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入殓师》一口气拿下2009年奥斯卡金像奖外语片奖、2009年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影片奖、第3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较高大奖、第32届日本学院奖等四项大奖。并且,在赢得殊荣的同时,也获取了不菲的票房收入,尔后推出的电影小说,竟也一度成为空前的畅销书,赚得盆满钵满。在电影电视空前繁荣、图像媒体铺天盖地的今天,《入殓师》究竟有何等魅力能如此独领风骚呢?
作品的可贵之处, 首先在于对高度发达的日本工业化社会里最稀缺的资源——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有着强烈的渴望与深刻的描述。其次,值得肯定的是作品对于生活在日本社会底层的一些小人物给予了莫大的同情和尊重。
其三是作品的鲜明艺术特色。电影小说是近几年来流行于西方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一改传统的由小说改编电影的套路,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在电影节奏紧凑、人物塑造动作化的基础上,用文学的语言来弥补人物心理刻画、情感表达等方面的不足,并且,借助院线放映的影响力扩大文字读本的知名度。电影小说《入殓师》在写作方法上秉承了同名电影的优势,使之结构紧凑、画面感强,有鲜明的视觉印象;同时,又充分发挥了文字的表现力,对人物的心理刻画更细腻,不时出现大段富有哲理的独白和剖述,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有着电影所难以表现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小林大悟是管弦乐团的大提琴家,因为乐团解散他不得不结柬演艺生涯,带妻子返网了故乡。求职无门之际,他看到一个招"旅行社导游"的广告便去应聘,结果被佐佐木社长一眼相中,糊里糊涂地就千起了给死者擦洗、更衣、化妆的入殓师工作。尽管每次面对冰冷的尸体他的内心都要经历挣扎与煎熬,尽管妻子不堪忍受.说他"脏"而拒绝肌肤之亲,但是。一次次地见证生死诀别,大悟对生命与死亡有了新的认识,用他那双艺术家的手在逝者的身体上奏出裒美的旋律。经历种种曲折之后,他终于赢得了妻子美香的理解及周围人的尊敬。此时,突然传来30年前抛妻奔子离家出走、音信全无的父亲死亡的消息,从孩提时代就萌发的恨让大悟的内心拒绝面对,但在为父亲入殓时,却发现父亲的手中紧握着30年前的月夜与大悟交换的石头,大悟感情的防线霎
时崩溃……
吴彤彫,男,经济学博士,现在国家商务部工作。酷爱日本文学,出版的译著主要有《丑陋的臼 本人》、《诗的花瓣——日本抒情诗集》、《北京海棠街》、《东京,没有谋杀》等,并在《译林》、《诗刊》、《外国文学》等发表过多篇译作。 吴彤彫,男,经济学博士,现
引子
照片中的他和躺在棺材里的"她",究竟是哪一个真正死去了呢?是两个人都死了?还是两个人都不是死者原本的模样?
"从东京回到山形乡下已经快两个月了,自己到底干了些什么啊?"
及时章 幻灭
大悟好不容易当了四个月的大提琴艺术家,竟然如此短暂,一瞬之间就成为回忆了?眼下,他犹如处在隧道深处,看不到出口,看不到一丝光亮。
第二章 彷徨
"什么?不问年龄,还保障优厚薪酬?" 一听"遗体"这个词大悟立刻毛骨悚然,这玩意儿,挣多少钱也不是自己能干的活儿啊……
第三章 迷惘
现在的大悟是一个一筹莫展的可怜虫,在连电梯都没有的破旧大厦里,在阴气瘆人的摄影室里出演穿纸尿裤的死人……不愿正视的现实愈发强烈地啮咬着他那颗破碎的心。
第四章 挣扎
……难道自己是在经受某种特殊的考验?……难道是对自己没能送母亲一程的报应?……以琴为伴,以琴为乐,以琴生活,为什么没有这样的人生呢?
第五章 猝离
"脏!别碰我!"美香闪开大悟。一阵心酸,她眼泪夺眶而出……这是结婚以来大悟及时次看到美香流泪。
第六章 体悟
冬天原来就是如此寒冷。能这样轻松谈笑般地说这段往事,大悟经过了三十多年岁月……
第七章 新生
"……死并不意味着终结,而是超越,是穿过一扇门,走向下一段旅途!一路走好,我们还会再见!"
第八章 释
……从不需要提起,永不会忘记……
即使是悲伤的离别,也要留住美丽的容颜
原本以为迎来了人生严冬的大悟,在心爱的大提琴出手的那一瞬间,反倒倍感轻松,那是一种从迄今为止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的轻松感。自己一直笃信不移坚守的梦想,也许只是一种根本不存在的虚无缥缈的东西。
给冰冷的尸体以温度,赋予她永恒之美——佐佐木在对死者的面部进行按摩。
平缓、轻柔,充满敬意的崇高境界;、到位,名副其实的专业手法;轻盈、圆润,所有的动作都如此优美……
为遗体入殓只是殡葬中的一道程序,却让人体会到最最深刻的感动。
"即使是夫妇,也会有死别的24小时,死别时肝肠欲断,留下的人是很痛苦的。我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地送走了,她是我及时个亲手入殓的。"
一次又一次地经历和见证亲人们的生离死别,一次又一次地聆听那令人心酸、令人肠断的泣诉,一次又一次地目睹白发人送黑发人那肝胆欲裂的场景,他的灵魂如同在经受洗礼——心为之创痛或是净化,爱为之升华或更加深沉。
"很久了,每逢这个时刻,我就会深深地感到:死,不过就是跨过一扇门!"
"就是说,死并不意味着终结,而是超越,是穿过一扇门!穿过那里,便走向下一段旅途。"
"而我就是看门人,在这里,我送走了许许多多的人,说着一路走好,说着我们还会再见!"
"每天接触死去的人,就逐渐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不,是体会到了活着的可贵啊。人世无常,有如朝露,抛弃悲伤,轻松快乐地过好每24小时,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啊。"
"据说在很久以前,还没有发明文字的时候,人们寻找符合自己心意的石头送给对方,通过石头来传达信息。收到的一方通过石头的触感和重量,能解读对方想表达的意思,比如,如果石头表面光滑,就能联想到平静、平安的意思,如果凹凸不平则表示担心对方。"
"最近我女儿向我推荐日本电影《入殓师》,我看了感觉太好了,你就发现这个民族对死亡的态度,真的能面对死亡,而且把死亡表达得那么美观, 那么有诗意。" ——王石 获下列多个大奖电影的同名小说: 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外语片奖
话题很沉重,然而笔调却很明快,,然而对往生者的怀念却更加浓郁,也许我们所能给与死者最大的安慰,不是悲伤的眼泪,而是赋予他们人生最后一次美丽,让他们有尊严的离开。
不是电影,是电影小说,这部电影很好看,本想收藏个碟,没买到。
买这本书是因为看了这部电影,却实能激发超浓爱意,看书也有另一种感觉
好薄啊……不过很温馨治愈 为死者入殓应该是份很神圣的工作
还不错 跟电影是不太一样的 可以看看原始的故事
根据电影写出的小说,画面的表现力不如电影,少有的文字不如电影的作品,如果不是特别喜欢,还是看电影吧
一本触及人心灵深处的书籍,看到许多处止不住泛泪花
很久以前看过电影,因为是反日人士所以对日本的文学及电影都刻意排斥,但因为近段时间亲人相继离世,无意中想到了这部电影,又看了一遍。更像看到书(因为一直认为书要比影视精彩)书的文字朴实,描写细致,虽然字数不多,一晚上就读完了,痛哭流涕,对生命,对这个职业由衷的致敬。或许我永远没有勇气去想自己会成为他这样的人,但却羡慕他的工作~
一本看了就不想放下的书。生命中的那些沉重组成了我们的生活,终究都是靠情感维系的。
很感人的一本书 看了电影再看看书反而发现电影拍的很细致 不错
没有去忌讳死亡什么的,反倒在赞颂死亡。死亡,是给予人过多离别伤感,但在《入殓师》一书中,通过入殓,让误解破碎,令遗失的记忆、甜美拾回,令模糊恐惧的生命简单,令生活的艰辛简单。
怎么说呢 ,日本人的书个人感觉很乏味,磨叽,写作表达上我个人很没兴趣,之所以买它,看,是因为这本书的概论,就是很简洁介绍这本书得东西。。。。。。但是看了以后。。。。感觉日本的书总是很宣扬自己的表达性,不多说了,我个人很不喜欢。
电影的同名小说,读书的感觉和看电影的感觉有很大不同
电影小说,还可以吧,但说实话,文字方面肯定不如纯小说。
先看的电影,没看太懂,看过书以后很有感触,又看一遍电影,从头哭到尾。电影里的音乐很好,因为是久石让的。推荐此书,也推荐电影。
电影看了5遍,后来知道出了书,果断买来!因为对剧情已经很熟悉,再对照看书,不得不说,看书能更让人联想,充满意味!如果你先看了这本书,再去看电影我觉得会更加意味深长!值得推荐~
是一本很感人的书,看了很多遍,也流了很多遍的眼泪。影片也有看过,个人觉得书比影片写的更加细腻,故事情节更有连贯性。译者文字水平很高,动人心弦!让人不由得感从心生,在流泪的同时却能发出慧心的微笑。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和电影情节一样,女儿十岁,看完书后觉得“老爷爷”和“老奶奶”去世时,脸上的唇印,和长袜子很有趣,孩子印象最深的不是死亡,而是这些。
电影小说,挺薄的一本书,但是内容很饱满,翻译的也很好,电影一直想看 还没有看,想着看完小说后再看看电影,电影与小说给人的感觉不同,相信电影给人的震撼更强烈。
先看的电影感觉很震撼后又来读小说,入殓师中探讨的生与死的观念带给我们许多思考,文字清新有力,给人一种淡淡的哀愁的感觉,薄薄的一本书能让人读后掩卷沉思良久,这可算是作品成功之处了
之前是知道这个电影,但是没看过。所以选择书的时候就很快看中了这本。书中展示了现代社会缺少的人与人最温暖的关系,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很受感动。译者的语言也很优美,充分展示了汉语的魅力。虽然本书一直讲的是人们的死去,却暗示着生活的希望。
和电影里一个字都不差…………这就是文字版的电影啊……收藏吧
书竟然是依据电影写的。读完很受触动好像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的。读完又去看了电影的片段不知是不是书籍的翻译问题导致了读者接受上的隔阂总觉得似乎是电影更胜一筹
这是一本适合所有成年人读的书,我含着泪看完,又将它交给我的父母,我的爱人,他的父母。书很薄,读起来不费力气,感情也恰到好处,总在某处抓着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