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光与盐(及时卷)图书
人气:17

光与盐(及时卷)

不可忘记的历史
  • 所属分类:图书 >历史>中国史>近代史(1840-1919)   图书 >传记>人物合集  
  • 作者:【美】[李可柔]博士([Dr.Carol] lee [Hamrin])[毕乐思]([Stacey] [Bieler])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光与盐(全集)
  • 国际刊号:9787512632097
  •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12
  • 印刷时间:2014-12-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259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本书中介绍的这些人物在国家遭受外国侵略之际,致力于维护中国社会,坚忍地回应时代挑战。他们的价值观和他们所服务的机构,为重建中国社会以促进战后中国复兴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了贡献。本书介绍的这些人士不仅以他们自己的言语和行动,更以他们的人格品德祝福了他人。我们希望,他们的事迹能够对今天的人们有所启发和激励。

编辑推荐

探索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名人,影响近现代中国的信仰人生。

拥有真理的信仰可以活出光与盐的人生;信仰人生带来历史的改革;美好的品格和真实的信仰激励后人前行。

作者简介

李可柔博士(CarolLeeHamrin)

乔治梅森大学的研究教授和世华研究中心的博学研究员,这两个机构都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她在威斯康星大学获得中文和比较世界史博士,之后任美国国务院研究专家二十五年。2003年,李博士因其杰出的公务活动获得公共正义中心的"领导奖"。她在华盛顿地区的几所学院教授研究生课程,并有若干书籍和文章面世。她的著作包括《光与盐》(2009、2010和2011版),《上帝和凯撒在中国:政教张力的政策含义》(GodandCaesarinChina:PolicyImplicationsofChurch-StateTensions),《邓小平时代中国的决策过程》(DecisionMakinginDeng`sChina)和《中国与未来的挑战》(ChinaandtheChallengeoftheFuture)。

毕乐思(StaceyBieler)

"爱国者"还是"卖国者"?——中国留美学生史》(PatriotsorTraitors?AHistoryof American-EducatedChineseStudents)的作者。作为《光与盐》(Salt&Light,2009、2010和2011版)的合编者,她撰写了关于容闳、梅贻琦、晏阳初以及徐氏家族的数篇文章。毕女士1994年获得密歇根州立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作为独立学者,她与人合著了《中国就在你门前》(ChinaatYourDoorstep)以及《中国知识分子和福音》(ChineseIntellectualsandtheGospel)两本书。她在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国际节目社区志愿者董事会担任董事。

目录

序/1

绪论/4

及时章 容闳:心系中华/1

毕乐思 Stacey Bieler

容闳是位"留美归国学生"。他创造了选派百名

"幼童留美"的奇迹,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作为外

交官,他协助终止了华工"苦力贸易"。

第二章 唐国安:"清华"及时任校长/23

李可柔 Carol Lee Hamrin

在教育领域,唐国安在中美交换留学生计划停滞30 年

之后,再次促成了两国官方的教育交流;在外交领域,

他同其他中国外交官员一起努力,终止了鸦片贸易。

第三章 石美玉:中国医学界最早留学美国的女医生/47

施康妮 Connie Shemo

石美玉是在美国医学院毕业的及时批中国女性。回国后,

她创办了自己的医院和护校,培训中国的专业护士。

第四章 范子美:传统与现代之间/63

邢福增 Fuk-Tsang Ying

范子美是1902 年《万国公报》杂志社最早的中国编辑。

随后,他为基督教青年会创办的期刊《进步》写作并担

任主编。

第五章 丁淑静:中国"新女性"的开路者/79

李莉思 Elizabeth Littell-Lamb

丁淑静是基督教中华女青年会的及时位中国领袖。在第

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她积极参与了推动世界和

平和国际正义的工作。

第六章 梅贻琦:战争年代的大学校长/103

毕乐思 Stacey Bieler

梅贻琦在1931 年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艰

苦岁月里,他一直担任位于云南昆明市的西南联合大学

(由中国当时三所名校联合组建)的校长。

第七章 林巧稚:用双手托起千万人的希望/123

寿国薇 Guowei Wright

林巧稚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最早的毕业生之一,协和医院妇

产科的主治医生,中国现代妇产科医学奠基人之一。

第八章 韦卓民:跨越中西文化的桥梁/145

吴梓明 Peter Tze Ming Ng

韦卓民在1929 年至1952 年间一直担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的校长。作为一位深谙中国文化的哲学家,他是"普世

基督教"早期的提倡者之一。

第九章 吴贻芳:位女大学校长/169

乔可怡 Mary Jo Waelchli

作为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的校长,吴贻芳注重培养女性知

识分子,教导她们在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同时造福于民。

联合国创建时,她是中国代表团中的女性。

第十章 晏阳初:立志乡村建设的改革家/191

毕乐思 Stacey Bieler

晏阳初,耶鲁大学毕业生,先是在中国城市组织平民教

育运动,开展大规模扫盲。随后他又推行乡村建设示范

项目,并创建了乡村建设学院。

本书人物大事年表/215

注释/219

作者简介/257

封面及正文图片资料来源/259

在线预览

1941年,日军占领了北京协和医学院,门诊被关闭,病人被迫出院,学院停课。林大夫选择留在北平,和需要她的亲人们在一起。她在东堂子胡同10号挂上了妇产门诊的牌子,这是她及时次有机会接触到北京城区的下层妇女,走进了普通百姓的家庭生活。有时候,她甚至要骑着驴到偏远的农村出诊。

作为妇产科医生,林大夫对妇女的身体和生理有深入的研究。她懂得生儿育女是女人固有的生理机能,而不是导致疾病的原因。可是,她在每天的工作中看到这么多妇女患妇科疾病,因此感到震惊:反复发作的妇科炎症,久治不愈的性病,各种病变……这些病痛一点一点地蚕食着妇女的健康,摧毁了她们的尊严和幸福。

她们很多人患上这样的疾病是因为贫穷、过于频繁的生育和缺乏起码的卫生常识。当时的女性在生活中没有任何权利,就连生孩子这样直接与她们相关的事也由男人和家里的老人决定,她们不过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患病后她们常常拖上很长时间才去就医,而且从来没有去过大医院,更不用说像协和这样有名的医院。

但是现在,协和的林大夫成了她们的街坊,她不仅说话和气,医术高明,而且挂号费还比别的地方便宜。林大夫总是想着办法为她们省钱,可以用药就决不打针。她常常一边检查,一边耐心和蔼地教她们如何自我预防、自我护理。这些妇女从来没有得到过这样的关心和体贴,就连自己的母亲也从没这样关照过她们。

和妇科一样,产科的工作也很辛苦,但又多了一份迎接新生命的喜悦。每个产妇的分娩过程都不一样,产科的工作也因此难以预测。有的产妇还没进产房,孩子已经生了;有的产妇则要经历长时间的分娩,吃尽苦头。每当用双手托住新生的婴儿,听到那及时声啼哭,她的内心就会充满敬畏和感恩。

虽是单身,林大夫却能够以母亲般的心肠对待向她求助的女人。她在诊断治疗、开处方和下医嘱中,不仅使用自己全部的经验和智慧,而且满怀怜悯和同情。日久天长,林大夫对病人的抚慰和照料缩短了她们之间的距离。出于感激,病人们纷纷向自己的亲朋好友讲述林大夫的事迹,"活菩萨"的美名就这样传扬

来,林大夫成了京城家喻户晓的人物。

24小时黄昏,林大夫正准备关诊所的门,突然听到大门外急促的敲门声。门外站着个浑身湿透的汉子,他说他从永定门外赶来,"家里的"快不行了。原来他的妻子生孩子难产,两天一夜还生不下来,请的接生婆没有办法,悄悄走了。后来听人说起林大夫,就找到了这里。

林大夫详细地询问了产妇的情况,喝了一杯咖啡,拎起出诊包出了门。由于分娩过程通常要持续一整夜,咖啡可以让她有足够的体力坚持下来。赶到永定门外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产妇躺在光秃秃的炕上,汗湿的头发沾在脸上,不时发出长长的呻吟。林大夫迅速为产妇做了检查:胎儿横位,宫口已经全开,胎心音有

些微弱。经过长时间的挣扎,产妇已筋疲力尽。

现在,林大夫眼中只有这个陷入痛苦中的难产的女人。她让产妇的家人烧了热水,自己为产妇洗脸,擦洗干净下身,在炕上铺了一条干净的旧被单。然后,她一条腿抵住炕沿,一条腿跪在炕上,轻缓而有力地正着胎位,嘴里不停地安慰着产妇。她一次次细致地引导,一次次地听胎心音的跳动。阵痛间隙,她喂产妇

喝了大半碗棒子面粥,帮助产妇恢复一些力气。渐渐地,胎儿的头进入了产道。林大夫用产钳接出了婴儿。她倒提着脸色发紫的婴儿轻轻地拍打,婴儿哭出了声,林大夫也深深地喘了一口气:"是个儿子,祝贺你们。"一声雄鸡啼鸣,天亮了。

林大夫环顾了一下这个一贫如洗的家,打开自己的出诊包,从里面拿出几张钞票放在炕头,对汉子说:"她太辛苦了。等她缓过来,你给她做点吃的补一补。"婴儿大声啼哭着,哭声嘹亮而急促。"一个健康的婴儿。"林大夫告别这户人家时欣慰地想。这时候,她才感到上衣已经被汗浸透了,凉凉地贴在后背,两腿也酸软得迈不开脚步。

林大夫不仅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也严格地要求学生。有一次,她让学生写一份产程观察报告。林大夫一份份看过后,只在一个学生的报告上批了"好",其余的全部退回重写。学生们更认真地观察,更仔细地记录,结果林大夫还是不满意。于是,他们找来那份上面写着"好"的报告,对照之下才发现这份报告只

比他们的多写了一句话:"产妇的前额上冒出豆大的汗珠。""不要以为这句话无关紧要。"林大夫严肃地说,"只有注意到这些细节,才会懂得怎样去观察产妇,才能看到在正常的产程中,常常会发生种种预料不到的变化。"她这样严格地要求学生,是想让他们记住:守护生命先要敬畏生命,这是一件容不得半点粗疏的事情。

在60年的医务生涯中,林大夫除了做研究,带学生,还亲自为成千上万的孩子接生。很多父母以"林"字给孩子命名,例如"念林"、"爱林"、"敬林"、"仰林",他们以这种淳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等候产妇分娩时或者工作之余,她喜欢做点儿针线活儿。她买来好多细白棉布,裁剪成小小的开襟衣衫,然后一针一线缝成圆领婴儿内衣,绣上彩色花朵。她把这些婴儿服送给三等病房的新妈妈们。在孩子的出生证上有林大夫的英文签名:LinQiaozhi`sBaby(林巧稚的孩子)。这充满人性温暖的签名深深地打动了女作家冰心的心,冰心的三个孩子都是林大夫接生的,她们每次见面总要谈谈"我们的孩子"。冰心写到:"她用敏捷的双手接下了成千上万的孩童。她不仅把孩子带到世界上,还教父母如何用有限的食品喂养孩子。她为中华民族养育了无数的战士。"

媒体评论

名家推荐:这本书说的是历史,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讲的是以往的志士仁人,却有益于今日的平民百姓。所以我很希望,有幸能够识字读书的年轻"读者",不但要读读这本书,更要深长思之,并且起而行之!(何光沪)

豆瓣评论

我们应该感动欣慰和自豪,因为我们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中国曾经也是"有信仰"的国家,有过一些人,在战乱频繁的20世纪初,仍然热心公益,投身到实践当中,为社会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从这些人的故事中,我能够感觉到近代中国的轰轰烈烈,有了一种更的视野。

作者做了大量的档案搜集工作,要整理运用这些资料也是相当不容易。这是一本历史人物传记,自然不可避免的会有主观和偏见的内容。总之,以普通人的视角来看,这是一本引人入胜,气势恢弘,读了之后还会有一些反思的书。

如果你对中国近代史感兴趣,对基督教感兴趣,或对社会公益感兴趣,这本书就是你必买的。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还可以,人总要信仰

2016-06-14 21:24:0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非常不错的书

2017-11-10 08:33:46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