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素质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河源市源城区东埔中学李少静“教育部召开高等教育系统中国梦教育活动座谈会”之后,《光明日报》记者邓晖说:“中国梦”是“人才梦”。“人才梦”就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改变过去只以考试分数论优劣的片面作法。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还很大,教育改革面临很多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清醒地认识并努力克服。
及时、教育观念滞后
说:“中小学生要立志成才,必须勤奋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做到修身立德、志存高远,勤学上进、追求,强健体魄、健康身心,锤炼意志、砥砺坚韧。”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展的要求不能适应,传统的教师观、学生观和人才观不适应新时期教育的要求。因此,一种观念决定一种态度,一种态度决定一种行为,一种行为决定一种习惯,一种习惯决定一种未来。教师唯我独尊而学生只能服从的观念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把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看成洪水猛兽严防死堵,总担心一放开就影响考试成绩,教育观念中没有人格、健康、劳动态度、美感、获取知识的态度和能力这些重要字眼。这样的教育观念是非常偏颇而且影响极大的,我们必须改正。
第二、教师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教育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实施好素质教育,教师是最关键的因素。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道德品质、性格、文化水平、教育能力及身体素质等。首先,我们的学校是实现中国梦学校,必须坚持以中国梦的办学方向,我们的教师必须树立起中国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否则,教师的文化水平越高能力越强就越可能导致学生的人生方向偏离正道。二是教师要更新一些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念,如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所谓师道尊严,容不得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点从不欣赏、鼓励、信任和尊重学生等。要有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允许学生的观点方式在社会现实的航道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三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一些教师违法、违反伦理道德规范、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工作懒散斤斤计较等。这些现象除了教师自身原因和社会整体道德影响外,教育和管理手段不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四是教师的性格有缺点,性格是人格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良好的性格有助于教师拉近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心理相融,一个老气横秋不苟言笑与一个活力四溢面带微笑的教师,其教育效果不言自知。既然有性格变异也就说明了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努力打造自己以形成良好的性格。五是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文化水平。当今知识更新速度快且各种知识互相渗透,教育呼唤复活型的教师,理科教师要数理化兼容并且要了解人们知识,文科教师要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教师好还要懂一门外语,说出来不是为难现在的教师,这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家长的呼唤,也是要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合格教师必须努力达到的文化素质。六是教师必须有很高的实际教育能力,相当部分教师有肚才无口才,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而又缺乏应变能力。习惯于几十年一贯制的一言堂,课堂上无双向交流,师生间无情感交流,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出来,何况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有的教师对学生课堂上发表的不同见解干脆充耳不闻放任自流,有的甚至拂袖而去,以显示自己所谓的尊严。这些现象都反映了教师的有障碍的人格和实际教育能力的低下,必须加以培养和提高。此外,教师的身体健康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健康及时,由于教师工作的特点,不少教师患上了职业病且仍然超负荷的工作,我们提倡学者型的中学教师,能否减少传统的标准课时。
第三、课程与考试改革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而考试又对教学有直接的导向作用,有什么课程和考试就直接决定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删掉旧课程内容中的“难、繁、偏、旧”的部分,增加现代与实际
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让那些只会死记硬背呆板教条的教法和学法无用武之地,把教育引导到培养善于获取信息、富于创新的正轨上来。腾讯教育,有这条评论:“应对发展问题的挑战在于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教育工作存在的许多困难、问题和挑战。” 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去追求高质量的教育,更有理由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研究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就和经验,深入讨论当前和今后中国教育重大发展问题,对于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再创辉煌,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四、社会期望与学校教育改革矛盾
任何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虽然教育已成为政府、社会、家长及教师的共识,但具体问题落实到家那又另当别论,家长会上仍有部分家长 提议星期天要给孩子补课,有的家长也意识到一味地加压会把孩子教呆,但仍不罢休,而教师也很希望有一个休闲的双休日,是社会评价的标准把教师的那份奢望锁定在三尺讲台。因为,分数成了学生升学的依据,也成了评价一个教师一所学校优劣的依据。不该考试?不是,错在社会、家长及教师急功近利的思想和作法。家长喜欢把小孩往管得严厉效果好的班级送,这本无可厚非,但也不乏失败的例子。比如医治一种病,一位医生下了一道副作用大的猛药,24小时见效,病人高兴得直叫好,殊不知埋下祸根。而另一种医生按病理循序渐进三、五天才治愈 病人,可第三、五天该医生就被告状了,孰优孰劣?谁愿选择好心挨骂呢。所以,教师们选择了简单的方法:即只考虑怎么得高分,其它放在次要甚至不要的地位。为此师生们付出了身心和时间的代价,而加班加点的做法得到社会家长的推崇。教育改革的参与应是全社会的、多方面的,全社会人们的教育观念要更新矫正,当然这项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促进教师们拿出负责任的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方法,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政府要不断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宏观引导,使学校与社会、家长教育相结合,学习课本知识与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堂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考试评价体系必须有利于学校的教学工作,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创造有利于人人成才的学校内外部环境,彻底改掉讲一套做别的一套的无奈行为,使学校的教育改革朝素质成才教育的方向发展。
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教师李庾南曾说:“教育改革重要的目的是要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涉及各个行业,是引领发展的及时动力。老师自己要有丰厚的知识,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时展的特点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总之,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国梦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正确的教育发展方向,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一个墨守成规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我们应该吸取其它国家其它民族的科学的成功理念和做法。深化教育改革,这其中首要问题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政府要做好宏观指导,制订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实施素质教育先行者掌腰鼓励;学校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课程考试改革是核心和导向,社会、家长观念的转变及对学校工作的理念和支持是难点。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政府发挥作用最重要。学校是关键,社会、家长是难点,各方面互相协调,改革才能取得成效。真正深化教育改革是国之幸民族之福,孩子的天空才是蔚蓝晴朗的天空,才能实现中国梦。
作者:李少静
素质教育论文: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实践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
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学生的道德素质比文化素质更加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在平常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将德育有效地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而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另外,像《中华美德贤文》的文章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进而实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推荐学生阅读此类的书籍。为了更加有效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师可以“情”和“知”这两个方面作为视角进行渗透。
(1)所谓的“情”是指使小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使学生对好的行为习惯持有愿意学习、满意以及快乐的态度,并且对于不好的行为习惯持反对、不满意,以及愤怒的态度。例如,教师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一篇文章时,应当以讲解爱国主义作为核心,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自信心,这样教学能够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2)所谓的“知”是指对小学生实施说理教育,让小学生明确我们一致认可和提倡的道德标准有哪些,只有使学生明确了具体的道德准则内容,才可以让学生明确怎样做是正确的和合理的、怎样做是不合理的和错误的,以及不应当做什么和应当做什么。例如,教师在教学《海豚救人》这一篇文章时,务必将人和动物间的微妙关系说明白以及人类保护自然界动物的目的是什么和采取怎样有效的行动进行保护等,从而让学生有所认知,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素质教育的一项关键内容就是美育,美育能够健全人的品格。其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想象美的能力是尤为关键的。针对小学生来讲,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和阅历是非常少的,不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进而感受到美。教师应当结合教材知识要求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比较差,因此教师在启发学生想象的过程中,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一首古诗时,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一幅美丽的瀑布画面,并且配上柔美的乐曲,然后要求学生在观看之后闭上双眼,在听乐曲的过程中对瀑布的壮观美进行想象,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想象美的能力。
三、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学科进行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但是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和学习目标的实现进行考查,而且也是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检验与完善,进而让教师不断地完善教学设计,进而推动学生的发展,这是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是,目前固有的考试制度让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依旧保持在一张试卷中。因此,需要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而合理和科学地评价学生,只有如此,才能够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并且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
(1)实施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通过单一的教学评价———笔试对学生进行评价,然而笔试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性。为此,教师只有实施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进而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实施活动测试、口试、笔试以及与平常表现相统一的教学评价,从而更加地考查学生。
(2)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尽管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可是他们具有比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朗读能力;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为理想,可是他们却常常沉默寡言。鉴于此,单纯地以笔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是不科学的,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教师需要完善评价内容,立足于学生的价值观、情感、学习态度、能力、知识构成等多个方面,更加和系统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渗透素质教育。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时代,素质教育的实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师的光荣职责,也是国家对教师提出的希望和要求。为此,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教学中有效地渗透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素质教育论文:中学体育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已日趋稳定,人们对学校的教育方式也日趋关注。素质教育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提上教育模式改革的议程并加以实施。然而,事实证明,在各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教师以及家长都更加关注学生文化的素质教育,从而忽视了学生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文据此分析了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并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方法。
一、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1、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强健其体制
体育活动的根本在于强健人的身体。中学生因为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则更需要强健的身体与旺盛的精力来从事其学习活动。因此,在中学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若能采取正当的教育方式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免疫力的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锻炼方法的掌握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顽强意志与团结精神的培养
实践证明,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学生不仅能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提高其身体素质,更对其顽强意志的培养、团结精神的加强起着莫大地推动作用。当学生在体育教学与体育竞赛中认真学习与顽强拼搏,尽自身较大努力去克服一个有一个的生理或心理困难,完成一个有一个的目标,都对学生的精神发展带来巨大的收益。
3、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俗话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中学生而言,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保住其得到更多的学习收获。科学证明,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对于学生大脑功能的强化、思维灵活的提高以及学习精力的补充都有着促进作用,这也是劳逸结合最典型的代表。
二、中学体育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活动的实施者更是体育活动的主导者。因此,当在中学体育教育中提出素质教育时体育教师首先应更新体育观念,升级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这些都要求了体育教师应具备崇高的事业心及责任感。同时,体育教师还应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出发,帮助学生从体育教学中实现其人生的发展。当然,体育教师要充分融会贯通体育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课堂应变能力,从各方面保障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2、加强对中学生在体育教育中思想品质的教育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应做到以下三点:
其一,在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应严密地设计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听从指挥、尊师重道的良好品质。例如,体育教师在课前可以和学生约法三章,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让学生切实做到听令行事。
其二,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穿插游戏活动,让学生养成团结互助、坚韧顽强的品质。由于国家对人口的控制,现在大[文秘站:]部分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这就导致了他们自私自利的劣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设计一些团体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切实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并顽强其毅力。
其三,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也可通过举办各项竞赛活动来实现。众所周知,体育成绩的获得定然离不开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以及各种失败的打击。因此,当体育教师举办各项体育竞赛活动时,学生必然为了获得良好的竞赛成绩而努力锻炼。在学生每次的锻炼中学生必然要在失败中学会勇敢顽强的精神。,在加强对中学生体育教育中思想品质教育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也应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做到以身作则的表率。
3、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中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
在中学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更应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俗语有曰,兴趣是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了,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获得体育的乐趣。若是一些中学生因为对某项体育项目缺乏兴趣,而体育教师又强制要求学生参与其中,最终只能带来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更有甚者会导致中学生对所有体育活动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只有当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体育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或以活动形式或以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教学的效果。例如,一些学生甚至是大部分学生对于长跑倍感惧怕,但长跑又切实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这时体育教师可以在公园或是广场开展学生的长跑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环境减轻学生对于跑步的压力,最终让学生在快乐活动中转变对体育的态度。
4、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由于时展的需要,社会上的激烈竞争也蔓延至学校。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因为升学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调查显示,中学生因为升学压力轻生者也不在少数。因此,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关注已变得尤为重要。当然,这方面素质的培养可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现出来。例如,体育竞赛的组织帮助学生切实理解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含义。
5、加强中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的实施离不开课外活动的配合。课外活动的组织不仅可以巩固体育教学的效果,更能帮助学生的发展成为可能。为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考虑将体育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例如,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登山运动,让学生在费力的登山过程中学会坚持与互帮互助。再者,体育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平时多参加球类活动或是鼓励学生每天坚持长跑,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体育的魅力。
总而言之,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虽然对教师而言是一项挑战但对学生的体育发展却是一项难得的机遇。
素质教育论文:数学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树立“五为主”的思想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使课堂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就得有相应的教学指导思想,这种指导思 想应强调“五为主”。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确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探索、自学、发展的主体,要把学习的主动权 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看书、观察、操作、探求、思考、发现、归纳,自求理解,自致其知, 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2.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活动方式主要是“导”。“导”包括引导、指导、劝导等。教师 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思维水平、学习心理及情感,正确地引导学生由未知达到已知的彼岸。
3.以教材为主源。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信息源。教学目标、内容、知识传授的广度和深度应以教材为主要依 据。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也不能脱离教材。
4.以思维训练为主线。新时代需要一大批知识广博、能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四有”新人,这就要求教师 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同时,“主体”和“主导”可以统一在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 构之中。
5.以提高师生素质为主旨。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就应以提高师生的文化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 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作为教学的宗旨。一切有利于师生素质提高与发展的教学活动都 值得肯定与提倡。
二、转变教师的任务
长期以来,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完成这个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惟 一目的。传统教学导致了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 刺激,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被扼杀。实施素质教育,教师的主要任务应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其任务主要是下 面的8条。
1.充分了解学生。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知识底子、身心素质、品行、个性、爱好等要做到胸中有数。
2.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3.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责任感和成功欲。
4.循循善诱,传道解惑。
5.为每一个学生获取知识、发挥智慧与才能创造条件和机会。
6.进行学法指导。
7.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障碍。
8.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和习惯。
三、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具有超常的稳定性,除了因为它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易被教师所接受外,还因 为它提供了较明确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要想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 教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美国的《人人有份》中指出:数学教学将从“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激励学生学习为特征的、 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比如,“四阶段八环节”模式就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其模式的教学环节 如下:
新知导入阶段 1.复习铺垫
(5分钟以内) │
2.导入新知
3.启发诱导(获取新知过程的教学)
新知获取阶段 │
(15分钟左右) 4.归纳小结(获取新知结论的教学)
新知理解阶段 5.“双基”训练
(8分钟左右) │
6.变式训练
新知应用阶段 7.课堂练习
(10分钟左右)│
8.课堂小结
应用此模式进行教学,我们强调:教师重在引导、激励,贵在传道、授法;学生重在参与、获取,贵在乐 学、勤思。
四、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1921年秋,痛切地历数旧学校的坏处时指出:“学校的第二坏处,是用一种划一的机械的教授法和 管理法去戕贼人性。人的资性各不相同,高才低能,悟解迥别,学校则全不管究这些,只晓得用一种同样的东 西去灌给你吃。人类为新生人格,不应该说谁‘管理’谁,而学生无的人格。这是学校较大的缺点,有心 教育的人所万不能忽视的。”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仍然存在着同志所描述的情景:“死”的教案支配 、牵着“活”的教师和学生,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 ”;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学生若不能回答,教师就努力引导,直至达到预定目的为止。这样的 课堂教学给师生带来的是无奈与厌烦。从根本上看,这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的突出表现。师生是有 感情、会思考的人,在教学中,他们有多种需求与潜在能力,有多边多向、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新能力, 他们不是听指令而行动的“机器”,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容器”。因此,有关专家指出:“让课堂教学焕发出 生命活力。”
如何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针对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本人谈几点看法。
1.改革教学方法。杨振宁教授1996年7 月在菲律宾谈到教学方法时指出:中国比较重视儒家的传统教学方 法,即演绎法;而美国则比较重视归纳法。演绎式教学方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思路,有益于求同思维或聚 合思维的培养,而不利于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和创造力培养。归纳式教学方法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教学思路,有益 于求异思维或发散思维的发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我国的小学数学 教学应由以演绎式教学方法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归纳式教学方法为主。
笔者听了一节全省的素质教育表演课,教者钟诚是一位只有一年教龄的女教师,教学班级是临时确定的。 她出示例题(学校里栽了85棵柳树,栽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5倍,栽杨树多少棵?)后, 要学生用线段图来分 析这道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由于该班没有讲过怎样用线段图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她只好进行提示:一倍的 量用
一条任意长的短线段来表示,那么几倍的量就用几个这么长的线段来表示。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各自画出 了一个线段图,大家的画法很不一致,较典型的有如下几种: 教师肯定这些线段图都画得好后,便引导学生从直观、美观、习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归纳,学生终 于明白了图3、4画得比较理想的道理。这样教学尊重了学生的人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获得了多方面 的发展,教与学闪现了创造的光辉。
2.强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关键是没有很好地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华东师大叶澜教 授指出:“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主要是在过程中展现。若要使其丰富性发挥积极效应,则必须改变课堂教学只关 注教案得以实现的片面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 ”如第二册第86页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一道例题“34+28”的教学,按照叶澜教授讲的教学观念,我们应 该这样来设计教学程序。教师先让学生说出算式的意义,后将两个加数分别用每10根一捆与单根的小棒表示出 来。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合并”操作,同时要学生将自己合并操作的过程口述出来 。学生发言后,教师将学生合并的方法归纳成两种:及时种是先捆与捆合并,再根与根合并;第二种是先根与 根合并,再捆与捆合并。这两种合并的方法反映了加的顺序不同,但都体现了相同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 相加的思路。接着,教师又出示这样一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在用竖式计算中,以上两种合并方法用哪一种较 合理?为什么?这样,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学生主动获得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 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师生相互促进,创造性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
3.注重情感交流。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丹尼尔·戈尔曼提出了人的成功除了智商(IQ)外,还 有情商(EQ),即情绪智商,甚至提出成功的原因智商只占20%。“亲其师,信其道。”感人心者,莫先于情 。情感是智慧的“影子”,教师只有把全部的爱和热情倾注在学生身上,倾注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努力在师 生之间建立起亲密、和谐、平等、融洽的情感纽带,创造出师生之间情感交融、心心相印的情感氛围,课堂教 学才会充满乐趣,展现生命活力。
素质教育论文:对素质教育下数学教学的思考
随着“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形成的一套传统、滞后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不少在中考数学获得高分的学生,在升入高中后,数学成绩出现了明显下降的现象,也说明了我们初中数学教学所存在的弊端.因此,优化滞后的数学教学方法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真正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自从夸美纽斯创造班级授课制以来,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一直成为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其表现形式就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它的弊端在于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实,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由于初中学生年龄特点,既有小学生活泼好动、充满好奇的特点,也有渴望走向成熟的特征,因此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探索,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学习的需要得以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力,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合理布局课堂结构,优化数学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等教学内容把握得十分,同时对时间的把握也应十分严格,切忌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在教学过程中,从数量上说,教师要少讲;从质量上说,教师要精讲;从内容上说,学生易懂的坚决不讲.整个教学活动,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也要注意给学生以想、说、练的机会.
优化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应克服以下几个传统的教学“误区”:
1.重内容的讲解,轻教材的运用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不少教师将教材仅仅当成学生的习题集,致使学生不会阅读课本.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而应使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会学”.实际上,教科书通过正文和例题,并结合使用图表,加强了对教学内容、特点、要求的分析.会使用教材的学生,往往在认识上更深入一层,自己能逐步掌握分析推理的方法.同时,教科书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探索一题多解(证)、一题多复和一题多用.
2.重结果,轻过程数学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更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展示.在原有的“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不少教师认为,学好数学就是要将概念、定理、公式记熟.诚然,由于初中数学知识相对较少,上述做法可能对暂时的考试成绩有用,但对以后的数学学习却留下了后遗症.有不少学生在求二次函数y=ax2+bx+c最值时,都熟知结果:当x=-b/(2a)时,y有最值(4ac-b2)/(4a).但却不会配方法,到高中继续学习三角函数最值时发生了困难.这都是因为只重结果,不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带来的结果.
3.重机械的“题型分类”,轻知识系统的归纳
目前数学教学上的一大弊病就是进行题海战术,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变成了机械的分类式思维技巧的教学与训练.其结果导致了考试死记类型、硬套解题方法,对变换形式的问题便束手无策.在素质教育下,应教会学生知识系统的总结.实践证明,凡是成绩的学生,总是能系统地说出学过的知识系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能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从而灵活地处理问题.
4.重知识的传授,轻教学的灵活多变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注意教学教法的改革.他们错误地认为教法的革新是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其实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将枯燥而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讲述得情趣盎然、浅显易懂,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凡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努力钻研,培养学生能力从而达到取得好成绩的方法,都应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三、加强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在学习上,不少学生除了本身的智力因素以外,另一个主要障碍就是非智力因素上的,诸如学得不好不感兴趣,遇到难题,不能迎难而上,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结果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在教学中应重视对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1.运用情感手段强化自我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表现是人们普遍具有的心理倾向,自我表现愿望的满足,有助于自我效能的增强.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和表扬.一般地讲,恰当地表扬鼓励能强化自我效能感.这不仅对表扬和鼓励的人如此,对其他的人也有相同的作用.随着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学生的自我表现愿望得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愈加浓厚.
2.挖掘教材的潜在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顺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潮流,人教社编辑出版的九年义务教材在内容选娶编写体例上较原有教材都有较大变化:突出了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增加可读性,在加强双基的同时,也注意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新教材的上述潜在功能,指导学生读书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
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也表现在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地思考问题,能够有效地应用原有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为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和创新.“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成就.”同时,在倡导学生积极创设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在授课中应启发学生多提问,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考、分析,并进行自我判定.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应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索的喜悦.
总之,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创造性活动,教学活动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以迎接21世纪的到来。
素质教育论文:浅谈应如何加强财务人员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素质教育
浅谈应如何加强财务人员在
知识经济时代的素质教育
新世纪已经来临,它将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的崭新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怎样的财务人员才能迎接21世纪的挑战,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个人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知识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人员应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前提下,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一、掌握广博的知识。知识型财务人员应不断学习,并掌握以下基本知识:
1、精通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2、掌握电脑知识和操作技术,这是未来会计信息化的必然要求;3、熟悉有关财政政策;4、熟悉和了解本单位生产和经营情况;5、掌握经济活动分析的能力;6、具备书写表达的能力;7、必要的外语知识。
这些基础知识的获得将提高财务人员的观察、分析、判断和归纳能力。最根本的,财务人员还要具备扎实深厚的业务知识,如必须懂得国际上通行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知识,同时还应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如一般商业知识,财政、金融、国际贸易、货币银行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学等。
二、具备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精神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单位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会计的决策与管理功能越来越重要,财务人员必须"踏踏实实地做人,实实在在地做事",客观公正地处理会计业务,实事求是地反映单位的经济状况,坚守职业道德;同时,财务人员要想成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必须不间断地学习,关注全国乃至全世界会计领域中的新信息,积极学习掌握新知识,在核算方法、财务分析方法、决策方法上有敢于开拓创新的勇气,积极地向领导提供会计资料、财务分析和预测,提高管理的水平和效益。
三、拥有信息的整理分析能力。
单位的很多业务都与会计信息紧密相连,有业务的发生就有会计信息的产生。一个健全的财务系统每天都产生出许多数据,快速地为单位管理者提供合适的、近期的、基于时间更新的信息。随着科学技术和通信技术在财务管理上的普及应用,财务分析将成为会计工作的主流,财务人员的职责也主要是搞财务分析,通过对数据的不断整理、分析,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可以说,在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不是获取信息的能力,而是对信息的整理分析能力及快速作出反应的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的所有经济活动都将伴随着一个学习的过程,单位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机构,整个社会生活的知识化、智能化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坚持学习,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以适应知识时代的需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好财务人员的素质教育,加强职业道德和自身修养,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争取单位领导理解和支持,为财务人员的素质教育创造一个宽松的外在环境。
财务人员的素质教育是一种系统工程,主要任务是提高财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包括接受培训和自学两种形式,需要单位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财务人员应积极主动的争取单位领导理解和支持,让他们认识到财务人员素质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持续性,从而得到单位在资金和时间上支持,为财务人员的素质教育创造宽松的外在环境。离开单位领导的理解和支持,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将没从谈起。
二、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财会职业道德,是财会人员从事财会工作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是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利益分配关系并使其相互协调的行为准则。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敬业爱岗,尽职尽责。应当忠诚党和国家的财会事业,热爱财会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所从事工作的要求,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所从事工作的要求,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干好本职工作。
2、依法办事,客观公正,应当按照财会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办理财会事务,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保障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及时、完整。
3、自尊自爱,廉洁清正。财务人员要爱惜自己的身份,珍惜自己的品格,要有高尚的情操和优良的品质,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保持洁身自好,决不利用职权徇私舞弊,贪污腐化。
4、精打细算,严谨务实。应有艰苦奋斗、俭朴节约、精打细算、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应当熟悉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情况,运用掌握的会计信息和技术方法,为改善单位内部管理,提高效益服务。
5、诚实守信,保守秘密。诚实守信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财务人员更应 具有这种美德,并在工作中自觉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财务人员在工作中掌握大量真实的信息,有些决策资料、技术资料、经济数据的泄露将使单位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的会计人员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守口如瓶,保守秘密。
三、加强财会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
财会工作是一项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涉及面宽,必须具有会计理论、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在业务技术上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和纯熟的操作技能。在管理财务工作时,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可采取以下办法:
1、重视在职培训。主管部门应会同当地财政部门,对现有财务人员采取分层次、分期、分批进行不脱产的短期业务培训。每次培训要认真考核;培训时间可安排在假期或每月的中旬,这样财务人员既有学习提高的机会,又不影响正常业务工作,促使学习工作两不误。
2、鼓励财务人员参加学历学习和职称资格考试。主管部门和单位应制定鼓励学习的计划,给予一定时间,大力支持财务人员通过财会专业函授学习或会计高科技教育自学考试学习,通过学习参加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对取得财会专业学历和获得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财务人员应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
3、进行财会继续教育。社会在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财务人员继续教育是会计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财会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主管部门应按财政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教育内容与形式、组织与实施、检查与考核有关条例办理,每年拟出学习计划、内容及时间安排,采取自学与辅导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年终要对财务人员继续教育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四、积极开展会计学术研究活动
上级主管部门应通过不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会计学术研讨会和财务交叉检查,进行学术交流,总结推广财会工作经验,举办学术刊物、撰写论文,就工作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探讨,逐步提高财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管理技能。
五、稳定财务队伍
财务人员不稳定,不利于财务队伍的建设,不利于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影响单位财会管理工作。上级主管部门和单位领导要提高对稳定财务队伍的重要性的认识,高度重视财务工作,切实加强对财务工作的领导,配备必要的合格的财务人员,理解财会工作的艰辛,认真解决财务人员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保障财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要鼓励财务人员终身从事财务工作,不要随意、频繁调换财务人员,特别是财务负责人,以保障财务工作的相对稳定和工作连续性,新上岗人员应经会计专业培训,通过考试、考核合格,取得财政部门颁发的《会计证》后,持证上岗。
时光飞逝,21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新的世纪呼唤发展的、高素质财务人员,跨世纪的财务人员,你们准备好了吗?
素质教育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一)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语文科贯彻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其任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又是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怎样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叶老说得好:“听说读写宜并重”。即是让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习惯。培养语文能力,当然是指学生具有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良好习惯,是指学生在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时的读、写、听、说的习惯。如普通话的习惯,字体工整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养成了,语文科的素质教育也就实现了。
既然听、说、写都要靠语言,那么,中国语言要塑造“中国心”,就是说,要具有中国人的灵魂。比如:中华民族崇德重义的风尚,要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礼仪之邦的伦理原则等,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学国语言中,理应接受、培养和发扬光大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具有两个文明素质的中国人。
(二)语文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它素质。
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云雾,我们看到的语文教学本来面目就应当是为全体学生打好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
(三)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
1.语文教育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学会听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会读书作文,通过训练逐步形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来地理解和表达,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
2.语文教育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基础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比较、比较地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有众多的课程当中有一门课程的内容比较特殊,那就是语文,语文所教授的材料跟其它学科很不一样。一部语文教材几乎可以说是青少年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微型“小百科”。这对于充实和完善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素质关系极大。
3.语文教育为学生提高认识、丰富情感、激发思维提供一个有血有肉的赁借物。语文学科指导深重阅读的那些典范的语言作品,往往是作者对于自然、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一些见解和独特感受的集中体现。学生读这些作品,不便从“写什么”方面增长了知识,而且从“怎么写”这个方面获得启迪,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丰富自己情感内涵,激活自己有创造性思维。
二、小语教学要落实素质教育
(一)转变陈旧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异化了的教育现象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把考试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数尖子生,丢掉了大多数学生;抓了智育,丢掉了其它,甚至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提出素质教育,其目有是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提高素质教育,是力求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功能,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期为国家不断地大量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去战胜旧的教育观念,坚决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二)确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1.凸现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地控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地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2.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必须加强字、词、名、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3.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实行开放性教学开放性小语教学有自己明显的特征:
1.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实行“三沟通”的原则,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好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沟通: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
2.实行“四维课程”。“四维课程”指小学语文课由四个块构成:(1)语文的课堂教学;(2)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和兴趣课;(3)语文的社会实践应用;(4)环境语文,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这样,构成了开放性小学语文课程结构。
3.以训练为主。一是要突出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低年级突出在“读写中识字”;中年级“以读为主———读通、读懂、读熟、从读到写,在读的基础上落实重点训练项目”,高年级增加自学份量———采劝四步教学:自学报告———
讨论深化———总结纳———课外扩展”,强化实践环节,培养自学能力。二是渗透学法指导。三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训练的归宿。(四)学生———现代化语文教学的主体
1.我们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到感情上,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2.要创造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课堂气氛。
3.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思考,发挥、表现以至于演示的机会。
4.要恰当地引进竞争机制,培养和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表现意识,强化语言训练,提高教学的效率。
素质教育论文:试论素质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
实施素质教育,要在总体目标下构建具体的目标、途径和方法,做到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课程内容素质教育化。通俗地讲,就是各学科都要研究自己学科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问题。本文探讨“素质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亦即语文学科如何落实素质教育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
一、人的素质与语文素质的关系人的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是人在先天禀赋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固的性质。我们对这“稳固的性质”的判断,以适应环境和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主要标志,是对人的适应环境、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潜在能力作用的量度。人的素质结构是多方面的,包括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素质教育,中心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充分地发展。
语文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最基本的要素。从基础教育角度看,语文素质决定人才素质品格。因为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学科,同时又具有丰富的知识性。语文素质是人的文化素养的主要标志,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是形成素质核心的部分。
语文素质往往是一个人成才的主要制约因素。人才素质和语文素质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一个是上位概念,一个是下位概念。两者的基本点是一致的,基本点是人的素质。两者大部分是呈重合状态的,且两者的目标、任务相呼应。人才素质目标烛照着语文素质目标,规定着语文素质教育的方向。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和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是圆点接近,半径几乎相等的两个圆。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对人的教育塑造,坚持语文素质教育目标和人才素质目标相统一,把教学生学语文和指导学生做人结合起来。
二、人的素质教育与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教育者按照“纲要”中指出的素质教育目标,根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发掘潜能,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与应试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应试教育只强调适应学科要求,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模式,是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生高分低能”弊病的一种概括。而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是在发展基础上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凝聚力强、覆盖面大的一面旗帜,是教育整体改革的必然归宿。
所谓语文素质,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括思想政治、语文情趣、语文交际应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以及交际中涉及到的文化知识。具体地说,语文素质有五个方面:1.语文基础素质——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2.语文智能素质,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3.语文技能素质——听、说、读、写能力;4.语文道德素质;5.语文审美能力。语文素质教育,不只是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及听、说、读、写、书(写字)能力训练。知识和技能只是素质的外在形式,素质教育有更丰富的内涵,是深层的教育,是根本。
语文素质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的认识、情意、操作诸因素的统一,语文素质各要素的和谐发展,不是孤立的某方面的单项指标,也不是几个单项指标的简单相加,是一种综合效应,综合整体水平
三、小语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小学阶段切实打好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素质,将对各类人才的成长,从基本素质上打好基矗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
1.明确认识学科性质小学语文具有语言和思维的辩证统一关系,不但具有工具性、思想性、知识性的特点,而且带有基础性、社会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是教好这门学科的基本前提。教好这门学科,不但对于学生学好各门学科十分必要,而且对于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加强语文能力培养语文教学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的行为特征是语文能力。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如何,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综合地表达出来。他的思想认识,他的知识水平,他的审美倾向,他的人品学问,他的应变能力都可以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然而,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是与他所掌握的语言材料——词汇、句式的获取情况、语言技巧、知识素养、认识事物等有关。
因此,语文教学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上。能力是不能灌输的,而要靠训练才能培养出来。所以,语文课应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从语言表达的内容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教育和情感陶冶。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在大量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获得锻炼提高,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袁微子同志讲:“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语文基本功训练。”
素质教育论文:小学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榜样
——刘克语文教学评介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提高民族素质,培 养跨世纪人材,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有效地实施学科领域的素质教育, 是进一步落实、深化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科课程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哈尔滨市经纬小学校特级教师刘克,不断更新教学思想,研究教学规律,依据社会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的 需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逐步探索出一条小学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路子,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可资借鉴、 学习的宝贵经验。
一、面向每一名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素质教育的基础性、性、能动性的原则,要求在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素质生动活泼主 动地发展。刘克老师提出:“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在课 堂教学中,要改变学生为教师服务的偏向,要牢固树立教师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素质的、主动发展服务的 教学思想。”
1.坚持“差异参与”的教学观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个班级中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是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异的。现代教学心理学的研 究表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不能决定他能否学习要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效果,而只能决定他将要用多少时间 才能掌握该项内容。只要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并进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 以达到掌握的程度。刘老师始终格外关注后进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她认为,这些学生更需要教师用热心去鼓 励,用诚心去感化,用耐心去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变课堂教学中少数学生积极学习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如 学习《琥珀》,刘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许多学生举手,都急于想回答这 个问题。刘老师并没有立刻指名让举手的学生回答,而是亲切地说:“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你们认为写了哪 些内容?不一定找得很全,你能说多少就说多少,大家可以互相补充。好,再给大家一点儿时间。”这就给了 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充裕的阅读感知、理解思考和组织内部语言的时间,非常有利于全体学生较大限度地发挥 主动精神,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刘老师还注意设置有层次的、有差异的学习目标,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如学习《西门豹》, 刘老师出示以下阅读思考题:(1)概括说出西门豹管理邺时首先做了什么工作。(2)西门豹找谁做调查?为 什么找他做调查?(3)西门豹调查了哪几个问题? 从回答中了解到哪些情况?这几个问题难度不同,既有复 述型、理解型提问(适合下、中等学习水平的学生),又有探究型提问(适合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有利于 全体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2.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 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绝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采取放任的态 度,恰恰相反,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在何种程度上成为学习的主体,都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方 式和效果。
在学生的认识发生偏差、意见出现分歧时,刘老师是如何处理的呢?刘老师总是通过适时适度的点拨、启 发、评价,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调控学生的思维流程,升华学生的理解认识。如学习《可爱的草塘》第5自然 段,刘老师提问:“这满塘的绿草为什么绿得不一样呢? ”有的学生说:“我认为是光线的问题,光线强的地 方颜色就鲜艳一些,其他地方就暗一些。”有的学生说:“我认为是风吹过草塘,草一起一伏,颜色发生了变 化。”刘老师引导说:“如果按照你们的说法,课文应写成‘有的呈鲜绿色,有的呈翠绿色,有的呈墨绿色’ 。可是,课文中写的是‘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是有层次的,再想一想 究竟是什么原因。”学生经过思考、讨论认识到,造成近处和远处绿草看起来颜色不同的原因是:近处的草看 得很清楚,每一片叶子的颜色都呈现在眼前;而越远草就越密集,颜色看上去就越深。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刘 老师充当的角色不是居高临下的裁判,而是为学生获得正确认识服务的引导者;学生的不同意见(包括不 正确的认识)不是仅仅作为供选择、淘汰的对象,而是作为“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从而发挥了学生认识 事物的主体作用。
正因为刘老师摆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体现了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教学思想,从而 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达到了使课堂教学成为全体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的目的。
二、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刘老师在坚持正确的教学思想的同时,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扎实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努力提高每 一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从而将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1.正音训练严而复严
学生出现语音错误、语音缺陷,是常见的也是正常的。刘老师认为,语音正确标准是一个人具有良好语文 素质的重要表现。因此,她在学生朗读课文、回答问题、师生间语言交际等各个环节,都十分重视正音训练。 如学习《琥珀》有
10名左右的学生将“因为(wei或wèi )”读成了“因为(wéi)”,刘老师都不厌其烦地 逐一纠正。刘老师还注意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强化正音。如学生读课题时将“琥珀(p ò)”读成“琥珀(pè )”,刘老师立即指出“珀”的韵母“o”是圆唇音,并让全班学生再齐读课题以加深印象。再如学习《捞铁牛 》,学生朗读课文时把“潜”读成“qiǎn”,刘老师不但告诉学生“潜”没有“qiǎn”这个音,应该读“qi án”,而且板书了一个“潜”字, 强化了学生的记忆。
2.说话训练字斟句酌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习得时期,这是一个人掌握语言的关键阶段。刘老师特别注意学生说话时语脉是否清楚 ,语流是否顺畅,语点和语式是否合乎语法规范和语言习惯,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用词性、说话条理 性训练。比如学习《西门豹》,刘老师让学生按小标题归纳段意:
生:及时段写了“摸清底细”。
师:这是书上给的小标题,归纳段意得把小标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
生:这段写了西门豹问老大爷是怎么回事。
师:什么怎么回事?
生: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是怎么回事。
师:请你把话再组织一下,重新说一遍。
生:及时段写西门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问老大爷这是怎么回事。第二段写的是他把这个迷信给 破除了。
师:“他”指的是谁?
生:西门豹。
师:在段意中如果用“他”,让人不明白到底指谁,请你再说一遍。
生:第二段写的是西门豹破除了河伯娶媳妇这个迷信。
刘老师坚持进行这种严格的说话训练,有助于尽快缩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与交际需要之间的差距,有利于 学生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3.朗读训练适当到位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之一。刘老师十分注重朗读训练的质量,即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 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辅以具体、、恰录的朗读指导。如学习《琥珀》第3——5自然段,刘老师 首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再讨论确定朗读每个自然段的感情基调:第3自然段要读得欢快、 轻松,第4自然段要读得悠闲自得,第5自然段要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然后在学生练读过程中,针对学生朗读 中的问题,刘老师随时给予语气、重音、速度等方面的技巧指导。如读第5自然段一句,指导学生要读得声 音不要太大, 音调不要太高,速度应慢一些。“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可用虚声来读,在“小苍蝇”、“越来 ”之后稍做停顿,读出既替小苍蝇担心,又怕蜘蛛惊动小苍蝇的语气。
4.词语训练深究细研
词语训练是最基础的语言文字训练。刘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并领悟作者是如何准 确恰当地运用词语表情达意的,让学生经历“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的双向心理过程,达到张 志公先生提出的让学生“走一个来回”的目的。如学习《琥珀》中“推测”一词。
师:“推测”是什么意思?
生: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师:这是词典对“推测”一词的解释。请你根据课文中“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 事的详细情形”这句话,说说作者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什么去想象不知道的什么,在课文中指推测什么。
生:根据琥珀里面的小虫子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事情。
师:哪些是知道的?
生:琥珀的特点是知道的。
师:哪些是不知道的?
生:“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是不知道的。
师:那作者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是根据已经知道的琥珀的特征想象出来的。
师:所以说作者在这里用“推测”这个词是很恰当的。
这样学生既明白了“推测”的抽象意义,又具体理解了“推测”的语境意义;同时,初步懂得了如何使用 这个词。
5.段篇训练突出联系
一段话是由句与句连缀而成的,一篇课文是由段与段结构而成的。袁微子先生认为,段篇训练其实质是“ 逻辑思维训练,是言之有序(即能够按顺序来表达)的一种训练”。在段篇教学中,刘老师十分重视引导学生 把握作者连句成段的脉络和连段成篇的思路。如学习《太阳》第2段,先让学生弄清首句“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 很远, 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这句话表示的是转折关系,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第1段(太 阳的特点)、第2段(太阳与人类的关系)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接着,又帮助学生归纳出这段的结构 方式:总起——分述——总结。再如《西门豹》及时句是:“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漳河边上的邺。 ”刘老师认识到,这句话中的“管理”一词看似一个很平常的词,而实际上是一个起统领全文作用的关键词。 刘老师在讲课时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词,再围绕“管理”提出问题,刘老师做归纳:(1)邺这个地方在西 门豹管理之前什么样?(2)西门豹是怎样管理邺的?(3)管理邺之后什么样? 这几个问题非常巧妙地使学生 把握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和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这样处理既教给了学生阅读课文时要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的方法 来理解课文内容,又有利于学生将这一最常用的布局谋篇方式“迁移”到自己的作文之中,达到“从读学写” 的目的。
6.思维训练重视过程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语言与思维是一个密切相关的统一体。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指出:“小 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 ,刘老师以培养良好的抽象逻辑思维品质为核心,以语言文字训练为载体,力求使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互 相促进、和谐发展。如学习《可爱的草塘》第13自然段,刘老师提问:“水泡子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说: “水泡子里的鱼多。”刘老师追问:“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鱼多?”学生在她的启发下抓住“挤挤挨挨”、“ 都是”、“一条又一条”、“不住”、“波光粼粼”、“逮”等词语和描写作者感情、语言以及鱼的种类的语 句,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思维也经历了从具体到概括、从发散到辐合的过程, 训练了思维的概括性。
听过刘老师课的人常说:刘老师设计的问题能问到点子上。刘老师重视思考问题的启发性、整体性、导向 性、深刻性,注意切合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起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思考的作用。如学习《别了, 我爱的中国》,刘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作者不是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为什么还感到自己是一个罪人 呢?经过深入思考学生明确了,因为作者与国内继续坚持斗争、正在流血流汗抗击敌寇保卫家园的勇士们相比 ,感到自己没有尽到责任,所以感到自己是一个罪人。这样,学生对作者强烈的革命责任感、高度的革命自觉 性和深挚的爱国之情的认识和体会就更加深刻了。
三、体现“文”与“道”辩证统一,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语文学科的学科性决定了语文教学 是思想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辩证统一。刘老师从学生年龄特点、思想实际和教材特点出发,选准语文训练与 思想教育的结合点,运用多种切实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在提高语文素质的同时受到相应的教育。
1.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
刘老师认为,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同时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是语文教学渗 透思想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方法。如学习《粜米》中农民询问米价、米价大跌这部分内容时,刘老师引导学 生认识到:在农民获得了丰收满怀希望来粜米时,米行老板收米的价格是“糙米五块,谷三块”,是贱买;而 在六月 里青黄不接,农民为糊口买米时,米行老板卖米的价格是十三块甚至十五块,是贵卖。两相对比,学生 很自然地认识到米行老板的唯利是图。此外,通过学习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辩论米质的好和坏, 争持斛子的浅和满”和“送进”等语句,明确米行老板不仅大幅度压低米价,而且在收米时又从质量和数量上 进一步盘剥农民,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旧社会以米行老板为代表的资本家剥削农民的残酷。
2.通过朗读训练强化思想教育
在朗读教学中,刘老师贯彻朗读训练与情感熏陶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朗读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的教育感 染作用。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中“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刘老师 引导学生体会到,及时次出现是在写船渐渐离岸时,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对亲人无比眷恋、依依难舍的思想感情 ;第二次出现是在写作者看到了祖国山河美丽,目睹帝国主义国家侵略我国的军舰之后,表现了作者对祖国锦 绣河山的无比热爱和对帝国主义者的满腔仇恨;第三次出现在课文,写作者以美好的希望和豪迈的誓言告 别了祖国,这时作者的爱国之情已经达到了顶峰。朗读时,语调要由深情逐步达到高昂,表达感情的程度也应 一次比一次强烈。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受到了真切的爱国主义教育。
3.创设情境自觉进行思想教育
语文教学中,只有教师首先披文动情,进入到课文描绘的情境之中,才能发挥情感“共振器”的作用;只 有学生也随着动情入境,才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效果。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刘老师身穿 一套黑色西服,在黑板上方悬挂了一幅披着黑纱的遗像。解题之后,刘老师便播放哀乐,同时用深沉低 缓的语调说道:“1976年1月8日,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敬爱的与我们永别了!举国上下,一片 悲恸。鞠躬尽瘁,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的心血,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全国人民衷心 爱戴。正像当时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旁悬挂的一副挽联写的那样:人民的总理人民爱,人民的总理爱人 民。虽然‘’不允许悼念,但是人民群众无限热爱、深切缅怀的感情是禁止不了的。”随 后,刘老师出示挂图,继续动情地说:“这就是当时首都数十万群众挥泪送总理灵车的悲痛场面。”接着播放 课文录音,哀乐伴随始终。学生在情感的支配下,很快进入到课文描绘的特定情境之中,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很自然地激发出对的怀念、热爱和崇敬之情。
刘克老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17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她教过的学生语文素质扎实,认识问题、 分析问题的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刘克老师用诚实的劳动,为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材,做出 了自己的贡献。尤其可贵的是,在当前,刘克老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探索了一条 可以效仿的新路。刘克老师不愧为小学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榜样。
素质教育论文: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
丁培忠内蒙古教研室
一
语文教学在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语文教学以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质为主要任务,而语文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 表面看,语文素质主要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属于科学文化素质的范畴。但如果从本质上看,一个人的语 文能力,至少还反映了他的思想水平、文化修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可见,语文素质是人的多种素质的 综合反映。
其次,语文教学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提供了一种最重要的工具和媒介。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际活动。这种活动当然可以借助各种工具、各种媒体来进行,但在所有的工 具、媒体之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是语言。可以说,离开语言,教育活动几乎就无法进行。实践证明,学生对 语言这个工具掌握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接受各种教育的效果。而语言这个工具的掌握,主要依赖于 语文教学。
第三,语文教学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迄今为止,中小学的语文教材基本上是文选型的,即使将来变成别的什么型,典范的语言作品仍然应是教 材的主体。既然语文教学以典范的语言作品作教材,那么,只要作品的思想是健康的,知识是的,语言是 规范的,内容是适合学生阅读的,就有资格被选入语文课本,包括各种文体、各种题材的作品在内。这就决定 了语文教材的特殊性:其他学科的教材只能选跟本学科有关的内容,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却可以选讲述自然科 学、社会科学等各种知识的文章。事实上,从目前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所涉及的范围来看,上至天文,下 至地理,大到宏观宇宙,小到微观粒子,几乎无所不包。因而,一部语文教材,几乎可以说是一部微型小百科 全书。当然,在语文课上教学这些作品,主要目的是借助这些作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并不以传授这些作品所 讲述的知识为着眼点;但根据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理,人们对任何作品的理解都是一个理解语言和理解内容 相统一的过程,撇开内容去单纯地理解语言形式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这些作品,不 仅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同时对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对充实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 构,形成良好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语文教学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供了有力的凭借。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占很大比重。这些作品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 颂真善美,鞭鞑假恶丑。它们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 化学生的心灵,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可以说,语文教学在教书和育人之间有一种 天然的联系。有人说:“教语文就是教做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实在是真知灼见。
第五,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一个发展学生语言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思维的结果要借助语言表达。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水平,跟他的思维能力有 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真正的语文教学,必然是把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统一在一起的。在这个过程中既提 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
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思想,树立文道统一的语言观和“大语文”教育观,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 质教育的思想基础。
素质教育思想,简单地讲,就是面向全体、发展、主动发展的思想。它的基本含义是:让每一个学生 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个性等方面都得到主动地、健康地发展。“一切为了 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最近在我们教育界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我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谁 ,但它确实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素质教育思想的精髓。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面向全体不等于面向多数,发 展不等于平均发展,主动发展不等于放任自流。
文道统一的语文观,是语文教学必须树立的一个重要观念。它的基本含义是: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训练和 思想教育应该而且能够得到和谐的统一。语文教学的过程主要是一个语文训练的过程,但语文训练绝不是脱离 思想内容的单纯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而是一个内容与形式辩证运动的过程,是语言和思想相统一,语言和情感 和谐交融的过程。听和读的训练,实际上是在训练学生怎样借助语言文字去理解别人的思想。说和写的训练, 实际上是在训练学生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可见,在语文训练中,内容和形式、语言和思想是不 能截然分开的。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二者统一,相得益彰;二者分离,两败俱伤。
“大语文”教育观,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树立的又一个重要观念。“大语文”教育观的基本 含义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有着广阔的天地,不能把发展语言的工作仅仅局限在课堂上。除课堂教学外,以课外 阅读、课外练笔为主要内容的语文课外活动,各门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以语言为工具的各种教育活动、日常生 活、看电视听广播等,都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体,又要充分利用各 种渠道、各种机会,去发展学生的语言。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要破除那种把语文教学跟语文课堂教学等同起来的观念,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 为主体,以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这个新的体系要求沟通语文课堂教学 同课外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封闭的小学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
三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明确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是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制订的,它所规定的“教 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基本反映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根据“大纲”的规定,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可概括为五个方面:(一)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目标;( 二)思想道德教育目标;(三)审美教育目标;(四)智力发展目标;(五)意志品格和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 素发展目标。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上述几个方面的目标都应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完成。即同一个过程完成若干项任务, 而不是有一个目标,就安排一个教学环节。
按说,教学大纲关于教学目标的规定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我国小学生的实际,只要认真学习了 “大纲”,贯彻“大纲”的精神,就可以完成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目标。但是,由于语文教学的不少教学 目标还没有或难以规 定得十分具体,不便于操作,加之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应以“大纲”为依据。从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出发,构建一个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
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及时,要注意目标体系的性,既有语文能力方面的 目标,又有思想教育等方面的目标。第二,要注意目标体系的可操作性。这里所说的可操作性,主要指目标要 明确、具体,便于操作。有一个地区,从农村的实际出发,要求小学毕业生在语言文字训练方面达到如下目标 :(一)识字2500个左右;(二)能写一手好字;(三)课内外阅读量达150万字以上,背熟200篇好文章(包 括片段);(四)能读懂少年儿童读物;(五)能写400字以上的通顺短文。这个目标基本上符合教学大纲的要 求,又十分明确、具体,对于教学水平不是很高的农村学校教师来说,操作起来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第三, 要注意语文课的特点。语文教学目标,能够量化的少,不能量化的多,勉强量化,追求所谓“科学性”,结果 可能是更不科学。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能期望毕其功于 一役。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指望24小时两天、一节两节课在语文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提高是 不可能的。以上这些特点,在制订语文教学目标时要认真考虑。不顾这些特点,机械地套用其他学科“目标教 学”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四
改革课堂教学,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工程。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该强化语文课外阅读和其他课外活动,沟通语文教学同各科教学、学校各 项教育活动的联系,创设良好的语文环境,变语文教学的封闭式为开放式。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这些方面,是 因为目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课堂教学的一统天下,课外阅读、课外活动基本上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并没有 要削弱课堂教学的意思。恰恰相反,不管把课外阅读及其他课外活动强调到何种程度,都丝毫不能动摇课堂教 学的主体地位。
要真正发挥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必须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改革课堂教学。近二十年来,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大范围来看,陈旧低效的课堂教学尚普遍存在。为此,必须构建一个 可以在大范围内推广的高效的课堂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在教学目标上,突出自学能力的 培养。语文可以自学,语文这个工具也只有靠自学才能真正掌握。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指导学 生自己学习的过程,自己进行听说读写实践活动的过程。要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教师的教就要着眼于学生的学 ,在教法中渗透学法,用教法指导学法。对目前比较流行的学法指导,既不应一概排斥,也不能盲目搬用。因 为确有一些学法指导,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符合语文课的特点,当然应该学习、借鉴;但也有一些所谓学法 指导,脱离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牵强附会地归纳几条冠之以“学法”,不仅无益,而且可能有害,是应该取 消的。应该认识到,学习是一种个体的智力活动,它固然要遵循一般规律,但每个人的学习又必然有自己的特 点,因此,在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基本的学习方法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 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重点、难点、疑点。语文课最容易平均用力、面面俱到,语文课也最忌讳面面俱到 。平均用力、面面俱到的思想根源在于,教师总认为学生学习任何一课书都是从零开始的,而且学习任何一课 书里的任何内容都必须一次掌握;而事实上,任何一个学生学习任何一课书都不是从零开始的,学生真正掌握 任何一项语文知识(比如一个字,一个词或一种句式等)一般都不是在学习一篇课文中完成的。有些教师还有 一种误解:认为任何一项知识,只有教师教,学生才能弄懂;而事实上,不少知识,学生只要多读几遍课文就 能理解,甚至理解得并不比教师差。因此,教语文课,一般无须逐段地分析,更不应逐句逐句地讲解,只要抓 住重点、难点、疑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并在读懂课文的过程中吸收必要的知识,掌握读书方法就可以了。
在教学设计上,要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语文教学的过程,本来应该是一个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并在听说 读写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发展思维的过程。但目前的课堂教学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课文内容和情节的 繁琐的分析和问答中。提出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主要是针对这种倾向而言的。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要明确以下几点 :及时,语言文字训练指的是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训练,其中重点是读和写的训练。第二,语言文字训练 包括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和训练语言,对小学生来说,要重在积累。语言文字训练当然可以引导学 生分析、欣赏遣词造句的、鲜明、生动,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掌握那些用词、鲜明、生动的句 子、段落、篇章。积累的主要手段是朗读、熟读、背诵、抄写、默写等。第三,语言文字训练是凭借课文进行 的,离开课文,去搞一些零碎的、繁琐的字词句的习题,让学生翻来覆去地做,是违背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初 衷的。
在教学方法上,要突出启发诱导。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启发诱导的基本要求是:要把教的过程变为一个“导 ”的过程,要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在教师引导、指导下,学生自行探索、自己发现的过程,而不要只给学生一 个现成的结论。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由教学过程的本质决定的。教学,归根 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学。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的 一切活动都毫无意义。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已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使人的主体性在教育中 得到充分发展,应该是现代教育的一大主题。有人认为,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 核心。这种认识是很深刻的。因为,无论是面向全体,还是发展,离开学生的主动性,只能是一句空话。 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五
改革教学评估办法,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改革较大的阻力是什么?只要是对近二十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比较关注的人恐怕会做 出一致的回答:是考试。多少比较符合语文教学规律、从长远看有利于语文素质提高的改革方案,只是由于在 短时间内过不了考试这一关而夭折在襁褓之中。当然,问题不在于考试这种手段本身,而在于考什么,怎么考 ,以及把考试的结果放在什么位置上。目前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把考试当做教学评估的手段,把考试分数 当做奖惩教师和学生的依据。而从语文考试来看,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又很难反映出学生的语文水平, 更不可能反映出语文教学在育人方面的效果。显然,这样的考试对教师的教学必然产生严重的误导。
建立一套符合语文教学特点的、科学的评估体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需要深入研究,反复论证,并 进行必要的实验。在短时间内要提出一个成熟的方案是不可能的。从当前的实际来看,在改革教学 评估办法方 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及时,坚决摒弃以一两次书面考试的分数作为评价教学水平从而决定对师生奖惩的或主要依据的做法 。把教师的主要精力从应付考试、追求分数的方向转到提高学生素质的轨道上来。
第二,对学生的成绩考核,要重在平时的考查。平时课堂上的朗读、背诵、回答问题、练习、作文等,应 作为评定学生语文成绩的主要依据。
第三,减少考试的次数。频繁的考试、检测只能把教师和学生的精力集中在应付考试上,无助于教师按教 学规律改进教学,也无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柳斌同志说得好:“素质不是考出来的。”一般来说, 一学期举行一次比较的考试就足够了,不宜搞得再多。
第四,无论是平时的考查还是期末考试,都要力求比较地了解学生语言积累的状况和语文能力提高的 程度。朗读、背诵、听话、说话等均应列入考核的范围。为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对课外阅读较好的同学可采取 加分的办法。
第五,目前在一部分地区和学校试行的用等级制代替百分制的办法值得推广。就学生语文能力的差异来说 ,百分制反映得似乎十分,但这个“”往往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因此往往更不科学。事物的辩证 法就是这样:能的东西越越好,不能,只能模糊的东西,你要追求,往往适得其反。
第六,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要重在鼓励。这里所说的重在鼓励,当然不是要混淆是非界限,把错的说成对的 ,把差的说成好的。而是说,要看到学生的进步,看到蕴藏在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看到每个孩子内心深处希望 当一个好孩子的强烈愿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习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六
素质教育为语文教学按照客观规律进行改革提供了的保障。
对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不能说我们已经认识得十分深刻,因此仍有继续探索的必要;但也不能说认识得 还十分浮浅,毫无规律可寻。就以《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来说吧,它对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的揭示 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对尚未揭示出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陷入盲目性,是情有可原的;但问题在于,在教 学实践中,我们经常违背的恰恰是那些已经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证明为正确的客观规律。比如,我们明明知道学 习和掌握语文这个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可我们偏偏要占用大部分时间大讲特讲许多 无用或用处不大的语文知识,从而侵占了学生听说读写实践的时间;我们明明知道,学生的课外阅读以及其他 课外活动,对激发学生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扩展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语言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可我们 都偏偏只抱住课本,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让学生做那些无用或用处不大的习题上,把课外阅读视为可有可无……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根本的原因在于,不这样做就无法应付考试,而考试的结果无论对学 生还是对教师都有着决定对他们奖惩甚至命运的意义。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违背教学规律的现象主要来源于应试教育的思想和机制。一旦挣脱了应试教育的思 想桎梏,让素质教育思想占据语文教学的阵地,语文教学改革就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
素质教育论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把素质教育贯彻于数学教学之中,使数学教学能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中心议题,是摆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本文拟就中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更新观念,树立数学教学的素质观
柳斌同志说:“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人才观念、质量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转变观念的关键在于努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成学生主动、而且各个不同的发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创造。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觉地把素质教育融于教学中。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智慧潜能等到开发,学生的素质在主体发挥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这就是数学教学的素质观。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各学科都有本学科特定的科学知识体系和特点。中学数学具有内容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等特点。我们在实施中学数学素质教育时,应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在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积极探讨数学知识与素质教育的结合点,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据此,我认为,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素质的教育大纲指出:“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点:
1.爱国主义教育。
(1)通过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中,有多处涉及到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内容,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挖掘,在讲授有关知识的同时,适当介绍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编拟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数学题目,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有关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激发他们为四化建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献身的精神。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主要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是物质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量变到质变的观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观点的教育。中学数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对立统一、量变质变、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在教学中,如果能注意挖掘这些因素,自觉地用唯物辩证法观点阐述教学内容,就能更深刻地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逐渐形成共产主义世界观打下基矗
3.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教育。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等),并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的习惯,终身受用之。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也是数学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目标。
(二)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1.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这些数学知识,而忽视对其原型的分析和抽象。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大有裨益。
2.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建立适当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3.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如测量、市场调查和分析、企业成本和利润的核算等。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的目的。
(三)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也应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行教材中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时,我们应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四)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品质的优良与否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
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的有关类型和功能、结构、内在联系及其在数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这个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既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五)心理素质的教育数学
“文秘站”版权所有教学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它不仅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极其有利,而且对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特征和自尊、自强、乐观、进取的精神也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对学习兴趣的动机、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两个方面。
兴趣是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地接收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我们可通过介绍我国在数学领域的成就,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它科学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还应当注意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如注意力的培养、长期反复思考同一问题的意志品质的培养、独立思考精神的培养等。使学生形成不怕困难、坚忍不拔、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品格。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去,为培养振兴中华的高素质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
素质教育论文: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巩固加强思想政治课的地位,是切实提高教学实效的前提。 每个学生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在此环境中接受的各种信息,对于道德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从本次调研的数据分析可看出,当代青少年学生,获得社会生活信息的渠道,无论城乡都以广播电视为首,其次为报纸刊物,但在此后的具体选项上城市与农村差别较大。农村学生的选择为“政治课”(时隔两年的两次调研,学生对“政治课”地位认同是一致的),而城市学生的选择则为“家庭”,这反映了目前在城乡差别仍存在的情况下,学生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所受到的社会影响是不同的。也从一个方面有力地说明政治课教学对于青少年学生正确了解并认识社会,有极重要的意义。这块阵地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目前在农村尤其如此。对“其他课外活动”这一选项,城市学生将其排在第7位。而农村学生则将其排在“政治课”之后的第4位。考虑到我国目前仍有7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而我国农村目前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总体水平不高,因此,学校教育中德育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与此相关的另一个明显现象是“团队活动”选项,93年调研中在农村被排在第六位,在城市则被排在第八位()位;而到95年城乡均把它排在第八位。这表明,目前学校中的团队活动已经被削弱,亟待加强。在调研中,许多学校干部反映的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而积极活跃的团队活动多年来一直是强化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规范的学校教育中,课程设置问题无疑是教育教学的基本问题。调研中就思想政治课设置问题对于学生所做的调查,反映出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要求。在征求学生对初一年级政治课的意见时,农村学生绝大部分(占91.3%)认为有必要学习,只有5.7%的学生认为要精简。这与他们中许多人仍把政治课做为获取社会生活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密切相关。而城市的学生中,认为有必要学习的占58.1%,有37.7%的人认为应精简,只有6.9%的学生认为不必再学。
在征求对初二社会发展简史内容的意见时,两次调研城乡学生意见大体一致,88%的同学认为需要学习;有10%的城市学生认为可以不学;农村则有2.8%的学生认为可以不学。在教学内容的要求上,也大体如此,农村有2.8%的学生认为可以不讲古代的事,多讲现代的事;城市持这一意见的学生比例9.3%。从学生们的反映看,他们还是希望学习简史课程,但应注意解决好与历史课的区分。
对初三年级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课程,大部分学生都要求开设,但城乡学生在这一问题上的差别较大。农村有93.9%的学生要求开设此门课程;城市有相同要求的则为68.2%,另有10%的学生认为可不必专门开设此门课。在问卷中反映该门课程“知识过深,难于理解”的占14%。
在调研过程中,许多处于及时线的政治教师和教研同志都对思想政治课的命运乃至青少年道德品质的滑坡问题深表忧虑,他们尖锐地指出:目前思想政治面临的是严峻的生存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就是一句空话。作为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他们迫地希望了解当代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而学生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又从来都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进行的。目前学生和学校教育受社会上“下海经商”形势的影响很大,德育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育有被逐步淡化的倾向。我们必须看到并承认,市场经济大潮在冲击着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可信度产生着负面影响,使得教学实效有所下降,导致少数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程产生怀疑甚至抵触情绪。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放弃这块阵地。
二、以高度的责任心,保障思想政治课课程设置及教材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和科学性。 1936年,在中央关于改革思想政治课的精神指导下,广大师生和教研人员共同付出了许多努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好不容易才取得了一定成果,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真正有了突破性的提高。但92年突然另起炉灶,使用新编教材,而新教材与原来的改革实验教材比较,又不很成熟,差距较大。这种对新编教材不经实验就推开的做法,搞得下面的师生无所适从,措手不及。
这个冲击波对于广大政治课教师和科研人员为提高教学实效所做努力的影响也是负面的。调研中,师生和教研人员一致反映:思想政治课改革历时多年,这期间教师年年备新课,年年是“老兵新传”。一些多年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及教研人员特别指出,教材不是形势报告,不能跟风赶形势,这样做既不严肃,不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和威信,也不利于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编写。教材紧跟形势走,一旦形势发展变化,又要不断增删改动,显得十分被动。这一点已经被实践的发展所证明。
调研中通过调查问卷和召开不同层次、不同形势的座谈会,征求了师生对现行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的改革要求。城市学生中有57.4%、农村学生中有28.6%的人认为“课程设置是好的,但教材内容引不起兴趣”。结合教师及教研人员在历时两年多时间里,一直反映教材不成熟的问题。说明这一问题应引起充分重视并尽快研究解决。否则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就无从做起。
为了解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调研中专门针对已经学完初中全部课程的学生设计了知识问卷。让他们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接受测试。以检验知识的获得和巩固情况。测试数据表明:现行设置的四门课程中,道德部分得分率较高;其次为法制部分;简史93年为16.57分,95年上升为18.94;而社建由93年17.11分降为95年的15.64,考虑到不同课程之间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具可比性,因此不能仅从各门课程得分的高低排序断定其教学效果,但各门课程持续调查的排序情况,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课程的教学效果。从整体上看,城市的平均分为81.3,农村为67.1,相差14.2分,两次调查变化较大的是简史与社建的
排列次序与平均分数的差距:93年测试,社建为17.11分,排第三位,简史为16.57,排第四位;两者平均分相差仅为0.54分,到95年简史为18.94分,排在第三位,而社建为15.64分,排在,且平均分相差达3.3分。值得注意的是, 93年在武汉市某学校参加测试的总共3个班级中,其中高一 年级有两个班级,高一(1)班47人为通过中考升入高中的常规班级,而高一(2)册则为由初中直接升入高中的实验班,从测试数据看,两个班级的平均得分都在8O分以上。平均分仅相差3.05分;较高分之间相差2.5分;低分之间相差5分,均不到一个分数段,差距并不明显,这说明93年以前思想政治课改革的成绩是应该肯定的。调研中,学生们对课程改革热情很高,对道德法制、简史、社建等课程提出改革要求的学生,分别为总人数的36%、11.5%、13.9%(因三项可同时选择,因此总体大于1)。对各门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如下:
1、对道德及法制常识课程改革的要求:(1)理论联系实际要更多些,要能回答实际社会生活中的问题;(2)加强传统美德教育;(3)内容更简化一些,多介绍一些新制订的法令;(4)单独开设法制课程,请专门人员来讲,应多选择一些案例;(5)讲课内容更生动一些,在数学方法上,多开一些讨论课。
耐人寻味的是,城市学生中有30%以上提出在教材中增加一些关于传统道德的介绍的要求;而农村学生则有25%以上提出要增加肃清封建影响的相应内容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改革进程中,不同社会环境对学生思想的不同影响。在社会转型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一些弊端特别是道德的滑坡现象,如竞争中的虚假、人际关系的淡漠等,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道德的某些积极方面,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仍有其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而农村经济文化的不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则迫切要求打破束缚其进步的某些落后的传统道德观念。这也从一个侧面使人看到,在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化作用,有着其独特的双重意义。强化、优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对于培养中华民族跨世纪的新一代劳动者和接班人,其深远的社会意义必定远远大于其知识意义。要增强实效,就应该在教材内容的改革上有的放矢,注重针对性,加强科学性。
2、对社会发展简史课程改革的要求:(1)应以现代社会的知识为主,着重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说服力的讲资本主义情况,特别是认真介绍总结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演变的原因;(2)应着重讲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周期性;(3)注重联系实际,并改变一些传统提法,更客观一些;(4)应重点突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部分,对历史课程中已经学习过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相关知识简单了解即可;(5)内容太多,应简化一些并更灵活一些。
3、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课程改革的要求:(1)内容太多,简化一些,也要更生动一些;(2)应多介绍一些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使人更容易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3)应多分析我国目前的不足,以提高危机感;(4)开展社会实践等调查活动,对一些理论上的问题应具体分析;(5)农村学生有人提出要求加强精神文明的有关内容。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初中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结构要求的调查,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以下的排序按统计人数多少)(1)市场经济知识;(2)宪法及法律知识;(3)道德知识;(4)国情知识及国内外形势;(5)社会发展规律。
调查中反映的学生要求了解国内外形势的要求,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节 奏加快,学生更加关心时事,希望尽快获得更多的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有关。也有学生明确提出要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情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常识理论。
在93年调研中,有关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要求按顺序被排在第四位,而时隔两年之后,这一要求被排在了及时位。这既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日益深入人心,学生对于市场经济知识的了解更为突出和迫切;也说明目前思想政治课改革落后于形势发展,其科学性有待进一步加强。调研中还反映出学生法律意识增强,希望学习宪法和法律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这一方面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得到加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也不断增强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目前全社会强调普法教育有关。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学生中法律意识增强,要求学习了解法律知识,都是好现象。
与前一问题相关联的另一个问题,是征求学生从思想政治课学习中最希望得到的信息,两个问题有联系,但并不等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可看出,学生们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可依次分为:(1)国内外大事;(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发展;(3)现代社会状况及其发展趋势;(4)法律知识;(5)改革开放成果;(6)就业或升学指导;(7)重大的社会事件。
在“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应如何进行教改”这一问题上,城乡学生的意见比较一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要生动一些,教学形式和手段要多样化。课堂教学不要只讲条条,也不要让学生死背,可多开设一些讨论课,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
(2)联系实际,多开展一些如社会调查之类的实践活动,进行立体化教学,使社会、课本、学生成为一体。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真正看到并检验学习成果。
(3)教材编写生动一些,多联系实际,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环节,内容不要太深。
(4)减少闭卷考试分量,利用问卷调查及小论文等形式来考察。个别学生提出应减少笔试,进行面试。
此外,农村学生提出要求增加类似《语文报》那样的辅助学习报刊,以帮助学习。近几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很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相当迅速。这个形势在学校教育上的反映就是,95年调研中,要求学习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学生人数比93年调研时更多,问题提出的也更具体,因此初中思想政治课部分,如何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和学生们的迫切愿望,调整加强相关内容的教学,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来说,在初一部分,可否考虑增加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内容;在初二部分,应加强现代社会发展知识的介绍,包括现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情况的介绍和简要分析;初三部分,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常识介绍基础上,增加新材料。在整个初中部分的教材以及教学中,要更进一步强调爱国主义的教育,以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三、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必须坚持有效的考核手段 1993年开始,各省高考理科逐步扩大了取消思想政治课考试的范围。这对思想政治课的冲击尤其强烈。取消理科思想政治课高考的做法,其初衷也许是好的,想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负担,但其造成的后果却
不如人意。一方面在目前整个教育体制没有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以前,高考事实上仍是教育的指挥棒,哪一科不考,哪一科教学就受到冲击和削弱,这点也在教学实践中被地理、生物学科的教学所证实。如果说这两科不考还仅仅是知识缺陷的问题,那么不考政治课的后果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理科高考取消政治实际上是等于取消了思想政治课教学,许多学校已经形成学生不愿学政治课的局面。这不是政治课不受学生欢迎,也不是学生不想学习或不愿学习。而是因为一般高考考生中都是理科考生多于文科考生。(如武汉市文理科考生的比例一般为三七开或二八开),所以这一做法的直接后果必然是千百万学生不学政治课。该市某中学高一年级93级上学期思想政治课的期中测试,平均成绩还是85.36分,但在下学期,高考理科不考政治课的信息一公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立即受到冲击,下学期两次期中测试的结果,平均分数一次为52.62分,另一次为56.57分,均为不及格。95年的调研表明,这一现象目前仍存在,后果堪忧。
即使将来实现了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思想政治课的考试仍不能取消。因为对于任何规范的课堂教学来说,考试都是检验学习成绩、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素质教育论文:阅读材料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当前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将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工作在教育战线上的广大教师都积极投入了这场改革.我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感到: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好教材.若把“阅读材料”的内容与教学过程融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谈谈我在使用“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的做法和想法.一、利用“阅读材料”树科学家形象,学科学家精神当前中学生中不少人属“追星族”成员,他们把影星、歌星的名字可以说出一大串,每天嘴上谈的是“星”的趣闻轶事,身上着装模仿的是“星”的装束.但对于科学家,他们却说不出几个名字,对科学家的方方面面,更是一无所知.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是:电视、电影、杂志、画刊中频频露脸的都是这些影星、歌星,而极少向这些天真的学生介绍科学家.所以他们没有机会了解科学家,科学家的形象在他们心目中树立不起来.
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介绍了牛顿、安培、法拉第……等众多科学家的生平和事迹.我把这些材料与教学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思想、精神、道德、意志等方面的教育.
例如,当讲电磁感应现象时,介绍法拉第的生平,介绍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介绍他一生对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还指出,法拉第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重视实验,他的许多重要发现都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如电磁感应现象、电解定律等.法拉第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又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对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人们的爱戴和称颂.通过介绍,同学们既了解了法拉第,也从中学到了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中,我还针对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怕吃苦、不勤奋,又想取得好成绩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有目的地介绍科学家的有关事例.如:爱迪生为找做灯丝的好材料,先后实验了1600多种材料;法拉第经过十年不懈努力才找到了磁生电的方法;现在看到的欧姆定律公式那么简单,但是欧姆为了研究这个问题,经历了多次失败,花费了十年心血,把数学和物理结合起来,最终才把电学中的三个量U、I、R之间的关系用一个的形式表达出来,即I=UR.
学生从科学家的身上理解了“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阅读材料”有些是以故事形式出现的,风趣生动,很适合初中生年龄及生理特征,学生很喜欢听.每当我介绍科学家后,总有一些学生进一步追问,想知道更多的情况.
学生从科学家身上学到的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正在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利用“阅读材料”学物理史实,受辩证法教育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物理,大多数教师注重让学生掌握的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使得学生对物理学发展的曲折历史知道得很少.学生不了解所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不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入了解.教科书在“阅读材料”中对这方面内容做了一些弥补.
如在热学部分,“阅读材料”介绍了历史上对“热的本质的认识过程”.学生学习后知道了历史上对“热”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把热看成是一种特殊物质,即“热质说”;另一种认为热是物质的某种运动形式.“热质说”这种违背事实的观点,曾一度被人们所承认,后来科学家们通过对一些热现象的细致观察和反复的大量实验,证明了“热”不是一种物质,从而否定了“热质说”,为分子运动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为能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
把历史上不同学派间的争论展示给学生,可以打破传统的逻辑教学给学生留下的科学发展是直线前进的印象,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发展史是一部理论与实践交叉、失败与成功并存的发展史.回顾历史,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进一步了解,同时对学生进行探索、开拓精神方面的教育.
不同内容的历史,可以使学生得到不同方面的教育.例如利用“热机发展史”可以向学生阐述这样一个道理:各种机器的发明,是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先进机械设备的出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而工业革命的发展又带动了机器设备的不断改进.社会要前进,科学发展永无止境.物理学史实中包含有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介绍物理学的某段历史,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领会并接受辨证唯物主义.
三、紧密联系实际,提高各种能力近年来,初中物理教学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物理教学在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联系技术等方面做的还不够.造成学生知识面窄,知识学的死,影响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阅读材料”广泛收集了物理学联系实际的事实.大到世界各国重视的能源问题,小到家用电器;上到无线电波,下到海洋开发;远到日本银行大楼的日光镜,近到常看的电影片.它们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把学生眼中用概念、公式堆积起来的物理变成了活生生的生活,活生生的物理.
在介绍“阅读材料”中的“电冰箱”时,我特意把冰箱里里外外做了仔细的观察,弄清了冰箱各个部分的位置、形状、作用,还查阅了有关资料.课堂上我既结合汽化、液化讲清了冰箱的原理,又给学生讲了使用冰箱时节电的关键是,缩短开机时间,延长停机时间.要做到这一点,平时应注意尽量少开启冰箱门,减少冰箱内外的热交换.还要注意冷凝器的通风和清洁,以保障良好的散热.我在讲“海市蜃楼”时,把光的折射规律结合进去;在讲“不是老天爷显灵,是建筑师的杰作”时,把回声知识融进去.从“阅读材料”中,学生看到了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阅读材料”中讲的物理知识并不深奥,但使学生感到了知识的价值;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激发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科学.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物理实践活动.在学校,老师课堂上做的演示实 验,学生总要利用课外时间,三三两两在教室、到办公室重新操作,仔细观察.在家中,学生找日用品作材料,亲自动手做课本上、习题中介绍的小实验.如:把缝衣服的钢针磁化后做成指南针;用铅笔芯做滑动变阻器,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和电阻的关系;利用音乐生日卡上的闪光二极管做单向导电实验;还有制作潜望镜、小天平…….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发展了思维能力,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中,我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讲授.有的穿插在教材中进行,有的单独讲,有的内容要详讲,有的则略讲,还有的让学生自己阅读.
总之,重视对“阅读材料”的适当讲解,定会在培养学生发展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素质教育论文: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
教育是振兴中华民族的根本事业,是迎接激烈国际竞争、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基础。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教育应该成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从而置身于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正是基于对教育的这样一种认识,推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过国迎接知识经济的战略性决策。为此,我们认为,今天我国包括课程教学改革在内的教育改革必须是面向素质教育的,必须是基于信息技术的。
一、 推进素质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
(一)三个面向--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
今天,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迎接新世纪挑战的战略性决策。邓小平同志有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应成为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性指导方针。我们认为教育的三个面向意味着:中国教育应在服务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中,以创新求得自身的进步与发展;中国教育应以开放系统的方式运行,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在中国与世界互动之中寻求自身发展的制高点;中国教育的发展应进行双向定位,即立足现实预测未来,依据对未来的预测反观现实,从而将现实与未来的落差化为自身发展的强劲动力。
(二)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正是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并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1999年,6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振兴教育人人有责",从而把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也正是在这次全教会上,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并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目标:"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加速教育信息化,实现中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今年,4月6日,我国教育部部长陈至立率团出席了在新加坡召开的以"为了21世纪学习化社会的教育"为主题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二次教育部长会议。这次大会发言主要围绕四个专题进行,它们是:现代技术教育、改进教学体系、改进教育管理和加强国际合作。陈至立部长就改进教学体系作了题为《面向21世纪教育的改革创新》的发言。在发言中,她不仅再一次明确提出以推行素质教育作为中国面向21世纪教育的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更值得注意的是她强调"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使中国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变为宝贵的人力资源"。
正是从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研究与实施的重要性出发,正是基于对推进教育信息化迫切性的认识,我们认为,今天的中国必须在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对现有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在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信息时代必需的人的基本素养以及重视相关的基础设施和认知工具开发的基础上,改革学校现有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并以此作用于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理念及其实施教育影响的方式。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
我们认为,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 、跨越认知神经科学与教育科学之间的鸿沟等几个方面是研究与实施我国素质教育,是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以教育质的变革与创新开启人类21世纪大门的重要依据。
(一)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
回顾人类的发展史,我们看到,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之中的教育总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迁,而面临着自身的变革与创新。20世纪是人类社会发生巨变的世纪。对过去一百年的回顾,我们既看到动力文明铸就了二十世纪工业革命的辉煌,同时我们也看到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以及人口爆炸等工业革命的后遗症。今天,站在新世纪的大门前,我们已经看到,在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地平线上,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犹如霞光四射的朝阳正在冉冉升起。它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文明新的百年、新的千年的开始。作为新经济核心的知识经济的出现究竟对教育有何影响?在此,我们打算从知识、知识创新能力、人才以及教育的变革的内在联系出发,对此问题作一个简要说明。
众所周知,由于知识经济的出现,知识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拥有先进技术和近期知识,尤其是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也因此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这种新型的创新型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在知识经济中也相应地获得了至关重要的意义。显然,因知识经济的兴起而带来的社会的重要转型和新世纪的挑战,正迫使我们对人的本质属性、创新人材的培养与高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新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同样,面对知识经济兴起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承担着国民创新素质培养的教育也必须经历一次观念、态度、内容、形式、技术、方法、评价的彻底的变革。显然,知识经济的重要启示必然导致以培养人为宗旨的教育基点在迈向21世纪时发生战略性的转移,终身学习将成为21世纪教育的定位。
(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
随着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本的教育将是知识经济的中心,这种着眼于知识创新的教育必然是以人的学习为基点的。为此,有人将"知识经济"称之为"学习经济"(Learning economy),形成人的终身学习的机制也必然成为新世纪素质教育的基点。在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时,终身学习最根本的基石就是作为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以及与其相关的教育新理念的融合。确切地说,信息技术本身虽不能自然而然地引发教育的革命,但它却是这场必然发生的革命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这是因为,作为智能化的技术,信息技 术既包括基础设施又蕴涵着人类的高级智慧。同样,离开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观念的更新只能是一纸空文,却不能从根本上完成一场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国家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革命。因为,作为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乃是高新科学与高新技术的融汇,是近期理念与大胆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一体化,是研究与开发的统一。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合理的应用本身就要求同时变革人的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代之以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合作性以及相信人固有的强大学习潜能的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与此同时,信息科学技术、软科学技术、人工智能等的研究与开发,不仅对我国现行的教育与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而且为我们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技术、方法与认知工具。鉴于高新技术改革教育和改进人的学习方面的潜力,我们可以十分肯定地说,这种高新技术已经成为营造新型学习文化的强有力的催化剂。教育领域中的任何改革,包括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在内都不可能置它于不顾。
显然,正是从对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概念的全新理解出发,我们认为21世纪教育的基点是终身学习,这是一种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的专业界限面向真实复杂任务的学习,是与他人协作、分享、共进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托信息技术将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融会贯通的学习,是以信息技术(包括通讯工具、网络、计算机等)作为强大认知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由此可见,在新世纪中,学习将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是个人、机构、国家、社会进步的重要机制,是知识经济的中心。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一场"学习的革命"。这场革命将彻底改革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相应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创造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的崭新的教育观念以及基于高新技术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三)跨越认知神经科学与教育科学之间的鸿沟
我们认为,以阐明认知活动的脑机制为宗旨的认知神经科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研究成果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施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认知神经科学是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结晶,它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作为一门科学,它正式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认知神经科学的基本使命就是试图揭示人脑是如何调用包括分子、细胞、脑组织在内的各个层次的组件,乃至全脑去实现自己的认知活动的。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试图将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人学习与教学的实践之中,以改变目前学校教育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更加突现出学校教育的现状与社会对它们的要求之间存在的巨大落差。因此,学校教育改革的急迫需求,使众多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人员将目光转向脑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试图从中发现教育改革所需的依据。但是,长期以来,这一努力似乎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甚至于还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导。然而,8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欧洲等相继提出"脑的十年"的研究计划,其影响波及全世界。传统理论的动摇、新理论的兴起、新的实验方法的创立、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相关科学领域的重新组合与跨学科的整合等,使科学家开始有可能以动态的、无损伤的方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研究人类被试认知活动的脑机制,以揭示脑的高级功能的奥秘。特别是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各个分支的通力协作使得具有清晰的数学和物理分析的脑高级功能的模型有望建立,对于脑的高级功能的认识也有可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一切暗示着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在教育领域中的合理解释与谨慎应用将成为素质教育理论与应用研究的重要依据。为此,对有关如何在这两个领域之间架设桥梁的问题进行思考似乎应该被提上议事日程。这似乎意味着,在脑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互动之中我们将期待着一个新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在新世纪的诞生。这似乎还表明,在脑科学与教育的联姻中,我们需要有一些新的理论与工具来评价脑科学研究成果对教育的潜在影响。总之,这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研究任务,不过我们深信,两个领域之间持续的对话将将有助于双方的沟通,有助于不同的话语系统的转换与协调并由此激励新的创新。
显然,跨越认知神经科学与教育科学之间的鸿沟理应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三、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
我们认为,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其基本要点应该是将培养和发展人的信息素养作为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并十分重视在统整各派建构主义观点的基础上汲取其思想的合理内核。同时,我们试图通过对加德纳的多重智力学说和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学说的综合,更新与提升人的智力素质。
(一)信息素养--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今天,基于知识与信息的新经济形态已经崭露头角,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取得的飞速发展使"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成为共识。由此,人们意识到传统的物质资本的指标已无法真正解释国家、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专家们因此提出了全要素生产率概念,将包括教育、通讯、基础设施因素在内的无形因素纳入其中。由新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展,物质贫困的影响正在逐渐减弱,然而,由于获取、交流和创造知识能力的匮乏而产生的"知识的贫困"或"信息的贫困"则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在21世纪的国际生存力与竞争力。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为了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我们必须重视将迅速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养作为渗透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并力求将信息素养的培育融入有机联系的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各种学习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之中,以形成人对信息的需求,培养人查找、评估、有效利用、传达和创造具有各种表征形式的信息的能力并由此拓展对信息本质的认识。我们还认识到,在加强各种教育产品的"信息素养"培养功能的同时,还应高度关注与信息素养密切相关的"媒体素养"、"计算机素养"、"视觉素养"、"艺术素养"、"数字素养"等的研究以期开发适应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需要的人的整体素质。
(二)统整的建构主义--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
随着从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人工智能、认知神经科学、人类学等视角对情境认知、真实生活中非正式学习、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和认知学徒制等研究的深入,以及通讯技术、微电子技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观点对学习与教学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引人注目。作为对传统认识论的一场革命性的挑战,建构主义以多重视点对传统认识论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有关认识与学习的不同的建构主义流 派,其中具代表性的有6种主要的建构主义类型,它们分别是:激进建构主义(radical constructivism)、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社会文化认知观点(sociocultural cognition)、社会建构论(social constructionism)、信息加工建构主义(information-processing constructivism)、和控制论系统观(cybernetic system)。上述建构主义流派尽管在认识论上,在研究的侧重点上存在着差别,但它们对知识与学习的看法又有着很多共同之处或可以互补。为此,我们主张在统整各派建构主义的基础上,汲取该学说的合理内核,并从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四个方面建构素质教育的理论框架。
1、建构主义知识观
我们提出超越二元论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即知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辨证统一、以发现为主导的知识的接受与发现的辨证统一、以建构为主导的知识的结构与建构的辨证统一以及知识的抽象性与具体性的辨证统一,同时,还应该注意明确知识与默会知识的联系。为此,我们认为,课程结构的设计以及教材编写、认知工具的开发、相关的教育网络的创意以及各种学习与教学资源的开采都应当致力于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机联系之中,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性的、积极互动的学习文化,以帮助学生克服知识的惰性,增强知识的弹性、促进知识的远迁移。同时,在倡导建构主义知识观时,我们主张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应强调"以孩子为师",关注"后喻文化"的形成,以便使我们的教育能培养出超越长辈的新生代。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我们还主张,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为此,我们强调学习的积极性、建构性、累积性、目标指引性、诊断性与反思性、探究性、情境性、社会性以及问题定向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内在驱动的学习等等。
3、建构主义课程观
建构主义对知识与学习的重新认识必然导致课程观念与课程设计原则的更新。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强调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它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由此支撑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拓展性的学习与基于项目的学习并以此方式参与课程的设计与编制;它还努力为学生进行探索和建构知识提供大量认知工具,以拓展学习时空,增强学习能力;它还通过设计各种类型的问题,不断开拓学生的思维、创新与实践的空间,以支持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成功;它还充分利用超媒体和超文本以方便各种类型信息的嵌入、利用、更新从而提供跨学科、跨时空、面向真实世界的链接。
总之,建构主义的课程观是与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以及基于项目的学习密切相关的一种课程设计理念。上述所有有关课程设计的观点及其主要目标都是试图在解决真实问题的情境中进行概念系统和技能的教学。因此。建构主义的课程设计观既不同于以培养一般思维技能为目的的内容抽象的课程设计,同时,它也跟传统的重事实与原理知识的传授并以文本教材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观点分道扬镳。它是在深刻揭示上述两种课程设计观的不足并在对这两者进行扬弃与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基于情境的真实和复杂问题的解决的课程设计观。一方面,该课程观批判一般思维技能训练与丰富的内容背景的分离,主张在知识内容与对一般策略的需要都很丰富的情境中启动思维的教学。另一方面,它对传统的基于内容的课程设计中的两个弊病:重事实与原理知识的传授(即重know what类型的知识)和置于每章后面的应用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将"产生式"概念引进课程的设计,以帮助学生通过条件-动作对的形式获取知识,从而在利用知识作为解决重要问题的工具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理解know why, know when , know where , know how,know who等新的知识类型的能力,而这些难以编码的知识类型正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社会为进行知识创新所必需的。
总之,依据建构主义的课程观,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应基于学科,超越学科,面向真实世界;始于课堂,走出课堂,融入复杂社会。
4、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在更新知识观、学习观与课程观的基础上,我们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一项重大任务或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控。总之,建构主义的教学应该基于:
内容的真实性与复杂性
方法的导引性与支撑性
学习环境的内容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
评价的激励功能与支持反思和自我调控的功能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共创互动合作、支持双赢的学习文化
教学情境的浸润性(immersion)功能
5、建构主义的评价观
与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相应,我们的评价观包括:
目标自由的评价,即试图根据经证实的需求,提供用以评价任何过程结果的最客观的评价标准;
以真实任务为标准的评价,努力使教育更加关注真实任务的解决;
以知识的建构为标准,以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知识的建构;
以经验的建构为标准的评价,更重视对知识建构过程而不是结果的评价并同时注意有效评价跟教学的整合;
情境驱动的评价,由于建构主义强调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与教学,所以评价的标准应源于丰富而复杂的情境。
依靠学习背景的评价:正由于建构主义的学习是受到丰富的背景支持的,所以设计者和评价者必须考虑学习发生的背景。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确立多种形态的评价标准
以社会建构与协商的意义为标准的评价
(三)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综合--更新与评估人的智力素质的理论依据
加德纳将智力定义为"解决问题或生产具有某种或多种文化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Gardner, 1983)。他对智力持复数观点,由此,他提出人类至少具有7种到8种智能,如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知觉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以及自然智能等。目前,他正在区分出一种生存的智能。多元智力说探究的是身心陶冶与身心锻炼是怎样形成人的潜能的。所以,多元智力说的实质并不在于将智力分成7种、8种或更多种,而是试图通过扩大学习的内容领域与知识的表征方式促进以往被忽略的智能的开发,充分地发掘每个人身上隐藏着的巨大潜力,从整体上提高人的智力素质。加德纳自己也曾经说过,多元智力说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被识别出来的智能类型还会增加,但是,他之所以要开列出智能的目录,其意图在于借助这样一份整合的智能清单,将每一种相关智力理论的局限性降至低限度并使其在整合的智力框架中增强其长处。
斯腾伯格提出的成功智力学说,将成功引入智力研究范围,试图从智力活动的产品在现实生活中成功与否的角度评价智力。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分析性智力是一种解决问题、指定决策和评判思维成果质量的能力,创造性智力是一种能超越既定内容,产生新异有趣思想的能力,实践性智力是一种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智力三个方面的协调与平衡,是增强人的创造力并促使人在生活中成功的保障。
我们认为,上述两种智力学说的综合将从深度与广度两个方面完成了对传统智力理论的超越。为此,它们可以作为整体开发、更新与评估人的智力过程的理论依据并由此构成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的重要要素。
(四)家庭、学校、社会共建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
我们认为,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开发人固有潜力的有效途径,是增强我国国力、振兴中华民族的有效保障。家庭、学校、社会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和力量,理所当然地应该携手共建素质教育的平台。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必须依托于这个大平台。这场改 革应通过开发有机联系的教材、认知工具和相关网络资源等,努力促进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共创致力于终身学习机制形成的浸润式学习文化氛围,共同支撑儿童与青少年跨越时空局限的"基于丰富资源的学习"、"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以及"互动合作的学习",实现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的真实与虚拟教育的无缝链接,从而最为有效地、地提升人的素质。
总之,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是涉及我国教育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的问题,因为,它所影响的不仅是一代新人的培养问题,它还将深层次上影响我国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素质,并由此影响我国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力与生存力。因此,这样一场改革应该代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方向,应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国内,这样一场改革应该面向全社会,具有开放性,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应该引起包括科学领域、教育领域、企事业单位、学校师生、家长在内的社会各方人士的关注与参与,使整个社会在改革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更新理念,提高信息素养,共创学习文化。我们认为,只有在改革的过程中才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从而在真正意义上进行教育的创新。
素质教育论文:对当前农民工素质教育的调研报告
对我镇当前农民工素质教育的调研
时村镇是一个有8万多人口的农业大镇,人多地少,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由于我镇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人均一亩多的责任田,隐性失业较为严重。
据统计,目前该镇富余劳动力2.3万人,外出务工的达1.9万人,占剩余劳动力总数的83%;有组织输出约0.8万人,占输出人数的42%;通过培训输出的约3700人,占输出人数的20%。预计年劳务收入近亿元,占该镇人均收入的56%。劳务输出已成为该镇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我镇的农民工主要分布在苏、浙、沪一带。他们中80%的人在16—35周岁之间,95%左右为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由于所招工种的限制,近70%为女性,60%左右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他们的平均月工资普通工人600元—900元,技术工人800—1200元,文化层次高且又具备一定技能专长的工资待遇又高些。由此可见:农民工的文化和技能等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工资待遇以及个人的发展!
在调研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农民工的综合素质状况着实不容乐观!
就农民工朋友而言,素质就是及时生产力。素质决定个人的发展。提高农民工的素质,不仅可以实现其个人价值,也能极大地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民族的兴旺,社会的进步,因此,重视和加强农民工的素质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一、当前农民工素质状况概要
(一)当前农民工素状况概要
据统计,在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中,具备中专或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仅占16.8%,而具备初中文化程度的要占80%左右,小学及文盲半文盲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农民工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就导致隐性失业人员增多,这也是当前我国劳务输出工作较为突出的问题。
在我们对32名前往江苏常发制冷股份有限公司工作的男工调查中,在填写员工登记表时,出现了一些不可思议的笑话。填写身份证号码时,不是多一个数字就是落下一个数字,原因是他们压根就不知道身份证号数是15位或18位;在填写家庭成员时,不能正确写出父母姓名的有一半人以上;在“擅长”栏,大多不知这俩字啥意思。今年4月份,我们组织50余名女工到江苏健尔康医用敷料有限公司。在签合同署名时,一个叫“王琼”的女工很费劲地把姓名写成了“王王京”;有两个近30岁的女工羞羞答答迟迟不签字,单独找她们谈话才知道她们居然不会写自己的姓名!还有更令人不可相信的:有两个女工,手脚灵活,头脑正常,进车间干活可利索了,但在对产品进行计数时,对100以上的数目无法计数。没办法,这两名女工只有回家。这些事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没有文化真可怕”的真实含义。
(二)政治思想、道德观念淡薄
当前,我国农民工政治思想以及道德观念颇为淡薄,特别是政治思想观念尤为薄弱。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荣辱观受其文化水平的制约和影响,一直都保持在十分朴素、平淡和肤浅的水准上。如果不重视对他们进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政治思想教育,很难改变当前农民工的政治思想面貌。试问:在有农民工的地方,我们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举措有多少呢?这一点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农民工外出打工,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相应的物质报酬,既然是为了挣钱,所以有的农民工认为,只要有钱挣,自己不违法就行了,认为那些政治思想理论都是大道理,没有必要去学习掌握。事实上,我们要重视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伦理观,改变他们目前的思想道德观念,摒弃腐朽落后的不良道德观念,努力确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正确的政治态度、良好的思想意识。农民工出门在外,其思想道德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整体形象。一些农民工受不良思想和低俗道德观念的支配,一味地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不顾及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我们对近百名20—30岁的男性打工者调查中,工作之余,他们往往聚集在一起,精神空虚,抽烟、酗酒、讲粗话、群殴等现象时有发生。当前,打工者青少年人数呈上升趋势,他们思想单纯,想法简单,自控能力差,容易冲动,且好逸恶劳的思想颇为严重,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生产技能水平不高,接受培训率低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实际操作能力强,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就业路子广,从事的工作也相对稳定和舒适些,工资待遇也高些,也倍受广大用工单位的青睐。反之,不具备一定技能的农民工多从事脏、累、险、苦的繁重工作,工资低,工作也不稳定,且合法权益也易受到侵害。目前各地都在依托旨在培训农村劳动力的“阳光工程”来对农民工进行技术培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农民工通过亲戚朋友关系、劳务中介组织等渠道不学技术就务工的仍然占很大比例。
再之,农村的培训机构办学条件差、规模小,没有正规化;
教师也没有得到专门的培训,大多是临时聘用的;而且职业培训学校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培训内容单一、不系统、时间短,没有制订科学的授课标准,培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受培训的大多是具有初中文化水平,年龄20岁左右,虽然有的学过服装裁剪、电焊、车床等技术,但是从实际操作上看,他们掌握的只是一些简单的基础技能,不很熟练。有的接受学校培训后在工作单位实习一周了,对一些简单产品仍不能熟练操作,一些培训学校的培训质量还是需要提高的!(四)农民工平均年龄低,心理素质差
在农村,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由于农业收成的不确定性、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和出路选择极其有限等客观原因而受到很大的威胁!由于农民在家创收少,外出务工就成了他们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现在年满16周岁就可以外出务工,所以,很多初中刚毕业的青少年就加入到了打工者的行列;年轻夫妻干完农活也忙于在外地打工,他们的孩子和老人就成了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这也使农村的留守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值得社会关注!
由于年龄偏低,社会阅历不多,工作经验不足,缺乏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遇到挫折的能力,辨别是非和自我控制力差,致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十分脆弱,经不起困难与艰险的考验。同时他们也抵制不住消极、腐朽、不健康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诱惑和腐蚀。像他们这个年龄,有的纯真幼稚、有的血气方刚……由于平时缺乏必要的心理教育,导致他们的心理知识十分匮乏,心理承受能力十分脆弱,遇事就易紧张和莽撞;由于心理素质差,他们往往内心充满自卑,缺乏自信心,这样容易造成心理失衡或心理封闭。
农民工朋友远离家乡,感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一些心理素质差的人,易受到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影响,脆弱的心理防线一旦崩溃,贪图享受、不劳而获、花天酒地的思想就会滋生。在我们的调查中,外出打工的民工,有的由于把握不好自己而偷盗、抢劫、诈骗、强奸等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让我们感到十分痛心!
(五)法律知识少,维权意识不强
现在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但他们掌握的法律知识还是很少的。农民工长期在外,就更应该多学些法律知识,借助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农民工要借助法律的力量保护自己,首先要学法知法;其次要懂法守法。知法才能明确自己应有的权利,守法是获得法律保护的前提。因此,只有知法守法,才能借助法律的力量保护自己,否则他们在权益受到侵害之后却不知怎么办。
现在农民工讨薪维权的事情屡见不鲜,这值得欣慰。但也有农民工维权因缺少相关法律知识、没有保存好充分的雇佣关系证明、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等而导致有理无据、维权失败的。我们组织的农民工也有在维权时,因法律意识淡薄,意气用事,殴打当事人,毁坏或变卖公司财物而走上违法犯罪之路的。这些因维权而违法的事例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二、农民工素质不高的原因分析
造成农民工素质不高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认为以下几方面是导致农民工素质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
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是影响农民工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落后腐朽封建小农思想的侵蚀在我国农村至今仍有深刻的烙印。农村经济的发展繁荣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主要靠广大农民朋友解放思想。只要他们敢于创新,大胆探索,多学科技文化知识,勇于开拓,树立社会主义科教兴农观,摒弃旧的腐朽思想,摆脱愚昧落后小农思想的束缚,放眼世界,敢于“拿来”和大胆“走出去”,那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会早日实现,农民小康生活也指日可待。那时他们的思想通了,观念变了,人也富了,素质也就提高了。
(二)学校素质教育质量亟待提高
人的成长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学校教育则是塑造和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步伐加快,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对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在进行积极探索和改进,对教育的经费投入也在不断加大,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主的教育方针得到了推广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是,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农村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特别是经济落后、地理位置偏远的乡村这种现象尤为严重!
在我镇,镇区中小学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相对较好,但仍有不少教师通过各种渠道进城了。在一些乡村中小学,无论是教学条件还是师资力量,与镇区简直是天壤之别,更不用说和城区相比了。学生多,教室少,专业老师少是乡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曾对一个近3500人的行政村的小学进行调查发现:每个破旧的教室都有七、八十个小学生,老师有一半以上是村委会聘用的,文化水平不高,工资每月200—300元。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学校的素质教育质量怎能得到保障?农村学生的素质怎能提高?
另一方面,由于学校的教育方式不当,疏于对未成年学生的日常管理;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有的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不尊重学生,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善于做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导致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在农村有些学校甚至从不上德育课,更别说法制教育和心理辅导教育了。这些都直接影响学生个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对他们以后踏上社会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职业培训机构责任心不强,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忽视对农民工综合素质培训
我国已经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对农民工培训费给予适当补贴。但是,“阳光工程”的培训任务不能由国家包干,只能委托各地职业培训机构进行,然后根据培训人数,符合一定条件后,由国家将每人250—300元的补贴给予培训机构。这样,为争取到更多的“阳光工程”补贴,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的培训机构往往为了利润,为了使学员尽快尽早地“学有所成”,他们采取加快培训速度以获得更多的学员数量。培训内容只注重技术理论的讲解,培训时间有的仅仅一周。据我们对该镇5所职业培训学校的调查,目前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对农民工进行除技能培训之外的其他素质方面的教育。
(四)农民工有组织输出率低,无序流动性大,宣传并实施素质教育难度大
在我们这个镇,虽然加大了劳务输出的力度,经职业培训学校和中介机构有组织输出的农民工有一定比例,但是当地农民工自发外出的仍占到70%以上。由于他们自发地外出,具有盲目性、无序性、分散性,他们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定期或者集中进行素质教育的宣传和组织实施工作都是不现实的,只能依靠农民工所在的用人单位及其工会组织或其它相关部门来
进行。但是要叫上述组织来对农民工进行素质教育工作,难度不言而喻。三、提高农民工素质的对策与措施
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政治思想、科学文化和生产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素质、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必须把提高农民工素质放到重要的位置。结合农民工素质现状和对农民工素质不高原因的分析,我们认为要提高他们的素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农民工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外因对内因只起影响或者限制作用。所以,要提高农民工的素质,首先应从其自身抓起。
1、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
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往往与其个人素质相辅相成。农民工朋友要想提高自身素质,就要努力学习基础科学文化知识,熟练掌握本职工作中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要具有自学能力,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民工朋友只有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才能使自己摆脱无知和愚昧,走向有知和文明。《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我国1.2亿农民工中,初中文化水平的占到66%。建议农民工朋友利用空闲时间多看书,多学习,利用自学来提高自己,边工作边学习新的实用技能,勤学好问,不怕困难和挫折,努力提高自己的科技文化素质。
2、提高政治思想道德水平
农民工朋友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恪守职业道德规范,遵守社会公德;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主人翁意识;倡导家庭美德,自己富了不忘本,要孝敬父母,敬重爱人,关心儿女,和睦乡邻。相信农民工朋友只要老实做人,诚恳做事,朴实待人,一心为家,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定会早日实现!
3、接受正规职业培训
农民工往往工作在生产的及时线,要具备解决难点、重点生产问题的的能力、变革创新能力、获取和利用技术信息的能力等,为自己的生产实践服务。所以农民工朋友要利用一切有利时机,多参加一些职业培训机构举办的技能培训,接受一些正规的职业培训,掌握多项专业技术,以适应不同工作和工种的需要。
4、重视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提高
在保持良好心理素质的同时,也要保持身体健康,注意个人日常卫生和做好工作防护等;要有充沛的体力,以适应生活和工作的快节奏。身体是挣钱的本钱,农民工朋友一定要保持一个健康硬朗的身体,平时要劳逸结合,注意个人饮食卫生,定期进行体检等。
5、增强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
农民工朋友要学法、知法、守法,增强法律观念和法制意识,用理性的头脑和合法的手段来维权,既不能忍气吞声,也不能鲁莽行事。
(二)优化和改善农村教育资源,从学校素质教育抓起,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等严重影响并制约着农村素质教育质量;另外,有些学校仍仅仅把分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素质教育的精神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农村师资队伍令人担忧,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导致讲课的一般都是年龄偏大的教师。这些教师知识结构老化,学科结构失衡,普遍缺乏外语、计算机和艺术类的知识。
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实施农民教育工程,逐步缩小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差距;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提高农村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以保障学校能够真正地塑造和培养高素质和德才兼备的合格学生。
(三)完善相关提高农民工素质的政策法规,重视并落实农民工素质教育工作
各地政府要切实负责好对农民工进行素质教育的宣传和组织工作,积极督促政府职能部门对农民工进行集中与分散、技能培训与素质教育、上门与上街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宣传教育工作。劳动部门要以身作则,率先组织力量,与其他政府部门分工协作,积极主动地向农民工宣传劳动法律法规、外出务工常识和求职应聘技巧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农民工,离家乡,劳动法,不能忘。虽打工,有尊严,受侵害,要维权。”
教育部门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要大力发展农村职教、成教,推进“农科教结合”。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技能培训班,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引导和帮助农民工正确处理好外出打工挣钱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切实解决好农村教师流失问题。
相信在国家及各级相关部门的重视之下,农民工的素质会不断提高。
(四)农民工应立足本身,重视家庭教育,努力提高整个家庭成员的素质
家庭是孩子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及时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父母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农民工朋友一定要用心的雨露来滋润孩子的心灵,平等地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爱的沟通,理与智的对话。不可把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和不好的品行教给下一代。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会自立,学会做人;诚实、守信;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不养成好逸恶劳,游手好闲的坏毛病。同时要激发孩子的兴趣、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教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让孩子的精神和身体同步成长……这些都需要家长在平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进行教育。农民工朋友应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及时任教师,为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活跃在城镇和农村中最积极、最能干、最可敬的新生力量,他们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在塑造自己,已经跟城市的发展与居民生活、农村繁荣和文明进步密不可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何对待农民工素质教育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系全局和长远的大事。全社会都要关心农民工的素质教育,支持农民工的素质教育工作,为农民工进城务工和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环境
农民工素质教育工作任重道远,我们期盼着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素质教育论文: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当今的社会,是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是各个行业都进入高科技领域的社会,是信息网络的社会,是世界各国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世界各国为争得本国经济在世界居于经验丰富位置不断寻找出路的社会。在现代社会里,一个缺乏地理环境科学知识,充满迷信思想和孤陋寡闻的人,一个对家乡、祖国、世界缺乏了解、缺乏情感的人,是很难适应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信息交流频繁、社会联系复杂、产业和职业瞬息万变的社会,面对着这样的社会,学生应该如何做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真正担负起祖国建设的重任,担负起民族兴旺的重任,这是摆学生面前的问题。然而多数学生能认识到面临社会对他们的挑战吗?我想大多数学生是认识不到的,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的,有特殊的环境决定的,玩是他们的天性,他们沉浸在玩中,沉浸在父母宝贝的温馨中,沉浸在丰厚的吃、穿、用物质的享乐中,他们觉得只要数学、语文、外语、学科学习成绩好了,老师喜欢,家长也高兴,于是他们生活的就更快乐,是的,数学、语文、外语学科成绩好固然是好事,然而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时期,他们不仅应具有语文、数学、外语等工具类知识,而且应当有地理、历史、生物等其他科学知识,地理学科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让学生科学地认识世界,让学生从家庭的狭小空间中“走”出来,认识社区、村镇、城市、国家、世界、地球及其宇宙环境,认识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社会经济、民族文化、风土人情。从我国及世界各国人民的经验中吸取营养,充实自己,去学会做人、做事,学会于他人交往,学会生活,因此地理知识是人的社会文化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作为老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应通过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利用板图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力,讲课前首先在黑板上绘出板图,板图自然要与书中差不多,便于学生思维迁移,教师指出带文字的板图中相应的地理位置,向学生提问此处是什么山、什么河、什么地形等自然地理名称或什么城市、什么铁路等人文地理名称,让学生在随教材一起发的小地图册中迅速查找,并对找的快的同学进行表扬,激励学生快点查图,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刚上初中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查图查的慢,慢不怕只要查到老师就应表扬,加以鼓励,激励他下次再快点,这样初中地理结束,他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观察力就得到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主要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口头表达不是每个学生都具备的,有的学生怕在同学中说话,一说话就脸红,也就是怯场,若于这方面,老师通过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问要讲究一定的技巧,例如学生在查找图时,老师鼓励学生看谁找的快,并回答的完整,学生在好胜心的驱动下很好的回答,老师给予表扬,再多次锻炼之后,不再怯场,反而踊跃的回答问题,老师充分地利用教材中能培养学生地表达力的内容堵养学生,例如在讲人文地理知识时,美国的东北部是发展最早的工业区,教师在板图相应的位置画出有关矿产符号、河流、湖泊,之后让学生总结美国东北部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再如总结我国四大工业区的发展条件等等,都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师每节讲完后,让学生在板图上添注本区域地理名称,如海陆名称地理名称、地形名称、水系名称、国家及首都等等,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都高高举手生怕老师看不见,勇跃填注,教师加以指导,这样不仅培养动手能力学生的空间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看图,对地理现象进行解释分析,例如在讲日本气候时,老师给日本各月降水量的数据和各月平均气温数让学生总结日本降水的特点,根据看图日本所在的海路位置分析为什么气温和降水具有这些特点,让学生用气温、降水和海陆位置综合分析。日本是个岛国,四周临海,因此日本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关于世界各大区域的气候都可让学生根据纬度、海陆、地形、洋流等综合分析得出气候特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地理空间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间里,地理科学是以一定空间为研究对象的空间科学,具有突出的时间特性点,空间观念与对图象的依托是地理知识的特点和优势,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版图、教材插图等直观图象,注意把知识依附于相关图象上,并借助图象进行疏导,分析图象表象的思路和思维方法,例如在讲南亚季风气候时就可以以图代文,培养了学生分析图象和进行地理空间思维的能力.
六、培养学生环境意识
在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伴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及人类对大自然无休止的索取与掠夺造成的环境、资源、能源、人口等问题,地理教育价值更加明显.
环境保护知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养,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地理教育就是从协调人地关系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认识人类的地理环境、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本身的自然环境、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让学生具有科学的保护环境的知识,环境意识和全球意识,形成"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意识.
七、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热情
加强爱国注意教育是实施思想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地理教材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爱国主义题材,如: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有我 国较大的木材生产基地东北林区,有为全国需要和出口提供粮食的九大商品粮基地,有内蒙古、新、青、藏、广大的畜牧业场低,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安徽的黄山、桂林的山水、祖国的山山水水都令人为之心弛神往的无限美景等等,都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报效祖国的崇高情操。
在讲人文地理时用建国前、建国后我国工业部门、工业区分布及农业、交通情况对比讲述,学生在了解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后,就会从心灵深处产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
素质教育论文:数学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与反思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我国教育的基本方针。但在仍然以考试成绩作为鉴别学生优劣及能否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尺度的现实条件下,素质教育的施行举步艰难。我们曾构想并尝试既按素质教育的要求来培养学生,又能达到应试升学的目的的可行性,以便为素质教育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经过六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因笔者先后工作调动之故,未予及时总结,现将我们的作法和思考呈现给读者,以求共同探讨和研究。 1.素质教育实践探索及成效概况 ⑴ 初中阶段突出减负增效,注重发展 笔者 1993年起在西南师范大学附中担任初96级1、2班的数学课教学,并兼任1 班的班主任。初96级共五个班,编班时生源情况(学习成绩等)基本持平。从初一起,1、2班的数学课就严格按照大纲规定的学时数进行,没有以任何形式加过课。平时给学生布置的课外作业题均是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室组织编写的《中学数学实验教材》)上的习题,从不补充例、习题。每学期期末复习,除课本上的复习题外,也从一些资料上选取部分题给学生讲解、练习和测查。但均是利用课内完成,课内评讲,不占课外时间。复习阶段课外练习题量也相对其他班少。不要求学生购买课外习题资料。每学期末,全年级都是用统一试题考试,流水法改卷。各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如下表(根据教务处统计数据,初二〈上〉缺) 初一(上) 初一(下) 初二(下) 初三(上) 初中升学统考(150分) 120分以上人数 100分以上人数 90分以下人数 1班 71.2 83.8 80.4 70.4 45 79 8 2班 70.3 82.8 79.2 66.8 3、4、5班 78.7 80.9 71.3 57.6 25 70 29 1、2班自初一下期起成绩明显回升,开始超过其他三个班的平均分,并逐渐拉大了差距。同时一直保持了全年级优生率较高和差生率低。1996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重庆市参赛学生获80分以上共77人,西师附中初三学生中有9人获80分以上,其中8人在1、2班(每班各4人)。由于1、2班学生平时课业负担较轻,有更多的时间自己支配,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其他学科成绩也在全年级处于经验丰富地位(详见文[1])。 ⑵ 高中阶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贯彻适度性原则 1996 年笔者 继任该校高99级1、4班的数学课教学,并兼任1班(由原初96级1班大部分学生及少数外校生组成)的班主任。进入高中后,来自学校、家长、学生对升学率期盼的压力明显增大,进行大题量训练的作法较为普遍。笔者仍坚持适度性原则,总是精选习题,所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室编写的《高级中学数学试验课本》)上的习题也只选作了一半左右,而且还允许学生再选择。允许优等生不交作业,鼓励学生对习题提供多种解法。在平时的解题教学中,适当加强了一题多变的变题教学、以一种解题思路或以一种知识块相串的串题教学;指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多向思维训练;帮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试卷,学会就有关知识出一套质量较高的考试题的方法等。每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两课时数学竞赛讲座。在时间安排上,要求学生按时作息,每天至少锻炼半小时。1班自初一到高二连续五年在校运动会上取得“五连冠”(学校规定高三不参加运动会)。学习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98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1班有5个学生获得一等奖(全年级共6人,另1人在四班),其中1人进入全国冬令营。3人在数学报刊上发表小论文。经过高考,1班学生全部考上大学(2人考入大专),其中大部分考入重点大学,2人考入北京大学(全校共6人),2人考入清华大学(全校仅此2人),另外还有考入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名牌大学,4班一位学生(刘缙)以695分获得当年重庆市理科及时名,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 2. 回顾与思考 ⑴ 注重情意效应,创设良好的环境情境。 班级授课制不可取代的较大优势在于,能够创设个别化教学所不具备的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这对学生身心投入程度影响很大,特别是对心理发展处于不稳定时期的初中学生。中学生心理特征中存在着有利于学习的积极心向(如好奇心、好胜心、求知欲与参与欲等),也存在不利于学习的心理因素(如自制力较差、心理较脆弱,并逐渐呈现出闭锁和逆反等心理倾向)。因此在初中阶段应特别注重营造宽松、和谐、有趣并有适度竞争的课堂教学气氛,目的是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心向,克服消极心理因素的影响,使其能主动、愉快、高效地学习,而不是在巨大压力和逼迫下被动地、应付式地学习。事实证明,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大提高学习成效。对待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应该予以理解,只要求他们与自己的过去比,能在自身条件下尽量作好。事实上,个体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对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来看具有必要性与合理性。只有从理性上认识到这点,才能从感情上接受他们。而教师这种感情上的平等对后进生可以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初96(1)班的学生参加重庆市初中毕业会考时,数学科目班平均分为98.2分,低分也达到了90分(满分100分)。这一事实说明,当学生身心
健康发展时,成绩也不会太差。 ⑵ 减负增效,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六年教学实践的较大超越是大胆走出了“减负”这一步。 通过布置大量的作业练习和频繁测验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只是一厢情愿的作法,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学生学习的过程决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传统的“题海战术”是解题教学环节中的“填鸭式”,是扼杀学生思维发展和创新精神的魁首。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必须先给学生“松绑”,把本该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还给他们。“微波炉原理”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依据物质发热的原理,用高频微波振荡使物质中的水分子运动加速,直接从物质内部“加热”,虽耗电量减少,工作效率却大大提高。基于这种认识,笔者从初一到高三给学生布置的作业练习比其他班少一半以上,但学习和应考的效果反而更好。现在回顾起来,因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重视解题思想方法的教学,精选习题并把握好练习的“度”,把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是直接原因。现在仍然有许多教师对“减负”心存疑虑,说到底是教学的思想观念问题,是对学生学习心理及其规律性的认识问题。作为教师应该增强学生学习的效率意识、优化意识、辩证意识,着眼于把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发掘出来。以我们这六年的实践体验,只要方法对路,既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又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成绩是做得到的。刘缙同学获得重庆市99年高考理科及时名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谈道:“这都得感谢学校和老师,使我这几年学得比较轻松,从没有苦读的感觉。…,不搞题海战术,不仅基本没订什么参考资料,而且课本上的练习题也常常未做完,老师总是从中精选有代表性的题让大家练习。…” (重庆晚报,1999年7月30日专刊“天高云淡任鸟飞”)。在这方面,我们认为教师应该“胆子再大一点”,大胆走出应试教育和“题海战术”的怪圈。 ⑶ 不预习下的启发式教学 针对高中学生思维发展已处于由具体抽象思维向形式抽象思维转化的阶段,笔者采用了不预习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初衷是想尝试发现式教学。那么为什么不要求学生预习呢?或者说希望学生是在不甚了解学习内容的情况下上课呢?我们的理念是,课堂教学不只是为了传授既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思考的良好习惯和善于探索创新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后者首先应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能把学生的高级心理活动充分调动起来,这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需要为探索和建构新知营造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而现今的教材基本上仍是陈述式的知识结构体系,也就是说,教材信息是一种呈储存状态的知识信息,它不如经过教师设计加工后的呈输出状态的信息更易于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开启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的预习往往会造成先入为主的心理态势,内容的新鲜感、探索的欲望和思维的力度均会受到一定影响。教师精心设置的悬念也常流于形式。一些采用发现法教学的课例,也常因为学生预知内容而使其效能大打折扣。简言之,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条件常常被学生的预习所削弱,而不成其为真正意义下的启发式教学。因此我们明确要求学生课前不预习,甚至上课开始一段时间也不要翻开书本,上课时也是以问题引路,为学生搭建认知平台,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新概念或发现新命题。有时学生的思路或提出的问题出乎教师的预料,而且确有探索价值,也让学生充分讨论,真正把思维主动权交给学生,不去刻板地追求完成当堂课既定的教学任务。这种方法使学生在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焕发学习的主动精神,发展探索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上受益很大。 篇幅所限,以上只就几个主要方面概略介绍了一些基本情况和我们的点滴体会。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感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也感到实现这个目标并非遥不可及。我们愿与数学教育界的同仁共同努力,为在我国早日展现素质教育的宏伟蓝图而竭尽绵薄。 参考文献 [1] 杨泰良,冯大学.从一项实验谈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途径, 中学数学.1996.11 [2] 于建福. 素质教育,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5 [3] 数学教育学导论编写组. 数学教育学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10 (此文发表于《中学数学教研》)
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与美术教学智力培养
一、课题的确立
一九九八年,党中央确立科教兴国战略,提出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国上下重教兴教,教育战线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成了教育改革的方向,也形成了共识,并取得一定成效。科研促教育,教育要科研已势在必行。为了配合省教厅的《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总课题的实验,大良镇教办组织了镇各科中心教研组,制定相应的科研课题,美术中心教研组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制定了《素质教育与美术教学中智力的培养》这一科研课题。围绕“发展学生的智力”这一教学重点,开展美术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
在《素质教育与美术教学中智力的培养》这总课题的基础上,再分几个子课题,如《注意力、观察力的培养》、《发挥想象力、诱发创造思维》、《记忆力、写生力的培养》、《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等。用三年的时间分层次、不同形式地发开展美术素质教育。
二、课题的依据及指导思想
1、《美术教学大纲》明确了美术教学的目的、性质、任务,并要把美术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美术素质、审美修养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在教学中利用本学科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学习基础知识进行简单训练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美术欣赏、艺术原理、美学知识的教学,变单一的知识技能为多元的知识结构,使美术教学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2、美术教育的定义是将人类在视觉艺术方面创造的理论,技法及成果,按照教育规律再创造成适合不同对象的教学材料,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公民对美的认识、判断、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可见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的素质,也是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上。
3、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也就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有着特殊意义。把艺术教育由专门传授技法技能转为培养素质这是美术教学的革新。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与规律,在基础教育中,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素质主要是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学生的素质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忽略和缺少哪一方面都不健全。
4、结合美术科特点,发挥其特殊优势,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的素质如何,与其本身智力有着莫大的关系。智力,包括了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几方面,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造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对美术教育的功能有着共识,他们认为美术教育直接的目的是寻找种种机会,用种种方法训练儿童身心和各种感官,使他们的各种感官及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及道德情感等本能渐渐地自由生长发育。
三、课题的实验和策略
1、 遵循四大原则,开展教学实验。美术教学除了遵循教育学提出的教学原
则外,根据美术学科特点以及目的任务和教学规律,还提出四项原则:
①、审美原则,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区别美与丑的能力,通过参与学习逐步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基本保障。
②、直观性原则,重视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运用现代先进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马蒂斯曾说过:“创造始于观看,而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深入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进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③、实践性原则,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美术双基,通过参与实践,大胆表达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眼的观察力、脑的思维力、手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眼、脑、手的协调运用。
④、创造性原则,这是研究的重点,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艺术教育贵在创造,艺术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综合性的有造才能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注意营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襄括世界。”从形象思维入手激发丰富的联想,提倡独创精神,加强创新意识,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并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突出创造力的培养。
2、大胆改革课程内容,适当增加乡土教材。开展第二课堂,依“纲”还需靠“本”,三年来我镇使用的是岭南版美术教材,该教材内容较为丰富,体现了美、新、活三大特点,有利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在课程内容安排时,我们作了一些调整,根据本地本校实际,适当增加乡土教材及有地方特色的教材,使学生对家乡增进了解,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并使他们学会结合生活,联系实际,有条件的学校,还增设了陶艺、电脑美术等课程。各校还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美术技能往往是在活动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因此,坚持开展第二课堂、美术兴趣小组活动使学生的艺术潜能得到发掘,综合素质也在活动中不断提高。
3、实行开放性美术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改革课堂教学,营造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师生平等,尊重个性,有效地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发挥其各自的专长。课堂教学力求“教”与“学”的优化,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原动力,较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智力潜能发挥出来。
4、实验形式灵活,体现民主与集中。
几年来,我们实验的教研活动持之以恒,制定了详尽的教研
计划,各组员分别承担子课题的研究。实验的研究分集中研究和个人研究两种形式,个人研究,就是平时组员根据本校及学生的实际,大胆改革课堂教学,不断探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的方法。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集体研究,每个学期都有三、四次全体组员集中研究活动,进行观摩教学、互相评课、技艺切磋、交流教学体会、参观学习等。尤其是观摩教学,我们力求有专题,并有针对性,围绕“发展学生的智力”这个目的,解决教学教研中碰到的问题,在评课交流中,大家本着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出发点,做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研究气氛民主和谐,充分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真正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教研出成果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我镇的美术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从整体上看,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智力得到发展,学生学会辨别区分美与丑,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追求美、表达美、创造美,从而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学习和生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综合素质也相应得到提高。
近几年,美术教师在参加省、部级的美术课调教评比中,获得4个奖项,教师的美术教育论文6篇获省级、部级的奖项或发表在省级以上的刊物,名列市的前茅。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美术活动和书画比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其中获国际奖90多人次、全国奖220多人次、省级奖160多人次、市镇级奖约330多人次。
五、探讨的问题
1、我区的美术教育发展不够平衡,取得较好成绩的相对集中在几所学校,特别是集中在上规模上档次的学校,一些偏远的学校,还没有配备美术教师、美术室也十分简陋或没有美术室。也谈不上美术教学研究。今后应该提高学校管理层的认识,更新观念,加强实施素质教育的力度,加强艺术教育的力度。此外,美术中心教研组也尽可能把教研活动普及到美术教育薄弱的学校去,促进全区的美术教育的发展。
2、面对21世纪教育形势的迅猛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特别是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发展和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普及,校园网络化。要使自己不掉队,与时代同步,就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充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育教学水平。前段,我们绝大部分的美术教师已通过了计算机初级考试,促进了大家的计算机学习,今后我们还要学习有关教学软件的设计制作。根据教学教学的需要,设计制定相应教学课件,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新的学年,我们在安排教研活动时,就注重开展有关美术CAI课件设计制作的讲座学习。同时也要加强美术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的学习,踏踏实实为美术教育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贡献。
素质教育论文:学生良好自我意象的培养——素质教育的另一窗口
学生良好自我意象的培养——素质教育的另一窗口 在现实的教学大环境中,很多老师都会发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一个孩子假若几次数学考试不及格,他便会认为自己没有学数学的天分,果然,他后来的学习,数学成绩一直不是很好,甚至于可以说比较差;一个孩子假若认为自己五音不全,没有学习音乐的天分,决不可能将歌唱好,将舞跳好,那么生活中就会证明确实如此……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其实,这一切大都是由人的自我意象所决定的。自我意象是心理学和个性创造领域的一大突破,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发现,它就是我们经常对自己持有的一种自我观念——“我属于哪种人”,它建立在我们的自我信念之上,是左右人的个性和行为的真正关键,是人类个性和行为的关键。而人的所有行为、感情、举止,甚至才能,永远与自我意象相一致。简而言之,你把自己想象成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按某种人的标准去行事,你就会成为怎样子的人。比如:当你想象自己是一个失败型的人时,那么,尽管你有良好的愿望、顽强的意志力,甚至于机遇也对你有益,你还是会不断地寻找各种环境,各种理由来证实自己的失败。就拿一个因几次数学考试不及格的孩子来说吧,就是因为他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没有学数学的天分的人,在学习中,他会处处找到自己不适合学习数学的例子,这样就致使他的数学成绩一直不是很理想。
而当你想象自己是一个成功型的人时,你也会很自然的发现,自己很多时候都是生活中的成功者,并且可以从生活中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去自圆其说“我是一个成功者”。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某位学生起先可能并不出色,但他从不言败,总是从容不迫,他总有24小时会证明自己是一个成功者。
由此可见,人的自我意象是至关重要的,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某件事的结果,甚至于人一生的命运。在这样一个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社会教育大环境中,要使受教育者做到“、充分、和谐发展”,应该从更广,更的角度上看待受教育者所受的教育是多层次的,多方位的。学校的教学当然是起主导作用,但只能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来自社会,来自各个家庭,他们必将受到社会,家庭的影响,他们自我意象的形成也必然带有社会和家庭的痕迹。从痕迹中显现出来的有积极的,有消极的,有合理的,有不当的。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对人的自我意象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而在两年的教学中,我更体会到良好自我意象的培养对孩子而言尤为重要,因为“这个世界的未来是属于孩子的”,那么怎样去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象呢?为此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讨: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新观念,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能否确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新观念,是关系家庭教育成败得失的大事,也是学生形成良好自我意象的前提条件。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社会现象纷繁复杂,良莠并存。而年纪尚幼的儿童正处在生理、心理不稳定而可塑性强的特殊时期,他们对社会生活有可能难辨好恶、优劣、真伪、美丑,因此,父母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拥有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去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新观念,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意象呢?
一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父母是孩子的及时任老师,对孩子而言,父母是“真理的象征”,是“正确的代名词”,对孩子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父母从小就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遵纪守法观念。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孩子尤其要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的教育,要教孩子树立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信念,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受主义和个人主义。
二要培养孩子应有的自信心。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纵观现实,一些孩子依赖性强,碰到困难手足无措,胸无良策,丧失克服困难和问题的勇气;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自信心。自信是事业成功的前提,是克服现实困难的钥匙;可见,开展对孩子的自信心教育切不可忽视。教育孩子要做勇敢的自信者,以自信给孩子胆识,以自信给孩子激情,以自信给孩子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
三要加强对孩子的自尊教育。孩子对社会现象的评判缺乏鉴别力,家长就需要教育孩子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强化自尊意识,加固思想防线,着力提高孩子的思想境界,用自尊的力量激发孩子的积极进取热情,做好事的荣誉感,做坏事的羞辱感,使孩子知耻而后勇,避免出现自暴自弃的恶性循环。
二、力求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模仿是小学生的天性,是小学生的一个显著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思想行为,对待事物的态度,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楷模,有时父母说的话,孩子不一定会听,但却肯听教师的话。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是很神圣的,小学阶段,学生除了向书本学习之外,主要是向教师学习,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的话就是真理,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教师是智慧的象征,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思想、行为、品质,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熏陶、影响着学生。儿童的模仿性和可塑性都很强,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耳濡目染,往往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这样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调准,而这种器乐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古人亦云:“师者,人之模范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为师之道,端品为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些论述,充分说明教师道德具有极强的率先典范作用。从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对形成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象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它是学生能否形成良好自我意象的关键所在。那么应该如何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象呢?
一要对学生有更多的信任。我们的教育还是桎梏太多,总是叮咛他们,检查他们,监督他们,偷窥他们,甚至因学生暂时的不觉醒、不开窍而失去信任,而往往被赋予了信任的学生总是会散发着生命成长的气息。
二要对学生有更多的期待。期待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积极发现的过程。学生聪慧的悟性、敏锐地直觉、丰富的情感,总是在期待中自觉或不自觉豁显出来的。这种期待或许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很多时候,教师缺乏期待只是因为自己束手无策而又不愿正视,学生成了我们束手无策的替罪羊。没有期待支持的教育是充满荆棘的教育——学生回头不是岸,向前可能也不是岸。
三要对学生更多的发现。学生的灵智和欲求,总是发生在教师的不经意之时,稍纵即逝。我们可以这样说,学生身上不是缺乏灵智和
欲求,关键在于我们缺乏发现。这种灵智和欲求,往往表现在他们的眼神里,表现在他们的颔首中,表现在他们的微颦里。教师要有一颗灵动的心,要有一双锐利的眼睛,要“于无声处”去谛听即将响起的惊雷。 四要对学生有更多有效的刺激。这种刺激,可能是“当头棒喝”,可能是“温婉的批评”,而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激励和引导。一句体己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信任的微笑,一个尊重的态势,都能唤醒学生沉默已久的意识和潜能,都能使学生天性中美、最灵动的东西发挥到。
三、利用周边良性的社会舆论,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生活的周边环境,可以说,周边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极大的,而对那些还没有确切辨别能力的却善于模仿的孩子而言,其影响力更是深广,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在《三字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鲁国邹人。少年丧父,靠母亲倪氏纺纱为生。幼年时期,性好模仿,不好拘束。其家原邻近墓地,孟轲游戏时就学埋死人,“嬉戏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认为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于是把家迁到集市附近,孟轲又学人做买卖,“其嬉戏为贾市”。孟母认为也不是好居所,又迁于学宫之旁。孟轲朝夕学为揖让之礼,进退周旋之节,孟母认为这里才是适当的环境,最终定居于此。后来孟轲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成为儒家宗师。
孟母之所以三迁,正是因为她明确地认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和孩子的可塑性,而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形成截然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必然会造就不同环境下不同的人。可以说,周边环境,周边的社会舆论,时时都在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人,而对小孩子的影响力就更是深远。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假若家长、老师、邻居、亲戚、朋友……常常称赞他(她)们,、他(她)们,一般状况下,这些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显得很自信,也容易和别人相处,并会取得比较的成绩;而一些学生,假若家长、老师、邻居、亲戚、朋友……时常批评他(她)们,责备他(她)们,一般状况下,这些学生就会比较固执,比较偏激,不易与人相处,尽管他(她)们或许很聪明,却往往会自暴自弃,假若引导不当,甚至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而体现的最明显的莫过于,当前人们在为其子女就学选择学校的时候,往往看重于文教区或文化气息浓厚、学习气氛浓烈的学校,可以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环境之于人的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甚至于将来,周边环境,周边社会舆论对人的影响力都是极大的。我们时常说,世界的未来是属于孩子们的,那么在今天我们就必须为孩子们的将来负责,我们就必须为孩子们创设好的周边环境,良好的周边社会舆论,以利于他(她)们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既不高估自己,更不低估自己,而是正确的认识自己,发现真正的自我。
四、利用知名人士的心理暗示,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曾经有几位知名的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们来到某个学校中,转了一圈后,然后指着某几位学生对全校的老师说,这几位学生以后一定会成为极为出色的人,当时这几位学生其实在班中都不算是非常突出的人,甚至于有几位还是班中成绩、行为等都不是好的人,可自那以后,他们成为老师、同学的焦点,似乎大家都在拭目以待,看这个结果到底会什么样。几年后,这几位心理学家又来到这个学校,特意问起这几位学生,校长很自豪地告诉他们:“你们的话真有预见性,这几位学生不仅以的成绩毕业,而且还上升到更高等的学府进修去了。”这时候,这几位心理学家才告诉在座的老师,他们其实只是随意的点了几位学生说他们会成为有用的人才,而不是有什么先见之名。
那么,这几位本来是良莠不齐的学生为什么后来都会非常的出色呢?这实际上和心理学家及周边人群的心理暗示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这些心理暗示和心理期待,在他们的心理上就产生了某种优越性,形成一种“成功属于我”的自我意象,又因为人人都有一种成功的本能,这样就必然会促使他们,努力争取成功,成为一个出色的人。因此,我们要善于发挥周边知名人士的心理暗示,形成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象。
五、唤醒和发展学生内在潜力,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作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粹”的人,天生蕴藏着巨大的情感资源和智慧资源。但是由于教育环境和条件制约,人在智力、能力、人格诸方面,几乎都是这种类型或那种类型的“半醒”者,即人类自身的资源,只不过被开垦和利用了小小的一部分。因此,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之所在。”我们之所以为教育者,就该去唤醒学生内在的潜力,并发展其潜力。
唤醒什么? 唤醒学生生命的灵智和欲求。从人类学的角度看,人总是有着一种生命的创造冲动,这表明人具有内在自我发展的动因,并外在地表征他不满足于已有定论,不相信答案,不迷信的仲裁,不屈从于任何外在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表征为他对当下自我发展状况的不满与否定,对更高水平、更完善发展状况的企望,以及实现这种企望的“自我筹划”。教育应该呵护、关怀并张扬人的这种生命冲动意识,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的现实规定性中奋然而起去追寻自我、实现自我的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已故的普莱斯科特;雷奇是自我意象心理学的先驱之一。他认为:如果某学生学习某一科目有困难,可能是因为(从学生的眼光看)他不适合学习这门学科。然而雷奇相信,如果让学生发现这种自我观念是错的,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的这种自我观念,那么他对这门学科的态度也就相应改变。如果引导学生改变他的自我定义,他的学习能力也会改变,这种理论得到了验证:有一个学生在100个单词中拼错了55个,而且很多课程都不及格,所以丧失了一年的学分;但第二学期各科成绩平均91分,成为全校拼写最的学生。另一个男孩因为成绩太差被退学,而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后却成为全优生。一个姑娘拉丁文考试四次不及格,学校的辅导员与她谈过三次话后,以84分的成绩通过了。一位男生被一个考核机构断定为“英语能力欠缺”,却在第二年荣获学校文学奖的提名……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举不胜举,如:我班里有位男同学,在刚上中师一年级的时候,他自认自己是一个不善言辞,不善习作的人,因此,甚少说话,也很少写作文,甚至于怕写作文。当然,在大家的眼里,他就也是这样一个人。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人都说他很会说话,说他的文笔很好。此后,他通过锻炼,真的变得能言善道了,而且还上了大专文科班。
为什么,同样一个人前后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这正是因为他们都做到了一点:因为他们唤醒并发展了自己的潜力,改变了自己原有的自我意象,形成了良好的新的自我意象,从而促进了个人的发展。人的发展需要足够自主的空间,且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人人都企望被欣赏而不愿意被雕塑、被拿捏、被打压,所以我们不能把教育变成一把雕刻刀,按某种人的意志,把人塑造成为“标准件”和“工艺品”。我们需要去唤醒每个人内在的潜力,以发展他们的良好自我意象。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教育有为社会服务的责任,但最终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作为教育者,我们培养出怎样的人,就会直接和社会、人民相联系,也就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利益,民族的兴旺发达。而具有良好自我意象是每个人走向成功的催化剂,它能够充分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迎刃而上,百折不挠,不断进取,达到成功的彼岸,最终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因此,对学生良好自我意象的培养可以说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必经路途,也是素质教育的另一个崭新的窗口。
素质教育论文:加强学校体育管理推进素质教育
加强学校体育管理推进素质教育
摘要本文从推进素质教育角度出发,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具体管理办法。
关键词 学校体育工作 素质教育 管理办法
管理出人才,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果。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全能人才,主动适应二十一世纪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体现其价值,加强学校体育的管理,势在必行。
1、体育教师基本要求
1.1 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关心政治,热爱集体,勤奋学习,努力钻研,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水平。
1.2 认真钻研教材,不断丰富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于教育教学中,正确制订课时计划,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项教学能力。
1.3 认真落实体育教学常规,做好:课前三准备,上课八要求,课后两注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4 认真落实课余体育训练常规,制好计划,科学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水平。
1.5 认真落实课外体育活动常规,坚持“三个依靠,四个为主”,搞好“四个安排”,做好“五个结合,五个落实”,举行协会竞赛,活跃校园课余气氛。
1.6 认真组织早操、课间操。班有领操,校有带操,做到有组织,有检查,有评比,有竞赛,不断提高两操质量。
1.7 积极进行教改教研活动,探讨学校体育工作规律,总结经验,撰写学术论文和进行学术交流。
1.8 积极开展教改教研活动,不断研究专业业务,改革完善专业教材,科学制定教学课程,形成体育教学特色。
1.9 认真落实听课制度,坚持组内相互听课不少于5节,全期听课不少于8节,搞好传帮带;进行经验交流,做到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1.10 爱护学生,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工作作风,随时注意在教学、活动、竞赛中对学生进行安全卫生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
1.11 为人师表,遵纪守法,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保持精神饱满,神态自然,并随时注意言行举止服饰。
1.12 积极协助学校搞好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不断完善体育教学条件。
1.13 积极协同医务室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检,建立健全健康卡片,积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提高体卫工作的管理水平。
1.14 积极开展学校体育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培养体育骨干,积极参与社会体育活动。
1.15 既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要是人类形体的塑造者。
2、体育教学基本要求
2.1 根据教师的专项优势,实行专项教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年龄性别特征以及学校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条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2 体育教学实行一、二年级普修,三年级专修制,并遵循下列原则排课表,即各年级各班的每周两节课,必须至少隔于安排,并且三年级各班的每节课,必须安排在同天同节,这样便于实现按兴趣爱好编班专修。
2.3 通过有效的体育实践,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从事未来职业所必需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养成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意识和习惯,奠定其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基础。
2.4 通过体育文化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喜爱体育、懂得体育,了解人体和珍惜生命,掌握体育的基本原则和原理以及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具有独立参加体育活动以及健康、安全地从事工作和生活的基本能力,以满足身心健康的需要,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2.5 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学生爱祖国、爱集体、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和帮助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以及勇敢顽强的拼搏搏精神、公平竞争的生活态度、文明礼貌的行为规范,乐观、自信、进取的心理品质。
3、体育课外活动管理办法
课外体育活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学校体育工 作的一项有效措施,是体育教学的延伸,是学校校风校纪的具体体现。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优劣,对精神文明建设,竞技体育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为了开创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新局面,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3.1 为了提高课外体育活动质量,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根据《学校体育工作管理条例》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3.2 本办法只适用在校学生。
3.3 规定每周一、二、三、四第七节课为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3.4 确定一位体育教师专门负责课外体育活动。
3.5 以协会形式组织开展活动,包括自愿组成的各种俱乐部(队)。
3.5.1 体育组组织全校各协会竞选会长。
3.5.2 各协会据具体情况和条件,采取自由自愿的群体组合,自命队名、自备服装器材、自聘教练、自选队员,形成各种形式的俱乐部(队)。
3.5.3 在校生每人至少须加入一个协会,并逆守其协会的规章制度。
3.6 组织形式:全校所有运动场地,都将按协会用途划分区域,由各协会会长统筹安排,凡不属于本协会会员,占用本场地,会员有义务协助队长或会长劝其退场,不听劝者,有权维护本利益,可将其驱逐出场。
3.7 竞争形式:协会规定
3.7.1 每队最多不能超过两名现役校队队员,但以班组队除外。
3.7.2 现役校队队员不准转队,但可以采取各种形式协商和等价交换,所有这些,必须得到双方队长的同意,并在会长处备案方能进行,否则,队长有权申请,经会长报告体育组批准,将其除名。
3.7.3 现役校队队员不准转队,但可以申请组队,可以到处招兵买马挖人才,然而不能违反第2条规定。
3.7.4 每队必须每年都有接收新队员的义务,使本队后继有人,持续下去。
3.7.5 每队接收新队员的形式不定,方法不定,手段不定,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3.7.6 比赛期间,每队都可请初中毕业生参赛,但必须持有效证件在体育组备案。
3.7.8 竞赛机制:学校举办,体育组承办,协会组织,俱乐部(队)组队参赛。
3.7.9 竞赛结果:荣誉是俱乐部(队)的,成绩是成员班级的,集体有锦旗,个人有证书。
3.7.10 各协会可以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协会的实际,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
3.7.11 本办法由学校授权艺体教研室负责解释。
4、体育训练与竞赛管理办法
4.1 为保障学校体育训练和竞赛的正常开展,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学校体育后备力量,特制定本办法。
4.2 本办法适用于学校的任何师生操作。
4.3 体育训练规定:凡是在不影响教学的时间内,学校提供一切能够训练的体育场地、器材和设备,由师生自由双向选择,实行训练双向选择、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4.4 个人项目:根据各指导教师推荐,通过教研室综合评估选拔,上报学校确定参赛队员和教练。训练仍然由学生指导教师继续负责,参赛成绩归属于指导教师。
4.5 集体项目:在由师生双向选择组成的若干队伍中选拔一支强队,再由此队指导教师在全校范围,组成校队并任教练报学校审批,参赛成绩归属于组成校队的指导教师。
4.6 特长生训练,由师生双向选择上报教研室备案:
4.6.1 如果教师训练而学生不训练,由教师决定放弃与否;
4.6.2 如果教师不训练而学生要求换教师,则确认教师自动放弃,其他教师可申请接纳。
4.6.3 师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参加正常训练,如果连续一周末参加训练,而又未履行请假手续,则按上述4.6.1、4.6.2之规定处理。
4.7 学校除提供一切能够训练的体育场地、器材和设备外,实行以重奖代替任何物质待遇。
4.8 运动竞赛,每年举行一次全校性运动会,上半年为达标运动会,下半年为田径运动会,并以班为单位组队参赛。
4.9 其他各项目竞赛,据情况和要求,由任课教师与各协会会长商定,并规定以专业教研室或专业科为单位组队参赛,成绩和奖励到班级(某教研室获得及时名,则所属班级均是及时名)。
5、体育达标实施办法
5.1 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贯彻实施,更好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不断地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普及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5.2 本办法只适用于在校学生。
5.3 凡身体正常的学生,必须参加一年一次体育达标运动会,并达到下列要求:每一单项达30分;总分250分以上(含250分)。
5.4 体育达标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定为50米、立定跳远、铅球(男5千克,女4千克),男1000米、女800米,男引体向上,女仰卧起坐(1分钟)。
5.5 凡达标运动会成绩不达标者,安排一周时间进行补考一次,仍不达标者,参加补差培训,再安排一次有偿补考。
5.6 凡个人总分400分以上(含400分)给予奖励,但每项必须达标。即特等奖500分;一等奖:465—495分;二等奖420—460分;三等奖400—415分。
5.7 单项设立破纪录奖。
5.8 团体总分取前十名。即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5.9 凡团体达标率达96%以上给予奖励。即特等奖100%;一等奖99%以上;二等奖98%以上;三等奖96—98%之间。
5.10 凡团体达标率低于96%以下给予处罚。
5.11 凡因病或残疾者,可向学校提交免试申请,申请有效后,可以免试。
5.12 凡身体过于肥胖或瘦弱者,虽然平时努力锻炼,但仍不能达标,可向学校提交降低标准申请,申请有效后,降低幅度,一般每项目不超过10分。
5.13 本办法由学校授权艺体教研室负责解释。
6、体育考试管理办法
6.1 为促进我校《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育法》贯彻、保障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不断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并按照我校体育教学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6.2 本办法只适用于在校学生。
6.3 凡身体正常的学生,必须达到下列要求,方为体育合格。
6.3.1 体育课成绩:每期体育课成绩:每学期进行六个项目的专项教学,教师专项教学结束时进行四个等级评定。凡达到下列条件之一方为体育课成绩合格:.两优者,一优两良者,一优三及格者,两良三及格者,六及格者,学年体育课成绩:必须达到下列条件方为学年体育课成绩合格:每期体育课成绩合格;参加《达标》测验,每一单项达30分.
6.3.2 达标成绩:凡身体正常的学生,必须参加学校一年一次达标运动会,并达到下列要求,方为达标成绩合格:每一单项达30分;总分250分以上(含250)
6.3.3 理论、态度成绩:每期进行一次理论、态度笔试。理论:专项教师的理论教学的基本内容;态度:从体育课达标成绩看态度。从理论考试试卷的回答问题时看认真(专指对体育教育教学的要求、建议、意见等)。
6.4 体育合格= 体育课合格40%十达标合格40%十理论、态度20%。
6.4.1 每期对学生进行体育课成绩合格和理论、态度合格的评定,体育课成绩不合格者,酌情准予补考一次,仍不合格,来期安排有偿补考一次。
6.4.2每学年对学生进行达标成绩合格的评定。达标运动会成绩不合格者,安排一周时间进行补考一次,仍不合格,来年安排补考一次。
6.5 合格必须有两次达到合格方为合格,对学段体育评定不合格者,只发肄业证书。
6.6 “三好”学生体育必须合格,并且单项有两优、一优两良、四良的学生方可评为“三好”学生,“先进班级”学生体育合格率必须在95%以上,“体育标兵”以优为先,每年级评选十位给予表彰。
6.7 凡因病或残疾者,可向学校提交免试申请,申请有效后,与体育合格者同等对待。
6.8 凡身体过于肥胖或瘦弱者,虽然平时能努力锻炼,但仍不能合格,可向学校提交降低标准申请,降低标准的内容只限于达标测试,降低幅度一般每项目不超过10分。
6.9 本办法由学校授权艺体教研室负责解释。
7、体育竞赛奖励办法
7.1 为激发师生体育训练热情,挖掘师生体育运动特殊才能,引导师生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学校的发展,体现学校对超额劳动者的物质报酬,更有效地把集钵利益和个人利益有祝地结合起来,特制定本办法。
7.2 师生训练,学校只提供一切能够训练的体育场地、器材和设备以及寒暑假训练时的食宿条件,其他一切自理。
7.3 师生参赛费用一律由学校负责承担。
7.4 竞赛成绩,学校实行以重奖形式代替自理部分。个人项目以分计奖,集体项日按竞赛规程可报人数以分计奖(例个人项目及时名九分,集体项目规程规定十人及时名九十分)。(文秘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