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低碳经济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低碳经济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低碳经济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贸易模式下低碳经济论文

一、中国低碳经济困境

众所周知,我国正面向低碳经济转型,其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境,导致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能力及目标间产生不少矛盾,而笔者通过研究分析,认为当前我国低碳经济面临的困境至少有以下三方面。

(一)技术方面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要真正实现,还需要作为支撑的科技够发达先进。技术产出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总体技术水平的关键,而衡量技术产出则可直接通过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来进行。因为,国家技术创新活动发展水平、方向及在技术市场的竞争能力皆可通过专利申请数来反映。作为衡量技术产出重要的指标,专利发明具有技术含量高国际可比性等特点。而通过美国专利商标局的统计,我国专利发明授权总数长期处于国际中较为低下的水平,同时美国专利商标局统计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国际可比性。根据其数据的统计分析,可得出在与其他国家相比时,我国技术产出总体差距最为突出。并且,我国技术产出数量不仅处在末端位置,其质量更是处在末端位置,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我国与国外专利发明授权中的比例指标。以前几年为例,在专利发明授权量中我国专利数拥有者仅占总专利数47.01%左右,但同年,在专利发明授权量中日本专利拥有者占总专利数比则高达87.93%,而俄罗斯、法国均有超过80%的占比,同时德国韩国也均有超过70%的占比。由此可见,和这些科技强国比较起来我国技术产出质量差距极大。此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曾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计划,可此计划仅能得到少数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所以,造成不少高技术含量产品即汽车类等皆被国外公司占领主战场,无法用钱买到核心技术,促使很多核心技术被国外制约了。因此,我国总体技术水平不高,是影响我国低碳经济转型最关键的障碍。

(二)能源方面

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以煤炭为主作为主要能源消耗结构的国家,长期以来我国能源消耗比例中煤炭消耗比例高达68%左右,但全球能源消耗水平却仅占28%左右。同时,单位热量燃煤所排放的CO2排放量,比较起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分别高出大约40%和60%左右,因此,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所引起的CO2排放强度势必会很高,是我国长期处于高水平单位能源CO2排放强度的主要原因。以前几年为例,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耗比例中占有高达70.2%的比例,比起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了24.2%。正是因为诸多因素制约了能源结构的调整,我国在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要高于其他国家,将迎来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三)经济方面

基于如此能源结构条件下,煤炭、水泥、石油等的生产消费及使用是CO2等温室气体主要来源。当前必不可少投入到工业化城市化中的物质,便是石油水泥等产品。加之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飞速发展阶段,消费结构、人口的增长以及基础城市建设都需要这些产品,因此,推动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和造成我国不断增长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都是这些高碳产业和产品。同时,在《世界能源展望2007》中国际能源署指出,若有可选政策条件下,2005-2030年之间,我国一次能源需求将分别达到年均增长率的3.2%和2.5%,且CO2排放量将分别达到年均增长率的3.3%和2.2%。站在城市化角度来看,我国城市化雏形即:中心(大城市)-骨干(中小城市)-基础(小城镇),随着不断提高的城市化程度,住房需求量也将不断增长,所以,住房需求不断提高房价也随之提高,造成房地产等行业面临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而站在工业化角度来看,我国存在极为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即:比重不断增加的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和较低比重的低污染低耗能服务行业。但经济发展和对应着产业结构的,我国处于高速发展中国家,势必会有很长一段时期是以工业为核心运作,促使我国将面临不容乐观的节能减排形势。

二、选择优化贸易模式政策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形成中国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直接因素即:消费结构逐步转移向更高层次,而生产结构还停在加工制造和低端生产方面,造成高碳产品进出口量剧增,促使中国低碳经济战略面临困境。中国低碳经济战略的困境要破解,调整中国外贸模式是必然选择,因此就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链延伸至高附加值部分,从而脱离国际分工中的微笑曲线底部。现阶段全球经济正走向复苏,全球性产业结构新一轮的调整中,要防止我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附庸低端位置,能依靠的就是国内市场的统一。只有统一国内市场才能提供足够的内需,为专业化分工打下基础,促使产业链中各部门能细化分工、集中优势、合理分布,杜绝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现象,促使在设计国际型技术标准上我国更有发言权,减少地区间的贫富差距。但由于国内市场的地方保护主义,其不顾区位因素和资源禀赋,过度追求地区经济的门类完善,重复建设等,导致严重趋同化的地区经济结构,和高度重叠的产品种类,尤其是汽车、钢铁、电子、石化方面,导致国内市场被高度分割,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整体水平,形成资源的不断重复浪费和产业结构长期徘徊在低水平过度竞争和重复建设上。由此可见,破解我国低碳经济困境调整贸易模式的必然选择,就是培育统一国内市场和破除地方保护主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低碳经济面临三方面困境,即技术、经济和能源方面,要在贸易模式下改善这些困境,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首先要做到,大力度的转移支付,确保地方财政困境得以破解,并支持发展低碳经济,实时实际的调整其支出结构,同时,加大环保产品采购力度,制定相关政府采购条约,大力扶持低碳企业的发展,健全完善财税激励政策,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带动能源价格改革,以及环保税种的齐全设立,实施环境的有偿使用。如此一来,即可解决我国当前低碳经济的困境。

作者:张军 单位:河南神火运输有限公司

低碳经济论文:法学视角下低碳经济论文

一、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公众低碳意识教育不足。

人们并不清楚什么是低碳经济,它对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为什么要践行低碳消费,限制自己的消费,控制自己的欲望,公众对低碳经济的认识比较茫然,意识也较为淡薄。可见,政府并没有很好地对低碳经济予以宣传,更没有给公众渗透低碳的理念,才会出现公众对低碳经济认识不足,不知如何践行的问题。

2.政府制定的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不健全。

首先,涉及低碳和能源的立法不够完善,涉及能源、消费和环境责任的单行法规缺失,而且也在内容上缺乏具体的规定,导致了在实际操作中,责任不明确,执法效果不佳,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无法借助法律手段来予以制裁。另外,在鼓励公众和企业进行低碳实践方面虽然已有了相关的措施和政策,如税收优惠等,通过降低税率,定期免税等优惠措施,来激励企业或公众实行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行为。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不够细化,因此在现实中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虽然目前有《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等具体的法律在实施,但还是缺乏整体性的“大法”和围绕该“大法”的配套的“小法”,有关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有些地方甚至不明确,出现问题时,法律只能袖手旁观,因此,亟待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低碳经济的顺利发展有所保障。

3.政府对发展低碳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

政府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但要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激励机制来引导企业和公众的低碳生产和消费,而且,在体制上必须建立创新的管理体制,才能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目前,政府在能源和资源的问题上,虽已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法律制度,比如:中国的环境保护制度,具体作出规定,谁污染谁负责。但是在具体操作中,环境资源的产权问题含糊不清,导致了企业和个人在环境污染中忽视了自身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所以致使环境污染后得不到及时的治理,污染者的责任较为模糊,不利于公众和企业树立环保意识,实施环保行为。另一方面,在发展的工业化阶段,政府投资的领域倾向于高碳领域,在低碳领域的投资缺乏,造成了低碳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因此,政府应改变投资方向或领域,明确环境资源的产权,运用管理体制的创新和理念的渗透激发民众实施环保行为的积极性。

(二)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污染物排放、生活垃圾剧增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我们不得不考虑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企业生产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只有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主体的企业深刻认识到自身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树立正确的伦理观,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实行绿色经营,进而实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1)企业对低碳经济的认知存在偏差;(2)企业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利于发展低碳经济;(3)企业低碳技术不成熟不利于发展低碳经济。

(三)个人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公众的力量是无限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质是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个人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扭曲的消费价值观和过度浪费的生活方式已给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也阻碍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个人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1)非理性的消费价值观盛行;(2)享乐奢靡生活方式泛滥;(3)“一次性消费”现象严重。目前关于低碳经济发展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低碳经济的发展涉及到很多利益方面,给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带来了难题,而且,低碳经济的发展还涉及到很多经济层面的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带来的未来的收益,不容测量,但是目前的发展成本却很大,另一更重要的原因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范围很广,很难界定。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和法律体系方面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关于低碳经济的立法不够完善,如一些能源方面的单行法规缺位,同时缺少能源公共事业法,这就导致环境和能源和谐共处的领域不够。(2)相关立法制定不精细,缺乏操作性。目前,在中国已有了环境保护法,但是还存在执法不佳,环境得不到有效改善的问题。(3)在企业的发展中,由于没有具体的奖励实施办法,虽然制定了优惠的措施和规定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但是没有得到广泛的影响。因此,为了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制定法律和相关的政策提供制度的保障,显得尤为迫切。

二、法学视角下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与措施

(一)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责任

政府作为社会公共管理的主体,既承担着对社会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管理的职责,同时也是社会生产产品的直接的消费者。因此,政府应该在引导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树立起低碳化运行的榜样,并在发展低碳经济时遵循管理伦理的宗旨:满足人的需求,以人为本。

1.树立科学发展观,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价值支撑。

目前,低碳经济的发展在国内外的低碳实践中得到广泛的认可,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让人类意识到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困扰,面对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意识到仅靠技术的改良和当前经济结构模式的转变,已不能使人类摆脱恶劣环境的影响,我们只有通过树立正确的低碳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才能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2.完善政府法规政策,为发展低碳经济探索可行立法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低碳意识日渐增强,加强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制度保障,已成为深化改革,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趋势。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法规的制定要本着“发展规划、能源立法、生活消费”三个维度来进行。以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面临的主要突出矛盾和问题以及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等,面临寻求政策法律的支持。加快“低碳经济”的立法进程,完善政府法规政策,对发展低碳经济具有积极的意义。

3.健全政府管理体制,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机制保障。

目前,发展低碳经济已经被列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长远发展规划”。因此,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国情,顺应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不断促进发展低碳经济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低碳经济力求政府治理能力的根本改变和治理模式的完善创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生态治理的层面上要实现的境界就是“政府、企业、公民社会追求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趋向协同至善的公共管理过程,善治的对象不单是社会子系统,还包括自然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综合而言,发展低碳经济的最终目标是追求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重赢利,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共处,更好地实现提高全社会国民的较大福祉。

(二)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社会责任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在社会生产的环境企业是能源消费的主体,企业的生产决定着社会消费。因此,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时,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1.企业要转变发展理念,潜力推进低碳节能减排。

传统的企业盲目生产,一味以追求经济利润的较大化为目的,使企业的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相矛盾,从而忽视了发展的价值目标。在这种不正确的发展价值理念指导下,部分企业盲目发展,拼命开采,已使有限的资源不能承担高碳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还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的出现要求企业应转变发展的理念,实现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走低碳发展之路。

2.促进产业转型,打造以低碳经济为指导的产业体系。

我国正在进入低碳经济发展时代,低碳经济的发展给国内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将成为我国发展的新主题。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高等问题,已引起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现等,造成其重要原因是高碳的生产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呈现人与自然不协调、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如果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促进产业转型,那么就无法实现中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产业转型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应结合正在进行的经济转型,树立发展低碳方面的伦理价值观,以低碳经济发展为重点,加快改变低碳产业价值链的分布,大力发展高能效低碳排放的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对农业和工业进行低碳改造,努力形成以新能源和新产业为特征的产业链条,降低GDP的碳强度,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把低碳发展纳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的原则考虑和当前安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3.加强企业管理,使低碳治理模式落到实处。

发展低碳经济,转变产业结构的同时,应加强企业的管理,使企业发展坚持3R原则,即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减少能源消耗和废水、废品的排放,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对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循环利用,实现生产领域的低碳化和低消费。企业也是低碳消费的主体,应加大对低碳产品的生产,引导企业对碳排放自我约束,制定配套的环境法制,从而利于政府的监督和管理。这样才能不断的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公众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公民责任

消费活动包括了社会消费和个人消费,要进行消费引导,就必须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相关法律的约束,从而树立低碳意识。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育公民低碳意识,牢固树立低碳生态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低碳概念逐渐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面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有很多地方和很多人需要了解并认识低碳发展的重要性。从社会公民个人生活的方面来说,构建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培养人类的低碳意识,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社会的关键环节。低碳不仅仅是生活中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张纸;生产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彻底杜绝浪费现象。低碳价值观本质上是实现人的生产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存。因此,民众改变高碳社会的较大力量,是要做到低碳生活、生产,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使人们意识到培养低碳意识与培养人们的生态伦理意识同样重要,通过每个个体的自身努力,培养人的低碳意识,从而养成勤俭节约消费伦理观,通过正确的意识,使人类能自觉自愿地按照低碳生态理念进行自律,逐渐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2.培育低碳文化生态,全社会推行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全社会低碳文化培育。低碳经济价值观倡导的是可持续、和谐的发展理念和生态文化,践行的则是低碳简单的生活方式,这就意味着,社会低碳文化塑造来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文化环境支撑。尤其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如果人们仍然坚持原来的浪费生活方式和理念,还是按高碳的模式进行生活、消费,那么资源的耗损殆尽将成为必然。对于普通人来说,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能力,实践低碳生活,比如:洗衣服倡导自然晾干方式,拒绝洗衣机甩干;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等,明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其实低碳的生活方式就是改变我们的生活态度和方式。我们这里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就是要求人们从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方面做起,提倡绿色、节能、环保、高效率低碳生活方式,使其成为人们的生活的新时尚和新选择,杜绝一切如“一次性筷子”和“餐后不打包”之类的铺张浪费生活,其实只要我们主动约束和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这也是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一种贡献。

3.培育公民低碳德性,促成社会低碳行为习惯的养成。

公民低碳德性的养成,使其对低碳发展模式不仅形成合理的理性认知,同时在德性培养的维度获得公民的情感认同,达到在知情意三个维度的统一,促成社会低碳行为习惯的自觉养成和低碳德性的实践践行。也就意味着“公民低碳式的过有意义的生活,就是在生态文明的理念指引下,将环保理念内化为人应然的道德本性。低碳生活意味着人的一种内在德性修养,一种生存样态,一种价值观,一种自然而然的适度而又节制的消费身边资源的良好生活习惯”。

作者:张金枝 单位: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低碳经济论文:电子商务低碳经济论文

一、电子商务促进国际贸易方式的变革

电子商务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其商务模式主要有在线展览、电子采购、网络商品交易、网络贸易、在线支付等。与传统的贸易方式相比较,电子商务在步骤上更简单,帮助外贸企业改革国际贸易流程,简化了国际贸易程序,缩短了国际贸易的时间和距离,大大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率,实现了国际贸易活动的无纸化、简易化、信息化、智能化和全球化,形成新的国际贸易流程管理模式,是国际贸易方式划时代的变革,随着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发展,外贸企业的竞争环境发生新的变化。信息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信息要素成为劳动力、资金、技术三大传统生产要素之外的至关重要的新的竞争要素。外贸企业如能在信息竞争上取得优势,则会提高其获得市场份额和争夺利润的核心能力。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成为新的竞争规则,速度己成为企业赢得竞争的关键。另外,电子商务环境催生了“虚拟联盟企业”,并迅速成为新的国际贸易经营主体。其出现促使外贸企业之间的竞争模式由单个企业的竞争转变为基于整个供应链的竞争,电子化成为竞争的主要手段,竞争方式也转向更深层次的合作式竞争,即为竞争而合作。

二、现代外贸企业应用电子商务中存在的问题

在信息化、网络化浪潮的推动下,电子商务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外贸企业进行竞争与创新的有力手段。在外贸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开展网络贸易的实践中,存在以下一些代表性问题:

1.电子商务立法尚有滞后与不足。

在虚拟社区中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其交易平台、交易形式等与传统商务活动有很大区别,商业关系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法律问题,如电子证据、电子合同要约与保障、合同生效时间、电子签名认证等的确认,都对现行的传统的民法、商法提出了挑战。目前在电子商务领域我国已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相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该领域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行却是滞后的。我国1999年出台的《合同法》,率先公布以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拥有法律效力;2005年4月1日《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才开始实施。电子商务立法的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除上述提及之外,我国目前还没有其他完整的电子商务方面的法律。实际操作中,网上交易纠纷的调解,电子支付安全,网络犯罪的法律界定包括欺诈仿冒、盗窃、网上证据采集及其有效性,隐私权保护,与纸介质书面形式的法律如何衔接,争端发生后工商、税务、银行、海关等各部门之间如何协调职责进行公平、合法解决问题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与不健全,导致消客户、企业之间引发很多纠纷,也影响了我国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

2.网上交易流程的安全性尚待提高。

通过网络进行交易,在网络平台上实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传递,电子商务使得外贸业务没有国界并到处充满贸易商机。能否在金融系统交易与交付中保障消费者和商家的利益完整性、性及安全性,是电子商务实现其潜在价值的重要前提。由于互联网本身的开放性和网络技术发展的限制性,网上交易可能随时面临着来自于企业、消费者、银行或金融机构、软件供应商、黑客、电脑生产商等各种不同群体的不可预测、不可控制的风险,引发一系列安全性问题。如商业机密的泄露与窃取、商业信息的篡改与破坏、身份的冒用滥用、网络钓鱼式攻击等等。其中,核心及关键问题便是在线交易付款的安全性,这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同时也涉及到管理和法律的问题。有些用户不愿进行网上交易,正是源于对网上交易的安全性与性不信任。因此,能否构建安全的在线支付制度,直接关系到参与电子商务活动各方的利益,也是用户所关注的焦点,这需要组织专门力量加以解决。目前我国外贸企业网上交易的安全性问题尚未得到较为妥善的处理,如没有强大的网络防火墙,银行的电子储蓄系统密码一般仅能设立6位数字等,这些薄弱的技术防范措施给电子商务在外贸领域内的进一步应用产生了较大的制约。

3.外贸企业的网络建设与应用仍处较低水平。

在应用与发展电子商务方面,相对于国内传统企业,我国外贸企业一直走在前列。虽然我国绝大多数外贸企业都连接了国际互联网,但企业对电子商务的投入不足,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基础阶段,应用领域非常局限。信息化建设是电子商务运行的基础。据有关资料显示,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国外中小企业通常为3%左右,而我国中小企业此比重超过1%的不足30%。外贸企业的信息化投入主要用于缴纳入网费、购买硬件、基础设施方面,用于日常维护及业务的咨询费用很少。信息化基础的薄弱,直接导致外贸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应用水平尚处于较低层次。我国外贸企业一般通过内联网进行企业内部的信息查询,但多数企业对内部网络建设不够重视,建设缓慢且业务管理网络化比例低,一些企业甚至还处在单机与互联网相连阶段,相互之间信息闭塞,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在外联网的使用上,外贸企业通常是利用国际互联网广告来宣传企业及产品、进行一般的信息查询、通过邮件收发相互联系,多数局限在网络推广与营销的低层面上。而利用网络传输订单、完成国际贸易整个交易流程,真正实现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只占少数。目前这种“在线洽谈,离线交易”的特点,反映出我国外贸企业利用国际互联网实现商务往来的能力和层次急需提高。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我国外贸企业在应用电子商务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加以解决。

1.制定和完善电子商务领域的法律体系。

近年我国已颁布了电子商务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前期出现的一些典型性问题进行了规范,促进了电子商务健康良性的发展。但是,针对当前电子商务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目前实际情况,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给其稳健有序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建立健全我国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体系,要以下述两个方面为重点方向:一是为适应新形势要对现存的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二是根据目前的实际操作情况制定新的法律法规。新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必须具有以下法律功效:能有效地规范交易的流程与行为、能切实保障交易的公平与安全、能清晰地界定所属的责任。建议参照联合国国际委员会制定的统一通用规则———《电子商务示范法》,我国应尽快制定一部与国际法保持一致的比较规范与完善的《电子商务法》,将电子商务的活动过程通过法律加以规划引导,力求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在制定新的法律法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发挥政府的协调功能,组织各方参与对话与协商,倾听各方的意见与建议,保障法律法规的合理、透明与公平。其次,法律法规不仅要适用于目前情况,更要有灵活性和前瞻性,对新情况、新问题可以修改和补充。,电子商务政策既要与国内诸如在电信、竞争等方面的政策相协调、不互相抵触;又必须能够与国际接轨,这样才能站在更高的层次切实保护电子商务活动中我方的合法权益。

2.加强网络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网络安全涉及到每个商家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加强网络管理,维护网络安全,减少网上犯罪行为,维护广大用户的合法权益与经济安全。首先,应建立需要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思想,提高对其重视程度的认识。个人用户要养成定期修改密码等安全上网的习惯,企业用户应建立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服务体系以防数据被窃取、伪造和破坏。其次,我国网络安全管理需要在中央层面建立一个具有高度的组织,领导信息安全管理的工作,统一协调各部门的职能,建立网络风险防范机制;同时加快立法进程,健全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上约束进行电子商务贸易的商家和消费者。,加快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强化网络技术创新。我国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上相对落后,一些核心技术尚未掌握,对信息安全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我国应加大对科研教育的支持与投入,进行信息安全关键技术攻关,开创行业内培训与资格认证机构,加强国内外经验技术交流,及时掌握国际上的安全防范手段和技术措施,从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的、高水平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体系。

3.提高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电子商务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生活、文化带来了巨大变革。在参加国际贸易的众多主体中,企业是最重要的支柱力量,占有最核心地位,而企业能进行高效电子商务活动的保障就是必须具备高端的信息化水平。因此,加强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势在必行。首先,政府应充分引导和促进企业观念的转变,提高企业的电子商务意识,推广成功运用电子商务的企业经验,提高其示范作用,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作为外贸主体的企业应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信息化投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包括信息及信息处理模型、统计技术等完善的信息系统,加强基础网络及网站建设,以此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使企业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与此同时,外贸企业还应大力提高国际互联网的综合应用,不仅利用其基本功能完成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更应充分利用其商务功能,参与各种电子商务活动。完善的电子商务不仅包括网上宣传、网上洽商,还包括网上签约、电子支付、无形产品和服务的网上交割、网上售后服务等环节。要想实现电子商务的信息化与贸易实务的有机结合,需要企业去挖掘或培训既精通电子商务操作与又熟悉国际贸易实务的复合人才,这样才能在中高级层面上多方位地开展及应用B2B的电子商务,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协同式电子交易,使其达到商务的功能,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作者:王玲莉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低碳经济论文:农村节能减排低碳经济论文

一、低碳农业的含义

低碳农业目前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的定义,笔者觉得,低碳农业应当是运用农业生产方式以及生产工艺之变革与创新,从而以降低运用碳能源量为其主要目标,切实推动经济从原来的高投入、高消耗以及高排放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往低投入、低效耗以及低排放的新方式转型,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低碳农业的鲜明特点是低能耗、低污染以及低排放,高度关注碳减排、碳吸存,这样一来就能够让农业的多元化功能得到更加的发挥,在生产数量众多的产品时,更多地应当吸收与转化各类温室气体,让其为净化环境与维持生态平衡作出合理的贡献。气候恶化显然是低碳经济出现的最直接原因,而不可再生能源之减少与人类无法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则是出现低碳经济的根本性原因。低碳农业十分关注农业总体上的能耗、排放上的降低,注重于保护环境以及节约资源,将农业发展建立于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前提之下,能够生产出无污染与无公害的各种农产品,以此来保障资源能够得到合理运用。积极发展低碳农业的终极目标在于有效降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从而实现人类社会和生物圈的不断发展。低碳农业作为新兴产业,在面对着世界气候变化的重大挑战情况下,低碳农业所具有的低投入、低能耗以及低污染等产业特性肯定能够推动农业实现长期而稳定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时代农村节能减排的必要性

随着近些年来世界气候变暖趋势的增强,导致了诸多环境问题。如今,全球每年有18万至5.5万个物种成为濒危物种,每天都有150多个物种彻底地消失。低碳农业正是在积极应对气候恶化的情况下,针对目前农业领域的生产投资较大、能耗较高、污染较重等不足,这是从保护资源环境的视角所提出的。由于全球范围内的畜牧业以及种植业的大发展,加上农用机械、化肥、农药以及除草剂等大量运用,农业生产不仅得到了发展,而且农业源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也在持续增加。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农业生产所释放的温室气体量达到了人为排放总量的30%左右,农业生产中所排放的CH4达到了人为排放量的一半左右,而N2O达到了大约60%。依据推测,一旦无法及时地控制温室气体的大规模排放,估计到了2030年,农业源CH4与N2O的排放量会比2010年分别提升60%与35%。因为我国能源生产大国与消费大国,而且同时还是农业大国,所以,积极发展低碳农业肯定具备了十分重要的意义。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建设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但还是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据统计,我国农业源排放中的CH4在我国CH4排放总量中达到了80%,而农业源排放中的N2O则达到了N2O排放总量90%左右。由于农业耕作力度的加大,对于耕地所造成的干扰变得愈来愈频繁,从而直接破坏了农田或者耕地的固有结构,导致土壤碳库的平衡受到了显著的影响,其对于大气CO2的贡献率有继续大幅提高之趋势。与此同时,农业还是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一个产业,气候的变化导致水资源缺乏与燃料价格的波动均会直接造成粮食生产具有有效性以及稳定性。因此,世界粮农组织于2009年大力呼吁提升低碳农业的投资额度,认为低碳农业不仅能够遏制气候出现变化,而且还能提升发展中国家粮食的总产量。依据我国农科院的相关研究,证实温度一旦升高,农业用水就会减少,耕地面积也会下降,导致我国粮食生产水平不断下降。为此,国家号召各各业节能减排,而对于农业产业来说,必须发展低碳农业,这对于降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有效保护环境来说十分重要。

三、低碳经济时代下农村节能减排的主要途径

(一)更富效率地使用化肥

如果不再生产工业化肥,每一年都能为全球节省至少1%以上的石油能源。农业施肥则立足于影响植被生物量以影响到土壤中碳供应量以及微生物的活性,引发土壤碳库出现新的变化。运用对土壤增施相应的有机肥,能够切实减缓土壤中有机质的腐烂,有效缩短有机粪肥暴露的时间,从而减少土地耕作类活动,改进土壤水分的管理,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的量。同时,运用测土配方进行施肥,依据作物的需求进行施肥,能够较好地降低化肥使用量,切实避免农田的土壤当中出现氮肥的过剩;切实提升有机肥的使用量,改进农田土壤的通气性以及酸碱度;尽可能地降低农田土壤的耕作,积极栽培地面覆盖着的植物,从而降低碳的排放量。

(二)实施节水灌溉

运用滴灌与微喷灌技术以改进地面的灌溉技术,这是节水的方式。具体来说,可运用以下两种方式:其一是实施土地平整与条田建设。那些平整度比较好的土地要比差的土地更加节水达10%至20%,这就是积极改善地面灌溉技术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其二是要高度重视农业节水技术,要依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需求饱和度等实施适时与适量的供水,从而实现节水、增产以及增效。与此同时,还应当积极推广喷灌与滴灌等新型节水技术,在较大限度上提升农村地区水资源利用率,进而极大地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

(三)引入新型农作物的育种技术

要积极引入新的农作物品种,比如,可以培育抗高温与耐干旱,而作物生长发育期又比较长的那些品种,从而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的变化。要致力于推广那些高产农作物品种,加大多年生牧草的种植力度,全力栽培新的木本植物,持续牲畜放牧管理技术等,从而提升耕作土地当中的碳素数量。要通过积极培育新型氮素,更加高效地利用农作物来开发农业的新品种,这是一项适应于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方法。要积极开发与培育对氮素对于高效利用的重要类型,减少碳排放对农村环境所导的真正破坏,这就非常需要对了解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良,并进行控制。

(四)运用畜禽健康养殖技术

畜禽的养殖是的农村地区温室气体十分重要的来源。通过从传统养殖方式往清洁养殖加以转变,建立起畜禽养殖场,这对于集约化的养场被,对污水实施无害化处理,更加合理地实施肥料化利用等举措,从而为适应气候的变化,降低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要建设固体粪便的有机肥厂。对于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应当运用好氧、发酵等技术来处理固体进行粪便,并实施无害化处理,制成成有机肥,应当积极建设液体粪污较多的中小型沼气工程。要依据生态学中的整体、协调、循环及再生等原则,对没有采取清粪方式以提升畜禽养殖场的厌氧生物技术以及物理处理与这一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治理方法,建立起用于液体粪的大中型沼气工程。

(五)推动沼气工程项目节能减排

沼气工程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主要来源于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是运用沼气能够切实减少对于薪柴和化石燃料、电能之消耗,切实减少温室气体所具有的排放。同时,用在通过发酵而形成的沼渣则可以期待施用的常规化肥方法。在农村地区运用沼气,不仅除了省柴、省煤、省电以及省时以外,还能能降低烟雾与粪便处理费用,从未有利于对大理石实施环境保护。

(六)对秸秆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我国农作物秸秆的年产量大约达到了7亿多吨,而且农村中绝大部分秸秆是被焚烧,不仅严重污染环境,而且还浪费宝贵的资源。焚烧秸秆不但会直接排放出碳,而且还会加快土壤当中有机碳的分解和损失。通过秸秆还田则能够促使土壤当中的有机碳的降低。通过减少农田当中的碳排放,最为直接的措施是能够提升地面秸秆还田之比例。美国的秸秆还田率达到将近90%,而我国的秸秆还田率只能达到大约15%。在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当中,采取秸秆发电和秸秆碳化等是在秸秆还田处理之后更加适合于我国国情的高效化资源化处理方式。以秸秆为原料,可以制成多种不同类型的纤维板与木塑型材等,比如,以麦秸为主要原料,通过挤压成型作为定向结构的麦秸板,可以十分广泛地作在墙体、屋面以及地板底衬板上,是框架结构建筑当中用量较大的一种材料,不仅能够隔热,而且还能保温、隔音,并且还能防潮,加大房屋空间之体积,这样一来就能极大地降低高耗能钢材、水泥以及砖瓦之应用,还能降低森林砍伐率。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我国农村发展中具有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以上变化就根本上来说是发展的问题,唯有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才能得到妥善地解决。为此,应当建立起能够适应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以及消费方式,从而改善能源结构,加快产业升级,从而致力于开发低碳经济,建设起资源节约型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真正走出一条低碳经济下农村节能减排的新路。

作者:张静 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低碳经济论文:煤矿绿色开采技术下低碳经济论文

1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原则

煤矿的绿色开采技术正是基于低碳经济的背景所产生的。作为世界煤炭大国,每年世界前三位的煤矿开采量与生产量必然会带来矿区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所以重点研究绿色开采技术,打造带有循环性的绿色环保经济工业产业带是我国煤矿资源开采产业的必经之路。绿色开采技术的原则就是要体现开采工业与生态环境二者兼容的可持续发展,在保障高效率的同时,还能做到低排放。所以煤矿的绿色开采技术涉及到土地、河流、建筑物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矿区资源安全检测、保水开发技术等多个方面。

2煤矿绿色开采的技术体系

煤矿绿色开采技术从广义上讲是在开采时要尽可能降低对环境和其他资源的污染等不良影响,从而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讲,煤矿绿色开采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是“保水技术”,即对水资源的保护。其次是通过离层注浆、填充和条带开采来保护土地资源和建筑物。第三点是安全合理地从矿井保护层及安抽取大量瓦斯,避免施工时发生突发爆炸等危险,同时也达到了煤矿与瓦斯共同开采的目的。第四,为了保护煤层巷道安全的支护技术与减少矸石排放的技术。第五,地下气化技术。这五种技术共同构成了煤矿绿色开采技术整体体系。实际上,由于煤矿开采所导致的环境变化与安全问题都和开采后所造成的地质岩层运动有关,因为岩体岩层被开采所破坏。所以煤矿的绿色开采技术主要要基于以下几点理论来展开,首先就是开采之后岩层内可能存在的“节理裂隙场”分布和离层规律。其次是岩体由于受到应力而被破坏,所以必须通过岩层的控制技术来保障岩体不会被进一步破坏。是要研究开采对岩层地表移动所造成的影响规律。

3绿色开采技术的应用实践

3.1关键层理论

岩层在煤矿开采时受到巨大应力,导致被破坏,所以必须采用控制技术来保护岩层。近年来为了突破这一难题,岩层的关键层理论应运而生。关键层理论之所以被提出,就是为了研究覆岩中硬度较高的厚硬岩层可能在开采过程中出现的节理裂隙,这些裂隙的分布对瓦斯抽放、保水工程以及开采沉降控制可能产生影响。所以,关键层理论可以被视为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理论基础。

3.2卸压瓦斯抽放方案的优化

经过不断的实践得出结论,如果煤层开采导致岩层出现移动,即便是渗透率极低的煤层,其渗透率也会骤增数十倍甚至百倍,这就为煤层的气送运移及开采创造了条件,所以煤层的瓦斯抽放应该是我国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主要途径之一。因为煤矿绿色开采技术与关键层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将煤层气作为一种资源充分利用于采煤过程中,通过岩层的移动和对瓦斯抽放的卸压作用来优化抽放方案,进而提高瓦斯的抽出率。所以要做到煤炭与煤层气的双向共采,就必须在开采过程中形成采瓦斯和采煤两套系统。借助岩层运动的规律与关键层理论中节理裂隙场的分布规律来抽放瓦斯。

3.3具体实践应用

通过关键层理论中的采动裂隙分布规律,建立了抽放瓦斯的O形圈理论,在我国淮南、阳泉等重要矿区已经投入试验和应用,O形圈理论也是瓦斯抽放钻孔位置选择布置的理论依据。另外,邻层开采煤层的下位关键层会产生破断运动,这种运动有利于控制煤层裂隙的发育。例如阳泉3矿的13煤综放面,初期开采时它的上邻近层在瓦斯卸压及抽放时会遵循抽放孔巷随着开采进程由采空区中部移动到O形圈内的规律。所以阳泉3矿13煤的综放面邻近层的瓦斯卸压就应该采取瓦斯向高抽巷布置的方案进行优化。是煤炭的地下气化技术,这是一种整体性很强的绿色开采技术。它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很看重,比如通过对煤炭进行控制性燃烧来控制地下煤炭气化所产生的苯与酚对地下水资源的污染,以及因为煤炭燃烧所形成的二氧化碳的抽放处理等等。

4结语

煤矿的绿色开采技术应用还有许多,这里仅仅介绍了冰山一角。特别是基于低碳经济的现实背景下,煤矿绿色开采技术应当更深层次地被研发和推进,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而不断创新,最终实现开采与环保并行的经济开发体系,以低的成本创造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作者:张洪峰 单位:大同煤矿集团同发东周窑煤业有限公司

低碳经济论文:学院图书馆低碳经济论文

一、迁安学院图书馆建设现状分析

(一)能源消耗较大

迁安学院图书馆作为一个新建的专科院校图书馆,在近几年的建设中,水、电等能源浪费巨大。图书、期刊阅览室、走廊、厕所等地方经常出现长明灯的现象,卫生间内水龙头失修,水流哗哗。工作人员的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一整天都不关闭,打印纸浪费严重,无论冬天、夏天,空调从早上一直开到晚上下班。尤其是夏天和冬天的用电高峰,平均每天用电4000多元。诸如此类现象,使图书馆能源严重浪费。

(二)资源浪费严重

1、文献资源浪费严重

迁安学院是迁安市人民政府和河北联合大学合作共建的一所以工科为主的专科院校,迁安市人民政府负责学院基本建设的经费,图书馆的图书采购的经费也包括在内。每次新书采购经费的报批都要经过学院、市教育局、市政府领导的层层审批,拖延时间较长,等到审批通过了,再买到的所谓的新书已经变成了过时的旧书,采购了不符合专业要求、时效性差、品味低的图书。另外,市政府为了节约经费,每次的图书采购都采用低价中标,致使多年的库存、廉价的、不符合读者需求的图书进入图书馆。读者想看的书找不到,看到的都是一些旧的、过时的书籍,这种情况造成了大量的文献资源闲置、浪费,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同时还造成了物力、人力、财力的浪费。

2、人员过剩专业人才匮乏

迁安学院图书馆作为正在建设中的图书馆,他的管理和服务都没有步入正轨。只要是学历满足一定的要求,再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人员的进入是很随意的。仅2013年一年,馆内新进入的人员就达到四个,他们的专业都与图书馆专业无关。大量的闲散人员都塞进了图书馆,造成了非专业人才大量超编,专业人员严重缺乏。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图书馆建设措施

(一)提高低碳意识,促进节能减排

迁安学院图书馆作为新建的图书馆,在每年的新生入馆教育中向读者宣传一种低碳的理念,营造一种低碳的氛围,让每一位进入迁安学院的学生在消费行为和观念上加强低碳理念的培养、教育。作为图书馆的馆员,也要具备低碳的责任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比如,在办公室采用无纸化办公,需要打印的尽量都双面打印,把废旧的硒鼓集中收起,交给专业人员进行环保处理。下班后及时关闭、电脑主机和显示器,这样做不但可以省电还可以减少碳的排放。注意节约用水,发现漏水现象及时处理或报后勤检修。在照明节能方面,选取品质的灯管,做到人走灯灭,减少浪费。

(二)加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迁安学院作为正在建设中的图书馆,图书的文献资源不,审批的时间较长、是我们要克服的难题,我们要及时的与学院领导、市教育局的领导沟通,保障图书的时效性,让学生们能真正的看到好书,看到对自己有帮助的书。对于废旧的报纸、期刊,可以在图书馆设立专门的书架,作为过刊的存放处。挑出若干类对大多数学生有用的期刊,比如:文学、社科、计算机、英语等大类,把过刊按照日期进行装订,方便学生借阅。定期举办图书漂流活动,学生可以把自己闲置的图书馆捐给图书馆,图书馆人员分类整理后统一上架。读者评借阅证把期刊、学生捐赠图书借走,在指定的时间内借阅,并及时交回。推广数字化低碳阅读模式,购买多台读报机、期刊阅览的设备,对于一些流行的报纸、期刊就以精美的电子版的形式呈现,这样可以降低图书馆经费开支,节约成本,减少浪费。

(三)建立低碳的读书环境

迁安学院的学生人数没有达到标准,目前开放两个阅览室,以节约成本、生态环保为目的,为读者提供一个健康、节能、舒适、环保的读书环境。在室内设计上,尽可能利用自然采光,可以开窗通风,在取暖和制冷上,设定一个标准的温度,达到标准就会自然的停止运行。在较热和较冷的环境下,用厚重的窗帘可以阻断夏季强烈的紫外线和热量的进入,冬季可以减少室内热量的散失,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能耗,也可以减少碳的排放量。在阅览室内,可以种一些绿色植物,夏天可以摆一些天竺葵,七里香等有特殊气味的植物,达到驱蚊的目的。还可以摆放一些有利于甲醛吸附的绿萝、吊兰等植物,或种植一些乔木植物,可以分解阅览室内打印机、复印机等排放的有害气体,也可以加强二氧化碳的吸收。种植这些环保的植物,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阅读环境,体现低碳理念。

作者:段珊 单位:河北联合大学迁安学院

低碳经济论文:矿区煤层气低碳经济论文

1软煤的变形特征

煤田构造位处我国著名的秦岭-大别山构造带北麓。自晚古生代以来,中国东部南、北大陆一系列的相互作用等构造-热事件,导致含煤岩系煤层厚度变化频繁,形态复杂,煤级高,具有明显不同于板内(华北地区)相近时代煤层的特殊性,是我国典型的“三软”煤层。而矿井瓦斯实测数据同样表明,经过强烈构造作用的软煤强度低(f<0.12),透气性差(λ=0.0053m3/MPa.d),瓦斯压力大(P>2MPa),但解析速度较快(P>20),衰减期很短。一旦采掘活动发生冒顶、片帮及落煤堆积,煤体内部瓦斯将很快解析释放,致使采掘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骤增,一般为正常煤壁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实属低渗难抽放软弱煤层。

2“三软”煤层瓦斯抽采方法

2.1井下压裂

生产和科学实践表明,井下注水压裂技术不仅增加煤层透气性,提高瓦斯抽采率,降低煤与瓦斯突出,并且对防治煤尘、顶板、冲击地压等矿井地质灾害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如平煤十矿于2009年2月24日进行注水压裂试验,试验点位于该矿24080工作面,煤层厚4m,瓦斯含量23m3/t,瓦斯压力2.4Mpa,渗透率0.0013m/D,坚固系数0.24-0.37,属于较难抽放软弱煤层。通过水力压裂试验,在影响范围内,预抽钻孔56天单孔抽采瓦斯总量10093m3,平均单孔瓦斯抽放量由77m3增加到7893m3,衰减周期由7天左右延长到80-90天,单孔瓦斯预抽出率33%。根据分源预测法计算,回采期间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将由压裂前的30.13m3/min降到16.67m3/min。按照现有通风条件,回风巷中瓦斯浓度将由压裂前的1.51%下降到0.83%。可见,“三软”煤层的水力压裂试验效果十分显著。注水压裂煤层还能充分湿润煤体,有效治理“三软”矿区的煤尘灾害。煤体的含水量与采面位置有直接关系,离压裂孔越远,含水量越低。注水压裂后的防尘效果也十分明显。

2.2地面压裂

地面压裂就是借鉴地面油气井压裂工艺,在地面布置压裂孔,沿一定方向进行水力压裂,然后进行井下抽采。该工艺克服了“三软”低渗煤层单纯地面压裂井增产效果差的缺陷,有效实现了煤矿“先抽后采”、“采煤采气一体化”,尤其适用于不具备井下压裂条件的中小煤矿,为复杂井田连片整合及区域瓦斯抽采提供了技术保障。2007年9月26日,河南省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在焦作矿区位村煤矿试验井田范围内共布置六个地面钻孔进行地面水力压裂。压裂试验后,经微地震测试,GW试-002孔裂缝方位呈NE71.5°,东翼缝长为82.4m,西翼缝长为109.5m。截至2008年底,回采工作面已接近地面井压裂区域,生产矿井在巷道的上下帮沿煤层倾向分别施工抽放钻孔。从钻孔瓦斯抽放效果来看,1号、19号和20号钻孔终孔位置距压裂缝中心线较近,抽放浓度是72号、166号(终孔位置距压裂裂缝中心线较远)的2-3倍以上,平均日抽放瓦斯纯量远大于72号、166号。

3结论

(1)河南省煤炭储量丰富,但“三软”煤层结构复杂,变形强烈,实属低渗难抽煤层。如何综合利用储量丰富的“三软”煤层瓦斯资源,对中原经济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2)矿井现场压裂和抽采试验表明,以“定向注水压裂”为核心内容的瓦斯抽采技术,能够明显改善“三软”煤层的透气性,显著提高瓦斯抽采率,是新形势下我国煤矿瓦斯抽采技术的新突破,为复杂矿区在煤层气资源开发中找到商机提供了技术保障。

(3)煤层注水不仅能压裂煤层,而且能净化井下工作环境,抑制“三软”矿区日益严重的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因而也是一项防治矿井地质灾害,有效实现矿井安全生产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绿色”开采技术。

作者:秦礼君 贺平 胡向志 单位: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河南省煤层气钻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低碳经济论文:碳金融低碳经济论文

一、低碳经济和碳金融

1.碳金融

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碳交易的发展,而碳交易的成功又依赖于发达的金融体系。低碳金融,是由低碳经济发展来的,十余年来国际金融新兴的一种金融,即低碳金融是与碳有关系的金融活动,也可以叫碳融资。金融界有人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界定了碳金融的内涵:从狭义上讲,世界银行把碳金融定义为提供给购买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资源;广义的碳金融是指气候变化的市场化解决方案。同时,又提出碳金融的四大功能:减排的成本收益转化功能;能源连转型的资金融通功能;气候风险管理和转移功能;国际贸易投资促进功能。

2.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的相互联系

碳金融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走“碳金融”之路。金融以经济为核心,低碳经济的发展引导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发生转变,为与之相关的金融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机遇与空间,促使金融体系由传统金融向低碳金融发展。而低碳经济和其他经济活动一样离不开金融的支撑。金融机构资金的投入,能够引领低碳经济低碳经济领域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二、我国低碳经济和碳金融发展的现状

1.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我国也不例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开始大力提倡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量,虽然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但成果并不显著。目前我国存在的问题还很多。

(1)高碳排放经济仍无法舍弃

我国的能源主要是煤,石油等,这些能源还在大量使用,使我国的碳排放量远高于其他国家,而且为了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还在继续依赖高碳经济。而低碳经济的发展的关键是低碳技术,但低碳技术实现难度大,涉及范围广,严重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且低碳技术前期投资大,短期内可能无法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因而为了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我国的高碳排放量经济短期内仍无法舍弃。

(2)我国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支持

国外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我国却仅仅希望依靠降低能源消耗中的碳排放来实现低碳经济是不可能的的。低碳经济发展过程的低碳技术的发展,是实现高资源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的关键,因此我们应该加大低碳技术开发的投资力度,加强与国外的在低碳技术开发上的合作,学习外国先进的经验与技术,实现国内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2.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

(1)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我国已先后在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方面,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低碳金融方面和联合国环境署《金融机构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以及《绿色信贷环保指南》等有关指导性的政策和纲要。这些政策和纲要可操作性差,缺少低碳金融的支持性政策,妨碍了金融机构的发展。

(2)碳金融的发展局限

目前国内碳金融市场发展不健全;很多企业对碳金融和CDM的商业价值认识不足;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程序还很陌生;以及碳金融项目本身较长的开发周期、不确定的风险因素、较高的交易成本等都影响了金融机构与相关企业的参与热情。

三、积极采取措施解决相关问题

1.加大银行对低碳项目的投融资力度

低碳经济的发展拓宽了银行的贷款产品范围和金融服务内容,给银行带来了金融创新新领域的压力和低碳经济发展资金的巨大需求。银行在履行社会职责的同时分享低碳经济带来的的”盛宴“。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业应该加强在碳金融核心部分的研究,加强对CDM相关专业知识及政策法规的了解,将低碳经济项目作为贷款项目支持的重点,采取积极相应的贷款政策,拓展融资渠道,加大对相应产业的投资力度。商业银行在开展碳排放交易时,要积极创新贷款管理机制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并做好资金的风险管理,重视潜在的政策风险,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保障低碳项目开发的顺利进行。

2.加强对碳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

碳金融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发展要以相关政策为支持,不断探索和总结实践经验。首先政府应该将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高度,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金融监管机构要不断拓宽视野,更新服务理念,转换监督方式,探索监管新思路。有关部门要规范碳金融管理机制,积极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加强对相应碳金融业务国家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制定和完善低碳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保障低碳市场运转的规范化;构建部级碳交易管理平台,形成合理的交易价格;采取一系列经济惩罚奖励政策,包括税收补贴价格和贷款政策等,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和生态补偿金制度,制定鼓励企业的节能减排措施;建立政府、媒体、企业与公众相结合的宣传机制,培养低碳领域人才,提高人们的低碳意识和理念,引导人们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逐渐建立一个低碳社会。

3.提高碳金融领域的科技水平

政府应该投资建立以企业模式运作的独立公司——碳基金,以帮助工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捕获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加大产品的生产能源的利用率,废物循环使用,处理温室气体的净化,新能源的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掘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投入;大力促进商用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广,在碳捕获、碳储存等领域占领绿色产业的技术制高点;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建设示范低碳发电站,发展清洁煤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四、结论

最近几年中国的环境污染愈发严重,雾霾等环保问题亟待解决,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刻不容缓。因此我国要尽快实现低碳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参与低碳经济投融资领域,加大对低碳技术的投资力度,我国商业银行通过“绿色信贷”业务的开展及开发碳金融衍生品等方式积极介入碳交易,借鉴外国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的经验,推动中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者:綦一霖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低碳经济论文:公共交通运输管理低碳经济论文

一、公共交通运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规划缺乏系统系统性科学性。

部分容易堵车的城市大多是总体规划缺乏必要的功能分区,没有能够充分考虑工、商、农、学及居民出行等因素,造成城市人流跨区出行,行程较远,形成交通量增加。同时在一些中小城市,住宅小区和临路的商业街的细部规划中,部分商业门面直接面向主要干道,经营者占道经营,人行道上违规停车,造成行人走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走快车道的现象。再有就是主城区停车场规划过少,私家车大多靠路边停车,出现了道路越修越宽,行车也越行越堵的局面。堵车的现象导致了能源消耗的增加,交通运输效率低下。交通拥堵,停车场地缺乏等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交通运输的快捷性,违背了低碳经济的客观要求。

2.交通管理职责不统一。

目前城区车辆管理单位涉及到交通、交警和城管。交通管理部门负责营运车辆的资质和营运行为管理;交警负责所有车辆的驾驶人驾驶资格、车辆户口及行车行为管理;城管负责城区停车场管理。城区车辆管理职责分散,造成城区交通几个单位都管,又都不管的局面。

3.交通管理缺乏先进手段。

在中小城市的公共交通管理中,仍存在着资金短缺、技术薄弱及执法不到位等诸多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的有效开展。目前管理基本上依靠执法人员的死看硬守,缺少科技手段辅助执法,造成部分违章车主与执法人员“打游击”、“躲猫猫”,车辆违章行驶和停车的行为屡禁不绝。

二、低碳经济下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对策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对于城市公共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合理规划城市交通环境,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二是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法律法规及行政管理制度,加强交通管理,提高交通效率,减少公共交通运输对环境的污染。三是要引导人们积极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在公共交通运输管理中,要想真正实现低碳运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加强城市科学规划,减少城区通行拥堵。

要重视城市综合规划,通过合理科学规划,实现城市交通运行快速通畅,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首先城市的总体规划中要对城市合理分区,区域内合理规划商业区、住宅区以及医疗、教育、农贸等功能,减少城市内人流跨区域流动。其次是科学规划城市道路,城市主干道与支线道路交叉,采取辅道引入的方式,尽量减少红绿灯交叉口;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时,应该加强与交警、电力、通讯等主管部门的沟通和交流,预留各种管线铺设功能,建设上要一步到位,避免重复建设所造成的交通拥堵;城市主干道两边,不得建设临街门面。合理规划城区停车场,要增加老旧商业区、住宅小区停车场数量。在城市四郊要规划建设一定数量停车场,郊区和外地车辆进城时停靠郊区停车场,城区内出行使用地铁、公交或出租车等公共交通。科学规划建设综合交通枢纽站和公交首末站,实现公交与铁路、公交与出租、公交与班车等便利换乘。在主城区,要提高停车收费标准,限制城区使用私家车出行。

2.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同,吸引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合理规划公共交通资源,综合协调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保障公共交通运输的正常运行,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首先是帮助出租车公司加强电子商务建设,引导出租车公司利用网络组建电召平台,市民可以利用电脑、手机等上网,通过网络预定车辆,或即时打车,方便群众出行。其次政府要加大对公交的投入,将老旧公路、出租车逐步更新为油电混合、油气混合及纯电动车等节能环保车型。同时,增加车辆的密度和班次,合理规划路线和换乘中心,扩大公交覆盖面,方便乘客转车,使市民坐公交车出行更加便捷舒适。第三,提高车辆的舒适度和客运服务水平,购置舒适性更高的公交、出租车,提高乘客乘坐的舒适性,同时,加强对公交、出租车驾驶员的培训,提高司乘人员的服务水平,使市民出行愿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3.合并城市公共交通管理职责,提高交通管理效能。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应该重视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从城市实际情况入手,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和考核办法,加强部门履职情况考核,提高交通管理效能。将分散在交通、交警和城管等部门的公共交通管理职能,统一合并到交警机构,这样可以更加明晰部门职责,有利于加强交通运输管理。因为交通警察既可以管理车辆又可以管理驾驶员,既可以管理营运车辆,又可以管理非营运车辆,既可以管理驾驶员,又可以管理非驾驶员,其管理的力度和方式更加有力。合并职能后,将营运汽车的营运证功能合并到行驶证内,驾驶员的从业资格证功能合并到驾驶证内,也大大减少了车主和驾驶员的负担。

4.大力推进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提高公共管理效率。

要想保障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需要构建完善的信息采集和管理系统。城区公共交通基本情况、城市交通运行状况等信息是政策主体制定正确的政策、执行政策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保障信息的完备性和通畅性,直接影响着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交通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引入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发展ITS智能运输系统,提高对交通信息的掌握和综合利用。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成为新世纪交通管理体系的主要发展方向,公共交通运输与管理应实现智能化、社会化和信息化。最近几年,我国一些大型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都陆续从发达国家引入了先进的城市交通控制和道路监控系统,也展开了对于相关系统的自主研发力度,取得良好效果,应该在中小城市的公共交通管理中加以借鉴和推广。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强化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工作,是实现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途径,需要交通主管部门的重视,针对公共交通运输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实现低碳运输,推动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作者:高万春 单位:安徽省六安市杨小店公路征费稽查站

低碳经济论文:产业结构视角下低碳经济论文

一、低碳经济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路径

鉴于我国现在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结构组成,要想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做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

(一)调整产业结构,依靠升级构建节能降耗型产业体系

高能耗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一是,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在政策上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服务业对资金的引导作用,改变体制、方便机制、加大投入,全力发展诸如法律、金融、信息等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突出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的发展,改变服务业长期滞后发展的现状。二是,从内部调整第二产业的行业结构,合理调配产品结构,使之向着低能耗的方向发展。工业部统筹协调,对产品结构以及行业结构进行有益化调整,优先发展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占有量。鼓励传统工业技术革新,利用近期的科技成果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工艺,优化产能结构,实现产品升级,降低传统工业的能耗量和排放量。三是,政策干预,严格把关,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过快过量增长。要想推进经济结构的改革,必须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规模及发展,对“三高”行业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设立的各项标准严格把关,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问责机制。借助出口退税、关税、出口额分配等手段控制“三高”行业产品的出口。

(二)大力培育新兴低碳产业

低碳产业泛指能耗低、排放少、污染小的产业,包括新型能源、节能产品、环保设备、回收资源、工业节能减排等等。这些行业都是朝阳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只有不断的开发低排放的新能源,不断创新发展低能耗的新型产业,不断技术革新升级生产体系,才能从传统的产业模式逐渐向低碳经济转型。因此,应大力培育低碳产业,从政府角度,应给予对应的税收、政策等优惠;从金融机构角度,应丰富融资产品,为低碳产业提供足够的金融支持;从低碳产业自身角度,应充分利用良好的金融环境和政策环境,加快自主研发和创新,提升低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新兴低碳产业是中国产业转型的目标也是占据未来产业链顶端的必经之路。

(三)提高能源效率,有效调整能源结构

我国现阶段还处于经济发展之中,高污染,搞排放的重工业在工业结构中占据主体地位。然而,实现绿色可循环的低碳经济是当前国际形势对我国工业化发展提出的要求,既然不能一蹴而就,就只有通过技术革新,加大现有工业体系中能源的利用率,尽可能的降低现有重工业的能耗水平减少排放,逐步发展新型经济形式。能源结构的调整,既可以通过经济结构转型,也可以通过革新产业链实现。一方面,可以缩减由石化、钢铁、建材等高能耗行业衍生出来的产业链,降低这些衍生产业的能耗和排放;另一方面,逐步减少重工业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在国民生产中的份额,推动产业和产品的结构调整,向着利润曲线的两端拓展延伸:向前可以从生态设计着手,科技减排,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可以提升品牌竞争力,完善销售体系,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最终推动产业结构向着低碳化的方向靠拢。

二、结语

降低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必须提高各产业链条的能源利用率,以部门结构来说,工业用能居高不下,交通、建筑业的能耗“后来居上”增比较大。要降低资源能耗,这三个部门是重中之重。从产业结构来说,要实现节能减排,就必须减少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发展生态型环保型产业。必须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大量引进高新的低能耗低排放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通过科技创新推动节能减排,通过规模化生产和聚焦产业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严格遵照《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发展新型生态工业,大力发展资源回收产业,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减少资源的消耗。

作者:张燕 单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低碳经济论文: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低碳经济论文

1低碳经济的发展条件

首先,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全新的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架构,即通过技术上的进步与更新,利用国家的扶持政策转变企业发展模式。从我国的现状来说,需要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改变经济体系结构,将传统的煤炭经济转变为以新型的风能、太阳能等为代表的低碳高效的能源生产模式,在政策上指导整个行业的能源消耗行为。其次,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能源法律制度一直欠完善,我国必须推进能源法律的立法进程,利用健全的能源消耗体系来指引社会的低碳发展方向,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化的低碳经济合作,建立合理的能源结构和定价制度。在国内培养未来的能源市场,使现有能源市场在制度和政策方面不断更新。,低碳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广泛的宣传。目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调度方是政府,但社会成员对低碳行业的消费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行业本身的发展潜力。因此,应当在国内广泛宣传低碳消费的意义,在生活中培养节能减排的习惯,鼓励百姓以低碳的方式生活。而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也需要在其经营管理中贯彻低碳的思想,在生产中使用更加绿色的设备和生产工艺。

2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优势

首先,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建立行业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我国企业的行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在高强度的竞争中建立自身的优势,企业必须实施高效的成本管理。而影响企业的竞争成本归根结底是战略成本,在生产中进行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与实践,能显著地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其次,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可以帮助其建立成熟的成本管理体制,这也是企业参与现代商业竞争做出的必然选择。现代成本管理意味着在员工、过程、生产环节等方面实现多方位的成本管理,不仅仅是产品价值的管理,也是经济效益的管理。过去的成本管理仅仅在微观范围内研究成本,这具有极大的局限性,战略成本管理将其研究的方向转为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这一方向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决策,更加地决定未来的经营模式。再次,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可以促进成本管理水平的进步。传统的成本管理主要集中在成本的降低上,也就是尽可能地进行节约,而现代的成本管理将其转变为用最少的支出来换取最多的利益输入,为赢得利润奠定良好的基础。从战略成本的角度来说,两者概念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成本降低是没有限度的,后者将该限度进行了重新定义和升级,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选择需要遵从企业的竞争策略,成本管理需要以整个企业的经营为指导方向。,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可以帮助其更好、更快地适应竞争环境,企业与市场竞争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辅相成,也相互约束,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能够使其自身更好地坚持局部尊重整体的理念,眼前利益服从未来利益的理念,尽快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行更新和升级,以最快速度实现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

3低碳经济下我国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策略

当前,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尚未能够得到实施,一些政策和环境上的不足仍然存在。政府应当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引导作用,承担更多的责任,为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而在低碳经济下,需要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进行重新的解读,由此衍生出内涵和意义与以往均不同的战略成本管理理念,即将低碳理念贯穿到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的始终,扩大了成本核算、控制、考核和规划的时间跨度和应用范围。现阶段,我国在低碳经济中发展企业战略成本管理,需要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支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1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加强政策引导

我国在低碳经济的立法方面目前已经有了雏形,但尚未成熟。从现有的法律体系来说,不同类型与种类的条例数量众多,但各种法律条例之间的关系却不紧密。一些制度虽在局部上初具规模,但是配套的制度仍然十分缺乏,这给相关法律的执行造成诸多限制。另外,我国当前在能源的管理上具有多方力量分散管理的特点,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在工作上容易因为利益冲突或者责任模糊等问题产生能源管理工作执行效率低下的现象。总的来说,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模式需要健全的政策环境,积极用法律为自身的低碳经济发展保驾护航。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鼓励新型低碳技术的发明创造;同时,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在政策给予实现低碳排放的企业资金上的扶持和税收上的优惠,对其生产中的能源消耗进行一定的补贴。另外,还可以对企业在低碳生产方面的银行信贷、低碳产品的采购商进行不同程度的支持,鼓励全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只有如此,才能为企业实施战略成本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3.2推动成本动因研究,强化价值链解析

成本动因是成本发生的驱动因素,进行成本动因分析的目的是控制生产和运营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在低碳经济视域下,碳成本已经融入到企业的价值链体系当中,所以,企业必须考虑碳成本动因,碳成本动因决定了发生多大的成本,包括资源消耗多少、碳排放因环境污染所需支付的费用等。进行碳成本动因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控制成本,并且企业价值链分析具有了崭新的内容和意义,企业价值链是指创造价值活动的完整链条。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低碳经济市场地位的确立,消费者会更加关注产品的绿色化和低碳性,产品的价值也不再单纯是指产品功能的货币化描述。这意味着,企业不仅局限于低碳化生产和低碳化服务,还要求企业在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中实施碳成本的有效控制,充分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果。同时,碳成本控制需要借助碳成本动因分析,从价值链中研究碳足迹,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工艺、货物运输、产品仓储和终端销售等,整个流程均要对碳排放进行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

3.3加强内外部分析,明确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分析要求企业对内部、外部环境进行严谨的分析之后进行的定位,找出自己的优势所在,确定采取什么样的竞争战略。确定企业竞争战略是战略定位的核心所在,竞争战略的内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成本经验丰富和产品差异化。成本经验丰富的产品由于低成本属性使得其可以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来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而产品差异化战略要求企业向客户提供具有独特价值功能的产品。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需要考虑低碳的因素;同时,低碳产品本身就意味着差异化,满足客户要求,履行社会责任。虽然在短期来看,实施低碳模式需要较大的资本投入,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和压力,但从长远的战略发展角度来分析,它能够给企业带来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因此,企业应主动应对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完成从传统成本管理向战略成本管理的转型,这也将成为有识企业的共同选择。

4结语

总的来说,低碳经济是一种能够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低碳经济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当前全球出现的气候变暖和恶化现象。当然,低碳经济的出现也给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的企业成本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环境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成本管理的意识不足、与企业整体的发展战略不匹配、成本信息核算不够等诸多方面。所以,企业应当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自身的成本管理模式。从政府的角度来说,要更多地为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这样才能保障企业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应用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模式。

作者:王碧霞 单位:惠州工程技术学校

低碳经济论文:煤炭资源低碳经济论文

1鄂尔多斯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1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基本状况

凭借着具优势的煤炭资源,依赖于煤炭工业的突飞猛进,鄂尔多斯市实现了由穷到富的资源型城市的跨越式发展。1978年鄂尔多斯市煤炭产量仅为219.3万吨,而2000年至2012年,鄂尔多斯市煤炭产量迅速提升,2000年鄂尔多斯市煤炭企业共生产煤炭2679万吨,2012年,鄂尔多斯市煤炭产量63.938万吨,是1978年产量的292倍,2000年产量的近24倍,约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36.6亿吨的17.5%,占内蒙古自治区煤炭总产量10.6亿吨的60.3%,2003年以来,鄂尔多斯市原煤产量已超过山西省大同市,煤炭产量居全国产煤地级市之首。丰富品质的煤炭资源,推动了鄂尔多斯市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2005~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行业增加值为例(如表1),以煤炭工业为主,包括纺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化、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蒸气、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的八大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已由2005年的192.77亿元增加为2012年的1968.21亿元,占200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46.8亿元的78.1%,201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971.68亿元的99.8%。其中,煤炭工业的比重逐年上升,煤炭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93.4亿元发展到2012年的1404.25亿元,分别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37.8%和71.2%,形成了“一煤独大”的局面。

1.2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特点

及时,鄂尔多斯市的工业以煤炭、炼焦、电力等行业为主,这些行业企业在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大件耐用消费品、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前期投入较大,设备的使用年限较长,不易废弃。这种特点使得企业转型、退出的难度较大,如果转型必将承担巨大的转移成本,因此,这些企业不会轻易转型。这就导致了鄂尔多斯市的工业企业对这些煤炭、炼焦、电力等行业的深度依赖,鄂尔多斯市经济的发展在较长的时期都将依托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资源型产业在其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第二,鄂尔多斯市以煤为主的经济结构,决定了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具有碳关联度高、能源生产和消费含碳高的高碳产业特征。从产业结构方面来讲,煤炭产业在全市工业结构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对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在60%以上,火电装机在全市装机容量中的比重过高,占全市装机容量的96%。可以看出,鄂尔多斯市的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高碳排放的特征。从工业产品结构方面来看,工业产品大多以煤炭为原材料,深加工程度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能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较大。从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方面来看,煤炭在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中占有绝大比例,而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太阳能等低碳或无碳能源的占比不足,导致鄂尔多斯市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含碳水平高。第三,能源、化工产业在鄂尔多斯市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将占主导地位,使得鄂尔多斯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将呈增长态势,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将会逐渐显现,突发环境事件将呈增多态势。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导致鄂尔多斯市在经济发展过程出现地区产业结构单一、能源消耗较高、环境污染重等问题的根本原因。发展低碳经济是鄂尔多斯市这种资源型城市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1.3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鄂尔多斯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多的依赖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使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地区产业结构单一,非资源型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发展滞后的问题。同时,由于煤炭的大规模开采,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及时,产业结构单一,附加值较低,能源消耗较高。鄂尔多斯市的工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且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能源的开发和初级加工利用,附加值较低,产业结构内部存在门类较少,结构单一且不够合理,非资源型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鄂尔多斯市致力于打造成为国内能源重化工基地,必然导致全市能源消耗的大幅增加,节能降耗形势不容乐观。第二,煤炭大量开采,资源浪费严重,能源安全问题突出。鄂尔多斯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煤炭的大量开采,能源的高消耗。此外,煤炭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小煤矿,这些煤炭开发企业生产设备较落后,开采过程中资源浪费严重,一方面造成了煤炭资源利用效率的降低,另一方面由于煤炭开采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采煤过程中也造成了水资源的极大浪费,鄂尔多斯每年因采煤而损失的水资源量已达到1.31亿立方米。由于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不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可能会面临矿竭城衰的危险。第三,资源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产生了严峻的地质和环境问题。鄂尔多斯市依靠煤炭资源获得的工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必然对鄂尔多斯市的资源和环境造成影响,经济发展伴随着环境的结构性污染。一方面,煤炭资源的长期开采,使鄂尔多斯采煤区及周边环境恶化,采煤区地表塌陷、地下水位下降等地质问题严峻,并出现土地干旱、植被破坏、人畜饮水困难等问题。全市采空塌陷区面积已达120平方公里,有空顶2000万平方米,火区面积87平方公里,并且每年以3%的速度在蔓延和扩大。另一方面,以煤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及煤炭、电力、化工等污染相对严重的产业在鄂尔多斯未来发展中仍将占较大比重,使得鄂尔多斯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废弃物的排放量相对较大且将会呈增长态势。

2鄂尔多斯市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举措

实现鄂尔多斯市经济增长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将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资源型、不可再生型经济向集约型、科技型、循环型经济转变,要大力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努力实现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降低碳污染排放。鄂尔多斯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倡导经济的发展要依靠资源但不依赖资源的理念,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能源消耗及废弃物排放水平高等问题,在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资源转化、推广节能减排工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改变一煤独大的局面,有效推动了地区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2.1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结构转型,大力推进非资源型产业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多元化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求适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降低产业的能源消耗量,减少碳排放量,在实现产业低碳化的同时发展新型低碳产业。鄂尔多斯市大力推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陶瓷等非煤产业的快速成长,积极发展煤炭、化工机械和风力发电设备的制造,引进建设汽车制造、能源装备制造、电子产品制造等主导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项目,构筑非资源产业集群,多元发展的产业体系初步建立,结构调整迈出重要步伐。鄂尔多斯市将装备制造业作为非资源型产业项目建设的重点,着力打造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平台。作为鄂尔多斯市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推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平台和窗口,2007年鄂尔多斯市开始发展装备制造产业,经过6年的发展,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产业发展平台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了以奇瑞汽车、中兴特汽、精功恒信重卡汽车为龙头的汽车制造业,以新兴重工能源装备制造、久和风力发电整机制造为龙头的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以京东方液晶显示器、荣泰光电为龙头的电子产品制造业。

2.2在调整现有产业结构的同时,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

鄂尔多斯市一方面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依托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发展风力发电厂,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建成了鄂尔多斯地区及时座特大型风力发电厂——伊和乌素风电场。伊和乌素风电场装机容量规模1000千瓦。与同等规模的火电厂相比,伊和乌素风电场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6万吨,可减少因燃烧煤炭排放的有害物质达8万多吨。目前,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18个重要的风电基地之一,已并网发电的风力发电机组达上百台。鄂尔多斯市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其中与美国太阳能电池巨头及时太阳能公司(FirstSolar)签订光伏产业发展及应用合作协议,建设2000兆瓦发电能力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厂,并建设光伏产业各生产环节生产线、光伏建筑一体化及城乡光伏应用系统,电站建成后的规模将比现今世界上较大的光伏电站要大30倍,是目前世界较大的人类使用太阳能项目。鄂尔多斯市积极利用生物质能发电,已形成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2.4万千瓦。同时利用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动物养殖场产生的沼气发电,可供500千瓦机组发电。

2.3加大资源转化力度,推进优势产业升级,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为了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改善地区环境质量,鄂尔多斯市从2005年开始就大力推进资源的规模化经营,淘汰落后产能。鄂尔多斯市摈弃传统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念,在对落后煤矿进行煤炭资源整合、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产业链延伸,提出了“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发展循环经济原则,通过引进新技术优化优势产业内部结构,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使煤炭生产向煤炭的综合利用和深加工转变,从而延伸煤炭产业链,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加快煤炭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鄂尔多斯市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为目的,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路径,鼓励企业加大资源转化力度,对资源实施循环技术改造,开发建设资源循环利用项目,着力构建煤炭、电力、天然气产品、煤化工及精细化工产品四大基地,从而使鄂尔多斯市的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形成上下游产品的有序链接、循环发展,实现资源和废弃物的较大限度的综合利用。通过推进煤化工产业重点项目建设,鄂尔多斯市已形成了煤—电及其废弃物循环利用,煤—电—高载能及其废弃物循环利用、煤—煤化工及其废弃物循环利用、天然气—天然气化工及天然气+煤循环开发利用等一系列循环经济产业链。通过产业升级和延伸产业链,鄂尔多斯市形成了有竞争力的油、气、肥、醚、烃等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并将成为部级能源化工产业基地。

2.4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代化水平,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鄂尔多斯市鼓励和引导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鼓励资源开发企业围绕资源绿色开发和利用进行技术创新,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资源的高效利用方面,鄂尔多斯市不断加强对煤矸石等煤系伴生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采用煤矸石发电、提取环保建筑产品、生产土壤改良肥料等方式,形成了煤矸石等煤系伴生资源的大规模综合利用系统。同时,不断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和引导煤炭生产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煤炭开采工艺和装备、应用先进的煤炭洗选技术,提升煤质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煤炭生产企业的现代化水平。2012年鄂尔多斯市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等方面投入资金32.434万元,与2005年投入科技研发资金9680万元相比的3.4倍。此外,鄂尔多斯市定期组织资源开发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用”活动,并给予企业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将研究机构成果实现产业化,以增强资源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技术创新能力。目前,鄂尔多斯市已在羊绒、煤炭、化工等主导产业领域,建设了一批部级、自治区级技术研究中心和科技园区,成为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2.5推广节能减排工程,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

鄂尔多斯市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的原则,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在实施规划环评,深化工业污染防治,推进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效的应对和克服了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重型化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和困难,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鄂尔多斯市一方面加大节能投入,推广节能工程,在城市建筑设计上推广节能设计标准,推广使用新型节能材料;在交通运输上鼓励优先使用节能环保交通工具,推广节能燃料;在公共生活方面,倡导绿色节能生活等等。同时,积极推进环境污染治理,推行清洁生产,通过清理整顿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强化对重点企业和行业节能减排治理,对不符合环评的项目不予立项,遏制高污染项目的建设,并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展的环境保护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试点项目“鄂尔多斯市主导产业与重点区域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导全市明确产业定位、提升产业层次、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环境保护及降低污染物排放等工作,有力地推动了鄂尔多斯市部级能源化工基地的可持续开发和建设。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碳汇林工程。碳汇林是以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等措施,充分发挥森林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功能为目的的林业活动。2010年4月开始,鄂尔多斯市启动碳汇林项目,动员200多家煤炭企业每生产10吨煤,就捐植1棵“节能减碳树”,共同营建10万亩碳汇林。碳汇林项目的实施,使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起来,有力的促进了鄂尔多斯市低碳经济的发展。

3鄂尔多斯市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

虽然,鄂尔多斯市在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长期来看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期逐渐转向稳定增长期,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仍将存在。长期来看,资源型产业在鄂尔多斯市的产业结构中仍将占较高比重,鄂尔多斯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格局由资源型产业为主向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协调发展转型,达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仍非常严峻。鄂尔多斯市在未来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如何有效地调整地区产业结构,逐步改变现有以资源为主的产业结构;二是如何解决要素供给问题,提高要素供给的质量和水平;三是如何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1有效调整地区产业结构的难度很大

鄂尔多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调整,非煤产业初步形成一定规模,但是,这些产业的发展程度还不够,在地区产业结构中比重较小,发展的稳定性不够。鄂尔多斯市以煤炭产业为主体,以“羊煤土气”为主的资源型产业结构没有真正得到改变,资源型经济在城市发展中仍占的主体地位。同时,从鄂尔多斯的自然禀赋看,并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能源重化工基地,能源开采和加工、电力、煤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在鄂尔多斯市的总体经济构成中仍将占较大比重。在以能源及其他资源为主的产业结构下,一方面,鄂尔多斯市要在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减少能源的使用和消耗,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实现节能减排的形势依然严峻。另一方面,这种资源型产业结构导致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景气度的依赖程度较大,而由于受到当前宏观经济周期性增长乏力的影响,现阶段鄂尔多斯市的能源产业和房地产业发展不景气,对鄂尔多斯市的整体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现有以资源为主的产业结构,如何结合需求,提高煤炭清洁高效使用的供给比重,对于鄂尔多斯市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转型升级而言,是一个严峻挑战。就鄂尔多斯市的能源产业来讲,如何在国家经济建设、能源安全和低碳发展的大局中思考和谋划鄂尔多斯的能源化工产业,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能源化工产业升级,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实现煤炭、电力、煤化工、煤层气和天然气等煤及与煤相关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清洁化、低碳化发展的形势依然严峻。

3.2提高要素供给的质量与水平的任务依然艰巨

如何优化要素结构,解决要素供给问题,尤其是如何提高要素供给的质量与水平问题,也仍然是鄂尔多斯市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所面临的巨大挑战。鄂尔多斯市还需要在加快引进人才、科技、资金的步伐,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城镇化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做大量工作。首先,鄂尔多斯市在人才引进和提高产业科技水平方面任务艰巨。鄂尔多斯市在引进人才方面已采取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措施,但是,鄂尔多斯市人口集聚水平较低,同时受到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鄂尔多斯市人才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使鄂尔多斯市人才基础薄弱,掌握新技术、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技能人才缺乏,人才供给与实际需求不匹配,已成为影响鄂尔多斯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吸引、留住人才成为鄂尔多斯市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此外,在提高产业科技水平方面,鄂尔多斯市在鼓励企业提高对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引进水平,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改造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低碳经济的推动力等方面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其次,有效解决资金供给方面的问题。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民间借贷现象,而随着经济由高速增长逐渐向稳定增长过渡,民间借贷现象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由于民间借贷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有待化解,尤其是民间投资不足的问题有待解决。因此,鄂尔多斯市在引进各类金融机构,进一步拓宽民间资金的运作渠道,建立和完善金融体系,增加资金运作技术含量,提高民间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等方面的任务艰巨。,加强对水资源的节约与高效使用。鄂尔多斯虽然靠近黄河,但依然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煤炭行业尤其是煤化工行业耗水量大,且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如何进一步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就如同节约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一样重要,这还关系到鄂尔多斯能源、资源产业发展的水平与规模,更关系到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3.3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鄂尔多斯市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除了要转变地区产业结构,要提高煤炭及其他资源高效清洁使用的供给比例,要加强对水资源的节约与高效使用外,还需要加强低碳经济理念在民众中的普及,并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进一步落实。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也是鄂尔多斯市在低碳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挑战。鄂尔多斯市生态区位的特殊性使其成为全国生态治理的重点地区。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加快,煤炭的大规模开采,给鄂尔多斯市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对资源开发的承载能力逐渐降低,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当前,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有所回落,并逐渐转向稳定增长,鄂尔多斯市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在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技术与管理创新、建立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等多方面不断努力,走出一条符合鄂尔多斯市情的低碳之路。由鄂尔多斯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可以发现,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强力推动,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大力配合,一方面要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建立有利的政策、市场环境,形成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另一方面要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微观基础,构建低碳经济发展体系,从而实现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赵欣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低碳经济论文:农村消费方式低碳经济论文

1农村消费方式的现状分析

(一)农村生活能源结构不合理,新能源使用率低。

目前我国农村的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矛盾突出,消费水平滞后,一些落后地区以薪柴、秸秆为主的能源消费方式对环境威胁较大,其他商品类的先进能源的使用情况却并不理想,比如煤气、天然气、电能、沼气等占据生活能源消费方式总比例只有34.5%左右。众所周知,以传统能源消费方式为主的生活方式对自然环境、大气环境带来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给农村居住环境带来较多的二氧化碳污染。

(二)能源利用率低,浪费问题严重。

由于农村的科技水平较为落后,对于传统能源方式的收集和使用率均不甚理想,比如多数家庭采用传统的炉具直接燃烧柴火或者秸秆,这就导致能源转换遗失率达到80%以上,并且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对于秸秆使用后的残留物,很多农户也是采用就地焚烧、推入水中等方法处理,造成较严重碳排放,直接给居民的生活环境带来较严重的大气污染情况。

(三)生活用水浪费严重,污水排放随意。

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居民普遍缺乏基本的节约用水意识,粗放型用水方式导致水资源严重浪费。目前我国约有一亿农村人口存在用水困难问题,北方地区有80%左右的农村水资源短缺,南方地区则相对略低但依然有过一半的农村用水困难。同时,多数农村生活用水排污随意,有些直接排入河中,对水资源造成极大的污染。

2制约农村低碳消费推行的影响因素

根据有关学者的调研显示,影响我国农村低碳消费方式推广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分别是低碳消费意识薄弱、农民收入水平低、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以及有效政府引导措施缺乏,其比例分别是24%、36%、30%、10%。

(一)低碳消费意识薄弱。

虽然现在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扶持,但是多数农村的居民特别是70年代前出生的农民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根本缺乏基本的环保意识,不了解自我消费方式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何种影响,在这部分农民心中最简单的消费观念就是:以低的经济支出满足基本生活所需,像低碳消费这一概念很多农民没有听说过,更不要说落实该概念。据一项抽样调查,有将近70%的农民不能做到节约用水用电,有30%以上的村民分不清什么是低碳环保资源,有37.43%的村民认为农民缺乏低碳环保意识才是实现低碳生活以及消费的主要障碍。这个调查很明确的表现,农村居民的低碳意识相当薄弱,环保节能意识淡薄,要知道这种现象存在于我国多数农村中,已经成为阻碍低碳消费方式推广的较大阻力。

(二)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秉持的是勤俭节约的消费习惯,不可否认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但是从目前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说,过度的强调节约不能有效地刺激消费,以及拉动农村内需增长。按照我国传统的消费观念来看,一方面有钱花到“刀刃”上是固有的消费习惯,能不花则不花,这就导致消费需求不能够释放出来;另一方便,农村消费有很强的跟风行为,很多消费行为受周边影响严重,根本不考虑是否需求,过度将收入花费到不必须的支出上,从而影响到合理消费需求的释放,严重制约农村消费能力的提高。

(三)收入水平的制约。

人们普遍知道一个道理:消费水平的高低和收入水平的高低是成正比关系的,尤其是可支配收入对消费影响更为严重。目前我国农村收入增长缓慢,从而使得可支配收入水平不高,直接导致农村低碳消费水平不高、低碳消费发展缓慢。众所周知,一般低碳产品由于高技术含量、高成本的因素普遍售价较传统用品贵,因此只有当收入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才会关注这类产品,从而考虑现有消费行为是否对环境、自然损害严重。有学者特别就收入水平和低碳消费观念之间关系做过研究,他将月收入分为四个阶段:800~2000元、2001~4000元、4001~6000元、6000元以上,根据不同阶段的收入其选择低碳产品的比率分别为14.5%、17.25%、23.3%以及41.7%。由此可以很明显看出,目前制约我国农村低碳消费方式推广的一大重要因素就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从而导致农民没有足够的经济收入来选择高层次、环保的消费方式。

(四)政府的有效引导措施缺乏。

在我国很多农村建设资金匮乏,对于新技术的推广重视程度也相对较低,很多村政府、乡镇政府没有给农村居民提供接触新技术、新能源的机会,缺乏正确的引导,直接导致农村居民不了解哪些资源是可持续利用资源、哪种消费方式可以为居住环境带来环保效果。现下,我国很多乡镇政府只是对沼气、太阳能的建设使用略有补贴,其他新能源的推广建设还缺乏较强的补贴性扶持,特别是一些新能源前期投入成本较高,政府不给予津贴农民根本没有资金来进行建设使用,从而影响到农村能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3转变农村消费方式的对策及建议

(一)广泛宣传低碳消费理念,提高农民低碳意识。

影响制约我国农村低碳消费实施的最主要因素是农民基本低碳意识的缺乏,所以转变低碳消费方式的最关键行动就是加强对低碳消费理念的宣传。由于我国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不高,对环境和自然的保护意识淡薄,导致农村生活居住环境不断恶化。因此,加强对农民思想的引导教育,让村民意识到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以及资源浪费行为对环境的危害性,逐步改善现有的消费方式,提高村民对新能源的使用,树立节约用水用能的意识,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引导农民自觉选择可持续使用的新能源,建立个人以及家庭的合理消费观念。

(二)政府加大对新能源资金扶持。

作为引导农民树立低碳环保意识,建立低碳消费方式的重要责任方,政府一方面需要加大对新能源项目的财政支持,不仅要给予使用新能源的农户以资金奖励,还要加大对农村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比如,研发兴建秸秆气化站、太阳能发电设施等项目;另一方便还要引导农民和农村企业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加大环保新技术的推广实施;一方面,政府还可以建立专门的技术服务团队,推进农村环保技术指导与传播。比如利用农村广播站、农村青年合作社等媒介、合作机构对农民进行新技术培训,让广大农民了解到环保节能资源的好处,潜移默化地转变农民的消费方式。

(三)建立健全关于低碳消费的相关政策制度。

首先,为了加大农村能源供应,增加品质能源的有效供给和使用,国家以及各级地方政府有必要加强改善农村生活能源结构制度,增强配套基础服务体系的建立,发展完善农村的能源管理体系,形成以政府为导向,市场为支撑,农民参与为主体的长期有效发展机制,促进更多的农民对机制进行监督。其次,政府可以多提供一些财政补贴、减免税费以及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农民选择低碳产品,进行低碳生产模式建设,慢慢调整农民的消费方式,实现低碳消费。比如对于使用太阳能、沼气的农民,给予适当的补助。,国家增加对地方政府的低碳考核制度,以提高各级地方政府对低碳生产和消费的重视,激励其加大对低碳资源项目的投入,刺激其加大对新能源、新技术、新消费方式的引导、推广以及使用。

4总结

发展低碳经济,转变农民低碳消费方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要求各级政府通过政策、制度等方面给予技术、资金层面的支持,还需要农民个人以及家庭主动提高环保意识,在适合自身收入的基础上选择新能源,转而向低碳消费模式发展。

作者:张引 单位:保定学院

低碳经济论文:资源型城市低碳经济论文

一、榆林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关注产业结构。在这方面,榆林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十一五”期间,榆林GDP高速增长。全市经济总量由全省第五位跃居第二。2013年全市GDP总值实现2846.75亿元,同比增长8.8%。其中,及时产业增加值139.68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985.56亿元,增长9.6%;第三产业增加值721.51亿元,增长7.1%。及时、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9%、69.8%和25.3%。在第二产业中,2013年工业总产值3258.19亿元,同比增长3.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五大支柱产业总产值2857.50亿元,同比增长1.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1.6%。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337亿元,下降5.4%;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657.30亿元,增长7.9%;石油加工和炼焦业461.40亿元,增长5.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49亿元,增长16.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52.80亿元,增长12.0%。由此可见,榆林市主要靠第二产业特别是能源及高耗能产业带动经济增长,三大产业发展极不均衡。

(二)资源开采利用效率低,深加工、转化能力弱

榆林市特别是北部几个县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资源十分丰富。但是,资源开采利用效率却十分低下,深加工、转化能力薄弱。以煤炭开采为例,除一些国有大型煤矿采用综合机械化开采外,其他的地方矿井均规模较小,整体技术较落后,回采工艺大多采用落后的炮采方法,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低下,以掘代采,采掘不分。大部分地方煤矿还仍旧采用刀柱和房柱采煤方法,资源破坏严重,回收率极其低下。据统计,目前,榆林煤炭资源回采率平均不到30%。这使得从储量上看,能开采上百年的煤矿实际上仅三四十年就会开采完毕。石油采出率不足20%,这意味着,深埋于地下的原油每吨仅能开采出100多公斤,而其余800多公斤却都被白白浪费。此外,资源进行深度加工、转化能力也较弱,支柱产业产品链条短,高附加值的加工业规模小而且少,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低等问题也非常突出。

(三)生态破坏严重

榆林是陕西重要的能源输出地。但是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采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也日益严重,使榆林成为陕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特别是资源开采导致的植被破坏、土壤沙化;地下采空引发的体表塌陷、地表水渗漏等十分严重。据调查,榆林仅煤田开发一项就就造成17300hm2的植被毁坏,更使得20000hm2土地出现风蚀荒漠化;仅神木县煤炭开采形成的采空区面积就达99.12km2,其中已塌陷面积达44km2,对37.6hm2农田和2436.6hm2林草地构成影响,毁坏民房787间,856户居民(3285人)被迫搬迁。再加之废气及煤矸石自燃引起的大气污染和废水排放导致的土壤侵蚀、水质破坏,更使得榆林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越发不堪重负。面对这些问题,作为承担国家能源安全重任重点地区之一的榆林,必须要切实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二、榆林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

(一)全球经济格局调整为我国的经济转型提供了一个战略契机

整个国际社会都处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浪潮中。随着世界经济朝着有利于多极化方向的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在世界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当前,在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都出现较大幅度调整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出口导向型将逐步向内需拉动型转变,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陕西特别是榆林如能抓住这一战略契机势必会使自身经济转型、结构调整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中省高度关注和支持带来的政策机遇

榆林经济的快速发展得到了中、省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1998年原国家计委批准榆林为国家能源化工基地,2008年,榆林被列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市,2012年2月国家发改委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11个重点经济区,形成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新高地,并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这11个重点经济区中涉及榆林的就有2个。其一,“呼包银榆地区: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农畜产品加工基地、新材料和原材料产业基地,北方地区重要的冶金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其二,“陕甘宁革命老区: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区、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规划中还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组织开展重点资源富集区、城市、行业和园区循环经济试点并扩大试点范围”,并且把榆林列为循环经济的试点地区,同时将陕西列为低碳试点省区。此外,陕西省委、省政府也先后出台了专门支持榆林发展的十大类、二十七条政策措施,不仅下放审批权限,而且给予资金扶持。同时,把榆横工业区列为省级低碳经济试点园区,把靖边列为省级低碳发展试点县。另外,国家电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在2010年编制的“十二五”电网规划中,也提出要加快陕北电网发展,满足风电等新能源接网需要。为此,“十二五”期间将建设关中—延安—榆林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强关中和陕北之间的电气联系,并优化330千伏及以下规模的网架结构;加快建设以750千伏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能够协调调度的统一智能电网,以便在全省范围内统筹规划新能源接入引起的调峰和调频等方面问题,在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条件下全额收购上网电量。中、省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方面的“双管齐下”,为榆林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三)自身实力不断增强带来的后发机遇

榆林资源富集,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超过40万亿元,雄厚的资源优势奠定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连续7年经济增速居全省首位,地方财政收入连年保持高速增长,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规划、在建的重大项目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项目储备为加快发展集聚了不竭动力。同时,部级能源化工基地初具形态,建设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区域中心城市的条件日渐成熟,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优势也非常突出,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为“十二五”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榆林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资源依赖型的能源结构在短时间之内难以得到改善

榆林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一次性能源中,对煤炭资源的依赖度非常大,并且这一状况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同时,榆林经济的增长对能源的消耗很大,2009年全市单位GDP能耗达2.072吨标准煤/万元,单位GDP电耗达874.83千瓦时/万元。2010年,随着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高耗能产业的产量与能源消费量同步快速增长,仅2010年上半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能耗上升11.09%,单位GDP电耗上升22.67%。这就必然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

(二)技术制约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较大瓶颈

2009年,中国政府先后提出,到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相比2005年下降40%到45%的发展目标。但不容置疑的是,作为当前世界较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可以预见,21世纪的上半期,中国经济仍会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等发展趋势依然强劲,这就势必对能源形成巨大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以节能减排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等为核心的低碳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就成了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目标的最关键的制约因素。然而必须面对的是,核心技术的缺位正在制约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和能源目标实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中指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主要技术支持,而在这60多种技术中,有42种核心技术是中国目前不掌握的。榆林作为国家“西煤东送”、“西气东送”、“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碳排量与低碳技术水平低下的矛盾无疑会越来越尖锐。

(三)碳排放总量增大,节能减排担子重,压力大

碳排放基数大,这是榆林乃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最严峻的制约因素之一。根据日本专家茅阳一的研究结果,碳排放的推动力主要来自四个因素:碳排放量=人口数量人均GDP单位GDP能耗单位能耗的碳排放量。当前,我国的碳排放量是4.00,是美国的3.25倍,是世界平均排放量的3.08倍。榆林作为全国重要的化石能源生产和输出地,“十一五”以来,原煤、原油、甲醇、兰炭、铁合金、发电量等主要工业品产量连年上升。大规模的能源开发和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必然引起碳排放总量上升,使节能减排的压力增大。

四、关于榆林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思考

当前,榆林正处于转型和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能否抓住机遇,调整结构,科学转型,关系到榆林能否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自然可持续、跨越式的发展。为此,榆林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高碳发展方式

榆林产业结构极不合理。表现为第二产业一枝独秀,而一、三产业相对滞后。在第二产业中,又主要以能源及高耗能产业为主。以2010年为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和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五大能源及高耗能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90.29%。因此,榆林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必须要下大力气采取有效措施,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的高碳机制和模式,多方位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坚持资源深度转化,延伸产业链条,努力增加产品附加值;要特别注重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坚决淘汰诸如小水泥、小火电、平板玻璃等过剩的落后产能,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努力提高产品竞争力;要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育种、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积极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切实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治理保护的关系,着力推进清洁生产和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减轻能源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上,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服务业方面,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物流业;要迅速加快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非生产性产业的互动发展。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能源加工、利用效率,切实减少碳排放

榆林是典型的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新兴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产能增长迅速,尚未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配套体系。这种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严重制约了榆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榆林应该充分利用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的机遇,坚持“清洁、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企业内循环、以工业园区为核心的产业链循环和以榆林市为核心的陕甘宁蒙晋经济圈区域循环,切实推进深度转化,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的低投入、低耗能、低排放、高效率。

(三)大力发展可再生的新能源,促进能源结构的低碳化

长期以来,榆林经济的迅速发展,主要依赖化石能源的采掘与加工,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发展还仍处于起步阶段。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节能减排压力的增大,传统能源、原材料被新能源、新材料所取代的态势渐趋明显。而榆林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榆林市气象局近年来的检测、统计,榆林风力资源储量达3284万千瓦,市内十个50米高的加密测风塔每年不间断测量的有效风速均在6100小时以上,有时甚至可达7500小时。另外,榆林市气象局组织专家组经过五年调研、论证的《榆林市太阳能资源分析评估报告》显示,榆林年太阳能辐射约为每平方米5500到6000兆焦耳,是中国太阳能资源富集地区之一,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因此,开发利用的潜力非常大,尤其是长城沿线以北的县区更是太阳能资源的富集区,可连片开发。因此,榆林应该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加快建设规划中的榆阳区榆林新能源产业园、靖边县风力发电项目示范区及光伏发电产业园区以及榆横工业区煤基清洁燃料高效、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等新能源产业园,尽快形成太阳能发电、风电基地,着力培育太阳能光伏、风电两大产业链,实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兴能源示范工程,尽快实施100兆瓦大型并网光伏发电、百万千瓦级风电场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努力将新能源打造成榆林的战略先导产业和重要优势产业。从而切实改变榆林的能源结构,促进能源结构的升级转化。

五、结语

总之,值此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浪潮,榆林必须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切实转变经济发展的高碳方式,走清洁、绿色、循环、低碳之路。只有这样,榆林经济社会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王喜明 单位:榆林学院管理学院

低碳经济论文: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农业经济论文

一、实现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

我国具有显著的人、地矛盾,农业生产效益不高且污染严重,想要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保障人口成活且实现经济的发展,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实现与发展。循环经济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循环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低排放、低耗能、低投入以及高效率的一种节约型增长方式,通过“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机制,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相互协调。

二、实现后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想要提高农业产出,除了应增加投入之外,还要提高效率。确保投入量与资源供应量的平衡、适应环境承受力。我国农业发展更侧重于对后者,也就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这也是资源节约,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三者的选择。当前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为:利用现代化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借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采用现代化产业体系来提升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与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效益、竞争力的提升。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农业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一个过程,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三、实现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

生态农业是指在依据经济学、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借助于先进的农业技术,一边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一边将各种现代化的生产技术有效的结合到农业发展中去,并最终实现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发展体系构建。生态农业经济属于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的一种生产方式。我国当前农业的发展虽然正是以经济效益为重点的农业工业化前期,但,由于人均资源短缺的问题,已经对农业产出造成了极大压力,愈来愈凸显出农业生态的问题。基于此,必须要对农业生态合理化的问题加以重视,选择适当的生态农业模式,在借助行政立法的作用下,加速我国农业发展的生态合理化转变。实现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将我国诸多土地资源都充分的利用起来,起到有效减少裸地面积的作用,避免诱发严重的水土流失、荒漠化问题,预防洪涝、沙尘暴等灾害的发生。另外,转变为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还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产品出口。

四、实现有机农业经济的发展

土壤作为一个天然的储碳库,通过某些相应的方法加以土壤固碳便可以实现对温室气体总排放量月1/4的抵消,其最简便也是最易行的方法便是促使有机农业的发展。有机农业是在依据生态学原理与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在生产过程中不提倡使用化学合成的化肥、饲料添加剂或者是农药等物质,在以有机物质自我循环的前提下,通过借助天然植物性农药以及物理法、生物法等病虫害防治手段,构建作物轮作体系,在利用动物粪肥、秸秆还田等举措加以保持养分循环、土壤培肥等等,促进农业稳定、持续的发展。有机农业将农业经济系统纳入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促进有机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可减少由于农药、化肥的使用而造成的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尤其是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

五、实现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发展

在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农业,进一步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开发集生活、生态、生产于一体的多功能产业。农业一方面有食品保障的效用,另一方面还具有观光休闲、生态保护的诸多效用。就都市农业来说,不仅具备生产功能,而且加以开发还能将其更多的功能发挥出来。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解决当前工业化社会中人际关系冷淡、压力大等诸多问题。实现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发展更是可以为人们提供接近于自然的生态环境,满足人们与城市生态亲近的要求。实现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发展可进一步促进新农村的建设、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六、结束语

在低碳经济时代下,要求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加以转变,在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以及开发使用新能源等多种途径下,提高对高碳农业的依赖,鼓励低碳农业的发展,以此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竹春 单位: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农业经济经营管理站

低碳经济论文:电信基础设施低碳经济论文

一、我国电信基础设施共享现状

在开展电信基础设施共享工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监管层面问题。在电信基础设施共建中,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同时在相关电信设施建立方面的法律依据上,存在法规条文缺失现象。其次,是技术监管层面。在电信基础设施共建中,对于几方天线改造与搭建上,存在承重、信号干扰等难题。,是财务监管方面。由于电信设施在共建共享存在多方面联系,使搭建改造费用以及共建后的产权归属都成为重要解决问题。

二、电信基础设施共享策略的重要意义

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下,提出电信基础设施共享策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影响。

(一)节约资源,减少重复建设

通过建立电信基础设施共享,能够改变目前我国各大电信企业建立专属自己的基础设施的现状。由于电信基础设施自建自用的现状,出现的最直接的问题则是各电信企业的管线交叉密集分布。密集程度较高的铁塔在城市中的建立,使各电信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投资巨大,重复建设是对资源应用的一种浪费。同时,密集的电信网络造成电磁污染问题。通过进行基础设施共享,有效减少了电信也的重复建设,使建设成本大大降低,是对资源节约的有效体现。

(二)维护电信市场公平性

目前我国的电信竞争行业,往往通过电信资源的占领情况判断够电信企业的优势。通过对电信资源的垄断,即一方一旦建成电信管线,其他电信企业则不得进步。这种电信基础设施的垄断,对新型电信企业存在不公平性,由于对资源的占领和垄断,造成电信市场的竞争不公平。通过建立电信基础设施共享,能够有效打破这种不公平,维护电信市场竞争秩序,促进多方电信企业协调统一发展。

(三)促进电信也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电信基础设施共享策略的提出,除了对单一的某电信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外,对中国电信整体行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基础设施以及资源的共享,实现电信行业协调发展。例如,我国目前的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对中国电信来说,可以利用中国移动铁塔建设基站,尽快地完成CDMA网络建设;对新联通而言,同理依靠中国移动铁塔资源尽快完成WCDMA网络建设非常有价值;由于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缓解了其它运营商基站选址、投资等建设矛盾,对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短期内追赶中国移动的网络质量有利;对中国移动而言,在短期内往往被视为对其已有投资回报与网络优势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但实质上中国移动可以充分利用中国电信丰富的管线资源和小灵通基站完成TD的室内覆盖。

三、提高电信基础设施共享效率的有效对策

为有效提高电信基础设施共享建设的有效性,在实现设施共享的过程中要从多方面进行完善和管理,以保障基础设施共享策略应用的科学性和发展性。

(一)加强政府干预

为保障在实行电信基础设施共享的过程顺利,政府应加强干预,以提高资源共享的强制性。实现电信基础设施共享,是低碳经济发展下的重要开展措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府在加强干预的过程中,要以保障公共利益为基本原则,为促进资源的共享,减少重复建设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完善共享模式

为提高电信基础设施共享效率,在实现共享的同时,应注重共享模式的有效性和完善性。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电信企业发展现状,可以应用的电信设施共享模式可以分为:站址共享、无线接入网共享以及地区性管线资源共建共享。

(三)加强法律规范

在开展电信基础设施共享上,加强法律规范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性。通过法律手段的干预,促进电信运营商之间问题的协调处理,将资源共建共享进行大力宣传和普及。当电信运营商之间出现不能解决的共享问题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干预,进行的仲裁决定。

四、结束语

在国外,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实行电信基础设施共享已成为较为成熟的资源管理手段,我国的电信基础设施共享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不断吸收国外经验,完善自身存在问题和不足。低碳经济的新时期,开展电信基础设施共享策略,对建立能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孙尚 单位:枣庄智博科技有限公司

低碳经济论文:我国银行业低碳经济论文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所谓低碳经济指的是以“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著称的经济发展模式。人类社会在经历了早期的农业文明以及现代的工业文明之后,开始逐步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转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广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始探寻一条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低碳经济在上述“三低”的基础之上,还有这“高效率、高附加值以及高效能”的“三高特点”,因此,其经济发展模式与人类社会现在所亟需的经济发展需求相符,为人类在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提供了可能。具体而言,低碳经济相较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通过减少碳排放,以有效减少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与损害,以使经济社会步入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我国金融业尚未能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虽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化升级,经济结构的大幅度调整,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以及推广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我国金融业尚未推出相应的金融产品或者为低碳经济体推出适应其发展的金融服务,导致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缺乏适宜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而其发展陷入了瓶颈之中。具体而言,我国金融业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限制和阻碍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1.由于低碳金融是新型概念

其进入到我国的历史也较短,因而我国金融机构对低碳金融的理论认识还不足,也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提供专业支持,金融业特别是商业银行在对待低碳金融项目的审批、运作、风险管理等方面缺乏成熟的经验,这导致银行业对待低碳金融项目的热情不足,进而低碳金融项目很难从我国的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支持,严重制约了低碳金融项目的发展。

2.低碳金融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成正比。

我国金融业的存在与发展都是以经济利润作为目标。但是,受到专业人才资源的缺乏、技术水平的有限以及其他客观条件的影响,我国向低碳企业转型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重重阻碍,转型成本高,而金融业特别是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尚未形成一套健全的体制对低碳企业的低碳金融项目的风险以及还款能力进行评估,不敢对低碳企业的金融项目发放贷款,这对于本就资金短缺的低碳金融项目而言更加是雪上加霜。从实践来看,我国低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确能够享受一些地方政府乃至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在发展过程中也能够逐步树立起绿色企业形象。尽管如此,商业银行对发放贷款的严苛性、安全性以及收益性,低碳企业想要企业自身的低碳金融项目获得贷款支持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低碳金融相较于传统金融而言,其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同样重视环境保护,因而其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的成本投入远远高于传统的金融业,这与目前我国的金融业的实际发展理念还不相符。因而,我国低碳金融在享有较高的社会民声的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3.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而言,国际上关于节能减排最的国际公约便是于1997年于日本京都通过的《京都议定书》,后于2011年在南非规定了《京都议定书》第二保障期限。虽然,相较于上个世纪而言,各国政府都已经重视并积极投身实践来进行节能减排,但是,立法上却并未取得什么实质性进展,特备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减排任务轻,政府对于企业的减排监管过于宽松,也未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碳排放行为,这导致部分企业仍然至人类生存环境于不顾,大肆排放污染物。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银行业的前景分析

1.碳交易市场出现的历史原因。

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实施,各国在碳排放上都承担起了应承担的责任。然而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为了减少本国的碳排放,在能源开发与利用上不惜花费大成本,但目前而言其效果还并不十分显著。因此,其减排成本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而反观发展中国家,其能源利用率低下,减排压力小,减排成本低廉。上述现象直接导致同一减排单位的国别差价,进而,各国政府、企业为了平衡低碳减排目标,开始以金钱换取低碳排放指标,低碳交易市场应运而生。

2.我国银行业在低碳经济大背景下的发展前景。

虽然自出现后,低碳交易市场曾受到过一定的打击,市场也曾一度陷入低迷状态,碳排放价格也曾经大幅度下跌。但是,上述现象都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例如,碳交易市场初期缺乏健全的制度管理、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等因素的考虑未加入《京都议定书》,这些原因都是导致国际上碳交易市场中碳排放价格大幅波动的重大原因。然而,在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国家的经济都开始出现了复苏现象。金融业相关学者认为,自2011年后,碳交易市场已经显露生机,这也为各国碳产品的创新以及碳交易市场的繁荣提供了一个有利时机。与此同时,各国政府也开始逐渐意识到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都给予了我国的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以极大的政策扶持,我们也可以从互联网、报纸以及电视等传媒媒介上了解到我国政府在低碳金融发展过程中给予的政策扶持措施。自我国上一届领导班子以来,我国政府就已经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任务之一。作为一个拥有13多亿人口的经济大国,我国拥有着令人瞩目的碳交易市场发展潜力,而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参与,将会给碳交易市场带来巨大的金融支持,注入新的活力。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之下还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低碳企业想要从银行获得贷款支持也困难重重,但是应当看到,无论是我国的低碳交易市场还是低碳金融产品的创新都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而如何把握当下的发展契机,才是我国银行业应当予以关注的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还不容乐观,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悲观的就妄下结论,认为我国银行业的经济结构调整失败。相反,我们应当看到,低碳经济的发展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崭新的契机,相信我国银行业一定会把握契机,加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敢于为低碳金融项目提供贷款支持,敢于创新金融产品以支持低碳企业。总的来说,我国银行业在低碳经济背景之下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但其前景却一片光明。

作者:吕舒龙 单位:兴业银行

低碳经济论文:绿色金融低碳经济论文

1发展绿色金融创新的意义

1.1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是有利于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十八大以来我国将深化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而实施绿色金融则有助于在金融服务上为经济结构转型提供资金支持,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二是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实施绿色金融可以在根本上遏制环境污染经济行为,使企业重视环境保护的经济效益。

1.2促进生态环保与能源节约

一方面粗放型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环境治理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资金短期又是影响环境治理的主要问题,而绿色金融则是将环境治理作为工作的发展方向,通过绿色金融为环境治理提供大量的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环境治理企业,这样可以强化企业的节约意识,规范他们的环保行为;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绿色管理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比如银行机构进行的账单无纸化方式,节约了纸张的使用,有效地节约了能源。

1.3促进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绿色金融为银行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发展良机。环境的日益恶化,使得社会对环境的问题越来越重视,环境投资已经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行业,而绿色金融业务则是将绿色概念与金融产品融合为一体,丰富了银行金融服务的内容,拓展了银行的业务;其次降低银行的金融风险。绿色环保是加快经济结构转型的新切入点,也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因此绿色金融产品的推出势必会降低银行机构的经营风险;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力。实施绿色金融虽然会增加金融机构的评估成本,不利于金融机构的短期盈利。但是长远看,绿色金融符合国家的根本政策,优化了信贷结构,实现了金融机构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实现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2低碳经济路径下绿色金融创新所面临的问题

2.1政府部门对发展绿色金融缺乏动力

虽然“低碳”“、碳金融”成为当前最热门的名词,人们也意识到发展碳经济的重要性,但是我国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政府部门对于发展绿色金融的内在动力表现得明显不足,而更多的是依赖外界的压力而不得不进行绿色金融创新,比如中投公司没有发挥自己的优势从事碳交易,却以碳交易市场规模小、制度不完善等由,拒绝参加碳交易,没有为我国额碳交易市场建立提供应有的力量。

2.2绿色金融实施的主体较为单一

目前我国实施绿色金融的主体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银行机构开设的绿色信贷业务,而其它一些金融机构对于绿色金融的探索则非常有限,比如证券业虽然对上市企业融资设立了环保要求,但是其主要针对的是“两高”行业,同时对低碳、环保企业的激励制度也不完善,导致上市企业实施绿色金融存在较高的难度。保险业虽然也在绿色金融实施方面进行着局部试点实验,但是其仅限于环境污染责任险,使得绿色金融在保险业很难获得推行。

2.3绿色金融信息沟通渠道不顺畅

作为绿色金融运行过程中的两大职权部门:环保部门和银行部门之间存在着信息沟通不畅的现象,一方面环保部门的信息公布无法满足银行部门对环保信息的需求,影响绿色金融的执行效果;另一方面环保部门与银行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模式不科学。它们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为单项运行,导致信息反馈机制的不健全,同时监管部门与司法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也影响绿色金融的发展。

3低碳经济路径下的绿色金融创新模式

3.1加强国家金融体制的改革创新

一是要构建绿色金融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国家要制定有利于绿色金融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建立与绿色金融监管体系相适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引导社会资金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并且要严格限制高污染行业发展规模;二是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机构,国家要鼓励各大银行进行绿色金融改革,积极推广绿色金融服务,拓展绿色金融产品;三是要建立绿色信贷体系。实施绿色信贷体系既可以实现对绿色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也可以限制与淘汰高污染的企业,实现经济的发展。

3.2加强环保部门与绿色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针对环保部门与绿色金融机构、司法部门与监督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我国政府部门之间应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它们之间的信息沟通:首先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污染企业信息的检查力度,并且将污染企业的各项数据提供给银行机构,银行机构则根据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对污染企业进行信用授权以及信贷审批。同时金融机构也要及时将企业的信贷情况信息反馈给环保部门;其次建立新更新和异议处理机制。环保部门要及时对要求整合的企业进行重新审核,并且将审核信息反馈给金融机构,如果企业对于重新审议的结果存在异议,环保部门则要对企业进行评估与重审,并且将重审信息提供给金融机构。

3.3开拓金融创新,丰富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发展绿色金融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丰富金融产品创新,拓展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一是银行机构要完善绿色信贷,在信贷行业、环境评估等方面制定统一的绿色信贷标准,并且创新信贷政策,比如在还款方式、还款周期上进行创新;二是保险业在现有的绿色金融产品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金融产品创新,比如对于环保达标的企业可以通过降低保费等方式开展保险业务产品;三是证券业要完善上市公司环保门槛,同时建立可环保板块,为环保企业提供融资环境。

3.4加强绿色金融社会组织的建设

目前我国以“绿色良友”为代表的非政府组织已经成为社会公众参与绿色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且具有了一定的规模。我国还可以尝试发展更多的绿色金融的社会组织,投向绿色公益事业,如绿色企业家协会、绿色环保基金会等来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发挥监督作用,对金融机构实施绿色金融的社会责任进行全程评估,促使环保部门和金融业认真务实地落实绿色金融各项制度。以广泛交流协商为前提,积极探索推动国际绿色金融合作组织,进行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着力开展绿色金融的规则制订、标准协同、机构发展、人才培养、产品创新和绿色认证。

作者:傅程华 单位:江西青年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

低碳经济论文:农村土地资源低碳经济论文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农村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一)农村土地资源是国内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

农村土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农业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土地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生活必需品,如蔬菜、棉花、粮食以及水果等,日常生活中绝大部分肉蛋奶等养殖产品也来源于农村土地,低碳经济下农村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前提是保护农村土地资源,只有充分认识保护的重要性,才能保障各种农作物的正常供给,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二)保护农村土地资源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

农村土地是社会粮食的主要供给场所,食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保障社会稳定的基本要求。我国属于世界及时人口大国,社会对粮食的需求量非常大,面临社会粮食供不应求的现状,必须加强保护农村土地资源,为促进社会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农村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人地矛盾关系突出

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各种开发技术以及样地技术导致土地费力下降,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明显降低。也就是说,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程度与土地资源的实际价值成反比,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农民为了保障自身权益会坚决反对样地技术,人地矛盾日渐激化。

(二)土地资源匮乏

随着人口的增加,农村可耕地范围不断缩减,发展建设过程中的土地调整以及重新分配会引发严重的土地纠纷,不利于社会稳定、快速地发展。伴随着商业化的发展,农村土地大面积转化为建设用地,导致土地资源匮乏。

(三)耕地质量下降

随着工业化速度的加剧,城市污染越来越严重,农村土地资源也受到了严重污染。土地污染严重的主要来源有农药化肥、农膜兽药以及粪便等引起的内源性污染等。以上污染源导致农村可耕地土地半截,耕地质量明显下降。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农村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

(一)发展低碳农业

1、树立体坛经济发展理念

低碳经济以先进的生产技术、替代技术以及废旧资源利用等技术为依据。广大农民是从村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力,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必引导农民正确认识低碳经济,了解低碳经济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思想保障。

2、树立低碳农业发展必须的技术和模式

先进的技术和发展模式是农村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础保障。树立低碳农业发展必须的技术和模式需要建设者从以下四方面着手:及时,结合村农土地资源实际利用状况,建立资源节约型复合生态系统生产模式;第二,建立友好节约型利用系统生产模式;第三,建立固碳增汇型优化调控系统的生产模式;第四,构建生态文明型统筹兼顾协调系统生产模式。另外,建设者还应该注重低碳农业、绿色农业以及有机农等结合发展的重要性,为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提供基础保障。

(二)实施土地流转政策,提高土地利用率

1、农村土地开发与利用流转

低碳经济背景下要求转变农村农民农业产业结构,实施从村土地资源来发与利用流转可以有效满足以上要求,并能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推动农业规模化的发展。因此,建设者应该结合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引导农村正确认识土地资源开发与流转的重要性,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同时,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住宅用地流转

随着城市化规模的扩大,农村废弃、闲置的读图越来越多,实行农村住宅用力流转将有效缓解农村用地紧张的问题。住宅用地流转既要结合村庄规划的实际要求,还要注重群众对群众生产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努力做到村内整治集约化、房屋迁建集中化以及迁村并居社区化的发展。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变城乡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背景下农村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求建设者采用现代科技化手段,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改变城乡发展模式。首先,建设者应该合理规划城乡经济发展布局,建立乡镇工业园。布局规划在农村土地开发与利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方法可以将分散的农村土地集中化,在便于管理的同时,有助于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益。乡镇工业园的建立还需要建设者注重营销策略以及物流配送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在促进工业园发展建设的基础上,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另外,建设者还应该调整优化乡镇产业结构。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现状,缓解城市污染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建设者应该淘汰我国农村发展过程中污染性过大的企业,将精力投入到低污染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建设中。

作者:封亮 单位:内蒙古宁城县国土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

低碳经济论文:低碳背景下县域经济论文

1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1.1是县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县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一致性。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县域内当代人相互之间以及当代人与子孙后代之间公平、合理地利用自然环境,充分保障公民的环境权利和子孙后代的环境利益。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更加有效地保护环境,这是因为我国自然资源的主要浪费源与自然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县域工业分布于县域内的各个角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县域工业要彻底摒弃先前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低质量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老路,改变仅依靠扩充生产要素来提高产出的传统方式,有利于从根本上遏制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问题,符合县域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1.2是改善县域生态环境、减轻环境压力的需要

目前,县域社会总产值在全国社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已达60%,县域工业产值已占全国工业产值的50%,与此同时县域工业却消耗了全国73%的煤炭、64%的粗钢、61%的木材和55%的水泥,其单位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20%。一方面,县域工业的发展以高物耗、高能耗为代价;另一方面,县域资源、能源紧缺日益凸显。资源浪费与资源短缺同时存在,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也使县域环境持续恶化,污染加剧。严重的环境污染不仅影响到县域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对该地域内居民的生产、生活构成了威胁,亟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传统粗放型经营手段,以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为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组织好生产力配置,减轻县域环境压力,使县域经济得以健康、持续发展。

1.3是由具体县情所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下,县域企业完成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正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必然选择。与资源较为丰富的县域相比,资源较稀缺的县域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更为迫切。这是因为随着竞争的升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县域工业依赖先前优势扩大生产规模的路径将不复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成为其选择。另外,我国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处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周边的县域,在经过初期探索积累经验后,进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集约型增长道路符合当前经济环境的客观要求;而中西部县域虽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以粗放型增长为主,但走集约型增长道路,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并没有因此改变。

2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困境

2.1针对县域经济的评价考核系统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不适应

在以GDP为标准对县级政府官员进行政绩考核的制度安排下,经济发展方式是否转换被排除在考核体系之外,县域经济往往“有增长,无发展”,“只求速度,不讲效益”。由于政绩考核标准的单一性地方政府官员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利用手中资源配置的权利去追求GDP增长速度,而非经济发展方式等问题,导致速度与效益的严重割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为片面加大投入而使生产规模快速扩大,结果往往却是经济质量下降、结构失调、比例失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尤其是在低价格要素的支撑下,县级政府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欲望远远比不上来自水平扩张的冲动。目前,只追求GDP增长速度而不考虑经济效益和增长质量的县域经济评价考核系统已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极不适应。

2.2促使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政策缺失

产业结构政策引领县域经济发展方向,体现县域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而目前县域产业结构政策的缺失正是导致县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转变的根本原因。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速度、质量与效益相统一,正是产业结构政策的本质所在。通过合理的竞争秩序与规模经济效益,促使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县域产业组织政策的基本目标。目前,正是由于能够使市场竞争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县域产业组织政策的缺失,因而不能充分利用竞争的压力来推动县域企业改进技术、提高效益;由于规模经济效益的生产规模政策缺失,因而不能利用规模经济建立能使产业生产成本降低的大批量生产体系。

2.3经济管理体制方面存在弊端造成县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根本转变

首先,县级政府职能转换滞后。一是“越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所进行的一系列权力下放,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与县级政府的经济管理权,但是地方政府却通过对本属企业权力的不正当截留,干预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决策。二是“错位”。县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为维护本地市场与本地企业的利益,往往对区际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商品贸易采取限制或禁止性措施,造成了地区封锁,分割了市场。三是“失位”。政府的权力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本应该使制度供给成为一项重要的公共产品,然而县域政府却并未承担起制度供给的责任。其次,重要生产要素产权界定不清,县域资源难以有效配置。当前,县级政府仍通过行政干预来影响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降低资源有效配置的标准。另外,县域环境资源价格不能真实反映其价值,这不仅不符合边际效用定律,而且较低的价格导致了微观市场主体对资源、能源的滥用及其总体效益的低下,同时也使得以高消耗为特点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持续存在。

2.4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使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受到制约

首先,科技进步政策缺失。要么没有形成与县域经济实际运行相配套、符合科技创新要求的宏观政策体系,要么所制定的相关政策不完善,或这种外部政策导向与科技创新内在要求之间存在矛盾,科技创新工作与县域经济的市场经济属性、资源结构不能相适应而难以开展。其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其一,在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往往不具备自主创新的一般客观条件。其二,企业自主创新的途径不明确。在县域企业科研力量薄弱、R&D经费缺失的情况下,以何种方式实现自主创新,如何结合县域企业的各种情况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5环境管理制度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是环境准入制度缺失。由于空间环境准入制度的缺失,县域空间无法被划分成具有不同环境功能的单元,因而不能有针对性地调整不同分区内的经济结构。由于总量环境准入制度的不完善,不能对县域环境容量进行科学评估,不利于排污交易市场建立。由于项目环境准入制度的不规范,县域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多流于形式,环境保护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宗旨难以体现。二是清洁生产制度不完善。清洁生产很难被写进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或区域环境规划,县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既没有依据县情提出适合开展清洁生产的配套方案或给予相关政策指导,也没有将清洁生产工作纳入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定期考核,落实责任。企业则普遍存在清洁生产技术匮乏、筹措资金困难、信息获取渠道不畅等问题。

3低碳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对策

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县级政府必须依据低碳发展理念和《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的基本要求,采取具体措施,制定行动计划,树立低碳模式,支持绿色经济发展。

3.1推进县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3.1.1积极推行县域产业政策,适时调整县域产业结构。

强化县域政府的宏观调控,注重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使县域三次产业从主要依靠生产规模的扩大,片面追求产值的增长速度,逐渐转变为依靠结构的优化与升级,采用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扩大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竞争力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主要依靠资源、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大量消耗,转变为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变革生产过程,不断降低物耗、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从主要依靠资本投入量的增加,转变为主要依靠所投入资本的质量和使用效率,依靠要素之间的组合;从主要依靠“简单铺摊子,立即上项目”扩大建设规模,转变为正确把握趋势与规律,立足现有基础,不断加强对企业的充实与改造。在产业政策实施方面,县级政府可以在国家经济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结合县情,并通过适当的财政政策、价格政策与金融政策来影响本区域生产要素的流动,从而使产业政策制定时所确立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得到扶持与发展。县级政府还可以通过积极引导的方式,并提供相关服务,使县域企业的行为与产业政策目标的要求保持一致,使县域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县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3.1.2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创造条件,利用优势,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此为基础逐步加大对其他产业的投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是我国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基本选择。与县域其他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极强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发展县域高新技术产业,通过该产业的优先增长产生引致投资,从而带动前向联系部门和后向联系部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行不平衡增长战略,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取得突破的客观选择。目前,县域经济发展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只有突破生产要素的各种约束,通过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县域其他产业增长的不平衡战略,才能最终实现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

3.2深化县域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3.2.1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充分运用经济手段,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从经济利益上影响并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使之符合县域经济的总体发展目标,改变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落实企业自主权。转变政府职能,促使县级政府自觉地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过渡。不断深化改革,通过改革变指令性计划为指导性计划,增强计划的弹性,以市场为基础,形成具有宏观性、方向性和政策性,体现县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目标的经济计划,并通过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发挥计划的指导管理作用。另外,在对微观主体进行约束方面,县域政府要承担起制度供给者的职责。

3.2.2创新县域资源高效利用机制。

建立并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县域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放弃运用行政手段对重要生产要素配置的不合理干预,推动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建立有利于县域资源高效利用的激励机制,通过设置具体目标,引导县域企业出现高效利用资源、能源的优势动机并使其按照特定的方式积极行动。以资源的较大化利用为目的,建立相应的淘汰机制,通过行政强制措施,将高耗能、高耗材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与技术淘汰。建立有利于县域资源高效利用的补偿机制,依据县域企业的实际开发量和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大小,采取征收环境税或排污费的方式由政府组织对市场主体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补偿。

3.2.3建立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的县域经济评价考核体系。

将县域经济结构优化引入考核指标体系,使县域投入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人口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的优化成为具体考核内容。另外,要将县域经济效益的提高与经济质量的提升引入考核指标体系,从而在具体考核中增加经济稳定运行、总体效益水平、环境与生态平衡以及居民实际生活质量等相关内容。

3.3实施有利于科技进步的政策,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3.3.1实施有利于科技进步的政策。

在技术开发政策方面,县级政府要增加科研资金投入,确保县、乡、镇3级科研机构R&D费的及时到位。积极支持企业的技术开发活动,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的主体。在科技推广政策方面,要做好科技推广的规划、协调和组织工作,使科学技术能够被快速地应用到县域经济活动中。在技术交易政策方面,应积极筹措,建立并完善县域技术市场,发挥县域技术市场管理者的作用。在技术引进政策方面,要制定技术引进政策,提高县域科技水平,并注重技术引进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人才开发政策方面,要整合现有人力资本资源,大力改善就业条件,构建促使其作用有效发挥的激励机制;要加大对县域人力资本的投资,建立并完善县域人力资本市场,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人才流入本地。

3.3.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要依靠自有科研力量将新知识引入生产领域和非生产领域,完成新技术的开发与创新,使新工艺、新材料、新管理方法应用于具体生产过程。此外,企业要通过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在利用的基础上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技术改造,在改造的同时完成技术创新,使“利用—改造—创新”各个环节紧密衔接,促使企业能够高起点开展技术研究和创新工作,把握创新的方向和目标,使技术创新成果更符合市场需求。

3.4完善环境管理制度,积极优化经济增长

3.4.1构建环境准入制度。

在空间环境准入制度构建方面,要依据县域自然条件,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按照不同功能区的环境特点,对开发建设活动作出准入规定。在空间环境准入制度下,县域空间被划分成为禁止准入区域(脆弱区)、限制准入区域(缓冲区)和优化准入区域(良好区)等3个功能区域,各功能区域都有明确的环境与生态保护目标及严格的准入措施。在总量环境准入制度构建方面,应对环境容量进行合理分配,健全排放申报登记、总量审核和排放许可证制度。在项目环境准入制度构建方面,应逐步完善环境预审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竣工验收审批制度。

3.4.2完善清洁生产制度。

一是转变观念,将清洁生产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形势下促进企业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二是将清洁生产纳入县域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或具体环境规划。三是将清洁生产纳入环境绩效指标体系,定期考核。四是加大政府的引导,制定优惠政策,创造条件,鼓励企业研究、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选择使用无害原材料,生产清洁产品,建立循环生产圈。制定清洁生产技能培训长期计划,引导企业将清洁生产纳入企业的技术改造中,使技术改造同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紧密结合。,在清洁生产实践中协调处理好企业、公众等各方面的关系,使清洁生产真正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利器。

4结语

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只有依据低碳发展理念和要求,才能打破僵局,克服障碍,不断推进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深化县域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有利于科技进步的政策,完善环境管理制度,改变县域经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现状,缓解资源约束、环境约束与县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李荣娟 黄承烈 单位:南昌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