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行者无疆图书
人气:35

行者无疆

余秋雨考察西方文明随笔集,一路行走,美文相伴,在欧洲26个国家96座城市邂逅前世今生。从意大利出发,穿越欧洲的心脏,听说在欧洲的中国旅人,背包里都有一本《行者无疆》,畅销经典,十年精修,全新上市!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学>中国现当代随笔  
  • 作者:[余秋雨]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35461957
  •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2-11
  • 印刷时间:2012-11-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15年前余秋雨开始以长途旅行方式实地考察文化。他从国内走到国外,从中华文明走到了其他文明。这期间,他以《文化苦旅》和《山河之书》作为考察中华文明的记录,以《千年一叹》作为考察伊斯兰文明的记录,以《行者无疆》作为考察西方文明的记录。至此,余秋雨对人类历史的三大文明进行了完整的关注和记录。

余秋雨在《行者无疆》中感叹道:“欧洲文明确实而又成熟,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文明、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更羡慕街边咖啡座里微笑的目光,只一闪,便觉得目光悠长,山河无恙。但这些年,却因过度的自满、自享而自闭,对世界对自己有不少时空错觉。”

《行者无疆》分南欧、中欧、西欧、北欧4卷,收录散文80篇。全书在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文体的张力和自由上,更胜余秋雨以前的几部著作。全新版的《行者无疆》经过余秋雨先生大幅度修改增删,全新修订再度出版。

编辑推荐

重磅推荐:

畅销经典,十年精修,全新上市!

十年来,《行者无疆》在海內外畅销一百多万册,广受读者喜欢。跨地域华文作家余秋雨彻底考察欧洲文明的作品。余先生花费十年时间精修此书内容,重新增删篇幅,此次出版,文字更为干净、精致、从容。

余秋雨考察西方文明的随笔集。

走遍名山大川,橫跨数千年历史,考察人类的古老文明之后,余秋雨思考:走得那么远、看得如此多,哪个文明,能与博大的中国文化相抗衡?那便是动人的欧洲。于是,余秋雨再度行动,6个月间,他走过欧洲26个国家96个城市,记录了他在旅程中的全部感受。

一路行走,美文相伴,在欧洲26个国家96座城市邂逅前世今生。

从意大利出发,穿越欧洲的心脏:奥地利、捷克、德国……再绕道西班牙,往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而去,将一路的思索,终结于北欧的冰天雪地。听说在欧洲的中国旅人,背包里都有一本《行者无疆》,它犹如无所不行的护照,带着我们在96座欧洲城市,与前世的自己邂逅。

作者简介

余秋雨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人。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经由教育文化界的多次民意测验和专家推举,成为当时中国大陆年轻的高校校长,并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

曾获“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二十多年前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考察并阐释中华文明诸多被埋没的重要遗址。这些遗址由此受到保护和弘扬,他也被公认为当代中国重新梳理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

所写作品,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风,追慕者众多。二十世纪末,又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故地,对当代世界文明作出了一系列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作为国际间亲身完成这种穿越的人文教授,及时判断了新一轮恐怖主义的发生地,预言了欧洲不同国家的经济危局,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关注。在这过程中所写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在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读书人书奖、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以高层级的思考性作品,持续二十年创造了惊人的畅销奇迹。

直至二0一0年一月,国内发行量的《扬子晚报》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在全国各省青年学生中票选“谁是您最喜爱的当代作家”,仍名列第 一,且经验丰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自二00二年起,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讲授“中华宏观文化史”、“中外文化对比史”等课题,广受好评。

二00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最近几年,兼任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奠基教授、香港凤凰卫视首席文化顾问、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目录

自序

及时卷 南欧

南方的毁灭

罗马假日

兴亡象牙白

点燃亚平宁

寻常威尼斯

稀释但丁

城市的符咒

大师与小人

围啄的鸡群

流浪的本义

只因它特别忠厚

小巷老门

死前细妆

古老的窄街

贝壳未碎

我的窗下

他们的麻烦

古本江先生

第二卷 中欧

仁者乐山

悬崖上的废弃

醉意秘藏

哈维尔不后悔

黄铜的幽默

追询德国

墓地荒荒

黑白照片

空空的书架

慕尼黑啤酒节

谁能辨认

庞大的无聊

学生监狱

战神心软了

阿勒河

突破的一年

希隆的囚徒

瑞士手表

第三卷 西欧

河畔聚会

悬念落地

法国胃口

马赛鱼汤

远年琥

诺曼底血缘

扼守秋天

庄园里的首相和公爵

牛津童话

奇怪的日子

两方茶语

都柏林

都市逻辑

谁的滑铁卢

蓝旗和孩子

海牙的老人

自己的真相

荷兰水

玲珑小国

第四卷 北欧

北欧童话

漫漫长夜

瑞典小记

终极关

砰然关门

历史的诚实

冰清玉洁的世界

生命的默契

拍雪进屋

议会—阿尔庭

尼雅尔萨迦

地球的裂缝

北极印痕

大雪小村

总结在寒夜

在线预览

南欧

南方的毁灭

考察欧洲及时站,居然是面对一场大灾难。我知道,这个行程一定是深刻的,因为人类的历史也是一个从灾难开始的宗教寓言。

所谓“终极思考”,其实有一半也就是“灾难思考”。因此,灾难的废墟,是帮助我们摆脱日常平庸的课堂。

世上发生过一些集体死亡、霎时毁灭的情景,例如地震、海啸和原子弹袭击。这类情景,毁灭得过于彻底,使人难于对毁灭前后进行具体的对比。庞贝的毁灭是由于火山灰的堆积,连火山熔浆都未曾光临,于是千余年后发掘出来,竟然街道、店铺、庭院、雕塑一应俱全。不仅如此,街石间的车辙水沟、面包房里的种种器皿、妓院里的淫荡字画、私宅中的诡异密室,全都表明人们刚刚离开,立即就要回来。

谁知回来的却是我们,简直是仙窟千载、黄粱一梦。

使我久久驻足的是那两个剧场,一大一小。大剧场是露天座位,可容四五千观众;小剧场有顶盖,可容千余观众。这两个剧场外面,有广场和柱廊。广场上的树现在又长得很大,绿森森地让人忘记毁灭曾经发生,只以为剧场里正在演戏,观众都进去了。

在欧洲戏剧史上,我对罗马的戏剧评价不高,平时在课堂上总以罗马戏剧来反衬希腊戏剧。但是站在庞贝的剧场,我就不忍心这样想了。他们当时在这里演的,有塞内加的悲剧,有米南德的喜剧,有很世俗的闹剧、哑剧、歌舞剧,也有一些高雅诗人戴着面具朗诵自己的新作。今天我在两个剧场的环形座位上方分别走了一遍,知道出事那天,这里没有演出。

我们说那天出事的时候没有演出,是因为十九世纪的考古学家们在清理火山灰的凝结物时没有在这里见到可认定为观众的大批“人形模壳”。

什么叫“人形模壳”呢?当时被火山灰掩埋的人群,留下了他们死亡前的挣扎形体,火山灰冷却凝固时也就成了这些形体的铸模硬壳。人体很快腐烂了,但铸模硬壳还在,十九世纪的考古学家一旦发现这种人形模壳,就用一根管子把石膏浆缓缓注入,结果剥去模壳,人们就看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连最细微的皮肤皱纹、血管脉络都显现得清清楚楚。这个办法是当时庞贝古城挖掘工作的主持者费奥莱里(G.Fiorelli )发明的,使我们能够看到一批生命与死神搏斗的状态。

在一个瓦罐制造工场,有一个工人的人体抱肩蹲地,显然是在承受窒息的晕眩。他没有倒地,只想蹲一蹲,憩一会儿就起来。谁知这一蹲就蹲了一千多年。更让他惊讶的是,重见天日之时,发现自己的身体竟然变成了自己的作品,都成了硬邦邦的石头。

记得马克 吐温在一篇文章中说,他在这里见过一具挺立着的庞贝人遗体,非常感动。那是一个士兵,在城门口身披甲胄屹立在岗位上,至死都不挪步。我没有见到这位士兵的人体模型,算起来马克 吐温来的时候庞贝古城只开挖了一小半,费奥莱里为模壳注石膏浆的方法还没有发明,因此他见到的应该是一具骨骼。

马克 吐温除了感动之外也有生气的时候。庞贝城的石材路上有深深的车辙,他走路时把脚陷进去了,绊了一下。他由此发火,断言这路在出事之前已经很久没有整修了,责任在城市的道路管理部门。这个推断使他见到死亡者的遗骨也不悲伤了,因为任何一个死亡者都有可能是道路管理人员。

我觉得马克 吐温的这种推断过于鲁莽。石材路一般都不会因为有了车辙就立即更换,有经验的驾车人也不会害怕这些车辙。从庞贝古城的道路整体状况看,有关管理人员还算尽职。马克 吐温把自己偶然陷脚的原因推给他们,连他们惨死了也不原谅,过分了。

比马克 吐温更为过分的指责,出自一大批虚伪的道德学家。他们凭着道听途说,想象这座城市的生活非常奢侈糜烂,因此受到了上帝的惩罚。奢侈糜烂的证据是公共浴室、私家宅院、妓院和不少春宫画。其实在我看来,这里呈现的是古罗马城市的寻常生态,在整体上还比较收敛。歌德一七八七年三月十一日到达这里,他在当天的笔记里写道:

庞贝又小又窄,出乎参观者的意料。街道虽然很直,边上也有人行道,不过都很狭窄。房屋矮小而且没有窗户,房间仅靠开向庭院或室外走廊的门采光。一些公共建筑物、城门口的长凳、神庙,以及附近的一座别墅,小得根本不像是建筑物,反而像是模型或娃娃屋。但这些房间、通道和走廊,全都装饰着图画,望之赏心悦目。墙上都是壁画,画得很细腻,可惜多已毁损。

意大利之行 》

我也有歌德的这种感觉,但这里包含着某种错觉。我们平时去看正在建筑中的楼房地基,也会惊讶每个房间为什么如此之小。其实这是因为室内空间尚未形成,只拿着一个个房间的地基面积与无垠的天地去比,当然显得狭窄。庞贝废墟的多数民房遗迹也成了这种开放式的地基,因此就有了歌德的这番惊讶。后来他进入了那些比较完整、又有器物装饰的房间后感觉就不同了,说:“庞贝的屋子和房间看似狭窄,却仿佛又很宽广。”

法国史学家泰纳( Taine)比歌德早来二十多年,得出的结论是:“他们的生活享受远不如我们现在这样舒适多样,这样多彩多姿。”从时间上说,几乎所有断言庞贝城因奢侈糜烂而受到上帝惩罚的道德评论家们,都是在泰纳之后,甚至在歌德之后才出现的。当然,他们也没有心思去阅读泰纳和歌德的文章。

我鄙视一切嘲笑受难者的人。我怀疑,当某种灾难哪24小时也降落到他们头上,他们会做什么。

庞贝城灾难降临之时,处处闪烁着人性之光。除了马克 吐温提到的那位城门卫士,除了那些“人形模壳”表现出的保护儿童和老人的姿态之外,我心中较高大的人性形象是一个有名有姓的人。他就是《自然史》的作者老普林尼( Gaius Plinius Secundus )。

称他老普林尼,是因为还有一位小普林尼( Gaius Plinius Caecilius),是他的外甥,后来又收为养子。这位小普林尼是罗马帝国历史上著名的散文作家。罗马的散文有很大一部分其实是书信,这种传统是由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 )发端的,小普林尼承袭这一传统,成了写漂亮书信的高手。几年前我在《罗马文化与古典传统》一书中读到小普林尼写的一封信,其中提到了老普林尼牺牲的过程。

老普林尼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又是当时意大利的一位重要官员,庞贝灾难发生时他担任意大利西海岸司令(又称地中海舰队司令)。真不知道他长达三十七卷的巨著《 自然史 》和其他百余卷的著作是怎么抽空完成的。

据小普林尼信中记述,出事那天中午,老普林尼听说天空出现了一片奇怪的云,便穿上靴子登高观察,看了一会儿便以科学家的敏感断定事情重要,立即吩咐手下备船朝怪云的方向驶去,以便就近观察。

但刚要出门,就收到了维苏威火山附近居民要求救援的信。他当机立断放弃科学观察,命令所有的船只都赶到灾区去救人,他自己的船一马当先。烫人的火山灰、燃烧过的碎石越来越多地掉落在船上,领航员建议回去,老普林尼却说:“勇敢的人会有好运。”他命令再去救人。作为舰队司令,他主要营救逃在海上或躲在岸边的人。

他抱着瑟瑟发抖的朋友们,不断安慰,为了让他们镇静下来,自己满面笑容,洗澡、吃饭,把维苏威火山的爆发解释为由炉火引起的火灾。,他号召大家去海滩,因为那里随时可以坐船逃离,但到了海滩一看,火山的爆发引起了大海发狂,根本无法行船。

大家坐在海滩上,头上缚着枕头,以免被碎石伤害。但是,火焰越来越大,硫磺味越来越浓,人们开始慌乱奔逃,却不知逃到哪里去。就在这时,老普林尼突然倒地,他被火山灰和浓烟窒息而死,终年五十六岁。

小普林尼那年十八岁,竟然侥幸逃出来了。这封信是二十五年之后写的,那时他已经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幸好他写这封信,使后人看到了那场灾难亲历者的叙述。

我对这位因窒息而闭眼的老普林尼深深关注,原因之一是他在欧洲较早地看到了中国。

我没有读过他的《 自然史 》,据《罗马文化与古典传统》一书介绍,老普林尼已经写到中国人“举止温厚,然少与人接触。贸易皆待他人之来,而绝不求售也”。他当时把中国人叫成“赛里斯人”。

他说这句话的时间是那么早,比马可 波罗来华早了一千二百年,比利玛窦来华早了一千五百年。他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中国人的这些特点的呢?我想,大概是几度转说,被他打听到了。作为一个科学家,他会筛选和分析,竟然筛选出了“举止温厚”这个概念,把儒家学说的基本特征和农耕文明的不事远征,都包括在里边了。

他写《 自然史 》的时代,在中国,王充在写《 论衡 》,班固在写《汉书》。庞贝灾难发生的那一年,班固参加了在白虎观讨论五经的会议,后来就有了著名的《 白虎通义 》。

“举止温厚”的王充、班固他们不知道,在非常遥远的西方,有人投来关注的目光。但那副目光不久在轰隆轰隆的大灾难中埋葬,埋葬的地方叫庞贝。

罗马假日

世上有很多美好的词汇,可以分配给欧洲各个城市,例如精致、浑朴、繁丽、古典、新锐、宁谧、舒适、神秘、壮观、肃穆……

只有一个词,各个城市都不会争,只让它静静安踞在并不明亮的高位上,留给那座的城市。

这个词叫伟大,这座城市叫罗马。

伟大是一种隐隐然的气象,从每一扇旧窗溢出,从每一块古砖溢出,从每一道雕纹溢出,从每一束老藤溢出。但是,其他城市也有旧窗,也有古砖,也有雕纹,也有老藤,为什么却乖乖地自认与伟大无缘?

罗马的伟大,在于每一个朝代都有格局完整的遗留,每一项遗留都有意气昂扬的姿态,每一个姿态都经过艺术巨匠的设计,每一个设计都构成了前后左右的和谐,每一种和谐都使时间和空间安详对视,每一回对视都让其他城市自愧弗如,知趣避过。

因此,罗马的伟大是一种永恒的典范。欧洲其他城市的历代设计者,连梦中都有一个影影绰绰的罗马。

我及时次去罗马,约了一帮友人,请蒋宪阳先生带队。他原本是上海的男高音歌唱家,因热爱意大利美声唱法而定居罗马多年。他先开车到德国接我们,然后经卢森堡、法国、摩纳哥去意大利,一路上见到雕塑、宫殿无数,但只要我们较长时间地驻足仰望,他就竖起一根手指轻轻摇动,说:“不!不!要看罗马的,那才是源头。”我们笑他过分,他便以更自信的微笑回答,不再说话。但是一进罗马就反过来了,沉默的是我们,大家确实被一种无以言喻的气势所统慑,而他则越来越活跃。

今天我再次叩访罗马,伙伴们听了我的介绍都精神抖擞,只想好好地领受一座真正伟大的城市。但是,谁能想到,最让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

伙伴们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呆看半晌,便回过头来看我,像是在询问怎么回事,但他们立即发现,我比他们更慌神。

原来,眼前的罗马几乎是一座空城!

这怎么可能?

家家商店大门紧闭,条条街道没有行人。

千年城门敞然洞开,门内门外阒寂无声。城门口也有持剑的卫兵,但那是雕塑,铜肩上站着一对活鸽子。

即便全城市民倾巢出征,也不会如此安静。即便罗马帝国惨遭血洗,也不会如此死寂。

当然偶尔也从街角冒出几个行人,但一看即知也是像我们这样的外国来访者,而不是城市的主人。好不容易见到两位老者从一间屋门里走出来,连忙停车询问,才知,昨天开始了长假期,大家全都休假去了。据说,五千八百万意大利人,这两天已有三千万到了国外。

如此的人数比例我很难相信,但是后来住进旅馆后看到,电视台和报纸都这么说。

历来罗马只做大事。我站在空荡荡的大街上想,这宽阔的路,这高大的门,这斑驳的楼,曾经见过多少整齐的人群大进大出啊,今天,这些人群的后代浩荡离去,大大方方地把一座空城留给我们,留给全然不知来路的陌生人,真是大手笔。

在中国新疆,我见过被古人突然遗弃的交河古城和高昌古城,走在那些颓屋残墙间已经惊恐莫名。我知道那种荒废日久的空城很美,却总是不敢留在黄昏之后,不是怕盗贼,而是怕气氛。试想,如果整整一座西域空城没有一点动静,月光朦胧,朔风凄厉,脑畔又浮出喜多郎的乐句,断断续续,巫幻森森,而你又只有一个人,这该如何消受?

今天在眼前的,是一座更加古老却未曾荒废的庞大空城。没有人就没有了年代,它突然变得很不具体。那些本来为了召集人群、俯视人群、笑傲人群、号令人群的建筑物怎么也没有想到哪24小时会失去人群,于是便傲然于空虚,雄伟于枉然。

营造如此空静之境的,是罗马市民自己。这才猛然记起,一路上确有那么多奇怪的车辆逆着我们离城而去。有的拖着有卧室和厨炊设备的房车,有的在车顶上绑着游艇,有的甚至还拖着小型滑翔机。总之,他们是彻彻底底地休假去了。

何谓彻彻底底地休假?

在观念上,这里体现了把个体休闲权利看得至高无上的欧洲人生哲学。中国人刻苦耐劳,偶尔也休假,但那只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欧洲人反过来,认为平日辛苦工作,大半倒是为了休假。因为只有在休假中,才能使杂务中断,使焦灼凝冻,使肢体回归,使亲伦重现。也就是说,使人暂别异化状态,恢复人性。这种观念融化了西方的个人权利、回归自然等等主干性原则,很容易广泛普及、深入人心,甚至走向极端。

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的一位朋友告诉我,有次中国领导人访问罗马,计划做了几个月,但当领导人到达前一星期,意大利方面的计划负责人突然不见了,把大家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只得重新开始计划。奇怪的是,他们那方的人员只着急不生气,因为那个负责人的突然不见有一个神圣的理由:休假去了。

我们很多企业家和官员其实也有假期,而且也能选择一个不受干扰的风景胜地。然而可惜的是,他们放不下身份。于是,一到休假地立即用电话疏通全部公私网络,甚至还要与当地的相关机构一一接上关系。结果可想而知,电话之频、访客之多、宴请之盛,往往超过未曾休假之时,没过几天已在心里盘算,什么时候回去好好休息一下。

那么多罗马人到国外休假,我想主要是去了法国、西班牙和德国南部。意大利人的经济状况在整体上比法国、德国差得多,比西班牙好一点,他们在外应该是比较节俭的一群。欧洲人出国旅游一般不喜欢摆阔,多数人还愿意选择艰苦方式来测试自己的心力和体力,这与我们一路上常见的那些腰包鼓鼓、成群结队、不断购物的亚洲旅行者很不一样。

那天我们去东海岸的圣乔治港,经过一个小镇,见到有一位白发老者阻拦我们,硬要请我们到附近一家海味小馆吃饭。理由是他曾多次到过中国,现在正在这个小镇的别墅里度假。

跟着他,我们也就顺便逛了一下小镇。小镇确实很小,没有一栋豪华建筑,全是一排排由白石、水泥、木板建造的普通住房,也没有特别的风景和古迹,整个儿是一派灰白色的朴素。

大概走了十分钟路,我们就见到了那家海味小馆。老人不说别的,先让我们坐下,一人上一碗海鲜面条。

那碗面条有什么奥妙?我们带着悬念开始下口。面条居然是中国式的,不是意大利面食,大汤,很清,上面覆盖着厚厚一层小贝壳的肉,近似于中国沿海常吃的“海瓜子”。这种小贝壳的肉吃到嘴里,酥软而又韧性,鲜美无比,和着面条、汤汁一起咽下,真是一大享受。老人看着我们的表情放心地一笑,开始讲话。

他的及时句话是:“现在我已向你们说清我在这个小镇买别墅的原因,这面条,全意大利数这里做得好。”说完,他才举起酒杯,正式表示对我们的欢迎。

我们感谢过后,问起他曾多次去过中国的事。

他的回答使我们大吃一惊,他去中国的身份是意大利的外贸部长、邮电部长和参议员!这就是说,坐在我们对面的白发老人是真正的大人物。

今天他非常不愿意在自己担任过的职务上说太多的话,因为他在休假。

他努力要把拦住我们的原因,缩小为个人原因和临时原因。他说,妻子是一个诗人,现在正在别墅里写诗,但别墅太小,他怕干扰妻子,便出来蹓跶,遇到了我们的车队。

告别老人后,我们又行走在小镇灰白的街道上了。我想,这样的小镇,对所有被公务所累的人都有吸引力和消解力。它有能力藏龙卧虎,更有能力使他们忘记自己是龙是虎。这种忘记,让许多渐渐走向非我的人物走向自我,让这个世界多一些赤诚的真人。因此,小镇的伟力就像休假的伟力,不可低估。

那么罗马,你的每一次空城,必然都会带来一次人格人性上的重大增补。

……

追询德国

只有柏林,隐隐然回荡着一种让人不敢过于靠近的奇特气势。

我之所指,非街道,非建筑,而是一种躲在一切背后的缥缈浮动或寂然不动;说不清,道不明,却引起了各国政治家的千言万语或冷然不语……

罗马也有气势,那是一种诗情苍老的远年陈示;巴黎也有气势,那是一种热烈高雅的文化聚会;伦敦也有气势,那是一种繁忙有序的都市风范。柏林与它们全然不同,它并不年老,到十三世纪中叶还只是一个小小的货商集散地,比罗马建城晚了足足两千年,比伦敦建城晚了一千多年,比巴黎建城也晚了六百多年,但它却显得比谁都老练含蓄,静静地让人琢磨不透。

成为德意志帝国首都还只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事,但仅仅几十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几乎夷为平地,成了废墟。纵然是废墟,当时新当选的德国领导人阿登纳还是担心它仍然会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心理威胁,不敢把它重新作为首都。他说:“一旦柏林再度成为首都,国外的不信任更是不可消除。谁把柏林作为新的首都,精神上就造成一个新的普鲁士。”

那么,什么叫做精神上的普鲁士,或者叫普鲁士精神?更是众说纷纭。最有名的是丘吉尔的说法:“普鲁士是万恶之源。”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正义的声音,战后盟军正式公告长期地解散普鲁士,国际间也没有什么异议。但是五十年后两个德国统一,国民投票仍然决定选都柏林,而且也不讳言要复苏普鲁士精神。当然不是复苏丘吉尔所憎恶的那种酿造战争和灾难的东西,但究竟复苏什么,却谁也说不明白。说不明白又已存在,这就是柏林的神秘、老练和厉害。

不管怎么说,既然来到了柏林,我就要向它询问一系列有关德国的难题。例如——

人类一共就遇到过两次世界大战,两次都是它策动,又都是它惨败,那么,它究竟如何看待世界,看待人类?

在策动世界大战前艺术文化已经光芒万丈,遭到惨败后经济恢复又突飞猛进,是一种什么力量,能使它在喧嚣野蛮背后,保存起沉静而强大的高贵?

历史上它的思想启蒙运动远比法国缓慢、曲折和隐蔽,却为什么能在这种落后状态中悄然涌出莱辛、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这样的精神巨峰而雄视欧洲?有人说所有的西方哲学都是用德语写的,为什么它能在如此抽象的领域后来居上、独占鳌头?

一个民族的邪恶行为必然导致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在世人面前大幅度贬值,为什么唯有这片土地,世人一方面严厉地向它追讨生存的尊严,一方面又恭敬地向它索求思维的尊严?它的文化价值,为什么能浮悬在灾难之上不受污染?

歌德曾经说过,德意志人就个体而言十分理智,而整体却经常迷路。这已经被历史反复证明,问题是,是什么力量能让理智的个体迷失得那么整齐?迷失之后又不让个人理智丧失?

基辛格说,近三百年,欧洲的稳定取决于德国。一个经常迷路的群体究竟凭着什么支点来频频左右全欧,连声势浩大的拿破仑战争也输它一筹?

俄罗斯总统普京冷战时代曾在德国做过情报工作,当选总统后宣布,经济走德国的路,世人都说他这项情报做得不错。那么,以社会公平和人道精神为目标的“社会市场经济”,为什么偏偏能成功地实施于人道记录不佳的德国?

……

这些问题都会有一些具体的答案,但我觉得,所有的答案都会与那种隐隐然的气势有关。

世上真正的大问题都鸿蒙难解,过于清晰的回答只是一种逻辑安慰。我宁肯接受这样一种比喻:德意志有大森林的气质:深沉、内向、稳重和静穆。

现在,这个森林里瑞气上升,祥云盘旋,但森林终究是森林,不欢悦、不敞亮,静静地茂盛勃发,一眼望去,不知深浅。

……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其实《行者无疆》的电子版早就下载下来了,可是一直看不下去。虽然身处电子时代,仍旧喜欢书本香,这下有了把这本好书看完的动力和兴趣了,哈哈 我还是学旅游的,《行者无疆》是我的目标。

2013-12-12 19:51:4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游记类型的书,挺喜欢看的,周国平用他特有的哲学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他所游历世界的模样也使我们这些没出过远门的孩纸对世界也有了一个美好向往。纸质不错,快递给力,赞一个。不过字体看着有点不是很舒服,可能是编排问题吧。。

2014-05-08 10:05:42
来自夹子29**的评论:

书没什么问题,只是下单选择了货到付款POS机刷卡,快递来了跟我理直气壮说公司没配POS只能现金 支付宝,不是看快递员一脸汗我真就拒收了。配不起POS机的话下单别设置那个选项行么!

2016-07-02 11:11:08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很对我的胃口,大家风范。

2017-06-18 21:41:4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买了这么多书,但余秋雨是我的最好,我是喜欢看历史,但不研究历史,所以他的书最适合我了,在这本书里,有他的观点,心得,思考,是他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体现,能给我很好的启迪,现在我把它视为我的心灵鸡汤,说一句。我很羡慕他到处的游记,人生不需此行了

2013-03-12 17:17:33
来自C***n(**的评论:

余秋雨考察西方文明的随笔集,一路行走,美文相伴,在欧洲26个国家96座城市邂逅前世今生。

2017-03-08 21:57:58
来自z***s(**的评论:

这是最具影响力的跨地域华文作家余秋雨彻底考察欧洲文明的作品。

2017-05-09 11:10:4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也许很多人都到欧洲旅行过,但是能把旅行写得如此文学如此深刻当属行者无疆了吧。在作者的笔下,每座城市每个名胜似乎都有自己的灵魂和性格。

2016-12-06 11:49:0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只想说行者无疆,思者亦无疆,不能只思不行,亦不可行而不思!

2016-11-11 11:14:18
来自bluebel**的评论:

喜欢余秋雨的书,书的内容自然无可挑剔。只是一次买了四本,其中有一本是没有塑料包装的,而且里面有一页纸皱在一起,显然是别人退换过的。所幸的是当当上门换货服务还算方便,时间也算及时。

2016-01-20 18:27:58
来自段宜恩**的评论:

喜欢余秋雨的文字,看了千年一叹然后来看行者无疆!

2014-11-14 22:46:0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非常喜欢余秋雨的作品,这是余秋雨考察西方文明的随笔集,一路行走,一路美文相伴,在欧洲26个国家96座城市邂逅前世今生。好书,值得珍藏!

2016-04-23 20:54:00
来自惜戏言**的评论:

很喜欢这本行者无疆,这和千年一叹感觉就像是两个分端,但让人很平静。经典千年不朽

2017-10-18 18:46:56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收到书还是很开心的,但是外包装能用点心么?书的收缩膜没看到(一起买的另两本都有),快递的袋子破了,都有泥弄到书上了,还好不严重,希望能改进下包装,毕竟是书,武汉这两天阴雨天气居然没打湿

2017-03-14 22:32:40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行者无疆》记录了余秋生先生们在旅程中的全部感受,将欧洲所见所闻所感描绘的淋漓尽致。希望孩子跟着余先生一起游欧洲。此书不可错过!

2017-05-12 16:42:34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余秋雨老师的作品一如既往的很棒!!!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都非常好看!喜欢老师这种有哲理性的文字,读起来非常陶冶情操!会一直支持老师的

2017-05-18 22:31:51
来自游击队**的评论:

余秋雨应该说是当代作家当中的佼佼者吧,之前的《文化苦旅》、《山居秋暝》都仔细阅读过,他对于文化有自己的一套独特见地,喜欢这种风格的人比如我就会觉得挺有意思,看法很独到;不喜欢的人也大有人在,估计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吧!

2014-08-29 08:39:2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是正版,字大行距大,方便阅读。包装挺好,包的很结实。很喜欢余秋雨的文章。记录了作者走过欧洲26个国家96个城市的旅程中全部感受,为一部考察西方文明的随笔集。祝老板生意兴隆。

2016-06-03 14:37:36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这是最具影响力的跨地域华文作家余秋雨彻底考察欧洲文明的作品。余先生花费十年时间精修此书内容,重新增删篇幅,此次出版,文字更为干净、精致、从容。 余秋雨第一部考察西方文明的随笔集。走遍名山大川,橫跨数千年历史,考察人类的古老文明之后,余秋雨思考:走得那么远、看得如此多,哪个文明,能与博大的中国文化相抗衡?那便是动人的欧洲。

2017-01-19 10:48:0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值得推荐!暑假里孩子读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后所购巜行者无疆》,欣喜若狂!了解了欧洲国家文化,文笔优美!孩子又要求我再购巜千年一叹》!

2017-08-24 21:37:2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行者无疆记载了许多引人入胜的小故事,作者深入细腻的笔触让人感到很舒服,品味之余又多了些许人生感悟。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值得多次翻阅,堪称国学经典,不愧是文坛大师们联合推荐的佳作!

2016-11-10 22:54:51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从意大利出发,穿越欧洲的心脏:奥地利、捷克、德国……再绕道西班牙,往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而去,将一路的思索,终结于北欧的冰天雪地。听说在欧洲的中国旅人,背包里都有一本《行者无疆》,它犹如无所不行的护照,带着我们在96座欧洲城市,与前世的自己邂逅。

2017-07-27 10:50:1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从意大利出发,穿越欧洲的心脏:奥地利、捷克、德国……,再绕道西班牙,往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而去,将一路的思索,终结于北欧的冰天雪地。听说在欧洲的中国旅人,背包里都有一本《行者无疆》,它犹如无所不行的护照,带着我们在96座欧洲城市,与前世的自己邂逅。

2016-06-04 10:24:49
来自zlj008**的评论:

历时6个月,余秋雨走过了欧洲26个国家96个城市,《行者无疆》记录了这一不同凡响旅程的全部感受,它是作为考察西方文明的记录,但却又不仅限于只是记录;是旅行但又不仅是一次他乡山水的风光领略,更是不同文化的学习与探索、风土人情的揣摩与领会,每一次历史的背后都引发我们的无限惊叹和思索。

2016-11-18 12:31:08
来自爱栀子**的评论:

《千年一叹》考察伊斯兰文明,《行者无疆》考察欧洲文明,两本一起买来看。“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开卷有益。书送来没有塑封膜,扉页破了,申请换货很快,第二天就给换了,不耽误读书。对当当退换货服务很满意。

2016-10-01 19:04:03
来自浅曦一**的评论:

 走遍名山大川,橫跨数千年历史,考察人类的古老文明之后,余秋雨思考:走得那么远、看得如此多,哪个文明,能与博大的中国文化相抗衡?那便是动人的欧洲。于是,余秋雨再度行动,6个月间,他走过欧洲26个国家96个城市,记录了他在旅程中的全部感受。

2015-04-22 12:33:1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行者无疆,最初吸引我的正是这本书的名字。余秋雨先生走过了欧洲26个国家96个城市。《行者无疆》记录了作者在旅程中的全部感受,将欧洲所见所闻所感描绘的淋漓尽致。喜欢旅行 和 欧洲文化的朋友 此书不可错过!

2014-07-17 14:02:34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