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媒体人.新周刊主笔胡赳赳将媒体圈里的大事小情、自媒体时代大众营销的特点、趋势及方法等内容融合为一体,在揭示新闻背后真实性的同时,对媒体话语权缺失下的行业生存现状与当下文化现象背后的个人理想与社会担当进行了多方位的精细剖析,是一部能让人彻底读懂中国媒体的通俗作品,也是创意、广告、营销及大众文化诸阶层人士所需要了解的、来自中国传媒内部的报告。
谁懂得媒体,谁赢得未来,新周刊主笔胡赳赳解读我们这个时代与他的媒体。本书既是一部能彻底了解中国媒体的通俗作品,也是中国传媒内部的报告。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授展江,前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查尔斯?罗福林,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总监陈婉莹,奥美广告亚太区策划总监钟桥轩等知名学者撰文推荐。
胡赳赳,湖北孝感人,中国当代诗人、著名媒体人,《新周刊》主笔。著作畅销作品《北京的腔调》《北京的腔调Ⅱ》《北京的味道》及诗集《玄的弦》《我不愿被祖国视为英雄》等多种
及时篇 没有不道德的传播
引
及时章 阅读终端的选择
第二章 浅阅读现象学
第三章 被网络颠覆的纸质传统
第四章 网络表情
第五章 博客的重大隐情
第六章 微博是什么?——互联网新景观
第七章 谁创造了"汗"语
第八章 新媒体宣
第九章 传播律
第十章 鄙视工作间
第十一章 媒体为什么需要精神领袖
第十二章 弱智的电影台词
第十三章 文学的假high时代
第十四章 MSN的隐身理论
第十五章 数码驯化人类
第二篇 传媒学的技艺
引
及时章 你必须选择成为记者还是非虚构作家
第二章 为一些记者而羞耻
第三章 给实习生的忠告
第四章 沉默如谜的呼吸
第五章 王小波的遗产
第六章 作为新闻放射源的黄健翔
第七章 读书类杂志色相报告
第八章 先锋戏子、古典辣妹
第九章 流行报纸点点评
第十章 蟑螂在头条
第十一章 我也成了丧家的狗
第十二章 10分钟的专访时间如何写一个8P的报道?
第十三章 新闻报道中的核实系统
第十四章 一本杂志的暴力美学
第三篇 大国之媒
及时章 职业新闻人的溃败
第二章 报纸的下半身
第三章 都市报的今天和明天
第四章 与传媒业有关的三个谎
第五章 新闻的程序正义
第六章 不靠谱传媒
第七章 怕打不是中国记者
第八章 没有新闻伦理的新闻
第九章 通过劫持他人而为自己松绑
第四篇 你们这些文化人
引
及时章 反对一种戏剧及批评观
第二章 和郑钧的音乐在一起多美好
第三章 与黄健翔一起战斗
第四章 徐静蕾:晚年幸福才是较大的幸福
第五章 谁在围剿张艺谋?
第五篇 对话总编
引
及时章 对话封新城
第二章 对话杨斌
第三章 对话陈彤
第四章 对话刘长乐
第五章 对话阮次山
第六章 对话郭振玺
第七章 对话吴思
第六篇 特别辑录:震灾叙事
引
及时章 绵阳:灾时的共产主义
第二章 北川,终点(上)
第三章 北川,终点(下)
第四章 中国孤儿
第五章 志愿者的微力
跋 新媒介之歌
附 本书人物索引
韩国影片《老男孩》中有一句不算特别经典的台词,但被我顺手抄了,总想着引用一下,先放在这里再说:"电视既是表,又是台历,又是学校,又是房子,又是教会,又是朋友,又是爱人。"
虽然说的是电视,我看可以推广到传媒,然而,去他妈的电视,去他妈的传媒——我想说的是,统统是狗娘养的!活在缺少程序正义的新闻里,骂几句又何妨?
对新闻而言,程序正义依然是较大的正义,姑且不探讨"刊号法则"的合理性等媒体的出身问题,单仅仅就新闻的采写、制作与遴选上,就有许多有悖新闻伦理的事发生,这实际上造成的是另外一种乱伦,跟《老男孩》中的两个家庭乱伦事件的设局不同,在传媒欢场上,人为制造的高潮,会引起公众的精神分裂和集体无意识的乱伦。
也许,你不一定能看到这个最终的苦果发生,或者发生而不自知,但是,它表现得危机四伏。
哪些是新闻要遵守的程序正义?从技术角度来讲,任何一个新闻源都要有核实,这便是最基本的程序正义,没有交叉的新闻源不得采用,这是西方新闻学的核心要义,他们有个直观的形象的比喻:"即便你妈妈说她爱你,你也应该核实一下。"
核实,是程序之一。然而,我不可能在这里写新闻讲义,那是大学新闻学教授才干的事,也许是他们"缺德",这一点不敢肯定,但稍有怀疑,否则,我们哪来这么多的"缺德"的新闻?说得再宽松一些,即便是他们的学生在制造"缺德"新闻,老师们也逃不了干系,至少是他们在课上未就此问题"作为"。不缺德,便是程序之二。
不缺德这个门类则大了:在新闻中,它的分支甚广,单是一个新闻编辑应该避免的歧视问题,就足够写一大本书。当一个人的残疾与事件无关时,是不允许提他的残疾的,当你在使用民工这个词时,有没有考虑到自己其实就是媒体民工?不要以为这个词只是针对建筑工人而言的,你被歧视蒙住了眼睛——天底下已没有了奴才,但虚假的主子心态倒是越来越多。
并不是不歧视就不缺德了,还有许多问题跟程序正义有关,正如法院不采信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一样,媒体也不能通过非法手段获取新闻资料,这同样是一个程序正义,稍为不同的是,在暗访、偷拍的手段问题上,我有一点不同的认识,因为我们还没有一部《新闻法》,在新闻法出台将此手段限定为非法之前,我们无比拥有这种手段的合法性。
所以,你不能持机械主义观点,好的就是好,不好的就一定不好。半岛电视台的台长来华,在北京饭店的新闻会上回答了许多记者踊跃的提问,记者们好奇的是,当年那盘拉登的录像带是从哪里来的?台长坦率地回答:毫无秘密可言,别的电视台都收到了这盘录像,但是他们没播,而我们播了。
在新闻采信这个问题上,也许,别的电视台还在核实录像带的来源以及合法性及真实性,而半岛已经播了,那么它在播出的过程中是否有违程序正义呢?事后来看,该录像带的真实性毋庸置疑,也给半岛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结果很美好,一切都掩饰过去。
还有掩饰不过去的,哪怕是一次小小的街头事件。厦门记者蹲点暴雨中,拍摄到了一组骑车人摔跤的场景,人们声讨的是,他不是真正抓拍的,而是有预谋的,拍了好几组。这让人联想起另一个获奖图片《非典时期的婚礼》被指责为假新闻的事,因为是模特摆拍的。
前者虽然没有摆别人,却摆了自己,把自己摆在那儿,拍别人。这是否是新闻的程序正义的缺失呢?我来告诉你终极答案:如果你回答我你首先是个人,其次再是个记者,那么,你当然缺少程序正义了,因为你没有做人(类)先应该做的事,提醒同类小心摔跤;除非你对我说,你天生就是个新闻动物(禽兽)。
该答案适用于那个大家都会联想起来的著名个案:普利策奖得主、南非摄影家凯文·卡特33岁时因精神分裂而自杀身亡,原因就是得奖图片《饥饿的小女孩》,一只秃鹰盯着小女孩而卡特选择的是新闻动物的职业本能。
还是引自《老男孩》:"你笑的时候,全世界都陪着你一起笑;哭的时候,只有你一个人哭。"
……
我喜欢读点闲书、杂书。赳赳的书就属这种,很难归类,散漫中透着理性。《理想不死》很通俗又很机智地就把媒体说透了。
——老狼(歌手
我交友很挑剔,这是我多年的习惯,交有质量的友人必须承认是偷着乐的福份。真高兴,我这福气里赳赳必须占据一角,虽然他是若即若离的出现,但好在我需要他的时候总能如约而至,哈哈有点像心灵鸡汤。
赳赳文笔犀利,为人心大,这个境界我一直很好奇是怎样调试而来的。这里一言两语暂且也不往深处探讨了。我一直坚定的认为用文字创作或音乐创作能表达得清楚的人最幸福,因为足不出户便可以开开心心的捧得快乐。在此我默默的祝福赳赳能一直这样享受笔尖上的舒适,也好让我经常能有机会得空美美的捧着知己的书猫在家里的沙发上心有灵犀的分享着。——叶蓓(歌手)
无论和赳赳兄聊天还是在他的手里,都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他对时代蜕变的关注与自省,但不知为何我总是嗅不出在他身上的所谓媒体人的气息,更多的感受是一位智者所散发出来的从容但不缺乏立场的坚定。作为传媒界的一位标杆人物,这本书无论从对行业的审视、思考、批判、自嘲到分享都给行业内外人士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参考价值,由衷地希望《理想不死》被更多的人发现和探讨,祝新书大卖!
——陈楚生(歌手)
胡赳赳是我认识的朋友里面一个奇人。他的热情隐藏在在矜持背后,仿佛有一种冷幽默般的别致。一起外出旅行时,他会故意让自己走丢,或许他只为享受独处的时光。
胡赳赳是一位大隐于市的现代诗人。他的出世与入世,就像他用的手机电源,可以在100V到240V之间自由切换,不需要转换设备。
读胡赳赳的《理想不死》,可以管窥中国媒体十余年来的变迁。曾经热血沸腾的年代,曾经理想不死的追寻,都融汇在赳赳才情四溢的文字里,让人嗅到热血灵魂的味道。
——王磊(乐评人、网易音乐高级总监)
渴望看到赳赳那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融入理想主义的无限浪漫情怀,痴迷般使我忘返。
——高源(摇滚摄影师)时代有种引力,吸引你投身其中、往前走。你要对此保持一种斥力,主动落伍,自动边缘化,这样才有可能超拔出来,把时代和历史看清楚。
——刘洋(音乐电台主持人
胡赳赳的剑走偏锋为中国媒体提供了多个侧面。他若即若离的姿态又为他本人提供了行业观察的多个角度。在中国媒体不断混沌的今天,该书试图管中窥豹,看到的却是万花筒式的景象。——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总监陈婉莹
胡赳赳谈媒体的现象、媒体的人,可以说是当前中国传媒对自己的一种反思。因为涉及到全球市场经济所导致的各种文化与社会现象,《理想不死》对中国当前传媒形态和传播路径是一个深入的思考,同样是对今天中国面貌的一个比较全景的素描。——前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现任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国际语言中心主任查尔斯·罗福林
“语录”的风行也是浅阅读的征兆之一,在阅读媒体时,人们经常能看到类似于“声音”和“语录”的栏目,它使阅读的跳跃性更大。即便是史书,一本“语录体”的《非常道》也大受欢迎,你可以从任何一页看起,都不影响阅读。
我不太看得懂,看了一半。书中谈到了阅读终端,还谈到论坛、微博、MSN、网络表情等等,应该是自媒体时代的好书。书后面部分有对黄健翔、徐静蕾、张艺谋、阮次山、刘长乐等人精彩采访,看过之后也是很受益的。
那么对于媒体的定义我们是否知晓呢?根据解释,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通俗的说就是宣传的载体或平台,能为信息的传播提供平台的就可以称为媒体了。
对新闻而言,程序正义依然是最大的正义,姑且不探讨“刊号法则”的合理性等媒体的出身问题,单仅仅就新闻的采写、制作与遴选上,就有许多有悖新闻伦理的事发生,这实际上造成的是另外一种乱伦
一位在媒体行业历练十载浴火重生的个体尚且发出以上概叹,可想被媒体幻象迷惑的芸芸众生该有多迷茫,胡赳赳的传媒叙事评论集《理想不死》的出版正当其时。
既然不愿身被束缚,那就不必做那进城挤奶的牛,终南山上啃几口青草,拉几坨牛粪算逑;既然做了,死后被人取了牛黄,扒皮蒙了一面向北的鼓,自然不算废。取书中一句话“鬼魅狰狞,上帝无言”,也如书中主人公所做,去了前半句留与自己,补上后半句送与他人。
无论是艺术家、科学家还是普通民众,都在面临一部前无例证的历史:被数码驯化。但总有人充当前卫,不甘心如此,艺术家们也在发动对新媒体的战争——只不过其策略如卡夫卡所言:“你在与这个世界作对时也要协助它。”
新媒体、多媒体、跨媒体、不稳定媒体,怎么述说、定义、篡改、标新立异都不为过。世界正在发生加速度的变化,信息世界里无声无息地在发生原子弹式的聚合爆炸,但我们无从感知。越来越多的人沉溺于虚拟空间,那里是另一个世界,凡人能变成英雄,因此也更适合人类居住。
浅阅读有时候更意味着“精准化”,更具有细节的力量。假如说深阅读曾经是一场饕餮的盛宴,它在如饥似渴的时代里填补了人们空虚的胃,而面对浅阅读,人们唯一能做的是像一个美食家一样不断浅尝辄止,迅速消化与吸收、抛弃与更新、理解与遗忘。
记者应向谁学习技巧,我的答案是人类优秀的历史学家:汤恩比、布罗岱尔、费正清、黄仁宇、史景迁、唐德刚。他们找素材的能力、消化素材的能力、还原真实的能力、提炼思路的能力、带出观点的能力、写作的能力都是技艺高超的。
本书是全面、深刻、睿智地反思媒体形态与社会转型之作。他说:“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到全媒体到自媒体……身处这样一个浸泡式的传播空间内,我真想开一门学科,叫‘不传播学’。”
尽管你我不是媒体中人,却深感媒体的无处不在。虽然现在我们可以无时无刻地获知着周边或者是远隔大洋彼端的信息,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今日的媒体讯息有时候实在有点令人心寒。
胡赳赳集十余年媒体之功,将其经验与心得、知识与见地,可谓是和盘托出。对于初涉传媒业的年轻人而言,它是一本好的入门指导书;对于与传媒产业相关连的从业人员而言,它又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了解传媒业态的参考书。
那些活得好好的、自我膨胀的、一副农民企业家嘴脸的、不说人话的媒体之所以能嘲笑那些逝去的、接近收尾的、岌岌可危的媒体,完全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现状,只允许平庸的人的幸福指数最高的缘故。
再比如说媒体,难道不是正在使用传销术而乐此不疲吗?他们恨不得把传销术等同于传媒术。“窦唯事件”中,报纸正是通过新闻手段劫持了他,而一个艺术家采用了暴力的方式反劫持,这令人始料未及——多大的痛苦才能使他这样甘于玉石俱焚?
对于有着长远利益需求的、期望自家媒体滚雪球般地向前发展的、有着光荣和梦想的传媒经理人来说,此举是危险的,它让媒体的独家气质无从谈起,让读者离散,让你的媒体东家赠人以玫瑰,手中只剩下余香。
“当今的科技革命不仅通过媒介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改变了我们想探求的内容物。胡赳赳以不凡的视角,通过这个让人着迷而复杂的新媒体世界,带领我们开始了一段智慧、引人入胜的旅途,这也是研究消费群体的必经之路。”
身兼媒体人、诗人等多重身份的《新周刊》主笔、著名“知道分子”胡赳赳一直保持着尖锐独到的文化立场,其文风因风趣率真而被互动百科称之为“赳赳体”,在文化、传媒及创意经济圈层内拥有大批知行合一的精英读者。
胡赳赳在剖析媒体现象的同时,也剖析自我,“从媒体到新媒体到全媒体到自媒体,可怜的人,不发微博便感觉自我被社会淘汰了。自我是谁?一个被他人意念控制与挤占的躯壳。从媒体炼金士的催眠术中醒来吧,额滴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