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医学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医学教育论文:系统化教学医学教育论文
1现状
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患者的维权意识逐渐提高,医患关系由原来的医生主导、患者从属的地位逐渐转变,患者可以自主就医,因此,在一些医院,由于没有足够的病源,造成临床实习的学生无法找到充足的病例进行临床技能训练。由此可见,单靠传统的临床见习培养模式培养提高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故此,寻找一种新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
2系统化技能实践教学模式的形成
本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逐渐探索、总结出新兴的、系统化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把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与临床体格检查视频相结合,采用多环节、多角度教学手段,具体步骤如下。(1)购进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为模型,通过参数调控模拟临床所有疾病体征,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场景,让学生通过对疾病的特定体征进行感性认识和实践,采用问、视、触、叩、听基本手法对临床需要掌握的体格检查基本知识进行实践和操作。让学生处于类似真实的病历之中,使临床教学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增加,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其思维和创造力得以提高,增加了师生交流互动的机会。(2)让有临床经验及教学经验的教师亲自进行临床技能操作,并录制课件,为临床实践教学提供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及合理化的体格检查视频课件,以弥补临床实践教学不足。(3)将多媒体示范教学与视频课件有机结合,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能在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上进行反复练习,使其在进入临床之时已经具备规范的技能操作手法,使学生有更高的热情进入临床见习。(4)根据教学目的及要求,对学生进行标准的临床技能实践考核,不合格者需要补考。
3实验分组及统计学方法
3.1实验分组
实验分组的目的是检验系统化技能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该实验有两个部分组成,及时组:采集64名未培训前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然后根据析因设计原则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其中,甲组学生进行系统化教学模式授课,乙组学生进行传统带教模式进行授课,半年后,比较分析甲乙两组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第二组:选取我校见习生112人,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A组(采用系统化教学模式授课)和B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授课),半年后,对甲乙两组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及时组实验采用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第二组实验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结果
3.3.1及时组实验甲乙两组教学模式教学结果对比
采用析因设计结果显示,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临床技能成绩的影响不同,其中,采用系统化教学模式的甲组(教学前成绩:2921.9分、教学后成绩:3745分)优于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的乙组(教学前成绩:2999.3分、教学后成绩:3412.8分)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3.2第二组实验甲乙两组教学模式教学结果对比
本次实验规定,学生考核成绩如下,:90~100分;良好:80~90分;及格:60~70分;不及格:60分以下。通过对甲乙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采用秩和检验可知,采用系统教学的A组的平均秩次为47.68(其中14例、良好29例、及格11例)小于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的B组的平均秩次64.88(其中8例、良好17例、及格27例)差异显著(P<0.01),因此,可以说明,系统化教学组的效果优于传统带教组。
4讨论
随着医学院校招生规模逐渐壮大,相关矛盾也相继出现并且激化。由于临床相关示教病例的不足,致使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部分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降低,使得其临床技能掌握不牢固。另外,伴随着临床配合教学实践的患者人数的相对缺乏及医学生人数的日渐增多,使得医学生参加临床技能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少。为了应对教学资源的匮乏,更好的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采用系统化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模式意义重大。经过析因设计结果可知,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临床技能成绩的影响不同,其中,采用系统化教学模式的甲组优于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的乙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甲乙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采用秩和检验可知,采用系统教学的A组的平均秩次为47.68小于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的B组的平均秩次64.88差异显著(P<0.01),因此,可以说明,系统化教学组的效果优于传统带教组。上述结果说明,我校采用系统化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模式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实现了理论教学与临床技能实践的结合,有助于实现学习效益较大化,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意义非凡。
作者:陈永衡 单位:410219长沙医学院
医学教育论文:网络课堂医学教育论文
1直播可视互动网络课堂系统特点
1.1实时直播
系统可以实现课堂的两路实时直播:一路显示教师的画面;一路显示教师使用的PPT/WORD等教学材料。导播教师可实时切换需要的画面。不用等缓冲完毕,即可拖动进度条到视频的任意时间段。可支持现场直播及录播。搭配oCam2.0技术还可支持三种自定义视频输出码率,适合各种网速的用户浏览视频直播。支持现场图片截取。
1.2多级分类管理
医学各学科分类非常细,系统增加了多级分类管理,极大方便了系统管理员对各专业学科视频的分类管理。学员在浏览视频时可以直接对自己需要的学科分类进行选择,极大的方便了学员们查找相关学科的资料。
1.3在线交流
系统不仅可以让主讲者与现场的学生和与会者交流,也能通过网络在线与网友进行实时交流。系统在直播网络课堂界面整合了网友发言功能,网友在听课的同时,可以实时的提交自己的问题给主讲者,主讲者可以通过视频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4同步大纲
当讲完课之后,系统还可以将教师的演讲视频和PPT视频进行同时同步、异时同步截取成一段段的视频片段并制作成大纲,这样就可以使学员在课后很方便地浏览学习当堂课的相关章节。
1.5其他特色功能
支持主讲发言管理、主持人发言管理、导播功能;发言权限可控,网友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内容;发言可审核;可选预告中、访谈进行中、已结束三种访谈状态;可启用或关闭视频窗口;能播放本地视频、图片、PPT/WORD文档;有IP黑名单功能及敏感字过滤功能。
2直播可视互动网络课堂系统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台州医院全院性大规模讲课采用现场和网络直播两种方式,可以解决场地拥挤问题、当值医务人员不离岗同时参与听课的问题。同样也适合于全院性会议,比如职工代表大会;全院性培训:H1N1流感防治知识、SARS防治知识培训等。直播可视互动网络课堂系统在医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包括:①录播精彩的讲课,可用于周期性重复培训,比如心肺复苏各期培训、护理操作规范化培训等,可以大大节省培训成本,提高效率,而且互动式的反馈功能,能不断改进培训内容。目前院内各种讲课中不乏精彩内容,均未能有效保存和利用,直播可视互动网络课堂系统是解决平台。②对患方或普通民众开展科普性质的医学知识互动讲座,或各病区病友的护理宣教,可以是直播或录播。其中的互动功能能让一定文化程度的受众在线反馈问题。③有计划地推出名医系列讲座,可以在网络上,或结合传统媒体进行,从而能生动形象地做好宣传工作,比传统的网页图文展示更有效,且能在线解答咨询。既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又能较电视讲座更节约费用。可长期在网络上保存讲座,延长宣传效应。④联合服务中心和随访中心进行集中网络随访,是现有电话随访有力的补充,比如半年一次进行“关节置换病友会”的网络在线可视随访。⑤开展“孕妇课堂网络直播”、“儿保知识网络课堂”等节目,解决孕产妇们的奔波之虑,减少意外,而且因为孕产妇所在年龄层基本均有网络应用能力,参加在线互动尤如现场指导。较之目前网站上普通的视频单向播放更具吸引力。
3体会
在医学教育方面,传统的后式的网络课堂也一直都未能成功革新传统的医学教育传播模式。参加会议听讲座,纵使获得PPT课件,听后即忘记一大半现场演讲的精华。这是大部分听课者的感受。如何将讲课现场所有资讯较大程度的收录、传播、保存?如何参与一场无法到会的讲课,能提问又能获得互动解答?PPT/WORD等图文形式载体已不足以承载丰富的信息,直播可视互动网络课堂视频技术可解决这些问题。网络技术在医学中的实践,为医学各学科开辟了教育的新途径,也对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研究课题,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更好地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已经成为时代对教育工作者的紧迫要求。新一代直播可视互动网络视频技术与医学教育网站相结合,给医学教育带来更美妙的应用前景,不但可以直播、点播,更可以实时在线互动。如将医患双方纳入实时在线互动,也就是将医患沟通纳入医学教育对象范畴,有助于改善医患紧张关系,实现医学教育资源利用较大化、社会化。如能得到院校双方的支持,可以发展成为地区性的结合院校患三方的医学教育平台、宣传平台、医患沟通平台、远程会议平台、会诊平台。医学网络这种新兴媒体,可以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因此,各级医院有必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使医学继续教育更便捷,范围更广泛;让医务工作者的技术水平、科研水平不断得以提高。满足患者需求。
作者:王斌 王海虹 历小丽 单位:台州医院骨科
医学教育论文:训练体系下医学教育论文
1改革的必要性
1.1贯彻强军目标重大战略思想的需要
强军目标重大战略思想为新时期我军建设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对军事医学教育训练提出新要求:由重平时转为重战时,重视实战化建设;在目标定位和考核标准上,由重视教育训练时间、内容等“任务”完成情况转向重视保障“打胜仗”能力养成情况;在教育训练重点上,由注重单要素训练(如单个人员、专业等)转向重视体系保障能力生成转变等。
1.2适应军事、医学、教育等科学不断发展的需要
作为军事、医学、教育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只有不断汲取相关学科发展的成果才能确保军事医学教育训练目标、内容、方法等体系建设的时代性、前沿性和创新性。当前,我军医学教育训练体系发展滞后于相关学科发展,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难以满足军事发展需求,教学内容不能及时更新相关学科前沿成果、教学方法手段与创新教育理论发展还不相适应等方面,迫切需要进一步改革优化。
1.3满足官兵医学保障需求日益提升的需要
一方面,官兵应享有普通公民基本健康保障需求,需要改革我军医学教育体系(如评估和认证等)与国家普遍医学教育训练体系不协同、不接轨的现状,实现资源共享、同步发展;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军事行动空间领域不断拓展,如临近、极地、深海等新空间和生物、认知、纳米、量子等新领域,官兵应享有的军事作业能力维护提高等特殊医学保障需求将不断提升,也将对军队医学保障人才能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1.4应对部队编制结构调整改革的需要
信息化武器装备效能呈几何级增长,战斗力及保障力主要取决于质量而不是数量规模;而信息化战场高度透明,部队规模越大战场生存威胁也越大。美、俄等世界强军均着眼世界新军事革命推进和战争形态发展,积极推进包括军事医学体系在内的部队编制小型化、合成化改革。当前我军合成旅团仅编制检验、放射、药剂等人员1~2人,既有现役军人也有文职人员,既有军官也有卫生兵,对教育训练目标、内容及方法等要求更趋复杂。
1.5促进体系建设转型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转型发展是信息时代包括军事医学教育训练在内军队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根本特征。军事医学教育训练涉及官兵的生命和健康,与其他专业领域相比,其向信息化转型发展的需求更高。与以美军为代表的世界强军相比,我军医学教育训练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在观念更新、理论发展、硬件建设等方面还相对滞后,尚未建立信息化的军事医学教育训练体系。
2我军现状
2.1思想观念相对滞后
我军与美军等世界强军的差距,突出表现发展理念的滞后。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还存在重平时轻战时;“大陆军”意识强、联勤观念弱;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问题。个别官兵还偏颇地认为平时在岗工作就是训练,一般性岗位工作和分散的专业训练等同于实战化训练,基地化训练就是把下级机构整合到上级机构、“以大吃小”等。
2.2体系结构尚需完善
十分关注单个要素(如单个专业)而不注重整体建设,长期以来形成以陆军为主导、垂直松散的结构体系,院校、部队和科研机构之间,各军兵种之间,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之间,勤务与技术之间,平时与战时之间等还存在着一些结构性问题:如条块分割、相互脱节,“摆摊设点式”重复建设等,影响资源共享、制约了教育训练质量和效益。
2.3体系过程还需规范
当前仍以教育训练时间、内容、流程等“任务”完成情况为标准,未能紧盯能力生成这一根本目标;教育训练内容缺乏规范,仍以理论为主、实践环节不足;教员普遍缺乏部队实践工作经验,指导实践能力较弱;考核手段单一,缺乏系统的认证评估机制;多数任职教育仍延续学历教育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系统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等。
2.4集约化建设仍较落后
我军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探索通过基地集约化训练的路子,积极推进以基地化为基础的模拟训练和网络训练,取得大量建设成果。但当前我军教育训练集约化建设仍较落后。缺乏功能设施齐全的联合教育训练基地,无法支撑基于信息系统的勤务、技术、装备一体的实战化训练,也不能通过集约化、规模化提升单兵训练质量和效益。
2.5实战化水平比较低
由于实战化训练(如批量伤病员分类后送等)对人员、技术、场所等要求高,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却没有直接经济和社会效益产出。所以,目前还存在重平时轻战时,平时保障能力强、战时保障能力弱;平时单项训练多、集中综合演练少;稳定环境条件下的训练实践多,实战环境条件下的训练实践少;单军兵种救援训练多、多军兵种部队联合实战化救援训练少等问题。
2.6信息化程度还不高
我军信息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官兵思想观念相对滞后,信息能力及素质普遍偏低,尚未建立起信息化的军事医学教育训练体系。军队医学模拟训练和远程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缺乏综合性模拟训练基地,仅在各大军医院校及医院建有初级模拟训练中心,开展小范围模拟培训。
3外军特点
3.1理念先进
理念变革始终是以美军为代表世界强军医学教育训练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冷战结束后,针对战争及威胁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美军将包括医学教育训练在内的军队建设理念从“基于威胁”转为“基于能力”,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近年来又相继提出“医疗与士兵同在”、“部队健康保护”、“基地化训练”等新理念,代表了军队医学保障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3.2体系完善
美军依托发达的国民教育统一规划体系建设,建有军医、医助、卫生员等各类人员培训机构,呈规模、专业、联勤、系统等特点,既保障体系结构合理性,又避免重复、遗漏等问题。1972年组建军队医科大学为陆海空三军培养军事医学人才;1996年组建三军联合医助培训体系;2005年又组建医学教育训练基地(METC)集中培训三军中士以下卫生兵。
3.3规范严密
为规范教育训练秩序和标准、确保培训质量和效益,美军在医学教育训练目标、内容及认证评估等方面,与国家接轨建有严格的规范体系。如规定培训机构拨款资金、招生人数、入学条件及毕业分配等;所有卫生人员每年都要轮训一周战伤救治课程;军医学员要通过美国执业医师考试才能开始住院医师培训;医助学员要通过国家证书考试和国民医助培训认证委员会认证才能执业;卫生兵初级培训后需达到国家初级急救员(EMT-B)水平,特种卫生兵及高级别卫生士官则要达到国家高级急救员(EMT-P)水平等。
3.4集约高效
为整合资源提升规模效益、推进分散训练向集约化训练转变,美军重视依托基地组织医学教育训练。如2005年美军整合山姆休斯顿堡陆军医学中心和学校、圣迭戈和朴次茅斯海军医学学校、大湖郡海军卫生士官学校、华盛顿陆军里德医学中心卫生士官训练队和赦帕德空军基地第822医学训练团5个教育训练机构组建医学教育训练基地(METC),旨在整合三军资源,加强联合教育训练,提升无缝隙联合保障能力。
3.5注重实战
美军认为如果没有逼真的训练环境,仅靠先进的作战理念和训练方法难以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近年来,日益强调实战化训练或实验,军事医学教育训练目标、内容及环境等紧贴医学前沿和实战需要,如根据军队建设与战场需求修订美军医科大学军事医学课程及“军事特别课程”;突出卫生员68W等级训练的创伤救护训练等。
3.6信息主导
美军认为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是信息化战争保障能力的倍增器,也是教育训练质量和效益的倍增器,为此十分重视教育训练信息化建设,突出体现在医学模拟训练和远程教育训练两个方面。医学模拟训练和远程教育训练均已在军官学历教育、住院医生培训、卫生员培训及继续教育等领域广泛应用并取得很好效果。美军医科大学建有3万平方米的大型医学模拟训练基地,可保障每名学员参与40个不同的医学模拟培训项目。
4对策及建议
4.1更新思想观念
应充分发挥理念变革对体系建设的牵引和推动作用,建立适应我军形势任务发展的理念和理论体系。如坚持创新教育理念,由传统重视“知识传授”单一目标向“知识传授、智慧启迪、能力培养”多维目标转变;确立“基于能力”的训练理念,由基于时间、内容和流程等“定额任务”完成情况为考量向基于“能力生成”情况为考量转变;树立“信息主导”理念,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训练质量和效益的“倍增”功能等。
4.2优化体系结构
应加强顶层设计,打破军兵种、院校、部队、科研机构及学科界限,统筹优化三军教育训练资源配置、结构规划和功能设计,创建三军军医、医助、卫生员等各类人员的联合教育训练(包括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联合教育训练及保障体制机制;并依据军队建设发展和未来战争保障需要及时调整体系建设发展重点,如当前应大力发展面向信息化作战、保障新型作战力量、支撑全维化作战空间的军事医学学科体系。
4.3健全体系规范
严密的体系规范是美军走在世界前列的有力支撑,而规范缺失也是我军体系建设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所以应尽快建立我军军事医学教育训练规范体系:一是体系建设规范,包括机构建设、目标管理、内容设置、流程程序、保障条件等方面的规范化;二是评估认证规范,建立与国家接轨的专业评估认证体制和机制;三是技术标准规范,从法律法规层面统一技术标准和应用规范,预留技术提升空间。
4.4加强集约化建设
针对部队医学人员编制减少、类别复杂、分布趋散、组训困难的问题,应借鉴美军做法,加强教育训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综合集成品质教育训练资源,通过集约化、规模化提升教育训练质量和效益。如由部队、军医大学或大医院及科研机构联合,建立功能设施齐全的教育训练基地和模拟训练中心;基于一体化教育训练信息平台开展远程分布式教育训练等。
4.5提高实战化水平
一要目标聚焦实战。重视战时保障内容教育训练,坚持“从难、从严、从实”训练,积极培育“能打仗、打胜仗”的战斗精神。二要内容贴近实战。依据未来战争特点重点发展联合卫生勤务学和航空医学、航海医学等军事特色鲜明的学科内容,及时补充军事新理论、部队新战法、科研新成果、卫勤保障新经验等新内容。三是环境逼近实战。除开展实战背景模拟训练外,还应积极利用联合军事演习、灾害救援、国际维和、联合反恐等途径进行实战化保障训练。
4.6加快信息化进程
一要建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包括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和医学、教育等多学科背景的师资队伍,以及开发、维护、管理等人员队伍;二要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如一体化分布式训练网络系统、信息化战场模拟系统等,当前应重点抓好模拟训练和远程教育训练系统的开发、验证及评估建设;三要发展教育训练途径,以战斗力提升为牵引,推行想定教学,建设由基础网络、软件平台、数据资源等组成的“红蓝对抗式”实战化训练环境,实施融指挥、通讯、卫勤于一体的教育训练。
作者:张守华 秦宇彤 单位:第三军医大学训练部医学教育研究室
医学教育论文:慕课八年制医学教育论文
1将慕课应用于八年制医学教育的优势
1.1免费和资源共享
我国高校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目标为例,是要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格与职业道德,较为广泛的人文、社会和科学知识,拥有终身学习、科学思维、善于实践、敢于创新、沟通交流和社会适应等综合能力,掌握较为扎实的医学理论与基本技能,能解决基本的临床实际问题,并能适应医学新模式的高层次临床医师。这一培养目标对于学校的师资力量、课程配置和软硬件设施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国内医学院校现有的资源很难满足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慕课为大学教育提供很好的补充。其作为一种在线、免费、资源共享的网络教学模式,能够汇集世界多所大学及高等教育机构的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如今的主流慕课网站上有很多国内外知名大学入驻,他们精心制作了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供全球学生选择。慕课提供的课程涵盖多种学科,既包括学生自身高校相对优势的课程,又包括学生所在高校相对薄弱甚至未开设的课程,非常有利于医学八年制学生实现更为广泛地扩充知识的目的(表1)。
1.2时间、空间、教学形式的自由度大
相比于传统医学院校的学生,医学八年制的学生由于在校时间长,更加需要自由地分配时间以满足获取较多的人文、通识课程以及更加前沿的医学专业课程。然而,国内医学院校采取的措施是将这部分课程分配到医学院相依属的综合性大学,让八年制医学生在特定的时间(主要是入学的前二年)在相应的综合性大学学习。但其不利因素是学生仅能够从该所综合性大学获得人文和通识教育,所学内容极大地被该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所限制。此外,在接下来的6-7年中几乎很难有机会再接触到品质的非医学教育,而慕课恰恰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众所周知,传统意义上的授课要求学生在同一时间集中起来在教室学习,该教学方式极易受学校的硬件设施所限制,常常需要为不同专业之间协调有限的教室与教师资源而进行排课。慕课课程的学习则不受此约束,只要拥有一部可以上网的电脑就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进行学习,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可轻松实现教师和助教、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改变了以往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课程时间和空间安排的定式,给予了学生极大地自由去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可以提高零散时间的利用率,节省了往来寝室、教室的时间。故而有人又将慕课的教学模式称为“翻转课堂”。学生在寝室里或家里完成网络在线的慕课学习,而课堂跃升为师生间深度知识的探究、思辨、互动的场所。使得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慕课的教学形式不仅仅有幻灯片和视频,文本、flash和HTML5等都可以作为慕课的教学课件,因此,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3活跃的用户论坛
相比于传统网络教学模式中师生的互动,慕课则拥有相对成熟的、多向性用户互动论坛,供授课教师、助教与学生之间开展讨论互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不仅可以即时向助教、授课教师反映并获得专业解答,同时也可以得到来自其他学生不同视角的意见,有利于师生之间就某一专题知识点展开有目的交流。学生还可通过社会化公共平台(如Facebook、Twitter、Google等)与学生或者同伴群体展开学习、交流,分享学习体验。这种开放式多向性的相互讨论,可以使学生就某知识点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超过简单的听课所得,更加契合对八年制医学生培养的要求。
1.4可开具结课证明
由于慕课拥有基于作业、考试、论坛这三部分相对完善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相对于传统的网络教学就更加具有约束力,慕课课程学习开具的结课证明也就更具有说服力。目前,美国已经有为护理专业学士学位(BSN)配套的慕课课程,让工作繁忙的护士不用去学校就可完成护理专业课程学习并拿到学位。参照美国护理专业这一授课模式,八年制医学院学生如果通过选择必修或者选修课程并且获得相应课程结业证明的话,对拓展慕课教学应用范围以及拓宽八年制医学生的眼界与知识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慕课应用于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可操作性
2.1课程资源的整合
截止至2014年8月,在慕课的主流网站coursera上已经汇集了全球105所高等教育机构的712项课程,也包括了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五所中国高等院校。在712项备选课程中,中文课程74项,英文课程616项。课程的主题包含生命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数理科学等近30个大类。而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八年制课程计划为例,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其要求学生修满至少36学分的非医学专业课程和100余学分的临床医学专业必修课程。同时,还要求这些课程的大部分采用双语甚至全英文教学。显然,慕课提供的课程基本上能够满足八年制专业大部分选修课程和一部分必修课程要求。例如,计算机语言基础、生命科学导论、史学纲要、生理学和解剖学等等。最为重要的是,慕课汇集了世界多所高等教育机构的师资和课程资源,且以英语授课为主,医学院校学生通过慕课学习无疑是提高英语水平的一种途径。因此,在医学八年制教育中逐步引入慕课教学是可行的。
2.2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教学
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和资源共享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其在线多媒体授课形式需要依赖于配套的硬件设施,包括输入端、云平台和接收端。国际多所高校的慕课网络平台通过近三年的发展都日趋完善。我国目前能够招收八年制医学生的高校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网络资源好的地区。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医学八年制为例,平均每个学生在宿舍所能享有的网络带宽在1M左右。问卷调研显示,上海交通大学2009级、2010级和2011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的笔记本电脑普及率为99%,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多媒体终端普及率为96%,符合慕课网络教学的硬件设备要求。因此,在硬件配置上慕课应用于八年制医学教育是基本可行的。
2.3线上评价和线下考核
由于慕课将网络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主体内容而非辅助手段,这使得其对于学生学习的质量评估显得尤为重要。慕课现行的评价系统是依据学生的作业、考试、论坛三方面的完成和参与情况来进行分别打分,然后计算总分并颁发证书。在评分手段方面,慕课平台采用包括电子自动评分(标准化考试模块),学生互评打分和教师打分的方法来进行评分。相比于其他网络教学方法所采用的在线计时评价和学习完成度评价来说,慕课的评价方式更为和客观。考虑到医学教育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医学院校在引入慕课教学的同时,也可以采取线下考试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检验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慕课教学推行的初级阶段,可以将线上成绩和线下成绩共同列入对学生最终评价的项目中,并赋予不同权重。与此同时,也可以探索将线上成绩和线下成绩进行相关性分析,检验慕课线上评价结果相对于传统线下考试评价结果的相似度,从而更好地评估慕课线上评价的可信性。综上所述,慕课自身的评价机制是较为完备的,医学院校在开展慕课教学时可以根据本学科特点加以调整。
3慕课应用于八年制医学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当前,慕课在学习结果的认证方面以提供证书为主,仅能作为学完课程并达到一定程度的证明。有些学者提出,慕课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程完成率不高、学习体验缺失和学习效果难以评估等。通过分析已有慕课课程提供平台的课程设置认为,现阶段如果引入慕课教学,尚面临以下四大挑战———课程资源问题、学习习惯问题、结果认证问题以及资金来源问题。在课程资源方面,慕课能够基本满足八年制医学专业学生对于人文社科等非医学知识和小部分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要求。由于我国高校是从2013年才逐步发展慕课教育,其网络课程仍然未建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医学相关课程的数量和质量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清华大学教授于歆杰提出,交互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抑或是受众面比较小的课程就不适合慕课化。在医学教育中,操作实验课、中药材以及紧急救护课等就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鉴于慕课教学发展的不成熟性,现阶段在医学教育中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构架。此外,医学院校学生后期主要进入临床实习也会使慕课的使用率大幅下降。在学习习惯方面,我国的教育体制导致学生更倾向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而不是主动地探索和寻找答案。慕课教学在给予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对学生自我监督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和群体讨论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慕课使用初期难免会有人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在结果认证方面,中国的MOOCs教育何去何从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课程认证制度的建立。目前尚没有高等教育机构承认慕课的结课成绩,怎样将慕课的线上评价和现有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融合在一起,并且制定出通用的评价规范是慕课可否逐步应用于医学教育的关键。由于慕课教育的课件前期制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由谁来出是现实问题。目前主要采用政府支持、高校主导和企业参与的模式,参照国外这几年慕课发展历程,慕课教育可能会是一种多渠道投入、开放性竞争的模式。
作者:杨伟超 周立彻 凌圣婴 刘兰心 靳云鹏 于颖彦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外科 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
医学教育论文:慕课医学教育论文
1医学教学中慕课的优势
1.1慕课课程资源丰富,质量
2010年教育部为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推进教育创新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逐步建成了国家、省、校3级精品课程体系为特点的示范性开放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至2011年各类精品课程数量已达到20385门,其中医学精品课程总数为5326门,庞大的医学精品课程资源是发展慕课的重要基础。
1.2教学条件的要求相对较低,互动参与性强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受限于时间、地点、师资成本等因素,只能使少部分精心挑选的在校学生受益,属于精英教育。而基于新型慕课平台,不但在校学生只需要网络和能够上网的移动终端,就能获取慕课的教学资源。而且,对工作后希望进一步深造的继续教育人群也能够通过慕课平台完成知识结构的更新,对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没有任何限制要求。慕课的最显著特色之一就是大规模互动参与,慕课平台可以为海量的参与者提供了网络互动空间,为学习人群大规模参与学习与互动提供可能。的授课教师、精良的课程内容、合理的学习时间、都会对学习人群保持较强的吸引力。自动化自我评估、持续性的测验及个性化的学业评估,让学习者能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1.3评价体系公平、合理
与传统教育相比,在慕课的评价方式上更为公平合理。传统课堂教育评价体系,即教师通过各类考试、作业、平时表现等因素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很难得到学生的真实水平。而且医学教育属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试验操作,难于在1~2次考试中对学生做出的评价。传统教育评价体系基本属于单向评价,即主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功能明显不足,有些学校采取问卷调查、网上打分等形式评价教师。但由于教师和学科的面子等原因,结果往往不会公开,缺乏透明性,大多流于形式。即使公开评价结果,也往往时过境迁,不利于教师实时对教学的改进及教学效果的提升。慕课的评价平台使用自动化的在线学习评价,学生可适时快速地得到来自学生和教师的学习评价反馈,也可实时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师生间形成良好的学习反馈循环。
1.4有利于教育的公平性
由于大量现实原因的影响,造成在各地区、学校之间的教育发展处于严重不平衡状态。名师、名校资源的稀缺和无法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和避免教育资源不平衡的关键环节是师资的流动,但名师的流动并不能一蹴而就。而通过慕课,课程资源由学生自主选择,这就使得品质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教育均衡发展成为了一个相互的选择过程。从而有效避免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出现受教育的不平等性。
1.5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与评估,强化教育行政管理能力
随着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人群交流、学术交流,慕课教学必然产生海量复杂的大数据,这些海量的实时学习数据都将被慕课平台记录在案。学习人群利用社会网络、论坛、博客与教师和他人进行交流,从而留下了又长又多的数据“脚印”。采用传统教育行政管理方式已经很难及时把握学生的日常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并且地调整管理服务的方向。利用慕课技术的大规模在线网络平台进行数据记录与分析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能够揭示出在传统教育的经验模式中所无法检测出来的趋势与模式,从中提取到具有价值的信息,并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行政决策与监管。比如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学习优势,也可以发现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与思想动态,有了这些信息,医学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教育教学监管与调控就容易得多。
2医学教学中慕课的缺陷
2.1慕课学习诚信评价
目前而言,慕课的评价方法主要有2种方式,即(1)机器批改测试题;(2)学生相互批改教师布置的考题。这些评价方法较大的弊端就是不能真正保障坐在屏幕前的就是学生本人,也不能保障学生没有抄袭或作弊。慕课中的诚信问题将长期存在,因此进一步发展新的诚信评价体系是慕课面临的重大课题。
2.2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
自慕课出现之始,中国医学教育慕课建设呈现的显著特征是:(1)各医学院校是慕课课程的主要建设者和维护者。初始阶段学校为了提升自己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力,追赶时尚,往往简单的将由政府资助设立的精品课程直接上网,忽视了网络教育的特殊性,使得慕课课程只是简单的课堂教学的翻版,对学习人群缺乏吸引力。(2)课程建设的持续性差,目前国内医学慕课课程均为各大专院校免费上传维护,主要依赖学校和政府的资金投入,一旦政府投入的课程建设资金用完,课程后期维护缺乏动力,课程资源难以更新,课程建设的持续性得不到保障。因此尽快建立以市场主导,即以学习市场需求来决定课程建设的方向和重点,通过课程成绩认证,收取一定的学费,将学费作为课程后期维护费用的要来源,同时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可对课程的使用情况进行量化评估,决定经费的投入力度和方向。使课程建设团队的主要精力投入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维护。为学习者提供的教学服务。
2.3过度信息污染
大规模参与是慕课的主要特点。由于慕课平台一般不限制注册人数,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可以自由参与到自己偏爱的课程活动之中。到2013年,全球较大的慕课平台Coursera的注册用户数已愈500万,开设课程超过450门,加盟院校90多所。海量的教学资源使学习者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从海量信息中才能找到合适的信息,因此获取信息的成本越来越高。另外,学习者很容易受到不同信息及其他各式社交通讯工具的吸引,迷失在海量信息之中,造成了注意力的极大浪费,以及对学习的专注及持久程度的大幅下降。目前慕课教学面临高注册率和高退学率的尴尬。因此,急需提供一种新的课程搜索和评估工具,使学习者能够应对和过滤复杂过量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3结论
我国医学教育阶段慕课发展既存在优势与劣势,也存在机会与机遇,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结合区域发展水平实际采用不同发展战略。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慕课教育这一反映医学教育近期教育理念的革命性的教学模式必将在国内大量需求的牵引下,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扶持下,成为我国医学教育的变革新方向。
作者:陶莹 伍勇 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检验科
医学教育论文: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论文
一、医学教育现状
长期以来,生物医学模式的盛行使医学界出现了“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现代化诊疗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医生的注意力从关注病人转变成分析化验单数值、依赖检查仪器寻找病因,而作为一个整体的病人逐渐地在医学诊疗过程中被分解为病因、病原、症状、体征等单个的要素。这种“技术至善”主义凸显出医学正逐渐背离“以病人为本”的原则,医学人文主义精神被摒弃一旁。这就导致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偏重于传授知识与技能,强调知识技能的实用性及功利性,以满足岗位需求作为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而忽视了医学人文教育对医学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医学融入人文教育的意义
事实上,医学应该是一门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结合的学科;医生不仅要具备系统的医学知识,更要具备专业的医学人文精神。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作为系统和整体的医学模式被深刻认识与接受,医疗活动除了以诊疗疾病为重点,更要求把病人视为一个多层次整体的人而不是损伤的机器来治愈。医生不应是只治病不治人的技术主义者,而应是品德高洁、医术精湛、待病人如亲人的仁医。这就要求高等医学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培育,使医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医学教育要从以医学科学为中心的传统医学教育模式转变为医学科学与人文科学并重的综合医学教育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实际运用人文社会科学手段去预防、治疗疾病,体现出医学的终极目标不但是为了防治生物学意义上的疾病,更是要服务于人类健康,造福于社会。
三、医学人文教育的新途径
1.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多数医学院校不同程度地开设了“心理学”“伦理学”“卫生法学“”社会医学”等课程,但内容分散,未形成学科整体优势,多是为了应付教学计划的完整和满足对医学专业教育的补充。要促进医学教育的整体发展,必须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统筹规划医学人文教育,使其朝着专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以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为指标,尝试对医学专业课与医学人文课进行融合,根据医疗实践的需要,将探讨医学价值、医学规范的如“医学哲学”“行为医学”“医患沟通”等学科整合到相关医学教材中,把人文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和各个阶段的实践中去,将医学人文教育与医疗活动相结合,注重内涵式建设,促进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的深度整合,强调整合性、交叉性和系统性的原则,构建从基础到专业、从理论到实践技能,循序渐进、多形式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
2.革新医学教育教学方法。
改革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方法,尝试分为课堂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两部分,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开设医学人文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明确修满学分方能毕业,选修课由各院校自行选定但也规定相应学分。组织知名专家学者编写医学人文教育的教材与规划教材,同时鼓励各院校编写具有区域特色的地方教材与学校教材;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技术,建立多媒体教学网站,实现开放性教学,注重对社会医学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和提出解决方法,既要探索研究,又要解决现实问题,不断提高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我构建医学人文知识体系。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建立“感触医疗”的实践教学模式,结合典型病例进行专题讲解和案例分析,以医学人文的视角引导医学生将人文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研究解决医疗问题,感受人文关怀在医疗实践中的意义,体会人文精神对于临床工作的实际价值,使临床实习既成为医学专业技能的实习过程,也成为医学人文素质的养成过程,使医学人文教育成为不断线、可持续的渐进发展过程。
3.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推进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取决于要有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的医学人文教育教师队伍。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既利用和发挥好原有的人文学科方面的师资力量,为教师提供进修深造的途径和渠道,完善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培训制度;通过专业培训,聘请不仅熟练掌握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而且具有良好人文修养的临床医务人员参与医学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利用他们的专业修养和综合素质解决学生的问题,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根据学科建设和课程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引进相关领域的学科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同时面向社会聘请具有社会影响力、学有建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优化队伍结构,为学生开设医学人文讲座、论坛和课程,以活跃学术氛围,开阔学生眼界,培育人文精神,实现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切实提高医学人文教育质量。
4.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涵养人文精神。
校园文化是一种引导性文化,对学生的知识文化、价值趋向、人格完善以及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强烈的熏陶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师生的人文精神养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景观,能陶冶学生的心灵,带给学生良好的情景教育,培养其审美意识,增强审美能力,提高其精神境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将无形的校园文化融入到有形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中,将学校的内在精神理念外化为各种可见的文化符号,学校通过正确引导和大力支持,使学生在社团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聪明才智,营造出大学精神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凝聚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人文精神;通过校园文化精神的长期培育与历史传承和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自己通过知识学习、观察、实践逐渐内化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从而在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共同作用下,使自身的综合能力和人文修养得到提升,完成知识技能和人文素质协调发展。
5.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提高人文素养。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医学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在临床工作中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这就决定了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融合,要特别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模式和实践教育环节,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校借助实训条件优、教学质量高的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精心组织和实施符合医学生实际需要并与学业课程整合的临床医疗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学校不断更新实践教学理念与模式,探索建立新型基层卫生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卫生机构进行医疗服务、卫生防治、健康科普宣传、医疗咨询义诊及医德医风调查等社会医疗实践活动,时刻强调“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重视家庭、社区等社会因素对于医疗活动的影响,通过见习实习和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与服务对象的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需求,升华职业道德责任和医学人文精神,促进医疗服务水平提升,从而实现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贯通,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陆晓庆 郑珏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医学教育论文:医患关系下继续医学教育论文
1巴林特小组简介
1.1巴林特小组的由来
医生在医患纠纷或矛盾中,通常会固守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并极力压抑自己的委屈、愤怒等消极情绪,久而久之则影响到正常的医疗活动。巴林特小组可以为病例报告者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使得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对医患矛盾的产生根源形成新的、不同的理解;发现自己在医患关系中的盲点和潜在假设;识别医生本身对患者的感受,即反移情;减少在医患矛盾中挣扎时所体验到的孤独和羞愧,并对新的学习持开放的态度,使医生的人格发生细微但重要的变化,提高作为医生与患者相处的能力,实现个人成长。理想状态下,巴林特小组是由8~12名医护人员和2位组长构成的封闭式小组。组长需要接受过巴林特小组和精神动力学方向的专业培训和治疗经验。任何目前正在接触患者的、保障持续参加并且能够提供案例的医疗实践工作者都能成为巴林特小组的成员。小组活动每次1~2小时,每周或每2周1次,可以持续1-2年。
1.2巴林特小组的实施过程
小组活动遵守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设置。组员们坐成一圈,小组长首先询问谁想提出案例,如果多人提出,则紧急者优先,一般每次探索1~2个案例;然后,案例提供者开始报告,重点描述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和发生的问题;之后是小组讨论,利用整个小组的资源和经历探索医患关系层面被忽视的部分。小组讨论主要聚焦于案例报告者与患者之间的互动,鼓励小组成员自由表达他们的想法、感受、幻想和躯体反应,特别是阐述自己对于事件本身的深刻理解,并提出建设性的问题和评论。此时的案例报告者只是听,而不参与最初讨论,这样的设置可以防止报告者处于被审问的境地。讨论中,小组成员可能对案例各持己见,但正是基于小组成员不同的个性和生活体验,可以给案例报告者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观点,之前未被发现的关系和对医患关系的新看法逐渐浮出水面。也许其中某个组员的某句话恰巧触及到案例报告者的情结或观察盲点,于是就能从中获益。讨论结束后,案例报告者回到小组中提供反馈,报告自己在倾听大家发言时的感受、体会和收获。此间小组长的作用是鼓励组员尽可能地自由说出他们的想法,提出对案例的不同解读。如适时提问:“医生身上有没有什么地方是被患者一直忽视的,或者在他一生中也同样被忽视了?”小组长还要善于使用此时此地技术,利用发生在当下的、小组内部的人际互动与案例报告中医患关系之间的联系,增进组员对医患关系的理解。相较于单纯地讨论彼时彼地的案例,这种基于即刻的人际互动关系的体会更能够给组员带来更加真切和震撼的领悟。如适时提问:“这个患者激起了我们什么样的内心感受?”、“我们组员之间的互动和案例中医患之间的关系有哪些相似之处?”小组长也可以根据小组现场呈现出的医患关系和心理学动力做出“雕塑”,即案例报告者和组员共同用身体语言、个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代表现实中的医患关系,将隐形的人际关系可视化,会带来更直接的问题解决和更震撼的内心体验。
2巴林特小组对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作用
2.1巴林特小组有助于医护人员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医护人员因其职业环境以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比常人更多地面对现代医学无法治愈的患者,亲眼目睹患者遭受痛苦和生死离别,当受到患者及家属对医生本人或者治疗方案的质疑、批评与诋毁时,更容易产生无助感和不确定感、内疚感和自我价值贬低、愤怒和屈辱感。尤其是临床经验相对较少的年轻医生,这种体验尤为强烈,若不及时调整,久而久之便会发展为心理问题。巴林特小组讨论,就是针对那些医护人员通常很难独自承受和消化的消极情绪反应作工作,使组员在小组中宣泄情绪、获得支持,并对不良情绪进行有效地识别、控制和处理,以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
2.2巴林特小组有助于医护人员提高医患沟通技巧
很多医患冲突是由于医护人员缺乏医患沟通技巧所致。医生不能站在患者和家属角度换位思考,不知道病人的特殊心理需求,无法理解他们的诉求。于是患者的粗鲁言行激起医生的负面情绪,而医生往往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攻击对方,使冲突升级,最终患者得不到应有的医治,医生也失去了应有的尊重。巴林特小组把讨论的关注点放在理解医患关系上,而不是提出解决方案,使医生意识到他们以前存在的某些特定的盲点,并找到理解医患沟通失败的新视角,从而更好地处理医患矛盾。
2.3巴林特小组有助于医护人员建立相互支持系统
医护人员在经历医患矛盾冲突之后,往往很少有机会和同事们交流医患互动的具体细节和自己的感受,也无法获得足够的情感支持,于是常常受到孤独、无助、愤怒、倦怠感的困扰。巴林特小组能够营造一种宽容、开放和真诚的氛围,在小组中医生们分享他们处理医患难题的经验,容忍自己的弱点和失误,回顾、确认工作中积极的一面,感受职业的成就感,更能感受彼此之间的支持和肯定,同时增加自我完善的勇气和动力。
3巴林特小组对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启示
3.1巴林特小组为医务人员继续教育提供了新的形式
以医护人员听讲座或自学为主要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缺乏主讲人和医务人员之间的共同交流,而巴林特小组是一种团体活动,强调团体互助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医务人员袒露出自己的问题症结,并和同仁们一起讨论,探寻解决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医务人员主动思考、积极讨论,能够更好地实现提升医务人员水平的目的。
3.2巴林特小组为医务人员继续教育提供了新的内容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造就了中国人隐忍的性格。人们在面对创伤事件引发的巨大精神压力时,不知采取何种心理学手段排解压力,而是默默承受,以为时间是好的疗伤良药,不料却转而以躯体疾病的方式呈现出来,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所以,应该加强对医护人员心理知识的培训,提高医患沟通的能力。相较于以医疗知识的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常规继续医学教育,巴林特小组则更能满足此需求。巴林特小组的训练可以提高医生的沟通能力,强化自我觉知,关注医护人员在医疗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解决个人心理冲突和问题。只有医务人员自身的心身健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排忧解难、治愈疾病。
3.3巴林特小组为医务人员继续教育提供了新的功能
我国现阶段医疗资源严重短缺,在医务人员易发生职业倦怠、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境下,引进巴林特小组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一种方式,具有特殊意义。巴林特小组使医学继续教育不再只是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它还能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个学习心理学知识和技术、掌握自我心理调整的“课堂”,为工作中产生的焦虑和挫败等情绪提供一个宣泄的平台,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个包容、温暖的“容器”,让他们学会识别和处理工作中产生的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得到足够的理解和支持,进而提高对病人的感知度和工作满意度,并且帮助医生避免职业倦怠。
4结语
实践证明,还没有其他医学教育方法能够像巴林特小组这样针对医患关系的问题做工作,并给医护人员带来如此有效的互动和支持。因此,可将其作为医护人员继续教育的规范化培训内容在我国推广应用。
作者:张辉 王苗苗 张岩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
医学教育论文: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继续医学教育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文献标准:纳入研究类型为分组设计的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组干预措施为采用WPBL教学,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方法;研究对象为继续医学教育学员;结局指标:理论知识或学习成绩、业务能力和工作表现、参与者满意度。(2)文献排除标准:①剔除重复报告、质量差、报道信息太少及无法利用的文献;②试验组未采用WPBL教学;③未涉及结局指标等的文献;④无法获得WPBL教学效果分析数据的文献。
1.2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和追踪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及向作者索要全文及原始数据。检索方法:(1)中文:“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实践”,“以学习者为中心”,“继续医学教育”;(2)英文:problem-basedlearningonweb,problem-basedlearning,practice-based,self-directed,learner-centered,andactivelearning,combinedwithcontinuingmedicaleducation;(3)语种仅限为中文或英文,检索文献起止时间均从2000年1月建库~2014年12月,限定为随机对照试验。手工和在线查找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
1.3研究方法
筛选所有“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常规传统教学模式比较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确认试验符合纳入标准,独立记录试验特征及结果,交叉核对结果。纳入研究的方法学采用Jadad量表的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定,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分,包括是否随机分配、随访情况、意向性分析、是否盲法设计、基线可比性,每项满分10分,超过25分为高质量文献,低于25分为低质量文献。统计学分析将文献按Meta分析的要求整理、核对数据,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4.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若临床试验提供的数据不能进行Meta分析时,则只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文献纳入情况
按纳入标准进行筛选,最终有8项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文献发表时间2002~2013年,包括英文和中文文献。
2.2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纳入的8个研究中提及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1个采用了双盲法,7个对随机分配方案基线具有可比性,8个试验中,Jadad评分超过25分的7个,低于25分1个。
2.3PBL对远程医学继续教育的影响
在提高专业理论知识以及考试成绩方面:6个研究评估了两种教学模式对提高知识和考试成绩的影响,其中4个研究取得阳性结果,另外2项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教学模式对提高专业知识方面无差异:Short等、Harris等以及Stewart等研究结果显示,WPBL组学员在接受WPBL教学后知识与考试成绩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郑丽君等对照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learing,LBL)教学法进行业务学习,观察组以WPBL法进行业务学习,研究结果显示,WPBL组理论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P<0.05)。相反,Cook等比较了两组学员在接受WPBL教学或传统教学模式前后专业成绩和知识应用的变化,研究发现不管是WPBL教学或传统教学模式都能够提高专业成绩和知识应用(75.0±0.1vs.74.7±1.1,P>0.05),两种教学模式对成绩的影响差异不显著;Hugenholtz等发现短时间的WPBL未能体现出其优越性,与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提高知识能力上的效果相似。在提高业务能力方面:6个研究评估了两种教学模式对提高业务能力的影响,其中4个研究取得阳性结果,2项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教学模式对提高专业知识方面无差异:Short等研究结果显示,WPBL教学组学员学习后业务能力显著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Allison等研究结果显示,WPBL组学员表现能力显著提高,与未干预组相比较,WBPL在病原体检出率能力提高显著(P<0.05)。Stewart等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WPBL组学员在糖尿患者的处理以及专业知识能力显著提高,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郑丽君等,对照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BL)教学法进行业务学习,观察组以WPBL法进行业务学习。研究结果显示,WPBL组护士业务学习后评判性思维能力评分较业务学习前明显提高,且优于对照组(P<0.05)。相反,Harris等研究结果显示,WPBL教学模式在提高业务能力方面无效。Curtis等研究结果显示,WPBL组学员在筛查与处理骨质疏松症专业技能方面较未干预组有提高的趋势,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在参与者满意度方面:3个研究评估了学员的满意度,结果显示3个研究中WPBL教学法组学员有较高的满意度。
3讨论
医学知识日新月异的发展,整个社会对医疗需求越来越高,继续医学教育(CME)日益受到重视。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医院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而“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模式是让学习者通过围绕问题展开自主学习以获得能力和知识。本次文献综述与Meta分析纳入的研究表明继续医学教育中引入WPBL教学模式可能为有效地教育措施,提高学员知识以及考试成绩、提高业务能力、较好参与者满意度。我国继续医学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学员学习主动性不强,缺乏认识;区域发展不均衡,各个地区之间差异较大,参训学员学历层次、专业技术职称的差异性较大,使培训难度增大;继续教育模式及内容相对单一:继续教育往往以教材为基础,局限于传统学科框架中,缺乏以案例为基础的分析,学员在工作中主动临床思维和应变能力未得到提高,另外,学科新进展,以及新的理论技术知识未得到提高。WPBL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学员处于被动接受的缺陷,WPBL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迅速,多媒体,卫星通信网络教育使得学员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授课教师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水平有待于提高也是影响学员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次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纳入的研究结果表明WPBL教学模式能够提高继续医学教育学员专业知识以及考试成绩。当今网络快速发展环境中的继续医学教育是一种普遍的教育模式,基于网络PBL教学模式的学习具有很大优势,学员能够享用大量的开放性、共享性、快速性的网络资源信息。另外,开展以“网络”为远程技术平台的教育模式符合我国国情,可能有助于解决传统教育模式不适用于偏远地区和乡村医护人员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WPBL教学模式的学习应用于继续医学教育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网络学员学习可能受主客观因素以及时空分离和的影响,导致信息超载与迷航、产生认知负荷,反而影响了学习效果,在WPBL的实施于继续医学教育时应注意这一影响。本次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纳入的研究结果表明WPBL教学模式能够提高继续医学教育学员业务能力。现代医学的发展需要临床医护人员面对实际问题时具备良好的判断性思维能力,WPBL教学模式要求学员通过网络查阅文献、网络搜索找出解决情景问题的好方法,培养了评判性思维能力。WPBL已经应用于医学学生的教育,在护理学教育以及临床医学教学中的效果得到认可。WPBL应用于继续医学教育弥补了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缺陷,使得医护人员更好的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WPBL运用于继续医学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本研究中纳入研究多为国外文献,认真借鉴和吸取国外有益的方法,对于促进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次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纳入的研究结果表明WPBL教学模式具有较高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员参与者满意度。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医务工作者工作繁忙并且压力大,如何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又学习新的知识是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难题。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为继续医学教育的学员提供多元的学习渠道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得基于网络PBL教学模式具有“学习时间自由性、学习方法自主性、学习地点的灵活性”成为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措施。可见,继续医学教育中引入WPBL教学模式可使得学员更灵活方便的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新的知识”,突破了传统教育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4结语
总之,WPBL应用于继续医学教育有助于医护人员对医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业务能力以及评判性思维能力。WPBL应用于继续医学教育的有效性仍需要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作者:于涛 吴茸茸 单位:皖南医学院及时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重症医学科 皖南医学院及时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教育处
医学教育论文:耗散结构理论下核医学教育论文
一、核医学的发展与教育
核医学是将核技术应用于生命和疾病转化规律研究,进行疾病诊治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核医学影像设备仅为扫描机、γ相机,严重制约了核医学的发展。至90年代中后期,随着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SPECT)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PET)在我国的逐渐开展,核医学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使医学影像诊断从单一解剖成像发展为解剖成像和功能成像的融合。2002年引进了首台PET/CT之后,我国的核医学进入了快速成长时期,至2012年大陆地区共有162台PET/CT(PET),498台SPECT,加之各种新型放射性标记探针的出现,使核医学发展进入了分子影像学的新阶段,在肿瘤个体化治疗、心血管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然而,在核医学发展呈现良好势头的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以国内已有的PET/CT为例,每台价值均在千万元以上,但利用率相差巨大。统计资料表明2008年PET/CT单机较高检查量是低者的75倍,即使是同类医疗单位、同种机型、相似工作条件,检查例数也相差3倍以上。从年医疗收入这一量化指标来看,2009年所调查的599个进行核医学诊疗的科室中,占全院年医疗收入比例不足1%者达51.19%。这些数据提示,核医学大型设备的闲置情况严重,新的核医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在疾病诊治中的优势,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核医学专业人员和临床医生对核医学知识的认知度、接受度不足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反映出核医学教育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核医学教育可分为两个部分,即高等医学院校中的《核医学》课程教学、核医学专业人员及临床医生的核医学继续教育。目前《核医学》课程为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通常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核医学》教材为主,而核医学继续教育多通过短期继教班培训的形式进行。然而,现阶段这两方面的核医学教育均存在较大的缺陷。首先,传统教学模式造成了核医学教育中的各种不足:①教材内容相对陈旧无法适应学科的快速发展;②教师侧重于本专业知识讲授,而相关专业知识欠缺;③学科内容广泛、信息量巨大,但学时数严重不足等。其次,对于核医学专业人员和临床医生,由于时间和工作的关系,已很难再接受较为系统的核医学教育,对近期的发展成果知之甚少,即使专业人员所接受的继续教育体系也较为支离凌乱,并对相关学科的知识了解不多,难以形成有效的知识更新。因此,如何加强核医学教育,使医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临床医生在日常的医疗实践中,能够自觉应用有关的核医学知识,已成为提高核医学技术应用,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命题。
二、耗散结构理论与教育
耗散结构理论是1969年由俄国物理化学家伊里亚•普里戈金(IlyaPrigogine)在熵定律的基础上所提出,并因此荣获197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最初这一理论主要是表述和解释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复杂现象,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后,耗散结构理论已成为一种复杂性科学,其理论核心与方法原理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所谓耗散结构是指特定、非线性的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时,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使内部因素突破一定阈值,进而产生涨落,导致系统内部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在时间、空间以及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必须通过持续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才能维持。耗散结构理论的核心在于将宏观系统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按照系统所处的不同状态分为平衡态、衡态和远离平衡态。其中孤立系统由于不与外界环境发生交换作用,在经过较长的时间后,系统内部的紊乱程度(熵)增加,从而使系统处于无序和混沌、并失去活力的平衡态。当系统具有一定的开放程度,但程度不高时,内部要素的变化较为缓和,相互间呈线性作用,则不会产生新的系统,即为衡态。只有当系统高度开放,并且持续与外界环境进行相互交换,不断引进负熵,使内部要素或子系统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协同和相干,突破一定的阈值,使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则临界点附近的系统内部微小的扰动或偏离(涨落),可能被放大,形成巨涨落,从而引起整个系统宏观上的突变,导致原有无序结构被打破,产生有序的、富有活力的新结构。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的复杂性科学,为研究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复杂视野下的教育研究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教育系统的复杂性,进而分析和归纳出有效的对策,指导教育决策,进行各项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复杂性科学的一种,耗散结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各领域的研究工作,在高等教育管理和实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也被用于指导医学各学科的教学工作。
三、耗散结构理论视野下的核医学教育
核医学为综合程度和复杂性极高的医学学科,其内容涉及核物理学、核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化学以及相关的生物学和医学知识,并且正如前述,近十年来核医学学科发展迅速,专业知识更新加快,这对核医学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从耗散结构的角度分析,核医学是核技术在生命科学和医学中的应用,一方面学科范围具有完整性,另一方面其发展过程又是核技术与医学各学科不断交融的结果。十多年来,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和药学的进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研发出许多重要的靶向药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后作为分子探针用于核医学显像,产生了核医学分子影像学。另一方面,现阶段核医学发展也来源于临床各学科对疾病规律更为深入的了解,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认识程度变得更为真实和清晰,促进了核医学的技术进步。这要求核医学教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吸收和消化这些发展成果,因此,核医学教育本质是一种开放系统,需从外界持续引起负熵,使之达到远离平衡态,才能构成新的、稳定有序的教育结构。具体而言,系统内部的所有成员不仅要求其掌握核医学技术的基本原理,也必须及时了解核医学发展过程中的新成果,不仅要求熟悉核医学的有关知识,也必须及时掌握相关临床学科对疾病认识过程中的新观点。近年来《核医学》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更新加快,继续教育得到一定的加强,但核医学教育的矛盾依然存在,技术应用不足的困境未得到根本改善。2012年中华核医学会的近期统计数据显示,与2009年比较,由于PET/CT数目的增加(2010年为133台),检查病例总数提高了98.42%,但主要局限在肿瘤显像(2012年占总数的77.4%,2010年为74.3%)和健康体检(2012年占总数的16.3%,2010年为18.1%)方面,在心血管显像(2012年占总数的0.6%,2010年为0.9%)、神经系统显像(2012年占总数的3.1%,2010年为3.7%)及其他显像(2012年占总数的2.6%,2010年为3.0%)方面应用较少,SPECT的应用情况类似,而现代核医学影像几乎涵盖人体所有器官系统,这表明大型设备利用的局限性并未能得到根本改善。从耗散结构理论分析,当前核医学教育这一复杂系统仍然处于衡态,各要素之间为缓和的线性作用,未能实现有效的涨落突破,从而不能形成新的、有序的教育结构,反映到核医学学科这一更大的系统上,其构成未出现明显的改变和调整。
四、从耗散结构理论
寻找改善核医学教育的对策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要实现系统突破,形成新的有序结构,系统的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导致有序是耗散结构形成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其含义为:①系统须具有高度的开放性;②只有当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才有可能通过涨落突破进入新的有序结构;③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不是各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相互耦合形成整体效应,造成协同和放大,进而发生突变,达到新的有序结构;④开放系统的突变是形成新结构的根本原因,在临界点附近的涨落一旦超越特定阈值,系统就可能出现宏观上的有序结构。核医学教育系统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包括医学生、核医学专业人员以及临床医生)、教材和教学模式均为系统内部要素,可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和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定期组织教师培训
作为核医学教学中的主体之一,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广泛的临床知识,对核医学和各主要相关学科的发展成果(如计算机、网络、影像医学以及临床内、外科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应定期组织教师培训,邀请核医学及相关学科的专家共同授课,不要仅局限于核医学专业知识的提高,也应注重相关学科知识的更新。
(二)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和目的,应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在本科教学中,由于学生之前从未或极少接触核医学知识,因此,应着重加强核医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与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在课程安排上,《核医学》教学可考虑在《影像诊断学》课程之后,与《内科学》和《外科学》等临床学科同时开课;在讲授过程中,注意结合学生已掌握的临床知识和医学影像知识进行。这样可使学生在学习疾病定义、发病机制和诊治方法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核医学技术在临床中的作用及优势。对于核医学继续教育,则应形成定期、有序和有效的继续教育模式,持续引入核医学技术的近期进展,围绕这一教学中心,可邀请核医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师和专家讲授,并与本科阶段的《核医学》课程教学衔接,同时,建立较为完整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三)充分发挥辅助教材的作用
教材是核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核医学》本科教材的出版周期通常为4年,相对于学科的快速发展则显得较为滞后,且《核医学》教材更侧重于基础性、通识性和专业性,近期进展的内容不足。为弥补这种欠缺,可通过编撰辅助教材加以补充,辅助教材应侧重于核医学的新进展、与相关学科的融合性、在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和优势。这种辅助教材除可以作为本科教学的补充外,也可以用于继续教育。
(四)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近年来,由于受教学改革和课程整合的影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核医学》课时数大量压缩,理论教学时数多为27学时,少数仅为18学时。而在继续教育方面,核医学专业人员和临床医生由于工作时间的限制,难以有大量时间进行学习。为解决教育时间的限制,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具体而言,在本科教学中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网络视频公开课教学,以补充和完善学生的核医学知识。在继续教育过程中,可利用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平台,创建核医学慕课课程,每次课时以15~20分钟为宜,这既能够及时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也可使专业人员和临床医生灵活掌握学习时间,进行知识补充。这种教学方法的改变本质上也是耗散结构理论的反映,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引入近期教学技术的结果。如果能够在核医学教育系统中,对教育者、受教育者、教材以及教学模式等要素进行改变,并与有关学科的近期发展成果进行融合,则这些要素之间可能会产生协同作用,形成涨落,实现系统突破,形成新的、有序的核医学教育系统,从而进一步推动核医学学科的发展。
作者:金问森 万梅 易启毅 肖林林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核医学教研室 国际教育学院
医学教育论文:中高职医学教育论文
1师资培养衔接的重要性
师资是提高中高职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顺利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根本保障。目前,国家提倡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提出“认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系统培养人才观念为先导,以学制和招生制度改革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核心,以课程衔接体系建设为重点,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衔接,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按照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系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由此可知,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就是师资的衔接。因此,在分段培养中,师资衔接是很重要的。中高职医学教育有其共同使命又各具特色,二者衔接必定要经历磨合。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要实现分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就要求教师在专业水平和能力上有一个实质性提升,有较高师德水准和系统专业理论知识,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熟练操作技能。但对中高职教师要求有差别。中职教师要落实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其成长目标是“双师”型教师,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又能指导学生实训,具备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和指导能力。这就是一体化教师,是集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于一体,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师。一体化教师培养是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前提。而对高职教师来说,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要求教师能胜任理论教学,能指导学生实训,还能参与企业相关研发工作。由“双师”型教师转向“三能”型教师,起到校企合作的桥梁作用。在医学院校“3+2”分段培养中,我们看到中高职师资衔接的紧密型。中职如果不能输送一体化人才,高职教育目标就很难实现。目前,医学院校师资基本上是医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及个别从医院临床调入的医护人员,虽然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但师资明显不够,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护理专业学生培养一般采用一体化模式,但目前缺少一体化教学教室,学生上完理论课后再换地方进行操作训练,而且班容量大,学生动手机会少,需要增加教师。而高职院校“三能”型教师也明显不足,很难有高水平的科研开发成果。
2中高职医学教育师资培养衔接方法
在继续实施并完成“十二五”期间“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基础上,加强中高职教师培养体系建设,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为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2.1建立中高职医学院校教师培养体系
目前,中高职医学院校教师培养体系缺乏规划性,覆盖面小,文化课教师缺少培训机会,专业课教师缺少实践锻炼。因此,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逐步形成培养与培训并举、理论进修与企业实践并重的中高职教师培养体系。首先,实行中高职一体化教师培养。一体化教师培养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目前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培养机制,要建立“定期研讨、专项培训、常态沟通”的培养机制。中高职医学教育有着共同的使命,即为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能力,系统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医学人才。因此,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科研和社会服务上需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实现资源共享。制定有关制度,提高教师学历层次,采取多种方式,如脱产培训、下临床、岗位培训、跟班研讨、老教师带教等,促进年轻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医学院校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校企合作,组织临床和文化课教师下临床锻炼,了解临床新技术、新管理理念,及时跟踪学生实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其次,完善中高职教师培训制度。比如建立5年一周期的教师轮训制度,包括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以保障所有教师均有机会,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实践制度,要求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两个月;探索新任教师到企业实践半年(或以上)后上岗任教制度,为不耽误正常教学工作,可以利用寒暑假集中到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各合作医院)训练,解决覆盖面小的问题;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加入医学行业协会组织,了解医学前沿信息,及时更新理念。
2.2推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是“十二五”以来推行的师资培养计划,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为主要内容,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培训质量为着力点,大幅度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中高职医学院校要积极推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并将其列入年度工作计划中,有秩序地安排教师参加各类省级、部级和跨国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2.3实现“双师”到“三能”高层次人才转变
“三能”型教师是高职称、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各中高职医学院校这方面师资数量都不足,教师队伍结构亟待调整。要采取灵活方式,加大兼职教师引进力度。首先,支持中高职院校设立一批兼职教师岗位,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量考评和薪酬补助机制,逐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其次,制定兼职教师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完善兼职教师聘用程序、聘用合同、登记注册、使用考核等管理环节,加强兼职教师聘用工作指导与检查,建立兼职教师资助项目公示制度。再次,加强师资培训条件和内涵建设,牵头组织职业院校、医院等方面的研究力量,共同开发职业院校师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内涵建设。,除了培养现有的“双师”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外,要吸纳一批硕士生和有临床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来校任教,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2.4加强校长队伍建设
首先,国家有严格的校长培训机制,是以国家和省级示范中高职院校校长、教学副校长为重点培训对象,举办中高职院校校长共同参加的专题研究班,促进中高等职业学校管理者之间办学经验和发展思路的交流。采取国内培训与海外考察相结合方式举办中高职院校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各医学院校校长交流讨论当前管理存在的问题。其次,作为校长,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运用现代教育管理方法,多与兄弟院校交流,吸取成功经验,积极牵头,推进中高职院校师资培养的有效衔接。
3结语
总之,中高职医学院校“3+2”分段培养中,师资培养是长期工程,需要多次实践提升;也是系统化工程,要有完善的制度支持、监管和推动。
作者:白会香 范永丽 单位:太原市卫生学校
医学教育论文:成人高等医学教育论文
一、目前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现状
(一)成人医学生的特点
采用自编问卷对南京医科大学成人医学教育学生进行调查。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成人教育学院临床、护理、影像、检验、口腔各专业,调查时间为2013年12月,对被试者实行无记名问卷调查,问卷在15分钟内完成,要求被试者当场答卷,研究者当场收回、核查,发现漏填、错填,及时更正。共发放问卷280份,收回280份,经核查,有效问卷280份,有效率100%。对数据统一编码后,录入Excel数据库,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
1.年龄普遍较大
66.1%的成人医学生年龄在25~40岁。25岁以下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0.7%,40岁以上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2%。其中年龄较大的53岁,最小的20岁。和普通大学生不同的是,他们社会阅历较多,实践经验较丰富,在学习中普遍表现为理解能力、实践能力强,而基础知识、识记能力较弱,学习精力不足。
2.女生所占比重大
根据南京医科大学2012、2013、2014级校本部成教医学生数据信息统计,女生约占75%,她们有韧性,意志力强;全部学生中近一半已婚,已婚学生中79.4%已有小孩,是家中的顶梁柱,上有老人需要赡养,下有孩子需要照顾,来自家庭的责任和负担必定会对学习产生影响,只有42.1%的学生每天能学习1小时或以上,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时间根本无法保障。
3.知识层次、结构参差不齐
大部分学生有工作经历和临床技能,但医学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且参差不齐,85.7%的考生是初级或以下职称,中级职称占13.2%,副高职称占1.1%,普遍学习勤奋,知识面较广,对问题有一定的评价能力,也有在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常常带着问题来学习。
4.工作压力大,学习动机带一定功利性
据调查,98.3%的成教学生已工作,且绝大多数在医疗一线,医务工作压力大、任务重、时间不稳定,78.6%的学生每天工作在8小时以上,有的甚至达10小时或更长。绝大部分学生要上夜班,每月上夜班2天以上的占73.2%,4天以上的占44.6%,医务工作的特点使得他们很难保障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旷课、迟到、早退现象严重。大多数学生功利性强,据调查,52.1%的学生深造目的只为一纸文凭即为了职称晋升。
5.家校距离远
由于能够提供医学成人教育的学校有限,很多人必须到外地学习。据南医大校本部成人学生调查显示,在本市医院工作、车程在1小时以内的仅占总人数的30%,在1~2小时的占36.4%,在地级市医院工作、车程在2~4小时的占21.8%,在县城或乡镇医院工作车程4~6小时的占总人数的6.4%,甚至有5.4%的学生车程超过6小时,相当一部分时间耗在路上,这给他们的学习增添了不少挑战。
(二)成人医学教学的特点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医学实践本身的复杂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它是一个对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行业,既重理论又重实践的特点,使得医学课程的学习难度很大,对成人医学生来说,则难度更大。
1.实验、见习课不足
实验课应是医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锻炼成人学生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必修课程。而目前成人教育重招生、轻教学。各类成人医学专业的课程基本是参照普高同类专业设置的,对成人知识结构和身心特点考虑不多,缺乏针对性,专业实验、见习课安排不足。尤其随着各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和实验高强度运转,虽然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了实验课时数,但因条件限制,实验课不能正常开设,有些课程干脆不做实验,实验、见习开课率极低,并且效果不好。
2.实习分散,没有系统的指导
实习是规范临床技能、养成良好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成人医学生大多为在职人员,实习期间大部分回原单位工作代替学习,不能得到系统、的指导,虽然他们在医务工作一线获得了很多临床经验,但对于理论知识及医学新知识、新技术非常缺乏,多年来成人医学教育实习环节形同虚设。
3.人文课程和选修课程比例很少
长期以来,成人医学教育比较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中没有系统设置人文社会学科内容,或比例不合理、内容单调且与医学结合不够紧密,未能真正渗透应用到医学领域,导致成人医学生人文知识薄弱。据统计,以我校为例,目前普通本科教学中人文课程(不含选修课)占全部课程的比例为11.3%;而成人医学课程中除医学心理学课程外,没有人文课程。其次,成人医学生从事的医疗工作岗位各不相同,学习需求各异,现有课程中也没有合理设置选修课程,不能充分拓宽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工学矛盾突出,学生到课率不高
目前,成人医学教育一般采取集中式面授,在一定时间内把学生组织起来上课,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难度较大,加之实际承担成人医学教学任务的多为年资较低、实践经验较少的教师。如上临床课程的青年教师,上课内容单调不生动,即使举病例也是成人学生在工作中常见的,新鲜感不足,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缺课。再者医学专业课程量大,教学内容多,工学矛盾更显突出,又影响课堂出席率,由于学生到课率偏低,教师讲课的激情无法释放,教师备课积极性降低,课件制作单调乏味,到课率再度下降。另外,成人医学生课堂之外自主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学习效果没有保障。多种因素造成教学效率低下,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制约着成人医学教育的发展。
二、面对挑战应采取的对策
(一)针对成人医学生特点,健全管理体制
成人医学生社会角色具有多维性,年龄结构上的多层次性及个体差异性,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因此,必须从成人医学生思想实际出发,注重学生身心特点,健全管理体制。
1.实行弹性学分制
由于成教医学生学习时间不集中,工作年限有高有低,学生差异很大,学年制不能满足成人教育的需求,因此好实行学分制,即以学生选课为基础,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学生根据个人的能力、水平、需要,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实际进行选课和学习。
2.自我管理为主,管教结合
成人医学生大多为临床一线工作者,服务对象是患者,工作量、服务量大,岗位要求其必须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应充分发挥他们自主、自律的意识,因势利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针对他们同理性强的特点,可在班级中选取年龄大、有威信、成绩好的学生,树立典型和榜样,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调动学习积极性。适时开展各类专题交流,采取行之有效的奖惩措施,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考评时采取更加灵活宽松的政策,以课堂教学为辅,建立学校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3.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学生管理
因成人医学教育的特点,学生之间比较陌生,班级集体感不强,班主任应全程负责,抓住每次面授机会,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思想,掌握学生需求,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为学生建立班级学习群,在班级群中共享教师的教学课件,或通过发送邮件的形式,将学习资料发送给每位学生,共享教学资源,保障学习效率。
4.规范考勤管理
增加平时考勤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并在考核中加入平时课堂表现一项,以调动学生来校学习的积极性。将学习成绩、到课率、参与集体活动三者结合,采取措施确保到课,科学评优评先。对于很少来校学习或马虎应付的学生,可取消其考试资格,以保障良好的教学秩序。
(二)依据学生需求,优化课程结构
成人高等医学教育要根据现代医学科技发展态势和社会需求,坚持与时俱进,及时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结构,保持其科学性、连续性、整体性和综合性。因成人学生大多具备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以及新观念、新技术。当前,成人医学教育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身心特点,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压缩课程,减少面授时间,做到少而精。注重实用性,适当增加实验、见习课,多讲临床实用知识,如临床病例分析等,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使课程内容更贴近学生工作实际,真正发挥对日常工作的指导作用,这样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医学生自身所具有的人文素质和涵养,存在于每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自身行为之中,并通过其一言一行得到具体体现。所以,成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形成,人文精神的塑造,逐渐消除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倾向,这是社会对医生的要求,也是对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要求。在制订和修改课程设置时,应更多关注人文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潜在影响,关注患者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心理需要,增大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的比例。医患沟通技能已成为“全球医学教育低基本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医学生必须掌握与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沟通技巧,重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尤其要懂得涉及到医患关系的法律知识、心理学、哲学、历史、伦理学,使学生能够掌握新的思维方法、养成新的行为方式去面对医疗工作,并增开一些与成人医学生实际工作关系密切的选修课、专题讲座。
(三)提高教学水平,确保教学质量
由于成人医学生多为在职人员,多数学生来自医疗及时线,学习目的有一定功利性,轻基础、重应用,怕理论、爱实践,这就对临床教学以及教师的课堂发挥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1.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成教学生理论知识薄弱,有一定实践技能,更需要遴选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指导,在教学组织安排上,尽量聘请高年资教师、医生担任教学工作,定期通过集体备课、讲课竞赛等方式进行培训,组建优良的教师队伍。而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师的工作态度根本上取决于教师的内在能动性,因此要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让教师有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将会促进教师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发挥,让教师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尽量讲重点和难点,着重介绍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2.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由于成人医学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更要重视学生的认知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多样性、针对性地开展教学。集中面授与网络互动相结合。开发网络课程教学,这就要求教师知识扎实,把理论和临床实践要很好地结合起来,教学内容的重点要放到传授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上去,并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信息量的流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不受时空的限制,可随时上网学习,给他们拓宽学习时间、空间,缩短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缓解工学矛盾,提高学习效率。要依托网络学习来完成形成性评价,降低“到课率”的敏感性,不断总结完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传统教学及案例教学相结合。优化教学过程,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问题式教学,尽量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病案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临床教学目的。成人学生一般基础医学底子薄,加之年龄偏大,对基础理论的理解确有难度,但对案例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较全日制学生更加,这不仅有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消化,还可以使他们结合自身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另外,从调动学生主动性入手,对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教学法,在授课过程中,尽可能将基础理论知识揉合到学生感兴趣的章节讲解,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学,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引发共鸣。许多学生在工作中都为了晋升职称而有的迫切需要,故有研究者建议,将学分制引入到医学成人本科教育,同时将论文写作纳入学分的范畴,这样可以指导和督促学生进行论文写作,提高学生论文写作水平。
3.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为掌握教学动态,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专家督导制度。组织具有一定临床教学经验的专家进行听课,了解教学情况,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评价教学效果,研究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包括见习、实习,广泛听取带教老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较差课程提出改进建议,帮助授课老师提高教学技巧,指导临床带教工作,确保教学质量。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对教学实践中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及时总结,做好临床授课带教老师的评价工作,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四)结合学科特点,创新考核标准
考试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激励作用,但是考核方式不当,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目前成教的考核基本沿用了普通高校识记型这一考试方法,不少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花费了大量时间,但因成教学生年龄较大,记忆力较差,他们对有大量记忆题的闭卷考试有畏惧心理,这种考核方式无疑给他们增添了很大压力,不能从根本上检验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且易助长成教学生的不良学风。加上成人学生普遍工作、家庭负担重,精力不集中,限制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因此,要根据成人医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大胆创新,积极探索适宜的考核方式。考试时采用主干课程闭卷,其余课程开卷的模式,平时小组讨论、小测验、小论文也加入考核成绩,同时建立试题库,减少记忆性题型,增加理解性试题。如基础知识的考核可采取闭卷考试,重点要放在新理论、新进展方面,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掌握现代医学理论的发展方面;对医学综合性的问题,要注重考核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可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事先将考试方向提出,启发学生去思考和查阅。对于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安排实验课,综合几次实验课的成绩,作为学生的学科成绩;理论性较强的科目,可以让学生撰写综述或联系工作实际,写案例分析报告,作为最终成绩。纸笔测验中,应增加选择、填空题型所占的比例,减少名词概述、简答等识记型的分数比例,可以增加案例分析题的比重,让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使考核真正起到巩固知识和检验学习效果的作用。医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实用型”人才,即“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成人学生直接面临着工作压力,更希望自己成为“实用型”人才,目前我国的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对成人医学生的需求量很大,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创新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理念,构建科学合理的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新体系,真正为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服务,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赵明芳 王长青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
医学教育论文:现代外科学进展与医学教育论文
1现代外科学的进展
1.1现代外科学的范畴
现代外科学涉及的范围逐渐扩大。现今,外科医师不但要会做手术,还要研究与外科相关的基础理论,包括病因、病理、发病机制、诊断、预防等。现代外科学的范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1)现代外科学涉及的疾病面越来越广,交叉领域越来越多。单纯只能用内科手段处理的疾病已经越来越少。在几乎所有类型的疾病中,都已可见外科学在发挥影响,两者有逐渐融合的趋势。分科逐渐细化。(2)外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每解决一个问题,外科学的研究范围就随之扩大,深度也随之增加。这样结果就是外科医师的个人工作范围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专业化,分科越来越细。
1.2以微创为突出特点的现代外科学
1987年3月,法国里昂的PhilipeMouret医生完成了世界外科史上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微创外科手术。如今,微创技术理念已深入至外科学的各个角落,服务于人类社会。绝大部分外科医生在面对患者时,会首先考虑如何采用微创手段来治愈疾病,同时附带更小的伤害。微创外科学已发展成一个庞大的体系,以单孔腹腔镜技术、迷你腹腔镜技术、无孔腹腔镜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微创技术层出不穷。因此,有人认为微创外科是现代外科学中最杰出的成就之一。
1.3快速发展的机器人与远程微创外科学
对医用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中心(StanfordResearchInstitute,SRI)在军方的支持下率先开始了对机器手臂、远程控制系统的研究。直到1993年,美国的另一个公司ComputerMotion才率先研发出世界上及时个持镜手术机器人系统,并命名为伊索(Aesop)。1995年,SRI推出In-tuitiveSurgicalSystems,并进一步改进手腕式控制系统,于1997年改名为达芬奇外科手术系统。1998年,ComputerMo-tion公司的遥控机器人系统宙斯(Zeus)问世并在2年后获得了FDA认证。2003年,IntuitiveSurgical公司收购ComputerMotion公司,成为了全球惟一一家生产手术机器人系统的公司,在线可控外科手术系统也仅剩达芬奇外科系统。目前,达芬奇系统已发展至第3代,即daVinciSi。它由操作平台,机械臂、摄像臂和手术臂组成的移动平台,三维成像视频影像平台三者组成。相对于传统腹腔镜,其优点包括:图像与手柄方向一致,恢复了自然的手眼协调;主刀医生可随意调整镜头,直接看到想看的;真实的直视三维立体影像;放大10~15倍的高清晰影像;仿真手腕具有7个自由度,比人手灵活;可滤除颤抖,比人手稳定等。其缺点主要是无触觉感知,无法判断组织性质;价格昂贵,维护复杂。迄今为止,全球至少有800多家医院开展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为打破垄断和技术壁垒,我国已有部分单位正在加紧研发国产手术机器人,例如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与海军总医院联合研发的脑立体定向手术机器人系统、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联合研发的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等。2001年9月,美国纽约的外科医生通过宙斯机器人远程系统,为7000km以外的法国患者成功施行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这次手术被命名为“林德伯格手术”(1927年查尔斯•林德伯格只身飞越了大西洋)。它的成功标志着机器人技术和远程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1.4外科学的未来
外科学是一门整合了电子技术、材料技术、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远程技术、组织工程、基因工程等等的宏伟学科。科学发展如此迅速,以至于任何人都无法确切了解未来的外科学是一个怎样的情形。但可以充分发挥大脑的潜力,想象一下未来的美好情景。例如,未来的手术室可能将手术床、麻醉机、无影灯、监视器等设备、设施整合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高度集成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场所;医护人员的数量也会大大减少,他们的工作将部分地被人工智能所代替。例如,哥伦比亚大学、东京电机大学各自发明的机械护士就能接受指令,迅速而地将手术器械传递给术者,并收回闲置的器械;越来越多与外科学相关的技术或发明已经或正在涌现。例如,袖珍机器人的初级产品胶囊胃镜已经在临床上获得了成功应用,新一代产品亦将很快问世;各种新型手术系统不断涌现,如水刀系统、人体组织焊接仪系统、细胞激光手术系统等;以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材料技术和组织工程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生产出与人体器官具有相同外形和功能的器官产品将成为现实。
2外科学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每个行业都在变更自己的运行模式。现代医学模式已从简单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外科学也由过去的“cut,thensee”(先切除病灶,再检查病变),转变为了现在的“see,thencut”(先检查,再切除病变),并正在向“combine,see,minimallycut”(联合一切手段,检查并了解病因,再最小创伤地切除病变)模式转变。外科学教育模式也在发生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师徒式教育。例如,100年前,Halsted模式流行于欧美,是培养外科人才的经典模式,但是它也没有走出师徒式教育的范畴。美国于20世纪中叶开始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向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BL)转变。这种教育模式非常贴近现实,它将基础、临床、理论与实践整合,涉及了职业价值态度、行为与伦理、基础知识、临床技能、公共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等诸多方面。许多研究发现,采用PBL教育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和学习满意度都得到了显著地提高。日本则重视毕业后的职业教育,建立了医师研修制度的教育体系,以保障人才的培养。1992年,Science杂志提出了“从实验室到临床,从临床到实验室”的医学研究模式,即转化医学的概念,此后探索转化医学模式下的外科学医学教育管理成为了一个全世界热点的问题。近年来转化医学在我国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由于投入较少,认识不够,远远落后于美国等国家。主要不足表现为培养制度存在缺陷,相关专业人才十分缺乏。例如,我国传统的外科学人才培养模式造成了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割裂,搞基础研究的只专注于基础,临床医生也只关注临床,使得能胜任转化医学研究的人才严重缺乏。即便是研究生培养制度,也被人为分为临床学位和科学学位,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转化医学的理念。而美国国立卫生院则专门成立了临床与转化医学基金,培养了许多转化医学研究人员以保障其能高效率地完成转化医学研究,使美国的转化医学发展处于国际经验丰富水平。中国的传统医学和中医外科学教育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曾占有重要地位,日本及许多西方国家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都曾借鉴、吸收中医外科的理论和教育模式。例如,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引入了中国的汉方医学,许多大学开设了经络学、针灸医学、方剂学等课程,促进了东西方医学教育的融合。近年来,我国的外科学医学教育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新的教育理论、制度模式不断出现。如许多医学院校建立了住院医师轮转培训制度,引进了PBL,引入了转化医学、个性化医学和可预测性医学等新型教育理念,并创立了许多先进的动物实验中心和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为外科医师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总的来说,我国的外科教育水平同欧美、日本等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部分单位仍然在走学衔教育、学位教育和SCI惟上论的老路。笔者认为,闭门造车或者一味跟风都是不可取的。有些国外的先进理念在中国也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不能全盘照收。例如,PBL教学在我国就存在以下问题:(1)我国学生从小接受填鸭式教育,在改为PBL教育后部分学生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2)我国医学教育中没有国外的4~5年非医学课程学习的时期,因此学生的知识系统不够,在知识体系架构的建立上存在困难。而PBL往往是针对一种问题为核心的,十分不利于学习的系统化,学生虽然所获取了知识,但不会将其组合构建为完整的知识体系;(3)我国教师习惯了扮演“填鸭”角色,而PBL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因此教师的角色部分被学生所代替后,不能适应;(4)我国目前仍缺乏系统的PBL课程教材。因此笔者认为,只有立足于国情,不断融合、吸收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不断改进自身教育模式的缺陷,才能探索出一条最适合中国外科学教育发展的道路。
3结语
外科学的发展必定是多种学科综合发展的成果,其中甚至包括伦理学等人文学科。但是,无论有多少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出现,背后归根到底还是人作为主体在发挥作用。离开了的人的发展,外科学也将停滞不前。因此,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继续探索符合国情的新型医学教育模式,以适应现代外科学的快速发展,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周波 张克勤 单位: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泌尿外科
医学教育论文:片区卫生人力资源和医学教育论文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为、科学地了解武陵山片区卫生人才资源和医学教育状况,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1年1月至10月对武陵山片区所辖的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武陵山片区71个县(市、区)中的27个县(市、区)进行了卫生人力资源。同时调查该片区医学教育院校现况。调查对象包括11个地(市、州)的卫生局,27个县(市、区)的卫生局,以及41所县级医院,394所乡镇卫生院,2所本科院校,2所职业技术学院,1所医学专科学校。
1.2调查内容与方法
用自行设计的《武陵山片区医卫人力资源现状调查表》、《武陵山片区医卫人力资源现况和对高级卫生人才的培养需求调查问卷(医疗机构)》、《武陵山片区基层医卫人力资源现状和对高级卫生人才的培养需求调查访谈记录表》和《武陵山片区医学教育情况调查表》实施调查。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查阅档案、现场问卷调查和实地查看等方式,对武陵山片区的卫生人力资源和医学教育现状进行数据采集。
1.3分析方法
运用比较分析法、归纳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将所采集资料录入Excel,对武陵山片区医技人员数量、医护人员执业情况、医护人员职称学历、高等院校医学专业设置、医学招生规模等项目进行分析。
2调查结果
2.1武陵山片区卫生人力资源现况
武陵山片区共有卫生技术人员85081人,每千人口卫技人员数2.77人,仅为全国平均值4.36人的63.5%;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0.94人,仅为全国平均值1.79人的52.7%;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0.86人,仅为全国平均值1.52人的56.8%。怀化市311个乡镇医院中,执业或助理执业医师少于2人(含2人)的医院有62家,没有一个执业或助理执业医师的医院仍有5家。
2.2卫生人力资源职称与学历结构
武陵山片区卫生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3114人,仅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3.66%;中级职称23185人,占27.25%;初级职称36768人,占43.22%。该区域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普遍偏低,本科以上(含本科)学历12724人,仅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4.96%;大中专及以下学历占主体,其中大专学历33549人,占39.43%;中专及以下学历38808人,占45.61%。
2.3武陵山片区医学教育现况
武陵山片区无独立设置的医学本科院校,目前开办医学类专业的高等院校仅5所,包括2所本科院校(吉首大学、湖北民族学院)、1所专科学校(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2所高职院校(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另外有开办医学类专业的中专学校2所(咸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恩施州卫生学校)。武陵山片区内的2所综合大学(吉首大学、湖北民族学院)设有医学院,但医学本科生的年招生规模仅600人,涉及临床医学、护理、针灸推拿、中医学、医学影像学、中药学等6个专业,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年招生数不足300人,且无预防医学、口腔医学本科专业。
2.4武陵山片区对高级医卫人才的需求
435所医院中的385所医院对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全科医学专业以本科及以上学历需求为主,市级以上医院对硕士研究生需求尤其强烈;326所医院对医技和护理人员以专科及以上学历为主,县级以上医院对本科生有较大需求。被调查的435所医院中有405所医院要求从医人员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功底,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较强的应急处理能力;426所医院要求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人际沟通能力,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要服从安排、安心扎根基层医疗工作。
3讨论
武陵山片区是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于一体的贫困片区,由于地处偏远,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此次调查发现,该区域城市化率低,医院环境、设施、生活条件等较差,医务人员待遇较低,医生晋升职称阻力较大,导致外地区高职称、高学历医务人员不愿进入该区域从事医疗工作;同时该区域医学高等教育层次偏低、规模偏小,本区域培养的医学生远不能满足老百姓的医疗需求,且大部分医学毕业生不安心在贫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长期服务,导致武陵山片区基层医卫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尤其乡镇医院医务人员严重缺乏,有执业资格的医护人员更是稀少。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改委《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要求,要促进武陵山片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示:要改善民生,保障武陵山片区老百姓的就医质量,必须大力改善该区域卫生人力资源现状。提高武陵山片区卫生人力资源的建议:
3.1加强武陵山片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
武陵山片区政府可依靠国家扶贫攻坚规划,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贫困片区医疗卫生事业的专项支持。地方医疗卫生机构可以项目建设为“良剂”,积极筹措资金,引进必要的医疗设备,加强县级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和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扩大县、乡医院门诊科室、检查项目和住院病床,同时规范村卫生所的标准化建设,优化县、乡、村诊疗环境,形成以县级医院为中心,乡级医院为枢纽,村级卫生所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全覆盖的网络和功能相对完备,设施相对齐全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使武陵山片区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老百姓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经济的医疗卫生服务,也为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提供更加齐备、先进的医疗服务平台。
3.2提高武陵山片区医务人员工作待遇
要留住人才,必须提高医务人员工作待遇,尤其要改善基层乡镇卫生医院的医务人员待遇,加强他们的业务培训,给他们相应配套的政策扶持。在工资收入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工资水平,要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政府要给予合理补助。在培训晋升方面,政府要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重点加强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培训;对长期在城乡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在对基层医疗机构核编、定编的基础上,允许基层医疗机构直接进院校定向招聘,并给予一定的进编自主权。在执业环境方面,要提高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为医务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一方面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纵向和横向交流,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另一方面完善医疗执业保险和医疗纠纷处理机制,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3.3构建适应贫困地区卫生人力开发的医学教育体系
为贫困地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是解决卫生人力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因此,构建适应武陵山片区卫生人力需求的医学教育体系至关重要。首先,要加快武陵山片区医学院校布局结构调整,创建独立设置的医学本科院校,提高医学高等教育层次,满足该区域对高学历医卫人员的需求;其次是加大医学高等院校专业点设置力度,扩大医学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增加相关医学类、药学类本专科专业设置,大力发展医学高等教育,为广大农村培养更多留得住、用得上的医疗卫生人才;三是大力开展面向农村的高等医学继续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全科医学教育,与卫生部门联合设立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基地,还可开设远程教育、召开区域学术交流会等,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整体素质;四是扩大高等医学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在积极增设高等医学教育专业的同时,尽可能扩大专科以上层次医学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切实改变医学人才短缺的状况,以适应武陵山片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五是开展医学职业道德教育,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学生提高为基层服务意识,立志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王喜梅 申小青 马晓健 邬贤斌 张在其 胡昌军 单位:湖南医药学院 湖南省怀化市政协
医学教育论文:医科大学成人医学教育论文
1成人学生学习的特点
从年龄上他们已经错过了学习语言的年龄,发音辨音都不如少儿灵敏,成人英语学习也不具备良好的语言环境,另外他们工作繁忙、上课学习、回家复习的时间很有限、英语基础薄弱、方法不得当等等都阻碍了他们的英语学习进程。成人英语教学面对的一个问题,学生们的英语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他们的学习目标也不一样,其基本分为三类:及时类学生希望通过学习仅仅获得毕业文凭即可;第二类学生希望努力学习,通过英语三级考试,获得本科学位证书;第三类学生希望在得到本科学位证书后,在医学专业上继续深造提升水平。为了更好地满足成人学生在学习中的不同需求,更好的提升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首都医科大学应用语言学系对所承担的医学成人本科英语课程在原有教学大纲、教学性质与任务、学时数目、考核性质等均不改变的前提下,对英语课程进行分层次性的教学,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考核过程及考核结果、教材及材料等进行改革,把现代技术的高科技充分运用到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提高我校英语课程的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而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2英语课程教学层次的划分
我系按照学生的不同专业设置(包括临床、药学、护理等专业),以及学生不同需求为目标,推行英语课程教学分层次进行:基准课程教学层次、学位英语教学层次、专业英语教学层次。学生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可自主选择任一层次的课程学习。
2.1基准课程教学层次
该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完成成人英语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达到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其课程属于基本阶段英语课程。
2.2学位英语教学层次
该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在完成医学成人英语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并在达到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及应试能力,顺利通过成人学位英语三级考试,并尽可能取得良好成绩。其课程属于提高阶段英语课程。
2.3专业英语教学层次
该层次的教学目标是为学生今后从事医学领域相关的工作打下一定的专业英语基础,学生所学英语知识将有利于其实际工作,也为选择该课程的学生将来进一步深造或攻读硕士研究生打下基础。该课程属于拓展阶段英语课程。
3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
医学成人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具备一定的英汉互译能力和初步的听力能力,使他们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的信息,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为此,成人学位英语三级考试主要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重点是考核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对语法结构和词语用法的熟练程度。这里重点讨论学位英语教学层次的教学改革。在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上实行传统的面授教学课程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模式。即在校的面授课程和计算机上的网络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堂面授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二学时,面授课程应引导学生了解语言内容,综合语言功能,把讲解词句、结构难点以及英语三级学位辅导内容等语言形式放在面授课程的重要位置上,并把三级考试的相关内容渗透在每次在学校里面授课的内容当中,以便让学生能够抓住并掌握考试中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当作一个主动因素,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分析,从他们的思想及语言表达中抓住信息反馈点,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语言知识的薄弱点并做进一步的加强。在课堂上无论从课文的朗读到词语的讲解,尽量让学生们都参与进来,锻炼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表达能力,以尽快提升他们的英语能力和水平。网络学习内容主要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实际操练,也是面授课堂学习的进一步延伸。每学期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网络课程训练,其英语学习任务占英语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学时。网络学习内容对应教学大纲中的单元内容和三级水平考试内容,学生需要在网络平台上完成每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并认真完成网上布置的单元作业,并且在网络上完成每一单元的测试题目,最终完成规定的网络学习任务。
4英语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教材建设
4.1医学成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课件
根据教学内容整理并制作出满足学生不同层次需求的大学英语完整课件,包括大学英语1~4册每课授课要点、语法结构、词汇用法、难句分析及精彩、优美、实用的句式等。以确保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即使授课教师发生改变,但授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的讲解及学生的运用仍能得到不间断的贯彻落实和执行。针对推行的医学成人专升本英语课程分层次教学,对所选用的教学材料进行调整。保留已选定的教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董亚芬主编的《大学英语》以及郭杰克主编的《大学英语快速阅读》。
4.2扩充学生学习资料
为了确保学生有充足的资源进行网络学习,对教材及学位考试中所涉及到的全部语法要点进行归纳、分类、总结,并配合以相关支撑的大量配套练习题目,如:词汇(介、副词,词组的固定搭配,三级必备词汇)选择、完形填空、挑错、阅读理解、翻译(中、英互译)。收集汇总了近十年的英语三级学位考试真题,并配有相关分析讲解及参考答案,自行组卷整套三级题目或模拟试卷供学生学习练习使用。
4.3配套的三级考试辅导教材
为了满足我校医学专业学生参加英语三级学位考试的需求,帮助学生顺利通过三级英语学位考试,应用语言学系增加了校内教材,即《北京地区成人高等教育本科学位英语统一考试辅导用书》,作为配套的英语三级考试辅导教材。书中涵盖了三级考试中所要求掌握的全部语法点并配有大量的对应练习题目,供学生复习时参考使用。其中包括名词与主谓一致;常用时态;被动语态;动词的非谓语形式;虚拟语气;强调句;倒装句;附加疑问句;情态动词;各种从句(主、宾、表、定、状、同位语从句);介词搭配等。此教材先在学校课堂面授教学中进行使用,待使用成熟后再正式出版发行。
5结束语
一门课程的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具有团测定尿液中的白细胞含量,是从事医学检验技术人员必备的基本技能。然而,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迅猛发展,测定尿液白细胞的方法纷繁多样,如何帮助新入职人员、科内学习人员、进修人员以及实习人员了解这些技术上的队精神,以及敬业创业精神的教师们做出不懈的努力。医学成人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建设的过程中,我校的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和建设也在不断的提升,课题的实施推动了应用语言学系成人英语教学队伍的进一步发展。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建设的过程也是广大学生受益的过程,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手段等,最终受益的是广大成人学生,这也有利于医学成人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和学生的综合学术能力的提高,所以说这项教学改革意义重大。由于高等院校成人医学继续学历教育对英语这门课程进行分层次教学的寥寥无几,我校也是首次对医学继续教育实施这种分层次英语教学模式,我们也在不断的摸索探索之中,其中存在着的许多问题有待今后不断改进、逐步完善。如何开出医学院校的专业性成人英语课程的特色,是我们的努力方向,这也有待和专家同行们进一步探讨。
作者:汪涓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应用语言学系
医学教育论文:转化医学理念下医学教育论文
1转化医学与现代医学教育的内在联系
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转化研究的概念,指出基础科研成果应及时转化到临床应用中去。在此背景下,转化医学的科研模式———BtoB模式应运而生,即从实验室到临床,再从临床发现的新问题回到实验室实现实验室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双向转化。其实质是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解决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脱节问题。转化医学强调针对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进行基础研究,其中心思想是将临床问题与基础科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要加快转化医学的发展,首先就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跨学科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我国现行医学教育体系存在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严重脱节的缺陷,医学生进入临床工作时,往往需要重新培养实践能力,而临床医生又缺乏将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科学研究来解决的能力。这种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互脱离的医学教育,难以适应当前医学的发展。因此,将转化医学理念引入医学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以转化医学理念引导医学教学改革
当今高等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意识的医学人才。为此,医学教育工作者应以转化医学理念指导医学教学改革。首先,调整教学内容。医学教学要与时俱进,在确立以基本理论、技能为重点的教学内容的同时,及时将各专业近期研究成果、技术应用贯穿到教学中,使医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对攻克疾病的重要性。在讲授具体知识点时,不仅要讲清基本原理,更要说明该知识在临床上的应用,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同时,开展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减少演示性实验,增加探索性实验。其次,改革教学模式。目前,医学院校采取的教学模式有基于讲座的学习方法、基于个案的学习方法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LBL是最常用的教学模式,以教师对知识的系统讲授为特点,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CBL是以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讨论的教学模式。这两种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PBL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式及自学式教学模式,在塑造学生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有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比LBL和CBL教学模式更有优势,契合转化医学理念,但也存在缺陷,如教学缺乏系统性和性。为克服这些教学模式的缺陷,美国Oklahoma大学的LarryMichaelsen提出了基于团队的教学模式,它结合了LBL和PBL教学模式的优点,注重大班教学的系统性和小组学习的高效性,以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为引导,避免了PBL教学中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现象的发生。这一教学模式作为新兴的医学教学模式,已在欧美多所医学院校使用,取得较好效果。,还应重视开展医学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培养。多开展临床见习、病例讨论、社区见习等活动,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提出问题,以解决提出的问题为目标进行科学研究,实现从临床问题到实验室研究的转化。
3以转化医学理念培养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培养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在转化医学教学中教师是指导者和帮助者,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应用相结合,从临床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法。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教师进行系统的教学技能培训。首先,要保障教师的科研内容与临床实践不脱节。目前医学院校专业基础课程中,病理学和护理学是与临床实际工作联系最紧密的学科,因为我国大部分病理学教师同时承担着附属医院病理科的病理诊断工作,护理学教师也在临床各科室轮岗。但其他一些基础课程(如病原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理学等)教师常由从事基础研究而缺乏临床实践经验的研究人员担任。因此,医学院校可通过组织基础学科教师有选择地参加临床科室查房和全院疑难病例讨论,组织临床学科教师参加医学科研沙龙等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医学院校还可设立转化医学科研基金,鼓励基础学科教师与临床医生联合申请,为基础科研人员与临床医生创造学术交流机会,临床医生可将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反馈给基础科研人员,基础科研人员可通过研究及时将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转化医学所倡导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不仅仅是国际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平台和途径。这一医学教育改革能为转化医学提供全新的医学人才,也可以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只有尽早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和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使医学教育改革更加深入,培养的医学生更能适应社会发展。
作者:贾薇 陶林 单位:石河子大学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