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向十一岁的女儿讲解死亡,这实在是件反常的事儿。可做的事儿似乎还有更好的,或者还有更迫切的、不这么难的。然而,谈论死亡,直面死亡而不化小,衡量死亡又不低估,明明白白展现死亡而不躲躲闪闪,这从严格意义上讲,既不是理解也不是讲解死亡,这样的任务不可能完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应该做的只是领会死亡,或者掌控死亡,以避免惶恐与惧怕。同一个孩子对话,谈论死亡,这可能是紧紧贴近生活,力求逼退沉默和惶恐的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至简的话语,至深的启示。
法国青少年人手一册的畅销书。
生命、临终、葬礼、死亡选择,这是一位母亲与自己女儿的对话,她们触及了围绕死亡的几乎所有可见现象和思考。谈论它,而不是回避它,才能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好地面对它、面对生活。
这是一套向青少年传授基本价值观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提倡宽容精神的精品丛书,它将引导青少年思考一个个当代生活中的问题。丛书由法国著名专家和作家撰写,从法国著名出版社Seuil引进版权。此次精心挑选适合国内青少年阅读的20种,首推16种,另4种正在翻译中,计划2012年3月左右推出。
爱玛努埃尔·于斯曼-佩兰(Emmanuelle Huisman-Perrin):曾在巴黎大区的一所中学里负责毕业班的哲学课程。她在政治学院开设了一门关于"多维视域中的死亡"的课程。
李玉民,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从事法语纯文学翻译20余年,译著50余种。主要译著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三剑客》《基督山恩仇记》《一生》等。还译有戏剧《缪塞戏剧选》《加缪全集之戏剧卷》;编选并翻译《纪德精选集》《缪塞精选集》《阿波利奈尔精选集》;主编《纪德文集(5卷)》《法国大诗人传记译丛》等。
打破沉默
亡者的世界
如何对待死亡
仪式与哀思
生活还是要继续
女儿:课堂上讲起死亡,因为玛蒂尔德的父亲死了。真可怕,所有人都不自在。玛蒂尔德脸色刷白……
母亲:有些话题,大家尽量少提及:死亡就是其中之一,性也同样,有时也包括金钱。这就是所谓的忌讳。大家不谈,是担心把别人置于尴尬的境地,担心伤害他们或者勾起艰难的回忆。不过我想,什么都可以谈,但是,也许该分什么场合,也分对什么人。应当选择时机。你认为在课堂上,好不要谈论玛蒂尔德的父亲之死吗?
女儿:对,因为这并没有改变什么,只是让我们所有人感到难受。玛蒂尔德根本不想让人知道……如果老师什么也不讲,大家就可能不会那么惶惶不安了……
母亲:如果出于羞耻,或者因为这无济于事,好就绝口不提死亡的话,那么人们也许有理由将这变成一种禁忌……
女儿:也许吧。不过,你若是认为能让我放心,那就试着跟我谈谈吧!
母亲:我并不觉得能做到让你放心,因为我跟你一样,也认为没有什么比死亡更让人恐慌的了。有时我担心你们的身体,或者我的身体。譬如一次身体检查不正常,或者我想象你们可能遭遇车祸,那我就吓得要命。心口仿佛堵得慌……有时甚至工作不了。死亡的念头让人瘫软无力。
女儿:你知道为什么吗?
母亲:就因为我们都渴望事物持续长久,生活就这样延续下去,渴望孩子们平平安安地活着,逐渐长大,成年人年纪渐老。也可能因为大家对死亡一无所知,死后如何,我们会出什么事儿,别人会出什么事儿,都不得而知。死亡,非常神秘呀……
本丛书是为所有孩子准备的、值得阅读与珍藏的好书,它将丰富每个孩子的知识,告诉你书本之外,世界的真实面貌。
已出版 计划出版(2012.3)
给我的孩子讲爱情 给我的孩子讲史前史 给我的孩子讲中世纪 给我的孩子讲骑士与骑士制度 给我的孩子讲宇宙
给我的孩子讲死亡 给我的孩子讲离婚 给我的孩子讲法国大革命 给我的孩子讲二十世纪 给我的孩子讲伦理
给我的孩子讲欧洲 给我的孩子讲文化 给我的孩子讲气候变化 给我的孩子讲奥斯维辛集中营 给我的孩子讲人类起源
给我的孩子讲哲学 给我的孩子讲数学 给我的孩子讲希腊诸神 给读者讲解《达?芬奇密码》 给我的孩子讲达尔文和进化论
推荐,恰好和孩子看了阿甘,可以顺其自然地聊一聊死亡的主题啦!
现在我4岁的女儿就总是问我有关死亡的问题,所以选择了这本书。
此套书的形式依旧是一问一答式,对于各个人群,文化,宗教等对于死亡的不同认识,以及人在面对它时应采取的态度,有所阐述,易于青少年接受。
让孩子早一点认识死亡感觉也是好事。感觉还不错的。
死亡,多少人不也触摸的话题,曾经的我也一样,更不也和小孩子谈,其实看了,直面人生,而不逃避,或许更好些。
给孩子讲死亡,想起了亚隆所讲的人的终极关怀,死亡不可避免,但认识我们必有一死,会使人获得新生。所谓向死而生。
先买了一本给我的孩子看的,他很喜欢。不用我再徒劳地给他解释什么是死亡,告诉他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自然现象了。实际上我这样说了多次,他还是不能理解和接受,还是说害怕。可看了本书,这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很感谢这套书。于是就又帮同事的孩子买了。希望她也能起到相同的效果。回馈回来的信息果然是这样。很好的书。
死亡、性,这些在中国都是难以启齿的话题,以前看过哈佛的公开课,也是讲死亡的,另外还有《西藏生死书》,这些都值得一看
很平静地对小孩子讲述死亡,让他们不再对未知的死亡充满恐惧。
不仅是给孩子讲死亡,我们自己也很有必要读一下。
谈论死亡,不是躲闪,直面人生,不是逃避。是的,不管大人小孩都应如此。
这本书还没有给孩子讲呢,说道死亡,做为而立之年的我,有时晚上睡觉醒来也会想到这个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死亡就是这辈子人生、生活的结束!
死亡在绝大部分文化里都是个禁忌,是大家不愿意面对的。对孩子更是如此,现在很多孩子甚至没见过人死的过程,本书分享了如何对孩子讲死亡这事儿的要点,是以一个妈妈与孩子的对话形式开始的,分打破沉默、亡者的世界、如何对等死亡、仪式与哀思、生活还是要继续几部分,很是鞭辟入里的阐述了从孩子的角度如何面对死。
死亡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自己怎么去面对,怎么给孩子解释确是从来都没想过,这本书不错 ,看后受启发
自己很害怕死亡,不知怎么给孩子说。但是有了这本书,可以和孩子一起战胜对死亡的恐惧吧。还没读,但愿会有惊喜。
让我们与孩子谈论死亡,而不是躲闪;直面人生,而不是逃避。
可是他们又常把死亡挂在嘴边,学古诗,一定先问作者"他死了吗","他还活着吗",希望作家长的能从这本书里找到如何解释死亡的答案.
死亡,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事情,正能量面值死亡吧。
中国人总是要回避死亡,至少是要对孩子回避死亡。看看这个,其实正确的对待死亡更利于孩子的成长吧
因为去年他奶奶去世,所以儿子对死亡的话题很敏感,有好几次问我有没有长生不老的药,说自己不想死,每次他提起这个话题我心里都很难过,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这本书虽然说得不是很全面,但对我来说已经知道该怎么面对8岁儿子的问题了。
给孩子讲死亡,其实完全没必要,也不见得有效果,当一个人成年后,亲历了身边亲人的离去,这样的体验深刻得许多。
给我的孩子讲死亡(让我们与孩子谈论死亡,而不是躲闪;直面人生,而不是逃避。)
这本书不错,和其它书不一样,是用大人和小孩子对话来写的。谈论人死了要到那个世界,人死后要办的丧事的仪式。可以让孩子了解各国的死后的所举行的仪式。让孩子不会再恐惧死亡,而且学会怎样生存得更好,怎样面对死亡。
死亡可不是一般的人能轻易理解和讲解透彻的,尤其当孩子告诉妈妈说:“妈妈我不想死,人为什么会死呢?”,所以怎么教育孩子认识死亡接受死亡正视死亡很不容易,对成人来讲也同样不容易。不错,翻译的较好,孩子喜欢,重要的是购买时降价,很值
无论多大,都要好好呵护自己,因为我们是自己最大的孩子。虽然书很小,内容也不多,但是真心觉得死亡不应成为一种禁忌。每个人都要好好面对死亡,应当意识到死亡是在自然不过的事,如生一样。直面死亡的意义在于,让死者安息,让生者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