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医学类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医学类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医学类论文

医学类论文:医学类英语常规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1背景和理论依据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高校包括医学院校一直在扩招,学生人数逐年剧增,而教师数量所增无几。这使得原本数量就紧张的外语师资队伍和薄弱的外语教学设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实行大班教学便成了许多高校缓解矛盾的权宜之计。而由于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各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类学校的生源质量越来越不尽如人意,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是英语水平总体偏低并且参差不齐,这在很大程度上给高校英语教学带来严重的冲击,影响到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重统一轻个性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多次提到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教学模式应“朝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能使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学习”。如何着眼于学生的英语实际,进行个性化教学是广大英语教师必须研究的一个问题。对于个性化教学,不同学者的界定有所不同,但基本都涵盖了以下内容:教学活动针对一个既定的教学目的,教学在于最充分地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学生在其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自主性,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意愿及需要;在培养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可以有变通的教学形式、方法等,可以运用个别的、小组的和集体的形式。个性化教学可追溯到孔子的教育观,古今中外都在追寻。孔子的“因材施教”就蕴含个性化教学思想。法国启蒙教学主义思想家卢梭的教育论着《爱弥尔》也充满了个性化教学的思想。西方广泛施行的小班化教学,实质是班级环境中的个性化教学。顾明远认为,个性化教学是“未来教育的理想形态和个性化教育的核心部分”。

2医学高专学校英语教学现状

自从2003年升格为医专以来,我校连年扩招,学生人数在逐年递增。目前,全日制在校高职高专学生已达近8000人,教学班级近百个,班级规模大都是80人以上。而给高职高专学生授课的专职英语教师仅10人。英语课是我校高职高专各专业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总学时112学时,在及时、二个学期开设。教师按照我校制定的英语教学大纲对《新世纪高职英语》(之前是《希望英语》和《创新大学英语》)1-2册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授课并给予英语运用能力B级考试指导及训练。学生在修完本课程时要达到《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B级目标,英语成绩的评定以B级考试成绩为依据。从近几年学生参加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英语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的结果来看,我校英语教学效果还不错,大部分学生能一次就通过B级考试,而且B级通过率在逐年提高;学生参加英语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也都取得较好的名次。然而,很多学生在及时学期通过了B级考试之后就没有了学习英语的目标,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动力,觉得上英语课没什么用了。这样,在第二学期英语课的课堂上,学生的出勤率明显偏低,即使到了课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这给英语教学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影响了学生英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分阶段实施常规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英语教学按学期分两个阶段。及时个学期为及时阶段,及时阶段按学校的英语教学大纲实施常规教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强化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对《新世纪高职英语》第1册的内容进行选择性授课。这样做是因为从学生群体来看,我校高职高专学生虽然在中学阶段学习英语6年,但就整体而言,英语水平较低,对英语词汇量和语法结构的掌握严重不足。词汇能力低是他们英语学习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在上《新世纪高职英语》第1册的内容之前,必须先恶补英语基础知识,从单词语音入手,重点加强对音标的补习,让他们熟练读准48个音标,能根据音标拼读单词,真正理解一些必懂的语音知识如开音节、闭音节、重读;识记元音字母在不同音节中的发音规律和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并将其运用到学习、记忆单词中去。再讲授一些基本构词法,让学生了解并熟记那些常见词缀,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有效学习英语单词,迅速扩大词汇量,消除英语学习的主要障碍。然后通过一些典型的实例和简图,对基本句法结构、动词时态、语态等,由浅入深系统地讲授基本的语法知识。另外,在选上《新世纪高职英语》第1册的内容的同时,还给予学生相关的英语运用能力B级考试指导及训练,组织学生参加英语运用能力B级考试,设法帮助他们通过B级考试,为第二阶段的英语个性化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个学期为第二阶段。第二阶段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实施个性化教学,使不同学生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具体做法如下:

3.1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设多种个性化教学英语课程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知识的重要保障。满足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化英语学习需求的前提就是掌握每一名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只有想学生所想,才能教学生所想学。所以,在实施个性化教学之前,及时学期英语常规教学结束后,对全校大一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兴趣、需求和学习方法、困难等进行调查,针对学生的兴趣和不同需求制定多口径、个性化英语教学培养方案,开设多种英语个性化教学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有《高职高专英语》综合课程,针对需要巩固英语基础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的学生开设;《英语听说》课程,针对想加强英语语言输出,提高听说实践能力的学生开设;《英语等级考试》课程,针对要参加英语等级考试、提高应试技巧的学生开设;《英语影视欣赏》,为对英语影视有兴趣,喜欢表演且在英语学习上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医护英语》,为打算学习医护专业英语,提高专业范围内的英语能力的学生服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兴趣,参加不同英语课程学习。每个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所有学生都能够尽其所能取得较大进步。

3.2针对教师的综合特质,安排不同类别英语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个性化教学依靠教师实现。因而不同类别的英语课程的教学必须充分考虑教师自身的综合特质(性格、专业素养和教学优势等),才能使教师真正发挥主导作用,才能在教学中既做到扬长避短,又充分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性格开朗、健谈、英语口语流畅的教师更适宜上《英语听说》课程;修过医学英语的教师讲授《医护英语》会更加得心应手。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自己各方面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设计,要学会给自我“量体裁衣”,要把自己的个性融入到教学中,在规范教学的基础上形成较为突出的教学方式、方法、技巧;形成相对稳定、较为鲜明的教学特征;形成充分展示教师独特个性且相对稳定的教学特色,从而使教学活动富于个人魅力,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

3.3充分利用多媒体和英语教学网站辅助教学目前,我校拥有五间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语音室及有两个英语教学网站(柳州医专英语教学网和天使英语角),这使得大班英语个性化教学取得成功有了技术保障手段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作为英语教学的辅助手段,通过集声、文、图、像于一体的现代化展示方式,来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原本枯燥的英语教学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进行;同时英语教师还要适时指导学生上学校的英语教学网站去选择自己需要的英语学习内容进行学习,或和老师、同学进行在线互动,解决英语学习疑难问题,满足学生不同兴趣和英语自主学习的需求;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网上获取英语信息,而且可以积极地向网络发送信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潜力,积极有效地进行英语学习。

3.4采用多种不同的评价标准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先天素质、生活和学习背景的差异使得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水平各有不同,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也不一样。若按统一的标准,以一把尺子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带来的是多数学生的自卑感和失败感。所以,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用多把尺子对不同学生实行不同的个性化的评价标准、内容及方法。扬学生现有之长、挖掘潜在之长、拉动弱势有所改观。对英语学困生要擦亮双眼,敏锐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肯定,把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对中等生的评价要有激励性,适时指出其不足之处,并为其指明努力的方向;对优等生的评价要带有竞争性,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这样,就能为每个学生评出自信,评出自尊,评出学习和发展的动力。

3.5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当前,我校高职高专学生修英语课的总学时仅112学时,离《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规定的180~220学时相去甚远。学生要在这么短的课堂时间里实质性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是极其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而英语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无疑可以为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需求和兴趣,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辅助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如周一至周五早上,学生在上课前利用至少半个小时朗读英语;在下午放学后至晚自习这段时间,充分利用校园调频广播播放英语等级考试听力内容、英语歌曲、英语故事等,让学生有尽可能充足的英语洗耳;在晚自习和周末开放语音室,让学生根据需要播放英文原声电影、听读各种英语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到圣诞节等西方重要节日时请外籍教师到学校和学生联欢;通过学校、系部,学生疯狂英语社团,班级等定期开展其他课外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歌曲比赛、英语戏剧表演、英语角等活动。这些英语课外活动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满足学生英语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水平和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医学类论文:对医学类独立院校双语教学探析

摘要:医学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双语复合型人才,双语教学为中国医科类大学和世界教育高等教育的竞争、交流和合作,提供了最重要的保障。目前的医学独立院校由于差距大、起步晚、生源基础差等一系列问题实施双语教学还存在巨大困难,就此在双语教学的目前现状、教学模式、师资、教材等方面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医学独立院校 双语教学 英语 教学改革

1 双语教学的本质含义和现状。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源于美国,意思是“TwoLanguages”,即两种语言。在我国,双语教学主要是指汉语与英语相结合。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医学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提高医学生查阅英文医学文献,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使学生不仅掌握必要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学会用外语进行思考和表达,最终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医学专业知识的人才。特别在医科类独立院校,存在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学生必须掌握更多的技能才具有市场竞争力。

2 医学院校实施双语教学的难点表现。

2.1 学生人数多、英语水平不平衡难以因材施教。

众所周知,教育的境界就是“因材施教”。可是目前中国的医学院校因为年年扩招人数众多,以我院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为例,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常常一个教师的课堂上有八九十名学生,有的甚至还存在一堂课有100~200 的学生,还怎么样针对学生的英语程度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因材施教?而欧洲和美国的师生比例要低很多,一个教授的课堂上也就是20个学生左右。并且欧洲和美国的高等学府,都很注意国际留学生的引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往往更能快速的提高的英语,同时专业知识的提高也很快。而我们的课堂上,很少有国际留学生,都是众多中国本土的学生,没办法创造很好的英语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意境。

2.2 担任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实施双语教学,师资是关键。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外语水平较高的教师越来年轻化,他们具备的医学专业知识及教学经验一般不够丰富, 很难地把握专业课程的理解与传授;而医学知识丰富的教师其外语水平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相对低下, 在使用英语讲解课程方面存在着诸多障碍,教师本身都无法实现“英语思维”,就更别提对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了,因而难于胜任双语教学任务。鉴于此,实际目前的双语教学主要是对英文教材内容进行翻译,使专业课成了变相的英语课,既影响了专业内容的信息量和讲解深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双语教学的课程目标。

2.3 教学方法陈旧单调。

师资的匮乏导致双语课程的开展勉为其难,多数教师已经无暇顾及双语教学方法的探索与革新,同时由于受传统外语教学观念的影响,大多数教师习惯于借助语言工具单纯传授专业知识,沿袭“以译代讲”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比较常见,缺乏师生互动,没有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双语教学的氛围中来,教学效果难尽如人意。

2.4 内容实用的外文原版医学教材匮乏。

教材选择很重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使用原版教材是双语教学的应有之义。直接采用原版教材,虽然有语言优势,但是存在价格昂贵、内容陈旧、重复引进等弊病,而且其编写体制与我国现有规划教材差距很大,比如某些基础医学教材中的正常值范围等与国内有很大差距,有些则篇幅往往很大,专业词汇过多,内容与我国现行教学基本要求不太一致,有时还相差较大,因此实用性较差;如果将中文版规划教材翻译成英文,优点是与现有教材匹配,且价格便宜,缺点是难以保障英文的质量[5]。

3 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3.1 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学校须对学生外语基础、师资情况、课程教材等因素综合考虑,逐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并推广双语教学。

3.2 突破瓶颈,深化改革,科学发展。

加强双语师资培养、课程的开发、教材的建设、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寻求政策制度支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双语教学是“国策”,更是高校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决策者应从人才培养和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参与,不断激励高校进行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鼓励高校逐步建立并完善有效的双语教学体系,使高校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增强其内在体魄,从而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重点在师资和教材上。

3.3 理顺关系,注重实效,服务社会。

处理好双语教学与母语教学、学科教学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达成共赢。同时,注重实施效果,为社会发展服务。

双语教学是我国教育领域的新举措,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医学独立院校实施双语教学是实现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医学类独立院校的双语教学还处在起步和尝试阶段,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还存有较大的分歧。我们应当在积极的探索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双语教学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努力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医学类独立院校发展的双语教学之路,以取得的教学效果,培养出高水平的、适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医学专门人才。

医学类论文:医学类高职体育教学革新

1研究对象

以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4所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大量有关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文献资料,并收集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4所学校的体育教学大纲、教学文件。

2.2比按法

通过对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教学文件的比较,找到其中的差别和特点,为此次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2.3逻辑分析法

对调查所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使整个研究过程和结果更加严密、科学。

3结果与分析

3.1传统体育教学思想阻碍了医学妻高职高专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传统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和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过分强调课堂结构,学生的练习受到影响,整个过程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使其陷入规定的教学模式之中。体育课的形式单一,内容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其他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并且在课堂中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固定的模式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使其失去了对体育课的兴趣,没有达到体育课所要求的多种教育的作用。

3.2体育教师曲思1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学妻高职高专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虽然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提出了各种教学口号,如“快乐体育”,但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的大部分体育教师仍然采用以运动技术的教育为中心的模式,教师讲解、示范成为体育教学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方法。学生只是机械地按教师的要求练习,其智力得不到开发,思维受到限制,创造力更是丧失殆尽。体育教师强调考试项目的练习,使学生形成了重点练习考试项目的习惯,对其他的教学项目不感兴趣。

3.3学校领导的思想阻碍了医学妻高职高专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学校领导的思想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的领导一般对体育教学不太重视。有的领导没有认识到学校体育教学对学校、对学生的作用和意义。大部分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的体育设施落后,师资配备不够。

3.4学生的思想阻碍了Il学妻高职高专学校体育教学曲霞展学生对于体育教学有不同的看法:(1)学生学习态度的问题。有的学生是被动学习,为了考试去学,甚至只练习考试项目,其他的项目不认真练习。(2)学习积极性不高。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的教学大纲和内容,并不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指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的体育教学。3.5学校的实际情况阻碍了医学妻高职高专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方法比较陈旧落后,在学科中心论的影响下,体育课必然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置于“被管理、被训练”的被动地位,强调程式化、成人化、专业化、训练化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厌学情绪,使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的发展都受到限制。

4结论与建议

4.1退用跣代般学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论的基本观点包括:(1)发展的观点。通过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又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并且将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统一在教学过程中。(2)主体性观点。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在教学中应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应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位置。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没有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将难以发挥其作用。

4.2体育教师自身思想的转变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当然,只有教师真正认识了教学中自己的地位和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教师也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如此,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才能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4.3正确处理好教师一学生和教-学之闻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而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就会时时处处激发起学生创造的兴趣,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体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不失时机地加以正确指导和引导;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真正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努力创设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无畏精神,放开他们的手脚和大脑,让学生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教师。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乐于参与,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

4.4改变学生学习体育的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自主支配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但这不等于“放羊式”教学,也不等于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对学生予以指导和帮助,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是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相对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订学习进度计划,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提倡有情感的投入学习,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认知活动能进行自我监控,做出相应调适,凸显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展;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答。教学中应组织学生围绕课堂提出的问题,积极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

医学类论文:医学类职校体育教学评析

1研究对象

以湖南省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体育教学评价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使整个研究过程和结果更加严密、科学。

3结果与分析

本文对湖南省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体育教学的评价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设计了35项有关教师体育教学评价的指标,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因子分析。首先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3303.567,相应的概率P接近0。说明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阵有显著差异。同时,KMO值为0.667,根据Kaiser给出的KMO度量标准可知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分析旋转后的因子成分矩阵,35项指标可以归为9个公共因子,旋转后的9个公共因子累计贡献率为71.35%,用9个公共因子代替35个指标,可以概括原始变量约七成以上的信息,因此可以认为9个公共因子可以解释大部分变量。由表1可知,指标l7、20、23、6、19、5⋯2116⋯947在第1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第1个因子主要解释了这12个变量,可解释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析类方向因子。指标12、11、3、8、10在第2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第2个因子主要解释了这5个变量,可解释为教法分析类方向因子。指标31、30、28在第3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第3个因子主要解释了这3个变量,可解释为教案教具分析类方向因子。指标27、29、25、26在第4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第4个因子主要解释了这4个变量,可解释为讲课能力类方向因子。指标22、21在第5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第5个因子主要解释了这2个变量,可解释为教学资源利用分析类方向因子。指标35、32、33在第6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第6个因子主要解释了这3个变量,可解释为教学答疑分析类方向因子。指标13、18在第7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第7个因子主要解释了这2个变量,可解释为学情分析类方向因子。指标l5、l4在第8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第8个因子主要解释了这2个变量,可解释为学法分析类方向因子。指标24、34在第9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第9个因子主要解释了这2个变量,可解释为教学组织能力类方向因子。根据因子分析各因子得分隋况可写出9个因子得分函数,例如F1=0.105指标1+0.134指标2—0.001指标3—0.057指标4⋯⋯一0.114指标34+0.018指标35。由此可见计算9个因子得分变量的变量值时,指标19、3、30、26、21、35、13、15、34,以上7个指标的9个得分函数中得分系数值、权重较高。这说明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应该重点评价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与教材、学生相联系,评价体育教师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是否,评价教案设计的思路是否清晰,评价讲课过程中整个思路、清楚,能否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评价在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评价教师怎样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评价学法的设计是否体现充分考虑到学情,评价在整个课堂上教师是否有很强的组织、调控能力。同时,作为一名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的体育教师可以根据以上7个重点评价的指标对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进行完善、提高。

4结论

1.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情况可以归纳为9个因子,分别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析类方向因子、教法分析类方向因子、教案教具分析类方向因子、讲课能力类方向因子、教学资源利用分析类方向因子、教学答疑分析类方向因子、学情分析类方向因子、学法分析类方向因子、教学组织能力类方向因子。

2.根据l0个因子得分函数及权重可知: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应该重点评价指标19、3、3O、26、21、35、l3、15和34。

3.根据因子分析综合评价得出的计算公式分析,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体育教学的评价应该重点评价体育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析、教法分析和教案教具分析三个方面。

医学类论文:医学类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一、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能否在有限的几次(约24个学时)实验中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呢?这一直是困扰我们化学教学的一个问题。我们希望能通过一种适当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自1996年起,我们教研室已在历届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中尝试进行了《分析化学》实验考核,以期通过考核的形式来促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经过多年摸索和完善,总结出一些经验并取得一定成绩,现已作为教学工作中的一项主要内容而固定下来。在实验考核的设计上,我们充分考虑了课程特点,分析化学的定量分析以称量,滴定为主,在实验课教学中我们开设了天平操作练习,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沉淀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等实验内容。相应地,我们的考核针对学生平时所做的训练,考核点侧重于如下方面:天平操作技能考核,滴定操作技能检查,实验报告及数据处理的完成能力,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滴定实验,从实验仪器选择,洗涤,称量到滴定,记录,处理数据并当堂完成书面报告,以逐项检查学生的实验能力。

1、为了达到公平给学生分数,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评分细则和考核成绩单,以期每项操作都有据可依,有分数可查。

2、为了对数据的性提供真实的依据,每位监考教师均同时独立完成该项实验,将结果汇总取可信的平均值做参考真值。

3、为了防止学生涂改伪造数据的情况,学生每一项数据都由监考教师记录下来。我们特设天平考核成绩单和滴定操作成绩单,二卷分开由监考教师记录。

二、实验考核的积极意义

通过历次实验考核的情况来看,实验考核对考核学生实验技能掌握方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切实反映出学生平时实验中的一些典型问题,平时学生二人一组合作,互相依赖性较强,有的学生实验动手少,更有甚者,上课时聊天说笑,这些学生考核时暴露的问题就很多,很明显的表现出仪器操作不熟练,甚至不会使用。

2、平时实验报告抄袭情况比较普遍,单凭报告的书面情况并不能反映实验课的真实成绩,尤其不应作平时成绩使用,采用考核的形式就能真实的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及时对错误操作加以修正。

3、针对学生对分数比较敏感的情况,采用考核为成绩形式,更能促进学生在平时实验过程中尽量积极主动的参与实验,打破依赖性,间接的也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从近十年的成绩情况来看,96届成绩在70-80分之间为主,后几届成绩便逐步提高,80分以上学生居多,个别学生甚至可拿90分以上了,这也使我们深切感到,在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中,实验考核是督促、检查学生应用能力的好方法。

三、实验考核的不足之处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方面,这几年的实验考核也反映出很多不足之处:

1、尽管我们已努力将评分细则做得尽可能细致,但也不能做到体现全部学生的真实实验水平,尤其是对那些技术较差的学生,因为他们在临考前突击复习仪器操作及注意事项之后,就能尽量避免平时出错多的地方,虽然速度比别人慢了很多,但关键分数还是可以拿到,而我们对训练程度没有很明确的评分加以区分,这样的话,不太容易拉开档次。

2、独立完成一个实验比较费时间,大约需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个别学生做2个小时以上的也有,没有对完成时间加以具体限制。

3、学生的度,精密度往往较差,达到分析要求的也许只有10%左右,这样看来,评分细则在反映结果上有不足之处,不能真实反映实验技能的优差程度。

鉴于这些情况,我们做了一些初步的改进设想,比如,增加实验考核书面答卷部分,从理论及实践认识上考察操作技能的掌握水平;适当提升性精密度所占分数,来考察学生实验程度;为了节省时间可将一个实验分成几个部分(因有书面答卷形式,故操作份量可降低些)每个学生只需针对性的完成一部分,另外,明确规定截止实验时间,防止拖堂不完成情况发生。

近几年在分析化学实验考核的推广中所获得的一点经验,总的来说,采取实验考核是有必要的,而且是很重要的,它不仅可以考察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也可作为实验课教学的辅助推动力,促进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仍会不断将其考核内容及形式加以完善,以获得更好的效果,真正做到充分体现分析化学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性,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医学类论文:学院医学类双语教学探索论文

摘要:医学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双语复合型人才,双语教学为中国医科类大学和世界高等教育的竞争、交流和合作,提供了最重要的保障。目前的医学独立院校由于差距大、起步晚、生源基础差等一系列问题实施双语教学还存在巨大困难,就此在双语教学的目前现状、教学模式、师资、教材等方面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医学独立院校双语教学英语教学改革

1双语教学的本质含义和现状。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源于美国,意思是“TwoLanguages”,即两种语言。在我国,双语教学主要是指汉语与英语相结合。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医学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提高医学生查阅英文医学文献,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使学生不仅掌握必要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学会用外语进行思考和表达,最终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医学专业知识的人才。特别在医科类独立院校,存在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学生必须掌握更多的技能才具有市场竞争力。

2医学院校实施双语教学的难点表现。

2.1学生人数多、英语水平不平衡难以因材施教。

众所周知,教育的境界就是“因材施教”。可是目前中国的医学院校因为年年扩招人数众多,以我院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为例,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常常一个教师的课堂上有八九十名学生,有的甚至还存在一堂课有100~200的学生,还怎么样针对学生的英语程度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因材施教?而欧洲和美国的师生比例要低很多,一个教授的课堂上也就是20个学生左右。并且欧洲和美国的高等学府,都很注意国际留学生的引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往往更能快速的提高的英语,同时专业知识的提高也很快。而我们的课堂上,很少有国际留学生,都是众多中国本土的学生,没办法创造很好的英语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意境。

2.2担任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实施双语教学,师资是关键。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外语水平较高的教师越来年轻化,他们具备的医学专业知识及教学经验一般不够丰富,很难地把握专业课程的理解与传授;而医学知识丰富的教师其外语水平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相对低下,在使用英语讲解课程方面存在着诸多障碍,教师本身都无法实现“英语思维”,就更别提对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了,因而难于胜任双语教学任务。鉴于此,实际目前的双语教学主要是对英文教材内容进行翻译,使专业课成了变相的英语课,既影响了专业内容的信息量和讲解深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双语教学的课程目标。

2.3教学方法陈旧单调。

师资的匮乏导致双语课程的开展勉为其难,多数教师已经无暇顾及双语教学方法的探索与革新,同时由于受传统外语教学观念的影响,大多数教师习惯于借助语言工具单纯传授专业知识,沿袭“以译代讲”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比较常见,缺乏师生互动,没有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双语教学的氛围中来,教学效果难尽如人意。

2.4内容实用的外文原版医学教材匮乏。

教材选择很重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使用原版教材是双语教学的应有之义。直接采用原版教材,虽然有语言优势,但是存在价格昂贵、内容陈旧、重复引进等弊病,而且其编写体制与我国现有规划教材差距很大,比如某些基础医学教材中的正常值范围等与国内有很大差距,有些则篇幅往往很大,专业词汇过多,内容与我国现行教学基本要求不太一致,有时还相差较大,因此实用性较差;如果将中文版规划教材翻译成英文,优点是与现有教材匹配,且价格便宜,缺点是难以保障英文的质量[5]。

3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3.1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学校须对学生外语基础、师资情况、课程教材等因素综合考虑,逐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并推广双语教学。

3.2突破瓶颈,深化改革,科学发展。

加强双语师资培养、课程的开发、教材的建设、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寻求政策制度支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公务员之家

双语教学是“国策”,更是高校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决策者应从人才培养和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参与,不断激励高校进行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鼓励高校逐步建立并完善有效的双语教学体系,使高校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增强其内在体魄,从而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重点在师资和教材上。

3.3理顺关系,注重实效,服务社会。

处理好双语教学与母语教学、学科教学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达成共赢。同时,注重实施效果,为社会发展服务。

双语教学是我国教育领域的新举措,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医学独立院校实施双语教学是实现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医学类独立院校的双语教学还处在起步和尝试阶段,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还存有较大的分歧。我们应当在积极的探索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双语教学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努力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医学类独立院校发展的双语教学之路,以取得的教学效果,培养出高水平的、适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医学专门人才。

医学类论文:生物学和医学类的论文写作指导

摘要:在生物学和医学类科技期刊的来稿中,多数研究论文都涉及到目标物质的分子大小,但作者在描述物质分子大小时使用的物理量却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回顾“相对分子质量”等相关物理量的概念,指出其在运用当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道尔顿;分子量;相对分子质量;量和单位;量符号

1引言

在生物学和医学研究论文中,常会碰到一些看似简单,实则使人头痛的物理量、计量单位和符号问题。例如,作者常常需要对研究的目标物质进行描述,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其分子大小。在我们的编辑实践当中发现,来稿中很多研究论文在描述关于物质分子大小时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多数研究论文仍然使用“分子量”这一物理量,以“道尔顿”或“千道尔顿”为单位(××D或××kD)来描述;有的使用了“相对分子质量”这一物理量但是书写却不正确;只有极少部分论文正确地使用和书写了这一物理量。究竟应如何正确使用?

2描述物质分子大小的物理量

对所研究的原子和分子的质量进行描述,以往多使用“道尔顿(D)”这一单位。英国化学家JohnDalton(1766-1844)是近代化学之父,在化学方面提出了定量的概念,总结出了质量守恒定律、定比定律和化合量(当量)定律。在此基础上,1803年又发现了化合物的倍比定律,提出了元素的原子量概念,并制成最早的原子量表。人们为了纪念道尔顿,以他的名字作为原子质量单位,定义为12C原子质量的1/12,1D=1/Ng,N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以往我们常用的描述物质分子大小的物理量是分子量,它是“单质或化合物以分子形式存在时的相对质量”[1]。我们知道,以一个12C重量的1/12为标准,其他的原子质量同这标准相对照得出相对质量,称为这个原子的原子量[2]。分子量是物质分子或特定单元的平均质量与核素12C原子质量的1/12之比,等于分子中原子的原子量之和[3]。

对于分子来说,一个分子的质量,用道尔顿表示时,应该是“蛋白质A的质量为××道尔顿”。因为分子量为该物质的分子的质量与12C原子的质量的1/12之比,所以如果说“蛋白质A的分子量为××道尔顿”,乃是不正确的表示方法。

3国家标准中规定的物理量

道尔顿是核物理与反应堆技术中惯用的质量旧单位,自1960年起,用原子质量单位(u)代替它,规定1dalton=1u≈1.6605402×10-27kg[4]。

作为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现行有效的1993年修订的国家标准《量和单位》选择了“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这两个物理量名称,并在GB3102.8—93的引言中说明:“本标准中的相对原子质量Ar和相对分子质量Mr,以前分别称为原子量和分子量,在使用中,应有计划地逐步采用本标准的名称。”

所谓相对原子质量Ar是指“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与核素12C原子质量的1/12之比”,即Ar=m/mu(m为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指“物质的分子或特定单元的平均质量与核素12C原子质量的1/12之比”,即Mr=m/mu(m为物质的平均分子质量)。它们是量纲一的量,其单位为1[5]161。

4正确运用“相对分子质量”等物理量和单位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道尔顿当初提出原子量的概念时指出,“同一种元素的原子有相同的重量(weight),不同元素的原子有不同的重量。”因此“atomicweight”在中文里翻译成了“原子量”。但是当时重量和质量(mass)是相同的概念,实际中获得的都是原子的相对质量,但仍然称作原子量,这也许是原子量和分子量的单位一直用“道尔顿”的原因。

但国家标准中规定了应当使用“相对分子质量”来描述分子的相对大小,那么,关于道尔顿(D),在现实中用作“原子质量”或“分子质量”单位时,原来的1D=1u;用作“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时,原来的1D=1,即其单位为1。

虽然“道尔顿”属非SI单位即非法定计量单位,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鉴于目前科学界尚有大量使用“D”或“kD”的文献存在,在某些类型的论文写作中,作者往往会坚持在某些数据中使用“D”或“kD”。例如在综述类论文中,被引用文献数据中“D”常常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有人[6]认为应尊重作者的选择,虽然期刊中会出现“非法的”D,但不应视为“违法”。超级秘书网

5正确运用“相对分子质量”的量符号

既然明确了描述物质分子大小的物理量,在使用“相对分子质量”这一量符号时,很多期刊没有能把握,造成了很多错误。在国内免疫学相关的7本杂志以及其他生物学、医学类的杂志,发现在稿约、正文以及SDS-PAGE、Westernblotting等结果图中,“相对分子质量”这一量符号出现了很多种写法,如:Mr、Mr、Mr、Mr以及仍然沿用kD为单位等多种情况。那么,究竟应该如何书写这一量符号呢?根据科技书刊外文字符使用规范[5]197-201:量符号、代表量和变动性数字及坐标轴的下标符号应用斜体;量符号中除表示量和变动性数字及坐标轴的下标字母用正体。根据这一原则,相对分子质量中M是量符号,应用斜体;下标r是relative(相对的)的首字母,不是量符号,也不是代表变动性数字,更不是坐标轴符号,应使用正体。因此,正确的写法是Mr。类似地,相对原子质量的正确写法是Ar。

6结语

生物学和医学类科技期刊是广大科研工作者展示其学术成果的舞台,要科学地将一系列学术成果展现出来,要实现科技期刊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就要改变人们长期以来的习惯,需要广大科(下转257页)(上接256页)技期刊编辑担负起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加强宣传和普及,需要作者和编辑同仁长期不断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医学类论文:医学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路

摘要: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近些年来,医患关系间的不和谐因素不断凸显和升温,医学类高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工作更为重要和紧迫。本文从图书馆影响校园文化的四个方面即物质条件、制度文化、精神建设、馆藏文献的前三个方面出发,阐述图书馆在促进医学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引导作用和具体实施方法,以期达到服务育人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医学类高校;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

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医疗水准和服务质量的要求大幅度提升。但与之不对应的是医疗行业从业人员的医德和精神文明程度相对低下,从而一度导致了医患关系的紧张。这一情势给培养医用人才的医学类高校敲响了一记警钟,让医学类高校意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生医师医德和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医学类高校三大支柱之一和担负校园文化建设主阵地的高校图书馆也面临着更为重大和严峻的任务。然而遗憾的是虽然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早在2004年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曾就高校如何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以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过详细的阐述和指导[1],但针对医学类高校如何更为有效快捷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至今很少涉及。使得众多医学类高校没有行之有效的模式可遵循,仍沿袭着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无形中削弱了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本文基于这一缺失,在总结现有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实际,加以综合和延伸,着重探讨医学类高校在促进自身文化建设中特殊而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的同时,期望可以有效地促进医学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达到服务育人的目的。高校校园文化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导下的,由高校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可以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四个部分[2]。其中与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紧密相关的是前三个部分。医学类高校图书馆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要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四个部分中具有自身特色的方面,既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更应该把如何建立学生的医德和提高精神文明水平通过适合的活动和实践寓教于乐地灌输给学生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进行[3]。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物质文化方面,图书馆应尽力为师生提供一个技术先进、使用方便和层次性高的借阅环境。在这方面,除了更新馆内硬件设施,美化室内环境,增大医学类图书购进数量和范围等基础工作外,分馆还要注重细节管理,如定期购进有关提升学生素养、减轻心理压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或是针对医护人员素养和建立与患者信任关系等方面的图书,放置于显眼的位置,并通过展板、微信平台等媒介进行大力宣传,提升这类图书在学生中的借阅率[4],也可以在分馆独立出一片空间,放置舒服美观的座椅和绿色植物,并为之取名研讨休息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可以以书会友,方便师生进行交流,进行互相了解或就某个议题进行探讨,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成长[5]。同时,可以制作精美的借阅提示语展牌,在常规的说明前面加入一些激励警醒的名言,如“视自己为患者的家人,爱戴、尊重每一位患者”、“为了让患者早日康复而努力学习”、“今天你在这里挥汗如雨,明天你将收获患者的信任”等。这些提示语的目的是在鼓励学生不要荒废时光、要勤奋学习的同时,提醒他们作为一名未来的医务人员应早早树立以患者为亲人的责任意识[6]。

对学生进行精神文化教育是分馆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教育的重头戏。但是精神文化教育的开展说起来简单,真正执行起来却有难度。如果仅仅进行宣传,难免会变成形式主义,学生也会感觉枯燥,达不到应有的目的。为此分馆将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相结合,主打通过宣传与活动相结合的方式,生动深刻地对学生进行教育[7]。分馆首先举办了吉祥物海选,组织全体学生为分馆设计一个吉祥物作为“形象代言人”,这个吉祥物需要具备的特质是可爱、博学和亲和力,易于为学生们接受,通过评选最终确定吉祥物的样子,这样做既方便分馆开展活动,也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为了更进一步加深图书馆与各院系及学生间的沟通合作,分馆还进行了两项前期准备工作:一方面加强与各院系间的联系,即除了进行正常的工作沟通外,分馆还每年邀请各院系有关领导进行联谊活动,如文艺表演、图书馆知识PK、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等,目的是让各院系更加了解图书馆工作,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另一方面加强与各院系学生会的联系,建立读者协会,由学生和分馆共同主持活动,目的是让活动更亲民、更具时代特点,让更多的学生有兴趣参与其中[8]。在分馆举办的各项活动中,分馆采取边进行、边探索和边改进的策略,即如果活动比较成功,就作为经典活动保留下来;如果有缺陷,就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同时,根据学校每年教学目标的不同添加或删除相应的活动。下面就推荐几个分馆近几年举办并成效不错的活动。及时个推荐活动是以宣传为主的“今日报告厅”活动,即聘请专家或博学人士来馆作报告。报告会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前辈医务工作者在专业和医德方面的言传身教,邀请医学界技术精湛并且医德高尚的专家作报告;另一类是为了指导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尽快适应社会的能力,邀请有关社交、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专业人士作报告。

2014年分馆曾请到了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首席医师、82岁高龄的陈教授来馆报告。这位“德艺双馨”的老教授技术精湛、责任心强并富有同情心,经常替困难的患者垫付药费;退休后仍坚持学习,在图书馆经常可以见到他头发花白的身影。很多学生反应在听完报告会后对这位老前辈的敬意油然而生,相信这会对他们励志成为合格和的医药工作者产生深远和积极的影响[9]。第二个推荐活动是以分馆与学生互动为主的“齐欢乐”活动。如评选分馆“年度十佳读者”,在肯定爱读书学生的同时,鼓励更多的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还有我们举办的“读者见面会”,定期邀请各院系学生交流读书心得,听取学生对分馆建设和图书购进方面的好的建议;在每年年底我们都会举办“师生文艺汇演”,邀请教师、学生和馆员共同表演节目,通力完成游戏项目[10]。这项活动虽然传统,但却有效地消除了图书馆与师生间的隔膜,鼓励了更多学生走进图书馆,畅游书海。推荐的一个也是分馆的主推活动是以学生参与为主的“读书节”系列活动。活动宗旨是促进学生对读书的热爱,并通过历届学长与学弟学妹间的传承,激发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11]。首先,分馆每年会在年底举办“搜书比赛”,即分别在不同的书库内指定三本书,由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将这三本书找出,用时最短和率较高的学生获胜[12]。这项活动的初衷是加深学生对图书及书库的了解。而事实证明,学生在熟悉书库各类图书位置的过程中认识了更多的图书,从而间接地扩充了知识面。其次,图书馆会定期举办“我的大学生活征文比赛”,征文主题既有与时下热点话题有关的内容,也有与学生实际生活和实习工作有关的内容。如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学生对莫言作品的阅读兴趣大增,为此,分馆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后举办了“走进大师,诵读经典”的征文活动。此次活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图书的借出率由于过高,学生不得不提前预定。

学生们通过比赛,在了解大师作品的同时,也对大师的写作历程和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激励了他们为了理想而努力的斗志[13]。在每年毕业季前后,分馆还会举办针对实习期学生的“我的实习生活”征文活动。鉴于医学专业毕业生必须进入各类医院进行实地实习,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即将走进社会的学生静下心来总结大学经验、了解工作性质、做好应对心理的同时,与仍在校学习的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些求学和工作经验,让这些还处于懵懂期的学弟学妹们得到专业和思想上的传承[14]。同时为了更进一步教育学生,分馆还会联络各院系团委组织“医者仁心”的活动,即组织各院系老师和学生走进周边养老院和福利院,为老年人及孤儿举行义诊和义工活动,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医德和责任心。这项活动最为深入人心,其实际感召力较大,深受学生的喜爱。通过医学部分馆这几年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边探索边实践,校园的学习和精神文明风气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学生更勤奋地入馆学习借阅,阅览室常常座无虚席,图书借阅量每年以每生4%的比例逐年上升。读者协会的入会率以每年20%以上速度递增,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增加了和患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对患者的切实需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做义工的过程中树立了医德意识,提升了自己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实践证明,只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秉承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医学类高校图书馆必然可以在边探索边改进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主阵地的作用,更高效更有力地推进医学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社会输送更多技术水平和文化素养双过硬的复合型高尖端医用人才。

医学类论文:医学类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分析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促使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在网络环境下的医学类专业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为医学类院校教学质量提高提供有力支持。基于此,对网络环境下医学类专业学科院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为医学类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医学类院校;网络环境;教学管理信息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网络信息技术也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网络环境下的医学类院校教学管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但是由于网络环境本身的复杂性,在给医学类院校教学管理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医学类院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在网络环境下的医学类院校教学管理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减少和杜绝网络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医学类院校的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保障。

一、当前网络环境下医学类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不够健全。虽然很多医学类院校结合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发展建立了相应的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并且为了确保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水平还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这些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的制定是为了配合信息化管理方式而制定的,没有考虑到医学教学管理实际与信息化建设管理的相融合问题,很多医学类院校实行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这成为网络环境下医学类院校发展受到阻碍的主要因素。

2.没有树立科学的教学管理理念。没有树立科学的教学管理理念是指目前医学类院校的教学管理理念无法满足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对医学类院校发展提出的要求。网络环境下的医学类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涉及医学类院校教学、管理和运维的各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但是目前很多医学类院校没有认识到整个问题,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网络环境下的管理系统建设缺乏战略性,开发的层面较浅,没有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医学类院校发展和管理目标进行统一,使得教学管理系统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3.教学管理系统存在问题。当前医学类院校的教学管理系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医学类院校使用的教学管理系统与其他本科类院校是一致的,但是医学类院校与其他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和办学模式是存在不同之处的,相应地,在教学管理方式以及工作流程方面也存在相当大的区别,因此目前医学类院校使用的教学管理系统并不能适用于自身的教学管理实际,教学管理系统的适用性不强。其次,教学管理系统中各个板块或者说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兼容性不够,管理系统建设缺乏相应的统一的规划,各个子系统,如教务处、学生处等这些系统之间存在较大的资源和数据冗余,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学管理系统的科学性。

二、网络环境下医学类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健全基于网络环境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制度。为了确保网络环境下医学类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科学发展,医学类院校必须成立相应的信息化管理机构对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建设。首先,要制定相应的制度确保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医学类院校专业教学和发展相适应,确保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统一性和协调性。其次,要建立符合医学类院校教学特点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管理制度,这是确保医学类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有效发展的重要保障。

2.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管理理念。网络环境下医学类院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需要医学类院校的管理者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要及时认识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从战略层面对医学类院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首先,医学类院校的管理者要与时俱进,探索网络环境下教学管理的新方式,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推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其次,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创新管理模式,将先进技术和先进理念充分融入教学管理过程中,并且在教学管理中充分尊重教师、学生的权益和地位,运用人性化的管理手段,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科学性。

3.加强教学管理系统开发建设工作。首先,要结合医学类院校的办学特点研究适合医学类院校实际的教学管理系统,可以与相应的技术公司进行合作,建设符合医学类院校办学模式、管理模式的教学管理系统。其次,加强教学管理系统中各个板块、子系统的兼容性,减少系统数据冗余,促使教学管理信息平台的统一性,强化教学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另外,医学类院校还应当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能够对教学管理系统进行及时的更新,针对问题不断地改进和优化,促使医学类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医学类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目前医学类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无法满足网络环境发展对医学类院校教学管理提出的新要求。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不断优化网络环境下医学类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提高医学类院校办学和教学水平。

作者:杨阔 李建会 单位:承德医学院

医学类论文:医学类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思考

1医学类研究生管理的特点

教育管理工作贯穿整个研究生培养体系,要求管理者依据群体特征,因材施教。医学类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具有其鲜明的特点,主要体现为:2.1管理对象复杂研究生生源多样化、复杂化,有应届生有往届生,有同专业的也有跨专业的,还包括直博、硕博连读、同等学力,在职就读等。研究生年龄层次跨度大,入学动机不尽相同。2.2管理形式分散研究生课程学习相对分散,日常研究和实践在不同的课题组进行,之后还会到不同的专科进行轮转。研究生调研、出差流动性也较大,管理者和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较为不便。2.3教育资源短缺首先表现为师生比例严重失调。临床导师身兼数职,既是本学科的带头人或医疗骨干,同时又要完成研究生指导、进修生带教、本科生教学等工作,他们在教学上的付出却报酬甚微,导师精力有限,主动性得不到激发;第二是科研经费和科研条件不足。高校科研经费和科研条件是有限的,扩招后人均占有科研经费、仪器设备总值等毫无疑问会降低。此外,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快速增加,管理者数量与研究生数量比例失衡,研究生管理者工作量增大,管理效率低,效果差。

2存在问题

2.1管理理念陈旧落后

研究生自身知识水平高,对事物有自己的认识和想法,现实管理工作中往往“管”(管制,强制性规定)的较多,“理”(办理,提供服务)的不够,管理过程中往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管理工作拘泥于日常事务管理,缺乏内涵建设、更不能谈及国际化接轨。

2.2管理模式单一滞后

我国大多高校均实行校院二级管理模式,即研究生培养由学校的研究生处负责,各二级学院在校研究生院或研究生处的领导下开展研究生教育工作。但实际运行中院系被动接受任务较多,主动参与管理较少。管理系统的平台差异和权限问题也会导致管理信息不能共享、信息通知不及时,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复工作。

2.3培养质量良莠不齐

研究生培养质量涵盖研究生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包括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质量、社会服务质量等多个方面。诸多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我国的研究生质量现状不容乐观,学生素质逐年下降,基础理论知识薄弱,论文含金量不高,学术风气过于浮躁,基础研究不被重视等。其中备受关注的是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普遍缺乏,缺少科学精神、科学思维与分析创新能力。

3对策分析

3.1创新工作思路完善现代化教学管理服务平台

管理工作延伸到研究生科学研究、学术活动的方方面面,过程中要重视学科交叉和融合和内涵建设。同时重视对研究生管理工作的科学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管理效率,提升育人效果。学校应推进研究生学术管理与社会国际接轨,积极选派研究生、管理者到国外高水平大学的相关学科和实验室开展访学研究,或进行联合培养,推动学术交流和品质资源共享。建立集教育教学信息服务、数据管理、决策支持为一体的学校网络,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均采取网络化集中管理形式,实现教学和管理信息资源校、院实时共享,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3.2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实现培养体制科学化

高校应在保障生源质量的前提下,考察学生的学术、科研和实践能力,提高招生工作质量。培养过程中科学设置专业及其课程,善于发掘学生的科研学术潜质,调动学生科学研究的积极性。通过弹性学术管理和课程设置,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导师课题和调研,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大多数医学类研究生除了参加本学科的临床医疗工作,掌握本学科常见病与多发病诊断治疗方法和基本操作的外还要求在多个学科进行临床轮转。导师指导下的集体负责制往往对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注重培养质量全程监控,引入研究生培养淘汰机制,重视论文质量,确保学位授予质量,对学位授权点进行定期监测分析,从根本上提高研究生教学管理水平。

3.3提高导师素质建设专兼结合的研究生管理队伍

提高导师队伍素质,建立合理科学的学术梯队。学校、带教单位必须进一步明确导师遴选制度,明确导师的岗位职责,真正做到评聘分离。强化导师的责任意识,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和考评,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的聘任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学校和带教单位应加大对青年导师的培养力度,建立合理、科学的导师学术梯队,同时优化人员结构、建设专兼结合的研究生管理队伍。研究生管理人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素质,必须强化服务意识,努力成为研究生信赖的管理者和教学单位、导师教师以及其他职能部门值得信任的协作者。学校应建立量化的管理考核和评估机制,努力建成一支责任明确、专业性强、办事效率高的研究生管理工作队伍。

作者:单位:

医学类论文:非预防医学类专业社会医学教学探索

摘要:社会医学在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通过社会医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本文探究如何根据社会医学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师生互动平台,旨在构建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社会医学的思维方式,提高社会医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非预防医学类专业;社会医学;教学改革

社会医学是医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社会性的医学问题及医学的社会方面的问题,是人文教学中难度较大、比较难以理解和记忆的一门涉及面较广和整体性较强的学科。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社会医学从开始的预防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逐渐扩展成为所有医学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程[1]。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社会医学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如构建了社会医学网络课程、循证医学思想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主题教学法、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法等。上述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和有效的举措,但非预防医学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往往缺乏深入的思考,停留于表面,对社会医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些缺陷。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了解我国目前主要的社会卫生问题,无法比较地分析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加之社会实践环节的脱钩和对医疗体系本质的模糊认识,更不能提出改善卫生状况的“社会处方”。有必要探索出新的适合非预防医学类专业的社会医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用社会医学的思维和视角分析和处理健康与卫生问题,以现代医学模式指导医疗卫生实践。近年来,我们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以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应新的医学发展的要求。

一、社会医学教学现状分析

国家卫生部于1980年发出了《关于加强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教学研究工作的意见》,要求医学院校,开展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教研工作[2]。此后一些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纷纷建立了社会医学教研室,并把社会医学纳入部分专业的教学计划。这是我国社会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是,目前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特别是地方医学院校并未在“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开设社会医学课程。或仅作为学年学分制医学院校有名而无实的任意选修课,绝大多数医学院校没有独立的社会医学教研室,无专任教师,以理论灌输为主,没有实习教学,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这远远不能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实现全球卫生战略目标和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3]。课程教学存在偏差,将更多的精力花在课程的理论知识部分,而忽视了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教学方式、手段单一化。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较少运用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方法,出现教师与学生交流不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等现象。学生方面:教学中发现部分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认识不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可能是由于《社会医学》作为医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未引起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足够的重视,多数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只重视专业必修课,社会医学属于交叉学科,课程内容感觉与预防医学专业的有关,出现学生只关注期末考试,不注重平时课程学习的现象。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教师忙于讲,学生疲于记,学生无暇思考,比较被动。

二、明确学习社会医学的任务,构建社会医学观念和思维模式,树立整体医学和大卫生观念

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大会发表著名的《爱丁堡宣言》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为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指出了新的方向,即要求医学生必须获得不仅对个人而且对人群的健康促进和处理疾病的能力。因此,医学生必须了解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和健康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具备健康教育、卫生管理、社区卫生及预防医学的知识[2],[4]。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它要求医学生用新的医学思维观念思考解决医学问题,社会医学正是促进医学生思维转变的重要学科。各项社会卫生和保健制度改革,客观上要求医务人员掌握社会医学知识,注重研究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问题,运用多种医学手段加强防治工作。我国已实施的执业医师考试制度把社会医学作为一门考试课程,意味着对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医学教育改革提出了加强社会医学教育的新要求[5]。

三、教学方法的优化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视野,应用网络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组织学生8~10人一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名组长。1.注重案例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在教学过程开始一周之前,将即将要进行的案例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完成对与案例相关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只有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学生才能够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观点;案例的分析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就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案例讨论小结。再分组讨论归纳意见,写出分析报告,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评。2.社会医学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让学生分组查阅相关知识点领域文献,分小组,然后制作PPT并请3-5名同学做评委全班答辩打分。让学生们自己组织讲稿,自己讲课,这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学生讲解,同学和老师打分点评,形成互动式教学模式。形成适度竞争的学习状态,这样使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并且相互配合,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习社会医学的兴趣[6]。3.微课和QQ平台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1)微课的建设。目前高校教学面临的普遍难题是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他们在别无选择的、被逼无奈的甚至痛苦的心理状态下完成学习,创造性思维能力远远没有得到发展。为此,应当结合学生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其独立观察、主动思考和沟通表达的能力,使其能自己发现问题,构思解决问题方案,归纳总结知识并加以综合运用。这是学生踏入社会后应该具备的能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老师说,学生听,锻炼了学生听的能力而弱化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微课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8—20分钟甚至更短的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目标明确、短小精悍、使用方便、资源多样等优势,易于与现代的一些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实现在线自学和教师讲授,正在逐渐被普遍认可,符合微时代人们对信息获取的实时、互动、高效的需求和注意力持续时间缩短的特征。(2)基于QQ空间平台支持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构建。所谓的混合式学习是指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结合,尤其是将面对面的课上教育方式与运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方式结合。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作为一种多人系统,QQ空间具有极其强大的合作、互动与共享性。包括:日志、相册、留言板、主页等部分,可以实现以网络为基础的学习交流讨论和资源共享等。4.建立“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组教师鼓励学生课外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活动,通过具体的科研实践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学习能力。同时,课程组教师积极参与和组织学生的课外实践小组活动及假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帮助学生设计实践活动内容,亲自参与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撰写研究和社会实践报告等方式,将课程教学从有限的课堂内的理论讲授延展到课外无限的社会实践活动中[7]。

四、改革考核方法,建立课程成绩综合考核体系

在教学考核方式上,改革终结式教学考核方式,增加教学过程的考核,改变了过去单纯以课程结束后的一次性卷面考试确定课程成绩的考核方式,突出和强调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强化过程性考核。改革只注重机械记忆的卷面考试形式,缺乏客观性、公正性,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成绩。增加对实践课程的考核,增加学生案例讨论、小组学习、课堂互动的考核比重。课程成绩的构成一般由四部分组成:考核方法为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其中平时成绩考核方法如下:出勤:占10%;平时作业:占20%;课堂互动:占10%。总之,引导学生自觉地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学生为主体”,增进师生互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由单纯的知识记忆型的被动学习,转变成思考与探索问题的主动学习,以社会医学的大卫生观和新医学模式的基本理论观点研究和探讨社会卫生问题,能够将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医学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掌握当前医疗卫生改革动态,提高医学人文素养,成为站在更高起点上的医务工作者。

作者:刘燕群 单位:江汉大学

医学类论文:医学类专升本学生思想教育方法

专升本学生是高校普通本科学生的一部分,虽然在高校中所占人数的比例相对较少,但是作为高校本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升本学生的思想问题值得关注。本文对医学类专升本大学生的特殊性、存在的思想问题及思想教育方法做如下探讨:

1医学类专升本学生的特殊性

医学类专升本学生经过三年的大专学习,其中两年的理论学习和一年的医院实习。学生掌握了医学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技能。但是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不够系统、,需要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来加强和深入。我校医学类专升本学生学制三年,其中有半年的医院实习环节,相对于普通医学本科学制5年的学生,专升本的学生通过专科和专升本获取本科学位需要6年时间。

2医学类专升本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

2.1自信和自卑的矛盾心理

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我校的学生,是各医学类专科学校中的学生,他们在以前的学校受到老师的赞赏和同学们的崇拜,能够进入本科学校继续学习,有着强烈的优越感和充分的自信。然而来到陌生的本科学校,面对人数众多的本科生,曾经高考失利的他们心里难免会产生自卑的情绪。

2.2适应能力强但缺乏归属感

医学类专升本学生通过三年的大专学习,对大学的生活较为熟悉,自主生活能力较强,学习目标明确,人际关系也能较好的处理。但是这种成熟独立让他们更显的个性,很难融入新的班级集体中。大部分同学对学校、学院甚至班级态度冷漠,各项课外活动参与积极性较差,总体缺乏归属感。

2.3学习积极主动、目标明确却急功近利

医学类专升本的学生经历了择业,找工作的艰辛,对于提升自我能力毫不懈怠。他们善于主动学习,而且学习目标也非常的明确。学习动机有很强的功利性,学习上擅长投机取巧,缺乏求真务实的精神。很大部分同学热衷于考取各类证书,他们认为这是找到理想工作的保障。

2.4思想复杂、心理问题较多

医学类专升本学生经过医院实习,跟社会接触较多,同时经历毕业求职或考研,面对前途的压力,这些经历导致他们的思想复杂,难免产生较多的心理问题。

3面对医学类专升本学生的特殊性及存在的诸多思想问题,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尤其需要关注和合理的疏通解决

3.1以入学教育为契机,通过典型,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入学教育在学生了解所在本科院校的基本概况、文化背景、教学方式和学籍管理等信息基础上。通过往届医学院类专升本学生的典型中,教育和引导“专升本”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修正消极的自我评价,恰当地认同自己。引导他们充分肯定自己在激烈的专升本考试竞争中成功胜出所具备的实力和优势,建立自信。同时教育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实践技能较强的优势和自己基础理论薄弱的劣势。最重要的是要使他们明白专升本学生与普通本科生具有一样的学业能力,会拥有相等的成功机会。要引导他们摆正心态,定位,抓紧时间进入学习状态,使自己具有更扎实的专业基础、更高的技能水平、更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从而满怀信心地融入普通本科学生中。

3.2做好班级建设,增强师生感情,让学生心有所属

在学生入校后,辅导员老师除了通过主题班会、进宿舍等方式关心了解学生,让学生感受学校和老师的温暖,获得学生的信任。还需要做好班级建设,培养班级核心,带领学生干部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生活交流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增强班级凝聚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在日常的相处中增进师生感情,使专升本学生在本科院校找到归属感。

3.3引导学生形成新的学习观念

医学专科阶段是培养掌握一定的医学理论知识,具有医学技能,能从事医生职业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学生在医院的实习机会较多。而本科阶段要求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科学工作的一般方法,能正确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能适应和胜任多变的职业领域,本科教育知识的讲授不仅要向学科的纵深发展,还要注意学科间的横向关系。与此同时,本科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因此,依据本科阶段培养目标,引导学生踏实学习,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鼓励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和科技创新竞赛,提高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同时关注相关学科,了解医学前沿发展的趋势。让学生,系统的掌握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3.4多渠道了解学生,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医学类专升本学生的思想复杂,出现很多问题防不胜防。但大部分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适应,经济,心理和就业几个方面。作为老师,除了组织学生干部积极的配合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平台:比如QQ,飞信,微信,微博等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关注他们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并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对应的帮扶措施。

4结语

医学类专升本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思想相对成熟但极其复杂,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是以人为本,用老师德行去影响学生,用老师的爱心去感化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从而更好的教育和管理学生。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使他们在思想上能够拥有坚定的信仰,同时拥有饱满的学习热情,从而使专升本学生经过本科阶段的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作者:周琼华 陈玲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医学院

医学类论文:医疗保险专业医学类课程设置探析

1医疗保险专业医学类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相关主体对医学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医学类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及时,学校不够重视。根据调查,目前开办医疗保险专业的35所高校中,绝大多数是具有医学教学资源和能力的院校。具体来说,其中有30所医学类院校(包括西医院校、中医院校),4所综合性大学(设有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等院部),以及1所财经院校(医学类课程教学主要由与其合作的医学院校承担)。相比于以上医学类院校中的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或中西医临床、中药学等“主流”专业而言,医疗保险专业一般被定位为“涉医”专业,或“医学相关”专业,当面对有限的医学教育资源分配时,医疗保险专业就经常被忽视,相关的医学实验、临床见习与临床实习难以得到充分保障。第二,授课老师不够重视。我们在与某校2003级到2009级医疗保险专业的39位毕业生代表座谈时了解到,部分医学类课程教师在给医疗保险专业学生授课时,会降低学习要求、减少授课内容,甚至部分课程直接选用专科教材,严重影响医学类课程教学质量。第三,学生自己不够重视。在学校和授课教师的双重影响下,医疗保险专业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轻视医学类课程,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医学类课程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1.2医学类课程设置缺乏科学论证

许多院校开办医疗保险专业,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社会对医疗保险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医疗保险专业有着较好的市场前景,通过新专业的开办可以吸引更多生源。但是,一些院校在开办医疗保险专业时,为了尽早占得吸引生源的先机,前期往往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调研,就匆匆提出专业开办申请。在专业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师资队伍不完整的情况下,仓促开办医疗保险专业,其课程设置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就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尤其是在设置专业性和系统性非常强的医学类课程时,问题更加严重。在调查走访中发现,一些院校在设置医疗保险专业医学类课程时,缺乏充分的、科学的论证,大多数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进行课程设置,即通过借鉴较早开办医疗保险专业的院校的培养方案,再根据本校现有师资来安排课程:有相关授课的教师就开设该门课程,如果没有就暂不开设,导致医疗保险专业核心的医学类课程缺失。例如,少数院校由于师资紧张或外聘教师管理难度大,类似于《医学影像学》或《诊断学》等对医疗保险专业非常重要的课程都不开设。这种“因人设课”“因人废课”情况,严重影响了医学类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削弱了医学类课程对医疗保险专业医疗知识和技能培养的支持作用,导致医疗保险专业“具有一定医学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特色培养目标无法实现。

1.3医学类课程安排合理性差

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一般由公共类课程(大学英语、体育、思想政治、计算机基础等)、医学类课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类等)和经管类课程(保险学、保险法学、核保理赔、社会保障、卫生管理学等)三大板块构成[1]。从学科角度来看,医疗保险专业涉及到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要将医学类课程与其他学科板块课程进行融合,则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就显得非常重要。部分院校为了让医疗保险专业的医学类课程与经济管理类课程“彻底融合”,在形式上做到了。例如,某校将医疗保险专业所开设的10门医学类课程,分散在从大一到大四上学期的7个学期中,这些课程之间穿插大量公共基础板块和经济管理板块课程。从形式上看,医学类课程与其它板块课程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但是,从本质上看,这种课程安排方式,打乱了医疗保险专业学生学习医学类课程的连续性、逻辑性和系统性,使得医学类课程学习支离破碎,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另外,由于医学类课程一般由医学专业教师承担,而经济管理类课程一般由经管专业老师承担,多数院校这两类教师隶属于不同的教学院(部),分散安排各板块课程导致课程之间的衔接和管理难度加大,医疗保险专业的特色和教学要求标准都无法统一[2]。不合理的课程安排,很难谈得上真正意义上的课程之间融合;没有很好的课程融合,也就难以保障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2完善医疗保险专业医学类课程设置的建议

2.1强化医学类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医学类课程板块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从作用来看,医学类课程是培养医疗保险专业学生医学知识与技能不可或缺的学科支撑。医学类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及《生理学》等基础医学课程,为医疗保险专业学生提供必备的基础医学知识,为后期学习并掌握相应的临床医学知识奠定基础;而《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临床医学课程,又为学生掌握医疗保险核保、理赔、营销、客户健康管理等技能奠定基础。从地位来看,医学类课程在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和技能是医疗保险专业的特色,也是相较于其他金融保险类专业的突出优势。然而,医学知识专业性强、复杂程度高,没有相对完整的、系统的课程体系提供支撑,难以达到医疗保险专业所应具备的医学知识水平。但是,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强化医学类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是因为在医疗保险实务中医学知识使用频率高[3],或是认为医学类课程比经管类课程更加重要,而是因为现阶段在有些高校,医疗保险专业中的医学类课程被严重“边缘化”“形式化”,无法发挥医学类课程在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因此,需要强化医学类课程在医疗保险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医疗保险专业发展。

2.2科学筛选和开设医学类课程

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单元[3],科学的课程设置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相应专业能力的关键。但是,作为涉及多个学科的医疗保险专业来说,不可能开设所有相关学科或专业的所有课程,所以,如何科学遴选和开设合适且必须的医学类课程,则成为医疗保险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重要环节。总的原则是:以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课程开设的重要依据,而具体遴选操作则需要通过学界专家咨询、业界专家咨询和毕业生调查等三个必不可少的手段进行。学界专家咨询是为了保障医学课程设置理论体系完善、科学逻辑性强;业界专家咨询是为了保障所开设的医学课程能够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毕业生调查则是为了掌握毕业主要就业去向和岗位情况,并收集毕业生有关医学课程设置的真实体会、意见和建议。三个方面的信息收集可以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等形式。2013年10月,借新一轮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契机,我校在经过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后,召开了由学界、业界和毕业生代表参加的综合座谈会,其中来自开设医疗保险专业较早高校的学界专家6位,来自经营健康保险业务的大型保险公司的业界代表11位,还有我校2002—2009级毕业生代表39位。在经过一系列的讨论和论证后,最终遴选出我校保险学(健康保险)专业应开设的主要医学类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医学影像学》《病案学》等医学类课程,以保障我校健康保险“具备一定医学知识和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当然,相关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调整或优化,尤其要考虑到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领域对医学类课程的实际需要还存在一定差别[4]。

2.3进一步优化医学类课程教学安排

医疗保险专业涉及多个学科,要将各相关学科尤其是医学和金融保险学进行充分融合,形成各学科融合优势是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但是,各学科的融合不是在形式上将各学科板块课程交叉开设,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科间的相互融合,还会打乱学生学习各学科知识的节奏,增加学习负担和压力。医学学科专业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强,因此在课程安排时一定要避免过于分散,不能出现大一学习基础医学知识,而到大四学习临床医学知识的情况,这样学生不仅学习难度大,而且很难形成完整的、系统的医学知识体系。另外,医疗保险专业或健康保险专业多开设在综合性院校或医学类学校,这类高校一般都有自己的附属医院或临床教学基地,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建议在医学课程理论部分学习完成后,尽量安排4~6个月的临床见习,且门急诊、化验检验科、内科、外科等科室尽量轮转到,因为医学知识实践性强,见习的安排应保障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为健康保险专业学生就业后,在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医疗费用审核、人伤查勘等专业工作时打下基础。

3结论

医疗保险专业医学类课程设置工作复杂,涉及到数十门课程取舍,授课时间和顺序安排,教学实习安排以及与金融保险类课程的融合等多个方面。要做到医学类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首先应充分认识到医学类课程的重要性,其次要科学评估每一门课程对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意义和作用,也是最关键的是要充分考虑市场对医疗保险人才的需求。

作者:郑先平 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

医学类论文: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论文

1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实行项目化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必要性

美国“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驱动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医学类高职高专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创业教育重要性自不待言。现行的教育管理做法是建立在专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的,主要是将教育教学任务置于某一职能部门中进行综合管理,专业教师按教研室或系部进行归属管理。然而,创业教育往往需要跨部门协调资源,因此,传统专业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校管理模式并不能适应创业教育的需要,应该有所调整和补充。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以项目为核心组织教学,在项目领导小组协调下,根据项目需要在全校范围内合理选配项目组成员,突破医学类高职高专常规管理体系,推动资源优化组合。项目团队成员完成项目任务后,再回到原来的部门中。这能够灵活解决专业教育理念指导下按职能划分进行管理的不足,使创业教育开展更加有效。因此,项目化管理模式的引进,可以整合医学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两种理念,在面对医学类高职高专专业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优化教育资源以及配置,更集约地推进创业教育的开展。

1.2可行性

首先,“创业教育教学任务,是可以转化为项目的”[3],其次,创业教育项目与当前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兼容性。调研显示,当前我国高职高专,尤其是医学类高职高专,基于专业技能培养的思路主导,专业课程量大,创业教育课程基本被忽略。在这种前提下开展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短时间内进行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的高强度教学改革显得有些激进。况且,“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日益分离,不利于培养企业家、经营者、高级管理者,二者应更广泛、合理地融合[4]。”因此,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是一种可能的选择。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当前较为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和资源,如果加以整合利用,可以为创业教育提供较大的便利。比如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牵头成立的“豫健医药卫生高等职业教育集团”,能够为学生的创业教育提供充足的资源。同时,创业教育项目“融合至其他尽可能多的课程当中,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掌握一些创业基础知识并培养创业意识”[5]。当前在我国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刚刚起步的状况下,这样做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又不至于造成教学管理上的混乱,将教师和学生共同纳入项目教学实践,提升创业素质,也可以逐步解决创业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可谓一举多得。再次,医学类高职高专职业技能教育大多与第三产业相关,如我校学生社团“8020口腔协会”,利用系部扎实的实训仪器设备,针对所学专业口腔保健技能,通过《口腔健康美白保洁》创业项目,将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创业实战技能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依据项目需要组建的项目组,可以打破传统的学校教育组织环境,来自不同行业领域和背景的项目组成员,将可能为学生营造一种“包容性的组织文化环境”,使项目组成员之间达成“相互激励、互相促进,实现创新发展”[6],这将为学生在今后的创业中适应多变的未知世界提供良好的训练。

2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项目设计原则

如前所述,在教育资源受限、专业课程量大、创业教育理念未得到真正认可和认真执行的背景下,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项目设计应尽量寻求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这是医学类高职高专当前开展创业教育的首要路径选择,也是当前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的基本原则。此外,具体创业项目设计中尽可能结合学生兴趣、创设真实职业情境、结合学校和地区实际设计小成本创业项目,是当前创业教育项目设计必须要认真考虑的。遵循创业教育项目设计原则,针对我校新开设的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创业教育项目可依托学校专业实训条件,在校园内创设创业教育所需的创业情境,进行小成本的创业教育项目教学实践。

3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的实施路径

3.1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实施的总框架

首先通过构建基于医学生职业素质能力培养的创业教育项目化课程,使医学类创业教育顺应创业型社会人才培养的长效策略;其次通过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结合专业特长初设的创业项目调研,上报创业项目化管理师资组考核选定适应开展操作的创业项目,再进入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实施阶段。以创业教育项目化课程为依托,以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实践为基础,分梯次细化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团队,逐步深入精化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核心,以达到创业教育广泛开展、创业教育素质深入提升、创业教育核心人才培养的深层次目标。没有实践的创业教育是难见实效的,因为“创业态度坚决并不一定能推动学生真的投入到实际的创业中去”[7],创业项目实践,是推动学生将创业意愿转化为行动的重要途径。

3.1.1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项目化课程构建

3.1.1.1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项目化课程构建理念

借用生态哲学理论重点提出“生态三元三角构架”[8]的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共生”理念。“创业教育本身可以视为一个生态系统”[9]把创业教育中的每一个个体还原为生态、经济、社会的“因子”,根据生态经济社会行业中创新人才的素质标准,构建和谐发展的“校园人”“社会人”“自然人”生态培养理念。创业课程体系以“生态”“社会”“市场”为切入点,以兼顾生态、社会道德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核心,依托区域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发展态势,有预见性地制订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课程,开展以素质、能力为主线的创业教育,根据社会和市场迫切需求培养人才,使创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创新型创业者身心和谐、人格健全。

3.1.1.2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项目化课程系列模块开发

医学生面对服务对象的重要性、服务内容的复杂性、服务要求的人文素养性,都比其他专业学生有着更高的要求。医学类高职高专培养人才的特殊性、重要性和针对性,都对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需在创业教育中更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升。要求创业教育项目化课程系列模块中加重生命教育、价值观教育和伦理教育,使得培养的医学生“对病人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10]。在国际医学教育联合会颁布的“全球医学教育低标准(GMER)”中,明确列举了医学生必须掌握的职业态度、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等七项基本要求。美国医学院协会要求“在培养未来医生时,应使每一位医生不仅具备精湛的医术,更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11]。开发适合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的项目化课程系列模块:模块一:人生价值观和EPD教育(UNESCOprojectioneducationforenvironmentpopulation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即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改善环境、提高人口素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模块二:创业素质、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服务意识的教育;模块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职业倾向职业能力测试、指导教育;模块四:市场调研、商业模式、财务管理等教育;模块五:工商管理法、劳动法、税法等市场经营法规条例和创业规范教育;模块六:组织与团队人力资源管理、交往礼仪、与患者交流沟通心理技巧培训教育;模块七:感恩教育、挫折教育和心理健康培训等教育。

3.1.2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的实践

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模式必须注重实践,实践的成效有赖于项目计划、目标的制订。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的实践计划是科学把握项目进度的依据,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的实践目标是保障项目质量的基础。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的实践目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可测的(measurable)、同意的(agreed)、现实的(re-alistic)、有时间限定的(time-bound)”[12]。而项目计划要能让参与的组织者和活动者明确项目任务和目标,通过对计划的明确和预知,成功规避项目风险,预防项目实施过程的盲目性,加大项目成功的可能性。项目组依照分工,通过社会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编撰创业项目计划,明确项目进程,进行项目目标细化,“创建工作分解结构(WBS)图”为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实践顺利实施提供保障[13]。3.2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的具体实施案例按照项目化管理思路,我们对初步选定的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开展实践跟踪,具体实施对象为我校2012级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有创业意向学生15人,时间为2013年9月~2014年7月。

3.2.1预设项目

为保障项目的及时开展,有效可控,课题组预设项目“漯河医专校园妆典咨询服务”,为校园活动和演出提供咨询、化妆、联系服饰租借等服务。可行性:学校每年有大量的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类大型活动,这类活动一般对着装、化妆等有一定的要求,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就是“满足人们生活水平发展需求,掌握医疗美容相关理论知识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仅就校内市场而言,如果将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实训课程与创业教育目标进行整合,充分发掘校内市场,“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渗透融合”[14],创业教学效率将会得到较大提升。学校对项目组大力支持,免费提供场地设施,化妆品由专业实训室提供,盈利后按约定比例返还。

3.2.2项目教学设计

按照项目设计原则,明确教学目标,过程管理。基于是预设项目,为使学生经历较为完整的创业体验过程,项目组挑选了一个5人领导团队,引导他们带领项目组所有学生开展了市场调研,他们完成的调研报告与课题组的认识基本一致,创业成功的自信心很强。3.2.3项目成效项目运行2个学期,课题组全程跟踪,运用项目化管理方式进行管理。项目运行过程中,学生建立了完整的人事架构,财务收支明细清晰,项目结束后利润分配方案合理。学生项目团队对这种创业实践机会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学生在总结会上的发言表明,项目教学既锻炼了专业技能,又提升对创业的认知和综合素质,在服务学生的过程中,部分解决生活学习资金,学习体验过程愉快。目前,我校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学生对该创业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2.4项目辐射

通过课题组两个学期的跟踪指导,“漯河医专校园妆典咨询服务”创业项目已初见成效。对学生的自我意识、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创业精神以及创业项目预测、市场考察洞察能力、创业项目发展趋势评估能力、决策力和领导能力等创业素质都有显著提升。该项目同时在学校其他专业创业教育中反响强烈,引领更多专业学生走向创业教育项目化进程,近期课题组通过项目初审,又遴选出2个创业项目预备进入项目化管理运行实施,两个项目分别是康复治疗专业《康复理疗服务中心》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DIY蛋糕坊》创业项目。项目辐射整体校园创业氛围高涨,在“诚莲杯”第二届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中,我校参赛项目1172个,是全省所有参赛高校中参赛项目最多的,约占全省参赛项目的2/3,同时也是全省参赛高校中获得省级比赛名额最多的高校之一,最终有2个项目获得省级决赛三等奖,我校获得此次大赛组织奖。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们积极实践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密不可分。以创业教育项目化课程构建铺开创业教育辐射面,再以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实践精化创业教育基准点,达到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实践提升创业教育实效。

4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4.1在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时应按照PESTEL分析模型分析项目

在创业教育项目化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对创业项目进行具体详尽分析调查。具体来讲,由于创业教育课程具有“文化关联性”与“背景性”[15],“依据创业知识需求及素质要求主线”[16],体现真实情景的创业项目必须遵循PESTEL分析模型,PESTEL分析模型是在分析一个企业集团所处的背景的时候,用来进行分析企业集团所面临的具体状况而采用的分析宏观环境的有效工具。PESTEL分析模型具体涵盖六大因素:Political(政治因素):对团队经营活动具有实际与潜在影响的政治力量和有关政策影响;Economic(经济因素):外部的经济结构、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及未来经济走势等;Social(社会因素):指企业所在社会中,成员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教育水平、价值观念及风俗习惯等因素;Technological(技术因素):不仅包括引起革命性变化的发明创造,更囊括与企业生产相关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和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Environmental(环境因素):即支持创业项目创建的需求导向及各类资源;Legal(法律因素):企业外部法律、法规、司法状况和公民法律意识所组成的综合系统对创业项目的支持和制约。这些因素是创业项目开发和设计的依据,更是真实创业者必须扎实具备灵活运用的决策力。在“诚莲杯”河南省第二届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决赛中,创业项目《河南省土生金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荣获特等奖[17]。该项目创办人是河南农业大学毕业生谢峥齐,其创办的河南省土生金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10年7月26日在漯河挂牌成立,并得到市政府领导的关心与大力支持[18]。俗话说的好“共产党的政策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他正是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到基层”,发挥所学专业优势,充分利用政策导向“发展三农”,开发一系列政府社会重点扶持的“惠农”项目,如秸秆的回收再利用等,所以引导学生在创业项目化管理中进行PESTEL分析模型分析,是培养学生创业素质能力的具体要求,更是开展真实创业项目的必备素质。

4.2良好沟通协商,争取学校较大支持

场地免费、原材料的垫支,为创业教育项目的运行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有效规避了创业教育的风险。所以学校的支持很重要,这也是在现行职能分工和职能部门分属管理机制前提下,根据项目需要,临时性重组团队成员,实施项目化管理必须要做好的基础性工作。这是高校创业教育者能否将创业教育有效开展起来的原动力。

4.3建立项目组与学校部门领导和决策层之间的沟通平台

因为创业教育项目运行周期长,可能涉及学校多方面的资源,面对面的沟通就有可能顾此失彼,或者因工作分属而造成沟通上的困难,因此,建立一个项目组与学校部门领导和决策层之间应该建立平稳的沟通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项目组成员能够集中、及时地发表项目进展动态,分享资讯,表达建议和意见等等。这是项目化管理在学校创业教育中得到有效实施重要保障。课题组通过制订专门人员,定期汇总项目进展信息,分送校领导、就业指导处、后勤和专业负责人,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等方式,实现了项目组与学校管理决策者之间的实时沟通。

4.4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项目管理和执行团队是以项目为纽带,以任务为驱动的,因此负责人和师生团队更多的是一种任务合作关系,而熟悉的行政管理层次已经不那么明显,所以,传统管理的“决策———任务分配与过程控制”模式已经不再具有想象中的作用,要提升项目团队的效率,更多的是参与、引导和激发,是要促进项目团队每一名成员主动积极寻求推进创业教育项目开展的途径,以此来提升项目化管理下的创业教育的效率。因此,要实行创业教育的项目化管理,首先就要求建立师生之间平等合作的关系。鉴于河南省高职高专创业教育师资的缺乏,师生平等合作开展创业教育项目,相互激励启发,也是目前自我在实践中培养师资的一个有效途径。

5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的意义

“创新与创业应该成为我们的机构、经济和社会赖以生存的主要活动[17]。”培养医学生的创业素养,是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的目标。医学生创业素养需通过配合专业各教学任务设计制订创业技能训练项目从而达到提升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培养创业知识、创业能力。针对性医学生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针对医学生较繁重的专业学习任务,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模式不仅可以短时间内提升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发展水平,又可以保障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有效开展;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模式有效整合项目资源,减少创业教育成本,是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工作机制的完善和提升,是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实效的有力保障,是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的一种尝试创新。将创业教育对象学生视为创业者,创业教育实施者教师担当创业咨询导师,以解决社会迫切需求为出发点,以创业真实情景项目为依托,以创建组织流程和机构运营为主线,以创业教育项目化课程系列模块为基础,讲授、操练、内化创业知识技能,充分整合校内多项资源,如康复实训中心、口腔专业实训室、检测中心、附属医院科室等等,让学生在全真学习环境中真实体验、感受创业各环节的素质能力要求,创建组织的流程和团队服务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潜在的创业热情、内化学生创业技能、提升学生综合创业素养。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使得创业教育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双实现,同时体现了“做中学”符合“能力本位”的理念。

目前河南省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教学和管理仍然按照传统方式运行,依然遵循着“理论-实践”、“一般-特殊”的教学逻辑。短时间内,不可能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群,很难建设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这对于要求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多元且丰富的教学资源、灵活的教学机制的创业教育而言,明显不适应,这也是创业教育在河南省很多医学类高职高专呼声多于实干的重要原因。将项目化管理应用到创业教育中,切实强化“双创”精神,激励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18],是目前河南省医学类高职高专通向创业教育深化开展的一个过渡性路径选择,最终目的是要促使创业教育观念的转变,使高职高专创业教育不再只是拉动就业率的权宜之计,而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长效机制,成为创业型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的应用,将摸索性的学生自主化创业转变为有程序的目的化创业;将热情驱动下学生的盲目冲动创业转变为规划理性创业;将短期内缓解就业压力的创业意识培养转变为有计划的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创业教育,进而构建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使创业教育成为转变和强化大学生人格发展、促进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效策略。

作者:申俊霞 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医学类论文:透析医学类独立院校双语教学

摘要:医学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双语复合型人才,双语教学为中国医科类大学和世界高等教育的竞争、交流和合作,提供了最重要的保障。目前的医学独立院校由于差距大、起步晚、生源基础差等一系列问题实施双语教学还存在巨大困难,就此在双语教学的目前现状、教学模式、师资、教材等方面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医学独立院校双语教学英语教学改革

一、双语教学的本质含义和现状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源于美国,意思是“TwoLanguages”,即两种语言。在我国,双语教学主要是指汉语与英语相结合。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医学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提高医学生查阅英文医学文献,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使学生不仅掌握必要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学会用外语进行思考和表达,最终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医学专业知识的人才。特别在医科类独立院校,存在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学生必须掌握更多的技能才具有市场竞争力。

二、医学院校实施双语教学的难点表现

2.1学生人数多、英语水平不平衡难以因材施教。

众所周知,教育的境界就是“因材施教”。可是目前中国的医学院校因为年年扩招人数众多,以我院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为例,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常常一个教师的课堂上有八九十名学生,有的甚至还存在一堂课有100~200的学生,还怎么样针对学生的英语程度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因材施教?而欧洲和美国的师生比例要低很多,一个教授的课堂上也就是20个学生左右。并且欧洲和美国的高等学府,都很注意国际留学生的引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往往更能快速的提高的英语,同时专业知识的提高也很快。而我们的课堂上,很少有国际留学生,都是众多中国本土的学生,没办法创造很好的英语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意境。

2.2担任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实施双语教学,师资是关键。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外语水平较高的教师越来年轻化,他们具备的医学专业知识及教学经验一般不够丰富,很难地把握专业课程的理解与传授;而医学知识丰富的教师其外语水平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相对低下,在使用英语讲解课程方面存在着诸多障碍,教师本身都无法实现“英语思维”,就更别提对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了,因而难于胜任双语教学任务。鉴于此,实际目前的双语教学主要是对英文教材内容进行翻译,使专业课成了变相的英语课,既影响了专业内容的信息量和讲解深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双语教学的课程目标。

2.3教学方法陈旧单调。

师资的匮乏导致双语课程的开展勉为其难,多数教师已经无暇顾及双语教学方法的探索与革新,同时由于受传统外语教学观念的影响,大多数教师习惯于借助语言工具单纯传授专业知识,沿袭“以译代讲”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比较常见,缺乏师生互动,没有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双语教学的氛围中来,教学效果难尽如人意。

2.4内容实用的外文原版医学教材匮乏。

教材选择很重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使用原版教材是双语教学的应有之义。直接采用原版教材,虽然有语言优势,但是存在价格昂贵、内容陈旧、重复引进等弊病,而且其编写体制与我国现有规划教材差距很大,比如某些基础医学教材中的正常值范围等与国内有很大差距,有些则篇幅往往很大,专业词汇过多,内容与我国现行教学基本要求不太一致,有时还相差较大,因此实用性较差;如果将中文版规划教材翻译成英文,优点是与现有教材匹配,且价格便宜,缺点是难以保障英文的质量[5]。

三、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3.1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学校须对学生外语基础、师资情况、课程教材等因素综合考虑,逐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并推广双语教学。

3.2突破瓶颈,深化改革,科学发展。

加强双语师资培养、课程的开发、教材的建设、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寻求政策制度支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双语教学是“国策”,更是高校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决策者应从人才培养和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参与,不断激励高校进行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鼓励高校逐步建立并完善有效的双语教学体系,使高校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增强其内在体魄,从而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重点在师资和教材上。

3.3理顺关系,注重实效,服务社会。

处理好双语教学与母语教学、学科教学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达成共赢。同时,注重实施效果,为社会发展服务。

双语教学是我国教育领域的新举措,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医学独立院校实施双语教学是实现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医学类独立院校的双语教学还处在起步和尝试阶段,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还存有较大的分歧。我们应当在积极的探索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双语教学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努力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医学类独立院校发展的双语教学之路,以取得的教学效果,培养出高水平的、适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医学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