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医学专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医学专业论文:谈提高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质量的体会
中医药学是我国的一大"国宝",是传统医学文化的结晶,其独特的辨治理论在慢性病、养生保健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其与现代医学共同承担着治疗疾病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任务。另据有关统计表明我国西医院各科使用中成药的概率并不低于中医科。由此可见,中药已广泛被西医临床各级医师使用。在西医院校中开设中医学课程是医学教育的必然趋势,但是中医学 西医学两种医学理论体系的思维模式不同,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的中医学设置在大三,对于接受了大量现代医学教育之后再接受中医学教育的西医院校学生,接受中医方面确实存在着相当大的障碍。
1中医教学内容
《中医学》 教材所含内容较多,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及针灸学中的部分内容,而我校教学总课时70 学时,分两学期讲,及时学期讲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部分内容共36学时,第二学期讲中药、方剂及针灸学基础三部分内容,共34学时,其中有2学时中药实验及2学时针灸学实验。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如果依然沿用中医药院校的模式 从概论、阴阳五行学说、脏腑辨证论治讲到中药方剂及针灸推拿等引经据典,以经解经地讲授,那就会使本就认为中医理论玄奥 枯燥 难学的学生们望而却步,没有了学习的热情。只有死记硬背下来以应付考试 根本谈不上理解和运用了。为了达到《中医学》的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中医学的起源、成绩及现状;熟悉中医学简单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治方法,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奠定基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其进行适当改革。
2体会
2.1中医学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难于理解,但是中医理论是人与社会、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并不脱离我们的生活。另外一些影视作品中中医通过切脉诊病,甚至切脉辨妇女怀孕情况以及辨所怀是男婴还是女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心理上对中医很好奇 希望印证平时所得的信息但又充满了一定的怀疑。所以在讲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的时候,就用一些生活中大家比较常见到、听到的现象来加深对中医的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掌握,让同学们认识到中医理论其实很朴实,不光能够指导疾病的治疗,还能指导生活。如讲"五行"之间生克乘侮的关系,因五行和五脏对应,五行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同样应用在五脏之间,讲木克土时就跟同学们举例有些人为什么会一生气就不爱吃饭,肚子疼,有的甚至会拉肚子。这就是生气后肝木过度亢胜,对脾土有个过度克制。再如讲木侮金,讲有的人气性比较大,生气后气的吐血,这就是肝木过度亢胜后对金有个反向克制,郁滞的气化火灼伤肺络而出现咳嗽咳血。为什么炒西红柿鸡蛋里放点糖会更好吃?这也是利用了五行之间的相克的关系,土(甘)侮木(酸)。"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如在讲阳气的作用时,怎样能让学生们真正体会阳气的推动作用,让他们知道自己平时哪些过程是阳气推动作用的结果。给他们讲为什么上午上了一上午课后中午要午休一下,下午才能有精神学习,这就是一上午的活动都是人体阳气的推动作用的结果,在推动的过程中阳气会被消耗,推动功能会减弱,所以午休一下,使消耗的阳气得以恢复,下午才能继续有精力学习。为什么到了冬天天气变冷在还没有供暖之前,会有入睡困难?这是阳气的温煦和防御功能的作用。有句大家都听说过的俗语"冬吃萝卜夏吃姜",这是为什么?这是人体阳气顺应自然界有个释放和收敛的过程,当夏天人体阳气由体内释放至体表时,内脏相对空虚容易感受寒邪,就用温热的姜来温暖一下内脏,抵御寒邪。同理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要冬天吃萝卜了吧?这也在给同学们渗透内经上讲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2经统计98%的学生或周围亲人以前曾经一次或多次服用过中药。在讲中药方剂部分时,由于中药绝大多数都是来源于我们生存的自然界,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中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植物矿物等,只不过再没学习中药之前没有认识到它就是我们所说的中药,不知道它到底会有什么样的作用。比如,我们常吃的山药、薏米、马齿苋等,但他们到底有什么作用?这个是同学们平时不知道也没有去想过的问题。对于一些没有见过的,我们通过能和它有关的并且是大家能知道的来导入,如讲桂枝时会跟大家提到肉桂,这是同学们都熟悉的而且见过,让他们知道这两种药物同出一个植物,只是用药部位不一样而已。同时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们制作比较清晰的中药图片包括饮片和植物,让学生们知道该药来源于什么植物,来源于它的哪个部位。让同学们在视觉上有个直观的认识,并能和自己已知的对应起来,同时我们还开设了中药实验课,他们在实验室里可以去摸去尝那些中药饮片,就是让同学们能看看一些平时在生活中没有留意或见过的中药。来增加他们学习中药的兴趣。对于方剂的学习,主要让同学们记住一些重点的方的组成和主治证,记组成时除了可以给他们提供方歌外,还给他们讲一些比较简单的趣味记忆,如麻黄汤可用"干妈贵姓"记。也鼓励同学们自己编一些适合自己记忆的趣记。
2.3针灸、拔罐是同学们都熟悉的中医知识的一部分,他们对于针灸学的学习也充满了兴趣,在课堂上主要讲些理论知识,常用的重点的穴位。针灸实验课是学生们比较乐道的课程,同学们的积极性都比较高,在实验课中同学们会切实体会针灸的感觉,同时还会学会拔罐。这让同学们很有成就感,自己切实掌握到了一门"手艺"。有时课程已经结束,学生们的激情还在继续,我们学校还办了推拿按摩班,来让这些"意犹未尽"的学生们得以继续"深造"。
医学专业论文:职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课体系的完善
一、完善实践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内容
临床医学系与三所直属医院、行业医院专家共同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与学校教务处共同制订医教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到基层就业需要具备的从事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预防、康复、保健、健康教育以及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能力和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选取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大纲。将分散在各专业的临床实训项目重新组合,以问诊方法与技巧、常见症状为基础,以临床基本操作技能、病例分析为重点,要求学生在实践训练中深刻理解、强化发展所学理论,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医学生基础理论、临床技能和思维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与进步。
二、注重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突破口,是专业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按照高职高专“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及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要求,打造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医院仿真格局的临床医学实训基地,改善实训条件。临床医学实训室位于学校实验楼的1~3楼,包括内、外、妇、儿、五官、传染等44个实训室,引进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如智能综合模拟婴儿、智能综合模拟人-爱因斯坦、仿真头模教学系统、临床治疗和口腔技工、网络版急救系统、网络版内科实训系统、HVJ-880A全能呼吸机、动态心电监护系统(Holter)、01B多功能麻醉机、PA-500呼吸机、MHJ-Ⅲ麻醉机、、示教裂隙灯、检眼镜、弧型视野计、高级孕妇模型、多功能穿刺、心肺听诊、肝脾触诊、心肺复苏模型、多功能手术床、牵引床诊断床及手术、体检需要的各种器械等。
临床医学专业实训基地除满足临床医学专业的内科学、外科学、急救医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五官科学等实验教学需要外,还为口腔医学、中医学、针灸、骨伤、医学影像等专业的相关课程提供品质的实践教学资源。
三、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教学手段
利用“院系一体”的区位优势和直属医院的人才优势,打破理论课与实验实训课的界限,将课堂移到实训室,边教边学边做,使理论学习、现场观摩、技能训练三者有机结合,实现校内实训教、学、做一体化。部分临床主干课直接设在直属医院,通过直接在医院床旁教学、医院见习等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校园网、手术室电视监控闭路系统等先进教学资源,教师边操作边讲解,学生边观摩边训练。将以往的“2+1”变为“1+1+1”的教学模式,在及时年基本素质能力、职业岗位基础能力的基础课教学中,注重向临床实践课衔接;在第二年职业核心能力和部分职业拓展能力的临床课教学中,强化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第三年进行临床实习,由实训教学转入在医院真实职业环境下的应用型实习。本专业创造性地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进行为期两周的实践技能强化训练,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进一步掌握临床最基本的技能操作,缩短临床实习的适应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毕业后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通过率。在整个人才培养进程中,实践教学比例>50%,真正做到了“学中做”、“做中学”,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投入到防、治、保、康的工作中,并且能够不断适应医学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在前4个学期,每个寒暑假安排带教医生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第四学期安排学生到医院见习2周,增强感性认识,体验职业生活。
四、加强实训室软件管理建设
临床医学实训平台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实践教学队伍。实现了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实训课教师采取“专兼结合、动静结合”的原则,既有相对固定的实践教学管理人员,又有理论课教师及医院医生作为实践教学带教老师,取长补短、各司其职,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临床医学系支持教师参加实践教学专项学习和培训,例如临床技能大赛、生理驱动模型人培训等,培训结束后,回校举行学结报告会,再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达到了个别人或少数人培训,集体受益的目的。
五、创建、优化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承担了卫生部科研基金及全国卫生职业教育研究发展基金资助课题《以能力为导向的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项目编号09-YB02),构建了一套较为科学、、系统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中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实施体系和效果体系三部分,共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10个主要观测点。
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将执业(助理)医师考核标准纳入学生技能考核中,能够客观、真 实地反映实践教学效果,保障学生较好地掌握临床实践技能。除重视日常教学中的考试环节,还致力于教学评价模式改革,十分注重学生专业技能与能力的考核,通过OSCE进行实训考核:通常设置12~14个考站,每个考站要求应试者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程式化的临床技能标准完成一系列的临床操作。以学生的实际操作为主评定成绩,并将实训成绩纳入每学期的总成绩之中。毕业实习,以实习报告、实习鉴定书、毕业论文和论文答辩情况综合评定成绩,并将实践技能的考核成绩纳入学生总成绩。建立了实践教学考核的长效机制。
六、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
临床医学专业示范性实训基地建成后,经过近四年的临床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学生的病史采集能力、与患者的沟通能力、体格检查和临床操作的规范性和熟练程度、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考核与评价。结果显示,学生的临床基本能力明显增强,临床思维活跃,适应临床工作的能力普遍提高。
大力发展应用性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责任。探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卫生适用人才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当今医学高等专科院校的迫切任务。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既办不出特色,更实现不了学校跨越式发展。如果能正确评估医学专科实训教学的历史和现状,找准自身定位,将挑战当作机遇,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打破、优化医学专科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强调以疾病为中心,与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接轨,打破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实训内容各自为战的现状,着重培养医学生临床诊断能力,确保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便能使学校走出一条特色鲜明、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
医学专业论文:对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学的思考
基础医学从解剖学中脱胎,通过不断发展,衍生出病理学、生理学等学科。并促进了药理学与法医学的发展。在各类医学科目中,具有主干的地位和纽带的作用。随着基础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也得到了更多的理论支持和指导。因此,文章即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中,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进行分析。
一、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学的几点不足
1.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专业的划分也逐渐细化。基础医学,在当前已经被细分为生物学、胚胎学、解剖学、寄生虫学等诸多学科。不仅使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教学工作的难度。而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两者,也随着科目的不断细化,而逐渐分离。教学实践表明,这种细化划分的方式,虽然能在某一科目领域,深化教学效果。但在总体上,不利于学生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这方面讲,这种教学法,略显得不偿失。
同时,由于科目的过细划分,导致课程内容在不同科目的教学中,出现大量重复现象。不仅浪费了较多学习时间与精力,同时还因内容简略,导致学生难以透彻理解。
2.缺乏具有临床经验的理论课教师
综合性大学中,通常开设有各类医学专业。但这些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之间,还存在许多不同,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培养目标不同。临床医学,其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医生,这是其他医学相关专业,如生物化学、生理学等所不能替代的。
所以,该专业教学的教师,应在临床和基础医学上,均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研究。而最为理想的情况,就是选用在职医生,作为基础医学教师进行授课。然而,受到各种因素条件的限制,导致当前各院校,还不具备这种条件。从而造成讲授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师,虽然在医学院毕业,但多数不具有在职医生的身份。如此一来,无法更进一步加深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的联系。并且,还影响和限制了科研和教学的思路。
3.缺少创新的教学方式
临床上所面对的患者疾病种类繁多,病情变化较快,医生平日里所掌握和储备的医学知识,未必能覆盖临床上各种变数。因此,在实际治疗当中,还会对医生的应变能力、问题处理能力等,提出诸多挑战。传统教学方法,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凸显,所以依旧没摆脱灌输式教学的影子,无法充分提高和挖掘学生的应变能力。
二、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学效果的策略
1.完善基础医学知识体系
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对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结构进行改革。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基础医学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在这一方面,可以参考浙江大学的改革方法。该校医学院,通过组合药理学、病理学、生理学,以及解剖学、胚胎学和病例生理学六门学科,并加以集成后,成为单独的基础理论课。该课程的理论结构,与讲授方式,按照人体器官,作为脉络。遵循“宏观向微观递进、形态向功能递进、先阐述正常功能,再对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先讲述疾病原因,而后再分析药物用法”的原则。改革之后,减少了85个学时,教材减少了155.4万字。从而精简并优化课程和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此外,为了打通基础理论与临床操作之间的壁垒。美国密歇根大学也曾做过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该校医学院,通过开设“妇女健康和解剖学”一课,将产科医学与解剖医学相结合,使教学效率明显提升。
2.加深与临床医学的联系
为了加深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的联系,可采用提早让学生接触临床、接触病人的方法。而加强外科手术学,以及局部解剖学等学科,在整体教学中的比重,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手术操作能力。
局部解剖学的掌握程度,在外科医生的职业素质中极为重要。只有对基础医学进行深入学习,并熟练掌握。才能在日后手术过程中,防止和减少各种手术并发症以及损伤等情况的出现。而外科手术学,则是对手术过程中,各种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并通过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方式,向学生进行讲授的一门学科。
北大医学院,则将这两门课程,加以组合。对各类疾病的手术治疗方法,向学生们提早介绍。在授课过程中,并不局限在课本内,而采取邀请专家讲座的形式,由该领域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为学生进行讲解。加深学生记忆,改善课堂氛围,刺激学生学习兴趣好主动性
3.PBL教学模式
PBL教学方式,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作为主导。将相关知识通过问题引出,并加以串联。首先提出问题,而后针对问题,并结合之前所学知识,建立假设。由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他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在针对问题予以解决。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问题处理方法的记忆程度。同时,还提升了学生搜集资料,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其在将来的临床治疗中,面对各种疾病时,都有着较强的处理和应变能力。
此外,还应针对课程内容,采取研究性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研究过程中,带动学生思路。而学生间,则进行分组,并采取团结协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在处理医学问题时的沟通交流、团结协作能力。使临床学科与基础学科之间的交叉程度大大加深,从多方面,提升学生能力。
总结
基础医学对临床医学专业具有指导作用,是每个医生所必须掌握的,也是继续深造、终生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的基础。在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中,应完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体系,同时加强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之间的联系,选择先进、高效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从而提升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医学专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引言
我国自1981年实施学位条例以后,建立了医学学位授权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医学硕士、博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8年颁发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学位1998[6]号)(以下简称《试行办法》),在临床医学一级学科把学位类型正式区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为目标,具有明显的实践取向,是区别于其他学位类型的本质特征[1]。所以,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培养符合临床需要、能胜任临床工作的合格学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
宁夏医科大学自2002年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年来研究生中应届学生比例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院研究生中应届本科毕业生比例从2005年的不足30%上升至2010年超过90%。本科阶段学习中,很多院校注重学生考研、就业率,鼓励学生考研,忽视了生产实习,导致这些学生入学时临床技能、知识及经验缺失。针对这种情况,我校为了保障培养质量,以《试行办法》为指导,结合本校实际,探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有关体会和经验和大家做以下探讨。
1 培养模式探索
1.1 重视岗前培训,强调临床基本技能 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完成第1学期的基础理论课程后,随即进入临床培养。每位学生临床轮转前,先接受为期2周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强调临床基本技能,包括:体格检查、内科四大穿刺、外科基本技能操作、心肺复苏等,并针对病史采集、病历及处方书写等内容进行专门训练,开展法律法规、医患沟通等内容的专题讲座。岗前培训结束后,由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统一组织对培训所有项目进行考核。不合格者继续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临床科室轮转培养。为保障培训内容、手法的规范性,所有的培训教师及考核专家都先期进行了规范化培训,从而保障了岗前培训质量。
1.2 加强临床科室轮转,保障轮转质量 岗前培训后,进入临床培养阶段。要求每位研究生总临床轮转时间不少于28个月;其中二级学科及相关专业的临床轮转,依据各专业情况,轮转时间不少于8-12个月。结合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及临床工作实际需要,规定内科学研究生必须轮转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外科学研究生必须轮转普通外科、泌尿外科、骨科,每个必转科室轮转时间不少于2个月。此外,为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要求所有研究生必须轮转放射科、超声科、心电图室。轮转期间,研究生作为住院医师参与科室日常诊疗活动、危重病人抢救、疑难病例讨论及临床教学等工作,参加医院及科室安排的所有学术活动。要求硕士研究生每3个月在所在科室完成公开性读书报告1次,不仅提高了学生文献阅读、综述及语言表达能力,还带动了各科室医师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氛围,促进学科发展。
为保障每个科室临床轮转培养质量,严格执行出科考核制度。出科考核由轮转科室考核小组实施。考核小组由学位点负责人、带组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教学秘书组成。考核内容重点体现临床思维能力。此外还包括劳动纪律、思想品德、技能操作及专业理论。考核由专门的研究生工作督导组和管理人员进行督导、反馈。
在完成二级学科轮转培养的基础上,深入到本专业三级学科,着重于该专业临床技能、临床思维能力以及科研思维的强化训练。参与本学科临床医疗工作,在日常查房时,要求研究生先提出自己的诊断、鉴别诊断、诊疗意见等。组织研究生参加科室的病例讨论,并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结合临床工作学习有关知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及临床决策能力。
1.3 严格毕业技能考核,提高培养质量 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毕业时不仅需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还需参加严格的毕业技能考核,考核成绩合格作为研究生毕业的必须条件。毕业技能考核由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统一组织,在二级学科范围内实施。考核专家组为前期经过临床基本技能规范化培训的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组成,涉及该二级学科的所有三级学科。为了保障考核的公平公正,固定项目的考核专家相对固定。考核内容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临床思维、内科穿刺操作、外科手术操作、放射学、超声学、心电图7大项。考核方法为:在二级学科范围内随机抽取病人,由参加考核研究生对其经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然后进行临床思维能力的答辩,包括分析病例特点,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依据,治疗原则,诊疗方案,学科新进展等方面。内科穿刺考核由学生在所在科室选取需要穿刺的病人,考核胸穿、腹穿、腰穿、骨穿中任意一项操作,主要考核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应变能力。外科手术操作则在手术室内进行,从刷手、消毒、铺巾、穿手术衣戴手套、切开、暴露术野、止血、缝合、无菌观念、应变能力各个方面对研究生进行考核。放射学、超声学、心电图的考核则结合各专业特点,考查学生对辅助检查项目的阅片能力。
1.4 论文开题、答辩体现专业学位特点 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三级学科范围内进行论文开题。研究生在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从事临床科研 ,学习临床资料收集、数据处理分析,培养临床科研思维,撰写学位论文。论文选题一般结合临床工作实践,以临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应用性。论文质量标准体现为应用性和创新性,但创新性与科学学位论文的要求不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论文的创新性主要表现为,研究生通过分析过去及现在的临床工作实际问题,归纳总结出的新理论、新方法或新技术,对以后的临床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具有新的应用价值。
2 经验总结
2.1 领导重视,投入充足 我院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得到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临床医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由于我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部为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进入临床在岗前教育时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为了更好的对学生进行规范化培训和实操训练,总医院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和外科学实验室,购买先进的模拟人设备,在现下的医疗环境中,为研究生临床基本技能的练习提供坚实的保障。另外,医院每年投入300余万元用于研究生培养及导师队伍建设等。在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的领导下,由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各学科学位点负责研究生工作。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生工作督导组,督导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并及时向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反馈,提出整改意见。
2.2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关键,导师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灵魂,只有学术造诣深、临床经验丰富、创新意识强、学风正派、思想品德高尚的医学教育者,才能在研究生培养中身体力行,带领研究生跟踪和挺进学科前沿,并把自己好的思维方法、科学的探索精神、正确的职业道德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培养出素质的医学研究生[2]。我院定期举办导师会、导师培训班,邀请国内外知名院校导师来院交流。明确导师职责,交流研究生带教经验。要求导师在除了对研究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工作及生活中遇到是实际困难,帮助研究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采用激励机制,导师竞争上岗,根据导师学术业绩(学术论着、科研项目)和在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等情况进行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对连续几年没有科研成果,或未能认真履行职责而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者,取消其导师资格。
2.3 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和监控体系 严格规范的临床能力考核是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3]。国外研究报道,在临床技能考核实施过程中,规范考核标准,减少评判的差异,提高考核的公平性,有助于克服临床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对于客观评价医学生的综合能力意义非常大[4]。我们在不断的征求临床专家、尤其是每年的考核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以往培养考核研究生的经验,根据各学科特点,建立完善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提高了了考核的客观性。并由学校督导组、学院研究生工作督导组对研究生培养及考核工作全程督导,保障了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范性以及考核的公正性,从而严格把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4 注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除了培养研究生具备扎实的临床能力,还注重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的学生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缺乏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有的学生与人交往沟通能力弱,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差;有的学生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固定僵硬,与同事关系不融洽,不善于与患者沟通,甚至造成医患关系的紧张[5]。我校坚持素质教育,进入临床后,注重培养研究生组织协调、团队协作、与人沟通等能力,学会处理好医患关系,使学生树立“生命至上、关爱他人”的观念。另外,加强研究生的社会实践,通过义诊、下乡等社会医疗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提高。
以上是我校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体会。以提高临床能力作为培养的核心,采用合理的培养模式,的监控体系,严格的检验标准,把握研究生临床能力及素质的培养。为祖国的医疗事业培养出合格医疗人才。
医学专业论文:加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思路
端正学习态度和明确学习目的通过讲解预防医学类课程与临床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该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如在讲解卫生学绪论时,可让学生举例说出“哪些有害环境会影响健康或导致疾病”,也可鼓励其对“近期某次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待组内讨论完毕后,教师进行专业知识补充,从专业角度阐述这两个问题,并展开该课程在预防医学体系中的地位和范畴,提升学生兴趣的同时,使其认识到预防医学和日常生活各方面都有关,需端正学习态度。学好预防医学类课程,不单单要熟记理论知识,还应认真钻研,与日常运用相结合。
1创新教学内容
由于受教材出版的限制,预防医学类的知识相对陈旧,更新较慢,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3]。同时,临床专业开设该类课程的学时有限,因此只能挑取经典内容讲解,不能进行学习。故需围绕临床专业的特点,在讲解重点理论知识的同时,创新教学内容,做到联系当前热点,强化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1.1教学内容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为主
预防医学不仅仅是理论常识或知识,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该类课程的重点是探讨环境对疾病的影响,借助流行病学、毒理学、卫生学和统计学等常用工具,归纳多种措施和执行标准[4]。因此在构架预防医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要帮助学生掌握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促进其在实习及以后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学会这种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不亚于某些机制或预防措施。
1.2教学内容要体现出预防的特点和时代性
预防医学涵盖的范围较广,涉及了社会生产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而在实际问题中也可能涉及多方面,但各个方面的作用程度不同,因此要求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中要掌握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不能割裂的看问题,但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基础学科,包括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和职业卫生学等,在教学中既要体现预防的主题,又要突破学科限制,加强学科间的交叉,体现时展的要求,必要时还需结合不同的人文知识。在教学内容的讲授过程中,除传统的板书外,还可结合多种现代多媒体技术来实现直观教学,如图片、视频和远程协助等形式。同时多加强预防医学在工作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自觉养成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的要求。
1.3教学内容精简并增强学习自主性
医学院校的分数线较高,生源的综合素质较好,而预防医学的理论知识本身简单但零散,教师应避免在课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讲述简单知识,不仅降低了教学质量,而且很有可能导致学生枯燥,可在课前布置学习任务,鼓励学生自学教材。教师可在讲授完教材后,收集相关的课外资源(如互联网、学术期刊)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每天都有很多与预防医学相关的新知识、新事物出现,课堂教学受到课堂和教学大纲的限制,不可能将其悉数展示给学生,因此要鼓励学生主动的去获取新知识,但考虑到当今良莠不齐的互联网环境,可由教师限定学生课外学习的范围。
2革新教学观念和方式
传统的教学以讲授为主,关注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的启发。短时间内见效快,但长期可降低主动学习的热情,最终会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导致学生欠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基于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应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知识背景进行充分评估后,为其量身定做合适的学习环境,将实现“教师教为主导”转变为“学生学为主导”。
2.1增加课堂师生互动
为避免呆板的课堂教学,教师可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提问或小组发言等形式)启发学生思考和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如在讲环境对疾病发病影响时,可根据常见疾病接触的环境分类,如讲解导致肺部疾病发生的空气污染时,可根据污染物的来源、影响健康的常见途径和污染防治这三方面设计问题,安排组员进行讨论,每小组推选一名组员参与班级辩论,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并将学生的课堂表现计入该学科成绩。
2.2采用案例教学法或PBL教学法
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教学难点为切入点,设计问题或检索相关案例,进行PBL教学或案例教学[6]。如以“某水泥厂矽肺病的发病率变化”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导致矽肺病的原因、影响矽肺病治疗的相关因素、制定预防矽肺病的措施和方案、加强日常职业防护。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效果优于单纯理论灌输。
2.3培养动手能力,强化实验改革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理论知识设计实验能力,通过综合性的实验步骤,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验证理论知识的平台。突出实验课程的实践特色,如在环境检测时,可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去现场采集样本,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利用本校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试验,激发其实践的热情。总之,现代预防医学意识对于临床医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在教授预防医学类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类课程的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的临床人才,构建有效的预防医学知识体系。
医学专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思考以及建议
近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医学影像学日新月异。医学影像学已经成为包括传统放射诊断学、超声成像、CT、MRI、介入放射学、核医学成像等诸多门类的综合性学科。它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形态学诊断,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其已[1]经发展成为诊断、治疗并重,着眼于功能研究的学科。医学影像学涉及的知识范围既包括临床知识,又包括基础知识,但是,目前临床医学专业中的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中,存在学时偏少、内容较浅等不足,学生常常无法顾及如此繁多的知识,课时较少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只能粗略地讲解,学生也只能走马观花似地学习,从而认为医学影像真的是一门“辅助”学科,作者通过实践结合思考,做出以下的思考及建议。
1 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存在的教学问题
1.1基础知识薄弱
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医学影像学的知识范围既涉及临床各个学科,也涉及基础医学,包括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系统解剖学、断层解剖学等。比如在讲解肺结核这一章节时,教师往往需要从临床表现、结核的分类、病理生理基础以及解剖讲起,才会重点讲解各型结核的影像学表现,而这些基础医学的知识在前期应该由基础的教师重点讲过,但是由于当时学生缺少临床基础,对这些知识缺少形象的理解,从而死记硬背,到真正需要这些知识做铺垫时,部分学生会遗忘这些知识,所以需要教师进行重复地讲解,从而浪费了一些时间。而且,经笔者调查,绝大多数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并未开设断层解剖学这门课,从而使得学生在毕业后无论是直接从事影像科的工作还是继续攻读医学影像学的硕士研究生,都会感到吃力。
1.2教学内容滞后
现代的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以设备为例,平均4~5年换代一次,因此,我们的影像学知识的“半衰期”越来越短,但是从课堂的所教授的内容来看,并没有及时跟上更新的“步伐”,随之产生的问题就是学生无法适应影像科的临床工作。比如在近期的第7版医学影像学教材中,有关能谱CT的一些新技术只是简略地提及,在第6版以及之前的教材中更是未涉及。有关肺结节的一些概念,比如磨玻璃密度影(ground glass opacity,GGO),肺结节的密度的成分划分(纯磨玻璃密度结节,混合磨玻璃密度结节,实性结节),教材中也未提及,但这些概念对于肺癌或者良性结节的鉴别诊断在临床上早已使用。
1.3实践教学不足
由于影像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影像学的飞速发展使得学生要花很多时间来进行专业学习,从而忽略了临床技能的培养,导致临床实际操作技能低下。我国的教学模式(基础、专业、实习)仍在影像学教学中使用,而欧美等国家的教学模式为基础、专业与实习,除基础课外,专业理论与专业实习课程的比例几乎是1:1,而国内是4:1,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读片的技能。笔者在国内的教学中发现,相当数量的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尚可,但一旦面对图像进行分析或者诊断,往往不知所措,说明我们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是脱节的,从我们的考试评价中也能发现,理论知识的考察占了很大的比重,而真正的“影像诊断”的考核是不足或者缺乏的。
1.4师资、人才力量匮乏
在师资力量方面,我们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主要表现为专业课任教教师和实习指导老师方面。以我院为例,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不足尚不足50%,还有相当部分中级职称的教师只具有本科学历,博硕士生导师占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的比例不足30%,总体来说,这样的师资力量并不能很好地满足飞速发展的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再者,我们的教师制度多为终身制,使教学改革缺少动力。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学本科的教育多为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在临床实习医院与指导教师的选择上,也有严格标准,正是基于这一严格的管理制度,才保障了的影像学医师的培养。
相比临床其他学科,具有高学历的影像学人才数量明显不足。经笔者调研,以江苏省为例,具有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点数量的医科院校或者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屈指可数,其中超声专业的博导只有1名,至今为止尚无核医学专业的博导。这与飞速发展的医学影像学与对相关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显然不符。
2 临床医学专业中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
2.1引入循证医学与PBL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模式的转变,一种全新的模式正在进入今天的医学领域,即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 )。EBM是临床医学与日益完善并走向实用化的信息学、计算机技术和信息传输技术、网络技术等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循证医学影像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imaging)是循证医学在医学影像学领域的具体实践,即根据EBM的理念进行医学影像学的诊断、介入治疗的试验设计和文献评估[4],将现代的科研的近期成果引入教学中,使科研与教学、医疗同步,从而更好地服务临床。临床医学的学生在进入影像实习阶段中,带教老师不仅仅要注重其基本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临床思维的培养,传统的影像教学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强调传授经验、知识和技能,而对影像学方法的真实性、性缺少合理的评估,采用这种培养模式的学生可能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但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显然不足],对影像学的方法学也缺少理解。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
sed learning,PBL)也是当今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在1969年创立,其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6],其特点是以临床或研究问题为中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讨论以及自主学习,从而使学生掌握学习的内容,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社交能力与相互协作技巧[1]。这样的理念比较适合运用于医学影像学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充分掌握各个系统的知识后,分别通过思考后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等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而EBM和PBL模式的引入,可以使得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索,促使他们在学习中发现新的问题,以适应医学影像学的不断发展。
医学专业论文:浅论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双语教学
随着现代医学新知识的大量涌现,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将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世界范围内医学知识的共享和交流程度的加大,对医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医学生接受国外近期医学信息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双语教学”应运而生,并已成为教育国际化的标志之一,越来越引起各国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要求,它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趋势。教育部2001年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专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校必须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提出在十年内,开5%—10%的双语课程。然而,要真正实现双语教学还面临着许多问题,现浅谈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双语教学如下。
1 双语教学的涵义[1]
所谓双语教学,是指以母语和一门外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的教学模式。在世界各地区因母语不同而有所区别,在我国双语的教学的具体定位是汉语和英语,并在此基础上兼顾其他语种。
基本的双语教学模式包括以下三种:
1.1沉浸式双语教学
要求用外语进行教学,母语不用于教学中,使学生沉浸于弱势语言中。
1.2过渡式双语教学
要求学校在前一阶段,部分或全部科目使用母语教学,但过一段时间后,则全部科目使用外语教学,其最终目的仍然是向沉浸式过渡。
1.3保留式双语教学
要求学校刚开始时使用母语教学,再过渡到部分科目使用外语教学,部分科目仍用母语教学。
基于我院高校师生的英语水平层次及语言环境的限制,目前大多数医学专业采取的仍然是保留式双语教学。随着教学环境及英语水平的提高,下一阶段开展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具体采用英文专业教材,教学课件采用英文,学生作业采用英文,教师课堂讲解采用中英文混合的方式,只在专业重点和难点部分给予中文解释。由于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先进的医学专业知识,不能因为英语水平而限制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和行之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
2 双语教学的意义[1]
2.1双语教学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高等医学教育是国际公认的通用性、可比性较强的专业教育领域,对医学工作者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基本一致,因而,世界各地的高等医学教育也存在很多共同之处。过去封闭式的传统医学教育拉大了我国同世界医学院校的距离,中国留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均较强,但其语言能力却往往不如第三世界国家的学生,就是一个例证。入世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各个环节都亟待与国际接轨,各学校师生都在重视外语的学习。西医主要发源于西方,医学院校则更应该重视外语的教学工作。目前我院校招收的临床医学中澳班学生迫切需要既懂专业知识,又具有相当外语水平的教师。可以说,双语教育为此提供了一个平台。
2.2医学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双语复合型人才
面对越来越多的公众健康问题和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越来越严峻的全球疫病防疫形势,人们逐步意识到了跨越国界的国际医疗合作的重要性。这对我国医疗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作为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其相关工作是一般外语人才无法胜任的,因此,社会迫切需要医学院校培养一大批既懂专业知识,又具有相当外语水平,能从容进行国际交流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2.3双语素质的形成对医学人才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
当今世界,英语已经成为一门科学的语言,大部分学术期刊、书籍都是用英文出版的。一方面,高校教师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国际交流,需要熟练运用英语对话;另一方面,医学生要增强了解世界近期医学进展、用英语思考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双语教学课堂为老师和学生都提供了一个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锻炼机会。
3 开展双语教学的建议
3.1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
一是利用现有师资中听、说、读、写能力较好的教师定期进行英语培训,多与国外来访者进行交流,有条件的还可以让教师参加短期出国培训。二是充分利用归国学者这一宝贵资源。医学院出国访问者较多,而近年来归国学者也日益增多,他们不仅能讲流利的外语,而且掌握了一些国际上医学领域的先进知识和技术。这些归国学者是最理想、具潜力的双语教学执行者。
3.2学生的课前预习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学生课前预习对提高双语教学课堂效率很重要。三年制一年级的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本来就较生疏,要求他们用英语思维、并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理解老师用英语传授的医学专业知识,难度可想而知,学生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融入到双语教学中去。学生在课堂预习、理解并记住一些关键的医学专业词汇,课堂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及时用英语进行提问,这对掌握知识很有帮助。教师可在课后提出几个与下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做好了预习准备。如此,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可以得到很好的双语教学效果。
3.3关于教材问题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三年制普及型双语教材,在没有专用教材的情况下,应根据教学大纲,利用近年来出版的经典临床医学专着和核心医学期刊拟定提纲,选定一套目前国内外公认的原版教材为蓝本,参考其他同类教材,并注意与中文版教材相配合来编写教材,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
教师应注重分层次教学。一般的高职院校,双语教学难以一步到位,应根据教学实际,采取分层次、分阶段、由易到难的教学方式,从讲授专业术语、定义、小结,到部分用英文授课、辅以英文解释,逐步过渡到全英文教学。双语教学遇到的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时间不足,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备课时必须有更多的投入,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比难懂的内容,好通过图片、录像等视觉传媒手段来完成。
目前我院校双语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包括师资力量的薄弱、教材、讲授方式、学生本身对双语教学的理解以及学生自身的英语理解能力,这些都影响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总之,医学双语教育是我国与国际接轨、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探索和改革教学方法,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我院实情的、实用的医学双语教学方法和模式,还需要努力。
医学专业论文:医学专业双语教学模式发展研究
在我国医学研究日益融入国际化的背景下,医学专业教学的国际化进程已经日益紧迫,目前国际上医学研究及交流的主要交流语言为英语,这就要求我国医学专业教学要适时改进和发展双语教学。实际上2003年教育部在提高教学质量工程的国际化背景下对我国医学专业双语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在未来几年内医学专业双语教学课不低于10%的标准,在此基础上要继续推进双语教学,提高和改进高等学校医学专业质量工程[1]。在过去几年里我国医学专业研究在许多领域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世界杂志发表的医学论文数量十分有限,这与我国医学专业双语教学发展模式存在一定关系,由此医学院校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医学人才已经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1 医学专业双语教学
在解释“医学专业双语教学”的概念之前,首先解释一下“双语教学”的概念。英国着名的朗文出版社出版在《朗文英语词典》里的解释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第二语言,也就是通常说的外语作为学科的教学用语,这不仅仅是通过上课学习外语,更重要的是通过第二语言来掌握和运用本学科的专业知识的能力[2]。第二语言是一种媒介,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它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由此可以认为医学专业双语教学是指在国际化的研究和实践背景下,教师在课堂
上通过国际化语言英语输入医学信息与知识,进行医学实验与讲解,用以帮助学生在英语的环境下掌握医学相关知识与操练的能力。使用医学双语教学,不仅是我国医学专业走向国际化、增强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措施,而且也是医学专业学生掌握近期知识的一条重要捷径。
在我国开展医学专业双语教学试点的实践表明,开展医学专业双语教学具有一定的时效性[3]。首先,医学专业学生用英语来掌握医学术语也是国际医学专业教学的通常做法,符合双语教学的要求;其次,医学专业学生用英语来进行交流也是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的有效手段;第三,医学专业学生用英语来阅读医学专业的论文与书籍,积累医学专业的信息知识是医学生迎接信息时代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时应具备的能力之一。国际医学专业对双语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是有计划、有系统地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体,使医学专业学生在运用两种语言能力以及医学知识与文化学习上均能达到顺利而自然的发展。
对于学习者而言,医学专业双语教学是通过教学语言、教学资源达到学习课程教学内容,而对于教师而言则是为了实现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4]。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医学专业双语教学习得英语和交流语言,医学专业双语教学强调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强调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多方位的第二语言的交互作用,而不仅仅是教师在医学双语课堂上从头到尾用英语授课。医学专业“双语教学”需要特定的语境存在,也就是只有当英语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与汉语同时成为交流用的语言时,医学专业双语教学目标才能顺利实现,这不仅反映在双语课教学上,还反映在医学实验或其它医学实践活动中。
2 医学专业双语教学模式发展
2.1 医学专业双语教学模式
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医学专业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3种:第1种是浸入型双语教学(immersion program),即课堂教学使用一种非学生母语语言进行专业教学;第2种是过渡型双语教学式(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即课堂教学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专业教学;第3种是保持型双语教学(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即医学专业学生先使用本族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专业教学。
在中国的医学院校由于有英语的四六级考试,医学专业学生对英语普遍较为重视,而且随着中小学英语教育的普及使得大多医学专业大学生具备了较好的英语基础,这也是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大多采用过渡型双语教学和浸入型双语教学的原因。二者相比较,浸入型双语教学是医学专业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和理想教学效果。但是在医学专业实际双语教学中,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外语接受水平和对医学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所以对于条件不成熟和部分学生英语水平不高的情况,可先在医学院校的一、二年级实施过渡型双语教学,然后在三、四年级再转为浸入型双语教学。在双语教学中,无论教师选择和运用何种教学模式都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扩大学生医学英语词汇量,提前讲解涉及医学内容的词汇。(2)医学内容涉及的语法较难理解时,可先讲解语法。(3)教师讲解医学内容所使用的英语句子必须符合学生实际的外语接受和理解水平。(4)授课时要利用各种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如图片、多媒体、录像等,尽量把医学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直观化,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医学专业知识。(5)课堂上双语教师可以用母语回答学生问题,如有必要教师也可以使用母语讲解,但母语的使用要控制在20%的限度。
2.2 注重医学专业双语教材的开发
医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实施离不开原版医学教材,目前国际医学界进行双语教学的普遍做法是引进原语言目的国的医学教材[5]。如引进英美、澳大利亚或加拿大等国的原版医学教材用于专业课教学,这样医学专业的学生就有机会接触原汁原味的外语医学教材,但是不利的因素是如何选择具有先进性、学术性、易接受性的原版教材,因为医学专业双语教材的选取决定了双语教学效果的好坏。还有一种方式是医学院校与外语出版机构合作编写适合于自己的双语教材,这里可以采用对医学专业双语教材进行专家评审和教材立项的方式开展,这样医学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又能够保持自身的教学特色。授课教师在双语课上也可以参照国外的教材、结合国内的教材编出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讲义。
2.3 采用病例教学
医学专业双语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进度采用病例教学的方式来学习英语或专业课知识,比如教师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提出有关病例(如黄疸、呕吐、便血等常见病例),通过病例教学引出医学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英语结合专业知识对医学 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实践。
采用病例教学要结合运用计算机、投影仪和网络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这样才能使医学双语教学授课内容变得生动、丰富,增大课堂信息量,同时还可以运用生动形象的病例照片与模型再加上教师的肢体语言,使学生在双语课上迅速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再有一种病例教学就是模仿国外医生与患者就诊程序,要求学生用英语问诊患者,而模拟患者的教师则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问诊,然后通过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医学知识迅速做出诊断,达到临床知识和医学英语的双语教学同步提高。教师采用病例教学需加强与学生交流,及时解答学生存在的问题和疑虑,定期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
2.4 建立医学双语教学评价体系
在建立双语课程评价体系时,既要考虑医学专业双语教学目标的定位、又要考虑学生外语方面的接受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高。由于大多数医学专业本科学制是5年,在双语教学的初始年级(如一、二年级)一般不宜将医学学科双语教学目标定得过高,评价体系要顾及医学学科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评价体系应考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这样评价体系具有循序渐进的导向性,因而是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激励手段。构建双语教学评价体系,需要重视学生外语交流能力、外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评价,要改变评价中重知识、重书本的倾向,要将外语听说能力、外语运用能力列为评价内容。对于医学专业学生的外语发展评价,笔者认为在明确总体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对原有的医学生外语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体系进行适当调整,制定分年段双语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包含医学学科专业用语和专用句型。而在学科目标评价方面,应对双语授课的医学学科进行研究,调整其发展目标和相关评价标准,使之与外语学习相适应。
3 医学专业双语教学改革
目前中国医学院校难以适应全英语教学,因此构建医学专业英语资源库势在必行,可以为医学“双语教学”铺路架桥。以往的医学英语资源以科普文章为主要素材,在课堂上以语言分析为教学方式,这并不能发挥医学专业英语资源库的优势。构建医学专业英语资源库应包括医学术语、原版经典医学教科书、核心期刊医学文献、网上医学资料、医用口语、医学科普演讲等等。这样在双语教学中才能进行系统医学专业知识教育,为医学专业人才的系统培养服务,也是加强与医学实践紧密结合、实施医学专业双语改革的措施。
另外医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工作量高于一般专业课程,所以双语教师的工作量计算与教学效果评估应作必要的加权处理,以提高医学专业双语教师工作积极性。医学专业双语教学改革是一项循序渐进的教学改革过程,需要教育部门与卫生部门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提倡和支持。同时给予医学院校更多的教学方面的自主权,如自由选用国外原版教材并且把执业医师考试的重点转移到对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上,加强医学英语交流的考核,建立医学专业英语试题库。
推行医学专业双语教学需要培养一支相对稳定的双语教学骨干教师队伍,对于这支队伍要从收益、晋升及立项等方面给予激励,这样才能吸引国外高水平的教师回国工作。医学专业双语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那些热爱医学专业教学工作、但一时还不太能适应双语教学要求的教师,要肯定他们的贡献、热情鼓励他们在教学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必要时给医学专业双语教师提供在国内、国外进修的机会。
我国医学专业双语教学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其发展进程也十分迅速,进一步推进我国医学专业双语改革需要在国际化背景下进行,双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国际化人才,这在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显得尤为突出,只有掌握了世界前沿的医学信息和技术才能推动我国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素质教育,使我国的医学研究实践与国际化进程接轨。
医学专业论文: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思考
建立操作性强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是近年来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热点。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依托综合院校平台,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实践。培养目标注重以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培养;课程设置注重专业基础和人文素养并重,充分利用综合院校的学科优势进行设置;培养模式实行基础与临床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探索符合基础医学基本特征的研究生培养之路。
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华北理工大学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院校,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亦得到了很大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就业难问题[1-2]。出现基础医学研究生就业不畅的问题与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不无关系,如研究生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模式陈旧,授课方式单一;导师队伍建设相对薄弱;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与临床实际结合少;学术交流不活跃等。因此,为了使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上一个新台阶,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发现问题并总结经验,构建有特色的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笔者就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1培养目标
基础医学(BasicMedicineStudies,BMS)是现代医学的基础,是医学教育与研究的基石。它的主要内容为探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揭示人类个体的结构功能及生命过程;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等[3]。本学科要培养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级科技人才。通过学习及科研训练,使学生最终成为具有较强事业心及团队精神、身心健康、博学多才的人才。同时,通过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学生要充分掌握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近期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生毕业后,可到高校、科研院所、公安司法机关从事教学、科研或司法鉴定等工作。
2课程设置
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以突出学术和应用兼顾为原则。经过反复探索、尝试,目前开设了实验技术、常用仪器和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方法等特色课程。另外,不同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在入学及时年还要学习与自己研究方向和内容密切相关的临床课程,使自己对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有更高层次的认识,这无疑会增强研究生科研的目的性,也会于无形中提升基础医学研究生对自己未来所从事工作的使命感。
3培养模式
当前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采取单一导师制培养模式[4],即采取“一带一”或“一带多”的方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中,基础医学研究生主要是在基础医学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和论文写作。这种培养模式适合培养从事基础医学教学与研究的人才,显然已经不能解决现阶段我国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就业难问题。为此,对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开始提出基础与临床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可以分为3个阶段来完成。
3.1理论课学习阶段
理论课学习阶段的目标是为后续的科研和论文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本阶段的学习是在本科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性更强的学习,授课教师均为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学生在学习更深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增加现代医学和学科进展方面知识的学习。此阶段充分利用高校多学科并存、交融的优势,举办各类相关讲座,紧跟时展步伐,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3.2临床见习阶段
基础医学研究生在进行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穿插进行临床见习。临床见习时要根据不同的导师和学生,安排不同的临床见习科室。例如:我院基础医学专业有4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神经系统疾病、肺纤维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基础与临床导师共同为每名研究生制订培养计划,在基础医学导师和临床医学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选题、课题设计及实施。同时,必须保障每名研究生进入与研究方向相关的临床科室调研、见习或实习。如:神经系统疾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临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肺纤维化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呼吸内科;糖尿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内分泌科;心血管疾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心内科等。通过研究生前期的临床实践,其可以找到更有临床价值的选题方向,使研究生对自身课题的研究更有成就感,科研动力得以提高,也就更有利于研究出好的科研成果,亦可为自己未来工作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3.3课题完成阶段
各教学单位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成立以导师为
组长的论证小组,指导研究生结合自身实际,做到兴趣和专业要求相结合,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科研实践、收集病例、论文撰写等工作。导师组有责任和义务对每名研究生进行辅导,安排专人就毕业论文的内容、质量等进行指导、审核,确保研究生熟练掌握基本要求,达到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水平。 4结语
评价一名研究生的能力和素质要坚持综合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不能简单地看的数量和规格,更要看其独立解决科学问题以及与临床相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医学专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来华留学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不断扩大,医学专业来华留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多,留学生教育工作逐渐成为高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2007年我院招收了首批南亚地区的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在近年的留学生教育工作中,我们不断对临床医学专业来华留学生的课程建设进行思考与研究,并根据留学生教学特点合理建设留学生课程。
一、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
科学合理的培养临床医学留学生是我院开展国际化办学、促进师资建设及提高医学教育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留学生课程设置既不能根据本国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安排留学生的教学工作,又也不可以单纯以学生考取本国医师执照为目的授课。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调整,我院临床专业留学生教育将两者有机融合,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即在达到国际化医学要求的前提下,开设了汉语、临床医学汉语等中国文化课程,同时加大了临床见习力度,增加了临床见习学时数,将理论学习与临床见习相结合,使留学生更好地深入和胜任临床实践学习。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辅助授课
为了能够了解国际上医学发展现状与成绩,鼓励来华留学生个性化发展,满足留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我院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为留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辅助授课。1.邀请国内外境外教师、客座教授等专家学者为留学生开展医学讲座等内容,使留学生面对面与专家学者在专业知识上沟通、交流。2.组织留学生参加学校各种形式的国际医疗学术会议。在学校和附属医院召开国际研讨会期间,积极组织留学生参加。例如:国际遗传工程与生物技术中心(ICGEB)2011肿瘤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讨会;中美加齐齐哈尔医学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暨腹腔微创和妇科宫腔镜技术继续医学教育会等国际会议等。定期为留学生开设医学讲座,拓宽留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留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课程管理与考核相辅相成
针对来华留学生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考核方式的调整,要做到两手抓,相辅相成。主要体现在:1.在课程考核内容上,要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以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为基础,尽量保持与南亚地区国家职业医师考试科目和要求一致,与国际接轨顺利衔接。2.考核中,注重日常学科知识的训练与积累,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做到笔试与实践相结合。3.试卷答题形式上,改变以选择题占大部分分数的考试形式,加大论述、病例分析、口试考核比重,以此实现留学生课程考核的科学性。
四、严把临床见习、实习关
临床见习、实习是来华留学生走上医师岗位前的关键学习阶段,我院在临床医学来华留学生教学工作中,自留学生大二时期加入了大量的临床见习课时,分别在学院三所直属附属医院见习、实习,学习效果和秩序情况良好。在留学生见习、实习期间,要制订带教方案和安排留学生岗前培训,指派临床教师指导,制订留学生教学讲课计划和留学生导师指导记录册;配合留学生见习医院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留学生见习生的管理,另外,对留学生见习和实习进行中期检查,强调带教的规范性与示范性,为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保驾护航。
医学专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思维摘录
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护理模式的作用,更好地应用整体护理工作程序。论文的报告中,提出教育的四大任务之一。病例讨论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使教育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多。在分组准备阶段,小组成员各抒己见、集思广益,达成共识。
学生们反映这种教学模式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增进了同学间的交流与协作,为将来从事临床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论文病例讨论式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能力的提高病例讨论式教学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考虑到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
选题难易适当,既能体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能突出临床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论文讨论时教师既要认真听取和及时分析学生的发言,了解、掌握各组讨论情况,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展开讨论,又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能驾驭和控制活跃课堂气氛,把讨论不断引向深入。
所以,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这也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完善,以胜任新的教学方法。通过病例讨论课,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论文初步的实践证明,病例讨论式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培养上受到学生欢迎和赞成。
医学专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探讨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医学高层次人才。然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往往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着一定矛盾[1]。2013年,教育部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掀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探索。虽然“双轨合一”模式解决了两者培训内容的重复性问题,但也凸显了一些新的问题:明显的是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思维和技能得到加强,但科研能力相对较弱。在此背景下,我们分析了科研能力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重要性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就“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如何提高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探讨,以期为“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1科研能力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
科研能力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根据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临床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3-4],而学位论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了研究生本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用于临床实践的时间增加,用于科研能力培养和实践的时间必然减少。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文化成绩和临床实践能力对等的情况下,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者往往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石春蕊[5]等认为,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阶段,加强和创新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是一项迫切的工作,注意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与就业预期相结合。此外,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不仅有利于研究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是医学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不管是从研究生以后的长远发展或是提高医学院校综合实力的角度来看,都需要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导师对科研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导师的引导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6-7]。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导师一般由高级职称的医师担任,但某些导师可能存在临床科研能力的缺乏或者对科研能力不重视问题,导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欠佳。再者,由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导师一般只进行三级查房和临床思维的培养,对科研能力的培养常常被忽略,导致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欠缺。同时,在医院组织的讲座和培训中,关于如何提高科研能力的活动很少,且科室缺乏针对住院医师和研究生设立的基金项目,导致科室科研氛围不足。
2.2系统的科研能力培训缺乏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及时学年上学期为理论知识学习,两年时间在临床科室轮转,剩下半年的时间用于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论文撰写。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三年一直在临床科室轮转,很多高校为了保障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的时间和效率,压缩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课程学习时间,精简科研课程教学。对于如何培养科研能力、如何掌握科研操作均未有相关的介绍,对于循证医学、临床科研方法以及统计学软件等课程研究范围涉及少,往往忽视科研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2.3对科研意识培养不够重视科研意识是指科学研究者探究、认识未知的觉察和主动性,对临床医学科研具有重要意义。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延续不断的过程,短时间内不可看到很大的成效,因此需要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意识培养起,一点一滴的积累。由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对临床技能的提升较为重视,对科研意识培养重视不够。在这种条件下,很多研究生经过三年轮转后,临床科研意识逐渐退化,重临床、轻科研的思想逐渐根深蒂固。此外,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缺乏科研的欲望,认为只要把日常医疗工作完成即可,认为科研对于研究生的学习可有可无。
3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3.1实行双导师指导制“双导师指导制”[8-9]即每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两位导师指导临床和科研,其中一位导师是传统的导师,由具有丰富临床实践和指导研究生科研培养经验的医师担任,其主要负责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另一位导师主要是医学院校或医院中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或研究人员,其主要负责传授科研基础理论知识和培养科研理念。团队指导的导师模式也是“双导师指导制”的一种形式,由一个团队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科研指导。单一的导师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有局限性,团队指导的导师模式能够发挥团队每个导师的长处,能取长补短,促进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王健[10]等认为“双导师制”可以灵活的将高校研究生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有效应用于临床实践,有利于实现“学、研、用”有机结合,适合培养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2开放科研实验室科研实验室是教学医院培养研究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基地[11]。利用科研实验室的平台,让每一位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根据自己的课题需求进入实验室研究,可以较大程度地实现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科研实验室开放包括对科研仪器和设备的开放,如基因测序仪、基因芯片工作站、蛋白电泳系统、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激光切割显微镜,等;对科研资源的开放,如开放相关的文献查询数据库,供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查询文献;对科研时间的开放,如科研实验室在晚上、周末或者节假日均面对研究生予以开放。
3.3提高对毕业生的科研要求在“双轨合一”模式下,研究生管理部门可适当增加毕业生学位论文的要求,如在论文选题方面要求具有创新性、前沿性和科学性,同时要求从研究目标、科研设计方案、选取指标、技术路线等方面列
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探讨其可行性。此外,科研选题也必须要求结合临床实践并使研究结果能够用于临床上,培养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上述措施,也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适当要求增加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发表数量和发表刊物的档次,如增加篇数,要求发表核心期刊的文章,等。 3.4建立、健全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建立健全科研能力培养机制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保障。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科研能力培养的机制包括设立专项基金、定期开设科研讲座、搭建科研成果交流平台和建立激励机制,等。为了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研究生管理部门可以设立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项研究基金,积极鼓励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课题和参与科研;此外,还可以定期聘请国内外专家开展科研专题讲座,并把听取科研讲座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听取足够场次的讲座才能取得硕士学位;医院也应当充分搭建科研成果交流平台,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授课,加强国内外学者与研究生的交流,为研究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建立激励机制包括对带教教师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奖励,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撰写的论文录用后,的版面费可以报销,带教教师可以获得额外的奖励,激励研究生积极参与临床科研[12]。科研能力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点培养目标之一。在“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下,容易出现“重临床,轻科研”的培养偏差。然而,不管是出于研究生毕业后职业生涯的发展还是提高医学院校培养人才水平和层次的需要,都离不开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重视。因此,不管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和途径如何变化,科研能力的培养应当始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点,研究生教育应予以充分重视和不断采取措施予以强化,切实保障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
医学专业论文: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高职高专院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是为基层社区和农村培养具有应用性技能型高级医疗卫生人才,而基层需要的是适宜治疗技术,化学合成药物在基层不合理使用的现象尤为突出。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的诊疗效果在世界医学中显示出了神奇的魅力,其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应该为基层医师掌握应用。然而,目前我国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中医教学效果并不乐观[1],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训等现象,各学校该专业虽然都开设有《中医学》的课程,但学生学过后大都不会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为此,自2006年以来,本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明确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思路
未来临床医学需要两类人才,及时类是具备现代医学高精尖技能为主的人才;第二类是具备全科型和公共卫生以及预防、康复、养生等综合性知识人才[2]。笔者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基层医院进行调研,结果发现:中医疗法在慢性病的康复治疗中具有很大的潜力。也有资料显示:西医院各科室 80%以上医师在临床过程中使用中医药,其使用中医药的原因是临床需要[3]。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就是面向基层培养适合临床需求的应用型医疗卫生人才,临床需求就是我们的培养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以前中医难学不易掌握、老师教学蜻蜓点水、学生学习走马观花的现象。改革教学思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中医特色的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结合临床慢性疾病引入中医康复医学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2 根据临床实际,调整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了中医特色优势及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笔者重新制定了《中医学》教学大纲,在总学时(54学时)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实训学时,将理论学时减少为36学时,实训学时增加到18学时,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为2∶1,把实用性不强而又艰涩难懂的中医知识变为自学,减少理论知识讲授,增加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训练。在实施过程中,除加强学生中医基本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训外,并根据临床实际需求组织临床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老师编写教材,增加了专病专治的教学内容,培养临床急需的实用性人才,以发挥中医治疗技术的特长及优势。
3 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技能训练
临床医学专业主要学习的是现代医学,中医学习时间很有限,要在短时间内把中医的理法、方、药等都掌握是不可能的。针对这些实际情况,笔者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改革。根据中医特点对教材进行取舍,突出重点讲授,减少面面俱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增加自学内容。在理论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如中医《诊断》讲授中,适当地增加多媒体的应用,以图片、声像等效果加深学生从望、闻、问、切方面对疾病的认识;《辨证》教学过程中则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应用前面所学知识对常见病证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中药》一章涉及的内容多而琐碎,则采用启发指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繁多的中药进行归类比较,学生自己整理、比较记忆,这样可以事半功倍,记忆深刻;像《中医发展史》实用性不强的内容、《常见病证》学生通过前面知识能够自己学习理解的内容等,都引导学生自学;《常用腧穴》则引导学生互动,穿插扮演。在实训教学中,我们摈弃了全班学生一起看电教、老师单独示范的教学方法,鼓励中医教研室老师参与实训教学,一班分解成7~8个实训组,采用小班上课,老师逐个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既保障了每位学生都有充足动手训练的时间,又能及时得到老师的矫正指导,以确保掌握正确的实际操作。在整个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指导、及时矫正与学生的操作训练紧密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教学改革,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4 改革考核方法,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对《中医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也进行了改革。我们把《中医学》成绩分为四个模块,即:理论考试成绩、实训考试成绩、理论课堂成绩、实训课成绩,其比例为:总成绩()=理论考试成绩(40%)+实训考试成绩(40%)+理论课成绩(10%)+实训课成绩(10%)。操作方法为:理论考试成绩是通过优化试题,常规试卷笔试来评定;实训考试采用“模拟实践”的模式,学生随机抽题签,每张题签有4道题,每题10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操作,全部正确得40分;理论课成绩包括理论课出勤情况及理论课平时成绩;实训课成绩包括实训课出勤情况及实训课平时动手训练情况。并增加了学生评教内容,完善了评教细则,除了以前对理论老师评教中的仪表教态、教学方法、教书育人等内容外,对实训老师的评教增加了实训方法是否得当、实训环节是否完善、教师的示教及指导是否到位等,一切考核是否有利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5 效果
及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进了师生关系,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改革教学中,笔者随机对进行改革教学模式班级的学生与传统教学模式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改革后的实训教学模式深受绝大多数学生欢迎,论文联盟//进而激发了学生对中医学习兴趣,提高了《中医学》的教学质量,增加了学生对老师的满意程度,增进了现代大学的师生关系。
第二,促进了专业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有的中医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并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从而促使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刻苦钻研,通过各种途径来充实、完善自己,提高业务素质,也就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
第三,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的改革,增多了师生交流沟通的机会,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又能不断得到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从而激发了自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通过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加强了师生的交流互动,增强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中医教学的效果。关键是使学生掌握了中医的诊疗技术以服务于临床需要,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整个临床医学专业中医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医学专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引言
我国自1981年实施学位条例以后,建立了医学学位授权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医学硕士、博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8年颁发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学位1998[6]号)(以下简称《试行办法》),在临床医学一级学科把学位类型正式区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为目标,具有明显的实践取向,是区别于其他学位类型的本质特征[1]。所以,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培养符合临床需要、能胜任临床工作的合格学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
宁夏医科大学自2002年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年来研究生中应届学生比例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院研究生中应届本科毕业生比例从2005年的不足30%上升至2010年超过90%。本科阶段学习中,很多院校注重学生考研、就业率,鼓励学生考研,忽视了生产实习,导致这些学生入学时临床技能、知识及经验缺失。针对这种情况,我校为了保障培养质量,以《试行办法》为指导,结合本校实际,探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有关体会和经验和大家做以下探讨。
1 培养模式探索
1.1 重视岗前培训,强调临床基本技能 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完成第1学期的基础理论课程后,随即进入临床培养。每位学生临床轮转前,先接受为期2周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强调临床基本技能,包括:体格检查、内科四大穿刺、外科基本技能操作、心肺复苏等,并针对病史采集、病历及处方书写等内容进行专门训练,开展法律法规、医患沟通等内容的专题讲座。岗前培训结束后,由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统一组织对培训所有项目进行考核。不合格者继续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临床科室轮转培养。为保障培训内容、手法的规范性,所有的培训教师及考核专家都先期进行了规范化培训,从而保障了岗前培训质量。
1.2 加强临床科室轮转,保障轮转质量 岗前培训后,进入临床培养阶段。要求每位研究生总临床轮转时间不少于28个月;其中二级学科及相关专业的临床轮转,依据各专业情况,轮转时间不少于8-12个月。结合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及临床工作实际需要,规定内科学研究生必须轮转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外科学研究生必须轮转普通外科、泌尿外科、骨科,每个必转科室轮转时间不少于2个月。此外,为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要求所有研究生必须轮转放射科、超声科、心电图室。轮转期间,研究生作为住院医师参与科室日常诊疗活动、危重病人抢救、疑难病例讨论及临床教学等工作,参加医院及科室安排的所有学术活动。要求硕士研究生每3个月在所在科室完成公开性读书报告1次,不仅提高了学生文献阅读、综述及语言表达能力,还带动了各科室医师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氛围,促进学科发展。
为保障每个科室临床轮转培养质量,严格执行出科考核制度。出科考核由轮转科室考核小组实施。考核小组由学位点负责人、带组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教学秘书组成。考核内容重点体现临床思维能力。此外还包括劳动纪律、思想品德、技能操作及专业理论。考核由专门的研究生工作督导组和管理人员进行督导、反馈。
在完成二级学科轮转培养的基础上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深入到本专业三级学科,着重于该专业临床技能、临床思维能力以及科研思维的强化训练。参与本学科临床医疗工作,在日常查房时,要求研究生先提出自己的诊断、鉴别诊断、诊疗意见等。组织研究生参加科室的病例讨论,并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结合临床工作学习有关知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及临床决策能力。
1.3 严格毕业技能考核,提高培养质量 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毕业时不仅需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还需参加严格的毕业技能考核,考核成绩合格作为研究生毕业的必须条件。毕业技能考核由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统一组织,在二级学科范围内实施。考核专家组为前期经过临床基本技能规范化培训的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组成,涉及该二级学科的所有三级学科。为了保障考核的公平公正,固定项目的考核专家相对固定。考核内容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临床思维、内科穿刺操作、外科手术操作、放射学、超声学、心电图7大项。考核方法为:在二级学科范围内随机抽取病人,由参加考核研究生对其经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然后进行临床思维能力的答辩,包括分析病例特点,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依据,治疗原则,诊疗方案,学科新进展等方面。内科穿刺考核由学生在所在科室选取需要穿刺的病人,考核胸穿、腹穿、腰穿、骨穿中任意一
项操作,主要考核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应变能力。外科手术操作则在手术室内进行,从刷手、消毒、铺巾、穿手术衣戴手套、切开、暴露术野、止血、缝合、无菌观念、应变能力各个方面对研究生进行考核。放射学、超声学、心电图的考核则结合各专业特点,考查学生对辅助检查项目的阅片能力。
1.4 论文开题、答辩体现专业学位特点 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三级学科范围内进行论文开题。研究生在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从事临床科研,学习临床资料收集、数据处理分析,培养临床科研思维,撰写学位论文。论文选题一般结合临床工作实践,以临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应用性。论文质量标准体现为应用性和创新性,但创新性与科学学位论文的要求不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论文的创新性主要表现为,研究生通过分析过去及现在的临床工作实际问题,归纳总结出的新理论、新方法或新技术,对以后的临床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具有新的应用价值。
2 经验总结
2.1 领导重视,投入充足 我院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得到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临床医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由于我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部为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进入临床在岗前教育时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为了更好的对学生进行规范化培训和实操训练,总医院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和外科学实验室,购买先进的模拟人设备,在现下的医疗环境中,为研究生临床基本技能的练习提供坚实的保障。另外,医院每年投入300余万元用于研究生培养及导师队伍建设等。在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的领导下,由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各学科学位点负责研究生工作。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生工作督导组,督导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并及时向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反馈,提出整改意见。
2.2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关键,导师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灵魂,只有学术造诣深、临床经验丰富、创新意识强、学风正派、思想品德高尚的医学教育者,才能在研究生培养中身体力行,带领研究生跟踪和挺进学科前沿,并把自己好的思维方法、科学的探索精神、正确的职业道德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培养出素质的医学研究生[2]。我院定期举办导师会、导师培训班,邀请国内外知名院校导师来院交流。明确导师职责,交流研究生带教经验。要求导师在除了对研究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工作及生活中遇到是实际困难,帮助研究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采用激励机制,导师竞争上岗,根据导师学术业绩(学术论著、科研项目)和在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等情况进行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对连续几年没有科研成果,或未能认真履行职责而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者,取消其导师资格。
2.3 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和监控体系 严格规范的临床能力考核是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3]。国外研究报道,在临床技能考核实施过程中,规范考核标准,减少评判的差异,提高考核的公平性,有助于克服临床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对于客观评价医学生的综合能力意义非常大[4]。我们在不断的征求临床专家、尤其是每年的考核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以往培养考核研究生的经验,根据各学科特点,建立完善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临床能力考核指
标体系,提高了了考核的客观性。并由学校督导组、学院研究生工作督导组对研究生培养及考核工作全程督导,保障了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范性以及考核的公正性,从而严格把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4 注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除了培养研究生具备扎实的临床能力,还注重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的学生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缺乏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有的学生与人交往沟通能力弱,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差;有的学生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固定僵硬,与同事关系不融洽,不善于与患者沟通,甚至造成医患关系的紧张[5]。我校坚持素质教育,进入临床后,注重培养研究生组织协调、团队协作、与人沟通等能力,学会处理好医患关系,使学生树立“生命至上、关爱他人”的观念。另外,加强研究生的社会实践,通过义诊、下乡等社会医疗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提高。
以上是我校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体会。以提高临床能力作为培养的核心,采用合理的培养模式,的监控体系,严格的检验标准,把握研究生临床能力及素质的培养。为祖国的医疗事业培养出合格医疗人才。
医学专业论文:在校期间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再培养成本的研究
在校期间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再培养成本的研究
引言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经济危机对国内各行业各领域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使我国本来就很严峻的高校就业形式更是雪上加霜,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成了失业,尤其是我们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医生是非常高专的职业,医学生毕业以后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锻炼才能够独立的上岗,这需要耗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费所在单位巨大的培养成本,很多民办医院或者单位不愿招聘毕业生而宁愿去医院挖角或者借调博学医生,这也是医学生难就业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根据最近的一个网上调查,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率排在倒数及时位,中医专业排在倒数第二位,虽然这只是一个网上调查,不一定十分,但也说明我们我们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不容乐观。据我所知,除了知名度很高的医学院可能就业会比较好,比如北大医学院之类的,其它一般的医学院尤其是民办医学院学生毕业后从事本行的比率较前者少得多,能留在城市的就更少了。很多都改行了,比如有从事药物、医疗器械销售的,有进入超市当导购的等等。因此,探索要怎么样能在医学生读书期间加大培养力度,尽可能的降低就业再培养的成本,进一步提升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 方法
1.1 研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再培养成本的促进作用,提高就业能力,包括开展就业指导课,举办职业规划训练营等等。开展就业指导课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进行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避免盲目就业及重复就业所带来的成本浪费。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来说,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过硬的临床操作技能都很重要,所以课堂教学和模拟训练都非常关键,课堂教学中除了教授医学理论知识外,就业知识也必不可少。而模拟训练对医学生后来的医师资格考试及真正的临床诊疗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从2007级临床本科毕业生开始施行毕业前osca多站式模拟考试,实际上也是一种模拟训练,所有毕业生在毕业前均要参加,这些考试包括内、外、妇、儿、五官、护理等多个科室的临床操作技能,通过这些模拟训练,毕业生掌握的操作技能更更规范,毕业生整体医疗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在就业的时候也更有底气。另外,职业规划训练营包括通过活动、讨论、模拟训练等方式提升团队意识和敬业意识;就业中心开展大学生应职模拟、大学生综合素质评选活动等。
1.2 研究志愿服务活动对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再培养成本的促进作用,提高就业能力,包括志愿参与福利院和养老院的医疗活动、三下乡活动、医院内一共等。我校有很多学生利用周末或者课余时间参与城市或近郊的福利院和养老院的医疗活动;同时每年寒假暑假都会派一部分学生去参加三下乡活动,到偏远农村义诊,给农民送医送药,如到永州、望城、攸县等地的偏远乡镇,参与临床实践,这些同学除了实地体验医疗之外,对生活也是一种体验;部分学生参与附属医院及附属教学医院的义工,直接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痛苦,了解医患关系的特殊性。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从而增加学生就业体验、就业交流和就业的社会资本积累,为以后真正参加临床诊疗活动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进一步降低再培养的成本。
1.3 研究职业培训对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再培养成本的促进作用,提高就业能力。通过开展医护人员职业礼仪、面试技巧、就业心理等培训课程,聘请专家教授进行应聘讲座等,使医学生能建立正确的医护意识,学会调整服务情绪和心态,能够明确医护工作目的,了解医护工作中的自我角色,学习如何从自身出发避免医患冲突,加强医患沟通能力,了解职业的医护形象,用个人专业的形象为以后的单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学会医护工作中的举止礼仪,举手投足之间显示良好职业素养等等,多方位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使毕业生能更好更快的融入职业社会,降低再培训成本。
2 结果
通过以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志愿服务活动、职业培训等方面的努力,比较2006级学生,我校2007级临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具体如表1。
从表1可知,与2006级毕业生比较,2007级临床专业毕业生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就业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从94.67%提高到了97.62%。我校是一所民办医学院校,而临床专业服务面向定位是根据国家和湖南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重点培养能适应城镇社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具有扎实的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基层医疗单位,如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交流能力。这个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服务定位,符合医疗服务市场的需要,国内广大农村和社区基层还不同程度的处于缺医缺药的情况,所以临床专业毕业生有着很不错的就业前景。另外很重要的就是,由于我校采取了前面所提的一系列培养措施来提高临床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使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能独当一面,获得了单位的肯定,也降低了单位再培养的成本,提高了有效的就业率。从上表还可以看出,我校的考研率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我校2007级上线的大概有180余人,而且学校是一年比一年好,比如有北京协和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湘雅医学院、武汉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的都有,南华大学、广州医学院的就更多了,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我校学生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临床技能水平。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国内外各高校纷纷加大对在校学生的培养力度,主动创设就业准备活动,开展各种职业培训,为学生进行职
业生涯规划等,降低毕业生再培养成本,提高就业竞争力。比如胡昌宝[1]等就曾提出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就业的内在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为提高个体就业能力,主要包括提升人力资本,扩充社会资本和调适就业心理准备等方面。石永昌[2]等提出就业指导课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念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了解就业政策、掌握求职技巧、提升就业能力的有效方法。日本早稻田大学为提高学生就业率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及时,开展社团活动。早稻田大学拥有2000多个校园俱乐部,包括学术、艺术、体育等各方面。学校派专门老师对俱乐部进行指导和管理[3]。第二,参与社区活动。例如,东京从1996年开始收费处理垃圾,早稻田大学的学生也和周围商店街道的人一起开展环保活动,并以此为乐。第三,使学生得到充足的实习机会。在大学里,许多学院都为学生提供学术方面的实习安排和义务活动。他们为学生制定适当的实习计划,提供实习机会。这些实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而且也为适应社会提供机会。美国也注重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目前,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贯穿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4]。而三方合作的德国职业培训制度更是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5]。所以,不论是国办的医学院校还是民办的医学院校,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医学院校,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再培养成本都是一个值得考虑并且已经在考虑的问题,很多高校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解决这个问题,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校是一所民办医学院校,在各种培训条件相对薄弱的条件下,对临床医学生的培养逐步走上了正规,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就业能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2012年2007级临床本科学生在全国大学生临床技操作比赛华中赛区获得二等奖,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三等奖,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绩。当然,对于民办医学院来说,由于其具体的情况,可能这些做的还不是很好,所以还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力争更好的为毕业生服务。
医学专业论文:浅析中医院校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教育改革
论文关键词:中医特色 预防医学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十二五规划初期,是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学校不论从管理上,还是教学过程中必须贯穿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制度、深化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针,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这个既是契机又是挑战的今天,中医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也同样面临着许多契机和挑战,我们只有敏锐地抓住契机,勇敢地迎接挑战,才能让我们的学科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1.加强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每一学科基本的教学条件之一。尤其是中医院校开设的预防医学专业,在专业方向上存在着很大的优势,因为深厚的中医学理论与预防医学专业存在着天然的结合点,中医在早期就提出中医治未病的成熟理论,这就使中医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就业方向更灵活,专业口径更宽阔。因此,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是中医院校预防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主导,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校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针对中医院校预防医学专业属于初期发展阶段,师资队伍比较薄弱的特征,教师队伍建设应以引进和培养有资历、有经验、有科研能力的学科带头人为首要,以培养、稳定骨干教师队伍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建立一支数量够、素质高,结构合理、业务优良、治学严谨、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同时,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向预防医学专业教师倾斜的分配制度和管理机制,确保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3.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
随着国家对社区建设的逐步重视,投入的进一步加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更多的将走向社区工作,因此,为突出中医院校预防医学专业的特色,修订适于中医院校该专业发展的教学培养方案,如将中医基础理论、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学科融入预防专业的学习中,让学生毕业后在社区工作中技能更多,能力更强。同时,为了宣传、突出预防医学的特点,开展品质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推动课程建设的有效形式。建立中医特色的预防医学“五大卫生”的教学梯队,严格主讲教师岗位资格,严把教学质量关。
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教材建设。要突出中医院校的预防医学特点,可能在教材建设上还存在着学生无教材或无统一教材可参考的现实,因此,组织教学团队,编写适用于预防医学中医特色学科的教材是主要任务之一。同时,我们应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近期成果,不能滞后于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应紧跟全国西医院校预防医学的大发展,并突出中医特色。
4.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建立和完善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充实专业课实验室设备,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积极开展学科具代表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同时,探索中医、中药与预防医学结合的实验教学内容,多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5.加强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建设
毕业论文是预防医学专业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学生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的一项主要表现形式。论文写作的好与坏,直接反映了学生在学校、医院、疾控和监督所所学基本功是否扎实及科研能力的强弱,也是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必须加强管理,确保质量。从实验的选题、开题、实施及统计分析都应严格按照专业要求来做,不能与临床医学生要求一样,因为,我们着眼的是整个人群的监控和环境,并好能突出中医特色。
二、加强专业教风与学风建设
教风建设是建设良好学风的基础。教师应当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学生树立典范。学风建设是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习惯。考风考纪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加强考风建设,采取得力措施,严格考试纪律,杜绝考试舞弊现象。
总之,教育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是高校赖以生存的根本。学生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就业、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学生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外语水平。学生运用外语的阅读能力、听说交流能力,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等,都是专业教师在日常学习中指导学生的方向。二是信息处理能力。包括学校是否开设了计算机公共课,学生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能力,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专业学生是否熟练掌握相关专业软件,如营养与食品卫生的计算器,流行病与统计学的spss等相关软件。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中医特色的预防医学药兼顾中医和预防两个方向,因此,平时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将中医基础与预防疾病有机结合,对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科技论文都很有帮助,也为大学生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开阔了口径。四是融入社会的能力。作为预防专业的学生,工作对象是整个人群,因此,将坚实的课堂知识和工作特点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中医院校预防专业学生平时培养的重要能力。
对中医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要逐步凸显特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需要领导的重视,增加教学投入,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生也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自己的能力,将自己的专业特色体现到社会当中去。
医学专业论文:针对中医学专业微生物及免疫学教学体会
针对中医学专业微生物及免疫学教学体会
微生物及免疫学属于医学基础课,具有名词多、描述多、概念抽象、难记忆、难理解等教学特点,理论相对枯燥,实践性不强,是医学院校学生普遍感到难学的课程[1],对于文科生占大多数的中医专业学生来说就更是难上加难,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过难、过深的东西都不会感兴趣。因此结合中医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来提高他们学习这门课程兴趣和主动性。
中医专业的学生特点是学生家庭以从事医务和知识分子为主,尤以中医名家子弟较为突出;而生源结构中以城市、文科及女生人数相对偏多[2]。据统计我校中医专业文科生能占75%,而女生人数可以达到70%。针对中医专业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学生的特点,在微生物及免疫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来提高教学效果。
1.找到两者共同点—类比(利用优势攻克难点)
医学院校招文科生多,主要是因为中医学在其长期的发展中受到了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中医药及相关专业学科具有特殊的人文哲学属性[3]。其吸收了古代盛行的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等,并以这些理论为基础,构建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是古代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4]。所以可以看出中医学理论是在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蕴育而出的。而文科生文史知识丰富、善于阅读、思维活跃,考虑这方面因素,文科生能够比较好的理解中医理论。这是文科生的优势。并且中医的基础理论在大一就已经学过了,包括医古文、中药、方剂等课程已经学过,中医对他们的熏陶已经使学生对其很认可了,所以利用他们已知的和熟悉的知识理论来类比性的介绍新的知识,理解起来较为容易一些。
例如中医理论是建立在阴阳五行这种朴素的哲学理念上的,中医讲究的是阴阳平衡(包括人体内部和环境),而微生物及免疫学实际上也讲究平衡,讲究病原微生物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以及病原微生物之间及外界环境之间的平衡。这一点使他们的最基本的共同点。所以在讲课时把微免的这些平衡与中医的阴阳平衡进行类比的方式进行讲授,受到学生的认可。在讲消毒和灭菌的这一章时可以强调对于病原微生物与我们人类并不是你死我活的状态,而是我们也要与它们保持平衡,因此在不同的时期,根据不同的目的,我们是要采取不同的消毒灭菌的方式是来保持这种平衡,而并不是一味的杀死病原微生物。紧接着举一些例子来证明。例如我们生病了,进行输液时,这个注射用的生理盐水一定是无菌的,因为生理盐水是要进入我们的血循环中的,血循环是没有任何细菌的,为了不破坏这样的平衡,我们注入血循环中的任何药物都必须是无菌的。但是对于人体的有些部位,例如女性的阴道,本身就有大量的细菌,是以乳酸杆菌为主,有些女性经常冲洗阴道,破坏了阴道本身的平衡,反而容易得阴道炎。就这些生活中生动的例子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人体的这种微生态的平衡与中医上讲阴阳平衡很相似,无论哪种平衡被破坏都会引起疾病,这样理解起来也就不困难了。在微生物及免疫学的整个授课过程中不时的去穿插一些学生熟知的中医理论知识,可以进行类比。微免课程探讨的就是病原微生物与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其相互作用的最终是——平衡或不平衡。这要求教师大概了解中医理论的知识。
2.在绪论中介绍背景知识
中医专业学生因为没有相关学科的背景知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上课听不懂。即认知结构中没有适当的起巩固作用的知识观念可利用,阻碍了新的学习与保持,因此提供背景信息及相关的概念将有助于启动他们的学习[5]。例如在课堂上加入一些本学科的背景知识教学效果较好。对于大多数是文科生的中医专业学生来说,他们的想像力是十分丰富的,需要教师去组织语言,可以通过这几点来将微免的发展简史讲的生动而具体:人类在没有发现微生物时对疾病的看法,以及人类是怎样发现微生物的,以及是怎样把它和疾病联系到一起的,是怎样来寻找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做好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有很大的帮助。
3.增加内容的趣味性
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用一些小故事、图片、视屏、生活(增加与原有知识相关性)等各种方式来提高课程内容的趣味性。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加速剂,是一切创新动力的重要源泉,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6]。例如介绍培养基时,可以将科赫发明培养基的过程较详细的讲给学生,不单单增强内容的趣味性,而且在这些发明的过程中渗透了很多科学家的的科学素质和道德品质,无形中对学生的科学素质和道德品质有了一定的影响。课堂上还可以应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相关视屏,例如在讲到流感病毒时,播放了一个《流行感冒的发病过程》的视屏,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在视屏中病毒不再是看不见摸不到的,甚至在免疫学中的免疫细胞也是栩栩如生的,是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甚至突然对微免学茅塞顿开感悟。在上的每一次课中去花一些心思来设计好每一次课的引课,也是可以较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医专业学生条理性的思维可能比理科学生占多数的一些专业的学生稍逊色,但发散性的思维较好,介绍课程中的与人文科学相关的内容,用一些有趣的、能打动学生的历史过程,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效果较好。
4.介绍书籍网站
阅读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认知活动, 是人类汲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认识周围世界的途径之一, 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基础[7]。文科生较多的中医专业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强,可以通过介绍与之相关的有趣的的内容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课外书籍和网站。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的视野开阔,相当于本课程是一个原点,以这个原点向外发散出去,了解了相关内容,再回到原点,则感觉课本中的内容并不是难以理解和枯燥,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学这门课程很轻松。
综上说述,结合中医专业学生特点,利用其特点进行一些教学方法的改进,的确可以让学生不再觉得微生物及免疫学是比较枯燥、抽象和难学的一门课程。实际上中医学与微生物及免疫学都与哲学有很多联系。爱因斯坦这样谈论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学。在课堂内容中加进些人文性的(包括哲学,科学,思想、人文素质等)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
医学专业论文:浅析医学专业新生教育的几点做法
论文关键词:医学专业 新生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摘要:大学一年级是医学专业新生适应和转变的重要时期,它也是医学专业学生教育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刻。针对性进行新生教育让他们更快适应医学院校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从高中转入课程繁重医学专业的大学生新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方面上均存在适应性问题。本科医学专业的课程较为繁重。以某医学院校问题学生而言,绝大部分与学习相关。这是开展新生教育的依据。因此,如何引导医学专业的新生适应未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之职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 医学专业新生主要问题及其分析
1.1 生活存在的适应性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看,无论高中阶段能否独立自理,环境的变换于每个学生而言均是一个应激事件,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现入学的大学生为90后,基本是独生子女。不少学生未离开过父母,习惯于依赖父母,生活自理能力弱。而进入大学后不得不告别他律和依赖过渡到自律、独立和自理。缺乏独立生活经验的学生容易出现类似“戒断”反应,主要表现在:作息时间没有规律,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余时间无所事事;同学间的相处不太和谐,缺乏容忍精神等等。
1.2 学习存在的适应性问题
(1)新环境下,医学专业新生的学习目标、动机和方法缺失引起不适。这些学生中学阶段的目标基本一致:上大学。可踏入大学之门后,新目标突然不再明朗,甚至丧失了目标。在寻找和发现新目标和发展动力中耗费了不少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2)与中学有显著差异的大学授课方式造成的不适。医学课业繁重,每学期有好几门课程需要学习。而且授课老师基本上是一遍过,掌握与否全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没有中学的反复讲解与检测反馈。到课程结束后才安排一次考核作为课程学习效果的检阅;授课过程中老师基本上是抛砖引玉起到引导作用,学生自己要填补的知识空间很大,稍有放松即有大量未经消化的内容沉积下来。“消化不良”是新生学习不适的主要表现。大学的教学节奏明显加快,师生间的互动也比较少。以专业方向为主的大学学习活动需要更多的主动性。中学的学习方法和方式很难适应大学的授课模式。因此。多数新生们在学习上处于被动状态。倘若缺乏正确导引必将在临近期末考试时,出现顾此失彼的感觉。而自责、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也是常见的。严重者可出现失眠、抑郁等心理障碍。结果补考现象就相当普遍。这些学生开始进入恶性循环,除非有干预得当,否则这些学生的前途令人担忧。从某医学院校退学情况来看学习落后者占绝大多。
1.3 工作存在的适应性问题
大学文化氛围的营造和管理依靠各种社团和组织参与。新生入学就是这些社团和组织招新时机。一般而言,社团活动和管理工作对大学生来说是难得的实践活动。但是,新生常因好奇和好玩,参与过多的社团或组织活动而分摊了学习时间和精力。社团和组织活动基本靠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策划和自我执行,新生同样要花不少时间来适应。过于努力工作的新生无法处理好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关系,等察觉学习落后时已经处于不可弥补的局面。依笔者的经验看来,学生干部的学习成绩多不大理想。
2 医学专业新生教育的几点具体做法
2.1 以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为基础开展专业思想教育
(1)以行业人物的模范作用帮助医学专业新生尽快获得真实而鲜活的行业形象,从而树立起新阶段目标。刚入学,绝大部分新生对医学这个行业是模糊不清的,这是导致大学目标不清和动力不足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邀请行业有相当影响力的校友等介绍从业真实感受和经历,让新生与医学专业工作者进行“零距离”交流。有条件的还可以去体验从事医学行业的真实感受。凸显就业导向和职业生涯规划作用,有助于学生提前了解行业对自身素质的要求,了解如何从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来应对医学行业未来的挑战。这对医学生寻找新的目标和动力有很大的帮助。
(2)发挥各种资源的效用,使各个育人等环节形成合力,巩固医学专业新生的专业思想,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医学专业思想是指大学生对其所学专业的思想认识和态度。对专业的认识和态度必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外在行为表现。专业思想教育应该是一项经常性的教育,要从新生开始贯穿于大学全过程和教学的各个环节。科学的人生观对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每个学生都应在积极健康的人生观指导下,正确对待大学的学习、生活。刚入学时,可利用朋辈、辅导员、专家等集中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协助他们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科学的人生观,才能有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人格品质,才能使他们的目光更远、胸襟更宽、心灵更美[1]。而专业教师要把专业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通过业务学习,引导学生培养专业的兴趣。辅导员应该努力成为他们的知心好友,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以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指导。
2.2 加强医学新生的学习方法辅导
(1)要引导新生扭转高中被动式学习方式,形成以自主学习方式。所谓“主动”涵盖三层意思:养成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习惯;善于自学,真正领会所学知识的精神和实质;注重学习方法和形成医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具体方法:利用各种环节对学生进行具体学科的学习方法指导,向学生宣讲医学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开设学习方法专题讲座,请高年级学生进行现身说法式的经验介绍;组织适应能力较强的新同学谈体会等。
(2)强调新生个体学习和集体学习的协同作用。目前普遍强调大学个体自主学习,而忽略集体对个体提供的借鉴和提升作用。每个学生在学习上均有个体差异,表现在接受和理解能力,以及对知识掌握的侧重点的不同。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长处可以弥补学生个体学习上的不足。医学行业是非常讲求协助的,很有必要在大学学习期间就培养起与人协助精神和习惯。
2.3 加强生活指导,适当开展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丰富新生的课余生活
辅导员应及时陌生环境里的新生给予足够的指导和帮助。一是要设法让他们尽快熟悉与生活、学习和工作密切相关的校园和周边环境;二是组织学习有关管理规定,具体指导他们行为规范;三是在了解每个学生具体情况,比如容易造成生活困惑的家庭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等。尽可能提供必要的针对性帮扶;四是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的情况,参加适当的实践活动以培养个人的综合素质。五是引导新生养成文明、良好的集体生活习惯,形成的良好氛围。
2.4 重视家庭教育对大学教育的协同作用
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不宜将进入大学视为家庭教育的决裂。而是需要家庭在另一个层次继续对学生进行教育。家庭的关心是督促和鼓励学生进入正常的大学学习状态的重要环节。
医学专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下教育评价体系建设
摘要:通过开展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不仅可对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的现状进行而客观的评价、帮助医学院校认清当前教育教学水平与国际医学教育之间的差距,更可为医学院校今后开展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明确指向。针对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中有关教育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济宁医学院积极构建符合学校发展现状的教育评价体系,不仅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教育评价方面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认可,相关经验更可为其他医学院校开展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教育评价
近年来,我国的医学教育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国家层面,开始实施医师培养计划,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推动医学院校开展临床医学教育教学改革[1]。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作为评价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进行科学评价[2],更能够为医学院校今后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明确的指引。教育评价体系作为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核心指标之一,不仅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临床医学专业课堂教学效果,更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临床医学专业培养医学生的总体质量。因此,探讨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对于医学院校顺利通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教育评价机制的建立
1.1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与体系
学校落实“全程监控,注重评价,重在反馈,促进提高”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图1)和运行机制(图2)。构建了在基础医学阶段学校、教学院部、教研室与临床医学阶段学校、附属医院、教研室三级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质控委员会和实践教学管理处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职能部门(质控委员会、教务处),统筹各教学环节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各方教学信息,做出综合分析,并及时反馈和整改,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
1.2教育评价制度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以文件的形式制订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教学督导工作条例》《领导干部听课管理规定》《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学生信息员制度》、《实践教学管理规程》《关于进一步规范后期实践教学管理的意见》《临床实习教学管理暂行规定》《教学查房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编印了《教学规章制度汇编》(教学部分),要求全体教职工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均严格按规章制度执行。此外,根据教学管理工作实际需要,学校2007年、2009年集中对《教学规章制度汇编》进行了修订。近年来,又多次对《教学规章制度汇编》中部分内容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了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机制的有效运行,从制度上保障了课程计划实施及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
1.2.1教育计划的评价与检测
教育计划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计划管理等[3]。近年来,学校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改革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对教育计划进行了多次修订,并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及实际情况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意见》。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加大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的整合力度,注重了临床技能训练和临床思维培养,构建了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学生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此外,学校重视交流、借鉴和学习。临床学院多次赴北京大学医学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等国内知名高校学习交流、考察调研,同时,广泛征求各层次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相关利益方及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教育专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形成教学计划,通过召开专家论证会,并报学院及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形成教育计划最终定稿,由教务处公布实施。
1.2.2教育过程的评价与检测
首先,学校坚持日常、集中与专项教学检查,校内专家检查与校外专家检查相结合,对学校教学工作开展检查、评估、诊断和反馈。每学期重点开展三次常规教学检查。每学期初集中检查教学设施、教学场地、教学计划安排、教学任务书、教学进度表、课程表;组织校领导、督导组、处级干部进行教学巡视;教学院部根据学校的通知,结合自身实际对教师的备课情况、上课安排等进行自查。学期中,重点围绕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学生过程考核、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反映的突出教学问题进行专项检查。学期末重点围绕教学计划完成质量、考试命题、阅卷、试题分析和反馈等进行检查和总结。学校不定期接受省内外专家对学校专业设置、专业发展支持计划项目、特色专业、临床教学基地、精品课程、体育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专项检查和评估。其次,学校聘任事业心强、治学严谨、教学或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专家或教授担任校级教学督导员,围绕学校教学重点工作,开展督教、督管和督学工作。督导组根据工作计划,随机进入课堂、实验室、实训中心等教学场所开展评学评教,对教师教学评议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偏差进行复核性听课,确保课堂教学评议的公正性和严肃性,每学年督导听课500余人次。重点加强了中青年教师和临床理论课、见习实习、技能考核、实验教学等多个教学环节的监控与指导。实施以学生为主体(60%),同行(20%)、督导专家(20%)参与的“三位一体”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4]。教学院部督导专家和教师负责同行评议;校级督导组负责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复核性评议。校内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议基本做到对任课教师全覆盖。学生对校内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全部采用网上评教,由各教学院部负责组织实施,作为评优评先、教学名师推荐、职称晋升等工作的重要指标。教学院部聘任一定数量的专家教授组成教学院部督导专家组,对教学院部教师进行评价;教研室或相近学科教师组成同行对本教研室或相近学科教师开展同行评价,教学院部督导专家和教师同行重点开展教师教学反馈,举行评价座谈会,交流、探讨和研究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与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共同作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内容。再次,学校成立临床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临床教学专家委员会和临床教学督导组。督导组每年开展实习教学检查,由校领导带领检查组深入各附属医院,通过听取汇报、课堂听课、实地查看见习带教、教学查房、技能考核,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查阅档案等方式,对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学工作给予检查和评估,并及时反馈检查结果,与各附属医院教学管理部门和临床教师会商临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和规范临床教学各环节工作。各附属医院成立医院层面教学督导组和学科教学督导组,通过课堂听课、查看见习带教、教学查房、参加病例讨论、技能考核、出科考试等,对临床教学全过程进行评议和督导。,学校依据《山东省普通高等医学院校非隶属附属医院认定测评标准》,对新增非隶属附属医院进行严格的预评审,符合条件达到标准后,向山东省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提出新增申请,经省专家组严格评审达标后,予以认定,同时,学校加大对新增非隶属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工作的检查和督导,不定期组织专家组对非隶属附属医院临床课堂教学、见习带教、实习全过程进行检查指导,对达不到学校临床教学基本标准的非隶属附属医院予以停止理论课教学、停派学生实习,直至撤销非隶属附属医院的处理。
1.2.3教育结果的评价与检测
对教育结果的评价主要针对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及临床实习结束后的学生和往届毕业生进行,评价的内容与形式包括基础综合考试、临床技能考试、毕业实习考试和毕业生问卷、座谈等质量调查。在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考试中开展OSCE考核(共设12个考站,每考站设1~6个考试项目,每个项目由考生随机抽取考题应考,涵盖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急救医学等学科),通过采用标准化病人和模拟临床实景对医学生病史采集、病例分析、病历书写、体格检查、技能操作、辅助检查诊断等能力进行考核,其成绩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实习期间临床思维、临床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与能力提高的情况。学校各附属医院均建有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并向学生开放;学校定期举办实践教学示范课、技能考核培训、教学查房比赛等系列教学活动,成立校院两级临床教学督导组,完善了“教学—考核—评价—反馈”的考核评价机制,为各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同质化提供了保障。另外,学校采取学校调查与第三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毕业生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信息追踪调研。学校通过自身和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公司)开展毕业生调查,通过毕业生座谈会、校友返校座谈会、走访用人单位、就业招聘洽谈会、用人单位问卷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多种途径,对毕业生职业道德、临床思维、临床知识、临床技能、沟通协作、社会适应等内容进行调查访谈,了解毕业生、用人单位、教学基地等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多种方式,反馈到相关部门和单位,为学校临床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2教师与学生反馈
医学院校必须确定相应机构,系统地搜集和分析教师与学生的反馈意见,以获得有效的教学管理信息,为改进教学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学校以院长办公会、质控委员会、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处、学生工作部为教学信息收集和分析的主要职能部门,会同相关教学院部,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开展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反馈,为改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
2.1教学督导反馈
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组通过教学督导收集教师、学生的意见。督导专家在督导教学全过程中,通过接触师生,收集师生对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考试考核、见习实习等意见和建议,并进行汇总、总结,及时将有关信息反馈给相关教学管理职能部门。
2.2同行反馈
各教研室以教研室主任为主导,组织本教研室及相关(相近)学科教师进行同行听课,一方面以同行反馈的形式相互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有关教学方式方法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授课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在授课方面的缺点与不足,并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
2.3学生反馈
学校通过学生信息员,实时收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将信息通过公共邮件、QQ群及时反馈给质控委员会,经认真梳理、分析、汇总形成《学生建议及整改措施一览表》,并将该表及时反馈到各相关部门,责成及时整改并提出解决方案。
2.4师生座谈会反馈
教务处、质控委员会、实践教学管理处、学生处、各教学院部通过师生座谈会,听取师生对教学、管理、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加以整改。
2.5毕业生调查与反馈
学校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通过毕业生座谈会、用人单位调查、第三方调查等多种形式开展毕业生调查与反馈,收集毕业生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信息,为相关部门改进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3利益方参与
医学院校的教育评价必须有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职人员和学生的参与。教学评价必须有政府主管部门、用人单位、毕业后教育机构的积极参与,并考虑他们对教育计划提出的改进意见,让他们获知教育评价的结果。因此,学校重视教育评价工作,校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职员工和学生等相关利益方积极参与此项工作。邀请校外专家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指导,邀请用人单位和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公司)对毕业生工作表现及业务水平进行评价,学校根据各方意见予以整改,并保持与各方的信息沟通。
3.1校内各利益方的参与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学校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职员工和学生均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学校的教育评价:校领导通过教学检查、听课、教学工作会议和教学调研等方式实施教育评价;教师通过评学、学生通过评教,召开师生座谈会、教学工作会议等方式参与教育评价;每个班级设1名学生信息员,负责对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等信息进行收集和反馈。学生每学期对所有任课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网上评教,评价结果作为教师教学业绩考核的重要部分。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中有师生代表,参与重要教学事项的讨论、审核和决议;同时调动其他教师、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通过教师、学生代表将意见和建议反馈教学工作委员会。学校的教学工作会议、人才培养修订会等均邀请学生代表参加。学校的“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制定经师生酝酿讨论、集思广益、形成共识,经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成为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3.2校外各利益方的参与
3.2.1政府主管部门的参与
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教育厅评估检查、省市政府部门调研等,学校不定期接受国家和省主管部门对专业发展支持计划、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医院评审、临床教学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科医生培训基地等方面进行的评估与指导。
3.2.2用人单位的参与
学校的附属医院、教学和实习医院,既是教学合作单位,也是用人单位,实现了人才培养和就业的一体化。学校与省内各医疗单位建立广泛联系,组织教学管理、学生工作、就业等相关部门深入用人单位进行调研,根据用人单位反馈,我校学生在临床专业技能、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方面有良好的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但在科研和专业外语等方面有待加强。学校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如调整课程计划、加强《专业英语》教学、实施实验室开放等,加强对学生外语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3.2.3校友及学生家长的参与
通过召开毕业生座谈会、调查问卷等方式,调研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等;通过校友会、校友返校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校友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学校和家长联动机制,邀请学生家长代表参加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招生宣传、新生家长见面会等各类活动;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单和学业预警通知单及时寄发学生家长,并通过电话、邮件与家长沟通联系,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学管理动态和学生成长过程。
3.2.4第三方调查机构的参与
通过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克思公司)对学校2013届、2014届毕业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学校总体满意度和教学满意度的意见和建议。调查显示:2013届临床医学毕业生对学校总体满意度为88%,对教学满意度为90%;2014届临床医学毕业生对学校总体满意度为93%,对教学满意度为91%。学校注意搜集用人单位、社会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由学生工作部(处)、就业指导中心、校友会、学生辅导员等组织和人员,跟踪走访用人单位,广泛搜集意见和建议。学校定期向社会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接受社会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4毕业生质量
医学院校必须建立毕业生质量调查制度,从医学毕业生工作环境中搜集改进教育质量的反馈信息。必须将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业务能力、职业素质及就业情况等有关信息作为调整教育计划和改进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4.1毕业生质量反馈机制建立毕业生调查与反馈制度,每年召开毕业生座谈会,调研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等,了解毕业生、用人单位及教学基地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专业设置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毕业生就业指导等提供参考依据。在毕业生离校前,组织毕业生对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教学计划调整进行研讨、座谈。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4.2教学质量反馈信息定期到用人单位、医疗行业、实践基地开展毕业生调查,同时,通过第三方调查机构开展毕业生调查,不断收集毕业生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信息。2015年,对10所医院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职业能力领域评价均在4.3分以上(满分5分),我校学生的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5结语
教书育人、培养高素质的医疗卫生工作者是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目的[5]。在整个医学生,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医学院校只有认真学习《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切实领会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了解学校发展现状及认清当前存在的问题,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使学校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均能够积极参与教育评价活动,形成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控运行机制,才能够确保课程计划的实施及各个教学环节的正常运行,进而为培养临床医学人才提供有力保障[6-8]。
医学专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层就业意向调查
[摘要]目的:通过对某高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其职业意向现状,为其职业规划和相关部门指导就业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该校临床专业大二、大三、大四级470名学生进行普查,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学生对就业缺乏了解,62.1%的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52.6%的学生选择在城市大中型医院,29.8%选择县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只有2.3%选择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阻碍基层就业的原因主要是薪酬福利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个人晋升空间有限、工作条件差等。结论:临床医学生的基层就业意愿普遍较低,择业时对单位性质有一定倾向性,职业观念大多定位在城市大中型医院,创业意识较弱。
[关键词]临床医学生;基层就业;调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更加重视,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对卫生服务需求的层次在不断提高。然而,在我国广大基层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水平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2011年,卫生部下发的《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要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达到387万人,其中全科医生达到18万人[1];而《2011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末,卫生人员总数中,卫生技术人员620.3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12.6万人[2]。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卫生人才到农村、城市社区和中西部地区服务[3]。为了解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生基层就业现状,探索医学生基层就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选取某高校临床专业三个年级学生展开调查。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选取某高校470名临床专业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学生为普查对象。(二)研究方法。自主设计临床医学生基层就业意愿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1)基本情况:专业、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所在地等;(2)基层工作的就业意愿;(3)就业政策的知晓情况;(4)影响基层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以班级为单位,现场发放和回收问卷,保障了问卷回收率。(三)统计方法。数据采用Excel软件双录入,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二、结果
在470份有效问卷中,男生125名(26.6%),女生345名(73.4%);二年级学生105名(22.3%),三年级学生230名(48.9%),四年级学生135名(28.7%);城镇239人(50.9%),农村231人(49.1%);独生子女204人(43.4%),非独生子女266人(56.6%);经济状况好218人(46.4%),一般的189人(40.2%),困难的63人(13.4%)。“非常愿意”到基层就业的只有34人(7.2%);“比较愿意”的144人(30.6%);“不太愿意”的258人(54.9%);“非常不愿意”的34人,(7.2%)。及时理想就职单位52.6%的学生选择城市大中型医院,29.8%的选择县市级医疗机构,12.6%的选择科研机构或医学院校,仅有2.3%选择基层医疗机构。在就业打算上有303人(64.5%)选择继续学业;116人(24.7%)选择先就业再择业;22人(4.7%)选择了先待业直至找到理想工作,14人(3%)选择出国留学、14人(3%)选择自主创业。择业选择因素中工作待遇、专业对口、个人发展空间和工作环境分别占44.9%、24.5%、23.0%和20.9%。在不愿就业基层的原因中,工作福利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晋升空间有限、个人发展前景不乐观、基层硬件设施不完善、工作条件差等因素分别占62.3%、60.9%、57.0%、42.6%;认为基层就业最缺乏吸引力是硬件设施差、薪水和福利低、医院的发展前景和个人晋升空间有限;选择基层就业最希望能给予的优惠政策依次为薪酬及福利待遇、社会保障机制、工作环境、晋级晋职机会。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性别、年级、家庭经济状况、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态度;对政策的了解度与其基层就业意愿之间也有关联性。而是否有明确的职业目标、是否参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等与基层就业意愿无关。有61.5%的学生认为开设就业指导课很有必要,并有66.4%的人参与就业指导,对于基层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只有15.9%的学生了解。
三、讨论
自1999年医学高校扩招以来,每年医学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临床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压力逐年增加[4]。然而,2009年统计年鉴[5]显示:我国基层医疗机构人均拥有医师数约0.03%,人均拥有护士数约0.022%,说明我国基层卫生人员匮乏与医学生基层就业难的矛盾十分突出,“医学人才饱和”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人才断层现象之间的矛盾日益严峻[6],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瓶颈”[7],从而制约了基层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临床医学生就业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优化人才配置,还能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注入新鲜血液,带动基层临床理论、科研等方面的提高。调查显示该校临床专业学生愿意到基层工作的比例为7.2%,与国内研究结果每年实际到基层工作的人数不足10%[8]基本一致,二者均显示出医学生就业基层意愿低。(一)择业条件的倾向性。临床医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意愿受性别、年级和自身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71.6%的学生在择业时最重视的因素为薪酬福利待遇。大城市在薪酬福利、硬件设施、个人发展空间等方面的优势已成为医学生择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环境差、仪器设备等设施落后且配置不齐全,拥有高学历、丰富经验的医生不多,整体医疗水平相对落后。医学生普遍期望薪酬数较高,近60%的学生期望每月薪酬大于3000元。加之基层医疗单位长期缺乏特异病人,医生无法充分发挥所学所长,更无法深入专研新的病症治疗方法,致使基层医疗单位自身建设发展和医生自身能力的提高受到冲击。(二)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调查发现临床医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意愿受其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的态度的影响,就业前景不乐观的学生其基层就业的倾向性大于对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的学生。近六成以上学生认为就业指导课程很有必要,而39.1%的学生对国家鼓励医学生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不了解,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量太小,致使个人对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求职方法技巧欠缺占,综合能力不足。(三)医学生对自身发展定位认识不足。某些医学生或家长固守“医学生精英就业”的观念,职业价值认同感较高,无法接受受过高等教育的医学生回到偏远落后的基层工作之间的巨大落差。同时,学生没有充分了解当前就业形式,根据自身条件做好明确的职业发展定位,缺乏远见,不了解当前卫生人才市场的需求以及本科人才的社会定位,将城市大中型医院作为毕业后之地,认为择业基层有失体面、大材小用。另外,医学教育的高成本无法在薪酬福利待很低的基层得以回馈和满足,所以,大多数学生宁愿选择继续学业或者先待业,直至找到理想工作,也不愿意选择基层。(四)职业规划有待提高。调查显示有66.4%的人参与就业指导,但对于基层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只有15.9%的学生了解。因此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让医学生充分了解国家有关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方针政策,强调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宣传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良好前景,促进学生逐渐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学生本身也应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做好职业规划。培养“六位一体型”的医学观念,努力成为“学得实、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高素质全科临床医学生[9]。医学生择业基层不仅是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促进人类身体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为保健目标的有力保障,也是改善我国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滞后的关键,是合理配置卫生人力资源、优化卫生事业管理的结构层次和促进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充分重视各行为主体的影响及其综合作用,探索医学生基层就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医学专业论文:模拟人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究模拟人教学法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77名临床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年级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各40名学生,对照组37名学生,观察组学生采用模拟人的方式教学,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观察比较两组学生之间的临床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学生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对于学习兴趣的提高程度、思维能力的提高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等,观察组学生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的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模拟人教学法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具有突出意义,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可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进行广泛的推广工作。
【关键词】模拟人教学;临床医学专业;应用价值;临床效果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是医院临床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专业,且该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知识范围广等特点。因此,对于临床专业学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且必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应用于临床专业中,虽然学生的成绩高,但实践能力不是特别理想,现在模拟人教学法在教育界有一定的成效,本文旨在研究模拟人教案学法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具体效果,特此选取我院77名临床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现有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77名临床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须满足(1)均为我校在校学生(2)学生均为2011级和2012级(3)5年制临床专业本科,将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2011级观察组学生的年龄为21~23岁,平均年龄(22.11±1.01)岁,平均体重为(55.32±3.48)kg,其中男性17名,女性22名;2012级对照组学生的年龄为21~23岁,平均年龄为(22.34±1.23)岁,平均体重为(54.68±2.88)kg,其中男性17名,女性20名。两组患者之间的平均年龄、平均体重以及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实验方法
对照组学生接受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每节课45min,中间下课10min,24小时两节课,授课形式为老师在教室课堂讲授。观察组学生接受模拟人教学法进行教学,每节课45min,中间下课10min,24小时两节课,授课形式同样为老师在教师课堂讲授,但增加模拟人作为授课道具,在课堂上除了正常授课外,同时可在模拟人身上进行示范具体操作,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比较两组学生之间的考试成绩以及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
1.3评价标准
(1)考试成绩作为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标准,课程结束后,两组学生均进行课程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方式为闭卷,统计两组患者的考试成绩。(2)问卷调查作为教学效果的主观评价标准,课程结束后,采用不记名的形式,对两组学生进行统一的下发问卷调查,回收率需要达到。问卷内容包括1.学习兴趣的提高程度2.思维能力的提高程度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各项满分100分,进行成绩的统计。
1.4数据处理
本次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学生考试分数、学习兴趣的提高程度、思维能力的提高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等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当P<0.05时,表示为两组学生的各项资料数据对比具有明显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
2.1学生考试成绩结果比较
通过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可知,观察组学生的考试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的考试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1。
2.2问卷调查结果对比
通过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可知,观察组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程度、思维能力的提高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程度、思维能力的提高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2。
3讨论
临床专业[1]一直是一门不仅实践性强且操作性强的学科,在各专业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门功课[2]。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现在的医疗现状,患者对于临床技术的要求越加苛刻,因此对于临床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实际教学通常课程多,课时少,这也决定了临床老师教学方式的重要性[3]。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老师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缺乏学生的具体操作能力,以及课堂的积极性,对于临床操作技术和临床工作十分不利[4]。而模拟人教学法[5]通过真实的人体体征等在检查仪器上显示真实的数据,从而达到最为直观的认识和学习,还可以让学生在不用损伤真实人体的条件下进行侵入性操作,此外还可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从而加深知识的印象,有利于评估临床专业学生的能力。此方法学生不仅可以自由发挥,还可以在操作错误中进行不断地改正和总结,此外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投入到学习中,有着其他教学方式所没有的优势,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听、说、写、做四方面的学习,也因此学习效率较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更高更快。采用模拟人教学法对于老师同样有很多的益处,比如解决了临床实践考试等问题,还可以使课堂效率更高[6]。本次实验可知,观察组学生的考试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的考试分数以及观察组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程度、思维能力的提高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程度、思维能力的提高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因此可得出结论模拟人教学方法应用于临床教学工作具有极好的教学效果,不仅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习的兴趣还提高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满意程度,可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进行广泛的推广工作。
医学专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中实习与考研的关系
【摘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社会对医疗卫生市场提出了愈加严格的要求,由此所引发的是医疗卫生市场愈演愈烈的激烈竞争,使得本科层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医疗卫生领域就业竞争力越来越低。本科层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想要在就业大军中突出重围,只有两种途径:通过重复的大量的临床活动掌握扎实熟练的临床技能,或者,考研提高学历。然而,这两种途径所必然经历的时间阶段,集中或者说重合在本科生临床实习过程中。因此,这种时间上的冲突矛盾,使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实习教学出现了新的问题。
【关键词】本科;临床医学;实习;考研
一、临床医学专业实习教学的意义与目的
实习的目的是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有了理论知识,并不等于认识了疾病,并能治疗疾病,只有把学到的理论应用于临床,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用实践来检验理论,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了解疾病,治疗疾病。这种从理论上的认识疾病到真正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临床实习。因此,作为一名实习医生,应该把实习看成是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把自己对每一个疾病的认识看成是自己在认识论上的一次飞跃。这样就能不断地激励自己,去认识新的疾病,学到更多的治疗疾病的方法。
二、本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实习现状
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学生认可实习教学是临床医学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过程,也对实习中的临床生活充满兴趣,也相信通过实习能够提高临床专业技能,也认同临床实习能够对将来的就业甚至就业后的工作产生积极影响。但是,科室实习与复习考研在时间上的冲突是主要矛盾,也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学生看来,相较于专业技能,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学历。熟练的专业技能并不能抹平学历劣势所带来的差距。既然用人单位以学历层次作为重要参考,那么,当务之急便是提高学历。实习教学所能提高的临床技能可以以后再提高。在这种的情况下,本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逐渐产生了“轻实习,重考研”的实习态度。 在“轻实习,重考研”思想的影响下,本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实习现状不容乐观。即便是在学校和医院的严格要求下,许多学生还是会以考研为由,肆意脱离实习。久而久之,导致了实习教学效果极差的现状。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部分学生通过了研究生考试继续深造,但是,还有很多学生既没有考上研究生,还荒废了实习,毕业时两手空空,毫无收获。
三、本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轻实习,重考研”的原因分析
目前,医疗市场对于医学人才的需求很大。但是,这种需求集中在乡镇卫生院之类的乡镇级基层医疗机构。在用人单位看来,本科生与硕士生相比较,硕士生的专业基础更扎实,专业技能更熟练,同时具备本科生所欠缺的科研能力,还能改善单位学历构架,并且不必为此付出过多的用人成本。对用人单位而言,选择硕士生益处良多。基于以上原因,医疗机构招聘医学人才,学历层次已成为重要指标,甚至首要指标。县级医院的人员招聘,对于学历方面的要求已经设为硕士及以上学历。省级、市级医院更是将眼光放在了博士生的身上。 对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本科五年毕业后,在乡镇参加基础医疗工作,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是极低的。以本科生身份在县级及以上单位参加医疗工作的可能性也是极低的。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选择了参加研究生考试,希望通过提升自身学历来增强就业竞争力,以此满足医疗市场的需求,从而可以选择一个较为理想的工作单位开展医疗工作。
四、对本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教学的建议
本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实习与考研的关系之所以紧张,是因为在学生看来,实习与考研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其矛盾在于实习的时间占用了复习考研的时间,没有时间考研就不能提高学历,不能提高学历,就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究其本质,实习与考研最重要的矛盾点在于就业,在于实习效果与考研成绩谁是招聘单位招聘人才的首要条件。如果按照目前实习教学运行现状继续发展,实习教学将名存实亡,本科阶段实习教学安排,将沦为本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复习考研的伪装,不再具备其原本目的与意义。 那么在我看来,本科层次的实习教学是极其重要的,是不可替代的。如果纵容现状发展,只会形成恶性循环,专业人才为了就业而不断提高学历,不断增加教育成本。长此以往,终有一日研究生会越来越多,变得不再能够满足用人市场的需求,到了那24小时,是不是又要去读博士? 在我看来,对于教学管理者来说,“重考研,轻实习”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作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阶段的教学管理者,要严格把关本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本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针对市场需求,多方位提高本科层次临床医学生综合素质,使之能够满足医疗市场对于医学人才的要求。 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对待实习一定要严格,对时间上严格,对质量上更要严格。对待考研要理解,要帮助,要鼓励实习学生利用实习之余的一切时间复习考研。对于即将从象牙塔踏入社会的本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来说,考研和实习,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将来。只有同时具备这两项优势的临床医学人才才是医疗卫生市场的竞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