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临近尾声的时候,摆在美国眼前的有两个问题:日本会不会投降?对日本能不能用对德国的办法?
为了制定后决策,美国政府动员了各方面的专家来研究日本,提供资料和意见,其中包括了本书作者、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
美国人或者更多西方人眼里不可理喻的一些行为,恰是本尼迪克特用来解析日本文化本质的范本。书名中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征。“菊与刀”的组合,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
本尼迪克特在二战结束后写成《菊与刀》。《菊与刀》共13章:从对战争的看法讲起,讲到明治维新,再分述日本人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一直到怎样“自我训练”(修养)和孩子怎样受教育。全书夹叙夹议,抛开了对樱花、茶道、武士道等煽情描述,更多是对家庭关系、精神信仰进行白描式的对比,诸如美国人和日本人看待健康、物质、战争宣传、家族关系等的不同观念。
菊与刀》直接影响了美国对日政策,美国战后对日政策的成功也证明了《菊与刀》对日本人所做研究的成功。从此,西方对日本文化的研究热潮也揭开了序幕。
2016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文化人类学博士倾情翻译
影响全球70年的现代日本学鼻祖
二战后美日国际关系史的关键文献
1944年,二战快要结束,日本败局已定。为了制定战后美国对日本的大政方针,华盛顿委托本尼迪克特对日本进行研究。这本研究报告经过增添以后,于1946年公开出版,引起日本各界强烈震动和关注。
1951年《菊与刀》被列入日本《现代教养文库》,至1963年已重印36次。
1982年出版的一本介绍“日本学”名著的书中称赞《菊与刀》是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是文化人类学者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
1995年,《菊与刀》在日本加印101次。
1999年,日本一国销量已超过230万册。
至今,《菊与刀》已被翻译成30种语言,销售逾3000万册。
鲁思 本尼迪克特
Ruth Benedict
1887.6.5-1948.9.17
出生于美国纽约
著名文化人类学家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曾任美国人类学学会主席
代表作《菊与刀》被誉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曾被三岛由纪夫盛赞为“着力阐述日本传统文化之二元性,在对日本文化深感好奇的西方人中影响力最为深厚”。
译者
何晴
80后,出生于苏州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文化人类学博士在读
已出版作品:
1294》
为她准备的好躯壳》
我走得很慢,但我从未停下来》
Chapter 01 任务:研究日本
Chapter 02 战争中的日本人
Chapter 03 各就其位
Chapter 04 明治维新
Chapter 05 历史和世界的亏欠者
Chapter 06 回报万分之
Chapter 07 “最难承受”的报答
Chapter 08 洗刷污名
Chapter 09 人情的范畴
Chapter 10 美德的困境
Chapter 11 自我约束
Chapter 12 儿童学习
Chapter 13 投降后的日本人
译后记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恩”的首要意义在于制造亏欠感。
等级制是最不适合出口的商品。
自尊自重的人生活准绳不是“扬善避恶”,而是做一个“符合期望”的人,为世人的“期待”放弃个人需求,避免“令世人惊诧”。做到了这一点,他们才是“知羞耻”、且无比谨慎的善良之人,会为家庭、家乡和国家带来荣耀。由于背负的期待,日本人变得非常容易紧张。一方面这种紧张令日本实现了成为东方领袖和世界强国的远大志向,另一方面也为个人带来了巨大压力。日本人高度谨慎,既担心失败,也担心自己作出了巨大牺牲依然被人小瞧。他们时而会被激怒,富有攻击性,但并非像美国人那样是因为原则或自由受到了挑战,而是因为受到了侮辱或诋毁。届时,他们那个危险的自我爆发了,如果条件允许会向侮辱者复仇,否则就只能冲着自己发泄。
美国人已经习惯了生活在一个挑战不断的世界里——并且已经准备好了去迎接挑战。但让日本人感到放心的生活方式,则是万事已提前规划好。对他们来说,较大的威胁莫过于不可预知的意外。
日本人所宣传的“各就其位”理念,其实是一种深植于他们社会经验的人生准则。几个世纪以来,不平等就是他们最熟悉也最习惯的生活方式。遵循等级制度的行为对他们来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但这不同于简单的西方国家式的专制主义。
为了避免被世人排斥和非议,他们必须放弃刚刚懂得享受的个人乐趣,并为了人生正事压抑这些情感冲动。少数人未遵守这种模式,他们因此冒着失去自尊的危险。自尊自重的人生活准绳不是“扬善避恶”,而是做一个“符合期望”的人,为世人的“期待”放弃个人需求,避免“令世人惊诧”。做到了这一点,他们才是“知羞耻”且无比谨慎的善良之人,会为家庭、家乡和国家带来荣耀。
在所有的佛教教派中,僧侣普遍会结婚并赡养家庭。日本人觉得很难接受灵与肉不相容的理论。“顿悟者”的圣性主要体现在他们自律的冥想修行以及质朴的生活方式。超凡入圣不代表他们就要穿得破破烂烂,对美景视而不见,对乐曲充耳不闻。日本的圣人可能每天做的事就是吟诗、茗茶、赏月、观花。禅宗派甚至提醒信徒们避免“三不足——衣不足、食不足和睡不足”。
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潜入冰冷刺骨的水中或者站在山泉瀑布下,都是标准的苦行术。有些是为了锻炼身体,有些是为了获得神灵的怜悯,有些是为了进入入定的状态。日本人最喜欢的冷水苦行是在黎明之前站或坐在冰冷的瀑布中,或者在冬夜往自己身上泼冰水三次。这么做的目的是锻炼自我,直到其能保持意识清醒而不感觉痛苦。一个信徒这么做的目的是训练自己不受干扰而持续冥想。当他不再感觉到水的刺骨,以及身体在寒冷黎明的颤抖时,他就达到了“娴熟”。此外,不求任何其他的回报。
死并非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存在。
——村上春树
日本是个极其矛盾的民族,柔美的花与刚烈的刀可以同时被人尊为至美而刚柔相济。……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本尼迪克特所著的《菊与刀》,在对日本文化深感好奇的西方人中影响力为深厚。她着力阐述日本传统文化之二元性,她也领悟到了这种矛盾性。
——三岛由纪夫
读过《菊与刀》的许多日本学者,至少我所知道的,无不交口称赞它的资料丰富。《菊与刀》具有至今那么多(外国人写的有关日本的)书都没有的新鲜感受和深刻尖锐的分析。我希望所有的日本人都要读这本书。
——日本著名学者 川岛武宜
日本不是一个普通正常的国家,它是一个隐藏在“暖昧”表象之下,无与伦比的单一民族集团性和不择手段的进取性的国家。不管“菊”也好,“刀”也好,都是维护大和民族共同体,进取扩张的手段——不同的手段而已。在日本人的世界里,两种截然相反的东西,构成了奇特的“互补”。
——新加坡前总理 李光
日本人以赤条条一无所有的民族,从中国、印度输入各种物质的、精神的文明,且能够通通消化起来,适应于自己的生活。更把这个力量来做基础,迎着欧力东侵的时代趋向,接受由西方传来的科学文明造成现代的势力。民族的数量,现在居然足以和德法相比。……我们在客观的地位,细细研究他,实在日本这一个民族,他的自信心和向上心,都算是十分可敬。
——戴季陶
这小半年都沉迷于日本文学无法自拔,自然而然就找来这本书来读,没有失望,看过之后理解了很多我以前一直无法的理解的东西,比如日本人为什么会有【生而为人,对不起】的想法,为什么那么喜欢自杀。
然对日本文化的研究会让我们更清晰准确的了解他们,但是个人觉得那些研究都是在特有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中国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你说孔孟之道陈朱理学陶冶了我们数个世纪,然而于当下的我们来说,有多大的影响吗?所以我觉得日本人现今也不是此书中所描述的样子。
《南京大屠杀》关于屠杀原因的研究,对日本军国主义文化更加好奇。尤其是军事化管理的学校和军校,以及青少年教育。日本国内的反战派的立场和观点是什么?为什么天皇以及主要皇室可以“独善其身”?
一位美国老太太在1944年写的日本民族性分析,西方了解日本的第一选择。极强的荣誉感和自尊,强烈的等级意识,各安其分,使命感强,急于报恩,怕接受别人情义无法报答,把天皇奉为神。极难征服,征服后十分听话。把精神看的比物质重要很多。对孩子老人宽容,对成年人要求严苛。
二战期间为帮助美军战胜日本、顺利占领管理日本而开展的日本研究。不过因为看过太多此书的摘引或者相同论述,看起来没有那么多“恍然大悟”的感触了。但是作为研究日本国民性的先行者,绝对是经典。
二战结束之前的日本民族特性,与中国有极大相似处。人类学、文化学、心理学、比较文学。在初步了解了“刀”的意义后再去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日漫,也可看出东西文化交融更替,思想的进步,女权的解放。
西方人眼里的霓虹金,可以看看,未必全真。大和民族的文化既保守又开放。虽然效仿过唐,又经历过明治维新,岛国的文化放眼全世界依旧显得很独特。可能还是跟区位特征有关,毕竟是岛国,加上地震、火灾频发,忧患意识比较重。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才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日本文化。
小时候看了不少的日本动画(一休),前段时间看了火影的剧场版,发现读完此书之后,竟然能够解释一些日本动漫中特有的因素,比方说:精神控制术、耻感文化、严格的等级制度......虽然,书中介绍的日本特性已经逐渐消失,但是这不失为一个了解过去的和现在的日本的重要途径
日本人的行为准则好像是这样:选定一条道路便全力以赴,如果失败,就另作打算。坦白的说。我倒是很欣赏这种不装南墙不死心,撞了南墙立刻就回头的行为方式。全力以赴的付出。毫无遗憾的转身。有种别样的潇洒。
说实话当时看的时候有的观点表述得让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可能是过于挖掘根源和传统,让我有点怀疑作者的认知是否客观,国家也是在发展的,现在看觉得有点过激,不过的确打开眼界,提供了很多认知的渠道
美国人写的非常具体全面,也很客观,极利于快速清晰地了解日本民族性格。但是该怎么评价这种来自战胜国的美国眼光呢?还有什么时候也能有这样一本短小精悍的书写中国人性格的书呢? 以及,对于日本之外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多么神秘迷人而不可思议的民族啊!
日本有好多文化和中国的很相似,没准就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从一个美国人眼中看日本,想想他们引以为傲的传统有哪些地方是不合理的,再来反思下和日本有好多相似的中国,我决定好多传统观念限制了我们的发展,随手一个例子,为什么要有那么明确的等级制度??
不管一个人的行为或意见如何古怪,他的感受和想法是和他的经历有关的。即使是单独发生的看似毫无关联的行为之间也存在着一些系统的联系。看完这本书后不是那么向往日本了,因为少了很多神秘感多了理解。
本人类学家还在执著于研究‘文化’的时期的著作,特色是‘东西’对立,并且有很强的政治企图。虽然这种研究方法与动机都已遭到学术主流批判与摒弃,但得出的成果还是很有洞见力的。书中不乏中日文化的对比,比如中国道德的核心价值是仁,而日本则不然
书里说在日本如果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为他提供帮助,这会是一件令他讨厌的事情,因为会增加受恩者的负恩感。日本人就是太不爱给别人添麻烦了,麻烦了别人都会自己嫌弃自己,之前看到的一个帖子里说自杀的人都要安排好自己的行程、怕给别人添麻烦。
日本传统教育的不连性(幼年放纵,而成年后严格约束于忠孝诚和“义理”等“耻感”道德体系)造就了国民性格的两面性。这对今日之中国也有借鉴意义。我们今天的所为,不仅影响的是自己的孩子,甚至也塑造的是下一代的中国人。
虽然已经和当下的日本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但是仍然有许多值得参考的价值。本书揭露了日本文化的价值观以及日本社会的压力来源。同为东亚国家,日本的耻感文化和中国有相似之处,但中国更像是耻感和罪感的结合
感觉日本民族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日本把中华民族精神学习的淋漓尽致,只是加入了极端主义。日本是世界上插花艺术最好的国家,也是最崇尚武力的民族,菊与刀是相互矛盾的两者,但在日本人心中却能和谐共存,这是个有精神分裂的民族。
作者以美国道德常识坐标来论述日本民族的一些思想和行为,作为一个中国读者有时在理解美国人看待日本的视角时又会忍不住用中国伦理去对照审视一番。而且成书于二战结束之初、有些论述还与现代日本的印象相左
一个非日本学者的研究还是有独到的见解,当然也不求面面俱到。谈到日本民族性格,联想到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探讨我们自己,而日本似乎又有我们的影子,其地理位置同英国相似,但在民族性格、政治智慧,文化特点又有很大的不同,能亲身去体验就更好了
我读的版本可能有问题,总感觉作者有些东西表达的不够顺畅,或者是不够完整,但总的来说,书挺有意思的,可以对日本有个大概的认识,还会发现,为什么他们的大部分电影接受不了,为什么他们的产品如此精致,又为什么礼仪如此严谨的国家老是拍黄片……
认为精神优越于物质精神可以创造奇迹,高度重视自己的形象和名誉,视死如归才是英雄伤员患者看做废物,明显的阶级贵族社会,分明的礼节,不忘恩情,对小事敏感,对天黄崇拜,必须隐忍和克制地震等灾难不能慌张会视为有损名誉.
看的过程中觉得日本人克制的变态,看完觉得人生观价值观这种东西真的没有对错,信奉的东西不一样而已,重要性排序不一样而已,“它是在追求一种按照自己意志生活的自由”。所以努力去理解别人而不是直接一句看不惯就到这了。
是以一个美国人的角度来剖析日本的民族性。其实日本文化我懂蛮少,其实能代表民族意识的行为都源于文化和背后一整套的价值体系。虽然不可避免了夸大了美国所谓的“自由和民主”,但作为外族人,对日本人行为的分析算很好了~
这本书更像是一个美国人对日本人的调研报告。民族本宗不变,但个体之间也必有不同之处。作为一个读者,主要是因为对日本文化感兴趣。其次是认为一切事物有因必有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何必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有点迫切的想知道中国的社会价值是怎样的,动机如何,做法如何,而另一个国家--韩国又是如何,以及朝鲜和韩国相比谁更代表了传统的文化价值?同一个儒文化圈子下不同的文化对近现代的反应,其中差异的比较总是很能够引人兴趣的。
读的有点快,没有很好的思考~不过作者作为一个美国人,从教育,宗教,义理等各方面对日本文化进行了剖析…菊与刀,把自己当成一把刀,时刻注意拭去自己身上的锈迹,但是又不囿于自我限制,将对美之类的各种欲望视为必然,特别矛盾的一个民族
对于中国和日本的一些剖析我就目前的阅历来说还是挺赞同的,有些观点读完后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虽然如大家所说有些地方可能有些偏颇,但是我觉得一个从未到过日本的人,通过资料以及一些日本人的接触就可以写出这样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