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农业标准化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农业标准化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业标准化论文

农业标准化论文:农业标准化在农产结构中的应用

1替代农业发展

在农业标准化实施背景下,现代农业虽然取得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农产品残留的农药和化肥,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又如,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下,土壤生产能力大大降低,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2]。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人们研发出了很多新的农业生产模式,即替代农业,并慢慢取代了现代农业。替代农业主要是指尽可能避免或者减少化学物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倡生产出安全、健康的农产品。现阶段,我国代替农业主要有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及天然农业等。代替农业标准化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替代农业生产理念有了超前性的突破,是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理念。2)代替农业是一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发展的生产模式。3)代替农业不仅具有较高的分散性和自发性,同时具有小规模生产发展的局限性。

2可持续农业发展

虽然在农业标准化实施下,农业产业结构从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替代农业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但是农业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国内外开始探索新的发展途径,并实施了很多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使得农业发展模式开始向着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可持续农业主要是在对农业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及管理前提下,对农业生产技术及体制发展方向进行了合理的调整,以满足当代人们和后代人们的需求。这种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不仅对自然资源进行了有效的保护,避免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其生产技术上、经济投入上均可被人们所接受。实践研究表明,我国农业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提出新的农业发展观念,扩展农业新知识和新技术,并提出高标准的农业发展体系,才能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而这些都是农业标准化发展的体现。因此,必须做好农业标准化建设工作。可持续农业标准化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标准化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引导方法,将农业发展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2)农业标准化利用固化形式,将农产品生产或者销售服务中的新知识及新技术有效的展现出来。3),农业标准化利用进化形式,将农业新知识和新技术引入到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4)农业标准化利用其具有的校正作用,并与农业发展实际相结合,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知识上存在的漏洞进行修正,有效减少了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负面效应。5)农业标准化利用择优和简化方法,使得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优势得到充分的体现。6)农业标准化利用其自身具有的扩散性功能,使得农业发展新知识及新技术得到广泛性的推广和应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3结语

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可以把自然可再生资源与经济可再生资源进行有效的结合,不仅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同时对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要求相关部门做好农业标准化建设工作,以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合理的调整和优化,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标准化论文: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当前农业生存的必然选择

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当前农业生存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农产品开始出现低水平、结构性剩余,外销量不断扩大,尤其是随着我国WTO的加入,农业标准化问题显得日益重要和突出。然而,我区大多数农民还没有学会采用标准化从事农业生产,甚至不懂“标准化”为何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提高认识、明确重点的基础上,尽快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抓紧进行农业标准化的普及和推广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成为当前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什么是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不仅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必然趋势。所谓农业标准化,用一句概括的话讲,就是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均建立起科学先进、切实可行的标准,通过规范操作与严格监督,使其得到有效的实施,从而确保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提高农产品的信誉度和市场竞争力,实现高产、品质、高效的目的。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综合性技术基础工作,它的核心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现行农业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国际通用标准及国别或地区标准。制定和实施各类农业标准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市场准入”问题,没有标准化就没有市场化。因此,执行什么样的标准,要由市场来决定。你的产品要想进入或打入哪类市场,那么你就要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执行与该市场要求相对应的标准。

二、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由于部分农民盲目追求产量的较大化,在生产过程中不注意合理施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致使一些农产品不同程度地受到农药、亚销酸盐等有害物质的污染,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普遍抱有疑惧心理,购买热情下降。在出口创汇方面,由于一些农产品不符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标准,屡屡引发贸易纠纷,有的不得不减少出口甚至被迫退出国际市场。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农业标准化工作滞后,没有跟上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步伐。可以说,在目前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显得十分突出、十分重要。

一是适应“入世”竞争的需要。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供给人们广阔贸易空间的同时,也给贸易带来了磨擦,这种磨擦,主要表现为技术、标准即产品质量之争。去年日本、韩国对我们的大葱、禽肉等农产品实行进口设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可以说,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们不按标准化组织生产,就难以开拓国际市场。因此,我们只有按照国际标准的要求生产出大量质量过硬、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加快我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是抢占国内外市场的需要。随着农业部启动的“新世纪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全国各地都纷纷制定和出台了一些加强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对策措施,农业标准化工作已经在全国铺开。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已经建立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其他地方也将陆续建立并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北京、天津,已经与河北省联合签署了“京津冀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协作网”,达成了“华北护菜协议”,其目的之一,就是要限制农药残留超标的外地蔬菜进入本地市场。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们不痛下决心推行农业标准化,产品质量无保障,不但不能开拓和占领新市场,而且还会从已经占领的市场中被挤出来的危险,其后果不堪设想。

三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需要。过去我国农产品长期处在短缺状态,解决温饱是农业面临的较大最重要的问题。过去我们抓农业,追求的及时目标是高产,不太考虑产品品质的好坏,因为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吃饱饭的问题。现在温饱问题解决了,农产品的品质营养、安全卫生则成为人们关注和追求的新目标,人们甚至希望多花点钱,也要买到安全、品质的农产品。也就是说,广大消费者已对农产品安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要适应这种要求,实现吃好这个目标,就必须推行农业标准化。

四是确保人类健康的需要。现在我们的农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问题,有的因长期食用低劣农产品造成积累中毒,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许多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抱有疑惧心理,感到吃什么都不放心。20__年10月份,国家质检总局与农业部联合,从全国23个大中城市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抽查了10大类181种蔬菜,其中有86种蔬菜农药残留超过国家规定的较高限量,超标率占47.5,有9种蔬菜含有3种以上农药残留超标。也就是说,我们吃的蔬菜中,有近一半是农药残留超标的。这种状况不改变,直接威胁到了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从维护我们人类健康的角度讲,也必须推行农业标准化。

可以说,实施农业标准化,实质上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场革命,绝不是锦上添花之作,而是关系到我区蔬菜、畜禽、果品等优势产业能否生存、能否发展的关键措施。面对这种新形势,我们只有以实现农业标准化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我区农业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区的农业标准化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亟需解决。一是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还不够强。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全社会所认识,许多农民群众对农业标准化还不了解,按照标准化生产还没有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二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缺乏有效的组织和配套措施。在制订的标准中,产中技术规范多,产前、产后和系列标准少,与国际标准接轨不够。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配套措施,还存在着标准传递渠道不畅,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三是检测体系建设不完善。受重视程度、地方财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检测体系建设还非常薄弱,一些必要的设备、仪器、人员还没有全部到位。四是市场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区农产品市场还没有建立起“市场准入”、“分区销售”等市场约束机制,品质农产品与劣质农产品混区经营,“品质优价”政策难以体现,严重挫伤了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五是农资市场有待于进一步规范。近年来,尽管我区加大了对农资市场的清理整顿力度,但农资市场秩序仍不能令人满意,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并没有从农资市场上彻底清理出去。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行业管理标准和处罚标准,使处罚有理无据,难以操作,也是影响清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区农业标准化开展情况,下一步我区农业标准化生产应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及时,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体系。这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标准就谈不上标准化。前段,我们制定了一些地方标准,但很不,标准的覆盖面很窄,远远不能适应标准化生产的需要。下一步,要在现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参照有关国际标准,进一步制定出从生产环境、生活过程到产品品质、加工包装等环节的一系列标准,使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轨道,从而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全程标准指标体系。

第二,尽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是确保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要 抓早字,争主动,尽快建立健全这一体系。同时,要引导扶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尽快建立质量检测点,努力在我区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服务便捷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在检测体系建设中,要遵循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从长计议,建就建好的,上就上的,切不可应付了事,报有临时观念。要在搞好检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对质检人员的培训,严格检验制度,对农产品实行全程监控,确保网络的有效运转。

第三,进一步搞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农业标准化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靠示范引导,通过示范带动促进面上工作平衡开展。各乡镇都要结合本地实际,建立自己的标准化示范基地,在基地内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加强监测管理,建立生产技术档案。通过示范基地建设,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达到宣传推广农业标准化的目的。同时,要新规划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标准要求组织生产,使示范园内的每一个产品都达到无公害产品或绿色食品的标准,把示范园真正建成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样板园。要注意发挥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户的优势,积极帮助他们建立标准化种养基地,确保农产品质量符合进口国的标准。各级农业技术人员,要在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

第四,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为激励农民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充分体现农产品品质优价政策,今后要在主要农贸市场逐步设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对进入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进行快速抽检,合格的允许进入市场指定的品质优价农产品专营区销售,并逐步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专营市场,树立无公害产品的市场品牌。要通过建立无公害食品配货中心,在超市设立专营区、专营柜等方式,逐步实行按质分摊位挂牌销售,调动广大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

第五,积极组织好品质农产品的质量认证工作。要按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办法,积极组织好各类名牌农产品的开发、申报和认证工作,使更多的农产品进入由国家和省认证的名牌农产品范围。同时,要抓好已经认证名牌产品的跟踪质量管理,以保障名牌产品的信誉和权益,对未经认可擅自使用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志的要依法查处,严厉打击。

第六,加大对农资市场的清理整顿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要加强对种苗、肥料特别是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管理,坚持不懈地加大对农资市场的清理整顿力度,适时公布禁用和淘汰的农资品种,对查处的假冒伪劣农药和其它违禁农资,要依法处理并予以曝光,对违反规定在蔬菜、畜禽等生产领域使用高毒、高残留物质的,一经发现,要严厉查处,决不姑息。同时,加大对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的治理力度,为农业标准化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七,大力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有赖于全体生产者、经营者、服务者、消费者和组织管理者的共同参与。农业、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要按照“各负其责,层层培训”的要求,多形式、多渠道搞好农业标准化知识培训。要把出口标准化知识纳入绿色证书工程以及基层干部培训的范围。通过培训,使乡村两级干部、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尽快掌握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技术和操作规程,提高运用标准化知识的能力。各级各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我区农业生产面临的形势和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加大标准化的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对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注标准化、自觉实施标准化的良好氛围。

农业标准化论文: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在我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如何适应新形势,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在眉睫的严峻课题。实践证明,加快农业标准化,是我国农业新阶段和加入WTO的必然选择。然而,目前我国这方面的工作尚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快实现我国农业标准化。

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对工业产品来说,还是对农业产品来说,没有规矩,就难有市场,这个规矩就是标准。早在1985年,我国就召开了及时次全国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但是,由于当时我国尚未走出农产品短缺时代,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农业告别了短缺时代,进入了农产品总量平衡的新阶段,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充分证明了我国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的紧迫性。

及时,加快农业标准化,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化解农产品市场风险的迫切需要。进入农业发展新阶段以后,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法则开始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上发生作用,农产品的竞争日趋激烈。无数事实证明,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产品质量的竞争,而产品质量是由产品的标准决定的。所以,农产品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农业标准的竞争。实践使人们认识到,要想卖得好,标准是个宝。国内市场如此,国际市场的竞争更是如此。现在,我国已经加入WTO,可以说国际市场的大门已经向我们敞开,但是,关税壁垒失去作用之后,贸易技术壁垒又成为发达国家保护本国市场的惯用手段。目前,发达国家的标准帝国主义倾向日益严重,他们以保护本国食品安全为由,在产品质量标准方面层层加码、步步设卡,限制其他国家农产品的进入。

第二,加快农业标准化,是实施农业名牌战略的迫切需要。在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实施农业名牌战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是我国农业十分紧迫的战略选择。而要实施农业名牌战略,就必须实施农业标准化。从产前动植物良种、肥料、饲料等生产资料的选择,到产中的栽培、饲养、管理等,再到产后的分级、贮存、加工、包装等环节都实施标准化。目前,我国创出的农业名牌无一不是农业标准化的结果,像西湖龙井茶、草原兴发的乳制品、烟台龙大的系列放心食品、潍坊的德利斯肉制品,等等,都是农业标准化的典范。

第三,加快农业标准化,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必然要求提高生活质量。希望有高标准、高质量的农产品装进自己的米袋子和菜篮子。同时,对食品安全、食品卫生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上海等大城市已经开始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不达标的农产品将被拒绝进入市场。然而,我国现在许多农产品的农药残留严重超标。更有甚者,一些不法之徒见利忘义,毒大米、瘦肉精、吊白块等事件频频发生,对人民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

第四,加快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实施农业标准化,就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就会增强市场竞争力,就能顺利地实现农产品到货币的惊险的跳跃,并达到品质优价的目的。山东寿光的农民,按照标准化要求种植蔬菜,大大提高了蔬菜质量和农民的收入水平,莱阳的农民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按统一标准种植蔬菜,也取得了较高的收入。

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粮食首次实现了自给以后,面对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农业标准化才真正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但是,在国内农产品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在我国已经加入WTO的情况下,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农业大国的地位相比,我国在农业标准化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观念意识滞后。目前,总体上讲,加快农业标准化的意义和紧迫性,并没有被普遍认识。表现在基层领导方面,为数不少的基层领导同志认为,中国人口多,农产品需求量大,农产品市场广阔,只要把产量搞上去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搞农业标准化。而在广大农村,由于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农民们往往把标准化工作看作是工业企业的事,而与农业无关。特别是在偏远的山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许多农民根本不知农业标准为何物。

二是我国的农业标准本身尚存在许多缺陷。一是大部分农业标准是在加入WTO之前制定的,因而这些标准偏重于国内标准,缺少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二是农业标准多集中在农产品的产前和产中的环节,产后标准和系列标准较少。而我国农产品已经处于买方市场态势,产后的分级、加工、包装等不够标准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上档次、创名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是农业标准知识没有得到普及。过去,我国长期农产品短缺的国情,使人们长期地把目光集中在提高农产品产量上,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忽视。这种强大的惯性和思维定势,阻碍了农业标准知识的普及。目前,我国许多农业方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仍然被束之高阁,没有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向广大农民普及,存在重制定轻实施的现象。

四是农产品质量监测手段落后,不能满足农业标准化的要求。我国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问题,一直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一大瓶颈,也是人们日益增长的食品安全需求的一大障碍。然而,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质量监测手段比较落后,大部分还停留在眼看、手摸的感官评价阶段,检测结果难以达到快速、。

五是农技推广人才缺乏,队伍不稳定。农技推广队伍是上联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大专院校,下联广大农业劳动者的桥梁和纽带。然而,现在,我国农技推广部门队伍不稳定,由于得不到重视,工作条件差,待遇偏低,农技推广部门留不住人才,人才流失严重。在一些地方,农技推广队伍甚至出现线断、网破、人散的现象。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每次精简机构,农技推广部门的人员总有被解散的恐慌感,缺乏安全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标准化的实施。

六是土地规模小、经营分散。据统计,我国农民户均耕地不足0.5公顷,并且零碎分成6至9块。这与发达国家的大农场相比,农业标准推广和实施的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此外,农户的分散经营,也不利于农业标准的推广和实施。近几年,我国东北的大豆出口、国内销售大幅下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也在于农户分散经营,混种混收,标准难以统一,不适应深加工的需要。

三、农业标准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不仅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而且需要有关标准化专门机构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需要广大普通农业劳动者的积极参与。为此,至少要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农业标准化的专门机构要肩负起历史的责任。农业标准化的专门机构是农业标准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在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中,是龙头,负有主要责任。一方面,要科学地制定农业标准。还要增强农业标准化的完整性、适时性,对已经过时的农业标准,要及时清理和淘汰,实现农业标准的推陈出新。另一方面,农业标准化专门机构还要切实担负起监督的责任,要像监督工业产品那样,定期、不定期地监督、抽查农产品标准的实施情况。

其次,要增加投入,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技推广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充分利用WTO《农业协议》中的绿箱政策,加大投入,为农技推广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实践证明,农技推广人员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没有他们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就是不可能的。

其三,切实改善农产品质量检测手段。农产品质量检测既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最终阶段,又是对农业标准化实施结果的鉴别,是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尽快改变我国农产品质量检测手段落后的状况,采用技术引进和自我技术创新的办法,用现代化的农产品检测手段武装检测队伍,使农产品质量检测更快捷、更。

其四,大力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没有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农业标准化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和海市蜃楼。现在,在基层搞农技推广的科技人员,经常感到农民标准化知识缺乏,接受能力差,是加快农业标准化的一大瓶颈。因此,要通过广播电视、书报刊物等多种媒体,通过会议、科技讲座、现场会、明白纸等形式,向农民宣传加快农业标准化的意义和紧迫性,特别要讲清楚农业标准化对农民增收的益处,提高他们参与农业标准化的积极性。同时,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掌握实用的农业标准化知识。文秘站版权所有

其五,通过多种渠道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着力扶持龙头企业,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近几年,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一大批龙头企业的崛起,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接轨的难题,而且也为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奠定了组织基础。还要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协会、合作社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他们在农业标准化中的组织优势。此外,有条件的地方,要稳妥地促进土地流转制度的实施,使有限的耕地适度向种养大户集中,形成规模化种植、养殖加工业。

其六,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标准化中的作用。加快农业标准化,离不开政府的正确领导。但是,农业标准化不能建立在行政命令的基础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领导方式也应该转变,领导就是服务,基层政府在领导农业标准化的工作中,一定要把提高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作为工作重点和立足点,这也是三个代表的要求。只有这样,农业标准化工作才能真正变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农业标准化工作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才能使农业标准化成为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一是可以通过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二是可以把农业标准化与扶持龙头企业结合起来进行,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过渡期的农业支持政策,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三是把农业标准化与实施农业名牌战略结合起来进行,让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四是把农业标准化与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政府还要把农业标准化纳入法制化轨道,对一些涉及人民健康、国家食品安全的强制性农业标准,要依法强制执行。对生产和销售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行为,要依法严厉打击。还要在具备条件的地方,有重点地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把不符合标准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拒于市场门外。

农业标准化论文:标准化规模养殖 农业增收新亮点

标准化规模养殖 农业增收新亮点

今年以来,由于受市场利好及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扶持的影响,湖北省谷城县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呈现出一片红红火火的发展局面,成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一是规模养殖比重显著提高 截止2011年9月份,全县生猪规模养殖场(户)达到462家,其中饲养量在万头以上的猪场4家,在5000至1万头的猪场12家,在1000~5000头的猪场36家,在千头以下的生猪规模养殖户410家,累计出栏生猪25.77万头,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7.53%,同比增加10.24%;蛋禽规模养殖户达到228家,肉禽规模养殖户达到113家,土鸡规模养殖户达到729家,同比增加178家;规模牛场达到130家,同比增加42家,肉羊规模养殖户达到285家,规模养殖比重比上年增加27%,谷城被纳入国家肉牛产业体系示范县、国家肉羊养殖示范区。

二是畜禽养殖基地较快发展 目前全县共建成各类畜禽养殖小区41个,比上年增加5个,其中生猪养殖小区12个,存栏7.1万头,出栏11.4万头;蛋禽养殖小区8个,存笼139万只,出笼74万只;肉禽养殖小区1个,存笼25万只,出笼105万只;土鸡养殖小区8个,存笼144万只,出笼86万只;肉牛养殖小区5个,存栏4500头,出栏3800头;肉羊养殖小区7个,存栏6.1万只,出栏4.6万只。

三是龙头带动作用开始显现 全县现有部级标准化示范场2家(康利生猪生态养殖公司、魏家山蛋鸡合作社),市级龙头企业3家(康利生猪生态养殖公司、魏家山蛋鸡合作社、荆山源农牧公司),再然、宏源两家养殖公司正在申报市级龙头企业,荆山源农牧公司、魏家山蛋鸡合作社正在申报省级龙头企业。康利公司今年上半年生猪出栏3803头,实现销售收入539.71万元,同比增加320万元,实现利润152.55万元,同比增加76.06万元;荆山源公司是全省较大的土鸡父母代种鸡场,今年10万套土种鸡全部开产,截止9月份已孵化销售土鸡苗380多万羽,并牵头县土鸡养殖协会带动生态土鸡规模养殖户620户,目前该公司正在建设333公顷生态土鸡放养基地,筹备建设20万吨饲料厂和土鸡精分加工厂;魏家山蛋鸡合作社共吸纳成员216户,今年上半年存笼开产蛋鸡209万只,实现销售收入18500万元,同比增加8500万元,实现利税386万元,同比增加68万元。

四是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目前全县已成立各类畜牧经合组织36个,比上年增加7个,网络农户1933户,今年上半年指导开展标准化“165”肉牛养殖场5家、“1235”肉羊养殖户9家、“150”生猪养殖场16家、“153”蛋鸡养殖户24家、土鸡养殖户28家;组织协会会员外出参观学习达10多次;邀请外地知名兽药、饲料厂家技术人员来谷城开展生猪养殖技术培训5场次;先后协助魏家山、康利、再然、汉江湿地、五山畜牧、紫金畜牧等6家单位通过国家无公害生猪、鸡蛋的产品、产地认证。目前正积极筹备谷城县养羊协会,网络全县养羊大户,从品种、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建立互动平台。


农业标准化论文:农业标准化在提升区域产品竞争能力中的作用研究

[摘要]本文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指出了入世后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对策,并通过实施效果阐述了它在提升产品竞争力中的作用。

[关键词]品质生态稻 农业标准化 产品竞争力

一、标准化的概念与基本理论

标准化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它主要包括制定、及实施标准的过程。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称为农业标准化。所谓农业标准化,就是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建立 科学 先进、切实可行的标准,通过规范操作与严格监督,使其得到有效的实施,从而确保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提高农产品的信誉度和市场竞争力,实现高产、品质、高效的目的。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 现代 化的一项综合性技术基础工作,它的核心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农业标准化不仅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 经济 全球化的一种必然趋势。

二、隆化县水稻生产的现状

隆化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 工业 发展 滞后,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河流较多,没有工业污染,气候和水利条件适合水稻生长,水稻种植 历史 悠久,因米粒饱满、米质晶莹、色泽清白、口感香醇而远近闻名。但是长期以来,一家一户粗放经营,由于科技含量低、生产规模小,造成水稻产量比较低,加上信息不灵和市场意识淡薄等原因,经济效益低下,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

自我国加入wto后,农业面临着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但我们的产品走不出去,外面高质量产品大量涌入,原本占有的市场也有失掉的危险。农民的收入无法提高,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无法真正实现。

推行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十分重要和紧迫。2007年,县政府做出了“打绿色牌,走特色路,促进全县 农村 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将水稻确立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拉开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场革命。

三、标准化生产及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在生产方面,一是真正能够满足市场和 企业 需求、达到既高产又质量过硬的品质水稻品种还很少,不能适应大规模发展品质水稻的需要。二是缺乏品质高效的配套栽培技术和专用的化肥农药。种植户手中虽然也有技术部门和收购企业发给农民的“明白纸”之类技术资料,但没有国家或地方统一的操作规程,更没有品质水稻生产的教科书。三是品质水稻生产规模化程度整体不高。

在产品品质方面,主要是整体品质较差且不稳定。部分单项指标很高、综合指标不高,同一品种品质不稳定。由于千家万户种植,管理上千差万别,同一个品种品质指标变化很大。

在产业化经营方面,一是产业化经营的链条还不够稳定和完善,甚至有些地方还没有形成产业链条。二是订单收购的比例偏低。据对汤头沟镇130家水稻种植户的实际调查,按订单种植的农户为37户,仅占被调查农户的28.46%。即使已经签订收购合同的订单,由于缺乏制约监督机制,违约现象也时有发生。三是精深加工的规模、能力、程度不高。四是真正属于农民自己的中介组织还比较缺乏。中介组织对参与市场竞争,对内提供服务,可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它可为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良好的手段和条件。在调查的四个乡镇中,只有汤头沟镇有水稻协会,而这一协会也只是粮食部门的附属。其他乡镇都是靠政府、加工或销售企业直接与农民合同收购。五是缺乏知名品牌,目前只有一家。六是粮食收购部门缺乏水稻检测设备,由收购人员凭感觉、靠经验作为水稻鉴定标准,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四、通过标准化提升水稻竞争力的对策

发展品质水稻生产其目的就是着力提升水稻品质,提高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发挥隆化县水稻生产的优势和潜力。其基本思路是:以品质化、专用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化品种、品质结构为重点,以提高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依靠科技进步,实施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在具体生产过程中,重点把握了几个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按照不同区域的生态特点,确定水稻品种、品质结构的调整目标和主攻方向。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三是实行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探索多种生产经营模式,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稻生产质量和效益。四是运用经济调控手段进行正确引导。五是要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六是规模生产,突出重点。

1.加强科学研究

(1)加强品质水稻新品种选育。按照市场和加工企业对水稻品质的需求,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在技术上依托

五、实施农业标准化的作用与效果

隆化县水稻产业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大力推广了先进的 科学 技术,也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众所周知,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一种有效形式。一项成熟的科研成果的推广,一旦制定出技术标准,把科技成果变成一本简明的小册子或一张通俗易懂的图表,复杂的技术就很容易被广大农民所掌握。所以说,农业标准化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桥梁和纽带,农业标准化的过程就是科技应用、科学普及、科技 总结 、科技水平提高的过程。目前,隆化县已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生态米生产示范基地”,被国家外专局授予“农业引智成果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并被农业部授权使用生态食品标志“爱比美”。

隆化县水稻产业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提高了水稻质量、增加了产量、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取得了明显的 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隆化县种植水稻 历史 悠久,但品种退化、技术落后,播种面积少,平均单产为5250公斤/公顷,主要是自给自足,很少外销。实施农业标准化后,改良了品种,采用了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水稻种植由传统走向科学,播植面积和平均单产均比原来翻了一倍多。通过扶持龙头 企业 ,树立起了一些知名的品牌。如隆泉米业公司不但完善了一系列产品标准,还认可了食品标签,办理了商品条码、组织机构代码和食品市场准入(qs)认证证书。经过国家认证机构的考核,“隆泉”牌大米还获得了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取得了打开市场的金钥匙。品牌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如今“隆泉”牌生态米被评为国际博览会名牌产品、河北省第六届消费者信得过产品,产品畅销六省市。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辐射带动了全县近30个乡镇的经济 发展 ,人均收入增加了400多元,加快了全县脱贫致富的步伐。

隆化县水稻产业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保护了环境、生态、安全和卫生。由于对水稻种植全程实施严格的生态控制和生物防治,即:施用农家肥改善土壤结构;用生物和人工方法防治病虫草害;做到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物质,使大米中不残留任何有害物质。不但保护了生态环境,还做到了食品安全,有利于食用者身体健康。目前,隆泉米业公司的aaa级生态米销售价达到了20元/公斤左右,如今水稻已成为产区农民收入的主渠道,激发了农民实施农业标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使农户、企业和政府都意识到,实施农业标准化,构筑隆化县农业发展的新平台,确实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促使 农村 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战略选择。

六、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农业标准化不但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素质、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而且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实施农业标准化,对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安全、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农业标准化论文:苏北监狱农场农业标准化建设研究

摘要阐述了农业标准化的基本概念与范围,及其与产业化的关系,介绍了五图河农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现状,并提出了加强农场农业标准化建设的途径,以期为加快苏北监狱农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依据。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建设;五图河监狱农场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1-0367-02

江苏省监狱苏北有五图河、洪泽、大中和环本四大农场,隶属于江苏省监狱管理局的方源集团总公司,土地总面积61 815万hm2,耕地面积36 405万hm2。各个农场是方源集团总公司的一个子公司,可依托集团总公司的人才、信息、技术、资金、资源等优势,加快子公司的农场农业标准化建设步伐,紧紧围绕服务监狱工作大局,以经济建设为重要内容,加大农业投入和开发规模,大力提升监狱农场农业标准化建设水平,促进农场经济、文化、社区、生态等各方面快速发展,不断增加职工收入,增强农场综合实力,实现监狱农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新型监狱农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笔者通过对农业标准化基本概念、范围及其与农业产业化关系的理解,以五图河农场为例,对苏北监狱农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现状和建设进行了思考,为有效推动苏北监狱农场农业标准化建设提供参考。

1农业标准化的基本概念与范围

1.1农业标准化的基本概念

农业标准化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用微生物业的标准化,包括生产、加工、流通与相关的标准体系及其系统的应用,即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简化、统一、协调、选优原理,把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成标准,加以实施,并取得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可持续过程。简而言之,农业标准化就是指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以效益为目的,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用微生物等领域制定为规范并系统应用[2,3]。

1.2农业标准化的范围

农业是利用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和水生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选择、培养,而获得农产品[4,5]。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用微生物业。因此,农业标准化范围十分广阔。

2农业标准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关系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拳头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现代经营方式,是对传统农业增长方式的变革。而农业标准化则在农业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产品规格化、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特征和基础。只有把其贯穿于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及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才能使农业真正形成一个专业的“产业链”。因此,在农业标准化具体实践中,农业标准化实施要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机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农业标准化渗透到农业产业化的全过程中去。

3五图河农场农业标准化生产现状

3.1农业产业化基础稳固

五图河农场位于苏北沿海城市连云港境内,土地总面积97.295万hm2,耕地43.34万hm2,林地8.016万hm2。通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初步建成依托粮种繁育基地,加大种子产业和扩大粮食加工业,以及林业和畜牧养殖业等延长产业链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确立了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框架,即以集体种植经营为基础,利用农场的土地资源和机械优势,所有耕地实行稻麦轮作集体种植。同时,依靠种子公司、粮食加工厂2个龙头企业的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一体化经营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加快了农业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现已稳定种植大小麦面积41.126万hm2,水稻面积25.30万hm2,其中无公害粮食基地13.34万hm2,农场年生产大小麦2.1万t,水稻2.25万t,其中种子公司年生产销售稻麦良种达1万t,粮食加工厂生产销售大米、面粉1.5万t,农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

3.2农产品品牌效应良好

知名品牌是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特别是国际农产品市场的重要通行证,农产品的较大特点就是标准化,如美国的蛇果、以色列蜜柚、泰国椰青等。由此可见,只有拥有高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科技含量的农产品品牌,才能把握市场主动权。农场通过几年的品牌建设,种子公司的连沂牌稻种子和麦种子、粮食加工厂的五丰牌大米和五丰牌面粉,在江苏、上海等地区已有了一定的市场和较好的市场效应。

3.3农业标准化建设面临的困难

五图河农场农业标准化的技术水平偏低,采用的标准不规范,部分产品引用的名称不严谨,标准体系不健全、不完善,标准化意识、信息等还存在薄弱环节。

4加强五图河农场农业标准化建设的途径

4.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

农业标准的内容和标准技术参数的确定与工业标准有着本质的差异,需要技术监督、工商、外贸、环保、科研、教育、供销等多部门联合攻关,加强协调。因此,要由农场主管部门牵头,加强组织领导,紧紧围绕农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标,分配、协调多行业、多部门之间的利益和关系,尽快建立切合农场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的、比较完善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农业标准化组织网络和推广体系。

4.2切合农场实际,系统性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

开展农业标准化,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把农业标准化的实施与发展农场农业产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目前,农场农业产业化已具有一定的基础,结构调整已向高技术、高水平、高效益上发展,大投入、上规模、高产出的格局即将形成,粗线条的农业产业化框架初步建立。因此,各项农业标准的制定要有利于标准体系的建立和配套,要更加切合农场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更加注重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可操作性,更加注重农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坚持以综合标准化为基础,细化生产、加工、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的标准化,实现生产经营品质、高效和“产加销”一条龙,从而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4.3创建农业名牌,充分发挥农业标准化的作用

创建农业名牌是农业产业化的突出重点,农业标准化应紧紧围绕农场区域农业创造品牌、扩大规模、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创建名牌、扩大市场作文章。针对五图河农场现有的连沂牌稻种子和麦种子、五丰牌大米和面粉、图源牌鸡蛋等农产品,通过依靠标准统一的包装、数量、质量,标准规范的生产流程和工艺操作,良好的信誉和科学的营销策略等在内的品牌综合效应,再加上适度的广告宣传,特别要赋予其一定的科技含量,以创知名品牌,跻身国内外商圈,开辟广阔的市场,树立品牌形象。

4.4开展农业标准化科学、教育和培训工作

农业标准化科研工作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标准化的科学研究包括对农业标准化的理论、方法和政策方面的研究,还有为制定、修订标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和试验验证工作,农业标准化科研水平对于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苏北监狱农场农业标准化要健康发展,必须要有一批懂得农业标准化专业知识的人才和一大批懂得农业标准化基础知识的干工。因此,有必要与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聘请专家学者来农场举办农业标准化知识讲座、学术报告会,加强农业标准化学术交流,增强受教育者的农业标准化意识,普及农场广大干工农业标准化基本知识,为加快农场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

5结语

农业标准化不仅是农业产业化的需要,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成为现代农业的新概念。农业标准化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技术链条,已成为社会共识,并作为江苏全省八大重要农业推广技术开始实施。随着江苏监狱体制改革新体制的正常运行,监狱农场的农业发展也必须按照监狱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工作,这对优化监狱农场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苏北监狱农场农业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农业标准化论文:农业标准化在农产结构中的应用

1替代农业发展

在农业标准化实施背景下,现代农业虽然取得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农产品残留的农药和化肥,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又如,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下,土壤生产能力大大降低,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2]。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人们研发出了很多新的农业生产模式,即替代农业,并慢慢取代了现代农业。替代农业主要是指尽可能避免或者减少化学物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倡生产出安全、健康的农产品。现阶段,我国代替农业主要有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及天然农业等。代替农业标准化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替代农业生产理念有了超前性的突破,是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理念。2)代替农业是一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发展的生产模式。3)代替农业不仅具有较高的分散性和自发性,同时具有小规模生产发展的局限性。

2可持续农业发展

虽然在农业标准化实施下,农业产业结构从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替代农业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但是农业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国内外开始探索新的发展途径,并实施了很多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使得农业发展模式开始向着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可持续农业主要是在对农业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及管理前提下,对农业生产技术及体制发展方向进行了合理的调整,以满足当代人们和后代人们的需求。这种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不仅对自然资源进行了有效的保护,避免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其生产技术上、经济投入上均可被人们所接受。实践研究表明,我国农业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提出新的农业发展观念,扩展农业新知识和新技术,并提出高标准的农业发展体系,才能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而这些都是农业标准化发展的体现。因此,必须做好农业标准化建设工作。可持续农业标准化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标准化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引导方法,将农业发展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2)农业标准化利用固化形式,将农产品生产或者销售服务中的新知识及新技术有效的展现出来。3),农业标准化利用进化形式,将农业新知识和新技术引入到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4)农业标准化利用其具有的校正作用,并与农业发展实际相结合,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知识上存在的漏洞进行修正,有效减少了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负面效应。5)农业标准化利用择优和简化方法,使得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优势得到充分的体现。6)农业标准化利用其自身具有的扩散性功能,使得农业发展新知识及新技术得到广泛性的推广和应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3结语

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可以把自然可再生资源与经济可再生资源进行有效的结合,不仅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同时对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要求相关部门做好农业标准化建设工作,以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合理的调整和优化,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施璘 单位:福建省福州市标准化研究院

农业标准化论文:现代农业标准化的思考

一、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实践探索

(一)着眼于标准完善,推进模式化应用研究提出了《“十二五”农业标准制(修)订规划》,突出特色、精品农业等标准制定,加强农产品从生产源头到产品准出全程标准化生产技术和全程质量管理规范研究和制定。近3年来,组织《世界各国茶叶中农药较大残留限量(MRLs)比对分析与应对》等标准研究20余项,主持和参与《饲料添加剂酸性、中性蛋白酶活力的测定分光光度法》等36项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农用单体钢架大棚安全技术规范》等42项省级标准。同时,加快现有农业标准的清理工作,废止农业地方标准94项,提出修订24项,截至目前,省级农业地方标准有289项,浙江特色的现代农业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标准的转化应用是标准化工作的核心,在新标准制定的同时必须编制标准相应的生产模式图,突出新标准的宣贯实施。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形势,已编制完成省级主导产业全程标准化生产模式图,制作《农业标准化大讲堂》系列光盘,构建了标准文本、模式图、声像光盘三位一体的标准推广机制。全省各级已编制各类农产品或名牌产品标准化模式图180份,印发数量3万余份,发放标准化光盘1000余套,有力推动了现代农业标准模式化推广应用。

(二)着眼于标准示范,推进全程化创建立足现代农业园区、精品农业、特色农业建设,创新发展农业标准化推广机制,推行“确定一个主体、执行一套标准、制作一张模式图、建立一份生产档案、培育一个品牌”的标准实施模式,建立完善“现代农业园区+生产主体+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品牌+基地+农户”3种标准化推进模式。3年来,全省共实施省级标准化示范项目177项,部级标准化蔬菜园、茶园、果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168个,推广各类标准227项,累计实现增收9.89亿元。农业部已授予青田、萧山、义乌等12个县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称号。组织开展了12个省级主导产业全程标准化生产试点,10个国家、省级标准化综合示范县以及示范乡镇创建。农业标准化从单一标准应用向全产业链、全生产过程、全区域整体实施方向推进,标准化生产程度不断提升,2010年、2011年、2012年分别为47.9%、53.6%、57.3%,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保障。

(三)着眼于产地准出,推进追溯化建设建立“有管理制度、有专门人员、有生产记录、有质量检测、有产品标识、开展质量安全追溯”(“五有一追溯”)的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制度,严格落实生产过程各环节标准措施,保障农产品源头安全。已在仙居、安吉等35个县(市、区)137个合作社(企业)围绕茶叶、柑橘、中药材、蔬菜、食用菌等10大类农产品开展产地准出管理示范试点,累计制定管理制度301项,编制标准模式图2万余份,标准化生产程度达到90%以上,新增快速检测设备73台套,企业自检率达86%,产品上市合格率达100%。加强产地准出管理示范建设项目检查考核,不断总结完善产地准出管理的经验和做法。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将标准化技术贯穿实施到农产品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探索建立了“六个一”的“浙江追溯”模式,即建立一套管理规范、一张标准模式图、一本田间档案、一套检测制度、一个标志追溯码、一个信息查询平台。试点单位注重管理制度建设,健全田间档案,完善检测规范,利用物联网、二维码等技术,研发并试运行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已有40余家生产主体上网运行,初步构建了生产者、消费者、监管者共享的信息互动平台,提升了品牌公信力,提升了标准执行力,提升了安全监管力。杭州、绍兴、德清等地结合实际,建立了农产品追溯、信用等级评定、诚信农产品等信息化追溯平台,推动了农产品监管信息化的发展。

(四)着眼于质量检测,推进品牌化建设加强基层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已有43个市、县承担了部级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项目,义乌、松阳等20余家项目完成竣工验收,有15家单位通过了计量、机构的双认证;连续3年组织基层检测技能比武,培养检测技术骨干;组织全省从事农产品检测机构参加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验证活动,强化涉农检测机构行业管理;加强检测人员技能上岗培训和跟班学习,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建立了例行监测、专项抽检等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相配套的制度,推动市、县建立农产品抽检工作,有效建立省、市、县相配套的监测网络。加大监测结果的应用,建立了结果会商、通报、约谈、检打联动、监管与产业发展联动等各项机制。加大对标准化、“三品”、“园区”等基地抽检,抽检数量、检测品种、抽检覆盖面不断扩大。在全国率先开展茭白、新鲜果蔬保鲜剂、夏秋茶等风险隐患监测评估与预警工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和有效监管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引导和鼓励生产主体严格按标准化生产,以标准化促进品牌化建设,发挥农产品品牌效应。全省有效期内“三品”总数5402个,认定面积91.78万hm2,地理标志产品27个,全省农业名牌数276个,其中无公害用标率、绿色食品认证数均居全国前列,主体的品牌化意识不断加强。

(五)着眼于宣传培训,推进普及化建设加强农业标准化的宣传培训是一项重要的科普活动,要把先进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标准,落实到生产过程,提高标准的普及率。标准化普及要与基层“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明确基层监管员是标准化宣传推广的主要职能;要与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主体培育结合,提高主体标准化意识和操作水平;要与“三品一标”等品牌农业发展相结合,引导品牌农业实施标准化技术措施。加强基层各级标准化推广人员理论培训,对授训人员进行理论考核,合格者核发培训证书,作为标准化示范项目、标准立项的依据。发挥省种植业、畜牧业、农机等标技委专家的作用,编制主导产业标准化模式图,指导基层对乡镇、生产主体开展标准化培训,提高生产主体的标准化意识和执行标准的能力,帮助生产主体建立完善标准化操作模式图,逐步健全市、县、乡4级标准化服务网络。充分利用阳光工程、科技下乡、农民信箱、省农业标准化网等平台,加大标准化的宣传推广力度,形成学标准、讲标准、用标准的良好氛围。

二、影响标准化工作推进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农业标准化工作为保持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稳定向好、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浙江省农业标准化现状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标准执行不力客观上,农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品牌农产品的品质优价市场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主体实施标准的内生动力不足。微观上,现行的农业标准规范性强、操作性差、重制修订轻实施,标准转化缺乏载体,从业人员年龄老化,素质偏低,标准意识淡薄,影响标准的有效执行。

(二)管理体制不顺系统外,农业标准化离不开质监、财政、发改等部门支持,需要项目、资金支持。农业系统是农业标准化实施主力军,但基层标准化工作的经费难以保障。系统内,各级标准化工作管理归口在监管、科教等不同科室,又涉及种植、畜牧、农机等不同产业部门,客观上形成不了系统合力,工作局面难以打开,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合力机制亟待建立。

(三)监督激励不够政府层面,标准化生产程度已列入各市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内容,但标准化实施效果的直观性、可看性差,绩效难以评定,难以得到政府领导的认可;基层政府对标准化认识不够到位,扶持力度不大,政策推动力不强。部门层面,标准化的推广办法不多,培训宣传力度不够,对标准实施、监督和考核缺乏有效载体,影响标准化纵深发展。

三、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思考

农业标准化要切实围绕现代化建设大局,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切入点,立足保供给、保安全、保民生3大目标,更加突出标准转化、示范创建、质量追溯、品牌建设、标准监督5项重点工作,着力构建政府引导、部门推动、企业带动、农民自愿的标准化推广体系,以标准化带动产业化、引领品牌化、推动现代化,探索加快浙江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准化推进机制。

(一)更加突出标准转化加快制修订省级农业标准,建立从生产源头到产品准出全过程生产和管理标准体系。强化标准集成转化,制定一批主导产业全程生产标准技术模式图,提高标准操作性、实用性。加强省级种植业、畜牧业、农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指导基层乡镇“三位一体”开展标准化工作。加强现代生产主体标准化培训,提升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意识,鼓励采用国内外标准,促进农产品生产上规模、质量上档次、管理上水平。

(二)更加突出示范创建按照“建设标准化、管理制度化、生产规范化、产品安全化、产业品牌化”的要求,制定标准化示范县、示范乡及主导产业全程标准化示范创建及考核办法。建立10个农业标准化整建制示范县、100个示范乡(镇)、300个示范合作社(企),全省标准化生产程度达到60%。

(三)更加突出质量追溯将全程标准化与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有效结合,稳步推进产地准出管理示范创建,进一步完善准出管理制度,实现生产过程可控制、产品标记可识别、产品流向可追踪、产品质量可追溯、主体责任可追究的目标,导入GAP、HACCP等管理体系认证,建立农产品生产全程质量管理模式,创建浙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打造浙产农产品“浙江追溯”安全品牌。

(四)更加突出品牌建设创建一批按标生产、品牌经营、追溯管理的品牌农产品生产基地,稳步推动“三品一标”认证。加快品牌培育,创建整合一批区域性农产品知名品牌。导入全程标准化生产和管理体系,推进“三品”等品牌农产品诚信制度建设。

(五)更加突出标准监督依托各级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加强检测资源整合,提升检测能力。强化内部运行管理,加强检测能力培训,实现检测人员上岗证制度,规范检测行为;推动计量认证和机构考核,依法加强基地抽检,保障上市产品食用安全;建立农产品质量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建立农产品全程标准化生产绩效评价制度,构建推进标准化的长效机制。

农业标准化贯穿特色农业、精品农业生产全过程,是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所在。将农业标准化纳入到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探索创新标准化工作机制,形成要素集聚化、产业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监管信息化的浙江现代农业标准化发展机制,必将进一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健康发展。

作者:虞轶俊白玲王健吴声敢杨桂玲单位:浙江省农业厅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

农业标准化论文:农业机械标准化管理与维修

一、实行农业机械管理标准化

基于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的形势,除了认真贯彻党对农业制定的方针、政策,努力改变过去农业水平落后的形象,还应积极实行农机管理标准化,使实现农业增产和大丰收更有保障。农业机械管理标准化主要是实现田间作业标准化,组织田间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

1严格控制质量标准

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实现农业机械管理标准化,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管理水平,而且能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在农业生产中,机械作业时应积极遵守农业机械准则,保障田间机械作业的顺利实施。如果机械化与机械准则没有紧密结合,则会导致先进的生产措施与农业技术措施得不到实现,阻碍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坚持把农业机械管理的一切活动落实到田间作业质量上,严格要求田间作业标准化,使经济效益和农业收成得到保障。田间作业标准化是按照合理的机械准则要求,由熟练的技术人员按照标准的机具正确地施工。而农业机械管理标准化则是根据田间作业标准化的具体内容,实现和规范农业机械田间作业,使田间作业具有严格操作准则、统一质量标准、田间标准作业、农艺活动全过程达到标准、提高标准作业起点,落实到五个方面的高标准要求。

2精心维护使用农业机械,实现机具技术状态标准化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要想实现田间操作标准化,获得农业生产大丰收,必须要有高标准的农业机械去施工,精心地对所使用农业机械进行维护是十分必要。为保持农业机械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必须坚持贯彻“防重于治,养重于修”的方针,重视对农业机械的预防修理制度。为保障农业机械得到到位的维修,应在建立修理网点建设的基础上,对有关的农业机械修配企业进行整顿,促进其提高服务功能。为检查督促对农机具的维修保养工作,应坚持对各农业机械进行检查验收,实行禁止质量不达标的农机参与田间作业的制度。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应将农机的维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农业机械的维护上建立养护责任制,督促和检查对农业机械的维修保养工作。

3提高机务队伍素质

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积极引进、使用先进的、不同用途的农业机械,必须要由掌握了农业机械专业技术的人员去操作、作业才能得到运用,才能适应农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实现科学种田和提高农业产量的目标。因此,对参加作业人员的技能和知识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技术培训工作应坚持采取多种层次、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开展,培训内容必须达到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务必使参加培训者树立牢固的标准作业观念,以便促进田间作业标准化得以实现。

二、农业机械维修

1加强对乡级基层维修服务基地的建设

根据我国现代农业的地域性特点,建立较为完备的农业机械维修系统。一般来说,对日常维护以及故障排除等相对比较简单的工作好能及时得到解决,可以在乡、村建立个体维修户,以便维修更为方便快捷。然而,对于农业机械维修中较为复杂的部分,如对农业机械技术状态进行定期检查、对大中型农机的恢复性修理等,则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乡级农业机械维修网点才能完成。鼓励企业建立乡级农业机械维修网点,这样不但保障农机维修质量,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其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在区县级以上的农机维修业务量也趋于减少,因此,乡级农业机械维修基地便承担起技术依托中心的作用,只要避免继续走修造结合的老路,认真理顺管理体制,全力给予资金扶持,有效提高其技术优势,就能保障乡级维修基地稳定发展。通过对乡级维修基地趋势进行分析,可总结出现如今乡级维修点维修业务量呈现进一步分散的趋势,简而言之,就是指日常的检查维护等简单工作由较为分散的个体户修理点来承担。尽管个体修理户承担了农业机械恢复性修理工作的一半以上工作量,然而这些个体修理户不具备恢复性修理大问题的条件,强制修理必然会降低修理质量,给国家及个人造成潜在的损失。然而,如果地方政府对这种分散状况给予重视和资金政策扶持,那么农机的复杂性修理就有可能向较为集中的方向发展。因此,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大力建设乡级农机维修基地,以保障在有限资金的情况下,合理地增加修理专用设备,同时提高修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就可以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和农机维修的质量水平,使其更好地为农机化事业服务。

2使农民具备基本的农机使用和维修技能

农民是发展农业和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主人,对农业机械具有自主选择的权力,因此,农民对于农业机械化最有发言权。农民在使用农业机械时,为保障不误农时,应基本掌握一定的维修技能。充分了解和实施在购买农机时,销售人员所提到的注意事项,包括农业机械的起动、停机以及基本的保养。如一般的农业机械的机体大都含有金属物质,这就需要将其置于通风干燥处,防止机体锈蚀。另外,农民如果具备一些维修技能,也能及时地发现农业机械的异常状况,以便及时检查维修,确保安全、正常的使用。

三、结束语

农业机械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任一单台机具、一种技术工艺、一项机械作业或是一个配套机组,它是服务于现代化农业生产的一种生产手段,是农业机械装备、运用管理以及技术工程等要素的有机组合。因此,农业机械的效益,也就不仅仅是单台、单项或是整个机群的效益,而是经济、技术等综合的效益,最终将会明确地体现在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上。实践证明,实施农业机械标准化管理是科学的,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机管理标准化。

本文作者:陈娣单位: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街道农业综合服务站

农业标准化论文:农业标准化推动淮安农业发展

农业产业化实质是市场化和社会化,按照市场需求组织农业生产。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许多农产品的质量标准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如何实现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传统自然农业向现代市场农业转变,如何将市场对农产品的具体需求(如品种、规格、加工、包装、质量、品牌等)量化为农民可以操作的标准,农业生产从源头到最终产品,都需要以标准化为基础。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已成为具体而现实的问题,要使农产品与工业产品一样成为真正的标准化产品,推进农业标准化至关重要。淮安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早在2000年,市政府就印发了“关于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见”。2002年,市委、市政府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见”,为淮安传统农业向现代品质高效农业转型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近年来,江苏省淮安质量技术监督局会同农林、畜牧、水产等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着力培育农产品名牌,扩大农业标准推广应用范围,加快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作为促进农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全市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农业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标准、产地环境、兽药使用准则等农业标准248个,已建和在建部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2个。2010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89.97亿元,比“十五”末增长58.4%;农民人均纯收入7233元,比“十五”末增长79.7%[1]。

一、建立农业标准体系,促进淮安养殖业健康发展

自2001年盱眙县提出了“小龙虾、大文章,小龙虾、大战略”后,“盱眙龙虾”的品牌越来越响,养殖面积和规模也不断扩大。质监部门适时将标准化手段介入,从苗种放养到科学捕捞,从运输到加工的生产各环节,建立了全程质量控制,形成“养殖示范化,项目产业化,管理标准化”机制。2006年淮安市盱眙质监局开始组织起草“盱眙龙虾”相关标准,在收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20余项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农业特点和优势,制定了DB32/T931—2006《盱眙龙虾》、DB32/T1578—2010《地理标志产品盱眙龙虾》江苏省地方标准和一批企业标准,形成了与现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配套,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融技术标准、工作标准、管理标准和操作标准于一体的标准体系。2007年盱眙县“无公害克氏原螯虾养殖”省级标准化示范区获准立项开始建设,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的工作模式,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和深加工,实现了养殖加工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传统型向科技型转变、由单一性养殖向产业化经营的转变,到项目验收时,已初步建成克氏原螯虾养殖基地1.33万hm2。2009年,盱眙龙虾还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加大保护力度,尽早开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标识的使用,市、县质监部门已推荐江苏盱眙满江红龙虾产业园有限公司作为及时批使用单位申请上报。农业标准化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效应逐渐显现,目前盱眙县有20多万人从事龙虾养殖、加工和销售,并带动龙虾调料制作、旅游及产品开发、餐饮等相关产业迅速发展,已形成年产近20万t、销售额突破35亿元的生产规模,“盱眙龙虾”的品牌价值达60亿元[2]。几年来,淮安市相关单位还陆续制定并实施了DB32/T398—2000《稻田养殖青虾操作规程》、DB32/T456—2001《商品肉鸽饲养管理规程》、DB32/T627—2003《伊乐藻养蟹技术规程》江苏省地方标准和Q/320801BHS001—2012《畜禽预混合饲料》等企业标准,起草了《洪泽湖鹅饲养技术规程》、《水体循环利用生态养殖技术规范》、《EM菌鱼塘应用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均已送审),完善的标准体系为淮安养殖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部级新淮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共建成基础母猪扩繁场7个,苏淮猪养殖数量20多万头,“苏淮猪”被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为部级新品种,项目实施共为农民增收4000多万元[3]。

二、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

标准化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养殖业,在种植业上,标准化同样做出了很大贡献。淮安是水乡,十分有利于藕的种植,洪泽有河藕,金湖有莲藕,涟水有浅水藕,做大藕产业已经成为淮安市种植业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针对不同藕产品各自的不同特点,市、县两级质监部门积极帮助收集、制定、推广农业技术标准,共收集有GB18406.1—2001《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NY/T5239—2004《无公害食品莲藕生产技术规程》、NY/T837—2004《莲藕栽培技术规程》、NY/T1044—2007《绿色食品藕及其制品》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DB32/T547—2008《莲藕》、DB32/T548—2008《莲藕栽培技术规程》、DB32/T886—2006《有机藕生产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制定出Q/320801LNX001—2011《绿色食品(A级)浅水藕生产技术规程》、Q/320826XAL001—2009《盐渍藕》等企业标准,并通过示范加以推广应用。数年间,先后建设洪泽县无公害河藕、金湖县莲藕、涟水县浅水藕等4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其中,洪泽县根据各项技术标准、技术规程加强宣传培训,开展水质土壤及农业投入品检测,建成无公害荷藕产业化开发基地400hm2,带动7个乡镇荷藕种植面积5333hm2,经济效益累计达1500万元;金湖县荷花荡,经过3年多的努力,现已培养出41个重点莲藕种植示范大户,核心示范区面积2000hm2,2010年每公顷产36900kg,平均每公顷收入110700元,比2007年提高了12000元,还建成以政府部门、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和重点示范户为主的推广网络,莲藕种植辐射推广面积达到3333hm2;涟水浅水藕示范区核心区面积2000hm2,实施绿色食品标准,依托淮安东升食品有限公司、涟宝食品厂、华仁食品有限公司等浅水藕加工龙头企业,辐射区面积达1333hm2,每公顷均比项目实施前增产12.9%,浅水藕产品的内在品质和外观品质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3]。实践证明,政府部门的适时介入和科学引导,通过牵头组织进行标准化技术培训,培育示范点、示范户,用先进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扩大推广范围,可极大促进农业科技的示范推广,促进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标准化将为淮安农业实现新跨越做出更大贡献

2011年,淮安市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新进展,截止到11月底,有3个部级、8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验收,这些示范项目涉及苏淮猪、盱眙龙虾、莲藕等诸多当地特色农业,除建成一批核心示范区之外,也辐射带动了周边更大范围的农业生产,累计增加经济效益3.2亿元。2011年还有《中筋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程》等5项由淮安有关单位起草的江苏省地方标准通过了专家评审;《洪泽湖大闸蟹》已通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技术审查;盱眙县玉皇山丘陵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江苏省第十二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该项目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土地资源,推进农业产业化,对丘陵山区进行综合开发,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淮安在粮食、蔬菜、经济作物种植、畜禽养殖等方面有不少在国内经验丰富的科技成果和知名品牌,淮安大米、淮稻、淮麦系列优良品种、盱眙龙虾、洪泽湖大闸蟹、黄码红椒等在业界有相当知名度,迫切需要以标准化方法来进行规范。“十二五”期间,工业化特征将更深地融入农业生产全过程,必须加快走农业标准化的道路。淮安将进一步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将以实施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整体推进,向更高层次迈进,为淮安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农业标准化论文: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研究

摘 要:运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及实地考察等方法,从发展历程、标准体系、管理机构设施、管理职能与分工等方面研究了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现状及问题。研究表明,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正处于快速上升的发展阶段,标准具有一定的数量规模,但标准机构多元造成标准的重复且分散,这使标准难以以系统的方式发挥作用;地方层面标准化管理机构不明确,这是影响标准应用的重要因素;标准宣贯、实施及其监管方面的职能目前尚未履行;建议未来管理工作应加强标准编制的技术委员会和标委会建设,并鼓励企业更多参与标准制定;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立法,使标准的实施与监督制度化。

关键词:农业工程;建设标准;标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11.023

进入21世纪,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都对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提出了迫切需求。随着国家对农业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强,日益增多的农业建设项目迫切需要标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业发展也逐步进入了市场化和全球轨道,我国农业发展走出去急需标准来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多年来,编制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主要是服务于中央投资的农业建设项目。而从整个农业行业出发来制定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几乎没有。可以说,一直以来,农业领域就缺少农业工程建设、工程设施以及装备的标准和定额,更是缺乏系统性、配套性等方面的标准化管理。2013年,在农业部和建设部的努力下,建设部启动了《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编制工作,预计2014年左右完成,这项农业工程国家标准体系的颁布将直接指导我国农业工程领域建设标准的编制工作。因此,加快构建标准化管理体系,切实保障标准体系的有效实施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弄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极为必要。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首先理清了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的发展历程,同时,在大量标准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现状;其次,在文献研究及专家访谈的基础上,从管理机构、管理职能与流程等方面评估了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山东寿光温室建设标准化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了地方层面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及其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完善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议。

1 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发展历程

回顾建国60多年以来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5个阶段。

1.1 起步阶段(1949―1965年)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农业的技术改造,以空前的规模和力度,开展了农田水利和农业机械化的建设。因此,这段时期编制了农田水利和农机方面的一些标准。

1.2 停滞阶段(1966―1993年)

1966―1977年,“”期间,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受到巨大挫折,几乎处于停顿状态。改革开放之后,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工程研究。1978年3月,全国及时次科学大会提出“要加强农业工程学的研究和应用后”,农业工程这个学科正式确立,中国农业工程研究院成立。除了农田水利和农业机械化之外的土地利用工程、农业生物环境及建筑工程、农村能源工程、农产品加工工程等其他农业工程门类受到重视和加强。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在这些农业工程领域取得了可观的成就,有些甚至达到国际经验丰富水平[1]。

然而,一直以来,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却远远落后于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这一时期,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由于农业工程的含义和地位不明确,农业工程没有被纳入到工程建设的领域中来。农业工程的专业门类分属于不同的行业与部门,各部门各自为政,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长期被忽视。

1.3 恢复发展阶段(1994―2002年)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逐渐重视,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断进行调整,国家财政支出中弱化农业的现象有所改观。1994―2002年,中央进入农业投入政策的强化阶段,用于农业的投入大幅度增加[2]。在这一时期,为了满足中央投资的农业建设项目的需要,农业部开始组织制定了一些建设标准。到20世纪90年代末,形成了一些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如《中小型集约化养猪场建设,GBT 17824.1-1999》《中小型集约化养猪场商品肉猪生产技术规程,GBT17824.5-1999》等工程建设标准。

1.4 快速发展阶段(2003―2012年)

这一时期,农业投入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建设铺开。与此同时,标准的数量也迅速增加。根据课题组的近期统计,截至2013年8月,农业工程建设涉及的标准有766条。其中,国家标准173项,行业标准593项。强制性标准373项,推荐性标准393项[3]。

从标准部门来看,具有如下特点:(1)农业工程建设方标准涉及农业部、水利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国土部、环保部以及机械行业、城镇建设行业、电力行业、建筑行业、交通行业工程建设、建筑工业工程建设、水利电力行业、土地管理行业等众多部门与行业;(2)水利部和建设部编制的标准最多,分别占到20%和23%,农业部编制的标准仅占8%;(3)其他指有色金属等一些行业标准。

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尚处于起步状态。已有的标准只是根据农业部项目需要而制定相应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标准化难以以系统的形式发挥作用。

1.5 迈入系统化发展的新阶段(2013年起始)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进入了关键期,农业工程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提升我国的农产品竞争力,这些都要求农业工程发挥更大的作用,标准化成为题中应用之义。与此同时,随着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国内农业工程专家提出以系统的观点和思路来看待“农业工程”,农业工程的外延也不断地扩张,涉及农业机械化、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农田基础设施、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农产品流通、现代农业公共服务等六大领域[4]。2013年,“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终于启动,这表明未来标准体系将系统地指导标准化的发展。

2 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制的现状与问题

2.1 管理机构与分工

目前,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机构包括政府管理机构和非政府管理机构两类[5]。政府管理机构统领标准化工作以及标准的审批等。非政府标准化管理机构受政府委托完成相应的标准编制工作,其工作经费由政府部门划拨。

2.1.1 政府管理机构设置 政府管理机构可划分为国家、行业和地方等三个层级。一是国家层面,主要指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其统领全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并负责国家标准的编制及管理。二是行业层面,由农业部发展计划司负责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综合协调和归口管理,具体是由项目监督管理处负责,而农业部农业工程中心和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标准定额研究所为监管处的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总而言之,行政管理由计划司,整个日常运行由农业工程服务中心,标准化的研究、制定、培训和升级由农工院标准所、两会来负责,由此构建了农业工程标准化完整的管理体系。三是地方层面。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程建设主管部门(建设厅或建委)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管理。这些省份的建设主管部门一般设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比如标准定额处或建筑工程处等。省辖的市(区)、县范围内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均由当地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目前,国家没有对市(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职责给予清晰的界定,其管理职责将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出规定[6]。

2.1.2 非政府管理机构设置 非政府管理机构主要指的是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委托的负责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机构以及专门的社会团体机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非政府管理机构具体是指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农业工程分会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

(1)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农业工程分会,受住建部委托完成国家标准的编制及相关工作。

(2)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受住建部或农业部的委托完成标准编制等相关工作。

通过分析可发现,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备,还存在如下问题:地方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机构设置不明确,省级及其以下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机构尚不明确,由于地方方面没有人管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标准的采用及备案情况,很多企业无标生产,地方层面管理机构设置的空白,是已有标准执行不力的关键原因。

2.2 管理职能与流程

整体而言,标准化包括4个方面:一是标准的制修订管理;二是标准的宣贯、培训及考核;三是标准实施及其监督;四是标准实施的后评价[7]。具体到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的管理职能,包括9个步骤:及时步,探明标准需求;第二步,进行标准立项的评估;第三步,完成征求意见稿;第四步,完成送审稿;第五步,完成报批稿;第六步,标准;第七步,推进标准应用;第八步,标准实施的监督;第九步,标准的修订。

2.2.1 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职能的具体内容 目前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刚刚起步。管理职能也较为侧重于前端的标准制修订管理,而标准的宣贯、实施及监督方面几乎处于空白。

(1)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制修订管理的现状。我国标准体制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四级。其中,国家标准由住建部组织审核并。农业部发展计划司作为标准主管部门,负责农业工程建设行业标准的制修订管理工作。管理工作包括两方面:一是提出农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规划和年度计划草案,经部批准下达后实施,检查计划的落实;二是负责落实标准的制、修订,落实编制经费,审定标准的参编单位和编制组成员,审定编制方案,将报批稿送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审核。农业部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主管部门协助其完成标准审查工作。

标准的复审。国家标准的复审(标准复审是指对使用一定时期后的标准,由其制定部门根据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对标准的技术内容和指标水平进行重新审核,以确认标准有效性的活动)。工作由住建部标准定额司负责组织;行业标准的复审工作由农业部或农业工程协会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等行业协会负责组织;地方标准的复审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企业标准需要在地方备案。

(2)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编制管理流程。管理流程包括4个步骤,具体见图5。(1)每年3―4月份项目监管处向农业部各个业务司局征集标准项目需求,汇总。(2)标准立项的评估,其中,国家标准提交给住建部审批,行业标准由农业部计划司监管处评审和立项。(3)标准编制:批准的行业标准项目由申请的业务司局推荐或组建标准编制组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标准编制组根据专家意见对标准草稿进行修改,形成送审稿后提交给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组织技术委员会对送审稿进行技术审查。标准编制组根据技术委员会意见,再次进行修改后形成报批稿,完善后提交给主管部门。(4)由农业部质量监督管理局组织标委会评审后,标准。

2.2.2 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职能存在的问题 下面结合标准化的内在要求及管理职能的具体内容,对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制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表1),得出如下4条结论。

(1)政府机构与非政府机构的职能划分不明确。全国从上到下标准管理机构职能、定位存在重复或相互交叉的现象,无法对各级标准实施有效管理。

(2)标准的宣贯,监督等职能尚未建立。管理的部门及机制也未建立。

(3)从分析中发现,管理职能残缺,使得管理流程不连贯,没有形成闭环三角形;管理职能在实施中缺乏法律保障。

(4)标准实施缺乏制度保障。我国农业工程中有69项强制性的标准。强制性的标准就是技术法规,这成为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农业工程很多行业的发展尚处于不规范的阶段,配套的管理办法及法律法规还没有建立,强制性标准的执行还没有保障。

3 对完善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建议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已经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可以预计未来标准编制需求和数量将大幅度增加;标准化管理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具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体系框架还需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在管理机构设置及管理职能方面还存在缺失和空白。尤其是地方层面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管理机构设置处于空白是导致标准化管理职能难以履行的最根本原因。鉴于当前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工程建设标准的迫切需求,建议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完善工作要尽快启动,对此,主要提出以下三方面的建议。

3.1 编制农业工程温室建设标准体系并尽快

建立以国家、行业标准、协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为补充,从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及维护等全过程的配套的温室建设标准体系。同时,要加强标准制修订的管理,使得标准能够紧跟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3.2 健全标准化管理机构,明确政府与协会的职能分工

完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机构的设置。逐步形成国家、省、市(县)三级政府机构为主导,社会中介和企业自检为补充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实施的监管管理体系。积极筹建各农业工程专业门类的行业协会或在现有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农业工程分会下增设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等专业性机构或社会团体,起到对接政府与企业、生产与市场的作用。健全标准编制审批机制,成立农业工程建设标准技术委员会和标准化委员会。

3.3 健全标准实施及监督职能,切实推动标准应用

3.3.1 探索出多种途径大力提高标准应用水平 一是宣贯。加强标准培训宣传力度。调动各方积极性,对温室工程建设标准进行大力宣传和培训。遵循“谁制标、谁宣传、谁培训”的原则,每年定期组织编制人员到各地各单位进行标准应用的宣讲。例如,借鉴设施农机补贴、阳光工程的模式,由农业部、行业协会定期组织“农业工程建设标准的宣贯活动”。要充分发挥协会在标准编制和宣贯中的作用。二是监督抽查。三是建立温室建设申报、审批及备案制度,企业标准要在地方标准化管理部门进行备案。从而实现对温室经营者的市场准入和后续管理。与土地管理部门结合,开展不定期抽查,保障建设项目的有效运行,减少闲置、撂荒现象的发生。可先从由政府投资或政府补贴温室建设项目入手。

3.3.2 政府管理机构与行业协会的职能分工需进一步明确 在标准化工作中,行政审批与技术审查相分离;执法监督与宣贯培训相分离;引导行业协会及社会团体等非政府机构协助政府主管部门推动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宣贯培训、监督管理工作。例如,推荐性标准可以由行业协会来组织编制[7]。其中,“两会”成为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发展趋势的平台,标准研究与制定的组织平台以及标准应用的宣贯平台。

3.3.3 健全政府投资温室项目建设标准实施制度 健全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标准实施法律法规体系;实施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标准实施后评价机制;实行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标准实施主体各方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标准实施验收制度;建立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标准实施信息公示制度;建立政府投资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制度[8]。

3.4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确实保障标准有效实施

进一步完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法律法规,这是推动工程建设标准实施与监管工作开展的有力支撑。在整个建设市场中,各方主体之间所掌握的信息量、信息内容不相同,且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将进行一场多方博弈。在这些博弈过程中,单纯地依靠市场自身调节,很难会形成集体理性的结果,其结果更倾向于各单位选择有利于个体的行为。

农业标准化论文:提升农机标准化管理 助推现代化大农业发展

推进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重要标志。随着农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如何合理利用机械化设备做到不浪费、不误时、高效率的农业生产,是黑龙江省鹤山农场农业机械化管理关注的问题,不断的坚持实行农机标准化管理,并且达到了田间作业标准化,助推现代化大农业发展。

1.农机标准化管理的内涵

机车手在农业种植及收获均按照农机标准化作业,通过合理的组织安排标准化的管理手段,采用标准的机械工具,按照标准化的规范和恰当的农艺要求,严格执行各项作业规程,实现品质、适时、低耗、高效、安全的各项田间生产作业,较大限度地克服不利因素,并且利用气候土壤等有利因素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有力支持。

实行农机标准化管理是先进的农业生产措施和技术措施得以顺利实现的保障,是现代化农业生产向深度发展并且保障高效、高产、品质、农业生产的基础。

2.鹤山农场农机标准化管理采取的措施

2.1坚持加大更新换代力度,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农机基础建设是农机标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优惠政策扶持下,鹤山农场累计投入资金1.84亿元,引进了国际的数字遥感和信息化农业机械设备,主要有迪尔、凯斯、克拉斯等大型轮式拖拉机85台,大型联合收获机50台,自走式变量喷药机10台、进口自走式割晒机12台、自走式玉米摘棒机30台、经杂作物全程机械化种管收机具150台、GPS全球卫星定位和自动驾驶导航系统85套以及大型联合整地机、精密播种机等新型农机具1855台套,农机总动力5.2万千瓦。

2.2坚持信息化及远程控制管理,提高农机管理现代化水平

2010年至今,农场投入5120万元在场直地区建设了占地面积10.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88万平方米的农机管理服务中心。中心通过应用GPS卫星定位系统、GIS农田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农业网络化技术、农业多媒体技术,对农场的农业机械进行智能化管理,在农机信息中心管理人员通过视频远程遥控技术可完成机车的统一调度与指挥,通过大屏幕显示的信息实时监控机车的地理位置、作业速度、作业方式。

2.3坚持农机“六统一”管理,提高机务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鹤山农场农机工作坚持“六统一”管理, 即:统一管理、统一调动、统一供应、统一收费标准、统一验收、统一核算。 即,农机具统一停放在管理区农具场;农机具由管理区农机助理统一调动和安排作业;油料和零配件由农场物资部门统一供应;全场农业机械作业统一执行《鹤山农场农机作业收费标准》;全场建立质量检查验收制度,对农机作业的过程进行质量监控;管理区按季节对车组进行结算,机械作业纯收入年终一次结清。

2.4坚持农机标准化作业管理,提高农机作业质量

农机作业质量是关系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农场始终坚持农机、农艺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各作业项目的质量验收标准和操作规程,规范作业层次,严格执行农机作业质量验收制度和作业质量标准,加强农机作业质量监督检查,实现适时、品质、高效、低耗、安全作业。

2.5坚持推广应用农机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

为提高农场的经济效益和种植户的收入,增加科技含量,积极推广应用了农机新技术,为有机户服务。几年来,农场重点推广应用了原垄卡播和深施肥技术;收获机和拖拉机上用油料净化与节油设备 ;保护性耕作技术;各作物播种的立体施肥技术;玉米气吸式精量点播技术;青储饲料收获技术;小麦宽苗带改装;大豆深窄密平播等新技术。

3.鹤山农场在提高农机标准化管理方面的努力方向

只有不断强化管理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实现管理创新,才能使农机管理标准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3.1加大农机更新投入,适应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按照压麦豆、增玉扩经饲种植结构调整思路,坚持农机与农艺措施的有机结合,实现农机更新与耕作制度、农艺措施匹配。所以,要积极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加大农机更新投入,实现农机装备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同时,以现有的农机管理服务中心为载体,计划成立一个集农机管理、维修、配件供应、技术支持、市场开发于一体的现代化农机专业经营服务组织。

3.2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重点推广应用六大农机新技术:一是继续推广应用精密播种机械化技术;二是继续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重点是与大马力拖拉机配套的联合整地机,深松机,免耕播种机,实施好原垄卡种技术。三是继续应用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和GPS卫星定位导航技术,实现农机管理中心智能化管理和机车卫星导航作业的普及。四是玉米灭茬机械化技术。五是农作物秸秆还田与收集、打捆机械化技术;六是植保机械化技术,提高全场植保机械装备水平。

3.3加强人员管理,提高农机全员素质

从选人入手,选择思想进步,工作认真负责,工作积极性高的人员配备到农机队伍中。抓好农机人员培训工作。根据新机具的使用情况以及在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的举办各类农机培训班,提高农机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和驾驶操作技能。抓好农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全年不定期组织培训、学习,各管理区之间形成强烈的比、学、赶、帮、超氛围。

3.4加强农机作业管理,进行提高作业质量

具体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抓好农机田间作业方法的培训工作,增强作业人员驾驶操作技能、责任意识。二是狠抓农机田间作业标准的执行。农机作业过程坚持标准,代班领导要检查标准,种植户要验收标准。三是加大农机田间作业标准化考核力度,实行重奖、重罚。四是农机作业实行优机、优价政策。全年实行一、二类机车制度。五是理顺种植户和有机户服务与被服务之间关系。六是作业收入结算,由管理区统一按收费标准结算。

3.5坚持农机科技创新,大力推广农机化新技术

建立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积极推进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大专院技、科研单位和大型农机企业的优势,实行“产、学、研、推”相结合,提高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适应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需要。重点推广大农机十大技术,突出主要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加快新技术、新机具的研发和示范推广。

农业标准化论文:推进中小城镇农业标准化的措施

摘要 农业标准化是推动我国及时产业发展的关键,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却不是农业强国,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农业标准化程度低和科技含量低,因此要不断推进中小城镇农业标准化的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中小城镇农业标准化的概况,其次分析中小城镇农业标准化的现状,提出推进中小城镇农业标准化的措施。

关键词 中小城镇;农业标准化;现状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1-0104-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小城镇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中小城镇的崛起已经在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爆发了顽强的生命力,我国的广大农村和中小城镇正在进行着如火如荼的城市化道路,但是在城市化过程的推进中却忽略了农业标准化的发展,长此以往必将威胁着国人的粮食安全,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小城镇农业标准化研究,促进我国及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 中小城镇农业标准化概况

1.1 中小城镇农业标准化的内涵

中小城镇农业标准化是指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对农业生产进行技术和管理的创新,促进我国的农业生产走向规范化和统一化的轨道,通过进行以农业标准化项目带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研究,不断推进我国的中小城镇农业标准化。农业标准化的内涵十分的丰富。

一是农业标准化的宣传和推广,我国的中小城镇的农业标准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进行持续的宣传和推广,国家通过必要的宣传政策的推广,深入基层和深入农民中去进行农业标准化的宣传,让农民和中小城镇的居民深入我国的农业标准化的对策[1]。

二是农业标准化的制度化推进,中小城镇的农业标准化需要政策的支持,保障我国中小城镇农业标准化制度化的推进,不断明确我国中小城镇农业标准化的标准。我国的中小城镇农业标准化需要相关的农业标准化的法规和法律,让我国的中小城镇农业标准化走向法制化的轨道。我国的中小城镇的农业标准化需要农业标准化的检测标准,让全国的农业生产走向统一化的轨道。

1.2 中小城镇农业标准化的意义

中小城镇的农业标准化的意义十分的重大,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不高,主要从农产品种植的面积取胜,但是由于我国的人口数量众多,因此粮食还需要大量的依靠进口,需要不断推进中小城镇农业标准化。

一是中小城镇农业标准化有利于建设农业强国,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提高了对农业发展的要求,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十分的分散,不能形成统一化和规模化的生产,对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农业技术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要促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研究,通过中小城镇的农业标准化发展来建设农业强国。

二是中小城镇农业标准化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我国的农产品在科技进步的推进下品质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和国际保准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进行推进中小城镇的农业标准化研究,通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和农业生产法律的出台,让我国的农业生产不断的进步,通过农业检测标准的发展,促进我国的农产品质量的提升。

2 中小城镇农业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中小城镇农业标准化在上世纪才刚刚起步,因此我国的农业标准化的水平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小城镇农业标准化的问题突出。

一是我国的中小城镇的农业标准化制度欠缺。近几年我国对三农的重视力度得以提高,但是我国并没有专门的农业标准化的制度,因此农业标准化主要依靠宣传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推广,因此农业标准化并没有走向制度化的轨道,不利于农业标准化的推进。

二是我国的中小城镇农业标准化缺乏必要的农业标准,我国的农业标准化是以农业标准的完善为基础的,我国的农、林、牧、副、渔都需要标准的完善,不断促进我国农业标准化的推进,无论是农业的种子,还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都需要一定的标准,但是我国的相关农业标准并不完善。

三是我国的中小城镇农业标准化标准不统一,对标准的贯彻力度不足。中小城镇农业标准化标准并没有全国的统一性,而是地方结合本地实际进行标准的贯彻,同时农民对农业标准的贯彻力度不足,农民的生产意识十分的陈旧,他们对土地有自主经营的权利,因此农民倾向于自主生产。

3 中小城镇农业标准化措施

3.1 制度化推进

中小城镇的农业标准化需要制度化的推进,不断促进我国的农业标准化发展。一是推进中小城镇农业标准化管理制度,中小城镇的农业标准化需要相关的管理制度的完善,通过管理制度的规范促进中小城镇农业标准化的完善。二是推进中小城镇农业标准化组织制度,农业标准化的推进需要必要的人力支持和技术人才的引导,因此要通过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农业科技人才的组织管理,实现农业标准化的推进。

3.2 加大宣传

农民的农业标注化意识的推广是农业标准化推进的关键,因此需要进行必要的农业标准化的宣传。一是通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带动周边农户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和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农业标准化政策宣传的方式,走进中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对农业标准化知识和政策进行普及,不断提高农民的农业标准化知识和水平。二是通过新闻媒体和报刊杂志的宣传,让农业标准化发展的政策深入人心,不断扩大农业标准化的应用。在群社会形成重视中小城镇农业标准化的社会氛围。

3.3 加大标准推广

农业标准化的推进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需要必要的监管和农业标准的完善。一是对农业标准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不断的完善,将农业标准化的覆盖面和覆盖范围进行拓展,促进农业标准化的推进。二是政府通过对农业标准化进行实验基地研究的方式,对农业标准化的实验和农业标准化的技术标准进行完善,促进中小城镇的农业标准化的推广和应用。三是促进农业标准化的与时俱进,我国的中小城镇的农业标准化推进要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变革,不断吸收新技术的成果,促进农业标准的绿色化和无害化发展。

4 结论

推进中小城镇的农业标准化发展需要研究我国中小城镇农业标准化的基本国情,摸清我国农业的基本家底,不断促进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业标准化的与时俱进,保障及时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的切实发挥。

农业标准化论文:泾县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 分析了泾县农业标准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对策,以期为推进农业标准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安徽泾县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323-01

实施农业标准化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提,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是促进农业增效、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泾县在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过程中,取得了长足发展。

1 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

1.1 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截至2013年,全县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6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7家。裴顿食品、鑫源茧丝绸、中徽茶业、天丰粮业、汀溪兰香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实力和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带动农户近2.7万户,带动农民增收2.06亿元。

1.2 品牌创建进一步增强

全县已获得农业“三品”认证的产品达43个。获得ISO等质量、环境体系认证企业有37家。全县农产品中已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著名商标10个。获安徽名牌产品6个、安徽名牌农产品3个。通过品牌创建极大提高了泾县农产品信誉度和竞争力,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品位。

1.3 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推进

依托龙头企业,围绕特色优势农产品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县已建立无公害蔬菜、水稻、茶叶、竹笋和绿色、有机食品等各类标准化示范基地2.7万hm2。已制定各项农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29项,建立了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省级示范区6个。其中茶叶、水稻生产基地成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

1.4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始起步

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一批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开始出现,至2013年,全县累计批准成立专业合作社90余家,农民经纪人队伍也发展迅速。专业合作社及农民经纪人联接了基地、农户与市场,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不断促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与产业化发展。

2 农业标准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标准化意识不强

由于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意义未被广泛认识,许多农业发展项目还处于初级阶段,并且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受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不少农民对农业标准化还不了解,主动参与的意识不强,因此大多数农产品都只是初级产品。

2.2 农业标准化投入不足

近年来,泾县虽然加大了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力度,制定了鼓励措施,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经费保障,导致发展缓慢。一些农业合作社受经济实力制约,难以承受农业标准化的经费需求,限制了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发展。标准的实施缺乏有效的配套措施,从而导致难以落实到位[1-2]。

2.3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民与企业、企业与中介组织缺乏紧密联接。且由于农民经纪人文化水平均为高中以下,综合素质不高。加之销售渠道不畅导致的丰产不丰收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实行农业产业化的热情。

3 发展对策

3.1 建立健全农业质量保障体系

要把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农业标准研制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品牌建设、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等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体系。积极引导农产品企业、农业基地与农产品市场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点。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的职能作用,同时强化质检培训,加强检验过程监控,形成健全的全程标准指标体系。

3.2 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要严格根据绿色无公害食品标准进行生产,通过示范基地使农民掌握农业标准化生产模式,依托示范基地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龙头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农民建立农业标准化种养基地提供帮助。农业技术人员应积极参与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

3.3 推行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模式

积极引导和规范“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基地”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大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逐步形成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带;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按行业进行联合,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实施[3-4]。

3.4 增强标准化意识

农业标准化的实施需要生产者、经营者、服务者、消费者和组织管理者的共同参与。政府要统一协调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职责及相应经费,完善农业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加强农业标准化技术的系统培训,使农业标准化技术切实在农业标准化推广中发挥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农业标准化宣传,形成积极广泛地实施农业标准化的良好氛围[5-6]。

3.5 加强社会化服务

充分发挥各种媒体和电子网络的作用,以开放共享的形式,积极开展农产品加工信息服务,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拓宽企业信息收集和渠道。按照“企业创办、市场运作、政府扶持”的原则,把生产同类农产品的加工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大户组织起来,组建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各类中介组织,加强规范管理。

农业标准化论文:浅析四川农业标准化的发展与思考

摘 要:实施农业标准化是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重要措施。面对四川农业发展产业化程度不高、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的现实问题,推行农业标准化即是搭建了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之间的桥梁,而通过科学化、标准化的生产与管理,也将更有利于推动四川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标准体系;特色农业;产品质量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推进,从农业生产的现状来看,广泛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提高各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已成为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是对于四川农业发展而言,在产业化程度不高、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的条件下,推行农业标准化正是促进农业生产模式向集约化、科学化和现代化转变,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并形成特色农业的关键环节。

农业标准化是指按照“统一、简化、选优”的原则,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①通俗而言,就是通过实施标准,把农田当作生产车间统一规划管理,把农民当作工人统一规范生产行为,把农产品当作工业产品统一质量指标并作相应的检测和评定,从而实现农业的品质高效和产业化发展。从国际上看,农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西欧、美国、澳大利亚及台湾等,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早,水平较高,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处于优势地位;从国内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已经起步,如上海、天津、山东、福建等地,在无公害农产品,具有原产地特征的特色农产品等方面,已逐步形成标准体系和推广、检测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业品牌战略的推进,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因此,标准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而建立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也已经成为了四川省各级政府在推行农业标准化时所关注的主要内容之一。

1 推行农业标准化是四川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手段

实施农业标准化是连接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的桥梁,也是联系农业科研单位与乡镇农户的纽带。只有把农业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技术规范地传授给农民,才能有效地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实现农业经济结构的转变,并更好的以四川省各地区的特色资源为依托,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品质农产品,进而推动各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

再从四川省实施农业标准化的特点来看,由于全省各地区之间的气候、土壤、水质条件和光热资源都相差甚远,所以农业标准的制定必须因地制宜。制定与地方资源特点相适应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不仅有利于科学组织生产,通过实施标准,还能够有效地规范农民的生产行为,在打破传统农业分散经营模式的同时,还能更好地保持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

2 四川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四川省的农业生产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我们仍然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这些进步都是在传统的小农经济基础上的改进,与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科技含量不高,先进技术的推广运用机制缺失。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相比较,四川省的农业生产整体均存在科技含量不高,品种引进复杂的问题。而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正是农业生产模式缺乏应有的科学性与针对性。若农业生产不能实现因地制宜,将会直接影响农业科技和实用先进技术的及时传授,进而也会致使农业生产在长时间内都无法形成先进、科学的推广运用机制。

2.2 各地区的资源优势难以发挥,农产品品牌缺乏。一直以来,四川省各个地区的农产品生产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都比较突出,而这也就导致了在农产品市场中将缺少适销对路、品质优价的农产品。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农业先进科技的及时指导,各地区的资源优势便难以发挥,而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各地区特色农业的形成,也直接影响了各地区科学打造市场知名度高且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品牌。

2.3 农业生产方式相对滞后,不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农业生产需要先进科技的指导,不仅是为了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更是为了通过实用的先进科技来规范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最终目的。强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强调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四川省农业生产由于缺少统一的耕作制度,不仅使集约化经营模式难以成型,也使得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土壤、水质及农作物的污染行为难以被约束。

3 加强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和措施

3.1 坚持原则,明确工作思路,落实农业标准化工作。实施农业标准化,是推进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需要。②因此,必须从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增强抓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首先要坚持“政府引导,面向市场,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统筹规划,分步实现”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引导和组织作用,加强统筹规划,确保农业标准化工作落到实处。其次,要坚持市场导向,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采取“公司+科技(标准)+农户+市场”的模式,逐步形成企业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的机制,生产出适应市场需求且品质优良的农产品。此外,要从四川省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突出各地区资源优势的转化,促进特色农业的形成,有序地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

3.2 因地制宜制定标准,建立和完善四川农业标准体系。农业标准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前提和基础,农业、科技和质量监督部门要紧密配合,集中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的力量,成立农业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和课题组,从四川省农业生产的实际出发,突出各地区特色,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一批符合四川省农业生产特点,适应市场需要,具有发展前景的农业标准,尽快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农业标准体系。农业标准的制定,必须结合四川省各个地区独特的农业资源和气候、光热、水质、土壤条件,突出资源优势的转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多功能生态农业,积极开发无公害蔬菜水果、绿色食品和高附加值品质农产品,切实增加农业收入,满足消费者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此外,还要不断扩大农业标准化的覆盖面,使农业标准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延伸,向农林牧副渔及贮藏、运输、加工各个领域拓展,逐步建立起科学配套的农业标准体系。

3.3 培育、扶持名牌,以示范区带动农业标准的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只有地传授给农民,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然而,农民的认识并非在短时间内就能得到迅速提升,要强化农业标准的贯彻实施,必须要发挥农业标准在产业模式转型过程中的引导带动作用,让农民真正融入标准化。同时,农业部门、各级政府要在质监、科技等部门的配合下,把农业标准的推广实施工作放在首要位置。要以培育、扶持特色名牌农产品,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为重点,制定推进计划,选准开发项目,完善配套标准,建立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的作用,以实实在在的成果和效益启发和带动农民群众。此外,在创建示范区和实施农业标准的工作中,要加大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采取科普宣传,技术培训等措施提高农民的标准化意识,增强农民科学应用标准的能力。

3.4 建立监测体系是确保农业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核心工作。地理环境条件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基础。其基本条件要达到远离污染源、无气体污染、无水质污染、无土壤污染,符合农产品生长发育的基本要求。③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旨在对建立完善的农业监测体系提出与国际惯例和通行准则接轨的具体要求,以求能通过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过程的监测,确保农产品质量的达标。为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不仅要从各地区实际出发,依托现有的质量监测机构及其他技术机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增加必要的设备和手段,还应协调完善生态环境监测和预警系统,有针对性的对农田环境质量和农畜产品质量进行检测与治理。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财政扶持,确保标准编制、推广实施和监测检验等各项工作能协调配合并顺利推进,为促进四川省农业的跨越式发展,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农业标准化发展水平的差距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业标准化论文:农业标准化对农业经济影响机理分析

摘要:农业标准化生产方式与工业、企业标准化原理一致,是这些原理在农业领域内的具体应用。农产品有着极大的市场,有市场必然有竞争,没有产品标准则难以衡量质量的高低,农业标准化实施后,也会极大的降低交易成本、强化规模效应。因而,提高国家农产品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本文重点介绍了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评价范围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后又介绍了农业标准化对农业、企业、农产品和社会整体效益的经济影响。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 企业 经济影响

引言

经过多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体制和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目前已经逐步成为农副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结构等正在不断提高。目前影响农业向前发展的不仅是资源约束,还增加了市场需求等因素,为了适应农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需加快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提高标准化水平及农业标准化的建设。目前国际产品进出口标准不断提高,为了扩展国际市场及不断提高的国际化标准水平,需尽快提高我国的农产品标准化程度,加快推进我国的农业标准化进程。

一、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评价范围

农业标准化的特点有:1)由整个农业标准化管理系统来实现农业标准化功能。2)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生态、社会、技术等效果。3)直接受益人员为农业、农村、农名,但纵观全局,受益的是全社会人员。

标准化评价指标常分为三类,即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指标。1)经济效益指标,这指标用来反映农业标准化带来的经济效果时,指标有农产品质量的增高而引起的农民收入增加幅度,劳动生产率的大小,单位耕地劳动力数量及节约的成本额度等。这些指标通过未采用农业标准化时的经济效益与采用农业标准化后的经济效益计算得出。2)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常用劳动力供养的人数、劳动者素质提高程度、农产品的商品化率等能够反映农业标准化带来的社会效果的指标。3)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一般使用植物光能利用率、农药利用率或化肥投入量等指标评价农业标准化的生态效果。

农业标准化促进了农业的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对经济的影响。因此,对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评价方法及内容类似科技进步的提高对经济影响的评价。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评价主要有标准化程度的评价,即特定环境下标准的适合程度评价及农业标准化过程中的科技成分;农业标准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评价,即农业标准化生产方式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增加程度等。

农业标准化生产方式并非像工业标准化生产方式一样可以为企业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增长。农业标准只有在具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才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的增长。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的标准无疑为经济效益的增加。因此,评价农业标准化生产方式带来的经济效应不仅可以从技术标准的提高对市场竞争力、经济增长等外,社会效应评价还可以从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就业量及未就业量、社会总体进步、科技水平提高及等方面评价。比如农业科技水平标准对农业技术水平进步的作用及影响评价;农业技术标准的广泛推广应用是否能够促进和提高农业技术创新水平,是否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或是否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以改善就业率,或改善生态环境等效应。

二、衡量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主要影响因素

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中,农业标准化过程中所包含的产业范围很多,标准化内容广泛,大量影响因素及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因素使得评价结果很难达成,评价率也很难保障。

首先,为农业标准化影响的综合经济效应。农业标准化的经济效是各项农业技术标准综合实施和影响的结果。各项技术标准也许相互促进,也许相互抑制,即可能综合实施后引起的经济效应的总体提高优于单个技术标准实施引起的经济效益的简单加总,使得综合影响效果低于单项标准影响效果。因此,评价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时候,必须知道评价对象是综合技术标准实施带来的总体经济效应还是单项技术标准所带来的经济效应。

其次,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具有不稳定性。农业生产中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受自然条件和环境的影响较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故农业标准化带来的经济效应常表现出不稳定性。没有的效果良好的实施方案,因为的方案只能在一定环境下得出,换个环境或者环境发生变化便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只有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才能很好的评价经济效应。

另外,农业标准经济效应具有连续性。选择和培育新品种时,选择当前作物中特性好、良、技术标准或者质量标准达标的品种作为候选新品种。只有当有其他品种的质量指标如产量、抗虫病性、抗旱性、抗寒性等特性超过目前的候选新品种才能通过审批成为新品种,继而淘汰旧品种。因此,候选新品种的质量直接影响了新品种的质量要求,其他指标如有机肥、土壤改良等都有技术持续效应。同时,作用时期也需明确。

,标准化经济效应较多。按技术标准的特性,可以分为产品质量标准化和生产技术标准化的经济效应。产品质量标准的实施通过贯彻生产标准间接产生经济效应而不直接产生经济效应。按其范围划分为不同层次的标准,即区域、企业和国家各级别的农业标准。评价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时,要界定评价标准化效应的类型。

三、对农业、企业、农产品和社会整体效益的经济影响

对于对农业投入品需求大的农户来说,一方面企业单位产品成本降低,投入品市场价格应该有相应的降低,使得农户获取农资的生产成本降低。另一方面,有了农业生产资料的技术标准,方便农户对农资产品的选择和购买可以节约农户搜寻农资产品的成本,使得农户购买农资产品交易成本降低,质量得到保障。因此,通过农业标准化,可以加速农业科学技术有效转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农业标准化提高了农户、企业之间市场信息透明性。企业从农户手中购买农产品后,按照市场需要层次,可以对农产品进行商品化处理后,以低质量标准和其他等级标准满足不同市场需求,销售到终端市场。因此,由于以技术标准为载体,连结企业、消费者、农户利益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避免了市场信息不透明性,提高市场交易效率。

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标准是一种外生的贸易限制措施,出口国常因进口国制定或修改新的标准而遭遇出口受阻。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出口国的农产品达到目标市场新技术标准的要求, 进口国消费者对该产品的信任将大大提高, 产品将很容易进入目标市场。这充分说明了技术标准对农产品国际贸易具有双重作用。进口国或发达国家制定新的农产品安全标准,从长期和短期看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不同的经济效应

规范投入品,避免投入品过度滥用,使得生产成本得以控制;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规范化生产,提高市场流通效率,保障市场中流通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市场交易力;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农业标准化的过程也是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一个良性循环过程。因此,农业标准化将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产生巨大社会效益。

四、总结

农业标准化原理表明了农业标准制定和实施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介绍了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重点介绍了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评价内容及方法。农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农业技术进步,因此,本文衡量了农业技术进步方法来评价农业技术标准的经济效应,介绍了农业标准化对农业、企业、农产品和社会整体效益的经济影响。

农业标准化论文:大力提升农户素质,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8-01-01

在当前分户经营的体制下,农户不仅是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更是推进标准化实施的主体力量。能否调动农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直接关系到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成败。通过总结和解剖有关县(市)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做法,感觉到发挥好农户在标准化基地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必须把握好五个环节

一、大力开展农户标准化培训

现阶段,农业生产经营仍然以一家一户为主,这就决定了标准化实施必须以每个农户为切入点,从一家一户抓起。因此,推进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首先就要搞好技术标准培训,确保每个农户都有一个善经营、懂标准的“明白人”。从全省各地经验看,就是要做到“三化”。一是标准制订化。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必须首先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标准体系。近年来,按照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要求,全省已制定各类技术操作规程86个,并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颁布实施。这些标准主要涉及到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水果蔬菜等优势农产品20多种,基本涵盖了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各个领域,为标准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标准细则“乡土化”。实施和推进标准化,还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接受能力,每项标准都能让农户能看懂,能学会,能会用。各地注意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和《绿色食品专用生产资料推荐管理办法》,紧密结合各地实际,研究制订了操作性强的绿色食品生资管理和使用制度,如“明白纸”、“操作历”,并与推荐使用、禁止使用的投入品清单和绿色食品原料生产技术要点等资料一并下发到基地乡镇、村和农户,要求各基地单元必须按照规程和质量标准严格组织生产。做到什么投入品产品可用、什么生资不能用,以及怎么用,用多少,农户一看就清楚、就明白,易懂宜记,方便适用。三是培训形式多样化。为确保技术规程的入户率和到位率,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以“实施主推技术、推广主导品种、农民主体培训和实施标准化”为主要内容的“三主一化”培训,切实提高基地农户科技素质。每年春耕前全省基地培训农民200多万人次,做到每户都有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明白人。在基地春耕整地、播种、水稻大棚育秧等关键环节,采取召开现场会、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推进工作,总结推广各级各类典型,以点带面,促进整体上水平。认真抓好基地示范村、示范户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引导功能,做给农民看,引领农民干,确保标准化实施。

二、切实强化各项服务

加快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确保标准化落实效果,其中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农户得到实惠,直接体验到多方位和全程化的品质服务。当前,各级各类组织对基地农户的服务,主要体现在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生产技术、产品销售等方面,并通过不断强化服务引导农户自觉落实标准化。从一些经验看,主要体现在“三个做到”:一是做到“五必须”。为调动农户落实标准的积极性,在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中,各地普遍采取了“五统一”措施,及即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肥药品种和施用标准、统一进行科技培训、统一印发科技信息生产资料和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统一协调大型农机具、农用物资、贷款。特别是一些有实力的合作社、龙头企业还采取“五必须”的措施,不断强化对基地农户的服务,即。必须优惠供应种肥、必须做好全程服务、必须做好监督检查、必须如实填写生产档案、必须兑现订单。同时,还通过“五必须”措施对双方的责权利做出规定,使各方形成利益共同体,确保了标准实施和落实。二是做到“六个免”。一些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十分注意“反哺”基地农户,特别是落实标准化过程中,免费为农户提供各项服务,切实激发了他们学标准、用标准的主动性。如:黑龙江孙斌鸿源农业开发集团就采取“六个免”的办法,即免费进行科技培训、免费印发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免费咨询、免费进行技术指导、免费进行病虫草害防治、免费协调农机具秧苗和贷款,基地标准化到位率在90%以上,核心区达到。三是做到“七个有”。有的企业在标准化基地建设中,还采取“科学技术有人教,生产资料有人供、种植方案有人发、病虫草害有人防治、日常种管有人指导、生产困难有人帮赊、秋后余粮有人收”的“七个有”措施,为基地和农户提供全过程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系列化服务。有的企业还实行低保价(随行就市上不封顶,每市斤高于市场一定金额)等措施,把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视为自己的切身利益,不仅较大限度地保护了基地和农户利益,更重要的是促进标准化实施和落实。

三、大力加强制度建设

搞好标准化推进和落实,制定和严格执行制度非常关键。从各地实践看,主要做到“三个建立”。一是建立农户生产管理手册制度。全省普遍按照基地农户“户有种植卡,村、乡、县有生产登记簿,乡、县有基地分布图”的模式进行统一管理,种植卡和登记簿按生产实际认真详实的填写,农户种植卡一份,由村技术员负责收回并保管,生产登记簿一式三份,村、乡、县各一份,分级保管归档立卷,用作生产过程和农产品质量追溯的查询。去年,全省还统一印制《生产管理手册》,进一步规范了基地农户管理。二是建立农户联保制度。重点是在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实行质量责任联保。主要内容就是以若干农户为一个单元,每个农户不仅要对自己是否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负责,也对单元其他农户是佛严格执行标准承担一定的责任。通过这种责任联保的方式,使基地户与户之间,能够做到相互监督,相互学习,相互提升,进而形成一种诚信生产,按照标准生产的良好氛围,切实促进了绿色食品标准的实施和落实。三是建立监管制度。具体做到“五管”:即市场监管,主要是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对基地投入品市场进行监督检查,把好投入关。执法监管,由各地监管大队对生资市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进行检查监管,及时查处问题。技术监管,由技术部门对生产者进行培训,对生产全过程进行跟踪指导和服务。网络监管,由各市、县农委(绿办)对生产、基地、企业、生资业户、投入品等建立电子档案,实行微机化管理。检测监管,由部级和省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对基地的生产环境、原料和产品适时监控,确保农作物质量安全。

四、切实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

实践证明:在推进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中,好的经营机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必须大力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建立和完善经营机制作为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有效措施,切实抓好。从各地经验看,一是以合作化促进标准化。农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规模较大、集约化程度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有利于促进标准化的实施。近年来,各地注意运用政策吸引,效益激励和典型示范等措施,积极引导各类新型经营组织进入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初步统计,全省进入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超过2000个,经营面积700多万亩,占基地面积的12.9%。二是以规模化带动标准化。适度的规模化,不仅有利于提升标准化的实施水平,而且也有利于降低标准化的实施成本。在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耕地向种田能手和标准化生产大户集中,全省标准化生产基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700多万亩,占基地耕地总面积的17.5%。三是以农机化提升标准化。围绕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引导农户不断加大农机化建设力度,几年来全省基地购进国内外先进的现代化农机具设备7000多台套,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1300多个、建设绿色食品科技园区和示范区9个、培育农机大户2000多户,有效提高了标准化生产水平。

五、大力升农民综合素质

从根本上解决好标准化推进中的各种问题,关键还在于提高广大农户的素质,培养一批有理想、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各地注意把推进标准化同开展文明村建设,普法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不断提升农户的综合素质,全方面启动基地农户推进标准化的自觉性。主要是注意抓好三个方面。一是重点抓好乡村文明建设。各地以开展新农村、新设施、新环境、新风尚活动为主要载体,积极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艺、体育、节庆民俗及电影放映等文体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求知求乐、陶冶情操,自觉受到教育,让健康向上的现代文明深入农村千家万户,进而提升农户的文明素质。二是突出抓好农户诚信教育。通过农村文化室、有线广播多种形式,引导基地农户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结合起来,在种养殖生产过程中,自觉讲诚信,并勇于反对周围和身边的各种非诚信行为,努力在广大农村特别是基地创造一种诚信至上的文化氛围,从而切实提升基地标准化水平。三是切实强化《村规民约》建设。另一方面,把标准化纳入“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一些地方注意从强化农民主动参与标准化生产入手,通过细化和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农户管理规章制度,组织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等等活动,运用激励和制约手段,引导农户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讲诚信、讲道德,切实增强农民的荣誉感和上进心,牢固树立按照标准使用绿色食品生资为荣,不按照标准使用为耻的荣辱观。

农业标准化论文:农业生产中的农机标准化研究

摘要:农机标准化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很大,不仅能保障生产,还能让相关管理内容更加具象、更加完善。从农机设备、技术、工作能力、作业水平等四个角度分析农机标准化,其优化、维护效果不言而喻。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企业已纷纷引入农机标准化管理体系,并将其作为核心管理模式,不断创新、研发。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农业生产中的农机标准化内容,深度解析农机标准化在生产中的切实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农业生产;农机标准化;研究与分析

前言: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尤其是对于以农业发展为主的我国。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其生产水平、质量、效率也正逐步提高。要想迎合蓬勃发展的实体产业,管理模式和体系也必须在不断改革中谋求创新发展。

一、农机标准化管理

1.1理论概述

农机标准化管理是指将农业生产工序演变成有序、有组织、有安排、有操作规范的工作任务,利用管理手段,将工作任务平均分配给多个工作小组,让多个团队共同协理农业生产、机械设备维修与养护、生产技术研发和创新、生产投资成本核算、工作团队建设、安全监理等多项管理内容。通过合理安排、组织得到的生产任务既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又能规范、恰当的发挥农艺要求的作用。

1.2农机标准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因为田间工作任务重、不利生产环境多,所以农作物在生长时的变化形态复杂,必须依靠管理、技术、监督等手段,促进有利因素的深层次影响,屏蔽不良因素的干扰内容。先进生产技术、科学的管理措施是农机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在双向影响环境中,农业生产者不仅能够有效的将农机生产内容分配到各工作团队中去,还能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创建利益销售链条。由此可见,农机标准化管理系统的效益、收益特点鲜明。

二、基于农机标准化特点分析优化策略

2.1农机标准化特点

2.1.1规范能力

在标准化管理中,任何机械设备、农用工具都要进行严格审查,如根据使用寿命测评工具的性能、质量检验、性能测试等。新研发的生产技术亦是如此,必须要选择示范样田,小面积、小规模使用该项技术,待确定效果影响后,再大量引入该项技术。因此,无论是设备管理,还是技术管理,农机标准化管理系统的规范标准非常明确,其约束能力很强。

2.1.2可行性强

面对农业生产,农机标准化管理系统的管理任务复杂、对象多元,单一、传统的管理内容根本无法应对不断变化的生产环境。为此,在若干要素(设备、人力资源、生产原料、技术)组成的管理内容中,每个项目既保持独立,又相互关联。

2.1.3法制保护

《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农机标准化管理规范》是国家政府颁布的有关农业生产管理的政策文献,从内容上看,二部文献都注重强调了农业机械、农业生产管理的重要性,并设立了相关约束条例。从管理的强制性上看,农业标准化内容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任何组织、个人都不能侵犯,擅自扰乱管理体系中的任何工作。

2.2优化农机标准化管理措施

2.2.1农机设施使用标准化

农用机械设备性能不断革新、融合,在综合发展环境下,高效、多元功能性的农机设施已引入现代农业生产工作。因此,农机标准化管理系统应充分发挥农机设施优势,合理分配生产任务,将设备的工作内容制成工作日志,每天的生产任务、每个生产周期的生产任务都应明确规定,并设置约束条件,如工期收缩量、工作规范、工作质量检测内容等。这样一来,从事农业生产的管理者、工作者便都可以找到工作方向,沿着正确的发展道路,落实工作。

2.2.2责任到个人

“赏罚分明”是任何产业、企业管理系统都要遵循的不二法则,有纪律、有组织、定责任、有赏罚的管理模式,会弱化工作人员、管理者的随意性心态,让他们摒弃错误的工作管理观念,认真、到位的完成每项分配任务。在事事有准则,人人有约束的环境下,农机建设的发展空间会被进一步发达,人力资源的发展潜能也会得到更深层次的挖掘。

2.2.3技术质量标准化

机械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会出现老化、生锈、磨损等一系列问题,由于设备直接影响生产,所以为维护农业生产质量,保障生产水平,不仅要定期、准时的进行机械设备维修,还必须将技术审核工作落实到实处。一方面,设定设备维修、技术检验工作计划,对每个作业周期的工作内容、检修方法、验收制度进行规范,每个工作都要有专人负责进行结果验收;另一方面,要按照具体的技术要求,设置生产技术,适当调节生产计划成本,以满足特定生产内容、管理项目的工作需要。

2.2.4做好农机服务

统一作业不断能够为指挥系统创建一个规范的作业规程,还能使调配工作变得更加合理、科学。为此,农机标准化管理系统还应创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机服务网络,将收费标准、结算规程、管理内容、作业质量验收标准等内容放在体系中,以方面各管理部门协调管理,适当调节工作任务。

结论:通过上文对农机标准化管理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可知,农机标准化管理系统的能动性很强,现实效益收益高,具有非常显著的发展价值。从表面上看,农业标准化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一个规范的工作体系,将所有工作项目融合在统一的体制当中,进行集约管理。其实不然,从细化内容上分析,农机标准化管理体系成功的将农业生产内容转变为生产作业,利用工艺、技术、管理等生产优势,实现“物尽其值,人尽其用”的生产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