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教育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小学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教育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原创小学教育论文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们都会遇到学生们出现的各种计算错误,面对学生的作业错误,也许有的老师会大发雷霆,也许有的老师会感到非常的懊恼沮丧,也有的老师会去分析反思。经过十多年的数学教学,我觉得学生出现的作业错误,是我们教学中的正常现象,它既反映了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又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教学资源。

单位基本的换算方法:大的单位转化成小的单位:大单位数×进率;小的单位转化成大的单位:小单位数÷进率。但是总有部分学生不清楚如何进行单位转换,不是用错方法就是用错进率。在面积单位换算中,就因为这样的原因我班部分学生的正确率不高。

有学生在进行多边形面积计算时,经常会把三角形或是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中的“除以2”丢了,这是学生对这些面积公式的推导不明、基本知识不牢导致的。

在解方程的计算中,有学生就会因为定律掌握不够导致错误。如:

3(x+2.1)=10.5

3x+2.1=10.5

3x+2.1-2.1=10.5-2.1

3x÷3=8.4÷3

x=2.8

从此题可以看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掌握不够,导致2.1没有乘3而出错。

5.4x+x=12.8

5.4x+1=12.8

或(5.4+1)x+1=12.8

这是因为对乘法分配律的不熟悉,甚至不懂而出现这些错误答案的。根据乘法分配律5.4x+x应该是﹝5.4+1﹞x。

这些都是好机会,正好让学生们来好好地学习巩固这方面内容,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进行有目的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概念法则。并且要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争取在课堂上多练习,完成一些课堂作业,特别对学生在计算中易出现的失误及时给予指导,并能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加强易出现错误的题型练习,力求巩固并真正掌握。如果我们面对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只是责备,甚至呵斥,那么可以想象学生还是不能进步,以后还是不能掌握这个知识点。如果老师面对学生出现这样的作业错误,抓住这样的机会,采取积极的态度,分析原因,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学生知识盲点将会消除,这就意味着弥补了学生知识缺陷,学生也将会有明显的进步。

解简易方程是五年级的一个全新内容,它是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方式往往会受到算术思路的干扰,容易出现各种错误,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干扰,转变思维,我在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中,充分利用了学生的错例资源,进行“拨乱反正”,因为学生自己做错了,所以印象比较深,及时讲评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用一根长64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是20厘米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厘米?有学生就把方程列成了:x=64÷2-20,很明显这是学生还是停留在以前的列算式解决问题上,思维方式不对,我就利用这个例子来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方程的概念,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运用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解答问题。方程的教学不但是学习了知识,而且是让学生知道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是可以多样的,学生思考问题的路子也会多起来宽起来。

学生的作业如果经常出错,说明我们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上有问题,我们不妨“将计就计”,充分利用学生的作业错例进行引导,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练习题让学生练习,达到熟知理法,提正确确率,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学会认真审题,看清题目,理清算理和运算顺序;

2.培养认真书写与打草稿的习惯。必须要有草稿本,打草稿时要求书写工整,字迹清楚,并不定期地检查草稿本,表扬与批评并用,促使学会打草稿;

3.养成做题要检验的好习惯。验算,不仅可以看出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还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帮助学生养成仔细、严格、认真的良好习惯。

好习惯的养成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更可以内化为自身素质有益终生。

学生的作业错误其实是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不够甚至是理解错误的真实表现,抓住学生的作业错例,面对它,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引导,就是抓住了学生进步的机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可以让我们生成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小学教育论文:探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当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小学的教学管理状况还是相对较为乐观的,在各级教育部门的大力配合,以及国家各级教育部门的指导下,新课改的内容和精神已经在各级小学初步得到了普及和推广。教学方法、教育理念、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教学模式等等都得到了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也都得到了提高,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不过,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小学的教育管理中还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与新课改的要求相比,教师队伍的建设还没有达到标准,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在学术、学生的热爱和敬业精神上还比较欠缺,业务素质需要进一步增强,需要加大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观念,另外还需要加强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要想达到新课改的要求,以上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2)在小学的教育教学中,师生仍然受到传统影响教育观念的影响,主要还是以成绩来作为评价标准。唯成绩论的思想观念仍然非常严重,成绩好就好,成绩不好就被否定,考试成绩仍然是主要评价学生的标准。

(3)教师缺乏对学生心智发展特点的具体研究和分析,虽然遵循以学定教的基本原则,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教条行和盲目性,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发展特点以及学习特征等问题的深刻理解和研究,只是根据教学研究去做教学设置。

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我们了解了新课改对小学教育的要求和意义,也清楚了当前小学教学管理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实践经验参考新课改的要求和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小学教育教学的管理水平。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关键和重点就是建立一支,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具有过硬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也是确保小学教学工作中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和实施的保障。当前,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对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人格品格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先进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教师要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要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要加强个人修养,要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2)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一项必要的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条件。为了让学生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全体管理人员应该为全体师生集中精力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外,由于教学设备是必不可少的增强教学效果的条件,所以,还要对原有的教学设备进行改善,配备必须的教学设备,充分发挥这些教学设备的辅助作用。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班级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要营造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一个好的班级环境,能够让学生积极向上,反之,如果一个班级缺乏良好的环境,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都会受到影响。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学校的领导,都应该重视保持课堂纪律,重视教室的合理布置,重视班级风气等方面的管理,我们要加强教学环境的构建,要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3)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新课改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精神,教师应该深刻的理解并认真的学习,按照新课改的精神要求自己,接受并落实新课改的观念,摒弃陈旧思维,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培养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为教育目标,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学生的发展,指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和人品,其中包括德智体美劳在内的全部素质。此外,教师不能只把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要根据新课改的观念建立起新的适合学生的考评体系和评价标准。

(4)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心智的发展特点,要以此为依据,制定并实施符合小学阶段的具体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具体教学步骤和教学方式。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遵循以学定教的教育原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方法,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评测与调节,制定教学的相关内容体系,并精心备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要按照科学的手段、方法以及步骤进行课堂教学。

三、总结

对于小学教育来说,新课改是改善其教学管理的一个契机。因此,对于当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基本情况我们要认真进行分析和总结,用心思考对策,我们要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和内容,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更好的解决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作者:金宝林 单位:辽河农垦管理区双辽农场中心小学)

小学教育论文:小学教育素养课程设置分析

一、小教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设置现状与问题

(一)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小教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设置依据的是2004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白皮书,确立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涵不明确。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用计算机教育替代,将信息素养教育简单化。信息素养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信息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增强学生的信息能力,并通过相关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来约束学生信息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而计算机教育是指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教育。可见,信息素养教育与计算机教育在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叠,但信息素养教育要比计算机教育更宽泛一些,计算机教育应该属于信息素养教育的子范畴,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技术核心。

2.没有体现师范专业的特殊性。使用统一的教材,实施统一教学内容,参加统一的过级考试,以确保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均达到统一水平。但这种教学存在的弊端也是显然的:一是不利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发展,二是学校或教师为追求过级率往往采用了应试教育的办法,忽略或削弱了学生信息应用能力的培养。

3.没有贯彻“信息教育四年不断线”的原则。该类课程设置只在第二、第五学期,在三年级下学期和四年级就出现了信息教学的断层和空当,虽然有些学校开设了公共选修课“计算机应用课程”,但重理论轻应用,选择的课程在本专业学习中帮助并不大,另外信息素养类课程内容大部分局限在计算机文化基础内容的教学上,知识面较窄,缺乏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课程,学生信息利用率低下,这对于今后继续深入学习和强化工作实践是远远不够的。

4.忽略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差异。由于各地区学生入学前信息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信息技术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吃不饱”、“吃不了”两极分化的局面,这对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信息基础教育应该不再是“零起点”,按自然班进行教学的方式也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的要求。

5.师资队伍存在一定的问题。信息素养类课程通常是由来自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教授的,因而往往只关注了技术问题,而很少涉及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授课教师多采取比较单一的边讲边练或者是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没有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厌学情绪较重。

6.评价方式不尽合理。考题大部分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实践技能的考察较少,即使个别有对实践教学进行考核的题型,但其实考察的是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概念及操作步骤正确识记的能力。学生可能能够熟练掌握某种操作,但是如果强硬地以考核的形式要求学生记忆,比如某试题为:复制操作的快捷键为(),会增加学习的枯燥性,引发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降低学生学习兴趣。

二、小教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设置建构的原则

1.师范性原则。强调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坚持为小学教育服务的方向,紧紧围绕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基于此,要认识到信息素养类课程既是基础性课程又是工具性课程,既是知识性课程又是方法性课程。

2.前瞻性原则。教育往往落后于技术的发展,而课程体系制定后也有一个相对的稳定期。因此在课程制定上就更应该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给未来的教学至少预留出三到五年的发展空间。要考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要重视补充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继续学习和掌握应用新软件、新系统的基本能力。

3.实用性原则。从学和用两者关系来看,学在前,用在后。在学习信息素养类课程的过程中,强化信息技术在各学科的应用,才能真正学习好现代信息技术,才能真正感悟到计算机文化,感悟到网络文化———以应用为出发点,以应用为目的。

4.整合性原则。能与具体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不单独开设,而是采取课程整合的形式,以利于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具体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5.可持续发展原则。课程设置既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发展要求,又要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和个体差异,提供选择的空间。同时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展(如技能比赛、制作院报等),使学生具有相当的信息文化底蕴和信息技术素质,这样学生才能有发展后劲。

三、小教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设置的构想方案

1.课程设置要考虑的因素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习信息素养知识的目的是什么?要求是什么?方法是什么?要紧密结合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同时考虑信息素养类课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小教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有着不同于一般专业的特点,一方面,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现代人必备的素养,是现代教育所培养的素质的一个部分,小教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应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学生发展成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另一方面,小教学生是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对他们进行的信息素养教育必须与教育技术技能的培养相结合,促进其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以适应新世纪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2.课程设置方案

根据以上分析,小教学生的信息素养就可相应地分作两个层面,即作为信息社会的人所应具备的信息素养(公共信息素养)和作为教师所应具备的信息素养(教育技术素养)。在具体地 设计课程时,可从学生不同的基础水平、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这几方面出发,本着“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宗旨,将信息技术课程分成两大模块———必修和选修。必修模块是直接与课程目标相对应的,每个学生都必须达到它的基本要求;选修模块关注技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既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又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具体方案如表3。

四、小教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的实施建议

1.实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根源在于:一是中学IT课程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了解普遍增多,从而结束了信息技术基础教育“零起点”的历史;二是由于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导致了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距增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分层次”教学就是要较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1]。基于此,分层的措施如下。(1)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二级:一级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办公软件(Of-fice)、Internet的使用、多媒体系统等22学时;二级的教学内容包括操作系统基础、网络基础及组网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系统安全、Internet的高级应用等22学时。(2)学生自愿参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一级考试的报名,考试时间安排在及时学期结束,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一级考试的学生可获得免修资格,直接修二级教学内容,测试没通过者,修完一级再修二级。这样可以避免重复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减轻学校的教学负担都是十分有益的。当然,分级成功的检验标准是学生是否受益,要谨防学生出现“分层次”心理障碍。

2.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指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为核心的实验、实训及实习等教学活动的总称,是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高质量实现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活动。信息素养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信息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环节、考核方式以及管理等。如建立网络学习课程中心———通过网络学习资源,学生能浏览到教师对该课程学习方法的指导,并查看每个学习阶段老师所布置的作业和建议阅读的内容;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浏览扩展知识以掌握更多的知识;通过互动论坛,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能随时就本课程的学习问题进行互相讨论。利用网络其他手段辅助学习,如通过学习论坛、在线QQ实时指点等,来提高知识应用水平。

3.充分开展课外社团活动

利用学生社团,开展“小先生制”,组织“电脑节”、“多媒体设计比赛”(含网页设计、课件设计)、“Office大赛”(结合专业的Word、Excel、PPT设计)、“装机比赛”、“组网比赛”、“CG(ComputerGraphics)比赛”等各种活动。一方面是对阶段教学成果的检验,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比赛互相交流设计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共同提高。同时狠抓学生的毕业设计,把制作课件的水平作为一项核心指标来考查。

4.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

必修课程:平时训练和期末总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考试内容———由任课教师评定)。选修课程:技能鉴定的形式(由专家小组评定)。活动课程:竞赛方式(学生或学生小组协作完成的实施形式、不同考试时间,不同考试内容———由专家小组评定与学生互评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如下图的从师技能考核“金字塔”。

结束语

展望未来,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开设,小教专业的信息技术公共课程的及时层次教育《大学计算机基础》将逐步淡出,以至最终取消。信息素养类课程的教育重点在第二、三层次。所以要加强小教专业的信息素养类课程的第二层次教育研究,加强该层次的资源建设,为师生提供“因用而教,各取所需”课程资源库系统和测试评价系统以及一个不间断的学习体系。

小学教育论文:关于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教学现况思考

1对教学现状的理性反思

1.1课程教育总体目标不明确,课程定位不合理

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偏向音乐教育专业化,我校2009年7月修订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发展的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从事小学教育的知识技能,学有专长,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复合型小学教师。”[1]有的教师依据培养目标中的“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在本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套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重视理论的讲解和技能的训练,轻视审美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课程教育目标与教学时数、学生基础形成很大的反差,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最终令教师感到不知所措,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1.2教学管理不规范

这门课程是我校师范学院开设的,由艺术学院、高职学院及外聘的音乐教师任教,目前还不知道归属于哪个教研室。任课教师各人编写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教案,主要是针对每学期的教学检查而写。没有针对该专业和课程的特点,经过认真研讨而制定的教学大纲缺乏科学、合理性与性,起不到指导、规范教学的作用。教学存在盲目性、随意性。

1.3选择的教材不适用

本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尹铁良、孙兰娟主编的《音乐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才内容分为四篇:乐理与视唱基础;声乐与合唱指挥基础;音乐欣赏基础;少儿歌曲创编基础[2]。各章的音乐知识以“作者独白式文字阐述”的陈述方式编写,各章内容没有建立横向联系,融合贯通性不强,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不大;教材选用的曲目大多是八九十年代中等师范音乐教科书上的经典曲目[3],反应当前学生社会生活与思想情感的曲目很少。在“反应学科近期信息,并适合学生能力和需求。”[5]、学科综合及文化渗透方面做得不够。所以,我认为该教材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课程来说不适用。

1.4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大多采用传统的传授接受或示范模仿的教学模式教学

首先,由于任课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很少,闭门造车,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论的支撑,教学观念肯定会落后。其次是没有专门的《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缺少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处于停滞状态。再次,由于《音乐基础》学科教学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备,不能充分给教师提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尝试新型教学模式的平台。

2解决教学现状的对策

2.1合理定位《音乐基础》课程教育总目标

从本专业学生的实际况来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中小学阶段没有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音乐基础很差,经过64学时的音乐基础课程的教学与训练,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小学音乐教师。况且,目前我国小学的音乐学科教学一般是由毕业于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承担。从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上看,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上的“学有专长,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应该理解为:能胜任小学语文、数学主要课程的教学,且能兼带一门或几门其他学科(英语、科学、社会)的教学。如果要担任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需要在学习《音乐基础》必修课以后,通过进一步的音乐专业学习(选修),才能胜任。所以,本课程主要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普及型教育。它既不同于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专业课、也不同于普通高校音乐欣赏选修课。本课程的性质是学科基础平台必修课程,它的教育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接受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的同时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的能力;体验音乐的美感,同时具备传承音乐文化的责任感和基本能力;把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达到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的终极目标。

2.2建立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严格组织与管理(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必修课程和全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目前,全校只有艺术学院有一个音乐教研室,主要负责音乐教育(本专科)专业的音乐各科课程的教学研究与管理。而(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必修课程和全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学与教研基本上顾及不上。我校(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包括小学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英语教育都开设了《音乐基础》必修课;目前每学期面对全校本科学生开设的《音乐欣赏》选修课也有一定的规模。可见,建立一个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严格组织与管理该课程的教学,依据本课程教育目标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大纲,适当进行集体备课,编写授课计划和教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与反思,积极研讨课程改革与发展,使该课程教学逐步走向合理化、规范化、化。

2.3精心选择一本适合于本专业特点的音乐教材

传统的音乐教材是“教程式” 教材,即立足教师的教学需要,突出的是音乐学科内容和逻辑结构,其目标是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当代教育与课程领域,强调的基本价值是‘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生成的价值观是‘学习为本’。”在“学习为本”价值观指引下,音乐教材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音乐艺术特点与音乐学科教学特点;体现现代音乐课程的“多元化”、“精品化”和“时代化”的特点。“切忌把音乐教材当作是音乐知识的汇编,要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来设计和编写教科书。在音乐知识的陈述方式上,要超越‘作者独白式文字阐述’,走向‘多维对话式语言表达’,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2.4任课教师积极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优化《音乐基础》学科课堂教学

首先,学校要多给音乐教师提供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学习近期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兄弟院校课程改革的经验;经常聘请教育教学专家来我校讲学或本校课程改革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做讲座。其次,教师平时可以通过网络、书籍等多种渠道来学习近期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及时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结构,改变教育教学观念。,教师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大胆尝试各种现代教育手段,运用与创造《音乐基础》学科教学化的教学模式。

小学教育论文:世界私立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世界私立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洪成文作者单位: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 一、引言 本文不拘泥于某一个国家和地区,而是力图从世界背景看私立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和现状,并尽可能地依据 具体数据来说明观点,从而鲜明地区别于我国很多学者在介绍外国私立教育时所常用的定性方法。 写作本文的目的是希望为教育决策提供些许相关决策支持材料。1997年10月开始实施的国务院《社会力量 办学条例》明确提出:“国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实施义务教育的教育机构作为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补充”。这 句话既明确了国家政府对我国民办学校给予鼓励和支持的良好愿望,也对民办学校的“补充”功能作出了原则 性的规范。然而,这里的“补充”是维持民办学校现有办学规模的补充,还是允许其适度发展的补充,尚无明 确说明,只能等待《条例》的“实施细则”来作出规定。而本文可作为“实施细则”的一个小小的注脚,因为 我国民办学校规模的预测和确定,不能忽视国外相关领域的实践、发展和经验。 本文数据全部取自于《世界教育报告》里的有效数据。所谓“有效数据”,就是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既有 八十年代的数据,也有九十年代的数据。一个国家仅仅拥有一个时期的数据,则不在选择之列,因为无法作前 后对比。在这一原则下,笔者选择了98个国家和地区的私立初等教育的数据和78个国家和地区的私立中等教育 的数据。数据均为同一个指标,即私立学校学生数占同一阶段学生总数的比值。通过对这个比值的对比和分析 ,我们将得出几点结论,并将结论作浅近的定性分析。 二、98国私立初等教育的发展与变化 附图{图} 表1的释读和分析: (1)本表依据的是1980年至1992年间私立初等教育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比值的变化情况,例如美国,1980年 的比值为11%,而1992年的比值为10%,其变化特征为下降,尽管下降幅度很小。 (2)在98个国家和地区中,私立初等教育覆盖的学生数占同一阶段学生总数的比值,有所提高的国家和地区 有53个,占54%;有所下降约有28个,占28.6%,而没有变化的有17个,占17.3%。 (3)表1表明:国外的私立初等教育,尽管在各国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但发展和上升的势头是明显的。 附图{图} 表2的释读和分析: (1)智利的私立初等教育增幅较大,上升了20个百分点;格林纳达私立初等教育的降幅较大,下降了84个百 分点。 (2)在变化最为剧烈的国家和地区中,增幅在7个百分点之上的有8个,降幅在7个百分点之上的仅有3个。 (3)增减幅在5个百分点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共有15个,占98国的15.3%,说明多数国家的增减幅在5个百分点 之内,私立初等教育变化的相对平稳是明显的。 (4)就地区分布而言,增降幅较为剧烈的国家和地区多在非洲、拉丁洲和亚洲,很少出现在欧洲(东欧除外 )和北美洲,说明这些地区的私立教育发展已进入较为成熟的阶段,不大可能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公私立初 等教育的平衡已基本形成。 附图{图} 表3的释读和分析: (1)本表的两组比值代表了两个极端,虽然就统计而言,它们都不在常态分布范围之里,但12年间未出现较 大的起伏,也可能暗示出私立初等教育机构与其环境已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契合。 (2)这些国家的比值,无论是特殊的高,还是特别的低,绝大多数都有程度不同的上升,尽管上升的幅度多 数在两个百分点之内。 (3)比值较低的国家,其公立教育的普及和发达是勿庸置疑的,然而这些国家似乎十分珍惜那百分之一和百 分之二,而不是政府缺乏财力来举办这很小一部分的教育。 (4)国别的地区分布在表3中没有表现出特别之处。 附图{图}表4的释读和分析: (1)表4表明:私立初等教育规模在0~4%之间的有26个国家,占26.5%;在5~9%之间的有17个国家,占17. 3%;在10~24%之间的有34个国家,占34.7%;在25~49%之间的有11个国家,占11.2%;在50%以上的国家有10个 ,占10.2%。 (2)比值在25%以内的国家有77个,占78.6%;在50%以内的国家共88个,占89.8%; (3)由(1)和(2)可以得知,大多数国家的私立初等教育规模都在25%以内,因而只能是公立初等教育的某种 补充。 三、78国私立中等教育的发展与变化 附图{图} 表5的释读和分析: (1)本表依据的是1980年至1992年间私立中等教育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比值的变化情况,例如比利时,198 0年的比值为64%,1992年的比值为66%,其变化特征为增加或上升。 (2)在78个国家和地区中,私立中等教育覆盖的学生数占同一阶段学生总数的比值,有所提高的国家和地区 有42个,占53.8%;有所下降的有31个,占37.9%;未发生变化的有5个,占6.4%。 (3)私立中等教育,就全球范围而言,上升势头是明显的。 附图{图} 表6的释读和分析: (1)博茨瓦纳的私立中等教育增幅较大,上升了31个百分点;加篷的降幅较大,下降了26个百分点。 (2)增幅在10个百分点以上的,有9个国家;降幅在10个百分点以上的,有4个国家,升降幅度较大的国家, 其升降幅度全部在5个百分点之上;如果与表2相比,则可发现私立中等教育的变化幅度大于私立初等教育。 (3)就地区分布而言,升降幅剧烈的国家和地区多位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发达国家基本不在此列 。 附图{图} 表7的释读和分析: (1)在比值排名前10位的国家中,除孟加拉国、斐济和毛里求斯以外,其它国家的比值均有上升。 (2)在比值排名倒数前10位的国家中,除斯里兰卡和希腊未发生变化外,其它国家的比值也都有所上升。 (3)从表7与表3的比较中可以发现:私立中等教育相比于私立初等教育,发展的势头更为明显一些,例如就 比值排名第10位的数字而言,私立初等教育由1980年的55%下降到52%;而私立中等教育同期则由48%上升到62% 。 附图{图} 表8的释读和分析: (1)私立中等教育规模在0~4%之间的有7个国家,约占9%;在5~9%之间的,有14个国家,占17.9%;在10~ 24%之间的,有26个国家,占33.3%;在25~49%之间的,有19个国家,占24.4%;占50%以上的国家有12个,占1 5.4%。 (2)如表8所示,比值在50%以内的国家,占84.6%,而在其

中,比值在5~49%之间的国家有40个,居三分之 二多。 (3)如果按照10个百分点划段,那么则发现:10%以内的,有23个国家;11~20%之间的,有17个国家;在2 1~30%之间的,有12个国家;换言之,多数国家的私立中等教育规模在30%以下。 (4)将表8与表4作一比较,则可以发现:多数国家,私立中等教育的规模要大于私立初等教育的规模,因为 私立初等教育规模在25%以上的国家,仅占21.4%;而私立中等教育规模超过25%的国家,约占40%。 四、结语 自1980年至1992年,私立初等教育规模有所下降的国家和地区有28个,占98国的28.6%,私立中等教育规模 有所下降的国家和地区共31个,占78国的40%弱。由此我们可从反方向得出:世界私立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是明显 的。私立中小学教育继战后初期的大发展而曾出现较为严重的下滑,那么为什么八十年代以来能够出现这种反 弹呢?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增加教育服务的品种,扩大家长和学生的选择。而选择的 背景,自然是人们对教育质量的需求进一步提高的反映,以及人们对公立教育信心的不断下降。因此,鼓励私 立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成为不少国家的共识,这里的鼓励不是以牺牲公立教育为代价,而是尽可能的创造适度竞 争的氛围,以带动公私立教育质量的共同提高。如果说传统上私立教育的发展往往是与宗教因素、个人行为相 关更多的话,那么这个时期政府行为的日益凸现则是其突出的特点。

小学教育论文:小学教育管理中注重情感教学的融入

小学教学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培育学生的调和能力,加强学生合作和创新理念,使学生的个性得到释放,智力得到提高,促进学生的素质的提升。情感教学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运用,符合新教学改革的需求。在小学教学的课堂上,为达到教学效果,老师们可科学、合理的运用情感教学,确立良好的情感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素质的提升。

一、小学教学实施情感教学的实质

1、加强学生积极向上的社会、集体、个人情感的形成

首先,引导学生优良的社会情感。在课堂上选取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对祖国、对社会有一定的责任感,对民族的兴亡有一定的荣辱感,让学生自觉形成对祖国、对社会的服务意识。其次,加强学生对集体的热爱,使其树立良好的集体情感。通过对学生社会道德、文明礼仪的教育,使学生自觉形成对集体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从内心深处把集体当做自己的家。,培育学生的个人情感正向发展。在实际教学管理中,对学生传授亲情的重要性,使学生懂得感恩,提倡学生对正义行为、思想的传播,对于善恶美丑有一定的辨别能力。

2、培养学生能够正视自己的情感,更好的调控自己的情感

以小学生健康成长为基础,教育学生对自己情感的把握。一方面,注重学生意志力的把握,学生做很多事情都是靠意志力完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意志力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所以,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能够正视自己的情感,用一个积极的态度去体验自我的感觉,自我认可,形成一种积极的正向情感。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消极情感的调节,,通过老师的教育,学生的深刻反省,从思想和认知上调节学生的消极情感。

二、在小学教育管理中渗入情感教学的有效方案

1、设置一个科学合理的情感教学情境

设置一个科学合理的情感教学情境,是开展情感教学的主要步骤,为情感教学的开展创造一个可行的环境。其主要做法是老师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性,符合课堂教学知识,富有人性化的课堂管理,给学生提供一个愉悦、融洽的课堂学习环境,这样使了小学课堂变得有意义,使学生能够轻松的学习。

我们所说的情境是保障任务有效完成的先决条件,对于情感教学来说,情境的设置充分提高了情感教学的高效性。这就需要老师在设置情感教学情境时,应该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完成教学内容为目标,达到学生在情感经历中,学习教材知识的目的。

2、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有效的实施情感教学模式

在小学课堂上,老师应该以教学内容为教学的目的,以学生素质的提高为宗旨,把握好和学生之间情感互动,有效的在课堂上实施情感教学模式。这样不仅仅使老师和学生之间距离拉近了,而且对于课堂情感教学的开展更有利。老师合理运用情感教学模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感,老师开展情感教学的方式运用的好,就会使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达成一致,同时也使老师和学生在交流中,彼此更好的熟悉,课堂环境得到很好的优化。例如,对于班级内的每一位学生的家庭和性格老师都应该有很好的了解,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方式的情感沟通。对于性格比较孤僻,不愿意表达的学生,老师要鼓励他勇敢的说,不要害怕犯错,如果做出的答案不正错,老师应该对他们更加的宽容,不要轻易的否定他们,要帮助他们竖起自信心,培养他们更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对于有些父母离异,家庭生活不和谐的学生来说,老师更应该注重与其思想情感的沟通,耐心、主动的和他们谈心,让他们把老师作为知心朋友,能够真正的走出生活的阴影,可以积极健康的成长和学习。学生能够在思想和情感上得到转变,老师情感教学的开展才会有意义。

3、注重老师、学生及父母之间情感沟通,使情感教学更有效果

人们总说,学生的及时任老师是他们的父母,父母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深深的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发展,在小学教学的管理中,老师不仅要运用情感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也注重与学生父母间的沟通,以及学生和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因为,通过老师和学生父母之间的交流,可以很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有利于情感教学,而父母也可以从老师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这样使得情感教学得到持续性发展。例如,老师可给学生留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和父母共同完成,例如风筝的制作,这样在制作过程中父母和孩子能够更好的交流情感,也可以让学生帮父母干一些自己可以完成的家务,这样不仅培养孩子的劳动精神,,父母也体会到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增进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另外,老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和父母观看一些,有关亲情的影视,例如跑出一片天,妈妈再爱我一次等影片,让学生通过这些影视资料的播放,深刻的感受到母爱,父爱的伟大,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冲击,心底深处的善良、温情被唤醒。同时,父母也能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关爱的方式方法。使得情感教学的空间空间得到扩展,更有利于学生正向思想情感的培养。

小学教育论文:对青岛乡区小学教育分析

一、高密度的学校建设

在乡村建设的促动下,青岛乡村的小学教育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开始实施强制义务教育①。各乡区建设办事处开始制定入学目标,实行学龄儿童强迫入学制。鉴于乡村学校缺乏,教育水平低下,学生入学困难,由当地公安机关调查登记入册,市教育局督同各乡区建设办事处在乡村普遍设立小学,以保障每一大村有一小学,每一小村有一分校,儿童可以就近入学。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青岛乡村已有85%的村庄设有学校或分校,[1]如李村区全区有95个村,就有小学校20所、初级小学校10所、分校41所;沧口全区有10所小学校、7所初级小学校、26所小学分校;九水区有11所小学校、7所初级小学校、25所分校;薛家岛区有2所小学校、8所初级小学校、14所分校;阴岛区有小学校4所、初级小学校2所、分校8所;等等。总之,凡人口在三五十户之村庄,平均每一村庄都有一所小学校,即使人口最少的村庄,虽然没有学校,但其附近村庄也必然会有学校可以上学,其最远距离不会超过四五里路,[2]由此,乡民们上学也就变得方便了,上学的机会也增多了。 虽然在青岛市政府的支持下,在各乡区建设办事处的努力下,乡区学校的数量增加了,学龄儿童上学也方便了,但是,失学儿童的数量仍然很多,入学的学生数仍然很少,各乡区学校出现了不足额的情况。表1中的数据显示:市区学龄儿童有13144人,就学数为7119人,就学率达到了1/2以上;与市区相比,乡区情况则不容乐观,乡区学龄儿童人数总计约为34229人,而实际就学数仅为12047人,这差不多和李村区的学龄儿童人数相当,乡区的平均就学率仅为31.7%,而平均失学率则高达68.3%,其中就学率相对较高的李村区的失学率也约为3/5,更不用说失学率较高的薛家岛区了———薛家岛区的失学率差不多达到了4/5,也就是说,薛家岛区的就学率仅约1/5而已。青岛乡村地区如此低的就学率可能是因为青岛乡区文化水平普遍太低,乡民多不识字,不识字也不会妨碍乡民的日常生活,乡民多已适应了这样的生活,因此对子弟的就学认识不足。乡民普遍的低文化水平成为了青岛乡村发展的障碍,故此,青岛市政府在开展乡村建设之际,特别实施了旨在提高乡民素质的强制性义务基础教育。

二、措施强硬的义务教育

强制性义务教育主要是针对学龄儿童,其执行办法主要是:首先,在学校能容纳的范围内,选择学龄儿童中年龄较长者及家境较富者,劝导其家长送子入学,如家长不听劝导,没能够在限期之内送学龄儿童入学,就处以一元以上十元以下的罚金,这交由公安分住所执行;倘若处罚后能够遵令在有效期限内送孩子入学,仍然会退还其罚金;①如果超过规定期限,仍然未送孩子入学,不但罚款不会退还,还会让警察强制家长令孩子入学。其次,在教育条件成熟后,青岛市政府规定所有市立学校免收学费,以使贫寒家庭的孩子也能够上学,不过,这个办法实施之初仅适用于已届学龄而未入学的孩子。[3]同时,各学校还必须严格限制入学儿童请假,规定不得无故缺课,对不入学或提早辍学者同样处以罚金。①如李村区王埠庄小学朱玉照等6名学生因长期旷课而各被罚金一元。②此外,每次假期之后,如麦假、秋假等,各乡区建设办事处都会派督学或指导员等到各校视察学生们的返校情况以促教育,学校老师也会针对性地进行家访,宣传实施“义务教育”强迫入学的意义及办法等,督促学生按时入学,从而避免中途辍学现象。③强制义务教育实行之后,虽说学龄儿童尚未入学,但也大见成效,失学儿童逐渐减少,各所学校的入学人数也骤然增加,如李村一区学校就新增学生达千余名。1934年,李宗黄先生的考察团到李村、九水两区参观考察后,发现他们所考察的河西等村的10余所学校均是用近期式的教学方法,认为其教学方法甚佳,并且它们都有以下共同特点:“校舍整洁美观,一如城市,为他市县乡村所不及,多属新建者”;“缺席甚少,参观各校,学生均到齐,缺席者极少,此其原因,闻系当局极重视缺席,列为重要考成,并规定详细办法四项,即遇有旷课者,由学生自治会或级会之调查员,到其家查询劝导,或由教员到家督促,并每月举行出席与旷课之比赛,定有褒奖,故有如此成绩”;“免收学费,所有市立学校,俱免收学费,使贫寒之家,易有就学机会,此则当令其他国立公立之学校自愧弗如也。”[2]正是因为青岛市政府对乡村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大力扶持,乡村教育在短短几年内就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强制义务教育的推动下,1933年之后的学龄儿童入学人数迅速增加。由表3可知,1936年仅乡区小学的学生数就已经达到了31450人,而整个青岛地区小学生数则达到了42481人,与1935年相比其增幅达到了6.74%,而其中女童与男童的入学比例也由1927年的1∶5.6上升到1936年的1∶2.2。[1]根据表3中的数据,1936年青岛市政府对乡村小学教育投入了350117元,约是1936年青岛市对小学教育总投入的67.82%。最终,在青岛乡村建设运动的推动下,在青岛市政府的支持下,经过各乡区建设办事处的努力,青岛乡村地区的小学在1936年已经有市私立学校102所,其数量远远多于市区内的小学学校数量,大约是市区内小学学校数量的4倍。虽然市区也相对重视初级小学教育,但相比较而言,乡村地区更是将初级小学教育放在了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这不能不说与乡村地区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有关。乡村地区的初级小学班数达到了767班,是乡村小学总班数的4/5还多。从乡村初级小学的学生数更能看出初级小学教育在乡村教育中的地位:乡区初级小学的学生数差不多达到了乡区小学总人数的9/10。

三、因地制宜的教育政策

为更有利地普及教育、救济失学儿童,青岛市教育局决定借鉴其他地区的教育政策,在学龄儿童较多而学校、班数、教员等都有限的区域酌量实行“二部制”班级编制。所谓“二部制”班级编制就是半日上学制,即二部制班级的学生分为上下午两部分上课,且都是上半日课。青岛市教育局规定:凡是实行二部制的班级每班人数不得少于40人,如有特殊情况人数不足者需要另外申请;二部制班级招收的学生范 围是6周岁至16周岁之间的儿童,且男女兼收;二部制班级只设初级部,修业4年后方可毕业,之后才能升入高级小学;二部制班级学生一律免收学费;二部制班级上下午教学均由1名教员担任,待遇给予酌量提高,办公费也给予适当增加。③如此一来,乡村地区不但解决了教员不足和学校、班级等教学设施有限等问题,还给更多的贫困家庭孩子提供了免费上学的机会,也解决了贫寒家庭的孩子帮父母劳动和上学之间的矛盾。如李村乡区建设办事处根据实际调查和研究改设二部制48个班,并派人会同公安局到该区各村进行宣传、劝导入学。④可以说,二部制对贫困的乡村来说是很理想的教育政策。此外,为了保障即使免费也没有能力上学的贫困家庭的学龄儿童接受教育,乡村地区还借鉴了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因为“小先生制”是学生互教,不需要教员、学校等,并且上课的时间、地点都是非常自由的,他们可以选择在田间上课,也可以选择在晚上读书,所以,对于那些家庭贫困、需要帮助父母劳动的孩子来说是最适合不过的方式了。这些小先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教授没能上学的孩子认字、读书,他们也同样担负着普及青岛乡村教育的使命。总之,在当时青岛市政府的推动下,经过各乡区建设办事处的努力,青岛乡村小学教育取得了显着成果。20世纪30年代的青岛乡村小学教育引起了全国的注意,得到了国人的肯定,成为全国其他省市争相学习的榜样。当然,对我们今天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如义务教育强硬的措施,教育政策、教育方法等方面应当因地制宜,等等。

小学教育论文:2017小学教育实结

2017小学教育实结【一】

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流走,一个月的实习时间就这么过去了。这次实习让我们感受到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工作中有苦也有乐,但更多的是收获,这次实习使我受益匪浅。一个月的实习,让我与幼儿亲密接触,这次真枪实弹的练习,让我逐渐爱上了幼儿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业,同时也亲自尝到了在一线奋战的幼儿教师们的辛苦。

一、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在到了幼儿园后,根据我的实际情况,园长把我安排在中班。在我和幼儿初步认识和接触的过程,了解和他们相处一定要把自己扮演的角色掌握好,那就是和他们成为朋友,并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要用异样的眼光看待特殊幼儿,他们很敏感,自尊心也很强。

二、实习的内容与过程

在班级管理方面我发现,刚开始有小朋友调皮,我还会耐心的教育和引导。后来慢慢的发生的次数一次比一次多,我渐渐地失去了耐心。斌斌是我们班一个热情开朗、聪明可爱又调皮捣蛋的男孩子,他总是缺乏耐心和静心,上课坐了几分钟能够之后就坐不端正了,小屁股像抹了油,在椅子上扭来扭去。小手也管不住了,喜欢碰碰这个,摸摸那个,容易分心。

玩玩具时和小朋友发生冲突了,他每次都说别的小朋友不对,扭曲着脸孔来气呼呼地骂人,甚至还会举起椅子作出砸人状,或者发脾气把玩具扔得一塌糊涂,一副誓不罢休的样子。因为幼儿园以早期阅读为教学特色,所以我们很注重幼儿阅读兴趣、习惯的培养,经常利用午餐后、起床后、放学时等一些零星的时间请孩子们自由翻阅图书。当别的小朋友津津有味地看书和好朋友一起讲述书中的内时,他却静不下心来仔细看书,和小伙伴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

他这时最喜欢无所事事地和班中几个调皮的小朋友打打闹闹,有时还会钻到床底下。有一次自由活动时悦悦哭着跑过来,“斌斌打我”,只见悦悦的脖子上有一条指甲抓伤的痕迹,别的小朋友见悦悦哭了,也都跑过来看热闹。这时乐乐也跑来告诉我“斌斌打我,还抢积木”。只见斌斌若无其事的样子,正在玩刚才抢来的积木。

看到他这种若无其事的样子,我很生气,我直接把他叫过来,很严厉的批评了他。还让他跟小朋友道歉。这时他眼眶里有了眼泪,我才意识到自己的过于严厉。才发现没有了平时的耐心。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玉,一块未经雕琢没有成型的玉。在他幼小的时候,如果我们能正确地引导,加上有效地教育,那么他就会闪闪发光。我们老师更要以爱、以耐心来关注幼儿,了解他的内心,尊重他的个性,同时又要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孩子。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坚持,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

在教学教育方面,要当好一名好的幼师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看着带课老师给孩子门上课,我认真的学习她的上课方式和管理课堂纪律的方法。即使这样,我还是遇到了很多没有学过的问题。听课了之后我开始讲课,孩子们还是如我想象中一样,乱成一团,根本不听我讲课,后来我用小组比赛来管他们的纪律,这样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还可以为课堂带来一些活力。有时还会用教具吸引幼儿的注意,并学会用故事的形式不让幼儿分心。慢慢发现,孩子们开始接受我了我的上课方式,有时还会有幼儿缠着我给他们讲故事。不但在教学上使我受益匪浅,在保育方面也有很多让我学习的地方。

整理好本班教室的卫生,减少幼儿与细菌接触的机会。坚持每日用消毒毛巾将幼儿能接触到的地方擦拭一遍,特别是幼儿的饮水柜,容易滋生细菌,发生交叉感染,每天下午收缸子后及早上摆缸子前都要用消毒毛巾擦拭;对于幼儿的玩具、桌椅、坐垫、餐桌、餐椅都定期用84消毒液进行消毒。教室、洗刷间的地板随脏随擦,避免地面有水使幼儿滑到。每天早上要做好幼儿的晨检,保障幼儿随时有温开水喝。

幼儿户外活动时,注意每一位幼儿的动向,注意活动器具的安全。帮助幼儿脱穿衣服,培养幼儿有秩序的玩,不拥挤和推打的习惯。在活动后,要组织幼儿有秩序的盥洗,并多喝水。还能让幼儿养成手脏、进食前、大小便后用肥皂洗手的习惯。吃饭时,为幼儿准备好餐具,要根据幼儿的饭量添加饭菜。餐后要保持教室的整洁。并为幼儿创设安静、整洁的睡眠环境。离园时,检查水电安全,关锁好门窗,做好防盗工作。

我认为做好家长和社区工作也很重要。通过班级公告,家园联系栏等不同的方式,及时的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情况。利用接送时间,多与家长沟通让孩子进步的方法。积极开张社区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进步和成长。

三、实习的收获及不足

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经验的缺乏,我的教学水平与其他有经验的老师相比是有差距的,这一点在平时的上课纪律上可以看出来。我上课的时候由于讲课不生动,所以,往往有时候纪律就不如老师上课的纪律好了。

过后我也时刻对自己的教学方面进行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改进,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学到了一些方法。我在小班教室听课,跟随着师生玩中有乐,乐中有学的教学,看完前辈们的教学后,我感受到幼儿园教学其实是一个很灵活的过程,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让孩子愉快、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我深刻意识到幼师对孩子要充满爱心,自己要有耐心,一定要有责任心,要随时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的活动,避免意外的发生。要有很多很多的耐心、细心和爱心。老师自己要有特长,要学会观察孩子的表现,发现他们的优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师范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学高为师,行正为范”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加深。这就要求我不断完善自己,准备全身心投入将来的教育事业。

一个月的实习,说长不长。但也让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我知道我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在教学上,还不能带动课堂气氛,课堂纪律总是过不了多久就变差了。我会好好反思自己哪里做的还不够好,总是不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会尝试不用的方法改善这样的局面,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在保育方面,我还做不到老教师那样细心,有时候我总是会忘记要适时的为幼儿添水,提醒幼儿勤

洗手。我相信,慢慢的我会记住这些事情,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有更好的收获。

2017小学教育实结【二】

一个半月的实习只是时间长河中的一瞬间,但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千金难买的宝贵光阴,我们十分珍惜这一难得的实习机会。我们的实习基地是钱库高级中学,一个多月的实习,带给我们许多宝贵的回忆,而这些经历犹如血液般融入我们的生命,成为我们成长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离开象牙塔前所迈出的最坚定的一步。此时此刻,我深深地感受到,我成长了。

在钱库高级中学的实习,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教育见习、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

一.教育见习

在实习开始的及时周,我们便进行了教育见习,主要是到各个班级去听老师的课。一开始,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听课,刚开始听课,也不知道怎么听课,不知道从什么方面着手,只是傻傻的把老师上课的内容给抄下来,就像回到了当初的高中时候的学习。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上课风格,不知道如何去评价。后来和老师交流,发现原来听课要这样听,要听老师如何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要听老师上课的语言,要听老师的问题设置,也要看学生听课的一个状态以及老师的教态。课堂不是老师在上面的表演,而是学生和老师一种互动,一种知识火花的碰撞。

二.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是我们这次实习的重头戏。上学期在微格教室有过一些训练,但对于上真正的战场,我们还是经验不足的。经过一周的听课,我知道了上课要注意那些内容,和之前我备的课还是多少有些出入的,又由于我是我们小组第三个上课,我的准备时间还是相当足够的,所以在这边我又重新备课了。

通过和老师交流,我了解到备课是一个比较艰辛的历程,要不断地改,不断地练,要备的详细,考虑的非常,把课堂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都一一考虑到,才能建构出一堂不错的课堂。虽然对于我可能刚开始无法达到这个高度,但我还是不断地靠近这个目标。

我的及时节课是《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这是我人生的及时堂课。及时堂课准备还是很充分的,但是一开始上课,还是稍稍有点紧张的,就连叫上课都忘了,幸好,我私下问了问,学生都没发现我的紧张。

这节课主要讲过敏反应和艾滋病,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在生活中都有过一定的接触,这节课最重要的就是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也就是生命教育。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说说如何关爱艾滋病患者,学生都很能说,我当时就吓到了,发现文科班的学生就是不一样。学生在语言表达,组织语言方面是相当的不错,同时,对如何看待艾滋病患者都有着别样的关怀。

这一节课是有评课的,建中老师给我这节课一定的评价和建议。老师说,总的来说,对及时次上讲台的我来说,这堂课还是相当成功的课堂。当时听了,很是开心。当然也是有很多不足的,老师说,给学生讲的还是太少了,要更放宽时间给学生;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堂的生成。

比如说在学生了解艾滋病病毒主要藏在泪水,唾液,血液之中时,又给学生判断哪些途径是否会传染,此时,学生就对礼节性接吻产生了一定的疑问,可是对于这点,我没有利用好,本可以好好的拓展;也许及时次上课的内容试讲了很多了,所以很顺利的上了下来,便也显得上课有点随意;同学说,口头禅还是比较多,比如“那···”。

我的第二节课就是公开课,因为我的公开课时免疫复习课,后来我才发现复习课的公开课是很有难度的,不像新课的学习,复习课很担心会炒冷饭。复习课试讲了一遍又一遍,老师也给了很多建议。最初是说我选的艾滋病的这个材料比较难讲,如果讲甲流就会觉得很普通,没有新意,,纠结了半天,还是选择了用艾滋病这个材料,因为约翰逊患有艾滋病这个案例有一定的正面教育意义。

敲定了艾滋病这个材料之后,就在明线和暗线这个问题上纠结,老师给的建议说,在讲艾滋病的同时,无形之中把免疫的知识点也复习了,到了课堂结束,学生还以为这是在讲约翰逊,所以在设计问题,贯穿方面想了很多。一开始,老师觉得我问的问题,就像在炒冷饭,我的材料只是作为一个引子,没有把材料贯穿进去,显得我的知识点和材料是分离的,也就是“皮肉不相连”。可是我可以理解这个意思,却不知道怎么去问这个问题,很烦恼。

接着没几天就要上去讲课,内容思路都没有准备好,我很揪心丫。当时,又感冒了,人总是在生病的时候,特别的脆弱。毫无头绪,弄不出来,还病怏怏的身体,身边的朋友也是爱莫能助,我只能在那个角落揪心的思考,品尝属于自己的苦。其实也没有那么糟糕,很多同学,都过来帮我想想,给给意见。

之后就在8班试上了公开课的内容。由于这节课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一定的研究学习,很多东西都是由学生来讲,教师只是起着协助者的作用,所以在试讲的时候根本没有感觉,只有学生在课堂才能真正体现,面对这种无法预计的课堂,还是相当的揪心的。一直听说8班的学生都不太配合老师,上课的氛围比较死,我就更加担心了。由于时间又比较赶,还不是很熟练,当时我去上的时候,还是很紧张的,紧张的出现很多口头禅。

幸好啦,8班的学生还是挺给我面子的。当时的内容比较多,只讲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就下课了。当时上完,就去问建中老师,哪里要改,可是建中老师让我自己思考了,再去和他聊。当时,一上完课,根本感觉不到哪里不对,是因为心里很浮躁,静下心来,就会发现自己问题还是很多的。只有做万全的准备,才能做得更好。

由于一些原因,我的公开课推迟了,不过终于在清明节之后的那一周的周三下午第二节课拉开了帷幕,之前的所有的努力,似乎都要在那节课上见分晓了。可惜,应了一句“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由于我上的是免疫复习课,这个课对于我们班级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度,好悔当初怎么没好好分析学生情况,就一股脑认为我们班级学生会很給力。我觉得我很悲剧。

一开始的课堂还是不错的,到了下半节课,不知道为什么课堂就这么压抑了,也许是我自己有想放弃的念头吧,我想想也是,我是一个受别人情绪影响很大的人,我是那么容易说放弃,又那么容易说要做什么的人,很讨厌发现原来自己就是这样的。不过其实也没我说的那么严重啦,老师和同学还是给予我一定的评价和建议。

最欣慰的就是,这次公开课,我克服了我较大的障碍-语言问题,这对于我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终究还是进步了,虽然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想想,付出总是会有回报的,人总是在不断地挫折中成长起来,进步起来,所有的不快,会过去,所有的快乐,也会过去,还是珍惜当下每一个机会,活在当下,快乐一点。

三.班主任工作

我是我们小组及时个班主任的。主要负责每周一次的班会和“下两操、督早修”:监督眼保健操、课间操,监督早自修学生学习。由于及时周的见习,给了我很多时间熟悉班级的学生,也提前了解了班级的状况。在当班主任的那一周,也许很新鲜,很兴奋,我时时都会跑到班级去看看学生的状况,和学生聊一聊,在

某种程度上说,我更是以一种朋友的身份和学生聊天,可是,有时候这种师生之间的距离就很难控制了,上课有老师的范,下课做朋友,这是我追求的。

一段时间的相处和观察,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班级早自修的声音很小,学生很多都是没睡醒的状态;平时不是很爱问老师问题;晚自修的效率比较低……面对这些问题,有时候,我真的很冲动的想在全班学生面前说一说,可是又有点不敢。

后来就和班主任陈老师说了情况,陈老师也召开了班委会,在班委会上,陈老师不是自己说班级问题,而是由班委来说班级有什么做的不够好的地方,我觉得这样很好,自己发现问题,找方法解决,比老师在那里不断强调问题更有效果。班委找出问题,再说说解决措施,由老师发表相关的看法想法,这样管理班级,就显得比较民主,也有利于班级的发展。

实习是一次用自己的眼和耳去感受环境的机会,通过这七周的实习,我受益匪浅,对教师这个角色有了更为详尽而深刻的了解,认识到了许多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不在局限于书本,而是有了一个比较的了解。从而更深的了解的了自己的不足,该往哪个方向而努力,这些都是以前所不了解的。

小学教育论文:浅谈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 教育 信息化 建设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场全球性的教育革命,正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多方位迅猛地展开,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此刻,既担负着知识普及与文化传承,又是高素质人才培养摇篮的中小学,该如何来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战呢?

中小学教育必须信息化,也必然信息化,这已是为实践所证明的雄辩命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庞大系统工程,它要求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教育体系,因而必然涉及到诸如目标与任务,决策与管理,模式与评价,环境与资源,手段与技术,科研与培训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而,对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这个过程必须逐步探索,及时总结,切莫等闲视之。

经过本人的了解和系统分析,结合周边学校的一些实际情况,以下我粗浅地来谈一谈本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过程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离开了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就成不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教学环境,决非仅仅硬件系统而已,而是硬件、软件和潜件三者有机的综合系统,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其具有明显的优势:①.增强了共享学习资源的通信功能;②.实现了教学设施的网络化;③.促进了多媒体学习环境的完善。对于这一块的建设,我校领导层以长远的眼光,审时度势,在学校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耗巨资跨出了迈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及时步。在这几年里,为了能满足学生信息化学习的需要,逐步建立了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宽带校园网、电子阅览室、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想办法,多方筹集资金,加紧多媒体教室的建设。致力于建设用于信息化教和学的各种支持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设施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等。

二、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资源,如学科教案、电子教材、各类素材、试题、百科知识、教研论文、教育新闻信息及各类教育统计数据等等。信息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展与控制;有赖于通过对各类教育信息资源的传播分析、处理、加工、利用等手段来进行。换句话说,离开了教育信息资源,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活动便难以开展,教育信息化更是无从谈起。

时下不少的中小学赶浪潮耗巨资建立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育教学信息资源,难以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应有的作用与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校园网的设施将面临着急速贬值的尴尬境地。这便是称为“有路无车无货”的现象,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严重缺乏,这一问题也成为了制约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一现象所形成的“瓶颈”,我们已充分认识到了其中的厉害关系,及时从市场上引进和购置了大量的各学科电子教材教案,各类素材,共享软件、试题,并从K12、百年树人及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引进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弥补了由于教育教学资源不足形成的“瓶颈”,并且与其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以适应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的需求。

三、教育信息化与师资培训

现代信息技术向人类发起的挑战,使得整个基础教育界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促使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都随之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自然地,被视为课改之关键所在的教师,其职能、角色的定位,也将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转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得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包含现代化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

对于师资培训,培养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新型教师这项工作,我校虽然已走在了前面,但校领导认为,这个问题仍将作为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管理下一步最主要的工作。可见我校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学校已经不惜重金初步建成了 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并且引进和完善了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教育信息资源,在教育信息化所需的两个基本条件都基本具备的情况下,要走好走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下一步工作便是转变教师职能,将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目前,这项工作已是制约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对此,当务之急应是立即启动和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针对老教师的特殊情况,从头从快从优开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切实地转变教师职能,这项工作已刻不容缓,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我校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走在前列。

四、教育信息化与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从目前某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情况来看,有些领导和教师还存在着片面的模糊认识,他们只是关注建机房,购设备,网络布线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只是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升学率,仍停留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而对与信息化教育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不甚重视甚至根本不去考虑。具体表现在:一些教师根本不去或者很少主动地去学习计算机,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不用或者很少用学校已有的教育信息资源;一些领导也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的开展情况,不重视培养教师掌握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能力,对教师能否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及是否使用了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的情况不重视或不作要求。

如果是这样,我们便会步入一个“怪圈”:一方面叫喊投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短缺;另一方面花费了大量资金建设起来的计算机机房、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电子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校园网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和大量的教育信息资源却闲置在那里,对一线的教学改革起不到多大的实质性作用,仅成为供检查、参观、炫耀的奢侈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将面临升级换代贬值的风险,因此将严重阻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要彻底走出这个“怪圈”,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重视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建构。道理很明白,信息化硬件环境是死的,被动的,而新型教学模式中的交互作用过程和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识过程却是活的,能动的,因此,校领导和教师必须重视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通过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人(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充分发掘教育信息化的较大潜力,也让这些耗巨资建成的信息化教育硬件能够物有所值、物尽所值、物超所值。所以,在教育信息化的前提之下,促进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既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性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识的主体性地位,也是我们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

在校领导的关心、重视和监督之下,在信息技术组全体组员的共同努力和带动之下,我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近年来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向传统的教学方式发起了挑战:在保持传统教学方式优势的同时,逐步地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课堂。以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为龙头,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继续深化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重视下,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一定能朝着正确的方向持续、快速、有效地发展。

小学教育论文:小学教育教学论文

四月绵雨把五月的天洗得剔透,蔚蓝,花团锦簇的昱城格外靓丽。在这流火的五月,我有幸和全市小学英语教师汇聚屯溪,参加第七届全国小学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暨教学观摩研讨会,收获丰硕。何为基本功?李静纯教授用很精炼的语言总结出了基本功的定义:不是学问,不是天赋,不能通过书本学会,不能自然而然形成,但是通过正规训练,每个人都能形成。在三天的听课过程中,我近距离地领略到全国各地年轻教师的教学风格,精湛的教学艺术,真正领略到了何为深厚的基本功。下面谈谈我此次听课的一点感受:

在听课中,我发现的教师都有几个共同特点:

1、口语流利,发音。参赛的选手课堂都是全英授课,他们的口语流利、发音,如:3号安徽的选手,听她的语音语调就是一种享受,听课老师都感觉如此,更别说孩子们会有多喜欢了。 老师一口字正腔圆的英语才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2、善于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文、图、声相结合,使孩子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如2号的天津选手就用了一段小狗表演各种杂技的视频导入,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3、教态亲切,表情丰富,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地进行授课,富有艺术性。如31号湖北的选手,给学生做示范性的猫吃鱼的表演,给学生、听课的老师和评委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得了教态奖。

4、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作为后盾,词汇丰富,课堂充实。

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听课中,我发现教师都多方位呈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整个课堂还给了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全体学生的参与。教学中互动模式多样,都采用小组竞赛的模式或创造一个语言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展开联想,激起了学生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教师的基本素质固然很重要,但一堂课的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节课,是来自广东的参赛教师的语音课。我们都知道,语音教学是英语学科最头疼的问题,也是学生的弱项。如何教好语音,是我们常研讨、关注的话题。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很久,但是听完这节课我清晰了许多。这位参赛教师的的手段是:先复习部分字母发音—教授字母O的发音—用快速记忆方式检查对O 的记忆—多种游戏,听、说、读、写分步骤强化记忆。一个个教学环节都非常的吸引人,学生的参与性很高、效果很好。有了前面一系列教学的铺垫,学生自己完成试读单词的任务,也就水到渠成。我觉得这位教师的课堂设计既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又非常的实用。课堂教学不是各个教学环节的堆积,也并非活动次数越多越好,教学设计要步步扎实有效,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更不是为了追求花哨。

无论多么的课,总会有一些瑕疵。听了专家对教师选手的点评后,使我感悟更为深刻,深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受。 1、外语教师必须语言丰富。适当时候可以用母语辅助教学。2、注意词汇的拓展。3、语音教学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加强语音的辨别。4、注意课堂的评价反馈。5、教学形式要丰富多元化。 6、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7、要有效地拓展和开发教学资源。8、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多背诵佳句,多听写,多仿写,多利用图表等,创设出富有童趣的情境。

通过这次的观摩学习,我开阔了眼界,找到了自己的不足,认识到了自己平时教学的局限,也让我深切的体会到了缩短差距的紧迫感。教学本来就是一门留下遗憾的艺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凡是好的东西总归是好的,它总能让人受到鼓舞,并使人得到启发,甚至使人顿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我们教师的一生,必须是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学品位,体验教学幸福感的过程。今后,我将扎实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和学生一起,享受精彩的课堂,体验幸福的人生。

小学教育论文:浅谈怎样实现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均衡教育指的是:学校提供给每个孩子的学习条件、权利、机会是平等的,它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平原则,让所有的孩子—不管他的户口所在地,不管他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保障受教育者接受基础教育所需的校舍、设备、师资等基本条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是让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享受平等教育的基本体现,也是所有管理者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造成我校教育不均衡首先体现在学生生源上。我校的生源特点:1、家庭经济基础参差不齐。2、父母学历层次、素质参差不齐。3、家长对学校教育参与的热情参差不齐。4、学生的构成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约各占50%。这些特点就决定了我校发展速度想快,却快不起来。学校在执行各种课程、各项教学工作过程中效率不够高,效果不够显著。

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我们又将如何面对与改进使我校教育达到均衡发展呢?

及时、师资搭配要均衡。我校教师都是来自我国东南西北中的教师,但是我校教师教学水平还是存在差异的。在我校有教师,有星级教师,有四心教师,也有普通教师。怎样做到年级与年级之间,同年级班与班之间,教师与普通教师合理搭配,星级教师与非星级教师合理搭配,老教师与青年教师合理搭配,教学方法勇于创新与教学方法较保守教师之间的合理搭配,都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搭配合理就会起到1+1>2的作用,的带动普通的,积极的带动被动的,先进的带动落后的,让教师之间到处传递着一种你追我赶,奋发向上的正能量。否则效果就会1+1<2.

第二、生源搭配要均衡。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学生的素质之间参差不齐。学生进入学校一年级分班时就要力争做到均衡。分班时应按性别分为男女两类,按是否是常住户口分为两类,按家长接受的教育水平分为两到三类 ,然后按性别、户口情况、家长受教育的水平将学生均衡地分到不同的班级。我曾经教过一个班,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男生35人,女生13人,学校举行校运会举行接力比赛时,要求每班15个男生,15个女生,女生就凑不够人数;课堂上由于男生多,又比较好动,老师就比较难调控。现在,福田区教育局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基本就按照上面几个不同的参数实行电脑分班,使分班做到均衡化。

第三、实行走班制、走读制。由于教师间和学生间能力、水平存在差异。试行走班制、走读制,即同年级学生可以选择你喜欢的老师的课,让学生可以接受不同的教师的教育,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选择到高年级课堂听课。在使教育达到均衡化的同时,又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第四、实行分层教学、分层布置作业。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承认和接受学生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在布置作业时,也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布置不一样的作业。在保障学生共同进步的前提下,又能使不同的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取得进步,保障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五、提升家长素质。在我区现有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__教育公开课公益讲坛”、“家长学校”的开展,其目的就是要在社会上提升市民、家长的整体素质,这对提升__区域内的教育均衡化都是有力推手。目前效果也非常不错。前期调查看这里面受众群体层次比较高,对教育参与热情大。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能够把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拉到我们的一个上升通道上来?这些,其实是我区、我校基础教育中最应该改变的一个群体。如果能同这类生源家长建立起良好的家校互联体系,那么,对于我校的教育均衡化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我们可以邀请一些嘉宾给这类家长上课,讲授嘉宾可以是我校的名师,我区的名师,甚至是家委会的成员,家长等,讲授内容以提升家庭教育、孩子升学教育、孩子的心理教育为主。使这部分家长能够迅速提高,加大参与学校教育的力度,继而在思想上提升。再向上一个层面,能够积极地,主动地走进福田教育公开课、家长学校接受更进一步的教育思想。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区域战略合作的家校互联体系,在这个基础上深化学校教育改革。

john f. kennedy: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一样的天赋,一样的能力,或者一样的动机,但是所有孩子都享有一样的权利去发展天赋、能力和动机。布鲁戴尔学校校长joe说,他们宁愿在孩子小的时候花多些人力和物力,帮助孩子适应这个社会,也不愿意让孩子长大了成为这个社会的压力。相信,在所有同事的努力下,在社区、家长的配合下,我校的均衡化教育将会在我校健康发展,每个孩子都能茁壮成长。

小学教育论文: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要点

一、工作目标

1.高水平、高质量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本地户籍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和毕业率均为100;盲、聋、哑、弱智儿童入学率100;小学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85。

2.学习贯彻《新义务教育法》,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创优工程,进一步扩大品质教育资源。年内建成1~2所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1~2所区现代化规范村小,全区中心小学建成“农村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合格学校”。

3.以局领省级重点课题“区域推进现代学校建设的实践研究”为统领,继续深化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继续深化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努力提升我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4.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试行)》,深入推进小学教育管理改革,创新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坚持依法办学和依法治教,切实加强对村小和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教育管理和业务指导,努力促进全区小学实现高位均衡发展。

5.继续开展“四优工程”评比活动;编辑出版《__课改实验通讯》2-3期。

6.启动小学学科教学特色创建活动,年内创建成3~5项具有一定影响的学科教学特色。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努力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1.深入贯彻国家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和精神,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实施生命教育,加强养成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2.积极开展省“文明学校”、省“安全文明校园”和“绿色学校”以及区“体育、科技、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村小级)”等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3.切实建立全员德育机制,抓好德育科研工作,继续抓好德育师资培训,通过德育主任、小学班主任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能力与水平。

(二)坚持科研先导,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实验

1.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科研先导、课题带动、教科研一体化”的工作思路。以“研”促教,以“研”促改,科研与教研相结合,在局总课题“区域推进现代学校建设的实践研究”的统领下,深化我区教育教学改革。

2.深化学科课程改革,确立以学科教研为主线,努力创建学科教学特色的发展思路,通过学科教学特色创建活动提升我区新课程实施水平。

3.继续积极深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研究。努力构建多元化新型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积极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4.继续实践探索公开课、研究课和示范课课前“三不”(即:课前不指导、不铺垫、不试上)的要求,充分展示教师和学生思维的原创性,切实提高常态下课改的质量和效益。

5.继续深化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过程管理。努力探索“五个有效”(即教师有效组织、有效指导;学生有效参与、有效体验、有效练习)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抽查、调研、座谈、走访等多种形式及时了解课改的实施情况,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适时调整和改进课改实施的思路和策略,使新课程改革实验真正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常规化、常态化”的轨道。

6.继续加强对村小教科研工作的管理,积极探索村小教科研的途径、方法和策略,努力提高村小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中心小学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经常深入村校了解情况,帮助村校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7.加强“学科教学特色”创建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在创建过程中要不断发现、总结新经验、展示新经验、推广新经验。

(三)继续深化教育教学常规改革,努力提升教育质量

1.进一步深化教研组、备课组建设。通过创建学习型、科研型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提高学科教学研究水平。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现代化教学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备课改革要坚持“注重实效、减轻负担”的原则,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大胆进行改革创新,有条件的学校要尝试进行“电子备课”、“网络备课”,积极尝试“资源共享”机制。

2.继续加大学科课题研究的计划性、针对性。学科教研组、备课组要有明确的教研专题和学科教学特色创建目标。各学科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富有实效的教学研究活动。特别是综合学科课程的教学研究,要加大研究力度,力求有新的突破。

3.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教研室将不定期进行教学质量抽查和期末 考试质量调研。

4.进一步加强对新课程教材的学习和钻研,教研室可在新课程教材及时轮培训的基础上,利用局会议视屏系统逐步对其他年级实验教师进行新课程教材后续培训。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1.进一步做好政府教书育人奖的考核工作,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要把政府教书育人奖的考核工作看成是培养锻炼教师的重要抓手,学校要定期组织有关骨干教师认真学习骨干教师考核条例和相关文件,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提高考核的质量和效益。

2.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不定期组织骨干教师开展教学辅导和送教活动,使广大基层教师都能获得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3.积极开展青年教师的推介活动,不断提升我区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其尽快成长。

(五)深化教育管理改革,提升小学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水平

1.继续认真贯彻《__区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意见(试行稿)》、《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各学科学习评价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保障素质教育的正常秩序,提高教学质量。

2.以贯彻实施《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局新制订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试行)》和大力开展“五五”普法教育为指引,进一步加强教育法制化建设,大胆改革与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认真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实践“教育以人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和“校长以教师为本”的办学理念,不断激发和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整体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效能。

3.进一步加强村小管理工作。继续关注好村小的内涵建设和发展,中心小学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扎实开展中心小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到村小轮岗带教活动,加强对村小的领导和调控,指导和帮助村小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4.进一步提高外来人员子女教育管理水平。严格执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__就读实施意见(试行)》,切实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加大对民工子弟学校的监督和管理力度,继续运行已建立的各项管理制度,倡导建立真诚的校际合作关系,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和民工子弟学校的健康发展。

5.积极稳妥推进教育国际化工作。指导和帮助有实验条件的学校积极开展双语教育实验;继续加强双语教育实验工作研究,通过专题研讨、培训活动等形式提高双语教育实施水平,努力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新世纪人才。

6.进一步关注特殊群体,努力满足不同儿童的内在需求,促进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进一步发挥特殊教育学校的示范、辅导、辐射作用,搞好普通小学附设特教班和随班就读学生的教学和管理,提高我区特殊教育的整体水平。

(六)积极开展创建工作,加快我区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1.紧紧围绕区“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和部署,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要以新一轮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为切入口,以创建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省农村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合格学校建设为载体,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进一步增强学校的主动发展意识,注重内涵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2.进一步树立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和服务意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品质教育的需求。品质学校要进一步增强示范性,发挥辐射作用;特色学校要注重内涵发展,通过特色项目的建设带动学校工作的优化,为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3.通过体育、科技、艺术特色学校(村小级)创建活动,引导全区村小加强学校特色建设,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办学品位。

小学教育论文: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研究热点举隅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研究热点举隅 内容提要:

本文选取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二十四个研究热点进行了简要的选题论述,内容涉及到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教育观念、教育理论、教育模式、教学设计、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教育管理、课程改革、课程整合、电子教材、人才培养、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教育信息技术、网络教育、网络伦理、师资培训、教育科研、政策法规、教育产业等多个方面。文章对关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研究动态者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小学 教育信息化 研究 热点

作者简介:陈海洋教授,原为大学系主任,近年转向基础教育领域。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络科技时代》杂志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电教办电教技术开发专家组成员,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理事,海南省科技教育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海南省中小学计算机教研会副理事长,海口市政府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海口市计算机教研会副理事长,海口市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海口景山学校校长。

世纪之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作出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与深远历史意义的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英明决策: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建议,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一石击起千层浪,一场全球瞩目的中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浩大系统工程,正以令人目不暇接的迅猛速度在神州大地蓬勃展开,方兴未艾。一直作着教育现代化强国之梦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在欢呼雀跃的同时,也明显感觉到,有着数千年教育历史包袱的中国基础教育界,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洗礼既是一场痛快的创新,也是一种痛苦的弃旧(这使人不由得想到了一部畅销书的古怪名字《痛并快乐着》)。这场深刻、广泛的教育大革命所引发出的许多闻所未闻的新问题,令人瞠目结舌。《国际歌》云: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中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问题,当然也应靠中国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力量去解决。为顺利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自觉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身体力行地去研究探索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的变革,以实现新时代教育的多方位大革命。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需要研究探索的问题很多,本文只着重探讨人们近期关注的部分热点选题,旨在抛砖引玉。

1、 1、 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

释义: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场全球性的教育信息化革命,正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多方位迅猛地展开。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那么,既承担着知识普及与文化传承,又是高素质人才培养摇篮的中小学,该如何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战呢?中小学必须信息化,中小学必然信息化,这已是为事实所证明的雄辩命题。而如何认定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如何实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倒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庞大系统工程,它要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教育体系,因而必然会涉及到诸如目标与任务、决策与管理、模式与评价、环境与资源、手段与技术、科研与培训等各方面的问题。所以,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无疑应该成为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切莫等闲视之。

2、 2、 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其相匹配的新教育观念、思维模式》

释义:

由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所以势必对中小学传统的教育观

念、思维模式形成巨大冲击。可以说,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育观念、思维模式转变的过程,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再分析再认识的过程。有专家说得好,教育信息化最根本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思维模式问题,应该运用全新的思维模式,从根本的思维模式转换入手。实践表明,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顺利推进,较大的障碍便是滞后的教育观念、思维模式,换言之,教育观念、思维模式的转变应成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最重要的任务。因而理所当然地要求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从教育功能、师生关系、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的时空观、教学的质量观、终身教育观等诸方面作深刻的反思与深入的探讨,从而推陈出新地形成能适应信息时展需要的新的教育观念、思维模式。

3、推荐选题:《现代教育理论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释义:

传统中小学自发的教改实验、研究,往往既不注重理论的指导,也不注重理论的升华,因而效益不显。其实,任何改革都需要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教育改革当然不能例外。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理论指导的思维,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或者就会连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了解。...轻视理论, ...错误的思维一旦贯彻到底,就必然要走到和它的发生恰恰相反的方向去。” 教改实践表明,我国中小学方兴未艾的教育信息化事业,亟需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作为思想基础与理论武器。这里应强调的是,我们既需要借鉴

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也应注意从如火如荼的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实践中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理论。果如此,则既能有效指导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顺利推进,又可以为丰富当代国际教育理论的宝库作出咱们特有的贡献。

4、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释义:

教学模式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从目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实践看来,不少学校的领导及教师还存在片面模糊的认识,他们只关注建机房、购设备、网络布线等硬件建设,而对与之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不甚重视甚至根本不去考虑。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怪圈:一方面在叫喊投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短缺,另一方面花费大量资金建设的计算机机房、校园网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却大量闲置,对一线教学改革上起不到多大实质性作用,仅成为供参观、炫耀用的奢侈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将面临升级换代贬值的风险,因此严重地阻碍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要走出这个怪圈,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重视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物理环境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建构。道理很显然,信息化物理环境是死的、被动的,而教学模式中的交互作用过程和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知过程却是活的、能动的。因此,重视信息时代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过程的设计与开发,通过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人(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充分发挥出教育信息化的较大效益。

面临教育信息化的挑战,我国中小学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作为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的集中体现的教学模式的改变,将要引起教学过程的深刻变革,也必将导致制约我国中小学教改实践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理论的根本变革。

5、推荐选题:《现代教学设计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释义:

教学设计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成熟的一门新兴综合交叉性学科。它既可看作教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视为教育技术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专家们认为,现代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科学的系统整体原理分析和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操作程序。”教学设计包括了三种活动:教学分析活动、教学决策活动和教学设计的结果评价活动。教学设计着重创设的是学与教的系统。这一系统中包括了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条件、经验、情境、资源等。教学设计作为一种技术,有着科学依据和应用天地。它连接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科学、传播与信息理论、管理与工程理论等多种学科。

不难看出,现代教学设计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程(尤其是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6、推荐选题:《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

释义:

教育信息化,离开了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需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自然无从谈起。因而,为学生创造全新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也就成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教学环境”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具备教育信息存贮、处理和传递功能的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需要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主要包括校园网、多媒体计算机演示教室、电子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常规电教室、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用于教和学的各种支持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设施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等。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决不仅指硬件系统,而是硬件、软件、潜件三者有机组合的综合系统,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1、增强了共享学习资源的通信功能。2、实现了教学设施的网络化。3、促使了多媒体学习环境的完善。

7、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教育资源的建设、利用》

释义

这里说的教育资源指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信息资源,如学科教案、电子教材、各类素材、共享软件、试题、百科知识、教研论文、教育新闻信息、各类教育统计数据等等。教育教学过程的展开与控制,有赖于通过对各种教育信息资源的传播、分析、处理、加工利用来进行。换言之,离开了教育信息资源,教育教学活动便难以顺利展开,教育信息化更是无从谈起。时下不少中小学赶浪潮斥巨资建立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育教学信息资源,难以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应有的作用与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校园网的设备设施面临着急速贬值的尴尬境地。这种被形容为“有路无车无货”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严重匮乏的状况,已成为制约了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顺利发展的“瓶颈”。因此,为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解决已迫在眉睫。

8、推荐选题:《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研究》

释义

本文所指称的“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的涵义为:服务于中小学教学需要的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存储与传播(呈现与控制)教与学信息的现代教材类型。其实质也可以说是一种包含着教与学信息和教与学控制策略的计算机软件。冠以“现代”二字,旨在与传统音像教材(如电视片、幻灯投影片、录音带等)的区别。现代电子教材以其“信息容量大,检索方便”、“教学信息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表现形式”、“交互性”、“非线性”等突出优势,深受迈向现代化的中小学教改实践的青睐与追捧。因而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的研究与开发,也自然成为中小学教育资源建设最重要的内容。

9、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教学内容的拓展》

释义

面临信息时代“知识大爆炸”的严峻挑战,“教师教什么”与“学生学什么”这种以往看来是勿庸置疑的常识问题,竟成了教育现代化关注的热点问题。学习知识总量的过重,学习内容的陈旧,并不是简单一个“减负”就能解决的。教学内容的变革,既有“量”的增减问题,更面临“质” 的拓展与更 新。信息技术声势浩大的推波助澜,使得对教学内容进行重大变革成了加速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同时,多媒体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也为教学内容的及时拓展、更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10、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改革》

释义

教育部副部长王湛一针见血地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弊端明显地凸现出来。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展的需求不能适应;思想品德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正唯此,“积极推行课程改革”成了实施素质教育最核心的问题和最关键的环节。面临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冲击与挑战,中小学不唯课程内容要变,课程结构、课程体制、课程评价都得加以变革,或者说,旧的课程体系多方位变革已迫在眉睫。就课程的本质与课程的功能来说,教育信息化要求中小学的新课程体制应成为一个开放体系。

可喜的是,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拟订的中小学新课程标准,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的力图体现新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与学习观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也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该套教材“注重教材内容的现代化和开放性,重视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索创新的教材结构体系,重视教材的综合性和学科之间的整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的选择”等特色,对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来说,无疑有着非凡的启迪意义。

11、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释义

针对按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的严峻事实,中共中央1999年6 月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特别强调:“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江总书记告诫我们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思考。

所谓“创新型人才”,一般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其基础与核心则是创造性思维。而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与任务,正是要推进现代素质教育,培养能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12、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信息素养的培养》

释义

随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越来越引起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面向信息社会的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一项最基本的素质就是信息素养。专家们认为,基本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创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交流能力等。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一起,构成了信息时代的社会成员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必备基础。正因为它是信息社会中每一个人赖以生存、生活、学习的基本素养,所以被誉为“进入信息社会的通行证”。

因此,“信息素养”理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综合指标,也就是说,必须将信息素养的具体要求尽快整合到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各项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中,唯此,才能有效推动中小学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育管理的改革与创新。这,也就是信息素养应成为以“推进现代素质教育,培养能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己任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最重要内容之一的全部理由。

13、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变化》

释义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小学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正在发生根本变化。由以往只利用黑板、粉笔、文本教材等传统教学手段,采用单向灌输式课堂教学的形式,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正逐渐向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当然亦不排斥必要的传统教学手段的配合)进行交互式开放性教学的局面转变。新型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化教学形式,突破了传统教学形式的时、空局限,促进了师生角色、师生关系的变化,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极大地提高了中小学的教学效益。

14、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教学评价的变革》

释义

众所周知,教学评价的方式与标准,一直成为制约着中小学教学活动、教改实践的“紧箍咒”,高考指挥棒的无限魔力即为明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既然以“推进现代素质教育,培养能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己任,当然免不了要拿传统的教学评价“开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科学性,水到渠成地催化了教学评价标准的变化,理所当然地为全新的教学评价注入“以学习者的满意度为核心”“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为终极标准”的价值内涵。

15、推荐选题:《中小学CAI与课程整合》

释义

前些年兴起的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浪潮,对推进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时至今日,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借助中国基础教育特有环境的庇护,依然未寿终正寝。“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为新世纪的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注射了一支雪中送炭的强心针。“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各科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其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已被视为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发展的核心,是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

16、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管理的变革》

释义

教育信息化给中小学教育管理带来的思考是,并不是一拥有校园网等信息化教学、管理设施,现代化管理就会飘然而至。不少曾以拥有一些电脑公司拼命吹嘘的“校长办公系统”为荣的学校,其管理的僵化落后依然如故即为明证。教育信息化的确可以给中小学带来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但是它要求的前提条件是,除了拥有信息化的管理设施外,还必须配套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管理思想、现代教育管理机制乃至新型的办学模式,同时也必须由具有现代管理意识的教育管理人员来实施。这就是说,面临教育信息化挑战的中小学教育管理,其变革应是多方位的。并且这种冲击力很大的变革,很有可能对中小学相当数量的经验型管理干部的既得利益带来威胁。因此,教育信息化无疑要求我们相当数量的不怎么先进的中小学,对随教育信息化而至的教育管理现代化,除了应有的物质准备外,还必须有充足的心理准备。

17、推荐选题:《中小学网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释义

新兴的网络教育正以其“使教育资源的共享变为现实,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条件,促进教育的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等明显而独特的优势,赢得了人们的青睐(方兴未艾的网校、教育网站建设热潮即是有力佐证)。专家们认为,强调学习与 生活融合的网络教育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学习方式,是人类学习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全球较大的网络通信设备生产商思科集团总裁约翰.钱伯斯预言:“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答案是互联网和教育!作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核心动力,互联网和教育将深刻地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命运,改变一个国家、企业、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在方兴未艾的大潮中,谁把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了未来;谁开创了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体系,谁将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国家教育部宣布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至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这项意义深远的巨大系统工程,使网络教育这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在我国中小学的普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但同时,我国特殊的国情,也使得中小学普及网络教育尚存在的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急剧凸现,如网络教育的理论指导问题、教育观念的转变问题、教学形式的变革问题、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问题、师资队伍的网络意识与网络教学能力的培养问题、教育网络系统的管理与维护问题及网络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等。这就需要我们,在狠抓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硬件建设的同时,也应花费足够的精力,去认真应对尚属薄弱领域的我国中小学网络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探索。

18、推荐选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释义

为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国家教育部要求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3年底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说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要能很好地实现上述目标,就应该花大气力,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探索。专家们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相执不下。其实对中小学一线教师来说,有这么几点是可以肯定的:1、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因教学对象的年龄及接受能力而定(如中学与小学的教学就不同,小学低年级与高年级也应有别);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3、教学内容对“学习计算机(learn about computer),用计算机学习(learn with computer),从计算机学习(learn from computer)”三者都要涉及,并要注意三者融会贯通。

此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编写、选择,课程的具体设置,教法、学法的探索,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改革等,都值得中小学一线教师费心思去研究一番。

19、推荐选题:《服务中小学的教育信息技术》

释义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当然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小学的教育现代化,打造了全新的技术平台。这种信息化的技术平台,促使教学环境、教育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例如增强了共享学习资源的通信功能,促使教育教学设施的网络化,完善了多媒体交互式学习环境等等。可是需要提醒的是,对绝大多数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研究的兴趣与重点不应专注于信息技术本身(那是IT界的正业),就象以往中小学也不去研究建筑技术、电教设备的制造技术一样。中小学应采取拿来主义,关心的重点应在“何种信息技术能为中小学教改所用”与“信息技术如何有效服务于中小学教改”。换言之,服务于中小学的教育信息技术应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这种专门的研究领域要求中小学从应用视角与效益视角来关心、研发诸如校园网络技术、教学软件开发技术、电子阅览室配置与维护技术、远程教学技术等中小学急需的教育信息技术。

20、推荐选题:《中小学网络信息伦理研究》

释义

本文所指称的“网络信息伦理”,意为“人们通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社会信息网络进行社会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信息网络尤其是国际互联网对中小学德育来说,可谓是一柄双刃剑。其正面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为中小学生营造了一个全新的网络文化环境与网络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开放意识、民主意识与创新意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与社会化程度。但同/!/时,社会信息网络日益强大的开放性与难以监控性,使得中小学生难免各种电子信息“海洛因”及多元价值观、道德观的冲击、侵蚀,这方面的例子俯拾即是。因此,新型、健康的中小学网络信息伦理观的树立与操作体系的建构,就显得十分重要与紧迫了。

21、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师资培训》

释义

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使得整个基础教育界都受到了巨大冲击,促使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等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自然,被视为教改的关键所在的教师,其职能、角色的定位,也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根本性变化。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教师的角色也将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管理者及研究者”。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变化,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得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包含现代化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实践表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不唯对师资培训的内容有很高的标准,对培训的方式方法也有了新的要求。对我国的中小学来说,教育信息化的任务重,时间紧,光依赖国家主管部门来培训,恐是杯水车薪。校本培训、自我学习,看来会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的主流形式。因此,这种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可持续培训,其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教材、培训的方式方法、培训的体制、培训效果的评价等,理应得到全体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22、推荐选题:《教育信息化与中小学的教科研》

释义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更何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许多闻所未闻的新问题亦将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我们花很大的气力,去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所引发的各类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就研究领域来说,它应该是多方位的;就研究方法来说,它应该是开放的;就研究的出发点来说,它应该考虑到中国的国情。至于具体的研究项目,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开发研究,是现实研究还是超前研究,悉听尊便,只不过不要忘记一个根本点:即就研究目的来说,应该服务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教改实践。

23、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研究》

释义

制约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顺利发展的因素是 多方面的,其中政策法规的影响是一个重要方面。与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速度相比,相关配套的政策法规未免显得有点滞后。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是一项兴师动众的浩大系统工程,必然会涉及到方方面面,其给教育的发展战略、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都将带来巨大影响与变革,因此亟需建立一整套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目前因缺乏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标准化指标体系和管理评估体系而引发的麻烦并不罕见(如校园网的建设、共享资源库的建设、经费投入等)。问题在于,符合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实际,能正确指导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顺利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并非靠少数官员、少数秀才闭门造车就可以一蹴而就,它需要对中小学一线教改实践深入、真实的了解,它需要有结合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实际的认真研究与艰苦探索,质言之,它需要广大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实践者的热情支持与积极参与。

24、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产业》

释义

有人戏言,教育信息产业是“钱”途似锦的大产业,此言不诬。撇开高等教育不说,即以我国的基础教育而言,据统计,全国就有小学生约1亿4千万名、初中生约6千万名、高中生约1千2百万名。按中国的民情风俗,家长在孩子教育的投入方面十分慷慨。北京易启程咨询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家庭中,教育支出排在家庭消费及时、第二位的比例高达75.8%。由此可见中国基础教育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人心,有专家指出,中国要么会成为世界上较大的教育软件进口国,要么就应该成为世界上较大的教育软件出口国,中国的企业家无疑会选择后者。新兴的网络教育,专家们预言,将成为社会的第三大需求领域。至于国家教育部要求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实施“校校通工程”,明眼人更不看出其中的无限商机。因此,中小学教育信息产业极有可能带动中国民族信息产业的调整,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笔者感兴趣的是,中小学能受到信息产业的追捧,这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应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大好事。这里要提请对中小学教育信息产业感兴趣的企业家注意的是,既然中小学教育信息产业的市场是中小学,其产品与服务的对象是广大中小学师生及家长,因此只有了解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实际需求,支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才会促进中小学教育信息产业的发展壮大。换言之,企业家应与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一道来关心、研究、培育新兴的中小学教育信息产业市场,加速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本文既冠以“举隅”,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当然不止于以上所述,但有三点是可以肯定的:

其一,以上所举课题,只是对该研究方向泛泛而谈,点到即止。其实每一个课题都可以延伸子课题深入研究下去。例如《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研究》子课题就可以有《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的形态构成及特性》、《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的教学设计》、《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的开发编制原则》、《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的内容选择》、《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的“中小学”区别性特征》、《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的应用规律与教法、学法》、《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的效果分析》、《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的评价》、《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开发编制的技术手段》、《基于远程教育的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所涉跨文化问题》等等。

其二,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热点问题,其研究的思路、角度、方法与手段,均可因人而异,各显神通,但好都能联系我国中小学的实际来思考,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对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起到更大、更现实的作用。

其三,本文所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热点问题虽则挂一漏万,但若确能将上述问题研究透彻,则对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贡献也可算是善莫大焉。

小学教育论文:小学教育教学职称论文范文两篇

【一】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及时,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教学中还应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求长(正)方体的体积”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苹果摆在讲台上,要学生求出苹果的体积是多少? 全体学生起初愣住了,而后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如果把苹果像橡皮泥那样捏成长(正)方体那样就好了……在老师的启示下,学生终于悟出了可以将苹果这个不规则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体积,用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盛一些水,将苹果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以此类推,不单苹果这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类似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计算。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如“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比、分数、除法间的三者关系为什么不用“等于”,而用“相当于”?问题一提出,同学们探知兴趣浓烈,思维活跃,发言就更加积极,比、分数、除法间的关系就一清二楚了。同学们的主动性发挥了,好学、善学、乐学的劲头也就更足了。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淮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的。既然答案不是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正是想象力。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一答一个准,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桎梏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为了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教师出示这样一个长方形,提出的问题是:谁能看着这个长方形,说一句有关分数的话?

听了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不仅体现了红、蓝、黄色部分各占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还体现了三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的这些巧妙回答,只有在开放式提问的特定条件下才能产生。这种提问考察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真正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诸如此类的提问和要求,在概念、计算、应用题教学和练习中都可能出现。提问突出“尽可能多”、“越与众不同越好”等特点,迫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时刻在追求新的,别人想不到的答案和设想。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和智慧得到了培养,创新意识也随之逐步形成。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进行到综合练习这一阶段时,让学生回忆近期学过的内容,自己编题。学生们都迫不急待地要讲出自己编的题目。有的说“9十4”,有的说“18―9”,教师将这些题加以整理,就成了一组完整的综合练习题。学生们计算着自己编出的题目,情绪很高。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教师在重点辅导时,多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多种鼓励,慢慢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又如,让学生自编数学小报。小报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自己谈学数学的体会,平时的错例,数学趣题,也可以转载其他数学报上的文章。一般两三个同学合作完成,他们共同设计,然后分工抄写、美化。在完成一张小报编制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内容可读性,趣味性,又要考虑排版新颖、巧妙,整体效果别具一格,这一切处处渗透着创新。自编数学小报解放了孩子的大脑、双手,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能真正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

写作文批语的艺术

写作文难,写好作文更难,课内定量完成一篇习作,对小学生来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学生花很大力气才写出一篇自己认为写得好的文章,送到教师手上,希望得到教师的评判,更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肯定。因此,教师在作文批改中,应尽可能多的使用些鼓励性语言,把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尽可能挖掘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优点,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写作的信心。对于写得好的学生,教师的肯定能激励学生把作文写得更好,对那些问题比比皆是的“劣作”,教师也应心平气和地帮助学生分析,用平等、商量的语气,写出批语:“这篇作文,某某方面写得很好,请在某某方面多下功夫”,“这段话某某地方修改一下就更好了”,“这句话删掉,你觉得会更好些吗?”虽然文章缺点很多,但教师不能全盘否定,而应该挖掘点滴“闪光点”予以热情的鼓励,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作文有不少不足之处,但并非一无是处,只要自己不懈努力,也能写出好文章。从评改作

文的实践中,我体会到:“鼓励性”批语能较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多用鼓励性语言,多挖掘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多用鲜花,少打棍子,是尊重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写作自信心的好办法。作文评语是教师对学生作文所作的评价和指导,因此教师的批语应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给予具体地指正,并明确提出今后的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切忌那种空洞模糊,言之无物的评语,例如:“语句不够通顺”“用词欠”“语言欠具体”等这类批语,不但容易损伤学生的自尊心,而且缺乏针对性,究竟那些语句不够通顺?那些词欠?那些语言欠具体?还是通篇都是这样呢?批语中要明确指出来。

学生在作文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毛病,教师在批改时,不能只满足于看出问题,还要弄清楚毛病究竟出在那里?为什么会出毛病?只有把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弄明白,批改才能“对症下药”,如果我们不做到细致的分析研究,“病情”尚未清楚,便大笔一挥,只求改通顺不考虑学生的原意是什么,这样批改的结果往往是句子通顺了,但学生“病根”还在,下次作文还会“旧病复发”。例如:发现学生描写人物不恰当的语句,教师不仅要删去,而且要指出“描写人物外貌,要能突出人物特点”这样针对病因写批语。

指导学生正确的掌握学过的有关写作知识,这也是批语的目的之一,教师每次布置作文时,总有每次作文的训练重点,批语就应该根据每次作文的重点,给学生以切实指导。例如:要求学生写一篇叙事的记叙文,这类文章总是通过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任何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里发生的,都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任何事件不仅有发生、发展的经过,而且有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结果,因此,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和结果就构成了叙事离不开的六个要素,那么,对这次作文的批语,就要围绕学生是否交代清楚了这六个要素来写。

批改作文时,教师在字、词、句、标点等方面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一个侧重点,加以具体、切实地指点,如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到“皓月当空,繁星闪烁”的句子,教师可写这样的批语“请你在皓月的夜里,再看看天空,有繁星吗?”这样具体指点,使学生认识自己作文犯有知识性的错误。

作文教学最能体现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或统一命题,或有统一的内容要求,而学生写出的文章却各具特点,在批改作文时,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在批改时要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分别掌握“求精”与“求通”的不同目标。教师在批改水平较高,基础较好的学生作文时,可删可不删的,一般要“删”。“改”“换”“补”也是一样,批语也应以更高的水平上提出要求,以做到精益求精。如一位学生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写道“老师在我们眼里是一个既严肃教学又和蔼可亲的好老师”这句话,没有什么毛病,但对于一个基础作文成绩优良的学生来说,应有更高的要求,老师可把这句话帮学生改为“老师在我们心目中是一位既严于教学又和蔼可亲的好老师”经这样一改把“眼里”改为“心目中”更加入了对老师的爱戴之情,把“严肃”改为“严于教学”与后面的“和蔼可亲”相接更能刻画出良师形象,对于基础较差学生的作文,凡可改可不改的,虽改了更好,但还以不改为妥。

要善于利用批语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责任感,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仍以写一篇叙事文章为例,学生虽然按要求交待清楚了叙事的六个要素,但是如果叙述平淡,语言乏味,那么教师的批语在肯定学生掌握了六要素的基础上,提出要求:“是否可以把这件事里的人、事、景、物写得更生动具体呢?”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把作文改得更好,批语要以表扬为主,要使每个学生感到自己用心写得地方老师都看到了,体会到进步的喜悦,以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批改作文,主要包括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两个方面,教师不要眼睛只盯在语言形式方面,而要高度重视思想内容方面,叶圣陶说:“修改文章不是雕虫小技,其实就是修改思想,要他想得更正确、更。”我们要求学生的作文,既要有通顺的文字,又要有健康的思想感情,在指出有关思想问题时,要恰如其分地写好批语,批语应该恳切,不要挖苦训斥学生。如有位同学在作文里,检讨自己给妈妈买东西时,扣下了两毛钱,用来买了冰棍,他认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一位教师写出了这样的批语“你这种敢于暴露自己的缺点,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令人钦佩”。一位教师写了这样的批语“一个少先队员这样嘴谗,怎不感到脸红?”显然后者是不利于教育的。

批改作文时,对那些可改可不改的地方则不改,即使需要改的,也要尽量少改,力求保持学生的原意,不能用教师的思路代替学生的思路,把一篇作文改得面目全非,要尊重学生的劳动,不要大删大改,要允许学生自己带着稚气的童音说话,哪怕是幼稚可笑的。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其意义不谬误尚有不之处,不必为之增;字句已通顺,尚欠凝炼高古者,不必为之改。”

作文批语的作用在于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教师语文水平的高低,文学修养的优劣都将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认真地写批语,要书写正确,美观,用词,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做学生的表率。

作文批语有眉批、段批和总批三种,眉批是对学生作文中某一部分的优缺点的指点、分析、说明、评定,主要指出字、词、句或段落方面的优缺点;段批指对一段文字做出分析、评价或适当鼓励或指出问题;总批是教师对学生习作总的看法,对全文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语言文字或写作态度等做出总结性评价。叶圣陶先生说:“有可能才批,不一定眉批、段批、总批一应俱全。”但无论那一种批语,一定要字斟句酌,具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科学性、启发性、思想性、原则性和示范性。

小学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质量关系学生的以后发展一、问题提出

表象思维(mentalimagerythinking)是指以表象为凭借物的思维,即通过对表象的操作、加工而实现的思维活动。小学儿童特别是小学低段儿童对感知过的各类事物积累有丰富的表象,他们的言语与思维需要表象、情境的支持,表象思维是其优势思维。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作为个体文化学习的开始,对个体的后继学习和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学龄儿童正处于智力开发和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汉语文及其教学具有全脑开发的独特优势,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开发少儿学习潜能可从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抓起。

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两半球各有分工与侧重,左脑分管语词、逻辑的内容,右脑分管形象、情感的内容。但是,大脑是整体联动、协同作用的,左右两半球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接受外界刺激的,无论是言语的刺激还是形象的刺激,左右脑都会作出自己的反应。事实上,人脑中存在与心理词典相对应的集合——储备表象的心理相册(mentalimageryalbum)。语词与表象分属于左、右脑,作为两种相互平行的信息表征形式,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彼此激活、互译。长期以来,传统教育以语词思维代替思维的全部,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着忽视右脑开发和左脑开发不够、方法不当两种倾向。而T.布莱克斯利(T.Blakeslie)则更直接地指出,传统教育的不足或缺陷在于把人脑看成是单侧性的,人们的非言语思维、知识、情感是极其有效的,但非言语思维却长久地被忽视了。这也正是导致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重要原因。考察近些年来小学语文教学与形象思维训练的相关研究,我们认为尚有以下不足:一是没有突破传统训练的模式,思辨性强,变量模糊;二是研究结论多停留在经验描述水平,缺乏实证性;三是缺乏学科针对性,缺少具体的策略教学与训练。目前,较少见到依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小学语文学科特点,从全脑开发的角度,通过表象思维训练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实验研究。

本研究假定,教学中,在丰富、利用儿童表象储备的基础上,同时打开心理词典与心理相册,加强二者间的联系与沟通,使平面、枯燥的字词演练变成形象、生动且立体化的思维活动,通过相关的策略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