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金融经济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金融经济论文:碳金融低碳经济论文
一、低碳经济和碳金融
1.碳金融
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碳交易的发展,而碳交易的成功又依赖于发达的金融体系。低碳金融,是由低碳经济发展来的,十余年来国际金融新兴的一种金融,即低碳金融是与碳有关系的金融活动,也可以叫碳融资。金融界有人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界定了碳金融的内涵:从狭义上讲,世界银行把碳金融定义为提供给购买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资源;广义的碳金融是指气候变化的市场化解决方案。同时,又提出碳金融的四大功能:减排的成本收益转化功能;能源连转型的资金融通功能;气候风险管理和转移功能;国际贸易投资促进功能。
2.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的相互联系
碳金融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走“碳金融”之路。金融以经济为核心,低碳经济的发展引导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发生转变,为与之相关的金融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机遇与空间,促使金融体系由传统金融向低碳金融发展。而低碳经济和其他经济活动一样离不开金融的支撑。金融机构资金的投入,能够引领低碳经济低碳经济领域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二、我国低碳经济和碳金融发展的现状
1.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我国也不例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开始大力提倡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量,虽然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但成果并不显著。目前我国存在的问题还很多。
(1)高碳排放经济仍无法舍弃
我国的能源主要是煤,石油等,这些能源还在大量使用,使我国的碳排放量远高于其他国家,而且为了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还在继续依赖高碳经济。而低碳经济的发展的关键是低碳技术,但低碳技术实现难度大,涉及范围广,严重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且低碳技术前期投资大,短期内可能无法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因而为了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我国的高碳排放量经济短期内仍无法舍弃。
(2)我国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支持
国外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我国却仅仅希望依靠降低能源消耗中的碳排放来实现低碳经济是不可能的的。低碳经济发展过程的低碳技术的发展,是实现高资源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的关键,因此我们应该加大低碳技术开发的投资力度,加强与国外的在低碳技术开发上的合作,学习外国先进的经验与技术,实现国内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2.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
(1)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我国已先后在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方面,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低碳金融方面和联合国环境署《金融机构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以及《绿色信贷环保指南》等有关指导性的政策和纲要。这些政策和纲要可操作性差,缺少低碳金融的支持性政策,妨碍了金融机构的发展。
(2)碳金融的发展局限
目前国内碳金融市场发展不健全;很多企业对碳金融和CDM的商业价值认识不足;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程序还很陌生;以及碳金融项目本身较长的开发周期、不确定的风险因素、较高的交易成本等都影响了金融机构与相关企业的参与热情。
三、积极采取措施解决相关问题
1.加大银行对低碳项目的投融资力度
低碳经济的发展拓宽了银行的贷款产品范围和金融服务内容,给银行带来了金融创新新领域的压力和低碳经济发展资金的巨大需求。银行在履行社会职责的同时分享低碳经济带来的的”盛宴“。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业应该加强在碳金融核心部分的研究,加强对CDM相关专业知识及政策法规的了解,将低碳经济项目作为贷款项目支持的重点,采取积极相应的贷款政策,拓展融资渠道,加大对相应产业的投资力度。商业银行在开展碳排放交易时,要积极创新贷款管理机制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并做好资金的风险管理,重视潜在的政策风险,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保障低碳项目开发的顺利进行。
2.加强对碳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
碳金融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发展要以相关政策为支持,不断探索和总结实践经验。首先政府应该将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高度,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金融监管机构要不断拓宽视野,更新服务理念,转换监督方式,探索监管新思路。有关部门要规范碳金融管理机制,积极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加强对相应碳金融业务国家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制定和完善低碳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保障低碳市场运转的规范化;构建部级碳交易管理平台,形成合理的交易价格;采取一系列经济惩罚奖励政策,包括税收补贴价格和贷款政策等,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和生态补偿金制度,制定鼓励企业的节能减排措施;建立政府、媒体、企业与公众相结合的宣传机制,培养低碳领域人才,提高人们的低碳意识和理念,引导人们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逐渐建立一个低碳社会。
3.提高碳金融领域的科技水平
政府应该投资建立以企业模式运作的独立公司——碳基金,以帮助工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捕获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加大产品的生产能源的利用率,废物循环使用,处理温室气体的净化,新能源的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掘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投入;大力促进商用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广,在碳捕获、碳储存等领域占领绿色产业的技术制高点;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建设示范低碳发电站,发展清洁煤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四、结论
最近几年中国的环境污染愈发严重,雾霾等环保问题亟待解决,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刻不容缓。因此我国要尽快实现低碳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参与低碳经济投融资领域,加大对低碳技术的投资力度,我国商业银行通过“绿色信贷”业务的开展及开发碳金融衍生品等方式积极介入碳交易,借鉴外国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的经验,推动中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者:綦一霖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金融经济论文:农村金融深化农业经济论文
一、广西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广西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广西农村金融体系已逐步形成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局面。目前,正规性金融机构和非正规性金融机构共同为广西提供农村金融服务。正规性金融机构有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等;非正规性金融机构则有高利贷、民间自助借贷、合会等形式。
2.广西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通过实证统计,2012年广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3490.72亿元,2003年为1030.89亿元,增长了2.3倍。其中,2012年广西农业产值为1724.05亿元,2003年为500.82亿元,增长了2.4倍;2012年广西林业产值为245.26亿元,2003年为53.80亿元,增长了3.5倍;2012年广西牧业产值为1072.77亿元,2003年为342.83亿元,增长了2.1倍;2012年广西渔业产值为331.74亿元,2003年为115.53亿元,增长了1.8倍。通过上述数据的计算,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农业经济发展势态总体良好,尤其是2003年以来,广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较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个百分点。从上述实证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广西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广西农林牧渔业产值逐年增长,广西农村金融深化指数也逐年提高,广西农村金融深化与农业经济增长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广西农村金融深化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即农村金融深化能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二、政策启示
1.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政府应该坚持金融机构市场化改革,逐步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首先,重新整合已有的金融机构体系,使各部门、各机构明确自己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职责,引导和促使金融组织在农村金融业务上充分发挥作用;其次,引导多种结构和形式的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有序发展,增强金融机构对农业类上市公司的扶持力度,实现农业生产组织结构的有效创新,进一步放开农村市场;,增强金融方面的保险市场对农业的保障作用。保险市场对农业的扶持,在很大程度上能弥补由于农业高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稳定农业的健康发展。
2.完善农村金融相关法规和政策
首先,完善农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对金融机构进行政策引导,明确各有关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义务和责任;其次,大力实施对涉农金融业务的减税、免税等政策扶持,调动涉农行业服务“三农”的积极性,激励其对“三农”的服务行为;再次,建立政策性金融支农机制,使农村金融机构更好的落实国家相关的“三农”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完善农村消费信贷的政策,拓展农村费消信贷产品,提高农村消费信贷的发展水平,活跃农村市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3.加强农村金融创新力度
金融创新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业发展重要的手段。金融机构应加大农村金融创新力度,不仅要对农村金融产品、金融管理和金融服务方面进行创新,还要在农村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和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金融管理制度,保障农村金融创新健康发展,推动农村金融深化的进程。
4.建立农村信用机制,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政府部门作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的主导者,应积极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制观念,坚决打击违反金融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同时,加快农村信用等级评价体系的建设,为农村和农民建立信用档案,建立广泛、有效的农村信用体系,为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保驾护航。
5.完善农村金融监管体制,提高农村金融监管效率
政府部门必须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有效监督和管理。一是完善监管当局的监管控制系统,加强监管部门的协调与合作,避免监管交叉和监管真空,提高农村金融监管效率;二是建立科学的农村金融风险识别监管体系,提高风险免疫能力和风险处置能力,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三是加大农村金融执法监督力度,提高农村金融执法水平,为农村金融深化提供一个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
作者:韦巍 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金融经济论文:农村金融互动式发展农村经济论文
一、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与城市经济发展速度相比,农村经济建设还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其经济视角单一,起步晚,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很难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金融改革也不够健全和完善。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经济占据着经济建设的主导地位,农业经济形式不断出现,农业规模也在逐步扩大。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对金融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即便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了农村地区很多鼓励政策,但是我国四大银行对农村地区发放的金融信贷数额依旧较少,供求矛盾依旧突出。与此同时,我国农村金融的服务对象是农民,他们的人口密度低、素质能力不高,把握市场的能力也不够好,表现出来的特征就是金融风险大、收入存在波动,农村地区之间的合作也无法与城市相抗衡,严重制约着农村金融的发展,资金循环不通畅,农村金融与经济势必呈现发展不平衡现象。
二、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概述以及互动式发展关系
其一,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相关概念。所谓的农村金融,就是指农村货币资金的融通,它是以资金为实体、信用为手段、货币为表现形式的主要资金运动方法,是三方面内容有机统一的整体。我们在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农村金融是指其组织与结构,是金融行业的内部系统。它最显著的特点表现在金融机构多样性、市场发展渐进性和企业经营具有较高风险的性质上,并且带有一定的季节性,资金周转相对缓慢。农村经济所涵盖的内容则表现出不确定性,它会随着国家发展阶段的不同政策有所差异。在市场化运行的今天,农村经济在结构上更趋向于三合一模式,即农业经济、农村工业和农村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成本不断上升,边际效益却有所降低,资本的有机构成逐年递增,与农业相关联的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二,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互动式发展关系。顺应科学发展观的新背景,我国经济建设要朝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是基础内容,金融水平归根到底要取决于经济的整体实力。经济的发展会带动金融的进步,金融行业的复苏又会给农村经济提供新鲜的血液,创造更多的社会资金。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地区一定要制定科学完善的经济发展制度,从本质上而言,农村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生产与分配之间的关系,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并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我国农村一定要把握好两者的互动式发展关系,通过农村经济的振兴促进金融改革,再以金融改革带动农村经济,实现两者的良性循环互动。
三、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互动式发展的有效对策
在以上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地看到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之间具有的互动式发展关系。为了将两者的互动关系发挥到较大化,我们一定要找到科学的对策加以完善,促进农村经济的腾飞发展。
(一)坚持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互动式发展关系,我国农村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基础。首先,要确立一个经济发展的共同目标,坚持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前提,建立健全经济制度,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其次,树立正确的经济经营理念,加快金融改革的速度,国家要大力扶植农村经济,合理定位农业产业,给予优惠政策,完善金融服务。
(二)坚持结合农村经济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
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农村经济形势也得到了更新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得到了转变,经济格局也日渐多元。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农村金融机构必须要坚持创新,积极进行融资,正确处理农村的短期经济效益与长期盈利之间的关系,扩大现有银行的服务范围和业务水平,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完善的对策来增加农民的收入,降低资金风险和收入差距。另外,农村地区还应该扩展业务范围,积极引进投资,利用商业合作的方法收集资金,扩大农业产业化生产的规模,并强化内部经营管理理念,做好职业道德培训,选取素质能力过硬的员工进入金融机构,向农民提供最品质的服务。
(三)坚持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创新发展
创新是进步的动力和源泉,也是发展的基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要紧密结合市场的变动情况,在金融业务、经营战略、业务范围以及相关技术上推陈出新,更新服务理念和相关制度,注重农村面临的潜在风险,坚持科学发展观,对农村经济问题实施更好的预测和防范。在此基础上,还要积极创新,注意把控农村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大环境,实行信息共享和沟通,建立相关的监管部门,提高监督的有效性,做好资金管控工作,结合农民群众的需要更新金融政策,将创新发展贯彻到底。
(四)坚持农村金融的规范性经营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密,两者互为表里,相互促进。农村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经济运行的规律,按照国家有关经济政策制定经营理念,实施规范性经营。例如,科学制定农民贷款细则、地区经济建设准则等等,并成立监督小组,对金融机构的行为进行把关。在经营过程中还应该及时掌握市场动态,规划地区发展方案,积极探索动产抵押、权益质押等多种担保形式,维护农民的金融安全,以规范的制度发展农村金融。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关乎着整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情况。我国农村机构一定要坚持积极创新,实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互动式发展,找到以往农村经济落户于城市发展的原因,结合农民的需要开展服务。从本质上而言,这与农村金融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属于互动式发展模式。农村金融是以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为目标的经济对策,也是实现农村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的保障。两者的互动式发展需要协调好其中的关系,树立金融服务新理念,坚持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从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协调性、科学性、持续发展性上入手,坚持互动发展原则,创新服务理念,并将农村经济的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考虑在内,切实完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刘鸿钦 单位:河南伊川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金融经济论文:农村金融发展下农村经济论文
一、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现状
(一)商业性质的金融组织
现阶段黑龙江省内除了农业银行外的其他商业银行,都逐渐将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取缔了县镇级支行,缩小其规模,降级后的商业银行变为了储蓄所,并且已经不具备放贷的权限。
(二)政策性质的金融组织
农村政策性的金融机构指的就是农业发展银行,我国的农业发展银行起初只是简单地对粮食进行收购和贷款业务,近些年,已经开始逐步向有利于“三农”的方向发展,实行以贷款为主,其他农副产业为辅的发展模式,到2007年初,全省共有近百家农业发展银行,员工近2500人。
(三)新型金融组织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指在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下建立的民间金融机构,黑龙江省及时家村镇银行就是在黑龙江省各级相关部分的共同协助下建立起的金融机构—东宁远东村镇银行。
(四)民间金融组织
民间金融机构在黑龙江省金融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其中包括基金会,民间借贷组织和扶贫社等一些准民间金融机构。但这些民间的金融组织可能有些已经超出了法律允许的范围,从作用上看,这些民间金融机构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农民提供资金上的帮助,其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二、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增长受多方面因素制约
(一)农村合作信用社融资渠道单一
农信社遍及黑龙江省的各个乡镇,是黑龙江省正轨金融机构的主力军,在黑龙江省的所有乡镇,都设有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也成为黑龙江省正轨金融组织的主力军,其发展也逐渐倾向“三农”倾斜。但是,农信社受到自身规模的影响,融资渠道显得十分简单,致使其资金来源有限,直接影响其存款的年增长率。在省内某些地区,农信社发展畸形,已经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大中城市中,利用吸收的农村存款,投放在城市的项目中,造成农村现有资金短缺,大量资金外流。
(二)农业发展银行的服务脱离民众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政策性的金融机构,它的数量在黑龙江各个乡镇中基本保持不变。但从全省整体角度看,其总量并不能满足区域发展的需要。农业发展银行的性质决定了其主要业务集中在政策性的收购和金融业务,很少与农民直接发生金融借贷关系。导致农业银行的服务范围及其有限,对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支持。农业发展银行严重阻碍了外部资金的涌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商业银行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
黑龙江省内除了农行外,其他商业银行已经把工作服务的重心由农村逐渐向城市转移了。单从省内各区县农村的农业银行的数量来看,每年都在减少,很多农业银行的网点都已经撤出农村,省内农村现有的农业银行因数量有限,很难实现规模性的发展,严重有悖于为“三农”经济服务的理念,没有利用县城优势资源,筹集资金,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四)民间金融机构缺乏规范性
民间金融机构包括基金会,民间借贷组织和扶贫社等一些准民间金融机构。在黑龙江省内的金融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大,虽然这些民间金融机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缓解现有的资金供求矛盾,但是,这些民间金融机构在借贷过程中大多程序简单,缺乏规范性的操作流程。由于这些民间金融机构都以盈利为目的,所以在放贷中过于看重经济效益,具有盲目性的特性。甚至有些金融机构已经超出了法律允许的范围。民间金融机构虽然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弥补其他金融形式的不足,但其操作规范的严重缺失以及高利率的特点将给农村借贷活动带来不良后果。
三、探析黑龙江农村经济增长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增强农村信用社融资渠道与信用社改革
针对地方政府过多干预农村信用社业务的问题,要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大范围扶持力度,一定要切实依据农民实际的承受度,灵活的对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进行调整,或增加或降低,这样不仅考虑到广大农民的实际利益,在很大程度上还提高了农村信用社在吸收外界存款方面的能力,大大的降低了农信社的经营成本费用,将其中的“营业税”和“所得税”进行减免。同时还促使农村信用社能够成功向中央银行进行借款。具体来说,首先,要改革产权,将“自主经营发展以及自我约束和承担风险的原则”切实落实,将产权模式进一步的健全,将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其二,农信社要开发出更多的金融产品,将金融产品的种类进行创新,进一步完善农信社的电子服务各方面的功能。其三,对农信社设置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进而对其进行工作上的指导和监督批评管理。
(二)加强政策支农力度,将服务联系民众
一般来说,只有农业发展银行在金融方面建立了健全的政策性功能,才能对“粮棉油”在资金上进行大力的扶持,农业发展银行要切实依据“现代银行”的实际运作能力以及具体的要求,根据地方银行的发展状况以及在业务开展方面的情况合理的划分分支机构,充分将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功能发挥到较大。在整顿改善的同时可以扩大其业务的开展范围,建设多元化的政策性的金融业务,例如大力推广农业科技金融业务、开发综合的农业资源金融业务、发展农村生态环境金融业务等等。改变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重点,将支持农产品流通转变为支持农业生产方面。对于那些比较基础的业务例如“农业基础建设”、“农业设施建设”以及“农业开发综合”和“农业扶贫”等也要同时支持,将农业发展的脚步进一步推进。当然还要对农村公共产品进行大力的信贷扶持,彻底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真正的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三)加强商业银行对农村地区的投入
就农业银行来说,其改革方向为“必须立足三农”,要将城市和农村联合起来,对“三农”金融产品的服务当做是农业银行未来工作中的重点。当然农业银行还要将这项工作的重点放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上,将传统定位农村低端金融市场转变为定位农村高端金融市场。农业银行还打大力响应商业化改革的号召,将农业中的龙头企业当成支持的重点,并且大力支持一些乡镇中比较的、发展较好的企业进行第二次的再创业和再发展,与农村信用社进行良好的市场“交叉定位”。农业银行还要将一些运作比较良好、资金运转灵活、具有较高商业化的龙头企业以及具备村镇化基础建设的大型工商企业作为支持的重点对象。积极的鼓励农业银行大力的进行改革和发展,依据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当地企业的发展状况,通过有效的市场化方法将农村的农业发展做好做大,同时还要将农业银行中多余的一些从业人员或者是机构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可以改制为农信社或者是改制为小额贷款单位等等。
(四)规范民间非正规金融机构
就目前来说,要大力鼓励那些多种多样的经济主体去投资农村金融机构或者是兴办这样的机构,比如“农村相关小额信贷机构”和“农村中型或者小型民营单位”,还要对“农村个体经营人员”和“农村一些小企业”依据相关规定和其自身经营资本结构发放相应的贷款。将完善制度以及政策作为基础着手,推进农村民间金融机构有效的、良好的运行下去。同时还可以提高“准备金的利率”以及“资金的充足利率”,将农村市场严格规范起来,实行相应的“风险责任制”等方法。对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以及类似一些合作银行的农村民间金融机构进行合法化。使其走向更加规范、更加有序的道路上。
四、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进入小康社会的伟大构想。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黑龙江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可以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促进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起着举足关键的作用。
作者:孙佳楠 张宇 单位:佳木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金融经济论文:金融支持农村经济论文
1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金融基础设施
这里所说的基础设施,不仅包括金融机构支行还包括有ATM机的建设。近几年,我国政府以及中国人民银行不断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同时增加农村金融资金扶持,但是从结果来看依然并不乐观: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年度汇报》来看,2012年末农村的小型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到15.6万亿元,同期增长了21.9%,但这个资产总额仅占全国整个金融机构总额的12.5%。为什么占据全国人口近一半的农民拥有的资产总额竟然只有这点,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致命因素是农村缺乏基本的金融机构。
(二)贷款服务质量低,不良贷款比率较高
之前农村贷款由于受自身收入以及可支配收入的局限,往往贷款额度属于微贷,但随着国家对农村改革进展的加快,对农村居民创业的提倡,以及整个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向,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利用农村资源创业或者发展农副产品业,这就加大了农村对金融资金的需求,但由于现有的几种金融机构自身资金有限以及服务水平制约,很难满足现有不断变化的农村经济发展需求。比如,在一些农村地区联网设施并不完善,导致有些金融机构不能及时联网,实现不了一些基本的操作,这就导致很多贷款流程延期,贷款周期漫长,影响到很多农户的贷款进展。
(三)金融服务品种单一,技术手段落后
根据我国目前农村金融发展现状来看,金融交易手段落后、服务品种单一化已然是制约现在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具体体现在金融机构提供的主要服务是依然是以存款、微小贷款为主的传统项目,像目前常见的基金、保险等新服务并没有得到推广,多数农民还不了解相关的服务,并不要提类似移动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兴金融服务,这些现代金融服务品种在农村应用率极低。在我国农村常见的状态是一家金融网点,柜台坐着一两名员工,操作一项简单的业务需要冗长的手续和及其长的等待时间,这主要是因为有些金融机构网点受农村区域基础设施的影响,以及自身业务能力不足的制约,从而使一些基本的金融服务水平低,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农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不完善虽然目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障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但仍然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对农村金融结构、功能以及业务活动进行相应的规范;而且现在没有统一的法律机制保障不同层次融资方式以及组织结构的健康竞争;同时,当前我国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不足,规模较大的贷款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缺乏资金支持,从而导致大批的农村资金外流,很多本来发展良好的金融机构退出了农村金融市场。
2阻碍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主要因素
(一)缺乏强有力的金融体系扶持
虽然近几年我国政府不断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改革,但是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发展依然没有成熟,各个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不清不楚,商业银行和金融小型机构的竞争混乱不堪。以目前占据农村金融市场较大份额的农村信用社(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和农作合作银行)为例,由于所处环境没有竞争压力、缺乏竞争对手,导致从上到下、从里到位业务能力、服务能力以及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迟钝,从根本上难以为“三农”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扶持;而其他的商业银行,又有种看不上农村市场的傲气,陆续撤出农村市场或者缩减涉农贷款额度和权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逐年减少。
(二)缺乏现代化的金融服务工具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开始出现在金融市场中,比如股票、国库券、债券、基金等金融工具。但是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较低,交易手段、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导致这些现代化的证券交易市场无法进入农村市场,很多农民很难接触到这些金融工具,更不好说购买、使用。但伴随着这几年国家队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多元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进度,使得农村、农民以及农村企业对于这些金融工具的需求度和认可度快速上升,简单的存、贷款服务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下的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了。
(三)缺乏可信度高的信用环境
一般而言,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对象多以小规模经营的农户和农村中小型企业为主,这些对象多数缺乏合格的担保物,再加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户和农村企业信用信息还没有纳入征信系统,农村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候必然需要花费时间搜集农户信息,这就极易导致信用漏洞,从而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环境质量。比如,在农村有些农民信用意识淡薄,将小额信用贷款和国家扶贫资金相混淆,认为贷款不需要担保、不需要偿还,根本不去计算自身的还贷能力,从而影响到贷款的到期偿还。
3提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有效措施
(一)政府角度
(1)推动农村金融创新的长效机制建立。
各级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加强政策指导以及组织协调,构建农村金融创新工作的长效机制。比如各级地方财政利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加强激励引导。
(2)改善宏观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主要是指依靠政府制定实施宏观经济政策,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外部环境,保障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和发展。比如,政府可以及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鼓励农民创业,发展养殖、种植、渔业、牧业等专业化、商业化的新时期发展模式。地方政府和乡镇企业定期对农户进行科技宣传,引导农户寻找新型产业发展,打破原有的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整合自有资源和农村集体资源,给予承包农户一定的政府支持和资金奖励,开发非农产业,挖掘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潜力,活跃农村市场和经济体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还需要对现有金融机构进行改革,建立健全正规的监管机制,完善农村的信用担保机制,发展农村中介担保企业和银行的发展,进一步满足农民金融需求和农村金融机构发展需求。
(3)加强法制建设,保障农业金融发展有法可依。
目前我国没有针对农村金融支农的专门法律法规,建立政府以及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对农村的金融支持和监督管理,制定科学有效的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保障金融机构的所有行为有法可依,比如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增加中央银行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监督知道内容,增加监管细则;制定《政策性金融法》,规范政策性金融行为,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力度。
(二)银行金融机构角度
(1)积极推行小额信贷产品。
各地金融机构可以结合所处地区农村金融发展需求特点,量身定制一些金融产品,积极发展小额信用贷款,开发地方支柱行业、特定人群的信贷产品。比如“惠农卡”、“好借好还”等循环授信模式发放小额贷款;针对农村妇女的小额担保贷款、农民工回乡创业贷款、大学生创业富民贷款等信贷产品,有效地为农户小额、分散资金需求提供服务。
(2)开展多种创新贷款担保方式。
农村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地方特色,只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财产权益归属明确的前提下,均可扩大抵押担保范围。比如现有在全国影响颇大的创新担保方式有:比如广东潮州市的“潮州陶瓷贷”、湖南的油茶林权抵押贷款、陕西的订单农业和供应链融资担保等,吉林更是开办了“直补资金担保贷款”,并实行利率优惠。这些创新型担保方式的应用,有助于缓解农户和县域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难的问题。
(3)规范农村民间金融信用体制。
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对农户以及农村企业的信用考核力度,建立健全整套的贷款用户信用档案记录,针对一些盈利能力不强的农村企业可以采用集合授信或者打包发行等方式,优化信用担保机构的业务环境,降低运行成本。
4总结
在目前我国对农村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政府需要引导社会资本回流到农村,以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完善农村信用体制以及抵押担保机构,为今后推动农村地区的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外在保护。
作者:余许友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金融经济论文:金融支持经济转型与农村经济论文
一、我国农村经济转型的环境分析
我国农村山区、丘陵较多,机械化水平低,发展速度慢。机械化水平是衡量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我国农村经济转型的重要方面。我国拥有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珠江三角洲平原,占地约70万平方公里,其它区域一般为山地、丘陵等地形。对于我国农村地形,更是以山地、丘陵为主,这种地形结构不利于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可以看出,在1991~1996年机械化动力发展速度较快,但是近年来发展速度非常缓慢,从2008年开始出现急剧下降。从而可以看出我国农村机械化水平发展的局限性。机械化水平低除了地形原因限制外,其它因素的影响也非常关键。如我国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我国农村农业从业人员较多,农村居民较多,而耕地少,人均耕地非常有限。大部分农村人均耕地不到0.4亩。这种生产模式下,农户不需要通过机械就可以完成,如果勉强使用机械化水平只会增加生产成本。城乡生活水平、生活条件等各个方面存在差距,但是差距逐渐变小。城乡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的差距是反映农村经济转型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指标,而降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与生活条件差距是农村经济转型的重要目标。近年来政府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支持,99%的农村已经实现水泥马路到家,农村师资、医疗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并且在交通便利的情况下,城乡资源共享水平越来越高,许多农村居民购物也较以前便利,很多农村孩子在县城读书就业。可以看出,在1990~2001年,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在不断拉大,但是在2002年之后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缩小,特别是在2007年之后,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大幅度靠近。但是,城乡的差距依然存在,并且城乡居民的生活状态以及精神文化水平的差距非常大。我国农业生产产量持续增加,但农产品深加工不足,农企发展困难。农业企业是农村经济转型的重要方面,农企结构和实力的改善是实现农村经济转型的基本要求。2001~2010年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均增幅超过20%,2011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已经超过15万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7.6%,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的年均速度显著高于GDP增长速度,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非常大。目前,我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已经超过22万个,加工企业从业人员超过2500万。但是我国农企发展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主要为农产品粗加工,深加工严重不足。第二,我国农业企业人才不足,管理水平有限。第三,我国农企资质不佳,在5万多个食品加工企业中,只有100多个达到国家二级企业要求,所占比例不到3%。第四,我国农企规模小,融资困难,企业升级艰难,这严重影响我国农村经济转型的专业化、技术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不足,农村商品贸易、物流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比较城镇发展情况,农村基础设施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及时,基于农村企业发展的道路、水电等基本基础设施发展不足;第二,生活与娱乐设施不足,农村居民生活依然靠打牌等自娱自乐,缺乏政府引导,没有经常举办活动的娱乐组织;第三,医疗、教育、通信、购物条件不足,农村居民生活依然非常不便利。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流服务的不足,很多农村地区只有邮政可以到达,其他快递物流服务缺失,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都产生了重要的限制;二是商品贸易发展的不足,农村商品存在质量无保障不合格商品充斥、商品种类与品牌单以及商品贸易环境不足等问题;三是各种中介与技术服务缺失,这对农村企业产业升级产生重要影响。
二、我国农村经济转型存在的主要困难
及时,农村各种条件的改善需要大批量资金,但是基层政府财政困难,无力支撑。我国城镇的发展经历了20多年,这期间中央、省市等各级政策和资金都集中在城镇发展中,农村的大批量资金也进入城镇当中。但是当前,各级政府虽然在倡导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战略,但是我国对城镇的扶持也必不可少的。中央以及各级政府虽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但是投入有限,主要依靠基层政府的支撑。近年来随着医疗、教育等条件的不断改善基层政府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即使在上级政府的有限支持下也难以满足农村庞大的资金需求。比如说每一年一个县的农村道路设施、水利设施、电力设施的开支非常庞大,每年耗费数亿元。如果要增加其它各种设施,大多数县级政府都无力承担。
第二,农村企业效益水平较低,薪资水平等各方面的综合条件与城市企业存在差距,无法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无法吸引农户放弃农耕,导致农村土地无法集中生产,实现规模化、机械化。薪资水平一直是吸引劳动力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我国劳动力大批量往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集中的关键原因。相比城市与农村企业,除了薪资水平无法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外,企业的工作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管理规范化水平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近年来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但是农村富余劳动依然很多。农村企业对富余劳动力吸引不够,导致大量劳动力停留在有限的土地中,导致小农经营的现状无法改变,也将影响土地的集中生产,不利于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模式的实现,而这些是农村经济转型的基本要求。
第三,农村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农户,信贷困难,满足率低,不利于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张,不利于农户生产条件的改善。近年宏观经济不稳定,农村许多中小企业面临资金周转的问题,但是由于规模小,资产有限,无法在正规金融机构实现信贷,而在非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利息较高,生产的效益无力支撑,导致农村近年来中小企业大量破产。对于市场前景好的农村企业,由于信贷无法实现,融资不足,规模无法适时扩大,影响企业的发展。虽然近年来小额贷款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但是依然供不应求。同时对于农户来说,在没有关系和担保人的情况下,基本很难实现贷款。目前我国农村的信贷满足率不到40%,这还不包括一些有贷款需求但是没有贷款意识的农户。
第四,除了信贷业务外,其他金融业务发展严重不足,不利于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生产风险的分散(保险行业发展不足),也不利于其进行投资和融资活动。城镇各种金融业务发展迅速,一方面可以降低意外风险,另一方面可以作为投资工具,也可以作为集中零散资金的融资工具,可以说金融业务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各种金融业务在农村发展严重不足。首先是保险业务。保险对于居民生活和社会生产来说越来越重要,可以有效降低意外风险事故,降低个人和企业承担风险。但是我国农村保险业务除了基本的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外,生育保险、意外保险、大病险以及农业生产风险、企业生产风险等各种关乎居民生活和农村生产风险缺乏推广和应用。其次是金融投资与融资业务在农村的应用不足。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闲余资金越来越多,但是农村居民的投资意识却不高,一般存在银行等着贬值或者将现金留在身边,这样不利于农民增收,不利于改善城乡居民差距。实际上,农村闲余资金在增加的同时,农村资金缺口越来越大。农户或者中小企业要扩大生产或者农户想从事非农活动,在自身资金不足时就需要向外融资,但是农村融资非常困难。这就形成了大量的农村闲散资金和农村融资困难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农村金融业务发展不足的重要体现。
三、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转型的支持
(一)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现状
为了加快农村金融的发展,提高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转型的支持度,政策对农村金融支持在不断加强,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支持力度越来越大。金融对农村经济转型支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税收减免,如《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对金融机构发放的农户小额贷款(5万元以下)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二是定向补贴和奖励支持。近年来政府对农村信贷实行贴息政策,即对常年亏损的农村信用社保值贴补利息给予补贴的政策。同时为了引导引导金融资金进入投入到农村地区,支持农村经济转型和发啊站,对农村专项贷款实行贴息政策,例如自2008年起财政部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给予费用补贴《;中央财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对达到一定要求的村镇银行,按其上年贷款平均余额的2%给予补贴。2012年财政部将小额贷款公司也纳入了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的试点,以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据统计,2012年中央财政向农村提供金融支持的金融机构定向补贴了36.21亿元,2013年已经超过了41亿元,增幅非常大。目前,我国对农村金融的支持政策已经覆盖了所有农村区域。可以看出,政策上我国对农村金融的支持程度越来越大,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政策支持依然集中在国有银行的涉农贷款定向补贴,针对个人的支持度较少,此外针对地区性银行的支持度较低;二是政策的实施与规定目标偏离,这是因为我国农村经济与县域经济的界限不明,很多银行将资金投入到县域经济而非农村经济中,但是其也能获得涉农金融政策支持;三是,虽然政府对农村金融支持的额度越来越大,支持范围越来越广,但是其支持资金相对于农村经济转型的庞大资金需求依然存在很大差距,而实际上,我国财政力量有限,仅凭政策补贴来实现农村金融发展满足农村发展需求的路径行不通。因此,农村金融机构依然供给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农村经济转型与快速发展的要求。
(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及时,金融机构的数量不足。比较城市各种商业银行,随处可见,包括国有银行,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以及地方性银行等各种规模的银行机构,但是农村的银行非常局限,主要是我国四大国有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非常少,其网点也非常少,这不仅影响农村的金融规模,也影响农村居民办理金融业务的便利性。实际上,近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陆续在县级以下区域退出。在1998~2007年,四大国有银行相继撤出了3万个县级以下机构,近年来撤并还在继续。当前商业性保险、证券、担保、信托投资、租赁等金融机构在县以下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是空白。农村信用社成为勉强支持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的主力军。第二,金融机构业务规模总量的不足。我国城市经济依然在稳步发展当中,其中资金需求量非常大,很多金融机构的资金集中投向了城市,而农村的配额非常低。例如我国农村的贷款额度,从下表可知。2013年我国农村涉农贷款余额大约为20万亿元,同比增长率才3%,而我国金融机构总的贷款余额为72万亿元,涉农比重为27.8%。也就说,我国绝大部分资金投向非农领域和非农区域。第三,我国农村金融业务存在严重的供给不足,首先体现在贷款上。我国农村贷款不满足率达到72.4%,也就说只有27.6%的满足程度,大部分的农村贷款得不到满足。同时在我国农村借贷中,正规借贷(金融机构借贷)的比例非常低,为27.6%,绝大部分贷款需要依靠民间借贷来完成。大部分家庭因为资质不合格不会提出申请,而提出申请的有三分之一的可能被拒绝。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借贷的缺口很大实际上,我国保险等其它业务的缺口更大,只是由于没有推广,潜在需求没有被开发出。
(三)我国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转型的支持与影响
及时,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血脉,是农村经济转型重要的资金来源。从农业来看,我国农村居民的储备资金不足,如果要提高机械化水平进行扩大生产,需要金融机构提供贷款,而农业生产风险可以通过保险等业务来分散。从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来看,虽然通过项目来实现,但是项目的实施基本需要通过银行融资贷款来完成。目前基层政府入不敷出,很多提前支出也需要依靠金融机构来实现。从农村企业的发展来看,无论是中小企业扩大规模,还是中小企业的兼并重组,都离不开银行的参与。农村经济转型的任何方面都需要资金进行依托,而金融是资金的主导者,因此农村经济转型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与发展。
第二,金融影响农村经济转型的速度和方向。金融直接影响农村经济转型的速度,这是因为金融的发展情况,金融对农村经济转型的支持程度,是否满足农村经济转型的基本要求,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转型的速度。如果金融能够大力支持农村经济转型,能够满足农村经济转型的基本要求,那么农村经济转型的实施速度就会加快。同时,金融业影响了农村经济转型的方向,这是因为资金的去向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也就影响了农村金融转型的方向。例如,如果金融机构的资金大量流入某个农村区域的水稻加工产业,那么该区域水稻加工产业在资金充足下会扩大规模生产,在加工技术上也能够大幅度提高,并且在加工需求下水稻种植需求也会大幅度增长。
第三,金融影响农村经济转型的质量和效果。农村经济转型的质量和效果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区域农村经济转型的目标和金融支持的方向是否匹配;二是金融支持的程度是否满足区域农村经济转型的速度和要求;三是农村经济转型的战略和政府政策的正确性和匹配性。可以看出,前二者都与金融相关,并且是实施成功的关键。具体分析,金融对农村经济转型质量与效果的影响如下:金融机构与业务的丰富性影响农村经济转型后经济的稳定性,金融机构越多,其资金实力越雄厚,支持程度越高;金融机构和业务发展的稳定性影响农村经济转型实施的顺利程度。近年来经济不稳定,金融不稳定,导致金融对经济的支撑不够屡见不鲜。如果农村金融发展不稳定,存在各种风险,那么其对农村经济转型的支持也存在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就不能为农村经济转型提供稳定的资金供应以及其他金融服务,这将影响农村经济转型的顺利程度。
四、基于农村经济转型条件下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农村经济转型环境的改善需要依托金融支持,农村经济转型的问题需要金融来协调解决,而农村经济转型的关键问题实际上还是金融问题。基于农村经济转型的需要,为促进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笔者提出了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策略:
及时,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制度,加强构建丰富的、具有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解决农村金融供不应求的问题应该从多样性着手,允许社会资金进入金融行业,以需求为基础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多样化金融市场。当前民间资金非常多,应该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正规金融机构,放宽农村的金融供给,同时对于非正规金融机构也需要不断规范,加强管理。
第二,鼓励农村金融创新,加快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建立适宜农村经济转型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比如我国保险业应该针对农业经济设立各种保险业务,以分散农村生产风险。各种金融融资工具和业务可以适度创新,吸引民间资金进入,扩大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能力和放贷能力。
第三,为加强农村经济转型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匹配性,应该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在此政府需要引导金融机构、农村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好三者联系的桥梁,实现资金与需求的对接,使得农村金融真正落实在农村,服务于农村。
第四,加强政府行政与司法监督,营造“有借有还”的诚信信贷环境,同时建立农村金融的监督和风险预警体系,保障农村资金借贷的安全性。呆账率一直是金融机构对农村实行谨慎贷款的重要限制性因素。要提高对农村的金融支持,必须打破呆账率高的问题。为此,必须加强政府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加大对恶意拖欠贷款行为的打击,以营造良好的信贷环境,降低农村呆账率。
作者:刘贵清 单位:中原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金融经济论文:农村金融发展农业经济论文
一、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状况
当前,农村金融正处于改革创新阶段,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从农村金融发展的总体态势看,其发展的水平并不高。目前,农村的大部分贷款集中流向于第二三产业,真正投入到农业发展上的贷款很少,这就致使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从而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从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现状看,其规模与数量都无法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金融机制不够完善,其缓慢的发展速度致使农村金融的优势作用无法实现。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发展,其创新性成果推进了农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二、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
(一)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
在深入研究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关系前,有必要明确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而才能够从整体上掌握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作用。基于此,本文采用线型回归分析法,从农副业、种植业以及农民收入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当前,金融机构在进行农业贷款时,除农副影响值为正以外,对农业以及农民收入总量的影响都为负值,而农村乡镇企业贷款对农村经济的增长影响很大,因此,金融机构所进行的农业贷款在农业经济中的影响作用并不大。这就充分说明当前农村金融的发展滞后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因而无法发挥自身的作用,因此,深入分析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是当前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也只有正确的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将农村金融的发展推上崭新的高度。
(二)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集中表现在前者对后者增长机制的影响上。农村金融的创新与发展,有效的提升了金融系统的效率,从而优化了金融资源的配置,这样就使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得到了提升,进而推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在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农村的金融市场在竞争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金融行业的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金融的功能逐渐丰富化,在此过程中,就会增加自身的吸储能力。而储蓄率的提升就会使储蓄份额不断加大,这就带动了农村投资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但是,农村金融的发展也会导致储蓄率的下降,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使资本的流动性变强,进而金融风险得到分散,而储户能够根据自己所需随着在金融机构取得现金,这就使储蓄率下降。利率是影响储蓄率的原因之一,而由于利率是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变化的,所以,储蓄率的升降是非固定性的,但是无论储蓄率升降,都能够充分的证明农村金融的发展影响到了储蓄率,从而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增长。农村金融的发展还通过“转化率”的方式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增长。金融储蓄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向金融投资转化,当金融发展水平得到提升时,其投资的转化率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是金融体系自身所具备的功能。具体转化过程为:金融体系首先通过吸储的方式,实现成本积累,通过支付信息成本来实现对所吸储蓄的控制,这样实现投资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就获得了利润。而在所获得资源中,存在着一部分无法控制的资源,这部分资源无法通过投资的方式进行利润的转化,因而便以存贷差的方式转入金融机构以及证券商。在整个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金融的运作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从而通过成本的降低,在实现利益较大化的基础上,使农村金融走向了市场化的道路,这就为提高农业经济水平奠定了基础。
三、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增长水平,但是,综合当前现有数据分析结果,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尚未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而农村乡镇企业贷款是当前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因此,要想充分的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就需要农村金融机构不断的加大贷款的力度,从而才能促进农业的发展,增加农业收入,从而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与此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要注重与农村乡镇企业实现合作,全力支持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从而间接的提高自身的贷款力度,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者:姜国新 单位:辽宁省农业经济学校
金融经济论文:国内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论文
1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制度不协调原因
1.1制度变迁模式的影响因素
制度变迁模式主要包括强制性与诱致性变迁制度。前者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制度模式,农村金融与经济的不协调很大程度是政府强制供给的结果。这种制度模式下信息具有滞后性,是创新率以及有效性低的表现,受到外部因素环境影响时,很容易造成农村经济瘫痪的情况,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系模式下经这种制度模式被广为使用。另外一种诱致性制度一般指企业或个人自行组织和实行,经过国家确认的制度模式,制度的弹性有效率比较高,创新成本比较低。改革开放以后,诱致性制度模式开始用于城乡企业之中,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金融体系的不完善抑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农村金融制度以政府行为为主导,农村经济主体缺乏自主性,如农业发展银行的成立、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等。因此在金融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经济的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
1.2制度创新环境的影响
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制度的创新环境为前提,创新环境中最有效的制度便是创新激励制,农村金融体制与经济制度创新不协调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农村金融制度中缺乏激励机制。现阶段国家的金融管制一直比较严格,尤其对民间金融不认可,因为它没有法律地位,所以经常以打击的手段将其抹杀,导致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性。另外对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需要太多的成本,新制度体系代替旧制度过程中,会影响到很多政府部门以及金融组织的利益,所以在没有健全的制度保障下,制度的创新改革很难得到支持。同时农户的创新能力也没有得到重视,没有完善的制度体系来保障农民的实际话语权,所以在金融制度完善过程中很难发挥作用。
2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不协调发展的制度分析
2.1信用制度分析
制约金融发展的因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信用,但农村经济中,金融信用体系一直不够完善,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现阶段农村的企业信用体系与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导致金融机构很难对企业及个人的经济活动做出信用的评估。另外农村获取消息的渠道过于狭窄,经济信息开放的程度很低,企业及个人在信息量掌握方面都很欠缺。同时金融机构也无法合理地分析农村企业及个人的经济活动。
2.2法律制度的分析
从一定程度上分析,我国农村金融主体在法律法规体系中缺乏制度保障,如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等。金融债券方面很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使农村金融机构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障,严重阻碍了金融机构的发展。
2.3监管制度的分析
农村的金融监管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很多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是为内部利益以及监管权利服务的,忽视了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利益,另外现阶段的正规监管机构以及非正规的金融监管机构都缺乏健全的规范体系,大多以无序化的方式进行管理,导致监管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农村金融方面问题日趋增多。
2.4中介制度的分析
当前农村金融业务主要体现在企业和个人的贷款方面,很多个体企业中存在做假账、虚假报税等现象,导致金融机构很难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个人贷款用方面也难把握,加之中介机构的虚假审计信息频频出现等,使农村金融制度的完善受到很大阻碍。
3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不协调发展的措施
3.1建立健全信用体系
农村金融体制的完善需要加强企业与个人的信息统计,并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储存与传递,保障金融机构与金融需求者的信息沟通。此外必须要采取责任制与奖惩制,使每个部门严格执法,减少金融生活中的失信现象。
3.2创造农村金融法律环境
现阶段农村企业及个人必须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将自身融入新的经济体制模式下。法律法规体系需要不断完善,明确企业和个人的权利、义务及利益。同时农村信贷金融机构也需要不断健全法律法规,为农村金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3.3完善农村金融监管制度与中介制度
农村金融监管方式需要逐步调整,根据农村实际情况,以现代化方式和理念进行金融管理,主动采取风险控制与防范的措施,将监管工作做到透明化,使监管制度更加完善。此外对于农村金融的中介机构,需要逐渐转变意识,使整个行业向市场化以及竞争化方向迈进,以相关的政策规范引导中介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同时要多引进发达国家的金融管理经验及组织形式,完善农村金融中介制度。
4结论
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制度建设或完善的过程中,只有将政府作为主导,农村金融组织及个人作为主体,建立有效的信用机制才能使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做到协调,从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杨光辉 单位:建平县黑水镇政府
金融经济论文:农村金融机构县域经济论文
一、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农户没有广泛接受金融服务的电子化信息化
金融服务的电子化和信息化是银行服务渠道建设的发展方向。但是,受农户文化水平、农村信息化环境等因素制约,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建设电子化渠道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大多数客户习惯接受柜台服务,喜欢选择一对一、面对面的柜台服务,涉农补贴户认为用折直观而缺乏用卡习惯。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客户文化水平较低、农村计算机普及度低等因素,大部分农村客户不会使用电子银行业务渠道,或是对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渠道存在一些顾忌和不信任心理,严重影响了普惠金融服务质效。
2.网点的快速布放未能有效提高专业化服务效能
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覆盖县域各乡镇,且对已撤乡镇的网点予以保留,但各网点多以办理存贷款、涉农补贴业务为主,未实行差别化服务定位。特别近年来在各村所设助农服务点使用率较低,其自助银行仍然是存取款、查询、转账等日常功能,贷款业务、缴费业务、自动开卡、投资管理等新型功能还没有在自助银行渠道上实现。目前理财管理等专业服务渠道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在人性化设计和易用性方面未能较好地结合地域需求与特点,难以满足财富型客户对资产管理服务的需求。
3.机构综合竞争力不强,吸纳资金能力有限
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相比,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设施装备落后、统一标识不严、业务品种单一、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在同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商业银行虽然在县域网点不多,却凭借网络服务等优势,不断争夺农村存款资源,农村资金被不断大量抽走。
4.农业贷款风险高,支农贷款经营成本大、安全性差
农业面临的市场风险、自然风险较大,传统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缺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效益型农产品,不利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农贷款安全性、效益性的实现。农业生产周期长、规模小,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决定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额小、分散的特点,管理费用大,难以降低经营成本。农村的山林、土地及房地产抵押、变现难,农户及农村经济组织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难以提供可供担保的资产,还款来源难以保障,增加了支农贷款的难度,也致使支农贷款的安全性差。
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持续加大支持“三农”力度的措施和建议
1.创新支农模式,积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坚持区域均衡原则,对于处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完成向农村商业银行机构转化,进而拉动其它地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向农村银行机构迈进。坚持边际均衡原则,保障机构改革正向激励效应,要让改革能够切实为机构带来效益。坚持推进集约型农业建设,鼓励“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新农业生产模式,联合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以企业担保农民贷款、龙头企业承贷农民使用、根据订单发放农贷、扶持高新科技小微农业企业等方式,不断开展利率定价和信贷产品创新,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贷款主动性,降低还贷风险性,增强资金的流动性,最终达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2.推进改革创新,打造现代农村银行
加强与政府的沟通交流,争取政府积极引导各类涉农资金、财政资金等存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向政府积极申请涉农基础设施项目,拓宽自身的信贷服务领域;配合政府落实中央政策,有效化解历史包袱、清收盘活不良贷款。建立健全三农补偿机制,引导担保类企业加大支农业务,引导农户增强参保意识,落实政府补偿、金融担保、担保类经济组织赔付行为;为支农创造安全可信的金融环境。加强与人民银行的沟通,争取人民银行加大支农再贷款的投放力度,促使人民银行合理地确定支农再贷款的期限、利率等,使支农再贷款期限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实际,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信息交流,使金融监管部门能够深入、地了解支农工作,指导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有效防范潜在风险,同时将贷款业务与保险业务有机结合,避免支农贷款出现损失。
3.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揽存吸储能力
认真做好支付结算工作,完善农村支付服务渠道建设,是提升农村金融基础服务的根基,是增强揽存吸储能力的源泉。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已实现业务网络全覆盖,结算渠道畅通,应通过金融知识宣传和提高助农服务点的工作效率,让农民享受到了和城里人一样品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加强与社保部门的沟通配合,实施“足不出村参合(保)”的金融服务项目。充分利用供销社基层网点、村卫生室、小超市、村委会(社区)等单位的便民优势,通过合理考核确立合作关系,建立农村金融服务终端,打造村中的“营业柜台”,开设自助式存取款、转账汇款、消费收款、缴费转款、查询“新农保”、“新农合”等业务,让城乡居民享受到“零距离”的金融服务。坚持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秉承“履行责任,让利于民”的服务理念,对经营性农户、龙头企业给予贷款利率浮动优惠政策;对困难农户子女上学、治病医疗、扶贫开发、文明诚信户、享受国家移民政策等农户贷款执行优惠利率;降低跨行转账和取款手续费,把国家富民惠农政策落实到工作的每一环节,通过真情实意的服务使广大群众得到到实惠。
三、结论
通过以上举措,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工作融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去,甘当农户的金融靠山,教育并团结广大农户聚集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周围,发挥好自己的支农主力军作用。
作者:叶克英 单位:山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金融经济论文:基于金融排斥的农村经济论文
一、关于金融排斥及其分类
金融排斥(financialexclusion)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它都经常发生,甚至很严重,比如由于金融政策的缺陷、金融市场的割裂等因素,很多经济主体无法享受到应有的金融服务,从而被排斥在主流金融服务之外,这就是典型的金融排斥现象。金融排斥上升为一种理论研究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它是一个包含元素众多的动态化复合概念,指在金融体系中人们缺少分享金融服务的一种状态,这包括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缺少足够的途径或方式接近金融机构,以及在利用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和障碍,它是社会排斥的一种具体表现。农村金融排斥则是指由于农村地区自身的偏僻与落后,金融机构减少机构网点或将农村市场有意排除在经营服务范围之外,从而导致农村地区经济主体无法有效享受金融服务的一种状态。从不同的视角可以进行多元化的分类,但现在为学界广为认可的是把其分为:地理排斥(PhysicalExclusion)、评估排斥(AssessExclusion)、条件排斥(ConditionExclusion)、价格排斥(PriceExclusion)、营销排斥(MarketingExclusion)、自我排斥(Self-Exclusion)。地理排斥是指金融机构与金融服务对象之间的距离对其享受金融服务的影响,一般来说距离越大,造成的排斥性越大;评估排斥是指金融机构为了控制或减少金融风险而对客户进行的一些审核评价程序,一般来说,评估程序越多,造成的排斥性越强;条件排斥是指金融机构设计金融产品时的附带条件对客户的影响,条件越苛刻,排斥性越强;价格排斥是指金融产品价格对客户的影响,价格越高,就会导致越多的人受到排斥;营销排斥是指金融机构开拓市场过程采取的营销策略带来的影响,不符合其营销条件的自然会被排斥在服务之外;自我排斥是客户缘于教育水平、认知能力、生活方式等因素对对金融产品的主动排斥。
二、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的整体形势一样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态势,即东部沿海地区农村经济形势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这种差异同样体现在金融排斥方面。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农村经济较为发达以及经济主体思想意识较为开放,金融排斥在东部明显没有中西部地区严重,但从整体上说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现象还是比较明显的,具体如下:
1.农村金融机构数量较少,种类不多,造成了严重的地理排斥。
地理排斥是农村金融问题最初的一个表现形式,也是当下依然突出的一个问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的现阶段,因为农村地区的金融网点太少,广大农村经济主体不得不依赖交通工具到金融机构较为集中但距离较远的城镇寻求金融服务。根据2013年中国银监会的《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可以看出,在我国县域地区尽管有一定数量的金融机构,平均每一个县有50多个银行网点,但是主要集中在县城,乡镇的银行网点平均不足3个,还有3302个乡未设任何银行营业网点。即使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情况也不容乐观,不仅金融机构总体数量不多,而且主要是当地的农信社网点,很少外来金融机构,比如在烟台地区,多年以来在其辖区所有的农业信贷额中农信社的贷款总是占据95﹪以上,而其它外驻机构的贷款总额不足5﹪,这种状况很难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由于金融机构数量和种类不足引发的地理排斥更是令人担忧。
2.金融机构繁琐的评估程序、苛刻的附加条件导致严重的条件性排斥。
金融机构为了把风险降到低点,会对经济主体制定一系列评估准入程序,包括收入水平、行业稳定性、担保条件等。除去评估程序的繁杂性不说,单是针对其每一项程序本身的条件就很难满足。在农村地区,由于农业生产不仅生产周期相对较长,而且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再加上目前农村信用环境不太好,很多经济主体根本无法满足机构的评估条件,比如很多金融机构要求经济主体具有稳定收入证明,这在我国农村地区是不太现实的,而且对贷款的去向要求、还款方式以及期限也做出了严格的约束,这些看似合理的贷款条件却对农村地区经济主体构成了事实上的“排斥”,这就导致确有金融需求的经济主体无法享受金融服务。
3.金融机构为了利益较大化采取的营销措施促发了排斥的出现。
首先,农村地区的金融网点机构较小,从业人员较少,这就限制了多样化营销策略的实施,这种“无为”式的策略实际上疏远或排除了相当一部分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其次,由于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不是太激烈,一些金融机构通常以较高的成本提供金融服务,大部分农村信贷机构都把利率幅度调整到了或者接近上限,甚至比一些民间信贷利率还要高;另外,金融机构针对品质“客户”采取的营销策略客观上会对其他经济主体造成排斥。第四、农村经济主体的自身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金融排斥的存在。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由于传统观念、认识能力局限性等,很多人都倾向于向亲朋好友筹借资金,或者通过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渠道,这样以来就自我主动地被排斥在正规金融服务之外。
三、解决当前农村金融排斥问题的措施探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金融排斥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多个层面中存在着,这是一个系统问题,因此我们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措施去缓解当前的农村金融排斥压力。
1.政府机构应当合理调配金融资源,使更多的资源进入农村地区。
目前这种农村金融排斥严重的现象正是市场机制不太完善的表现,因此各级政府机构应当与人民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加强沟通,采取科学合理手段引导更多品质金融资源到农村,并把服务“三农”、促进社会主新农村建设作为其评价参考。同时,采取还要采取强制措施避免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裁撤分支机构,保障金融服务机构数量的稳增性,当然可以依托税收优惠等政策提高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另外,可以采取财政贴息等优惠政策鼓励农村经济主体积极申请服务,既有利于其自身生产经营,而且也是对金融机构的利益回馈。
2.在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类型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新型金融机构,构建“普惠性”农村金融体系。
首先,通过农业保险体系的建立完善,加强与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村经济主体的合作,使信贷双方都“敢于”放贷和借贷;其次,对财产抵押可以实行弹性措施,可以采取农村宅基地抵押、农产品仓单质押等方式,只有形式丰富了,金融排斥现象才会逐渐缓解;另外,在鼓励现有金融机构增加网点、扩展业务的基础上,通过包容性金融中介的引入,创建一批富有融合特征的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村镇银行等金融组织,满足不同层次的农村金融需求。
3.强化对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教育,提升其金融意识,特别是提升其涉农信贷知识水平和意识。
不管金融机构的服务多么好,如果农民自身信贷意识提不上去,金融排斥现象则永远无法破除,因此广大金融机构以及地方政府部门可以通力合作,通过大范围的宣传、培训、咨询等活动提高其思想意识,使其能够清晰看到信贷服务的优点与好处。
四、结语
总的来说,由于农村地区自身的客观落后性与差异性以及广大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认识的偏差等多种因素,再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等体制性因素,农村金融排斥现象在未来较长时期内还会存在,甚至还比较严重。尽管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尝试着解决农村金融排斥现象,而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这种纯粹的行政干预或政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金融排斥现象的存在是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因此在运用政策或指令引导解决问题的同时,我们需从多个方面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金融排斥问题的逐步解决进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作者:王怡然 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金融经济论文:绿色金融低碳经济论文
1发展绿色金融创新的意义
1.1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是有利于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十八大以来我国将深化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而实施绿色金融则有助于在金融服务上为经济结构转型提供资金支持,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二是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实施绿色金融可以在根本上遏制环境污染经济行为,使企业重视环境保护的经济效益。
1.2促进生态环保与能源节约
一方面粗放型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环境治理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资金短期又是影响环境治理的主要问题,而绿色金融则是将环境治理作为工作的发展方向,通过绿色金融为环境治理提供大量的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环境治理企业,这样可以强化企业的节约意识,规范他们的环保行为;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绿色管理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比如银行机构进行的账单无纸化方式,节约了纸张的使用,有效地节约了能源。
1.3促进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绿色金融为银行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发展良机。环境的日益恶化,使得社会对环境的问题越来越重视,环境投资已经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行业,而绿色金融业务则是将绿色概念与金融产品融合为一体,丰富了银行金融服务的内容,拓展了银行的业务;其次降低银行的金融风险。绿色环保是加快经济结构转型的新切入点,也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因此绿色金融产品的推出势必会降低银行机构的经营风险;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力。实施绿色金融虽然会增加金融机构的评估成本,不利于金融机构的短期盈利。但是长远看,绿色金融符合国家的根本政策,优化了信贷结构,实现了金融机构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实现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2低碳经济路径下绿色金融创新所面临的问题
2.1政府部门对发展绿色金融缺乏动力
虽然“低碳”“、碳金融”成为当前最热门的名词,人们也意识到发展碳经济的重要性,但是我国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政府部门对于发展绿色金融的内在动力表现得明显不足,而更多的是依赖外界的压力而不得不进行绿色金融创新,比如中投公司没有发挥自己的优势从事碳交易,却以碳交易市场规模小、制度不完善等由,拒绝参加碳交易,没有为我国额碳交易市场建立提供应有的力量。
2.2绿色金融实施的主体较为单一
目前我国实施绿色金融的主体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银行机构开设的绿色信贷业务,而其它一些金融机构对于绿色金融的探索则非常有限,比如证券业虽然对上市企业融资设立了环保要求,但是其主要针对的是“两高”行业,同时对低碳、环保企业的激励制度也不完善,导致上市企业实施绿色金融存在较高的难度。保险业虽然也在绿色金融实施方面进行着局部试点实验,但是其仅限于环境污染责任险,使得绿色金融在保险业很难获得推行。
2.3绿色金融信息沟通渠道不顺畅
作为绿色金融运行过程中的两大职权部门:环保部门和银行部门之间存在着信息沟通不畅的现象,一方面环保部门的信息公布无法满足银行部门对环保信息的需求,影响绿色金融的执行效果;另一方面环保部门与银行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模式不科学。它们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为单项运行,导致信息反馈机制的不健全,同时监管部门与司法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也影响绿色金融的发展。
3低碳经济路径下的绿色金融创新模式
3.1加强国家金融体制的改革创新
一是要构建绿色金融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国家要制定有利于绿色金融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建立与绿色金融监管体系相适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引导社会资金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并且要严格限制高污染行业发展规模;二是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机构,国家要鼓励各大银行进行绿色金融改革,积极推广绿色金融服务,拓展绿色金融产品;三是要建立绿色信贷体系。实施绿色信贷体系既可以实现对绿色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也可以限制与淘汰高污染的企业,实现经济的发展。
3.2加强环保部门与绿色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针对环保部门与绿色金融机构、司法部门与监督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我国政府部门之间应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它们之间的信息沟通:首先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污染企业信息的检查力度,并且将污染企业的各项数据提供给银行机构,银行机构则根据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对污染企业进行信用授权以及信贷审批。同时金融机构也要及时将企业的信贷情况信息反馈给环保部门;其次建立新更新和异议处理机制。环保部门要及时对要求整合的企业进行重新审核,并且将审核信息反馈给金融机构,如果企业对于重新审议的结果存在异议,环保部门则要对企业进行评估与重审,并且将重审信息提供给金融机构。
3.3开拓金融创新,丰富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发展绿色金融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丰富金融产品创新,拓展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一是银行机构要完善绿色信贷,在信贷行业、环境评估等方面制定统一的绿色信贷标准,并且创新信贷政策,比如在还款方式、还款周期上进行创新;二是保险业在现有的绿色金融产品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金融产品创新,比如对于环保达标的企业可以通过降低保费等方式开展保险业务产品;三是证券业要完善上市公司环保门槛,同时建立可环保板块,为环保企业提供融资环境。
3.4加强绿色金融社会组织的建设
目前我国以“绿色良友”为代表的非政府组织已经成为社会公众参与绿色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且具有了一定的规模。我国还可以尝试发展更多的绿色金融的社会组织,投向绿色公益事业,如绿色企业家协会、绿色环保基金会等来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发挥监督作用,对金融机构实施绿色金融的社会责任进行全程评估,促使环保部门和金融业认真务实地落实绿色金融各项制度。以广泛交流协商为前提,积极探索推动国际绿色金融合作组织,进行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着力开展绿色金融的规则制订、标准协同、机构发展、人才培养、产品创新和绿色认证。
作者:傅程华 单位:江西青年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
金融经济论文:金融发展航空经济论文
一、航空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
(一)航空经济形成期的主要特征及时,航空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较弱。机场在这一阶段处于成长期,机场等级和规模较低,很多机场都处于建设或扩建中,地面交通系统产业的空间连通作用尚不明显,导致此时对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服务保障能力不强,航线网络不完善,客流、货流通达性还不高,对产业的聚集效应较弱。第二,航空产业布局的优化度较低。航空经济发展初期,只有一些具有极高航空指向性的企业或企业群,以及从城市中心迁移出的制造业则因其追求廉价的土地以及机场附近交通条件,开始在机场运营区和紧邻机场区布局,航空运输和航空制造活动发展不足,航空经济的发展主要特征是航空产业集聚现象出现,但无法形成产业集群网络。第三,航空产业与全球网络的融合性较弱。此时的产业还主要以少量的地方产业和航空运输服务业为主,航空运输服务业比较基础,并且规模偏小,且其服务功能较为简单。会吸引比较少的跨国企业,区域的企业还没有并入到全球供应链中,外向度较差。第四,航空产业处于研究起步阶段。由于航空经济产业多为高新技术产业,而在形成期,企业刚刚入驻航空经济区,产品处于研发起步阶段,机场的全球通达性也还不完善,企业产品也未形成成熟的产品链,没有极好地参与全球经济分工,对区域的增长作用以及对机场的促进作用均不明显。
(二)航空经济成长期的主要特征航空经济经历了机场极化空间阶段,区域不断吸引跨国企业或国内知名企业进入,尤其是研发部门和区域性的企业总部,甚至是全球或全国的总部,而且其本土化进程加快,与当地企业逐渐联系密切,因此,在机场周边逐渐聚集了较多的航空偏好型企业。及时,航空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较好。此阶段通过对机场跑道、航站楼、空管设备的扩建和更新,机场的服务保障能力和经济辐射面大大提升,日航班密度较多,航线网络的通达性大大提高。第二,航空产业集群趋于完善,航空产业综合体形成。在此阶段,航空经济主导产业进入结网阶段,经济网络和社会网络完善,航空产业集群基本形成。航空经济区内的企业步入稳步高质的成长,大量的中介组织和支撑机构走向兴盛,研发机场和劳动力培训机构不断完善,产品推介会和技术交流会制度形成,企业间除了物质联系外,更主要是非物质联系,形成较强的协作关系,如彼此间的市场信息交流、技术信息交流等,产业内企业间形成稳定的协作机制,构建起紧密的社会联系,发挥的主要效应是社会网络效应。航空制造产业集群或航空运输产业集群沿机场交通走廊沿线地区布局,成为航空经济的主导产业集群,并形成航空产业综合体,航空经济发展已较为成熟。航空配套企业根据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的关联程度,以及核心企业对配套企业在本着时间等方面的要求,分布在与机场距离不同的方向。而航空主导产业分布在紧邻机场区。第三,航空产业与全球网络营销的融合性开始加强。随着机场航线网络扩张,尤其是通达的国际工商业大城市的增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与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扩张的背景下,国际大型机场成为一个国家与全球市场沟通的渠道。企业开始向海外扩张,航空产业与全球融合性加强。机场周边地区成为空间增长中心,航空经济区的增长极作用开始显现。从总体上看,在此阶段,随着地面交通系统的日趋完善,航空经济空间规模逐步加大,航空经济的区域发展环境也有了较大的改善,空间结构的层次较为丰富,交通沿线区域的产业空间经济极化现象明显,航空经济区内企业创新活动开始活跃,企业产品已经融入全球网络,航空经济区的增长极作用开始显现。
(三)航空经济成熟期的特征航空经济经过了快速发展的成长阶段,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其整体优势和国际竞争力有了极大提升,航空经济逐渐进入稳定成熟阶段。及时,航空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得到较大提升。机场进入大型繁忙机场行列,机场的基础设施资源发展极为完善。大型枢纽机场会吸引更多的航空公司进入,航线网络将延伸至世界各地,机场通达性将进一步提升。第二,航空产业集群进一步扩大和完善。机场周边地区产业圈层结构基本形成,航空产业空间布局结构沿着航空经济内在规律进行调整,逐步形成“蛛网结构”空间布局。以高速公路为核心的构建完善,成为连接机场、航空经济区以及主城区的高速公路成为综合交通体系的核心,新增产业与调整产业沿交通走廊沿线地区进行布局,并逐步形成新的产业集群。第三,产业创新网络逐渐完善,知识创新空间形成。产业集群日益完善并开始向研发、设计等价值链高端演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大提升是该阶段的主要特色。由于通达性提升,企业与区外的合作和联系日益频繁,区域创新功能不断增强,创新系统逐步形成。第四,航空企业与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随着机场通达性的大幅提升,航空经济区及周边地区的产品会以最快的速度运达全球各大工商业城市,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实现航空经济区内的企业与全球产业链的深度融合。综上所述,在这一时期,航空经济区的全球通达性非常好,航空产业集群也已非常完善,企业创新网络形成,企业产品迅速通达全球,航空经济区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对周边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
二、航空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支持模式:从“供给经验丰富”到“需求跟随”
金融支持航空经济的发展,即金融对航空业和航空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既包括通常所指的各种有针对性的支持某些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也包括各种商业金融的日常运作对航空产业发展所起的基础性的支撑作用。金融支持发生作用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金融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过程,通过金融总量的扩张、金融结构的安排、金融效率的提高等金融功能的发挥,金融部门与航空经济部门之间相互作用,产生多重、稳定状态的平衡,来推动航空经济的发展。金融支持航空经济发展同样不是静止的、割裂的,金融发展与航空经济之间联系紧密,金融发展水平也会随着航空经济系统的演进而变化。同时,金融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又会对航空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作用,二者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帕特里克(Patrick)研究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供给经验丰富”和“需求跟随”的金融发展理论,论证了金融体系在提高存量资本和新增资本配置效率、加速资本积累中的作用。供给经验丰富型金融,指金融提供企业中具有先导性产业的资金需求。也就是说供给经验丰富型金融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企业能够创造出先导性产业或至少能创造出先导性产品,特别是先导性消费品,找到新的消费领域,从而刺激经济增长,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需求跟随型的金融发展,即金融发展是实体经济发展的结果,市场范围的持续扩张和产品的日益多元化,要求更有效地分散风险和更好地控制交易成本,因而出现了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需求。经济增长是金融发展的动因,金融发展只是被动地适应经济增长的要求,现代金融机构的产生、金融资产的提供以及相应的金融服务仅仅是对实体经济活动中参与者。帕特里克认为供给经验丰富式的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的初期处于主导地位,一旦经济发展进入成熟期,将主要是需求跟随式的金融发展。这一理论为我们进行金融支持航空经济的阶段分析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思路。航空经济与其他经济形态一样,会经历形成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各个发展阶段中,航空经济建设面临的核心任务不同,从而会有不同的金融需求。在航空经济的形成期,航空经济的支撑条件还相当薄弱,为提升机场通达性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投资相当大,需要政府通过支持或创办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创建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创新金融政策支持等方式来构建和完善金融体系,从而为航空经济发展提供深入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经验丰富型金融在形成期居于主导地位。
当航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航空产业的金融需求被激发,并通过金融市场表现出来,由金融机构参与完成,提供不同发展阶段所需要的金融产品,以满足航空产业发展的金融需求,这就是帕特里克所说的“需求跟随”,其实质是金融市场对航空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需求的被动反应,是由航空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决定的。或者说,航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空间集聚产生什么样的金融需求,金融体系就会发挥什么样的金融功能,提供什么样的金融服务。经过了形成期和发展期的“需求跟随”,金融发展会极大地促进航空经济的规模和质量的提升,同时支持航空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也得到了发展,从而为航空经济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支持,通过扩大资本投入规模、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促进航空经济的持续发展,这是伴随整个航空经济发展阶段的“需求跟随”。在航空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金融市场也将获得极大发展,金融机构及相关金融服务往往更加敏感,能先于航空产业提出金融需求之前,提供并引导航空产业相应的金融需求,产生帕特里克的“供给经验丰富”。在这样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则会按照市场的原则,以航空经济的发展为导向,将金融资源较大限度地配置到航空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供给经验丰富”则是由金融发展的外生性决定的,金融机构的健全程度、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金融工具的发达程度都决定了金融体系的供给模式,直接影响着航空经济的发展。
三、基于航空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需求分析航空经济所处
发展阶段,其产生的投资价值、投资风险不同,对资本需求的方式和数量也不同,从而也就会使用不同的金融工具,采取不同的融资方式,需要不同的金融政策和服务安排。从产业角度理解“航空经济”,指以航空指向产业为主导、多种产业有机关联的独特经济发展模式,以航空产业、航空关联产业和航空引致产业构成的航空产业生态系统的对金融的需求,构成了航空经济需求的主要内容。
(一)航空经济形成期的金融需求根据上文提到的航空经济形成时期的特征,这一时期航空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有三个:一是改善区域经济发展软环境和硬环境。提升机场通达性,改善区域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提供保障航空经济发展的产业资源。出台相关土地拆迁、农户安置及其就业安排的相关政策法规,做好航空产业发展用地和相关航空产业布局的长远规划。三是促进区域产业航空化转型。置换当前和未来均没有航空偏好的企业,吸引区外航空偏好企业入区,按航空偏好的强弱对企业进行布局。航空经济形成期的三大任务,决定了这一阶段的特殊金融需求。首先,航空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需求。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提升通达性的角度考虑,在全球范围内的通达性,需要进行航空运输网络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内要进行机场及与机场相联结的公路、铁路、城市公共交通建设。这些基础设施的投资一般非常巨大,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为例,按照实验区总体规划,到2025年实验区建设完成,需要万亿元投资,导致航空经济对金融资金的巨大需求。其次,保障航空产业长远发展的金融需求。现在的机场一般建设在离市区平均距离是20-30公里的地方,这个距离的区域正好处在城乡边缘区内,因此会涉及多个行政单位的土地拆迁、农户安置及其就业安排等问题,航空经济形成期就要做好航空产业发展用地和未来布局的长远规划,而规划涉及的城乡统筹费用巨大。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例,目前实验区拥有的413平方公里的土地,涉及新郑、中牟、尉氏及隶属各行政区的土地,在实验区建设中涉及几十万居民的拆迁补偿安置费用。再次,吸引航空产业的金融需求。航空经济形成期,航空产业布局的优化度较低,航空产业主要分布在机场运营区和紧邻机场区,入驻产业也主要是航空运输或制造保障性产业,因其自身为机场和飞机制造商、航空公司提供服务;而从城市中心迁移出的制造业则因其追求廉价的土地以及机场附近交通条件的便利和基础设施的完善等诸多原因,也在邻近机场区的紧邻机场区布局。为形成更大规模的具有航空指向的产业布局,政府要进行大规模的招商引资,多轮的产业规划宣传,以形成具有前向后向联系的航空产业集群网络,形成资金的需求。,入驻企业所需的研发资金。航空经济的关联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当其处于形成期时,大部分企业主要从事产品的研究开发,只有实验室成果,还没有真正的产品,企业甚至尚未真正建立,但创业者能够确认其未来的产品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此时,企业或项目的整个财务处于亏损期,没有收入来源,无正式的销售渠道,只有费用支出,无直接投资回报。因为没有投入正式的生产运营,形成期对资金的需求不大,但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工业化生产过程的各种技术风险、产品风险、市场风险却极大,导致金融机构对其评级较低,难以获得商业性金融机构的风险投资,大企业的股权投资或商业银行的外部债券融资,又主要以政府研究开发资金、创业者自有资金或者自筹资金为主,这部分金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二)航空经济成长期的金融需求在航空经济的成长期,有两大核心任务。一是升级和优化航空产业链。促进航空指向型、航空特色产业高端化和综合化,鼓励带动具备发展潜力的航空类总部入驻。支持教育、培训和研发业务及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的建设。二是培育和完善航空产业集群。加快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化和完善化发展,促进教育、培训以及研发机构和企业的协作互动发展,吸引区外的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经济资源向产业集群集中。这一阶段的金融需求有别于形成期的特殊性,首先,为保障入驻企业、居民生活所需要的生产生活设施投资。随着航空经济区入驻企业的增多,航空经济区向航空城发展,为满足航空城居民所需要的电力电讯、医疗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设施与机构,还包括为适应现代城镇经济与生活要求所需要的生产与生活设施,如城市住宅、工业聚集区、商业网点及娱乐设施等的建设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其次,航空关联产业与航空主导产业规模化生产而形成的资金需求。这一时期,企业销售收入、现金流量逐渐趋于稳定,但需要扩大生产规模,不断完善产品和进一步开发出更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追加扩张投资使企业的资金需求猛增,同时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可用于抵押的资产增加,信用透明度也有所提高。融资选择更加多样化,可通过银行短期贷款、企业内部员工借款、民间借贷、企业间的商业信用、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融资、政府基金、风险投资、商品贸易融资、融资租赁、典当融资和股权的场外交易等方式获得融资。这一时期政府的投入减少,而商业风险投资机构是主要的投资者。再次,航空型人才所带来的金融需求。随着航空产业的高端化发展,航空文化业也正在快速发展,依托金融业发展基础,航空文化金融需求也成为新兴金融增长点。航空文化需求包括直接的航空文化需求和间接的航空文化需求。比如为航空核心产业发展服务的航空物流人才、航空维修人才的培训,为航空引致产业发展服务的会展人才、电子商务人才等的培训;为航空文化发展形成文化资本联盟,文化项目孵化器所服务的担保贷款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人才和培训服务等。
(三)航空经济成熟期的金融需求航空经济成熟期的两大核心任务,一是形成有全球竞争力的航空产业生态系统,包括营造创新网络;构建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协同发展,以鼓励航空产业之间的协作为中心的政策,促进航空偏好型产业如航空制造产业和航空物流产业的品牌营造。二是创建区域产业创新网络。包括规范区内企业竞争行为,为区内企业提供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培育开放性、立足自主创新的竞争文化氛围等。这一时期的金融需求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成熟企业的转型资金。从企业的角度,在航空核心产业、航空引致产业已经成熟的时期,航空经济区内的企业的人才素质、结构组织、信息管理、技术水平、营销服务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质变。企业面临着转型问题,而转型需要大量资源重组和转换,也会给企业经营收益带来一定的波动。其次,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企业面临着大量的创新资金需求。成熟期的企业,想要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关键在于新产品的推出,以实现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升级,企业创新体系网构建非常紧迫,创新对银行信贷资金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再次,航空城保险和社会保障方面的金融需求。航空经济区发展的成熟阶段,一定是形成一个功能完善的航空城,在成熟期的航空城中,人们对财险、寿险等现代保险业务以及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的需求也不断提高。
作者:陈萍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金融经济论文:金融国际经济论文
一、当前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
1.美国
(1)经济形势。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先后实施了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2008年9月、2010年4月、2012年9月),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成功的挽救了美国经济,2009年3季度以来除了个别季度外,美国的经济始终保持正的增长(见图1)。2014年1季度美国经历了空前的严寒天气,库存同时出现周期性向下调整,两者叠加导致GDP出现0.1%的增长,但2季度经济增长高达4.6%,创造2012年4季度以来的新高,反映出美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强劲。美国经济强劲复苏,未来前景看好,主要反映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美国就业形势的持续改善,为拉动消费奠定了基础。2014年9月,美国的失业率首次突破6%的下限,仅为5.8%,已比金融危机期间的峰值下降4个百分点,创下了自金融危机以来的新低。受到就业形势转好的影响,美国的消费也有很好的表现。2014年8月,美国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为一年以来的新高。消费的改善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较大动力。二是美国企业投资强劲增长。2014年2季度企业投资(包括建筑、设备以及无形资产投资)增强劲长9.7%,对当季GDP增长率贡献1.2个百分点。3季度商务圆桌会议对企业CEO的调查显示,预期企业投资下降的比例仍然很低,仅为10%,说明企业投资的动力仍然较为充足。三是多项经济经验丰富指标显示出积极信号。进入3季度以来,多项经济经验丰富指标继续显示出积极信号,PMI、消费者信心指数、消费信贷、房地产景气指数等指标表现良好,投资者和消费者对经济前景的判断较为乐观。以PMI为例,2014年7~9月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均值为57.6,不仅显著高于50的荣枯线,而且比2季度的55.2又有所提升,经济存在持续扩张动力。
(2)金融形势。债市方面,进入2014年以来,美国10年期债券收益率已出现了明显的上涨趋势。尤其是今年第二季度,10年期债券收益率比去年同比增长0.3个百分点。债券收益率上升,一方面显示出经济形势向好,另一方面反应出美国即将退出QE3的预期。股市方面,美国三大股指屡创新高。特别是2013年以来,美国三大股指不仅突破了金融危机前的高点,而且屡创历史新高。目前,标普500已经成功的突破了2000点,道琼斯指数已经成功的突破了17000点,纳斯达克指数已经站在了4800点以上。股市的向好,反映出投资者预期美国经济前景看好。受到美国经济强劲复苏的影响,美元汇率方面也有良好的表现,进入2014年以来美元指数呈现持续上涨态势,并在第三季度达到今年以来的较高点。
2.欧洲
(1)经济形势。欧元区的经济虽然处于复苏阶段,但是复苏动力明显不足。消费仍然是欧洲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私人消费构成了消费的主力。受乌克兰地缘政治危机影响,3季度欧元区投资明显放缓,资本总形成同比增长仅为1.9%,比此前两个季度(2.7%和2.1%)明显降低。2014年9月,欧元区货物贸易顺差185亿欧元,同比增长77亿欧元,环比增长99亿欧元,进出口环比分别增长3.0%和4.2%。欧美宣布对俄罗斯启动第三、第四轮制裁措施(7月29日、9月12日),制裁范围继续扩大,俄罗斯则禁止大部分从欧盟和美国进口的食品(8月7日)。显然,欧元区未来贸易形势仍然不是很乐观。为应对低通胀和经济增长动力弱化的的威胁,欧央行9月4日推出了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具体内容如下:其一,降息。自9月10日开始,同时下调主要再融资利率和隔夜贷款利率10个基点,分别至0.3%和0.05%。其二,自10月开始,欧央行购买资产支持证券(ABS)。该项目于10月下旬开始,至少将持续两年。此外,9月18日,欧央行通过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TLTRO)向银行提供826亿欧元长期廉价资金。
(2)金融形势。欧元区的利率自08年以来持续走低,欧元兑美元显著贬值。11月28日,欧元兑美元汇率收于1.24美元/欧元,较年初贬值9.54%。欧元区各国股市除德国之外,表现也不是很好,始终没有超过危机前高点。俄乌局势再度恶化导致西方对俄制裁升级,引发投资者对经济复苏前景的担忧,欧股6月以来呈震荡走低趋势。
3.日本
(1)经济形势。今年8月,日本西部遭遇1946年以来较大规模的降水,比正常年份同期高出两倍多,日照时数则创1946年以来低值,只有正常年份的54%,导致日本二季度GDP出现负增长。2014年4月1日起,日本消费税税率从5%上升至8%,导致家庭消费大幅下降,加剧了经济的下滑。2013年4月初,日本央行决定实施“质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用两年左右时间将基础货币投放规模扩大一倍并达成2%的通胀目标。今年10月31日,日本央行突然宣布追加货币宽松,进一步扩大正在实施的量化和质化宽松政策。在质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下,日本三季度名义GDP季率上升至0.4%。值得注意的是,三季度GDP虽然增长超预期,但是增长率仍然落后二季度0.4个百分点,年化增长率则由二季度的3.8%大幅下降至1.9%,反映出日本经济增速放缓的迹象。
(2)金融形势。鉴于日本连续实施质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得日本股市自2013年以来走出了一轮牛市行情,至2013年年底日经225指数上涨了近。经过充分调整后,2014年11月日经225指数再次创下了新高,成功站在17000点以上。质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另一个后果就是日元持续贬值。自今年7月以来,美元兑日元的汇率已经从101上升到108,日元贬值幅度达到了7%。预计未来日元将继续维持贬值趋势。
二、我国的经济金融形势
1.经济形势。2014年第三季度我国的GDP增速为7.3%,为今年以来低增速。主要经济指标也维持着疲弱的态势。在带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方面,投资走弱、消费稳定、外需平淡。投资增速进一步减弱。2014年7至8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17.0%、16.5%,创下了2003年以来的增速新低。消费增速回稳,但是动力稍显不足。2014年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速为12.11%,几乎与上半年增速持平,与往年同期水平相比则有比较明显的下降。中国面临的外部需求看似强劲、实际平淡。三季度的海关贸易数据较二季度明显好转。但是从13个主要贸易伙伴国公布的数据来看,其从中国进口的改善相当有限。
2.金融形势。我国的金融形势目前还是比较乐观的。债市方面,上证国债指数、上证企债指数和中证公司债指数第三季度较上季度均有不同幅度的上涨,上涨幅度分别是2.98%、6.71%和6.24%。股市方面,也都有较高的上涨,沪深300较上季度上涨5.53%,中小板指数较上季度上涨10.31%,创业板指数较上季度上涨16.73%。汇率方面,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开始结束单边升值格局,进入有升有贬阶段。从1月到5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度从6.03:1贬值到6.28:1;6月到11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又开始升值,目前的汇率是6.14:1。
三、应对策略
1.政府应该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当前我国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明显减弱,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首先,需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简政放权,启动和扩大民间投资。其次,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内需,提高消费。一是要改变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得居民有钱消费;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居民敢于消费。,就是要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一是要继续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在推进现有试点基础上,选择若干具备条件的地方发展自由贸易园(港)区。二是要积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海陆丝绸之路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是“稳出口、保增长“的客观要求。
2.企业应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强挖潜和创新。在“三期叠加”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出现了明显变化。经济增速下滑,意味着企业必须摒弃规模扩张战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通过精细化管理挖掘内部潜力,努力降低经营成本。经济结构调整,意味着企业在去库存化的同时,要以创新为引领实现产品和服务结构优化升级。前期刺激政策退出,意味着企业要面临更加严格的信贷条件和紧缩的信贷环境,去杠杆化的同时既要降低负债规模,又要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个人应该关注新一轮改革开放带来的投资机会。正如过去一样,每一轮改革开放都带来新一轮的投资机会。如股权分置改革、上海自贸区建设、新股发行制度改革。随着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与进入操作层面,未来的股市必将面临新的投资机遇。
作者:马骥冀国钰张艳芳单位:黑龙江大学东北亚经济研究中心黑龙江省谦和国际贸易公司
金融经济论文:金融创新下的循环经济论文
1循环经济的内涵
工业革命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将经济实力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标准,于是传统的经济增长型模式成为了经济建设的主要模式。传统的经济增长型模式往往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忽视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资源重复循环利用的意识以及理念不断增强。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早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就对循环经济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循环经济是一种以减量化、再循环以及再利用作为基本原则,以低排放、低消耗以及高效率作为根本特征的一种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是对传统“先发展后协调、先污染后治理”模式的根本转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以及主动体现,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循环经济对金融的诉求
金融作为我国当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对于市场经济的调控与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纽带作用,金融活动独特的运行模式对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循环经济的发展必然离不开金融活动的支持。
2.1循环经济产业化的高投入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循环经济的产业化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及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渗透性以及带动性。但是循环经济产业化要想获得显著的发展成效高投入是必不可少的首要因素。一方面,循环经济产业化首先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支持,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研究成果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因此科学技术的研发首先就需要极高的资金投入与支持。另一方面,循环经济要想获得产业化的发展,高标准的工艺流程以及生产设备都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的重要载体,这些同样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
2.2循环经济强大资金需求的特征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循环经济要想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以及技术的完善必不可少,从而也影响着循环经济的资金需求。首先,循环经济的时效性较强,科技的发展以及技术的创新需要极高的敏感性,紧跟市场的变化并且要求资金支持及时到位,只有在及时获得资金补充的情况下循环经济才能更快更好地抓住市场的先机调整科学技术,获得更好的发展。其次,循环经济下的科学技术不仅仅需要及时地更新完善,同时更是一项长久以往的工作。科技的进步不断刷新着我们的产品等级,所以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稳定的循环经济发展长期的科技投入必不可少,只有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以及技术更新才能更好地保障企业的能动性,走在经济建设的前头。再次,循环经济的发展包含了研究开发初期的理论阶段、理论——成果转化阶段;科技成果——企业商品化阶段、生产经营以及规模等后续阶段。循环经济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性,需要不同的资金支持与投入,只有每一个阶段都获得了成效才能促进循环经济整体的发展。,循环经济其本身不仅仅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发展同样具有多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发展都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
3循环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关系
3.1金融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1.1金融为循环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毫无疑问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不断创新的科学理念是循环经济得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实践证明如若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循环经济将很难获得显著的发展,其所要达到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目标都将难以实现。科学技术的创新与研发是一项长久以往、投资巨大的工作,循环经济如果仅仅依赖财政的支持很难确保科技的稳定创新。作为我国覆盖了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多方面的金融无疑是循环经济得以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金融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为循环经济绿色环保体系的建立健全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
3.1.2金融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金融通过信贷结构的调整以及资金的流向影响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于经济建设也由之前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渐转变为经济发展模式,加强了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金融将国家经济调整作为契机着重扶持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
3.2循环经济为金融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3.2.1循环经济为金融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动荡的局面终于得以稳定,我国各项企业百废待兴,经济的发展更是迫在眉睫。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更快地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形成了传统的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对我国初期的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资源的浪费以及环境的污染也是确实存在的。因此为了更好地确保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确保自然资源、人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尤为重要,循环经济必将成为新时代的主要经济模式。我国的循环经济虽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则为循环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首先,循环经济要想获得发展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近期的科研成果,这些都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很显然财政支出并不能满足循环经济的需求,绝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仍然需要市场来解决,这无疑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资源。其次,我国区域资源分布存在较强的差异性,产业结构各不相同,为金融业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仍然落后,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多地吸取发达国家相关的经验与教训,学习发达国家更为完善、成熟的金融体制以及管理方法,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3.2.2循环经济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总的来说,金融业与经济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扶持,它们辩证统一、密不可分。金融业的发展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同时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也同样影响着金融环境的健康平稳。金融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而经济的发展同样是金融业得以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循环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理念。循环经济大量的资金需求无疑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确保了我国经济与金融的共同发展。
4基于循环经济的金融创新模式
4.1金融市场的创新循环经济要想获得快速稳定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创新尤为重要。首先应当积极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对于那些具有先进科学技术以及创新研究成果的企业给予适当的帮助与扶持,鼓励那些低消耗、低污染、低投入、高效益的去上市。同时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出台相应的鼓励扶持政策,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来推进那些具有发展潜能的循环经济企业的优先发展,同时积极鼓励金融业对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从而确保循环经济的稳定发展。其次积极主动地帮助循环经济企业建立健全风险分散以及疏导的机制,加强企业保险方面的创新。通过对循环经济企业制定相应的保险机制,能够很好地依靠金融业减少循环经济中遇到的风险,更好地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2金融服务理念的创新金融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决定着循环经济的发展必将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因此金融业要充分抓住循环经济发展这一重大决策,认识到金融业对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完善金融服务理念,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与质量,加强金融服务理念的创新。金融业只有不遗余力地帮助循环经济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稳定发展,企业才能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完成贷款的偿还工作,银行才能降低金融风险,拓宽利益来源真正做到经济与金融的互利共赢。所以金融业应该加强服务理念的创新,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原则,将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作为循环经济得以发展的保障。
4.3金融组织体系的创新金融作为循环经济主要的资金来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只有金融机构本身获得了强大的实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循环经济的后顾之忧,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加强金融组织体系的创新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微观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加强地方性金融机构的规范与完善,推进地方性商业银行完成向资本市场本金筹措的工作,并且不断的发展延伸,进一步向大城市发展,从而提高金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次还应该积极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着重确保信托投资公司的规范、稳定发展。还可以鼓励社会资金的投入,通过金融组织体系的不断创新加快循环经济建设的进程,推动我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
4.4金融监管的创新金融市场、理念以及体制的创新对金融业的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金融企业要想获得更为稳定健康的发展监管创新同样不能忽视。金融企业应积极完善监管制度的改革,增强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以及针对性。金融业的发展与资本市场紧密相连,所以金融监管应当加强金融机构对于企业的监管力度,及时捕捉实体经济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结合实体经济的需求金融企业制定与之相应的服务制度以及服务理念,从而更好地提高服务效率。同时金融监管部门还应切实加强企业科技创新、节能环保的监督工作,更好地确保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5总结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作为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对社会经济建设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金融作为循环经济的主要资金支持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循环经济的发展,金融业通过完善市场创新、服务理念创新、组织体系创新以及监管制度的创新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以便更好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
作者:王怀德单位:唐山市军队转业干部培训中心
金融经济论文: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论文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特点
(一)兼并行为导致经济体过于集中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很多大型的金融企业中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兼并行为,这就使得全球经济体分布得过于集中,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一方面,经济体过于集中会为金融机构中的高层管理人员追求更高薪资提供平台;另一方面,经济体过于集中也容易造成金融机构出现道德风险,很多金融机构利用规模扩大的优势,对破产风险视而不见,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机构破产的可能性[1]。一旦大规模的金融机构破产,政府为了经济的稳定就不得不对其伸出援手,这也进一步消除了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顾虑,甚至做出与自身发展目标相悖的风险经营行为。
(二)经济活动在金融经济中出现过多
因为金融经济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资金上,与实体经济相比都有着很大优势,这也就导致很多经济活动都趋向于在金融经济领域进行,进而使实体经济所遭到的挤压越来越大。与此同时,这也使金融经济领域的交易出现越来越多的纯粹投机行为,促进了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离。
(三)两者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衡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例不均衡使得前者中大量存在的投机因素对经济指标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很大一部分的价格指数都因此很难得到真实的反应,实体经济的运行现状无法显示出来,这也就使得价格指数丧失了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反映作用[2]。其原因在于,实体经济受到的损害相对严重,大量的社会资本从实体经济领域中流失,随之流入金融经济领域中,而金融领域中因投机行为的频繁而出现虚假繁荣现象,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实体经济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对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利弊分析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金融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超过实体经济,这也使得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提升,世界经济的结构也发生了演变。这种现象有利也有弊。其有利方面在于金融经济的地位提升使得社会资源大量流入金融经济领域,在整体社会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对资金的流动与配置起到不可或缺的中介与配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3]。其缺陷方面在于两者之间的失衡使得金融经济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甚至限制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从而对整个社会经济造成消极影响。金融经济的主要职能便是服务于实体经济,一旦两者分离,无论对金融经济来说,还是对实体经济来说,其破坏性都是空前的。所以,合理把握两者之间的比例是非常重要的,研究两者分离的原因是解决当前困境必须要走的路。
三、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原因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的主要原因是前者在规模、数量、地位等方面大大超越了后者,随着这种现象的深入,两者的分离也一定会对社会的整体经济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对两者分离的原因进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大体上看,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金融资产增多使风险增大
在讨论金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体经济的发展也不容忽视。从时间顺序与现实贡献的角度看,实体经济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金融经济相比更具备根本性,从发展层面看,在实体经济得到一定发展以后,金融经济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另外,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期,金融经济想要进一步发展,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作为依托。所以,金融经济想要发展就必须以实体经济作为基础。但是,实体经济在世界性的交易过程中需要外汇,而外汇又要依托于金融经济,在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然而,风险又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在金融经济中[5]。所以,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会慢于金融交易的增长速度,金融资产的比率也因此增加,这对经济发展来说,不仅是机遇也是挑战。
(二)技术因素与制度因素导致
从技术角度看,技术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创新,而经济的发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技术创新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国际化特点,金融经济的类型也以此为基础越来越多,从而促进金融经济的发展,提升金融资产的比率。从制度角度看,由于金融经济大于实体经济,金融交易中的很多非理性行为都与两者的分离有很大关系,这些行为因为制度因素而产生的。
(三)金融管制的自由化与弱化
金融管制的自由化与弱化膨胀是影响两者分离的直接因素之一,弱化主要表现在国际之间解除了金融管制,导致国际之间的资本流动越来越多,除此之外,国家内部也会对金融管制进行弱化甚至解除,导致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金融交易的数量也随之增加。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原因有很多,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当前局面的产生,而上述的三个方面起主要作用,想要阻止两者的分离,也需要从上述三个方面入手,将两者之间的比重与相互关系协调好,从而使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四、金融经济应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任何层面上的经济发展都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密不可分,从根本上讲,金融经济来源于实体经济,金融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实体经济为依托,所以,金融经济需要服务于实体经济而完成发展,这对世界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从表面上看,金融危机存在于金融经济领域,但究其根本仍在于实体经济,而金融经济的过快发展已经对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金融经济的发展在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持下,就会形成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自我服务,满足以及强化的倾向加强,使得金融经济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相脱离,甚至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干扰。由此可见,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金融机构与企业需要必要的实体经济作为发展支撑。五、结论综上所述,实体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走出金融危机困境,引导金融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从而促进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金融机构也需要遵循为人民、中小企业以及科技创新服务的原则,真正做到服务于实体经济,这是当前发展实体经济的必经之路,也是解决金融经济发展困境的主要方法,更是世界走出经济危机的必要条件.
作者:徐垠 单位:徐垠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金融经济论文:经济泡沫的金融经济论文
一、经济泡沫的表现形式
目前我国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即股票经济泡沫和房地产经济泡沫。对于股票经济泡沫的问题来说,是由股票市场价值和内在的投资价值之间的差额两者构成的股票市场泡沫同经济泡沫在整个现代金融经济中所表现出的金融资产总量和经济总量、泡沫额指标大小的密切相关联的。价格是在供求关系的作用下发生相应的变化,对金融经济市场中的股票市场而言是同样的。如果假设流向股票市场的资金非常充足,金融经济市场当中的股票所反映出的票面价格大小和股票发行公司之间的关系就会在经济泡沫中所掩盖,在市盈率的变化趋势表中表现出来。在我国,股票市场受到股票投资行为主体的迅速崛起的因素所影响,这些投资者希望应用主体社会力量和金融经济市场的各方参与来辅助发展下线。从这一角度讲,未来金融经济发展的相当长时间里,我国股票要在经济泡沫背景下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确保股票机构投资人员投资行为要规范。
从泡沫经济的繁荣于此危机于此的规律来看,房地产是泡沫经济的核心载体,不仅具有交易成本低这一特征,而且供求关系不容易达到均衡。目前几年内,我国的房地产的经济泡沫是否存在,存在的泡沫有多大程度,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一部分人认为,我国房地产的泡沫成分比较大,工薪阶层一般要在三十到四十年的储蓄时间才能买到一套住宅。也有一部分人说,多年前的写字楼现在空置率非常高,高达有70%,在房地产价格下降一半还多的情况下,卖出这些楼层还要花好多年,所以认为是典型的房地产泡沫。有人认为是在生产要素中土地供给弹性小、人口密集而形成的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就房地产价格认为不高,甚至偏低而不存在泡沫。据此,我们可通过三个指标来分析和判断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泡沫,房地产贷款增长和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增长的比率、房地产价格增长和GDP增长的比率、房价上涨和家庭平均收入增加的比率来判断,并得出结论是,我国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七八年内总体上是没有出现房地产泡沫的,但要注意一个问题,房地产需求大部分是要靠银行贷款支持。
二、现代金融风险防范的策略
对于现代金融风险的泡沫分析了解后,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进行周密部署。如政府可以适当考虑刺激性政策退出机制的出台。房地产市场自身调节的局限性在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市场需求的无限性相抵触,这个矛盾解决好,要靠政府适当收紧信贷或引导信贷投资渠道,要考虑到刺激性经济政策在房产也适度退出机制。中国目前的状况是房地产也已经把银行业捆住,如果出现房地产泡沫处理不当,造成价格大幅度的下跌,那么就会出现银行很多坏账,这对国家经济发展不利,对银行系统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所有政策退市需要慢慢退出并收紧银根。
政府应调控房地产预期,严格控制房价非理性的风险。在我国,房地产是经济的关键性产业之一,在经济复苏方面充当引擎作用。若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向其他领域不断括展,会引起经济的潜在威胁。国家应保持调控的连续性,防止短期政策代替长期政策,下大决心改变政府职能,把重心放到房地产预期调控上。在改变土地财政政策方面,是防止经济泡沫的有效策略。目前我国在土地的供给方面,当前的财政体制和征地制度方面的框架内,许多各级地方性政府严重依赖土地出让金的收入,这是中国房地产调控的关键所在。要突破这种悖论,就要改革土地财政的政策和制度,有效地增加土地供给,增加可以参与土地供给决策和利益谈判的群体,同时要有针对性地扭转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情况,加大经济的各方面深化改革力度,把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从对房地产的调控开始转变,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重建的动力。
要采取加息和增加投机的资本成本。如在流动性的管理上,回收流动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准备金率外的非数量化货币政策,采取加息手段抑制通货膨胀预期,增加房地产投机的资金成本。还要采取措施遏制资产短期过旺形成的高危泡沫,在市场经济的繁荣时期,不管是新兴市场还是成熟市场,资产的短期过旺情况都是非常危险的信号。金融危机的原因很复杂,但大多数情况是过分杠杆、衍生品创新过度、低利率等综合作用的结果,造成一些资产尤其是房地产、股市过热,短期内的资产价格过旺,于是形成高危泡沫、然后破灭,形成经济崩溃。此外,应采取措施制定相关专业法律法规,对金融经济泡沫进行约束。目前由于没有相关重要的经济法律法规制度对经济泡沫形成严厉震慑,在稳定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国家应对金融经济的约束给予一定的自由度,使金融经济发展有张有弛。
三、结语
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是经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如果不合理控制,不仅要造成我国经济出问题,也对全球化时代的经济产生重要影响。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是金融经济界比较关注的问题,通过对经济泡沫的原因分析和探讨,并对其提出富有成效的建议和措施,使政府加大调控力度对经济泡沫抑制,加大政策的扶植,给经济环境一个合理的空间,提供正确的指导,从长远的利益看待金融格局,才能有效促进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作者:陈霞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抚顺市中心支行
金融经济论文:经济数学金融经济论文
1经济分析中导数的应用
从实际的金融经济看来,其中很多的问题都与经济数学中的导数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数学家和金融学家都应该知道,导数不管是在能够领域当中,都有另一种感念,那就是领域边际的感念。伴随边际感念的建立,导数成功进入了金融经济方面的学说之中,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传统的定量转变成为新时代下的变量,这种转变也是数学理论在经济学中典型的表现,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边际成本函数、边际利益函数、边际收益函数、边际需求函数等是导数中边际函数中重要的几点。由于函数的变化率是导数主要研究对象,当所研究函数的变量发生轻微变化时,导数也要随之进行变化。比如,导数可以对人类种群、人口流量的变化率进行研究。让此理论在经济分析当中得以应用,导数中的边际函数分析就是对经济函数的变化量做出计算。
经济数学中的导数不仅具有边际概念,其另一方面就是弹性,简单来说弹性研究就是对函数相对变化率问题进行探讨的手段。例如,市场上的某件物品的需求量为Q,其价格则为p,弹性研究就是对两种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Q与p之间的关系公式则为:Q=p(8-3p);EQ/Ep=P•Q/p=p•(8-6p)/p(8-3p)=8-6p/8-3p。
从以上的弹性关系公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当价格处于某个价格段位时,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弹性范围将会得以缩小,但是当价格过于高时,需求量的弹性范围将会急剧增大。经济化选择是导数在经济分析中另一个重要作用。不管是在经济学当中还是金融经济,实现产品价值较大化就要进行经济化选择,这也是经济决策制定时的必要依据。其实化选择问题在经济学中有一系列的因素要进行考虑,包括资源、产品利润、需求量、收入的分配等。化选择中所使用的导数,不仅利用到了导数的基本原理,还使用了极值的求证数学原理。例如,X单位在生产某产品是的成本为C(x)=300+1/12x-5x+170x,x单位所生产产品的单价为134元人民币,求能让利润较大化的产量。那么以下就是作者利用经济数学的一个解法。
2微积分方程在经济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一般的经济活动就是量与量之间的交往过程,在这个交往过程当中函数是其中最主要的元素,但是从实际的经济问题上看,其函数之间的关系式比较复杂,导致量与量之间的种种关系也不能快速的写出。但是,实际变量、导数和微积分之间的关系确实可以很好的建立。微积分方程的基础定义为,方程中包含自变量、未知函数和导数。由于导数和函数的出现,所以说微积分方程在经济数学当中的用途也是很大。
在实际的经济问题当中,微积分方程中函数可能会存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这点就不同于经济学中的理论知识,对于处理这种问题作者也是大有见解。当微积分方程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函数时,我们可以先将其中的一个函数当中常变量,然后使用单变量经济问题来进行单独解决,这是我们就需要用到导数的偏向理论知识。不仅是微积分方程,在处理经济问题的时候我们还可能使用到全积分、微分等一些基层理论知识来供我们参考。
3结论
数学这一学科的基本就是以计算数据为基础,其中数学的理论知识不仅可以在本学科中得以运行,在不同的行业领域中数学的各种知识都有很好的运行,在这些行业领域中金融使用的数学知识可以说是最为的,所以我们要更地融合数学和经济两者之间理论知识。金融领域当中的各种数据都需要的计算,从而保障企业和市场的平衡,也是对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保障,那么经济数学技术必须变得更加成熟。
作者:马俊单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松原分校
金融经济论文:基于金融支持的农村经济论文
1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支持瓶颈
1.1农业贷款水平偏低、不良贷款比例较高。当前形成农村金融机构主力部门的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自身实力较差,它难以满足农村信贷的需求,存在严重的资金缺口,据不统计:2012年末,三农贷款增速明显回落。同时在加上农村信贷回报率不高,导致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不愿意将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经济,而是更愿意投放于回报率较高的房地产行业、资源开采等行业。
1.2农村经济缺乏信心体系,信用环境建设落后。虽然今年我国提出了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可以进行抵押的政策,但是具体的实践中,农村土地经营权被抵押的现象还非常少,大部分金融机构不愿意以土地经营权作为抵押,这样一来导致农民江南西信贷抵押的实物非常少,而依靠信用体系进行信贷的模式,又因为农村没有完善的应用体系而没有办法实施。
1.3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村经济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现象,东部地区的农村经济最发达,而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则比较落后,对照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地区分布图:农村经济越发达的地区,金融机构就越多,金融政策就越完善,而且非金融活动也越来越频繁,以我国温州地区农村为例,当地的民间信贷非常的普遍。而经济越落后的地区,金融机构就越少,金融机构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也就越少。
1.4农村资金外流严重。随着金融机构竞争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将营业网点布置在农村,但是他们的经营目的并不是为农村经济服务,而更多是吸取农村的流动资金,进而转移到城市经营网点,用于进行信贷业务、购买理财产品等,这样的结果是造成农村信贷投入越来越少,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很大的原因就是缺少真正为农村经济服务的金融机构,农民的投资渠道比较缺乏。
2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支持的具体对策
2.1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首先放松农村金融管制,培育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性主体。之所以造成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匮乏的主要原因就是金融准入门槛比较高,因此要加大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区域性中小型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并尽快放宽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对其他资本的限制,赋予其在利率定价方面更大自主权;其次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推出机制。只有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推出机制才能够将不符合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村金融市场稳定的金融机构推出农村市场,当然实施农村金融机构推出机制需要经过试点检验才能够实施。
2.2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体系。农村非金融组织体系的存在与农村金融需求有着直接的关系,健全的非正规金融组织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非正规金融组织体系应该要合理的引导,从而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一是要健全完善的非正规金融体系法律法规;二是合理引导非正规金融体系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三是实施民营金融准入制度。
2.3优化农村金融环境。首先国家要积极地制定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宏观政策,为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鼓励农村地区成立民营金融组织;其次加强法制建设,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基于农村信贷可抵押物价值的缺失,我国要积极为农村构建完善的信用体系,金融机构可以根据信贷用户的信用等级给予其相应的信贷金额。
2.4加大利用互联网金融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针对我国偏远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匮乏,我们可以依托互联网构建互联网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此为农民提供高效、低成本的金融服务,从而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需求。
作者:王奥单位:长春科技学院
金融经济论文:全球性和民族性与金融经济论文
一、“金融经济”的两种基本含义
作为一个经济时代的“金融经济”“金融经济”的第二个含义开始流行于21世纪初,是指金融经济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因素,以致它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领域,而是开创了一个新的经济时代,即以往的货币流通、信用活动还从属于实物经济,但现在已经转变为实物经济从属于金融经济,因而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德鲁克教授(P•F•Drucker,1986)曾就世界经济结构三大基本变化提出了著名的“德鲁克第三命题”。该命题的基本观点是:相对于商品和劳务贸易,资本转移成了左右世界经济的原动力,以资本转移、兑换率、金融为特征的经济几乎独立于商品及劳务的实物经济,并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因素。同时,英国《经济学家》(TheEconomist,Jan.9,1988)杂志也注意到了这一重大的结构变化,在一篇题为“GetReadyforthePhoenix”的文章中指出,1970年开始出现的世界经济的较大变化在于,左右汇率的力量从商品贸易转移到了货币流通。虽然这一变化最为明显,但是最不为人们所理解,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原有的处于支配地位的经济理论阻碍了人们去这样思考。
中国学者黄亚钧等认为:世界经济已迎来全球金融经济时代,与实物经济相对的金融经济和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一起,构成世纪之交全球经济的重要特征,以致用“全球金融经济时代”描绘当前世界经济更为恰当、更加符合当今世界经济的实际,而且它与“实物经济时代”相对应,更加具有科学性。[5]这些学者都肯定了“金融经济时代”的来临。与此同时,国内一些学者还探讨了“金融经济时代”的“史前史”。比如,李翀教授认为:从商品交换和资金融通手段的角度出发,可将经济发展史划分为实物经济、货币经济、金融经济三个阶段;实物经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至20世纪30年代结束;“货币经济时代”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结束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20世纪80年代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变得十分普遍,标志着“金融经济时代”的开始。[6]而更早提出的一种观点认为:“商品经济”概念所要概括的经济形态,乃是以市场力量来实现资源配置、完成商品交换的一个历史阶段,其实就是国际公认的“市场经济”概念;从“交易方式革命”的角度来说,本该为之举行“葬礼”的“商品经济”概念,用来界定“物物交换”又可获得“新生”;整个“市场经济形态”的演化,可分为“商品经济”、“货币经济”、“信用经济”和“金融经济”四个阶段,“金融经济”乃是市场经济的较高阶段。[7]无论“实物经济”、“货币经济”、“金融经济”的三阶段论,还是“商品经济”、“货币经济”、“信用经济”、“金融经济”的四阶段论,都表达了这样一个理念:“金融经济”包含着以往的货币、信用等“金融元素”,但又因某些革命性变化而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发展阶段。那么,“金融经济”究竟是怎样演化而来的?其演化如何展示着“全球性”与“民族性”的双重特性?如何影响着世界经济和不同民族国家的经济?
二、“金融经济”的全球性与民族性
(一)“金融经济”的演化过程及其全球性“货币”、“信用”古已有之,并且东西方的商业资本、借贷资本都曾促成了很多富商。但是,近代以前的“货币”与“信用”,充其量只是一些“金融元素”,还不足于形成“金融经济”。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传统的货币、信用活动已经难以支撑范围越来越广、规模越来越大的商品交换,金融领域的革命势在必行。“金融革命”包括如下主要内容:商业银行的发展,信用工具的发展,清算制度的建立,中央银行的建立,证券市场的形成,金融中心的形成等等。
一般认为,1844年《英国特许银行法》的颁布,是英国乃至全球现代银行体系形成的标志。但是,在此之前形成的“宗教革命”和“利率革命”或许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近代“宗教革命”的后果之一是,人们对贷款利息的逐步认可,从民间到政府的宽容态度使贷款供给不断增加,也就使利率的下降成为可能。尼德兰和安特卫普的公共贷款利率从1500年的25%降至1550年的9%;英国的利率从1500年的10%降至1624年的8%,1714年之后降至5%;荷兰在17世纪60年代还可以借到利率低于4%的贷款。“利率革命的意义不仅在于利率的降低,而且在于建立了利率由资金供求来决定的机制,打破了其他封建的或行政的束缚,是近代金融制度建立的关键一步”。[8]随着银行业的发展,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汇票、支票等信用工具,重新得到了发展和完善,有的票据已经可以转让,并且可以像货币一样流通。在商业银行和信用工具发展的基础上,银行清算制度以及中央银行制度也逐步建立。与此同时,随着股票、债券的发行及其流通性的不断增强,证券市场日益形成。尽管“密西西比泡沫”、“南海泡沫”等事件曾令人们“谈股色变”,但证券市场还是日益发展壮大起来,并且成为“金融经济”的最为引人注目的组成部分。商业银行与信用工具的发展,清算制度与中央银行的建立,证券市场的形成,以及银行业和证券业“混业分业混业”的演化,都具有全球性影响。伴随着世界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国际资本市场的成长,伦敦、纽约等城市先后成为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英镑、美元也先后成为最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这样,“金融全球化”得以形成,其具体表现包括:金融活动“游戏规则”的全球一体化,市场参与者的全球一体化,金融工具的全球一体化,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交易币种的多样化,利率的趋同化,金融风险的全球化。
全球化时代的“金融经济”,不仅囊括了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货币经济”与“信用经济”的诸要素,而且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增加,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它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一方面,“金融经济”使资源配置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从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虚拟性乃至泡沫性越来越突出,“金融经济”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温床。如果说,“金融经济”曾经只是服从于“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一个经济领域,那么,当它成为日益独立的“虚拟经济”以后,可以脱离实体经济需要而变得难以驾驭。这个“虚拟经济”可以促进世界的繁荣,也可以导致世界的萧条。
(二)“金融经济”的利益格局及其民族性“金融经济”的全球影响,似乎体现了“全球性”而抹平了“民族性”。但事实上,全球化的“金融经济”并非全人类的“大同世界”,并非各民族国家的“利益均沾”。相反,它使各民族国家成为金融资本的“利润奶牛”,并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新一轮“马太效应”的决定性因素。而最能展示现代金融力量的,莫过于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储备货币;不同国家在其中的地位,体现了利益格局的“民族性”。
1.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作为跨国界和跨地区的金融资源配置中心,对区域和全球性金融资源具有集散和辐射作用,对金融产品的价格决定和金融创新具有引领作用。当今世界上影响力居前的金融中心主要是:伦敦、纽约、东京、香港、新加坡、苏黎世、法兰克福、悉尼、芝加哥、日内瓦。其中,纽约和伦敦始终是全球性多功能国际金融中心,它们主导着金融产品的定价权和话语权,并且从未停止过世界首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争夺。比如,2012年7月,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操纵丑闻轰动全球,并且迅速演变成一场以英国央行和美联储为主角的对金融定价权、话语权的争夺战。毕竟,全球金融资产规模高达数百万亿美元,每年的金融交易量超过1000万亿美元。基准利率哪怕一个基点(0.01%)的变化,就可导致数以千亿美元计的损失或盈利。[10]英美可以争夺对金融的定价权、话语权,其它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只能望洋兴叹了。
2.国际储备货币。从理论上说,黄金(并且是“脱去民族服装”的金条、金块)才能充当世界货币。而在现实中,如果一个国家足够强大,那么它所发行的纸币也能作为国际储备货币,这样的货币包括美元、英镑、日元、欧元等,但只有英镑、美元先后成为无以伦比的“世界货币”。尤其是,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美元凭借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占据了国际货币体系的霸主地位,美国金融业凭借“美元霸权”,形成了对全球金融乃至全球经济的强大控制力。何帆先生认为,美国从美元霸权中所能得到的较大好处是“铸币税”。保守地估计,外国人持有的美元至少占流通中美元总量的60%,美国每年借助美元霸权向全世界征收的铸币税达到120亿美元;同时,美国还可过度发行美元向全世界征收“通货膨胀税”,并且,由于美元的贬值,美国既可以减少其债务,又可以促进其出口;此外,美元霸权使美国居民可得到更多的便利,更可使美国金融机构获得巨大的经营收益。[11]这样的格局,使美国通过“全球性”的金融舞台,维护了自身的巨额经济利益,也使其它民族国家或多或少成为美国的“利润奶牛”。
总之,“金融经济”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世界经济,也意味着它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的民族经济。“金融经济”在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更大活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具有金融资本优势的发达国家支配其它民族国家的话语权;并且,由于实物经济与符号经济的日渐分离,“金融经济”还使当代世界经济隐含了更大的风险,甚至还需要欠发达的民族国家为发达的民族国家“埋单”。
作者:孙健灵单位:曲靖师范学院中国铜商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