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农业信息化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农业信息化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业信息化论文

农业信息化论文:调研文章贫困山区农业信息化思考

农业信息化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工具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自动化和生产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过程。它通过信息和知识及时、、有效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把农业信息及时地传达到农民手中,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农业信息化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其内涵至少应该包括以下方面:农业经营信息化、农业市场信息化、农业科技信息化、农业环境信息化、农民生活信息化。显然,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尤其是贫困山区农业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农业信息化对贫困山区农业发展的影响

由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规律,贫困山区大多还处于信息化起步阶段。信息化建设进程十分迟缓,信息化水平相当低,农业信息市场供给和需求严重不足,信息渠道不畅,对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缺乏统一管理和高层规划,加之小农经济传统意识的作用,使得原本分散起步的研究项目中还有不少是重复性的工作,既浪费了资源,也破坏了信息技术应用和推广工作的连续性。因此,农业信息化对贫困山区农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⒈农业信息化将推动贫困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贫困山区基础差、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一方面由于农业技术落后,农业对自然生物过程、土地、气候等自然因子的依赖性较强;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对森林、植被、土地的过度使用,许多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缺水,自然灾害频繁,甚至形成荒漠、荒山,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十分艰难。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将为贫困山区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人们更加重视各种农业技术信息和经济信息的作用,设法减轻农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降低农业再生产的自然风险;还可以减少农业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使农业系统的可控性增强,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⒉农业信息化将提高贫困山区农业生产力水平。信息技术不仅自身形成强大的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日益向传统产业部门渗透,使得这些部门的技术、结构、组织方式以及生产力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信息化将改变贫困山区农业科研的方式方法,大大缩短农业科研的周期,尽快实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成果的推广和普及。信息和知识在贫困山区的运用,将极大地增强农民信息意识,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自身素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⒊农业信息化将变革贫困山区农业经营方式。在贫困山区,农业是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经营管理方式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管理方式,农业企业组织方式大多是集体合作或家族式的组织方式。随着农业信息化的推进,农业系统除作为物质生产部门之外,加工、贸易、观赏、服务、环保等复合性功能将会越来越多,农业生产结构也趋向多元化。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得人们收集、处理和使用信息的流程缩短,使企业的资本周转速度普遍提高,“信息(知识)——技术——市场”的链条变得越来越短,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改善农业就业结构,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⒋农业信息化将拓展贫困山区农产品交易市场。贫困山区地处偏僻边远,区位优势较差,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业基础薄弱。农民迫切需要知道各种农产品的需求量、供应量,应当种什么,怎么种,养什么,怎么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造就的网络体系,能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的信息,极大地扩大传统农产品的销售规模和交易范围,加快贫困山区农产品交易的频率和速度,降低其销售成本,有效地弥补地理位置、交通和通信所带来的劣势。从而,引导农民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农业结构,培育、推广优良品种,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拓展农产品交易市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贫困山区农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贫困山区的农业信息化程度还很低,尤其是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据了解,贫困山区农民主要通过看电视获取生产经营方面的信息,居及时位;听收音机获取信息的,居第二位;亲友传递取得信息的,占第三位;其它农业组织提供信息的,占第四位;网络获取传递信息的居。这种原始落后的信息交流方式和缓慢的信息传递速度,使不少信息丧失了时效性。从而,严重地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⒈农业信息化重视不够。贫困山区的一些政府部门的工作思路和思维方式存在问题,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差,经济困难,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互联网、信息化与当地政府部门、基层干部、群众相距甚远。基层干部绝大部分不懂电脑操作,更不知怎么上互联网,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服务体系基本上还是空白。从而,形成农业信息化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

⒉农业信息网络不发达。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市场发育的基本条件落后,信息传递速度慢,交互性差,信息内容单调,信息产品和技术的实用性差,使信息失去时效性,失去价值。

⒊信息技术人才相对缺乏。农民自身素质偏低,缺乏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科学技术的高级人才。在 计算机应用上,人才培养落后,信息标准不统一,信息网络不健全,高新技术开发不力,成果推广力度不够等。

⒋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贫困地区农民收入较低,获取信息的成本偏高,农户经营规模对信息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收益空间的制约,信息咨询服务滞后,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科研、教学和管理对信息的需求。

二、加快贫困山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世纪是信息经济的时代,信息化正在逐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是贫困山区加快发展的路径选择,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亦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要实现农业信息化,必须切实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⒈明确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牢固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实施“信息兴农”战略。要加强对农民信息知识的普及,扩大农民对信息的需求,使之真正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效益,只有掌握完备的农业信息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针对农业信息的公共特性和广大农村还不具备农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政府应承担起农业信息化的责任,对农业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加快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开发,提高农业信息处理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大力开发高质量的农业信息资源,加强农业动态信息的收集,做好预测,增加信息的有效供给。

⒉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集中、统一、规范、效能”的原则,集中建设统一兼容、资源共享、高效适用的各级网络中枢平台环境,形成全国统一、规范、畅通的信息网络体系。一是建设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网络中枢平台,完善配套相应的网络和计算机硬件设备,开发配套各级中枢平台上下贯通、统一兼容的运行软件,建立网络集中管理和安全系统。二是依托国家公共通讯设施,建设高效畅通的农业信息传输通道,实现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省、地(市)、县三级信息网络为辅助的计算机网络。贫困山区农业生产水平落后,农民素质较差,收入较低,让农民购买计算机上网是不现实的。因此,应在广大农村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和通讯工程,通过农民乐于接受的媒介形式普及农业科技,传播市场信息,尤其要加强有线电视网络和电话线铺设以及自动程控交换机的建设工作,使农民将来可以通过有线电视同轴电缆或电话线上网。

⒊开展电脑网络普及教育。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在贫困山区任重道远,网络距离农民还有漫长而崎岖的路要走。当务之急是电脑应用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教育和推广。一是建立地方性的电脑网络实用技术培训中心。面向社会多办实事,开展多层次、社会化的互联网知识技术的教育,提高人们的信息意识和网络技术素质。二是继续抓好在职干部的计算机操作培训。培训乡镇、村信息站的信息员,有了信息站与信息员,信息的收集与问题就可解决。让电脑和网络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三是抓好基层政府上网工程。以图、文、声、像的形式及时、生动地向农民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有效地指导农民科学种田,适应了我国农村信息用户的知识水平,变农民适应技术为技术适应农民,提高了农民对农业高科技信息的接受程度和吸收水平。只要坚持下去,打好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基础,让网络走进农村,让信息服务农民,就会使信息产生巨大的财富。

⒋建立农村信息服务市场。推进农业信息化,使农业信息产业能够被充分发挥和利用,其前提是把利用网络信息指导农民生产经营作为突破口,建立农村信息服务市场。一是创办信息载体。要创办农业信息网、广播电台、报刊,以无偿或微利形式向广提供农业信息,以改变当前农民获取农业的现状。二是开展信息咨询业务。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原始农业信息进行深度加工,为农民选择项目提供咨询性意见,或接受农民委托,进行市场调查,为其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三是积极发展农业信息社会服务机构。充分发挥信息服务机构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传输专业优势,促进农业信息市场发育。四是要加法制建设,坚决制止信息垄断,打击虚假信息,增强信息的性、真实性、充分性。

总之,贫困山区农业信息化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发育和成长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信息化。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努力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贫困山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升和改进我国农业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农业的跨跃式发展。

农业信息化论文:推进农业信息化构建和谐社会

推进农业信息化构建和谐社会×月×日,以“推动农业信息化,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20__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给大会发来贺信。本次大会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农业部、信息产业部、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计算机报社承办。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出席了高峰论坛并发表演讲。参加本次大会的还有各级政府官员、企业界工商界人士以及著名专家学者3000多人次。以下为×××发言全文:各位代表,同志们,朋友们:今天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农业部、信息产业部、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联合召开20__年国家信息化推进大会,这既是我国信息化领域一件大事,也是我国农业领域的一件大事。大会的主题是推进农业信息化,构建和谐社会。刚才曲主任宣读了××副总理给大会发来的贺信,××副总理的贺信使我们深受教育和鼓舞,在今天的会议上,王部长有重要的讲话,我们农业部门一定要贯彻落实,我们要通过大会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示精神,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大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推进国家经济信息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农业和农村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不仅有助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有助于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增强就业增收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能够大幅度减少农业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同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信息引导,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的改善,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竞争力增强,促进农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是维护农民利益的有效手段。解决农民的利益问题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开展面向农民的微观信息化服务,可以使农民充分利用得到的技术和信息提高农业的生产率,有效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减少自然风险带来的损失,开展面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宏观信息服务,有利于完善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改善农民生产,农产品销售和转移就业环境,特别是通过农业行政审批综合办公信息系统和农业信息网站,可以提高农业行政工作的透明度,让农民更好地掌握各种政策信息和经济信息,既能加强对政府的沟通又能更有效维护农民自身的合法权益。推进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信息战略和利用的差别,促进农村市场开拓和城乡协调发展,借助于网络技术可以建立城乡之间的信息传递互动、交换的平等关系,提升农村发展的速度,缩短城乡间的差距,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借助通讯技术,可以使城乡居民直接分享各种技术知识与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文明的成果,推动科技、文化、社会事业发展,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农业经营,农村管理的高效化,促进农村社区性服务组织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构建政府、企业、农户之间互动、和谐的发展环境。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信息化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指示和部署,启动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扩大农业信息化覆盖范围,创新信息传播方式和手段,加大面向三农提供信息服务的力度,开创了农业信息工作的新局面,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是农业信息化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全国97的地市和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涉及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可以直接向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已发展到18万人,初步建立从上到下的农业信息化队伍,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信息组织体系。二是农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80乡镇信息服务站拥有计算 机并可实现联网。通过多年的努力,覆盖省地县乡的农业信息化网络已经初具规模,以此为基础,正在逐步健全完善农产品检测预警、市场监管和农村市场科技信息服务三个应用系统,进一步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三是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得到了加强。大力加强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已在农业、畜牧、水产、农垦、农机等领域形成近40个比较稳定的信息采集渠道,并建立了部内信息共享机制。从20__年开始启动了小麦、玉米等农产品检测预警工作,适时对国内外市场供求走势进行分析预测。从20__年开始,面向社会推出《农业部经济信息日历》制度,定期各行各业信息,目前全国4万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万个农村合作中介组织,95万个农业生产经营大户,240万个农村经纪人都可以得到农业部门的信息服务。四是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各地农业部门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农业部正在组织开展的农业信息服务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的试点,就是广大农村信息工作者的成功创造之一,这种模式能够使信息服务的内容一体化,形象化、有效扩大信息服务的覆盖面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对于各地出现的百万农民上网工程,信息进村入企、电波入户、信息公告栏、信息大集,农技110等服务模式,我们也热情关注,积极支持。信息服务模式的创新,为打通农业信息服务一公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农业信息工作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分散,信息人才缺乏等问题,从总体上看,还不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提高的需要,不适应农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促进社会主义谐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业合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科学谋划和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及时,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战略位置。各级农业部门要始终站在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深刻认识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增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气促进信息技术与农业的紧密结合,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步伐,不断扩大农业信息化覆盖范围,缩小城乡之间,信息化程度的差距。第二,切实发挥政府部门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在推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各级农业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切实发挥主导作用。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引领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明确农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强化农业公共信息服务,改善农业信息化宏观调控,确保农业信息化顺利推进,要积极引导和动员相关企业踊跃参与,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大力营造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良好氛围,要特别注意培养广大农民关注信息,使用信息的习惯,努力使他们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看到效益,得到实惠,进一步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第三,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要始终坚持把面向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宏观服务和面向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微观服务作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整合国际国内两类农业信息资源,优化信息采集监测点,建议国家和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形成标准统一实用数据库群及完善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好国家农业综合门户网站,重点建设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乡镇信息服务站,增强其信息采集和服务功能,要积极推动金农工程的实施,健全完善农产品预警、市场监管和农村市场科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体系,要加快农村信息服务三电合一工作,扩大信息服务的覆盖面,大力培养农业信息人才,专业结构合理的农村信息工作队伍,进一步提高农业信息人员素质。要改进和完善信息采集、传输、分析、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总之,要通过我们扎实有效的工作,使农业信息化实现新的跨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同志们、朋友们、农业信息化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让我们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携手努力,扎实工作,开拓前进,为推进农业信息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不懈奋斗!,预祝20__中国信息化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农业信息化论文:农业信息化建设平台研究

1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

1.1系统设计黄丽惠(2001)提出了“建立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包括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市场信息系统以及农业科技信息系统三个子系统”的构想,同时还提出了改善农村环境,发展小城镇和当地农业信息行业的必要性。基于此思想将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平台设计为以下三个子系统。1.1.1农业决策支持子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是运用信息储备,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必要的农业相关的决策。具体包括地球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决策支持系统(DSS)、专家系统(ES)、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数据库等多种技术的内涵。通过农业决策系统可以帮助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选择农产品种类,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生产关系。另外在病虫害防治、环境预警各方面通过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做出科学合理的有效决策。1.1.2农业市场信息子系统对于农业市场信息部分,不仅包括农业的采购、生产、销售环节,还包括政府政策下发等各环节。具体可以设计以下几个模块:(1)农业政策信息模块。农业政策对于农业进行生产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对于产业结构的发展有着决策意义。农业政策是否落实到位对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有意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政策信息子系统通过农业信息化网站及时与农户相关的实时信息,并且配有专家解读,让农民能够更方便快捷地获取农业政策信息。同时,该系统还要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手段进行信息的大面积。例如,通过短信群发、微博共享等功能,将农业政策下发到位。(2)农业投入品市场信息模块。农业投入品市场主要是针对农业生产中所必须的种子、化肥等所有与农业投入相关的产品市场,这一子系统的设计是针对农民生产投入阶段设计的,当前农业投入品总是不断的更新变化,而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对于农民进行生产的丰收与减产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开发农业投入品市场信息,将投入品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农民,让农民能够更地获得投入品的质量标准信息、适用环境信息、价格信息,对引导农民做出正确的生产投资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样可以进一步规范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可以尽量规避坑农事件的发展。(3)农产品市场信息模块。农产品市场信息模块主要是向农民、涉农企业提供农产品市场相关的信息,并且搭建一个农产品采购销售的商业化平台。对于农产品的地区价格、质量等做出及时的反馈形成信息资源,同时,还需要部门、专家参与提供未来农产品的供需比例分析数据、价格预测数据等,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农业结构调整、资源配置的必要信息。1.1.3农业科技信息系统科技是及时生产力,在当前农业科技的发展水平,对整个农业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农业科技信息系统将农业高新技术及时反馈给农民,让农民了解农业科技产品的作用、价值以及政府对于这些科技产品的政策支持、资金补贴等信息,以大大推进农业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更好地为农业服务。1.2结构设计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的设计是一种基于B/S与C/S相结合的模式。其中信息类功能可以设计为基于浏览器的B/S模式系统,可以通过农业信息平台网站来实现。对于用户管理、网络交易、空间数据管理等需要采用C/S模式;系统设计采用三层架构模式,即数据层、业务逻辑层和表现层。数据层实现农业基础地理数据、遥感影像、监测数据等多源异构数据的有效融合、传输、存储、共享、管理;业务逻辑层在分析农业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将农业管理决策过程与空间信息服务集成,形成系统核心技术架构,为农业业务空间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表现层是对逻辑层分析结果的展现以及与用户的交互。1.3关键技术系统运行在网络环境下,由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WebGIS服务器以及相应的网络设备构成。采用Oracle10g作为数据库平台,ArcSDE9.2为空间数据库引擎,以ArclMS9.2为空间应用服务器;WebLogic10为Web服务器和JSP引擎;Windows2003Server为服务器操作系统;Java5.0为开发平台,采用J2EE为开发架构;Ellipse5.0为前台开发工具。鉴于Oracle在大型关系型数据库中的经验丰富地位,对海量空间数据存储和多用户的并发访问的支持,以及ArcSDE可以提供对空间、非空间数据进行高效率操作的数据库服务,因此,本系统采用“Oracle+SDE”的模式对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依据数据来源和业务需求,设计为6个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包括基础空间数据和农业业务空间数据,如土壤环境监测点分布图,其基础空间数据是专用空间数据的基础;业务属性数据库,包括农业设施农业、动物疫病预警与预防决策指挥、土肥管理等业务数据库,农业业务管理、分析、查询、统计等都基于此库;模型库,此库主要存储于空间决策支持相关模型的类型、物理位置和决策知识,当决策模型改变时,可通过维护模型库来调整;元数据库,主要是数据的来源、性质、形成时间、坐标系统等内容,对系统数据的管理和维护提供了清晰的结构;共享库,提供了系统直接调用其它应用系统的数据库的接口,以及其他应用系统留有共享本系统的数据接口;管理维护数据库,用来存储系统用户及权限等相关信息。

2前景展望

对于农业信息化来说,总是有无限的发展空间需要我们不断探索。首先,以移动客户端系统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作为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当安卓系统广泛应用,以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客户端系统是未来农民、企业信息来源的渠道。因此,当前应当加大力度研究基于安卓系统的移动客户端系统,拓宽信息获取渠道。使农民可以通过最简单的生活必备工作——手机来获取农业相关信息,通过移动平台获得农业专家最专业的农业指导,与商户进行订单交易等。其次,基于电信行业的业务优势,将天气预备、灾害预景、农业分析、种子选择等科技信息发送给农户,供其进行农业生产中的必要参考也是十分必要,并且可行的。另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基于云计算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也是当前研究、未来研究的主流方向。随着云计算时代的到来,必将改变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以有线网络、无线网络为媒介,农民通过客户端登陆可以获得相关的政策法规信息, 并且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检索到所需的信息,并获取决策信息。

农业信息化论文: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探讨

1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客观要求

“四化”同步为浙江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同时也对农业信息化适应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城镇化可持续新格局,加快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内在要求。从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实践来看,现代农业迫切需要信息化的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是农业信息化生存的土壤,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产物、不可或缺的内容、主要标志和重点体系保障。推进“四化”同步,就是要将信息化发展纳入农业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局之中,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加大信息化建设步伐,使之迎头赶上,促进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协调发展、同步发展。

2农业信息化关键要把握战略机遇,确立发展意识

近年来,浙江农业信息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浙江农民信箱系统、浙江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全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亮点。但总体来说,浙江农业信息化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甚至滞后于现代农业建设。当前,浙江已进入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构建有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关键时期。“四化”同步战略决策为农业信息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也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发展农业信息化,必须紧紧抓住农业信息化发展新机遇,不断提升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实际应用水平。树立高度的机遇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有为才有位的意识和创业精神,振奋精神,转变作风,真干事、干实事,积极探索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的新理念、新领域、新思路、新模式、新增长点,做大农业信息化产业,做强农业信息化地方特色,推进浙江农业信息化工作。组织农业信息化发展扶持政策调研,了解农业信息化工作进展情况,调研农业物联网应用、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的切入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等重点难点,探讨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推进主体、发展机制、政府扶持等问题,为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政策、推进农业信息化提供依据。

3当前应重点突破的农业信息化建设领域

3.1拓展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

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是围绕推进现代农业的科学管理,建立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目标而建成的系统[1]。3.1.1建设历程立项阶段。2010年1月7日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思路和工作任务。7月《关于建设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请示》(浙农〔2010〕34号)得到浙江省政府的认可。在明确项目建设任务后,浙江省农业厅制定《浙江省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确定系统建设由厅产业处、农作局、土肥站和农业信息中心共同负责。试点应用阶段。浙江省农业厅组织浙江省农科院数农所等单位实施系统开发,并组织专家不断调整、完善系统的架构、功能。制定《浙江省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试点方案》,并根据农业区划、“两区一田”(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和标准农田)建设状况和农业信息化基础,确定长兴、平湖、海盐、诸暨、嵊州、衢江、龙泉、温岭、仙居等9个县(市、区)为系统建设试点。2011年8月8日—9日,专题部署系统建设试点工作。11月,浙江省农业厅组织以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潘德炉院士为组长,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国土厅、浙江省测绘局等单位组成的专家组对系统开发与应用进行评估。推广普及阶段。浙江省农业厅对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实施顶层设计。2012年6月26日,联合浙江省林业厅、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和浙江省水利厅统一部署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举办2期全省性的系统操作培训。在集中建设期间,建立《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涉农部分)建设进展动态报送制度》,、掌握系统进展动态,并于9月27日,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涉农部分)建设的通知》,督促建设进度,确保建设质量。在系统验收期间,浙江省农业厅制定《浙江省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涉农部分)建设工作验收方案》,组织专家组逐地验收,抽查测量“两区一田”项目上图入库信息与实地相符性。结果“两区一田”上图入库率高,账、表、图、实一致。3.1.2建设现状系统总体建设情况。据统计,目前已有11个市、83个县(市、区)建成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并通过验收,基本建成覆盖全省的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两区一田”业务数据库,落实系统管护人员521人。“两区一田”上图入库情况。2010—2012年全省落实粮食生产功能区22.307万hm2,上图23.899万hm2。现代农业综合区137个创建点全部上图入库;主导产业示范区169个创建点,上图82个,其中,已认定的25个全部上图入库;特色农业精品园473个创建点,上图276个,其中,已认定的94个全部上图入库。全省100.867万hm2标准农田全部上图入库,2009—2011年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的,已上图11.857万hm2。“两区一田”项目信息化应用情况。指导各市、县在建设地理信息系统过程中,按照业务系统渠道、项目内容、工作流程“三不变”原则和实现项目申报、审核、立项、创建、验收、评价的一站式管理要求,开展上图入库,落实相关管护工作。同时,按照“分级、协作、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由产业、农作、土肥、农业信息化等部门500余人组成的系统管护队伍,开展了2期全省性的系统建立、数据采集分析的操作培训。针对农民服务需求,组织开发并在吴兴区八里店镇、桐乡市石门镇等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试点触摸屏信息化服务系统,系统、集成“两区一田”、测土配方施肥、园区智能监控、专家咨询诊断、万村联网工程[2]、农产品电子商务、浙江农民信箱等信息系统,实现涉农服务信息的即查即得 ,受到农业“两区”建设现场会、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现场会与会代表的好评。3.1.3建设成效保障各级政府科学决策。通过网络化、可视化、实时化方式,管理以耕地为主的农业生产要素,展示“两区一田”建设进度、建设信息和建设成效,为农业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奠定基础,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保障。提高现代农业建设水平。通过对“两区一田”实施信息化管理,以及建设面积比对、卫星影像比对和区域分布比对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现代农业建设的动态监测、评价和预测预警,提高现代农业建设水平。提升涉农部门服务能力。以方便、快捷的方式为各级农业部门提供现代农业建设进展情况,便于掌握农业主体的建设需求,为农业部门开展信息、技术服务提供支撑,有助于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和实际服务效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降低各级行政运行维护成本。系统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撑,改变了传统的农业业务管理模式,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大量节约人力、财力和物力,有助于降低行政运维成本。3.1.4主要经验在系统建设过程中,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整合资源,协调推进”的原则,积极落实以用促建。一抓组织领导。将系统建设工作列入对市级农业部门年度考核目标责任制,做到人员、措施、工作、责任“四到位”。市、县(市、区)农业部门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分工,落实相关责任,将系统建设任务列为重点工程,列入相关科室的年度目标任务。二抓资源整合。遵循“三不变”原则,整合农业产业、农作粮油、土壤肥料和农业信息化等部门资源,组织市、县(市、区)农业部门按照全省统一的标准共同开展系统建设。同时,与国土、测绘、通信等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各级、各部门共同参与系统建设的工作机制。三抓建设质量。找准业务需求,制定建设方案,组织系统研发,采集业务数据和开展系统验收等各个环节,严把系统建设质量关,确保系统满足现代农业管理要求。特别是在“两区一田”数据采集上,组织各地落实省定技术方案要求,认真核查业务属性数据是否完整,地理信息数据是否。四抓长效管理。对“两区一田”项目进行综合运维,项目申报、审核、立项、验收和评价等活动,全部通过系统实施信息化管理,不进入系统的不予立项或验收。同时,积极落实以用促建,通过开展数据采集分析、图件加工处理等培训,提高各级系统管护人员的业务水平,确保系统建设的顺利推进。3.1.5发展设想拓展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在建设“两区一田”业务应用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研发测土配方施肥、农村土地流转、农业应急指挥、农机作业调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系统,建立全省农业系统“一张图”。推广应用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在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等设立触摸屏,普及园区智能监控、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业物联网等新型实用技术,加快系统建设成果转化,创新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提高“智慧农业”发展水平。建立省、市、县现代农业数据中心。以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业务数据库为核心,统一数据结构、数据标准和数据接口,统筹建立省、市、县三级分布式农业数据中心,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形成一站式服务、多部门联动、全覆盖应用的现代农业数据中心网络体系。

3.2强化浙江农民信箱运行绩效管理

浙江农民信箱是2005年创建的面向“三农”,集电子政务与商务、农技服务、办公交流于一体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3,4]。3.2.1主要特点真名注册。所有用户都需凭身份证实名注册,信息可信、、可追溯。手机邮箱捆绑。每个邮箱都与本人的手机实行捆绑式服务,达到即时性、现实性、高效性。网上门牌号码。就像街道门牌,每个注册用户拥有自己的位置,既方便了彼此间的查找和交流,又实现了农民与政府间的零距离沟通。农民坐等服务。通过对不同产业的农户进行合理分类,收集相关资料并精选加工,并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各级共同管理。农民信箱建立了纵向为省、市、县、乡、村,横向为各部门的农民信箱联络体系。3.2.2主要做法党政推动。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信箱工程建设,建立农村信息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农民信箱管理办公室,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责分工和目标任务。浙江省政府专门出台有关政策,先后召开全省农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和全省农民信箱推广应用工作视频会议,对农民信箱进行部署。同时,各地政府将农民信箱列入工作考核指标,通过各种推介活动,大力宣传农民信箱,为农民信箱工程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落实责任。农民信箱系统按照逐级授权、分级管理的要求,各级建立农民信箱管理员和信息员,完善目标考核机制,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负责农民信箱的管理、维护和培训,乡镇负责农民信箱的推广和应用。县级以上现已配有农民信箱管理员800多名,乡镇、村两级落实专、兼职信息员4.5万人,基本实现市、县、乡、村农民信箱服务站(点)全覆盖。政策扶持。为提升农民信箱服务能力和应用水平,各地都出台了优惠扶持政策。省财政每年都对系统平台建设、管护、用户培训、短信发送、软件系统升级等予以专项补助。为缩小贫困地区与富裕地区农民信箱应用差距,2008年投入256万元为577个贫困村联络点提供了配机补助,2009年起连续3年投入292万元补助贫困村宽带上网费用。整合资源。农民信箱根据广大农民、企业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对信息资源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和分类,将注册用户按从事行业、主营品种建立了13大类、280个小类的用户数据库,有效提高了用户和接!收信息的针对性。2010年又开展了农民信箱农业主体分类集群建设,收录涉农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6大类主体用户16.26万户,成为浙江省最真实、最展现农业主体发展面貌的及时手信息资料。企业合作。在农民信箱建设过程中积极引入市场化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在农民信箱系统开发上,实施了公开招投标,确定信息化建设经验丰富的浙江巨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作为农民信箱软件开发商,实施浙江农民信箱一、二期项目开发。浙江 移动公司一次性投入1000万元用于农民信箱的硬件平台建设。与移动、电信、联通等运营商签订农村示范点建设、降低农民的短信费用等多项合作协议,合力为“三农”提供质优价廉的信息服务。3.2.3系统功能扎实推进农民信箱规范建设。农民信箱系统注册用户规范发展,建立系统管理日常监测和抽查制度,健全管护队伍,稳步推进农民信箱规范建设。据2012年12月统计结果,农民信箱已拥有实名注册用户257万户,用户规范率92.5%。2012年共发送信件5.8亿封,短信7.2亿条,政策、农情、市场等公共信息4万条。同时,综合运用信息大篷车、科技下乡、讲师团和专题集中培训等形式,加强了对乡村、集团采购用户、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基层信息员和骨干用户的应用培训10万人次。建成农民信箱农机、粮油等专业平台。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负责、合作共建”原则,全力打造集粮油资讯、粮油市场、粮油110、粮油主体等于一体的一站式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粮油平台现有注册用户29627户,其中收集录入粮油种植大户23600户,粮油市场行情、粮油咨询等各类粮油信息4000余条。3.2.4积极作用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农民信箱买卖信息栏目已累计农产品买卖信息144万多条,网上农博会有1.8万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展,展示展销农产品5.1万多种,通过网上信息和联系沟通达成农产品交易额66.5亿元,提升了农产品营销能力,促进了农产品有效对接。农民信箱在线交易商务平台已经试运行,有100多家企业入驻。2009年5月18日起开展的“每日一助”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活动,进一步拓展了农产品供求信息对接功能,至2012年7月,省、市、县三级累计发送“每日一助”信息4万多条,接到电话、邮件等反馈信息117万余次,达成农产品交易和意向约13.9亿元。推进了信息服务“一公里”问题的解决。农民信箱将手机作为个人信息终端,实现用户实名制与手机短信充分结合,有效解决了信息进村入户问题和网上诚信难题。同时,结合绿色证书培训、农业学历教育、进村入户大服务等多种形式,切实抓好农民信箱应用培训,有效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增强其信息应用能力。已累计培训用户118万人次,通过农民信箱考试达150万人次。拓展了农业信息应用范围。农民信箱在传递个人信件、向政府部门反映问题、防灾防病虫害预警、农技咨询、政策等各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系统汇集了1.3万多个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站,按地区、按类别收集整理农技资料1.94万条,“三农”典型1.5万例,整理收录全省3.46万名涉农专家的资讯,开发、链接28个农产品供求专场,专项服务不断拓展,覆盖面不断拓宽。加快了农民网上社会建设。农民信箱是政策、农技、事例的主要信息平台,也是用户之间通过网络、手机短信进行交流联系的重要信息工具,8年来系统累计发送个人信件20亿封,发送短信19亿条,累计政策等公共信息34万条,建立万村联网新农村基层网站3.78万个。250万注册用户构建起浙江省最真实、最的“三农”面貌,初步建立国内较大的实名制网上社会。乡镇、村基层组织和农、林、渔相关涉农部门都将农民信箱作为指导农业生产,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信息工具,不少地方已将农民信箱作为办公自动化的载体,提高了管理效率。3.2.5发展设想作为浙江省农业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下一步农民信箱应把握农业转型升级和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的战略机遇,共享利用农业、农村、农民相关信息资源,深化信息服务内涵,延伸服务产业链,全力打造农产品电子商务新平台;拓展农民信箱系统功能,推进万村联网工程,构建各个涉农部门直接为农服务的专业信息系统,统一架构公共信息服务新平台;深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结合,服务“两区一中心”(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和和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逐步建立集管理、组织、指导、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资源信息管理新平台,为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传统村落向现代社区转型、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型,构筑农民网上社会,开创新事业,作出新贡献。升级农民信箱系统软硬件,完善农民信箱系统平台。广泛征集服务需求,科学制定提出农民信箱系统硬件配置升级方案。系统升级后,用户承载量可达500万人,同时在线5万人,可支持10个二级平台并行运行,确保10年内能适应系统发展需要。同时,组织有关农民信箱运营商,在浙江移动公司建立系统“云平台”,并进一步优化系统网络环境,重新构建农民信箱短信平台,完成农民信箱系统硬件配置升级,构建起性能、海量存储、维护便捷、升级快速、安全、具有高负载高可用性的支撑运行体系,为未来5~10年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应用硬件基础。制定并启动农民信箱系统软件升级方案。开展全省需求调研,拟定浙江农民信箱软件系统“浙江农民信箱系统V3.0”版本升级方案,并做好开发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提升农民信箱管理服务能力。一是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服务。做好“每日一助”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活动,全年全省保质发送服务信息1万条。加强农民信箱网上农博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推广,扎实开展农民信箱供求专场活动。二是加强农民信箱系统规范管理。三是以农民信箱农机、粮油平台为样本,整合相关业务管理(服务)部门,组织农业主体和农技人员,近年内再建设5个农民信箱二级业务平台。深化万村联网工程建设。浙江省万村联网工程是按照“平台上移、服务下延、以用促建”原则建设的全省新农村信息网站集群。该工程2007年起步,由浙江省政府统一建设管理,市、县、乡、村分级维护,为有需要建立网站的行政村(社区)、乡镇、经济主体、农家乐等单位或专业大户提供免费的自助建站服务,目前网站总数超过27743家,已成为覆盖全省市、县、乡、村的农村基层综合网络信息、交流和服务平台。今后要抓好新农村示范网站创建。制定出台省级新农村示范网站创建程序、评定办法和评定标准,严把质量关,评选出余杭区丁山社区等200个新农村示范网站。开展万村联网工程宣传推广,组织各地总结了58个新农村示范网站建设经验,以专版、专题报道等形式进行宣传推广。拓展信息,指导基层网站根据当地实际,质量高、有特色,贴合农民生产生活的原创信息。全年信息量达78万条,超额完成50万条的年度目标,其中年信息超过24条的网站达到15095个。采取措施,加快农村基层建站步伐,同时对行政区划调整的乡镇、行政村及长期没有信息的600多个空白网站,及时进行调整和清理,推进乡乡联网,村村建站和规范建站。规划实施万村联网工程的升级完善,实现信息逐级推送和分级显示。

3.3发展全 省农业电子政务

3.3.1主要成效建设全省农业电子政务内网基础网络。组织市县完善农业电子政务内网骨干光纤建设,开展局域内网端口布设[5]。现全省共布设农业电子政务内网端口3435个,实现省、市、县三级级联组网。保障全省农业应急指挥视频系统正常运行。完成与农业部、省政府应急指挥(视频会议)系统对接,实现部、省(厅)、市、县四级联网。组织各市、县保障农业应急指挥视频系统管护,做到系统运行正常,声音和图像效果稳定。2012年累计召开视频会议26次,参会人员2.93万人次,并实现全省防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演习进行全省全程高清直播的新突破。加强浙江省农业厅厅本级电子政务内网软件平台建设。一是正式启用厅本级办公自动化系统。2012年发文2058个,其中厅发文1634个,举办厅各单位工作人员系统操作轮训,受训390人次。二是试点建设厅本级移动办公自动化系统,现已实现厅领导和行政处室主要领导的移动办公。三是保障内网稳定运行,落实厅各单位内网管理员30人,并进行专题培训;协调软件开发商提供驻点服务。加强农业门户网站规范建设。一抓信息。2012年浙江农业信息网共各类农业政务、技术、政策等信息90790条,其中农业动态、省厅动态、产业资讯、各地信息等重点栏目自主编发信息共9150条。二抓重点宣传。紧贴“三农”热点、焦点,新增“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惠农、政策”、“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农业科技促进年”、“农业两区建设”等12个热点专题栏目和信息。三抓网络宣传绩效。浙江农业信息网在省直属单位门户网站绩效每月排名均名列前茅。做好农技110咨询栏目管护工作。通过严把咨询审核关、紧抓催办环节,提升了咨询流转效率,据2012年12月20日统计结果,共受理咨询410条,答复402条,答复率超过98%,其中按时和提前答复的占86%,实现了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的为农服务理念,树立了为农服务的良好形象。深化农业门户网站运维绩效测评。根据农业门户网站运维绩效测评系统运行以来的问题,组织软件公司对省级农业门户网站绩效运维测评系统进行完善,使之更符合农业门户网站建设实际。在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市级农业门户网站测评子系统试点建设,为推进农业门户网站建设夯实基础,据2012年12月20日统计,浙江省公用模块共各类农业信息22807条,同比增长71%。3.3.2发展设想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本级为主,兼顾系统”的原则,建立完善全省农业电子政务内网系统,提升全省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水平,为提高各级农业部门的办事效率、服务效能提供保障。一是健全厅本级农业电子政务内网系统。新建厅本级农业电子政务内、外网数据交换平台,提高信息运转效率。进一步完善办公自动化系统业务流程和功能,保障厅本级电子政务内网网站、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稳定运行。二是根据提高厅本级办公办事效率的需要,逐步扩大移动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范围,及时配置、部署移动办公自动化系统终端。三是将厅本级自行开发、网络安全要求高、适宜在政务内网运行的信息化业务管理系统,逐步迁移到政务内网运行、管护,推进厅农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管、共用。四是建立面向市、县农业部门应用的电子政务内网门户网站,指导各地完善农业电子政务内网,推进全省农业系统办公自动化应用,切实提高全省电子政务水平。规范管理浙江农业门户网站,强化浙江农业信息网运维。以农业门户网站运维绩效测评与管理为抓手,提高农业网络信息及时性,增加信息总量。争取全年各类农业网络信息6万条以上,农技110咨询答复率95%以上,浙江农业信息网在省直属单位门户网站年度综合排名争取前3名。同时,根据省政府有关部署要求,做好农业信息网络公开,全省公用模块平台搭建和技术支撑等建设工作。积极推介浙江农业信息。一是强化厅内联合维护、全省农业系统并联运行的模式,紧扣全省农业中心工作、农业热点和农事季节,开展系列化、专题化的信息和报送,努力形成统一宣传口径,上下一个调子的网络宣传格局。二是精心筛选,及时向农业部、省政府、农民信箱、浙江在线等网站推送一批成效好,典型性、代表性强的信息。三是积极与大型涉农网站、浙江在线等网站互链互通,扩大网站社会影响力。指导各地农业门户网站规范建设。重点加强对农业信息基础薄弱的市、县农业门户网站的建站指导和组织管理,扩大市级农业门户网站绩效测评机制试点范围,健全各级农业门户网站信息采集、和审核机制,推进全省农业门户网站集群建设。推进全省农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在组织对浙江省信息化建设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按照统一平台建设,统一规范标准,统一资源整合,统一安全监管的要求,研究提出全省农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草案,逐步实现信息服务一网化、电子政务一站化、现代农业管理可视化。

3.4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应用

3.4.1农产品商务信息化农民信箱“每日一助”服务。“每日一助”服务指乡镇以上各级农民信箱管理人员通过农民信箱短信系统每天帮助一位农民一条农产品供销信息。“每日一助”主要为有农产品买卖需求的农民信箱注册用户服务,重点农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等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产品供给信息,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购销专业大户、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宾馆等农产品需求信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农产品专业协会举办的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务信息,各级政府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出台的有关农产品保护价格、绿色通道等政策信息。“每日一助”服务特点明显,一是突出服务时效性,结合农时及时农产品供求信息和农事生产预警信息。如2012年台风“海葵”来临前,积极编发预警信息,及时提醒全省农业主体做好台风应对措施。二是提升服务影响力。在浙江省省政府主页醒目位置,开设农民信箱“每日一助”服务网络专题。三是促进服务规范化。加强信息采集、信息核实和信息3个环节,规范服务流程,明确服务职责,签订服务协议,保障服务工作规范有序发展,用户投诉率接近于零。“每日一助”2012年共发送服务短信14161条,反馈信息37万余次,达成农产品交易和意向约9.24亿元,新发展农产品集团采购单位用户4999名。网上农展会。农民信箱于2007年推出了农民信箱网上农展会。农民信箱网上农展会以农民信箱的广大会员为基础,借助举办浙江省农展会的契机,将农民信箱会员企业信息及个人产品信息以丰富多样的形式,按参展地区、参展摊位、参展产品类别等不同方式展示出来,为广大农民信箱用户创造了一个永不闭馆的网上农展会。通过农民信箱网上农展会,许多国内外客商可以直接查询农业企业和产品的情况,开展网上询价、报价、洽谈等商务交流和企业产品推广活动,也可以通过参与农民信箱网上农展会的竞拍功能参与品质产品的竞买活动。农民信箱网上农展会将实地农展会放大了10倍。农民信箱网上农展会吸引了许多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种养销大户利用农民信箱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开店“吆喝”,使得农民信箱用户拥有一个永不落幕的展会平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3.4.2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实现交流洽谈、网上订单、在线支付交易、客户管理等一系列电子商务功能。2012年农民信箱网上农博会电子商务平台正式开通后,通过省、市、县农业部门联动,广泛征集各地品质农产品,并实地走访杭州、绍兴、湖州、金华、丽水等地涉农主体企业(合作社)400多家、登记产品1400多个,并选中117个企业的418个商品开展网络销售。同时选取遂昌嘉禾果蔬合作社生产的黑番茄,试点推广农产品团购活动,短短1个月成交订单1000多单,销售额近30万元。3.4.3发展设想围绕衔接农产品供需服务,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主题,在全省范围内对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成效显着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种养大户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进行主要包括营销信息渠道、供应链服务和成效的综合调研,系统掌握各地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情况,深入讨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地位、作用及应重点支持的环节,探索提出农产品电子商务下一步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

3.5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

围绕云计算、全球卫星定位、遥感、传感器、智能控制、二维码、电子标签等新一代 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成功应用的案例进行针对性调研,着力研究“两区一中心”信息化建设,加大对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包括品种选育、农田质量管理、农作物栽培管理、病虫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畜禽饲养和农产品加工的各类农业专家系统的调研力度,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一要加强系统设计,切实做好规划,重点解决目前农业物联网发展项目零散、不成规模的问题。二要制定标准。三要采用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的方式,鼓励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农业物联网建设。四要紧密结合现代农业生产实际,把物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农业领域中去,加快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农业生产解决方案,合理使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

农业信息化论文:推进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思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当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热点之一。信息技术目前被广泛用在农业的各个领域,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增强信息意识,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要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卓有成效地开展信息知识宣传和教育,增强政府管理部门及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信息意识,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以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来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政府作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管理者,同时也是信息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其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对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对信息的重要性、严肃性、风险性、时效性的认识;基层科技人员作为农业基层科技的主体,要加深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正确认识,找准自身的位置,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农业企业和农户是信息服务的最终用户的接受主体,要加大信息的宣传力度,扩大宣传领域,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刺激农民利用农业信息的欲望、动机,并积极引导其投入到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之中,使他们不仅成为农业信息所带来利益的享受者,而且成为农业信息的生产者。

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下,严格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使有限资金按需合理使用,真正发挥实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农业信息化建设又是一项新兴的事业,政府要充分利用计划和市场的作用,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个人、集体、企业和外商多方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渠道,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同时要尽快建立农业信息化引导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以扶持农业信息技术业和农业信息服务业的顺利健康发展。不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建成相对完整的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信息网站,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局域网,加快信息网络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加强各种农业适用数据库的研制与开发,加强并完善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实用技术及科研成果等数据信息在内的各种类型数据库。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涉农信息资源,继续拓展实用性的信息资源的整合。在不断完善现有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应着手研发构建高质量的实用性农业应用系统。

三、强化组织和引导,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领导保障

政府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职能,把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四、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为推进农业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三农”服务,人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要强化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组织开展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能力和自身的服务水平。可以通过培养培训一批、引进一批的方法,建立一支由政府部门信息管理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村信息员组成的信息服务队伍。以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等为重点,通过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及时收集传播信息,发挥好政府与广大农户之间的信息“二传手”作用。有效解决信息服务“一公里”问题,突破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制约瓶颈。“一公里”实际上是从乡镇到农民的信息传递问题,也是制约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的较大障碍。

五、正确地处理好“四个”关系,推进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

一是处理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局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就信息体系建设谈信息体系建设”。农业信息体系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信息体系建设必须从本地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抓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信息的迫切需求,重点突破,带动全局。

二是处理好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的关系。注意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信息服务,必须尽快建立及时、、系统、的农业信息体系。因为仅仅依靠政府部门自身的力量,难以解决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问题。可以预见,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其信息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也越高。除政府部门外,各种农业专业协会、科研推广机构、中介组织以及各类信息咨询服务企业等也都成为直接的信息服务主体。政府从中扮演的角色是组织推动和监督管理者。因此,在加强政府部门自身信息体系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和扶持各类有条件的协会、企业以及生产经营大户等社会力量开展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推动信息服务的社会化。

三是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开发及服务的关系,力戒“重建设轻服务”和“重硬件轻软件”的工作作风。必须调整建设思路,在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资源的开发,坚持边建设、边应用、边服务。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服务的发展,根据信息服务需要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注重硬件与软件建设相结合。加大应用软件的开发力度,提高信息基础设施的科技含量和利用效率。

四是处理好现代信息网络与传统媒体的关系,注重信息服务的实效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覆盖全县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是新形势下开展信息服务的一个重要途径。但也必须看到、传统媒体有其独特的优势,覆盖面广、直观、传播速度也很快,加之目前农民中拥有计算机的比率还很低,电视、广播等常规传播渠道仍然是当前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要搞好对农民的信息服务,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些传播媒介,重点解决好广大农村的信息覆盖问题,使计算机网络和传统媒体在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中心优势互补。

农业信息化论文: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1新疆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农业信息化紧跟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十一五”期间,新疆村村通工程建设采用直播卫星方式覆盖,完成4740个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盲村,5587个20户以上新通电自然村盲村,720个新通电行政村盲村,共34万多户通广播电视的建设;同时支持50座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基础建设。截至2011年3月底,新疆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931.5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4.8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63部/百人,基本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电话,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173.8万户。按照自治区党委农村信息化推进进度要求,到2010年,全疆地区实现全部乡镇接宽带互联网,南疆三地州55%以上、其它地区70%以上的行政村、兵协和连队具备宽带接入的条件。尽管我国和新疆农业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现状还不能让人满意。全国各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表现在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信息体系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村信息化人才短缺、农业信息法制法规建设十分薄弱等几个方面。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无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基层缺少能够主动、科学地进行信息管理的人员、缺乏实用大型数据库、信息技术实用性差、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完成”,形成了中、东、西部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区域发展差异明显。就新疆而言,影响新疆农业信息化进程因素包括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国内和疆内在对客观影响因素的分析与建设上有着共同的关注度,集中在信息资源、硬件环境、应用的信息技术与软件开发等问题进行研究与建设。其主要表现如表1。实际上,农业信息化发展除了网络设施基础建设以外,还包括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也就是说,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涉及到全区经济的各个领域和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因此,需要全区特别是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服务部门提高对发展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做到相互协调、密切配合,遵循市场规律,用市场运作方式共同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2农业高校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优势

2.1人才优势农业信息科研服务人员是信息和高科技与农业生产经营者之间的桥梁,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新疆农业大学有一支强有力的科研队伍,他们既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了高水平的农业技术人才,又能为农民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疑难问题。其次,信息服务人才优势。农业高等院校有一批精通信息业务的专门人才,长期的信息服务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但掌握信息传递技术、信息管理、信息研究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熟练地运用于服务农村信息化工作中去。2.2农业科技成果优势以农业科技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为主体的农业高校,具有学科齐全、人才集中、科研基础雄厚、设备先进等特点,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源泉。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2000年以来,全校累计到位科研经费2.46亿元,科研立项697项,获奖科研成果59项;8275篇,授权专利65项。为服务“三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2.3数字资源优势数字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集中新疆农业大学农业技术专家,有计划的建设具有新疆农业特色的数字资源,既为我区广大农牧民提供丰富农业资源,同时也为学校广大师生提供丰富教学资源,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010年学校投入近200万元,完成了一体化演播室、录播教室及移动拍摄设备的建设,可以随农业科技人员走到田间地头,拍摄农民所急需的农牧业技术等相关资料。

3新疆农业高校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进行农业科技推广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提高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待遇和地位,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身到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中来,组织农业技术专家、科技人员、在校大学生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了解农民急需解决的农业生产技术问题,并逐步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同时对现有的人员加强培训,提高其服务水平,这样农业信息工作人员才能面向农村、农民搞好信息服务。将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农业企业与经营大户由信息服务对象发展为信息提供者和信息传播者,带动更多的农户利用信息,共同发展。3.2科技成果转化农业高校通过与行业主管部门合作,将科技成果直接或间接的应用于农民生产及经济活动中,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信息化手段,宣传学校的专家、学者和科技成果,拉近农业高校与农民间的距离,在农业生产与需求之间搭建起一座 新桥梁,便于农民与专家之间取得联系,帮助农民解决农业技术问题,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3.3开展科技咨询服务要加大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力度,加强对农民的系列培训。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要对广大农民进行教育和培训,使其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整体素质。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对科技信息咨询的需求日益增多。各部门应充分利用农村赶集等各种传统习惯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比如,发放光盘等宣传资料,专家现场答疑等方式,随着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与网络结合将大大丰富乡村大集的信息服务内容。自治区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信息员和科技使者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尤其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农业信息工作人员要及时掌握农村、农民、农业生产需要的信息,经常深入市场调查,认真收集、整理、加工农经信息,及时上网。要主动为乡镇企业、种养大户及广大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做到服务周到、信息,有效提高信息利用率。要积极参加信息知识培训,并注重总结信息服务经验,不断提高信息服务水平。3.4发挥数字资源服务优势,拓展信息传播途径在区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依托校园网搭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借助运营商(电信、移动、联通)的通讯平台,向农民传递实用农业技术信息,从而拓展信息传播途径。发挥农业高校的优势,拍摄、制作农技方面资源,同时建立后端农技支撑平台,为广大农牧民提供切实可行的农技服务,也为学校积累大量宝贵的具有版权的数字资源,为网络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服务于广大师生。同时,加大与运营商的合作,充分运用运营商(移动、电信、联通、广电)现有的通讯平台,形成集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利用及服务为一体的网络体系,将学校的资源提供给广大农牧民。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2012年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通过自身资源整合,与新疆广电网络合作,将品质资源与“天山云”平台结合,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式,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及农村教育信息化,为网络化教育改革做出有益探索。农业大学数字资源建设方案如图1所示。同时,选择农村较为实用且易被农民接受的方式。其内容可由信息服务站人员将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筛选,将适合本地应用的信息,制成农民看得清、听得懂、学得来的实用信息,以宣传板报、“小喇叭”广播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的。

4结论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等农业院校提供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高等院校也要从自身的建设上进行调整,以适应新农村的建设。以新疆特色农业资源建设为主体,与运营商合作共赢,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信息化、教育现代化,以广大农牧民提供急需的农业技术为根本,真正让高等学校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论文:浅谈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农业产业链发展

关于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产业链发展,说实话是个很大很难的课题,但这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发展。作为企业家,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来写,也许是从另一个角度的理解,也许对和我一样从事农业的人们有所帮助。所以就把自己的想法和体验写出来,与大家分享,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本文主要从宏观的几个角度和农产品与电子商务两个部分做一下简单的阐述。

“先富与共同富裕”——和谐社会与共富裕的新发展观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强烈表达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心,提出要认真解决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其中就包括努力缓解地区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等。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说,中国正在从单纯追求GDP或GDP挂帅的旧发展观转向以人为本、以十几亿人口共同富裕为中心的新发展观。这是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取向,体现在经济领域,表现在每条产业链上,就是每个经济单位和个体的产业化的明确分工和链条增值。

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聚焦现代服务业

寻找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由资源消耗型向节约循环型转变。现代服务业就走进了我们的视野。随着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也成为现代服务业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国内方面主要基于一些政府引导的驱动模式,提倡政府引导,平台推动,企业自主,产业链吸纳。如泉州外向型中小企业服务模式和义乌商品城以及第三方商务交易平台。所以聚焦现代服务业,体现在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产业链上比较集中的就是信息化和电子商务——隶属于现代服务业这个庞大的国民经济第三产业。

农业产业化——六大领域构建的链条

从农业生产资料到农业种植、农业养殖,再进入农产品加工和农业大流通和涉农综合服务,这根链条上汇聚了全国5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万个农村合作及中介组织,95万经营大户,240万农民经纪人。这些链条上汇聚的每一颗珍珠,把大农业生态链构建的如此庞大与和谐,成为社会经济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中小企业是农业产业链上的璀璨群星,是每个产业不断成长的长期动力,龙头企业是带动产业珍珠链上的钻石。每一条产业链条都存在它发展的勃勃生机

农业信息化——均衡发展与数字鸿沟

农业信息化包括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化,农作数字化、智能化和精准化。管理信息化和服务网络化贯穿了产前、产中和产后。如产前主要为生产规划和准备生产资料,产中主要体现在种植和养殖两大方面,产后主要体现在加工、流通和农副产品销售方面。管理信息化方面,无论是前期的资源配置和优化,中期生产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精准化上,都可以因为管理的高效和,而带来标准生产和规范管理。服务网络化方面,让市场和销售也变的可以预见,产品的品牌和渠道得到广泛的拓宽。

农村城镇化与农民职业化

在未来15年里,中国将有2-3亿农民迁入城镇居住,城镇人口将从现在的5.24亿增至8-9亿。中国市长协会秘书长陶斯亮说,据官方统计,目前中国的中产阶级只占总人口的5.04,预计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变为45。也就是说,在迁入城镇的中国农民中,必定有一部分会成为中产阶级。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在以每年约1的速度增长,已经由1990年的18.9升至20__年的40,到2020年将达到60。在此期间,中国不仅要提高现有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还将建设数百个小城市,每年将可以吸纳1300-1800万农民。

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解冻,“农民”的身份转换已成为一种必然。农民也将由一种身份变为一种职业。农村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把农民的区域分布和职业归属做了实至名归的标记。农业信息化又可以解决数字鸿沟,拉平了全国市场,严重的信息不对等可以寿终正寝,让农业产业化质的提升成为一种现实可能。土地上的农民至少有三种主流的走向。其一,他们会自主创业,成为民营中小企业的企业家或小老板;其二,很多农民工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会离开土地,融入城镇,成为产业工人或从事服务业或自谋出路;其三,最终选择留在土地上的,最有可能成为农业经理人如家庭农场。如下图所示:

综上所述,大家可以考虑自己本地的产业,设计出一种符合自己区域经济特色的现代农业模型。

第二部分,我们从农产品与电子商务方面做一简单阐释。

电子商务是一个大产业,是一场革命,意义极为深远。现在是中小企业大批量应用电子商务的关键时期。重点在于发展模式,而非商业交易模式。我们在传统方式下,用五年十年才能完成的事情,在互联网状态下也许1-2年就完成了。在传统方式下,我们这辈子永远不可能认识的人和事,在互联网状态下,都可能变为现实。这就是”点对点”,”NtoN”带来的无穷力量,是我们人类自身的力量在这种工具下得到了更大的发挥和进步。

在电子商务与农产品的结合上,尤其要注重以下几点:

1、龙头企业主导与行业协会带动

龙头 企业带动模式包括“公司 农户”,“公司 基地 农户”,“公司 合作组织 农户”等类型,是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大中城市郊区和其他农产品加工出口有一定基础的地区较为适宜采用的一种农业标准推广的实施模式。由于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加工、储运、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同时,农民按照标准化要求生产出来的品质原料可通过深加工变成高质量、品质次的产品,从而赢得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因此,龙头企业带动模式能促进农业标准的推广实施工作在广度和深度上发展。

如上海水产集团公司为了适应大型超市集团连锁经营、统一进货的管理体制,通过整合重组几十个独立小企业,组建了上海水产集团配送中心,在连锁超市的带动下,借助批发市场和配送中心将水产品直接配送进大市场,通过信息化手段把分散的渔民和现代化大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渔业的产业化经营。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是我国较大的农产品行业协会,一头连着3700多家农产品加工、销售、出口企业,一头连着45个国家250多个同行业组织,并参加了8个国际行业协会,获得了参与国际同业界制定国际贸易规则的权利和机会。作为发展专业化生产,推进产业化经营的专门机构,这些协会正在架设起政府与企业、农户之间的桥梁,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交流与合作的作用。

2、“借台唱戏”和“搭台唱戏”

主要是讲要请进来,还要走出去。如亚太种子年会(上海),经国务院批准,及时次在中国举办;花博会——花卉行业的奥林匹克;北京科博会,农交会,寿光之果蔬会,西安杨陵之农业科技会都将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一张名片。

进入国际超市的采购清单如家乐福等,一些国际的展会也要多参加。帮助本地的农产品打出自己的品牌,走进国际超市,走上老百姓的餐桌,走上老外的餐桌。

3、品牌体系与电子商务

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要注重品牌体系的建立。其实我们很多企业在品牌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大部分还没有形成体系。像一些国际大企业都有强大的品牌体系。这样抵御内在与外来的危机能力就很强。像苏丹红事件和雀巢事件,要是放在中国企业身上,估计都要大病一场,甚至是一病不起。品牌不是简单的VI/CI或产品品质。就目前更符合中国企业实际需要而言,要注重品牌统一化、产品个性化和渠道多元化。如销售模式与渠道上,农贸市场、连锁超市、批发市场、网络渠道等都可以考虑。产品倡导绿色与健康,针对不同市场与消费者,定位,重点出击。同时加强与市场的互动和交流。要对自己的企业和产品进行包装,又要能重点突破。

“到平谷摘桃去!”已经成为北京人休闲生活的一部分。凭什么打造出这样的品牌。政府、协会、企业共唱一台戏,实现多方共赢。双汇集团冷肉全国连锁,尤其是在渠道建设和品牌体系上值得我们企业学习。深圳超大集团非常注重无公害、绿色、有机等系列认证,渠道上自建、加盟或连锁。在贸易方面,面对海外市场,也要在国内做足工夫。目前而言一个是渠道上,一个是在产品上。重点突破可以放在品牌上,以品牌体系的突破带动相关环节的完善。

4、两个关注

首先我们要明白国内市场是较大的国际市场。其次面对全球市场时,海外也可以成为生产原产地,海外市场不仅仅只是消费市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产品方面要加强规模化和品牌化,形成自己的产品体系。如山东省金乡县的大蒜面积就发展到了2万公顷,形成了规模生产,成为金乡县农村的支柱产业。金乡县围绕这一产业建立了10多处大蒜市场,其中较大的批发市场长达10公里,营业面积50万平方米。而山东大蒜市场让人觉得新鲜的还不仅这些——冷藏保鲜、辐射保鲜、脱水加工及大蒜制品等得到了的发展,建成了恒温库108座,加工企业1000多家,从业人员4万多人,年加工生产能力13万吨。大蒜加工销售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以大蒜为中心的其他产业的发展,全县农产品销售车队100多个,销售人员7万多人,运销专业户5000多户,旅社、饭店、商店发展到1200多家。

另外,大型连锁超市和全国25万农家店是全国各地的农产品直接竞争的主阵地,尤其是国际化的连锁超市。而批发市场慢慢将变为物流或仓储中心,也将成为农产品进军大城市的桥头堡。

5。“互联网 大农业”=“鼠标 农产品”?

互联网的核心实质是互动交流,是NtoN,它凝聚了人自身的力量。让每个人都能参与进来。互联网及时次让人类有了一个能凝聚人类自身强大智慧并产生无穷能量的革命性的工具。它带来的是一个时代。就像瓦特的蒸汽机带来的工业时代一样。作为整个文明社会的物质基础一样,它要经历三大潮流:铺路之信息化、应用之商业化和大众之社会化。手机、电视甚至是各种网络家电,都会象电脑一样成为网络终端,构建成为全社会的一张无限的网络,一网而尽天下。

“互联网 传统产业”成就了很多新型的网商。我这里有两个例子。其一是湖南一家生物公司的董事长通过农博网,不到两个月就实现了400万的业务,占其年业务总量的20;另一个例子就是四川成都的一个蘑菇经销商,托朋友把供求信息到农博网上,一个月内就通过网络结识了辽宁丹东的一个客商,达成了20万的订单。当然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广州一个没有文化的老太太靠工艺品,通过互联网把生意做到了海外,两年之内形成了200多名妇女加工作坊。

电子商务主要是为了满足交易需求。中国不同行业商业环境的成熟度不同,电子商务情况也就不尽相同。整体上来看,真正的电子商务在中国还是比较遥远的,但市场需求和交易信息带来的效应已经发挥了作用,很多企业因此受益。在电子商务里,除了网上真实身份需要的电子认证之外,企业信用系统和产品标准体系都是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漫长的历程。安全支付和现代物流也是需要长期不断努力的。这些挑战都始终存在。还要注意一点,把农业信息化 电子商务结合起来。这样避免产生因为意识差异造成的“信息孤岛”。

农业信息化论文:地方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1南涧县农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1997年,在云南省民委、安徽合肥智能研究所的大力扶持下,农业信息技术开始在电脑农业DET专家系统推广上应用。2002年,与荷兰政府合作开展FCCD项目,促进了南涧农业信息化发展。2003年,省内率先开通电脑农业网站,实现农业科技上网和农产品供求信息,大大促成了以茶叶为主的产品外销。2004年,开通南涧农业信息网站,加大农业信息宣传工作。2005年,开发了电脑农业“南涧县土壤海拔查询系统”等。2006年,开展“一站通”业务。2007年,建成数字乡村网站;被农业部确定为县级网络建设示范型农业信息化示范单位。2008年,开展“农业新时空”业务;实施责任政府四项制度网站建设。2009年,改版升级南涧农业信息网;与中国移动合作“农政通”项目;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网站建设。2010年,批准实施农业部“三电合一”、云南省“金农工程”等信息化项目。2011年,实施云南省“三农通”涉农信息中国移动手机短信服务和农业协同办公平台。2012年,开展12316农业公益服务热线。2013年,实施政府电子政务专网专线综合办公平台等。

2取得的成效

2.1管理机构的建立

健全领导机构。1998年建立了以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县农业局、民宗局、科技局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南涧县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推广领导小组;2007年成立南涧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担任,下设独立办公室,具体工作由农业局牵头组织和实施;2011年成立南涧县农业局信息中心,核事业编制3人;同时,对相关信息化工作机构和人员进行了整合。

2.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制订了《南涧县农业宣传信息考评奖励办法》、《机房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信息安全责任制度》、《移动存储设备安全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将责任明确到人、工作细化到人、量化考核落实到人。通过具体措施将农业信息的采编发、后台维护、网络安全、信息设备管理等纳入年度考核,保障了信息化工作正常运转。

2.3办公条件改善

一是实现了互联网办公,县农业局与中国电信租用10M光纤,下属11家单位全部开通上网业务,通过互联网开展信息工作;组建本单位局域网,实现打印和文件共享。二是加强基础建设,硬件不断充实和更新,建成简易机房1间,服务器3台、路由交接设备8套、电脑104台套等,推荐安装正版操作系统及软件。三是实现信息专职人员可以异地无线办公,县农业局机关实现人均配置1套台式电脑、每个股室1台打印机、1台照相机等,极大地方便了信息工作的开展。

2.4工作经费落实

至2012年底,各级财政和项目专项经费累计投入383.14万元,其中,电脑农业专项经费271万元,“数字乡村”工程投入86.14万元,农业信息网等综合投入26万元。

3主要做法

3.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争取经费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工作。通过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农业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了南涧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措施,我县每年将农业信息化建设内容,纳入年度农业工作任务进行考核,与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设备维护更新、人员培训等相关工作统筹纳入财政预算;并且,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保障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3.2完善机构,强化培训,整合资源

完善和稳定工作机构,抓好人员培训,加强经验交流与合作。南涧农业信息化工作由县农业局长挂帅,县级信息中心有专职3人、兼职2人,局属各单位兼职1~3人,每乡镇有专兼职1人以上,县级每年以组织培训和技术指导为主,乡镇以培养和稳定工作人员为主。近年来,先后选派44名骨干人员参加省州举办的技术培训班学习,县级组织13期培训班,学员400多人次,现有专兼职信息员20多人。通过培训培养了一批业务熟悉,勤奋敬业的信息骨干人才,初步形成了一支覆盖全县的农业信息工作队伍。工作中,结合电脑农业、数字乡村、三电合一、金农工程、三农通涉农短信服务、12316农业公益服务热线建设等,整合了农业信息化的办公硬件、人员配置,有效减少了信息化建设的重复投入,节约资源和提高了工作效率。

3.3突出重点,为民着想,创新服务

网站建设管理和配套服务是当前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方式之一,我县本着明确网站平台上移,服务点下延,建设内容不拘形式,力求实效的整体思路,先后建设了南涧农业信息网、数字乡村网、电脑农业网等。围绕农民如何增收这条主线,将“信息服务一公里”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探索和创新服务方式,进一步扩展网站的服务面。一是加强在百度、新浪、谷歌等知名网站的宣传,提高网站影响力和点击率;2012年共网站农业信息732条、图片590张、附件18个,农网累计访问量142万多次,独立IP访问量78万多次,获年度全省县级综合排名第22位。在专家系统、电脑农业、科技信息、自然资源、农副产品、民族事务、招商引资、数据查询、工作快讯等栏目上进行了对内对外宣传,大大促成了农产品外销,特别是茶叶产品的网络推广收到了良好的服务效果。二是设立乡镇信息服务场所,免费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无偿接待群众上网查询农业资料、产品信息,不仅满足群众需求,还提高了农民素质、更新了观念,同时通过制定相应管理办法,把信息入户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任务,以激励机制推进信息化工作。三是与茶厂、协会、经纪人等合作,辅助农业发展,开展资源交流和宣传等,农副产品信息每周更新1期,利用网络宣传农业工作每年80条以上,向农民提供咨询120次以上。通过网站建设,从中也找到了一条符合南涧农业生产发展的推广模式,农业网络工作在逐渐形成,农业技术人员在电脑上进行信息获取,政府和农民群众沟通,网上推广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存在的问题

南涧农业信息化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应用水平整体上还不高,不能满足群众对农业信息的需求,也不适应农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节奏;部分领导存在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技术人员不足不够稳定,广大农民上网有困难,农业信息服务方式和范围有限。

4.2发展建议

南涧县农业信息化建设从零开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探索,应用起点逐步提高,工作基础得到改善,特别是建立了农业网站,培养了大量农业信息人才,在积极探索信息入户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信息进村入户方面创造了较好的基础条件。建议:一是抓住时机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大县乡两级自动化信息办公平台的推广应用及乡镇网络服务点、行政村信息服务延伸点建设。二是继续加强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多种形式培训学习,巩固提高整体应用水平。三是加强县级农业信息网络中心和工作场所建设,规划3至5个多媒体视频会议室,兼作会务培训和信息服务接待场所;四是与移动、电信、联通、广电等公司合作,扩展互联网业务应用等,与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合作,共同打造农业商务网络。

农业信息化论文:农业信息化发展经验比较

一、世界休闲农业及其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休闲农业信息化就是通过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休闲农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改造,对休闲农业的产品开发和推广环节广泛实现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以满足供求双方对信息的实时与精准化需求。休闲农业能否得到更快的发展,除了自身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外,还依赖于信息的传播和休闲农业资源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便让公众及时了解当地休闲农业资源情况、休闲特色项目所在和休闲农业的决策规划,使休闲农业的产品或服务得到更广泛、更快捷的传播,信息化是提升休闲农业核心竞争力的不二途径。从全球来看,世界休闲农业信息化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首先是20世纪50~60年代的广播、电话通信信息化;其次是20世纪70~80年代的休闲农业计算机数据处理和数据库开发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休闲农业网络传播和信息技术、科技在休闲农业特色项目中的运用等[6]。具体来讲,世界休闲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世界休闲农业宣传推介信息化,展示休闲农业风采,在旅游竞争中抢占先机。例如,网站推介,传递休闲农业产品或者特色服务,让顾客和观众找得到;通过全景漫游或者虚拟实景体验,让顾客和观众移动鼠标,提前体验休闲农业;甚至通过在网络游戏中嵌入休闲农业景点[7],创新实现休闲农业景点信息化展示手段,激发和引导潜在顾客消费;通过电子地图定位标注等,根据用户需求策划特色休闲线路、向导服务,引导高品质农业休闲消费。②世界休闲农业的预订促销的信息化,通过网络、电话、短信即可预订,实现休闲农业“吃、住、玩”贴心服务以及安全、正宗、物美价廉的特色农产品,让顾客享受到打折服务,满足顾客需求,刺激休闲农业消费。③世界休闲农业项目本身的信息化,把信息技术恰当运用到休闲农业项目中,在保持“农味”特色基础上,加大科技在休闲农业项目中的应用,完善和优化服务功能,提高休闲农业参与性和趣味性,去吸引顾客和观众。④世界休闲农业管理及内部办公信息化。管理者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本地区及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情况和实时态势,科学管理指导休闲农业经营,从而提升管理水平,较大限度扩大影响,锻造核心竞争力。

二、国外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经验比较

1.美国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经验美国休闲农业的信息化进程,得益于美国农业信息化的战略实施。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通过将国家意志注入本国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首先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之后,接着又倡导“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计划”,并通过立法手段,利用一整套法律、法规体系来保障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同时,美国通过建设部级农业和农村科技信息中心群,获得了公益性农村信息资源的有效积累、科学管理与广泛运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规模化、专业程度高的涉农信息数据中心(库),对包括美国休闲农业在内的农业发展、旅游发展产生了很好的推动作用[8]。毫无疑问,美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使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受益匪浅,获得长足发展。美国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休闲农业信息化建设,是美国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另一显着特征。美国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源于休闲农业的市场需求。为了推动休闲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高投资效率比值,美国不断利用市场手段推动农业信息化应用层面的竞争。例如,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就开放了电信市场,通过不断的市场竞争,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产业重组,并适时根据市场的基本需求,构建了以政府为主体,5大信息机构为主线,国家、地区、州三级相连的农业信息网,形成了完整的包括休闲农业在内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有力推进了美国休闲农业信息化进程[9]。2.法国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经验法国农业旅游协会作为非政府组织,有力推动了法国休闲农业发展,是世界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成功典型。法国农业旅游协会创新思路,有效整合休闲农业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等,合理运用国家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适时构建休闲农业网络信息化平台,向休闲农业经营者提供咨询培训以及进行休闲农业整合营销等贴心服务。同时,法国农业旅游协会在国家旅游政策指导下制定休闲农业的行业规范以及行业质量标准,倡导和督促休闲农业行业自律以推动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早在1954年,法国联邦国营旅舍联合会就进行“法国农家旅舍网”建设,很快成为各国竞相效仿的成功典型。此后各类农业旅游社团组织和中介机构(如法国农业与渔业协会、农业商会、法国国际旅游推广协会等)陆续成立,有力促进了休闲农业的信息化发展经验交流,丰富了信息化传播手段,加强了信息化人才培训。随着法国农业旅游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成熟运作,休闲农业行业自律的成效明显,法国政府对本国休闲农业的“管理职能”随之转变为“监管职能”,相关行业协会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更加凸显。另外,法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农民信息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曾在本国休闲农业信息化建设初期免费向农民赠送电脑,引导农民接触和使用信息技术,为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3.日本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经验日本主要采用政府主导型的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思路。从自然环境来看,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并且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休闲农业发展并无优势。但日本为建设信息化休闲农业,不断重审休闲农业价值,重视休闲农业信息化工作,并把其视为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手段。其中,日本政府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重大举措:及时,日本政府日益注重休闲农业的立法完善和体系健全工作,先后制定实施《农山渔村余暇法》、《农山渔村宿型休闲活动促进法》等,主导休闲农业信息化的市场规则及发展政策的制定,甚至是有关资金的筹措工作等。第二,日本政府注重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注重农业信息系统建设,并倡导U-Japan国家信息化战略,为休闲农业信息化的持续和深入发展奠定了 基础。第三,日本政府注重农业旅游信息网的建立,建立了性的休闲农业市场信息统计、分析与报告制度,为休闲农业顾客和经营者提供及时、、的市场信息和参考资料。日本创新休闲农业信息技术展示,是日本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另一亮点。日本往往借助信息技术甚至是生物技术等,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休闲农业新景点,它一般建于距离城市较近的区域,使其成为休闲农业的科技特色景点,农业科技教育功能凸显,具备了很强的科普教育功能[11]。

三、国外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经验对中国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启示

在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较慢,休闲农业也刚刚起步,信息化水平更低,信息技术在休闲农业发展上还不能实现城乡范围广覆盖,休闲农业信息化水平提升还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应借鉴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宝贵经验,并立足本国国情,积极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道路,使中国休闲农业向纵深发展。1.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和主导作用日本政府主导型的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经验,给中国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带来很好的启示。休闲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面广、部门多的重大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工作,优化休闲农业信息化组织的结构,合理分配农业信息化组织的权力格局,减少沟通的壁垒,提高组织管理的执行力和性。同时,还要明确休闲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目标,采取灵活的政策措施,统筹规划,重点推进、协调发展,强化农业信息化的管理和监控,制定科学的信息建设效果评估制度,引领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为此,要加强宣传,提高相关部门领导和员工对搞好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纠正他们的思想认识偏差,积极对待与解决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进一步加大休闲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力度美国重视休闲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力推进了美国休闲农业信息化进程。中国休闲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也有5个重点:一是建立多种农业信息数据库以及农业实时信息机制的平台,建立传统媒体与现代信息网络优势互补的信息服务网络,实现休闲农业基础信息网络的全覆盖。二是实时监督农业产业经营组织发展状况,提供各种有助于农业信息交流的渠道和设备,适时推进门户系统与政府内部管理系统的有效结合,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有效互动和数据的实时共享。三是进一步加强网络标准化建设,开发与使用全国标准统一、具有信息采集、存储、预测、传输、以及查询检索功能的农业信息应用软件系统,保障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和信息安全。四是加强信息化规章制度建设,监督农业信息的质量真实性、有效性以及知识产权保护,规范信息市场,维护各类主体的合法权益并促进信息的共享。五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用于各级农业信息中心及其网站的软硬件建设、系统维护和运行经费,重点支持大型数据库和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保障中国休闲农业信息化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12]。3.推动休闲农业信息化服务业的发展农业决策和农业发展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对服务业的依赖性很大,因此,应加强中国农业信息化服务业建设,努力为其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和氛围。一是开发休闲农业信息化服务业市场,需要政府、社会、休闲农业劳动者多方参与,引入市场供给机制,使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本进入到农业信息化领域,建立分梯度、多层次信息市场,还要主动、动态、多样式做好服务工作。二是搞好农业信息化资源建设,既要做好农业信息数量建设,吸引企业、民间及龙头村等参与开发、研制和配置信息数量,又要提高农业信息质量,利用技术深入挖掘信息,打击虚假信息,增强农业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和推广度。三是丰富农业信息的传播途径,主要采用电视、电脑、多媒体声像、录像带、VCD等载体,通过文本、图形、声音和视频信息等表现形式,开展实时教学、科学研究协作活动,使各种专家咨询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融合于现代信息技术之中,促使信息产品更好更快地进入市场,对中国休闲农业发展有莫大的作用[13]。4.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的信息化意识法国非常重视农民信息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法国政府曾在本国休闲农业信息化建设初期免费向农民赠送电脑,引导农民接触和使用信息技术,为休闲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中国由于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小农思想因素的制约,造成休闲农业从事者对农业信息化重要性方面认识不足,在休闲农业发展中全凭个人经验操作,对先进信息技术的使用上往往被动,使用信息化生产推广方式的意识总体淡薄。加强休闲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要重视广大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和基本素质培养。具体来说,既要利用报纸、广播、宣传栏、宣传手册等传统形式,又要大力借助电视、广告、互联网、手机等新型媒体,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方式,广泛、深入、持久地进行成果展览,让休闲农业劳动主体认识到信息化成果所带来的市场和经济效益,提高农民对信息化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同时,通过对农民信息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全民参与信息化的积极性,舍得在信息上投入,善于从农业、科技部门获得信息,具备网上学习、信息查询、简单的数据分析和一定的市场意识等基本素质。5.加快休闲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建设没有现代化的专业人才就不可能推动休闲农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当前,很多地方农业信息工作人员普遍严重不足,专业知识薄弱,技术能力低,且流动性大,直接导致大量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仅停留在低水平开发状态,信息质量不高,农业信息采集、汇总不科学,很难满足推进该地区休闲农业信息化的技术要求。休闲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重大项目,各层次的信息化专业人才不可或缺。为此,必须加快培养一大批具有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农业知识的信息化专业人才,为中国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农业信息化论文:农业信息化多元服务体系构建

1湖北农业信息化多元服务体系的技术集成与开发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推动我国农业走向信息化,信息化农业使基础设施信息化、技术操作智能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可以有效的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化发展。针对我国农业生产区域性、专业性强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可控性差、经验性强等特点,研发覆盖面广、容量大、传播速度快、不受时空限制,可实现农业专家、农技人员和农民之间多途径、零距离、高效率沟通的新型农业信息化多元服务技术极为重要。鉴于此,需要研究适用于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多元服务体系,该体系的技术集成与开发根据其地域特点及产业特性需由多个子系统构成。为深化与完善湖北特色产业领域内种植、养殖、病虫害防治、加工储藏等专业技术信息,需构建具有湖北特色产业农技声讯服务系统;建立湖北特色产业手机报服务平台,并进行后台信息资源的整合、形成图文并茂的手机报,从而提供油菜、茶叶、淡水养殖等特色产业的种养技术、病害防治、供求信息等方面的信息;探索以廉价手机为前端,融合无线通信网等各类通讯渠道为一体的移动计算网络技术模型,即嵌入式农业信息服务系统,集成与开发具有跨平台应用能力的“基于廉价个人信息终端的农业专家咨询系统”、“作物病虫害嵌入式远程诊断系统”、“作物病虫害嵌入式远程预警系统”等;基于湖北农业信息数据中心的技术支撑系统上利用WAP、Middleware、DBMS和无线通信技术,将农业信息直观展示到手机终端上,构建基于WAP技术的手机农业信息网。通过.net语言实现信息组织与展示,后台数据库采用MSSQL,所有服务端响应运行在Win-dowsServer+IIS操作系统上。

2多元化产业示范区信息服务能力建设

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2级阶梯向第3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在农业信息服务方面,应该要结合各个地区的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积极探索,多渠道、多手段的促进湖北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武汉城市圈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与农业发展基础,是整个湖北省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密集区。可以选取武汉“1+8”城市圈区域内具有产业优势和在全省范围内具备产业带动作用的淡水养殖和茶叶特色产业展开。淡水养殖选取小龙虾和淡水鱼、蟹为具体扶持产业,构建相应的鱼、虾、蟹产业示范区。茶叶种植加工可选择英山县绿屏茶叶、大悟县悟道茶为具体扶持产业并构建其对应的茶叶产业示范区。依托区域内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建立湖北农业信息化多长效服务站点和生产加工基地。在产业示范区内开展标准化种养殖技术培训、良品推介、病虫害远程诊断等多项信息服务。将这些产业示范区做大做强,利于当地农民的增收及产业的增值,为农业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3多元化的人才服务队伍建设

农业信息化队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生产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湖北应配合体系建设,培养信息化研发、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建立一支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人才梯队。首先,配合体系建设,建立高素质的农业信息化管理人员及专家团队。定期召开培训交流会议,从责任状态、服务技能、咨询范围等方面加强对管理人员及专家的培训,不断提升、优化服务质量,满足农民需求。其次,打造一支农业信息化高级实用人才及信息化技术应用的专业人才队伍。,结合先前已有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对原有的科技特派员给予一定的补助兼做信息员,大学生村官可兼职做信息员。利用文字、视频教材,通过信息员集中培训、农村信息化大篷车下乡培训、远程教育自助培训等方式,培养培训一批高素质的基层农业信息员。

4湖北农业信息化多元服务体系的展望

充分考虑湖北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对湖北省的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用多元化的服务方式和手段,有效解决制约湖北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问题,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加快湖北农业信息化发展步伐。

(1)整合挖掘武汉市内相关涉农部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信息和服务资源,构建贴合农户需求的信息服务联盟,充分发挥武汉市作为湖北省农业科技源头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武汉市内农业智力资源直接服务于整个城市圈内的农村优势特色产业,进而辐射全省相关产业,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按照“平台上移、服务下延”的思路,在湖北已有的信息服务组织体系的基础上,整合物联网、云计算及现代通信领域的多元信息服务技术手段,按照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统一规范、资源共享、反应快速、机制灵活的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促进信息进村入户入企,推进湖北新农村建设。

(3)以人工咨询、自动应答、现场指导、农业手机报、WAP网服务、远程诊断、媒体传播等多种方式为传播途径,以广大农民为用户主体,在农业生产一线通过提供功能丰富、运作高效的信息服务,满足农村基层用户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的信息需求,并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实现“以科技指导生产、以市场信息引导生产”发展目标。

(4)多层次的综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实际中因地制宜的将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相互匹配,连接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整体,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有效解决“农村1公里问题”。利用云计算、网络通讯技术、信息资源和数据处理技术等不同信息技术,提升现有农村科技信息数据资源,完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引入市场机制,合理分布建立基层信息服务站点,探索农村信息化长效运营机制。

5结束语

不同部门、企业、行业、组织与农户等各个主体都有自己不同的具有独特性的农业信息需求。就信息需求主体而言,农民、涉农企业及各种社会中介组织的信息需求也很强烈。鉴于此,通过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和信息服务方式来满足深层次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复杂化的农业信息需求非常必要。湖北作为国家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和输出基地,其自身信息化的建设对于湖北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 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结合湖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农村发展现状,以农民群众受益为中心,从农业信息服务主体多元化、农业信息服务受体多元化和农业信息服务手段多样化3个方面来推进湖北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多元化信息服务,以信息化促进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最终真正做到促进及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

农业信息化论文:农业信息化构建研究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行业都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全球化网络信息热潮。因此,抓住当前信息化建设的有利时机,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改善我市县乡自然条件和历史发展中的劣势,将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仇势,缩城乡差距,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是势在必行。

1、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农业信息化就是在农业领域地发展和应用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并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使农业生产效率得以显着提高。简单的说,农业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普遍应用。农业信息化至少具有两个基本标志。一是政府有关部门或服务机构把对农业的管理决策建立在信息支持的基础之上,政府及其有关机构把对农民进行信息引导和提供信息服务作为重要职能;二是农民把信息作为一项生产要素来投入,以信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依靠。评价农业信息化发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一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通讯网络、计算机网络、宽带等。二是农业信息技术装备情况,包括计算机的拥有量、网站数量等。三是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农业数据库的种类和数量,农业信息资源获取量和网络等。四是农业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如农业专家系统的种类和实际应用的普及率。五是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

2、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农业信息对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农业信息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依据,而这些信息的获得,离不开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服务。农业信息化对指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各种专家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投入使用,给农业生产的带来巨大影响。农业信息服务对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卖难”和“难买”现象的同时存在,就是信息服务不及时造成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离不开信息化建设。我市是一个农村劳动力资源和转移大县,云阳县可转移的劳动力就达30万以上,成功转移农村劳动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农业系统办公自动化和政务公开的需要。这是提高办事效率,节约办公成本和电子政务的要求。农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提高素质的需要。信息网络已是科技人员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

3、基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观念的制约。近年来,基层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但建设进度仍然缓慢。主要原因还是基层干部特别是一些行政领导干部对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农民及基层工作人员的信息意识淡薄,与农村对农业信息服务的需求不相适应。资金的制约。农业信息化建设属社会公益性事业,其投资较大,基层县乡由于财政较穷,投入十分有限,因此区县农业信息化进程受到资金制约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一些地方连工资发放都困难,更无暇顾及农业信息化建设。基层微机多是单机作业,有的微机型号还很落后。复合型人才缺乏。农业信息服务涉及农业生物技术、气候、地理环境、农产品销售等多个领域及其相关信息的采集、存储、分析、计算、传输等多个环节,这要求服务人员既要懂得农业科学技术,又要懂得信息技术,而这种人才在基层十分缺乏。以云阳县为例,农业局系统县乡450余名科技人员中,仅有计算机专业的中专生2名。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正常信息需求不足。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两者是相互依赖的,农业产业化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必须产生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及提高效率的强烈愿望。而目前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使信息的利用率大大降低。同时,信息资源的开发水平与农民对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实用性不相适应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据有关资料,全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占20%以上,这使得绝大部分农民对信息,尤其是对网上销售信息表现出漠然和无知,农产品流通基本上还是“养在屋前屋后,卖在村前村后”的状况,产品价格也是看邻里或道听途说。信息的有效需求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信息服务的有效开展。信息通道不多。在信息传输上,缺乏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信息台等各种媒体之间的有机组合与协作,面对最终用户和信息传导梗阻现象显得办法不多,信息到农民手里“一公里”问题没有解决好。

4、当前基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应抓好的主要内容

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的最重要的环节,是分析、处理以及快速传播各类信息的必备条件。它包括硬件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其中硬件建设是当前基层首当其冲的任务,要大力提高计算机的普及率,尽量达到乡村能宽带上网。这方面的建设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社会各行业的共同参与及支持。建立和完善区县农业信息网。要依托重庆农业信息网、三峡农业科技网,以重庆市农业信息中心为技术支撑把区县农业信息网办成当地农业信息的总出口和为农服务的大窗口。网站要面向农民,农业经营者,农业经济、技术推广者和领导服务。要立足当地特色农业和农业生产实际,能提供如下信息:及时是农业资源和环境信息,比如土壤和气象信息等;第二是农业技术信息,比如新技术、新品种信息等;第三是农业生产经营信息,比如新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等;第四是农业市场信息,如农产品价格走向及市场行情等;第五是农业管理服务信息,如新的农业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及新的服务理念等;第六是农业教育及农业政策法规信息等,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以及政策法制意识;第七是劳务信息,要能提供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就业的信息。重庆市2005年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农民对市场信息需求量较大占总量的35.5%,其次是政策信息占22.2%。建立以乡镇农业信息站为主体的信息服务机构,完善多种服务网络。依照合理布局,发挥区域优势的要求,依托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建立基层公益性农业信息站,延伸服务网络。基层信息站要达到“六个一”标准:即有一台电脑,一条上网电话线,一台打印机,有1名人专兼职信息工作人员,有一块信息专栏,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和服务制度。乡镇信息站既是县级信 息服务机构的下伸网络,又是区县的信息采集工作点。信息服务站要将互联网站与传统媒体充分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展信息服务工作。同时要建立并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中介机构。农村信息服务中介机构是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信息入村入户的重要桥梁。当前,重点是要面向广大农村发展龙头企业类、公司类、协会类、商会类等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农业信息服务中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利用“信息入乡”、“三电合一”、“金农工程”等农业信息建设项目,扶优扶强,示范带动,逐步扩大覆盖面和完善多种服务网络。建?立农产品和农资市场价格采集体系。

在城区选择1一2个规模大、品种齐全、交易量大的农贸市场或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和农资市场价格城区采集点。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个乡镇农贸市场,作为农产品市场价格乡镇采集点,定期采集市场价格,所得数据经过综合、分析、整理后在县级农业信息网公开,引导农业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为领导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要以市场为中心一头连着生产者,一头连着消费者,提高信息的集散功能和辐射范围。实现与国家和市级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有效连接。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要以国家和市级为主,区县和乡镇两级主要是实现有效连接和充分利用。它要求在相关数据库的建设中,上级部门要充分考虑各区县的差异,做到普遍性和个性相结合,提高针对性和实用性。建立多种模式的信息入户通道,解决“一公里”问题。据重庆市农业信息中心调查,当前农民通过电视获取信息的占75.85%,通过电话获取信息的占52.25%,以电脑和网络获取信息的仅占0.23%。可见充分利用传统信息通道十分重要,特别是基层充分利用电视、电脑、电话和移动通讯等网络通道和设备,优势互补,是实现信息入户解决“一公里”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近阶段的重点是推广应用已较成熟的“移动农网”和“农网广播”(以下简称“两网”)。“两网”通过移动手机、固定电话及小灵通可将农业管理和技术部门的以及其他涉农信息便捷地传递到广大农村。据调查,云阳县中国移动、固定电话用户分别达到11万户,联通、小灵通用户分别达到3万户和2万户。推广应用“两网”具有覆盖面大,费用低,效果好的特点。各地要把推广重点放在信息需求量大、接受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和村社干部等群体上,同时要注意挖掘潜在的城镇用户群,通过他们把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农业科技人员要带头使用“两网”、熟悉“两网”,采取“现身说法”、包村包片和示范带动等措施做好推广应用工作;要结合农技工作,通过召开村、社院坝会,张贴宣传画,现场演示,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农民注册使用“两网”;要动员乡镇机关千部带头参与到推广应用工作中来,营造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在进一步拓宽信息通道的同时,要狠抓信息服务质量的提高,一是信息源质量的提高,二是对信息用户跟踪服务质量的提高,基层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后者。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要依靠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等,通过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扩大信息化工作的组织网络,逐步达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办好。

5、应建立和完善的保障措施

加强领导,完善行政体制和建立工作机构。建议由区县农办牵头,成立农业、畜牧、农机等单位参加的信息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各单位分工负责,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区县农业部门要做到“五有”,即有专业的信息管理和工作机构,有专职工作人员和编制,有必须的设备设施,有专项工作经费,有健全的服务网络。完善投入机制,提升基础条件。各区县每年要预算一定的投入经费,保障相关机构和人员拥有相关设备,完善乡镇服务网络。目前,由于区县财政普遍困难,建议市级多安排专项资金或项目投入到区县。同时,要积极引导和扶持信息中介服务机构加大对信息工作的投入,并建立相关激励机制。加强培训,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培训、进修或引进,解决复合型人才缺乏的问题。加强对乡镇工作人员及龙头企业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建议市级将该项内容纳入农业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每年安排一定经费培训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信息工作要制度化。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当前应考虑主要建立农业信息网站安全管理制度,上网材料采编和审签制度,农业新闻工作者资质考核制度,工作业绩考核评比奖励制度,信息工作人员职称评聘制度等。基层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必须开展而任务艰巨的工程,只有更新观念,领导重视,确保多层次投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完善配套保障措施,实施好重点建设内容,示范带动,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才能顺利推进。

农业信息化论文: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观心得体会

从目前中国的情况来看,讲农业的重要性我估计反对的人不多,但是讲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可能目前不能接受的人还比较多。所以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怎么看待农业信息化在中国整个现代化进程当中的战略地位。究竟有多么重要?这是我想讲的及时个问题。这个问题我觉得从人类文明发展历史来看,从几千年文明史走过来,我们经历了三个化,及时是农业化,第二工业化,第三是我们今天讲的信息化。实际上农业化是由农业革命开始,大家知道我们是从原始社会走过来的,我们靠采集食物和捕猎动物。后来有了农业革命,开始了农业化的进程。从我们国家的情况看,我们曾经是经验丰富农业化的,当然农业革命最早不是在中国发生的,中国农业革命应该是工业革命前3500年左右,后来中国的农业革命经验丰富环球,所以使得中国成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从技术的角度看,核心技术是犁,实际上农业革命发生之后,从农业化来讲是永无止境的,因为民以食为天,我们不可能回到靠采集植物、捕猎动物为生,我们会继续发展农业化。

第二比较重要的问题是工业化,工业化是1975年发明蒸汽机开始的,很多人认为重要的内涵是第二产业,制造业的发展,这是不对的,其实是使人类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向商品工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是机械代替人和家畜的自然力。工业化第二阶段是电器化阶段,主要问题是解决了机械能和电能的转换,大大的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实际上对工业革命比较的理解,实际上是产业化的含义。首先是工业革命导致劳动生产力极大的提高,促进了第二产业的产业化,特别是制造业的产业化。同时我们看到工业化使得农业也走向产业化,使得服务业也走向产业化。所以工业化不仅仅是第二产业产业化的问题,也包括及时、第三产业产业化的问题。我们今天谈论的是农业信息化。

我们看一下美国的农业工业化历程,美国的农业机械化在100多年以前,在1880年的时候美国收获一英亩麦子需要20个小时,到1916年变成12.7小时,到1938年到了6.1小时,美国及时台拖拉机是1892年制造成功的。到了1940年以后,农田拖拉机达到160万台,1960年超过470万台,牲畜等劳动力大概就消失了。美国脱粒机普及应用大概花了60多年时间。1965年美国农家拥有23.5万台卡车,1980年增加到350万台以上,所以拖拉机、卡车这些农业机械,承担了所有农业劳动,大概花了65年的时间。另外农业化学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另外畜牧业也实现了机械化的产业化,技术的进步使美国到不到100年的时间内,从农业社会转项城市化社会。今天美国劳动人口低于2.7,而且农业人口下降使得农场数量不断减少,规模不断扩大,美国有3200家农场,占总销售额的38%,所以可以看出一个大的趋势,而且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整个社会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及时个是农业工业化,用规模经济的办法来生产农业,第二个是传统工业改造,另外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伴随大量新兴产业诞生。同时科学技术成为核心竞争力,在转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问题,农业社会大量农业人口大什么地方去了。他们没有失业,他们到新兴产业里了,由于工业革命产生的新兴产业里了。

所以研究18世纪工业革命引起的经济和社会变革,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就是说如果把工业社会的产业结构跟农业社会的产业结构做一个认真的对比,这种产业结构有面目全非的变化,工业化没有导致失业,更没有导致社会的崩溃,而是产业结构变化和经济社会的转型吸收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这是历史的阶段。即便就业问题而言,工业化也不是洪水猛兽,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不会回到自给自足的时代,他会被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工业化水平会不断提高。中国工业化的进展我觉得如果说我们承认工业化是实现货物和服务的商业性生产的话,我觉得中国第二产业的产业化可以说已经基本完成。在第三产业,比如教育、金融、通信、文化、政府、卫生等等方面,我们可以说工业化任务也已经完成,只是水平高低和其他国家有所不同。目前中国工业化没有完成的任务是农业工业化,或者农业产业化,当然全国情况不均衡,有的地方高一点,有的地方差一点。如果说中国的工业化还没有完成的话,主要是农业工业化没有完成。所以不管是中国的工业化也好、信息化也好,还是现代化,核心问题都是要解决农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这是当前中国的现实。所以农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之一,我们国家的农业之所以至今仍然与现代农业差距甚远,是因为我们认识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是工业化的进程当中,我们没有给农业工业化足够的重视。我们信息化必须吸取我们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教训,不能只搞城市的信息化,而不搞农业信息化,所以必须始终关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我国农业工业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及力争实现农业化的跨越式发展。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战略上的指导思想。如果我们在战略上没有这个指导思想,就会影响整个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当然中国和美国国情有很大不同,这样农业工业化和美国走过的农业工业化是不可能一样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中国农业要现代化,必须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实际上很多人脑子里,影响中国发展现在农业的最重要的资源条件是什么?就是农业工业化所产品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何处去。解决这个问题是需要工业化和信息化形成壮大的新兴产业来吸收这些剩余劳动力,如果没有发展的观念、没有工业化带来的发展,信息化带发展的观点开展农业发展,可能就走在了死胡同里。想想美国,虽然现在农业人口不够300万,但是食品工业有200万,这300万农民支撑了美国200万人口从事食品工业。

第三阶段是信息化,信息革命的核心技术是数字计算机和微处理芯片,及时个芯片是1971年英特尔做出的。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信息和知识的规模生产、传播和利用问题,理论上人类一切逻辑思维活动都可以逻辑化,只要写的出逻辑,就可以让计算机完成。信息化解决的是人类自然力、脑力的延伸,所以人类社会方方面面无处不用脑,

所以信息化也就无所不在,信息化既影响农业化也影响工业化。信息化也会引起经济社会的转型,同时也一定会回答一个问题,大量的工业剩余劳动力流向何处,每个企业只要推进信息化,一定是人员减少,不会因为信息化人越来越多,信息化引起的剩余劳动力哪里去?这就涉及到产业结构调整,大量新兴产业会吸收信息化带来的剩余劳动力,这是我们不用担心的。那么信息化的现代农业建立在农业工业化基础之上,所实现的是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所以信息化进一步提高劳动力的同时,又促进向高技术发展。信息化对现代农业的贡献主要是三个方面,及时农业生产信息的自动采集和处理,第二自动化和智能化,第三农业生产的信息化管理。从信息化角度讲,我觉得我们很重要的认识,就是说对农业来讲,对当前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把信息化核工业化放在一起考虑,而不能单独的讨论,如果离开农业工业化讨论农业信息化是没有意义的。

过去几年看我们国家的发展是非常快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效非常显著,第二农村信息服务的发展也很快,第三农村信息服务受到广泛重视,很多政府部门、教育机构、企业等等。而且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当中的应用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这几年农村的信息化虽然发展很快,但是还是不管国际和国内,城市和农村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所有做企业的或者做这个事业的人都应该想到,差距就是机遇。随着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文化条件不断改善,信息化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所以我觉得各种各样数据都表明未来一、二十年,发展信息化战略空间就是农村,这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的需要,所以要战略上给予它足够的重视,而不是应付的态度,被动的思路是阻碍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目前为止,我们讲差距,到今年年底城镇的电脑拥有量大概到60%,农村到3%多,不到4%。另外从我们国家到今年6月份为止,虽然网民到两亿五千三百多万,但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中国有5、6亿网民,是不足为奇的,这会带来什么影响是非常难以估计的。互联网应用水平比发达国家还是有差距的,国外网上求职、银行等等应用非常广泛,我们国家还主要集中在新闻、娱乐这些方面,我们发展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这反过来说明,我们国家农业网络或者网站只要向深入方向发展,空间可以是很大的。另外从电脑拥有量看东中西部看农村差距很大,东部已经到了6.2%,而西部只有0.42%,其他中部和东部比例也不高,大量空间在中、西部。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国家农业信息化怎么发展呢?我个人认为要抓两头带中间,哪两头呢?一头是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好、比较快,有条件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地方。另一头是经济社会欠发达,信息化发展受制约比较大的地区。经济社会条件比较好的地区要尽量往前走,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武装和发展现代农业,尽快向先进国家看齐。我们讲农业信息化,两个眼睛,并不是始终盯在落后的不发达的农村,我们也要看到先进的地区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在这些地方大力建设示范基地推广信息技术非常重要,我们也看到东北、吉林、东部沿海地区,有很多成功的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的安息,也值得我们借鉴。另外是欠地区,我们要看到信息化并不嫌贫爱富,穷的穷搞的法、富有富的搞法。原则是效益出发,最基本的问题是找到信息化对当地发展提供什么机遇,对解决三农问题信息化提供了什么作用和办法,大家在这个问题上动脑筋,当然效益是最重要的,谁也不愿意做赔钱的买卖。尽是是对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信息化有巨大的创造空间,不能一提到农村就是穷、没有文化,实际上农民是很综合的概念,在所有看上去比较落后的地方,一定有先进的,里面一定有经过条件好、文化程度高点的、对信息化需求强点的,我们信息化推进就是找出这批人来,先带起来,所以关键问题还是掌握信息化推进规律,摸清楚当地情况。农业信息化目标不是为了消除数字鸿沟,这不会解决问题。因为数字鸿沟本质上是经济鸿沟,有了经济鸿沟太会有数字鸿沟,所以要解决数字鸿沟本质上是发展经济,所以信息化努力目标都是锁定在当地经济发展上,通过发展经济、消除经济鸿沟来消除数字鸿沟,这个是我们消除数字鸿沟的很重要的指导思想。

所以我想,从目前我们国家的情况讲,欠发达这块,是有八个重点,及时是发展本地农业,信息化一定对当地农业有好处。第二发展农村经济,第三促进农夫产品流通,第四帮助农民工走出去,这是会近期见效。另外还有四个是长期效应,及时发展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第二提高农村信息教育水平,让每个孩子接收到信息化教育,这是很重要的,第三开展农村干部信息化培训,如果他对这个问题没有深刻认识,那这个事情是做不好的,第四是务实推进农村电子政务,更好的保护农民利益、权益。这里我讲一下信息化工作者要研究农业问题,在信息化推进当中我们比较忌讳的是就信息化论信息化,信息化之外的就不管。只考虑信息化送到农村,而不跟农村业务密切挂钩的话,就可能走进死胡同。所以一定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研究农业农村信息化起到什么作用、发挥什么效益,才可能受到政府重视,企业才有可能得到回报。我也讲,我们企业赚钱很重要,不赚钱就活不下去了,活不下去社会责任就是空话。所以我想,这是我们办农业网站的企业,我们也是要讲效益的,那你就要研究农业、农村问题,研究透了,就可以当好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而不仅仅是农业农村问题的产物,更不仅仅是农业信息化的产物。所以农业信息化推进眼光是放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上。另外我们要关注重点行业及八亿农民一个不能少现在是做不大的,要选出其中需求最强烈,而且有比较好的基础。及时我觉得要关注农民工,这是当前对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贡献较大的一群人,另外是农村青少年,他们会根本改变农村。除了这两类,我觉得要关注已经组织起来的农民,各种生产协会、流通协会,包括企业家和农业大户,通过他们的发展带动农村和其他农民的发展,我看到有一些报纸或者文章讨论,农村50几岁、60几岁老太太、老头不会用电脑怎么办?那就算了呗,把眼光放在可以扶的起来的人。所以我们推动农业信息化一定要以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农村分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中心,我们讲农业信息化,一定要让农业和农民分出来,比如一个农业网站,王震后面的服务应该跟上,比如电子商务,我可以送到你家里,这样既搞了信息服务又搞了商务,这就很有利于农村分工的发展。

我想我们的信息化是要关注农业工业化问题,关注点放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上,更好的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也推动农业工业化解决。我简单讲几个观点,及时我们要拥抱变革,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对人类发展带来的重大变革。第二个我们要勇于创新,在中国当前农村的经济社会条件之下,推动我国农村信息化,应该是一项伟大的社会事件,这个事件具有极大的开拓性,很多国际会议讨论边远地区怎么利用信息化带来发展,没有很好的解决,而这个我想像中国30年改革开放一样,中国农村信息化得成功将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借鉴。另外我们要宽容,而不是职责或者刁难,这就是我今天讲的内容,讲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农业信息化论文:建设新农村要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

“十一五”时期,农业部计划要在全国80%以上的县级区域建立起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力争整体运行功能接近同期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而今年农业部即将启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农业科技提升行动、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生态家园富民行动和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也都离不开农业信息化的支持。由此可见,尽快建立功能齐全、体系完备、高效共享、反馈灵敏的农业信息体系,以推进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为中心,强化资源共享,健全应用系统,延伸服务网络,实现服务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些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化工作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努力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在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一是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国97%的地(市)和80%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发展农村信息员22万人;31个省区市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二是农业信息资源总量不断丰富,信息采集体系基本形成。经过多年努力,有关主管部门在全国布设了8000多个信息采集点,在农业各行业和农业服务领域建立了近40条比较稳定的信息采集渠道,基本实现了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处理。相继建立了生产、市场、进出口等50多个数据库,信息资源涵盖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本方面,能够客观反映农村经济运行情况,为信息服务提供了资源保障。三是推进涉农信息资源共享,整合农村信息资源。

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具备了一定基础,但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相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实际需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服务体系不健全、缺少相应规划、缺乏投资主体;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开发、渠道不畅、资源开发程度较低、信息内容与现实需求脱节、针对性不强;农业科技人员缺乏;农民难以承担农业信息化较高的运行费用和维护成本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求我们必须使包括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内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一个大的改善。到2010年,我们要建立起科学、完备、高效、的农业信息体系。一是要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统一的软硬件平台,通过对农业信息的标准化处理,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换;二是要整合农业、农村市场的信息资源,建立农业信息资源中心,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大型数据库,加快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三是要促进农村信息双向流动渠道的畅通,使信息的双向交流不应仅局限在互联网上,要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黑板报、小册子等多种方式,因地制宜,灵活多样。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切实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充分认识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一是要确保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创造多元化投入的政策环境,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农业信息服务领域。二是要健全制度,立足建设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国家信息化导向,在深入总结农业信息化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信息化制度建设。三是要切实加强农村信息队伍建设,重点培训基层农业信息工作人员,逐步建立一支专业技术和分析应用相结合、精干高效的农业信息化队伍,使农村信息化队伍基本覆盖全部行政村。

农业信息化论文: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中的作用

摘 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对农业的信息化实现发挥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已经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就存在的问题着重论述了政府在自己的职能范围内,针对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应该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政府;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信息化被提到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位置,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对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视。而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信息化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在此,本文作者仅从政府职能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政府在自己的职能范围内,针对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应该发挥的作用。

1 我国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实施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项目,经历了研究探索(1990- 1996)、试验示范(1996- 1998) 和应用推广(1998- 2004) 三个历史阶段,累计投入项目资金近亿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80 %左右的地级和40%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80%乡镇信息服务站拥有计算机并可实现联网。通过多年的努力,覆盖省、地、县、乡的农业信息化网络已经初具规模。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涉农网站突破1万大关,农村网民达到3700万人。同时,我国初步建成了一批专业性较强的数据库,实现了农业信息的整合和共享。

尽管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总的来说,我国农业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农业信息资源分散,缺乏统一部署和协调。我国农业网站尽管体系已经建立,基本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但占全国网站总数的比例偏小。同时,农业信息服务站点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且关联性较差,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即使是在一个地方的农业信息内容服务网站,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也分别属于不同的农业部门、农业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相互之间没有交叉。因此,我国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呈现出布局分散,缺乏横向交流沟通的特点。

(2)有效资源不足,农业信息内容重复,假信息时有发生。除了一些有影响的部级和省级网站外,一些地方性的网站建设水平还不够高,一家有的内容多家都有,甚至栏目的设置也都差不多。在内容上宣传本地农业、为领导服务的信息较多,而指导经营者生产营销、真正适用于农业的信息太少;反映现象的信息较多,分析、协助领导宏观决策和经营者微观决策的信息较少。同时,信息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垃圾信息甚至虚假信息的出现,农民对信息的判断性不强,一条虚假、无实用价值的信息可能会害得农民一年的劳动血本无归。更为严重的是,农民因此可能患上了“信息恐惧症”,对所有致富信息都持怀疑态度,对今后的信息化推进带来观念上的障碍。

(3)农业信息时效性差。信息对时效性的要求比较强,而目前农业网站过时的信息较多,缺乏及时手信息和及时时刻发表的信息,不能实现信息的及时更新,网站提供的信息不完整、不,信息内容单调,用户得不到有效的信息,重复访问率和页面点击率低。据有关部门统计,更新频率高于每周更新的农业信息网站所占比例还不到一半。

(4)农业信息形式单一。农民对信息形式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例如很多农业种植养殖技能,需要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进行讲解和演示。而目前农业网站页面静态的多、动态的少,缺少网站导航。信息规范化、标准化程度差,站点不够生动,缺乏个性和专业特色。数据库大多是文本型的,以文献为主,涉及的领域也比较狭窄,多媒体信息和全文数据库更少。信息开放性和共享程度低,数据库的利用率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此外,农民不仅有了解外界信息的需求,还有把自己信息出去的需求。因此,要满足农民多样化、互动的信息需求,就需要有宽带互动的接入网络。

(5)农业信息推广体系建设不完善。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为农户提供信息服务的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很多地区的农业信息网还没有延伸到乡级,即使延伸到乡级的,信息却很难进村入户。农民信息的来源还主要是依靠广播、收音机、电视、电话和邻里传播。如果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的“一公里”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造成农业信息网络呈“空壳化”状况。同时,基层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普遍不高,因此,农民急需一个健全、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使农民较好的找到农业信息、使用农业信息。

(6)农民的综合素质和信息意识较差。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直接限制了农民对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和对信息分析利用能力。农民的信息意识呈现出一定封闭性,对网络信息这种新生事物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认识不到信息的巨大作用,缺乏应用信息的积极性。

2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为农业信息化的网络建设保驾护航

信息通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行业,具有广泛的渗透性、辐射性和倍增性效应,尤其是近年来互联网蓬勃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对于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国政府应从各个方面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的支持和引导,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和作用。

(1)通过制度化建设,推动各级农业部门、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信息资源开放,从而改变信息重复采集、分割拥有、垄断使用和低效开发的局面。高价值的信息资源是靠政府和涉农部门支撑,而农业信息服务的提供,则需要专业公司通过商业手段来运作。在农业信息化发展初期,主要是依靠政府投入。目前,信息内容建设已经逐步过渡到社会各方围绕内容平台共同建设开发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整合,不仅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将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要推动农业信息服务的长期持续发展,信息内容平台的建造者一方面要加大合作力度,协调各方开放资源,通过整合向农民提供高度实用的信息。

(2)政府要加大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化的落实,没有坚实的基础设施作为铺垫,无异于天方夜谭。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之一,也是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的最重要环节,是分析、处理以及快速传播各类信息的必备条件。它包括硬件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其中硬件建设首要的是加快各种信息传输网络的建设,同时提高计算机的普及率,力争尽快解决“一公里入户问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应结合农村、农民的需求和习惯,逐渐探索一个便捷、廉价、实用的信息“进村入户”途径。软件建设是指建立内容的农业信息网络数据库,包括图像数据、文本数据、空间数据、分析数据等;此外,还包括研制开发各种网络应用软件,以及推广各种实用技术的多媒体光盘等。

(3)引入网络运营商和it企业,加大对农业网络的支持。充分利用电信运营商的资源,将宽带光纤通到遍布村镇的每个信息化站点上,各个信息化站点再通过短信平台和呼叫中心,利用无线通信网连接到每一个农户。同时,引进不同的it企业,有效利用他们在其他领域的成熟经验和市场资源,进行软件设备等信息技术体系开发。

(4)加强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丰富、共享的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技术的关键。我们应该大力挖掘信息资源,不断更新和扩展数据库质量,使农业数据库成为一个涵盖农业及相关的各个领域的信息资源,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需要。同时数据应保持动态得更新,以保障其时效性和快捷性。这就要求政府重视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加大农业科研经费,积极引导各科研单位以及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使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参与农业数据库的建设,加大现有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力度,推动我国农业数据库建设。

(5)大力培养农业信息人才。建立一支能够完成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应用、开发以及能把握市场脉搏的农村信息工作队伍。一方面,各科研单位、教育部门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进信息科技人才,实施人才跨越式发展策略。同时也要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再培训,对他们进行计算机知识与网络知识的系统培训,进一步提高农业信息人员素质。

(6)提高农民素质,造就有文化、懂信息的新型农民。政府应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并着重培养农民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和信息意识。同时要大力提高农民信息素质能力,让他们具有信息收集、信息应用、信息辨别和信息反馈的意识和能力。即启发和培育农户的信息需求,激发农民参与农业信息化的热情,使农民主动利用信息服务,选择适销农产品,占领市场,提高收入。

农业信息化论文:关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对于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来说,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时代提出的要求。信息化建设在促进农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阐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分析我们国家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0)1210005-01

农业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农业的生产、供销、管理和相关服务提供高效的信息支持,从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信息运用水平,更好的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管理服务。信息技术广泛应在农业领域的广发应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输技术和计算机处理技术,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信息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目前,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自动化和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的建立。

1、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农业而言,及时的市场供需信息、科技信息、气候信息、病虫害信息及相关政策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及时的掌握这些信息有利有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有效途径。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者不仅要掌握国内农产品市场,更要在国际市场这个大平台上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市场信息,从而更加合理和优化的配置农业资源。在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对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2)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农产品普遍具有的季节性、地域性、保鲜期短、安全标准较高等特点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更好的发展农业,就要充分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有针对性的安排生产销售计划,可以避免因盲目种植和缺乏销路造成的农副产品消耗浪费,提高农产品市场的流通效率。

3)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农业信息是否通畅,农民能否及时的掌握种植信息,市场需求信息以及科学技术信息。农业信息化是帮助农民快速掌握农业信息的有效途径,能够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4)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农业整体科技水平,促进农业生产和经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的智能工具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管理的科技含量,通过农业信息平台的建立可以为农业各个环节提供技术支持。

5)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2、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2.1 取得的成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观念意识方面,政府、社会和农业生产经营者越来越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注和投入逐渐增多。基础设施方面,我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部级农业基本数据库和农业服务应用系统,我国大部分省市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各地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逐步开始建立自己的信息平台。技术应用方面,人工智能、多媒体、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在农业监测,农业预测,宏观调控和决策、自然灾害、病虫害预警和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2 存在的问题。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横向比较来看,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信息化的程度还不高,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及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民信息意识较淡薄。目前,我国农民的知识水平普遍比较低,认识能力有限,很多农民没有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生产发展及自身生产生活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深入的认识。在广大农村,由于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农民普遍认为信息化的成本较高,相对于购置电脑、使用网络,他们更倾向于成本较低的电视、报刊,杂志,使得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狭窄,信息滞后、不通畅,严重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2)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表现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对广大农村,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资金,技术投入不足,很多地方电脑、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农业信息化的传播体系不完善。此外政府在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上明显滞后,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

3)农业信息化体系尚不完善,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限。从总体上看,各地农业信息化建设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在完整性和规范化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不够,缺乏针对性,农业信息服务项目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对农业市场供求信息传递不畅,缺乏性、可用性信息,以及中长期市场分析与预测的相关信息。

4)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一大批熟练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精通农业生产经营的人才。然而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一方面,国家对农业信息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资金投入和引导力度也不够,另一方面,愿意致力于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人才也比较少。这些制约因素使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人才基础。

3、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大力提高农民文化水平,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政策扶持,经济支持等方式提高农民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农民信息化意识,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2)加大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增加政府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尽快协调各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同时加紧出台相关法律,完善相应制度,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和制度保障。3)不断推进农业信息系统的完善和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尽快形成协调统一,规范合理的农业信息系统,及时为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农业信息和技术支持。4)重视农业信息建设人才的培养,完善对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动力。

4、结 论

农业信息化的程度制约着农业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发面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我们相信,在政府、社会及个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农业信息化论文: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及发展对策

摘要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可极大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分析了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并提出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以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必要性;对策

1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1.1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我国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比例。在对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当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1.2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1]。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hm2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因此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将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将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并取得跨越式发展。

2对策

2.1把农业信息当作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作产业来发展。因此,农业信息化建设绝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2]。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

2.2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信息量、信息装备、信息主体水平、信息消费等组成[3]。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有较大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应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2.3利用农业信息系统,保障粮食购销市场安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想保障粮食安全,首先必须按市场规则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农业信息保障系统。这比常规只通过单一购粮的硬投入来保障粮食安全要实惠得多,是通过掌握市场规律、利用信息软手段来解决粮食风险“硬”问题的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对全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都将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农业信息产业[4],对实现这样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信息预警系统是对农业信息进行的深加工、分析和预测,不仅要从粮食品种、质量、产量、面积、价格等方面进行研究,还要从气象、灾害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以保障粮食运行体制的安全。

农业信息化论文: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

[摘要】农业信息化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淄博市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在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中政府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对策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目前,农业信息化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农村小康的有力保障。山东省淄博市地处鲁中,城乡交错,交流频繁,工农业联系密切,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具备以城带乡的空间优势。另外农业产业基础良好,具备以工促农的产业优势。经过多年努力,农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发展环境,但与有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快速稳健地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

一、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发展较为迅速,对淄博市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基础设施有了较快发展o农民家庭电话、彩电、计算机普及率,广播、电视、互联网农村人口覆盖率居全省前列。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固定电话78部,移动电话160部,彩电114台,家用计算机28台,接入互联网18台。农村宽带端口达到295.2万个,宽带用户达到19万户,全部行政村建立了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基本形成了贯通乡镇、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部分村、户的信息网络体系。

(二)农业信息系统开发成果逐步扩大,信息资源的利用进一步提高。各部门分别建立了农业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建立了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信息、科技信息、农村政策、农业气象等主要农业数据库,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多条信息采集和传输渠道已基本形成,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明显体现。

(三)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与完善,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信息员队伍。以农业行政部门为主体,多元化的立体农业信息服务工作体系逐步形成。全市所有有农业的乡镇全部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通过各种方式培训农村信息员队伍,提高了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的信息化水平。

(四)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信息服务水平有所提高。目前,各部门主要依靠电话、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络进行信息服务,尤其是电话和网络的应用日益广泛。包括“12316三农”服务热线、农业“专家咨询热线96288”、幸福农家“168”和各类涉农网站,积极为农民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的致富能力和增收机遇,得到农民好评。 二、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政策和财政的支持不足。大多数的农业信息都具有公共产品性质,要由政府提供才可能建立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统计、分析与报告制度,才能为农民提供及时、、的市场信息和参考资料。而目前,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组织、协调、规划等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和设施投入也不够充足,用于软件开发和网络维护的经费则严重短缺。

(二)基础设施建设总体偏弱,网络条件差、规模小,资源利用率不高。虽然淄博市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总体质量仍不高;尽管农村居民家庭计算机数量增长迅速,但计算机的拥有量仍很低,配置也较差,用来上网的则更少。宽带网络与农户家庭的距离仍是制约当地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农业信息质量不高。衡量信息质量的标准,一看用户需求,二看时效,三是指导性。目前淄博市的农业信息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1)数据库建设和应用不够,缺乏相关应用软件。在农业应用数据库和软件开发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离农民的需求差距太大,如各种农业数据库的建立、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专家诊断系统和农业实用技术光盘制作等大多数为空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2)信息资源整合度不高。农业部门和涉农部门都拥有各自的信息资源,但因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资源建设盲目无序,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信息缺乏有效共享,且各主体的信息采集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同时,因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不能有效地整合形成合力,难以及时集成、系统、的信息,致使农户和农产品企业的信息查询使用困难。(3)信息源单调。不仅政府对农业信息公开得不够,农村信息站、农业协会组织、种植养殖大户等对农业信息的提供作用也未充分发挥,基层农民更没有积极提供上行信息。而且,信息采集以国内为主,对国际的农业信息涉足不多,未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4)信息实用性差。主要表现为“四多四少”,即信息来自文献的多,来自市场的少;宏观信息多,微观信息少;综合信息多,专业信息少;滞后信息多,超前预测性动态信息少。这其中,尤其缺乏分析和预测的信息,因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指导性差,阻碍了农民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目前,虽然涉农网站不少,但里面的信息大多是为政府部门自身管理需要服务的,针对农民的远远不够;有些网站的信息较为随意,信息的质量和度不高。这既增加了农民获取信息资源的难度,也使农民对网络信息的性、性和利用价值产生质疑。而且,多数网站没有形成统一、简洁的信息检索平台,致使农民面对大量信息束手无策,难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5)信息服务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农民和涉农企业需要,服务手段缺乏,服务的方式方法也需要进一步探索。缺乏为市场、为农民服务的动力机制,信息服务对象、目标不明确,从而导致农业信息使用群体对于农业信息技术的运用程度和信息的获取及利用程度较低。

(四)农民使用信息的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信息传播渠道祁覆盖面窄。据调查,淄博市农民采用信息的来源渠道大体分为6类,即农业经合组织、广播电视、集市贸易、亲朋邻里、家庭成员从外地带回及互联网。其中,以农业经合组织作为农民采用信息的及时来源,占70.12%;其次是亲朋邻居,占17. 47%;第三是集市贸易,占7.78qc;第四是外地带回,占2.1%;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则分别占1. 6%和0.9010,居采用信息来源的后两位。当前大多数农民尚未形成从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和互联网主动获取信息的习惯,仍停留在从农业经合组织和亲朋邻居等被动接受信息的水平,利用信息能力依然很弱。同时,农村不同行业采用信息的来源也有较大差异。种植业及时信息来源是农业经合组织,其次是亲朋邻居,依次为外地带回、集市贸易、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络。而养殖业、外出打工者采用信息来源等与种植业采用信息来源则有明显差别。(2)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差。农民在决策时基本上还是按照直觉和经验来判断,信息利用率极低,对农业信息的分析辨别能力不高,造成生产的盲目性,导致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生产经营呈周期性波动,社会资源浪费巨大。

(五)市场化不够。发展农业信息化必须借助市场的力量,原因不光在于财政资金有隈,更重要的是,农业信息化本身也是一项市场行为,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这些环节通过市场运作会有效益产生。按市场方式运作,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找到农业信息化自身发展的持续动力,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农业信息化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信息服务提供商,包括设备制造业、软件业、系统集成、信息咨询业,以及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中介组织等各方面的参与,运用市场行为将调动它们的积极性。反过来,农业信息化的推进,也为市场各方开拓了广阔的市场和应用空间。农村信息化建设要靠政府推动,同时也要借助市场的力量。目前,淄博市的农业信息化大部分项目仍依靠政府拨款,虽然近年来有些企业参与了农业信息化建设,但真正面向广大农村地区的服务项目很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短缺、支持力薄、项目单一等问题。

三、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时代要求,如何真正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针对农业信息化政策性强、涉及领域广泛的特点,采取综合性的对策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大政策、财政和法律法规的支持。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在政策和资金上,政府部门有责任和义务保障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围绕农业科研体制、投资结构、经费投入和实用技术研究进行政策调整,明确投资主体并保障基本投入;要在规范信息市场、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推广服务体系、引导和组织农民利用信息资源、加强农业信息化实用技术研究、开发各类农业应用软件、提高从业人员和广大农民的信息化素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应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法律、法规并注重立法、监督,依法保障信息质量真实性、有效性及知识产权等,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并积极促进信息的共享。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o要想以信息化推动农业发展,首要的是突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多种形式推进信息服务。政府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要起主导作用,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尽快扭转目前各电信营运商各建各的通道、恶性竞争、各单位和部门各自为阵分散投入的不利局面,尽快建设一个相对完备的信息网络体系,加快网络设施的更新换代。

(三)加强对农业数据库和应用软件的开发应用。农业数据库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项目,受到发达国家政府、企业和国际经济组织的普遍重视。在数据库建设和应用软件开发上,除了要做好本市的农业数据库和应用软件开发外,也应注重对外市地和国际数据库的引进,以改进和发展当地的农业数据库和应用软件建设,及时了解和掌握外部农业科学技术和生产动态,推动数据库技术的进步。

(四)加强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一是在统一的信息系统建设规划框架下逐步构建数据平台和应用系统;二是在分散的数据平台和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实施资源共享与整合,打破孤立信息平台之间的鸿沟,形成数据和应用两个层面的交流与协同,形成共享、丰富、流动畅通的农业信息资源体系。要强化涉农政府部门与产、学、研单位间的协作,在信息采集、加工、处理、传递、开发等方面合理分工,各自有侧重点,分专题收集信息,并对原始数据进行二次加工,通过统一的平台向社会提供、丰富、及时、便捷的信息。

(五)优化农业信息服务内容和功能,提高信息服务水平。要以解决农产品销售和生产科技等问题为重点,围绕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积极开展综合性、前瞻性、广泛有效的信息服务,把农民需要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通过各种信息网络,及时有效地送到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民手中,真正发挥信息化的巨大价值。一是围绕农业、农村和农民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切实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工作,要引导用户或组织专业人员开发利用信息资源量。二是切实加强信息分析、加工工作,进行深层次挖掘开发,保障农业信息网络能够提供大量经过筛选的、符合农民需求的有效的信息资源。三是要积极适应国际贸易体制,建立并运行好一个农业国际市场信息服务的系统,提供国际市场行情及走势分析、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贸易争端及其解决的思路与办法等。

(六)提高农民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淄博市看,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农民利用信息的能力是不同的。要针对实际、分类处理,将农业技术推广、职业教育、科学普及等农村科技工作相结合,制订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通过宣传、授课、问题解答等多种手段和多种形式,提高农业信息化的普及教育的层次和水平。同时,要尽可能减少信息成本,提供参与平台,激发农民的信息需求,让农民真正参与信息传播、使用和评价,使农民通过利用信息逐步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七)积极推动与市场机制的结合。目前,淄博市的农业信息化仍处于早期阶段,政府更要注重推动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将政府的扶植措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调动和鼓励高科技公司、社会中介组织、个人等参与的方式,吸引社会的资金参与到农村信息化建设,竞争性地参与到电子政务网络、数据库方面的建设与管理,努力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多元化、多渠道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投融资体制和机制。久而久之,使社会各方尤其是农民自身的应用信息技术、发展农业信息化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成为市场的自觉行为。

农业信息化论文: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浅探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代世界经济正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卫星通信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农业信息化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追求的重要目标,特别是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等一些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可利用后发优势,享受世界现代工业和农业信息化带来的成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入研究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律,掌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权,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笔者在本文中以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所取得的成果为立足点,对如何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出的建议进行了初浅的探讨。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现状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是起步晚、发展速度快,但问题依然突出。自1996年“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开始运行,到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网络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初步建成具有较强技术支持功能的信息网络中心和国家农业核心网站,全国农业网站总数已达2200多个;农业部建立了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和国际农业生产贸易信息系统等,全国蔬菜市场经济信息服务系统运行良好;大部分省、市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农业专家系统等,县、乡级农业信息中心正逐步建立,全国已有7000多个乡镇建立了信息服务机构,占乡镇总数的18%。另外,我国广播电视和通讯业的迅猛发展,使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和电话,部分乡村开通了因特网,为农民直接通过综合信息网络来获取农业生产和市场信息奠定了基础。但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不但造成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而且导致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不足、信息服务业落后和农村信息资源稀缺,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信息进村入户难,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90%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和联网率仅为15%-20%,农村许多地区甚至没有利用计算机。

2、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政府没有很好发挥主导作用。

由于农业信息化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问题,使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不能实现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由于大量的农业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消费者“搭便车”心理及存在交易成本等特征,自发的信息市场难以使农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需政府进行信息投入和对信息市场进行干预,并为农民提供及时、、的农业信息服务。但目前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形成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补贴、支持和有效监管机制,农业信息产品开发不足,许多农业信息产品没能及时得以推广应用,信息市场竞争无序。当前我国各地开发的农业数据库大都自定标准,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互通互联性差,不适应网络化时代数据共享的需要。

3、农业信息资源没有有效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的渠道不畅,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4、农业信息人才匮乏。

我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投入少,培训机制不完善,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尤其是基层农业信息管理服务人员数量少和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农业信息专业库数据的建设和更新速度缓慢,农业数据库与农业信息系统等的开发总量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和风险性不足,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具体表现

信息的统分和畅通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历程,也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逐步完善的过程。农业信息化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而起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而不断获得新的发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之后,农业部随即提出了《加强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想》,并在全系统大力推进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拉动了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序幕。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在1996年、2004年信息发展的两个关键时期,先后两次召开全国性农业信息工作会议,对全国农业信息工作进行部署和推动。并于2001年开始实施十五农村市场信息行动计划。以中央出台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标志,我国农业信息工作已初步完成了基本框架的构造阶段,开始步入健全完善和提高阶段,正在实现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跨越。经过前10年的全国上下的顽强探索,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在:

1、组织体系逐步完善。

截至2004年底全国所有的省份、97%的地(市)、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67%的农业乡镇设有信息服务站;发展可向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17万人。

2、网络平台初具规模。农业部建立的中国农业信息网具有较强支持服务功能,是著名的中国农业信息“批发市场”,构建了办公网络平台,开通了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系统,初步建成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访问量在全球农业网站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2004年底,各省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全国乡镇信息服务站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约占80%。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正快速向中介组织、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乡村以及经纪人、种养大户延伸。

3、信息采集与资源开发渠道日趋完善。

通过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方式,建立了基本覆盖农业、市场、资源等重要内容的信息采集系统36条,省级农业部门大都建立了定期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会商会制度,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特别是农业部在2002年6月,为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对小麦、玉米、稻谷、大豆、棉花、糖料、油料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进出口、价格、供求形势及世界农产品市场态势跟踪监测分析,每月监测预警报告,在调控农产品市场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4、信息覆盖面逐步扩大。

农业部建立了以“信息日历”为主要形式的信息工作制度,形成了部属中国农业信息网、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农村杂志社和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等媒体为主,各相关媒体参与的信息窗口;各地农业部门也都与有关媒体联合,开辟信息渠道,努力扩大信息服务范围。

5、电子政务凸显成效。在信息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遍推广应用,农业部门的调控引导、监管服务等政务工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农业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信息系统为申报单位提供了“一站式”服务;一些地方农业部门通过网络系统,实现了监管事项的办事程序、过程和结果的三公开。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使农业部门行政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根据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和所取的得成果,笔者对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

1、重视和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并充分发挥其组织领导的作用,从国家立法、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管理协调等方面来促进农业信息的发展。首先,制定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农业信息化的中长期规划,并选定部分目标,重点突破,借鉴日本的经验,抓好信息市场的法制、法规建设,制定一系列制度性规则和运行性规则,约束市场各方面的行为,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并注重依法保障信息质量的真实性、有效性及知识产权等,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其次,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农业信息系统的多项硬件建设,重点支持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和多种信息产品的研制开发、协作和服务,加强全国农业信息科学的学科建设,加强农业科研机构的建设等。同时注重多渠道增加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外商投资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由各级政府组织协调涉农相关部门和企业制定信息设备投入、信息资源开发等规则,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和服务机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减少重复和浪费,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

2、加快农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首先,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国信息网络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已有1000 多个地、县入网。中国农科院建立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也已经初具规模。然而我国的基础网络设施还存在着参差不齐、设备低下、宽带不足、网速慢的弊端,因此,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集多个农业信息网络于一身的高速、宽带的全国性农业信息广域网络,由于这部分工作投资大、技术难度高,可采取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拨预算,专业公司招标承建的方式,较快地推进基干网络的建设。市级以上的农业部门可以有选择地组建有自己地域特色的农业信息网,如农业气象信息网、农业地理信息网等。并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吸收与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积极参与全球农业信息共享,使每一个农户都对国内市场乃至世界市场行情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生产品种,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其次,充实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大批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但其数量和质量不足以形成农业信息产业。因此,在不断扩大现有数据库容量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质量。并大力挖掘信息资源,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及相关的各个领域,以充实现有数据库的内容,逐步建立大型综合性数据库及专业特色数据库。与国际信息网络联网,为农民及时提供的国内外农产品生产、供给、需求、价格变动趋势的市场信息,减少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和风险,在农产品贸易中争取主动。再次,抓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建立。应借鉴日本的经验,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农业科技传递推广中的作用,农业科技资源大多掌握在各级政府主办的科技研究或普及机构的手中,而这些机构多靠政府预算维护,政府应使这些机构全部联网,并规定这些机构必须无偿地向农民提供各种技术信息,从水土保植或良种的推广作用,通过网络将技术服务送到农家。

3、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充分发挥民间在提供市场信息方面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当今世界农业中已相当普及,农民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政府靠信息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农业政策,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目前,我国广大农民、基层科技人员和政府部门的有关领导信息意识仍较淡薄,使本来就稀缺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这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极为不利,因此,要通过各种手段与媒体,宣传普及农业信息知识,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和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的积极性,将稀缺的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日本在市场信息提供方面,建立了一套民办为主,官方监督的体制,有效地解决了信息提供的性、及时性及性问题。我们应充分借鉴日本的经验,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规定各地的批发市场有义务及时地将每天的各种农产品销售及进货数量、价格上网公布。由于市场信息工作做得越好,它的交易量就可能越大,而且与农户的切身利益有关,因此,由民间提供的信息一般具有真实性和及时性,对整个农业生产能产生良好的指导作用。

4、注重培养人才,促进农村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确保农业信息进村入户

我国广大农村普遍缺资金、缺人才,个人拥有计算机的数量更是屈指可数,这就制约了农业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因此,需要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首先,为了促进计算机进入农户,有条件的地方,农户购买计算机,当地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补助,而且,计算机公司应该开发容易使用的操作系统,从而扩大计算机的使用范围。其次,加快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各农业院校应建立农业信息专业,开设农业信息技术与管理课程,或者举办农业信息技术培训班,培训各种水平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有条件的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农业技术学校也应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及农业信息检索课;可以利用短期培训班等形式对农业科技人员、农业技术员和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进行培训;要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媒体优势,大力实施远程教育,以先进的信息科学知识和技术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再次,培训信息员。基层政府要培训乡镇、村信息部的信息员,每个乡镇应配备几名专职信息员,每个村都应根据需要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的信息员,让他们学会先进的种、养等农业生产技术,除了教农民农业技术以外,还应承担计算机的教学工作,从而促进农村计算机的普及,带动农民增效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