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是自己把自己杀死的。帝国制度被废除后,我们民族并没有立即走向共和,而是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要反省的还不仅是大秦王朝或大清王朝,而是整个帝国制度,是帝国的逻辑与命运。当然,事情还得从大秦帝国的建立说起。”
大秦帝国诞生,中国进入权力社会。
大清王朝倒下,帝国制度退出舞台。
帝国看似强悍,实则脆弱。
它既会因内忧外患而灭亡,也会因繁荣富强而腐朽。
整个帝国制度,是帝国的逻辑命运。
两千一百三十二年间,这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又是怎样导致了帝国的终结?
“易中天先生的《帝国的终结》,就是他对于中国历史的一种解读方式,或者说是对于中华帝国从形成、发展到终结的历史的一种独特理解。读者诸君如果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便不难发现,他对于“封建”本意的理解,对于“天下为公”的“公天下”的理解,都有一些独到的看法,显现了对历史与现实的睿智与敏感。”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樊树志
深度解读以“制度”为核心的帝国两千年。
“无须戏说,照样引人入胜”的政治历史。
公元前221年,大秦帝国诞生,帝国制度从此建立。
公元1911年,在治乱循环中折腾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人,终于下决心,革了制度的命,迎来帝国的终结。
帝国的终结》(2014增订版)以辛辣幽默的笔调,生动详实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国制度背后的政界博弈、权力角逐,抽丝剥茧、入木三分。读者可以从既严谨又恣意的文字中,感受易中天教授的学者魅力,习得来自古人的智慧和谋略。
易中天
1947年生于长沙,曾在新疆工作。
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
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中华史”。
已出版作品:
易中天文集》(1~16卷)
易中天中华史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
易中天中华史:祖先》
易中天中华史:国家》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
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
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
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
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
易中天中华史:两汉两罗马》
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
序 言(樊树志)
引 言 轰然倒塌的帝国
及时章 天下一统
来之不易的胜利
制度之争
邦国与城邦
封建的秘密
集权是一种必然
帝国的前夜
第二章 中央集权
君临天下
软硬兼施
焚坑事业要商量
盛极而衰
集权,再集权
王朝的气数
第三章 伦理治国
非法之法
无德之德
家天下与泛伦理
文化大战略
一箭双雕
沉重的代价
第四章 官员
与授权
如此牧民
权力的赎买
自杀政策
龙争虎斗
帝国的掘墓人
第五章 内在矛盾
天下为公
产权问题
无法与无天
谁为帝国签单
变法与动乱
出路何在
第六章 共和之路
歌未竟,东方白
来者不善与徒劳无益
错失良机
缺失的传统
民主与宪政
一问
附 录 好制度,坏制度
一 帝国制度
二 中央机关
三 地方行政
四 官员选拔
五 问题所在
后 记
后记
写完《终结》一个字,才发现全书一共六章,每章六节,六六三十六,正好是秦始皇最喜欢的数字。也好,那就用这个数字来祭奠这位千古一帝,以及由他开创又被我们埋葬的帝国制度吧!
在此,首先要感谢著名历史学家樊树志先生专为本书拨冗撰写了序言。在这篇序言中,樊先生表达了一个观点:历史需要不断解读。因为按照英国历史学家卡尔和荷兰历史学家盖尔的说法,历史不过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对话”(卡尔),或者“一场永无休止的辩论”(盖尔)。既然如此,则不同的作者,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方法,对历史作出不同的解读,也就理所当然,而且非常必要。
问题是如何解读。
解读需要审视,而审视需要怀疑,特别是要怀疑那些流行的说法。实际上,流行未必正确,比如“封建专制主义”就很可疑。为什么?因为封建必不专制,专制必非封建。什么是封建?封,就是划定疆域,分配领地;建,就是建立政权,指定领主。天子把天下分成若干国,划定一个范围,指派一个国君(诸侯),然后世袭,叫“封土建国”。诸侯再把国分成若干家,也划定一个范围,指派一个家君(大夫),然后世袭,叫“封土立家”。这就是封建,是周代的政治制度和国家制度,我称之为“邦国制”。
秦汉以后的制度,则是“帝国制”。帝国与邦国的不同,首先就在于是否封建。邦国是一定要封建的,天子封建诸侯,诸侯封建大夫。帝国则一定是不封建的。就算封王封侯,那也是荣誉称号;就算封了土地,王侯们也只是地主,不是领主。他们对那块土地,只有财权,没有主权,也没有治权。这,充其量只能叫做“封而不建”。
实际上,帝国实行的是郡县制,邦国实行的才是封建制。天子封建诸侯以后,诸侯如何治国,天子是不管的。诸侯封建大夫以后,大夫如何齐家,诸侯也不管。然而在帝国时代,州官如何治州,县官如何治县,皇帝或朝廷可是要管的。就连谁去当那县官州官,也归皇帝或朝廷任命,不能世袭。所有的权力,仍然归于中央,州县不过。
显然,帝国制或郡县制,是集权制。邦国制或封建制,是分权制。真正的封建社会,连集权都做不到,又哪来的专制主义?同样,把秦汉唐宋元明清,都称之为封建社会,也成问题。因为秦汉以后就不封建了,怎么还是封建社会?
所以,今后遇到这类说法,我们至少也得问一句:是这样吗?
其实就连帝国时代,也未必都专制,也有不专制的。大体上说,明清以前,是有时候专制,有时候不专制,或者专制得开明。比如按照唐代制度,一道命令,如果不经政事堂会议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就直接由皇帝发出,是不合法的。虽然也有皇帝这么做,但要么是蛮不讲理(如武则天),要么会不好意思(如唐中宗)。连带强行任命的官员,也会被人看不起。所以,“集权必专制”的说法,恐怕还值得推敲。
当然,明清以后,废宰相,建厂卫,大兴文字狱,就是专制了。这也并不奇怪:因为从集权到专制,原本只有一步之遥;从专制到独裁,也同样顺理成章:就算那皇帝是个娃娃,或者弱一点,如果太后厉害(比如慈禧),还不是照样专制,照样独裁?
这就是“帝国的胎毒”了。也就是说,帝国制度的本性,就是要从集权走向专制,从专制走向独裁的。这笔账,甚至要从商鞅变法算起。因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就是变封建为郡县,变分权为集权。所有的权力,都要集中在国君手里。人民群众,包括贵族和士人,都没有言论自由,也没有思想自由,只能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显然,秦政就是专政。即便不是暴政,也是苛政。专政是不能持久的,因此秦帝国二世而亡。这才有了后世的开明专制,甚至不专制。当然,也绝不会民主。
不民主的结果是什么呢?是帝国不可避免地由集权走向了专制。这当然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研究这个过程,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其实,按照原来的计划,我这“帝国系列”本是三部曲。《惆怅》和《终结》之后,还会有一本书谈制度的演变。但这个计划因为走上“百家讲坛”而被中断,还不知将来是否可能再写。留下的,只有一篇提纲性的文字,这就是原本收入《惆怅》一书,现在移到本书的《好制度,坏制度》。
是为记。
作者的整体历史观不错,虽然感觉批判意识略强,但内容分析得也不无道理,有利于从中西对比视角分析中国历史进程
官员,关于这一点,同样可以有一个比喻:帝国制度表面上看是一个金字塔,实则是一个橄榄。皇帝虽然是无上权威,但是其并不是帝国运转的关键和动力之源。中间庞大的官僚阶层才是。正如作者所言,皇帝虽大,人数却少,也就是他自己和个别几个亲信,而官僚则是一个庞大的集团。他们人数众多,势力极大,关系复杂,消息灵通,掌握了帝国是实际的权力和信息。如果皇帝要与之斗争(比如整顿吏治肃清腐败),注定了只能孤军奋战,而且往往没有好名声(如雍正)。很显然,皇帝一个人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而官僚集团的能力和精力却几乎是无限的。很多时候,皇帝不了解实…
儿子很喜欢历史题材的小说,易中天老师写的非常有深度,内容很厚实,后面准备入手帝国三部曲一整套给孩子看!推荐!
易先生的书,值得读,体现的是知识分子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对历史逻辑的独特思考,可以启迪智慧。
易中天教授课讲得很好!也出版了不少历史类书籍,不知道这本书如何?也许不错吧
只有用传统文化结合现代共同价值,才能催生出成熟的共和国,让帝国彻底终结。
书里面讲述了很多从历史角度来看政治制度的反思,非常的有意思,同时书的内容一点也不难懂,虽然有些深奥,但是读上去非常的有意思,非常适合我这个历史系的研究生来阅读。
易中天的这本书和费城风云这两本书,是其创作过程中比较有意思的两本书,我印象中这两本书都是现在海外出版的,然后被引进回来,可能是因为政策的原因,不过里面有些内容写的的确很不错!
易中天的另一本书,写的不错,带给我们全新的视角,讲述了如此强大的帝国如何的倒塌,很值得o我们深思,非常不错的一本书,物超所值,,,,,,,,,
易中天对于历史与政治的研究应该算是当代学者之中比较深的一位了,这本书曾经出过好几个版本,都是畅销书,很多人都看过,我也是,但这不妨碍我买这个新版本来收藏,书的质量很好,很漂亮。、
书比较沉,感觉用纸很考究,里面的内容之前看过一些,在图书馆这本书是被我们系人借阅最多的几本书之一,蛮有意思的,于是索性自己买了一本,很漂亮,小伙伴们都很羡慕我买的这个版本,他们也去下单去了。
一部迄今为止易中天教授最看重的作品,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承续了易氏著作生动、风趣、见解独到的一贯风格。
“历史其实是有大限的。”到了十八世纪的时候,帝国已经大限将至,那时,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所哺育出的新型帝国早已羽翼丰满,他们从工业到商业,从文化到制度, 都已经足够与气数已尽的帝国叫板,虽然那时候大清其实并不羸弱。但作为一种两千多年从未有过新兴力量,它们已经足够让大清王朝和帝国制度瞠目结舌、措手不及、无法抵抗。“这是一些我们从来就没有真正打过交道的夷狄,这也是一些当时一直没有弄清楚的战争”,作者的这句话,是我所听过的、关于一百多年前的那段历史,最为悲哀的评价。
这本书反思的是帝国制度本身,推演到了中国这个典例。开篇就说天下一统,帝国制度代替了封建制度,让秦从六国中一跃而起,开辟新纪元。第一篇的笔墨在于“更替”,着力点并非传统历史教科书里说的那些“历史必然性”和“新制度在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下适合发展”,而是封建制度内部权力的演化。权力是贯穿任何一段人类历史的核心词之一,从这个角度的解读虽然会有失偏颇,但是,本书名为《帝国的终结》,帝国的特征之一就是集权,因此,第一篇作为开题,力度角度恰到好处,这种拿捏火候,我个人非常喜欢。
这书典型的暗有所指,说是帝国的终结,实际上说的是专制制度的起源、发展,还介绍了皇权专制的结束,但是字里行间,皇权专制的一些东西,我们现在到处都能看到,书一直在在暗指专制制度没有改变,只不过从皇权专制变成的组织权专制,还不是从下到上的选举。好书,值得看看。
本书所描述的真正的民主共和,在我看来即使是美国也没有达到。我认为民主,共和,宪政,这三个方面破坏力最大,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民主。如果真正的民主共和宪政是一个目标,现在所有国家都仍然在探索怎么达到这个目标。
中国能走入帝国时代,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降雨不均匀导致水灾旱灾不断,生灵涂炭,而各个邦国又各自为政彼此非但不合作反而以邻为壑,有的在对方受灾时阻碍稻米流通,有的甚至决堤淹邻国。天下要安定,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政权,这就是所谓“天下定于一”。
易中天先生深入浅出的把帝国分析的非常透彻,专业,严谨,不失幽默,必须给五星
《帝国的终结》(2014增订版)是易中天教授最看重的作品。本书以辛辣幽默的笔调,生动详实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国制度背后的政界博弈、权力角逐,抽丝剥茧、入木三分。读者可以从既严谨又恣意的文字中,感受易中天教授的学者魅力,习得来自古人的智慧和谋略。
看完了帝国的惆怅,讲出了帝国制度的无奈,与以前历史课上的定义不同,易先生更倾向于把秦始皇后到清的历史定义为帝国制度。
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樊K树志目录序 言Z(樊树志)引 言 轰然倒塌的帝国第一章 天下一统 来之不易的帝国的终结(全新增订版)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