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农业发展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业发展论文:践行科学发展观强化科技支撑力度促进设施农业发展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典型代表,是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投入高、产出高、技术含量高的特点。__市委、政府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作出了建设以品质粮食、设施农业、奶牛、滩羊肉牛等为主的十大农业产业基地,把__市率先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旱作节水示范区。三年来,__市设施农业发展之快、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所的,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到20__年底,全市设施农业面积发展到20.37万亩,新增10.37万亩,二年内面积扩大了3.6倍。今年日光温室种植蔬菜6.3万亩、西甜瓜0.88万亩、食用菌0.27万亩、水果1.2万亩,分别占65.29%、9.12%、2.79%和12.43%。与大田相比,效益明显提高。
一、我市设施农业发展中的科技需求
设施农业虽然在我市发展已有二十余年历史,但是近几年才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主导产业。因此,目前从事该产业的农民大多为新手,其中很大一部分过去以种粮为主,有些根本没有种过蔬菜、西甜瓜和果树。由此可见,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任务很重,难度很大。调研中发现,从事设施农业的农户有几盼。一是盼望新品种。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采用优良品种,可以提高设施农业的产量、品质和商品性能,确保效益。农民对于新品种在增产增收中的作用认知度非常高,愿意花更多的钱种植新品种。但是他们面对市场上众多用于设施生产的蔬菜、西甜瓜、果树品种心中没底,不知道哪个品种更好。另一方面,最近培育出的,更优良的一些品种,引进的速度也不够快,农民不能及时采用。二是盼望病虫害防治技术。日光温室空间相对密闭,湿度比较高,光照不足,容易诱发病虫害,特别是病害容易发生。一但病虫害发生,控制难度大,成本高。病虫害是部分农户减产、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今年金积镇近百棚温室辣椒因连作引发疫病,近半数发病棚提前拉秧,损失严重。三是盼望田间管理技术。农户反映,设施蔬菜生产与粮食生产相比,生产环节多,技术环节也多,农户对温室的环境控制技术、水肥管理技术、整枝技术等需求也十分迫切。他们希望,有样板看,有技术学,有技术资料查,有技术人员指导。
此外,随着现代设施农业技术发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材料不断运用于设施农业,市场对于设施农业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设施产品安全性的要求十分迫切,要提高__市设施农业水平,就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客观上,__市设施农业对于技术创新也具有迫切的需求。
二、我市设施农业技术创新与产业科技支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科技创新还不能适应设施农业发展的需要。几年来,我市技术部门与区内外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通过技术合作,在设施蔬菜新品种引进、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工厂化育苗技术、嫁接技术、土壤养份管理、新型棚型设计、配套设施引进与研制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与产业需求相比,与兄弟县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设施果树新品种引进、设施果树丰产生产技术、设施花卉生产技术等方面做的工作不多。
二是技术力量比较薄弱。我市目前县以上从事设施农业的技术人员不多,从事设施蔬菜的技术人员60人左右,从事设施果树和设施花卉方面的技术人员更少。我局为了加强设施农业技术力量,先后两年每年从山东寿光聘请7名设施农业技术人员来吴进行技术指导,但是与农民对技术人员的需求相比,仍然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技术人员中知识老化现象比较普遍,技术骨干不多,更显设施农业技术力量严重不足。
三是农民技术水平较低。从市设施农业生产的新手多,又有许多是从种菜、种果树学起,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有些年纪大些的本身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有限。
四是社会化科技服务能力不强。一些农药、种子经销商在设施农业发展中提供了一些技术服务,但是由于部分从业人员本身技术水平有限,服务的能力不强。
三、提高设施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
1.加强技术培训。邀请区内外专家举办学习班,进行技术讲座,送出去培训等办法培训技术骨干;集中办班培训一批乡村设施蔬菜基层技术员和种植大户;培训力争设施农业面积较大的村每村有一名技术骨干。通过培训,使县一级有设施蔬菜专家,乡上有技术骨干,村上有技术人员,每个自然村有种植技术能人。在新型农民培训、百万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培训中向设施农业技术培训倾斜。改时培训方式,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课堂讲解与实地指导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和形象化培训,提高培训效果。不仅推广机构的技术人员、种植农户进行培训,也应对涉及设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企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以加强设施农业社会化技术服务水平。
2.加强技术示范。在各个设施农业园区、集中种植区建立各种设施农业示范区、示范点、样板田,示范设施农业新设施、新装备、新品种、新技术,让设施农业种植户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提高农民学技术的直观性。
3.建立农民与技术人员、市场的快速沟通机制。利用农业服务综合网、农技服务12396等信息手段及时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向社会公布设施蔬菜技术人员、科技特派员的电话号码,便于农民有技术问题时及时联系。在电视台开辟农业信息栏目,定期公布蔬菜市场价格走势,让农民及时了解市场需求。
4.加强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合作,对__设施农业前瞻性,引导性的技术问题进行研究,集成现有设施农业技术并进行集成创新,提高本地设施农业科技水平,不断通过科技创新,提升设施农业生产水平,提高效益。
四、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引领设施农业发展
如何利用宁夏__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区域科技术创新的载体和成果转化的平台的作用,充分发挥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农民培训、示范辐射的功能,如何营造园区的“洼地”效应,聚集相对集中的科技能力资源和智力资源,将其建成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如何将园区建设与__现代设施园区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是宁夏__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今后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宁夏__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将着重抓好四个能力建设。一是增强园区研发能力建设。在继续巩固宁夏农林科学院__农业综合试验基点,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__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研究生实习基地基础上,完善园区
种植业专家大院,添置相应的科研、培训仪器设备,完善生活设施。组建设施农业技术中心,开展设施农业技术研发。支持园区企业建立技术中心。今年在园区安排现代设施园艺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农田退水污染防治等5个科技研发项目。二是提高技术成果转化能力。继续完善园区已形成农业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涉农服务企业、农业科技110、各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等多元化的成果转化队伍,通过在示范区建立示范方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畅通和拓展了核心区向示范区、辐射区的技术扩散渠道。今年将安排设施蔬菜安全生产技术规范、设施水果新品种示范及设施促成栽培技术示范、等示范项目。四是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继续完善园区专家大院技术培训设施和技术培训场所,通过驻园区专家大院专家帮带,地方科技人员参与实施外地与省研究机构在园区的项目,承担“基层之光”培养计划任务,接纳大学毕业实习生,召开各类学术专题讲座、举办适用技术培训班等方式培养当地技术骨干、当地乡土人才和农民。今年安排举办培训班50场次,培训6000人次。
农业发展论文: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植保新理念促进农业发展
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使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个农业植保工作者,在植保工作中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时刻用先进理论指导具体的植保实践,这样才能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上,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病虫害防治是植保中心工作,提到病虫害防治,首先想到农药。农药是农业生产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资料之一,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一把双刃剑,在杀灭病虫害的同时,对人类和自然生态及其他生物都带来极大的威胁和损伤。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趋利避害,是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
在控制重大病虫害时,既要减少产量损失,又要注重产品质量,施药者的安全,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生态环境,推进农业健康持续发展,这就要贯彻农业部提出的“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和谐植保”三个新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这是科学发展观对植保工作的时代要求。
一、树立“公共植保”理念,推进重大病虫害防治
“公共植保”是指植保工作的运行管理层面,一是植保信息和技术服务是公益性行为,二是重大生物灾害预防治理是政府行为,三是植保行为的依法管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相对其他产业比较落后和薄弱,对重大生物灾害如东亚飞蝗、吸浆虫、条锈病等,单靠一个部门和一家一户很难防控,必须纳入政府行为范畴,为农民免费提供及时的信息和技术服务,动用行政资源,进行全社会的动员,并对植保行业进行依法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重大生物灾害。
二、坚持“绿色和谐植保”理念,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病虫害防治上坚持绿色植保、和谐植保是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不但防治技术要有效可行,而且还要对环境安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对天敌安全,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在确保防治效果的同时,较大限度减少农药使用量,控制农药污染,维护农业生态环境,较大限度的保护天敌生物,科学用药控制药害和人畜中毒事件的发生。因此,在防治技术上要优先选择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人工措施等绿色技术,使用农药上优先选择生物源农药和低毒化学药剂,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时严格按农药安全间隔期使用,并尽量降低剂量和使用次数,按照科学的施药方法施用,从而控制农药残留,发展绿色农业。
三、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提高防治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战而却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在病虫害防治上,同样如此。搞好了病虫害的监测预报,注重预防性技术的应用,并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互补性防治技术,可以切实提高防治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也就是说,早知道,则能早采取综合措施,早预防,从根本上减少投入,减少危害,减少损失,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因此,在今后的植保工作中,我们要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武装我们的头脑,贯彻落实“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和谐植保”三个新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推进我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搞好服务,为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农业发展论文:美国农业政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中国入世在即,随着世界农产品市场形势变化及我国与世贸组织成员就农产品市场开放谈判的进一步进行,我国必须及时有效地制定“十五”期间农业发展政策,积极应对入世冲击,加快农业发展。美国是我国较大的农业贸易伙伴之一,分析研究美国政府农业扶持政策,对我国“十五”期间农业政策制定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政府农业扶持政策发展状况分析
美国农业政策由来已久,早在南北战争期间,美国政府就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发展政策,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外需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到了20世纪20~30年代,由于国内外市场收缩和严重的生产过剩,美国农业经历了空前严酷的危机。为了避免农业部门的崩溃,从1933年罗斯福政府开始推行“新政”农业政策,支持农产品价格和农业收入,到这些政策和技术进步使生产发展大大超过需求增长时,政府转而制定扩大内外需求的政策。所有这些政策的汇集,成为战后历届政府推行的联邦农业政策体系。该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发展农业生产、降低生产成本的政策。
1.发展农业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联邦政府向农业地区提供或资助发展交通运输、供电和通讯事业。20世纪30~60年代,政府累计农业投资88亿美元,使680万农户受益。
2.推动农业科研和技术普及。联邦政府通过各地建立起来的农业院校、农业试验站和农业技术推广站三级机构推动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率的持续提高。此外,农户还可以通过农业技术推广站获得有关市场、管理、气象、病虫害和技术方面的信息和指导。
3.提供农业信贷和农产品保险。农业信贷系统可以从政府获得低息贷款转而提供给农户。农产品信贷公司则为参加价格支持计划的农场主提供短期优惠贷款。农户信贷管理局的贷款则带有很大的补助性质,它向受灾地区提供利率很低的紧急贷款。1981年《农业法》把这种紧急贷款作为援助遭受自然灾害农户的主要方法,取代了70年代的直接补助。政府还为保险费用提供多至30%的补贴。
4.税收优惠。农户可以在收益多的年份提前支付开支,收益少的年份提前出售农产品,以少缴所得税。此外,农户还享有资产的“加速折旧”优惠。
5.补贴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政府资助水利设施的兴建和维修,提供价格低廉的农业用水。为保护土地,政府还出资修造递田,按等高线平整土地,施用石灰,等等。政府补贴的结果使农户在不增加农业生产要素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更多的收成。
(二)价格和收入支持政策。
1.价格支持。为防止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政府成立了农产品信贷公司,着手实施农业价格支持计划。支持计划主要包括“直接收购”和“无追索权贷款”两项。“直接收购”是指农产品信贷公司为了支持某些农产品价格,随时准备以低保障价格(即支持价格)从市场上收购任何数量的剩余农产品。“无追索权贷款”是指农户以农产品为担保从农产品信贷公司获得贷款。在贷款期限内(多为一年之内),如果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高于贷款,农户可以还本付息,重新得到他的农产品以投放市场;反之,在贷款到期时,则可以用担保的农产品来抵偿,而不必归还本息。政府通过价格支持政策,总可以让农户获得高于市场的售清价格(即长期均衡价格),获取利益。
2.限制生产。价格支持政策只是使剩余的农产品转入政府仓库,并不能根本解决生产过剩问题。为此,政府又出台了限制生产的三项政策:限耕、限售和休耕。限耕主要是限制农户生产某些农产品的较大面积。限售即“配额销售制”,每个农户的销售配额按历史销售情况决定,从而使有关产品的生产结构固定化,政府亦可以防止农户之间的恶性竞争。所有限耕和限售的规定农户都必须严格执行,否则要受到政府严厉处罚。休耕则是把限制生产与水土保持相结合,保持生态环境。
3.保障供应。为了满足20世纪70年代出口增长的需要,联邦政府担心“贷款率”(即支持价格)会限制美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于1973年制定了《农业和消费者保护法》,以便使价格支持和收入支持这两重目标分离开来。70年代中期,由于市场价格持续偏高,政府担心库存不足而引起价格剧烈波动,又于1977年出台了《食品和农业法》,建立起新的农产品信贷计划——“农场主储备”,以刺激农产品生产。
(三)扩大需求的政策。
1.扩大内需。由于“农场主储备”政策效应,农产品生产过剩,产品销售成为农户面临的首要任务。政府为保护农户利益,推出最庞大计划——“食品券计划”,即向低收入者发放只能购买食品的“食品券”、“学校免费午餐”等政策,以扩大农产品的国内需求。
2.扩大出口,限制进口。根据1954年的《480号公法》实行的“食品用于和平”计划,美国政府把减少农产品信贷公司的库存同开拓国外市场和推行对外政策结合在一起。向第三世界国家赠送剩余农产品,或者向那里低价销售,换取当地货币转作援助资金或美国驻那里的官方机构的开支。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粮食出口几乎有40%是通过《480号公法》进行的。为了维护国内农业集团利益,《480号公法》对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农业和经济产生了不良影响。从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政府一直通过出口补贴来减少库存农产品,但由于受到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限制,该政策不可能大规模进行。80年代以来,为了迫使其他出口国(尤其是欧共体)减少出口补贴,美国政府开始采用“混合贷款”和特殊补贴的办法来扩大出口。所谓“混合贷款”就是把无息政府贷款同有政府担保(或无担保)的商业贷款“混合”提供给买主。仅在1981~1983年三年间该项贷款金额就由15亿美元增加到48.7亿美元。另外。农产品“目标价格”也起到出口补贴作用。通过“目标价格”压低市场价格,以刺激农产品出口,农户因价格下降所受的损失则可以从“差额支付”中得到补偿。据联合国统计数据,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对小麦的出口补贴率为5.4%,水稻为30%,烟草为23%。在进口方面,为了保护国内生产者,政府对某些农产品实行严
格的进口配额限制,例如,规定每年进口的乳制品不得超过国内市场的2%。其他实行进口配额的农产品还有食糖、棉花和花生等。在牛肉贸易方面,美国政府要求主要对美出口国实行“自愿限制”,否则美国也将实施进口配额。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农产品市场形势变化和欧美农业摩擦的双重影响下,美国政府更加注重制定和实施生态农业、科学技术、信贷支持、信息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农业支持政策。
首先,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政府早已意识到生态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巨大作用,利用各种媒体向农户讲述改进土地使用方法,聘请水土保护工作人员为农民讲解新技术。此外政府还提供免费技术服务及改进土壤、改善环境的资金。例如,目前美国农业中广泛使用的农业生物技术,具有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率的功效,美国目前还具有耐除草剂、抗虫剂、杀虫剂等基因改性农作物。它们已占到全部农作物的67%。这些作物的开发极大地降低和取代了除草剂、抗虫剂、杀虫剂等化学品的使用,直接改善了生态环境。
其次,在科技信息支持方面,政府允许农户使用GPS,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辅助生产。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通过地面接收装置,接收卫星信号,来确定地面方位的设备。这项技术是美国在海湾战争中打击伊拉克时才运用于军事上的一项新技术,而目前在美国已有15%以上的农户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农户可以依据定位系统测得的有关土壤的技术数据对耕地“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施肥、浇水,大大提高了整片土地的生产率。目前以基因工程为核心和以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高科技设备正在推动美国农业的高速发展。
再次,在信贷支持方面,美国政府对农业投入更加巨大。由于农业生产向现代化发展,农户已不可能依靠自身的资本来发展生产,加之农业生产风险大、利润低,私人金融机构一般不愿向农户提供贷款,因此,政府承担起农业信贷支持这一重任。目前美国农业资本投入中约有40%依靠信贷来解决,70%以上的农场每年需要借款来维持与扩大生产。政府成立了规模庞大的农业信贷体系,它包括12家联邦土地银行及地方联邦土地银行会(向农场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12家联邦中间信贷银行(向农场提供中、短期贷款)、12家生产信贷公司以及由他们组成的地方生产协会(向农场提供生产贷款)以及13家合作社银行(向合作社提供贷款)。此外,政府还推出出口信贷担保,即由“农产品信贷公司”负责实施各类出口信贷担保项目,使美国农业出口商和银行避免出口销售货款未能按期支付的风险。出口信贷担保,即在进口商未能付款的情况下,按美国出口货值的一定比例予以担保;设施和设备担保,即向进口商提供为销售农产品而设立的仓储、分拨、加工设施和设备等项目的信贷担保。
,在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方面,政府更是大力协助。农业部下设“经济研究所”、“农业合作局”、“食品安全和技术服务局”、“食品和农产品出口检验局”、“农产品贸易和销售信息中心”等部门,为农户提供有关市场信息、农产品政策、出口对象国贸易政策、环境、运输、检疫、卫生标准等多方面的信息,以帮助扩大生产与出口。此外,农业部下属的“美国促进出口办公室”还负责向出口的农户提供关于农产品出口促进计划安排、国外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出口咨询和世界各国市场准入状况的分析,同时负责为农户出口牵线搭桥,使之与国外买主直接建立联系。
美国作为较大的农业现代化国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高度重视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高科技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有利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美国农业正在发生一次新的革命性变化。我国与美国虽然国情不同,但美国农业扶持政策仍有许多我国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内容。
二、目前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存在的主要差距
随着我国入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将融入国际市场激烈竞争中。这种竞争虽然表现在农产品价格上,但其核心却是农业生产条件和综合生产能力的竞争。改革开放使我国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无论在生产能力还是在发展水平上与欧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
我国目前人均耕地面积仅1.2亩,尚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且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一二类耕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1%,79%的耕地属于中低产地。不仅如此,耕地面积还因自然环境变化及人为因素正在逐年减少。每年因灾害废弃的土地在600万亩以上,每年干旱、半干旱地区沙化面积拓展达2460平方公里,相当于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水资源严重缺乏,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水平的l/4,是全球13个缺水国家之一。我国农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极强,农民到现在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
(二)我国农产品结构单一,品质低。
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品质不高,且更新换代周期较长。低质产品充斥市场,而品质产品供给不足。小麦以生产面筋含量不到30%的软麦为主,面筋度超过35%的硬质小麦仅占国内产量的20%左右。专用小麦品种较少,能与美国、加拿大硬质小麦相比的品种仅十余个,产量不足总产的8%,且价格高于国际市场30%。我国现有的二百多条专用小麦加工生产线所用小麦几乎全部依靠进口。玉米蛋白质含量、含油量、赖氨酸含量均低于美国,含水量高于美国2~3个百分点。油料的芥酸、硫代物含量均高于国际卫生组织的标准,很难走向国际市场。农产品的综合品质率仅占1596左右,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一些粮食品种质量过于低劣,不仅在国际上没有市场,在国内也找不到市场。
(三)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美国等发达国家20世纪初就开始积极推进土地的规模经营,并实现了机械力对人力和畜力的替代,20世纪70年代实现了机械化,进入90年代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广泛应用于农生产中,农业工人的装备水平已经接近或超过产业工人。而我国仍实行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农业机械虽有一定程度的推广和应用,但人力、畜力以及传统的耕作习惯和耕作方式仍占主导地位。据《国际统计年鉴1998》统计,我国平均每个经济活动人口占有耕地面积0.2公顷,仅占亚洲平均水平的31.5%,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4.1%,占美国平均水平的0.7%;每千人拥有收割机1.4台,占亚洲平均水平的31.5%,占世界平均水平的8.8%,占美国平均水平的10.1%;每千人化肥施用量64.6吨,略高于亚洲平均水平,但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67.5%,占美国平均水平 的1.2%。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虽逐年增加,但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够,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份额只占27%一35%,较美国等发达国家低四十多个百分点。
(四)农业生产力水平落后,劳动生产效率低。
由于我国尚未普及机械化耕作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农业生产效率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按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的实物计算,1994年我国为1194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71%,日本的33%,意大利的10%,美国的1.25%。可见,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与发达国家存在极大差距。
(五)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每年我国受灾害面积都在8亿亩左右(占全部农作物种植面积的1/3以上),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都在400亿公斤以上,经济损失每年都在600亿元以上。近两年灾害不断加重。1999年,中国气候继1998年度之后再度异常,沙尘暴发生频繁,且范围广;降水北少南多,大部分地区冬春连旱,夏季南涝北旱,秋季旱涝并存。北方地区降水出现了建国以来的最小值,江淮、黄淮、华北等地大部分地区夏旱严重。2000年旱情持续加重,全国大部分地区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旱灾,加上调整种植结构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的因素,全国粮食减产450多亿公斤,减幅达10%以上。如受灾较重的河北省春季受旱面积56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5.9%;秋季粮食成灾1740万亩,占播种面积的76%;绝收553万亩,占播种面积的24.1%。由于干旱少雨,河流和地下水得不到及时补给,全省372座水库干涸(占全省水库总数的1/3),48412眼机井出水不足,765万人(占全省总人数的12%)和70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
以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现状,很难应对人世冲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但我国如不能在人世之前,及时有效制定农业发展扶持政策,必然会使我国农业发展承受更大压力,面临严峻挑战。分析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尽快制定“十五”期间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政策是当务之急。
三、“十五”期间加快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一)政府应加大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美国为改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每年都出资兴建维护大型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休耕、限耕等措施改善土地品质。要实现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政府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土壤条件,改良农作物品种。针对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现状,政府应出巨资兴建和维护水利设施,在干旱时期通过蓄水工程或人工降雨等方式为农户提供价格低廉的农业用水,解决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困难。政府还应定期拨款改良土质。虽然我国农村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农户拥有几十年的经营权。但对于土质的改良等生产要素的资金投入,政府仍然有责任负担部分投资费用,以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此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快速的信息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时,不仅要注重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要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各级政府可以有线电视网络为基础,尽快建立上下畅通、灵敏快捷的信息网络体系。同时,开发利用国内外信息资源。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加入因特网,加快以因特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业的步伐,让农民通过因特网充分利用社会信息资源,解决自己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推动农业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风险防范与保险机制。
从美国等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通过实行农业保险制度,规避农业风险非常必要。农业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有助于减少农民突遇自然灾害的损失。这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农业支持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政府应首先制定灾害救济制度。
对于非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政府应给予农民往年平均收成一定比例(如60%)的补贴,以便维持农民的正常生活及来年对生产的再投入。其次,政府可以推行多种灾害保险制度。每年由农户自愿申请参加多种灾害保险,农户缴纳一定费用给政府作为保费,如果本年度农业生产状况良好,政府不退费;如果本年度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天灾人祸,则政府承担保险责任,偿还农户全部损失。此外,政府还可以对农业保险实行多种形式的补贴,使农业保险成为有别于一般商业保险的政策性保险。
(三)发展农业教育与科技进步。
近年来,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革命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和以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高科技设备被运用于农业生产领域,使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的直接控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21世纪农业的竞争,说到底是农业科技尤其是高科技的竞争。为适应21世纪农业发展的要求,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步伐。改革目前我国农业科研与推广相脱节的体制和机制,积极创新,使教科农紧密结合。政府应专门拨出经费,形成农业教育、科研、科技推广三位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各地区应设立至少一所农业技术学校(推广站),承担本地区农民的技术普及教育。技校还应承担起当地农业科研任务,把平时的科研成果及时用于当地的生产中,提高技术转化速度。此外,技校科技人员还应深入到田间地头,随时解决农民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通过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步提高我国农民的素质与技术水平。
农业发展论文:新农村建设促进高原农业发展
1、云南新农村建设中制约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1农业产业链结构不完善、延伸不足。从经济基础角度来看,农业现代化须有强大的农业产业化来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附加值。大多数高原特色农业产品为初级产品,原料单一,属于粗加工,档次不高,造成产品的附加价值较低。由于缺少科技创新能力强、有自主品牌的深精加工企业,云南的大多数畜牧业、药材产业、林产品等,以原料为主要销售渠道,有附加值的精加工过程并没有在本地完成。大部分产品处于原料初加工型生产阶段,产业链条短,投资回报率不高。整体上来说,云南工业基础薄弱,农副产品加工业弱,如马铃薯产业,老百姓种植出来的马铃薯因受到销售渠道、储运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价格也受到加工企业和市场的制约。2006年,在2601家国营及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农副产品加工业只有175家,占6.7%。其中,亏损企业46家,占农副产品加工业总数的25.7%。
1.2生态环境弱,生态环境治理保护面临挑战。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以及受高原气候和地形地貌的影响,大部分高原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导致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这对发展高原特色农业造成很多不利因素,如: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基础弱,发展难度比较大。特别是贫困山区,基础设施建设较差,发展特色产业基础更低等不利状况;再次,由于贫困,当地老百姓靠山吃山的做法,破坏了当地生态,高原资源优势慢慢减弱,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风险。突出表现为:耕地资源数量减少,高原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土壤板结严重等严重问题。生态、经济、人口处于极不平衡的状态,使云南大部分农村面临生态恶化和经济贫困的双重压力。
1.3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带动能力弱。云南地区高原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整体呈现“规模低、数量少、实力水平低”的局面。缺乏大规模、品质次、深加工的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集聚程度较低,品牌带动效应不明显,特色产品市场认知度还较低,没有形成集群效应。
2、云南新农村建设促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考
2.1遵循生态建设,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遵循生态建设,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是从云南地区充分利用本省环境类型多样、生态公益林保护面积大的特点出发,生态优先、产业并重,着力加快高效林业发展,培育有机农业、观光农业;另一方面利用环境优势,带动旅游业、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建设“森林云南”、“生态建设产业化”的工作思路,推进林业发展创新,认真实施退耕还林、低效林改造、陡坡地生态治理、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着力发展重点特色经济林和以采集业等为重点的林下经济。同时要从云南多民族、多元文化特点出发,把不同的文化逐渐融入农业生产和经营当中,提升农产品文化品位,满足现代人即要消费商品,又要消费文化的需求。
2.2大力培养高原农业特色产业。大力培养高原农业特色产业,是云南近年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需要将本地区优势的资源与云南重点发展产业相结合,形成具备一定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如:烟草产业、茶业、旅游业、花卉业等优势产业。基于不同地区独特的资源条件,如不注重发展当地资源优势,盲目跟风,很难形成特色经济的优势。因此,要突出发展高原地方特色,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力争把特色产业做强大,做到更加专业化。
2.3创新科技,增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源动力。创新科技,完善产业链结构,努力增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源动力。除了传统、新兴产业以外,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应着手采用新技术对珍稀品种进行规模化、商品化开发,这应当作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经验加以推广。然而,开发创新能力弱、技术装备低,是现阶段广大农村市场竞争力弱,难以形成高原特色的原因之一。政府应加大力扶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高产品工业经济的科学技术水平,重点要打基础、管长远、把握关键,构筑强有力的装备条件、人才队伍;其次,要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通过高新技术升级、引导科技创新,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云南地方珍稀品种,培育具备一体化的龙头企业,这些都是要用科技为后盾。
2.4政府要加大投入,强化扶持。政府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投入,建立农业发展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强化扶持发展中的薄弱点,增加各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保障。同时整合用于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财政资金,通过政府投资、融资、招商引资、利用外资等多种途径,解决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难题;再次,政府要提高对特色农业发展的认识,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作风、加强领导、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建立高效的工作机制,抓好云南特色农业发展机遇。
2.5落实优惠支农惠农政策。政府要落实用地、基础设施建、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采用先进设备,淘汰落后工艺、产品加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认真落实,加强领导,召开表彰大会,总结经验,奖励在优势产业发展中作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采取自主创业、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力争使农民做强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发挥品牌效益。通过优惠政策,定期对员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选拔高能力高素质的职业农民,按等级进行物质奖励,促进了农民学习提升自身素质的热潮。帮助农民研究和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综上所述,对于以资源丰富多样着称的云南来说,农民拥有特色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制定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政策,使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竞争优势,把特色经济做大做强,构建云南生态和谐,推进云南地区实现农民生活富裕、新农村快速发展。
农业发展论文:加快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现代农业是用工业技术装备的、受实验科学指导的、以商品生产为主的农业。作为农业大省,黑龙江省农业发展条件优势显着,但阻碍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也日渐突出。为此,黑龙江需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一、制约黑龙江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因素
农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产业,受自然、地理、资源、社会、科技、文化等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及时化解与消除各种影响因素的制约。目前,影响黑龙江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环境保护压力较大。近年来,由于受急功近利和片面追求产值思想的影响,一些地方乱垦滥伐,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目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巨大,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严重。三江平原由于大量垦荒,已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失衡。肥沃的黑土层正逐年递减,可持续发展面临困难。
(二)物质装备水平偏低,农业综合发展受限。虽然我省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农业机械总动力居全国及时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农田有效灌溉率仅为27%,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连片农田被划小耕作单位,除黑龙江垦区外,在普通农区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失去了用武之地,农业生产所需机械趋于小型化。
(三)农业结构不够优化,农产品加工能力弱。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虽然改变了过去只重视发展粮食生产,忽视林、牧、渔业以及经济作物生产的倾向,但是,农业产业结构中还存在着一些与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如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大,农业产值的商品率较低等。
(四)农业科技贡献率低,科技推动力不够强。近几年,随着黑龙江省农业科技产业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了51.2%,但仍比发达国家低30多个百分点。一些对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先进的适用技术和科研成果未能得到很好地推广与应用。
(五)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农民获利空间狭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结果显示:在全省992万农业从业人员中,文盲占3%,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9.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4.5%,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4%。农民素质偏低,只能从事简单的种植业劳作或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因而增收渠道十分狭窄。同时,目前我省每万名农业劳动力中仅拥有1名农业技术人员,远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水平,不利于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的提高。
(六)农业融资渠道不畅,持续投入能力下降。黑龙江省在全国属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基础比较薄弱。1~6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77.4亿元,其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来源:文秘站//)仅有48.41亿元,仅占总投资额的4.1%,投入不足,使农业固定资产所占比重偏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黑龙江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金融服务层面上,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在国有商业银行逐渐淡出农村市场的情况下,新兴的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发展缓慢。由于缺乏有效竞争,导致农村金融市场低效率运行,无法满足农民发展规模化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化经营需要。
二、加快黑龙江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选择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牢牢把握农业的区域性特点和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一)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完善农业公共设施。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重点解决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田灌溉工程标准低、水土流失严重、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等问题。二是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突出解决农村电压不稳和超负荷问题。积极推广秸秆气化、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三是完善农村交通设施。切实加大对通乡、通村道路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快建设速度,加强道路建设质量监管。四是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努力发挥农业信息资源在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二)加快农业机械普及,增强农业产出能力。一要调整农业机械装备结构。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的需要,着力调整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具、粮食作物机械与经济作物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他各业生产所需机械的比例。二要改善农业机械作业结构。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逐步发展经济作物、畜牧、水产、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机械化。三要优化机械化区域结构。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郊区要在稳定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蔬菜生产、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机械化;粮食主产区以抓好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机械化薄弱环节为重点,推动整体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山区和林区地带重点发展机械化旱作农业和林果产地加工机械化。
(三)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健全农业经营体系。一是稳步增加粮食产量,努力提高农作物品质。要进一步提高黑龙江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构建供给稳定、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努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继续实施品质种子、植物保护和粮食丰产科技等工程,推进粮食优势产业带的建设。二是要培育壮大龙头 企业,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要以基地为依托,立足资源固有优势,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是积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要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商品化率。四是努力开发和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要充分发挥黑龙江省独特而丰富的冰雪、森林、湿地、草原、边境游等旅游资源优势,深度开发具有浓郁“北大荒”特色的旅游项目。
(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一是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要以农科院、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教学单位为龙头,组织力量重点研究和开发适合北方特点的农产品品种。二是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力度。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和技术示范活动,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针对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需求开展技术研发与科技服务,在县、乡、村中广泛建立新品种和科研课题试验基地,加快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三是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努力打造一支人数众多、分布广泛的由省、市、县、乡四级组成的业务素质高、爱岗敬业的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和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在农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五)建立培训长效机制,开发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农业,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目前,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540多万,充分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是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提高农民素质除了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外,还应把农民培训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一要明确培训重点。要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为重点,通过培训,使其提高自主择业和创业的能力,并以此实现收入的稳定增长。二要完善培训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民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了解农民的科技需求和培训意愿,掌握培训信息,采取适当
的培训方式,积极动员农民参加培训。三要构建培训保障。要把就业安置作为对培训机构考核的重要指标,想方设法提高受培训农民的就业率。
(六)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发挥金融支持作用。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现代金融的支持。从黑龙江省现实情况来看,强大的金融资本的投入是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基础。一是逐步健全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放宽民营经济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条件,创设和重组一批县域小型金融机构,培育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村级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二是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简化小额贷款申报手续,扩大农户小额贷款的发放范围和额度上限,合理约期,满足农民生产及加工、运输、经商等多方面的贷款需求。三是拓展信用贷款的功能,发挥“信用村”和“信用户”的示范作用,并进而发挥金融在推动农村诚信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四是创新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农业发展银行应逐步把信贷投放延伸到对粮食深加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产业链条上来,发挥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投资的方向性、基础性引导作用。五是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现代农业的促进作用。黑龙江省应选择一批发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辐射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切实解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难题。六是在总结黑龙江垦区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成功运作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拓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为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加快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农业发展论文: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和难点,其实质是以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为目标,积极促进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促进农业从小而全粗放经营向规模化集约经营转变;促进农业资源从粗放开发利用向节约、集约、循环和永续利用转变;促进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向以规模化种养业为基础,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农产品物流业为支撑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__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实施“创新强农”战略。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贯彻落实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中去,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致富为农业发展的双重目标,坚持富民强农基本宗旨、家庭经营基本制度和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以实现农业的高产、品质、高效、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为动力,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致力于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市场竞争力,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产业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和基础保障体系,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__实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实施“创新强农”战略,具体来说就是要:
一、推进农业发展理念创新
要树立五个农业发展新理念。强化农业人本化理念,把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贯穿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全过程,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把调动农民积极性作为农业发展根本动力,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使现代农业成为能让农民致富的产业和体面的职业;强化农业多功能化理念,顺应农业功能不断拓展的趋势,充分发挥农业的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致富、生态保育、文化传承和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推动农业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强化农业工业化的理念,科学借鉴现代工业发展的理念,推进农业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和生产的标准化、清洁化、机械化;强化农业产业化理念,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分工协作,完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的四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强化农业生态化理念,引导农业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发展轨道,优化农业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
要在坚持农户家庭经营的基本制度长期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形成以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家庭农场经营与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双层经营体制。深化农地经营体制改革,鼓励农民自愿转让农地承包权,建立流转市场,积极促进农地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经营水平。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培育一批有强大的市场经营能力的贸易流通型的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物流基地,建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拍卖市场、期货市场多层次市场有机结合,实物交易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物流体系。
三、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创新
按照区域化布局的农业块状经济和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型经济要求,大力推进标准化、产业化的特色产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功能区建设,积极培育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着力打造一批有区域知名品牌、拥有连片基地的特色农业强县强镇。充分发挥__水稻科研力量强和稻作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积极推进水稻生产的规模经营,建设一批高产高质高效的水稻生产示范县、镇和稻作文化示范点,努力提高__粮食生产力水平。积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四、推进农业科学技术创新
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实行农业高产品质高效技术与循环经济技术有机整合,注重研发和推广与精致型农业产业相配套的、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农业功能多样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作制度改革和生产模式创新,重点推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设施农业、循环农业、数字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创新,建立和完善首席专家、推广教授、科技特派员、责任农技员制度,构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五、推进农业发展机制创新
要以微观和宏观多个层面和统筹城乡发展层次上来创新农业发展机制。要形成农业创业创新的新机制,促进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鼓励农民与科技人员、工商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投资和合作经营,通过设立现代农业创业贷款等多种举措,培育一批新的农业创业主体。要着力形成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新机制,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来进一步促进农民的分工分业分化,进一步形成百万农村能人创业带动千万农民转产转业的机制,推进务工经商农民的市民化,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农业发展论文:县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当前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县农业局担负着全县粮油、畜牧、农机、水产、茶叶及蔬菜等技术指导与推广工作,是集管理、推广与经营于一体的县政府工作部门。局机关设有行政办公室、财会室、畜牧兽医局、农技中心、蔬菜办、农机局、水产中心、农业执法大队、种子管理站、能源站及茶叶站等单位,下辖杭猪原种场、农科所(水稻原种场)、水科所、渔种场、小斗岭茶场五个农业科研试验场所。现有干部职工33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76人,离退休人员65人。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我县农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农民增收的幅度得到了稳步提高。但目前我县农村经济出现的可喜局面更多的是依赖于政策的“多予、少取、放活”和自然的风调雨顺,实现农业发展的内在性机制并没有形成。在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农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既要立足“三农”抓增收,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同时,进一步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把促进农民内部增收的产业做大做强,又要跳出“三农”抓增收,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全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另外,还要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民增收创造更多的条件。
一、目前农业的现状
(一)好的方面。
1、茶叶生产基本实现产业化。20__年5月,农业部将我县列为全国20个创建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县之一。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将茶叶产业列入农业产业化的“1116”工程,县政府成立了茶叶产业化领导小组,确定了专门工作机构,强化了工作力度,在多方配合和努力下,使我县的茶叶生产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是基地建设规模化。20__年,激励和引导茶农创办了100亩以上茶叶生产基地21个,面积达5000多亩,今年又在眉毛山等地创办100亩以上茶叶生产基地46个,新扩密植速成有机茶园5000亩,集茶叶生产、加工、科研和休闲于一体竹坪茶叶生态科技示范园正在建设中。二是生产过程标准化,大椿茶场、三都垦殖场、竹坪茶园等基地生产的茶叶全部按照无公害标准程序生产操作,送往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检测的样茶,全部符合无公害标准。三是产品加工有“龙头”,宁红集团是部级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神茶集团、漫江茶厂是我县上规模的茶叶加工企业,基本上可消化本县的茶叶加工。四是产品外销有“品牌”,除了宁红和神茶是我县响当当的名牌外,今年组织全县茶叶企业参加名优茶评比活动,“山谷草茶”获铜奖,“凤凰水仙”、“云峰”、“凤凰舌头”均获品质奖。
2、水稻生产逐渐趋向标准化。一是种田大户初具规模,今年由于国家对粮食生产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我县涌现了一批种粮大户,全县种植50亩以上的大户的150余户,如三都镇三都村的熊庆生同志种水稻60多亩,他相信科技,在该镇农技站农技员的指导下,品种全部是杂交水稻良种,栽插方式采取大田直播的形式,防病灭虫及时到位,所以今年他种植的水稻平均每亩单产达到825市斤,除去成本,今年种粮净增收2万余元;二是生产过程趋向无公害化,今年通过农业执法大队对农药市场的多次检查,甲胺磷、1605等一些剧毒农药在我县已全部禁售,目前推广使用的农药大多数是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而且开始推广使用生物农药,特别是今年在黄港、黄沙使用“振频式”灭虫灯、稻鸭共栖和结合使用生物农药防病灭虫种植的2万余亩一晚示范基地,通过省绿办的现场认证,基本上达到了绿色大米原粮基地的生产要求,明年将创造条件,在黄港、何市等乡镇扩大种植面积,并争取申请“绿标”认证,提高我县大米的科技附加值。
3、农村能源逐步走向生态化。20__年我县被列为生态能源建设项目实施县,自20__年以来,总投资560万元,其中国债资金260万元,财政资金110万元,自筹资金290万元,20__年的续建项目已获国家农业部批准,项目资金为144万元。几年来,通过项目的实施,共建造沼气池3000余只,实现一池三改20__余户,有猪—沼—桑(果菜)的模式示范户有300余户,尤其是在移民扶贫区,沼气受益户达90。通过一池三改,厕所安装了大便器、贴上地面砖,厨房不再是“烟熏火烤”,卫生条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许多农民不再上山砍柴起火做饭,整个生态环境都得到了改善,使我县的能源生态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4、为农服务充分利用现代化。一是信息化服务农业,20__年我局创建农业信息网站当时全省县级只有两个县创建了农业信息服务网,并于20__年在农业部“一站通”农产品供求网上注册了30名信息员,可免费为农民农产品供求信息,对于重要的农业科普知识及农作物的病虫防治等重要信息均能及时在网上,并在##电视台播放。二是机械化服务规模种植。随着农民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是必然的趋势,今年申报的水稻全程机械化基地县项目,可望近期到位,项目无偿资金炙180万元,重点计划在三都实施,将有助于种植大户充分利用机械耕作。
5、招商促农开始迈向外向化。目前我县通过利用“外资”、“民资”建立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发展外向型农业已经迈出了很好的一步,如我县的几家缫丝厂、宁红、神茶集团及漫江茶厂等龙头企业,可承担我县农民生产的大部份蚕茧和茶叶加工,裕发河粉厂年可消化稻谷近3000吨,这此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加速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二)不足的方面
1、农民种养家庭化。近几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虽然有了较快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组织 化程度不高,生产基地规模不大,绝大多数农民的种养方式仍然处于一家一户的模式,这种小生产模式与国内外大市场的矛盾比较突出,农民在市场竞争和利益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
2、种子经营主体多元化。种子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一种特定的商品,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随着种子市场的放开和种子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在搞活市场、促进发展的同时,在我县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有的经营实体,既不懂种子专业技术知识,不能正确指导农民因时因地购买种子,又没有农技队伍,也不能及时指导农民生产。
3、农工困难群体化。我局下属有杭猪原种场、农科所(水稻原种场)、渔种场、水科所及小斗岭茶场五个农业场所,这些场所改制后,目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86名退休职工没有进社保,只能靠低保金维持生计,平均每人仅有60元。二是公共基础设施缺泛维护,职工生产生活不便;三是干部待遇难兑现,由于场经济困难,在场工作的干部及场(所)里管理人员的基本工资也无法兑现。
二、近期农业的发展思路。
(一)、主攻五大产业
1、产业的发展目标。力争在2—3年内抓好五大产业的建设:一是粮食总产量达到5亿市斤;二是商品畜达到100万头;三是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万吨;四是无公害茶园建设总面积达到6万亩;五是商品蔬菜基地建设总面积达到10000亩。
2、产业的建设途径。(1)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壮大农业产业,加工是“种养加”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发展“龙”型经济,是实现产业化必由之路。今后要充分利用招商引资和引进农业项目,培植发展茶叶、畜离、绿色大米、特种水产及蔬菜等农业龙头企业;(2)建设产业中心区。为了培植上规模的种养大户,计划在义宁镇、竹坪、征村、庙岭、三都、四都等临近县城的乡镇建设茶叶、畜禽、绿色大米、特种水产及蔬菜等五大产业中心区;(3)建设产业示范点。在其它乡镇因地制宜建立五大产业的示范大户或小区,创造条件建立基地示范村,逐步建成一乡一业为主的产业基地,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产业建设的保障。(1)全力推广良种良法。一是在良种方面。明年水稻种子早稻主要推广的品种有金优402、金优974、株两优02、先农3号,示范品种为金优463;再生稻主要推广品种有协优63、新香优63;一晚主要推广品种有金优117、金优63、金优725、两优培九、金优527、岗优22、Ⅱ优明86,示范品种有丰优559、德农200、富优1号、D优527;二晚主要推广品种有金优桂99、金优207、金优77、中优253、中优432、协优46、汕优46。山羊主要推广##黑山羊、金堂黑山羊和四川成都麻羊;二是在良法方面,明年准备结合五大产业强化各种技术培训和确定农技人员跟踪服务。(2)健全畜禽防疫检疫、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畜禽防疫、农作物病虫防治是搞好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要环节,今后将着力抓好这方面的工作,每乡镇确定专职畜禽防疫检疫员2—3名和农技植保员1—3名,开展好明年的“水稻病虫防治年”活动,把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低程度;(3)制订产业激励机制。鼓励产业大户规模经营,加快产业的发展;(4)搞好信息与流通等市场服务。农业局不仅要抓好产前的技术指导服务,更重要的是要抓好农产品信息及流通产后配套服务,一是做到免费为农民发放农产品供求信息,二是将引导农民、个体大户组织更多的农产品贩销组织,开拓新的流通渠道,解决农民生产的后顾之忧,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二)、加强五项工作。
1、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不能只就农业论农业,还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通过利用“外资”、“民资”建立农产品龙头企业,出台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基地农民致富,以发展外向型农业来加大农业的发展空间,以工促农,农工互补。
2、推广机耕机收,努力服务规模种植。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的先行举措,明年将全力实施好水稻全程机械化基地县项目,重点扶助规模种植大户,特别是在三都力争创建全省乃至全国的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样板基地。
3、实施阳光工程,促进富余劳力转移。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在外打工的农民大多数因文化低、没有职业技能,很难找到工作,从事“苦力”活的工资特别低。今年我局牵头组织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有2400余名农民接受了培训,掌握了一技之长,明年争取培训农民工3000人。
4、改进经营方法,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主要是改进种子经营方式,实行连锁经营,规范管理,其次是在东电库区搞好淡水银鱼养殖,力争产值达60万元,增强创收能力,弥补经费不足。
5、努力创造条件,帮助农工走出困境。一是争取政策帮助退休职工进社保;二是着手对杭猪原种场、农科所(水稻原种场)、渔种场等单位进行项目包装,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等方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农业发展论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提 要 通过基础建设、典型示范、技术组装、农技培训和政府职能的综合,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八十年代以来,吉林省农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以全国1/25的耕地,为全国提供1/10的商品粮,1/5的专储粮和1/2的玉米出口量,粮食生产10年跨跃了3个台阶。吉林省的农业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其决定因素是坚持不懈地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动力,大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的科技进步。
1、切实加强基础建设疏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基础建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建立农技推广组织机构,形成以省为主渠道,以市为重点,以乡为骨干,以村为基础,以民间科技组织为补充的农技推广网络和以农业站、畜牧站、园艺特产站、农机站、林业站、经营站、水利站等为主体的横向网络的门类广、功能全、多层次、多成分的上下贯通、纵横交错、左右联系的农技推广组织体系,全省已拥有县级推广站64个,实现了县县有站;乡级站919个,占全部乡镇的99.5%。二是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业成果推广的全程服务,较大限度地提高成果转化的有效性,促进科技成果向规模化、产业化方面发展。例如,为了转化肉食鸡高产综合配套技术这项科技成果,在养鸡的重点乡成立了科技服务公司,对养鸡行业进行全过程服务,做到"七统一到户",即统一贷款到户、统一送雏到户、统一送料到户、统一培训到户、统一防疫到户、统一回收到户、统一结算到户。三是抓科技情报信息系统建设、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会、召开成果转化交流会、大力宣传科技成果等四个方面疏通信息渠道,把科技信息尽快送到农民那里。四是从3个渠道促进科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其一以农业科技人员为核心建立农业专业研究会和农民技术协会;其二采取"四包一挂"的形式,即包技术、包产量、包效益、包赔尝实行责权利挂钩;其三以省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骨干组成的科技服务小分队,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到农村去搞技术讲座,现场传播技术知识。
2、积极抓好典型示范,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在农业科技示范工作中,重点抓"三区"建设:
一是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993年,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在东部山区、西部农牧区、中部产粮区和城市郊区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了11个有代表性的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完善组织机构,实事求是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和与之相配套的优惠政策,积极组织对园区的科技培训,大力转化推广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强化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使之迅速成长和发展起来,效果非常明显。几年来,11个园区共转化推广了67项科技成果,培训农民71500人次。二是到目前为止,重点建设了10个星火技术密集区。这些星火技术密集区已成为科技成果推广的基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例如,作为全国较大产粮县之一的梨树县,自建立星火技术密集区以来,连续几年实施了以转化推广玉米丰产、耐密型玉米高产、工业应用的良种玉米栽培、米麦间作及长白杂交瘦肉型新猪种、四良四改、塑料棚舍北方全年养猪等农业科技成果的星火计划项目,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三是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全省建立了15个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在示范区的总体布局上,确定了四大生态区、7种区域类型模式和18个技术体系与技术经济体系,经过4年精心培育,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示范区内农民纯收入比辐射圈内的农民同期年平均增长60%;示范区内粮食每年每公顷增长1749公斤,比全省同期每公顷增产1050公斤,提高了60%以上。
3、精心进行技术组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效益技术组装重点是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围绕粮食(玉米、水稻、大豆)、畜牧(牛、猪)、水产(中小水面)、优势特产资源和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进行攻关,使其形成规模效益的项目,并与全省大农业工程配套,与国家计划项目配套。例如,在农作物新品种方面,围绕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优势作物,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些关键技术(如耕作方法、病虫害防治)开展系列攻关,取得像玉米早熟丰产综合技术、玉米抗旱保苗技术、玉米大面积机械化综合高产技术、赤眼蜂、黑光灯防治玉米暝、水稻大棚盘育、水稻育苗床土调酸综合技术、盐碱地种稻技术和大豆综合丰产技术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初步建立起了与生产条件相适应的耕作栽培及病虫害防治的配套技术。二是合理组装,全力组织推广。把各单项技术组装起来,有组织、有计划地加以大力推广。从1990年开始,把65项组装配套技术列入省重点科技推广计划,选择基地为推广计划项目承担单位,计划采取滚动式,每年进行一次调整和补充。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良种普及率达到97%,推广面积超过7万公顷的农作物新品种近20个。盐碱地种稻以稻治涝、以稻治碱和旱改水配套技术的推广,使全省水田面积迅速扩大,由20万公顷增加到66万公顷,增产稻谷45亿公斤。创造出"吉林大米"名牌产品,不仅解决了本省人民吃细粮的问题,还内销到关内各省。
4、经常开展农技培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受体和载体农技培训,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展开。
一是加强农技培训中心建设,全省已建立省级农业技术培训中心1个,市级农业技术培训中心1个,县级培训中心29个。这些培训中心已成为培训农民学习农业科技和文化知识的大学校,据不
统计,每年通过农技培训中心培训的农村干部和群众达360多万人(次)。二是开展科普之春、科技之夏、科技之秋和科技大王师团活动,分别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利用农闲时间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把科技致富能手(大王)组织起来,组成科技致富大王讲师团到各地进行科技致富宣传,使农民在亲身体验、现身说法中受到教育。三是推广绿色证书制度。全省已有6335人获得了"绿色证书",有6万人取得了农民技术员职称。这些农民已经成为全省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成为转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技术、培育和选用良种、防治病虫害及技术咨询的带头人,相当一部分绿色证书获得者被聘为科技副乡长。四是实行农民职业规范化教育。以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广播学校、实行(3+1)体制的普通中学和各类技术培训中心为阵地,对农民进行较系统的培训,使农民职业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五是结合实施星火计划培训人才。优先考虑星火计划的实施,按计划要求的内容进行专题讲座。先后围绕玉米、人参等十大星火系列开发计划编写了10部教材,制作了10部配套录象带。
5、有效行使政府职能,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行政支撑的力度
5.1 强化决策系统的科技意识为了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所作为,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这项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强化决策系统的科技总识。一是成立了吉林省科技与经济结合领导小组。二是建立了市(州)领导班子科技进步工作的考核制度。三是积极选派科技副职。
5.2 制定优惠政策为了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科研、推广单位投身于农村科技事业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近几年先后制定印发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放活科技单位科研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补充规定》、《关于推进我省农村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科研部门拨款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关于发送"吉林省科委科技成果推广奖励办法"的通知》、《关于稳定吉林省农业科技队伍促进科技进步若干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5.3 增加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吉林省在增加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投入上,一方面通过立法,增加投入,要求各级财政每年按一定的比例安排科技成果转化经费。另一方面,省政府有关部门每年还拨出科教兴农专项活动经费和重大科技成果推广专项活动经费,专项用于资助科教兴农成果转化推广活动。此外,全省各级政府每年还拿出350多万元的奖励资金,专项用于奖励在科技兴农活动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人员。
农业发展论文:证券市场和中国农业发展
一、 证券市场对于农业发展的功能证券市场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标志。作为市场经济的高级发展形式,证券市场浓缩和凝聚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核心要素和基本价值观念,它应该而且可以为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 筹资与投资功能筹资与投资是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企业通过在证券市场发行股票和债券,能够迅速地把分散在社会上的闲散货币集中起来,形成巨额的、可供长期使用的资本,用于生产和经营,从而开辟了不同于间接融资(银行贷款)的直接融资渠道。同时,这些股票、证券也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直接投资工具。这一功能对于农业发展的意义在于:改变社会资金配置方式,开辟农业直接融资渠道,有利于克服农业发展的资金制约。
(二) 转制与监督功能
证券市场还具有促使公司转换经营机制的功能。证券市场对经营主体有一定的要求,公司要成为上市公司,必须先改制成为股份公司,按照股份公司的机制来运作。企业要在证券市场发行证券,也要经过严格的审查程序,要有良好的业绩。这就使企业时时处在各方面的监督和影响之中。这些监督包括:①股东的干预。股东作为投资者必然关心企业的经营和前途,并且通过授权关系或“用脚投票”实施他们的权力。②股价升跌的压力。企业经营的好坏直接影响股价,股价提高,对公司是一种激励;经营不善产生的价格下跌可能导致外部接管,在这种制约下,管理层不得不认真地为公司服务,股东的权益因此得到相应的保护。③社会的监督,特别是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证券交易所的监督和制约,所有这些制约,促使上市公司形成健全的内部运作机制。
这一功能对于农业发展的意义在于:(1)有助于促进农业企业的机制转换,培育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重要作用要求它具有完善的内部运行机制,优越的组织形式。相比而言,上市公司具有体制上的优势。对照上市公司的要求,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培育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2)启发和影响各类农业经营组织的企业化转变。证券市场不仅培育农业大中型上市公司,而且以它的标准、效率启发和影响着各类农业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由于企业经营方式有较高的效率,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方式逐步向面向市场的农业企业经营方式转变;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者逐步向具有市场意识、投资意识、管理意识的农业企业家转变。
(三) 资源配置与结构调整功能
证券市场的流动性特征会引导资金流向效益好且有发展潜力的部门或企业,从而发挥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功能。在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缺乏一个引导资源尤其是资金流通与配置的市场机制。证券市场恰好提供了这样一种机制:在证券市场上,资金在利益的引导下流向效益好的行业、企业,抛弃收益率低、缺乏增长潜力的证券,从而实现包括资金在内的资源的合理配置。
这一功能对于农业发展的意义在于:(1)消除行业壁垒,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要进入证券市场,要在证券市场不被冷落,必须先要成为能够赢利的行业,成为比较效益较高的产业。在过去农工商脱节、供产销分离和农业劳动力过多的情况下,农业部门仅限于原料性初级产品生产,加工和运销环节的增值流向了工业和贸易部门。然而,在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条件下,农业的比较效益和市场地位可以大大提高。资源配置功能促使农业必须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增强赢利能力。(2)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遏制和克服重复建设。农业部门的经营性资产中,存在不少重复建设项目,造成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低。重复建设是计划经济和部门分割的必然产物。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导致重复建设的旧体制还会发生作用。利用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可以有效地遏制和克服重复建设的弊端。这是因为,首先资本的趋利动机会冲破农业经营管理中的部门分割,促进资源的自由合理流动;其次,证券市场大范围的兼并收购、资产重组和产权交易,有利于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四) 分散风险功能
证券市场通过提供各种不同性质、不同期限、不同风险和收益的证券,既给投资者和融资者提供了丰富的投融资渠道,同时也提供了分散风险的渠道。首先,融资方通过发行证券筹集资金,实际上将其风险部分地转移和分散给投资者。上市公司的股东越多,单个股东所承担的经营风险就越小。其次,投资方可以根据不同偏好,通过买卖证券和建立投资组合来转移和降低风险。证券市场的流动性特征解决了投资者难以变现的后顾之忧,证券市场的出现,为各种长短期资金相互转化和横向资金融通提供了媒介和场所。人们可以用现金购买有价证券,把消费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人们也可以卖出有价证券,将其变为现实购买力,以解决即期支付的需要。这一功能对于农业发展的意义在于:农业生产的根本特征决定了它所特有的生产周期长、存在自然灾害等风险。证券市场的分散风险功能有利于化解农业企业的风险压力,有利于农业的长期发展。
(五) 社会功能
对于转轨时期的中国,证券市场还有其超越经济领域的社会功能。首先,证券市场的出现加速了中国经济转轨和社会现代化的发育过程,广泛而深入地传播了市场经济的基础知识和价值观念。其次,证券市场成为联系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与公民切身利益的纽带,起到了社会凝聚作用。证券市场是政治、经济的“晴雨表”。国际形势、国家政局、体制改革、经济增长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业绩和投资者的投资收。81.证券市场与中国农业发展益,也都会在证券市场中得到反映。证券市场的走势,投资者的心态、倾向也会反馈到国家有关部门,从而影响有关决策。同时,从自身利益出发,企业、投资者必然对国家政治生活、
经济形势、企业经营状况保持高度的关切,并且成为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增长的坚定支持者。
这一功能对农业发展的意义在于:(1)有利于加强政府和公众对农业的关注。在证券市场上,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每天会吸引千家万户的注意,投资者会因此而更加关注农业政策、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证券机构更会认真研究农业方面的信息,关注农业企业的经济活动。而这些信号会反馈到决策层,从而影响有关政策的制定和决策的实施执行。(2)促进农业部门经营观念的创新。证券市场浓缩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元素。农业与证券市场的联连,带来了经营观念的变化。例如,从只重视产品经营到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并重;从追求利润较大化到既追求利润较大化,也追求企业价值较大化;从只重视土地、农具等有形生产要素,到重视股票、债券等无形生产要素等。这是经营观念、思维方式的重大进步和创新。综上所述,证券市场为农业注入了多种现代生产要素,农业需要证券市场。同时,证券市场也需要农业的参与。农业对证券市场的重要性在于:①没有农业的参与,证券市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将大为降低,证券市场的重要性将大打折扣;②农业所形成的食物与纤维系统是世界较大的产业部门,没有它们参与,证券市场是不完整的;③农产品市场是永不衰落的市场,农业为证券投资者提供了适宜长线投资的工具,有利于减少证券市场中的短线投机行为。
二、 农业利用证券市场的途径
(一) 农业利用股票市场的途径
股票市场是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主体。
农业发展论文: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
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纵观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政策、投入和科技三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不同发展阶段,三种力量发挥作用的大小不一,其中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持续增长的。目前,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改革的难度逐步增大,改革的成本不断提高,发展农业的政策潜力变得相对有限。与此同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富裕,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近期内政府财政和社会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很难有很大的提高。相比之下,科技作为及时生产力,对于促进农业发展不仅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而且具有持续的增长潜力。笔者认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科技,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着眼于创新科技体制,推进农业科技化水平,从而改变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我国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局面已为供给相对过剩所取代,买方市场正在形成。农民面临着来自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压力,农民收入的增长也由过去依靠生产总量增加转向增产和市场双重依赖。我们要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依靠科技创新生产出更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农产品,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加快科技创新是解决农村经济深层次矛盾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人口增长与粮食供给矛盾、农产品结构性矛盾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耕地资源紧缺、环境污染、农业生态恶化等,给农村未来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这些深层矛盾的化解,其根本出路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充分发挥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投入,加强政府对科技市场的监督。目前,我国农业科研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农业生产总经费的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因此,应加大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多渠道筹措资金,使我国农业科研再上新的台阶。提高农业生产力,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科技,应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活动为国家的公益事业,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在农业科研、农技推广投入的低增长幅度,建立一套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投资机制、监督机制和责任制,确保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高于各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加强政府对科技市场的监督,实行规范有序运作。通过制定政策,鼓励国内外农业技术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加强对执法的监督,对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出现的假冒伪劣农业技术和信息以及不规范交易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和取缔,为农户采用科技成果创造安全的市场环境。
(二)加快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建立全新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并给予政策保障。可选择农业科技、教育人才较为密集的区域创造适合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迅速转化的环境。通过招商引资,使知识和资本对接,加快孵化、培育或引进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从而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开发战略。特别要重视对懂得农业高科技、企业管理、市场开发和国际贸易的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坚持不懈地抓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三)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的逐步深入,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最终体现在现代科技的应用能力上。目前,当务之急是着力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体制,采取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加强农业科学、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努力提高农民学、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培育具有现代农业专业化知识和技能的新型的农民群体,培养一大批各类农业技术带头人,形成以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为主体的农业人力资源结构和人才优势,推动农业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
(四)深化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实践证明,“科技特派员制度”能把生产咨询行为转为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创业,把干部的“被动”锻炼转为主动发展,使广大科技干部的潜力和作用得到较大的发挥。要进一步明确科技特派员的工作职责,建立服务保障公示牌,加大对具有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的派驻力度,通过深化制度创新和人才资源的重新配置,实现科技与农村经济的紧密结合。
(五)加强农技110建设。要通过成立农技110机构,开通农技110咨询电话,建立农技110信息网络,聘请专家实行无假日工作制,开展“坐诊”与“出诊”服务,利用互联网、报刊杂志等多种渠道,收集各方面信息,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接受农民的政策、技术和信息咨询,及时解决农民群众在农技方面的急难问题,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物资。要通过现场咨询、实地指导、科技示范、技术培训、发放资料,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服务指导和推动基层农技推广活动,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产品的流通。这样,可以实实在在地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
农业发展论文:研究中国节水农业发展方向
摘要:我国水资源短缺,发展节水农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全局性战略,具有紧迫性。尽管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节水农业技术不普及、理论认识上存在偏差、节水农业创新水平不高、农业节水系列标准不完善、节水技术综合集成程度不高和农业节水投资力度不足,为此节水农业发展方向为:进一步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建立完善的用水计量体系、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机制、将节水农业作为战略性工程实施、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等。
关键词:节水 农业 水资源 管理
1、节水农业的发展紧迫性
我国水资源整体上短缺。我国年平均降水总量约6.188万亿立方米,年水资源总量约2.7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仅225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按亩均算只有13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全国已有6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城镇缺水200亿立方米以上,而农业用水每年亏缺300亿立方米,农村有2000万人口饮水困难。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环境问题之一。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水资源“瓶颈”问题日益显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据预测,在2030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高峰,需要粮食增长到6.4~7.2亿吨才能满足需求,按照现有水平预测,为了满足这种粮食需求,灌溉面积需要发展到9.0亿亩,此时,用水量将从现状的4000亿m3增长到6650亿m3。从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状况来看,如此大量的农业水资源供给是不可能实现的。出路只有一条,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节水农业的发展是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的耕地灌溉率已经高达40%,农田灌溉用水总量3600~3800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5%。据中国工程院预测,在不增加灌溉用水的条件下,2030年全国缺水高达1300~2600亿m3,其中农业缺水500~700亿m3。如果我们把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由目前的0.45提高到发达国家的0.7,则仅节水灌溉一项即可节水900~950亿m3!不仅可以解决7亿吨左右食物生产的用水,还可以富裕出400~500亿m3的水用于国民经济的其它重要领域。,因此,农业节水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紧迫性。
2、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节水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农业用水几乎零增长的条件下满足农业发展需求的骄人业绩。根据水利统计公报,2004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6252千公顷;万亩以上灌区达到5800处,有效灌溉面积25506千公顷;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280处,有效灌溉面积13771千公顷。2004年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干支渠骨干渠道衬砌防渗1300公里,改造、加固、配套建筑物7800余座,新增年节水能力11亿立方米。我国节水技术大纲已经,其中农业节水技术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农业用水量零增长成为重要的目标。
3、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3.1节水农业技术不普及
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与粗放低效利用的状况并存,而水资源的粗放低效利用,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目前,农业灌溉用水约占全社会用水量的70%,但由于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很低,渠道灌溉区只有30%~40%,机井灌溉区也只有60%,和一些发达国家(达80%)相比有很大差距。同时,我国目前农业用水利用效率也很低,每单位净耗水的粮食生产效率不足1kg/m3,和一些发达国家单位净耗水2-3kg/m3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目前黄河流域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2%,大约有4/5的面积是大水漫灌,节水灌溉面积仅2276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20%。我国西部地区普遍缺水,其中西北干旱少雨,西南土层瘠薄,农业生态环境脆弱。但现状是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3.2理论认识上存在偏差
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问题上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及时,节水农业看技术含量,认为高新节水技术才识节水,研究、推广得到足够的重视,而那些技术实用性强,效率比较高的“土”技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第二,注重工程节水,忽视农艺节水,主要表现在将节水农业等同于农业工程节水,把节约水在输送和灌溉过程中的浪费作为主要技术内容,节水农业技术应该包括农艺、工程和管理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综合利用各种农业节水措施的技术集成;第三,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分离,目前由于管理的原因,在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方面存在分工,水利部门基本注重灌区,农业关注旱区,两者有不相往来的趋势,旱作节水与灌区节水发展不平衡,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
3.3节水农业创新水平不高
但从整体上看,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引进的多,自主开发的少,产业化程度低,整体配套性差,如喷微灌设备、节水作业农机具、难以满足显示需求。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高新技术还很少,推广国外产品,成为一些技术推广部门的经营的主项目,提高农业节水创新水平,满足我国农业节水的需求,是摆在我国节水面前的重大课题。
3.4农业节水系列标准的不完善
农业节水系列标准是衡量节水农业的尺子,具有可操作性的东西。尽管目前采取了多种节水农业技术措施,但如何进行衡量和度量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很多。如投资与效益的比例,多大才是节水效益优的,效益的衡量的时空范围多大,都没有明确界定,这样,对于衡量节水农业是导致众说纷纭。对于一个节水工程而言,局部是节水效益高的,但从整体上来考察则是不节水无效益的。
3.5注重单项技术,缺乏深入的节水技术综合集成
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单项的工程技术如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的推广,缺乏将这些技术和农业措施紧密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导致单一技术的推广出现困难,甚至夭折现象的出现。工程节水技术与非工程节水技术相结合,形成高度集成的综合节水技术体系是当前节水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也是许多国家研究的热点
3.6农业节水投资力度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节水农业资金不足,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九五”期间在全国建设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全国在此方面已投入节水灌溉资金250亿元。在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方面,目前国家每年为此投入的资金,大约为2000万元左右。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投入资金约580亿元,对213个大型灌区和23个重点中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开展了150个节水示范项目、50个牧区节水灌溉试点和99个山区雨水集蓄利用项目建设。但这些资金同巨大的资金需求相比相差很大,投资不足,依然制约节水农业的发展。
4、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几点方向
4.1进一步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
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是我国节水农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具体体现,是确立投资重点的方向性问题。目前,我国节水农业的重点
是在灌区的节水工程上,应该进行战略性地调整,确立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灌区和旱区节水农业并重的节水方针,节水的重点是田间。
从粮食产量而言,灌区的产量高于旱区,从水资源利用量而言,灌区的水资源利用量很大,他直接取自江河或者地下,对地下水和下游产生一定的影响,注重灌区节水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因此而忽视旱区节水。从总体而言,旱区生活比较贫困,其群众的生活比较困难,但旱区的粮食潜力很大,只要充分挖掘其降水潜力,对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是十分重要的,旱区节水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其生活条件是十分有意义的。
无论是旱区还是灌区,节水重点应该放在田间,通过农艺等多种措施,减少无效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4.2建立完善的用水计量体系
计量体系,是节约用水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国许多灌区缺乏完善的计量体系,致使灌区不能按量收费,制约了水资源高效利用。产生计量设施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是在灌区建设过程中我国的投资配套政策决定的。在灌区建设时,我国基本上采取了国家头骨干工程,地方建配套工程的配套政策,导致国家投资到位,地方配套工程没有落实的“半拉子”工程,工程无法实现其设计效益。因此,将灌区计量设施体系进行完善,是目前的重要性工作,必须进行完善,才能为水资源计量收费奠定基础。国家对“配套的”投资政策进行反思和评估,科学地评定起合理性,促进国家有限资金的高效利用。
4.3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机制
通过机制的建立,促进节水农业的长效的发展,是目前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我国的节水农业靠政府推动,一些地方出现了非常尴尬的局面,一些节水工程成了“参观工程”,成了摆设,国家政府推广的时候,用一用,之后有的就废弃了,即浪费了资金,也在农民中造成恶劣的影响。应该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发展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其在节水农业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在市场条件下变成自觉的行动。为此,政府应该采取多种措施,主要包括,建立科学的农业水价体制,让百姓在充分享受WTO规则的“绿箱政策”的同时,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指定有利于节水的水价政策;其次,充分认识节水农业的公益性,对节水农业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补贴,鼓励其发展节水农业;第三,建立科学的奖励惩罚制度,规范其行为;第四,通过建立农业水权体系,维护农民的利益,并且在农业水权转移过程中得到好处。
4.4将节水农业作为战略性工程实施
节水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本身的过程,而是涉及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系统工程,国家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实施。作为战略性工程,国家应该加大起投资力度,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优惠,吸引各种资金投入节水农业工作中。完善其法律法规。加强起领导,运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节水农业的发展,将其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并严格的加以实施。
4.5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我国的农业基本国情是地块零碎的一家一户土地承包制、农业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域广阔、农民的掌握科技的整体素质不高等,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必须建立在这个基本的国情之上,只有适合我国农业基本国情,农业节水技术才能得以普遍推广,才能产生明显的效益。
目前,适合我国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尚为建立起来,曾经“一刀切”式的喷滴灌技术推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而未成功。因此,为了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需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及时,建立“傻瓜式”的节水农业技术,傻瓜式的节水技术能够加快节水技术的推广,并不是降低节水结束的科技含量,而是增加了起含量,“傻瓜相机”在民众得意推广就是同一道理;
第二,实施“区域不均衡发展”的节水技术推广战略,对于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可以以现代节水技术为目标推广高新技术,对于欠发达地区,以投资小,见效大的传统的节水技术为主体推广节水技术;
第三,将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与传统的节水农业技术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推广节水技术;
第四,建立我国节水设备研制、开发和推广技术体系,成本低廉,实用性强,服务方便到位。第五,建立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区
根据区域性水资源特点,建立一批高标准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区,因地制宜地采用成熟的综合配套技术,加快现有技术的组装配套和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为节水农业重大科技工程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张岳,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姜文来,唐曲,雷波,水资源管理学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姜文来,水资源价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农业发展论文:节水农业发展下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命脉之一,同时也是用水大户,传统的农业种植由于受观念、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形成了大水漫灌的灌溉习惯,这种灌溉方式浪费了大量水资源,在水资源紧缺的今天显然应该被淘汰。为了更好的应对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以及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并采用节水型的灌溉方式,只有重视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才能保障农业生产能够带来持续的经济效益。
1. 发展节水农业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农业用水量占社会总用水量的70%以上,而农业用水总量的90%以上被用于灌溉,由于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形式,我国农业灌溉用数量与发达国家灌溉用水量相去甚远。而与此同时,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全国年缺水量到目前为止已经超过300亿吨,水资源紧缺严重影响了农作物产量,据2011年数字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因水资源短缺而少生产的粮食达到了400亿千克。
农业作为用水大户,同时也作为水资源浪费大户,应迅速采取节水措施,综合发展节水农业,提升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水资源的无效损耗,从而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并保障农作物产量。节水农业是指在充分利用降水和可用水资源时,采取节水灌溉技术,节水农业技术,水资源统一调度等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在获得较大农业产出时,而消耗的水量最少。就我国农业生产现状来说,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
2.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措施
节水农业背景下,应在农业种植中采取以下调整措施:
2.1结合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节水农业
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首先要把握当地的自然条件,包括分析好气候、特点以及水利条件:一)气候特点。气候特点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节水农业发展中,应结合当地气候属性,降水特点,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光照、温度等选择合适的作物,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地貌地形特点并做好耕地的规划;二)水利条件。要结合现有水库、河流、湖泊合理规划灌溉方式,对于严重缺水的地区,地方政府应组织打造深水井,为旱作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合理选择农作物,做好需水量的分析
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水汽条件、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决定了其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的不同,例如我国河北省适宜种植玉米、大豆、棉花、花生、高粱、红薯等;东北地区适宜种植马铃薯、亚麻、小麦、玉米等等,节水农业发展中应结合当地水资源现状及未来趋势对现有种植结构进行调整,选择合适的作物进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需水量不同,要发展节水农业就要减少水的无效损耗,因而应做好作物需水量的分析,供给作物充足的水分但同时尽量减少灌溉水的浪费。作物需水量除受植物本身和气候条件影响,还受土壤、排水、耕作方式等因素制约,而同一种类不同生长阶段的作物需水量又有所差异,因而做好需水量的分析对灌溉方式的选择和灌溉用水的确定十分重要。
2.3提升农业种植科技含量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需要运用多种农业技术,例如为了提升作物产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应结合地区自然、经济、技术条件培育抗旱作物品种;为了减少水资源浪费和改善作物生长环境,需要针对当地作物特点采用和改进地膜覆盖技术;为了保持土壤肥力、保持耕地的含水量,需要运用各种农业技术措施,以提升灌溉水的利用率,同时保障作物的正常生长。综上所述,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有赖于较高的农业技术水平,因而各地在发展节水农业的过程中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3.总结
总而言之,传统粗放的农业种植结构虽然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但是水资源短缺、人口数量剧增的今天,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粮食产量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各地应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地形地貌、水利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节水农业,选择合适的作物,科学分许作物的需水量,同时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科技,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进而保障节水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农业发展论文:基于地方省水农业发展探索
现代节水农业发展现状把节水与现代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有力的推动了自治区现代节水农业的发展,使得区内特色农业初具规模,实现了节水增效。近年来,自治区在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的同时,培育和强化了一批战略主导产业、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业等。战略主导产业主要有枸杞产业,种植面积50.9万亩,在中宁建成了全国较大的枸杞专业批发市场,成为了全国枸杞的“集散地”和枸杞价格的“晴雨表”。主要分布在中宁核心区、清水河流域区和贺兰山东麓区。马铃薯产业主要在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为主,种植面积400万亩。设施农业100万亩,其中,北部引黄灌区50万亩,中部干旱带23万亩,南部山区27万亩。温室(包括阴阳棚、食用菌棚)45万亩,拱棚55万亩。硒砂瓜种植面积100万亩,以环香山地区为核心区,辐射中宁徐套、喊叫水、鸣沙等周边区域。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有品质粮食产业,产业带以引黄、扬黄灌区为主,包括小麦、水稻和玉米,播种面积485万亩。葡萄产业主要集中在贺兰山东麓,中部干旱带红寺堡扬水灌区,面积40万亩。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已成为张裕、王朝、长城等国内外知名葡萄酒公司竞相“逐鹿”的品质原料基地。红枣产业面积达到45万亩,形成了灵—红—同—海产业带,以中卫市环香山地区和吴忠市干旱风沙区为主的制干型中宁圆枣、同心圆枣生产基地。以灵武为主、包括中宁、青铜峡等地的鲜食型灵武红枣生产基地。地方性特色产业有苹果产业,面积40万亩,以吴忠市利通、青铜峡、中宁等县(区)为主的产业带,重点发展吴忠和中卫两个产业大市。中药材产业主要在六盘山区、中部风沙区和引黄灌区三个特色鲜明的中药材种植带,面积25.9万亩。
宁夏现代节水农业发展的主要举措
在推进现代节水农业发展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强化了工程节水和管理节水(1)建章立制,狠抓节水灌溉制度建设。自治区先后颁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节约用水条例》、《宁夏黄河水资源县级初始水权分配方案》、《宁夏引(扬)黄灌区节约用水奖励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对农业用水实行水权控制、计划约束、定额管理,建立了自治区、市、县三级水权控制体系,将国家分配的40亿m3可耗黄河水量初始水权分配到市、县(区),强化农业节水的刚性约束。(2)突出重点,狠抓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的落实。宁夏是严重缺水地区,用水结构严重失衡,农业用水占到了总用水量的92%,抓好农业节水就抓住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牛鼻子”。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列入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示范省区以来,水利厅在总体治水思路中把“北部节水”作为首要任务来抓。2011年,自治区政府将节水任务以考核指标形式落实到了各市县(区)人民政府,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建设、提高水价、节水奖励浪费受罚等一整套政策和措施,使节水灌溉工作落到了实处。(3)夯实基础,狠抓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实施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库除险加固、惠汉合并和唐西合并上段工程、水系建设等项目,有效提高了水利骨干工程设施标准。建成河西总排干工程、星海湖、惠农尾闸、灵武东干渠稍等调蓄水库工程和宁东、太阳山、金积供水水源工程,实现了洪水资源化管理、湖泊湿地资源化利用,为节水灌溉工程提供了水源保障。(4)以工哺农,狠抓水权转换节水改造工程。按照《宁夏黄河水权转换总体规划》,把农业用水水权转换给工业项目,由工业项目出资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实现以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发展,以工业发展反哺农业节水。2005年以来,先后实施了煤电、煤化工等水权转项目9个,平均每年从农业用水中节约置换水量0.6亿m3支持工业,共计落实水权转换资金3亿多元,完成了惠农渠、唐徕渠、汉渠灌域等一批节水改造项目。(5)创新模式,狠抓节水灌溉改革管理。从2004年开始,自治区大力推行农业供水管理体制和水价形成机制改革。建立了“农民+用水户协会+水管单位”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全区现有农民用水协会达912个,承担着500多万亩灌区管理任务。实行计划用水、定额配水,对灌溉水量实现宏观管理和微观控制,水价调整采取“小步快跑”的做法,2005年以来,连续三次调高了水价,有效地促进了农业节约用水。3.2始终把节水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推广紧密结合在推进节水灌溉的同时,自治区水利、农业部门始终紧密配合。二者的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带动,节水灌溉优先在现代农业覆盖区域大力推广。现代农业的发展从一起步就推行了节水灌溉技术,使得自治区现代节水农业的发展从学习引进、实验培训到示范推广,技术逐渐成熟,发展规模逐步壮大,兼懂节水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涌现,有力的促进了自治区优势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探索生物节水新途径针对自治区水资源短缺、急需抗旱节水高产作物品种的现状,2009年引进国际原子能机构先进的稳定性碳同位素分辨率技术,并首次将其应用于小麦节水抗旱高产品种的选育。初步培育出[!]抗旱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系10个,其中08YJ14和08YJ70两个新品种在节水30%的条件下比对宁夏品质小麦品种宁春4号增产20%以上。
宁夏现代节水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虽然自治区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1)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随着自治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用水需求持续增加,加之干旱加剧,全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在协调生活、工业、农业、生态用水的压力逐步加大的情况下,节水灌溉工作尤为紧迫,任务愈来愈艰巨,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2)投入不足,节水灌溉投入机制尚未建立。虽然近年来农田水利和节水灌溉投入明显增长,但与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要求相比投入不足,补助标准偏低。自治区不属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困难,用于节水灌溉投资有限,节水灌溉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3)分散经营制约了高效节水灌溉规模化推进。在宁夏,除农垦等国营农牧场的土地由集体统一集中经营外,大部分土地都分配到了一家一户,农民自主经营。土地条块分割严重,种植结构多样化,不利于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4)节水灌溉基层服务保障滞后。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办公设施差,人员专业素质不高,难以适应节水灌溉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水灌溉的发展。
对宁夏现代节水农业发展的建议
做好到户灌溉面积的核实工作,解决农民水费分摊不公的问题。在山区推行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承包、拍卖、租赁等形式明晰机井、塘坝、等小型水利设施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力争使改制面达到80%。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体系一是制定各地、各业的用水指标。对各市县、各行业的水资源使用权指标、用水定额进行测算,纳入政府调控范围进行管理和监督。调整引黄灌区农业供水价格。测算引黄灌区渠道灌溉和机井供水价格,实施“小步快跑”的水价调整措施,出台新的水价政策,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三是建立农田 水利建设和节水农业发展的新机制。按照“政府引导、民办公助、民主决策、群众自愿、规划先行、注重实效、深化改革、创新体制”的原则,制定实施办法,建立保障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节水农业发展的政策、组织、投入新机制。5.6完善购置节水灌溉机械设备的补贴政策按照一号文件关于“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的精神,进一步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管理办法,争取将节水灌溉机械设备和管材、管件等全部纳入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5.7建立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体系建立以乡镇水管站、技术服务站、抗旱服务队等基层水管组织为主体,企业、科研院所等广泛参与,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高效节水灌溉及现代农业发展技术推广体系。负责对高效节水灌溉增产增效及灌溉水利用效率的观测、分析与研究。对当地高效节水灌溉发展相关规划、设计、施工、材料设备选择等开展技术咨询,及时收集宁夏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及现代农业发展推广的需求,组织专家开展对口支援。6结语宁夏全区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670m3,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3,且水资源量少质差、时空分部不均,农业用水比例超过90%。因此,为了应对日趋严重的缺水形势,支撑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建立节水型省区,大力发展现代节水农业已势在必行。
农业发展论文:浅谈以经营理念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的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综合产出率。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如何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品牌化的理念抓”三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标准农业、品牌农业,科学统筹建设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新农村是当前各级政府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要坚持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
用现代工业理念经营农业、管理农业,就是要引进工业组织形式发展农村龙头企业,移植工业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生产经营,运用工业营销策略搞活农产品流通,把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市场开拓及农业产品消费服务联为一体,把市场理念、质量理念、标准化理念、品牌理念等现代工业管理理念贯穿于农业生产与经营的全过程。
一要借鉴工业“项目带动”理念,推动农村主导产业不断升级。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现从单纯的原料生产到终极产品上市。同时,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生产基地。一是充分发挥农业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大力引导扶持龙头企业,突出发展规模化农产品加工企业。二是扩大农业招商引资,借力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技术、人才、资金、项目,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群,推进农村工业化。突出做好项目的规划、包装、设计,把项目作为引资载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三是完善产业链条,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把龙头企业与种养业紧密结合起来,捆绑发展,加强与农户的连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使企业和农户达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分配机制。
各地拟通过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区、市)扶持农产品加工的专项补助资金,减轻农产品加工企业税负,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各项政策,加大财政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农业开发资金要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金融机构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重点解决农产品收购资金困难问题。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服务和引导,帮助其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发展环境,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素质。
二要借鉴工业“市场营销”理念,多途径开拓市场。积极培育农产品经纪人队伍,组建农业专业协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分散的家庭经营与大市场的对接。要采取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税收和金融政策,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示范项目资金规模,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要完善农产品信息供求渠道,发展壮大购销组织,加快建设以龙头企业连锁直销为主要形式的营销网络,依托龙头企业,不断拓展农产品市场领域。大力扶持一批出口型加工企业发展,扩大农业的外向度,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要借鉴工业“减员增效”理念,加快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立足现有基础,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区,依托园区工业发展,扩大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重视对龙头企业职工和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农业经营环境,落实财政扶持、税收减免政策。有关部门要千方百计搞好服务,帮助农业经营大户排忧解难,促进其成长发育,尽快发展成为实力较强的农业企业。
四要借鉴工业“规模化生产”理念,着力把龙头企业培育成规模化生产基地的建设主体。逐步将政府直接参与组织农产品基地建设,转变为在政府扶持引导下,由龙头企业组织农户实施。政府在按照优势产业区域布局、搞好建设规划的基础上,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承包、租赁、入股以及与农户联营等形式,因势利导实行土地流转,建立企业自己的生产基地。有关职能部门帮助企业争取涉农项目,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积极探索将公益性农业项目交给民营企业实施的有效途径。
坚持以城镇的理念经营农村
如果说用工业理念经营农业,是为过剩农产品找市场、为剩余劳动力找出路,那么用城镇理念经营农村,就是为了解决农民对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更高需求的问题,同时为农村二三产业的集聚发展打造载体和平台。没有农村的城镇化,就没有农村的工业化、现代化;没有城镇体系的完善,农民奔小康、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难以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核心内涵就是让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改变农村人口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首先,突出科学规划。要本着规划超前、布局统一的原则,以重点建制镇为主体,坚持重点集中、突出特色、强化功能、促进发展、聚集人口为目标,通过对城镇综合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保障公共产品供给,为农民提供优雅舒适的居住环境,让 农民可以“住得好”。第二,突出城镇产业发展。坚持城镇建设与产业集聚统筹发展,结合农产品加工小区建设,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刺激人口向城镇和工业向园区集中。第三,突出抓好村庄的综合整治。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种资源和项目,重点加强农村公路、安全饮水、农网改造、林业生态、沼气能源等基础工程建设,努力改善农村面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坚持以品牌的理念经营农产品
质量是农产品立足市场的根本,品牌是农产品通向市场的“身份证”。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品牌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农增收,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农民树立和增强品牌意识,学会打造品牌。在发展农业上,要像经营项目、经营企业一样,注重强化质量意识,通过建立一批品质高效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企业,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建立起质量标准、质量检验、质量认证等标准体系,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标准化程度。同时注重树立品牌意识,加快农产品商标注册和绿色产品申报,发展品牌农业、精品农业。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集中力量扶持一批农产品品牌。
一是强化农产品质量标准,大力推行标准化工程。要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指导员工程,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搞好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基地扩建。要加大对农资生产经营和农村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探索建立农资流通企业信用档案制度和质量保障赔偿机制。实行农药、兽药专营和添加剂规范使用制度,实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试点。要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标准和生产规范,通过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使农产品品质、安全、无公害。突出抓好养殖业的标准化生产,实现品种优良化、防疫制度化、饲料安全化。
二是以产业化促进标准化,着力把龙头企业培育成农业标准化的实施主体。按照以产业化促标准化的思路,着重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标准化建设,以龙头企业的标准化带动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根据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市场定位,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加工的质量标准,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操作规范,制定相应的农产品基地生产技术标准和农产品市场准入标准。帮助企业通过生产基地平台,指导和监督农户按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生产,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基地,支持企业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
三是加大政府对农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创建的扶持力度,促进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壮大。建立鼓励龙头企业争创品牌的激励机制,对获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生产企业和生产基地,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给予奖励。
农业发展论文:对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定位的思考
产业化生态化外向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民生之本。特别是在当前我市推进小康建设、加快“两个率先”进程的重要时期,需要我们把“三农”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定位和工作思路进行认真思考、及早谋划。本文就我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定位作一浅显分析。多年来,我市各级高度重视农业发展,落实支农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管理,使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具体表现为:积极推进结构调整,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全市已有各类规模特色生产基地831个。建有水产养殖基地25.2万亩、毛竹18万亩、蔬菜13万亩、果品10万亩、茶叶5.3万亩、板粟5.2万亩、吊瓜2.4万亩。茶叶、板栗产量和蓄竹量均名列全省前茅。着力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日趋增强。现有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420多家,年销售收入超15亿元,带动生产基地20多万亩。其中,年销售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63家,超亿元的有3家,超5000万元的有6家,16家企业被列为省和无锡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致力拓展农业市场,产销渠道逐步拓宽。现有各类农副产品交易市场100多个,年销售农产品超16亿元;各类农民合作组织82个,省和无锡市级的示范组织13个,入社(协)农民2.5万人,年组织销售农产品7亿元;各类农民经纪人7100多人,经销各类农产品达近7亿元。有36家农业出口企业,20__年创汇达4000多万美元。加快推进农业标准,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全市已制订各类农副产品标准46只,100多家加工企业执行农产品标准244只;省级无公害农副产品生产基地48万亩,无公害农产品59个,绿色食品8个,绿色保健食品1个,有机食品9个,省级以上各类名牌产品37个。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农民增收步伐加快。20__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2.02亿元,其中多种经营产值25.23亿元,增长14.2,占农业总产值的78.8;粮食总产33.04万吨,油料总产2.71万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190元,比上年增长14.3,预计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6900元左右,增幅12。
纵观我文秘站网-//市农业的发展,正在加快实现由数量农业向质量农业、常规农业向特色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但是,与先进地区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市的现代农业实践仅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我们任重道远。农业经营一体化程度不高。占农业生产主流的仍然是传统分散的小农经营。产加销、贸工农等环节是条块分割、联结松散,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加工层次低,研发能力弱;市场和流通仍然是制约农业加快发展的瓶颈。农业结构调整难度凸现。在过去的调整中,相当一部分属于适应性调整和低水平重复,注重量与面的扩张,战略性不强,市场适应度差,经济效益不高;以“一减三免”为主的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种粮效益和积极性有所提高,结构调整的空间减少、张力不足。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民专业合作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合作领域不宽,带动能力不强,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农技推广队伍老化弱化,科技研发力量不强,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的速度不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田基本水利设施薄弱,农业抗大灾的能力不强。农业生产环境亟待改善。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生产本身带来的污染,使脆弱的农业生态环境受到较大影响。所有这些,都制约着我市农业经营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步伐的加快,需要我们迎难而上、创新工作、着力化解。
根据我市农业发展的实际,我们认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发挥优势;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集聚生产要素,转变增长方式;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多方位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突出发展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明显的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和产品,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当前,要着重做好产业化、生态化和外向化三篇大文章。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就是要在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壮大区域特色产业,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要重点实施“五大工程”:
主导产业培育工程。继续抓好水产、蔬菜、花卉、茶叶、吊瓜、竹制品等优势产业的发展,重点建设好丘陵山区的林茶果特色经济区、氵鬲湖沿岸的品质水产经济区、太湖沿线的无公害蔬菜经济区,构筑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带;进一步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以发展特色、壮大规模为目标,加快调整区域布局,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优势产品。要按照《宜兴市现代都市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三年实施计划》要求,建设好茶叶、吊瓜等三个重点产业、中兴农业科技等四大示范园区和盛道茶业等十大重点示范基地。
龙头企业带动工程。要致力打造“大龙头”。选择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发展实力的农业企业,采取联合重组、增资扩股等形式,继续开发项目、技改扩能,做大做强;要积极振兴“小龙头”。对特色明显、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有发展潜力的小规模加工企业,要着力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发展水平和带动作用;要加快培育“新龙头”。着力引进各种资本投入农业开发,创办农业企业,发展生产基地,促进我市水产、畜禽、果蔬、吊瓜等产业的深度加工和开发。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两方面的积极性,采取灵活的利益联结方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引导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二次分配等形式反哺农业和农民,推进产业化经营机制的完善和创新。
市场体系构建工程。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指导功能。根据我市农业产业和产品特点,悉心研究市场体系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规范运作的原则,着力建设好本地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形成完整、健全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要积极开拓外地市场。在沪宁杭、苏锡常等大中城市,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设立销售窗口,举行展销展示,建立购销合作和进驻大型超市等方法和形式,巩固和拓展本地农产品在外地市场的营销体系;要扶持培育各类农民经纪人。加强培训和指导,提高技能和素质,给予帮助和支持,引导更多的农村能人参与农产品市场开拓 。
农业品牌战略工程。实施品牌战略是市场农业的必然趋向。我市目前有各类农业品牌300多个,但叫得响、影响大、知名度高的品牌很少,迫切需要整合资源优势、突出市场取向,做大做强一批农业品牌。要以龙头企业为载体,以特色农产品为重点,以技术创新、质量管理为手段,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要加快建立、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根据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及时修订、完善标准水平;引导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品牌投入,积极参与各类农产品评奖、评优,提高产品知名度;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功能,对我市的特色优势农产品进行梳理,围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的要求,加大整合力度,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的组织程度,加快创建一批新品牌,巩固保持一批老品牌,尽力提升一批好品牌,打出宜兴农业的品牌优势。
农民专业合作工程。合作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从我市农业发展的现状看,要以突破农产品流通瓶颈为关键,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尊重农民市场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创新农村经营机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展专业合作组织,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要依托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和农技推广人员等,围绕我市农业的主导产业和产品,在信息、技术、资金、市场等领域开展多方位的合作。各级政府应该在引导、指导、服务和协调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促进农民合作的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积极实施农业生态化,就是要以科技为依托,在确保农业安全、高效的同时,深入开展“三清”工程,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更新思想观念,增强全民生态意识。发展生态农业,是农村和农业生产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扩展和提升农业功能的需要,它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远大的发展前景。从宜兴农业发展的实践看,优化资源利用、坚持生态优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各级政府部门,要更新思想观念,增强生态意识,把它放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做好生态农业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协调工作。同时,要加强宣传引导,上下形成共识,在全市范围内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建设环境。
要重视质量安全,加强农业标准建设。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作为标准化的方向,加强标准的制订和实施,继续推进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广节本增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安全系数。要强化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质量监测工作,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继续加强农药、肥料、兽药等农用投入品的管理,加大对高效低残留生物农药、有机肥生产的支持,推进农业生产的无公害化。
要实施“三清”工程,实现农业循环发展。坚持“绿色宜兴”建设方向,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积极推广适合我市自然条件和环境特点的生态农业模式,实施“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三大工程,实现增长方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推广秸秆还田,支持发展农村沼气,降低资源依存度,减少环境污染。要加大对水污染的治理,改善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
要坚持生态与效益并重,着力发展观光旅游农业。我市山水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的独特条件。要充分挖掘潜力、发挥优势,营造特色,做足山水文章,发展旅游观光农业。要结合《十一五》规划制订,搞好西太湖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快建设好集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生态农业休闲园区和各具特色的旅游农业生产基地。同时,要建设和创办好能够让旅游观光者直接参与和享受的农家乐、垂钓场、茶艺节和杨梅节等经济旅游活动,使观光农业成为我市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加快推进农业外向化,就是要在巩固扩大国内市场的同时,加快国际市场开拓,加强国际农业交流与合作,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加快推进我市农的业的外向化,要以营造环境为基础,积极创造外向农业的条件。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步伐,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品位。鼓励和引导农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形成规模优势和特色优势。进一步优化农业投资环境,积极营造你发财我发展的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要以发展项目为载体,切实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高度重视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瞄准国际农业市场动态,紧紧围绕我市特色、优势产业,扎实开展市场调研,超前编制和包装项目,通过各种平台向外推介,吸引外资和项目来我市兴业发展。要积极研究以外引外、以资引资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依托现有规模基地和龙头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吸引国外境外资本和企业进入我市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贸易领域,利用外方的品牌和销售网络开拓国际市场,提高我市农业的外向发展度。要以改善服务为保障,致力推进外向农业的发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寓管理于服务中,为发展外向农业提供高效的、品质的服务,切实把加快发展外向农业放到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强农产品国际市场分析,研究对策措施,制订扶持政策。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配合和协调,开展信息服务、技术支持和政策指导,形成服务外向农业的合力。要对骨干出口企业进行跟踪服务,落实政策,解决困难。要建立完善出口预警机制,及时为企业提供预警信息,有效规避国际市场风险。
农业发展论文:论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对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前景及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建设,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业发展应用农业信息化
信息化是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分析、传播、利用,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技术手段。随着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也凸显了它的重要作用。但就我国目前农业状况,信息技术的应用仍然落后。因此,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引发农业科技革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1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与前景
1.1信息技术在农业资源和环境上的作用。信息技术将在以下方面发挥其独特作用:①快速查清各类农业资源及其分布,了解和掌握环境状况;②对有限的农业资源及环境变化进行有效监测;③预测各种措施对农业资源及环境带来的可能影响,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1.2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系统中应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目前主要在四个方面,即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生产实时控制系统及作物遥感估产。作物生长模拟是利用专业知识和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分析模拟作物生长过程,协助解决多样化和不确定问题,我国已研制出水稻栽培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RCSODS),棉花生产管理模拟与决策系统(CPMSS/CGSM),土壤—植物—大气中的水气传输模型,谷物储藏干燥模拟模型等。专家系统(Expertsystem,简称ES)是以知识为基础,在特定问题领域内能象人类专家那样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计算机系统。我国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制出耕地变化监测系统,棉花种植面积遥感调查系统,作物产量气候分析预报系统,作物短、中、长期预报模型,小麦、水稻遥感估产信息系统等。这些成果的实用化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
1.3信息技术在农业研究及技术推广中应用。我国已建成农业科研项目计算机管理系统(ARICMS),中国农业文献数据库,中国农业科技成果库,中国农业研究项目数据库,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等。“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络中心”已建成,并与农业部、国家科委、国际信息网联网,大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科技及其推广事业的发展,使各级领导、农业科技人员通过计算机网络就能了解国内外科技动态、水平及趋势,掌握科研课题的设置及进展,了解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为研究项目的立题、合作提供极为有效的手段,也使农民很容易得到他们需要的科技信息、致富信息。
1.4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农业各生产要素的信息,如自然资源信息、法规信息、市场信息、实用技术信息等,无论是对决策者还是对广大农户都是极为重要的。及时、、、的信息是经营管理的根本依据。上至农业决策者下到农民,因信息不灵而作出不正确的决策,在实际生产中经常出现,如山东苹果发展,因发展面积过大、发展品种不对路而积压滞销,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而有必要建成完备的农业宏观决策信息咨询系统及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1.5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避灾中的应用。我国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各种灾害如气象、洪涝、海洋、地质、地震、农林等自然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信息是防灾、减灾、救灾、避灾的关键,由于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能及时地获取有关信息,已广泛应用于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实现灾前预警、灾情监控、灾后评估。1998年夏天长江防洪就是成功应用信息技术的范例,它应用了我国“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日本GMS静止卫星,90年代的加拿大Radarsat微波遥感卫星及我国遥感飞机等遥感平台采集遥感数据,经高速计算机数据处理,对洪灾做出了预测预报,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及时地预测出洪水可淹没的地物类型及高度,为防洪决策提供依据,为我国战胜这一历史罕见的洪灾立下了特殊功劳。
可以预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应用必将促进农业生产与管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信息技术使得及时迅速交流信息、处理信息成为可能,促使农业行政、科研、教学、生产和企业走上现代管理轨道,使农作物生产和畜牧业生产过程可依据不同生长阶段特点实行自动定量化控制,进行更经济更有效的生产。这将大幅度提高科技贡献率,改变农业效益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使农业走上高产、稳产、低耗、高效,人—资源—环境—生产关系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建设,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2.1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建设,增强农业信息技术储备。①加强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在农业中的开发与应用;②加强农用传感器的开发;③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的综合和集成,如3S技术与专家系统,作物生长模拟技术,信息控制技术集成为多功能、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实现监督、预测和控制的结合;④农业生产是一个复杂开放的体系,需要来自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应组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与开发,集成具有经济学家、农学家等专家功能的巨型综合专家系统;⑤加强农业应用软件网络化、多媒体化及可视化研究,使农业信息技术可实行远程推广,远程教育。
2.2发挥合力,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产业和农业信息化体系。在新旧体制转变时期,农业部门及广大农村还不具备农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政府应承担起农业信息化的引导责任,同时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广大农民及社会其它力量的作用进行农业信息开发。战略上应普及计算机及计算机知识,培育农业信息市场和信息产业,促进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为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及推广提供良好环境。
2.3合理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加强信息市场管理。应加强对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统一规划和指导,逐步建立并完善各级信息资源,建立标准和数据更新体系,加强数据更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同时加强信息市场的管理和立法,避免信息数据库的重复建设,提高数据库的网络化水平,增强数据的共享性,避免虚假信息、失真信息、陈旧信息进入市场 和数据系统。在加强国家各级各类农业数据库建设的同时,大力开发和利用各省、市、县等地区的农业数据库,促进地方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2.4加强国家信息网络建设。国家信息网络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农业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依托全国信息主干网,加快“全农”工程建设。在发挥国家投资主渠道作用下,各地及有关农业部门应加大投入,建立区域网、局部网,并与国内主干网、互联网接轨,实现农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农户入网。
2.5加强高层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增强全民信息意识。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及时解决农业发展中一些技术问题的迫切需要。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而发展和应用科技的关键是人才。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许多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推广不力,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素质高、懂技术、会指导的骨干技术人才。通过发展网络,可以广泛、快捷地传播农业技术、科普知识,更快、更好地培养农业科技人才;通过这些人才,进一步推广、普及农业技术和科普知识,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从而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2.6建立农业信息技术的建设基地,促进信息技术的示范推广。应选择民众信息意识强、信息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建立农业信息技术示范基地,组织农学家、信息专家、经济学家参与规划建设和实施。并加快成熟信息技术成果的推广,边试验边应用,根据试验情况总结经验,成熟后向其它地区大力推广,使农业信息技术走向实际应用的“试验—推广”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