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图书
人气:25

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化>文化研究  
  • 作者:[陈先达]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303224005
  •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8
  • 印刷时间:2017-08-01
  • 版次:1
  • 开本:32开
  • 页数:280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精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地展现了陈先达先生对于文化及文化自信问题的探讨。书中关于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的精神、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等一系列重大议题的论述,对于从事文化研究和思想理论工作的学者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书的出版对于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理论指导价值。

编辑推荐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途上,文化自信是具有引领意义的纲领和信念,也是富有前景的追求和展望。 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具有时代性的命题。

作者简介

陈先达,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30年12月30日生于江西鄱阳,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195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并留校任教至今。

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系主任,第三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哲学组组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科学委员会委员等职。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著有《陈先达文集》《问题中的哲学》《处在夹缝中的哲学》等,随笔集《回归生活》《漫步遐思》《史论拾零》《宜园杂论》等。

目录

前言1

上篇文化及其基本问题

/01文化的定义与功能3

一、文化是精神生产的创造物4

二、文化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同一性的精神加固器12

三、市场经济下的文化建设19

四、西方社会不可能依靠东方文化摆脱危机25

/02文化的本质与基本形态30

一、小文化与大文化30

二、理论形态文化与世俗形态文化38

三、文化的多元性、相对性以及文化的先进与落后46

四、应该重视两种文化传统51

/03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53

一、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与联系53

二、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和阶级性问题60

三、文化发展的本质是创造72

/04社会历史考察中的文化视角80

一、历史唯物主义不是文化决定论81

二、文化问题成为时代的热点的社会背景86

三、文化问题考察中的两种历史观88

四、当代人类困境不能简单归结为文化危机93

五、中国文化争论与中国社会发展前途的选择96

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性98

中篇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01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111

一、文化自信与民族解放112

二、文化是有机整体118

三、文化自信与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122

/02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31

一、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交流作用131

二、对儒家文化圈国家和地区的道德教化作用135

三、在社会主义中国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138

/03中华文化经典与中华文化精神154

一、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生存智慧的结晶155

二、中华民族文化与中国人民160

三、历史杰出人物与中华文化精神的人格化168

/04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178

一、应该站在社会形态更迭的高度来审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179

二、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变革中国社会181

三、只有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取得胜利184

四、正确评价儒家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187

五、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190

六、可不可以“尊孔读经”193

/0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时代课题198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199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各自的性质决定了二者相结合的可能性202

三、防止文化虚无主义与文化复古主义 204

下篇文化强国与中国道路

/01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9

一、 繁荣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必经之路 209

二、文化强国与提高文化软实力 211

三、文化安全与文化交流216

四、破解文化强国建设的体制之谜219

五、建立文化强国的迫切性222

/02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225

一、中国道路与中国方案225

二、中国道路之争230

三、中国道路的文化自信236

/03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244

一、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244

二、 坚持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252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意义259

/04在为祖国和人民立德立言中实现价值265

一、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266

二、哲学社会科学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和重要手段270

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275

媒体评论

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书评: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扛鼎之作

——读《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作者:张立波《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07日 16版)

文化是当今哲学关注的热点,文化问题是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途上,文化自信是具有引领意义的纲领和信念,也是富有前景的追求和展望。年高德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陈先达先生近年来在文化问题上发表了一系列精彩论述,《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以下简称《文化自信》)正是基于这些论述的皇皇之作。

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问题,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基本理论和方法,正确处理古今中外的关系。基于这样的思想构架,《文化自信》从宏观层面的思考出发,集中在中观层面上,并对微观层面有所涉猎。对文化及其基本问题的哲学思考和一般性思考,属于宏观层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等议题的思考,属于中观层面;对是否可以“尊孔读经”等问题的思考,属于微观层面。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探究相互结合乃至交融,使得《文化自信》既有博大精深的品质,又有细微之处的关怀,远近兼顾,刚柔相济。

历史唯物主义不是文化决定论,这是《文化自信》的理论出发点。对文化的定义与功能的阐发,对文化的本质与基本形态的分析,对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关系的把握,都应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文化问题何以成为现时代的热点不可能从文化本身得到解释,当代人类困境不能简单归结为文化危机,西方社会也不可能依靠东方文化摆脱危机,因为西方的问题在根本上是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危机。强调物质生产方式对精神生产的制约性,丝毫不会否认文化作为“保持社会稳定和同一性的精神加固器”的重要意义,不能削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会忽视建立文化强国的迫切性,而是突出表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单纯是一个文化问题,必须依靠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信,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绝不是文化自大,更不是文化上的闭关锁国或拒绝文化交流,当代中国是当代世界语境中的中国,一如当代世界是中国于其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世界。陈先生不赞成“东方文化主导论”,更不同意中西“文化冲突论”,中国文化自信的重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化自信》熔文史哲于一炉,富有哲学的崇高、史学的深邃和文学的优美。在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时,陈先生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阐明民族复兴与民族文化复兴的内在关联,认为必须保持中国传统文化滚滚向前的机制。陈先生对文化自信的阐述是历史的,论证是哲学的,语言是文学的,读者不妨把《文化自信》同时作为史学著作、哲学著作和理论随笔来对待,先是扼腕沉思,而后击节称赏。

文化离不开人的创造,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与对历史上文化经典和文化名人的崇敬是分不开的,新形势下的文化自信也在召唤和培育“既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又具有创造性”的文化名人。“我们不要害怕文化名人,我们不是名人太多,而是名人太少”。陈先生所说的“名人”,不是单纯沉浸于个人兴趣爱好中、自娱自乐的思想者和作家,而是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和手段,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承担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历史使命,思想自由与责任不可分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是一个能够产生也应该产生伟大思想家和理论家的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定能大有作为。

文化自信》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扛鼎之作,直面理论疑点、难点和现实生活中的焦点问题,一定程度上奏响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黄钟大吕”,具有辞典的意味、教科书的性质和研究指南的功能。

(作者:张立波,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不错的书,帮人买的

2017-11-15 13:53:0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博大精深 好评

2017-09-28 16:17:24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包装的还不错,纸张还可以

2017-10-04 17:47:05
来自扁叶竞**的评论:

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喜欢,哲学宝典!

2017-11-11 09:41:24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