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医学教育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医学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医学教育论文

医学教育论文:建构口腔医学教育模式建议

为了给患者提供及时便捷的口腔医疗服务和适应医院临床业务的发展,我国各口腔医院急诊科应运而生[1]。口腔急诊科是一个综合性诊疗科室,急诊科医生应具备和掌握一般急诊医学以及口腔综合临床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急诊医学和口腔临床各学科知识处理和治疗急性口腔疾病。因此,构建口腔急诊医学教育体系十分必要。口腔急诊医学的内容口腔急诊医学应该将多学科的急诊知识和急症处理知识融为一体,急诊科医师应具备有关系统知识和临床技能,要实现这一目标,有必要开展口腔急诊医学教育。各医学院校口腔系可以按照各自的具体情况开设口腔急诊医学课程,使口腔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具有一定的口腔急诊知识和临床技能。口腔急诊医学的实践中涉及到急诊急救医学以及口腔临床各学科中与急诊关系密切的内容。口腔急诊医学要偏重于技能,还要体现综合学科的特点。

1.口腔急诊科医师应具备的素质和技能

口腔急诊大多以口腔外科和牙体牙髓急症患者为主。因此急诊科医师要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和临床技能,在专科医院中的急诊科往往由口内、口外医生组成。面对口腔各种急症,要求每位急诊科医师具有全科临床诊疗技能。合格的口腔急诊科医师,不仅要具有口腔医学各专业的临床技能,而且还需要急诊医学的知识和技能,比如,严重外伤可能涉及到休克的抢救、心电图及除颤仪等的使用。所以,口腔急诊科医师要具有多学科的临床技能,才能担当口腔急诊科的重任。口腔急诊医学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学科,就要有自己的医学体系和范畴,它既要有全身医学和口腔临床医学的共性,也要有口腔急诊医学所具有的个性,因此它应来源于急诊医学和口腔临床各学科。口腔医学是临床医学的分支,口腔急诊医学也是口腔临床医学的分支和组成部分。

2.口腔急诊医学与其关联学科

急诊医学与口腔急诊医学:首都医科大学成立了急诊医学系,中山医科大学急诊医学系还建立起来本硕博教育体系。急诊医学的发展给了我们启示,口腔急诊医学也会顺应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应运而生。口腔急诊医学也应是全身急诊医学的一部分。颌面部外伤常常伴有创伤性休克和出血性休克,严重的颌面部感染常常伴有中毒性休克和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的改变。它们的急救与急诊医学具有共性。同时口腔急症还常常涉及到心脏疾病、肾病、糖尿病、高血压、出血性疾病等。口腔外科急症:口腔急诊与口腔外科关系密切,口腔急诊科每天都要处理创伤、感染、疼痛、出血等疾病的患者。因此,口腔外科是口腔急诊医学和急诊科的重要内容。口腔内科急症:牙体牙髓病急症是急诊科的主要内容。急性牙髓炎是口腔急诊科就诊最多的急症。另外,急性根尖周炎、牙体劈裂等也是急诊科的常见病。

口腔黏膜病急症:口腔急诊科也常接诊口腔黏膜病急症,如口腔黏膜溃疡、血泡、带状疱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口角炎、鹅口疮等。口腔修复急症:如冠折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固位钉(或纤维桩)光固化树脂暂时修复、冠桥脱落复位粘固等。牙外伤急诊就诊率很高,特别是前牙,损伤后严重影响美观,患者常常要求即刻治疗和修复,临时修复也能使他们感到满意。口腔急诊涉及面很宽,口腔急诊医学做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独立出来,与其它口腔临床学科并列,有利于急诊医学的发展。将口腔医学各学科中具有“急性”特征的部分抽出来,与全身医学和急诊医学相结合,形成一个独立的口腔急诊医学体系[2]。

口腔急诊医学教育体制的建设口腔急诊医学不仅要面向口腔医学五年制学生,还应培养口腔急诊医学的高层次人才,如培养相应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口腔急诊医学的诞生是社会需求和医学及口腔医学临床综合学科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它不但有益于人类社会和造福于人类,同时也有利于临床口腔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口腔急诊医学教育应纳入口腔医学五年制常规教学内容,以五年教育为主实施口腔急诊医学教育,它有利于培养和提高五年制口腔医学人才素质。要编写和选择好口腔急诊医学教科书,各口腔院系应建立和完善口腔急诊科及教师队伍的培养,即口腔急诊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教师的口腔急诊医学知识水平的提高。口腔急诊科可由口腔内科、口腔颌面外科、口腔修复正畸科的医师组成,通过在急诊科的临床实践和培训[!],让这些医生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具有多学科临床技能的急诊科医师,并成为本科生口腔急诊医学教学的主力。同时应向国家教育部门申请批准口腔急诊医学专业,使口腔急诊医学专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口腔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

建立口腔急诊医学教育体系,培养口腔临床综合素质人才是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也为口腔医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综合医院和基层社区医院工作创造条件。为了口腔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可以让口腔颌面外科和口腔内科热爱口腔急诊医学并能够研究和发展口腔急诊医学的专家教授做硕士、博士生导师,组成培养口腔急诊医学博士、硕士的梯队教师队伍。为口腔医学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口腔急诊医学教学人员,同时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口腔急诊医学医务人员。口腔医学院系有必要将口腔急诊医学教育纳入议事日程上来,为口腔急诊医学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保驾护航。口腔急诊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口腔急诊医学的诞生和发展有待于口腔医学同仁的认识、努力和支持。在未来的几年里渴望口腔急诊医学的兴起,口腔界的各级领导可以考虑为口腔急诊医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如下环境和条件。

1.口腔急诊医学专栏的开设国内有多家口腔医学杂志,有条件和有稿源的杂志可以考虑开设口腔急诊医学专栏。为口腔急诊医学的普及、交流 和提高提供场所。为口腔急诊医学的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提供园地。

2.口腔急诊专业学组建立的必要性口腔急诊医学涉及到很多口腔外科和牙体牙髓科疾病。这两个学科的专业委员会应设立口腔急诊医学学组,条件成熟时,有必要建立综口腔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开展口腔急诊医学学术交流活动,发展口腔急诊医学事业。

3.开展口腔急诊医学继续教育目前许多综合医院的口腔科即使设立夜间口腔急诊门诊,往往都是口腔内科医师或者是口腔外科医师,遇到非本专业的急症时,处理起来可能有困难。因此,承担急诊工作的医生应接受口腔急诊医学继续教育和培训,口腔急诊培训应纳入口腔急诊医学继续教育的议事日程上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急诊科2008年和2009年就曾举办全国口腔急诊医学继续教育学习班,今后还要继续开展口腔急诊医学的继续教育。口腔急诊科并不等于口腔急诊医学,口腔急诊医学涉及到各临床学科和基础学科。有条件的医院和医学院系要组织和安排具有多学科理论知识和多学科临床技能的口腔医学高层次人才从事口腔急诊工作和口腔急诊医学教育。使口腔急诊医学成为一个和急诊医学一样的专业学科体系[3,4]。

4.口腔急诊医学研究口腔急诊医学中的各种疾病涉及到许多临床学科﹑口腔各临床学科和基础学科,应积极开展以突出口腔领域的危急重疾病特点的临床和其基础方面的研究,提高口腔医务人员对危急重疾病的应急处理能力。因此,要鼓励和支持从事口腔急诊的医务人员开设口腔急诊方面的临床和基础的科研课题。

医学教育论文:论医学教育中临床医学的改革构想

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酗酒、吸毒等不良的行为、生活习惯、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已成为人类死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如何改变和纠正这些致病因素是预防医学研究的新课题。

1预防医学教育面临的形势

1.1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1)医学知识快速膨胀;(2)医学模式转变:由生物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进一步转向生物-心理-环境-社会模式。(3)学生对培养要求的提高:包括适宜的课程计划、新的学习环境、客观的评价方法、良好的师资队伍等。面对挑战我们必须努力改变现状,以适应医学教育发展的要求。

1.2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要求

随着《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全球医学教育低基本要求》、《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与指南》、《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草案)》的面世,医学教育标准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凸显。医学人力资源跨国界、跨地区流动的不断增多,都要求我国医学教育应主动适应国际趋势。对照以上标准、要求、指南,我们学生在团队精神、法律观念、创新意识、分析批判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自主学习及终身学习等综合素质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在临床医学教育阶段努力提升。

2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2.1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处于脱节状态

目前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阶段的教学,课程结构仍然停留在临床医学专业的结构模式上,整体仿效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医学课程。在教学上大多采取与临床医学专业相同的教学大纲和教材[2]。没有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教学专用教材,所学医学知识没有凸显出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不能与后期所学预防医学专业知识进行有效地衔接和弥合。

2.2现有课程内容设置过窄,方法学内容偏少

在教学内容上存在陈旧、重复现象。过于强调本专业内容,知识结构单一。对新知识、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内容反应不足。在教学方法上仍以传授知识为主,授课与见习内容低效重复,小班授课缺乏互动,忽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

2.3学生学习负担重,疲于应付考试

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由于医学课程的门数多、学时数大,使得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疲于应付书面知识的学习和考试,学习缺乏主动性,自学自研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很难培养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

3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教育课程改革构想

3.1课程改革的总体原则

“突出专业、优化内容、注重能力、兼具特色”。“突出专业”是指临床医学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突出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把预防医学教育渗透到临床医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优化内容”指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以及卫生防疫工作的需要,合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知识结构,优化精选讲课内容,注意各学科的交叉融合,使教学内容既能反映当代医学发展的成果和信息,又能符合当前公共卫生工作的实际。“注重能力”指重视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重视实践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能力的考核与评估。“兼具特色”指在课程体系安排上充分利用和发挥医院的学科优势。强化在肿瘤学科及全科医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使所培养的学生能更好适应将来实际工作的需要。

3.2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前提;而课程内容体系是整个改革的核心;课程的组合形式及其教学方式,即教学模式是关键,是课程结构改革的落脚点。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对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原有课程设置认真进行梳理,围绕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学科为中心,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加强实施小组讨论式教学,形成新的顺应现代医学模式与卫生事业需要的预防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新课程体系突出以下几点:

3.2.1突出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

在临床医学教学工作中,突出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重视大卫生观念的树立,积极探索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有机结合,把预防医学教育渗透到临床医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教学内容的选择紧密结合当前公共卫生的实际,强调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与疾病有关的可控发病因素、疾病的预防、以及群防群治、健康教育。把三级预防教育纳入各有关临床学科中,预防医学教育始终贯穿于临床医学教育全过程。把医疗实践与预防保健相结合,而且将其贯彻于临床医学教育的“三基”要求及对实际工作的态度中去。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临床医学教育重点的转移,对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来说十分重要。

3.2.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培养目标、我国疾病谱和死因谱的变化、公共卫生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对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原有课程在学科内、学科间进行梳理,确定所需的知识结构,重新设计和安排课程组合形式和教学方式。打破原有桥梁、系统、中小课明显的三段式教学。对桥梁课内容进行整合,加强、优化物理诊断学内容。优化、精炼系统课、中小课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处理好各门课程的衔接,尽量体现课程间横向的交叉渗透,减少重复,删除过时、陈旧的内容,增加新知识、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总体体现增加知识的广度,降低知识的深度。改革教学方法,减少理论课授课比例。理论授课的内容以本学科的总论、概论和重要的核心内容知识为主,非理论授课的内容,多以临床实际案例的形式 ,使学生在临床实战中掌握知识内容。

3.2.3发挥医院学科优势,增设新兴学科课程

当前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处于脱节和分离的状态[3]。发展全科医学教育是弥补多年来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之间裂痕的选择和好办法[4]。尤其就目前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社会对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要求,发展全科医学教育也是势在必行。我院是北京地区及时批《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增设全科医学课程。在临床实习阶段增加2周的社区实习,使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了解全科医学的内容,有利于弥合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裂痕,为日后从事公共卫生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也给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将来就业开阔了更多的发展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各种肿瘤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原课程结构中各学科的肿瘤性疾病分散到各专业学科中授课,重复内容多,缺乏系统性。本次课程改革我们充分发挥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医学院临床肿瘤学的学科优势,将各学科中的肿瘤性疾病整合到新增设的临床肿瘤学课程中授课,系统讲解病因、流行病学状况、预防、诊疗新进展等,突出特色,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3.2.4优化实践课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小班实践课用于对理论课内容的补充及应用,是强化学生临床思维、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平台。精炼小班课内容,对外系课程删减有关手术、专业检查治疗内容,强化无菌概念。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科和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如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教学,多以临床实际案例的形式出现,讨论中注意案例与医学的基础内容、临床基本原则、疾病群防群治、案例相关的伦理、医患沟通、医疗法律法规等相联系,使学生在临床实战中掌握知识内容,促进“以能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团结协作精神。尝试将实践活动课程化,以现况调查课题为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加强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弥合,同时也使学生早期接触预防医学专业学习。

3.2.5整体优化实习内容,实现教学内容有机融合

整体优化实习内容,在短短的16周时间里,将实习内容重点放在内科常见病、传染病监测病种以及妇幼保健等内容。在实习期间加强三基训练,强调生产实践阶段工作态度、学风、合作精神的培养。把生产实习教学改革融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中,进行多学科病例讨论,实现不同学科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加强社区保健与素质教育,根据社区存在的主要慢性病,利用网络检索有关信息,写出疾病防治与健康教育计划,形成讲稿在社区讲解,给居民进行健康检查和提供健康咨询,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

科学、合理地设置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课程是医院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实现培养目标,真正体现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的办学特色,尚需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医学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任重道远。

作者:孙林青 李文斌 张建荣 郝卫东 吴文怡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教育处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学办公室

医学教育论文:如何作好新形势下临床医学教育工作

摘要:本文针对近几年医学的迅速发展、医学知识获得的快捷便利、医学教育模式的改变和医疗市场的变化等新的临床医学教育背景,初步探讨了新形势下如何作好临床医学教育工作的对应措施。

目前,在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和人们获取知识的便捷性及多样性,以及在市场经济下医疗市场竞争性的愈演愈烈,医学教育模式的改变,现代学员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对临床教研室和教员的要求也不断变化和提高,简单的重复既往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临床教学的要求,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才有可能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医学生,把医院建成的临床医学院。本文就新世纪新形势下如何作好临床教学工作作了初步探讨。

一、 新世纪的临床医学教育背景要求临床教员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领域也获得了突飞猛长的进步,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的出现、发展和完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超常规发展,医学知识日新月异,人们对疾病有了全新的认识,临床诊治和预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疾病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有的教科书和教学大纲已很难跟上现代医学的发展,因此必须紧密结合医学发展的动态来积极开展临床医学教育。以感染性疾病的教学为例,随着抗感染药物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以及疫苗的出现和完善,一些经典的传染病如天花、霍乱、乙脑、流脑、麻疹、血吸虫病、疟疾等已被消灭或发病率已明显下降;但抗生素的滥用和一些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导致一些机会菌、耐药菌感染逐步增多并受到临床的重视;人们免疫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现代交通的十分便捷非常有利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使得一些新的感染性疾病不断出现和某些已被控制的传染病死灰复燃如艾滋病、大肠杆菌O157、霍乱弧菌O139的出现以及性传播感染等在国内的复燃和发展等,这就要求临床教研室和教员必须根据这些变化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学时安排以满足这些变化,学习内容和临床实际的脱节不能满足现代临床医学教育的目的和宗旨。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沟通途径也变得十分畅通和便利,互联网的出现和不断完善,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非常快速和直接,也为总结和分析医学发展的动态提供了更多更的及时手资料,现有的教科书甚至有关参考书籍很难反映医学发展的实际情况,这给现代医学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它要求临床医学教员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及时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则要被现代医学所淘汰,也不能为称职的现代临床医学教员。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医疗市场也较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病人就医有了很大的选择性,对医院和医生乃至诊治方案的选择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同时人们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因此医院和临床医生在日常医疗和教学活动中必须尊重病人的选择权、知情权、隐私权等一些有关权利,这给临床医学教学带来很多不利。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医疗和临床教学的关系,将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医疗纠纷甚至是法律纠纷,也给医院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产生不利因素,反之,如果处理得当,不仅有利于医学教育,也有利于提高医院和医生自身的声誉,而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也还不完善,滞后于目前医疗形势的改变,如何确保临床医学教学的正确和合理、合法地开展,不仅是临床医学院和临床教员所必须关心的问题,而且涉及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和完善。因此既往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已不符合当前医疗市场的变化,作为临床教员,应提高法律意识,正确处理好医疗和教育的关系,取得病员和/或家属的配合来积极开展临床医学教育,为培养新一代临床医生和拓展医疗市场而积极努力。

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也给临床医学教员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全国各地许多高等医学院校包括我校都建立了临床医学院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临床课程将在临床医学院内实习时同步进行,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也在医院度过,学生将有更多时间与病人接触,这有利于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如何利用学生在医院的几年时间,培养学生正确和基本熟练的临床思维和处理能力,也给临床教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旧的教学模式下教员按病种讲完课或带完见习后便完成任务,这种情况将一去不复返,学生在医院内与病人接触,随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包括医学、心理学和社会问题,甚至语言问题,这都要求临床教员花许多时间来解释和教导。单一按病种来讲习对学习临床课程是最基本的,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学生的临床能力无从谈起,但对一个合格的临床医生来讲,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员在平时的讲课和见、实习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自习和接受能力,把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作为教学重点,并把它灌输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而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原理和病理解剖等基础内容可简单地讲解或由学生自习,这样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我们在以往的讲课过程中,也做了一些尝试,如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作为讲课内容,强调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共同特点和诊治要点,突出讲解它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非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和感染性疾病中各种病因所致疾病的特点及鉴别,而对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流脑、乙脑等则在病因分析时讲解其特点,讲课效果明显,学生普遍欢迎,并反映在临床遇到类似病人后知道怎样去处理,我们认为这才是临床教学的目的,因此我们建议在临床教学活动中可以以临床症状为主线多讲解,在此基础上再深入讲解具体疾病各自的特点和处理要点。另一方面,在以前的教学模式下,往往对学生的临床基本功重视不够或无法给予更多的教导,而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整个临床阶段学习时间都将在医院度过,因此我们认为临床带教老师要用一定的时间来训练学生的临床基本功如采集病史(包括内容和技巧)、体格检查和临床基本操作等,并作严格要求,因为扎实的临床基本功是一名临床医生的基础。二、 临床教员自身综合素质要进一步提高为提高教员的授课能力和效率,我校、院已多次开设讲习或研讨班,并培养了不少A级教员,临床老师的授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但是临床老师与基础教员不同的较大之处是前者主要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生,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包括临床诊断和处理能力,而单纯地提高授课效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认为,要作好一名的临床老师,首先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不能敷衍了事。对于一名临床医生,要带教一、二名学生并不是一件难事,难就难在认真和带好二方面,没有一定的责任心,不认真带教是很难培养出医生的。一名好医生不等于是一名好老师,要做好一名临床老师,除做好自己医疗和科研的工作外,还必须负起责任,认真培养下一代医生,才能使我国临床医学不断发展和进步。其次,带教老师必须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因为医学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人们获取医学知识途径既多又直接(包括医学知识讲座、书籍杂志、通信、互联网等形式),这要求任何一名临床医生都必须不断学习和钻研,这样才能在医学界立于不败之地,对临床教员而言尤其重要,只有自己不断进取,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一名好的临床老师首先必须是一名好医生。 三、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临床教育形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在医院学习时间,由于时间的限制和病人就诊情况的不同,他们在临床医学院所学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对一些少见病种的理解和掌握很难满足以后工作的需要,因此,在临床教学中,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疾病的诊治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及处理问题能力,单纯依靠授课和临床带教很难满足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临床医生的要求。我们根据以往的临床教育经验和近几年在教学活动中的不断改革和探索,认为通过以下诸种措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疾病的有关知识和诊治规律,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以弥补日常教育中的不足。首先,制作和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为授课和学生自学打下基础。随着电脑及其应用的普及,学生普遍掌握电脑的使用,这是学生自学和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的基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完善,一方面为授课增添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授课效率,另一方面由于课时的限制,一些在授课时无法讲授或讲深讲透的内容可留给同学自学,同时也便于他们不断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对一些临床的操作规范和具体过程,也可通过此形式来不断加深同学的印象,以利于他们能很快地融入临床诊疗活动中去。这也要求临床教员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应注意原始资料的积累。其次,要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疾病或其诊治,可组织他们进行教学查房,或组织同学对某一疾病的相关基础理论和临床诊治进行查阅文献、撰写综述或深入研究,以培养他们的临床科研能力。第三,对一些临床遇到的少见病例和某些疾病的特殊处理或操作,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查房或示教,以免他们失去学习机会,这也需要临床教员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不必过分苛求学生的分组和分科要求。当然,这一方面内容也可用多媒体课件来弥补。

总之,当前医疗形势的变化和医学迅速发展、知识信息爆炸和获得的快捷、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得临床医学教育面临新的挑战,需要临床教研室和教员不断改革和摸索,以较大程度地应对挑战,认真负责地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医学生,为培养新一代名医而打下良好基础。

医学教育论文:基层医院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问题以及对策

开展继续医学教育,不仅能使医务人员了解和掌握医学学科发展动态、补充和更新自身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而且也是医院持续提高医疗质量、提升医院行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根据近年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把一些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提出来,与同行交流。

基层医院地处偏远,人力紧张,临床医务人员不可能都获得到上级大型医院进修学习、参加培训、提高技术水平的机会,致使大多数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取得学分困难,获取医学新知识。

对于这个问题,我院的做法是,通过网络远程教育、现场讲学、疑难病例诊疗等多种形式和平台,以学术讲座、会议交流、临床查房的形式,把医学专家请到课堂、请到医院、请到病房,学习效果明显,解决了大多数学员取得学分困难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

基层医院师资能力不足,影响继续医学教育的成效。鉴于此,我院充分发挥本院学术委员会职能,每年从本院高级职称和博学专科技术人员中,筛选业务水平高、口头表达能力好、讲课生动、能够制作电子课件的人员,组织讲学,以的讲师带动学员的学习热情,达到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同时,课题的选择和确立应尽可能趋向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进展,以及一些需要经常性强化的临床基本技能。

课题选择偏窄,比例不当,致使参学率低,课堂管理成本增加。类似医德医风、医学人文与管理知识、伦理心理营养学、传染性疾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对等公共科目的比例应占当年所有课题的60%,专科性太强的项目,可在科内业务学习,或组织专科人员参加医学会组织的专项培训。

继续医学教育多由兼职人员负责,精力时间上难有保障。继续医学教育除了学术讲座,还可以以临床查房、远程教育等方式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好专人专管,管理人员应多方与业界学术专家和上级医疗机构沟通联络,把继续医学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既解决了专人专管有可能造成的人员浪费,也可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综合效应,切实提高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

医学教育论文:医师学员培训对医学教育的心得

1一般行为习惯

表1显示了培训学员的一般行为习惯,多数人能做到早晚刷牙各1次、居室每日开窗通风2次,但随地吐痰的坏习惯仍然比较普遍。在早中晚刷牙时间、随地吐痰的行为习惯现状上存在性别差异(χ12=36.19,P1<0.01;χ22=25.26,P2<0.01),女学员的一般行为习惯要好于男学员。

2饮食习惯

表2表明,培训学员整体饮食情况较好,表现出了较合理的饮食观念。18.1%的学员饮食缺乏规律性,女学员的饮食规律好于男学员(χ2=49.65,P<0.01)。11.9%的学员经常“高盐饮食”、16.4%的学员经常“高脂饮食”。

3烟酒行为现状

表3表明,培训学员吸烟率为37.3%,其中男性为58.8%,女性为2.6%;饮酒率为28.4%,其中男性为41.1%,女性为8.2%。吸烟和饮酒者主要为男学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12=181.98,P1<0.01;χ22=79.15,P2<0.01)。

4睡眠状况

表4表明,入睡时间在晚上11点以前、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上的学员仅占40.8%,不足一半,显示多数培训学员睡眠时间不够,易导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男学员整体睡眠状况不如女学员(χ2=18.27,P<0.01)。

5体育活动

表5显示培训学员常参加的体育项目主要包括散步、跑步、球类运动,其他项目有游泳、骑车、武术、健身器械、舞蹈、爬山等。每周活动次数在3次以上的学员仅占1/3(33.6%),每次活动时间也较短。在活动项目和每周活动次数上存在着性别差异(χ12=22.17,P1<0.01;χ22=15.06,P2<0.01)。

6业余时间支配

表6表明,培训学员对业余时间的支配方式主要为“看电视或上网”、“做家务”、“辅导子女学习”、“社交活动”,“体育活动”和“学习”仅居第5和6位。在“做家务”、“社交活动”和“辅导子女学习”等时间支配上存在性别差异(χ2=19.27,P<0.01)。

7全科医师培训学员的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不容乐观

本调查显示,全科医师培训学员的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存在较多问题,包括不良的饮食习惯、较高的吸烟率和饮酒率、缺乏睡眠、体育活动不足。长此以往会导致健康损害,影响其自身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

7.1饮食方面

在一些学员中存在的不良习惯值得重视,如一日三餐无规律、营养失衡、不食早餐、高盐和高脂饮食等。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按时进餐、坚持吃早餐、睡前不饱食、咀嚼充分、进餐不分心、有良好的进食环境、均衡饮食等。

7.2烟酒行为

从烟酒行为层面分析,培训学员吸烟率高于国内人群的35.8%,男学员吸烟率亦略高于国内男性15~65岁人群56.11%的吸烟率和城市男医生45.8%的吸烟率;女学员吸烟率亦略高于国内女性专业技术人员2.23%和城市女医生1.3%的吸烟率。学员饮酒率亦同样高于国内人群21.0%的饮酒率,尤其女学员明显高于国内女性4.5%的饮酒率。酒精使用被认为是对生活压力的一种应对方式,烟草和酒精合在一起比单独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更大。学员对吸烟、饮酒相关的健康和社会负担问题应有足够的认识,预防或减少吸烟、饮酒及相关健康问题的发生。

7.3睡眠状况

一般情况下,成人每天需要睡眠7~9个小时。从睡眠状况维度分析,多数学员睡眠时间不够,可能与工作、生活等压力较大、社会交往多、值班熬夜较常见有关。因此,培训学员应改变不良的睡眠行为,合理安排休闲、医疗以及其他工作,尽可能提高睡眠质量。

74体育活动

从体育活动情况而言,体育活动对增强体质的作用被多数培训学员所认识,多数能因地适宜参加体育活动,学员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在动因均“强身健体”。但是真正能做到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并不多,每次活动时间也较短,除了受场地、条件、体能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没有时间”、“不能坚持”和“忙于作”、“忙于应酬”为主要原因。学员应重视体育活动,积极、主动参加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7.5业余时间支配

就业余时间支配方式看,在卫生人员数量少、学历和职称偏低、待遇较低、整体医疗条件差、工作环境艰苦、生活环境不理想的条件下,广大培训学员在基层为患者提供了基本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但在知识更新、专业技能提高、继续教育、学历职称晋升等自身发展方面积极性不高。

8对医学教育的启示

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担负着向城乡居民提供集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以及计划生育指导一体化服务的重要职能。全科医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其健康行为、生活方式问题不容忽视。全科医生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健康与否不仅关系到自身心身及事业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患者和周围人群。客观存在的人类生活方式的复杂性、未知性和易变性,使得改善全科医生的生活方式成为一项系统工程。全科医生的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存在的问题,既有医学教育层面的因素,又有社会层面和个体应对层面的因素,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努力改善全科医生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

8.1院校医学教育

大学是大学生形成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的重要时期。把人文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在医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学习、临床见习实习等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不断加强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强对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把全科医学、行为医学等教育作为医学生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医学生医患沟通、健康教育、 社区预防保健、卫生服务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医学生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获得系统的与终生健康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为医学生毕业后具有健康意识、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奠定基础。

8.2毕业后和继续医学教育

从社会应对层面来看,有关部门应了解全科医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现状,进一步加强包括全科医生在内的基层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工作,加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宣传和落实力度,尽量多为城乡居民提供各种适宜的休闲、娱乐保健、健身设施。以宣传、教育、交流、示范、培训等形式,指导存在健康行为、生活方式问题的全科医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主动矫正,促使广大全科医生以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们群众。

8.3自我健康教育

从个人层面来看,全科医生要加强自我健康教育,努力提高健康意识,提高对自身健康行为、生活方式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处理好工作、生活与健康的辩证关系,改正不良生活习惯,应特别注意改进饮食营养、保障充足睡眠和适当的体育活动,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尽量减少健康损害,以良好的身心状态做好各项医疗卫生保健工作,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9结论

全科医师学员的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状况不容乐观,应从院校教育层面、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层面、个人层面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改善全科医生的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并给予足够重视。

医学教育论文:对临床医学教育培养分析

1基本情况

1.1农村基层卫生资源状况

《2009年福建省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显示,2009年末,我省卫生机构总数6984个(含个体诊所,不含村卫生室),卫生机构床位总数104189张,卫生技术人员12744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1957人,注册护士47604人。全省共有乡镇卫生院877个,床位22013张,占全省卫生机构床位总数的21.13%;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0646人,占全省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6.20%,其中执业(助理)医师8966人,占全省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17.26%;注册护士5752人,占全省注册护士总数的12.08%;其中中心卫生院153所,床位7273张,卫生技术人员6356人。我省共有村医疗点19627个,执业(助理)医师1717人,注册护士266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8192人。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农村基层卫生资源的普及率较低,卫生人力不足问题突出。

1.2农村基层卫生人才构成情况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我省乡镇级卫生机构的人员以中专学历为主,占54.83%,大专或高职学历的占19.91%,无学历人员占21.52%;乡镇级卫生机构的人员以初级职称为主,占63.53%,乡镇卫生院取得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仅占14.85%,无职称人员占20.62%。全省卫生人员以年龄在40岁以下的为主(达60.95%),省级和地市级卫生机构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卫生人员占65.00%左右,而县区级和乡镇级卫生机构卫生人员的比例在58.00%左右,两者具有显着性差异。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乡镇级卫生机构学历层次和职称等级偏低,无学历和无职称人员还占有相当比例,整体素质较低,人员队伍相对老化。

2原因分析

2.1城乡二元差距致使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农村基层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各项基础条件大幅改善,交通、生活日益便利,城乡差距越来越小。但城市聚集品质资源的效应,致使人才在农村基层“留不住”[3],城乡卫生资源的差别依然很显着。

2.2医学生自身定位不,就业期望值过高

虽然我们在招生宣传、新生入学和就业指导时一再强调,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教育主要培养的是面向农村基层的医学专门人才。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医学生择业观念陈旧,追求优越、舒适、便利的城市生活,择业定位在城市、医院及经济效益好的单位,有的医学生宁愿放弃所学专业,也不愿到农村基层就业,人为造成医学生“下不去”。

2.3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配套的人才培养措施

刚走出校门的医学生充其量只能是“半成品”,临床知识技能不熟练,普遍缺乏临床工作经验。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本身就缺乏高水平的临床带教医生,且病源、病种及基本医疗设备也相对不足,这就无法给这些刚毕业的医学生提供继续教育和培养的条件,即使把新毕业的医学生招进来了也“用不上”,还可能影响这些医学生的成长、进步和发展。

3建议

3.1坚持政府主导,建立面向农村基层临床医学生订单定向培养制度

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决定从2010年起,连续3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这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从现阶段农村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来看,这一政策的覆盖面还必须进一步扩大,并且延续推行较长一段时间,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匮乏、素质不高的问题,确保惠及广大农村基层。这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好这一政策措施,结合区域卫生规划,研究制订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组织实施好农村卫生人才的订单定向培养工作,为农村基层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适宜卫生人才。

3.2建立全科医生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基层临床医生规范培训

面向农村基层的临床医学生要按全科发展方向培养,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临床能力培养,以适应农村卫生工作的需要[4]。各级政府要 设立全科医生培训专项经费,保障全科医生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依托二级以上医院建立一批功能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对农村基层现有临床医生实施全科医生岗位培训、骨干培训,同时组织开展全科医生培养,保障新毕业医学生经规范培训后进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提高农村基层临床医生的能力素质和水平[5]。

3.3推行县乡联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拓宽农村基层

医务人员交流发展空间针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乡镇卫生院在编人员人事关系收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负责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和经费的管理,在县级机构编制、人事行政部门宏观管理、指导和监督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乡镇卫生院人员进行调配和交流。乡镇卫生院依照卫生行政部门的委托履行本辖区内卫生管理职责,在向农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的同时,承担对村卫生所的业务管理和指导职责。

3.4建立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公益性保障机制,稳定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队伍

将公立基层医疗机构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保障基本建设和人员经费投入,合理提高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工资收入和各项福利待遇,妥善解决他们的住房、养老问题,努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安心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医学教育论文:医学教育对中医药学科的实用性

1转化中医药学的内涵表述

由于中医学理论和西医学理论的差异,两者的转化医学各具特点。对于中医药来说,医药合于一体,而且中医学有自己的疾病观和治疗观。因此,转化中医药学的内涵阐述既要又要突出特点。中医学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基本特色,转化中医药学应以此为前提,在临床中以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辨证论治出发,疾病与证候并重,针对辨病和辨证分类,在立法处方、药物配伍、证候传变、疾病预后、药效和疗效评价、药物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广泛查阅医学典籍,名家医案,深度发掘包括我国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文献资源,从中找到新的治疗方法技术和药物或获得解决临床问题的思路;并借鉴和利用现代科技提供的手段,多学科交叉研究,发挥各自优势,应用基因芯片、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药理学等技术以及严格的统计学分析,在不同的研究层面对与证候发生、发展、传变、预后,疗效评价、药物作用靶点和质量控制等相关联的敏感性生物标志物进行筛选;同时,赋予相应的具有中医特征内涵的脏腑和四诊合参信息,进而指导临床应用研究,体现中医药学“临床—医学典籍—临床”的转化路径[7]。

2转化中医药学的研究分支

转化中医药学作为一门学科,其血肉是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知识,其核心是转化,其目标是适合临床需要的用于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技术、方案或药物。中医药有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离开这些,转化中医药学学科将会是空中楼阁。研究分支可分为中医和中药两大板块,在此两大板块下,可考虑细分为若干学科研究专业,现提出下列几点设想以供讨论。

2.1转化中医学

中医理论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与其研究技术的落后是一个突出的矛盾。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表述的研究成果往往由于中医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尚不完善或不统一,可重复性差,在国际上难以交流,阻碍中医理论的传播,并使一些研究成果得不到国际医学界的承认。转化中医学,其目的是借助转化医学兴起的机遇,引入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概念,充分发挥以临床为基础的中医特色,以循证医学证实中医学临床经验积累和临床疗效,将中医学从经验医学上升到实证医学[5],再转入基础研究,然后从基础到临床应用。在这一过程中,蕴含着转化中医学的两种模式:及时是从临床经验到基础研究再到临床应用;第二是从医学典籍到基础研究再到临床应用。由于应用了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使转化中医学易于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认可,同时有助于促进中医药的临床实践从经验或典籍记载向实证发展并寻获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优势病种和扩大其应用领域。

2.2转化中药学

2010年9月26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成立。这是及时个中药转化医学研究中心,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药转化医学进行了讨论和诠释[8]。结合中药药性理论和配伍应用,采取现代研究技术手段,在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等方面已具备了成立转化中药学研究方向的条件。中药的优势之一是以君臣佐使配伍复方实现个体化治疗,顺应了当今医学发展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那么,转化中药学的研究内容或范畴是什么呢?有学者已对此问题做过研究,认为中药转化研究中,用相关基因解释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而用一组化学成分描述复方的物质基础[9]。也有研究分析指出,中药转化研究以组分配伍研究为内容,开发现代中药研制的新模式[10]。另有学者认为,转化中药学着重对中药组分间不同配比与药理效应的关系进行研究[11]。近来,有报道提出“方剂组学(Formulomics)”的概念,作为中医药复方转化研究新思路和内容[12]。因此,对于转化中药学的研究内容,应有中药理论的鲜明特色。中药理论讲究平衡机体(纠正偏性),系统调节;复方是主次分明(君臣佐使)的化学成分组合群;药物作用模式是多点-多点(系统-系统)。因此,转化中药学的研究内容应包括:体现中药特色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临床有效复方的甄选和评价;复方的配伍关系,复方的药物质量控制,药效学和药动学以及安全性评价;化学成分组合群与人体的相互作用。研究的方法学可以考虑采用:病证结合中医证候量化指标并结合现代医学病理生化指标和影像学表观特征,参考系统生物学评价体系;以整体表达、整体筛选模式,根据方证对应关系筛选复方(特别是对于中医优势病种)。

3构建转化中医药学学科面对的困难

王永炎院士指出:“中药转化医学就是从基础到临床、到民众、到全球,……中药的现代诠释是一种创新。”张伯礼院士也提出:“中药是转化医学的杰出代表,……中药研究应突破传统思路。”[8]可以说转化中医药学学科既古老也年轻,说其古老,是因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有着转化医学的身影;说其年轻,是因为作为一门学科,仍处于襁褓之中,但作为一门创新学科,将会丰富我国中医药教育创新知识体系的建设内容。构建转化中医药学学科需要面对困难,主要是能作为学科依托的转化中医药研究中心(平台)少。除了上海中医药大学牵头成立的中医老年病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和上述提到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外,鲜见其他的转化中医药研究机构,因此会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造成不利。另外,在目前大部分的中医院校中,将转化中医药研究的理念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尚欠缺,缺乏对转化中医药研究的敏感性,缺乏对加快转化中医药研究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4构建转化中医药学学科的策略

解决上述存在的主要困难,首先要审视中医药的现实国际地位,树立忧患意识、前瞻意识和推广中医药的使命感。文化复兴也属于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中医药作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将能增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其次,在管理机制上,中医药主管部门进行顶层 设计,整合相关资源,统筹规划,试点运行转化中医药研究的实施和监督管理机制,通过一段时间(例如1年)运行反馈信息的汇总和分析,找到机制中有待改进的部分,从而有助于加快转化中医药学学科的建立。,要秉承“转化”理念,让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从事临床医疗的人员以及中药研发企业界联合起来,为转化中医药学学科的构建而共同配合,互相协作。转化中医药学学科是创新学科,期待医药界同仁们予以关注,集思广益,为我国的转化中医药研究、创新学科建设和转化中医药研究人才培养而努力。

医学教育论文:谈康复医学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1未来康复医学教育发展趋势

1.1骨科疾患和老年疾患是康复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

交通事故、运动竞技导致骨折、脊髓损伤(截瘫)及颅脑损伤等创伤日益增高,其后期功能康复使康复治疗技术成为。同时,老年康复迫在眉睫。中国科学院2009年的资料显示,未来4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显着上升,解决认知、行为与精神障碍,实现个人的身心健康已成为国家的迫切需求[7]。

1.2康复医学的信息化和工程化发展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信息化康复医疗机构,实施远程康复医疗及远程康复技术培训,密切康复机构与社会的联系,密切康复专业人员与伤残人士的联系,达到康复医疗信息的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及信息共享。同时,虚拟技术(VT)、增强技术(AT)、康复机器人技术、人脑-电脑介面技术(BCI)及其他多种实用适用辅助技术和产品-辅助器具。这种康复医学与工程技术的深度结合,将促进康复医疗技术含量的提高和技术创新,极大地提高康复成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1.3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逐步接轨国际标准

随着康复医学的科研和学科建设不断深入,将进一步完善康复专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康复治疗师专业教育将逐步向以下方向发展:①从设置康复治疗单一专业转为设置PT、OT,并逐步开设言语治疗专业;②逐渐规范PT、OT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③建立开设PT、OT专业评估准入制度;④建立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的职业系列和资质认证及准入制度;⑤培养和建立一支胜任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10]。2四川省康复医学教育的问题与困难2.1基础教育落后,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四川省近年来康复医学教育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定的格局,但是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在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上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康复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康复医学硕博士点大部分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部级康复医学教育培训基地大多分布在上海、南京、武汉、广东等东南地区[2]。在四川康复医学各层次办学机构中,有3所学校举办研究生教育,4所学校举办本科教育,4所学校举办专科教育,3所学校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11所学校举办初中起点中专教育。特别是在康复医学高层次教育中,仅有四川大学开展了康复治疗学的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流动站于一体的教育体系及实践。

2康复专业人才匮乏、专业化程度低

中国现阶段需要康复治疗师11.47万人,人才缺口达10.09万人。按未来5~10年所需,有待补充康复医师3000~5000名,目前康复医学专业教育还存在着缺乏规范化等问题,影响培养质量[11]。康复医疗机构及服务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县、乡,尤其农村基层缺乏基本而必要的康复服务。我国政府提出,到2015年每个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都将得到康复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加速康复医学人才培养。四川省乃至全国康复教育发展都面临着起步较晚,发展不足,康复从业人员数量少,学历层次低,专业化程度不变的问题。康复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亟需提高。

3缺乏统一的康复医学办学标准及专业评估制度

目前四川省乃至全国各院校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于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的界定不是很明确。同一课程在不同院校的分类不同;课程名称及教材亦无统一的标准,专业课程繁多,名称及学时数都缺乏可参考的标准[12]。康复专业人员临床康复知识和技能培训比较薄弱,康复医学师资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也不高。有些师资仅经过专业知识的进修或短期培训即上岗,甚至有的院校只能临时聘请从事临床工作的康复医师授课,教学理念和方式陈旧,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而部分院校教学基地建设滞后,病种相对单一。

4四川省康复医学教育发展对策

4.1确立分层次培养目标,着眼康复专业医师和治疗师的培养

康复医师:康复医学与理疗学是在临床医学下设立的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其培养模式与临床医学其他专业一致。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康复医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独立处理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病,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教学能力,了解康复医学发展方向、新进展、新技术及相关科学研究方法的高级人才。学生毕业被授予医学专业学位或医学科学学位,毕业后从事临床医师工作或研究工作。康复治疗师: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在2011年3月8日颁布的新学科目录设置,其中医学技术以独立全新的一级学科面貌出现在我国的医学门类中。该学科主要是培养紧密配合临床医生医疗服务工作中掌握特殊医疗技术与医疗技能的高级治疗师,其中包括康复治疗学。康复治疗专科教育、高职教育和中专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临床应用型治疗师,康复治疗本科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临床应用型和学术型治疗师。目前,我国还没有康复治疗师的研究生教育,应探索和建立康复治疗师的研究生教育,尽快培养出能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康复治疗学人才。

4.2加强“双师型”康复医学师资培训和专业实践教学

很多院校实践证明,医校合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是适应国情的医学教育管理体系。康复教研室与康复医学科有机结合,康复医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医疗卫生服务相互促进、互为支撑。康复医学专业 教师均为医院康复医学科临床医生。康复专业理论与康复医疗服务实践结合,发挥“双师型”师资在教学中无可比拟的优势作用。要加强培养学科带头人,鼓励骨干教师在职深造,提高学历层次等。同时,在教学培养计划中要侧重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增加其理论和实践教学。

4.3发挥各级康复医学专业学会的作用

发挥参谋和智囊作用,为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指导和规范院校康复医学教学提供参考建议。制定《康复医学教育低标准》;协助审议和认证康复医学专业开办资质;统一规范和指导康复亚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指导、培训康复专业人员通过国家专业职称考试。

4.4实施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康复护士的规范化培训

建立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龙头、各地市医院为核心的四川省康复医学教育培训网络,加强与各级医疗机构协作发展,形成了“华西主导、全省参与、院际协作、合作共赢”的联盟模式。根据地区实际,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有计划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康复专业人员培训。对县级以上医院康复人员,进行康复医学理论和治疗技术的在职培训,提高其对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治疗水平。对省市级以上医院康复业务骨干和社区康复医生、治疗师进行全脱产学习,重点加强康复治疗师培训。建立省级康复治疗师培训基地,逐步完成在岗康复治疗师全员培训。同时建立制定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康复护士培训大纲和教材,逐步建立完善康复医学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4.5加强区域协作,建立康复医疗协同网络

以成都为主导,绵阳、自(贡)泸(州)等地协同,构建三角试点创建示范区,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知识、资源共享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技术支持、医疗服务、管理咨询及科技产业发展为核心内容,培养师资、搭建培训网络和交流平台,以在位教育和在线教育为手段,搭建起全省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人才的毕业后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发挥华西康复品质资源的辐射作用,集合四川各院校康复教育资源,统筹规划,优势互补,探索网络联盟协同发展模式,为城市社区和农村地区不断培养和输送核心适宜技术的康复医学专业人才,改善和提高基层康复医学人力资源配置,带动西部康复医学技术水平的提升。

4.6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适应康复医学全球化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国内外康复医学学术团体和专业机构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追踪和引进世界先进康复医疗技术。引进国内外康复人才来川工作,同时不断提高本地化康复医学人才素质,组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势学科和专家队伍,推动康复医学事业快速发展。

5结语

按照原卫生部《“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和四川省《“十二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的要求,结合四川省康复医学教育实际来组织实施发展对策,未来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医学发展趋势和人才培训规范要求的康复医学教育体系,培养一大批适应我国国家建设实际需要的各层次康复医学人才,以期提高康复医学教育质量,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康复医学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努力打造西部地区医疗康复高地。

医学教育论文:预防医学教育考试现况及创新

1思考改革对策,狠抓命题出卷

早在20世纪中期以后,国外医学院校就已逐步针对课程考核的方式进行了改革,着重于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考核。例如,美国大学的考试体现出考试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环节,频率高,次数多,学生能够适时地获得反馈信息,同时考试中多开放性试题,许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④目前我国传统预防医学考试在方式、内容、题型等存在较多弊端,为促进和深化教学改革,使考试管理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高校必须把对考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狠抓考试的源头———命题出卷。⑤命题出卷需要高超的理论和技术做背景支撑,各大医学院校需要按照素质教育要求,通过长期实践,对考试命题进行深入分析,建立起科学的考试命题体系,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如,增加病例讨论等一些开放性、创新性等并无标准答案的综合考试试题,评分的内容依据不是学生的答案与书本知识一致性的多少,而是学习知识信息量的积累与相互融合,真正成为自己知识领域的一部分等。

2重视学生评教,以学生视角参与考试的教学评价

经调查显示,如今许多院校对考试的评价与命题的分析不够重视,只注重评分、评优、选拨。而考试,作为搜集教学成果的信息反馈功能并没有得以充分体现,或者说在某些方面被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所忽略了。因此,如何从学生角度对现今的考试形式以及考试命题做教学评价,是我们值得研究与思考的。一方面,从感性的角度来说,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包含着“教”与“学”两个方面,学生与教师接触的时间最多,因而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感受与体验较其他专家、校领导等来得更为深刻;同时学生也是考试命题的对象,执笔答题的主体,在这一点上,相对于其他评教,学生更有话语权。曾担任美国高等教学学会主席的乔治?库等人对此评论到:对于一些学习成果来说,学生的报告可能是有用的数据来源。另一方面,从理性的角度来判断,这种评价方式是教学质量评价的必要环节,如果应用过程中操作得当、方法科学、调查客观真实、结果公正合理,则它对于获取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加强教学质量管理,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无疑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学生的视角来针对考试和考试命题提出一些具有改革价值的思路与方法,而这些想法很可能是教师、教授、管理者们研究许久都不会想到的。

3总结

把教育考试作为教学评价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具有其深远意义。在预防医学教育考试的教学评价过程中,学生评教可直接体现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这不仅能够保障和改进预防医学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人们重新调整对高等教学的质量观,树立起教学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加强预防医学教育考试的教学评价功能,对构建完善预防医学教学评价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

医学教育论文:探讨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

以临床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临床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把教学过程置于有意义的临床问题情境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析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对“以临床问题为基础教学模式”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旨在探讨更适合医学教学的教学模式。

1.对象与方法

1.1 教学对象 选择我校2011级护理学专业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91人,对照班91人。两班授课时数、任课老师均相同。

1.2 教学方法

1.2.1 实验班:①联系临床病例,提出相关教学问题 每章节内容授课前,根据教学内容提供给学生有关临床病例,并提出相关教学问题。②学生通过自学解决相关问题 带着疑惑,学生一方面复习以前学过的内容,另一方面可通过不同途径获取相关的知识,包括到图书馆查阅参考书籍及相关文献或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查询(教师可在文献检索等方面给予具体指导),直至得到自己认为较满意的答案为止。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和学生及时沟通和交流,以便保障学生顺利解决问题。③教师课堂讲授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精讲章节内容。④讨论、小结 学生综合自己查阅的资料以及对教师重点讲授内容的理解,在班上进行交流、讨论,对不同的观点可以争论,授课老师在旁引导、启发,增强探究的气氛,引发多向思维,使不理解的方面显现得更充分,使正确的理解得到强化。教师进行小结,使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1]。

1.2.2 对照班: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授课。

1.3 教学效果评定 授课完毕,对实验班91名学生和对照班91名学生,进行理论考试(试卷内容相同),题型有客观题(占40%)和分析思考题(占60%),客观题题型为选择题,分析思考题为对临床病例及其相关问题的分析思考及解答。

1.4命题与阅卷 教研室统一组织命制A、B卷并附标准答案,教务科随机抽一卷进行考试,阅卷登分采取流水作业进行。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进行处理。

2.结果

实验班客观题成绩、主观题成绩和总成绩都显着优于对照班(p

3.讨论

试验证明,以临床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把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将学生摆在主体、主动的位置,发挥教师主导、辅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过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兴趣是学习最重要最直接的内部动力,医学遗传学理论的抽象、枯燥、乏味往往掩盖了实际的趣味性和实践性。以临床问题为引导,有助于将抽象的理论感性化,将枯燥的学习内容生动化,把学生注意力和兴趣长时间吸引到寻找答案的学习活动上,促进学生不断地思考,活跃思维,自觉探究,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模式是将临床常见问题带入课堂,缩短了课堂学习和现实差距,使学生产生所学即所需的感觉及探究问题的冲动并努力解决问题。学生为了解决问题需要查阅课外资料,归纳,整合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培养了他们分析、判断、推理、综合知识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又能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此模式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相应的临床经验;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选择的病例应具有针对性、代表性,创设的问题具有诱导性,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平时应注意知识的积累,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2]。

医学教育论文:看美国医学教育引发的思考

医学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既要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医学人才成长的特有规律。本文通过研究美国医学教育模式,剖析我国教育现状,探讨提高学生临床应用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美国现代医学教育模式是西方国家医学教育的模板,它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在美国,医学院录取之前,学生们要去相关的研究机构或医院工作一段时间或参加志愿者活动。医学院的学制为四年,第 1、 2 年学习临床前的(preclinical)医学基础理论,第 3、 4 年的时间几乎无一例外地发生在教学医院的病房或在社区门诊。在有经验医生的指导下,观察和参与患者的治疗,在内、 外、 妇、 儿、 产科、 家庭医学、 神经科与精神病科轮回实习。可以选修临床专科或研究方面的选修课,并进行住院医师前期阶段的培训[1]。而我国的医学教育学制为5年,在入学前没有相关医学接触史,入学后直接进入基础课学习,为期两年。3、4年主修临床课,有课间见习,第五年临床实习。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出发,美国的医学生早期即接触临床,培养浓厚的兴趣,同时对临床工作有一个感知的认识,但是我国的学生在入学早期对临床医疗是茫然的。

在医学教育的基本特点上,美国注重医学生互动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相互渗透,标准化患者与模拟患者的应用,大课堂集中教学与小组分散教学优势互补,采用“问题导向学习法” (ProblemBasedLearning, PBL)等。

我国传统的医学本科教育模式,基础和临床教学是相对独立的,教育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课程以专业课程设计为基础,将知识进行划分,学生通过认真学习,有能力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是缺乏临床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施治、综合处理的能力。有部分学校采用了PBL教学模式,这在小班上课的专业中效果较好,但我们目前的临床专业招生学生数目普遍偏多,又面临师资不足的社会现状,无法实现小班上课,导致PBL教学在临床医学教育的应用效果受到明显影响,实践课程的应用则主要以示范和重复为主[2],临床专业的学生会在大三接触临床课程时,到医院参加实践课程的学习,教师会有计划的给学生讲解实践学习的相关知识,让学生配以简单的临床查体、听诊操作,同学们在临床理论知识上对临床疾病有了感性的认识,但缺少让学生主动思考,独立解决临床问题的机会,导致学生参加工作以后才开始对临床思维、临床能力进行训练。

对于医学生如何进行临床能力的培养问题,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尤其是目前较低的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更暴露了医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很多医学院校适时的进行了改革,增加了实践课的比例,增加了临床技能培训设备的投入,但医学教育与临床严重脱节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教学本身还是以灌输式理论传授和重复性实践操作为主,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学生没有主动思维和医疗判断自我纠错的过程。

我国目前课程的设置以学科为单位,根据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安排。学生获得的知识较为系统、完整,学生易于适应;教师的业务专长与所担负的课程一致,教材易于编写。经验证明,这些优点有利于保障教学质量。但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科为基础,致使各学科界限分明,基础课与临床课截然分开,不利于医学生早期接触医学、早期接触患者,早日接触社会。课程的改革再国内呼声很高,由于受到师资力量、学生数目、教育模式的限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医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医学生执业能力的要求也比较紧迫,根据美国医学教育的模式,认为学生的临床执业能力的培养可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进行实践课程的改革,实践课程要首先进行技术专项训练,适时增加临床综合能力培养的内容,设计标准化患者,以临床病例为蓝本,训练学生临床应用能力。二是循序渐进培养学生临床应用能力,我们不能像美国一样,在学生入学前组织学生进入临床工作,但是入学后,应尽早的有计划的培养学生临床应用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实习前对临床工作已经建立一个整体的映像。具体可以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临床应用能力培养”课程,从学生一入学,有计划让学生接触临床,从认知到感知,继而设计临床病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临床思维训练,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重点要达到使学生能独立解决临床问题为目的。三是进行临床课程考试的改革,考试的形式与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形式接轨,更加注重实践技能和临床能力,将理论知识融入临床病例,按照执业医师考试的模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脱离以前的背书备考状态,以考促学,让考试的改革督促学生主动训练个人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从根本上摆脱学生脱离临床的束缚,较大可能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扭转学生理论脱离实际的现状,摆脱学生对临床工作的陌生感,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医学教育论文:对医疗法规下临床医学教育的现况分析

1从高等医学教育现状分析

纵观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临床教学阶段是最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的教学环节。在此教学阶段,医学生需要逐步开始进行直接专门针对患者的临床医疗工作。关于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具体的工作范畴是哪些,没有明确的规定在我国当前法律中有所体现。当前的临床教学要求都是根据医学教育培养方案和临床教学大纲制定的。如进行规范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练习书写规范大病历、基础临床实践操作、标准医疗文书的书写等。医疗工作以及何种程度的医疗操作是医学生可以承担的,我国目前的医疗法律法规中没有做出具体规定。当前临床医学生医疗工作范畴上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医学生在紧急医疗出现的情况下能否拥有处置权;法律是否认可医学生书写的医疗文书的效力;一些应由执业医师进行的医疗诊疗操作如由医学生承担是否得到法律的允许。目前的法律法规中关于以上问题还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能否在法律的保护下进行合理合法的临床教学对于医疗效果与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这样的问题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也会为医患纠纷的产生埋下祸根。

2相关医疗法律法规现状分析

分析相关的法律法规,临床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对象有主体有不同。这样的情况决定了不同主体在医疗活动中医疗责任的承担是有着显着的差别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都明确了何种类型何种级别的医疗工作者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临床带教教师在医疗过程中的权利以及义务都是有详细的法律法规作为标准的。但是,医学生在临床学习期间进行的医疗活动是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保护的,只有通过对学生的医德医风、医学伦理都方面的教育来规范医学生的行为,这样的约束力度和保护力度显然是不够的。技术含量高、风险大是临床医疗工作的一大特点,风险因素存在在医疗诊疗活动的各个方面。卫生部、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在医学教育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生的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经鉴定,属于医方原因造成的,由临床教学基地和相关医疗机构承担责任。因临床带教教师和指导医师指导不当而导致的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临床带教教师或指导医师承担相应责任。”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出现违反医疗规章制度的行为,其临床教育基地和临床带教教师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也给临床教师与临床教育医疗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临床教学管理针对现状的对策

3.1加强医德医风

教育当前,在医院实习的学生为独生子女的居多,不善于与人沟通、不会主动关心旁人、缺少人文关怀、以自我为中心成为了他们的通病。在对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与临床能力培养同样重要的是医德医风的教育。“保障患者利益的较大化,全心全意服务于患者”是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过程中最为基本的职责。临床医学教育要将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贯穿始终,不断强化意识,不断规范行为。临床带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言传身教,要在进行实践操作教学过程中同时进行医德医风教育。选择临床带教教师就要求教师本身具有过硬的思想素质,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情操,使医学教育尽可能的与德育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讲课过程中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潜移默化的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临床带教教师要以身作则展现严谨的工作作风,充分利用临床教学过程中的示教机会以身作则,保持和谐的医患关系,提倡学生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树立良好医德医风观念。要让学生理解作为医生所必须具备的社会责任感,救死扶伤、解决患者的病痛是医生的天职。在医学生准备进入临床实践学习阶段之前,首先要让其树立感恩之心,要感谢为我们提供学习平台的患者,患者不是临床医学教育过程中的道具而且临床学习过程中的特别教师,我们能够从中学习到知识与技能。尊重患者才能获得患者的信任、理解与支持,才能有机会成长为的医疗工作者。

3.2强化法制观念

目前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所面临的问题,要求临床带教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要与时俱进。临床带教教师要强化法制观念,将必要的法律法规知识贯穿于整个临床教学过程中。临床带教教师应当定期接受医疗法律法规以及医院规章制度的相关培训及检测,使临床带教教师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使各位带教教师都能充分了解临床教学过程中的相关法律问题,能够做到知法懂法。临床带教教师要从始至终的将法制意识贯穿于整个临床教学过程中,着重落实临床工作规范,例如:医疗文书书写必须及时而且,以下行为是需要负法律责任的:未经允许私自篡改病理、隐藏病理内容、伪造检查结果、未经允许销毁医疗文书材料、出具与本人执业范畴无关的医学证明文件。对患者进行医疗诊疗活动时,要详细告知利弊,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并严格按照流程要求患者以及其监护人确认签字,医疗文书的法律效力应当反复与学生强调。

医疗文书的书写需要临床带教教师严格把关,及时纠正发现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带教教师的以身作则,使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了解到自己在不同的诊疗工作中所能参与的范畴,在实践过程中,能够逐步摸索出与患者接触的分寸,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对问题进行全方面考虑,不擅作主张,不擅自行动,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总之,在临床医学教育阶段不断强化学生对医疗法律法规和医德医风的认识,强化其能够从法律角度严格约束自己的医疗行为,能够从道德伦理角度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谈举止,这些举措在如今医患关系紧张的医疗环境下有着重要的意义。医疗法规下临床医学教育的现况同时应该看到,众多新出台的医疗法律法规使医疗工作者的工作行为提供了准则和保障依据,但同时也针对目前医疗环境下的临床教学工作,提出了制定新的法律法规需求。维护在临床教学中,临床教师从事临床工作和教学、医学生学习临床知识和技能、患者接受临 床诊断和治疗的多元权益,寻求临床教学的法律保障机制和建立有法可依的临床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医学教育论文:医疗法规下临床医学教育的现况

1从高等医学教育现状分析

纵观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临床教学阶段是最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的教学环节。在此教学阶段,医学生需要逐步开始进行直接专门针对患者的临床医疗工作。关于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具体的工作范畴是哪些,没有明确的规定在我国当前法律中有所体现。当前的临床教学要求都是根据医学教育培养方案和临床教学大纲制定的。如进行规范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练习书写规范大病历、基础临床实践操作、标准医疗文书的书写等。医疗工作以及何种程度的医疗操作是医学生可以承担的,我国目前的医疗法律法规中没有做出具体规定。当前临床医学生医疗工作范畴上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医学生在紧急医疗出现的情况下能否拥有处置权;法律是否认可医学生书写的医疗文书的效力;一些应由执业医师进行的医疗诊疗操作如由医学生承担是否得到法律的允许。目前的法律法规中关于以上问题还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能否在法律的保护下进行合理合法的临床教学对于医疗效果与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这样的问题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也会为医患纠纷的产生埋下祸根。

2相关医疗法律法规现状分析

分析相关的法律法规,临床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对象有主体有不同。这样的情况决定了不同主体在医疗活动中医疗责任的承担是有着显着的差别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都明确了何种类型何种级别的医疗工作者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临床带教教师在医疗过程中的权利以及义务都是有详细的法律法规作为标准的。但是,医学生在临床学习期间进行的医疗活动是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保护的,只有通过对学生的医德医风、医学伦理都方面的教育来规范医学生的行为,这样的约束力度和保护力度显然是不够的。技术含量高、风险大是临床医疗工作的一大特点,风险因素存在在医疗诊疗活动的各个方面。卫生部、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在医学教育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生的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经鉴定,属于医方原因造成的,由临床教学基地和相关医疗机构承担责任。因临床带教教师和指导医师指导不当而导致的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临床带教教师或指导医师承担相应责任。”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出现违反医疗规章制度的行为,其临床教育基地和临床带教教师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也给临床教师与临床教育医疗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临床教学管理针对现状的对策3.1加强医德医风

教育当前,在医院实习的学生为独生子女的居多,不善于与人沟通、不会主动关心旁人、缺少人文关怀、以自我为中心成为了他们的通病。在对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与临床能力培养同样重要的是医德医风的教育。“保障患者利益的较大化,全心全意服务于患者”是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过程中最为基本的职责。临床医学教育要将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贯穿始终,不断强化意识,不断规范行为。临床带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言传身教,要在进行实践操作教学过程中同时进行医德医风教育。选择临床带教教师就要求教师本身具有过硬的思想素质,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情操,使医学教育尽可能的与德育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讲课过程中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潜移默化的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临床带教教师要以身作则展现严谨的工作作风,充分利用临床教学过程中的示教机会以身作则,保持和谐的医患关系,提倡学生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树立良好医德医风观念。要让学生理解作为医生所必须具备的社会责任感,救死扶伤、解决患者的病痛是医生的天职。在医学生准备进入临床实践学习阶段之前,首先要让其树立感恩之心,要感谢为我们提供学习平台的患者,患者不是临床医学教育过程中的道具而且临床学习过程中的特别教师,我们能够从中学习到知识与技能。尊重患者才能获得患者的信任、理解与支持,才能有机会成长为的医疗工作者。

3.2强化法制观念

目前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所面临的问题,要求临床带教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要与时俱进。临床带教教师要强化法制观念,将必要的法律法规知识贯穿于整个临床教学过程中。临床带教教师应当定期接受医疗法律法规以及医院规章制度的相关培训及检测,使临床带教教师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使各位带教教师都能充分了解临床教学过程中的相关法律问题,能够做到知法懂法。临床带教教师要从始至终的将法制意识贯穿于整个临床教学过程中,着重落实临床工作规范,例如:医疗文书书写必须及时而且,以下行为是需要负法律责任的:未经允许私自篡改病理、隐藏病理内容、伪造检查结果、未经允许销毁医疗文书材料、出具与本人执业范畴无关的医学证明文件。对患者进行医疗诊疗活动时,要详细告知利弊,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并严格按照流程要求患者以及其监护人确认签字,医疗文书的法律效力应当反复与学生强调。

医疗文书的书写需要临床带教教师严格把关,及时纠正发现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带教教师的以身作则,使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了解到自己在不同的诊疗工作中所能参与的范畴,在实践过程中,能够逐步摸索出与患者接触的分寸,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对问题进行全方面考虑,不擅作主张,不擅自行动,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总之,在临床医学教育阶段不断强化学生对医疗法律法规和医德医风的认识,强化其能够从法律角度严格约束自己的医疗行为,能够从道德伦理角度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谈举止,这些举措在如今医患关系紧张的医疗环境下有着重要的意义。医疗法规下临床医学教育的现况同时应该看到,众多新出台的医疗法律法规使医疗工作者的工作行为提供了准则和保障依据,但同时也针对目前医疗环境下的临床教学工作,提出了制定新的法律法规需求。维护在临床教学中,临床教师从事临床工作和教学、医学生学习临床知识和技能、患者接受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多 元权益,寻求临床教学的法律保障机制和建立有法可依的临床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医学教育论文:提升医学教育质量的策略

1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方法

1.1改变观念,建立多元化的高等医学教育质量观念

在医学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的过程中,要想有效提高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观念是首要任务。如果没有改变教育观念,医学高等教育大众化就很难健康稳妥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多元化形式的办学,应各自有其独特的特点。故而,普通医学高等院校应该依据国际医学教育质量标准,将医学本科专业认证立为准绳,又快又好的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构建起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医学教育质量观。

1.2高度重视医学教育质量,不断增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育乃百年大计,以师为本,医学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在于老师。高等医学院校是培养各类医疗工作人员的地方,因此,其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所以必须高度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通过制定各种政策,鼓励教师积极从事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尽较大可能调动起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应该通过多种方法促进教师教学的能力,如岗前培训、集体备课、导师制等多种方式,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好地发挥自己所长。

2医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与和谐美好校园的关系

和谐校园是和医学教学质量两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首先,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方面,和谐校园,就意味着要美化校园的物质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注重潜在课程,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在这种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中,大家互敬互爱,师生如朋友,同学如兄弟姐妹,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加之这种情况下学生和老师的良好互动,将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如同教育教学质量的催化剂,是教师教学质量如虎添翼。其次,医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健康积极生活态度的形成,从而在学习生活和校园环境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有效促进了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

3总结

总之,医学教育质量和和谐校园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和谐校园文化是医学教育质量提高的催化剂,医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有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形成。所以我们应该积极稳妥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共同构建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

医学教育论文:德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影响

首先,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和完善。医学生的专业素质可分为专业知识、专业方法和专业精神等。德育各学科概念、原理和体系的阐释,应结合医学专业知识进行。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观、意识观、矛盾观、系统观和实践观等,应该结合医学专业知识予以阐释;思想品德课中的道德观、伦理观、婚姻恋爱观和人生观等,能够与医学专业中的职业观、科技伦理、基因技术、器官移植和优生优育等联系起来;在《思想概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可以把社会发展变化规律与人类智力水平开发及其整体素质的提高、改革开放与医学管理体制的变化等联系起来。

德育理论体系及其发展的逻辑分析以及德育各学科的方法、原则和精神等在医学中的推广运用,皆有利于医学生专业方法、专业思维和专业精神的培养。德育教学与医学专业教育的结合,其作用更多表现在对医学生专业方法、思维的训练和专业精神的培养、熏陶上。医学需要哲学思维,医学是价值与理性的统一。医学的发展和创新需要哲学理论的指导,例如:人的本质,人的存在与发展,人的肉体与精神,人的生与死,都离不开哲学思维;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生命力及其巨大作用,以及疾病与健康、结构与功能和临床治疗中的整体性、针对性、具体性、主次性、动态性原则等,皆应归功于哲学思维。

其次,激发医学生人格精神的提升。思想品德课中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伦理观和婚姻恋爱观等,无疑是人文素质的核心。追求崇高的人文目标,必须具有的精神品格。精神和情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精神境界和情感倾向构成不同的人格力量。举止猥琐,精神委靡,不可能成人、成才,也是与人文精神背道而驰的;对人缺乏同情和爱心,不可能积极服务于社会;对人总怀着疑虑、猜忌,不可能与人合作;没有顽强与执着,终会功败垂成;没有自信与无畏,难以成大器。

医学中的重大人文问题,如生殖伦理、基因伦理、克隆人伦理、危重病人救治伦理、器官移植伦理、健康伦理、安乐死和人体实验等,无不与德育息息相关。医学事业中的理性精神、反省精神、独立精神、合作精神和进取精神等基本要求,既是科学精神,也是人文精神,德育的核心作用无疑有助于医学生人格精神的增强,促进他们献身于崇高的医学事业。

德育教学立足实际,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促进了医学生素质的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使他们拥有生存和不断发展的能力,以适应当今社会竞争开放的要求,并使崇高价值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

医学教育论文:论医学史课程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功能

[内容摘要] 医学史课程是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在高等医学教育中也能体现历史学科在教育活动中的一般功能。医学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认识医学发展历程,把握医学发展规律,预测医学发展趋势;总结医学发展中的经验教训,为推动现代医学发展服务;学习医学前辈的德行,明确自己的责任,从而提高自身修养。

[关键词] 医学史课程、高等医学教育、功能

医学史顾名思义是医学的历史,它是以医学为研究对象的历史科学。人与动物的较大区别之一,就是人知道自己的历史;医学工作者与一般人的区别也就在于他们应该懂得医学的历史。医学史课程是医学生懂得医学历史的重要途径,因此,医学史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医学史作为一门以医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史,它有典型的医学特征,但同时也具有一般历史科学的共同特点,因此,医学史课程在高等医学教育中也能体现史学的一般功能。唐太宗《旧唐书》里对魏征有这样一句评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其中的“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正是对历史的现实作用所作的高度概括。也有人指出“历史是一门古老而又年青的充满生机的科学,在现代学科丛林中,历史学对现实和人生的意义不是任何其他学科所能代替的”。①具体说来,历史的现实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博古通今”、“鉴往知来”,即在认识历史过程中,揭示历史的规律性,从而加深对现实的理解和对未来的预测。二是“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善可为法”、“恶可为戒”,即在认识历史过程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从而为现实服务。三是有利于人生的修养,即通过历史的教育使人“明是非、别善恶”,用前人的智慧和德行净化心灵、提升境界。医学史课程在高等医学教育中也体现了上述功能。具体概括为:认识医学发展历程,把握医学发展规律,预测医学发展趋势;总结医学发展中的经验教训,为推动现代医学发展服务;学习医学前辈的德行,明确自己的责任,从而提高自身修养。

一、 认识医学发展过程,把握医学发展规律,预测医学发展趋势。

历史就是指过去的人类社会活动,故有了人类便有了历史。医疗行为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行为,也是随着人类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因此,医学也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最初的人类,出于生存和繁衍的本能,与疾病作斗争,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产生了原始的经验医学。又由于当时人们的认识能力低下,对大多数生命现象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普遍认为是超自然的力量支配着人类的生死祸福。与这种认识水平相适应,禁忌、崇拜、巫术就成为当时医疗行为的主要形式。这个过程非常漫长,从时间来看,占人类历史的99%以上。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奴隶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一些人开始对自然现象进行思考,于是产生了朴素的自然哲学观念。人们开始把一些医疗经验知识上升为理论,并试图用哲学思想来解释医疗经验,于是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医学”。例如:在欧洲就有希腊希波克拉底提出的“四体液学说”,在中国就有“阴阳五行学说”,印度有“地、水、火、风”四元素理论等。这些医学理论虽然不能像今天的医学那样科学地解释人类的生命现象,但这却是在原始经验与神巫医学基础上的理性升华。西方社会的中世纪,被称为最黑暗的时代,神学渗透到一切知识领域,医学也由僧侣所掌握。他们为病人治病,也替病人祈祷,呈现出“僧侣医学”的特征,寺院即医院,僧侣即医生。这种笼罩在宗教神学阴影之下的医学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医学逐渐受机械唯物主义影响,出现了人体解剖学、病理学,开始了寻找病灶的过程,听诊器、内窥镜等多种诊疗设备也随之发明并投入使用。这种以机械唯物论为基础的,以生物性的人为研究对象的医学被称为生物医学模式。此时,西方医学得到了迅猛发展。自20世纪中期以后,除生理因素之外,人们开始关注影响人类健康的心理和社会因素。l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在其通过的宪章中对健康这一概念作出了超越生物医学界限的解释,指出“健康除应在解剖生理上无病态表现以外,还必须在精神、心理上是健康的,并能够圆满地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要求”。l977年恩格尔教授根据现代医学的发展情况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因而医学也跨入到现代医学阶段。

通过回顾医学的进程,我们不难发现医学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首先,从医学模式来看,医学模式的转变呈现出“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医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本能、经验、巫术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唯心的僧侣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几个阶段。其中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对于唯心的僧侣医学模式以及唯心的僧侣医学模式相对于原始的巫术医学模式在形式上都有某种意义上的回归再现。例如现代医学模式中的“心理暗示”或“输导”与僧侣医学模式和巫术医学模式中“祷告”等在形式上有某种共同之处,但是这种形式上的类似绝不是简单的复归。现代医学模式中的“心理暗示”与“心理输导”是在经历了生物医学长足发展之后的理性的心理治疗活动;中世纪僧侣医学模式中的“祈祷”比巫术医学模式也多了一些如希波克拉底、盖仑等“实证医学”理论与医学实践的合理成分。又如生物医学模式在其哲学基础上也是对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复归,两者都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但是,生物医学模式发生在人类对世界的本源已有较清楚的认识之后,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所发生的时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还十分肤浅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因此,生物医学模比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更加科学。医学模式的转变所体现出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规律,也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医学的发展是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教训基础之上的理性升华。医学每前进一步,都带有明显的历史痕迹,但又都不是简单地重复历史,而是在不断地继承历史,同时又不断地超越历史和不断地创造历史。

其次,从病理学的发展过程看,也可发现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从综合到分析的过程,这也是医学发展的规律。在前生物医学时代,病人被视为一个整体,因而“整体观”是前生物医学模式中共有的观念。文艺复兴之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在医学中的应用,这种整体观开始走向了分化。例如十八世纪意大利病理学家莫干尼(Morgagni)创立的“器官病理学”,就把人们对生命的认识推向器官水平。法国医生比沙(Bichat)把莫干尼的工作又推近一步,建立了组织的概念,认为器官由组织构成,并近一步描述了患病时器官和组织的形态学改变,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由器官深入到了组织层次。十九世纪50年代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Virchow)创立了细胞病理学,从而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深入到了细胞水平。从20世纪50年代起,英国剑桥结构学派克里克(Crick,H.C)和美国信息学派沃森(Watson,J.n)通力合作,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表明人们对生命的认识已深入到分子水平。

此外,医学在向纵深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横向交叉或延伸,出现了医理、医文、医工交叉的多个学科群。这也表明医学的发展经历着由综合到分析,再由分析到综合的发展过程,这也是医学发展的规律。

上述规律只是几个典型例子,事实上在医学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出其发展的规律。揭示事物规律本身并不是科学研究的目的,其最终目的在于透过规律来预测未来。因此,通过对医学发展规律的认识,其最终目的在于预测医学发展的趋势。人们根据医学发展的规律,预测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医学的目的和任务,将从传统的治病救人,延长病人的生命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维护和增强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主;医学工作范围,将从现在的出生到死亡,扩展到生前到死后;分子生物学将成为医学的带头学科,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将成为医学的主导技术,高科技向医学领域渗透将使医学理论和医学技术的面貌发生改观;21世纪医学将朝着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更加趋于完善;基因组医学的发展将会成为新世纪人类医学的主流等等。

二、 总结医学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推动现代医学发展。

纵观医学发展的历史,医学每前进一步,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之上的。学习医学史,有助于医学生了解前人在推动医学发展过程中的成就与失误,并从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从而为推动现代医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经验积累是医学发展的最初行为方式。正如鲁迅所言“大约古人一有病,最初只好这样尝一点,那样尝一点,吃了毒的就死,吃了不相干的就无效,有的竟吃到了对证的,就好起来。于是知道这就是针对于某一种病痛的药。这样地积累下去。乃有草药的记录,后来渐成为庞大的书,如《本草纲目》就是。”(《南腔北调集·经验》) 鲁迅的这句话道出了经验在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又如,在巫医混杂时代,人们在征服左右人的生死祸福的超自然力量时就经历了从“禁忌”到“崇拜”再到“巫术”的过程,这就是经验作用的结果。早期人类对一些不可理解的现象感到奇怪和恐怖,因此不敢接触这些事物,从而产生了各种“禁忌”,即“远而避之”。例如当时人们由于对“死”的恐惧,因此把与死人有密切接触的人视为禁忌对象。菲律宾群岛的阿古泰诺族妇女,在丈夫死后七八日之内,就只许晚上出门,并且走一步路必须敲一下手杖以警告走近的人。然而,这种禁忌的方法往往并不能阻止灾祸的降临,于是人们就会对这些禁忌的对象产生敬畏心理,希望通过祈祷、祭祀或占卜的办法祈祷宽赦,这就是“崇拜”,即“崇而敬之”。然而,当这种崇拜的办法也无法阻止灾祸降临时,人们就开始另一种新的尝试,即对鬼神之类进行“驱而除之”,以保护自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巫术”随之产生了。人类对自然界中的不可知物,由禁忌到崇拜,再发展到巫术,虽然不能真正征服自然,但这应该说也是一种认识上的进步。这种进步就是在经验的推动下产生的。

再如,通过对近代医学产生和发展过程的考察,也可发现经验是其发展道路上的一个个坚实基石。从解剖学的发展历程来看。罗马时代,被尊为解剖学之父的盖仑(Galen)在前人的认识基础上,通过对动物的解剖,来认识生命体的结构,积累一定的解剖学经验。但由于他把对动物的形态学认识强加到人体,因而难免有许多错误。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意大利的达·芬奇(L.davinci)在对盖仑的经验进行继承和对其谬误进行批判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解剖学研究,使人体解剖学进一步走向成熟。十六世纪比利时解剖学家维萨里(Vesalius)也是在对前人的经验教训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解剖研究,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写就了《人体的构造》一书,从而奠定了近代解剖学的基础。从化学治疗学的发展历程看。德国细菌学家爱尔利希(Ehrlich)提出了“化学疗法”的概念。他在对结核杆菌染色时发现该菌对某一染料有特殊亲合力,由此他推测某些化学物质对病原微生物也有亲合力,决定研制只伤害微生物,不伤害人体的药物。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发明了能消灭螺旋体、治疗梅毒和回归热等疾病的化合物“606”(Salvarsan),从而开辟了化学疗法的道路,为抗生素类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继埃尔利希之后,1928年英国人亚历山大·弗莱明在这一经验的启示下发现了青霉素,成为二十世纪医学界最伟大的创举。1932年德国人多马克用同样的经验发现磺胺药的抑菌作用,解决了一些常见感染的特效治疗问题。从医学模式的转变看。生物医学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健康状况,并且促进了医学道德的转变。但是,生物医学模式在其向纵深发展过程中却遇到了许多困惑或者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都为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或教训。比如,生物医学模式并不能真正解决病症问题;生物医学模式片面的思维习惯,也对医学的发展有消极的影响;生物医学模式也导致医患关系疏远,如医患关系物化的趋势,医患关系被分解的趋势,病人与疾病分离的趋势等。通过对生物医学模式的科学合理的成分和存在的不足进行充分的认识,就可以总结和利用生物医学模式时代的经验教训,从而促使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并使其逐渐趋于完善。

上述例子说明经验在医学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医学成就都是建立在前人积累的经验教训基础之上的。这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特点,因为个人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而文明却不因个人的逝去而中断,而是在“继承”、“创新”、“传递”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因此,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医学,也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学习前人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不断创新。

三、 学习前人的德行,明确自己的责任,提高自身修养。

大学教育应当做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紧密结合,医学教育更应当如此,因为医学是直接面对人的科学。所以,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何谓医学人文精神?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精神是指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医学人文精神则是指医学工作者所具备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人文是外在的,人文精神是内在的。因此,医学人文教育就是把外在的“人文”化为医学工作者内在的“人文精神”的过程。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医学史是最重要的素材。因为“历史学是各门学科之母”③,医学史从多方面记述了人类与医学有关的活动,是最的教材。医学史可以为医学生的人格塑造、气质培养、修养提高提供借鉴。

首先,可以使医学生接受人道主义精神的熏陶。人道主义精神是人文精神的内核,它是一个人面对他人、面对人类的一种情感或态度。对医学工作者而言,其人道主义精神则主要体现在如何面对病人,如何面对人类方面。早在公元前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誓词》中就强调了医疗行为的目的是为病人服务,把恢复病人的健康视为医生的较高职责。德国柏林大学教授胡费兰德(Hufeland)在其医德十二箴中也写道:“医生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这是职业的性质所决定的。不要追求名誉和个人利益,而要用忘我的工作去救活别人,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不应怀有别的目的。”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医学人文教育就是要秉承医学人文精神。

其次,可以培养医学生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在医学发展史上,许多的科学家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情感、健康、乃至生命。例如,比利时医生、伟大的生物学家安德烈.维萨里(A.Vesalius),在欧洲社会还笼罩在神学的氛围中大胆进行科学实验,纠正了盖仑解剖学的许多错误并揭穿了神学关于人体的谬误,完成了《人体的构造》的伟大著作,奠定了近代解剖学的基础。然而,维萨里与哥白尼一样,为了捍卫科学真理,遭教会迫害。又如,西班牙医学家、神学家米凯尔.塞尔维特(M.Servetus),通过解剖观察,提出了肺循环学说,为血液循环学说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违反了教义,还没有来得及完成这项工作,就于1553年10月27日被统治阶级活活烧死在日内瓦。此外,还有许多的科学家,他们的献身精神无不启迪着后人。例如巴斯德不顾个人安危、多次深入疫区研究传染病的病原体,为揭开传染病的奥秘作出了贡献。琴纳首先在自己儿子身上接种牛痘苗,然后又把天花病人身上的脓汁接种到儿子身上。这种献身精神是今天的医学工作者应当继承的最宝贵的财富。关于这一点,爱因斯坦在赞颂居里夫人时就说:“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她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要大”。

再次,可以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医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不一定都是通过理性的推理、论证或研究的结果,而是偶然的思想火花所致。例如,叩诊法的发明就是奥地利医生奥恩布鲁格把儿时的经验(常看见父亲用手指上下敲酒桶的木盖从木制酒桶发出的声音来判断酒桶内有多少酒)迁移到医疗行为中的结果。又如,英国医生李斯特从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关于有机物腐败和发酵的研究成果中得到启示,认为伤口化脓是由于细菌作怪,于是决定采取碳酸消毒,无菌手术获得成功。李斯特就是这样移植巴斯德的研究成果,发展了外科手术的消毒法。再如,英国人亚历山大·弗莱明在实验时发现,意外落在培养基上的霉菌斑点能够杀死引起葡萄球菌败血症的细菌,从而发现了青霉素,其后又发现了许多的抗生素。使许多另人束手无策的疾病得以治愈。这些例子表明医学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与科学家们独特的思维方式有关的。通过对医学史上这些事例的学习,可以引导医学生的有意识地培养其创新思维。

此外,通过学习医学的历史,还可以培养医学生对医学专业的感情。只有爱医学,才有可能为医学而献身。即通过学习医学史,了解医学发展的艰辛,看到医学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体味其中的乐趣与奥妙,从而产生对医学的热爱。通常所说的“知之愈深,爱之愈切”就是这个道理。

论述医学史课程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功能,目的在于唤起高等医学教育的主体(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者)对医学史课程的重视。目前,由于受“重科学轻人文”的传统的影响,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史课程不够重视,仅少数院校开设医学史课程,且多为选修课,因此医学史课程的上述功能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这有悖于高等医学教育的目标。这就要求高等医学院校采取有力措施,例如把医学史作为必修课,增加医学史方面的图书资料,提高医学史教师的水平等,从而使医学史课程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功能得到充分体现。

医学教育论文:因特网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医学教育;网络;计算机

因特网作为一个无国界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已经渗透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对医学教学和科研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计算机网络和数字技术正在改变高等医学院校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医学教育正在逐步跨入信息化时代。现将几年来我科应用因特网进行教学的体会介绍如下。

1 因特网的基本特点

国际互联网是目前世界上覆盖面最广、信息资源最丰富、规模较大的计算机网络。因特网的雏形是由美国国防部资助建设的名为ARPANET的网络,由于采用了TCP/IP协议,并用公开了TCP/IP协议的核心技术,使得因特网得到了迅猛发展。因特网具有开放、自由、交互性强的特点,所以其具有信息资源丰富、入网方式多样、信息服务灵活以及多种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优点,被广泛应用到教育、行政、企业等各行各业之中,是世界各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重要基础设施。

2 网络软件的应用

2.1 网页制作软件

常用软件有Macromedia Dreamweaver、Microsoft Front-page、网页作坊等等。通过这些软件使得网页制作简单易行,我们用教学素材制作出精美的网页.在网页中可以添加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动画,使其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动感十足,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制作好的网页既可以用于多媒体教学,又可以上传至互联网便于学生进行自学。

2.2 电子书制作软件

常用软件有Adobe Acrobat、Quick CHM、E书伴侣、电子文档处理器、e书工场等等。通过把教学素材制作成不同的电子书,便于打包携带及检索。并可以在不同的载体上阅读,方便学生学习,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利用电子文档处理器制作出药典让学生下载到掌上电脑、电子书阅读器、MP3等载体,使学生能够随身携带、快速查阅,并从机械的记忆中解脱出来。

2.3 动画制作软件

常用软件有Flash MX、Authorware等。利用这些软件与网页制作软件相结合,使网页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亦可制作生动的教学动画,使教学摆脱枯燥无味的格调,寓教于乐,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易于掌握。如利用Flash MX是交互式矢量图和Web动画的标准,心血管系统血液循环的动画、细胞周期动画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

3 网络搜索引擎的应用

搜索引擎是一个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然后供查询的系统,它包括信息收集、信息整理和用户查询三部分,是一个为人们提供信息“检索”服务的网站,它使用某些程序把因特网上的所有信息归类以帮助人们在茫茫网海中搜寻到所需要的信息。通过关键词及一些必要的技巧,我们很容易在互联网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极大地方便了医学教学。

目前比较有名的医学专业搜索引擎有Medical Matrix,HeahhWeb,HealthAtoZ,Medscape,Medical World Search等。这些搜索引擎提供了关键词搜索和分类目录搜索,利用它们可以免费进入因特网临床医学数据库,查阅到许多医学资料,扩大医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料,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其他非医学搜索引擎还有Google、Yahoo、百度、新浪等,利用它们我们同样可以查到许多有用的资料。例如:以“SARS”作为关键词用百度引擎搜索,在0.001s内即可找到相关网页约2600000篇;再以“防治”作为关键词进一步搜索,许多SARS防治的相关资料立刻呈现在眼前,使我们在极短的时间内便获得了许多新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4 BBS论坛的应用

BBS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的英文缩写,即电子公告牌系统,它通过在服务器上运行服务软件,允许用户使用终端程序通过网络来进行连接,执行下载数据(或程序)、上传数据、阅读新闻、交换消息等功能。BBS已经日益普及,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扩充。通过BBS系统可随时取得国际近期的专业信息,也可以通过BBS系统来和别人讨论方方面面的话题,更可以利用BBS系统来刊登一些“征文”、“求助”及“提问”等启事,极大方便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教师之间的交流。我们利用BBS来组织疑难病例讨论、通知、布置作业、组织英语沙龙及各种爱好者协会等多种教学活动,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网络的点击率大大提高。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5 远程教学系统的应用

远程教学是指学的过程和教的过程不在同一时间或同一地点下进行的教学,但使整个或部分学习过程得到了教师的计划、导引、辅导和评估。参加远程教学的学生只需在家里登录相应的网站,就可以享受到多种形式的教学,还可以提供网上交流和讨论。

5.1 在函授教育中的应用

学校通过网络招生信息,学生通过网上报名,教师将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联网的计算机接收信息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也可以在网上考试的日程表,在网络上完成考试,而考试分数则会以E-mail和信件的形式通知学生。这样既方便学生,也方便教师,同时还可以节约教学成本,非常适合中国国情。

5.2 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

我校与多个医学专业网站(如好医生网站)合作,利用其网站资源对全校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要求每位教师自由上网,选择本专业教育课程进行学习,每年获取一定的学分作为继续教育培训的依据。

5.3 在对外交流中的应用

通过远程教学系统,我们随时可以和区内外,甚至国内外同行进行交流,定期组织学生、教师远程学术活动,使他们能及时了解国内外专业领域的近期动态。

6 展望

因特网在医学中的实践,促进了医学教学改革和发展,为医学各学科开辟了教育的新途径,同时也对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研究课题。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和学习引导,如何更好的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已经成为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充分发挥这一新技术、新事物的优势,必将为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医学教育论文:浅论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论文关键词:医学教育 人文教育 现代医学

论文摘要:如今,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都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而迫切的问题,那就是在医学教学中过份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是不可行的。要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医学人,就要让学生既要掌握医学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各方面的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所以加强人文教育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1世纪的今天,我国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剧转型,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医学生正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目前医学教育重专业轻人文的现状,加上新闻媒体不断曝光的医疗纠纷,医疗行业的服务态度问题,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这些信息正在向我们传达一个重要的信息,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在医学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就变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医学院校主要以培养医务工作者为己任,是培养与人的生命打交道的人才事业。从本质上来讲,医生是通过与人交往而挽救人的生命的职业,这就要求“救死扶伤,体现人道主义”等基本的职业理念必须体现于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内在素养之中。怎样才能培养出不仅有较高的医技,而且有博大的人文情怀、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医学人才呢?必须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将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的融合”,然而在融合的过程当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哪些方面的问题呢?在这些方面我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重视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人文素质

想要在医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教师的自身素质便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必须要精通本专业,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进行扎实的学术研究,力图接近本学科的较高峰、最前沿,以的学术水平进行教学,这是基础和前提。其次教育是一个过程,而人文素质教育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决定了他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也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言行,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微笑,一个惊讶,都会影响学生,都在随时随处地对学生发挥着示范作用。同样教师本身的人文修养也会自然而然的反映在他的言谈举止之中,甚至衣着都会有人文素质的映照。所谓“为人师表”的意义也就在于此。然而在日常教育中,言传较易,身教甚难,因为身教需要教师本人与所教之物的和二为一,需要教师不仅能“知道”,而且能“体道”。故教师要言于律己,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必须做到;如果要学生学会‘关心’,自己首先必须善于‘关心’,关心学生,关心同事,以心换心;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自己首先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治学严谨;要教育学生学会创新,自己就必须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拼搏,善于创新。

二、抓住核心部分,关注人本身

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是对人本身的认识,包括人的情感、意志、道德感、责任感、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科学教育关注的是人之外的事情,它不能解决人自身的问题,只有把两者真正的结合起来,人才能够得到的发展,社会才能得到真正的进步。医学教育更是如此。比如说医疗器械与人的关系,为什么在医疗器械已经能代替人做许多事情的今天,还要继续强调医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医生不是机器,医生做的也不仅仅是单纯的手艺活。他们要面对的是人和社会的关系,这都不是“技术”和机器本身能解决的。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医疗纠纷事件,有许多是由于医生的素质较低引起的纠纷,其中有些是与医生的技术素质有关,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医生对人的生命的漠视和利益取向所致。所以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人文教育更应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出对生命的关爱。让他们懂得医疗工作是关乎人的生命的职业。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病人的就诊就是把自己对生命的希望寄托于医生,庸医害人,会贻误生命,而对人的生命的漠视更是对人的生命的戕害。

三、注重价值导向,树立理想的道德品质

科学技术本身是价值中立的,但科学技术用于实际,既可能为人类造福,也可能为人类带来灾难,这其中就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学习和研究医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增进人类身体健康,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要本着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学好医学,以造福人类,同时也要防止由于知识的不正当运用和误用给人们带来不幸。医科学生作为人的存在,不能沦落为“灵魂的空场”,否则必然会在这种精神的黑暗中迷失自己前进的方向。作为医学教师,应时刻把传授学生善与恶的概念、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思想境界和争做白衣天使的崇高理想,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医学一旦丧失人性是非常可怕的。20世纪最骇人听闻的两大案例,也是当代医学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就是日军731部队在中国东北与德国纳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无人道的人体“科学”实验。尽管历史已离我们远去,但人民不应停止反省。

四、严格规范,杜绝虚假行为

医学所面对的是一个个生命,正因为如此,它的规范性和严肃性是任何一个学科所不可比拟的。就拿临床诊断和治疗来说,对一个病症必须用理论知识考虑,如果由于知识片面或者仅凭想当然以及不严格遵循治疗原则而进行诊疗,都可能对病人带来无法挽回的生命损失。然而现阶段部分医科学生却存在着缺乏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情况,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实验马马虎虎,实验结果弄虚作假,表现在实习阶段临床观察敷衍了事,病历书写主观臆造,临床操作图方便快捷。这些问题应该让我们引起高度的重视。有这样一句话:‘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会学坏。’对于医学教育我们更应该以严字当头,努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相信这对学生今后一生的学习和工作都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教书与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同时我们也要解决:“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的问题,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我国卫生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对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有着重大深远的意义。

医学教育论文:关于虚拟现实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虚拟现实 虚拟实验室 虚拟手术

论文摘要:介绍虚拟现实概念及其特征,分析虚拟现实在医学教育 中广泛应用的原因,着重讨论虚拟现实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1虚拟现实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也称灵境 ,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它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一个逼真的,具有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知的虚拟环境,用户通过使用各种交互设备,同虚拟环境中的实体相互作用,产生身临其境感觉的交互式视景仿真和信息交流。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沉浸感 (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on)和构思性 (Imagination)的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在医学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1沉浸感 沉浸感是指学习者全身心地沉浸于虚拟环境中,与环境中各种对象相互融合,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学习者不是旁观者由外向内观察环境,而是全身心融入环境之中。这种沉浸感应用于医学教育中,可以使虚拟教学场景中的学生体会到一个与现实更加接近的教学情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能够更加深入地学习所学课程。

1.2交互性 交互性是指学习者通过使用特殊设备,用人类的自然技能实现对虚拟环境的操作。学习者通过身体运动等自然技能,实现对环境中对象的操作;计算机则根据学习者的身体运动等,来实时调整环境中相关对象的状态。这种交互性应用于医学教育中,可以使医学院校在保障办学质量的前提下,大大降低办学成本。

1.3构思性 构思性是指虚拟环境赋予学习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虚拟环境把主动权交给学习者,学习者可以通过对环境的考察和操作,进行自主的创造性活动。这种构思性应用于医学教育中,可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充分挖掘自身潜力。

2虚拟现实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伴随着我国医疗事业和IT技术的不断发展壮大,虚拟现实在医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临床培训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

2.1虚拟课堂 在医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内容生涩难懂的章节,如果利用板书等传统教育手段,教学效果往往不近如人意。事实上,教师可以通过虚拟课堂来丰富教学内容,将 “虚拟人”应用于教学过程是虚拟课堂的一个典型实例。 “虚拟人”是指把人体形态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信息,通过大型计算机处理而实现的数字化虚拟人体。 “虚拟人”的主要工作是选取一具尸体并将其冷冻,用精密切削刀将尸体横向切削成一系列厚度为0.2毫米的切片,利用相关技术最终合成人体的三维结构 (如图l所示)。实验证明,学生在课堂上能以三维的形式看到人体数千个 解剖结构的形状、位置及器官间 的相互空间关系等,学习兴趣和效果显著提高。

2.2虚拟实验室 目前,高等医学院校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资源有限和教学效果不佳等现象 。为缓和这一矛盾,虚拟实验室是近年来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之一。 虚拟实验室是指在计算机系统 中采用 虚拟现 实技术 营造 各种 虚拟 实验环 境 ,实验 者可以像在真实的实验环境中一样完成各种实验项 目。

如 图2所 示,诊断 学虚拟实验 室是 一个基 于C/S模式的虚拟实验室系统。系统以虚拟病人为主体,建立起各种疾病相关的患者模型。每个单元均包括问诊、体格检查、心电图和化验检 查4个单元 。实验证明,诊断学虚拟实验室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的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逼真的诊断学实验,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实现实验教学的跨越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3虚拟手术 传统的手术训练方法成本较高,训练的安全性、真实性和参与性不强,效果不够理想。虚拟手术是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利用各种医学影像数据在计算机中建立一

个虚拟环境,医生借助这个环境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手术计划、训练以及在实际手术过程中引导的一种新兴技术。在虚拟手术系统中,操作者带上立体眼镜进入环境,通过数据手套对环境中 “虚拟人”的相关组织进行操作。虚拟手术系统可为操作者提供一个具有真实感和沉浸感的训练环境,制造很好的临场感,并且能大幅降低手术的培训成本,所以具有很好的应用空间。

2.4虚拟培训 传统的临床培训模式主要以教师口述为主,由于培训往往停留在书本上,缺乏实战演练,因此效果往往差强人意。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的基本技能,穿刺引起的疼痛常常使患者因恐惧而不能配合治疗,实际应用中,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患者的这种因恐惧而产生的抗拒反应,以提高静脉穿刺的训练质量。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临床培训中,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基础上,不仅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加真实感,而且还能缩短培训时间,减少培训成本。

3结束语

虚拟现实应用于医学教育中,对提高教育技术水平,改善教学实验环境,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医学人才具有深远的影响。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医疗事业和IT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虚拟现实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将更广泛、深入。

医学教育论文:如何作好新形势下临床医学教育工作(医学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近几年医学的迅速发展、医学知识获得的快捷便利、医学教育模式的改变和医疗市场的变化等新的临床医学教育背景,初步探讨了新形势下如何作好临床医学教育工作的对应措施。目前,在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和人们获取知识的便捷性及多样性,以及在市场经济下医疗市场竞争性的愈演愈烈,医学教育模式的改变,现代学员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对临床教研室和教员的要求也不断变化和提高,简单的重复既往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临床教学的要求,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才有可能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医学生,把医院建成的临床医学院。本文就新世纪新形势下如何作好临床教学工作作了初步探讨。一、 新世纪的临床医学教育背景要求临床教员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领域也获得了突飞猛长的进步,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的出现、发展和完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超常规发展,医学知识日新月异,人们对疾病有了全新的认识,临床诊治和预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疾病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有的教科书和教学大纲已很难跟上现代医学的发展,因此必须紧密结合医学发展的动态来积极开展临床医学教育。以感染性疾病的教学为例,随着抗感染药物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以及疫苗的出现和完善,一些经典的传染病如天花、霍乱、乙脑、流脑、麻疹、血吸虫病、疟疾等已被消灭或发病率已明显下降;但抗生素的滥用和一些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导致一些机会菌、耐药菌感染逐步增多并受到临床的重视;人们免疫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现代交通的十分便捷非常有利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使得一些新的感染性疾病不断出现和某些已被控制的传染病死灰复燃如艾滋病、大肠杆菌O157、霍乱弧菌O139的出现以及性传播感染等在国内的复燃和发展等,这就要求临床教研室和教员必须根据这些变化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学时安排以满足这些变化,学习内容和临床实际的脱节不能满足现代临床医学教育的目的和宗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沟通途径也变得十分畅通和便利,互联网的出现和不断完善,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非常快速和直接,也为总结和分析医学发展的动态提供了更多更的及时手资料,现有的教科书甚至有关参考书籍很难反映医学发展的实际情况,这给现代医学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它要求临床医学教员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及时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则要被现代医学所淘汰,也不能为称职的现代临床医学教员。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医疗市场也较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病人就医有了很大的选择性,对医院和医生乃至诊治方案的选择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同时人们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因此医院和临床医生在日常医疗和教学活动中必须尊重病人的选择权、知情权、隐私权等一些有关权利,这给临床医学教学带来很多不利。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医疗和临床教学的关系,将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医疗纠纷甚至是法律纠纷,也给医院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产生不利因素,反之,如果处理得当,不仅有利于医学教育,也有利于提高医院和医生自身的声誉,而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也还不完善,滞后于目前医疗形势的改变,如何确保临床医学教学的正确和合理、合法地开展,不仅是临床医学院和临床教员所必须关心的问题,而且涉及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和完善。因此既往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已不符合当前医疗市场的变化,作为临床教员,应提高法律意识,正确处理好医疗和教育的关系,取得病员和/或家属的配合来积极开展临床医学教育,为培养新一代临床医生和拓展医疗市场而积极努力。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也给临床医学教员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全国各地许多高等医学院校包括我校都建立了临床医学院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临床课程将在临床医学院内实习时同步进行,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也在医院度过,学生将有更多时间与病人接触,这有利于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如何利用学生在医院的几年时间,培养学生正确和基本熟练的临床思维和处理能力,也给临床教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旧的教学模式下教员按病种讲完课或带完见习后便完成任务,这种情况将一去不复返,学生在医院内与病人接触,随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包括医学、心理学和社会问题,甚至语言问题,这都要求临床教员花许多时间来解释和教导。单一按病种来讲习对学习临床课程是最基本的,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学生的临床能力无从谈起,但对一个合格的临床医生来讲,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员在平时的讲课和见、实习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自习和接受能力,把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作为教学重点,并把它灌输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而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原理和病理解剖等基础内容可简单地讲解或由学生自习,这样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我们在以往的讲课过程中,也做了一些尝试,如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作为讲课内容,强调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共同特点和诊治要点,突出讲解它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非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和感染性疾病中各种病因所致疾病的特点及鉴别,而对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流脑、乙脑等则在病因分析时讲解其特点,讲课效果明显,学生普遍欢迎,并反映在临床遇到类似病人后知道怎样去处理,我们认为这才是临床教学的目的,因此我们建议在临床教学活动中可以以临床症状为主线多讲解,在此基础上再深入讲解具体疾病各自的特点和处理要点。另一方面,在以前的教学模式下,往往对学生的临床基本功重视不够或无法给予更多的教导,而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整个临床阶段学习时间都将在医院度过,因此我们认为临床带教老师要用一定的时间来训练学生的临床基本功如采集病史(包括内容和技巧)、体格检查和临床基本操作等,并作严格要求,因为扎实的临床基本功是一名临床医生的基础。另外,要做好一名医生,必须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与病人之间的接触、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了解病情同样也是缺不可少的,在这方面也要求带教老师予以重视,因为一名医学生或年轻医生,在这一点上往往欠缺和难以领悟,需要在临床医疗活动中不断提高。 二、 临床教员自身综合素质要进一步提高为提高教员的授课能力和效率,我校、院已多次开设讲习或研讨班,并培养了不少A级教员,临床老师的授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但是临床老师与基础教员不同的较大之处是前者主要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生,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包括临床诊断和处理能力,而单纯地提高授课效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认为,要作好一名的临床老师,首先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不能敷衍了事。对于一名临床医生,要带教一、二名学生并不是一件难事,难就难在认真和带好二方面,没有一定的责任心,不认真带教是很难培养出医生的。一名好医生不等于是一名好老师,要做好一名临床老师,除做好自己医疗和科研的工作外,还必须负起责任,认真培养下一代医生,才能使我国临床医学不断发展和进步。其次,带教老师必须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因为医学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人们获取医学知识途径既多又直接(包括医学知识讲座、书籍杂志、通信、互联网等形式),这要求任何一名临床医生都必须不断学习和钻研,这样才能在医学界立于不败之地,对临床教员而言尤其重要,只有自己不断进取,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一名好的临床老师首先必须是一名好医生。第三,临床教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 三、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临床教育形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在医院学习时间,由于时间的限制和病人就诊情况的不同,他们在临床医学院所学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对一些少见病种的理解和掌握很难满足以后工作的需要,因此,在临床教学中,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疾病的诊治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及处理问题能力,单纯依靠授课和临床带教很难满足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临床医生的要求。我们根据以往的临床教育经验和近几年在教学活动中的不断改革和探索,认为通过以下诸种措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疾病的有关知识和诊治规律,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以弥补日常教育中的不足。首先,制作和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为授课和学生自学打下基础。随着电脑及其应用的普及,学生普遍掌握电脑的使用,这是学生自学和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的基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完善,一方面为授课增添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授课效率,另一方面由于课时的限制,一些在授课时无法讲授或讲深讲透的内容可留给同学自学,同时也便于他们不断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对一些临床的操作规范和具体过程,也可通过此形式来不断加深同学的印象,以利于他们能很快地融入临床诊疗活动中去。这也要求临床教员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应注意原始资料的积累。其次,要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疾病或其诊治,可组织他们进行教学查房,或组织同学对某一疾病的相关基础理论和临床诊治进行查阅文献、撰写综述或深入研究,以培养他们的临床科研能力。第三,对一些临床遇到的少见病例和某些疾病的特殊处理或操作,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查房或示教,以免他们失去学习机会,这也需要临床教员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不必过分苛求学生的分组和分科要求。当然,这一方面内容也可用多媒体课件来弥补。总之,当前医疗形势的变化和医学迅速发展、知识信息爆炸和获得的快捷、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得临床医学教育面临新的挑战,需要临床教研室和教员不断改革和摸索,以较大程度地应对挑战,认真负责地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医学生,为培养新一代名医而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