行名辈相师友也。每三年,学官送其俊秀于提学而考之,补博士弟子○13 ;送博士弟子于提学而考之,以解礼部,更不别遣考试官。发榜所遗之士,有平日优于学行者,学官咨于提学补入之。其弟子之罢黜,学官以生平定之,而提学不与焉。学历者能算气朔○14 ,即补博士弟子;其精者同入解额,使礼部考之,官于钦天监。学医者送提学考之,补博士弟子,方许行术。岁终,稽其生死效否之数,书之于册。分为三等:下等黜之;中等行术如故;上等解试礼部,入太医院而官之。凡乡饮酒○15 ,合一郡一县之缙绅士子。士人年七十以上,生平无玷清议者,庶民年八十以上无过犯者,皆以齿南面,学官、郡县官皆北面,宪老乞言○16 。凡乡贤名宦祠,毋得以势位及子弟为进退。功业气节则考之国史,文章则稽之传世,理学则定之言行。此外乡曲○17 之小誉,时文之声名,讲章之经学,依附之事功,已经入祠者皆罢之。凡郡邑书籍,不论行世藏家,博搜重购。每书钞印三册,一册上秘府,一册送太学,一册存本学。时人文集,古文非有师法,语录非有心得,奏议无裨实用,序事无补史学者,不许传刻。其时文、小说、词曲、应酬,已刻者皆追板烧之。士子选场屋○18 之文及私试义策,虫惑坊市者,弟子员黜革,见任官落职,致仕官夺告身。民间吉凶,一依朱子家礼行事。庶民未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木主○19 之尺寸,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在市肆工艺者,学官定而付之。离城聚落,蒙师相其礼以革习俗。凡一邑之名迹及先贤陵墓祠宇,其修饰表章,皆学官之事。淫祠○20 通行拆毁,但留土谷○21 ,设主祀之。故入其境,有违礼之祀,有非法之服,市悬无益之物,土留未掩之丧,优歌○22 在耳,鄙语满街,则学官之职不修也。[注释]①讯馘(guó):指询问出征情况。馘,割取死敌左耳以计功。②辟雍:周王朝为贵族子弟所设的高等学府。③闾阎:泛指民间。闾,里门。阎,里中门。④擿(tī):挑剔。⑤宋诸生伏阙槌鼓,请起李纲:靖康元年(1126)金兵迫近汴京,兵部侍郎李纲竭力主战,反对议和,劝阻迁都,结果被钦宗罢免职务。太学生陈东和进士欧阳沏率领太学生和汴京居民十万余人伏阙上书,请求抗金。⑥编管:宋代官吏得罪,谪放远方州郡,编入该地户籍,并由地方官吏加以管束,谓之"编管"。⑦陈、欧:南宋太学生陈东、进士欧阳沏。他们用伏阙上书,斥责投降派,请求重用李纲抗金,结果被杀害。⑧蚩蚩:无知,痴愚。⑨六曹:在古代是中国的行政机构,有三公曹、吏部曹、民曹、主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俗以六曹为地方胥吏之通称。⑩二氏:指释道两家。○11朔日:农历每月初一。○12望:农历十五。○13博士弟子:汉武帝时设置博士官,博士官员教授的学生称为博士弟子。博士弟子学习至一定年限,经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的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明、清用作生员的别称。○14气朔:指显示吉凶的云气和每月的朔日。○15乡饮酒:乡饮酒礼,汉族的一种宴饮风俗。起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之集体活动。○16宪老乞言:古代帝王及其嫡长子养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以便遇事时向他们请教。○17乡曲:乡里。○18场屋:科举考试的地方,也称考场。○19木主:木制的神位。上面写着死者姓名以供祭祀,俗称牌位。○20淫祠:滥设的祠庙。○21土谷:土地神和五谷神。这里指社稷坛,古代帝王、诸侯和州县祭土地神和谷物神的场所。○22优歌:这里指一种挥霍无度的奢侈行为和不好的民风。
可以
很喜欢很喜欢
卖家MM的水平很高人也很有耐心看到好多买家的评价都给的很高没想到真的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