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警察法讲义图书
人气:21

警察法讲义

本书可作警察法学课程教材,主要内容包括部门行政法的发展与建构、对警察警械与枪支使用的法律控制、论行政传唤、警察盘查论及论行政管束制度的再构建等内容。
  • 所属分类:图书 >法律>司法制度  
  • 作者:[余凌云] 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清华法学文丛
  • 国际刊号:9787511871978
  •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8
  • 印刷时间:2015-08-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本书可作警察法学课程教材,主要内容包括部门行政法的发展与建构、对警察警械与枪支使用的法律控制、论行政传唤、警察盘查论及论行政管束制度的再构建等内容。

作者简介

余凌云,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公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案例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行为法学会行政执法行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警察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公安部交通管理专家委员会专家、公安部"修改《人民警察法》咨询专家小组"成员等。研究领域为行政法学、行政诉讼法学、警察法学。著有《行政法讲义》《行政法案例分析和研究方法》《行政契约论》《行政自由裁量论》《行政法上合法预期之保护》《警察行政强制的理论与实践》《警察盘查论》等九部学术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inority and Group Rights 等刊物九十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入选2007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首届中国青年法律学术奖(法鼎奖)、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第二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等奖项。

目录

部门行政法的发展与建构

对警察警械与枪支使用的法律控制

论行政传唤

警察盘查论

论行政管束制度的再构建

参考文献

在线预览

寻找21世纪的大学之道和法治精神

——新清华法学20周年丛书序

清华大学法学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庚子赔款的放洋生(1909—1925),他们当中有一部分当年远渡重洋学习法律,是最早一批到美国读法律的中国人,他们毕业后带着西方法治文明,回到多灾多难的故土报效祖国。1928年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法学院是最早设立的四大学院之一。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清华大学被改造为工科学府,文科专业并入其他高校。几十年里,人们对清华工科院校的形象已经固化,似乎忘记了清华本来就是综合大学,今天教育部仍然把清华划归"理工"类院校。

1995年9月8日,在那个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早晨,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宣布恢复法学教育,复建法律学系。1999年4月24日在法律学系基础上,清华大学复建法学院。20年后,作为亲历这一过程的教师,我仍然十分佩服清华大学领导当年的远见和果断。

20年来,81位教师前后在这里全职任教,目前在职68位,还有20多位兼职教师曾经传道于此。20年来,八千多法治人才从这里毕业,走向法治建设和各行各业及时线。这是一个高端"移民社会",每一位学人的到来都有一个故事,有一段曲折的道路。有的离开长期执教的学校,加盟这家新式学堂,尝试新理念,探索21世纪的大学之道,希望人生有一个全新的开始;有的不远万里,从大洋彼岸来到北京,耕耘在这片法学新天地;有的初出茅庐,踌躇满志,从世界各地的著名学府直接走入清华园,开始自己对法学和法治精神的追寻。清华一度成为法学精英心中的"延安"或者说"新大陆",带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英雄不问出处,无论何种原因"移民"到这里,大家都看上了清华园这块学术沃土和教育重镇,毅然决然迈出人生这关键的一步。一个学生在这里学习几年,称其为校友。这些老师大部分不在清华本校毕业,也许称不上严格意义的"校友",但他们在清华的时间远远超出任何一个学生,那是十多年、几十年乃至一辈子的保障、坚守、守望!正是这些老师的到来,才有新清华法学的故事和奇迹。

清华再次与法学相结合,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叠加和积累,更是奇特的化学反应,形成了独特的气派、精神和品格,产生了"新清华法学"这一法学新流派。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例外。每一个大学、每一个学院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精神特质。大学的精神特质或者说品质特征是由老师、学生、校友在特定的地方、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创造出来的共同的价值追求。那么,清华大学法学院,或者说清华法律学人具有什么样独特的精神特质呢?

最突出的一点,清华法律学人无论研究理论实务,公法私法,实体程序,国内国际,无不秉承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承载崇高的责任使命,饱含对人民、对国家深厚的感情。清华大学诞生于多灾多难的旧中国,起源于血雨腥风的战火,可谓民族耻辱的产物。从诞生那天起,清华大学就注定对这个国家、这个世界承担着特殊责任。也许正是戴着"赔款大学"这顶屈辱的帽子,使得一代又一代清华人特别爱国,历代清华师生先天下之忧而忧,以天下为己任,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而发奋努力。从1910年及时位赴美国攻读法律的张福运,到1946年参加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的中国法官梅汝璈和检察官向哲浚,以及钱端升、王铁崖、端木正、陈体强、龚祥瑞等等,一直到2010年把生命奉献给清华和国家法治事业、"一切学术为了中国"的何美欢,我们都能感受到一脉相承的清华特质和清华品格:他们精通国际,洞悉世情,又非常爱国,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发自内心对国家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结合在一起。一切学术为了中国,为了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为了那比阳光都珍贵的公平正义!这就是清华法律学人一贯的价值追求,也是永恒的大学之道。

清华法学的另一个特质就是对"道"、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法学不仅仅是古代的"律学"或者近现代的法律学,也不仅仅是一套知识体系和技能技巧,而是关于公平正义、治国理政的大学问,终极追求是建构公正和谐的社会秩序,保障基本人权,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法治不仅是按照法律条款治理,更重要、更根本的是追寻法治的真谛,按照理性和法治精神治理。但法律的职业属性很容易走向只重视"术"、而忽视"道"的追求和传承。丧失理想和价值追求的职业是纯粹的技术技巧,是迷失方向的知识传授,是可怕的"术"。因此,法学研究绝非简单的职业技能研究,必须同时也是关于"大道"和真理的研究。只有建立在道德理性和人文关怀基础上的法治,才具有可持续性,因为不道德比非法更可怕。法律人永远不能让知识技巧超越人类美德的底线,不能忘记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古人讲"天理、国法、人情"表达了同样的期望和诉求。大学是文明的灯塔,是讲大道、讲真理、讲理想的地方,要引导社会,而非被社会所引导。大学之道,在明明德。1932年清华法学院增设法律学系就提出"本学系宗旨,系对于应用及学理两方面,务求均衡发展,力避偏重之积习,以期造就社会上应变人才,而挽救历来机械训练之流弊"。今日清华法律学人继承了清华法学这一光荣传统,追求法治的大道大德和独立精神,带着崇高的理想和对真理的热切追求开展理论和实务研究。我们为此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十个大字印在《清华法学》封面上,作为清华法律学人共同的学术座右铭,互勉互励。法学院大楼取名"明理"也有这方面的用意。

历史上的清华法学常常中断,命运多舛,这本身就是中国百年历史的真实写照,反映了法律、法学在中国命运的变迁。这20年来我也常常担心法学院会不会再次关门,这种忧虑曾经长期挥之不去。一直到2014年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开启波澜壮阔的法治建设工程,我才坚信清华法学院今后再也不会关门!一个国家坚持开办自己的法学院,一百年、二百年乃至永远不动摇,不信法治建不成!只要有法学院在,法治就有希望。有位清华老领导当年参观百年哈佛法学院,看到十多栋雄伟的大楼屹立在法学院校园中,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光看哈佛法学院这么多大楼,就知道这个国家建设法治的决心有多大,就知道这是世界法学院。

20年来,清华法律学人在学校大力支持下,一方面广筹资源,兴建大楼,让法学院永远扎根清华园沃土和中华大地上,表达对法治建设的坚定保障;另一方面,在继承清华法学优良传统基础上,锐意改革,推陈出新,极大扩展了法学的内涵和外延,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才智,为中国法学增添新的光彩和荣誉。这20年既是历史的延续,也是伟大的开端。清华法学的故事时隔多年,不仅延续下来,而且扎根、升华,不断发扬光大,深入人心。在推进依法治国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这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中,清华法律学人没有缺位,也不能缺位,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清华法学必将不负众望,不辱使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再造新的辉煌,"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间节点上,在推进依法治国元年,为庆祝清华大学恢复法学教育20年,清华法律学人把自己多年的学术成果汇编成册,分批出版,意义非凡。尽管大家研究的具体领域不同,学术理想和观点也有差异,语言风格自然也各不相同,但是透过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人们仍然能够看到其中的共性,看到新清华法学鲜明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都是呕心沥血之作,都是用真心、带着理想和深厚的情感写出来的学术精品。我不善于写序,也无法概括同事们取得的学术成就,只是把我所理解的清华法律学人对21世纪大学之道和法治精神的探寻加以初步总结归纳,与诸君切磋共勉,并聊以为序。

王振民

2015年5月5日

于清华园明理楼

自序

警察法学是我的最爱,就像烟斗和紫砂壶,把玩之中,我的研究接了地气,我的讲座也易与实践对话,我对行政法的一些成规通说也挑剔起来。掐指一算,我沉醉其间,不知不觉已有十七个年头了。

2010年,我忽然冒出一个念头,要招警察法学方向的博士生。这个提议在院学位委员会上也过得十分顺畅。只是因为我自己的原因,一直拖到今年才算在门下正式招入了一名弟子。

但是,开设部门行政法(警察法学)课程却已许久,想来是我调入清华之后的第二年就提议开设了。之后,每年必和思源一道讲授,面向行政法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每次总是我先登场,漫谈部门行政法原理,并有选择地介绍几个警察法学专题。没有固定的教材,只是指定学生参阅一些文献,多半是我的作品。

编辑本书,也是思虑再三,其实,最主要的动机还是充当教材。翻检出一些旧作,润色删改,着实花了一番功夫。所以,本书只是一本略带新意的旧作。我打算以此为脚本,陆续添补进来一些新作,使之成为一本完整的、专题性质的教材。

日内瓦的清凉让我染上了风寒,咳嗽喷嚏袭扰着我,但我还是乐意涂抹上几笔,权以为序。

余凌云

2014年初秋于日内瓦湖畔酒店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PowerB**的评论:

很喜欢读余凌云老师研究警察的著述

2016-04-07 13:35:3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嗯,这店主很令人满意。支持一下。

2016-07-26 02:56:57
来自Athena**的评论:

好气哦,当当员工失误打印错了发票,还要顾客承担后果,联系客服无数次才给补寄,耽误顾客时间也不发顺丰,不满意!

2017-09-22 22:32:30
来自whisper**的评论:

非常不错哎,而且速度也特别快

2017-11-12 11:38:30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