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图像的生与死图书
人气:24

图像的生与死

(“轻与重”文丛,图像中的西方思想史)
  • 所属分类:图书 >社会科学>新闻传播出版>传播理论  
  • 作者:(法)[德布雷] 著;[黄迅余],[黄建华] 译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轻与重”文丛
  • 国际刊号:9787567521292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8
  • 印刷时间:2014-08-01
  • 版次:1
  • 开本:大3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精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图像的生与死》是一部讲述图像在西方的起源、演进和死亡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通过分析图像及其传播手段而建立的西方思想史。

图像的生与死》是一部跨学科研究之作,在书中,雷吉斯?德布雷及时次解释了他所创设的一门新学科:媒介学。该学科处于艺术史、技术史、宗教史等多学科的交汇之处。全书论述了西方人视角下图像从魔幻的到艺术的再到经济的演变过程,对技术革命与集体信仰对于图像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刻分析。作者从西方哲学、宗教、艺术、科技、媒体等方面,对图像起到的作用和反作用进行了详尽又深入的解读,许多观点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编辑推荐

1.《图像的生与死》的作者雷吉斯?德布雷创设了一门新学科:"媒介学"。其早年还曾赴古巴、玻利维亚,同情切?格瓦拉的革命活动。

2. 《图像的生与死》是一部跨学科研究之作,是一部通过分析图像及其传播手段而建立的西方思想史

作者简介

雷吉斯·德布雷(Régis Debray),1940年出生于巴黎,法国作家、思想家、媒介学家,著有《通用媒介学教程》(Cours de médiologie générale)。2010年6月曾来中国讲学,主题为"知识分子与权力",在中国的知识界引起很大反响。

译者简介:黄迅余,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会员,曾长期任自由职业同传译员(汉语,法语,英语)。为国际组织(如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卫生组织等)、政府部门、事业机构、私营企业等众多客户提供过口译和笔译服务;还曾多次担任中法作家文学研讨会的口译和笔译。工作之余,在巴黎高等翻译学院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任教。与父亲黄建华合作翻译过《罗马爱经》、《蒙田散文》、《中国社会文化史》等重要著作。现为联合国专职译员。

黄建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译审、广州外国语学院院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棕榈叶二级勋章,被中国译协授予"博学翻译家"荣誉称号。译著有《论实证精神》、《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夜之卡斯帕尔》、《蒙田随笔》(与梁宗岱合作)等。曾出版散文集《花都异彩》、《随谈录》,诗集《遗珠拾捡》、《黄建华短诗选》等。他还是辞书学者,专著《词典论》被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

目录

译序 鸣谢 前言 艺术史、技术史、宗教史的交汇处 及时卷 图像的起源 及时章 由死而生 追本溯源:Imago(死者面容的蜡质模具),eidolon(死者的灵魂),representation(表现、展示) 图像先于意念:死者因肖像而不朽 镜子的阶段:以解体躯体的图像进行重塑 巫术的困境:巫术,呼吁抢救,非物品领域(安德烈·布勒东) 濒危的死亡:想象威力,实际无能为力的功效 永恒的回归:艺术不受制于时间,死亡永远受时间所限 第二章 象征的传承 凡聚会均带象征性 无言的话语:言词与图像的比拼;贝戈特(Bergotte)的例子 可见的并非可读:语言模式(代码、系统、双重联接)的无能;示意与表达 传达和超验:在可视世界中神圣关系的合理性;神圣性与图像当代正移向其制作者;传达与传播的反向关系 致命的"艺术自主性":异化,独立,自我参照;思考的危险 意义和群体:当代不可能实现的意愿;以现成呈现(presence)代替再现(representation) 第三章 信仰的真谛 圣经的禁忌:圣言是男人,图像是女人;此幻象的效应 异见的一神教:基督教的抗辩为肉身、也就为图像恢复名誉;尼西亚(Nicee)的第二届大公会议(787年) 道成肉身的奠基模板:基督与图像的双重性质;绘画的精神与肉体之争 权力的诱惑:图像的理据,国家的利益;凭图像宣传,组织安排的制约 信仰的革命:信条,信誉,认证,使得图像不可或缺。基督教的中庸之道。天主教与电影 战略利害关系:政治权力的工具与利害关系。拜占庭,法国,美国 第四章 迈向宗教唯物主义 媒介学的挑战:将图像的体与神再度统一起来 "象征的效率":作为文化投射的可视之物 时间的碰撞:原始的库存与物种的悠久,因而艺术比思想先行 相传的恶习:美学不受青睐,技术 先辈的例外:瓦雷里(Valery)和本雅明(Benjamin);1934,好年景 收紧剪刀:行家与社会学家的面对面;融合图像的内外取向 人文主义的障碍:由客体进到主体,或离开人来理解人 卡斯特里观康德:一个现代业者对《判断力批判》的评判。市场与概念的关系 第二卷 艺术的神话 第五章 历史无休止的螺旋上升 一个涂上漆的字眼:普遍性的幻觉 定冠词的赌注:统一性的幻觉 有其父必有其女:艺术史中线性时间的幻觉 新瓶装旧酒:"前卫":以新闻借旧出新 楼梯间:形式不变的循环与图像周期的加速 第六章 "古代艺术"幽灵的解剖 不的时间顺序 "希腊艺术":集体的幻觉?:没有关于艺术的叙述就没有艺术 措辞的问题:知优于为,取消了美学 空白的原因:在因果关系的理智主义模式中,天主垄断了独创;创造仅有一次 古罗马的事例:绘画从属于建筑 基督教的回应:手艺与自由艺术的对立 第七章 艺术的地理分布 缺席的风景:迟来的类别;从祈祷中获得的感知 对世界之不敬:北方艰难地战胜南方,现实艰难地战胜思想;自画像的同时出现 风景画之后:从乡土到环境,从作品到遗产。圣吕克(saint Luc),画家的保护神,以牛为象征。农民的末日,即艺术的末日? 第八章 目光的三个时期 初步探路:字符领域一偶像;图形领域一艺术;视像领域一视觉影像。希腊,意大利,美国。艺术是西方的。 全景式的:临场,再现,模拟;皮尔斯(Peirce)三部曲:实迹、标志、象征;古典在后现代的重新活跃 实迹,标志,象征 文字发端之时:文字的发明解放了图像 偶像的时代:即时效应的图像时代,或偶像时代,包括圣像的基督教时期;拜占庭让希腊的东方进入了哥特式的西方 艺术时代:以专设场所和通用理论兼备而开始;博物馆和美学同时诞 生;印刷术的作用;视角为视像带来主题;艺术时代内部的各阶段。 第九章 绝望的宗教 又一次艺术之死?:自老普林尼以来此主题再三出现;金钱挽救了现代艺术 快乐的资本:普遍化的交易和图像之变为符号;广告的支配 较高祭司:以美来统一世界的方案 升华和失败:马尔罗与美学家的误解;神圣是不可移置的 学问和意义:为什么没有普世的艺术也没有世界性的精神 亚历山大症候:方式高于材质,或博物馆优于作品,为晚期现代性所特有,让人回想起古代晚期 第三卷 演出之后 第十章 一场大灾难的编年史 1839年,摄影冲击及时波:镌刻,石板,达盖尔照相法;机械与活体之间的论争;摄影激发绘画的活力 "电影为王",1895年:诗人、哲学家和画家面对发明 彩色电视,1968年:录像载体的特点;新的时空关系 戏演完了:在图像前,但在视像中;播送并非投影;声音支配 数字炸弹,1980年:毕达哥拉斯之胜利;图像终于不再是模仿;虚拟、抽象和世界之有血有肉;迈向电子包豪斯? 诗化的技术:各种视觉艺术之间的新关系;由当下关键图像所塑造的集体感觉性;雕塑,连环画,舞蹈。 第十一章 视频领域的吊诡 后现代的古旧式:偶像的回归;视觉和的理想主义;娱乐与真实原则;排除他者 电视一传播和电影一感召:节目编制和制片;直播与录播;即时重放与闪回;瞬间与历史;两种图像的寓意和道德观 视像变迁:个人主义与电视屏幕;电视作为人的筛选者;的新标准 集体的不思考:图像无法表达的四个缺陷:否定、普遍性、元层次和时间伸缩;从而带来集体思维观念的变化 第十二章 纯电视的辩证法 正命题与反命题无休止的循环 民主的机器:"新公民空间"的利与弊;说服工艺中的倒置;图像前的不 平等;作为社会等级原则的可见度;第三种专制;图像规则,经济 向世界开放:图像的国际化和族群的封闭;新闻地理;传播卫星与干预 责任;没有视觉的欧洲;一幅传播的图像就是一种社会关系 留住时问:模拟的存档和遗产效应;去历史化的时间;新闻,我们永远的盲点 "现实效应":视频,的真实存在;客观性的幻觉;实时和真言;明日的数字图像:作假,真实性,逼真。 关于新秩序的十二个命题和一个终极问题 一种视像器械便是一套信仰体系;思想之间比目光之间容易沟通;视频 统治与民主;怪异的方程式:可见一现实一真相;眼光的进步;为不可见的事物恢复名誉

在线预览

译序 /

从前的译者写序,一般都跳不过介绍原书作者这道"坎儿",而且看来交代得越详细越好。这有助于读者了解写书人的背景嘛。而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这道"工序"似乎可以免去,起码不必弄到巨细无遗的程度。就拿本书的作者雷吉斯?德布雷来说吧,您只须点击"百度",马上就知道:他是法国人,1940年9月2日出生于巴黎,早年曾赴古巴、玻利维亚,同情切?格瓦拉的革命活动。他的身份为作家、媒介学家、思想家(或哲学家)。1996年创办期刊《媒介学手册》。2010年曾应邀来华讲学,作过"知识分子与权力"的专题演讲,引起相当程度的反响。他的著作已译成中文的有两部:《100名画〈旧约〉》、《100名画〈新约〉》,如此等等。对于普通的中国读者来说,我想"百度"提供的信息,应该是足够的了。但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那得进入法国网站,那里面的绍介至为详尽。译者的所长,是能读懂原文,把法语信息翻译过来,填补中文信息之不足,并非难事。不过转念一想,有此必要吗?当今已进入信息社会的时代,垃圾信息正泛滥成灾,再制造些冗余的信息,表面看来可显示译者的见识广博,但其实增加本书的篇幅,又何必多此一举呢?还是直奔主题吧:谈谈这是一本怎样的书。

译者首先接触原著,读后总有一点的印象和感想,趁此机会向读者传达一下,或许算是个义务吧。本书原是作者在巴黎一大取得博士学位的博士论文。可以说是一部通过分析图像及其传播手段而建立的西方思想史,他在书中及时次解释了他所创设的一门新学科:"媒介学"。全书共分十二章,目录上的章节标题已交代得一清二楚,毋庸译者赘述。但本书的目录有一个特点:除了重复书中的章节标题之外,每一标题之后还附上一两句简单的话语,提示本节的内容。因而读者纵览目录,便大约可知全书的梗概。作为本书的先行读者,译者最留心的不是其内容如何或架构怎样,而是它有什么令人耳目一新的东西或是能够给我国读者什么启发。

首先抓住译者的观点是:"图像源于丧葬",正是为了延续死者的"生命",才制作出雕像、塑像、画像等一系列的图像。将珍爱的易朽的对象永远保存下来,这是人类的普遍要求。图像正是适应这种要求的产物。作者举了大量西方墓葬的例子,条分缕析,令人信服。他还论述了图像与宗教的密切关系,地认定:"图像的目的原在于拉近人和超自然的距离"。

其次,作者指出"图像的威力",而且认为,到了视像时代的今天,掌握图像制作的权力尤为重要。作者说:"如今,铸币,就是制作图像。有多少国家即便维持不住原来的特权,但起码还保持着传播能力呢?"的确,当金钱的主宰慢慢减退的时候,想象空间的主宰显得特别重要。作者还说道:"经济上举足轻重的地位若要化为政治上的霸权,那略微的高超之处就在于一方面有随时可用的军事力量,另一方面有整套的图像装备。"

为此,作者对今天因图像的控制和传播而造成差距和不公表示深深的反感。作者说:"十个人里有九个是透过亚特兰大和好莱坞向他们提供的图像去观察生活的。各处人们接受来自美国人的配音或配字幕的图像,但美国人在自家却受不了来自别处的任何一幅配字幕的图像。"作者还尖锐指出:"电视生来就是美籍的,它吞噬一切……"作者发现,在口头文化向书面文化过渡的阶段,一国强势的语言逐渐统一国内的方言土语。如今,世界进入视觉文化的阶段,"世界上各种目光的统一"正向前迈进。"……各国发现自身的眼光被剥夺,都以美国的眼睛看世界。"

然而,这种"统一"是否开阔了人们对世界的视野呢?作者给予了否定的回答。他认为,从前是"极小的空间里极大的多样性",如今是"极广的空间里极少的多样性"。甚至连美国人也未必享受到此种"统一"的好处。尽管全球每天有10亿以上的人口依据美联社的报道去对世界大事进行价值判断。"不过,世界上电视最普及的国民——美国人,却又是最为乡土闭塞、最关注自身、是对外部世界了解最少的,这难道是个偶然吗?"作者的反问可谓一语中的。

再者,作者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视像的不(或其"客观性"是有限度的)。他所举的理由大体有如下几点:及时,镜头的背后是操作的人,"连自动摄像机都是由人的意愿去安放、启动和关停的"。因此,要展示什么,无视什么,都透露出操纵者的主观性。第二,视像的镜头往往是一面看的。作者以交战的双方为例,视像的传播常常源自占优势的一方。他又以警察与小偷为例:"视像运作只在警察一方,小偷是没有视角的。"第三,视像无法反映抽象的东西,诸如自由、平等、正义、人类、资本等说法"从技术角度说"是上不了屏幕的,要不,就只会弄得非驴非马、令人啼笑皆非。

,令译者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作者凭敏锐的观察、以辩证的观点论述了视像时代一系列亦是亦非的正反命题:"电视为民主服务","电视祸害民主";"电视向世界开放","电视遮蔽了世界";"电视是绝佳的储存器","电视是有害的过滤器";"电视是真相的操作者","电视是假象的制作工场";如此等等。读后令人不禁掩卷深思。

总之,本书有不少地方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尽管作者某些观点我们未必同意,其中一些论据也未必十分周全,但依然不失为一本能增长知识、启迪思考的好读物。译者的以上所见、所感,或许是一孔之见,还是赶快打住"饶舌",请读者自己开卷吧。

临末,回到译者的本行,谈谈本书的译事。本已自知才疏学浅,动起手来,更有捉襟见肘的深切感觉。原著作者可谓是学富五车,旁征博引,对考古、宗教、绘画、雕塑等的种种典故、知识津津乐道,"掉起书袋"来那得意神情,似可窥见。可苦了译者!书中大量在西方文化人眼里平平常常的专名或文化常识,对中国读者是相当生分的,加注还是不加注,这就成了问题。最终的选择是附上外文原名,适量有限加注,否则译注的篇幅恐怕可达原著的数倍之多。有的时候索性将本欲加注的专名借译文显示出来,如原文第31页:"…et ce n`est pas en vain qu`Hésiode fait d`Hypnos le frère cadet de Thanatos",干脆译为:"因此希腊诗人赫西奥德(Hésiode)把梦神希普诺斯(Hypnos)表现为死神塔那托斯(Thanatos)的弟弟,并非无缘无故。"又如:"……但此处悲情与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os)的关系比与农神萨顿(Saturne)的关系更为密切。"也是这样处理。既然许多专名都附了原文,为了节省篇幅,很多时候也按惯例,我们只译姓而不译名,对较为熟悉的人物,更是如此,例如Anatole France,我们就按习惯就译为"法朗士"。

读过原文的人士就会知道,本书的行文自成一格:使用大量的无动词句,断句常常不循一般的习惯;插入语颇多,不少言外之意;时而褒扬,时而贬损,时而驳斥,时而挖苦,有时顺着别人的思路一直往下写,回过头来倒"将一军";所以读时可得小心,更不可轻易引用,否则真应了"断章取义"之说。译者体验到了挣脱原文的痛苦,当然也感受到译成交稿的喜悦。借着译书的过程,查阅了许多书籍和绘画,实在也是赏心悦目的一大幸事。但愿我们不成熟的译作能有助于中国读者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本书原由黄迅余承担翻译,已经基本完成,由于她要赴联合国任职,匆忙交由黄建华做收尾的工作,适逢后者不幸罹患重病,加之尚有其他事务缠身,遂拖延至今才交稿,在此谨向出版方表示歉意!同时趁此机会向几位曾在翻译上提供帮助和指导或一直给予支持鼓励的良师益友表达由衷的感谢!他们是:Odile BOUSSEL,Pierre JEANNE,TANTOT夫妇,薛利,易安丽,M. IBAZIZEN。当然,我们也忘不了何家炜先生,当初是他热情推荐黄迅余担任此译事的。 ……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渝州游**的评论:

难得好书

2016-05-15 14:33:5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好书值得买

2016-06-05 09:59:3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快就收到了,内容和装帧都很不错。拆开慢慢看。

2016-08-09 10:01:0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治

2016-09-08 21:00:2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好评

2016-10-26 14:09:3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德布雷的必读名著,图像学是研究热点。

2016-11-10 22:41:50
来自shencp**的评论:

很好很满意

2016-11-12 18:38:37
来自属性蔚**的评论:

非常棒的书籍,精挑细选有点累

2016-12-08 15:36:05
来自兔***(**的评论:

望以后给箱子多缠胶带,防止再次破损。

2016-12-25 04:58:01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内容装帧都很好

2017-02-11 21:47:00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当当的书还是不错的!

2017-03-04 20:15:45
来自***(匿**的评论:

专业研究用书,非常经典的读本,值得拥有和学习。

2017-04-14 09:41:42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东西很不错,赞一个,当当最好完善一下自己的物流

2017-05-31 08:39:30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不错的一本书

2017-06-04 00:40:36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非常不错的

2017-06-07 11:57:04
来自月***(**的评论:

可以......

2017-06-23 13:09:11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很好!谢谢!

2017-07-26 14:55:3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很好!!

2017-07-26 21:36:2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导师推荐的书。对于了解媒介理论比较有帮助。

2017-09-15 19:57:13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挺好的,朋友帮忙收获了还没来得及看

2017-09-19 17:45:0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好书,待我慢慢看来。。。

2017-10-28 13:02:31
来自ngw57**的评论:

该书讲述图像在西方的起源、演进和死亡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通过分析图像及其传播手段而建立的西方思想史。

2015-01-20 09:36:05
来自果红叶**的评论:

原作和译笔轻松诙谐,不像一般学术书那么严谨刻板

2015-03-02 18:21:54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very good 书籍非常棒,得到别人推荐,是很不错的书籍

2017-08-09 10:17:51
来自中***类**的评论:

图像的生与死 愿意向所有传播与媒介方向的同仁们推荐此书。

2017-08-01 13:57:5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研究图像者必须读此书,诸多论题都有启示意义

2016-08-16 18:17:52
来自沙之书1**的评论:

图像的价值,主要讨论西方的图像史,并透过图像史展示西方思想史,不错的学术著作

2016-02-22 19:08:47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