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临床护理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临床护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临床护理论文

临床护理论文:临床护理论文撰写的难点与对策

临床护理论文撰写的难点和对策

护理论文是对护理实践中存在的某种护理问题或研究进行分析、讨论和说明的一种论述性文章[1]。

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护理论文,既是对所从事工作经验的总结,更是传播知识、开展护理科研、发展护理学科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本文拟结合本人的写作实践,就临床护理论文撰写存在的难点和对策作一简要介绍。

1撰写护理论文存在的难点

起点低、累积少:尽管近十年普及不同形式的护理大专及以上教育,但目前我国护理队伍仍以中专学历为主体,即使在比较发达的上海市,在职护士中、大专以上学历仅占3.1%[2,3],造成文化水平的局限;目前,临床护士在业时间短,流失多,尤其是现在聘用合同制人数日趋增多,人员年轻、流动快、文化素质不高,使临床护士整体的知识、经验累积少,难以在理论上进行总结。

提高慢、更新难:护理学科的相对弱势和对工作“简单重复性”的误解,护士外派学习机会相对较少,且自身也满足于简单重复性工作,因而获取知识的途径、能力受限,知识难以更新。

主动性差、创新难:在临床工作中,护理工作平凡、琐碎,多呈被动性,限制了自我发展的空间和创新意识的发挥。

缺乏写作技巧:对初学者来说,由于缺乏写作经验,及时道难关便是找不到写作的素材,其次是有了素材,又找不到写作的灵感、方法和技巧。尽管不同论文的撰写有其相对固定的格式,但面对不同的写作方法、形式,写作者的写作水平、经验也各不相同,有好的素材不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

2提高撰写质量的对策

2.1改善自身薄弱的知识基础

2.1.1加强“三基” 学习、强化“三新”:“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临床医务工作者完成医疗、护理任务的前提,也是写好护理论文的基础。如今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三新)层出不穷,要把“三新”学习融入到工作中,带着问题学、向专家请教,勤看书、多动脑;同时,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了解专科发展前沿,获得新信息,掌握新方法,有利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提高和确定写作主攻方向。

2.1.2立足本职、深入实践:实践是获取知识、发现问题、积累经验的重要途径,也是文章素材来源的基础。立足本职、深入实践,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难点的过程中找到写作题目和素材。例如,1名膀胱肿瘤女病人因尿流改道手术后产生了轻生念头,作者在为其实施心理疏导时萌生了研究并制定可控膀胱病人心身护理模式,其经验总结发表在中华护理杂志,并获全国护理科技进步奖。立足本职还意味着护理人员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资历对待护理论文写作。如低年资护士主要抓好“三基”,积累必要的知识和经验;高年资护士可进行“个案病例的护理分析”写作,积累必要的写作技巧和经验;主管护士应进行护理方法、器具的改进或创新方面的实践和写作;高级职称护士可对护理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完成有创意的、高质量的护理论文。

2.1.3勤于思考、促发“灵感”:灵感来自于对从事工作的投入和追求,当自己置身于复杂的矛盾中,勤于思考常会有解决方法的“一闪念”出现。这种“一闪念”常包含有创新内涵,应抓紧相关资料的检索、查新,在此基础上付诸实施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新”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观察、不断发现问题并改进,总结出的文章才有特点和新意,并争取早日成文和获得首先发表的机会。例如尿道下裂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分泌物排泄不畅导致的尿瘘,解决分泌物引流的关键是做好管道护理。作者通过设计与众不同的冲洗、抽吸、挤压三步清理法,有效解决了这一关键问题。总结的2篇文章顺利发表并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2.2增强知识累积技能

2.2.1个案病例的护理分析:主要针对某些特殊、复杂、意外、重大抢救等少见或罕见病例,当前又缺乏有效的系统治疗和护理经验,及时报道这类病例诊疗或护理的经验、教训,分析病因、机理,提出注意事项等。这种回顾性总结是护理论文撰写的初级阶段,但个案护理所积累的经验,不仅丰富了护理理论和实践,也可促进临床护理水平的提高。

2.2.2护理方法、器具的改进或创新:在临床工作中常遇到新的护理问题或科室开展新技术等医疗性问题,需进行方法改进或器具创新。在护理实践中,面对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去引发对解决问题的联想和切入点。对于医疗所带来的护理问题,可以通过参加病历讨论、医疗查房,了解和查找解决医疗工作中面临的护理配合问题。例如,小口径引流管的连接问题,由于引流管口径小、引流袋连接头大导致衔接费力、不易套牢,在连接时造成漏液、污染。对此,作者选择一次性输血器上的连接头作为桥梁,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总结的“一次性输血器的妙用”已在杂志上发表。对新的护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介绍,可达到知识共享,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

2.2.3护理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前瞻性研究指的是某些尚未发生但可预见存在问题的探索性立题研究。它既可以通过工作调研,找出对严重影响医疗、护理质量的实际护理问题,也可以依托医疗进展、尤其是专科特色技术和主攻方向所带来的护理问题而确立护理研究方向与课题。例如尿道下裂的处理是我院泌尿科的特色技术,由于新尿道分泌物的淤积,手术的一期成功率低,因而,它是值得研究的护理课题,作者根据此进行了前瞻性立题、研究,取得了显着成效并完成系列护理论文。

2.3强化护理论文撰写技巧

2.3.1临摹法:有了素材以后,走捷径的方法可以是在护理杂志上找一篇类似的文章格式作参照,把自己收集的资料“按葫芦画瓢”完成。这种模仿他人文章格式的写作既容易掌握写作的方法,又是及时了解杂志对书写格式、表达方式要求的途径。

2.3.2经验法:当有一定写作经验,作者可针对不同内容和题材,选择不同的写作方法,在遵循不同论文撰写的相对固定格式的前提下,自成一派。这类文章主要来自临床工作的新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体会等,是有一定写作经验的临床护士常采用的写作方法。

2.3.3选题法:它是护理问题的前瞻性研究,通过选题、立题论证、方案 设计、工作实施、资料整理和总结后所发表的论文形式。虽然这种论文形式较单一,但由于着重创新或新理论探讨,论文内容和格式有严格要求,这类文章写作难度相对大,对作者综合能力要求高,为护理论文的高级阶段。

2.3.4“点、线”结合法:论文写作应在“点”上作文章,也就是选题要小、叙事要深。是指对所描述的护理问题就其存在原因、解决方法、临床效果等详细分析,使写出的文章有深度、易理解、可借鉴。同时,论文写作应在“线”上找突破,通过相关的论文“点”形成“线”。它将一个专题的多个方面分类研究、总结,形成高质量、系列化的,进而就可申报和形成科研成果。

总之,要写好护理论文就应根据临床护士不同的实际情况,在“三基、三新” 学习上打基础;在实践中找题材;在思考中求突破;在写作技巧上找出路,在论文系列化上寻效益。

临床护理论文:临床护理路径中外科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均为本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所收治的62例外科患者,其中男42例,女20例,年龄22~41岁,平均年龄(35.2±1.3)岁。其中普外科患者22例,脑外科患者15例,骨外科患者18例,胸外科患者7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健康宣教,促使患者了解熟悉外科疾病治疗及检查中的重点注意事项,在患者住院期间,对其病情实行严密观察,谨防出现意外情况。

1.2.2实验组护理方法

实验组患者采用本院自拟的临床护理路径,具体方法包括:①首先对外科护士进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指导护理人员掌握临床路径的内容及具体的操作方法和程序。②在患者入院接受治疗后,责任护士将有关临床护理路径的相关内容及相应的护理目标进行细致的说明。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将可能出现的问题对患者做好解释说明,以此获取到其理解合作,从而帮助在护理工作中达到护理效果。责任护士根据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的内容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果患者病情出现变化,且未朝着临床路径方向发生改变,需做好认真记录,以此提醒相关医护人员做好准备工作。与此同时,在护理记录中体现患者病情发生变化的原因、影响因素分析,从而促使患者病情朝正常路径发展。③患者在入院后,护士要对患者热情迎接,进行入院环境介绍,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在护理过程中,不但要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还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减轻其焦虑与恐惧,做好饮食指导,做好疾病康复知识的宣教,患者提出疑问时应耐心解答,做到语言温柔,态度和蔼,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

1.3评价指标

在所有患者出院前发放护理工作满意调查表,表中满分总计为100分,85~100分为满意,60~84分为比较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比较满意)/总例数×。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和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中,30例满意,1例不满意,满意度为96.77%;对照组中25例满意,1例比较满意,5例不满意,其满意度为83.8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质量评分中,实验组患者的平均分为(9.7±0.2)分;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分为(8.1±0.1)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常规护理主要是对患者进行最基础的护理,如病情观察,健康宣教等。在常规护理应用中,整体工作具有一定的随意性,缺乏系统性,其整体护理工作始终无法获取到的效果及较高的满意度,因此存在着较大的医疗纠纷发生率。同时也极易造成院方人力资源的浪费,整体应用效果不佳。临床护理路径在其应用中能够进一步丰富外科患者的健康知识,临床路径的护理记录方式极为便捷,对护理目标也能实现明确制定,从而帮助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有针对性、有计划的护理方案,增强患者的自我护理意识。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避免了由于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而出现的护理漏洞,促进护理工作质量的提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另外还可帮助院方树立一个良好的行业形象,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为品质的服务。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能够帮助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实际病情掌握的比较系统、,通过对患者的细节护理有效避免了患者的一些并发症,提高了治疗效果。此外,临床护理路径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活动也能够真实的展现,从而促使外科护理工作更加趋于科学、规范化,护理效率得以提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王巍 杨立新 刘晶玉 刘振云 赵海峰 张光华 单位:大庆市人民医院

临床护理论文:肢体语言临床儿科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的140例患儿均为2010年3月至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患儿。在这些患儿中,有82例男性患儿,有58例女性患儿,其年龄为2~13岁,平均年龄为(6.5±2.5)岁。将这些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患儿。在观察组的患儿中,有32例肠炎患儿、有20例肺炎患儿、有18例手足口病患儿。在对照组的患儿中,有33例肠炎患儿、有21例肺炎患儿、有16例手足口病患儿。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为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主要用语言与患儿进行沟通。为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注意通过肢体语言与患儿进行沟通。用肢体语言进行沟通的内容如下:(1)当护理人员为患儿进行治疗时,要面带微笑。医护人员用亲切自然的笑容对待患儿,可增加其安全感,使其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缩短护患之间的心理距离,为将来的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2)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保持仪表的端庄整洁,举止优雅大方,护理人员的这种表现可给患儿留下可敬可爱的印象。护理人员与患儿及患儿家属沟通时,应灵活运用微笑、点头、手势等动作来调节交流的节奏和氛围,从而使患儿及患儿家属更的了解治疗过程,并让患儿感到护理人员很在意患儿的感受和其对疾病的了解,减少其对治疗的恐惧感。(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护理人员要注重和患儿进行眼神的交流。患儿住院后,患儿及患儿家属在心理上会产生恐惧感。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的眼神要亲切友善,面部表情要自然柔和,护理人员通过眼神的交流可以向其传递友善和亲切的态度,从而使其更好的配合治疗。(4)抚摸是一种重要的肢体语言,经常对患儿进行抚摸,可以增加患儿与护理人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安抚其情绪,使其平静下来接受治疗,让其感到更安全。

1.3观察指标

在两组患儿接受护理治疗后,根据患儿对护理的依从性进行评分,其评分标准为:(1)接受(10分)。患儿对护理人员的护理不排斥,并能遵守护理人员的嘱咐。(2)部分接受(6分)。患儿对护理人员稍有排斥,但能遵守护理人员大部分的嘱咐。(3)部分抵触(2分)。患儿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多半进行排斥,遵守其小部分的嘱咐。(4)抵触(0分)。患儿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排斥,不遵守护理人员的嘱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观察组患儿中,有32例患儿接受护理,有26例患儿部分接受护理,有8例患儿部分抵触护理,有4例患儿抵触护理。在对照组患儿中,有23例患儿接受护理,有19例患儿部分接受护理,有17例患儿部分抵触护理,有11例患儿抵触护理。观察组患儿对护理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肢体语言也被称为姿语,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下使用身体动作、姿态来传递信息的体态语言。肢体语言虽不是语言,但具有可视性、真实性和相随性,将其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可弥补语言沟通“言不尽意”的不足。儿科护理工作与成人护理工作相比更加复杂。患儿的年龄较小,自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有些患儿无法正确表述自己的症状和需要,有些患儿不愿与护理人员进行交流,从而导致其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种种困难。本研究表明,在对患儿进行临床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经常运用肢体语言与其进行沟通可以有效地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患儿和护理人员之间的信任感和亲切感,消除患儿与护理人员之间的隔阂,进而可对其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对护理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4结语

综上所述,可增进患儿对护理人员的了解,并与之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进而可保障为患儿进行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这种沟通方式值得在儿科护理中推广应用。

作者:郑星星 单位:苍南县中医院

临床护理论文:临床路径胃肠外科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习生均为女性,年龄在19~22岁,平均年龄(20.8±1.4)岁。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6名。两组护理实习生在年龄、学历与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的16名护理实习生进行传统带教:(1)向实习生介绍入科时的有关规章制度;(2)将护理实习生分配给带教的老师,老师根据实纲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3)护理实习生有问题的向带教老师提问,带教老师予以及时回答;(4)4周后统一考核。观察组16名护理实习生进行临床路径带教:(1)以我院胃肠外科所制定应用的胃肠外科临床路径为基础,进行观察组的带教;(2)对环境进行熟悉,掌握护理操作,包括不同的铺床方法、床单的更换、对患者早晚的基础护理;(3)理解病例知识、掌握操作,包括口腔护理、给氧、雾化吸入、口服用药以及注射操作;(4)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熟悉疾病知识,掌握置胃管、灌肠、备皮以及引流管的操作及护理;(5)熟悉药物的使用、标本采集,并了解介入疗法;(6)掌握急救设备的使用,护理实习生参与整个抢救和护理过程;(7)实习生掌握A、P、N班次的各班流程。(8)实习生进行一次护理查房,使其明确护理查房的形式与内容。4周后进行统一考核。

2结果

观察组实习生在临床路径带教下的理论与操作成绩分别为(91.93±4.17)分、(90.89±4.63)分;对照组实习生传统带教下理论与操作成绩分别为(82.26±5.48)分、(81.75±3.97)分。观察组的理论与操作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5.62,P=0.000<0.01;t=5.99,P=0.000<0.01)。临床路径带教下观察组实习生满意度为93.75%,传统路径带教下的对照组实习生满意度为81.25%。

3讨论

临床路径属于质量管理方法,国内的大型医院普遍应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2009)。临床路径用于教学首先在国外采用,Steven等(1995)就通过教学计划与临床路径的结合实现了实习医师的临床路径实施与开发,并将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应用于实习医师的临床诊疗。目前我国的临床路径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并在大型医院中应用在了医学的教育方面。有关胃肠外科的专科临床路径教学鲜有报道,本院胃肠外科已经制定并实施了胃肠外科临床路径管理,并开始将临床路径应用于胃肠外科护理实习的教学中。传统的胃肠外科护理中,实习生通常跟随带教老师实习,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遇到的临床情况并不固定,所以造成整个实习过程具有较大的随机性与随意性,而不同带教护士间的带教效果差异较大,实习生掌握的知识也参差不齐,缺乏系统性,这种教学效果已经难以适应临床路径医疗管理。采用临床路径带教进行教学能够很好的避免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临床路径是博学胃肠外科医师、专家与护理人员、管理人员共同制定的,资源丰富,带教老师按照临床路径进行教学,能够使实习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包括任务、时间安排、考核等,从而激发实习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每项实习完成后均需要进行签字确认,从而保障教学的完整与严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研究中的16名进行临床路径带教实习生的理论与操作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带教的满意度为93.75%,这表明临床路径带教在胃肠外科护理实习教学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作者:王晶晶 孟红艳 单位: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临床护理论文:PICC临床护理品质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1月~2014年2月住院的372例应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均是首次接受置管,且置管4周以上。按置管单双号顺序随机分为168例对照组和186例观察组。对照组男92例,女76例;年龄32~78岁。观察组男100例,女86例;年龄35~76岁。两组患者均由2名经过资质认证的护师进行置管操作,置管前后均进行相关PICC的健康教育。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患病类别及病程长短、肘部血管状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①对照组:置管前术者对患者手臂血管状况进行评估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详细记录护理记录单,告知患者注意事项。置管后护师跟踪评估置管情况并记录在护理记录上。健康教育宣讲内容以护士口述为主,并辅以患者PICC健康教育单学习。②观察组:同上述对照组护理计划外,对于置管患者的护理记录单加入专用的围置管期PICC护理单。围置管期PICC专用护理单采用打“√”简化记录,表格内容翔实,评估情况,指导护理,使护理工作更合理具体化。此外术前评估还考虑患者全身疾病情况,避免不必要的置管及不良反应的发生;PICC健康教育宣讲针对置管不同时期,指导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维护置管,提高护理满意度。护士长定期进行临床护理路径质量控制检查。

1.3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①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②不良反应发生率: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静脉导管堵塞率、非正常拔管率;③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对PICC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及护理满意度。PICC相关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是依据置管日常维护涉及的问卷调查,均为选择题,满分100分,≥90分为护理健康教育知识达标。此外患者家属或陪护人员必有一人也需通过健康教育知识达标。护理满意度本院通过电话与问卷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估,总分100分,≥90分为非常满意,≤70分为不满意,71~89分为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179例,成功率96.24%;不良反应:非正常拔管者2例、静脉导管堵塞1例、机械性静脉炎3例,共计6例,不良反应发生率3.735%;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PICC相关健康教育全部达标,护理满意率100.00%。对照组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161例,成功率86.56%;不良反应:非正常拔管者10例、静脉导管堵塞23例、机械性静脉炎15例,共计4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9.81%;患者PICC相关健康教育全部达标,PICC相关家属及陪护人员健康教育75.00%达标,护理满意率90.00%。两组比较,观察组具有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发生少、PICC相关健康教育达标及护理满意度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品质护理服务是指以患者为中心,满足患者的护理服务需求,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为宗旨的护理理念。临床护理路径是以循证医学的基础为指导,规范护理工作行为、降低临床护理成本、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的作用。护士在PICC临床护理路径指导下工作,不再是执行医师的医嘱,而变成医疗日常护理活动的主导者,提升了护士在医疗活动中的地位,护士理论技术水平与工作积极性的提高,护理质量、护理安全都得到很好地保障。本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小,都与该路径提高个人护理工作质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该规范也强调了健康教育的规范专业化,对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的宣讲,促进医患的交流理解沟通降低了护理成本,提高了对医疗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增加患者对日常置管维护的依从性,进一步降低了置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PICC品质护理服务的基础是PICC临床护理路径,PICC临床护理路径是品质护理服务的保障,两者密不可分。

4结语

综上所述,PICC临床护理路径在品质护理工作中,能提高护士的理论技术知识水平,减少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增加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PICC临床护理路径值得推广。

作者:张宁 单位:河南省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

临床护理论文:临床效果中手术室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0例研究对象均为本院2012年4月~2013年5月收治的手术治疗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龄(39.1±12.8)岁,观察组中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40.1±13.4)岁;手术类型包括:胃肠部位手术、子宫部位手术、四肢手术、卵巢部位手术、肝胆部位手术,依次为20例、21例、15例、15例、9例。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常规护理,如抗感染护理;观察组给予品质化护理服务,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术前护理

由于患者对手术情况不了解,会产生恐惧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向患者讲解手术大致操作过程以及手术相关知识,消除患者恐惧心理,护理人员要充分取得患者信任,建立友好的护患关系。在此期间尽可能平复患者激动情绪,给予心理安慰,并指导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1.2.2术后护理

患者进行完手术后行动不便,因此,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擦拭身体,换洗衣裤,并保持床单整洁。注意调节病房内的温度和保持相对湿度,给患者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与此同时,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若有异常情况出现,护理人员应立即告之医生进行处理。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要与患者及家属及时沟通,以便能掌握患者的病程情况和心理变化,便于更好地为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服务。

1.3满意度评价标准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共分为三个等级;满意:经护理之后,患者病情有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有显著提高;一般:护理之后,患者病情得到改善,生活质量略有提高;不满意:经上述综合护理后,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满意度=(满意+一般)/总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时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上述综合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满意28例、一般10例、不满意2例,满意度达到95.00%;对照组满意、一般、不满意例数依次为10例、12例、18例,满意度仅为55.00%;两组间满意度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401,P<0.05)。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护理要求,尤其是手术患者,更需要品质化护理服务。因为手术治疗具有较大的创口,恢复时间又较慢,如果护理不当,极易发生感染和并发症,影响最终的康复效果,延长患者的康复时间。因此,对患者进行品质化护理尤为重要。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品质护理服务模式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且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者患者病情,提高患者满意度。通常情况下,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品质化护理服务,一般包括术前护理和术后护理,在这两个阶段对患者进行护理,能有效提高临床效果。在本组实验中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品质化护理服务,如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对其讲解手术相关知识,并在术后对患者病房进行护理,帮助患者擦拭身体,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患者的满意度达到了95.00%,而进行一般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仅为55.00%。由此可见,进行品质化护理服务,不仅能提高临床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4结语

综上所述,对手术患者给予品质化护理服务,可有效改善病情,促进患者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桑梅芳 单位:河南省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临床护理论文:临床护理管床带教品质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7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我科接收的护理本科实习生16人,实习时间为每批两个月,科室设病区总带教教师。在护士长的领导下,带教工作由病区总带教教师负责,按照护理部及外科教学计划拟订科室带教计划,及时反馈带教信息,持续改进带教质量。

1.2方法

1.2.1入科教育

护生由学校进入临床实习或由一个科室进入另一个科室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因此入科教育工作尤为重要。护生入科后由病区总带教教师热情接待,讲解实习环境及要求:(1)介绍病区的环境、布局、物品位置、人员分工,本科室护理特点、教学计划、出科考评内容,说明院部及科内的规章制度。(2)强调职业安全及个人安全。(3)强调严格遵守劳动纪律的重要性,介绍各班次交接班的时间及带教教师。(4)病区总带教教师向护生阐述品质护理的内涵,让护生认识到基础护理是护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基础护理可以拉近护患距离、促进护患沟通,使护患交流的机会增多,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带教教师示范操作后告知护生该操作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在护生实际操作时带教教师如实评价,指导护生正确操作。另外,组织护生学习卫生部和省卫生厅关于品质护理服务的相关文件,了解服务内涵、标准,明确提高护理专业水平是保障医疗安全、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环节。教育护生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树立“4个及时”的观念,即把患者的呼声作为及时信号,把患者的需要作为及时需要,把患者的利益作为及时考虑,把患者的满意作为及时标准,最终使患者得到方便、快捷、舒适、满意的服务。通过言传身教强化护生的品质护理服务意识,在临床护理责任管床中体现自我价值和职业成就感。

1.2.2改变临床带教模式

实行护生临床护理责任管床带教模式:(1)根据护生能力,让每位护生分管带教教师的3~4位患者,在带教教师指导下,以患者为中心,运用护理程序对分管的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实施全程、整体护理。要求护生在带教教师指导下独立或合作完成所管患者的全部护理工作,带教教师对护生的实习过程进行评价,使其知识、能力充分发挥。带教教师对护生所做的入院介绍、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护理记录等各项工作均给予具体检查、指导,从而使护生真正进入护士角色。在与教师共同管床的过程中,让护生体会对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全程护理,主动关心询问患者,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观察患者的病情并及时记录,了解和掌握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转归情况。(2)引入基于问题的带教方法,带教教师与护生之间确定固定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带教教师组织护生进行床边查房、讨论,在讨论中要求护生回答提出的问题,教师进行必要引导,补充、总结、评估。(3)增强护生的服务意识,重视生活护理。生活护理是品质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临床护理最直接、最贴近患者的护理,是护士观察病情的主要途径,也是护理服务精神最直接的体现。我科采取多种方式增强护生的服务意识,重视对患者的生活护理。通过临床护理责任管床带教模式的实施,患者的满意度和带教教师的满意度均得到提高,护生对该带教模式的满意度也较高。临床护理责任管床带教模式的实施,增进了护生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使其主动为患者提供专科护理、基础护理、健康宣教、康复指导等服务,患者在接受护生品质护理服务的同时包容他们的不足,减少了纠纷的发生。该带教模式也增加了带教教师与护生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带教教师动态掌握护生实习的全过程,指导护生学习专科新知识、新技术,激发护生学习的兴趣及主观能动性。

1.2.3注重临床带教教师的选择

带教教师应经过护理部统一培训,取得带教资格,持证上岗。护士长要认真做好带教教师的选择工作,选择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熟悉本专业护理工作、责任心强、乐于带教的护士担任带教教师。要及时更新带教理念,提高带教教师的带教水平,充分调动带教教师的带教积极性;要注重提高带教教师的专业水平、实践技能和人文素质。教师应以大方、得体的言谈举止,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鼓舞和带动护生;应注重培养能适应当代护理模式的新型护理专业人才;应把人性化服务观念和人文关怀整体护理服务理念的培养作为现代临床护理的新主题。

1.2.4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1)带教教师鼓励护生主动与患者沟通,加强护生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教会护生按照护理程序评估患者的需要,有效运用沟通技巧,采取适当的沟通方式。(2)品质护理服务工作模式实行责任包干制,每位护生分管患者不超过4人,由带教教师从患者入院到出院,从基础护理到病情观察、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进行示范操作及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护生应多观察教师如何与患者沟通,学习怎样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技巧,以提高语言交流技巧。(3)带教教师指导护生应用护理程序对所管患者根据护理级别进行护理,护生应主动巡视病房、关心患者、及时给患者提供帮助、满足患者需要,教师应做到放手不放眼,对于护生的优点给予肯定及表扬,对不足之处及时指出并纠正。护生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既增强了责任感,又融洽了护患关系,更提高了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实践表明,护生通过品质护理服务模式下的责任管床带教模式,掌握了一定的沟通能力,取得了患者的信任与配合,护理操作机会增多,操作技能随之提高。自开展临床护理责任管床带教模式以来,无投诉护生的情况发生。

1.2.5加强护理技术操作

基础护理技术操作的目的在于培养护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由科室或者病区根据临床护生出科考核项目的标准对每批次护生进行操作示范及讲解,并指导护生的其他护理技术操作,在带教过程中提出明确要求,使护生务必掌握护理操作规程及正确的操作方法。

2结语

护理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需要所有带教教师的共同努力,认真做好护生带教工作是每一位带教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品质护理服务模式下的护生带教需要付出更多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带教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并不断学习、创新,以适应新形势下基于品质护理服务模式的临床带教工作。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责任管床模式使每位护生都参与了患者的管理,专科护理、基础护理、健康宣教、病情的观察是否及时等都能反映护生的综合水平。带教教师随时对护生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调动了护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护生的综合能力明显提高。临床护理责任管床带教模式更能适应品质护理服务对护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可提高护生临床实习质量,实现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目标。同时也促使护生和带教教师密切配合,为患者提供主动、品质、安全的护理服务。

作者:陈楚芬 李爱利 谢肖霞 单位:中山大学附属及时医院

临床护理论文:剖宫产压疮临床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采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行剖宫产术术后发生急性压疮的4例患者临床资料。采集患者手术时年龄、身高、体重、妊娠期合并症、手术时孕周、手术时间、产后出血量、术后留置尿管时间、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及血浆白蛋白、术后并发症等相关信息。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表示。

2结果

本研究中共收集剖宫产术后发生急性压疮患者4例。此4例术中压疮病例均为腰硬联合麻醉下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后1d之内骶尾部发生压疮。病例信息、妊娠期合并症、术后并发症、围手术期特点分别如表1、表2所示。患者手术时的年龄是(33.25±5.56)岁,BMI是(23.72±4.56)kg/m2,手术时间是(4.75±2.22)h,4例患者均发生产后出血(),产后出血量为(1750.00±1658.31)mL,围手术期血红蛋白降低浓度为(43.50±3.11)g/L,围手术期血浆白蛋白降低浓度为(10.87±5.63)g/L。

3讨论

压疮是临床上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病风险不能通过单一因素明确解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相互作用增加了其发病风险。有学者研究发现III-IV期压疮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显著低于急性外伤创面,认为胶原纤维合成减少或消失可能是形成压疮的重要因素。通常在创面愈合过程中,角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会自分泌或旁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进一步刺激新生毛细血管和胶原纤维,构成细胞外基质以填补组织缺失,为表皮细胞覆盖创造条件。胶原纤维是肉芽组织中细胞间质的主要成分,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并形成基质。正常皮肤组织中存在大量胶原纤维且排列整齐;急性创面虽有一定量的胶原纤维但出现部分融合;在压疮创面其含量较少甚至消失,提示胶原纤维是影响创面愈合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张等进一步研究观察发现压疮边缘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明显高于压疮中心组织,但两者都显著低于急性创面,提示压疮边缘相对于中心部位具有较强的组织修复能力,但仍不能满足创面愈合所需。在临床工作中重点是发现有发生压疮高危因素的患者,在其护理过程中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其发生风险。Coleman等的一项包括54个研究34,449例患者的荟萃分析认为,发生压疮的三大主要危险因素是患者自主活动度减小、血流灌注异常和皮肤状态异常;与此同时,皮肤湿度、年龄、血液成分、营养状态、基础健康状态对压疮的发生及发展依然重要;而皮肤温度、免疫力对于压疮的发生发展是否重要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压疮的发生率已被列为衡量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的标准之一。2011年卫生部《三级妇产医院评审标准》第七章第二部分中,对住院患者安全指标如何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进行具体规定。2011年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第三章患者安全中,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进行具体指导。发生压疮给患者带来痛苦,给家庭带来压力,并增加经济开支。虽然产科压疮的发生率较低,但是其发生与产妇特殊的生理病理变化密切相关,值得引起产科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3.1产科压疮产生的原因

3.1.1卧床时间与压疮关系:

4例压疮患者手术时间3h-8h,其中病例1出现产后DIC紧急抢救,病例2、病例4术中出现膀胱损伤进行膀胱修补,病例3术中进行子宫肌瘤剔除,因此手术用时较长,加之腰硬联合麻醉术后常规去枕平卧6h,患者腰骶部持续受压达9-14h。国外有关学者提出,在69.75mmHg压力下组织持续受压2h以上就能引起不可逆损伤。另有报道提出患者处于被动体位,局部受压6h以上可能发生压疮,可能是长时间的被动体位使患者变得躁动,体位耐受性降低,患者臀部和骶尾部的扭动增多,增加了扭动过程中皮肤与床单不断的摩擦,增加了皮肤的外界受力。正常情况下,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术约需1h,如需要进行其他妇科手术或因发生产后并发症如胎盘残留、子宫收缩乏力、DIC等需要紧急处理时必然要增加产妇平卧位的时间,因此术后出现压疮的风险加大。

3.1.2BMI与压疮关系:

BMI与压疮间的关系尚未被明确阐明。Kottner等的一项包括50,446例住院病人的研究发现较瘦的患者(BMI17.00-18.49)发生II、III、IV期骶尾部、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肩部位置压疮的概率高于体重正常(BMI18.50-24.99)、超重(BMI25.00-29.99)和肥胖(BMI≥30.00)的患者,提示了BMI是预测身体躯干部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而足部压疮与患者BMI无关,提示了BMI不是预测足部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Shahin等的一项横断面研究认为BMI<18.5kg/m2是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Balzer等同样认为BMI较低是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同时亦认为高龄、合并其他疾病、自主活动能力受限及自理能力受限均是预测发生压疮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相反有研究认为肥胖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高于体重正常患者。可能是由于肥胖患者较大的体重给骨性凸起处皮肤施加了机械压力,从而造成了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局限性损伤。本研究中4例压疮患者的体重指数1例偏小(BMI=17.50),1例超重(BMI=28.44)(分娩时BMI≥27为体重过重)。另2例虽然分娩时BMI处于正常范围,但随着孕期营养摄入增加,孕妇体重平均会增加12.5kg左右,持续性垂直性压力是引起压疮的最主要原因,单位面积承受的压力越大,组织发生坏死所需时间越短。

3.1.3营养状态与压疮关系:

已有较多研究证实营养不良、体重降低、营养物质摄入过少与压疮具有明确相关性,是预测压疮的风险因素。亦有学者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低蛋白血症、贫血是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本研究中4例产妇均在术中发生产后出血(出血量≥500mL),致使血红蛋白下降41-48g/L,血浆白蛋白下降4.5-15.2g/L。由于产后大量出血造成丢失过多红细胞和血浆白蛋白,又因摄入不足,使产妇术后形成负氮平衡,皮下脂肪减少,肌肉随之萎缩。一旦局部组织受压,肌肉和脂肪的保护作用减弱,易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出现压疮。其中1例BMI过低,说明已经存在营养不良,肌肉和脂肪对骨隆突处的保护作用减弱,易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压迫时间过长也容易产生压疮。

3.1.4麻醉药物及镇痛泵的使用与压疮关系:

此4例压疮患者均为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后都使用了镇痛泵。术后镇痛泵在缓解产妇疼痛的同时使产妇因畏惧疼痛或担心导管脱出或受压而影响了产妇的主动活动,从而增加了骶尾部持续受压的时间。麻醉及镇静药物的使用可使受阻滞部位以下的血管扩张,血流变慢,受压部位失去正常的血液循环,而易发生压疮;术后使用镇痛泵比未使用镇痛泵患者的压疮发生率要高3倍。

3.2预防剖宫产术后压疮的对策:

近年来,压疮现患率被用作评价护理质量和压疮预防措施是否有效的指标,并且也被用来评估预防资源的需求量,作为制定预防计划和分配预防资源的依据。一旦发生压疮,将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强化压疮的预防知识。

3.2.1加强术前访视:

对有压疮高危因素的产妇进行的评估,责任护士做好健康指导,包括术后翻身活动重要性、饮食的选择等。对孕期体重过高、合并糖尿病、营养不良等患者要重点交班,填写压疮评估表。

3.2.2加强手术管理:

手术室护士术前要访视患者,评估压疮的高危因素,对手术时间长者需要提前准备预防压疮:手术患者发生压疮的因素中手术时间与压疮的发生率有关。故术中患者身下要放置预防压疮的气垫,对易发生褥疮的部位进行保护。手术床单平整,不可牵拉患者增加皮肤摩擦。剖宫产手术麻醉时待消毒液干燥后再让患者取平卧位,医生消毒手术范围时,消毒液不要使用过多,避免流入骶尾部。

3.2.3加强回室后管理:

对于高危患者术后出室前护士再次检查患者皮肤情况。回室后与病房护士进行交班。病房护士要对手术过程进行了解,对于手术时间超过2h,产后大出血、体重过重、低蛋白血症、妊娠合并糖尿病等高危产妇,回室后病房护士必须协助产妇每2h翻身一次,严密观察受压皮肤情况。对于采取腰硬联合麻醉的产妇术后建议采取抬高床头,床头抬高角度控制在30度以下,既可以缓解腰骶部受压又可以降低剪切力对皮肤造成的伤害。

3.2.4加强出院后的家庭访视:

出院后加强访视,电话指导与家庭随访相结合。评估病人的疮面愈合情况、营养状况,监测相关疾病及指征如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血色素等。给予产后康复及相应的健康指导。

3.2.5低蛋白血症患者压疮预防:

对于体质较差如贫血妇女在孕期需注意加强营养,食用品质蛋白饮食,如鸡蛋、瘦肉等。从而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增加体内蛋白含量和提高免疫能力;因妊娠高血压、产后出血过多造成血红蛋白与血浆白蛋白丢失者除加强术后营养外需要口服补血药物或及时输入白蛋白及全血和血浆,护士应遵医嘱按时给予药物治疗,并注意相关化验结果。临床工作中,预防压疮方面可能存在以下误区:①使用气垫圈:使局部血循环受阻,造成静脉充血与水肿,同时妨碍汗液蒸发而刺激皮肤,特别是水肿和肥胖者更不宜使用;②局部按摩:使骨突出组织血流量下降,应避免以按摩作为各期压疮的治疗措施;③使用烤灯:使皮肤干燥,组织细胞代谢及需氧量增加进而造成细胞缺血、甚至坏死;④频繁、过度清洁皮肤:进一步损伤皮肤表层等。

4结语

综上所述,4例患者出现压疮的不良事件值得借鉴,做好压疮的评估、防范、护理很重要。低蛋白血症和贫血,改变了体内的胶体渗透压,造成皮下水肿,机体的营养不良、糖尿病低蛋白血症并发水泡的影响,加之术中时间、麻醉等诸多因素,术后的认识不足等,均造成压疮的发生。

作者:张红卫 邹丽颖 邓寒羽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科 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

临床护理论文:水胶体敷料静脉炎临床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00例确诊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8例,女32例;平均年龄65岁;均为早期恶性肿瘤治疗;均使用21号留置针;以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实验组在输液过程中使用水胶体敷料预防保护输液血管及局部组织,使用的水胶体敷料规格为5cm×10cm,其薄,呈半透明型。对照组未使用。两组患者身高、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

①对化疗药物过敏者;②病情危重,生命体征不稳定;③不能进食,消瘦严重者(恶病质);④血管过细或不宜保留留置针者;⑤疗程未结束,中途自动出院者。

1.3方法

1.3.1治疗方法

静脉留置针目前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它既可保护血管,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方便用药,又可减轻护士的工作量。但留置针留置期静脉炎及感染的发生率为30%左右,静脉炎的发生缩短了留置针的留置时间,而留置时间的延长又可增高静脉炎的发生频率。输注化疗药物之前一般都为患者选取上肢浅静脉置管,防止患者活动后药物外渗保护血管及周围组织,且方便观察和防护。

1.3.2实验组患者清洁皮肤

选取合适血管为患者置管,均为21号安全型留置针。成功置管后用透明敷贴给与固定,清洁置管上端皮肤,自然晾干后,将水胶体敷料覆盖于穿刺上方沿血管走向5~12cm处,透明敷料紧贴于皮肤,不得有气泡或水泡,观察局部皮肤变化,无破损及炎症。对照组使用同型号静脉留置针常规穿刺固定,未使用水胶体敷料进行预防性保护。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在进行化疗药物治疗中静脉炎发生情况对比,对照组50例患者发生Ⅰ级静脉炎的有27例,占54%。而实验组50例患者发生Ⅰ级静脉炎的有7例,占14%。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胶体敷料对预防化疗性静脉炎在临床使用中效果明显,同时患者护理满意度也明显提高。

3讨论

化疗性静脉炎是每个患者在化疗期间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初期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烧灼样疼痛,在输液后第2~3天也会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静脉触之疼痛有条索感,也可能局部出现缺血、溃疡或坏死,严重的可造成肢体功能障碍甚至导致全身感染。水胶体敷料是一种新型敷料,由亲水胶体微粒的明胶、果胶和羧甲基纤维混合组成,可吸收少量到中量渗液,具有部分清创作用。密闭的半透膜保持局部低氧张力,毛细血管生成快,改善局部组织的微循环,使组织接近正常生理状态,加快吸收渗出液。所以,水胶体敷料预防化疗性静脉炎,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与不适,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本文结果显示,对照组50例患者发生静脉炎27例,占54%,而实验组50例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只有7例,占14%。两组患者对比,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4结语

综上所述,水胶体敷料对于预防化疗性静脉炎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以有效减少化疗药物对输注血管的损伤,保护局部组织。使用水胶体敷料操作简便,不易污染衣物,使用安全,无不良反应,而且易掌握和观察,针对癌症患者化疗具有实用性,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张军 杨萍萍 王红娟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中心医院保健科

临床护理论文:临床护理管理与人性化管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2年5月~2013年6月于本院接受治疗11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57例和对照组57例。研究组57例,男26例,女31例,年龄32~67岁,平均年龄(38.9±7.8)岁,对照组57例,男28例,女29例,年龄30~66岁,平均年龄(37.7±8.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的护理方案处理,研究组采用人性化管理护理方案处理。具体人性化管理护理方案内容如下:①建立人性化的护理工作环境。不仅需要为患者准备优良、舒心的环境,而且需要给护理人员营造一个舒适、干净的工作环境,这样才能有效地做好护理工作。②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医护人员是与患者直接接触的工作者,也是护理质量提高的中心人物,所以需要高度重视护理人员的个体化差异,应该从他们的家庭、情感等各方面来制定工作计划,尊重护理人员,切实体会他们的感受,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③制定有效的护理培训方案。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服务患者的知识技能,而且可以增加他们的充实感与责任感,最终提高医院的整体服务形象。④建立合理的奖励措施。依据护理人员平时表现,以及患者反馈回来的护理质量和满意度等问卷情况,对护理人员给予经济奖励,从而促进工作的积极性,加强综合护理质量。⑤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耐心与患者沟通,用所学教育心理学知识为患者讲解病情,排解患者的恐慌心理,关注患者的情感变化,增强患者就医的依从性。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在护理中对护理人员出现差错、差错纠分、基础护理等护理质量以及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级),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Wilcoxon两样本比较法)进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评价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实施人性化管理护理方案后,护理人员出现差错、风险事件、基础护理等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3.0%高于对照组为78.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人性化管理在护理工作中实施以来的一年中,本院的服务质量以及工作效率得到了一致好评,与往年的收效相比,明显有质的飞跃。在人性化管理方案中,积极重视人的重要性,其中不仅包括医院的服务对象——患者,而且切实关注到了服务者——护理人员。护理人员是直接接触患者、服务患者的灵魂人物,所以只有对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才可以做好服务工作。这次研究中的人性化管理护理方案包括:建立人性化的护理工作环境、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制定有效的护理培训方案、建立合理的奖励措施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五个步骤。通过给护理人员和患者建立舒适的环境,不仅可以增加患者对医院的及时印象,而且可以给护理人员清新的工作氛围;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灌输到整个医院中,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关注度,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以及满意度;对护理工作实行定期培训,增加护理人员技能知识,提高工作充实感;与患者建立良好友谊,倾听他们的心声,提高患者就医积极性。本次实验中,常规管理下的护理方案中,患者对基础护理和服务态度的评分为(87.1±2.7)分、(83.4±2.5)分,工作中出现差错、风险事件以及差错纠纷的事件也比较多,处理能力较弱,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只有78.9%,数据显示不高,说明护理工作还不够完善。而采用了人性化管理的护理方案后,患者对基础护理和服务态度的评分为(94.3±3.6)分、(94.5±2.8)分,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达到了93.0%,与常规护理相比较,出现差错等事件明显减少,说明护理人员的技能得到了提升,而护理质量与满意度也显著提高,患者的评价较高。

4结语

综上所述,采用人性化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良好,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护理推广使用。

作者:吴琳珊 单位:饶平县人民医院护理部

临床护理论文:妇产科血栓性静脉炎临床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妇产科手术患者80例,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26.5岁,其中:26例为子宫肌瘤,17例为卵巢囊肿,10例为畸胎瘤,4例为黄体破裂,4例为宫外孕,2例为异位妊娠,17例为足月待产。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式

所有患者均采用腹部手术治疗。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妇产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

1.3.1预防性护理

术前对患者进行预防护理,能有效减少术后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术前为患者冲洗阴道并严格消毒,术后给予患者甲硝唑,能有效预防患者术后发生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应认真观察患者术后体温,若患者发生不明原因的低热,应及时检查白细胞分类,是否有中性粒细胞增高的情况,早期患者无自觉症状及体征,对停用抗生素后再次出现低热,中性粒细胞数大于0.76%以上的患者,应视为本病的高危患者,进行严密观察。

1.3.2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会导致患肢发生肿胀和疼痛,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患者对病情的担心也会使其心理压力过大,护士应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安慰鼓励患者,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急性期的患者应卧床休息8~10d,将患者患肢抬高到高于心脏水平20~30cm,使血栓黏附于静脉壁上,期间禁止按摩患肢,以防发生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患者膝关节应屈曲l5°,避免于患者膝下垫枕,以防影响其小腿静脉回流。患者使用溶栓药时,在使用抗凝药物(尤其是肝素)前,应测量患者的出血时间,患者用药后,应观察有无出血倾向。溶栓药物溶解后易丧失活性,为保障药效,药液应现配现用。给予患者药物后,应及时监测其血小板情况,防止发生血小板过低性出血;对患者行局部溶栓药物应用时,股动脉穿刺应将股动脉搏动的最表浅处作为穿刺点,穿刺成功应及时会血,以防刺入股静脉。推药时,应注意观察回血情况,以防药液注入血管外,造成患者的不良后果.患者患肢肿胀情况减轻后,应嘱患者进行适当活动,促进血液回流,预防产生新血栓.期间患者应多食用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纤维的食物,禁食油腻、辛辣食物,以避免患者发生便秘。

1.3.3并发症的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的并发症主要有肺栓塞和出血。患者如突发呼吸困难,发绀,应考虑是否为并发肺栓塞并立即通知医生,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使患者取平卧位,给予高浓度吸氧,避免患者进行深呼吸、咳嗽、剧烈翻身,给予患者静注地塞米松10mg。给予患者肝素及溶栓药时,患者可能发生自发性出血,因此,患者应药后应对其血小板及凝血时间进行检测,还应注意观察患者注射和插管部位有无渗血或血肿发生,有无黏膜出血发生。此外,还应注意观察患者如发生头痛、呕吐、血压突然升高、意识障碍,可能发生颅内出血,应及时通知医生抢救。

2结果

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炎的总发生率为7.5%,对照组总发生率为20%,观察组下肢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语

综上所述,对妇产科手术患者,应加强对血栓性静脉炎的诊断和早期预防护理,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防止患者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形成,对已经形成血栓的患者,应加强护理,避免发生并发症,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使患者能进行自我监护,及早治疗,使患者能早日康复。

作者:董瑞君 单位:凌源市中心医院

临床护理论文:ICU临床本科护理论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重症医学科实习的43名护理本科生,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重庆医科大学、泸州医学院、川北医学院等4所高校的4年制护理本科生,均为女生。其中,2013年1月至2013年4月期间在我院重症医学科实习的第4批9名,第5批12名,共计21名本科护生为对照组,年龄21~23岁,平均年龄21.67±0.79岁;2014年1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重症医学科实习的第5批7名,第6批7名,第8批8名,共计22名本科护生为观察组,年龄21~23岁,平均年龄21.77±0.86岁。两组护生入重症医学科的评估成绩(护理基础理论、护理基本技能、护理实践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带教教师均具有本科学历,持有临床带教资格证,参加了我院举办的合作学习理论学习班,临床和教学经验比较丰富。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由带教老师集中开展专科知识、疾病小讲座,专科示范,护理操作,集中查房,然后实习护生分别跟不同的带教老师轮班,出科前对护理基础理论知识、护理基本技能(CPR、人工气道吸痰、GCS评分等)、护理实践能力(护理查房、小讲座、个案护理)进行统一考核。观察组采用“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实验教学方法。及时,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根据实习护生的成绩、认知能力、个性特点、交流沟通能力、兴趣、爱好等,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观察组的22名实习护生分为5组,每组4~5名,形成“固定合作学习小组”。每组设组长一名,负责确定小组成员的责任分工、小组讨论和学习情况的管理、小组学习成果的汇报。第二,确定合作学习目标,带教老师结合ICU临床护理教学要求及护生自身特点,提前1~2周向实习小组预告教学方案和有关教学要求,实习小组根据教师所提要求,在正式查房和讲课前收集好有关病案资料以及相关的护理理论知识。带教老师和实习护生一起查房,发现缺陷问题,完善临床资料,引导护生依据ICU临床护理教学目标,制定个性化的合作学习目标。第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与讨论。首先由带教老师组织专题讨论,实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针对专题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再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定期督导讨论,并根据小组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指导、帮助、鼓励等。之后,由各学习小组在小讲座上汇报讨论结果,同时其他小组可提问,汇报小组成员进行答辩。针对小组学习、讨论和汇报中提出的问题,带教老师集中讲解、答疑,提出解决问题的处理意见或建议,形成较为统一的、正确合理的方案。第四,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估。实验教学评估采用各小组成员自评、小组间互评、带教老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第五,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由带教老师组织查房、讲课总结、教学质量点评、教学效果测评,反思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下一阶段的整改措施和方案。

1.3评价指标

主要评价两组护生出ICU的成绩。成绩(一)主要包括护理基础理论、护理基本技能、护理实践能力3个部分。采用护理基础理论、护理基本技能测试,护理实践能力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两组护生的实习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护理基础理论测试主要测试两组护生经过实习教学后的护理基础理论水平;护理基本技能测试主要评估两组护生经过实习教学后在CPR(40%)、人工气道吸痰(30%)和GCS评分(30%)等方面的操作水平;护理实践能力主要评估两组护生经过实习教学后在护理查房(30%)、小讲座(30%)和个案护理(40%)等方面的护理实践能力。成绩(二)主要评估两组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该成绩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从护生自我评价(30%)、带教老师评价(40%)、患者评价(30%)3个方面获得。

1.4统计学处理

对两组护生实习期间的护理基础理论、护理基本技能、护理实践能力、问卷调查结果等数据资料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概率以百分比表示,计数数据对比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习结束后,考核教师采用相同的考核方式对两组护生的护理基础理论、护理基本技能、护理实践能力进行统一考核。同时,就两组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在护生、带教老师和患者中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护生自我评价占30%、带教老师评价40%、患者评价30%。

3结论

合作学习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成为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采用“学生围观”实验教学的对照组在临床实习结束后,护生的护理基础理论知识、护理基本技能操作水平、护理实践能力,分别提高了16.96分、20.67分和17.76分;观察组在采用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ICU临床护理新的教学方法后,护生的护理基础理论知识、护理基本技能操作水平、护理实践能力,分别提高了25.23分、27.27分和24.36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护理基础理论、护理基本技能、护理实践能力成绩对比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较之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是一种更能促进护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教学法,有助于促进ICU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提高,能更好地、更有效地提高护生的护理基础理论知识、护理基本技能操作水平、护理实践能力。同时,两组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合作能力比较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ICU临床护理教学”改变了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要求护生充分利用图书和网络资源搜索信息资料、主动收集病例、参与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教学等,调动了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检索能力。此外,“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ICU临床护理教学”为护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包括CPR、人工气道吸痰和GCS评分等方面的护理基本技能操作,开展护理查房、共同收集病例、如何准备小讲座、讨论如何撰写大病历、如何应对个案护理等实习环节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模式和策略方法,有助于培养护生的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有助于护生沟通交流能力以及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的提高,这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是吻合的。尽管“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ICU临床护理教学”有许多优势,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譬如,教师是否正确理解了合作学习理论的精神实质,是否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科学分组,如果不能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科学分组,那么各小组间无法实现公平竞争,也无法实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学习目的,从而无法保障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可见,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ICU临床护理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因此,如何更地理解合作学习理论的精神实质,充分发挥它在ICU临床护理教学中的优势,仍需广大临床护理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讨和验证。

作者:张传来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

临床护理论文:基于临床带教的医院护理论文

1护理实习生特点

1.1多数护生理论知识薄弱

与实践相脱节,基础、专科操作不规范,甚者什么都不会;仪器的使用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带教老师一点一点去教。

1.2实习期间转科较频繁

一般每个科室实习1.5—2月时间,科室环境、各班工作流程、疾病护理等情况还没有熟悉掌握,就要转入下一科。存在适应问题。

1.3护生对技术性操作感兴趣

如静脉输液、鼻胃管置入等,而对非治疗性操作非常被动,如铺床、健康宣教、与患者沟通方面。

1.4缺乏风险意识

对病情变化、药物毒副作用观察缺乏经验,极易引起护理安全事故。

2带教老师特点

随着医疗市场的不断改革,收入高低不一等因素,一方面基层医院有些具有工作经验的护士通过各种渠道跳槽到大医院,基层医院在招聘时很难招到高文凭、高年资的护士,基本上是护校刚毕业的学生;另一方面,每个科室配备护士人数不足,一般12-13人每科,主管护师、护师1-2名,主管护师多数已是护士长了,0-5年护士占多数,带教老师的选择受到限制,呈现年轻化,临床工作经验不足现象;还有一部分带教老师责任心差,由于担心发生护理差错、事故及护理投诉等问题发生,让护生进行铺床、测量血压、测量体温等操作较多,而静脉输液、导尿管置入等技术性操作不放手让护生进行,影响了护生学习的积极性。

3临床带教中存在问题

3.1护生因素:

护生动手能力差,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基层医院接受的护理实习生多为本辖区内护校学习的中专或5年制大专学生,漫长的学习过程,等到临床实习时,学过的理论知识已忘记大部分,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缺乏主动与患者沟通和规避风险意识;不善于思考,不懂的事情不主动请教。

3.2带教老师因素:

带教老师作为护生实习期间的主要监管责任人,有的由于担心发生护理差错、事故及护理投诉等问题发生,不允许护生动手参与具体的操作,影响护生实践性的学习,打击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带教老师年轻化,工作经验不足,缺乏带教经验;带教老师个人素质及工作态度直接影响护生良好职业形态的形成。

3.3患者因素:

患者及其家属自我保护意识强化,认为实习生技术能力差,不让实习生为其操作,从而减少护生动手锻炼机会。

3.4基层医院后勤保障系统不完善

相关辅助科室离的远,工作忙时多数跑腿、借还物品等打杂事情落在护生身上,其次科室要完成医院交给的体检、外出保障、义诊等任务,由于科室人员相对不足,往往派护生参与,使护生减少临床实习时间,失去锻炼的机会。

3.5社会因素:

教材的更新无法满足各种新发疾病的需求,在高校的护理专业学习中存在诸多缺陷,此外在临床教学的法律规范方面也存在许多不足,不能规范代课老师和学生的行为,法律意识相对薄弱。

4带教方法及应对措施

4.1护生入科后首先接触的是护士长,护士长应对护生进行入科教育:

对护生进行登记,介绍科室大概情况,纪律规章制度,仪容仪表要求;安全教育,包括工作和生活方面,了解护生饮食、住宿情况,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消除护生紧张、不适应心理,并向上一科室了解护生实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向带教老师交代注意事项。

4.2重视科室带教老师的选拔,规范带教老师的操作行为:

选择基础知识扎实、经验丰富、责任心较强的带教老师,应避开高年资、高学历、高职称的束缚,适时外出进修学习。

4.3实行一对一带教:

一位老师只带一位护生,老师休息学生休息,而且护生不能再没有带教老师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单独的操作,各种操作均由老师首先进行示范讲解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始终做到放手不放眼。

4.4序渐进原则:

带教计划的安排应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为护生以后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并保护了护生的学习热情,避免一开始就以很大的难度使得护生知难而退,存在畏惧心理。

4.5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应当将教与学相结合,要求护生每人随身携带笔记本,每一次操作都应及时给护生复习之前在学校里学过的理论知识、注重培养护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能力,对存在的问题,让护生记录下来,过后及时补充学习,并及时检查护生学习掌握效果。

4.6加强护生自我保护意识、安全操作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心的培养:

由于护生长期处在学校这一社会关系较为简单的群体中,社会阅历、风险意识不足,对不良事件的观察及处理能力都缺乏经验,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要实时注意这方面意识的培养,能让护生操作的治疗护理,尽可能让护生自己动手并与患者沟通,带教老师在旁边观看指导,过后给予点评,优点及时给予表扬,给护生动力,也可以以实例讲解。

4.7检查与考核:

护士长每周不定期检查带教计划实施情况并对护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包括理论和操作;另外护士长在科里指定一名总带教,负责督促检查带教情况,每次检查应有记录;在护生实习结束时,进行出科考核来评价护生的学习效果,也是对带教老师带教效果的测评,分为理论考试和操作技能考试两方面。

作者:韩扣珍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民医院

临床护理论文:肺原性心脏病人的临床护理论文

1一般资料

1.1资料

本组一共100例肺心病患者,男69例,女31例;患者的年龄在32~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10.4岁,其中最容易发病的年龄段为52~63岁之间。经检查(心电图、X线、三大常规),其中有43例患者进行心脏的超声检查,均符合肺心病的诊断标准。

1.2结果

本组100例患者经过诊疗之后,有83例患者好转出院,有9例患者应为病情加重而放弃治疗,有8例患者因治疗不及时,死亡。该病在临床上最常见的并发症有:心律失常、肺性脑病、右心衰竭。

2坚持常规观察、护理,有助于正确治疗

2.1做好心理护理

在临床上,通常患肺心病的患者为老年人,患者主要是因为长期的悲观情绪和忧虑的心理,加上该病反复的发作而感到痛苦等,对健康的恢复失去了信心,导致心理上积压了沉重的负担。首先,护理人员要耐心的对患者进行疏导,使用患者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介绍该病的发病原因、治疗知识、恢复情况等,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措施,帮助他们树立信息,从而消除他们悲观的情绪,促积极的配合治疗。

2.2观察感染象征

呼吸道感染是诱发肺心病患者急性发作的主要因素。因而,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处理、有效的控制感染对该病的治疗是非常的重要[2]。患者若出现发热症状、咳嗽加剧、痰液的量增多或者是呈脓性痰,并且听诊肺部音呈啰音时,说明患者出现了急性的呼吸道感染。本组的100例患者中,有65例患者体温升高、有57例患者听诊肺部有啰音,均出现咳嗽、咳痰等病症。经诊断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有效的控制了大部分患者感染的病症。

2.3合理的给予氧疗

通常,患有肺源性心病的患者机体的抵抗力会严重的下降,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肺功能严重降低,通常会呈现出明显的缺氧状态,因此,在护理上合理的给予氧气治疗是非常的重要。给予患者氧疗时,一般氧流量为1~2L/min,氧气的浓度控制在25%~28%之间,针对本组中43例明显缺氧的患者(危重病人)每天坚持吸氧8~14h。合理的疗养一般坚持间断性低流量的给氧,若给予肺源性心病患者高浓度的持续吸氧不仅会抑制患者的呼吸中枢,还会使呼吸逐渐变浅,致使二氧化碳潴留体内,导致患者发生肺性脑病[3]。

2.4保护患者的静脉

肺心病患者由于长期住院,时常需要多次反复的静脉给药。因此,护理人员要注重对患者静脉的保护。通常,护理人员在静脉给药的时候:首先,要正确的选择静脉,并且还要有计划的选择,一般是由远端手指、脚趾的小静脉开始,逐渐的向上选择,避免只图一时的方便就随意的穿刺;其次,护士在进针的时候要力争一针见血,避免出现盲目的穿刺;再次,若患者的静脉处于充盈不佳的状态时,护士可对静脉轻轻的弹迫,促使血管充盈起来,切忌重力拍打和揉搓,避免皮下出现广泛性的出血现象;,当患者在输完液体拔针之时,护士要使用干棉球压迫针眼1min以上,避免压迫时间较短造成局部的出血现象。

3对患者部分病症的重点监护,并且配合医生处理有关并发症

3.1心力衰竭

肺心病患者通常以右心衰竭为主。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观察的时候,若患者出现了呼吸困难、心悸、紫绀加重,且颈静脉出现怒张、下肢水肿等病症说明患者已经发生了心力衰竭,应该及时的给予强心利尿治疗。通常,强心药使用洋地黄类药物,在使用的过程中要密切的关注患者心率的变化,有效的控制输液的速度,避免心脏的负担加重。针对使用利尿药的患者每天24h要记录尿量,每天的尿量不能超过1500ml,针对排尿量较多者,避免出现低钾血症;若发现患者每天饿排尿量低于18ml/h,说明该患者的肾功能被损伤。本组患者中发生右心衰竭的有24例,其中有20例患者经治疗得到良好的纠正。

3.2心律失常

本组中61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发生该病症主要是与缺氧、感染、电解质紊乱、高碳酸血症等有关系,尤其以缺氧为最主要的原因。患者若出现低氧,极有可能造成窦房结以及房室结交感张力增加,心室交感活动增加,并刺激颈动脉的化学感受器,呈反射性的引起窦房结、心室、心房的兴奋性增加,从而出现心律失常。

3.3脑性脑病

该病主要是因为脑组织pH下降、低氧血症、酸碱平衡失调等内部环境出现严重的混乱现象从而引起脑部的综合症。通常,在临床上的主要症状见于患者头痛、恶心、烦躁、记忆力降低、视力下降、嗜睡等现象,如若进一步则可观察患者的意识出现障碍、瞳孔发生改变等。护理人员要及时的告知医生,并且要按照肺脑进行有效的处理。本组死亡的8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是因为并发了肺性脑病而死亡。

临床护理论文:脑出血临床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82例,所有患者临床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且均经MRI或头颅CT确诊。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研究组男20例,女21例,年龄44~68岁,中位年龄59.8岁;对照组男19例,女22例,年龄45~70岁,中位年龄60.1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情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患者采取传统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研究组患者采取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具体操作如下:

(1)责任护士需对患者在入院时和每次交接班时进行综合护理评估。

(2)成立临床护理路径发展小组,成员由科室主任、护士长、管床医师以及责任护士组成,依据国内外目前现有的脑出血患者护理标准建立自己的临床护理路径,内容包括入院指导、住院咨询、医学知识普及和心理护理等,并按照患者就诊过程和时间顺序制定相关护理流程。

(3)护理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按照护理路径表进行护理,对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进行记录,对路径表上患者需要执行的内容在执行完成后打钩、签名,并在下阶段护理工作中重视未打钩的内容,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及时的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以便查找和弥补临床护理路径中的不足之处。

(4)护士长、主管护师以及责任护士每天应同时进行护理查房,查看临床护理路径上相关护理内容的落实情况,及时解决问题。护士长应对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进行监督,如有问题,应及时解决,并相应的修改护理计划。出院前需对临床护理路径的的实行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并向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

1.3观察指标

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患者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护理满意度。

1.4疗效评价标准

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96%;明显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进步:神经功能评分减少18%~45%;无效:神经功能评分减少18%以下或加重。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明显进步+进步)/总例数×。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有效护理后,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其主要诱因是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同时动脉瘤及动静脉血管破裂也会引发该病。脑出血患者具有发病急和病程发展快速等特点,对患者自身机体损伤较大,一旦发病未给予及时救治,常会引起肢体或智力障碍等不良预后事件的发生。另外脑出血患者常伴发有其他基础性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其依从性较差,与护理人员不能正确的沟通和交流,护理难度较大,传统的护理发生已经难以满足该类患者的护理需要。临床护理路径是近几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护理服务模式,主要是医院内医师和护理人员共同为某一种疾病的治疗护理所制定的一个最合适的护理计划,是一种既能减少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又能达到预定的治疗效果的诊疗标准模式。临床护理路径是经过多个学科的医务人员共同制定的科学、合理、有效的护理路径图,其针对特定的患者在何时应做什么样的检查、治疗及护理,病情的发展程度、出院时间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和说明。通过临床护理路径,护理人员可预见性、针对性、计划性地为患者进行护理服务,同时使患者知晓自己的护理目标,从而较好地配合医师对其进行诊疗。临床路径作为临床护理指导的一种有力工具,已受到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特别关注。对于脑出血患者,从其入院开始就进行临床护理路径,使患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各种检查、诊疗和护理,同时护理人员也能严格的按照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从而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本文结果显示,经过有效护理后,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护理满意度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总之,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脑出血患者,可明显的提高护理效果,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治疗费用,进而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

作者:柳彩霞

临床护理论文:人文护理与整体临床护理论文

1在基层医院中开展人文护理的策略

1.1护理人员要树立人文关怀精神掌握人性化护理技巧

基层医院的护理人员在不断积累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广泛学习各个学科的知识。例如,护士可以抽出闲暇时间学习心理学、语言逻辑学和社会学等,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树立人文关怀精神,掌握人性化护理技巧。此外,护理人员还要注重自身人格修养,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运用人性化思维落实人文护理服务。做到语言文明、举止得当、行为规范、仪容整洁、和蔼可亲的外在形象。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调整自我。主动以人文护理的理念指导实践,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模式,发扬爱伤观,主动换位思考。

1.2护理人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

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病情沉重的患者心理状态经常会发生变化。许多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神情萎顿、自我否定、愤世嫉俗的现象。患者出现这些心理问题会对临床治疗的效果造成影响,甚至会使患者的病情恶化,使患者对治疗护理工作缺乏依从。另外还要关注患者的社会支持组织建设是否有保障,是否缺少关爱,针对患者的各种心理问题,我院可以借助医院内部的心理专家,通过心理知识讲座的方式提高我院护理人员的心理学知识,以便于护理人员临床工作的开展。利用交接班、给患者做治疗的机会强化患者的心理建设,使患者从心理上战胜自我,积极对抗疾病,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有实施计划的康复护理。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该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用热情周到的服务,营造高层次的服务理念和人文关怀。

1.3护理人员要注重保护患者的隐私

安全感是患者至关重要的需要,也是患者最为缺乏的。他新到一个环境要很快适应这个环境中的人和事,并不是那么容易。需要护士正确的引导,耐心的讲解。护理人员要树立安全护理思维,尽量帮助患者缓解身体上的痛苦、消除内心的困惑。护士必须做到使患者敢于敞开心屝向你倾诉他的难以启齿之言,要让患者感到护士就是他的知音。护理人员不能随便在背后议论患者的身体状况,帮助患者保守隐私、维护患者的尊严,将患者的切身利益置于护理工作的首要位置。护理人员在开展人文关怀护理工作时,必须尽可能为患者创造品质的护理环境、使患者享受到最贴心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接受治疗的配合度,使住院患者能够尽早恢复健康。

1.4对人性化护理工作的流程进行优化

医院要对人性化护理工作的具体流程进行改革,实施交接班模式。护理人员在换班时,要将每个患者的详细状况巨细无遗地传递给接班的同时,使护理工作能够保持连贯。这样让患者感觉到护士对他们非常重视和关爱,充满有安全感。做好交接班工作,可以让患者感受到护士每时每刻都在关心和关注着他们。

2结束语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新型医疗模式的建立,突出患者为整体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就不得不要求我们的护理人员转变观念,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护理行为方式。在大力推行品质护理服务的今天,必须将整体护理和人文护理有效结合才能真正体现高质量护理服务。护理人员在开展工作时,除了要运用熟练的护理技巧外,还要关怀患者的心情,耐心倾听他们的烦恼并加以适当的安慰鼓励,这样才能取得患者更好的信任,从而满足其更深一层的心理社会支持、健康教育等需求。结合本文所述,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应该从人文护理专业和人文护理理念的角度着手,要逐步完善两个体系在整个临床护理中的作用,提高了医院综合竞争实力。强化护士的人文观念,建立健全的回访体系,为患者提供长期安全有效的回访和咨询,使患者在工作时即能做到有效预防又能得到保健锻炼,感受到在家还有社会在关注他们。通过加强我院内部的软件保障,硬件设施为医院谋求得到更好的自身发展,使医院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医疗体系的改革。

作者:向晓芳 余佳 单位:广元市中医院内四科

临床护理论文:临床护理路径医院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01月~2014年05月,在我科住院的急性肾盂肾炎患者158例,其中男48例,女110例,年龄19~88岁,平均年龄45.3岁。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15例,占9.5%,高中文化38例,占24%,初中及以下文化105例,占66.5%。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9例,两组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疾病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患者入院后当班护士对患者进行常规入院宣教,护士机械地执行医嘱,临床工作中对患者随机实施健康教育,实行功能制护理。

1.2.2试验组

由科护士长、护士长、病区护士组成临床研究小组,制定工作职责、计划。科室进行临床护理路径的培训,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以时间为横轴,以护理流程为纵轴,根据专科特点细化分级护理内容,按计划制定健康教育内容,包括:饮食指导、检查指导、用药指导、疾病知识宣教等。由专科医生、床位护士制定临床治疗、护理计划。按临床护理路径实施连续动态的有计划性的护理服务。向患者讲解CNP的流程及特点,优点。按计划进行健康教育活动,完成后由护士在计划表相应栏内打钩并签名。临床工作中及时观察患者变异因素,及时分析资料,查找原因,不断优化护理流程。护士长参与指导,督查工作。及时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并记录两组的住院时间、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患者满意度。在患者出院后收集护理路径表,评价临床实施效果。

2结果

从汇总的数据结果来看,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试验组高于对照组;患者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住院天数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3.1应用CNP提升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急性肾盂肾炎是肾盂粘膜及肾实质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是大肠杆菌感染,另外还有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粪链球菌及绿脓杆菌等引起的感染。治疗不及时易合并休克和毒血症。住院患者初中及以下文化者占66.5%,健康教育知识理解力低下,接受能力差。对患者进行随机健康教育,患者疾病知识掌握率低。通过应用临床护理路径,使床位护士按计划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使护士知道何时对患者实施何种内容的健康教育,使健康教育程序有章可循。护士长不断抽查了解患者疾病知识掌握程度,不断分析原因,总结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进行效果评价,不断提高健康教育质量。患者通过有计划的健康教育过程,熟悉疾病病因,掌握各项检查注意事项,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提高,积极配合治疗。

3.2通过CNP的实施,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细化了分级护理内容,促进了品质护理服务的实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把护理健康教育内容细化到每24小时,护理人员根据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工作,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按照计划不断分析患者变异因素,积极寻找原因,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提出改进措施,不断完善护理计划。实验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3.3实施CNP明显增强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之间团结协作精神、医患之间沟通及信息传递;减少了不必要的环节,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各项检查、治疗和护理,保障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技工作的联系性和协调性,从而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缩短了平均住院日,降低医疗成本,提高了床位周转率。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新的护理工作模式,品质护理服务的宗旨是优化护理模式,为患者提供、全程、品质的护理服务。在实施品质护理的基础上,开展临床护理路径,规范了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流程,使患者从入院至出院实施接受有计划的健康教育程序,减少护理缺陷,不断反馈,提高护理质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周晓红 蒋怡 单位:江苏大学附属武进人民医院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