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现代医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现代医学论文:现代医学发展的教学特色
1在实验诊断的实际教学中融入床边化验内容
床边化验可以理解为实体操作,即有效的利用教学检测设备和试剂对来医院、社区等地就诊的患者进行一般的实验诊断。床边化验的操作性强且经济性强。在国际的首次实验诊断学术的交流会上,多方有关人士将此床边化验列入为未来诊断教学的发展趋势。
2实验诊断课的教学方法改革
2.1锻炼学生培养质量意识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的进行选择检验项目、样本取样、实际操作等,让学生在整个学习中,锻炼自我的分析能力、质量的掌控能力。
2.2增强学生服务意识
在教学中,适当穿插身份转变,使学生提前获知临床资料以及化验的结果,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型,锻炼其通过临床资料和检验报告来判断患者的需求,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
2.3改革考核制度,多方面进行考核
考试是评定学生一阶段的学习成果,也是对教学质量的一侧侧面反映。同时更是起到督促学生的方法之一。传统的考核制度即为理论知识的考核,试题的选定均为书本的文字内容,只需要硬性记忆即可考出好成绩,这类考核制度并不能真实的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对考核制度进行了改革,增加了实验的考核项目,这不但可以真实反应学生应时理论知识的能力,并且可以在具体操作中发现真实欠缺的问题所在,培养了学生分析、动手能力。
3改革效果
经过以上的改革尝试,初步制定了与现代医学发展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和考核制度,获得了显着的效果。一方面学生在新形式的教学模式下,表现出格外高涨的学习热潮,学生逐渐形成了主动进行病例的分组讨论以及实验操作等课后学习习惯;通过对学生的考核成果分析发现,由于新增了考核项目,发现学生在理论内容上的掌握与实际操作中出现脱轨,这给进一步教学提供了参考;通过整理的改革和创新,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知识水平得到了的提高。
现代医学论文:数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探究
1数学思维方法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的一门学科,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数学思维是应用想象和推理对所观察的事物脱离其具体形态,进行思考和运算,进而做出判断和结论。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其数量表现如阴阳(2个)、五行(5个),结构表现如五行循环图,变化表现如阴阳平衡,无行相生相克,空间模型表现如阴阳鱼,它既有临床诊断后的定量用药治疗方法,也有经过抽象思维建立的中医基础理论[1]。通过对具体数学问题进行不同的解题方法,尝试性进行数学思维方法与中医理论之间的关系分析,可以利用数学为中医学习和研究提供参考,比如古代着名的鸡兔同笼问题、和尚分馒头问题、尺绳测进问题。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理论,从宏观角度对人体肺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性分析,但是没有明确提出在什么条件之下这些量值关系成立以及反之需要什么条件,基础理论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条件都可以利用这些关系治病进行中医辨证治病,这也容易得出中医包治百病、无所不能的说法。但是中医的临床经验表明,宏观原则只有在适当容许的治疗方法的前提下才成立,才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通过数学分析,强调要注意中医的内涵与数量机理,即金、木、水、火、土之间的阴阳平衡是什么关系,这些相生相克的关系又是在什么条件下成立。应用数学的研究方式也就是根据疾病机理首先建立五行平衡关系的数学方程,如果方程正确,则一定存在解析解,否则,在此条件下对病人所用的治疗方法是无效的,即方程建立的前提和依据可能错误,必须变换思路重新研究整治方法。纵观古今,人类的健康和对疾病的治疗一直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医学的建立和发展也成为人们不断与疾病进行抗争的智慧结晶。研究数学理论与中医临床和基础理论之间的关系,尝试采用数学定量方法对中医理论进行研究,对中医临床和中医理论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数学模型在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应用
中药资源包括可再生的野生、栽培的药用动植物资源,也包括不可再生的药用矿物资源。具统计,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有近13000种,其中药用植物资源占85.2%,药用动物资源占14.1%,药用矿物资源占0.7%[2,3]。常用的320种植物类药材的总蕴藏量达到850吨以上,因此,中国是世界上药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正在不断衰竭,有的甚至濒临灭绝。野生人参、川贝、冬虫夏草等名贵药材正沿着越贵越挖—越挖越少—越少越贵的恶性循环而走向衰竭。市场上一些中药材的销售也是鱼龙混杂,质量率受到极大的挑战,严重影响到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因此,对合理使用中药材资源,使得中药材资源能持续健康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许赣申在文献[4]中应用数学模型对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做了研究,具体的方法如下:对一种可再生的中药材资源,其产量是由中药材所具有的再生力和利用量来决定的,第t代的再生量由第t-1代的存留量决定,第t代的中药材存量大小又直接影响第t+1代中药材资源利用量的大小,则可建立一般的反应中药存量和资源利用量的数学模型:X(t+1)-X(t)=F(X(t))-H(t)这里,X(t+1)表示第t+1代中药资源的存量,X(t)表示第t代中药资源的存量,F(X(t))表示第t代中药资源的非线性再生量,H(t)表示第t代中药资源的利用量。设中药资源的再生量服从经典的Logistic增长规律,即:F(X(t))=rX(t)(1-X(t)/N)其中,r为中药资源的固有再生率,N为该区域生态环境所能支撑的中药资源较大存量。同时假设可利用的中药资源与中药资源的存量成正比,即:H(t)=kX(t)则:F(X(t))=rX(t)(1-X(t)/N)=-r/N(X(t)-N/2)^2+rN/4通过对上述模型进行动力学分析很容易知道,F(X(t))在X(t)=N/2时取较大值rN/4,即当中药材的存量为生态环境所容许的较大存量的一半时,中药资源的再生量为较大的rN/4。如果此时利用量与再生量相同,则可以获得较大持续利用量。从而:H(t)=kX(t)=rN/4由于X(t)=N/2,所以k=r/2。即要想获得较大持续利用量,中药资源的开采强度必须是中药资源利用率的一半。以上只是生物数学模型在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中最基本的应用,事实上,反应中药资源再生量的规律很复杂,气候、环境的变化,人为的干预,内在生长规律的不同,中药资源的种类竞争、合作以及相互的抑制等因素都会导致其生长规律的变化,另外,对资源的利用量也远非正比例关系那么简单,比如,脉冲式的开采,连续的开采,周期的开采等等。所以,模型的更加合理化比如导致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性态更好掌握,但是,对模型的数学分析也就必须更加深入,生物数学的发展,为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必将更加规范和有序[5]。
3数学统计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多元统计分析是数理统计学多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已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该方法通过数量变换,构造出反应实际情况的数学模型,进一步对影响结果的一些制约条件进行分析筛选,以保障在不损失信息的情况下,找到一些主要的关键制约因素。在中药研究中,传统的鉴定主要凭工人的经验,不仅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危险,因此需要对与其有关的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多元统计分析正是以此为目标的一种分析方法,它主要包括多元回归、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回归分析是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数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根据自变量的多少,可分为一元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根据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可分为线性回归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如果在回归分析中,只包括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且二者的关系可用一条直线近似表示,这种回归分析称为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如果回归分析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且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是线性关系,则称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重回归的解释变量x,y是确定性变量时,较为普遍,一般用于预测研究;当解释变量为随机变量时,一般用于变量之间的探索性研究[6]。主成分分析是将多个变量通过线性变换以及数学分析,选出能反应问题本质的少数几个重要变量,以使问题的分析更加简洁明了,所选取的信息与反应的内涵关系大小通常用离差平方和或方差来衡量。他的目的是建立具有尽可能少的新变量,却同时尽可能保持原有的信息[7]。因子分析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它是从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关系出发,从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多变量中找出少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因子的统计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可以减少变量的数目,检验变量间关系的假设[8];聚类分析也称群分析、点群分析,它是将物理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组成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分析过程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9]。在聚类分析中,所研究的样品或指标(变量)之间存在程度不同的相异性(亲疏关系),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原则运用数学方法将关系较为密切的数据聚合为一小类,而将关系相对疏远的数据或者单位合为一大类直到把所有的样品(或指标)聚合完毕。上述一些统计 分析方法在中药材质量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性分析方面、主要影响因子分析方面以及综合评价体系和动态发展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应用。如多元回归分析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研究环境因素对中药生长的影响及研究作物稳定性,孙视等[10]应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出不同生境与银杏叶黄酮积累的关系主要由生境因子的纬度,日照百分率,年降雨量和年平均温度说决定。郭兰萍、吕献康等[11]应用主成分分析分析了南苍术挥发油、种石斛植物的组成成份,为品质中药材的鉴定提供了有效而易行的办法。祁俊生等[8,12]应用因子分析对105味植物类中药所含有的15种稀土元素进行研究,证明建立的一个2因子模型就能理解稀土元素之间的中药关系,得出中药中稀土元素含量是影响中药四性关键要素之一。采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枸杞、关黄柏、延胡索、黄芪等中药的研究,微量元素或特征性成分含量与中药药性的相关性研究,质量和非质量黄芩、不同产地枸杞、黄精属17种药用植物等的对比研究,均表明聚类分析可用于辅助鉴别中药的质量和伪品,探讨中药各类群间的系统亲缘关系,评价中药材的来源等[13]。
4统计软件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统计预测在医院管理工作中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SPSS不同功能模块归纳出了几种常用的时间序列统计预测模型,这些模型在医院门诊量资料的统计预测分析起着重要的作用[14],一般有如下一些功能模块。(1)回归预测法:它是分析时间序列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适用于无周期变动的时间序列,一般用于作短期预测。以时间为自变量,所观察的某项变量或指标为因变量Y,对Y建立关于x的回归方程,即为回归预测。根据Y与x依存变化关系的不同,又可最为基本的回归预测模型为直线回归预测和曲线回归预测和多元线性回归预测,spss提供了诸如对数模型、二次模型、三次模型、logistic模型、指数模型、倒数模型、幂模型、复合模型、S型模型、生长模型等功能模块。(2)指数平滑模型预测法.指数平滑的根本目的是去除一些随机的波动,以体现序列的规律性。一旦识别出这种规律性,就可以用它来预测了。指数平滑模型适于分析呈现自相关的时间序列,也适用于有周期性和趋势性变动的资料。(3)ARIMA模型。ARIMA即自回归求和移动平均,是Box—Jenkins方法中重要的预测模型,适于处理非平稳时间序列。ARIMA是多个模型的混合,即自回归AR,求和I,和移动平均MA。若AR和MA的阶数分别为p和q,差分的次数为d,则非季节性ARIMA模型可写作ARIMA(p,d,q)。
现代医学论文:探讨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
以临床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临床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把教学过程置于有意义的临床问题情境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析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对“以临床问题为基础教学模式”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旨在探讨更适合医学教学的教学模式。
1.对象与方法
1.1 教学对象 选择我校2011级护理学专业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91人,对照班91人。两班授课时数、任课老师均相同。
1.2 教学方法
1.2.1 实验班:①联系临床病例,提出相关教学问题 每章节内容授课前,根据教学内容提供给学生有关临床病例,并提出相关教学问题。②学生通过自学解决相关问题 带着疑惑,学生一方面复习以前学过的内容,另一方面可通过不同途径获取相关的知识,包括到图书馆查阅参考书籍及相关文献或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查询(教师可在文献检索等方面给予具体指导),直至得到自己认为较满意的答案为止。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和学生及时沟通和交流,以便保障学生顺利解决问题。③教师课堂讲授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精讲章节内容。④讨论、小结 学生综合自己查阅的资料以及对教师重点讲授内容的理解,在班上进行交流、讨论,对不同的观点可以争论,授课老师在旁引导、启发,增强探究的气氛,引发多向思维,使不理解的方面显现得更充分,使正确的理解得到强化。教师进行小结,使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1]。
1.2.2 对照班: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授课。
1.3 教学效果评定 授课完毕,对实验班91名学生和对照班91名学生,进行理论考试(试卷内容相同),题型有客观题(占40%)和分析思考题(占60%),客观题题型为选择题,分析思考题为对临床病例及其相关问题的分析思考及解答。
1.4命题与阅卷 教研室统一组织命制A、B卷并附标准答案,教务科随机抽一卷进行考试,阅卷登分采取流水作业进行。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进行处理。
2.结果
实验班客观题成绩、主观题成绩和总成绩都显着优于对照班(p
3.讨论
试验证明,以临床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把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将学生摆在主体、主动的位置,发挥教师主导、辅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过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兴趣是学习最重要最直接的内部动力,医学遗传学理论的抽象、枯燥、乏味往往掩盖了实际的趣味性和实践性。以临床问题为引导,有助于将抽象的理论感性化,将枯燥的学习内容生动化,把学生注意力和兴趣长时间吸引到寻找答案的学习活动上,促进学生不断地思考,活跃思维,自觉探究,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模式是将临床常见问题带入课堂,缩短了课堂学习和现实差距,使学生产生所学即所需的感觉及探究问题的冲动并努力解决问题。学生为了解决问题需要查阅课外资料,归纳,整合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培养了他们分析、判断、推理、综合知识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又能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此模式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相应的临床经验;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选择的病例应具有针对性、代表性,创设的问题具有诱导性,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平时应注意知识的积累,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2]。
现代医学论文:现代医学科技发展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伴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人类的思维方式、生活、娱乐和教育等也发生着深刻变革。医学教育在医学人才培养、社会医疗事业推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技术革命尤其是现代生物医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对现代医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为适应这种变革,21世纪的医学教育对现代医学科技革命作出积极回应,开展一系列改革的培养更多适应现代医学科技发展并具有科学思维的医学人才。
1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革命特点
1.1 现代医学科技的集成化
现代科技衍生出不同的门类和亚类,不同的门类和亚类渗透衍生出不同的交叉学科。在医学科技发展过程中,吸收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环境科学、信息学乃至人文科学新理念和新技术,极大地刺激了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如核磁共振技术的引入无论在临床诊断还是在微观药物分子结构的研究中均发挥重要作用;药剂学研究中引入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药质体、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促进药物的研发和使用,融合其他学科的技术、方法和理论。在原有医学学科的基础上,发展了分子药理学、分子病理学等学科。因此,在医学科技范围内,单一的学科实际上已经集成了众多的医学技术,包括分子生物学、物理学、信息学方面的近期技术和知识。现代物理学、信息网络技术可进一步推进医学科技集成化,形成以某一学科为中心的技术群、知识网。
1.2 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快速化和全球化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呈现快速化发展的特点,包括新的医学科学技术的建立、推广和应用。随医学科技的发展,医学知识出现爆炸式的增长,医学论文、专利、专着、方法等飞速发展,医学知识的更新周期大大缩短。随现代网络“高速信息公路”的建立以及网络的扩大和提速,医学科技、医学知识实现了实时传播,全球共享医学知识。无论普通百姓还是专业人士,均能及时获得医学知识的更新。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无线网络和3G手机的普及使医学科技普及更快,更。从局域网到有线互联网时代,再到无线网络,现代信息技术正加速医学科技和知识的普及。医学知识不再专属于专业人士,而成为被普通大众接受的知识。
1.3 现代医学科技的理论和技术密切联系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依赖于新技术和新理论,包括物理技术、生物技术的引入。而新技术的发现则依赖于全新理论的指导。在现代医学技术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现象,形成新的医学知识,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催生新的理论,又促进技术发明,形成良性循环。因此,现代医学科技中理论和技术密不可分,实际上是以医学科技为核心的技术群落支持下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明。
1.4 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使不同医学领域的专家合作更加密切
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任何人都不可能以个人的行为独立完成技术和理论的创新。现代远程医疗系统的研发使来自不同领域、区域和层次的医学专家更加紧密地合作,为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由于医学科技集成化使科技合作在医学科研中更加突出,能更有效地提高效率。
2 现代科技革命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2.1 现代科技革命对医学人才思维模式培养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实践及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发展中,没有创造性思维很难产生创造性成果。现代科技革命尤其是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知识和新技术手段的涌现更加依赖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关系到医学科技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医学生是未来医学科学技术和理论应用与创新的主体,加强其创新思维的培养将提升未来医学的发展速度。因此在医学教育中,尤其是现代医学生的培养中,要培养更强的创新思维,建立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灌输现有医学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其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如利用数学建模的方法预测疾病的研究,需要在医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疾病和指标之间的数学模型,利用强大的计算机网络和处理能力预测某一医学现象的发展规律。要求研究者通过发散思维利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工具建立并处理某些命题。
2.2 现代科技革命要求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团队合作精神
首先,现代科技革命包括医学科技革命使创新思维、创新成果评价的主体由科学家个体转向科学家联合体。医学科技创新思维的提出往往来自团队的智慧。医学信息爆炸式增长的今天,如果没有群体意识,或失去了社会联系,任何一个医学科学工作者将一事无成。其次,科技革命推动科学家之间的紧密合作,包括区域间乃至国际合作,反过来,这种合作促进科技革命向前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现代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合作更加突出,联系更加紧密。,由现代科技革命引发的知识大爆炸时代已经形成,未来成千上万的专业论文、专利、评论产品的出现,知识和技术可能围绕某一专题展开,尤其是在医学研究方面的论着和专利发明,任何个体都不可能全部掌握,只有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群策群力,才可能较地掌握其发展动态和前沿。现代科技革命发展的主体,医学科学家和其他科学工作者组成联合体彼此紧密合作,解决科学问题。
2.3 现代科技革命要求快速更新医学知识
在医学教育基础知识(成熟的理论体系)的传授中,对新知识和理论体系的介绍较少。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带来庞大医学信息量,每天都有成熟或不成熟的技术和理论观点出现,这些知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被广泛认同的医学理论所替换或更新。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医学教育加强新知识和新理论的传授,为知识更新做好铺垫。如近年来提出的网络药理学(诸如信号网络药理学等)、小分子RNA干扰技术理论的提出,使医学工作者重新审视药物作用及机理,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提出观点并发展不同的技术。
2.4 现代科技革命对医学教育方式和运作模式的影响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升级换代,使复杂的医学问题简单化和实时化,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尤其明显。远程网络控制技术、网络会诊、远程课程等相关技术的发展在医学教育、解决医学难题和医学继续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现代医学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 大学校园,而是向实现校际合作、教育资源和信息共享教育模式发展。如远程医学教育在继续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继续学习不需要长途跋涉,而是就地学习、更新知识。
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现代医学教育产业的运作模式也悄然发生着改变。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校际合作愈加紧密,诸如医学院校之间互派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互派访问学者等形式的合作。医学教育资源的急速膨胀也为学生学习选择范围扩大、个性化、互动式的终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这些现象充分说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背景下,尤其是医学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使现代医学教育具有开放性特点,这将冲击乃至颠覆传统教育模式。
3 对现代医学科学教育发展的思考
3.1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2,4]
传统的教育方式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围绕某一层次的知识展开教学活动,往往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现代科技和医学教育技术的发展,学生学习的范围、方法、时间等可选择性增强。来自互联网的医学传播平台,如各级精品课程网站、搜索引擎、论坛、各种在线即时通讯平台,尤其是专业的医学网站,均可提供各种医学知识。因此,在现代医学教学中,应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扩大可选择范围,逐步将以教师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至以学生为中心。
面对现代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需要培养综合素质高,社会工作适应性强的人才。根据社会需求设计培养目标,现代医学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坚持“产学研”培养人才的模式,加强医学基础知识教育,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技能。
3.2 改革医学教育方式和运作模式
现代医学科技革命促进全球化发展,医学高等教育要适应科技革命,就必须改革运作模式,按现代科技发展提出的要求,建立多渠道、多方位的办学模式,如公私并存、中外合资等办学方式,提倡开放式办学。现代科技革命导致社团之间,大学与社会之间的界限模糊,不能局限于校园内象牙塔式的办学理念。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教育服务,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即医学高等教育与社会资源尽可能实现共享。医学高等教育所负的社会责任不单是培养人才,同时也要普及医学知识。随现代科技革命的推进,开放式的医学教育应为医学知识的普及承担更大的责任。
3.3 强调创新思维的培养[3]
创新思维是现代科技革命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现代科技革命背景下,创新思维作为智力的一部分,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少年智则国智”,国人的创新思维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而创新思维的出现需要培养和熏陶。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显得很重要,在医学教育中同样很重要。首先,创新思维的培养依靠一线教师的启发。教师的创新思维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非常重要,如果可能,不妨邀请专职科研人员作学术报告或授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思维。其次,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开阔的视野。在医学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主动获取医学知识并非难事,关键是发挥监督的作用。除常规知识传授之外,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阅读近期的医学进展并书写提交自己感兴趣领域的阅读笔记。此外,设立讨论课,要求学生阅读规定的文献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创新思维要通过实践的检验。可以在医学教育中设立科研基金资助学生的创新性想法。
3.4 强化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现代科技革命推进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合作、区域间合作乃至社团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1]。在临床医疗行为和医学科研中,合作尤其突出,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新技术、理论和方法,不可能单独承担医疗和科研项目。医学教育在培养个性的同时,还应加强合作精神的培养。在现有的实践性课程中加强团队合作,通过分组和考核指标,对每一位参与团队工作的学生的合作精神进行评价。另外,参与教师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团队合作,形成团队意识。
3.5 更新教学内容和手段、拓展新视野
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特点,要求医学教育的内容更新,不能拘泥于以往基本知识的传授,而要拓展其内容,主要在新思维、新概念、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设备的介绍上突出新。教学内容好由传授者自行拟定,不能局限于教材的内容。
对教学手段应当不断提高和改进。信息技术发展和软件的发展,使教学手段发生巨变,大量应用多媒体技术,包括动画、视频、音频和幻灯演示等。此外,随着网络的发展,远程网络课程成为医学教育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在医学继续教育中,提高了传授知识的容量和传授效率。如在高年级医学生的专业课教育中,可直接采用数据库,检索需要的文献,针对医学症状现场讲解,这样既丰富了讲解内容,更新了知识,又拓展了思维。
强化实践教学功能。实践是获得理论的途径,同时也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在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实践教学(实验教学)显得尤其重要。让医学生接触较先进的设备,亲自动手操作,掌握新技术,同时通过对新技术和理论的了解和应用,始终坚持产学研的道路,提倡医学生参与学术团体的工作,接触较前沿的理论和技术,拓展视野和提高实践能力
现代医学论文:免疫学是现代医学的巅峰
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抗原物质免疫应答性及其方法的生物医学科学。免疫应答是机体对抗原刺激的反应,也是对抗原物质进行识别和排除的一种生物学过程。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抗原物质免疫应答性及其方法的生物-医学科学。免疫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即经验免疫学时期、经典免疫学时期、近代免疫学时期和现代免疫学时期。随着近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免疫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受到广泛的关注。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被称作推动现代生命科学前进的三驾马车。如今,免疫学理论和技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每个人的体内都有针对肿瘤细胞的免疫杀伤细胞,包括NK细胞、巨噬细胞和细胞毒T细胞等。NK细胞也叫自然杀伤细胞,在机体早期杀伤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非特异性的杀伤肿瘤细胞,体内的许多细胞因子如IL2、IFNγ等都可以活化NK细胞,增强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功能。NK细胞主要分布在血液中和淋巴组织。巨噬细胞被IFNγ等细胞因子活化后,也具有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巨噬细胞则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种组织,它可以及时发现并清除体内的肿瘤细胞,防止机体形成肿瘤。抵抗或防止微生物或寄生物的感染或其他所不希望的生物侵入的状态。
免疫涉及特异性成分和非特异性成分。非特异性成分不需要事先暴露,可以立刻响应,可以有效地防止各种病原体的入侵。医学上重要的抗原:①病原微生物及各种生物疫苗:每种病原微生物都是由多种抗原组成的复合体,都是良好的抗原,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如细菌、病毒螺旋体等对人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刺激机体可产生抗体,临床上可通过检测抗体诊断相关的疾病;亦可将病原微生物制成疫苗,用于预防疾病。②细菌外毒素和类毒素,外毒素: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分泌到菌利外的毒性物质。毒性极强,对组织细胞有高度选择性,引起特殊的临床表现,外毒素为蛋白质,有很强的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如:破风外毒素、白喉外毒素。类毒素:外毒素甲醛处理,失去毒性保留免疫原性,即成类毒素。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用于人工自动免疫,常用的类毒素有白喉类毒素和破风外毒素。③动物免疫血清,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对动物进行人工自动免疫后,收获含有相应抗体的血清即为动物免疫血清。临床上用来治疗破伤风和白喉的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属此。是用类毒素免疫马制备的。马的免疫血清对人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含有特异性抗体(抗毒素),可以中和相应的毒素,起到防治作用;另一方面,马血清对人而言是异种蛋白,具有免疫原性,可引起血清病或过敏性休克。④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物种间的共同抗原,称为Forssman抗原。目前已发现多种异嗜性抗原:大肠杆菌O86与人B血型物质;肺炎球菌14型与人A血型物质;大肠杆菌O14型脂多糖与人结肠粘膜;溶血性链球菌抗原与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脏组织;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
免疫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是: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免疫防御功能正常,能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其他有害物质,免疫防御功能异常,免疫功能过低或缺会发生免疫缺陷病;若应答过强或持续时间太长则在消除病原体的同时也会导致机体的损伤或功能异常,发生超敏反应。免疫监视正常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及衰老、死亡细胞。免疫监视异常,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可导致肿瘤的发生和持续性病毒感染。免疫自稳正常,通过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机制来维持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免疫自稳异常免疫耐受被打破,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会导致自身免疫病和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如果这种能力过高,把正常细胞也当做衰老的或损伤的细胞来清除,也就是对自己的正常细胞发生了免疫功能,就会导致人体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免疫的监护功能免疫的这种功能可以识别和消灭体内产生的突变细胞。
在外界环境影响下,体内经常发生一些细胞的变异,这些细胞一旦发育起来就是肿瘤细胞。体内的免疫监视功能可及时发现这种异常细胞,并及时将其清除。如果这种功能下降,人体就会发生肿瘤。免疫的上述三大功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免疫系统,三者的完整性是机体健康正常的基本保障,其中任何一个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都可导致免疫功能障碍,由此引发疾病。免疫力低下和免疫反应“过激”都导致生病,那么免疫平衡就是健康的关键。抑制“过激”免疫反应,就要保护好细胞免疫监控的机制,在免疫监控中有“夸大其辞”和“免疫逃逸”的现象,这里重要的平衡点是一个叫“MHC”的蛋白上,它可以使免疫原性夸大1000倍,引发剧烈的免疫攻击,像红斑狼疮、类风湿等自身免疫病等。同时“MHC”还可以掩盖免疫原性,使其小到监控系统视而不见。像肿瘤的免疫逃逸就是这样发生的。SACA可以提高细胞对微生物的攻击能力,明显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更重要的就是平息那些被夸大“敌情”而导致的免疫“战争”。比如SACA对于自身免疫病有非常好的治疗作用,像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肝豆状核病变、肥厚性心肌病等。因为我们的理论认为人的衰老也是继发性自身免疫病,所以SACA对许多老年病,比如:帕金森、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血液粘稠、老年痴呆、肝硬化、肺纤维化、固缩肾、结石、痛风、骨质增生、骨质疏松、无菌性坏死、脉管炎等等许多老化或自身免疫所引发的疾病都有着很好的调节和治疗作用,开辟了解决常规医学难题的新领域和新途径。
免疫学它为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手段。从实质上说,现代免疫学不过是生物医学的一个分支。在对抗癌症等恶性疾病的免疫基因组学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改善人类健康,人类生殖控制,抗老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如发展水平的新的免疫抑制药物)有显着的影响。要提的协同作用的免疫学和生物科学其他学科,特别是系统基因组学,免疫机制和遗传,发育和进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揭示生命的最重要的问题的基础上,将极大地促进发展当代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广度和深度的过程中,可能会成为一个现代系统生物学的前沿学科。
现代医学论文:现代医学的因特网革命
约瑟芬出生后不久,她35岁的妈妈斯蒂芬·舒尔茨就意识到,小家伙有些不对劲:“约西(约瑟芬的小名)太小了,必须依赖人工呼吸,不能睁开眼睛,全身肿胀。”约瑟芬被送到儿童重点看护病房,她不能正常饮水,营养不良,体重没有增加。
儿童心脏病医生和其他儿科医生都无法对此作出任何解释。斯蒂芬·舒尔茨绝望地在网上输入女儿所有的明显症状。“谷歌搜索得出的及时条就是‘威廉斯氏综合征’互助小组。”一次基因测试证明了这位已经育有四个孩子的母亲的猜测:约瑟芬患有的这种非常罕见的基因缺陷病会导致生长障碍和心脏缺损。舒尔茨确信,如果没有因特网,也许到今天她都不会知道,如今快九岁的女儿为什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孩子”。
超过3500万德国因特网使用者经常上网查找健康建议。在头疼、眼痛或是咳嗽时,很多病人首先想到的不是去看家庭医生,而是求助于网络。所有网络页面中,有2%是以健康为主题。据调查,60%的美国因特网使用者认为网上的信息和医生的建议一样有用甚至更好。
是什么让这么多人选择相信因特网甚过相信医生呢?很大一部分病人认为医院人太多,平均候诊时间太长。如果是性病之类的令人难堪的病症,病人不愿意和医生分享,宁愿求助于匿名的网络。此外,病人自主了解自身健康状况的愿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传统的健康体系之外,早已形成了一个虚拟的健康体系。在网络世界里,医生维护科学健康平台,伦敦医生团队“DrEd”甚至提供网上诊断,医疗保险和互助小组在网上打广告、公布信息,门外汉则在论坛上交流。因特网使用者在这片信息的海洋中去伪存真,搜寻出可以信任的部分,并承受所有可能出现的风险。
“因特网是一个能够快速提供近期信息的出色工具。”汉诺威大学为医学外行开办的教育机构“病人大学”校长玛丽-路易斯·迪尔克斯说。但是迪尔克斯警告,过分相信“谷歌医生”可能会带来危险。很多人试图在错误的自行诊断之后,用家庭常备药品治疗自己,错过了治疗时机,导致病情恶化。“我不认为病人上网查询疾病信息有什么不好。但是,他们往往缺乏必要的知识,无法将这些信息放在正确的上下文中。”迪尔克斯说。此外,浏览网上的恐怖描述之后,病人也有可能增加对自身疾病的恐惧。
网民不应该不加选择地全盘相信别人在网上写的东西。美国研究者发现,在一个关于哮喘的网页上,68篇文章中只有六篇提供了正确而完整的信息。一个对医学一无所知的人,要正确评判网上信息的质量非常困难。此外,在看起来中立的健康页面背后,常常隐藏着医药生产商。药物公司利用网络的匿名性悄悄植入广告,病人应该注意网上那些具体到某种药物的购买推荐。
一个全新的职业分支(说得好听点叫“形象维护部门”)专门致力于植入广告。具体来说就是医药工业让病人购买他们的药物,没有人提及副作用、可能出现的用药过量情况或是和其他药物成分的相互作用。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应该上不同的网页比较页面内容。
网络医疗信息的另一个问题在于:论坛上分享的往往都是不好的经历。“一个盲肠手术结果良好的病人可能不会有什么动力去网上写经验报告。”心理学家艾西恩贝格解释。有些病人在网上搜寻信息,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恐惧不是多余的。
来自奥尔登堡的音乐专业学生,25岁的玛丽·齐林斯基经常把自己的症状输入谷歌的搜索界面。几年来,她一直深受肌肉和关节疼痛的困扰。医生说这是“心理疾病引发的疼痛”。齐林斯基对这个诊断结果不满意。“如果一个人常年肌肉疼痛,怎么可能什么问题也没有?我在谷歌上寻找答案,直到有搜索结果表明,这可能是肿瘤或脑瘤的特征。但是,如果更仔细地查看那些信息,就可以注意到,太多病的症状是重叠的,我可能得的病不计其数。”她意识到,这一切只会让她疯狂。
有些时候,因特网用户一句不经意的话却可能救命。2011年,当时30岁的英国人皮特·波尔在脸谱网上抱怨自己强烈的腹痛,一位医生好友拉胡尔·卫莱恩尼建议波尔赶快去看医生排查阑尾炎。,波尔将发炎并已穿孔的阑尾割除。
格蕾丝·弗里曼的健康也要归功于脸谱网。她的妈妈将她的一张照片上传到网上,一位护士好友注意到女孩瞳孔中的白斑,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典型症状。检查中,医生发现了女孩左眼视网膜中的两个肿瘤。手术后,格蕾丝的一只眼睛瞎了。如果没有尽早发现肿瘤,后果会严重得多。
网络搜索不仅为患有威廉斯氏综合征的约瑟芬做出了正确的诊断,而且中断了对她的错误治疗。一位儿科医生认为约瑟芬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异常,给她开了激素,引发了严重后果。“孩子体重减轻,基本不能入睡,出现了机能亢进。”她的母亲说。在一个互助小组的建议下,她带着女儿来到柏林夏里特医院。儿童内分泌科医生安奈特·格鲁特斯-吉斯里希看着约瑟芬的脸,很快判断说:“您的孩子没有甲状腺功能异常,而是威廉斯氏综合征。”
马尔堡内科和内分泌科医生尤尔根·谢夫尔深信:“因特网是现代医学的根本革命,那里有来自全世界的病例和 医学知识。”他举了个例子:一个超重、糖尿病、高血脂值却细胳膊细腿的女病人对医生来说简直是个谜。“我知道谜底,是因为那时候我为寻找可能引发这些症状的疾病,曾坐在图书馆中三个星期。”谢夫尔说。而他的学生只用了三十分钟就在网上搜到了正确的诊断结果:Dunnigan综合征(先天性全身脂肪萎缩),一种非常罕见且常常被忽略的疾病。诊断罕见疾病的难度往往在于相关信息太少,不易确诊。治疗师和医生可以上网查询患有不常见疾病病人的信息、专家或相关网址。
一个澳大利亚的例子清楚地说明,网络在这些棘手的领域起着怎样的作用:两位医生在对一位右臂肿胀的16岁少年进行深入检查后仍然无法确定他所患何病。少年的父亲做出了诊断:Paget–Schroetter综合征(臂部深静脉血栓形成)。对医学一窍不通的他在谷歌搜索中找到了这个结果。
据研究,谷歌医生的命中率为58%。网络诊断有它的局限性。德国禁止医生在没有亲自检查病人的情况下做诊断、开药方。英国则不同。所以网上诊所“DrEd”的医生来自伦敦。他们也利用了一条欧盟规定:德国公民能够在欧洲范围内就医,于是也可以利用伦敦医生的网上门诊。
超过1.5万病人已经在“DrEd”得到治疗,尤其是有像阳痿这种隐私问题的病人往往会求助于网络医生。“需求的大部分来自男病人。”“DrEd”的医学主任赛巴斯提安·温克乐称。在网络咨询时间,医生经常会被要求开伟哥、避孕药和事后避孕药(译注:在德国,避孕药是处方药)。
莎莉娜·拉尔也是因为尴尬的病症在网上寻求帮助:“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我都流太多汗了。”26岁的她说。她不会和朋友交流这样的问题。在看医生时,她也只是非常小心地提及这件事情。“在网上我读到,有些茶会有用,而且不应该吃辣的东西。”这位女教师说,“我看到还有其他人有同样的问题,这让我安心。”约瑟芬的妈妈也说:“在网上,我甚至可以联系到同样患有此病的美国少年的家庭。我看到他们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这让我对女儿的未来更加乐观。”
现代医学论文: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源于张仲景《伤寒论》,原为救治外感病误下之坏症而设,由柴胡、龙骨、牡蛎、桂枝、党参、黄芩、半夏、茯苓、大黄、生姜、大枣、铅丹等组成,具有调和气血、安神镇惊的作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现代临床医学中应用较广,涉及神经、循环、精神、消化、妇科、内分泌、肿瘤等系统疾病,疗效显着,特择举数案为证。
1 儿童自闭症
儿童自闭症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个亚型,3岁以前发病,以社会交往能力有质的损伤、语言发育障碍、行为刻板和兴趣狭隘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疾病。依赖医学及教育康复等手段治疗训练,尚无临床治愈案例报道。近年来,临床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儿童自闭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1]。药用:柴胡10 g,煅龙骨15 g,煅牡蛎15 g,桂枝6 g,党参12 g,黄芩6 g,姜半夏9 g,生甘草6 g,熟大黄6 g。每天1剂,水煎服。随症加减服用1个月,疗效明显。
2 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临床患者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根据舌脉诸症临床辨证证属心胆虚怯型,邪郁少阳。治法宜和解少阳、安神定志,笔者临床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去铅丹加浮小麦30 g、生地15 g。水煎服,每日1剂,5剂后症状减轻,睡眠可达7~8 h,原方继服30剂,诸症尽除,复查心电图恢复正常。有研究表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能改善心肌缺血、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清除冠状动脉内的血栓。对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发病、治疗和预后有重要影响[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治疗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良好方药,且临床未发现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3 梅尼埃病
临床辨证证属邪郁少阳,阴虚饮停型梅尼埃病。治疗予和解少阳,通调津液,潜镇安神。笔者临床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药用:柴胡20 g,龙骨30 g,牡蛎30 g,党参12 g,半夏10 g,黄芩12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2次服。当日服药后未呕吐,夜间安然入睡,次晨眩晕减轻,恶心欲吐,双耳堵塞感均除。连服7剂,眩晕、呕吐均愈,大便正常,又服7剂以资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发。有大量研究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梅尼埃病[3],能和解少阳、通调水道,使津液重新分布,从而纠正水饮停聚、津液匮乏的病症,临床疗效显着。
4 精神失常
患者平素善愁易怒,郁郁寡言,自觉畏寒、乏力、失眠多梦,随之精神失常,语无伦次,继后打人骂人,毁物撕衣,经西药治疗效果欠佳,时好时坏,求诊时,患者已数日未眠,举止言行异于常人,面赤怕风,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脉弦细。笔者临床药用:柴胡9 g,龙骨30 g,牡蛎30 g,半夏9 g,茯苓15 g,桂枝10 g,大黄10 g,黄芩12 g,珍珠母15 g,龙胆草15 g,甘草6 g。并加服重镇安神药,药后即能入睡,连服7 d,语言不乱,举止正常。数月余来就诊,一切如常,随访6个月未见发作。柴胡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可协调阴阳,祛痰调气,定志摄神,能有效改善神经系统耐药,控制神经系统疾病的发作。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柴胡龙骨牡蛎汤的抗神经作用机制[3-4]。
5 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属中医学眩晕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眩晕为肝阳上亢、扰动清空所致。现代医学认为颈性眩晕是因颈椎退行性改变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的以眩晕、头昏、恶心、猝倒等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常伴有偏头痛、颈项痛或酸胀僵硬、颈椎活动受限,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丹溪心法·头眩》提出“无痰则不作眩”。究其根本原因,系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导致风阳上扰,加之气血不足,痰瘀互阻,清阳不升,脑失所养而致。治以疏肝解郁、滋阴潜阳、平肝定眩为法。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但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工作,临床上广泛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笔者具体用柴胡10 g、生牡蛎20 g、生龙骨20 g、黄芩10 g、半夏10 g、党参20 g、桂枝10 g、茯苓20 g、川芎15 g、天麻15 g、葛根15 g、桃仁10 g,临床效果明显。研究结果表明[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能明显改善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动脉系统供血情况,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确切。
6 经断前后诸证
经断前后诸证属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绝经综合征”。目前西医采用性激素替代疗法进行治疗,虽然可以缓解症状,但又增加了罹患中风、胆囊炎、子宫内膜癌、血栓性疾病、乳腺癌等疾病的风险。笔者根据其发病的原因及特点[6],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方用:柴胡15 g,龙骨20 g,黄芩10 g,生姜5 g,人参10 g,桂枝10 g,茯苓15 g,牡蛎20 g,半夏10 g,大枣5枚。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随临床辨证加减3周,疗效满意。
7 强迫症
中医学认为,强迫症的发生多由外界精神刺激,七情过伤,久则成瘀成痰,痰瘀互结,导致肝、胆、肾、脑等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属于“郁证”、“癔症”范畴。对于强迫症的治疗,关键在于疏肝理气,调畅气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系仲景为伤寒八九日,误用攻下,使病邪内陷,出现“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形成表里俱病虚实互见的变证而设,现代医学中常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效果满意,其中柴胡苦平,疏肝开郁,黄芩苦寒,清热燥湿,两药相合,升清降浊,调和表里,柴胡用量4倍于黄芩,更突出了解郁作用。半夏、生姜、茯苓化痰降逆止呕,宣窍安神。龙骨、牡蛎重镇安神,祛痰镇惊。大黄、桂枝破瘀血,通心阳,逐胃热,止谵语。党参、茯苓、大枣健脾养营,共同起到补养心脾的作用。现在临床上常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强迫症,疗效显着。现代医学研究表明[7],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明显升高下丘脑、纹状体、边缘区和大脑皮质单胺类神经递质多巴胺及其代谢物水平,可促进大脑皮质和纹状体的多巴胺(dopamine,DA)系统,抑制丘脑下部的去甲肾上腺素系统,有显着的抗抑郁作用。从而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8 胆心综合征
胆心综合征是指由于胆管疾患所引起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脏活动失调以及心电图异常,而心肌本身无原发性病变的临床综合征。胆心综合征临床上并不少见,但误诊率较高,常被误诊为心脏疾病,造成病情迁延,彭小艳[8]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胆心综合征,效果满意,其药理研究表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具有镇静、抗心律失常、抗动脉粥样硬化及缓解肌肉痉挛等作用。
9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病,这类患者具有反酸、烧灼感等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及声嘶、咳嗽、胸痛、腹胀等不典型的症状和食管外表现。临床用药效果不理想,且停药后极易反复,容易合并抑郁、焦虑状态,因而导致患者反 复求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临床实践给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药用:柴胡12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桂枝10 g,黄芩10 g,半夏12 g,茯苓20 g,大黄9 g,生姜3片,红枣10枚。每日1剂,水煎取400 ml,早晚分2次服。2周后诸症均明显好转。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具有抑制胃酸过度分泌和解痉止痛作用,其中大黄、桂枝、黄芩、黄连等都有一定的清除Hp的作用,诸药合用对缓解与消除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症状有显着功效[9]。
10 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是指60岁以上首次发病,以持久抑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其特点为情绪低落、焦虑、迟滞和繁多的躯体不适症状。抑郁障碍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或情感性障碍。在65岁以上人群中,抑郁症患病率高,严重危害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近年来西医多采用抗抑郁药治疗,但副作用较多,患者依从性差。有医疗机构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获得良好疗效[10]。现代中医学认为,郁病是人体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以脑神不爽甚至脑神被遏所致的以情绪低沉为主要症状,以气机不畅、气血阴阳功能失调为主要病机的全身性疾病。
11 心脏神经症
心脏神经症是以心血管疾病的有关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神经症的一种类型。是由神经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的一组精神神经症状。属于中医“心悸”、“胸痹”、“郁症”、“脏燥”等病范畴。临床表现为心悸、胸痛、胸闷、气短,眩晕、乏力、睡眼障碍等症状。中医治疗心脏神经症效果肯定,临床应用《伤寒论》中经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脏神经症疗效颇佳。据临床研究,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的主要功效有:①调整心血管系统功能,有利于降低血压,增强血管壁的弹性;②协调阴阳,祛痰下气,通上宣下,对神经系统有明显的调节作用;③治疗虚实痰火于一体,整体协调,上下内外兼顾,确能使人稳定情绪,自我松弛,自我调整,达到心理平衡。临床观察表明[11],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脏神经症,较常规西医应用艾司唑仑与美托洛尔的治疗方法效果更佳。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对缓解患者的心悸、胸痛、胸闷、气短、眩晕、乏力等症状效果较显着,同时无明显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患者的依从性亦良好。
12 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是由一系列脑血管因素导致脑组织损害引起的以认知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是老年期痴呆的主要类型之一。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增加和社会人口的老龄化,我国血管性痴呆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血管性痴呆属祖国医学“痴呆”、“呆病”范畴。一般认为,病机为髓海不足、痰浊瘀血阻滞脑窍,故临床多以补肾填精,化痰祛瘀论治,然而,临床效果欠佳。有学者认为,除上述病因病机外,有一个重要的病机即为阴阳失和,现在临床上遇到许多血管性痴呆患者,表现为昼夜睡眠颠倒,神志障碍[12]。张仲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治少阳病误用火攻而致邪热扰神之证,调和阴阳,故本方用于治疗血管性痴呆之阴阳失和符合病机。临床实践表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血管性痴呆[13],在综合疗效、MMSE及ADL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有显着性优势。故此方用于治疗血管性痴呆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13 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以进行性痴呆为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其中以记忆减退、认知障碍、人格变性为主要特征。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防治药物和手段,鉴于世界人口老龄化及本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世界性研究热点。阿尔茨海默病属中医“呆病、善忘”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精气亏损、清窍失养或心、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致气、火、痰、瘀阻滞脑窍而成,属本虚标实之证,年高肾虚精亏是其最主要的病机。本病是多病因疾病,因而单纯的西药治疗效果难尽人意,运用和挖掘具有多靶点、多途径作用优势的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已开始得到全球范围的瞩目[14]。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具有开郁泻热、镇静安神之功效,因其对神经系统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因此,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本病中。
14 肿瘤
现在大多学者善用经方,剪裁得当,治疗疑难杂证得心应手,临床效验颇多。而其近年来谨遵方证对应原则,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肿瘤类疾病更是屡用屡效,尤其在肿瘤兼外感案、脑胶质瘤案、卵巢癌案、甲状腺癌案等方面,效果明显。肿瘤患者出现情绪低落、焦虑、恐惧、绝望等不良情绪者临床多见,以合并抑郁症尤为突出,不良的情绪反应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导致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因此,积极探索适合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合并抑郁症的方法和措施意义重大。肿瘤抑郁症属于中医学“郁证”范畴。郁证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情志失调、体质因素或内外合因而导致肝气郁结,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病位主要在肝胆。故古今医家对情志致病进行了诸多临床及实验研究。有学者进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有效部位抗抑郁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具有显着的抗抑郁作用,从而表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能改善肿瘤抑郁症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生存质量[15]。
总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散与敛、通与利、温与清共用于一方,用药虽杂但结构严谨。本方发展充实于后世,因化裁之灵活,应用之广泛,效果之佳着,堪称群方之冠,善用者每用每效。现代医学实践证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实为一剂不可多得的好方。在现代医学中广泛应用,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进行归纳总结,为将来临床实践提供良好的临床基础
现代医学论文:现代医学中的心身兼护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的中心也由过去的疾病护理转移到现代的心身整体护理。怎样不断提高这种心身兼护的质量,使护理与现代医学协调同步发展,是对每个护理工作者提出的新问题。现就这个问题浅谈个人的看法。
1 充分认识新的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逐渐取代了旧的医学模式,新的医学模式认为每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都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但三者在不同疾病中所起的作用大小是不相同的。人类疾病是有机体的,自然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是与环境关系不协调的结果。只有对人类疾病的本质有深刻的了解,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有充分的认识,重视环境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才能自觉主动地在护理实践中做好心身整体护理。
2 充分运用心理学
在新的医学模式中,心理学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也足以说明这个道理。心理护理不同于一般的临床护理,它是运用心理学原理治疗患者的疾病。其特点在于通过护理工作者的态度、言语、行为有意识地影响病人的感受和认识,从而改变病人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而达到防病治病,加速康复的目的。
3 广泛运用伦理学
伦理学作为一门道德力量,对护理效果产生重大作用。临床护理既是一个"药治"过程又是一个"心治"过程。心理学是通过观察,研究患者的心态进行护理,而伦理学则是通过道德发挥作用,即通过护理人员表现出来的高尚道德影响病人的心态,使病人感到自己处在一个良好的护理环境之中,从而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4 加强心身兼护提高护理质量
旧的医学模式把疾病看成是单纯的躯体性病理表现,对病人的心理活动作用和影响并不重视,追求的只是患者的躯体健康。反映到护理工作上,则是以疾病为中心开展的一系列工作。这种护理模式,忽视了病人的精神健康。新的医学护理模式,把环境,心理,生物和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影响加以认真分析,并施以心身兼护。
心身兼护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说它们对立,因为各自存在着既否定对方的健康因素,又包含着消除对方的疾病成分。说它们统一因为它们统一于病人的治疗与康复之中。"心"与"身"这两种护理配合得越默契,运用得越自如,越能提高护理质量。
现代医学论文:论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心身疾病观
作者:潘洪峰 曾强 梁佳 梁仕武 【关键词】 心身疾病;中医学;现代医学
心身医学是从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一门科学。是运用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理论,研究人们的心理因素与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及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探求人的性格特征、体质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而所谓心身疾病,是一组躯体疾病,其发病、发展、转归和防治都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1]。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身疾病及心身医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先前的中医学理论中虽然没有“心理学”、“心身疾病”的名词,然而其心身医学思想却是极为丰富的。现存的两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对心身疾病的社会心理致病因素、发病机制的认识、诊断和防治就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而现代心身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但其发展的速度较快。本文对中医学的心身疾病观和现代医学的心身疾病观分别作一阐述。
1 中医学的心身疾病观
1.1 中医学心身疾病观的起源
中医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心身医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就有“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喜伤心”、“忧伤肺”等情志内伤学说。并提倡“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心病须要心药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等。其内容涵盖了中医心身思想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护理及养生等诸多方面。可见,两千多年前已有中医学心身疾病观。
1.2中医心身医学的理论基础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心身医学的思想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和丰富。一般认为中医心身医学的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神合一论”:形神合一是中医心身医学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心理与生理、精神与躯体关系的最、最完整、最精辟的学说[2],是中医学整体观的重要体现。(2)“天人合一论”:认为人无时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人与环境相适应则能保持健康,如环境呈恶劣或紧张状态,往往通过人体精神影响脏腑气机而导致心身疾病。(3)“五脏情志论”:认为情志活动产生是人体各脏腑功能活动的一种表现。《素问·天元纪大论》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反之长期持续的忧愁思虑、或暴喜大怒、则内伤脏腑。《灵枢·寿夭刚柔》也有“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之说法。(4)“中医体质学说”:指脏腑阴阳、气血、津液的盈亏状态。是在先天禀赋和后天生长发育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性特征。与心身疾病的易患性有密切关系,同时与气质有关。(5)“中医气质学说”:中医学的气质指脏腑的神气(神、魂、魄、意、志等),表明心理状态,并从七情五志上表现出来,与心身疾病的形成关系甚大,并与体质有关。(6)“三因论”:包括内因(七情)、外因(六淫)、及不内外因(饮食劳逸等),对于心身疾病的形成有着不同的影响。七情直接内伤脏腑,但六淫与饮食劳逸在心身疾病的形成中也起一定的促发作用。(7)“中医心身并治理论”:心身疾病属心理生理两方面的疾患,中医历来主张心身(形神)并治。《素问·宝命全形论》有:“一曰治神、二曰知养生、三曰知毒药为真”。《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有:“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之说。历代医家积累了不少心身并治的方法,其中中医心理疗法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1.3 中医心身病因病机观
中医认为心身疾病的原因主要为情志所伤。若是七情太过或不及都会伤及相应脏腑而出现躯体疾病,反之,脏腑病变也可引起相应的情志异常。情志活动的异常可使机体气机发生紊乱:“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此外,体质因素、不良人格、社会因素及其它如饮食、劳倦失常和体内代谢产物均可致心身疾病的发生。其病机为气机紊乱、脏腑失调、伤精耗血、聚痰成瘀、神志失常,其中气机紊乱是中医心身疾病的核心病机。
1.4 中医心身诊断观
情志异常是诊断心身疾病的关键,如哭笑无常、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烦躁易怒、忧思不悦、悲伤哭泣、恐惧不宁、焦虑不安、神志呆滞等。诊断方法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1.5 中医心身治疗观
调谐阴阳、调节气血、心身同治、疏导情志、三因相宜为治疗原则。治疗方法除辨证施药,针灸、火罐等外,还有针对心身疾病的独特的治疗方法:如:情志疗法,包括以情胜情法、劝说开导法、移情易性法、暗示解惑法、宁心静志法、音乐疗法、导引吐纳法、行为疗法、情境疗法、激情疗法等。
2 现代医学的心身疾病观
2.1 现代心身医学概念的产生
1922年Deutsch P首先提出了“心身医学”一词。1943年HallidayJ L提出了“心身疾病”,1950年Alexander F则对心身疾病给予了特别的关注[3]。西方医学最早对心身关系的认识是与西方哲学中灵魂与肉体的本质及相互关系的认识分不开的,而文艺复兴运动及自然科学、生理学及生物学、化学及边缘学科的发展促进了西方医学对心身关系的认识。
2.2 现代心身疾病的基础理论
现代心身疾病概念的形成与心理、躯体、社会文化,以及神经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等密切相关。它是经过各种不同学术观点的撞击,再加上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而形成的。其基础理论为:心理应激理论,皮层内脏相关理论,情感、学习与社会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分子生物学理论等。其中,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身疾病体系建立的支柱。
2.3 现代心身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现代心身医学认为心身疾病是一种多因多果的疾病方式,即一种疾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一种病因又可导致不同疾病的产生。1954年Engel提出了多因素发病的理论模式,包括:(1)生物学因素:是心身疾病发病的生理基础,主要有微生物感染、理化和药物损伤、遗传、老化、营养代谢、先天发育、免疫、性别、年龄、血型、体型等等;(2)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高胆固醇、高糖、高盐饮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嗜烟、酗酒、赌博、吸毒等不良行为以及运动不足、起居无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3)心理应激和情绪因素;(4)认知因素、个性特征、社会人际因素等。各种病因通过心理和生理中介机制起作用。心理中介机制主要有心理应激理论、情绪学说、性格缺陷理论等。生理中介机制主要是中枢神经递质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神经免疫系统等方面。
2.4 现代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现代心身疾病诊断往往采用晤谈、植物神经机能检查、心理测试等方法。常采用行为疗法、生物反馈疗法、认知疗法、森田疗法、抗焦虑、抗抑郁、安眠镇静、植物神经调整等治疗[4]。
3 总结和展望
3.1 总结
中医心身疾病观和现代心身医学疾病观虽然发展史、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医学理论来源不同,但两者都认为多因素引起心身疾病的发生,其病因包括生理(体质)即生物因素、人格特征、行为方式、社会因素等;其发病的机制通过“心”(心理)和“身”(生理)两方面相互作用而致病,即不良心理导致躯体疾病的产生或加重,而躯体疾病则导致心理或精神负担;在诊断上均采用心身同诊;在治疗上提出心身同治,即采用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两者的疾病观与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高度吻合。
3.2 展望
现代社会中,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现代社会病和慢性病,这类疾病的发生与人们的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心身医学之所以能获得迅速发展的强大的社会驱动力。但目前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心身疾病的研究还处于各自为政阶段,彼此沟通不够[5]。故心身疾病临床疗效尚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加强交流与相互为用,有利于心身医学的发展。
现代医学论文:用现代医学模式探西藏传统医学的身心医学与心理学
摘要:本文从西藏传统医学模式的转变入手,用现代医学模式就西藏传统医学的身心医学与心理学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在现代医学模式下社会心理因素对诊治疾病的重要作用,认为西藏传统医学的身心医学应用于现代体育领域、运动医学、保健学与心理学的综合研究与实践,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提出应加强对西藏传统医学身心医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提高人们对疾病、人体体质和身心与心理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化,对健康的理解已不局限于简单的身体健康,而是身、心的健康与协调发展。在古代,西藏的藏医学家已对身、心关系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和论述,比较和有代表性的是云丹贡布在《四部医典》中的身心医学的观点:认为人的心理有“贪、慎(愤)、痴、悲、忧虑寡言、惊恐、心情不快”,或是“隆、赤巴、培根三因素失调”,是人对外在环境各种刺激所引起的反应,属于生理现象,通常不会引起疾病,但若过于强烈或持久,或过于敏感,就会影响人体健康,导致疾病,两者合一即为“身心”。也说明身、心是“体”和“用”的关系,即身为心“体”,心为身“用”。西藏传统医学的隆、赤巴、培根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说明,身、心是矛盾的统一体,互为条件、相互作用。而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身、心是人至为重要的两个要素,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机制,同时又受社会与环境的影响。这一观点与现代医学模式有其相同性,即:正转向生物——心理——社会适应医学模式。西藏传统医学的身心医学涉及的体育内容则突出“以心为本,以身为标,在心的统摄下,通过身体的整体锻炼,达到身心并完。”因此,认真研究西藏传统医学的身心医学,并应用于现代体育领域,运动医学,保健学与心理学,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藏传统医学模式的转变
西藏医学尚未形成体系前,传统的观点认为,人的健康与疾病是“因果轮回,修行报应”,疗法上大多是“本医”疗法,或图腾崇拜的巫术活动。按照这种观点,医生无需了解病人和病人的心理,人有病有难也只能祈望神灵保佑。也不存在人的健康和疾病的产生与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精神心理因素等影响的认识。西藏医学形成体系后极为重视从“身”与“心”方面调整患者的起居和精神治疗,认为人七情(“贪、嗔(嫉、愤)、痴、悲、忧虑寡言、惊恐、心情不快”)内伤致病,患病或早衰的原因,“可因五官的过度活动,精神疾病,不好的陋习”有关,辩证阐述了情绪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西藏传统医学还认为,人体乃是一个最完整的人的心理、生理和生命的动力特征,又与宇宙过程密切相关。要人们用固有的方式对待外部世界的变化,如自然气候和社会心理环境,生活起居及饮食方式等,并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显然,西藏传统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学模式这种观点,把人的躯体与精神,社会环境看成是一个整体。这种观点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原理,为西藏传统医学的发展和维护人民的身心健康做出了贡献。
西藏传统医学模式被称为“大宇宙”医学模式或身心二元论,以整体的观念来对待人体,如西藏传统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把具有解剖生理的、心理的智力功能的各个部分,作为人体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来探讨。首先,人体与宇宙、自然是相互联系的,要把人体视作宇宙实体的一个小天地,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体如同一棵树,大宇宙时刻养育着它。人要依赖自然界的阳光、空气、水和各种食物来生存,也受到自然界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人不可能脱离自然而独立生存,与自然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所以,在一个人体与自然万物相应的世界里,外部环境对人的生理与精神都有影响,提出要注重辨证施治。其次,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核心,以经络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以脏腑为核心在人体管道系统中循行着气与血,全身无处不到。人体是由五脏六腑、经脉、肌肉、骨骼等有机地联系的,脏腑之间相互依赖,以维护内环境的统一和稳定,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以隆——赤巴——培根三因素为基础,人体由三大因素所支配,三大因素如果互相配合协调,则人体正常而健康。因为三大因素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三大因素用现代观点来说,实质上反映了生物医学模式心身二元论的特点。再次,西藏传统医学认为人的很多疾病不仅有躯体上的,而且有情绪方面和精神上的。因此,藏医认为,陷入身心痛苦的,用药和镇静剂治疗并不能根除。也就是说,不仅要注意到疾病的症状,还要考虑到精神等因素。藏医医典认为,所有生理紊乱和人体疾病都与精神有关(尤其是贪欲、痴心和愤怒)。精神的变异导致人体三大因素的失衡。所以,西藏传统医学在治疗过程中十分强调心理治疗,如催眠术,身心调节,行为、饮食注意事项和生命动力的刺激等等。从这几个方面来说,西藏传统医学的生物医学模式有其独特的原理和方法,体现了精神、物质和身心医学的重要理论,对维护人的身心健康有其积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西藏传统医学的医学模式还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始自阴阳合一,在人的生命活动中,阴阳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没有阴就没有阳。藏医理论的经典学说是“龙”、“赤巴”、“培根”,从阴阳观来说,“龙”、“赤巴”、“培根”虽有不同功能,但并非彼此孤立,而是协调、统一地进行活动,三因失调则疾病生。三者总是保持着动态的相对平衡,使机体处于一种相对的静止状态,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以及机体与外环境的相对协调统一,从而保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西藏传统医学的心身医学还认为人体由五脏六腑、经脉、肌肉、骨骼的不同功能完成其生命的活动,在万物相应的世界里,一个非物质的基质能够使身体和精神相互作用,治疗的战略首先是恢复被破坏的平衡,主动性的正常化和人体引起疾病某一要素的“量”,“量”变可引起“质”变。在“身”与“心”的调节中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认为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人的机体的生理、病理、生长发育、衰老都与自然界的变化休戚相关。但人不能甸匐于大自然威力之下而无作为。人要生存下去,少患疾病,就要通过积极主动的自我调理,认识四季变化规律可能给人体造成的影响,按季节调整自己的活动,尤其是要调整好“身”与“心”的关系,与自然界形成和谐的统一。以科学的观点,正确认识自然、社会、身心与人体自身。
笔者认为,西藏传统医学中的生物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生物医学模式相比更有其独到之处。就其现代医学而言,随着技术科学的发展和技术手段的进步,医学的重点转向于集中研究生物学的改变,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具有心身二元论的特点,尽管在认识疾病、治疗疾病、预防疾病等方面非常成功,为现代医学奠定了基础。但是,生物医学模式所形成的医学框架中,并没有给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以相应的位置,偏离了医学对象“人”的完整性,阻碍了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这是现代生物医学模式所存在的弊端。西藏传统医学则十分重视“人”的完整性,强调以人为本,“身”“心”统一,以及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如《四部医典》在疾病的病因、症状归类中认为:人的情绪变化有“贪、嗔(嫉、愤)、痴、悲、忧虑寡言、惊恐、心情不快”等,情志是人对外在环境各种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是影响人体健康、生病的根源,“忧心生悲使得容颜衰,惊恐懦弱不乐衰光焕。”西藏传统医学还认为,在人体这个天地里,人的心态如何,对于人体整个系统的损益兴衰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古代藏医学家特别强调养心、养神、养性、养德,注重调摄情志,陶冶情操,重视心理的社会因素。
所以,我们应从西藏传统医学生物医学模式具有的身心二元论角度,借鉴西藏传统医学中科学合理的成分,积极探讨现代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向。在现代,医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科学的两门主要学科,医学模式的转变使这两个学科的关系更加紧密。过去,医生总喜欢谈论人的“器官疾病”;现在,医生研究可能导致心身障碍的“冲突和事件”。在社会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日趋增多,使人们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二、西藏传统医学的身心医学与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与心理学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人体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的科学。在发达国家的医学院校中,已经普遍开设了行为科学与心理学的课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卫生部规定医学心理学作为医学教育的内容,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已逐步深入、广泛。对此,西藏传统医学在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我们要充分利用西藏传统医学的身心医学理论,建构西藏传统医学新的体系。从哲学与逻辑的基础上看,西藏传统医学注重身心的统一和整体的理念,对藏医心理学和传统医学向高层次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西藏传统医学的贡献
西藏传统医学是一个“形神相印”的身心统一的整体医学体系,早在一千多年前藏医学就十分重视“身”与“心”的关系。在这方面藏医学经典著作《四部医典》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尤其是“形神合一”的身心统一学说,认为人的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如《四部医典》指出:“常显憔悴不安心烦躁”,“伤于寒凉胃疲加哭泣,悲哀又使忧心语叨叨”。即是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势必造成人体七情内伤致病,或早衰,或精神耗散而早逝。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情绪、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均强烈地作用于免疫系统。西藏传统医学辩证地阐明了情绪变化对内脏器官功能的负面效应,与现代行为科学、医学心理学的理论有许多相通之处。《四部医典》的身心统一学说对人们认识自我,认识“身”与“心”的关系,保障人类健康做出了贡献,丰富了祖国医学内容。
2、西藏传统医学身心医学与心理学要达到的目的
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工薪阶层们,每天劳碌奔波,为衣食住行操劳,精力尚且不及,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身心疾病。研究结果也表明,经济愈发达,现代传媒的发展,与之俱来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社会竞争激烈等副作用就愈大,由此引发的身心疾病也就愈多。鉴于此,要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我们要积极利用西藏传统医学的身心医学中的合理成分,向全社会普及日常保健常识,引导大众选择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并有意识地加强自身心性品性的修养,从而达到心理健全、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如何提高生命质量,延长生命和延缓衰老已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这就对身心医学与心理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身心医学方面的老年学、老年医学和抗衰老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西藏古代医学文献中也有极为丰富的关于延长寿命的内容,有“寿老”、“寿亲”、“延命”、“延寿”等说法,如《四部医典》中就有“恒知养生孺童等仙班,论说长寿之道救病灾”。养生与延缓衰老目的是一致的,但养生首先要使生命健康得以延长,因而具有更丰富、更积极的意义。显然,疾病是健康的反面,是对生命的威胁,人类投入了极大的努力研究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从保养生命的要求来看,治疗疾病只是做到了一部分,而如何使身心健康,防止疾病的发生及如何尽快恢复健康才是治疗之外更为广泛的内容。这对那些可以预防但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尤其重要。尤其是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口增加,随之而来的是环境污染,心血管病、肿瘤等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趋严重,养生保健成为人们的重要课题。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养生预防学开始以保护环境和减少心血管病为主要目标。1983年,美国出版了一本畅销书,《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新的自助术中,养生预防显然要比治疗更明智,更便宜。养生保健越来越受重视……一项欣欣向荣的事业。”该书作者还认为,从机构帮助(医疗单位的帮助)转变到自助(对自己的健康负责),重视强调人的因素有以下三个大趋势:一是养成新习惯,这使对自己健康负责的新观念成为现实;二是出现自我照料,这说明在某些方面我们能自力更生,而不是非要专业人员的帮助不可;三是保持健康、服预防药和整体疗法等新方法压倒患了病才吃药、开刀和治标不治本的旧方法。1986年5月,原中国卫生部长崔月犁在日内瓦第39届世界卫生大会的发言亦指出今后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人民自我保健能力”。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人们的生存质量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国人的自我保健意识,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调动每个人,每个家庭都自觉参与自我保健,提高对心理学与身心医学的认识。从这个意义来说,在西藏高原的大众健身体育中应大力挖掘西藏传统医学身心医学中的科学内涵和方法,古为今用,注重“身心”健身的作用,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从而造福于西藏人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藏传统医学的身心医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西藏传统医学的身心医学要求人们以提高自我保健为目的,因为自我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主要目标。所以,要保持健康、延年益寿,日常生活起居要以养形保寿为目的。日常生活中,除了按天气寒热增添衣着,趋暖避寒等一般性常识外,还要注意及时调理起居饮食,并与季节相适应,提倡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西藏传统医学的身心医学涉及许多方面,如饮食、六时起居、劳逸、养形、动静、运动、气、情绪等等,包括了全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体育运动等内容,其中的六时起居、养形、动静、运动、气等属于人体的自我运动和锻炼方面的活动。
现代医学论文:人文教育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是教育的重要本质,其在整个教育环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推进人性化医疗的构建[1],人文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受教育者不断提升人性境界、塑造理想的人格。而人文教育对于医学教育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医学研究的目的是治病救人,在医学行为的过程中,始终需要不断地与不同层次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因此,在高等医学院校扎实推进人文教育是培养好品质医生的先决条件[2]。
1医学人文教育在临床医学教育模式中的现状
1.1国外医学院校基本课程的设置
自上世纪6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关注医学人文教育,尤其是自1972年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后,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西方医学改革的重点。美国的医学院校在其课程改革中强调,要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至整个医学生培养教育的过程当中;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1978年已建议把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和医学法学等学科列入医学院必修课计划[3]。1982年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CME)在“医学教育未来方向”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1984年美国医学院协会(AAMC)在《为21世纪培养医生》的报告中指出:“缺乏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医生,在医学生涯中往往会丧失智力挑战的能力和应答这种挑战的能力”[4-5]。1999年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制订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低基本要求”。该要求强调“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保障其毕业生具备“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西方发达国家医学院校在医学课程的设置上强调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其中哲学政治、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美国、德国达20~25%,英国、法国、日本约为10%~15%[6-7]。
1.2国内医学院校基本课程的设置
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起步和发展均晚于西方发达国家,部分医学院校根据自身情况设置的课程主要集中在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行为医学及卫生法规等。相比之下,国内的医学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偏少,授课方式比较简单,在教师和学生中的受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有研究表明在国内开设人文教育的医学院校中,此类课程的较高比例不到10%[8]。由此看来,在国内的医学院校中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相对匮乏。
2人文教育的缺失对医学教育造成的影响
2.1直接影响行医者自身素养
教育是“教”和“育”的结合。学校教育是作为文化传承、传播先进技术与思想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传授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进行个人素质的培养和塑造。人文教育的缺失和忽视,导致大学校园里出现多起与高等教育似乎极不相符的“人格缺失”导致的恶性案件。1995年及1997年,清华大学及北京大学先后发生两起学生铊盐中毒事件;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某在读研究生,遭室友在饮水机中投毒,经抢救无效死亡……这些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学生,享受着一般人享受不到的教育资源,却在追逐成功的道路上,选择了背离道德的方式,做出了令所有人都瞠目结舌、扼腕惋惜的事情!在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尤其是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阶段,人文教育更应该始终陪伴左右。倘若一个“专业”的外表下,隐藏了一颗不仁义的“心”,那将是彻底失败的教育!因此,对于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医学生的教育,人文教育与专业知识同等重要,如果长期被忽视,势必会影响对医学生个人素质的培育,医学院校培养的“医者”就不一定具有“仁心”了。
2.2间接影响医患关系
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近年持续关注中国的医患纠纷,在所发表的文章《中国医生:威胁下的生存》称“中国医生经常成为令人惊悚的暴力受害者”,“医院已经成为战场,因此,在中国当医生便是从事一种危险的职业”。这些令人揪心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中国医生的处境。近年来,媒体报道的伤医、杀医事件不断增加。仅在2013年10月的1个月时间里,媒体公开报道并引起广泛关注的伤医事件就多达6起,其中最严重的是2013年10月25日,浙江温岭市及时人民医院3名医生被一名男子捅伤,其中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王云杰死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医患关系如此紧张?有人将这种现象归因为医疗体制问题,医疗资源短缺造成“看病难”,医疗体制市场化取向造成“看病贵”。“看病难”、“看病贵”引起的愤怒自然会直接发泄到与患者直接接触的医务工作者身上;也有些人认为是社会原因造成的总体信任度下降,导致社会冲突增加,同时加剧了医患间的极度不信任,使医疗行业更易成为一个矛盾爆发点。但笔者认为作为医务人员,更应该从自身寻找原因。现实中有的医生几句话就打发患者,容易导致误会,引起不必要的矛盾。20世纪以来,由于大量高科技成果被引入临床,医生们过分依赖各类仪器设备、各种生化检查,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常规的“望闻问切听”渐渐被涵盖越来越广泛、技术越来越发达的各种检查所取代,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交流逐渐减少。患者的痛苦被转化成为检验单上无生命的数值或各类影像图片,作为一个整体的患者被逐渐消解了,医生只关心疾病,不关心人,忽视了患者的患病体验,忽视了对患者及家属人格的最基本尊重,而这种忽视,恰恰是造成如今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因素。医学要进步,不能单纯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更需要有人文精神的滋养。患者是在病床上体验疾病,医生则是在病床边观察疾病,而“躺在床上”和“站在床旁”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在医生的眼里,不能只见疾病,不见患者的痛苦;不能只有医疗技术上的救助,而没有对心灵的抚慰。医生在患者身上,不仅要投入时间和技能,更需要投入情感,应该尝试换位思考。如果医生对患者没有关爱,再先进的技术也会贬值。医生技术行为的发展与人文精神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现代医学更加倡导医生将患病的对象看作一个整体,是一个心身紧密相连,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整体。对待患者的认知应该是整体的认识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医生从“以病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从整体层面更好地认识和治疗疾病。医生尝试从心理、生理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去关爱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其“疗效”甚至优于一剂良药。将人文精神注入医疗行为之中,强调“以人为本”,医生不仅只是对疾病的治疗,而且更需要对患者的关怀和照料。古希腊的哲学家、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较高尚的”,在我国古代,医生也被誉为“仁爱之士”,可以看出对医生的培养强调的是对医疗技术的热爱与对患者的关爱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在解决患者痛苦的同时,更注重对患者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医生通过对患者的同情、关心、安慰等,给予患者情感上的关照。一个好医生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医疗技能,更需要具备完善的人文精神,这是医生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医生,应当恪守“医者仁术”的基本原则,自觉养成人文关怀的习惯,在诊疗过程中,时刻注意尊重患者的人格,使用得体的语言,注重医生和患者之间的顺畅沟通与交流,关心患者的疾苦,不仅要始终关注疾病,更要正视在痛苦中呻吟的患者,并适时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唯有如此,医患关系才可能逐渐回归和谐。
3如何提升医学人文教育在现代医学教育模式中的影响力
3.1更新教育者的理念
2008年,教育部、原卫生部联合召开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方向,并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建立全科医师制度是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和加快高质量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9]。全科医学整合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及人文社会学科[10]。除此之外,强调以人为本,如何加强医学文化和医德医风教育,也成为培养人民满意的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保障[11-12]。与医学文化同步而生的医德医风,更是我国从业医务人员的道德准则。医学教育包括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通俗地说就是指学校的基础医学教育和医院的临床实践教育两大部分。医学教育工作者除了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教师以外,大部分是临床的医务人员。更新和加强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尤其是要更新临床医务人员的教育理念。长期繁重的临床工作,使一些医务工作者只注重“疗效”,过多地关注疾病,而忽略了过程及患病主体。直接面对患者的医学人文教育才是最直接、最实用的,可以让医学生从中领会到医学人文的内涵[13-14]。因此,不能忽略这部分教育工作者的作用。例如,从事检验专业人员、也经常与患者有直接的接触,在工作中尝试换位思考,从患者角度出发,探求如何提高检验质量、如何优化检验流程、缩短检验时间、如何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到自己的检验结果。时刻牢记“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的服务宗旨,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渗透,强化人文关怀理念,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3.2课程设置要灵活生动
医学人文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避免空泛,需结合实际,采集真实案例,在课堂教育上,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角色演绎,换位思考体会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15-16]。实际上,当今多数医学教育工作者都比较注重医学人文教育,但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只是把“人文关怀”理解为简单的关怀式语言,用机械性的语言对待患者,与“患者”没有眼神的交流,甚至都不去“看”,“关怀”似乎是有了,但不是发自内心的,只是为了“关怀”而去关怀,不能让患者体会到真正的关怀和应有的尊重,这不能算是真正的“人文关怀”。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探讨新的模式。医学人文教育的理念可以渗透到所有的专业课当中,专业课的授课教师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可以借助具体病例进行个案讲解,让学生们模拟患者和医生,在具体的事例中提高对人文教育内涵的理解。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学生动具体,也可以形成一种循序渐进式的人文教育模式,使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医学人文教育,不断加强和深化医学生甚至授课者本身的人文素养。
3.3从业后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一部分,从学校延伸到医院,从医学生延伸到医务工作者,真正演绎和诠释了什么叫“活到老,学到老”。但当前的各级继续教育中,上至国际级、下至市级,大家关注的焦点无外乎是各专业、各学科发展的前沿,但都忽略了对于医学文化和人文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提升和重视。而就业后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才是真正实践的全新开始,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关乎医者是否有“仁心”,患者是否能够得到应有的人文关怀。因此,从业后的继续教育中医学人文和医德医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往往也是被忽略的。要重视和提高对从业后医务工作者的医学人文教育,让医生真正体会到用于描述“指标”、“体征”等冷冰冰的数字背后的患者“痛苦”,才能真正成为有“仁心”的医者。
作者:马晓露 许朝晖 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及时医院检验科
现代医学论文:现代医学发展的教学特色
1在实验诊断的实际教学中融入床边化验内容
床边化验可以理解为实体操作,即有效的利用教学检测设备和试剂对来医院、社区等地就诊的患者进行一般的实验诊断。床边化验的操作性强且经济性强。在国际的首次实验诊断学术的交流会上,多方有关人士将此床边化验列入为未来诊断教学的发展趋势。
2实验诊断课的教学方法改革
2.1锻炼学生培养质量意识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的进行选择检验项目、样本取样、实际操作等,让学生在整个学习中,锻炼自我的分析能力、质量的掌控能力。
2.2增强学生服务意识
在教学中,适当穿插身份转变,使学生提前获知临床资料以及化验的结果,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型,锻炼其通过临床资料和检验报告来判断患者的需求,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
2.3改革考核制度,多方面进行考核
考试是评定学生一阶段的学习成果,也是对教学质量的一侧侧面反映。同时更是起到督促学生的方法之一。传统的考核制度即为理论知识的考核,试题的选定均为书本的文字内容,只需要硬性记忆即可考出好成绩,这类考核制度并不能真实的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对考核制度进行了改革,增加了实验的考核项目,这不但可以真实反应学生应时理论知识的能力,并且可以在具体操作中发现真实欠缺的问题所在,培养了学生分析、动手能力。
3改革效果
经过以上的改革尝试,初步制定了与现代医学发展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和考核制度,获得了显著的效果。一方面学生在新形式的教学模式下,表现出格外高涨的学习热潮,学生逐渐形成了主动进行病例的分组讨论以及实验操作等课后学习习惯;通过对学生的考核成果分析发现,由于新增了考核项目,发现学生在理论内容上的掌握与实际操作中出现脱轨,这给进一步教学提供了参考;通过整理的改革和创新,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知识水平得到了的提高。
作者:姜海艳 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
现代医学论文:探析现代医学物理教学创新
【摘要】目的:探讨医学物理教学改革,提高医学物理教学水平。方法:分析当前医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结论:改进了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医用物理学; 教学改革
一、引言
医学是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生命科学,而生命现象是物质的一种高级运动形式。现代物理学是医学发展的基础,一方面,物理学是揭示和阐述生命现象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物理学所提供的技术和方法也不断地应用于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反过来,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发展,又不断地向物理学提供新的研究课题。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回顾现代医学的发展历史,它几乎是与物理学同步发展的。
医学物理是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讲授医学物理的目的,一是让医学生掌握系统的物理理论知识,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物理基础,二是让医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目前的医学物理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本研究归纳了当前医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二、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医学物理的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值得一提的是,在四川大学胡新珉教授、北京大学喀蔚波教授和第四军医大学杨继庆教授等前辈的努力下,医学物理教材得以不断完善,相应的辅导教材也层出不穷。但是,一门课程的发展和教学改革,靠几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仍应面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思想上不重视
对医学物理的不重视是教学中的较大障碍。大家都明白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及其运动,但很少有人把生命体和新陈代谢理解为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很多医学生不明白学习医学物理的实际意义,没有把医学物理当成是一门专业必修课,表现为学生学习兴趣严重不足,其学习的动力仅是为了通过考试。而有些高校的决策者对医学物理的认识也存在偏差,表现为一些高校把医学物理设置成选修课,有的医学专业甚至不开设医学物理,或者减少课程的教学时数。在这种思想环境下,许多担任该课程的教师,只能以一种应付的心态进行教学,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2.2内容上不统一
医学生学习物理的目的一是为了掌握物理理论,二是为了培养物理思维,因此,医学物理的教学内容也应围绕这两个目标进行。但现在各大高校都有一套自己的教学大纲,教学时数不同,内容上不统一。有的学校侧重于物理理论的教学,为医学生开设的课程是《大学物理》;有的学校仅讲授有限的几章内容,把医学物理中与医学联系较少的章节从教学中删除。各高校所开设的实验内容也不统一。
2.3学科发展落后
我国医学物理学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或其他发展中国家。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医学物理不只是一门课程,而是一个完善的学科,如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物理研究生学科和威斯康星大学包括本科生在内的医学物理系等已有数十年的历史。而国内现在许多医院的放射科、放疗科已经引进或购置了大量的的高端设备,我们培养的医学生要进入这些科室工作,仅靠医学物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有资料表明,中国对医学物理学人才的需求是几十万人。
三、教学改革思路
我国的医学物理学学科目前还没有建立,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医学院校的医学物理教育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当前国内医学的飞速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对医学物理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
3.1明确教学目的
教师要明确医学物理的教学目的,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中去。以我校为例,原来医学物理的教学安排在大学及时学期,学生没有学过高等数学,普遍反映物理听不懂,学习困难大。针对这种现状,笔者在教学中安排两个学时向学生讲授微积分,尽可能使学生能够运用微积分的方法去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理论的同时,也掌握物理学的思维方法,从而达到教学的两个目的。
3.2规范教学内容
目前各个医学院校的教学内容差异较大,这不利于学科的发展,也为各个高校之间的合作教学造成了障碍。物理学中的各个部分都与医学紧密联系,如分子动理论与呼吸系统、热力学与消化系统、流体力学与血液循环系统等等。因此在教学中不应对教学内容进行章节性地删减。
我校五年制临床本科教学采用的是四川大学胡新珉教授主编的医学物理学第6版,安排68学时。为达到教学目的,我们安排51学时完成前17章的理论教学,后3章安排学生自学或通过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实验安排17学时,由原来的每实验3学时减为2学时,以保障理论教学的课时数。实践证明,学生在2学时内能够完成实验。
3.3提高医学修养
医学物理是用物理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医学中的问题,教学对象是医学生,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两者的联系。但目前承担医学物理教学的老师大多毕业于物理系,没有医学基础,从而影响了学科的发展和教学质量。为让学生掌握物理理论的医学应用,医学物理的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系统地学习医学基础知识,找出物理知识和医学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把它充实到教学当中;物理学的发展推动医学的发展,现代医学已经从宏观形态的研究进入微观机制的研究,从细胞水平的研究上升到分子水平的研究,并日益将其理论建立在的物理学基础之上。因此,医学物理教师还应随时了解当前医学研究的新进展,并把这部分内容也充实进课堂。当前,很多医学物理教师已经认识到这方面的重要性。
3.4激发学生兴趣
医学生对物理学缺乏兴趣是一种普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没有高等数学基础,上课听不懂,我们把安排在及时学期的医学物理课调整到第3学期,在学生学完高等数学、人体解剖学等课程后再进行讲授;学生觉得学习时间少,教学内容多,我们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和开设网络课堂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学生觉得学习物理学没有实际意义,我们通过强调物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课堂上的例子也尽可能采用医学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医学问题;有的教师则通过安排学生去医院相关科室参观学习,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或者在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5医学物理师培养
我国各级医院大量进口品质医疗设备,每年要花费大量的外汇,我国自己开发的医疗设备,虽然价格便宜,但档次低,口碑较差,很多医院仍然昂贵的国外设备。
为了培养能够从事高端医疗设备开发和操作的人才,教师首先应重视医学物理学科的建设,提高科研能力,把科研中产生的新思想灌输给医学生,从医学生中培养医学物理师。目前,北京大学在核技术及应用学科内已开设了医学物理方向,2001年成立了医学物理和工程重点实验室。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物理学和医学的发展,两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医学物理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增加,教学中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和新的情况,教师只有努力学习新知,发现问题,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
现代医学论文:现代医学人才培养论文
一、研究方法
1.借着临床教学的机会,在科主任的指导下,联合科内参与教学的老师一起,制定了一份问卷,共20项问题,分5个部分。及时部分关于现代医学和现代社会的认知程度。如对于我国医疗水平现状的评价,如何在医疗行为中尽可能发挥较大限度的能力,如何规避医疗风险等。第二部分关于医德医风。如对于红包的态度,救死扶伤精神如何体现,是否乐于救助弱势人群,如何看待现代医患关系等。第三部分关于教育阶段的观点和需求。如对PBL教学、启发式教育的看法,是否更愿意接受教育改革,如何理论联系实践来发挥主观能动性等。第四部分是关于今后的发展方向。如是否认定了将来成为医生,有无其他相关职业的愿望,是否涉猎其他相关的专业知识等。第五部分是让学生主动的表示他们对于心目中理想老师,理想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归纳样本课、精品课的精华所在。观察指标将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理论考试成绩与实习阶段能力考核成绩进行分别的比较分析,从而评价教学方法不同对学生能力的影响。评价方法在全部课程结束后,进行理论考试:按照分数段进行分等,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进行比对分析。分为85+,70~84良好,60~69及格,60-不及格4等。
2.临床实习阶段:在一名带教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大纲要求的所有实习科目的教学实习。让学生亲自动手,接触患者,做些常规的检查和操作。选取3个项目进行考核:病史采集;典型COPD或哮喘患者的治疗计划与原则,包括常用药物的选择,病例分析题,给出一个典型病例,运用所学内容完成诊断,鉴别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并发症的识别和处理等等。试验组和对照组题目相同,考核采用闭卷方式,严格禁止交流与抄袭,有标准答案,3位批卷人进行,回避了中间的人为误差。问卷结果从学生问卷的结果来看,共同的体现了对教学新方法、新模式的认同和需求,学生能从现实出发来看待现代医学和社会。身为医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医学生和未来医生的素养和条件。具有救死扶伤、助人为乐的精神,具有医德医风的基本修养。能用改革的观点看社会,看未来。虽然大多数学生认定了医生这一行业,不过也不乏有些同学眼光放得更长远,选择了相关职业,如律师,医疗器械研发,药物研发等其他具有远大前途的行业作为目标,都是值得赞同的。但由于尚未走出校园,未真正接触社会,对社会美好方面看得过多,而忽略了其中的坎坷和困难,有时候的想法不免有点理想化。这也正需要加强现代医学教育,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以符合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二、讨论
1.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医疗模式的改变及医学知识的日新月异,培养同时具备良好医学功底,高尚医德修养,主观积极求索能力,灵活的逻辑能力的医学生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因此改革教学方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变古老的教学方向成了医学工作者和教师们不断需要加强的任务。现代医学需要具有现代医学观点和认识的医学生。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临床教学中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对此模式都需要一个认识,理解和适应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需积累丰富的临床知识,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每次授课必须精心设计,用心准备,谈吐幽默机智,从而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学生在听课前需利用课余时间搜索网络信息或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组讨论,带着问题来听课,学生主动承担学习的主要责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启发者,教与学互为平等,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发展高层次的临床思维能力,最终达到能够服务于社会的实用型医学人才,为将来整合教学模块进行试验性研究。以医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独立临床思维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为目标,才是现代高校医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固有模式,而转变为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利用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于教材、参考书和网络,增强学习的兴趣、动手动脑的愿望、加深对解决问题的渴望,而达到加强学习效果的目的。教师在临床教学中根据学生在实际病例的讨论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点拨和启发,最终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完成教学任务。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一个完整的机体,而不是片面、独立的一种疾病。所以教会学生如何去主动思考,如何去独立解决问题才是医学教育的关键所在。
2.本研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查阅相关资料,搜索相关信息,发掘学生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及独立的临床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以达到真正成为服务于社会的医学应用型人才。让学生有“我想学”、“我要学”的学习态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增加医德培养。医疗行业是个特殊的行业,“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贴切的体现了医务工作者的责任重大。医务工作者不但要有高超的医疗技术,还要有高尚的医德。首先,作为老师要具备高尚的医德,在临床工作中能秉承着高尚的医德医风行医,然后才能自然流露地把医德教育灌输给学生。同时还要能够接受现实中的不利状况,如患者和家属的不理解,遇到意见分歧、矛盾如何处理,遇到医疗纠纷如何解决。介绍相关的法律常识给学生,法律与医务人员的一言一行密切相关,让医学生一开始就知法、懂法,了解医疗市场的风险。辩证的看待医患双方的关系。改进医学生单一的观念,为了医而学医。成为一名医生常常是报考医学院校的初衷,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对医生的需求日趋饱和的情况下,有没有更好的前途和目标可以考虑?肿瘤至今是医务界无法征服的疾病;还有许多许多疾病病因人类还无法明确;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药物无法解决的问题?面对是非不分或有卑劣目的的人,医生反而成了弱势群体的时候,律师和专家的出现给医生带来了希望;全球和国家疾病控制部门、医疗法律和法规的健全需要专业的人员来完成等等。术业有专攻,只要基础打好了,很多职业和美好的未来在等着医学生们。
作者:张越宋威蓉陈丽萍
现代医学论文:谈医学院现代医学教育人才的培育
1高等医学院校中现代教育技术人员有待提高的专业素养
我国高等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学专业创办于1983年,近期数据表明,全国有170余所高校设立本科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该专业具有双重定位,即:既可以看作教育学学科的分支学科,也可以看作技术学学科的分支学科。因此,开设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高校多以综合大学和各级师范类院校为主。根据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统计显示,全国有近40所高校招收教育技术学的硕士研究生。在这40所高校中,仅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和第四军医大两所作为高等医学院校招收现代教育技术学的硕士研究生,为军队培养现代医学教育技术专业高层次人才。而截止到2012年,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数目已达80所之多,迫切需要面向医学教育领域的现代教育技术复合型人才。
医学院校的教育技术的研究方向为基于医学教育和教学的传播技术、媒体资源和教学管理互动规律,所涉及的范围包括医学教育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及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在医学院校开设教育技术硕士点本身就是前沿性和交叉性的科研工作,要求导师除了具备传播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知识的职能之外,还要明确医学教育教学的特点和方法,具有较高的医学教育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目前,在医学院校教育技术专业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大都有着长年在医学领域工作、学习的经历,发表和出版了大量论文和专著,并在相应学术团体担任领导职务。凭借多年对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了解和认知,使其在医学教育技术与医用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开创性和示范性作用,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是难得的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进入高等医学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年轻专业技术人员,大多毕业于综合院校或各类师范院校。所学专业课程多以面向普及教育阶段(中小学阶段教育)为基础而设计,缺乏专业特色的训练问题,尚且无基本医学知识的储备,是综合能力的知识短板。因此,医学院校的教育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目标应该结合医学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把医学专业师资和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紧密地结合起来,完善教育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在具备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优势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基本医学知识和人文素养,以适应医学教育领域发展的需要。
2高等医学院校中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培养模式
2.1医学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指导思想
教育技术专业技术人员应该更加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和学习,利用教育技术实现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构建个人知识体系,以医用教育教学需求为导向,倡导教育技术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打造现代医学教育技术的品质人才。
2.2医学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培养目标
根据现代教育技术在医学教育应用的特点和需求,对高等医学院校在职教育技术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培养目标为:培养了解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熟悉医学教育模式及医学工程技术,具有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基础医学教学、临床医学教学及医学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2.3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方式和内容
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技术人员构成近年来呈现出年轻化及高学历的趋势,普遍具备较高的学习基础和技能训练。在医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提供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撑、教学媒体资源的研发、学科建设与教学信息管理等诸多方面具有显著专业优势。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技术人员亟待加强技术支撑领域的医学基础知识和符合高等教育模式的技能培训。根据教育技术人员的专业特点和教学一线教师的需求,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应由现代教育技术学科带头人与教学一线医学教育专家组共同参与制定,学习形式可采用专业选修旁听、网络在线学习、学术讲座交流和临床实践观摩等多种方式,以完成基本医学知识的拓展学习。除此之外,在一线教学部门确立教育技术服务项目时,一线教师与技术人员应有相互学习、相互渗透、共同成长的协作意识。医学教育课程中包含大量形态学、解剖模式图、影像资料、临床示范性操作等内容。这些内容需要通过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多媒体视觉形式加以表达。教育技术人员要充分了解与技术合作项目相对应的医用教学背景。听取一线教师的专业诉求,针对教学中需要技术支持的重点和难点,有目的的进行阶段性医学知识补充。以“边干边学”和“边学边用”学以致用的方式,在打造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医学专业素养,这不失为切实可行的重要方式之一。
3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医学教育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为适应医学教育的发展,需要一批具有较高医学素养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专业人员。作为高等医学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是为医学院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教育技术支持的核心部门,工作范围涉及医学、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各个方面,因此,做一个宽泛的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医学教育的需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要在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如何构建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培养体系,是培养医学教育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关键。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要树立完善知识结构的意识,逐步掌握医学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基本医学知识和技能,学会综合应用教育技术和医学基本知识去解决医学教育教学中面临的新问题和新课题。要着眼于医学教育技术的发展未来,培养医学教育技术领域的学科复合型人才,完成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由“辅助技术”型向“教育学术”型的角色转换。深入思考和研究医学院校中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培养体系,探求切实可行的培训方式和评价体系,提升医学教育技术的学术地位,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在医学教育领域的专业前沿价值,是医学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作者:黄禾陈鹏单位:首都医科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现代医学论文:辩论式教学法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运用
【提要】辩论是围绕某一主题而展开的相关知识、思维反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综合能力的比赛。其创造了一个积极的学习过程,即鼓励学习者敏锐地关注相反的观点,同时热情地捍卫自己的立场。在医学教育中,由于医学知识较为抽象和深奥,知识点繁多,学生单靠背诵和记忆往往出现知识点掌握不牢靠、口头交流表达能力较弱、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水平有限等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教学的有效性还有待提高。作者在教学工作中将辩论式教学法融入临床本科医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该文从定义及内涵、运用和意义等方面对这一新的教学方法进行阐述。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育,医学;辩论;综合能力
现代医学教育的目标和挑战是培养在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之上,具有较强临床执行能力的医学人才。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仅靠课堂传授-学生背诵记忆的教学方法成效不佳。一方面,学生面对众多知识点和单调的理论难以牢固记忆;另一方面,学生也无法拥有解决问题的实际体验。《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因此,现代医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医学生获得医学知识,更要引导其在以后现实的执业生涯中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和善于沟通、善于创造的人才。其中提高团队合作、解决专业化的问题和沟通能力的方法之一即学术辩论。本文将作者在医学教育中引入辩论式教学法的过程和意义总结如下。
1辩论式教学的定义和适用性
辩论赛的核心即“辩”字,比赛时根据对辩题的立场和看法分为对立的两方,双方的观点都不能主观地判断谁对谁错,辩手凭借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相关知识,凭借自己的反应能力和语言能力,争取的胜利[2]。赛后评委依据辩论赛的评分标准决定胜负。辩论式教学即是通过辩论赛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3]。其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
2辩论式教学的运用
2.1辩论前
组织医学知识的课堂辩论时,教师首先须在相关理论教学的基础之上提出与课程相关的辩题,使学生能够有目的地在课后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并分组。选择辩题时,要着重把握三点:及时,辩题具有现实意义,能否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第二,辩题的可辨性。如果辩题规定的一方观点明显是正确的,另一方观点明显是错误的,最终会使双方难于深入地展开辩论,影响辩论效果;第三,辩题的对立性:双方观点是对立的,或是或非,这样才有辩论的可能,否则就是谈判[4]。此外,还应给予学生较充分的课后准备时间,按正规的辩论赛规则自行分组并设立正反双方中各自辩论角色;辩论时间可选择见习或课余,场地以小教室为宜,桌椅摆放以体现、方便小组合作为主。
2.2辩论时
课堂辩论时应以学生为主体[5],双方辩者位于相对两侧,按辩论赛的标准程序一般设立每队4位辩手,采取团体赛形式,分为主辩、一辩、二辩、三辩手[6]。辩手在赛前根据自愿报名和同学推荐等方式产生。其中,一辩首先开门见山地阐述本方观点,把观众带入一种深入探究的氛围中;二、三辩主要是与对方辩手展开激烈角逐,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抓住对方纰漏,加以揭露并反为己用,并同时带动场上气氛;四辩在总结本方观点,并能加以发挥和升华。后援团各坐一方,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分合有致,适合学生交流,并可以在自由发言时间做出反击。教师必要时适当加以引导,避免出现无意义辩论现象。
2.3辩论后
辩论结束后,教师应对辩论双方做适当点评,并要求学生做自我报告,总结观点,描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书面总结此次辩论的收获。
3辩论式教学的意义
3.1道德涵养
在辩论赛的过程中,随着论辩双方辩、驳的持续展开,在获胜心理的支配下,学生的情绪往往更容易激动。作者在辩论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此时,往往不急不躁、以慢制怒、以冷对热的一方反而容易获胜。因为在论辩中唇枪舌剑、自控力较差的人很容易激动,难以集中注意力进行观察和逻辑思考。此外,在这种情况下,要说服过分激动的人,只有稳定和冷静的一方,用慢动作、慢语调来应付,才能使对方心平气和,顺利接受所陈述的道理。所谓“以理服人”,而非“以怒服人”即如此。这个心平气和的道德修养过程对医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和患者及家属的良好沟通,并培养自己面对变化病情冷静思考处理的能力。
3.2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由于获胜的压力及对辩论的热情,学生不再是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去获取知识,由于双方观点的对立,要想获取更多的论据及取胜的把握,就必须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观察、阅读、记忆并感悟了解客观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扩大知识面[7]。这种学习过程带有积极主动的热情,因此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反复机械背诵,更加深了对医学知识的掌握。此外,通过比赛双方在整个过程中来回反复的辩驳、理论知识的不断暴露和列举,学生对辩论的主题问题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看法,不断增强追求真理的信心和决心。作者在临床本科医学生的相关课程中应用辩论式教学后,不但促进了学生主动性和探究性学习,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辩论现场及学科成绩测试均反映出较好的教学效果。
3.3语言表达艺术
辩论赛既是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形式之一,又是医学生人际交流训练的有效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医学生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影响。在辩论过程中,除了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外,医学生首先学会的就是认真倾听对方说话,通过认真仔细地倾听和筛选,获取对己方有利的辩论信息,并迅速做出回应和反驳[8]。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了医学生的倾听-分析-说服能力,平时比较内向的学生在辩论中可以借此锻炼自己的勇气,在大众面前发言。这些对提高临床获取患者的病情相关信息的能力具有直接的提高和帮助。
3.4逻辑思维和心理素质
首先,论证本身即需要思维严密性,只有合乎逻辑并建立在客观基础医学知识上的辩论,才可能获胜,否则只能是诡辩。此外,在驳论的过程中,反驳对方的观点既需要策略,也需要实际操作能力:必须全神贯注地仔细跟踪事态发展,至少提前一步思考,并迅速找出尚未提出的问题答案。正反辩论双方迅速进入他们对立观点的知识范围内,通过融会己方论据,逐渐形成强有力的发展方向并最终得出结论。Freeley等[9]认为,辩论可提高分析、批判的能力,并通过支持论点,进一步推理归纳或演绎,以达到基于健全的事实或判断的合理推论。同理,这个过程允许学生选择一个话题的正方或反方展开思考,使学生不仅学习说话、倾听和说服,同时还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命题进行合理判断的能力。这种获取-处理-批判-反馈信息的处理过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学生的临床独立思维能力。
3.5团队协作能力
所谓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较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10]。在辩论教学活动中,主辩,一、二、三四辩和后援团成员各司其职,辩论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遵守辩论规则,取团队其他成员的长处来补自己的短处,也把自己的长处优点分享给大家,及时贡献、共同进步,其共同目标是通过辩驳对方观点,树立己方观点为正确。如果大家把辩论团队里面每一份子的优点长处都变为自己的长处优点,灵活运用,不仅团队的力量日益强大,自己的能力、潜力也慢慢得到升华。此外,通过辩论活动,学生可以提高自己解决对立双方之间冲突和不可调和状况的能力。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经过这样激烈的比赛过程,可以加强辩论团体内部的默契、团结协助能力,增加同学之间的友情。毫无疑问,这些能力对培养未来的临床工作执行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总之,在医学临床教育中引入辩论式教学,可以从道德涵养、文化积累、知识结构、逻辑思辨、心理素质、语言艺术、整体默契、仪表仪态等方面入手,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是医学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在未来的相关教学探索中,应相应地增加客观评价体系,不断完善辩论式教学的应用。
作者:龙丽1,党红星2 单位: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及时医院健康体检部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