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建筑经济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建筑经济论文:建筑经济工作识图课改分析
一、课程教改背景
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建经专业”)是应建筑业及房地产业对人才的旺盛需求而出现的新兴专业。按照国家发展战略,建筑生产一线的技术和管理岗位需要大批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懂技术、会施工、能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经专业学生应具备建筑物资管理、建筑会计、建筑统计、建筑工程概预算能力。而识读图纸是学生必备的一门基本功,为此而开设的《房屋构造与识图》课程成为建经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对后续课程如《工程造价控制》、《建筑工程计价》的知识储备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建经专业识图课程存在如下“学科化”现象:由于学生无建筑结构设计知识的基础,并且在教学初无法以工作过程作为参考系,而是只能以理论讲授为中心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设置和课程学时排序。故导致在教学内容方面,陈述性知识过多,过程性知识过少,使得学生所获取的岗位技能知识有限,且从工作过程的角度看,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分散且无序的,教学中存在“边学边忘”或者“成绩好但是能力差”的教学低效率现象,只有“学做合一”才能改善这种状况。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建经专业识图课程教改的基本流程是:依据已有的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职业岗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经济专业识图课程教改探究姜珂(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1231)位群所要求的相关识图能力要素;以学生为主体,以相关能力要素培养为目标,确定课程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和接受能力确定教学内容。针对以上情况,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建经专业识图课程教改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在高校教学注重“厚基础、宽口径”的今天,开好识图基础课程更有其独特的意义,如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识图想象能力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由于课时相对有限,识图课中对成图的一般性常识或成图的一般规律虽有讲述但欠缺分量,对专业图纸的介绍虽有面上的覆盖,但没有与后续预算课程相联系,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改变目前教学现状,改变这种“讲不透”又“学不够”的做法。由于建经专业识图课程课时总量不如建筑工程类专业充足,又没有结构设计知识的铺垫,并且缺乏相应的辅助课程,改革的重点应该突出建经专业的特点,紧紧围绕今后的岗位群进行。按照职业领域要求,工程造价管理人才应能熟练地编制工程的概算、预算、结算、决算,熟悉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从事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能对各种工程造价进行技术和经济方面的有关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在课堂上如何把理论和图纸直接、生动地展示出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互动,掌握岗位要求的识图技能,养成严谨的职业态度,提高他们的工程应用意识,就成了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教改的探索与实践
综上,由于建经专业学生人数较多,为了使他们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分门别类地调查问题,寻找到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态度不端的深层次原因,按不同情况提出学生识图学习问题的解决方案。并通过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按照这一目标制定出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学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总评成绩的考核方法等。
1.由于建经专业与建筑工程类专业性质的差异,课题研究过程中紧紧围绕识图课与预算课相结合的体系,通过一个学年的实践对比,重点培养学生将学习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思维,关注学生知识接受的习惯。比如:在识图时看到平面图形,能够训练他们迅速反应出相应构件的形体,并进而引申到简单介绍相应构件与相似构件在预算时的差别和联系。在授课时注意减少对职业岗位帮助不大的章节课时,改为学生课下自学,比如制图知识这一章节。并且通过联系已有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拓宽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兴趣,保障注重学习情境与真实职业场景的类似。
2.对传统教学方法——仅仅依靠多媒体课件这一教学手段进行改革,除了制作简单明晰的教学模型外,制作含有模型动画的课件进行辅助训练。避免在教学上花费较多的课时对学生作不同角度的反复讲解,并且不断地让学生观察建筑的环节,让学生先看模型图再识读,了解建筑的布局、构件的先后顺序以及施工图中各个线型、图例等所表达的含义。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配备相关的图纸,增加学习的信息量,而不是仅仅依靠教材和理论讲义。
3.为了更深入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老师经常阅读课堂教学理论着作,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初步探索出让学生在课堂发挥主动性的教育方法。通过知网、图书室查阅近期的教学理论动态,并且根据课堂实践将其应用其中。
4.将平日授课知识点与职业资格考试特别是造价员考试挂钩,紧扣造价员考试中涉及的知识点和识图要点来进行,利用学生比较重视“考证”这一心理状态特征来提升授课效率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通过识图资料的汇总建立识图教学资源库,包括精心挑选的课设任务、相关图纸及与预算课程相联系的知识点等等,从而为今后的教学和实训打下基础。
5.在进行考核方法的改革时,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重视教学项目的完成,不敷衍了事,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我们采用互改作业的方法,将施工图识读部分的项目完成情况作为主要采分点,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图纸作为日常采分点。在课程设计实施办法中,班级按学号组成实训小组,任课教师分阶段下达设计任务,各组同学自主安排时间进行相互评分,并在组内传阅,最终一致给出该同学分数,并记录评分过程。教师按学号随机抽取任一小组的资料进行核实,并在期末考试试卷中通过一定比例的案例分析题,来促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从而提高课程完成的效果。建经专业识图课程教改流程图。其中i=i+1表示重复循环过程。在第i节课堂中,通过教师抽问和学生个别提问的方式,将本节课程的授课主题和 重点掌握。通过不同学生案例的情况建立问题集,将其积累添加到教学资源库中。结合识图大赛、造价员考试等一系列技能考证的要求,将知识点穿插进教学课堂进行强化训练。这一做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学生对证书的重视大于对课程考试的重视,通过这一现象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并且能将职业岗位要求融入到识图课这一基础课教学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建筑经济论文:对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研讨
一、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施工企业越来越重视重视加强建筑成本的管理,可在管理中仍存在问题,制约着建筑企业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瓶颈”。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忽视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在整个工程建设中的连贯控制工程建设成本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之中,但项目建设单位多重视单个单项成本核算,对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在整个工程建设中的连贯性关注不够。工程项目在可行性研究方案的选择、施工单位的选择、合同的签订及材料的使用、完成情况等方面管理力度不够。这样会使项目建设单位不能及时掌握了解项目成本的情况,易造成项目成本失控。(二)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基础薄弱,机制不够健全及时,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目前仅局限于财务人员进行,没有鼓励工程全员参与到成本管理中,没有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企业内部缺乏协调和约束机制,各部门之间不能及时沟通反馈情况,配合不够默契;第二,建设单位目前对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只停留在预算和结算上,缺乏工程建设多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在现行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下,建设单位对设计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监督,没有具体措施去促使设计单位限额设计和精细设计,在施工阶段会出现设计变更等情况。(三)建筑经济成本管理需加强技术理论支撑,管理中的科技含量需进一步提高大多数的建筑业企业对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理解仍然局限于狭义的降低建筑经济成本本身,还没有形成科学的降低成本目标体系,不能在工程建设项目进行过程中对工程进行经济状况进行有效的监控管理。对于工程建设管理中投标项目上应使用的设备、人力等情况,不能做到对不同的施工方案进行充分的技术经济评估,忽视了各个施工方案的个体差异性,减弱了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的技术支撑。(四)选择方案相对草率在施工前选择一个优化好的施工方案对工程造价的控制非常有利,但是很多建筑企业都不肯在这个阶段花钱请专家来做,所选方案比较草率。由于大部分企业都缺乏优化设计方案的意识,所以,在对建筑工程项目经济成本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时候就寸步难行,很难达到控制管理的效果。
二、加强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措施及方法
(一)完善建筑经济成本的预算体系加强建筑经济成本控制首先要做到科学的成本预测,结合科学的方法根据项目的实施条件进行成本控制。成本的核算人员在对施工项目进行核算管理时,在互相配合的基础上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现行的成本管理核算员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和交流,不断提高建筑工程核算人员的业务水平。(二)加强建筑经济成本体系管理,提高管理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应用在机构和人员设置管理上要明确项目经理部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要明确成本控制者及其任务,从而使成本控制有专人负责,为能够的预算成本费用提供有力保障,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经济方面要采取措施,审核运算,配比科学,控制工程成本。人工、材料费都应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配置,对材料的用量要进行科学的运用方式,在同等质量的前提下进行价格的择优处理。(三)提高建筑项目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及时,加强对项目管理人员管理理念的培养,提高其对工作的整体认识,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理念,改进经营模式。第二,加强对工程项目人员专项技能的培训,进行上岗考核,这样不但激发项目人员的积极性,还能保障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加强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有利于提高项目人员的综合素质项目人员的综合素质不仅是建筑经济成本管理顺利进行的保障,同时还是保障项目施工顺利进行的前提,加强建筑成本管理需要项目管理人员必须拥有过硬的职业素质,加强建筑成本管理可以促进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整体管理能力和从业素质的提升。(二)加强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有利于建筑成本管理内部机制的健全加强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在改善企业内部管理约束机制的同时,还能鼓励全体项目人员参与到建筑成本管理中去,同时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增强各企业各部门之间配合的默契程度,增强内部的凝聚力。(三)加强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企业进行科学信息技术一体化的经营管理加强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加快了构建降低成本目标体系的进程,促进科学技术更好的融入到建筑成本管理中去,增强了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了建筑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此外,加强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有利于合理补偿施工耗费,可以保障企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促进企业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在不断提高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的同时,科学降低施工成本。同时完善建筑成本的管理体系,可以保障企业管理的快速、健康发展。五、结束语加强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对建筑企业在建筑市场上的发展壮大和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建筑企业整体管理中,经济成本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建筑企业要从本企业的自身情况出发,强化成本管理意识,不断改进和完善,从根本上保障建筑企业的长足发展。
建筑经济论文:建筑经济资金建设的时效性
一、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时效性策略分析
建筑企业在对建筑经济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实际的建筑施工环境进行实地考察从而为加强和完善对建筑经济的管理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因此如何提高和完善我国的各大建筑企业的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的时效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根据我市的建筑行业的发现情况,笔者认为建筑经济在今后的管理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从而提高资金建设的时效性。
1.制定科学合理的建筑施工计划和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往往会给建筑经济的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由于建筑企业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对建筑设备和建筑的材料以及人才资源等方面进行有效地管理。因此建筑企业在实际的施工之前应该通过各个部门之间的通力协作制定科学的建筑施工方案。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对建筑施工中的每一个阶段的资金使用情况都要做出详细地预算。同时建筑企业还应该安排相关的负责人员对建筑市场的建筑材料和建筑设备进行相关的市场调研活动,从而为制定建筑施工计划和施工方案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2.加强对建筑企业的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作为建筑经济管理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管理的效果和建筑企业的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2]。因此,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应该加大对建筑施工的进度管理力度。建筑施工期间的每一个部分都能够如期地完成会大大地缩短建筑企业的施工周期,从而有效地减少建筑企业的建设资金成本。建筑企业在完善建筑经济管理方面应该对相关施工人员资源的管理和施工环境的改变以及建筑施工材料的选择等方面进行适度地控制和管理,从而做到从整体上提高建筑企业的施工效率,及时地加强对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
3.提高建筑企业的工作人员的成本科学控制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
建筑施工企业在建设施工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着许多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因此,如何更好地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需要建筑施工企业提高工作人员对成本控制的科学性。建筑企业要及时地为建筑施工人员提供相关的建筑经济管理培训机会从而为提高资金建设的时效性提供保障。同时,由于当今的建筑市场变化非常快,因此建筑企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还会面临着各种风险从而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的时效性需要建筑企业将具体的管理措施落到实处,才能够真正达到建筑企业的建筑经济管理的目标。如何完善对建筑经济的有效管理,从而增强资金建设的时效性成为了各大建筑工程企业的发展重点。因此,在未来的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还应该充分地结合实际情况,并且在政府相关经济政策的支持下制定合乎实际的建筑经济管理措施,从而为建筑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建筑经济论文:调优结构是提高建筑经济质量的重要着力点
改革开放以来,县级建筑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为地方财政、集镇建筑和工业发展提供大量资金,成了强县富民的重点支柱产业。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今后一段时期,县级建筑业怎么搞,如何进一步推进其大发展、大提高,笔者认为,调优结构是重要的着力点。本文拟就此做些探究。
一、必须正视现状,增强调整的紧迫感
———布局趋同分散。县级建筑业起步于70年代初,当时主要依靠手工操作,小打小敲,粗浅简陋。进入90年代以来,状况虽有好转,但尚未根本改变,低层次重复现象仍较严重。行业层次比较单一,自我配套,自成体系;地区层次,不仅乡镇公司和县属建筑企业布局结构相似,而且各乡镇之间也存在着严重的组织结构、产业内部结构趋同的现象,建筑生产布局分散,综合费用较高,难以形成行业特色,既削弱了建筑经济的互补性,又导致了过度的盲目竞争。
———规模发展滞后。目前,县级建筑业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且大多属于集体特别是乡镇集体企业,龙头、骨干企业发展不理想:“盘子”小,辐射带动能力有限;数量少,实力弱,缺少再发展的后劲。这种结构特点,在建筑业发展的初始阶段,也曾发挥了“灵活、便捷”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便明显暴露出来。县级亟缺能够起优化资源配置、带动中小企业和行业发展作用的龙头企业群。
———专业水平偏低。县级建筑行业小企业居多、专业水平低下,其主要症结就在于人才匮乏,企业资质等级低,生产技术和设备落后,专业化水平差,“小而全、小而低、小而散”的现象普遍。现在建筑企业正朝着“以土建工程为龙头,安装与装璜为羽翼”的方向发展,而我们有许多企业仍在沿袭“一把瓦刀打天下”的格局,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
———效益提高不快。县级工业与民用建筑产品数量较大,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相对较少;一般性工程项目较低,高、大、难、新项目较少,同时,由于行业结构单一,多元化经营发展不快,也影响到经济效益的提高。
上述情况表明,产业内部结构失衡,已成为直接掣肘县级建筑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大力调优结构,加速提高县级建筑经济的运行质量,是县级建筑企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应当切实抓好。
二、必须科学决策,明确需调整的内容
1.调整组织结构。根据建筑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县级建筑业较理想的组织结构,应当是少量的大型企业和众多的中、小企业的有机结合,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以总包为龙头,以分包为纽带,专业分包和劳务承包为依托,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城乡一体的新型产业组织结构。应按照“抓大放小”的精神,切实抓好两头,即一头抓大,抓“关键的少数”、围绕规模化,花大力气,下硬功夫,培育大企业,发展大集团,使之具有资金和技术密集、管理现代化水平高,以及有总承包能力和跨国经营能力,多产业综合发展,业绩和信誉卓著等特点,成为全县建筑业的“龙头”。另一头是放小,放活小企业,主要是抓专业化,向适应性强,小而专、小而精和小而特企业组织形态的发展,努力提高专业化、协作化水平。组织结构调整的核心是资产重组,但资产重组不是一味地组“大”,中小企业的专业化过程也是个资产重组的过程。组织和引导中小企业主动投靠大集团,为大企业配套,分包劳务,促其成为“小型巨人”。通过专业化,提高建筑经济的集中度。
2.调整门类结构。应当按照我国国民经济行业的新分类标准,界定建筑业,调整建筑业的内部结构。现代建筑业应由勘察设计(包括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建筑安装业(包括土木建筑业,线路、管道基础和设备安装业,建筑物和装修装饰业)和建筑工程管理、监督及咨询业等三大类别组成。我们必须从县级建筑业的实际出发,积极壮大勘察设计业;稳建筑、拓安装;加快发展建筑工程管理、监督和咨询业,做到三业并举,协调前进,努力形成专业配套、门类齐全、综合实力较强的建筑业发展新格局。
3.调整体制结构。通过深化改革,努力在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方面有新的突破,从战略上调整建筑企业布局。首先大力支持、鼓励和帮助城乡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建筑经济。应着眼于整体上搞活集体资产,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调整和完善乡镇集体所有制结构,大胆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建筑经济。其次积极探索公有制建筑业的多种实现形式。一切反映社会生产规模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对公有制来说,什么形式更有利、更有效,就可以运用什么形式。如企业公司制、承包、租赁、托管、托管经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等都可以采用;作为资本流动的方式,联合、收购、兼并、出售、破产等也可以采用。第三,继续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建筑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建筑经济包括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和外资经济等。放手发展个体、私营建筑经济,具体应在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可以将部分国有和集体小建筑企业,通过出售、拍卖转为个体、私营企业;二是应大力支持群众新办的集体和私营建筑企业,政府部门要主动为之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其脱颖而出。第四,理顺管理体制。县级建筑业由于多年的历史原因,目前仍是多头管理的状况。这种欠顺的管理体制亦应结合结构调整而妥善加以解决。
三、必须审时度势,落实调整的举措
及时,抢抓市场,搞好调整扩份额。必须十分重视抓好和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围绕市场这个中心来调整建筑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利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和方法,把资源配置到效益好的门类和企业中去,实现优胜劣汰。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国内外市场的联系亦日益密切,建筑业的结构调整不能再满足于低层次、粗放型,而应提档次、上台阶;树立敏锐的市场观念,坚持始终瞄准市场调结构,优素质,强后劲,倾力扩大建筑业的市场份额。
第二,分类促进,加快调整壮规模。继续走“培育规模企业,承包规模工程,建立规模基地,创造规模效益”的路子,坚持扶优、扶强、扶大不动摇。对有市场潜力和特色产品的优势企业,对生产集中度和专业化程度高的大企业,以及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继续给予积极的扶持,尽可能促使资产存量向这些企业流动,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深化企业改革,对重复布点,特别是经营不善,扭亏无望的小企业,应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出售和破产等多种形式,促使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搞好资产重组,以利实现企业规模大型化,生产经营集约化,内涵拓展专业化,对外延伸协作化。通过优胜劣汰,产权重组,开发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较大化,使建筑规模效益和结构效益同步发展。
第三,依托科技,提高调整含“技”量。加强技术创新,扩大科技含量是推进建筑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必须把技术进步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加快科技兴建步伐。强化舆论氛围。加大宣传力度,做到思想上重视,政策上扶持,投入上倾斜,舆论上倡导,形成技术开发、创新的优良环境。强化队伍建设。制定科技兴建、人才兴建的长远规划和阶段实施计划,培养
一支跨世纪建筑大军。强化装备投入。立足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机械设备,改造传统产品和门类,武装新兴产品和门类,促进技术进步。通过这几方面的工作,加速改变企业技术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低、技术结构不尽如人意的现状。
第四,盘活存量,力创调整高效益。我们应把增量投入作为存量调整的“启动器”,而把资产存量的调整重组作为更好地发挥增量效益的“扩大器”,以此促进建筑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立足于企业的改制、改组和改造,以骨干企业为基础,以名牌工程为龙头,以明晰产权关系为重点,抓紧培育一批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大力推进企业间的兼并和联合,鼓励将经营不善的企业交由同行中的优势企业托管经营;支持企业间以名牌工程、名牌企业和名人为“龙头”进行资产重组,把“三名”无形资产同有形资产的调整结合起来,盘活存量,扩大资本,优化结构,从而达到调整的目的;鼓励企业从产品经营转向资本经营,优势企业可将盈利投向新的领域,也可持有其他企业的股权,可以兼并企业,也可购买其他企业股权,还可以争取上市和发行股票等等,扩大企业的资本
建筑经济论文:正确认识和大力发展 非国有建筑经济
党的十五大提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同时指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究竟怎样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做出了明确回答。《决定》指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正确的方针。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国有建筑经济是这个支柱产业的中心环节。它对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建国五十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同它联系在一起。因此,贯彻落实《决定》必须围绕这个中心环节展开。还必须明确,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又是竞争性行业,以国有为主导,以公有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已逐渐形成。它的发展趋势不同于“极少数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企业”,而宜国精民壮。在国有经济中,少数独资,多数控股、参股和转股;在民有经济中,集体经济包括国有参股的集体经济应当成为主体;私有经济是整个建筑经济的组成部分,也应积极发展。这就是说,从着眼于搞活全行业出发,应在不断增强国有建筑经济控制力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非国有建筑经济。
一、国精民壮是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一)什么叫国精民壮?这里是指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中,把分布过宽的国有经济尽量集中,形成尖子、拳头,精干起来;民有经济通过参股以及并购、联合等,壮大起来。这里所指的民有经济,是相对于国有经济而言,与非国有经济具有同一内涵。也就是说,民有经济,涵盖公有性质的民营经济和私有性质以及公私混合所有性质的民营经济。而在民有经济中,公有性质的民营经济应占主体地位,私有性质的民营经济,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里要说明,上面所讲的经济是指它的所有制成分;下面将要讲到的企业是这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实现形式。两者具有同一内涵。
(二)为什么要国精民壮?根据国有资本尽量集中的精神,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后,对它要进行重新定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是一种普遍的经济形式;在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及其以后,它就不需要在国民经济的所有领域、所有行业、所有大中小企业中一统天下了。这时的国有经济,应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什么是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决定》提出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这种行业和领域,才是应由国家财政投资发展的领域,才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最能发挥作用的领域。与此领域相对而言,其它的是市场配置资源最有效的领域,是利用价值规律吸引、动员社会进行投资发展的领域,也是民有经济为主体的领域。国精民壮,既包括国有经济在不同领域有退有进,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包括国有资本的控股、参股以及与民有资本的置换。一方面让国有资本在它应该存在的领域发挥作用,从而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质量,真正发挥其主导作?另一方面使民有资本得以充分发展,从而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
以上着眼于整体国民经济,单从国有企业自身看,这种调整也是非常必要的。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近年来,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虽有进展,但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决定》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指导方针已经做出一系列明确规定,必须联系实际贯彻落实。以下问题宜引起重视:
一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核心,许多单位还未健全起来,尤其是一些尚未改制的国有独资企业“三心”(经理为中心、党委为核心、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二意”(权责不清)问题还远未理顺,许多重要决策上下难以通达。如果这些权力机构的领导职务分别由不同的人担任,往往相互掣肘,扯皮不断。如果这些职务由同一人担任,则经营者的行为不受所有者的约束,又极易形成少数人控制、独断专行的局面。由于十多年“放权让利”的影响,许多人认为改革的较高原则就是给企业(实际上是经营者)以不受所有者约束的经营自主权。加上所有者缺位,经营者便以法人代表的身份掌握着企业的最终控制权。这样的国有企业,特别是那些国家没有注入资金而顶着红帽子办起来的国有企业,有的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少数人为所欲为的单位,其决策失误、资产流失就可想而知了,根本谈不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建筑业有的国有企业的工程拖欠款之累累增加,债台高筑,与一些不负责任的经营者不无关系。
二是政企难以分开。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呼喊政企分开,但成效不显。阻力来自政策、制度,也来自有关政府主管部门。试想,公务员与国企经理同由政府主管,他们之间不仅关系密切,认同感强,而且都有部级别,职位可以互换,出了麻烦可以易地做官,利益可以分享,怎么能谈得上政企分开呢?从一定意义上讲,国资不分必然导致政企不分。现代企业制度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但许多地方仍沿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干部管理办法,当然也就很不协调了。当务之急是做好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工作,否则“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逐步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机制,建立与健全严格的责任制度”的规定也难以落到实处。
三是国企经营者与他们的贡献不对等,缺乏应有的激励。要落实在按劳分配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
分配”。科技人员能够以某项专利参与收益分配,经营者也应以其高超的营运水平得到应有的回报。”四是产权单一。现代企业制度首先要求做到产权多元化。产权单一的企业,无论是国有的还是其它所有制的,都无法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前些年,全国选择一百个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建筑业也选了几十家。试点的结果怎样?虽有成功的范例,但并未总结出可以在全行业推广的成功经验和不成功的教训。原因就是缺少产权多元化这样的前提。(三)国精民壮的思想障碍。国精民壮本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有之意,但在实践中步履维艰,原因在于思想上还有很多障碍。不克服这些障碍,无论精或壮都难以顺利进行。
有人认为,国有经济是为国家赚钱的,非国有经济是为个人赚钱的。事实上并非如此。在建筑业,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确有上交利润任务,但上交数额不及国家投资多,以至全行业被定位为国民经济的物质消耗部门。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国有企业一度实行放权让利政策,很多企业有了利润,但基本上都转为职工收入和固定资产。那些年国有企业固定资金增加,主要就来源于此。近些年,由于经营机制不适应等原因,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一批企业出现亏损或者明盈暗亏。同时,几千亿元的工程拖欠款又拖垮了一批企业。哪里还谈得上利润呢!企业的贡献,从国
家财政角度看,主要体现在税收上。现在国有企业与民有企业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基本上一样了。更何况,产值利税率国有企业还不及城乡集体企业高。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7年产值利润率国有企业为3 2%,城镇集体企业为5 1%。按国家税法规定,建筑企业营业税为产值的3%,附加为0 3%,合计3 3%。国有企业实现的3 2%,应该说不足以纳税,实际上是亏损的。民有企业,必须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收了税,就是国家的钱,怎么能说没给国家赚钱呢?他们赚的钱,同样是国民收入的一部分,也有一个分配和再分配的过程。无论分配还是再分配,都能为国家和社会创造就业和消费,何乐而不为。
有人认为,国有企业虽然效益低,但它公平。事实上也不见得。凡事要从实际出发,没有什么国有企业亏损也公平,民有企业赚钱也不公平,国有企业向国家少交税也公平,民有企业多交税也不公平的道理。建国五十年来,国家对建筑业的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原值)1854 75亿元,对民有企业基本上没有投资。他们的效益情况怎么样呢?国有企业1997年为国家创造的增加值1317 24亿元,仅占全行业增加值的40%;同期,民有企业为国家创造增加值1909 36亿元,占全行业增加值的60%。还能说国家投巨资的国有企业创造增加值少而公平,国家不投资的民有企业创造增加值多反道不公平吗?显然不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做同样的建筑工程,同一技术规范,同一质量标准,国有企业施工管理取费高,民有企业施工管理取费低,这种不一视同仁的政策,以至在走进市场经济阶段仍有人把它当做旗帜,坚持不肯放下,究竟哪个公平,哪个不公平,岂非一目了然。现在国有企业向国家纳税不到全行业的40%,而他们从国家银行得到的贷款却占全行业的80%以上。这种政策倾斜,才是不公平的。从投入产出角度看,最有效益的才是最公平的。公平不公平,不能用身份说话,不能用所有制说话,而应当由对国家、对社会的实际贡献来认定。
也有人认为,就社会公共利益而言,国有经济比非国有经济贡献要大。事实上也不是这样。社会公共利益,在当前的中国莫过于劳动就业。1997年,国有建筑企业为社会提供828 6万个劳动岗位,占全行业的24 7%,虽然比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增加了444 6万个岗位,却比1996年减少了27 3万个岗位,这里还不包括下岗而未离职的人员。同一年,民有建筑企业为社会提供2520 4万个劳动岗位,占全行业的75 3%,不仅比1980年增加了1905 7万岗位,而且比1996年也增加了384万个岗位。1997年,全行业的就业岗位增加了,增加的这一部分和国有企业释放的这一部分,都是由非国有企业解决的。多就业才有多购买,多购买才能进一步扩大内需,这就是贡献。以下两组数字,也可以看出贡献大小。在1997年建筑业总产值中,非国有企业所占比重达到58 27%。从1990年到1995年,建筑业总产值由1947 98亿元增加到9505亿元,在增加的7557 42亿元中,63 8%来自非国有企业。从1995年到1997年建筑业总产值增加了2957 57亿元,其中71%来自非国有企业。数字是枯燥的,但事实胜于雄辩,应该说这些数字已有足够的说服力了。
以上所讲国精民壮,并不否认国有建筑经济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立下的汗马功劳。没有国有建筑经济的发展,也就没有建筑业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的实践,更没有今天这样的认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有经济在不同产业和地区的比重可以有所差别,其布局要相应调整。这是历史的、辩证的统一。
(四)怎样推动国精民壮?这是当前需认真研究并有待于实践的问题。《决定》指出:“极少数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企业,在努力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同时,国家给予必要支持,使其更好地发挥应有的功能;竞争性领域中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要吸引多方投资加快发展;对产品有市场但负担过重,经营困难的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盘活存量资产”。其中最重要的是积极培育和发展多元化的投资主体,逐步实行股权多元化。这应该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向。建筑业宜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
首先,通过“抓大放小”优化国有资本结构,使国有资产向大企业集聚,并积极吸收和利用非国有经济的社会资本,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组建成国有独资或国资控股的代表我国建筑业具有强大组织管理和技术经济实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以利于承担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广泛开拓国际建筑市场。除此之外的国有资本,都可以通过多种形式逐渐从国有建筑企业中谈出,改制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有建筑企业。
其次,严格控制国有建筑企业的总量。建筑经济的增量,不要再投入国有企业。国有建筑企业存量资产,可以通过参股、转股以及出售等多种形式,有计划地从国有经济中退出,成为民有经济。
再次,国有建筑经济的结构性调整,要与所有制结构调整相结合。要推动企业资产重组,鼓励和支持国有企业改为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的股份合作制企业,鼓励企业间的跨所有制兼并、联合,形成建筑业合理的所有制结构
建筑经济论文:建筑经济角度的产品与生产
1建筑产品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情况
建筑产品作为一种商品,其自身有着非常重要的使用价值,但是其经济价值的实现,还是要通过一定的市场交易来实现的,所以在其消费和使用的过程中,不仅应该关注其使用价值,还应该对其价值进行一个的评估和体现。也就是说,有关部门和建筑单位应该根据建筑产品的使用价值和成本价值对其自身的交易价格进行一个的分析,并合理划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体制改革的不但深入,目前来看,建筑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中不仅有建筑单位的因素,还存在着双方定价的现象,也就是说买卖双方根据建筑产品的使用功能和特点,对其进行一个商议后的定价。可以满足双方的不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价格的合理控制。建筑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在交易过程中不仅具有其他商品的共性,还具有自身的特性,也就是说还存在一定的独特优势,主要表现为:首先,建筑产品的价值通常比较大,而普通的商品价值则较小,这样也就决定了建筑产品可以出售和租赁;其次,建筑产品的固定性比较强,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反复的流通,也就导致了其市场规律的特殊;再次,建筑产品的实用性比较普遍,所有人都需要对建筑产品进行一定的消费,所以潜在的市场巨大。此外,建筑产品区别于一般产品的缺点有:在使用功能的展现方面无法像一般产品一样,能够直观的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建筑产品的功能需要在使用的过程中展现,而不能在形成和销售的过程中直观的呈现,同样的建筑存在的缺陷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这样也就导致了建筑产品的选择和购买存在一定的风险。
2建筑生产的基本概念和发展
2.1建筑生产的定义介绍
所谓的建筑生产就是指建筑产品的建设施工过程。从建筑经济学角度出发,可以将建筑生产概括为以下几点:生产单位的管理、创新等水平。生产人员的劳动技能,例如智力、体力等方面;一些可以使用的自然资源,例如河流、土壤以及土地等;相关的资本投入,例如生产人员的住所、货币资金以及生产设备等[3]。建筑生产具有几点特征:首先,单件性,这是由于建筑产品的设计和多样化施工造成的,所以在建筑生产的过程中,一定的技术单位和施工组织只能够承接一个建筑产品;其次,在建筑生产大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外部制约因素较多,这是由于相关的城市建设规定与产品的固定性用途造成的,不仅要受到各种人员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相关的自然因素和地理因素的影响,也就一定程度导致了建筑生产的难度加大;再次,不均衡的生产过程,这是由于受到投资规模以及生产条件的影响;,建筑生产的周期都较长,短则数月,长则数年,也就是说在建筑生产的过程中,有关部门要做好长期的工程管理准备工作。这是由于工程风险、建筑工程量以及结款时间长等原因造成的。
2.2建筑的生产率
生产率就是指在一个生产过程中产出量和投入量之间的比率,也就是生产率等于产出量除以投入量。由于投入的要素种类不一样,可以将生产率分为原材料生产率、资本生产率以及劳动生产率等,且劳动生产率是最为普遍、常见的生产率。依据不同计算范围,可以将劳动生产率分成两类,分别是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在很多情况下,个别劳动生产率就等于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则是依据行业或是部门中工作人员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对建筑生产的生产率进行研究,其实就是分析与研究劳动生产率的相关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主要是为了实现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所以,必须对加强劳动生产率的渠道与手段进行研究,例如如何加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等。
2.3建筑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在建筑的设计、原材料以及施工等方面,都表现了建筑生产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现代大型设备的应用极大的推动了建筑生产的发展,各种高新材料的使用也有效的改善了产品的生产质量,这种情况下,建筑生产技术发展之后,在相同量的生产时,能够有效的节约生产要素中的各项投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加速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然而,将建筑生产技术的作用只是在定性分析与研究上是不行的,为了充分且有效的表现出科学技术具有加速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还应该加强对测算以及定量的分析,从而对建筑生产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的经济效果进行评估与判断。所以,分析与研究建筑生产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首要的就是选取一个适当定量分析方式,之后在构建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评价标准。这种方法能够对技术的进步作用及其发展情况作的评价,进而对建筑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规划与调整。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和房产行业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为了更好的分析市场现状,实现对建筑行业的有效推动。有关部门必须要认真的研究影响建筑业的两大因素,即建筑产品和建筑生产。而分析与研究建筑产品与建筑生产,必须与城市的发展规划和建筑行业的特点相联系,对其的研究将会对建筑企业或单位的组织形式以及相关的运行机制出现产生一定的影响,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上文中笔者从两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诸多不足,还望批评指正。
建筑经济论文:建筑经济成本管理认知
1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概述
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是企业为了降低建筑产品即工程项目或劳务、作业等的成本而进行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概括。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包括对建筑成本的预测、建筑成本管理计划、建筑成本控制、建筑成本的核算、建筑成本的分析和经济管理考核等工作。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用最小的支出取得较大的收益。施工企业在管理施工过程中所牵涉的人员、财务、材料、机械很多,涉及的范围很广,相互之间的各种管理关系错综复杂,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创造利润的多少,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施工企业必须严格重视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现如今,伴随着国际管理体制传入国内,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已经成为每一个施工企业的主要任务,建筑施工企业建立健全本企业的经济成本管理体制是非常重要的,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2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原则
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牵涉到企业工程项目建设的各个方面,包含从经济成本预测到企业经济成本考核等各个部分,因此,在成本管理中要实行性管理。成本管理的性包括全过程成本管理、多方位成本管理和全员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涉及人财物多,各职能部门有权对其管理对象发生耗费加以限制和调整,这就是所谓的可控性原则。并且,企业的各个职权管理部门要按照各自管理责任对管理的经济成本进行科学的控制,并勇于承担控制不当带来的经济责任,只有严格贯彻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才能真正发挥管理作用。建筑企业要采用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同时进行的原则,既是积极合理的采取成本控制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引进先进管理技术,严格抓好工程施工项目施工前的成本管理工作,同时企业内部做好节流挖潜相结合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把工程浪费和不当的损失消灭在工程项目施工前,从而使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更好的发挥重要作用。
3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意义
建筑产品的成本是一项重要的综合性指标,通过对成本的计划、控制、分析等管理手段,可以找出施工企业有哪些问题,并按照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原则进行纠正,进而提高了施工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同时,建筑施工企业通过加强经济成本管理工作可以降低企业成本,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并且增加企业盈利,也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基础。随着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以较少的劳动消耗,完成较多的生产任务,从而企业实现的利润就越多,就能给国家提供更多的积累。自我国加入WTO,为了与国际计价模式接轨,我国积极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而加强成本管理也是适应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需要。
4施工企业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1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思想老化
现如今,对于我国的施工企业,大多数企业仅仅对各个施工项目的成本进行简单控制,很少有的整体的成本分析研究,不注重成本支出过程中资源供应的合理优化,更不用说从施工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着眼合理的对施工企业成本作出战略规划。
4.2施工企业组织管理上混乱
伴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上先进合理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理念不断的冲击我国的施工企业,显而易见的使我国许多施工企业的缺点和不足显示出来。核心问题是没有健全的成本管理部门拥有权力,并勇于承担责任。同时经营管理部门、人事部门、科研部门、物资部门等缺乏必要联系,各部门之间没有建立起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成本管理责任体系。
4.3施工企业缺乏对成本管理的合理认识
在我国现有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大多数施工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一般以企业的盈利为核心内容,这种错误观念严格忽视了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工程项目施工中,因为无法顺利的进行成本管理工作而延误工程项目的整体施工速度,给施工企业乃至整个社会造成严重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另外,很多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中,往往本着重揽活、轻施工的错误理念,忽视项目成本开工前、开工后的合理控制和分析,严重延缓了企业的发展进程。
4.4施工企业缺乏合理科学的成本管理考核制度体系
目前,我国某些施工企业对成本管理的责任仅仅显示于形式。工程项目经理职责不明、权力混乱,企业监督管理部门没有建立健全相应的奖罚制度并疏于执行,从而没有对成本管理的发展和进步起实质性控制与促进的作用。
4.5施工企业没有合理的成本管理目标或目标科学
现在施工企业在发展壮大中,往往以降低工程投资成本为重心,而不考虑施工技术水平的管理和完善,从而对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形不成科学的合理的体系,更有一些施工企业没有建立起合理的科学的成本管理目标。因此,不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不仅影响了施工企业以后的战略发展,同时还给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5加强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途径
5.1培养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
从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形势来看,尽管企业资本对发展前期具有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施工企业科学的发展思想的意义比发展资本要重要很多。当前,企业的快速发展成长的关键条件是由科学先进的企业经济成本管理理念决定着,合理的开展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必要手段。因此,施工企业要不断加强对于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意识的培养,更为有意义的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要根据实际严格科学的执行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并且必须严格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让科学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理念牢牢印刻到员工思想之中;2)施工企业应该保障成本管理的体制性;3)施工企业上层管理者要采用合理的激励手段,让企业每一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快速的参与到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当中。
5.2施工企业成本管理部门抓好工程项目成本核算管理和监督工作
工程项 目成本核算是建筑经济成本管理进行下一步工作的依据和基础,如果没有成本核算,下一步如成本分析考核、成本管理控制、成本计划等工作就不能开展。施工企业成本核算管理部门要负起其部门职责,努力挖掘核算部门内在的发展力,合理调动其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使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人员有主人翁的意识,认识到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在项目施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核心作用。施工企业在抓速度、质量的同时,更要严格管理和控制成本核算工作。对于现行的成本核算员管理体制,各施工企业要勇于创新,发展新思维,锐意改革,定期或不定期使核算员学习、交流、考核、激励竞争上岗,并且要使成本核算员切身利益与工程项目合理分离,高效的建立健全有序的科学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与核算工作程序。
6结语
伴随着我国加入WTO,在国际竞争的背景下,国内的施工企业发展压力越来越大,要想提升企业的管理和发展能力,就必须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先进、高效的经济成本管理体系。建筑经济成本控制的管理工作,将为建筑企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使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站住脚跟。施工企业在前进的过程中,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发展合理高效的成本管理制度不仅关系着企业的正常发展,同时影响着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因而,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在施工企业整体管理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关键作用。由此,施工企业负责人必须严格从企业的实际发展形势出发,对不同的建筑施工项目、不同的现场施工情况,科学的加强企业自身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理念,同时能够创新或借鉴先进的分析手段对其不断的改进、完善与提高,只有这样,企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才能更加顺利,更加辉煌,为企业、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建筑经济论文:中国集体建筑经济实现历史的大跨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二十年,是我国城乡集体建筑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取得重大突破和辉煌成就,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二十年。回顾改革历程,总结改革成就与经验,对于促进集体建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推动建筑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主要成就 集体建筑企业在改革中崛起,登上了中国工程建设大舞台 我国集体建筑企业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前三十年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几经挫折,发展缓慢,一直处于建筑业拾遗补缺的地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和经济政策的调整,特别是1984年国家实行“允许集体和个人兴办建筑业”和“民工可以进城”之后,建筑业跨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城乡集体建筑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迅猛发展,成为建筑业的主体力量。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7年全国建筑企业发展到95956个,其中国有企业9650个,城镇集体企业29872个,以集体经济为主的农村建筑企业51939个,城乡集体企业合计81811个,占建筑企业总数的85 26%;1997年全国建筑企业从业人员3349万人,其中国有企业828 6万人,城镇集体企业1148 2万人,农村建筑企业1372 2万人,城乡集体企业合计2520 4万人,占建筑业从业总人数的75 2%,比1978年增加4 1倍;1997年全国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462 57亿元,其中国有企业完成4526 52亿元,城乡集体企业完成7261 9亿元,占58 27%,比1980年增长56 6倍。
1997年全国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2244万平方米,其中国有企业完成18507 3万平方米,城乡集体企业合计完成39859 3万平方米,占64 04%。在建筑业比较发达的一些省份,集体建筑企业已经是“三分天下有其二”。按完成总产值和房屋建筑面积计算,城乡集体企业合计完成数占全省总数的比例,江苏省为90%和93%,浙江省为84 3%和92 4%。尤其令人瞩目的经济特区深圳市,全部新建房屋的70%、高层建筑的60%是城乡集体建筑企业完成的,而在国有企业完成的工程中,也离不开集体建筑企业的合作。
集体建筑企业总体实力明显增强,为建筑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打下了基础 现在,集体建筑企业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了国有企业,而且在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工程质量、经济效益诸方面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过去只能盖一些低矮的平房,现在有相当多的企业具备了承建高大难新工程的能力。企业实现利润、上交税费及企业自身积累都赶上或超过了国有企业。
1997年全国建筑业实现利 润总额109 92亿元,其中仅城镇集体企业就实现75 56亿元,是国有企业16 69亿元的4 5倍,占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的68 74%;1997年全国建筑业实现利税总额381 58亿元,其中仅城镇集体企业就完成199 57亿元,比国有企业的144 19亿元多55 38亿元,占全行业实现利税总额的52 3%。在没有国家投资的情况下,通过企业自我积累,到1997年城镇集体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净值785 53亿元,比1980年的10 3亿元增长了75倍,家底明显增厚。企业的资质等级大幅度提高,到1997年底,全国集体企业绝大多数都获得了四级以上的企业资质,其中获得一级企业资质的近300家,还涌现出一批颇具实力的企业集团。如浙江省东阳第三建筑公司,原是一个农村建筑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后,不仅股票上市,而且在1998年9月收购了重庆市一个大型国有建筑企业,开始了面向全国的资本扩张之路。 集体建筑企业广泛吸纳城乡劳动者就业,为社会稳定和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贡献 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我国曾出现三次大的就业压力,都是主要通过扶持和发展集体经济而缓解的。据统计,安排知青就业的及时个高峰期1979年至1982年,城镇集体建筑企业安排就业107万人,占同期全国各行各业安排就业人数的六分之一。
第二、三次就业高峰期,城镇集体建筑企业又安排了948 1万人。农村建筑企业的发展更是为大批农村劳动力解决了就业出路,成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引导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1985年,农村建筑企业从业人数首次突破了千万大关,达到1170 17万人,到1997年又增加到1372 2万人。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四川等建筑业发达的省份,建筑业从业人员占社会劳动者总人数的比例已超过10%;许多市县财政收入的30%和乡镇财政收入的70%来源于建筑业。全国不少乡镇企业都是依靠建筑业起家的;整修水利、兴办工厂、发展教育、修路架桥等造福后代的事业,也都依靠建筑业。山东省桓台县有两个41%长期引人瞩目。一是建筑业从业人员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41%,二是全县人均收入的41%来自建筑业。因以工补农,建筑业的发展又促使它成为我国北方及时个吨粮县。全国由建筑业带动而发展起来的小城镇遍布大江南北,加快了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据不统计,全国农村建筑企业创造的劳务收入,1992年就达904 1亿元。在这种收入中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仅“七五”期间就达60亿元,河南省林县十万大军下太行,十年带回劳动收入30亿元,有利地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集体建筑企业率先进入市场,推动了全行业改革与发展 建筑业是竞争性行业,也是国家首先进行全行业改革的行业。而集体建筑企业又以其自身性质、地位和特点,较早离开“市长”,进入市场,从而锻炼了在商海中游泳的本领。当国家逐步调整
计划与市场关系,出现开放的建筑市场以后,他们“驾轻就熟”,率先挺进,主动降低工程标价,不取远征费,不要搬迁费,以致迫使一些包袱很重的国有建筑企业大声疾呼:我们不在一条起跑线上。早在1985年至1987年全国招投标的工程项目中,三分之二以上被集体建筑企业夺走了。 市场经济这所大学校,进一步增强了集体建筑企业的搏击能力,经受了建设规模多次起伏的考验。在治理整顿中,它们不惧政策“倾斜”,任务不足就发展多种经营进行自我调剂,保持“东方不亮西方亮”,较少出现“下岗”待业问题。1990年全国有500万集体建筑企业职工,离开城市和工矿区,回归本乡水利、农村建设工地,又活跃了另一个市场。改革开放初期,河南省漯河东风建筑公司甩开“铁饭碗”,不开“大锅饭”,实行“工人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工资能升能降”机制取得成功,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河南省获嘉县育新建筑公司实行资产股份化,河北省藁城建筑公司实行股份合作制,开了产权制度改革的先河,也引起全行业的高度重视。这期间,集体建筑企业进行的集团化以及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改革,基本上都走在了全行业的前面。
集体建筑企业职工物质生活显着改善 随着集体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集体建筑企业的办公环境和职工生活都有较大改善。多数企业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不少企业建成了花园式的办公区和生活区,企业形象与传统的建筑公司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城镇集体企业职工平均工资,1991年达到2216元,比1978年增长2 7倍;1997年比1991年又增长了约4倍。农村建筑企业职工平均收入,1978年为500—700元,1988年为2000—2500元,1992年为4000—5000元,1997年达到8000—10000元。同时,职工的生产劳动条件大大改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更为活跃。在两个文明建设中,职工思想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城镇知青、普通农民成长为有组织、有觉悟的产业大军。
二、基本经验 集体建筑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成就,为稳定我国建筑业乃至推动全行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就是:
(一)必须坚持巩固和发展集体建筑经济 首先要认真总结前三十年发生的两次所有制结构大改组,搞升级过渡,追求所有制形式越大越公越纯越好,“遵国营,排集体”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的教训,清理“左”的思想影响,为集体建筑经济争取生存的权力,使它在建筑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其次积极落实“政治上一视同仁,经济上平等对待”的政策。巩固和发展集体建筑经济是个不断延续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依据集体建筑经济的性质和特点,紧紧抓住以变官办、官管、官有为民办、民管、民有这个中心,解决归还三权(财产所有权、经营自主权、管理民主权),恢复三性(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的问题,发挥集体建筑经济适应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优势,把党和国家的政策落到实处。
(二)必须坚持集体建筑企业的不断深化改革 集体建筑经济是以集体建筑企业的形式实现的。抓住集体企业的深化改革,也就抓住了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发展。改革始终是集体建筑企业前进的原动力。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误解: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只能靠党和政府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集体建筑企业的实践表明,非国有企业的发展,既要靠政策,更要靠改革,归根到底要靠改革。集体建筑企业就是由政策拉动发展为体制推动,靠改革才发挥了集体资产集体所有这一生产关系所包涵的潜在优势。集体建筑企业的改革要以转换经营机制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并且要不断进行深化。只有通过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调动广大集体职工自我投资、自我发展、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积极性。
(三)必须坚持集体建筑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探索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既是十五大提出的新命题,也是对过去所有制问题的科学总结。二十年来,对集体建筑经济的实现形式,不仅有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也有劳动者的资本联合;既有集体建筑企业,也有由此派生出来的股份制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在经营方式上,出现了多种内容、不同深度和范围、个人和经营班子的承包制、租赁制等。不拘一格,以“三个有利于”为原则,只要职工群众需要,什么办法都可以试验。广泛的试验,取得了广泛的成功。股份合作制即以合作制为基础,吸收股份制一些做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集体所有制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得到普遍认同,显示出集体建筑经济的无限生机、活力和希望。集体建筑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都极大地调动了集体建筑职工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国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
(四)必须坚持不断提高集体建筑企业的整体素质 以劳动密集为特点的广大集体建筑企业,要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的需要,就必须不断地地提高其整体素质。首先是加大推进科技进步的力度,制定科技进步规划,明确科技发展目标,采取积极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并开展群众性的技术攻关和合理化建议活动,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工程质量。其次是实施多方位的人才培训计划,开发智力资源。集体建筑企业中相当多的单位已由人海战术转化为人才战术,启用和招徕能人创新,培养和造就经理人才。集体建筑企业的经营者,已经有相当多的人经过培养和锻炼,具有了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经营管理才能,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决策水平。凭着“一把瓦刀”创业的历史,即将过去。
(五)必须坚持发挥社团组织的作用 中国集体建筑企业协会及各级地方集协,坚持双向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在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加强行业管理,推动企业深化改革,研究集体经济的一些特殊问题,以及为企业排忧解难、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是集体建筑经济得以发展并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1985年,根据主管部门开展初级岗位培训的部署,组织编写了经理、质量安全、财会等五种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教材,并组织上百万人参加培训;1987年,围绕“三制改革”,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意见,由主管部门印发各地参考;1989年,提出以提高工程质量为目的的实施集体建筑企业战略转变,由量的扩大转为质的提高,也为主管部门和会员单位所接受;1991年,受建设部委托,完成了集体建筑企业施工员、预算员初级转中级岗位培训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任务,并组织六个培训中心广泛开展了培训工作;同年,制定了《推行质量管理
实施方案》等六个文件,在集体建筑企业中广泛开展了质量管理活动,对提高集体建筑企业管理水平和工程质量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多年来,各级集协在维护集体建筑企业合法权益,收缴工程欠款,减轻企业负担,明晰产权制度,以及宣传、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特别是集体经济的方针政策,以其特有的敏感性和针对性,广泛开展了有声有色的活动,得到多方面的高度评价和赞扬。各级集协的活动方式,做到了既有独立性,又不越位,而且与主管部门紧密结合,发挥了协会的独特作用。 三、理论思考与前瞻 集体建筑经济所以能够蓬勃兴起,经久不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符合我国生产力水平低而又极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顺民意,合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特别指出:“目前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并且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包括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分”。这就为公有制的改革以及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从十五大总的精神看,国有经济要抓大放小,实施战略重组,而公有制中的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则要有一个新发展。这就是说,国有经济的重组,混合经济的出现,不是淹没了集体经济,消灭了集体经济,恰恰相反,是加强了集体经济,增强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后劲。对于劳动密集占主导地位的建筑业来说,所有制结构的发展趋势将甚于工业和交通运输业。集体经济同国有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相比,在建筑业必将有更快的发展。从十五大精神看是如此,从经济上分析也是这样。发展集体建筑经济国家不投资,反而在依法纳税中得到好处;若发展国有建筑经济,国家财政对每个新增职工至少要投资15370元(按1997年统计,国有建筑企业每增加一名职工,国有资产要负担12000—16000元)。试想,如果国有建筑企业少增加100万人,国家就可能节省153 7亿元,如果少增加500万人,国家就可能节省768 5亿元。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天文数字。
现在,集体建筑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正在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它是生产经营的主体,拥有与此相适应的权利。企业的经营决策、发展战略、用人制度、内部分配、机构设置等,都由自己决定,较少受外界干预。当国家调整建设规模后,集体建筑企业立即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转移,随之调整生产和队伍结构,很快就能适应形势的发展,较少出现经济亏损和职工下岗待业的现象。
在今后一个时期,集体建筑企业在建筑业中的主体地位必将日益显露出来。已经呈现的公有制经济所占比例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例上升,在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所占比例下降,集体经济所占比例上升的趋势,符合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导向,将不可逆转。各有关部门必须给予充分重视,对它的领导只能加强,不可削弱。集体建筑企业绝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
自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国家把发展中小企业作为一项大战略采取了大力扶持的政策。国家经贸委设置了中小企业司,专司中小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在组织领导上予以加强;中国四大商业银行设置了中小企业信贷部,以中小企业为对象安排了专项贷款,在资金上予以支持。国务院从财政中拿出10亿元作为资金建立了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银行配套20亿元科技开发贷款,用于鼓励中小企业创新项目。所有这些,对于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快速增长和缓解就业压力两大宏观目标的实现,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对以劳动密集为主的建筑业来说,加强对它的领导尤其显得重要和迫切。
在今后一个时期,集体建筑企业要坚持体制创新,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深化企业的各项改革,探索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使其成为富有活力的合格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
在今后一个时期,集体建筑企业要提高发展水平和层次,促进全行业结构升级。建筑业的结构升级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上。就企业结构来讲,集体建筑企业应向规模化和专业化两个方向发展而以专业化为主。小部分企业可改造为具有总承包能力的企业集团,发挥规模效应;大部分企业则应走小而专、小而特、小而精、小而优的路子,形成一批建筑业中的“单打冠军”,形成一批技术过硬、质量优良、运作规范、恪守合同的高素质职工队伍,形成为大企业配套、分包工程和分包劳务的专业队伍,满足多层次、多形式的市场需求。让大企业强起来壮起来,小企业优起来活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今后一个时期,集体建筑企业要坚持科技兴业,提高整体素质,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要加大企业的科技投入,提高装备水平,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强化建筑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施工和建筑产品的科技含量。
同时,要实施多方位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批合格的企业家和技术工人队伍。 改革开放二十年,成就瞩目,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集体建筑企业要看到自己的差距,寻找市场定位,满怀信心地迈向新世纪。
建筑经济论文:国民经济发展中建筑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美国,建筑业与钢铁、汽车行业并列为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我国建筑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左右。建筑业是关联性和带动性较强的产业,据推测,建筑业每增加1元产值,可以带动建材、机械等相关行业增加的1.85元产值。1985年,由日本大成建设株式会社总承包的“鲁布革工程”,带来了我国建筑管理体系的改革。而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竞争越发激烈,现行的管理体制,现行的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组织管理模式、建筑行业不正当保护、行业队伍建设、组织结构的调整以及现行的建筑法规、标准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中国建筑业实施国际化的策略,是摆在中国建筑业面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与世贸组织成员国的国际通融性
“WTO”一个重要的原则是法制建设和增加法律的透明度。根据乌拉圭回合谈判通过的一些协议,使得各成员国政府修改竞争规则变得非常困难,在几乎每一个涉及贸易环境的领域,成员国寻求多变、歧视性和保护性的政策都将受到世贸组织规则的制约。虽然中国已加入“WTO”几年了,但仍需尽快按照国际建筑业的行业规范来管理我国的建筑业市场和建筑企业。其一,要深入了解和把握双边和多边贸易条约和协定的有关规则及作用,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开创我国建筑业发展的新局面。要适应“WTO”规则和我国政府对外保障的要求,做好有关法律、法规的清理、修改和新的立法方面的工作。其二,中国加入“WTO”后,一切必须按“WTO”的规则办事,如国民待遇、透明度,使我国在立法和行政管理上不能自己做主,要与国际接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必须依法经营,增强依法经营观念。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协定与协议和有关的国际惯例将成为约束和规范中国企业行为的依据和准则。同时,中国应加强建筑业法制建设。强化《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建筑行业法律法规的实施,认真规范国内建筑市场,通过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整体推进、逐步扭转建筑市场无序的局面。建立公开、公正、平等竞争的市场机制,推动建筑市场进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建立风险担保制度,维护承发包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建筑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初步建立中国建筑业法律体系框架,切实提高与世贸组织的通融性。
强化管理机制,构筑中国建企参与国际竞争新优势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有利于建筑企业的发展。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为建筑企业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中国建筑业应把提高竞争力的重心放在管理体系的建立方面,进一步转换企业的内部机制,强化企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加强三项制度改革,建立适应“WTO”要求的管理体系。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经济竞争也出现了新态势。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企业,特别是建筑企业的影响将十分明显。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刀,它既有利于国际范围内建筑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而有利于建筑企业利润的提高;又将使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弱势国家的建筑业,在竞争中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在国际上,体现建筑业水平的国际认证,主要包括: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MS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目前,在国际市场上,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环保项目应运而生,如污水处理、危险品废物处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项目要求承包商必须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文明施工,减少过去施工工地尘土飞扬的现象并尽量减少噪音污染,同时,在使用的建材方面要符合环保要求,不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中国建筑业应抓紧三大国际标准认证,并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从而提高与国内外同行竞争的能力。
建立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国际建筑市场的发展动态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将会有更多的建筑工程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广为传播。中国建筑业应当及时捕捉和掌握国际承包市场的信息,制定相应对策。建筑企业应及时有效的得到及时手信息。同时,信息要有覆盖面,这就需要建立自身的信息网络,要通过海外机制和以世界各地的承包商、商、供应商及驻外使馆、经商处等为中心,建立国际信息网络,同时不断拓展信息渠道,以便及时反映世界建筑市场情况,增加进入国际建筑市场的机会,为中国建筑业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创造条件。企业要高度重视国内外的信息,及时扑捉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进行快速科学的经营决策。切实加强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管理效率。
强化科技创新,大力提高中国建企的国际竞争能力
科技创新在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2004年中国建筑业的从业人员约3600万人,是美国建筑从业人员的4.5倍,而中国建筑业总产值却只相当于美国正常年份建筑业总产值20%,中国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日本建筑业的1.25%.我国2004年劳动生产率约28200元/人。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业虽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但与国外建筑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尚不具备与之抗衡的能力。中国建筑业应加大建筑科技资金投入的力度,提高建筑管理的科技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中国建筑企业要适应国际工程项目功能新、体量大、施工难度大的新趋势,大力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及建设部推广十项新技术的应用,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科学含量。加大建筑企业科技投入,加快设备更新步伐,采用国内外新机械、新设备,淘汰落后的建筑机械设备,减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不断提高建筑队伍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施工能力。要有计划地推进建筑工业化,制定标准,合理布局,使构件、配件生产标准化、通用化,建筑制品生产专业化、商业化。有条件的建筑企业应建立自己的科研开发中心。建筑企业应大力推广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收集市场信息,投标报价、施工设计 、企业管理、经营决策等方面应普及应用计算机,提高经营决策质量,降低管理成本,国内少数特大集团已开始尝试建立(博士后流动站),以期更好地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增强企业的国内国际竞争力。
构筑人才优势,建立以人为本的国际化人资体制
随着建筑市场的日趋国际化,国外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将冲击国内的人才管理模式。许多国际跨国建筑集团将进入中国建筑市场,而这些建筑集团推行的是“本地化”策略,即建筑原料采购供应本地化和人才本地化。特别是后者,不仅使外方较大限度地利用了本地人的优势,也为中国建筑人才提供了充分发挥个人才智的契机和舞台。而外企丰厚的薪金、良好的福利,较好的发展前途深深吸引了大批国内的建筑人才。因此,对中国建筑业来说,加强用人机制改革已迫在眉睫。中国建筑企业应舍得投入,一方面在学校和社会上招聘一些人才,另一方面对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员工进行在职培训,包括送到国内外高等院校和国际着名建筑企业培训。有的企业可能认为企业培养人才,一旦成材,就会出现流失的现象,得不偿失。不可否认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企业不能因噎废食,放弃对人才的培养。中国建筑企业应当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和环境,通过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用好人才,这应成为中国建筑业“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实施灵活策略,不断加速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进程
中国建筑企业要想在国际建筑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定位,合理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开发战略,并根据建筑市场的不断变化适时进行调整。中国建筑业应加强与国外着名建筑企业的合作。目前,运用“优势联合”,这是近几年大型国际工程中常用的方式。举世闻名的英吉利海峡及时条海底隧道工程,参加竞争的承包商,有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建筑公司之间联合,也有西方国家建筑企业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建筑公司的联合,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建筑公司的联合。其目的是发挥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以期在竞争中获胜。中国建筑业应根据本身特点,适应潮流,加强联合,在联合中壮大自己,发展自己。中国建筑业为了国内和国际建筑市场竞争的需要,在抓好对外承包劳务这个主业的同时,应走经贸结合,承包劳务与境内兴办实体相结合,对外承包劳务与海外投资相结合的道路,不断拓宽业务范围,增强综合实力,提高效益。中国建筑企业应立足发展大局,接受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和有关协定与协议,改变被动状态,主动出击,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活动,在参与多边贸易基础上,积极与世贸组织成员国的建筑企业进行合作,提高企业竞争力,加速国际化进程。
加大结构调整,加快实施国际集约化发展战略
目前,国际建筑业宏观环境呈现出新特点,其中很重要的方面是世界范围内的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规模空前。中国建筑企业应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既要面向国内外市场需求,又要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坚持市场导向和发挥区域优势紧密结合的原则。以市场为中心,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不断调整结构模式,不断优化资源配置。认真研究国内外建筑市场发展规律,挖掘建筑市场发展潜力,找准建筑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区域优势的发挥,必须以建筑市场为向导,把区域优势充分发挥起来,提高中国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样通过加快中国建筑企业结构调整,推进跨行业、跨地区、跨企业的资产重组和强强结合,形成一批具有综合总承包能力、融资能力强的大型、特大型建筑企业集团,提高国内外建筑市场的竞争力,加快建设部出台的建筑企业综合总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三个层次的结构体系的实施步伐。中国建筑业应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发展多元化产权结构的混合经济,提高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能力,增强建筑企业的发展后劲。当然,中小型建筑企业要在“小而精”、“小而强”的道路上,在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上下功夫,这不仅是市场的需要,而且也是今后很多中小型建筑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得以生存的良好选择。中国建筑业应抓住当前的良好时机,通过“激励机制”规范经营成果的利益分配;通过“监督机制”监控中国建筑企业管理者行为;通过“制约机制”实施有效的控制。通过“三大机制”的运用,不断优化结构布局,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加快集约化进程。
加强经营开拓,努力提高国际建筑市场的占有率
目前,我国已加入“WTO”,为中国建筑企业大规模进军国际建筑市场创造了条件,中国建筑企业应当充分用足、用好对外签约权,实施“外向带动、输出兴业”的战略,扩大海外工程承包业务和劳务输出,努力实施对外承担设计、房地产开发以及工程咨询、建筑监理、技术服务等。过去由于我国不是“WTO”成员国,很多国外的项目我国建筑企业不能承建,只能做当地外资项目,如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贷款以及部分私人投资项目,并且受到的限制也很多。中国加入“WTO”后,国外建筑企业可以进入中国建筑市场,同样,中国建筑企业也可以进入国际建筑市场,这将为中国建筑企业跨国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筑市场开放后,国内的一些项目将开始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招标,将有更多的国外建筑企业参与,我们将可以学到国际上先进的工程管理方法。这样,可以提高中国建筑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有利于中国建筑业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为中国建筑企业跨国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强化政策导向,为中国建企迎接国际化挑战创造条件
世贸组织的成员国政府仅仅是市场竞争的制定者,而不是市场竞争的直接参与者,不能直接介入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中国政府应按市场经济原则办事,加速政府职能的转变,真正做到政企分开,不直接干预中国建筑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确立建筑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使企业尽快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中国要加快规范化建筑市场的培育,逐步消除影响建筑业发展的地区和所有制之间的壁垒,逐步取消限制合理竞争的地方保护主义的规定,优化建筑市场环境。世贸组织要求各成员国实施统一透明的对外经贸政策,主张各成员国相互给予非歧视性的贸易待遇。“WTO”要求各成员国开放建筑市场,允许国内外建筑企业进行开放、公平和无扭曲的竞争。按照这些规则,我国应将加快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规范市场行为,反对不正当竞争,创造平等竞争:请记住我站域名的环境。总之,中国政府应当努力为中国建筑业改善运行机制,构筑良好的市场环境,帮助中国建企增强参与国内外建筑市场竞争的能力,为中国建企迎接国际化挑战创造良好的条件
建筑经济论文:关于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关于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一、引言
众所周知,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无论在建筑工程量、建筑工程质量还是工程经济效益上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特别是江苏的南通地区,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更是让世界瞩目,所建工程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在我国私营建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将就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展望这一重要议题展开讨论,进行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得出一些具有参考性的结论,为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二、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发展有利因素
及时、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已经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建筑方面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多,我国众多的私营建筑经济在人才方面的需求得到了很好的满足,而这些专业人才的加入,为私营建筑经济构建起坚强的后盾;
第二、国有建筑经济促成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建筑经济的组织形式还是以建设局的形式进行组织,随着多年积累和近几年建筑行业井喷式的发展,很多原有建设局工作人员以及建设局下属施工单位工作人员灵气炉灶,自立门户,成立私营建筑企业。另外一方面,国有经济改革也促成了很大一批国有建筑经济的私有化,租赁经营,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构成了80年代的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的大好局面。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已经发展到相当的水平。
(二)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及时、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社会和国家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越来越高,这就对我国的建筑行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私营建筑企业在资金上、在技术上、在管理上都要做充分的准备;
第二、市场竞争激烈,生存空间狭小。随着我国建筑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在建工程量很大,但是还是难以满足建筑经济成长的需要,建筑行业进入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需要广大私营建筑经济开动脑筋,寻求发展出路。
三、私营建筑经济发展问题剖析
当前,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充分查阅相关资料,分析下来,主要有如下几个重要的不利方面:
及时、家族化管理严重。绝大多数建筑私营经济的管理都是基于本家族的,丈夫是老板,老婆是经理的现象很普遍,这就造成了在人事配备上的任人唯亲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专业人才在私营经济中得不到重要,而庸才却身居要位,严重打击了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私营建筑经济的长远发展。此外,家族化管理也直接造成了企业决策方面的片面性,很多有用的建议不能畅通地到达领导层。
第二、经营规模小,组织结构单一。由于很多私营建筑经济法人代表是由建筑方面技术工种转型而来,没有经过专业的管理培训和经营方面的培训,对管理方面和经营方面的专业知识缺失较为严重,直接造成了私营建筑经济组织结构单一,经营规模较小的现状。改变私营建筑经济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方法的工作十分必要,破在眉睫。
第三、经营的短期性。私营建筑经济经营的短期性原因很多,例如:资金链的短缺;人员管理不够完善,专业人员流动性强;工程款型追缴难度的加大以及一定的气候原因。
第四、我国当前在私营建筑经济财产合法保护方面法律法规还存在很多漏洞。很多业务人员利用这些漏洞进行乱报销、乱摊派,造成了私营建筑经济在资金上的严重流失,极不利于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
四、加强私营建筑经济发展措施
及时、私营建筑经济要充分改变以往传统和落后的经营方式。在当前很多行业企业的组织形式向股份制发展,投资上市实现融资的公司也不在少数。我国众多的私营建筑经济要解放思想,学习先进的经营方式,不能拘泥于以往的老方法、老手段,将企业向公司制发展,充分整合相关资源,实现企业的化配置,实现企业的长久持续发展。
第二、学习先进管理理念,完善内部管理工作。私营建筑经济要充分认识到当前经济形势,要认识到
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努力克服家族史管理的弊病,结合当前管理理念中适合本企业的内容,充分研究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属下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并将培训内容应用到现实的管理中来,有效减少企业内部消耗,助推企业发展。
第三、相关立法部门要建立健全建筑行业法律法规,有效保障私营建筑经济在各方面的利益,要充分听取行业内的声音。
第四、建立长久合作机制。我国众多的私营建筑经济要充分研究当前形式,完善企业内部技术人才团队建设,完善管理团队建设,并形成长久机制,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在合格基础上努力争取国内外大型项目,并于这些大型项目的决策者形成一定高度上的共识,形成长久合作机制,有效规避经营的短期性,从而促成企业的发展。
结束语:众所周知,私营建筑经济是我国建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尤其是江苏的南通地区,私营建筑经济空前发达,承包并成功完成了很多国际化大项目,在获取巨大经济回报的同时,也为我国建筑也增光添彩。但是,我国私营建筑经济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关于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展望这一重要议题展开了分析和讨论,着重分析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现状,进一步剖析私营建筑经济发展问题,讨论加强私营建筑经济发展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众多的私营建筑经济决策者提供一些工作上的参考,为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贡献一点绵薄之力,笔者水平有限,文章难免有疏漏之处,希望相关学者和广大同行及时指正,不甚感激。
建筑经济论文:浅议提高建筑项目经济效益的策略
摘要: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与建筑标准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的关系。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房屋建筑项目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建筑项目经济效益的分析成为建筑行业日益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建筑项目 经济效益 价值
经济效益的概念是,在经济活动中,尽量用最少的劳动消耗来达到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使用价值的目的。价值是衡量产品经济效益的重要标准,但不是标准,更重要的是使用价值。因此,只有符合社会需求的产品的劳动消耗才会被认可,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才能真正的得以实现,才算真正的实现了其经济效益。
一、建筑物的商品性质和使用价值
建筑物是房屋的构筑物的总称,主要用于人们居住和存放物品。它包括了,房屋工程、市政工程、交通工程等。建筑物虽然也是商品,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一)群体性。通常由一组具有不同功能的建筑组成,但是可以发挥总体的作用,用于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求。所以,在相同地点,需要不同专业、不同工种、不同工艺进行交叉生产。
(二)固定性。每一个建筑物都必须固定在一定的地点上,分散进行作业,与一般的商品不同可以进行及集中生产,自由运输。
(三)单件性。因为环境、地基承载能力的不同,每一个建筑物都应该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对其进行单独设计生产,不同于一般商品,可以对同一类型进行成批生产。
(四)协作性。从设计都进入施工程序,每一建筑物都需要很多性质不一样的工种之间相互配合,才能进行生产。
综上所述,在对建筑物进行组织建设时,首先要对上述建筑物所特有的商品性质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组织生产和监督管理,才能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大化。
二、提高建筑项目经济效益的方法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中的中坚力量,建筑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非常大,而且产业的关联程度非常个奥。根据有关数据的显示,我国的建筑业占gdp的比值从1958年的3.9%上升到了2009年的7.5%,在我国的支柱产业中排名第四,仅次于农业、工业和商业这些传统的产业部门。而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是为了能够给社会提供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建筑物,即低资源消耗和高使用价值的建筑项目,要在规划设计到施工安装的过程中,尽较大努力降低资源消耗并使得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持续提高。由此可以看出,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是建筑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评价标准。可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的许多建筑产品都有需要拆除重建的问题,直接导致经济效益低下。因此,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提高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对发展我国的经济有着十分关键的意义。
(一)完善建筑功能,提高建筑标准
对建筑物的使用价值进行评价的标准在于其是否符合适用、、耐用等各项要求,并且要符合目前经济上条件所制定的各项建筑标准,尽可能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物质要求。所以要不断更新建筑行业的各类标准,才能不断完善建筑的功能,以达到提高建筑项目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加强对建筑质量的管理与监督
1、建立建筑质量监督体系只有严格制定各项建筑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而且要对这些标准和体系及时的进行监督和检查,同时建立建筑质量监督体系,实行第三方认证制度。
2、建立建筑质量保障体系
建筑质量保障体系就是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开展质量管理。制定质量检查、验收评比制度对建筑的规划设计、现场施工过程以及各种建筑配件等进行严格的检查;根据建筑标准,建立完善的审查、监督机构对建筑物和建筑配件以及设备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这些做法改变了过去只对工程质量进行事后检查的消极方式,从根本上改善了监督机制,有利于提高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
3、加强对建筑材料质量的管理和监管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建筑安装工程中,材料成本的使用已经超过了工程成本的七成,面对竞争愈加激烈的建筑市场,尤其是在当前已经实行了实物量清单招标后,在不影响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成为所有企业努力的目标。而选用最多的方式是在使用材料时进行合理的节约,控制材料使用费,这对于降低工程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优化建筑节能
因为选用了节能材料,例如对废旧材料的回收利用,太阳能的利用等,节能建筑的初期投资往往会相对高一些,使得建设费用有所增加,但是从长远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使用节能材料不仅不会浪费物资,而且可以有效的提高经济效益。首先从能量效率方面来看,节能建筑有着非常可观的效益,而且能够在一定的时期内收回用于购买节能材料所花费的费用。而且,在节能收益和节能投资持平之后,就可以进入节能建筑的纯收益阶段。
三、总结
建筑行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支柱产业中的一种行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非常关键。
建筑经济论文: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及未来展望探讨
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及未来展望探讨
1 发展私营经济的必要性
私营建筑经济和公有制建筑经济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私营建筑经济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结果,反过来,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又可以促进公有制建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对加强建筑市场得管理,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目前,建筑市场中压级压价,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较为突出,是政府治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问题,这些问题单纯从行政手段出发并不能解决好,还必须结合市场经济的特点,把政府管理机制和市场经济有效的结合起来,而事实证明发展私营建筑经济能对解决这些问题起到重大推动作用。正是由于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的建筑市场管理、建筑市场秩序得到了明显改善,由此可见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对促进建筑市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发展私营经济的制约因素
私营建筑经济自身存在着许多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就目前来看,多数私营建筑企业是家庭化的管理模式,因此造成管理水平低下,许多企业沿袭着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很难适应社会化生产的需要;另外大部分私营建筑企业仍然采用粗放的经营模式,只重视项目和收益,资金的运作和融资能力都亟待加强;技术水平和信用方面和国有建筑企业仍存在一定差距,要缩短差距,必须在科学管理,注重工程质量上多投入,通过提高效率来降低成本,而不是靠偷工减料来创造利润,这样才能给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长期发展。
外部环境也制约着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规范化的市场秩序,才能给私营建筑经济一个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
3 未来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对策
3.1 落实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政策
不断完善监督管理体制,对工程的承发包、工程款结算、工程的风险保障、建筑环境的质量、以及法律责任等各方面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法规;针对建筑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完善工程建设的各项法律法规,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为建筑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
政府需要创造公平、高效、健康良好的市场秩序,为建筑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建设主管部门也应该根据中国私营建筑经济的特点,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的准入制度及相关的市场规则,加快工程建设领域各项诚信体系的建设,消除束缚其发展的体制障碍,促进其稳定增长。
3.2 加大对私营建筑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私营建筑企业的中小型、密集及私有化等特点决定了其对金融支持的需求。但银行向私营建筑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却远未达到其需求,为了满足这一供需的平衡,政府的干预手段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应尽力完善为私营企业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加快各商业银行的改革;另一方面建立多层次的市场经济体制,为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私营建筑企业上市融资提供必要的支持,多管齐下,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基础。
3.3 不断提高私营建筑企业的整体素质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而私营建筑经济未来必将发展成为建筑业中的主要力量,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由农业国家向工业化国家过渡的重要时期,工业化的进程必将带动建筑业的大发展,私营建筑企业只有抓住机遇,扬长避短,才能在发展中不断壮大。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拥有先进的管理队伍,并且始终把建筑质量放在及时位来抓。实践证明,大型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联合、兼并等方法扩大规模,实现企业的集约化经营及科学的管理,这样更有利于建立的领导班子和高素质的施工队伍,同时也增强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建筑质量是建筑企业的生命,可见质量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负责人在技术上要过硬,同时还要善于经营与管理。一个懂管理、重技
术、严要求、高标准的队伍,才能建设出高质量的工程,为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打造出人民满意的工程。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
因此只有用先进的管理方法,科学的发展目标来引导私营企业,才能克服私营建筑经济自身发展存在的缺陷,保障其规范发展;同时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任用,以新技术的革新和高科技的人才为企业不断输入新鲜血液,提高生产力,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企业永远保持活力,才能保障整个私营建筑业的稳健发展。
4 新形势下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的私营建筑经济还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日趋成熟,其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要取得大的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建筑企业的整体水平和素质,提供宽松合理的金融政策,并制定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使其为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作出贡献。
建筑经济论文:浅谈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要意义
浅谈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要意义
一、前言
绿色建筑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低耗能的居住或经营活动的建筑空间,同时还可以在在建筑物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收利用等)中实现对于建筑资源(能源、士地、水资源、材料等)的充分利用,而且也将对于环境的不良影响降到了极限。所以绿色建筑也被称为生态建筑、低碳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的内涵不仅存在于建筑的选址、设计、施工等过程,还运营、管理及报废阶段也应有所体现。在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条件下,充分利用资源,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满足人类经营及活动的安全、健康、高效、舒适等需求,达到人与建筑以及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统一的目的。发展绿色建筑经济不仅追求低限度地损害生态环境,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当代人们以及后代的生活质量。
二、绿色建筑经济的内容
绿色建筑经济对于环境资源的影响可以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在时间上就是在建筑物存续的生命周期(建筑原材料的开采、运输加工、建筑物的建造、使用、运营、管理、拆除、同收)等每一环节所造成的影响。在空间上就是绿色建筑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居住环境、区域性生态环境等所造成的影响。总的说来,绿色建筑经济就是以节能、环保、自然和谐等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生态经济。美国、日本和欧洲的经济体系之所以比我国在国际绿色建筑经济体系中拥有更为优越的地位,时因为他们充分利用了全球化、技术创新、市场经济和先发力量等关键性现代化工具。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和绿色建筑经济理念的不断普及,发展以节能减排、维护生态稳定的绿色建筑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而且发展绿色节能建筑经济正逐步由理论开始向操作实践的转变。在全球范围内,在二氧化碳排放量逐渐增加,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低碳建筑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的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浪费”理念为核心的“低碳革命’,全力发展绿色建筑经济,并对建筑原材料的开采、加工、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等过程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这一切说明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尤其是在广泛被世人关注的建筑行业,在绿色低碳理念的指导下,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经济已经是我们顺利开展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必要选择。
我国是—个在世界上影响巨大的发展中大国,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既是责任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和有效途径。
三、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低碳经济作为世界各个国家目前追求的水准,我国也因此加强了此方面的管理。在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提出绿色建筑经济的理念,对建筑行业来说定然是开辟了一条市场优势的大路。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能源消耗,为了的社会发展,提高我国人民是生活质量,这种能源的消耗是不可避免的。但作为建筑产业,它的发展可以走绿色带路,通过低碳路线,减少资源的利用。这样,就不会以牺牲环境来换取建筑经济价值,是我国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绿色建筑经济在我国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绿色建筑经济的价值
从目前我国的建筑面积来看,镇及以下房屋的建筑总面积超过了600亿平方米,其中村镇建筑面积达到了350亿平方米以上,接近80%的建筑为住宅面积。城镇的建筑总面积也突破了200亿平方米。从这样的发展形势来说,绿色建筑如果能够主导我国的建筑市场,那将对绿色建筑产生无法估量的经济价值。据不统计,2010年至今,我国在绿色建筑的经济消费每年至少为一万个亿,并且这种市场在不断扩大,并利用中国现有的生产体系对称性生产出这个新增规模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由此可以拉动经济增长3个百分点以上,加均能快研究并推进跨越式跨产业的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大战略,造就中国经济增长的力量。作为一个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建筑业及相关产业自古以来就是商品化程度最快、产业体量较大、对国民经济影响较大、拉动gdp增长最有效的产业。发展绿色建筑创新转换传统建筑从高能耗发展方式向低碳绿色建筑发展方式的转变,抓住绿色建筑的开发、建设和推广环节,大规模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成为世界上较大规模的绿色建筑市场,这已成为很多建筑单位的迫切愿望。
五、结语
总之,建筑业作为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是时期,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口号,这是创造伟大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作为建筑行业的一员,笔者深切的感受到了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要意义,它的发展也有着广阔的空间,需要引起大家的思考。
建筑经济论文:试论建筑经济和住宅产业化
【摘要】房地产产业的蓬勃发展让建筑经济产业链的讨论甚嚣尘上,而住宅产业化是目前建筑经济产业的必行之路,简单粗暴的运营流程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建筑产业的发展要求,而在这方面,效率问题仍然湮没在当前的可观利润之下,而住宅产业化的进程也往往很难切实加速。
【关键词】建筑经济;住宅产业化
工业化流程是一个行业压缩成本,提高市场认可度的关键,而在建筑行业中,住宅产业化所描述的正是住宅生产、供应等的工业化。通俗的说,工业化流程类似于流水线生产,“制作模型”是这一系统实现的关键,因此住宅产业化的最直观表现就是住宅成品的标准化。
1 传统建筑经济体系的瓶颈
粗放型经济体是传统的建筑产业难以回避的评价,尽管依靠“类资源性产业”的先天优势能够保障相当可观的利润收益,但随着原材料成本、人力劳动资源成本和消费者实际需求等多方面压力的日益加剧,如何在利润维持的基础上满足业主的生活需求,成了建筑经济产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而要解决质量和利润之间的矛盾,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内部找原因,从产业性状上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找到有效的改善方案。
住宅建筑所面向的是广大购房业主,其切身生活需求应该放在及时位,因此满足消费者需求应该放在住宅建筑在设计和建造的首位。在这方面,汽车生产制造业的经验值得借鉴,从整车销售到维修保养直至配件维修,一整套服务流程满足了购车业主对于长期消费品消费的所有需求,而住宅的消费使用周期更长,所要做的也应该更多。所以产业化是必经之路,也只有产业化道路,才能促进整个经济体系的良性运转,摆脱粗放型生产行业的帽子,将先进的制造技术、管理经验、设计理念融入到产业链中。
2 住宅产业化
在住宅产业化概念提出伊始,住宅领域产业化是其全部含义,但随着建筑行业经济体的逐渐完善,包括住宅物业等周边用途产业也被包含在内,基于这个概念,住宅产业化所包含的要素应该有以下两点。
2.1 建筑标准化:所谓住宅建筑标准化,主要是从建筑结构形式层面上说的,就目前的住宅建筑来看,小区户型的单元化格局已经成为一种标志,不同开发商根据自身产品定位、建筑工程成本利用率等因素,进行最合适户型结构的开发,从而实现设计、施工、销售、物业一体化的经营结构,在一套成熟的建筑结构模板下进行项目开发,在土地面积、居住环境、建造成本、管理成效等方面进行化的调整,从而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标准化运作,这样不管是设计周期、建造材料损耗还是业主入住后的长期维护都能够实现标准化。
2.2 住宅建筑工业化:住宅工业化要深层次聚合资本、技术和劳动力,提供一套完整的产品和服务。在这方面,我国目前的住宅部品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系列化、规模化生产体系尚未形成。住宅部品的配套性、通用性差、生产规模小,特别是规范住宅部品生产的模数协调工作滞后,阻碍了住宅标准化、通用化住宅部品体系的形成。近年来,住宅销售后的物业管理、环境配套设施等问题成为焦点,这其实就是住宅工业化体系不完善的标志,在整个建筑经济体系中,这是硬伤。
2.3 现代化的住宅产业:现代化住宅产业要求住宅产业利用先进科技完成住宅建筑设计上的标准化和生产制造上的工业化,集中体现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是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更高阶段。
3 住宅产业化的制约因素
3.1 危机意识不足:在整个建筑经济体系中,首当其冲的是房地产开发商,从住宅定位到设计理念,直至建筑风格和后期管理,开发商都起到决策作用。而经历了房价的高速攀升之后,对于建筑品质的追求在很多开发商心目中已经并不放在及时位。只要能中标地块就不会没有利润的楼市观点也影响着住宅产业化的进程,也就是说,从利益追求的角度说,目前的行业氛围尚不能给相关企业带来危机意识。产业化竞争的格局并没有形成。
3.2 市场态度不够强硬:由于目前的商品住宅多为期房销售,消费者对于成品房屋的要求仍比较懵懂,对于高科技住宅的认可度不够,同时住宅周边环境配套,后期物业管理方面提出的要求也很少,往往是针对住宅谈住宅,并没有将自身需求上升到更为的层次,但这同时也带来另一个问题,这所有的不重视都是产生于购房阶段,入住之后以上的硬性需求仍然存在,这就导致入住后的诸多不满。
4 住宅产业化的现实措施
4.1 整合资源以提高专业化水平:作为住宅产业的最终商品,商品住宅的标准化依旧是住宅产业化首先要提到的,按照住宅的建造和使用过程,前后延伸,并辐射带动相关产业,从而形成产业链条。在整个住宅产业链体系中,房地产企业、施工企业、原材料及设备与部品供应商是产业链的主要成员,供应链中的各成员通过土地获取、规划及设计、工程施工、建材生产、销售、物业管理六个环节,完成住宅开发建设的整个流程。
随着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社会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房地产企业着重加强产业链的集成管理优势已是大势所趋,这样才能培养并保留具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而将其他功能借助于整合外部最的资源予以实现。将有更多企业在房地产某个子行业或细分市场上集中力量,确立和加强自己的细分优势,在细分市场取得胜利。
4.2 房产企业规划设计能力的提升:规划设计环节在住宅开发建设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七成建造成本都取决于规划设计环节。但目前房地产企业的规划设计一般由设计院负责,自身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不足,由此导致整个行业的粗放型竞争态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设计院没有直接面向客户,规划设计与客户需求之间增加了房地产开发企业这一信息交换中介,导致住宅产品设计与客户需求、部品制造、现场建造和售后服务的产品全寿命过程相脱节,设计周期长且质量低,变更签证比例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不同房地产企业的要求不同,设计院本身较难实现住宅设计标准化,住宅产业化程度必然受到影响,不能实现住宅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因此而降低。
4.3 精装修住宅模式的推广:精装修住宅的概念直到近两年才在我们的房产市场中出现,而且尽管宣传不断,推行起来仍然困难重重,但欣慰的是随着政府政策的鼓励和市场认可度的逐渐提高,精装修住宅的上升势头依旧值得期待。
在传统模式下,购房到入住,中间往往夹着装修环节,而这一环节恰恰是我国的一个特有现象,这一现象背后的弊端也是层出不穷,业主自行装修给房屋结构安全、电气规划改造和生态环境都带来一定的影响,一个装修过程所带来的物资浪费十分严重,建筑垃圾的形成也是极为明显。而从住宅产业化的角度来看,将装修纳入建筑环节,免去业主的硬装过程,既能避免建筑结构的破坏,也省去了装修过程中电气改造的浪费,同时也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在这方面,精装修住宅是符合住宅建筑产业发展趋势的,而要想市场认可度进一步提升,装修风格进一步合理化是一方面,装修材料和造价的透明度也是很关键的。
5 结语
住宅产业化是住宅建设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住宅有效供给方面的意义十分重大,而就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看,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出路。因此摒弃传统的住宅建设方式,转而向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高效能的产业化方向努力是建筑经济长期发展的关键。
建筑经济论文:市场经济下建筑设计业的发展方向及对策
摘要: 就我国加入wto 后,如何加快建筑设计业的改革创新,提高竞争能力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建筑设计 市场经济 发展方向
中国巨大的建筑消费市场,对国外建筑企业包括建筑设计企业有着极强的吸引力,随着2 001 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政府保障:加入wto 后5 年开始允许外商设立独资的设计企业。显然外国设计公司的进入,对我们直接了解国外工程设计咨询企业的经营机制和企业管理方法及市场运作机制和方式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必将促进我国建筑设计企业的改革和创新,提高我们自身的水平和竟争力。但国外企业的进入,也将使我国建筑设计业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如何应对挑战,并在未来3 年左右的时间内迅速提高设计行业和企业的竞争力,完善行业、企业的法规体系以适应加入wto 后的需求,是我们必须面对并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对此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探讨并给出自己的观点。
1 我国建筑设计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差距( l )与国外先进设计水平之间的技术差距不可否认,和国外先进设计水平相比。我国建筑设计业总体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为国外重视技术开发与技术的积累,并且在专业设置上国外一些大的建筑工程公司往往集设计、科研、施工于一体,从而形成了设计、施工对科研提出间题,科研为设计及施工提供技术支撑和难题攻关这样一种技术开发、研究应用的互相支持、相互结合的有机整体。而在我国建筑设计单位更多注重的是设计产业的经济效益,对本领域出现的新问题,诸如国际建筑的总体发展趋势、建筑绿色化、建筑材料革命化等根本性问题的研究重视不够;对建筑领域所取得的新的研究成果引入应用不够、设计单位与科研单位相互独立、各自为阵,相互交融渗透不够。
( 2 )与国外先进设计水平相比设计思想、设计质量的差距。
就建筑设计的思想、理念和风格来说。我国总体建筑设计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是建筑设计从业者专业性不强,总体文化修养、素质较差,同时也与自身学习及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有关。另外在设计的精度、功能的处理把握等质量方面也有较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是我国设计领域一直形成的低收费、短周期所致。相比之下中国的建筑师一直是在低收费、“赶”出图以及较恶劣的市场环境下进行工作,而国外同行则是在相对优厚设计费的情况下从容创作。
( 3 )与国外先进设计企业相比外部环境的差距。
就建筑设计业市场运行机制看,发达国家多年来已具备了比较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并建立了较高的信誉。因此其吸收业务的能力和市场占有能力要远远大于国内的建筑设计企业,其主要原因是国内行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培植力度不够。
( 4 )与国外先进设计公司相比机构体制的差距。
就目前国内建筑设计机构的模式看,主要分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长期以来存在的国有独资性质的大中型各级建筑设计院,它是我国建筑设计业的主体,其市场的占有份额主要是国内的一些大中型建筑项目。相对来说其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为:历史相对较长,有丰富的经验和一些好的传统,注重设计质量,强调功能。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根本问题还是体制引起的,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的领导人由上级任命,因此企业的发展规划、经营策略、业务重点往往会因领导人的经营观念、个人见解和兴趣的不同,有时甚至是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第二,我国现有体制下建筑设计单位的人事制度,实际上是将具有不同思想、不同理念的自由职业者行政性的组合在一起进行生产创作。这种行政捆绑式的人事体制必然导致人员队伍的不稳定,尤其在加入 wto 后,外企优厚的待遇、灵活的机制,为国内建筑设计人员的外流,提供了契机和动力。
在体制上存在的另一个根本性的差距是:政府和行业的管理行为与国际做法不接轨;法律法规不健全,特别是建筑设计的招投标、承发包体系不健全,国外的设计机构和设计人员准入及在我国开展业务活动的法规不健全;执法监督力量薄弱、违法违规现象不及时有效处罚和纠正。执法水平不高;政府管理之间存在职能交叉问题。政府职能转移不能到位;行业协会不成熟,其作用和职能与国外行业协会有较大的距离。
总之,国内建筑市场还未形成国际通行的工程咨询业的服务形式,基于以上对我国现有建筑设计业现状的分析,提出以下的对策和发展方向。
2 市场化后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应采取的对策我国我国加入wto 后。如何加强自身的竞争力。接受国际建筑业的挑战,其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结合自己特点,加快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具体做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l )寻找应对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路应从国际竞争的大背景去思考,既要有危机感,也要有自信心。
2 )体制改革的思路应从建立现代化企业,实现产权多元化方面入手,真正形成一个能留住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级人才的机制。
3 )突破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改变单尸的设计业务为向业主提供多功能、全过程的服务,使企业在竞争中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4 )加强科研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改变以往生产经营的建筑设计企业为生产科研型的现代化企业
5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形成一套以人为本,系统高效的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下的管理制度。另外,未来首先进入我国建筑业市场的外国企业,与国内企业竞争间的主要市场是大型公共建筑和品质的商品楼建筑,而这一领域目前主要由我国大型建筑设计企业占据。所以为了应对国际化竞争,国有大型建筑设计企业面临的改革压力更大。而这类企业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加大企业的科研创新力度和提高“精品”的意识,对国内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来说,未来面临的问题是自身的相互竞争,原来市场占有份额变小带来的压力,其解决问题的方向应该是改革生产经营模式的单一性,强化服务意识、延伸服务范围。
需说明的是在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市场化的背景下,政府及行业管理部门的职能行为正向更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方向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资质管理,优化专业人员结构组合;改革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完善市场规则,强化市场监管力度;审慎资格互认,依法保护行业利益。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建筑设计业在未来国际市场竞争中面临严峻的挑战,承受巨大的压力,但只要通过自身的艰苦努力,深化改革,正确决策。并在政府的指导下一定能形成一支具有自身特色并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建筑设计队伍。
建筑经济论文:建筑经济管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建筑作为人类发展进步的标志之一,在人们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建筑不仅仅是用来给人们居住的,还可以作为标志参观等。而随着我国近年来的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建筑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许多城市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这就使得建筑行业充满了竞争力。建筑经济管理在一个建筑项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好坏不仅影响工程的进度,能否顺利完工,还影响建筑的质量和效率等,它是一家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体现。所以,当一家建筑企业想要在如今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加强建筑经济方面的有关管理,让公司更有竞争力。本文分析了现今一些公司在建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建筑经济管理;问题;应对措施
1引言
对于现在我国的经济情况,建筑行业发展十分迅猛,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市场大也意味着竞争大,在建筑行业的市场激烈竞争下,各大建筑公司的利润都被压缩,这样在建筑过程中很多问题就暴露出来。如何在实践中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这就需要企业加强对建筑经济的管理。
2建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对建筑经济管理理论认识不足
在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很多企业还是沿用以前的传统的方法进行建筑工程,短时间内这样好像也是可行的,但是长时间问题就会暴露出来。所以很多企业并不重视建筑经济管理,这就使得建筑经济管理的推广受到很大的阻碍,没有好的建筑经理管理,企业利润无法得到长期的保障,就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但是很多建筑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一家好的建筑企业,可以很好开展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企业,不仅可以系统的管理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支出和收入,尽可能地将利润较大化,还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公司在建筑行业占有一席之地。
2.2项目工程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在如今建筑行业中,基层的从业者和管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知识水平不够,这是大家都能了解到的问题。一名的管理者不仅仅需要有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相关的技能知识储备,还要对建筑经济、管理、法律等等有关专业都有一定的了解,建筑行业的经济管理者需要的就是多方面发展的全能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系统的对整个项目经济进行管理[1]。然而事实情况却不同,我国建筑经济管理人员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不仅有高职高专,还有本科建筑设计学院和一些退休的工作人员,这就使得他们在合作的过程中很难有相工的观点,因为每个人所学的东西不一样,方法就不一样。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足够的经验来进行建筑经济管理,甚至有些人根本没有受过建筑经济管理这方面的理论知识的教育,这就使得经济管理的开展十分困难,很难带动建筑经济管理的发展。
3建筑经济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3.1加大宣传力度
在建筑行业中,通过大力宣传建筑经济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好处,让建筑企业管理者充分认识到建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改变他们传统的思想观念,将现代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介绍给他们,这样可以有利于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我们可以采取培训和教育的方式先让企业工作人员对建筑经济管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让他们知道这个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对公司又巨大的好处,可以推动建筑经济管理发展。而且我们也可以运用现在比较方便的互联网进行讯创,让建筑从业者在浏览相关的网页和文章时,可以了解到建筑经济管理的好处,让大家主动了解这一管理,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开展工作。
3.2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素质
现如今,建筑行业管理人员素质偏低也是阻碍建筑经济管理发展的一大障碍。提高相关从业者的素质不仅仅能够让建筑经济管理的理论知识得到充分发挥,还可以促进建筑行业快速发展。所以当一个企业想要大力发展建筑经济管理时,首先要就是要注重相关的人才引进工作。对相关的从业人员要严格审核,新进来的员工要接受足够的培训,让他们有能力处理相关的工作。企业也可以通过老员工向新员工对进行交流沟通来使新员工学习到更多的经验。同时还应该让他们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主动了解和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2]。还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通过相关部门的辅助管理和监督,让企业和员工自觉地进行建筑经济的管理,这样建筑经济管理的工作开展才会更加有效。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也会越来越大,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所以建筑经济管理也就越来越重要,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建筑行业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现在很多企业仍然不能认识到建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在推广过程中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所以,我们要在不断改善中学习进步,促进建筑行业良好发展,这样我国经济才能稳步上升,国家能够越来越强大。
建筑经济论文:招投标在建筑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
摘要:现如今,在建筑工程交易之中,最为关键的方式就是投招标制度,其不仅仅可以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会中实现公平公正的目的,对于企业的合理化报价十分的有利,推动企业逐步的加大自身能力和工程质量,从而逐步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利用科学的手段及合理的方式来在较大限度之上推进投招标工作的记进步一发展,最终保障建筑单位施工的质量以及缩减施工的成本。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建筑经济管理中招投标的重要性分析。
关键词:建筑经济管理;招投标;重要性
一、建筑工程招投标
一般情况之下,工程投招标就是工程招标和工程投标,这实质上就是商品实施交易的双方,其产生于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进行分析,在工程投招标的过程之中,由一个招标单位来利用一定的限制性因素来实施定标任务,之后利用招请的方式来请相应的建筑单位的来投标,依旧我们国际目前现行的法律程序,招标单位会从各个投标者之中选取适宜的施工单位,最终相互签订合同的形势来达成一种交易行为。因此,建筑工程投招标就是一种具备法律效率的行为。如今,各个级别政府的相关人员来积极的学习国外先进化的理念来依旧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来逐步的更新有关政策文件等等。比如完善《建设项目自行招标实行办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等等。
二、建筑经济管理中招投标的重要性
(一)对工程投资企业,合理控制投资成本,实现资金利用的实效性
在市场经济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择优竞争方式就是招标,国际之上的各个投资企业基本上都是利用公开招标的途径来挑选相应的承包商。建筑工程实施投招标工作可以将建筑施工的合同价确定出来,在此过程之中主要涉及的是工程质量、进度以及投资成本等等。该环节完成的效果会直接性的影响到后续工程建设和竣工结算的工作。所以必须要将工程施工之前的投招标工作充分的重视起来,在实施投招标的过程之中,要将建筑经济管理过程之中的各类资源充分的调动起来。
(二)对工程施工企业,提高投标工作技术性和艺术性,增加中标率
及时,在具体实施投标的工作之中,不仅仅要了解并熟悉过程投标策划以及具备决策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可以很好的选择出来适宜的投标项目,另外还得要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来从事贸易以及金融等工作的人员,可以编制出来高质量的投标文件,从而从根本之上来加大企业中标概率。第二,要逐步的加强建筑经济管理的质量与水平,从根本之上来加大投标工作的技术性与艺术性,另外还得要推动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占有自己的市场份额。建筑工程投招标的主要工作内容需要依据相应的投标企业设计出来的方案来进行沟通,在较大限度之上将将按期保质施工以及合作共赢的施工组织方案制定出来。从事编标的人员要针对招标文件之中关键内容来进行分析,深入的施工现场之中来具体勘查,熟悉并了解工程项目施工之中的难点。第三,针对投标书之中商务部分,在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时候,如何来实施报价。招标书之中有的施工工艺方案要依据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按钮实际完成的工程量付款的工程量清单来适当的加大价格,针对其中固定的工程来那个清单不需要变动;对于早日结账收款的项目而言,比如土方开挖与基础工程的单价就比实际稍微高一点,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方便之后资金周边;针对后期施工的项目,像是装修工程与安装工程等等,都可以适当的稍微低一点,当然也可以利用不平衡报价的方式来实施,从根本之上来加大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三、加强招投标工作中建筑经济管理的措施
(一)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
从事建筑经济管理人员都需要将自己的目光放的长远一点,用先进的思维模式分为问题,尽量的做到事前想到问题、事前发现问题、事前预防问题,从及时个项目接手来进行分析,从招投标的处理来多方位的做工期、物料及人员等等预算编制等等问题,科学、合理化的评估与及时的预测出来相应的建筑成本与利润,且还预见到其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类突发事件,相应的将实际可行的方案制定出来,保障企业尽量的缩减经营风险,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站稳脚跟。
(二)提升协调水平
利用循序渐进的宣传教育方式,来保障各个系统与参与方可以更为透彻的意识到建筑经济管理的作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促使与之相关的人员、部门以及企业的全局意识以及协作共赢意识及时的树立起来。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化的调配自身的义务、职责、权利以及利益,利用权责利来在较大限度之上来有效的推动建筑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科学、合理性,进而从根本之上来充分的保障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与工期等等各项目标的实施。
(三)加强队伍建设
在进行建筑经济管理的过程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来实施,从根本之上来加大建筑经济管理的水平,进而利用优良人才队伍来达到目标。作为企业,首先需要严格依照相应的规范来把控入口,积极学习并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知识架构完善、知识水平高以及综合能力强的的建筑经济管理人才。其次则是针对从事建筑经济管理的人才要实施必要的培训工作,利用行之有效的方式来从根本之上来提升建筑经济管理人员的具体操作能力。则是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推动建筑经济管理人员自身主动学习的能力,及时的更新自身知识架构体系,加大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建筑经济管理的能力,科学、合理的实现报价,步的强化惬意在招投标工作之中的实力,从而维护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充分的保障企业以及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提高对评标方式的改进
每一个评标方式所产生的评标结果是不同,针对招标的过程之中的各类风险,在评标的过程之中,必须要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应的评标方式。比如:针对通常的施工项目,评价工作主要是利用科学、合理化的判断工程项目,主要来针对施工的过程之中超过招投标文件之中所提供的报价情况来进行分析,另外结合报价之中的材料与方式来进行判别。假使是相对繁杂的过程项目,那么在实施评标的过程之中,要选择综合性评估方式,在针对评标的过程之中所占的比例之中商务部分60%技术之中40%的方式实施评价。不仅仅如此,找投保文件严禁出现“量身定做”的条款,并实施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将评价的方式与具体的标准文件来应用科学、合理化的方式予以实施。从时间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依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与价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施评估的方式主要是暗标法。其实质上就是为了可以更深层次的加强评估的竞争性与科学合理性,在正式实施暗标之前,要将全部文档一一予以标记,另外还得要充分的保障不能仅仅只是利用文档查询的方式来寻求到投标人员,评标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暗标法,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之中,禁止发生徇私舞弊的情况。在评价的过程之中,要充分的保障公正人员参与其中,一旦完成评标工作,就必须要及时的封锁任何有关结果的消息,并最终在宣布中标结果的时候予以公布。总之,目前,在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强化建筑经济管理也是顺应了现如今时展的需求,同时也可以有效的促使企业在招投标工作之中赢得先进的主要途径。针对建筑经济管理,要依据工程进度与市场实际发展需求来不断的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提升管理自身的水平,来达到企业效益较大化的目标,因此,本文的研究也就显得十分的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