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国士无双伍连德图书
人气:47

国士无双伍连德

伍连德是中国卫生防疫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现代科学家中及时位为世界所推崇者。自1907年从南洋归国服务,30年间始终为中国现代医学的领军人物。其一生丰富多彩、曲折坎坷,是从晚清到民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
  • 所属分类:图书 >传记>科学家>医学卫生  
  • 作者:[王哲]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33446536
  •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11
  • 印刷时间:2014-11-01
  • 版次:2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伍连德是中国卫生防疫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现代科学家中及时位为世界所推崇者。自1907年从南洋归国服务,30年间始终为中国现代医学的领军人物。其一生丰富多彩、曲折坎坷,是从晚清到民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尤其是在1911年东三省大鼠疫时,伍连德临危受命,领导了一场由中国人主导的国际防疫行动,成功地扑灭了数百年不遇的大瘟疫。本书试图从大历史的角度,通过伍连德这个人物来展现现代医学

在中国的传奇进程。

编辑推荐

寻找伍连德

前几年,曾写过一篇《寻找莫理循》刊在《中国编辑》创刊号上,感叹这个当年英国《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袁世凯的政治顾问,与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重要事件脱不了干系的人物,不到百年,竟然被史学研究界冷落得几乎无人所知。文章刊发后,引发了一连串生动感人的故事,催生了《北京的莫理循》、《莫理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莫理循眼里的近代中国》、《中国的莫理循》、《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1910,莫理循中国西北行》莫理循书系。中央电视台《探索 发现》栏目正在拍摄的五集电视片《复活的档案——莫理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已进入后期制作阶段。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也将澳大利亚骆惠敏教授的研究莫理循的资料共150箱,重达2吨引回了国内。作为一名小编辑,能为推动莫理循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甚感慰藉。

在寻找莫理循的过程中,又一个不该被历史遗忘的人物——伍连德,从尘封中站立起来,走进了我的视野。如果说莫理循是个洋鬼子,是“帝国主义分子”,把他忘记也就罢了,那么,伍连德是我们民族的功臣啊,为什么把他也忘了呢!

伍连德(1879-1960),祖籍广东台山,生于马来亚槟榔屿,英国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他是我国著名预防医学家、医学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际著名卫生防疫专家,是中国卫生防疫、检疫、医学教育、医院管理和医学交流的先驱。1907年应清政府之邀,从马来亚回到祖国,至1937年。三十年间,伍连德为了中国现代医学的建设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尤其是在1910年东北大鼠疫中,他作为清政府的全权总医官,率领东三省防疫人员,在不到四个月时间彻底消灭了这场百年不遇的烈性传染病的流行,拯救了千万人的生命。除了在卫生防疫上的成就外,伍连德是中华医学会的创建人之一和第二、三任会长,他主持创办了二十多所医院或医学院校,力主收回港口卫生检疫权,还是中国禁毒的主要人物。梁启超回顾晚清到民国五十年历史,发出这样的感慨:“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伍连德,字星联)博士一人而已!”

莫理循和伍连德同是英国的医学博士,他们在中国相识相知,成一段佳话。在《莫理循书信选》中读到一封伍连德给莫理循的信,令我对伍连德的伟大人格肃然起敬。在以推翻清朝政府为目的辛亥革命爆发后,作为清廷卫生官员的伍连德,关心的不是自身安危和生存,而是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关切在战场上交战双方流血的将士。他作为参加国际鸦片会议的中国代表,正赴海牙参加会议途中,以万分焦急的心情,在飞驰的列车上给莫理循写信:“请求你并通过你促使《泰晤士报》和英国公众帮我筹集基金来装备起一个红十字会,由我率领开赴前线,一视同仁救护双方伤员……这是我一生中关键的时刻之一,我随时准备报效国家并甘受任何艰难以期向我的人民表示我为他们而生活、工作。” 他真正做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啊!

著名旅澳历史画家沈嘉蔚是莫理循研究的推动,他又鼓励我寻找伍连德,唤醒民族的记忆。他受马来西亚友人之邀,画马来西亚历史画,将伍连德列入这幅历史画的人物群像中。他亲赴马来西亚,到怡保市,找到了伍连德晚年行医那间诊所,采访了当年被伍连德诊治过的病人。更为称奇的是,沈嘉蔚拜访主席陈平时,陈平说起伍连德一段鲜为人知的遭遇。二战期间,马共游击队曾绑架在当地悬壶济世的伍连德医生,向其索要抗日捐资。因马来亚没人知道伍连德曾经的辉煌,曾在中国立下的伟大功绩。

作为出版人,能做的就是尽快出版伍连德传,向人们介绍伍连德,宣传伍连德“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精神。谁能承担起这个重任?作者至少必需符合三个条件:,英文要好,要能读英文原版的伍连德自传及相关英文资料;第二,要有中国近代史知识。伍连德是北洋政府和民国政府的重要卫生官员,与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多有交往和联系,作者必须能还原当时的人名、地名、事件。第三,要有医学知识。伍连德是医学家,有许多医学名词、术语要能翻译。对作者有这么专业的定向要求,去哪找呢?上网海选。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天涯网”上找到了远在美国的“京虎子”,旅美医学博士。他经常在网上对中国近代史、当代公共卫生事件评述文章,其中有一篇近三万字的伍连德小传《国士无双》,感情饱满,文采洋溢。请他写伍连德传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虽不曾谋面,甚至连他真实姓名都不知道,但共同的理想,使我们相互信任,一拍即合。他立刻放下手中正在写作的长篇《人在北美》,全身心地投入到伍连德传的写作中,他说这是他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近三万字的伍连德传略,丰富成了近三十万字的《国士无双伍连德》。京虎子以满腔的热忱、广博的医学和史学知识,向读者讲述了一代医学家伍连德的传奇故事。也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国现代医学史研究、国内伍连德研究的一些空白。

2007年,是伍连德归国100周年纪念。4月9日,《国士无双伍连德》首发式活动选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伍连德讲堂”举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前身是伍连德亲手创建并任首任院长的北京中央医院。这是所中国人建的大型西医院。作者京虎子专程从美国回来参加首发式活动,也就有了一场大多不曾相识却心心相通的“伍迷”们在北京的聚会。

在寻找伍连德的过程中,得知已经有人从不同的起点发现曾经誉满全球的伍连德,并怀着景仰和崇拜在积极地宣传伍连德了,只是范围还很小,声音还很微弱。但我却感到很安慰,因为不像我当初寻找莫理循时那样的孤助。

吕文浩,中国社科院近现代史研究所博士,无意间得知我在启动伍连德传记的选题,也多方搜集有关资料,让我寄给远在大洋彼岸的京虎子。

华新民,中法血统。出生于北京,1976年移居法国,1990年因思念北京而回国。自由撰稿人,专职北京胡同保卫者,保卫伍连德故居在内的北京名人故居,掀起了一场伍连德故居保卫战。

礼露,原中新社编辑,2003年不幸染上“非典”,九死一生后,在查找相关资料中发现了在我国历史上曾有一位伟大的防疫学家叫伍连德。现她已退休,全职在宣传伍连德。

曾一智,《黑龙江日报》记者,在积极呼吁抢救具有文物价值的历史建筑时,发现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任校长伍连德,发现了他在东北防疫时做出的非凡的贡献。

曾海波,湖南经济电视台编导,在制作军事纪录片《常德细菌战》的节目中,发现了伟大的伍连德。1941年,日军在湖南常德发动了一场细菌战,在反细菌战中,犹太籍细菌学家伯力士,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伯力士是伍连德培养的,在东北防疫时的重要助手。

窦坤,北京社科院博士,莫理循研究专家,在澳大利亚访学期间,寻访到一批从未披露过的伍连德与莫理循的通信,提供给京虎子写作时参考。现这些信已译成中文附在《国士无伍连德》中。当我把这些原信的副本呈给现居新加坡的伍连德的女儿伍玉玲女士时,她泪流满面,见到父亲的手迹,就如见到亲爱的父亲。

……

全国人大副委员会长韩启德先生为《国士无双伍连德》写的热情洋溢的序,给“伍迷”们极大的鼓舞,天真地策划着,能找到哪个有民族良知政府机构,或投资商,拍一部关于伍连德的电视片该多好啊,伍连德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民族的脊梁,是民族的灵魂!

历史不会忘记,寻找伍连德的故事还在继续。

作者简介

王哲,医学博士。笔名京虎子。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毕业后从事艾滋病基础和流行病学研究,后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继续从事艾滋病研究。现从事电脑业,业余时间进行写作。继《国士无双伍连德》(获得第二届中华出版物图书奖)出版后,近几年出的相关书籍有《上帝的跳蚤》《微战争》(三册)《寻找魔球 - 现代制药传奇》《疾病的模样》等近二十本著作。他的微博weibo.com/jinghuzi/被评为“新浪微博2016十大影响力医疗大V”。

目录

序(韩启德)

及时章 少年苦旅

第二章 此去经年

第三章 天赐英才

第四章 慷慨出关

第五章 飘雪天涯

第六章 风波骤起

第七章 决战时刻

第八章 经历绝望

第九章 慷慨悲歌

第十章 天下扬名

第十一章 十年磨剑

第十二章 卷土重来

第十三章 事业由人

第十四章 先锋旗手

第十五章 中西结合

第十六章 奠基创业

第十七章 生死一线

第十八章 一战

第十九章 老兵不死

第二十章 光芒重现

后记

再版后记

在线预览

序 |韩启德

伍连德先生是我国著名预防医学家、医学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际著名卫生防疫专家,是中国卫生防疫、检疫、医学教育、医院管理和医学交流的先驱。从1907年到1937年的30年间,伍连德为了中国现代医学的建设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尤其是在1910年东北大鼠疫中,他作为清政府的全权总医官,率领东三省防疫人员,在不到四个月之间彻底消灭了这场百年不遇的烈性传染病的流行,拯救了千万人的生命。除了在卫生防疫上的成就外,伍连德是中华医学会的创建人之一和及时、二任会长,他主持创办了20多所医院或医学院校,力主收回港口卫生检疫权,还是中国禁毒的主要人物。

伍连德先生不仅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而且还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榜样。在他的一生中,无论取得多大成绩,享有多高的荣誉,始终把这一切都归功于祖国给予他为国效力的机会,以为祖国作贡献而自豪,以为人民解除病痛、提高人民健康而欣慰。

伍连德先生出生在南洋槟榔屿,在英国接受医学教育,学成后毅然回国服务,将自己最宝贵的年华贡献给中国的卫生防疫事业。无论在国内还是在海外,他一贯以身为中国人而自豪,随时随地为捍卫中国的主权,扩大中国的影响而努力,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他心中永远以祖国为重。在他身上充分体现出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家是有自己的祖国的这一道理。伍连德先生是我国百万留学人员的杰出代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更多的莘莘学子走出国门,负笈求学。伍连德先生是值得广大留学人员学习的榜样。

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正在腾飞。伍连德先生在风雨如磐的旧中国,尚且能够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做出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现在的医学工作者更应该在医学领域取得世界经验丰富的原始创新成果,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保障全体国民健康的独特道路。这是当代中国医学工作者应有的民族自信和自觉。

伍连德和北京大学医学部渊源颇深,是附属人民医院的创办人和首任院长。由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生王哲先生为他写传,也体现了新一代医学工作者继往开来的意愿。

是为序。

文摘 |第五章 飘雪天涯

1910年底的中国,千疮百孔就象一个行将沉没的巨轮。经过甲午战争和义和团运动,国力大伤,加上巨额的庚子赔款,可谓举步维艰。国家建设也因为动乱的影响,进展缓慢。仅从卫生方面上说,当时中国的卫生状况十分简陋。城市卫生方面的管理体制只是初创阶段。北京于1905年开始在巡警总厅下设卫生处,管理城市的卫生事务。而整个北京的卫生设施,只有两家设备简陋的官医院,和七、八家规模不大的由外国人开办的医院。京城如此,其他省市的医疗卫生状况甚至连简陋都称不上,很多地区是空白。

当时中国通晓西医的人才极为稀少,普通的诊断技术和实验设备更是无从谈起,甚至起码的验尸和解剖实验,都不为法律所允许。广大的官员和民众,缺乏现代科学知识,对传染病一无所知,更谈不上预防控制,卫生防疫基本上属于一无所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地处天北的哈尔滨爆发了死亡率极高的流行性传染病,而这个城市的很大一部分和这个地区的铁路还是控制在俄国人手里。整个哈尔滨市,竟然没有一个华人西医。

中央政府派往哈尔滨调查和控制鼠疫的卫生官员,是由外务府临时从陆军军医学堂中抽调委派的,一共只有一个教员加上一个学生。他们俩拿着大清国的护照,坐了三天火车才到达的。如果告诉当今的科学家,给他们这种条件,他们会如何反应?

在当今许多中国科学家的眼里有声色犬马、有功名利禄、有争权夺利,就是没有科学道德和科学家的责任,更没有继承历史的宝贵财产的意识和勇气。当萨斯过后,人们重新挖掘这段历史,一个人从历史中站起来,让这些所谓部级国际级专家们在一瞬间变得无比的渺小,让今天的许许多多科学人感到无比的惭愧。

让时光隧道再把我们带回1910年,一段我们民族值得骄傲的历史、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一段悲壮的辉煌,在这里开始了。

1910年12月24日,傍晚,哈尔滨火车站。

站台上稀稀落落地站着来接站的人们,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道台衙门的一位官员和几名衙役。从长春来的列车正由远而近驶来。

一位衙役小声问:“不知这位钦差大臣是何方神圣?”

另外一位衙役道:“听说是天津陆军军医学堂的,姓伍。”

领头的官员听到后,叹了一口气:“咱这地方现今这种情况,派谁来恐怕也一筹莫展呀。恐怕这位钦差大臣是不知深浅,等他和道台大人一样碰几鼻子灰就明白了。”

说话之间,火车已经进站停稳,旅客开始三三两两地下车。官员赶紧吩咐:“都机灵点,一会见到钦差,手脚都给我麻利点。”

离旧历新年只有一个多月了,本来闯关东的人不久就该陆续返乡了,现在闹鼠疫,已经有不少人开始进关逃难,从南边来的更是没有多少人了。道台衙门的人在站台上东张西望,就是没有发现哪个车厢下来前呼后拥的钦差。

此时的气温是零下30度,这时,前面的车厢下来两个瘦弱的年轻人,穿着有些单薄,一下车就被冻得哆哆嗦嗦。

大家不禁都被这两个人吸引住了,觉得十分有趣。走在前面的人右手拿着一架古怪的东西,好像是一种西洋出的镜子,左肩背个装得满满腾腾的西式书包。后面那位吃力地拖着两个箱子,里面不知装着什么东西,磕磕碰碰地发出清脆的响声。

衙役们又开始小声嘀咕:“这俩是干什么的?”

“看起来象小日本,变魔术的吧?”

“这时候,他们来这儿干吗?现在哪里有人有心思看戏法呀?”

官员正要喝止他们,这两个人已经在面前站住。走在后面的那位问:“你们是道台衙门来接站的?”

官员一愣,很快反应过来:“你们是京里来的钦差?”

年轻人点点头,一指前面那位:“这位就是伍大人。”

官员赶紧行礼:“于道台派我来迎接大人。” 那位伍大人点点头,看着车站出神。

官员看看这位长得象个毛头小伙的钦差大臣,心里叹息,不定又是哪家王公大臣留洋回来的公子利用这个机会博个出身那,这个国家是没救喽,如此大事也能当儿戏?心里这样想着,表面上还是恭恭敬敬的:“两位大人一路辛苦了,来人,把大人的行李接了。” 自己抢先从钦差的随从手里接过一个箱子,随便一拉就要走。那随从急了,抢了回来:“慢点慢点,里面是玻璃的,小心,我自己来”。

官员只好放下箱子,召唤从人们跟着钦差的随从去行李车上卸行李。回头一看,钦差大臣还站在哪里出神,不知在想什么?不禁在心里长叹一声,这么非呆即傻的什么事呀?

他哪里知道,伍连德正在为历史所感动。

一年多以前,就在此地,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刺杀。朝鲜义士安重根击毙日本大臣伊藤博文,当时在场并处理这个案子的正是前任道台施肇基。

伊藤博文满脸微笑走下火车,和施肇基握手,然后走向俄国财政大臣,两人寒喧后并肩向外走。安重根从人群中冲了出来,越过两排俄国士兵,来到伊藤博文面前,拔枪、射击,日本一代名臣中弹,就倒在伍连德现在所站的地方。

伍连德突然想起在天津,唐绍仪酒醉后讲的,伊藤博文冲冠一怒为红颜,於是日本加快吞并朝鲜的步伐,这才有甲午海战;想起沉没的致远舰上妻子的叔父,和击中三舅的弹片。

寒风刺骨,雪意愈浓,伍连德打了一个寒战,联想起哈尔滨的鼠疫,顿时忧心忡忡。

历史是由人来谱写的。

在那个寒冷的北国下午,伍连德站在伊藤博文丧命之地,开始谱写中国人的辉煌历史。

2

费了一番周折,林家瑞和道台衙门的人终於从行李车上取下行李,发现伍连德还静静地站在那里沉思,便上前轻轻地说:“伍大人,可以走了。”

伍连德这才从历史的沉思中清醒过来,问道;“家瑞,带来的东西都好吧?”

林家瑞回答:“我查过了,都安好无损。”

伍连德四下看了看:“这就去衙门吗?”

接站官员躬身回答:“今天太晚了,道台大人已经吩咐在一家俄国饭店为大人预定好了房间,请大人先去饭店休息,明天再接大人去衙门。”

伍连德点点头,于是两人在官员的引导下来到车站外,上了一辆等在那里的官府的马车。

马车出了火车站,在城里拐了几圈,来到这家俄国饭店。把两人的行李送到房间放置妥当,接站的官员告辞:“两位大人请洗漱、就餐,有什么需要的吩咐店里就可以了。明天一早马车就候在店门外随叫随走,载两位大人去道台衙门。”

官员走后,店里的下人通知热水已经备妥,从北京来的两位疲劳的客人舒舒服服洗完热水澡后,又享受了一顿丰盛的俄式晚餐,躺在软绵绵的床上再也不想起来了,在温暖的屋子里很快进入梦乡。

中国政府东三省防鼠疫全权总医官伍连德和他的助手林家瑞就这样渡过了在冰天雪地的及时个晚上,这是他们在今后三个月中的一次团圆觉。对这两位籍贯广东的人来说,这里应该唤做天涯吧?

天涯飘着雪花,白茫茫的雪地上一点红艳,走近一看,竟然是鲜血。伍连德从梦中惊醒,发现阳光从密封的窗帘里透了进来,拿出怀表一看,已经早上八点了。再一想,今天恰好是圣诞节,一年一度的圣诞之夜竟然这样睡过去了。

伍连德本人不是教徒,可是夫人黄淑琼来自天主教徒家庭,所以他家一直庆祝圣诞。每年圣诞之夜,一家人和朋友们聚集在一起,点上灯,唱赞美诗,孩子们高高兴兴打开礼物。他不禁想念起家人来,前几天领命之际匆匆忙忙,没想到忘了给孩子们准备圣诞礼物了,只能回去的时候再补了,也许在哈尔滨能买到什么特别的东西。

起床以后,他和林家瑞匆匆吃完简单的早餐,来到大街上,发现外面冷冷清清,没有一点节日的气氛。中国人不庆祝圣诞,按俄国人信仰的东正教算法,圣诞要到两周以后。加上鼠疫的原因,街上的店铺几乎全关着门。

既然如此,那就抓紧办公事吧。两人坐上等候在门口的衙门的马车,直奔道台衙门。来到衙门时间刚刚九点,衙门里外空空荡荡。

把门的进去通报,两人在客厅里等了半个多小时,才见到一个个子很高,身穿道台官服,儒雅的中年人睡眼惺忪地走了出来,向伍连德拱手施礼:“伍大人一路辛苦了,下官于泗兴有失远迎,请伍大人海涵。”

伍连德事先已经听施肇基介绍过,知道这就是朝廷在哈尔滨较高级别的官员,吉林西北路分巡兵备道道台于泗兴。也拱手回礼:“哪里哪里,于道台太客气了。”

于泗兴虽然得知钦差大臣昨天下午已经到了,可是没想到今天这么早就到衙门。通报的时候他还没起床。匆匆洗漱穿衣,赶到前面。听了伍连德的口音,他不由一怔,才想起来施肇基在电报中提到的,这位钦差是海外归国的侨民,自幼讲洋文,虽然回国两年多了,官话还很不流利。

于泗兴和他前任施肇基一样,都是江苏人。除此之外,他和施肇基没有其他共同之处。吉林西北路分巡兵备道道台除了负责滨江道公务外,还作为外务府在此的代表。当时的哈尔滨有十万以上的俄国人和上千的日本人,由于地理位置和贸易的关系,俄日英法美德都在此设领事馆。于泗兴既不会讲俄语也不会讲日语,实际上一门外语也不会。就任以来和实际控制大部分哈尔滨的俄国方面根本无法沟通,很明显他根本无法胜任这个职务,自上任以来在哈尔滨就度日如年。没想到现在又出现大疫。如果不是怕临阵脱逃受惩处,他早就弃官而去了。

在这个关键时刻,清朝在哈尔滨的较高行政长官、原本应该负责在防疫中协调与各国关系的外务府代表就是这么一个木偶。

宾主落座,于泗兴继续客套:“伍大人为东三省疫情殚精竭虑,夙夜操劳,令下官感动万分。此次哈甸之疫乃数千年所未见者也,自路线由北传染而来,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若狂澜之既倒不可挽回。朝廷起宵旰之忧,下求贤之诏,得伍大人慧临,实是三省百姓之大幸。”

于泗兴摇头晃脑说得抑扬顿挫,他带着浓重的上海口音的官话让伍连德听起来十分费劲,林家瑞在一旁用广东话翻译出大致意思,他还是不太明白,忍不住问:“于道台,此地的疫情怎么样。”

于泗兴的谈兴被打断了,有些不快,咳嗽了几声,开始介绍情况。在哈尔滨附近有24000名居民的傅家甸出现怪病,得病者发烧、咳嗽、出血然后死亡,皮肤几天内变成紫色。

借助林家瑞的翻译,伍连德总算听明白了,又问道:“于道台,傅家甸住得都是什么人?”

“傅家甸在铁路枢纽附近,是哈尔滨较大的华人居住区,都是从山东来的闯关东的。”

“山东来闯关东的?”

于泗兴又来了劲头,兴致勃勃开始介绍。有清一代,山东灾害频繁,几乎是无年不灾、无处不灾。加上人口增长极快,只好离乡谋生。咸丰十年东北开禁放垦,到此时东北1400万人中约700到800万人是由山东来的人。

伍连德一看他又开始说起来没完了,只好再度打断他:“最早的病例是出现在傅家甸吗?”

“不是,是在满洲里。那些捉土拨鼠的窝棚里。”

“捉土拨鼠的?”

于泗兴解释道:“土拨鼠就是旱濑。主要存在于蒙古、俄罗斯贝加尔湖和东北,是一种穴居于干燥寒冷的草甸中的一种小动物。”

伍连德想了一下:“这么说旱濑也属于啮齿类了。”

“啮齿类?什么意思?”

伍连德道:“就是和老鼠在动物学上属于一大类。” 看着于泗兴一脸迷惑,他知道无法详细解释,先放在一边,道:“于道台,他们捉旱濑做什么用?”

于泗兴道:“杀鼠取皮,现在有一种新的工艺,这东西的毛皮加工一下,跟貂皮一模一样,不是行家根本分辩不出来。他们在野外捉到20只以后,就返回满洲里,待在拥挤的土窝子里面准备出货。”

“干这的个人多吗?”

“多,多了去了。满洲里那地方有个大交易市场,三年前成交70万张,今年成交250万张,而且价格涨了六倍多。您算算,有多少捉土拨鼠的?前一段,从关内经过哈尔滨去满洲里的人成群结队,都是去干这个的。满洲里周围的旱濑早就捉光了,他们往往北上俄罗斯境内,越走越远。” 说到这里,于泗兴叹了口气:“早先捕捉旱濑的有行规,取皮以后将其尸好生掩埋。现在,山东直隶两省无业游民相率猎满洲里山中,而山谷流血,原野厌肉,其狼藉实不堪形容。更有甚者,新来者不光取其皮,而且还食其肉,可叹呀。”

于泗兴的话伍连德闻所未闻,他心中暗暗记下,争取日后能亲临满洲里一带,实地调查旱濑捕捉情况。他感觉到,这场鼠疫很有可能就是从旱濑这种野生啮齿类动物身上传给人的。“满洲里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病人的?” 伍连德继续追问。

于泗兴道:“大概是西历10月下旬吧,11月初,应该是11月8日哈尔滨也出现病例,我估计是沿着满洲里到哈尔滨的铁路传来的,之后疫情发展猖獗。奉天总督锡良大人闻讯后,特意派遣两名北洋医学堂毕业的医生前来处理。”

伍连德一听已经有医生来了,很感兴趣:“他们做了那些防疫工作?”

于泗兴道:“据下官所知,他们发现病人以后,送往医院。”

“医院?本地有专门防疫的医院?”

“没有,是利用当地商会临时改建的。对了,那里由官府出钱,为死者提供棺材。愿意就地安葬的,官府还可以征集民夫,挖墓掩埋。愿意回乡安葬的,就得自己承担路费了。”

伍连德吃了一惊:“回乡安葬?很多人返回家乡吗?”

于泗兴道:“是呀,很多人扶灵回乡。还有一个多月就是春节了,绝大部分山东人是定要回家乡过年的,现在还是陆陆续续的,再过半个月傅家甸就要唱空城计了。”

伍连德没听明白:“什么叫空城计?”

于泗兴哈哈一笑:“这是一出戏文的名字,说的是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失街亭以后。。。。。。” 待要说下去,一看伍连德的脸色,只好长话短说:“我的意思是那里的人到节前基本上就走光了,整个傅家甸就像一座空城,哈哈。”

伍连德闻之如晴天霹雳。

3

在于泗兴的笑声中,伍连德脸色刷的一下子变白了,心说大事不好。根据他所掌握的传染病学和流行病学知识,控制烈性传染病的流行,最主要的是尽可能切断传播途径。具体到这里的情况,就是不让本地的人到处走动。

传染病从初起到大规模流行,之间有一段流行迟缓的时间,正是控制其流行程度的关键时刻。如果这次流行的真是鼠疫的话,从最初发现到现在已经两个月了,这段宝贵的时间已经失去了。现在,估计疫情开始进入临界点,就要爆发而流行了。但是,不仅在哈尔滨这个几十万人口的大城市没有采取任何预防控制措施,而且一旦大规模的春节返乡潮开始,几日之内,这些回乡的人可能会把鼠疫从哈尔滨带到关内,甚至全国。伍连德怀疑,现在铁路沿线,甚至关内已经有病例出现了。

按当时的理论,鼠疫是通过老鼠和跳蚤传播的,跳蚤滋生需要温暖潮湿的气候,可是哈尔滨地处寒冷地区,现在又是一年中最冷的冬季,鼠疫究竟是怎么传播的?从过去两个月愈演愈烈的情形看,这是一场大的瘟疫。从于泗兴的介绍来看,很可能是从野生旱濑传给人的。那么老鼠在这里面扮演什么角色?也就是说,从旱濑到人之间,有没有老鼠这一环节?或者说,控制其流行的重点何在?是不是也和印度孟买大流行时一样以灭鼠为主?

伍连德脑子里一连串的问题还没有理出头绪,于泗兴已经开始进行分工,他负责提供资金,伍连德先去会见俄国铁路负责人,然后走访中国方面的有关医院和傅家甸,走访俄国医院,向他本人和朝廷提出建议,将瘟疫立即控制住。

伍连德看着于泗兴圆圆的笑脸,觉得这位道台乐观得可笑。对付烈性传染病要靠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可是现在地方政府一点行动都没有。而且哈尔滨是个国际城市,官府和俄国人日本人之间一点交流都没有,如何联合防疫?他本来是作为医学卫生专家来的,现在首先要干外交官的活。在这种情况下谈立即控制瘟疫,恐怕是空中楼阁。

反正在道台衙门已经无法获得更多的信息了,伍连德告别于泗兴,走出道台衙门。静静的街道,阳光灿烂,可是伍连德颇有些孤立无援、任重道远的感觉。他考虑了一下,决定先去走访中国方面的医生和医院。让衙门提前通知一下,他便坐上马车,前往傅家甸。

马车带着他们从市内来到铁路中转站,这里是当时世界上较大的大豆交易市场,成千上万的中国和俄国苦力在工头的指挥下正把一袋袋的大豆装上火车。穿过这个热气腾腾的工地,就进入了中国人居住区傅家甸。

在家乡、在伦敦,伍连德曾经到过贫民窟,那里和现在的傅家甸相比,就是天堂了。马车行走在泥泞的土路上,路边盖满矮小而破烂的屋子。镇子里异常地寂静,路边的人在交头接耳,用警惕的眼光看着陌生人,偶尔看见几位穿白大褂的人在人们敌视的目光中检查尸体。伍连德发觉瘟疫已经象魔鬼一样蔓延到人们心里,傅家甸如同人间地狱一样没有活力。

马车在一所标着商会的屋子前停下,两名年轻的医生已经恭候多时了。经介绍得知,这两位从奉天来的医生都毕业于北洋医学堂。

和陆军军医学堂相反,北洋医学堂是一个英式医学院,从香港广东福建以及天津招收会讲英文的学生,用英语授课。相传因为英国医生肯尼斯 麦克肯泽治好了李鸿章女儿的重病,为了表示感谢,李鸿章为他办了这个医学堂。不过此时北洋医学堂掌握在法国政府派来的一组医生手里。姚医生是广东人,他的助手孙医生是福建人,因此和伍连德交流起来不仅可以用英文,还可以用他熟悉的广东话和闽南话,使他比在道台衙门得以深入了解情况。

姚医生介绍,此次瘟疫已经在傅家甸流行一个多月,从每天死亡一两人到今天死亡十人。目前本地只有他们俩和五名受过简单培训的助手,根本没有能力检查每个病人和每具尸体,病人和尸体基本靠当地警察处理。病人一旦发现就送往由公共浴室改建的瘟疫房,没有任何隔离措施,只是对病人住的地方进行简单的消毒。街上经常出现死尸,看来是家属不愿意有关人员到家中进行消毒、晚上偷偷扔的。死尸被警察收集后,官府出资安葬。处理病人的医护人员和警察要求戴口罩,可是大多数情况下没有执行。

姚医生提供的情况,使伍连德对傅家甸的情况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伍连德核实了几个细节后,问:“姚医生,你觉得现在流行的是什么疾病?”

姚医生回答:“从症状和流行情况看,是肺部的瘟疫。”

伍连德有些意外:“肺部的瘟疫?为什么这样认为?”

姚医生解释道:“通过这些天对病人的观察,我发现多是通过呼吸传染的,加上病人出现咳嗽咳血等症状,应该和肺部有关。”

伍连德又问:“那么病的起因是什么?是不是鼠疫?”

姚医生回答:“这个不太清楚,我们来以前瘟疫就存在了,是不是鼠疫就不得而知了。”

伍连德想起来,北洋医学院采取法国式教学,重观察而轻因果。他接着详细地了解了病人的症状,姚医生一一作答。看看情况基本了解了,他问:“朝廷在本地可有官衙?”

姚医生到:“傅家甸设有县衙,就在附近,知县姓陈。”

伍连德立即请姚医生带他去面见知县。

他们徒步走到附近的县衙,这是伍连德见过的最肮脏的衙门。他们在一个肮脏不堪的房间内等了半天,陈知县才哈欠连天地走了出来,伍连德及时眼就看出这是一个大烟鬼。

听说是北京来的钦差,陈知县换上一副奉承的嘴脸。伍连德容不得他多唠叨,马上询问本地的死亡情况,陈知县根本不能做出的回答,支支吾吾半天也说不出个准数。只好叫来警察队长,后者描述的情况,和姚医生介绍的差不多。知县和警察队长反复强调的只有一点,就是该做的都做了。

在这种状况下,伍连德只好要求,如果再出现新病例的话,能够由他亲自检查。几个人连声答应。落实了这件事后,伍连德一行离开衙门。他知道不可能得到本地官府的任何帮助了。本地官员一点不知道鼠疫的危险性,这种态度会造成鼠疫进一步扩散。他们根本不了解几乎毁灭欧洲的黑死病的厉害。

伍连德从傅家甸回到城里已经是傍晚了。按事先约定好的,他把今天的情况总结了一下,给施肇基写了每日汇报,电报发出去,已经快午夜了。

第二天,他一边焦急地等待那边的消息,一边继续收集病人的情况,特别是如何被感染上的。经过昨天的了解,特别是姚医生关于肺部瘟疫的结论,他心里开始有个自己的看法,现在就要等傅家甸的病人来证实了。12月26日,就这样在平静而焦急的等待中过去。

12月27日早晨,伍连德起床后,站在窗前,若有所思。昨天晚上查看随身带来的微生物学文献,又熬了半夜。

东方的日出,有一种血色的灿烂。

4

一辆马车飞驰而来,在饭店门口停下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ratherb**的评论:

纸张厚实,印刷清楚,字体合适,值得入手。

2015-04-21 15:51:3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我家宝正在逆反期中,这本书来的太是时候了,如何克服任性执拗、拖拉磨蹭、依赖黏人、凌乱无序,克服抵触与暴躁,化解冲突与嫉妒……这些主题几乎都能在宝身上看到,读了两本,这两天看到宝在处事时有改变,继续!

2015-05-25 20:52:5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很好,很新,完全没有破损,会再次购买,

2015-08-05 11:29:0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很不错,就是双十一移库太慢了。

2015-11-19 23:41:34
来自1蓝绿色**的评论:

推荐书目,内容不错,值得购买!

2015-11-27 16:13:1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第二次买了。其他的都挺好。就是没开收据。

2016-04-23 13:52:5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找了好久终于买到

2016-12-19 18:04:06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很不错,很喜欢。书很好,送的也快。

2017-02-08 11:10:17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这本书 手法稚嫩 侃侃之谈也

2017-02-18 22:23:51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透过这本书,了解一下伍连德为中国卫生防疫事业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他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

2017-03-10 14:40:12
来自y***7(**的评论:

一直在当当买书,质量有保证,特别是在打折促销时,真的是物美价廉。

2017-03-10 18:22:08
来自秋***(**的评论:

还不错,这本才是没没塑料的

2017-03-20 10:06:43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非常满意,很喜欢

2017-05-25 15:12:58
来自l***i(**的评论:

还不错就是有点贵了

2017-06-29 09:46:33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无塑封,书脊有磨破

2017-07-08 13:11:2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给孩子买的,很不错,会一如既往的支持当当。

2017-08-02 10:49:1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包装完好,物流很快!

2017-09-07 19:51:56
来自悠之扬**的评论:

书的后半部分都已经散叶了,前面有折痕和污迹,感觉很糟糕。一星完全是印刷而不是针对内容的。

2015-04-15 17:07:14
来自逆刃拔**的评论:

以前看到总是缺货,刚好和虎老师的新书《寻找魔球》一起订了,书刚到。《国之瑰宝汤飞凡》没有搜到。

2015-10-24 14:50:4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看完王哲的《上帝的跳蚤》一书就接着买了他的这一本,很不错的书,让人重新了解历史、审视历史。打算推荐给朋友们看看。

2015-07-09 11:49:55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