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网络科技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网络科技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网络科技论文

网络科技论文:运用网络科技实施创新教育

【摘要】 网络的运用使我们的教育有了新的思考,教育信息化、教育网络化、教育开放化、教育创新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校园网的建设与运用是教育创新化的基础工程,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网络科技在教育中的运用是当今教育中的热点,它为提高教育质量、实施创新教育创设了条件。

【关键词】 创新教育 网络教学 教育开放化

一、教育观念的创新

网络教育技术不仅是教育手段,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是网络教学是操作者,教师对未来教育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会学习的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传统手段相比,网络技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有专家说过:“学生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果不与现代技术相联系,是十分浅陋的,是没有生命力的。”网络教学促使教师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范围狭小的课本走向广阔的网络,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思路,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目的,比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所创新,实现了三转变:

1.1师从“传授者”转变为“指导者”

以计算机为主的网络教育教学,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网络中丰富的信息、庞大的数据量把教师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从传统知识的“统治者”、“讲解者”转变为教学知识中的学习“指导者”、“引路人”。

1.2学生从“接受者”转变为“探索者”

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化技术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学生的知识面、学习观念、学习头脑也在逐渐的改变,校园网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越的条件,他们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

1.3目的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传统教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本节课的内容,网络教学的运用必然使教学目的有所转变。从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向着主动探索型的开放教学转变。学生从以前的“学会”转变为掌握学习方法的“会学”,让网络现代化技术影响学生的一生的学习观念,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手段。

二、教育方式的创新

网络技术的运用,为我们的教育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实践证明,网络教学需要我们教育方式有所创新。

1、自主学习。利用网络教学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学习方法、自己控制学习进度和速度,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活动”,在这样一个开放式、自主式、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才能有所创新!例如美术教学中,我校的一位教师利用网络进行“图形的渐变”一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带领学生浏览了图形渐变的的图片和影片,让学生自己概括出图形渐变的特点和美感。再利用素材库中的素材自己去创造一幅有图形渐变的图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创作,达到能够创新作品。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交互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方法,奖励与众不同的作品和创作思路,欣赏讲评有所创新的作品,一步步带领学生向创新靠近。

2、合作学习。多媒体网络具有多项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学生的合作学习。

1)“分组讨论”协作学习。 给学生自由选择伙伴的机会,分小组进行学习。例如:数学“分数的认识”一课,学生自由分组,小组从网络中查阅资料,小组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师生间、生生间可互相提问交流,进行深入的讨论。教师再引导学生寻找发现讨论结果的不同之处,鼓励学生有所创新。这种方式使师生获取信息量更快、形式更加友好,有得于学生进行创新式学习。2)“分工合作”协作学习。此项学习在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小组中负责某一项学习任务,为个性创新提供了条件。例如:美术教学中“三原色”的认识一课中,学生分开小组后,进行分工浏览学习。有的学生负责寻找生活中三原色应用,有的学生负责寻找三原色的概念,有的学生负责寻找利用三原色画的图画,在有分工的小组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在所负责的局域中有兴趣进行创新。

三、教育目的的创新

利用网络开放式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有创新意识和进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从而促使教育目的有所创新:

3.1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环境

传统教学的环境就是一本书,知识的传授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想象,学生获得资源的途径很小,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控制之下,根本没有机会去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也就更谈不上创新了。网络丰富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打破教材的局限,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网址,让学生瞬间查阅或下载更多更新资料,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存储。网络教学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学生进行创新提供了全新的学习环境,。

3.2建立合作交流的群体环境

网络有利于形成、建立合作交流的群体环境。

在合作学习的同时,在QQ群、微信群上,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品尝到了在合作中解决问题的乐趣,为学生进行创新具备了合作交往的开放性群体环境。

四、结语

网络的运用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教学是进行创新教育,适应时代要求的乐土。

网络科技论文: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综述

摘要:近年来,科学和信息技术飞快发展,促使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现阶段各国在积极加强自身竞争力的过程中应当从科研综合实力的提升入手,在这种情况下,应当积极实现各种信息资源的共享,因此加强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对网络科技信息资源在应用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特点进行了论述,并对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过程及指标等内容展开了深入研究,有针对性地指出了加强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的措施。

关键词:网络科技信息资源;定量评价;定性评价

近年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给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带来极大的转变,现阶段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而网络科技信息资源指的是全世界范围内的科技信息资源在互联网的充分使用下得以共享的资源。在信息技术对人们影响越来越大的基础上,积极进行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在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及时对客户意见进行统计与采纳,并有针对性地改善评价方法是提升评价质量的主要方式。

1网络科技信息资源特点及评价指标

1.1特点

现阶段网络科技信息资源在使用及共享过程中拥有三大特点。首先,部分内容难以获得。其次,质量难以保障。对资源进行开发及使用过程中,无法对正式出版与非正式出版内容进行充分的划分,导致使用者在对信息进行使用的过程中无法辨别真伪。再次,资源相对混乱。在信息技术得到广泛普及的今天,促使网络信息资源不断增加,导致使用者在搜索互联网过程中很难快速、地找到重要信息。使用者如果运用输入关键词的方式进行信息搜索,会出现多个网页,然而真正具有使用价值的网页仅有几个,这就导致使用者需要运用大量的时间进行筛选。

1.2评价指标

积极进行网络科技信息资源的评价对于解决以上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而对于评价指标的确定能够促使该评价的使用价值得以提升。现阶段重要的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指标有很多,其中相对重要的指标包括对相关网站进行搜索的次数、对相关资源的下载状况、学术网站同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资源下载过程中的速度,以及资源价值在分类或整合过程中的体现等。现阶段在加强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研究的过程中首先应当考虑这些评价指标。

2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步骤及优缺点

2.1步骤

首先,确定评价对象。按照相关专业人员的研究领域及专业特点,分析其长期需求,在对引擎进行搜索的过程中,自动、有效地筛选出满足使用者需要的关键网站。其次,综合评分。定性和定量评价法应有效应用于被筛选出来的关键网站当中,同时制定科学的评分标准,在这一标准下对网站进行排序。再次,分析并审查排序结果。详细记录评估报告,同时向使用者公开。,有效收集使用者对该排序结果的满意程度。如果使用者不满意该评估报告显示的结果,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及时同使用者沟通,在对其意见进行充分掌握的基础上对评价措施进行调整,并重新构建评价体系,逐步实现评价步骤的科学性。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完善评价步骤。

2.2优缺点

定量评价法在使用过程中,使用的评价工具为自动锁机数据,对数量进行充分的统计与研究,从而促使网络科技资源得到更加客观的评价。一般来讲,对某网站访问次数越多表示更大的价值存在于该网站当中。同时,越多的科技网页说明其内容越重要。定性与定量评价法在使用过程中,后者的客观性更强,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然而其使用过程中的缺陷在于,如果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彻底的剖析,就无法为深刻的科研工作提供有力帮助。而前者在应用过程中,网络科技资源的筛选,需要首先构建相应评价指标。其优势在于对信息内容的分析更加深刻,而缺陷在于参与评价的工作人员对于评价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也可以说该方法的使用只可以代表个人立场。例如,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当中,专业人员对于不同网站资源的利用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

3加强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的措施

网络科技资源的相关内容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是会产生变化的,在科技及人类思想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原有部分重要的评价方法会产生一定转变。由此可见,单纯仅凭一次评价所反映出来的信息价值是不够真实的。现阶段,积极开展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最主要的目的是为科研人员及相关领域提供重要帮助,因此积极进行网络科技信息资源的评价,促使其拥有较高的时代性具有重要意义。从以上所述定量与定性评价的缺陷来看,对二者进行综合利用能够有效弥补缺陷,并提升评价质量。由于定量与定性评价方法分别拥有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特点,综合运用二者进行评价能够互相弥补。数据获取不便是定量评价法中的重要缺陷,而定性评价法在使用过程中能够运用便于操作的特点来克服,促使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价值得以较高程度地体现出来。这样一来,使用者在对网络科技资源进行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及时选择重要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升评价质量的过程中,评价工作人员应当将评价结果及时同使用者沟通,对其反馈意见进行详细的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评价步骤及方法,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重要的评价经验,才能够抓紧提升评价结果价值。

4现阶段加强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4.1问题

首先,评价指标问题。现阶段我国在进行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拥有不规范的指标,各地在开展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的过程中都是根据自身的标准来进行的,整个行业领域内指标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其次,评价方法问题。在进行评价过程中所应用的定性与定量2种方式各自拥有自身的优势与缺陷,通常情况下应用以上2种方式所得结果仅适用于个人,很难推广。,现阶段我国的个人及各地图书馆是开展网络科技资源评价的主要部门,这些部门在实施此项工作的过程中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因此建立起来的评价体系也不够科学和完善,导致我国此项工作始终落后于国外。

4.2解决措施

首先,促进评价工作的长期开展。动态及变化是网络科技资源的重要特点之_,尤其在近年来,科学和信息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不断发展,传统的评价标准及方法基础上所得到的结果不是网络科技资源变化的速度,因此现阶段所进行的评价是无法代表结果的,真实价值在信息源中的体现无法展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相关评价工作人员只有在日常工作中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改进评价方法及标准,并促使为网络科技信息资源的评价能够与时代的进步保持一致的步伐,才能够为使用者带来更加完善的服务。

其次,始终坚持定量与定性评价的有效结合。根据上文相关介绍,在进行网络科技资源评价的过程中,较强的主观色彩存在于定性评价当中,因此单纯应用这―方法进行评价是不能够被广泛使用的。而定量评价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尽管能够促使客观性在结果当中得以充分的展现,但是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建立在大量的数据基础上,而这些数据的获得是非常不易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在进行网络科技资源评价的过程中应积极将2种方法结合使用,促使二者优势互补,从而形成主客观结合的结果,促使网络科技资源评价的结果更加具有实用性。

再次,提升信息服务质量并促使使用者在应用过程中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是积极开展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提升评价质量,就必须对使用者意见进行充分的参考和了解,并根据使用者的反应来指导接下来的评价工作,有针对性地转变评价措施,制定评价指标。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能够及时向使用者提供评价结果,并对使用者的意见进行清晰而详细的记录,根据这些反馈意见,对评价标准及措施进行调整,最终目标是实现评价结果更高的客观性与实用性。

5结语

在科学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积极加强网络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对于世界各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现阶段应加强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的研究,从而将更高的网络科技服务信息质量提供给使用者,充分考察使用者的反馈信息,不断促使该评价得以强化,为社会的进步做贡献。

网络科技论文:网络科技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关键词:医学教育;网络;计算机

摘要:因特网作为一个无国界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已经渗透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对医学教学和科研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计算机网络和数字技术正在改变高等医学院校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医学教育正在逐步跨入信息化时代。现将几年来我科应用因特网进行教学的体会介绍如下。

1因特网的基本特点

国际互联网是目前世界上覆盖面最广、信息资源最丰富、规模较大的计算机网络。因特网的雏形是由美国国防部资助建设的名为ARPANET的网络,由于采用了TCP/IP协议,并用公开了TCP/IP协议的核心技术,使得因特网得到了迅猛发展。因特网具有开放、自由、交互性强的特点,所以其具有信息资源丰富、入网方式多样、信息服务灵活以及多种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优点,被广泛应用到教育、行政、企业等各行各业之中,是世界各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重要基础设施。

2网络软件的应用

2.1网页制作软件

常用软件有MacromediaDreamweaver、MicrosoftFront-page、网页作坊等等。通过这些软件使得网页制作简单易行,我们用教学素材制作出精美的网页.在网页中可以添加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动画,使其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动感十足,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制作好的网页既可以用于多媒体教学,又可以上传至互联网便于学生进行自学。

2.2电子书制作软件

常用软件有AdobeAcrobat、QuickCHM、E书伴侣、电子文档处理器、e书工场等等。通过把教学素材制作成不同的电子书,便于打包携带及检索。并可以在不同的载体上阅读,方便学生学习,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利用电子文档处理器制作出药典让学生下载到掌上电脑、电子书阅读器、MP3等载体,使学生能够随身携带、快速查阅,并从机械的记忆中解脱出来。

2.3动画制作软件

常用软件有FlashMX、Authorware等。利用这些软件与网页制作软件相结合,使网页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亦可制作生动的教学动画,使教学摆脱枯燥无味的格调,寓教于乐,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易于掌握。如利用FlashMX是交互式矢量图和Web动画的标准,心血管系统血液循环的动画、细胞周期动画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

3网络搜索引擎的应用

搜索引擎是一个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然后供查询的系统,它包括信息收集、信息整理和用户查询三部分,是一个为人们提供信息“检索”服务的网站,它使用某些程序把因特网上的所有信息归类以帮助人们在茫茫网海中搜寻到所需要的信息。通过关键词及一些必要的技巧,我们很容易在互联网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极大地方便了医学教学。

目前比较有名的医学专业搜索引擎有MedicalMatrix,HeahhWeb,HealthAtoZ,Medscape,MedicalWorldSearch等。这些搜索引擎提供了关键词搜索和分类目录搜索,利用它们可以免费进入因特网临床医学数据库,查阅到许多医学资料,扩大医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料,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其他非医学搜索引擎还有Google、Yahoo、百度、新浪等,利用它们我们同样可以查到许多有用的资料。例如:以“SARS”作为关键词用百度引擎搜索,在0.001s内即可找到相关网页约2600000篇;再以“防治”作为关键词进一步搜索,许多SARS防治的相关资料立刻呈现在眼前,使我们在极短的时间内便获得了许多新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4BBS论坛的应用

BBS是BulletinBoardSystem的英文缩写,即电子公告牌系统,它通过在服务器上运行服务软件,允许用户使用终端程序通过网络来进行连接,执行下载数据(或程序)、上传数据、阅读新闻、交换消息等功能。BBS已经日益普及,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扩充。通过BBS系统可随时取得国际近期的专业信息,也可以通过BBS系统来和别人讨论方方面面的话题,更可以利用BBS系统来刊登一些“征文”、“求助”及“提问”等启事,极大方便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教师之间的交流。我们利用BBS来组织疑难病例讨论、通知、布置作业、组织英语沙龙及各种爱好者协会等多种教学活动,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网络的点击率大大提高。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5远程教学系统的应用

远程教学是指学的过程和教的过程不在同一时间或同一地点下进行的教学,但使整个或部分学习过程得到了教师的计划、导引、辅导和评估。参加远程教学的学生只需在家里登录相应的网站,就可以享受到多种形式的教学,还可以提供网上交流和讨论。

5.1在函授教育中的应用

学校通过网络招生信息,学生通过网上报名,教师将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联网的计算机接收信息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也可以在网上考试的日程表,在网络上完成考试,而考试分数则会以E-mail和信件的形式通知学生。这样既方便学生,也方便教师,同时还可以节约教学成本,非常适合中国国情。

5.2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

我校与多个医学专业网站(如好医生网站)合作,利用其网站资源对全校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要求每位教师自由上网,选择本专业教育课程进行学习,每年获取一定的学分作为继续教育培训的依据。

5.3在对外交流中的应用

通过远程教学系统,我们随时可以和区内外,甚至国内外同行进行交流,定期组织学生、教师远程学术活动,使他们能及时了解国内外专业领域的近期动态。

6展望

因特网在医学中的实践,促进了医学教学改革和发展,为医学各学科开辟了教育的新途径,同时也对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研究课题。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和学习引导,如何更好的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已经成为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充分发挥这一新技术、新事物的优势,必将为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网络科技论文:网络科技创新论文

一、科技创新模式的转变与发展

1.20世纪初至60年代的大企业封闭式科技创新鉴于大企业与科技创新间的紧密关系,及其实践、理论重要性的多重强调,使得这一时期针对科技创新的研究基本上都以大企业为研究样本。如,熊彼特在提出科技创新理论时就认为大企业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实中,基于这一时期经济、科技环境的局限,大企业与小企业相比的确更有可能吸引、提供、负荷和合理利用科技创新所需的大量资源[3]。最为典型的表现是大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如1925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成立的贝尔实验室。此外,Maclaurin(1954)通过对美国1925—1950年13种工业发展情况的实证分析,进一步从理论上明确了大型企业在构建美国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大企业科技创新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2.创新专利带来的巨大利润和企业间的激烈竞争使得这一时期的科技创新具备了另一个显著特征:封闭。如,Turner(1954)在对191个企业科技创新境况分析后发现,大部分企业以自身内部资源为支撑,很少吸纳或借助外部资源开展合作创新。这也决定了这一时期科技创新研究思路基本立足于单个企业本位组织内部及其对外部环境的被动适应上,即如何通过自身条件调整(包括组织及其所拥有的创新要素)适应外部环境,以实现企业科技创新效能的较大化。所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企业外部环境对其内部科技创新的线性影响研究,二是企业所拥有的创新要素及其自身组织安排对科技创新的线性影响研究。

3.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开放式科技创新进入20世纪70年代,科技创新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向,具体表现在:创新参与主体不仅由大企业拓展至中小企业,而且高校、科研院所等其他主体也参与进来;突破组织边界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开放式战略思维撬动尽可能多的创新资源;创新过程不再是机械、线性的,而更趋于非线性和复杂系统性;创新不再满足于1+1=2的线性结果,而是努力获取1+1>2的协同效应等。总之,科技创新模式由大企业封闭式创新步入多元主体参与的开放式创新,且形成了名目繁多的细化科技创新模式,其中已被广泛认可且较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合作创新模式。20世纪50年代开始,科技创新就已经面临所需经费日益庞大、研发过程日益复杂的现实,单兵作战的创新模式已不适应发展需求,Arnold(1954)当时就认为合作研发(cooperativeresearch)可成为应对这些挑战的有效途径,基于此Arnold详细分析了4类从事研发的团体及9种出资团体,冲破了单个企业独自研发的组织路径选择,开拓了研究科技创新多组织(单位)合作创新模式的先河]。但是之后合作创新研究并未受到重视,直至70年“I/UCRC”(Industry/UniversityCoop-erativeResearchCenter)的提出,合作创新研究才受到关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合作创新新模式,其中具代表性是Franks(2000)将供应链思想引入创新领域提出的“供应链创新”模型和Etz-kowitz等(2000)构建的大学、政府及产业“三重螺旋”创新模型。

二、创新系统模式

1.基本科技创新单元间的合作具有偶发性,为了使合作创新更具稳定性和可预见性,需要相应的系统予以持续培育和支持。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创新系统模式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途径,且形成了三个代表性流派:以Free-man(1987)、Lundvall(1992)和Nelson(1993)为代表的国家创新系统,他们从国家层面关注创新过程,认为创新的实现与一国的具体国情具有内在逻辑性,并构建了国家创新系统分析模型[9-11];以Cooke(1997)和Braczyk(1997)为代表的区域创新系统,他们批评国家创新系统概念过于模糊,并用区域予以取代,将分析对象具体化,这为分析一国国内不同地区创新能力的差异提供了分析框架;在吸收“三重螺旋”创新模型的基础上,以Malerba(2002)为代表的部门创新系统也已形成,他们将分析对象定位于更为微观的“部门”(sector)。可见,创新系统更加侧重科技创新宏观层面,其对顶层设计的重视为有效规避合作创新偶发缺陷,促进合作创新持续进行提供了系统保障。创新网络模式。为使系统性创新更具有可操作性,创新网络应运而生。创新网络发轫于Imai和Baba(1989),Freeman(1991)在引证并接受了两者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正式采用创新网络这一名称,是指“应付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网络构架的主要连结机制是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Gemiinden等(1996)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企业为核心,以管理机构、供应者、协同供应者、研究与培训机构、竞争者、批发商、客户、咨询者为合作者的创新网络参与主体模型

2.明确了创新网络的主体构成。Sheffi于1985年提出的超网络(Supernetwork)已被引入创新网络研究领域,并成为创新网络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总之,创新网络模式为合作创新水平的升级和创新系统的落实提供了可能。创新集群模式。科技创新并非均衡分布,而是某些行业、区域或者时间点总是比其他行业、区域或者时间点具有更多的科技创新产出,甚至会出现科技创新成果“涌现”的现象。OECD基于实践的总结和理论整合,分别在1999年和2001年出版的《集群———促进创新之动力》和《创新集群———国家创新体系的驱动力》两部研究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当代意义上的创新集群。之后研究热度不断上升,对于创新集群的认识也日益深刻和多样,较具代表性的研究包括美国竞争力协会(2010)基于高强度合作视角的分析、Preissl等(2003)基于技术功能联系的解读和Scott(2006)基于创意领域的诠释。至于创新集群运行方面,创新机制、创业机制、产业促进机制和区域发展机制成为其有效实现的4大核心支撑机制。总之,创新集群模式的出现使科技创新与产业或经济的结合更为紧密,同时也为合作创新、系统创新和网络创新的建设开辟了新的视野。开放式创新。Chesbrough在梳理、总结创新已有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在2003年《开放式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赢利的新规则》一书中正式提出开放式创新这一概念。他在对封闭式创新和开放式创新做了详细的比较后认为,智力资源的流动与私人投资及其对外部知识的支持是开放式创新产生的重要原因,且认为这一模式的本质在于,企业可以通过外部(内部)的路径将外部(内部)的想法商业化推向市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采取的方法包括建立新公司、认证许可等。之后,Ches-brough(2004)又对开放式创新的管理原则和经营模式进行了的探讨和分析,为开放式创新的切实推行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3.网络众包模式。2006年,Howe在《连线》杂志首次提出网络众包(Crowdsourcing),但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之后Estellés-Arolas等(2012)在总结40个已存定义的基础上给出了网络众包的定义,是指一种在线参与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个人、科研机构、非营利性机构或公司灵活需要解决的任务,大众自愿承担任务;并廓清了网络众包的8个特征:清晰的任务承担者和众包者、任务目标明确、任务承担者报酬明确、众包者可接受的报偿明确、在线参与、一定范围内的公开征集和使用网络。可见,与以往创新模式相比,庞大、分散的参与者管理成为此种创新模式成功的关键。针对这一问题,两种解决方案得到认可:一种是技术方案,如采用先进计算机技术构建大型分布式计算系统,为网络众包中研发问题的编码、信息化和模块化提供技术平台;另一种是采用管理方案,如给每个研发问题指定一个项目经理或通过“动机—诱因—激发—行为”模型对参与者实现有效管理。作为刚刚出现的一种创新模式,其所独具的创新合作关系、计算机网络化和创新过程民主化为已有创新模式的发展,或者几种创新模式的整合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三、结论与研究展望

1.技术仍是科技创新理论的核心关注点,且科技创新模式根据不同的创新问题相应产生,具体来说:合作创新弥补了孤立、封闭式创新的能力或资源局限;系统创新规避了合作创新的偶发性,使其更趋稳定和可预测;创新网络在超脱了合作创新过度关注微观创新单元间两两关系束缚的同时也具体化了系统创新,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创新集群则摒除了均衡发力的思维,以有重点、分步骤的路径实现了创新辐射,同时紧密结合产业集群,使创新更加凸显生产力属性;开放式创新更加侧重创新要素组织间的无缝流动,为创新资源的集成使用提供了方法和依据;网络众包更是集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创新民主化,为大众创新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支撑。可见已有科技创新理论和科技创新模式研究成果为现实科技创新的有效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导引。然而,已有文献在以下研究中仍显薄弱,急需进一步的探讨与完善。科学研究与创新的内在规律研究。由前述文献可见,目前针对科技创新的研究集中于技术领域,而对于更为基础的科学研究却关注甚少。所以,应用于技术创新的理论和方法是否也可应用于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与创新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如何?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互动过程到底如何进行?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关研究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2.科技创新模式的演化与整合研究。如前文所述,截至目前已被广泛认可的科技创新模式就已经达到了6种,尽管这些模式为科技创新实践提供了选择余地,但是这些科技创新模式间是否具有内在关联性,这些科技创新模式演化过程或路径是否具有承继甚至共轨性等问题均未澄清,然而这些问题的解答对于这些科技创新模式的针对性高效运用具有重要影响。此外,利用这些科技创新模式间的差异进行彼此再造,利用其共性构建一般模型,在实现这些科技创新模式各自更新的同时利于构建跨越模式边界的规律性科技创新模型,提高科技创新模式的普适性,所以系统开展这些科技创新模式间的异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科技创新理论与模式的制度适应性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可得,无论是科技创新理论还是科技创新模式均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由于中西方国家在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致使这些科技创新理论和模式于我国的适应性成为一个不得不深入探讨的问题。如Dahl(1947)所言:“一个理论是否适用于另一个不同的场合,必须先把那个特定场合加以研究之后才可以确定。”因此,对于这些源于国外的科技创新理论和模式而言,如何更加有效地服务于我国科技创新无疑将成为今后亟待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作者:聂继凯 危怀安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网络科技论文:网络科技发展统一战线深究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通讯技术革命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全球性的趋势。手机媒体、车载移动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和媒体传播平台也急速发展起来。它们已深入人类的生活,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同样也必将对我国统一战线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统一战线要求解决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的自身团结统一和同盟军的问题。新兴媒体的出现导致统战对象的思想活动日趋活跃和多元化,使得统战工作过程更加复杂。同时,新兴媒体也为统战工作提供了新的的手段。因此统一战线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努力的利用新兴媒体为统战工作服务。这里主要对新兴媒体中的互联网与统一战线工作的关系进行讨论。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网络规模快速增长,网络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各种网络功能也日趋丰富。电子邮件、网络下载、博客、个人网站、即时通信等网上各类功能日新月异,信息交流更加便捷高效。网络媒体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和低门槛的特点,使任何公众和群体均能拥有使用权,可方便地在网络上在传统媒体上难以发的信息。目前全球已有12亿多网民,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采集者和传播者。互联网在公共信息沟通、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功能和巨大的作用。但是如果被别有用心的坏人所利用,对统战工作也会造成相当的危害。下面就几种常见的网络功能与统战工作间的关系进行讨论。

1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E-mail)是Internet应用最广的服务:通过网络的电子邮件系统,可以非常快速的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网络用户联络系。电子邮件可以是文字、图象、声音等各种方式。使用简易、投递迅速、收费低廉,易于保存、全球畅通无阻,使得电子邮件被广泛地应用,使人们的交流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改变。

反对势力利用电子邮件,通过发送含虚假信息、反动言论的邮件,以达混淆视听的目的,对统战工作是极为不利的。如邪教“”被政府依法取缔后,其国内外骨干分子利用电子邮件具有匿名发信的功能,为相互联系及开展地下活动提供了便利。“”顽固分子也通过电子邮件对不明真相的群众大肆宣传歪理邪说,对统战工作造成极大影响。对于这些电子邮件,个人应做到不信、不传、长期删除或举报垃圾邮件,邮件服务商应按照自律公约依法进行监督。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多数人都拥有自己的电子邮箱,对流动统战对象及各派内部可利用它进行文件及思想汇报的发送,及时高效的交流,提高办公自动化效率。也可以建立一个公共邮箱,由支部的成员自行登录下载各种文件。各成员也可上传各种资料到公共邮箱,便于大家互相交流和学习。也可通过电子邮件直接向上级领导部门提出建议和意见,由于可以匿名,使得人们能大胆的说出真实的想法和意见,从而可以提高参政议政的效果,稳定和扩大统一战线。

2博客

博客(Blog)是Weblog的简称,也被称之为“网络日志”。借助博客传播平台,提高了人际间交互式沟通的灵便性,可将实时信息快速传播出来。如“”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众多事件幸存者在他们的博客中对该事件生动翔实的描述,真实迅速且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录。目前中国博客数量已达4698万,博客用户已渗透到全体大众,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博客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生存空间,在这里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享有更大的自由度,使网民可自由选择和信息,由被动的旁观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促进了民主的进。现实中某些不法分子利用博客,大量的反动、虚假信息,危害社会的稳定与安全。除了对含有不法内容的博客进行严密监督外,还应加强对网络管理法律的宣传,使广大的博主具有一定的鉴别不良信息的能力和意识,对不良信息和反动言论做到不信、不转。派的党员也可积极利用博客,建立专题博客宣传党和国家的统战方针、政策和理论,展示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从而较大限度地争取人心,凝聚力量。通过博客公布议案设想、介绍政协会议内容与精神,更加广泛的联系群众,已成为一些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新形式,使议案内容更贴近基层,更贴近民生。

3网络论坛、即时通讯

网络论坛全称BulletinBoardSystem(BBS),是Internet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提供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书写,可信息或提出看法。它是一种交互性强,内容丰富而即时的Internet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是无需等待的实时通讯,交流更加便捷,迅速。而且实时通讯软件通常还具有传送文字、档案、声音、影像等功能。即时通讯形式有聊天室、腾讯QQ、网易泡泡、UC、MSN、Skype等。

在论坛和即时通讯软件环境中,人们之间的交流打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无须考虑自身和交谈的对方的真实社会身份。这样,参与讨论的人可平等的与他人进行任何问题的探讨。这也为境外的反华势力破坏我国的稳定提供了机会。例如自汶川地震以来,网上流传的把今年以来中国几个灾难发生的日期,都牵强附会地与数字“8”联系起来的“段子”,攻击北京奥运会的谣言。中国反邪教协会跟踪调查,发现这个“段子”最早出现在境外“”的网站上,试图谣言惑众。“”等敌对势力通过网络论坛,极力编造、传播与汶川地震有关的多种谣言,如宣称抗震救灾款被挪用等等,使部分群众信以为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加强对论坛和即时通讯的监管,发现谣言要在网上及时辟谣,并寻找谣言的来源,揭露反动组织的险恶用心,这样就可以稳定和扩大统一战线。

总之,我们不但要在现实社会中发展壮大统一战线,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也要保持高度警惕,防止不法分子和反动组织利用网络破坏我们的统一战线。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派积极学习网络知识,掌握相关的网络技巧,在网络上与敌对势力做斗争,并积极宣传国家的统一战线政策和理论,尽较大努力将受蒙蔽的群众争取过来,从而发展壮大我们的统一战线。

网络科技论文:网络科技教育形式革新

学习网络安全技术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网络安全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为高技能的应用型网络人才。

一、网络安全的探析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和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恶意的原因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确保网络系统正常的工作,网络服务不中断,确保网络系统中流动和保存的数据具有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网络的安全在技术上应综合考虑到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漏洞扫描技术等多个要素。不断提高防范病毒的措施,提高系统抵抗黑客入侵的能力,还要提高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避免遭受非法窃取。因此,对网络安全问题的研究总是围绕着信息系统进行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Internet开放带来的数据安全问题。伴随网络技术的普及,Internet所具有的开放性、国际性和自由性以及各方面因素导致的网络安全问题,对信息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些安全问题,各种安全机制、策略和工具被研究和应用,但网络的安全仍然存在很大隐患,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就网间安全而言,防火墙可以起到十分有效的安全屏障作用,它可以按照网络安全的需要设置相关的策略,对于进出网络的数据包进行严密的监视,可以杜绝绝大部分的来自外网的攻击,但是对于防范内网攻击,却难以发挥作用。2.对于针对网络应用层面的攻击、以及系统后门而言,其攻击数据包在端口及协议方面都和非网络攻击包十分相似,这些攻击包可以轻易的通过防火墙的检测,防火墙对于这类攻击是难以发现的。3.网络攻击是开放性网络中普遍难以应对的一个问题,网络中的攻击手段、方法、工具几乎每天都在更新,让网络用户难以应对。为修复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系统程序员也在有针对性的对系统开发安全补丁,但这些工作往往都是滞后于网络攻击,往往是被黑客攻击后才能发现安全问题。旧的安全问题解决了,新的攻击问题可能随时出现。因此,应对开放性网络中的黑客攻击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网络安全不仅仅是对外网,而对内网的安全防护也是不可忽视的。据统计,来自内部的攻击呈现着具有上升的趋势。这是因为内网用户对网络结构和应用系统更加熟悉。以高校的校园网为例,网络用户人数众多,而学生的好奇心和渴望攻击成功的心理,使得他们把校园网当作网络攻击的试验场地,且其中不乏计算机应用高手(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防火墙对其无法监控,这种来自内部不安全因素对网络的破坏力往往更大。2008年7月的旧金山的网络系统内部的侵害事件,2008年6月深圳“泄密门”等网络内部的安全事件向我们警示着内网安全防范的重要性。

(三)网络中硬件设备的安全性问题。对计算机网络而言网络硬件设备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路由器,交换机,以及为网络用户提供多种应用服务的服务器等,这些设备的可用性、性,以及设备自身的高安全保护能力都是网络安全中应该加以研究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二、通过教学研究,提高学生对网络安全体系的管理与防范

由于网络技术水平和人为因素,以及计算机硬件的“缺陷”和软件的“漏洞”的原因,让我们所依赖的网络异常脆弱。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对网络安全体系管理与防范意识的传授,才能提高学生的管理和防范能力,常用的方法如下:

(一)防火墙是在内外网之间建立的一道牢固的安全屏障,用来加强网络之间访问控制,提供信息安全服务,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的网络互联设备。能防止不希望的、未授权的信息流出入被保护的网络,具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是对黑客防范最严、安全性较强的一种方式,是保护内部网络安全的重要措施。防火墙可以控制对特殊站点的访问,还能防范一些木马程序,并监视Internet安全和预警的端点,从而有效地防止外部入侵者的非法攻击行为。

(二)入侵检测是指对入侵行为的发觉。它通过对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是否有被攻击的迹象。如果把防火墙比作是网络门卫的话,入侵检测系统就是网络中不间断的摄像机。在网络中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可以有效地监控网络中的恶意攻击行为。

(三)网络病毒的防范。对于单独的计算机而言,可以使用单机版杀毒软件来应对病毒的问题,由于其各自为政,在应对网络中的计算机群时,则无法应对网络病毒的防杀要求,且在升级方面也很难做到协调一致。要有效地防范网络病毒,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有效控制和管理内网与外网之间的数据交换;二是选择使用网络版杀毒软件,定期更新病毒库,定时查杀病毒,对来历不明的文件在运行前进行查杀。保障网络系统时刻处于的防病毒状态。

(四)对于网络中的Email,Web,FTP等典型的应用服务的监控。在这些服务器中应当采用,应用层的内容监控,对于其中的传输的内容加以分析,并对其中的不安全因素加以及时发现与处理,比如可以利用垃圾邮件处理系统对Email的服务加以实施的监控,该系统能发现其中的不安全的因素,以及垃圾内容并能自动的进行处理,从而可以杜绝掉绝大部分来自邮件的病毒与攻击。

(五)主动发现系统漏洞是减少网络攻击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网络中单靠网络管理人员人为的去发现并修复漏洞显然是不够的。因此主动的分析网络中的重点安全区域,掌握其主要的安全薄弱环节,利用漏洞扫描系统主动的去发现漏洞是十分总要的一个手段。同时在网络中配以系统补丁自动更新系统,对于网络毕业中有类似安全隐患的主机主动的为其打上系统补丁。事实证明上述两种机制的结合可以有效地减少因为系统漏洞所带来的问题。

(六)IP地址盗用与基于MAC地址攻击的解决,这个可以在三层交换机或路由器中总将IP和MAC地址进行绑定,对于进出网络设备的数据包进行检查,如果IP地址与MAC地址相匹配则放行,否则将该数据包丢弃。

三、通过教学改革,把学生培养成高技能应用型的网络人才

网络安全技术是非常复杂,非常庞大的,对初学者来说,如果直接照本宣科,学生肯定会觉得网络安全技术太多太深,从而产生畏学情绪。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网络安全技术的知识,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改革教学方法,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能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通过教学案例,将学习者引入到教学实践的情景中,教会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受到,在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将抽象的、枯燥的网络安全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深邃的网络安全技术涵寓于具体的案例中,打破传统理论教学中教师要么照本宣科,要么泛泛而谈,以至于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用起来糊里糊涂的局发表面,变复杂为简单,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具体案例中,将古城墙的功能和作用与防火墙比较;选择学生接触最多的校园网作为典型的案例,向学生系统地讲授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安全策略的制定、安全技术的应用、安全工具的部署,以及安全服务防范体系的建立等理论,从而降低网络安全的复杂度,使学生对网络安全体系有比较、透彻的理解。

(二)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以多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化的教学效果。它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可控性等特点。可以把抽象的、难理解的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和动态地模拟,充分表达教学内容。例如:PGP技术的操作步骤、防火墙的配置和使用等。通过多媒体教学,边讲边操作,做到声像并行、视听并行,使学生在有限课堂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岗位能力和培养目标,实践教学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中重之重。运用学校提供的网络实验室和网络设备,为学生搭建良好的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突出实用性,做到“专机专用”。例如,将3台计算机搭建一个小型局域网,安装微软网络监视器,使用网络监视器来嗅探FTP会话,解释捕获的数据,确定使用的用户名和口令。从抽象的概念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为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可带领学生到电信公司或网络公司进行参观学习和实训,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工程意识。

四、结束语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探索证明,运用合理的教学模式,来实施具体的教学活动,从而达成良好的教学目标,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还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地掌握网络安全的基础知识,而且要让他们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树立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职业素养,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网络科技论文:网络科技思想政教有用路径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和矛盾,大学生也会由此产生种种思想困惑。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图谋,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对我们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企图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与我们争夺年轻一代,而我们的大学生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年纪轻,社会经验少,受教育和锻炼的时间短,在思想上还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的阶段,而大学时期又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其强烈的自律意识和道德素质,培养其牢固的抵制诱惑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坚定他们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

二、当前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因素

(一)市场经济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分配、组织形式、就业方式以及人们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群体的现实评判、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对社会与个人前途的期望,也会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并打上了功利主义的烙印。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不正之风和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滋生和蔓延等等消极因素,以思想意识的形态渗透到大学生头脑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相对立和对抗,冲击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教育目的实现带来了严重的干扰,影响和制约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少与社会的有效互动

目前学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少与社会的互动,尚未建立起学校与社会协同运作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机制,社会的不良风气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又抵消了学校教育的力度,社会在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时没有与学校教育统一思想认识,没有形成各级政府组织和各部门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制,也缺乏应有的制度和保障机制,理论界对社会与学校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和途径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同时,作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重要途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在思想认识上,不论是地方各级政府还是社会各种组织,重视不够,支持力度不强,相关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甚至家长不支持。在形式上,存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缺乏创新的问题。在内容上,与大学生专业结合不紧。在组织安排上,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完善、缺乏规范化。同时还存在着社会实践基地缺乏和不固定等等问题。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路径选择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建设

“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的选聘配备工作,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高校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配备足够数量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同时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的培养工作。高校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的素质,制定培训规划,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研究相结合,中长期学习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国内培训与国外研修相结合,逐步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培训格局。高校要创造条件,采取有效措施,通过联合举办研讨会、开展课题研究等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理论水平,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高校应切实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后顾之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和发展提供保障。

(二)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

在高等学校各种教育活动中,课堂教学是最基本、最重要、最稳定的教育活动。要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面对新形势,思想政治课教师应以教改入手,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近期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进教材、进课堂。为此,必须要加强学科建设,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加强教材建设,改进课堂教学;以此为突破口,促进《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系列课程入耳、入脑、入心。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在课堂教学中要能够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

(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注重大学生的主体需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和把握大学生的主体需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需要,在满足大学生主体需要的基础上不断解决大学生遇到的思想问题,进而卓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过去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在只从社会的需要、党和国家的需要来进行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年代,人们很少考虑如何满足大学生自身的需要,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形式上的说教。近年来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满足大学生主体需要的程度还不够,仍停留在简单的“灌输”上。只有从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灌输”大学生真正需要的东西,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大学生的心坎上,充分地激发和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促进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大学生要善于通过自我解剖,自觉寻求组织的帮助,不断总结和肯定优点,找出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对于优点要继续发扬,对于缺点和不足,要勇于进行自我批判,丢掉错误的观点和想法,改正不良行为和习惯,不断修正错误,求得更大进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个自觉学习、长期实践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自我解剖“洗心革面”的改造过程。因此,我们要重视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和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想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并产生持久的效果。

(四)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

1、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会议制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会议制度,通常是指商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对大学生进行集中的宣传教育活动以及交流思想情况等各种形式的集会。凡涉及目标方向的确定、工作任务的部署等重大问题,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会议集体讨论,作出决策。这样可以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集中集体的智慧,对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保障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会议制度,既要坚持开好必须召开的会,又要提倡少开会、开短会、开有准备有结果的会,以便有更多的时间深入实际,扎扎实实地解决问题。

2、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制度。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习、成才、就业、人际交往等多种问题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而学生个体思想品质、个性、心理、生理的状况千差万别,各自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定期的思想分析制度,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通过定期举办涉及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座谈会或民主生活会,及时了解、分析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目的地做教育引导工作,真正对大学生思想行为起到引导、规范作用,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网络科技论文: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网络科技分析

摘要: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使电子信息工程建设越来越完善,电子信息工程的研究范围也在进一步的扩大。计算机网络科技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为人们生活水平的发展带来推动力。计算机网络科技能够有效的推动电子信息工程水平,使电子信息工程能够更好的为各行业的发展服务。本文对电子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科技的应用情况进行相应的研究。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网络科技

电子信息工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网络科技的运用促进了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效果提升。实现了电子信息工程建设的创新发展。现代电子技术与网络科技的结合应用为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国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科技的运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重视电子信息与计算机网路科技的结合研究,这样才能够保障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建设现代化发展。

一、电子信息工程突出特点

电子信息工程具有复杂性特点,是对信息进行系统处理控制的分析技术,计算机网络科技的应用能够更加明显的突出信息通讯传输性特点。电子信息工程能够更加广泛的推动各行业的发展,在技术的应用上具有综合性。利用电子信息工程能够更加便捷快速的进行信息资源的传输,利用无线电磁波能够传递更多的信息。电子信息工程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提下不断的创新应用,发展速度快速。无线网络是电子信息工程最为突出的发展项目。

二、计算机网络科技

计算机网络科技是电子信息工程主要的推动力,主要是利用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进行结合发展起来的。实现了计算机联合应用资源共享。在电子信息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终端机、光纤等的利用将无线网络通信变成现实。计算机网络科技在资源共享、信息传递等方面都为电子信息的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计算机网络科技的基础上发展了电子信息工程。并且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网络科技在无线通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应用。共同构成了现代网络通讯系统。为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能够对资源信息进行集中式传递。电子信息工程的开展需要以计算机网络科技为指导基础,充分的发挥计算机网络科技的影响作用。不断的扩大电子信息工程的用途。强化电子信息工程作用需要进一步的提升计算机网络科技的研究水平。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电子信息工程在设备的应用上需要发挥计算机网络科技的作用,对于设备参数质量等方面进行设定检测。计算机网络科技能够为设备设定提供依据。设备开发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2方面:①通讯干线。当前许多局域网欠缺统一的信息系统,因此,通信就必须依靠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②通讯传播。信息工程中的新设备需要依靠计算机网络实现。电子信息工程的复杂性特点需要对工程建设总体质量进行系统化分析,这样才能够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应用。计算机网络科技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维护上能够实现独立系统运转,为电子信息工程开展维护工作提供技术设备支持。这样能够保障系统工程质量,提升系统应用的根本需要标准。电子信息工程主要涉及通讯行业,在计算机网络科技的影响下,能够将通讯行业的信息数字化处理,进一步的推动信息的传播。计算机网络科技是电子信息工程发展基础,能够为电子信息工程构建中转站,实现信息资源的互相交流共享。通过应用计算机网络科技将信息传递转换为现实无线通讯,在通讯领域得到了实践证明。四、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计算机网络科技在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上具有广泛性特点。计算机网络科技能够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充分的发挥互联网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作用。电子信息工程对于计算机网络科技的依赖水平不断的提升。随着计算机网络科技应用能力的加强,互联网功能在电子信息工程运行中得到明确的凸显。电子信息工程更加注重计算机网络科技的应用。在电子信息工程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按照计算机网络科技要求对数据进行及时的传输,并且根据设备分层标准进行设计。这样电子信息工程在互联网的应用过程中能够更加直接快速的对信息资源进行处理,这样能够使用户得到全新的体验。计算机网络科技能够为电子信息工程提供最为专业的安全指导,通过计算机网络科技建立的防火墙将会对电子信息工程进行防护,保障用户应用的安全效果。同时计算机网络科技能够及时的发现电子信息工程存在的问题,对于电子信息工程漏洞进行自动修复,并且能够将信息进行备份,这样就能够避免恶意破坏下产生的资源丢失。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更加的便捷,在应用信息资源效率提升的同时,计算机网络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网络科技的联合应用,使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水平越来越高,更加有助于双方进行的交流与信息处理。大大的缩短了信息获取的时间,同时还能够保障信息资源质量。计算机网络科技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能够提升资源获取的安全性。计算机网络科技的应用发展能够提升电子信息工程的工作效率,充分的发挥电子信息工程的功能,使人们充分的享受到计算机网络科技的优势,更加快速的信息,使人们能够及时的引用信息。拓宽信息传输渠道保障信息的性将会更加广泛的使人们获取信息,更加高效的对信息进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

结束语:

电子信息工程建设的开展需要充分的利用计算机网络科技,为电子信息工程水平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持。本文对电子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科技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明确电子信息工程的主要特点,突出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网络科技之间的关系。电子信息工程随着计算机网络科技的不断创新,电子信息工程建设水平越来越高,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带来全新的发展动力。

作者:张雷 单位:长春市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网络科技论文:网络科技论文质量评价研究

摘要:通过对网络科技论文的质量评价准则、评价体系进行分析,根据其评价指标指数、影响因子、被引频次以及利用引文分析法和链接分析法进行质量评价研究。

关键词:网络科技论文;评价指数;影响因子;评价体系

1976年,世界上及时份电子出版物于问世,标志着科技论文的发表进入了网络时代。三十年来,电子出版物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有了迅速发展。1994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在《关于加强电子出版物管理的通知》中指出:电子出版物是“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体”。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期刊的发行遇到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电子出版物的发行正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这是电子出版物发展的必然选择。电子出版物的网络发行,也改变着原有的科技乃至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格局。

目前,网络成为了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电子出版物是科技的重要载体。网络电子出版物的种类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可进行不同的划分。从与印刷型期刊的关系上业界将其划分为:(1)纸质期刊的电子出版物;(2)纯网络发表的电子出版物。纯网络发表的电子出版物具有容量大、高效、交互、便于检索为鲜明特征,以区别于传统的纸质科技期刊。读者可以最快速随时随地从网络中了解、获取新需要的信息,参与信息的传播,这些对科技信息的产生、流通、获取等产生积极的作用,使网络版传播的科技信息更有效、更有价值。本文将纯网络发表的电子出版物称为网络科技论文。

1 网络科技论文质量评价的必要性

网络科技论文有利于创新性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更及时的、更有效的传播和交流,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也利于科技人员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而且这种科技论文在线形式也具有科技期刊网络版的特点。

科技论文在线平台有别于其它科技论文平台,为使它更健康、更有效和可持续发展,网络科技论文质量的评判显得尤为重要。按照评判方法来分,网络科技论文可初步分为三种,发表者自评、第三方评价和网络计量。发表者自评一般是读者自身根据自己所选择的方向,参考其他的相关文献,从自身的角度对自己要的一个评价,这种评价要相对主观。第三方评价主要是从的网站的角度以及相关信息服务学术机构来进行评价。利用网站的角度来评价主要注重于网站的性,网站的浏览率,网站的点击率等来进行一个大体的评价,就论文本身的质量来说,这种评价方式的专业指导性不强。利用信息服务学术机构来进行评价,侧重于论文自身的内容和质量,主要适用于比较专业的研究人员评判的方式,这种评判较能体现论文质量和内容的创新性等,因此这种评价也可作为用户自评的参考。网络计量法对论文进行评价客观性比较强,主要是从论文的引用次数,链接次数来进行分析,但要按此能客观的评价出论文的质量,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中国科技论文在线”采用“先公布、后评审”的论文评价方式,论文在线公布后,立即请同行专家进行评审。然后编辑评议意见后公布,并由同行专家从“论文题目”、“中英文摘要”、“科学创新程度”、“研究方案的合理性”、“数据处理方法是否妥当”及“参考文献引用情况”等方面得出对该论文的综合评定,其参考值以一至五颗星显示,分别对应同行专家对该论文的综合评价为较差、一般、较好、良好和。

2 网络科技论文质置的评价准则

2.1 网络科技论文来源的性

网络科技论文的质量首先要考察论文来源网站的性,如果是转载的论文还必须挖掘出其原始来源网站的相关资料,甚至找出发表人员的相关资料,如所在学校或所在科研地等,有时候可能还找出其发表的相关论文进行一个整体的评价,还要对其的参考文献进行考察,在相对应的领域里研究这些信息对论文质量的评判都是很有必要的。

2.2 网络科技论文内容的较大信息量

对网络科技论文质量的评价需要在了解作者表达的观点是否真实的前提下,对其内容反映的较大信息量也要进行评价,较大信息量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体现,一是在表述不同信息的若干篇作品中,较大信息量追求的是相对量,即相对于作品的信息中受信者不了解的内容或需要知道的内容表述得越多的作品,其信息量越大。二是在表述相同信息量的若干篇作品中,较大信息量追求的是使用的书面语言材料的量,即使用的语言材料越少的作品,其信息量越大。三是当一篇作品面对若干个受信者时,较大信息量追求的是相对量,即相对于某个受信者,该作品满足其需要的程度越高,其信息量越大。

当然,在保障科技论文较大信息量的同时,网站的组织者、拥有者或者评价的专家也会影响到论文质量的评判,不同的论文,分析人员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所以在保障论文内容的同时,评判的客观、公正也很重要。

2.3 网络的新颖性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各领域的发展也在不断更新,反映各学科前沿的论文,尤其是网络发表的论文必须不断更进,而日期与新颖性密切相关,对网络科技论文质量的评判也非常重要,可通过论文内容中反映的时间信息。文章出版的时间日期或最近更新的日期,版权信息中的日期进行考察,同时要对一稿多投以及对内容无修改却更改了发表日期的论文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找到其原始发表的相关信息进行合理的评判。如:“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可为的作者提供该时间的证明,并允许论文作者同时向其他专业学术刊物投稿,以使论文新颖的学术观点、创新思想和技术成果能够尽快对外,并保护原创作者的知识产权。

2.4 其他指标

通过看其他专业网站(平台)是否有链接到该网站,考察网站的浏览人数等也能从一定角度对发表平台的质量、进行评判,进而对发表在其上的论文进行一定程度的评价。还有部分是基于对现有评价指标的分析,如:载文量指标、传统引文指标、文摘率指标等,网络引文率、链接流行度指标、网络述及指标、网站性能指标等进行分析,探讨其可行性、可信性及可操作性。

3 网络科技论文的评价体系

3.1 指标

(1)影响因子。影响因子是测度学术水平及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越大,说明论文平均被引用率越高,同行专家认可的程度越高,学术影响力越大。反之,说明该学术影响力越小。影响因子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论文作者的影响力等因素而引起的不公平现象。

(2)总被引频次。是指从发表到现在被其发表网站、发表期刊被引用的次数。总被引频次是一个指标,在统计时有条件限定,即限定统计年限,限定学科领域。统计年限的限定便于某一时期内进行比较,有学科限制的统计结果必然小于无学科限制的统计结果。被引频次的较大特点是能够从历史水平和现实水平体现长期发展的总体水平。

(3)即年指数。可测量论文被利用的速率以及对学科发展过程中新的科学问题的快速反应程度。

3.2 分析方法

(1)引文分析法。

引文分析法是目前最常用的量化评价论文质量的方法,它是由英国化学家加菲尔德研究创立的,即通过文献的引用与被引用关系来综合评价论文的影响力和学术质量。而一般最直接的是利用引文分析工具sci、ssci等的《期刊引用报告》(简称:jcr)提供的期刊影响因子的大小来评价期刊质量。

由于影响因子的获得是在对前两年论文的引用数据的基础上获得的,网络的及时性比较强,很多影响因子不高,但是其即年被引指数一般都很高,比较符合论文通过网络传播的特点。因此建议在利用传统的引文分析法应用于网络论文的质量评价时,用即时被引指数取代影响因子对其进行质量评价。

(2)链接分析法。

采用链接分析法对外部链接数和网站网页进行统计,然后根据网络影响因子将论文的链接次数等进行排序。一般影响因子高的网站会吸引更多的外部链接,其网络影响因子也高,论文的链接次数也多。

4 网络科技论文质量评判中的问题

对网络科技论文质量的评判,目前多采用的是同行专家评价的方式在进行,主观性较强,评价以人工方式进行,受到个体价值取向的影响。而链接分析,定量统计等能通过计算机实现,客观性较强,但必须选择合适的客观性指标以达到真正的实现对论文质量的评判,而且论文网络发表的最终目的是更有利于创新性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更及时的、更有效的传播和交流,传播的途径就是学习、引用,这些人为的需求用计算机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必须将这两种方式合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其更科学、更能评判出论文质量的好坏。

网络科技论文的评价体系也必须不断的更新,而目前对于它的评价主要采用影响因子、即年指数、引用次数等指标,但这三个指标只能静态地从不同侧面来评价其学术质量。这些仅仅是对论文某一特定时期学术质量的评价,不能反映它的发展趋势和质量的稳定性。实际情况是有些论文只能反映其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质量较高,科技在不断发展,我们都需要能快速反映时代前沿的东西,所以静态的评价指标不能正确评价这种发展趋势,需要采用新的动态指标对它的动态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价。

网络科技论文:GSM网络科技在信息公布的运用

本文作者:李秋锦1苏楠2作者单位:1.河南省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2.河南农业大学

伴随全球信息化浪潮,我国农村信息化受到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和高度重视。飞速发展的信息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信息技术也正在迅速渗透到农业的各个领域,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活产生无法估量的积极影响[1]。

目前,解决农业信息化“一公里”问题的方法不尽相同,但都有一定局限性。一是利用互联网络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大部分地市县互联网的信息平台尚未建立起来,大多数的乡镇、村庄、涉农中小企业还与互联网无缘。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农民上网的普及率还很低。二是与广播电视结合信息。无法结合地区实际,突出自己乡镇的优势,难以因地制宜。三是与电话相结合信息,如移动公司的“农信通”信息机,但产品有号码限制,只支持其公司的手机号码。产品功能不够完善,并且缺乏合适的管理体系。笔者从当前的发展趋势出发,继承现有技术的优点,以创新的设计思想和手段开发价格优惠、性能良好、功能强大、易于管理并适合农村使用的农业信息系统[2]。

1系统构成

农业信息系统由接收终端和管理机组成,基于GSM网络,利用农村现有的扬声设备或LED屏,通过短信和语音的形式将农业信息在及时时间及时地播报出去,以解决农业信息化“一公里”问题。接收终端具有接收信息和广播功能。接收终端除有内置监听喇叭外,可通过功放连接高音喇叭,可以将收到的信息进行语音播报,适合安装在村广播站;也可以连接LED屏,将收到的信息在LED屏上显示,适合安装在乡镇、机关、农产品市场等场所。管理机可以连接电脑,利用配套软件可以编辑信息和管理本区域内接收终端。同时,管理机也具有接收终端的所有功能。管理机一般安装在农业部门、乡(镇)或具有信息权限的管理部门。管理机也可以连接LED屏。

2系统功能设计

2.1短信播报功能

可以通过手机、管理机和信息平台3种方式向接收终端发送信息。当接收终端的GPRS/SMS模块接口电路通过网络收到短信后将信号传送到微控制器,微控制器收到提示后读取短信解码并判断该短信加密信息正确后,将数据发送给TTS电路进行文字语音转换,通过音频广播电路输出语音,自动打开外接扬声器电源进行广播,同时将数据通过外围接口电路发送给LED大屏将文字实时显示。

2.2语音播报功能

当GPRS/SMS模块接口电路通过网络收到来电振铃信后将信号传送到微控制器,微控制器通过来电号码和双音多频解码电路判断符合广播条件后,将符合条件的来电接通,同时微控制器发出拨号音给通话者,通话者可以按键选择广播功能或者普通通话功能。若选择广播功能,微控制器将自动打开外接扬声器电源,并将来电语音信号传输给扬声器进行广播。若选择普通通话功能,微控制器将启动外接电话振铃。

2.3普通通话功能

可通过管理机(或接收终端)外接的电话拨号,微控制器收到拨号后通过GPRS/SMS模块接口电路拨打该号码,对方接听后可进行通话,方便乡、村向上级反映情况或咨询。

2.4信息试听功能

为了使播出的语言更加人性化,系统设计了视听功能。信息前对信息进行试听,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多音字或字符设置读音。

2.5信息保密功能

为了保障公共信息的安全性,要对信息过滤。系统设置了双重密码:信息加密和人号码授权。收到短信后,微控制器读取短信解码并判断该短信加密信息正确并为授权号码,才将信息广播。对于非法信息,将拒绝接收,以保障公共信息的安全性。

2.6“黑匣子”功能

可实时记录系统工作状态和信息情况,便于管理部门进行工作考核。可通过管理机中的SD卡实现,在SPI模式下微控制器与SD卡的连接,主机与SD卡的各种通信都由微控制器控制,会自动将本机和其管辖的接收终端的信息收发及相应事件状态以文件格式存储在SD卡里。

2.7管理功能

管理机可以管理接收终端,并统计信息情况,以形成实用有效的管理体系,结合农业信息员体系使系统更加完善,方便管理。

2.8系统控制功能

系统具有本地和远程控制功能。系统支持本地PC机进行参数设置、数据导入导出、信息管理;也可通过短信命令远程实现参数设置、信息管理等。(上接第293页)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新技术能力较差的影响,农业机械的作用未能发挥。

3推进农业机械现代化发展的对策

3.1改变观念,强化意识

农业机械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如果农业机械化进程太快,会造成农机的过度更新与淘汰。农机化的发展要依据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来进行。要增强服务意识,真正做到为农民着想、为农业服务。在推广和引进农业机械的过程中,除了推广为种植业服务的机械外,还要大力推广养殖、收获、农产品保鲜、储存、运输、分类等产后处理类的机械,从而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进程[4]。

3.2创新技术

中央在2012年的一号文件中指出:要着力抓好种植业科技创新。为了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后原有的部分农业机械就不能适应生产,需要进行调整和升级。为了使农业机械适合农业生产,就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不断创新农业机械的技术,减轻农业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现代化农业机械要满足生产到收获全过程的需求,而且还要满足各种各样的农作物需求。因此,要推行技术创新,要多研究、多开发小型化、多种类、多规格、复合型、效率高、实用性较高的农业机具,让广大农民都能用上技术先进、成本低、效率高的农业机械。

3.3提高农机队伍的素质

农机队伍素质高低决定了农业机械化工作的开展情况。只有专业知识丰富、责任心强、服务意识强的农机管理人员和文化素质较高、技术水平过硬的农机操作人员相配合,才能够使农业机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农业结构的调整会出现很多新的产业,其中经济作物的品种也会随之增多,科技含量也会越来越高。在相应增加新型农机具种类的同时,也会将电子、生物工程、农艺、控制等先进科技应用于农业机械。只有培养掌握科学技能、专业知识丰富的农机人才,才能顺利推进农业机械现代化的进程,让现代农业机械充分发挥作用,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

总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整个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而且还要采取多种政策措施来鼓励、保障、推动其发展,逐渐向高效现代化农业进军。

网络科技论文:网络科技在铁道信号的运用

本文作者:张博作者单位:郑州铁路局郑州电务段

铁路信号是保障铁路运输过程中通行安全、合理安排列车时刻、提高有效的运输力、加强铁路运输管理的重要环节。计算机、信息技术、现代网络技术这些现代化的通信设施,在铁路信号的规划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主要的是它促进了铁路信号建设层次和管理模式的革新,在技术发展上实现了质的飞跃。铁路信号由传统的继电逻辑、模拟电路逐渐向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铁路信号中的运用极大促进了铁路信号的现代化和信息化,进一步推动了我国铁路运输管理科学化,运营现代化。

1计算机网络应用于铁路信号的优势

计算机网络应用于铁路信号是必然趋势,但也应该保障计算机网络本身的安全性和性,要建立一个科学、安全符合客观规律,与列车实际情况相符合的计算机网络铁路信号系统。安全是铁路信号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另外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实现人机操作的有效结合。无论如何,计算机网络应用于铁路信号有着诸多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减少人为操作上的失误

计算机网络可实现铁路信号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较人为操作具有更强的逻辑处理能力和操作能力,它具有运作上的自动化,在数据处理上更更。

1.2对铁路信号运作状况进行及时检测

计算机网络铁路信号的构建,能够在系统内部对整个铁路信号运作情况进行实时检测,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做出反馈,诊断问题源,存储重要信息,实现对铁路信号的智能维护和远程诊断保护。

1.3提高信息化和智能化

计算机网络较大的特点在于其操作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计算机网络的便捷也为铁路信号提供了程序化管理方式。先进完善的系统软件能够将生产生活中的程序化和智能化进一步体现出来,从而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管理,铁路信号也不例外,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提高了铁路信号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1.4可实现远程监控的网络化和信息化发展

计算机网络基于开放的因特网的平台,在网络上可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在铁路运输的高级调度和指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将不同级别和不同地点的指令和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达到相应区域,从而最终保障信息逐级通畅,实现对铁路运输情况的整体监控,从而达到科学指导,提高安全性能。

1.5增强铁路信号的性和安全性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能和系统稳定性也逐渐提高,故障出现的频率也大大降低。日渐成熟的系统操作模式,较传统的铁路信号运作模式有了极大的进步和飞跃,增强了铁路信号在计算机网络化中的性和安全性。

1.6提高技术指标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铁路信息中运用能够将多项处理操作技术化,改善原有铁路信息管理模式效率低的现状,从而提高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进一步扩展铁路信息系统的功能。1.7协调多元化管理方式传统的铁路信号管理主要是人工操作管理的,大多数的管理具有时间限制,有些较复杂的管理和运算,人工无法完成,计算机网络的运用便实现了人机结合的管理方式,协调了多方面管理和操作力量,最终优化了铁路信号管理。

2计算机网络在铁路信号中的应用

1)统一规划和调度。统一规划和调度,是铁路信号在铁路运输管理中的重要功能,也是保障铁路运输有效运行的重要方面,也是铁路信号发展最初的作用。计算机网络在铁路信号中的运用可实现对整体铁路运输的远程监控,使得统一规划调度更具科学性和整体性。具体来说目前计算机网络应用于铁路调度在我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已经开始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铁路调度和监督,经历了从D4型调度集中到D5型微机调度再到DJ4型调度监督系统的发展,而后又引进了DSS3000、CTC4000微机调度集中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了计算机网络调度系统。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的规划调度系统,采用分布式的系统格局,将一成不变的结构体系发展为多样化相结合的模式,块状式的管理能够将管理压力分化到各个区域和级别,实现分层统一规划和管理,在信息传递上更为通畅。

2)指挥管理功能。铁路运输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便是对整个列车运行进行指挥和管理。目前运用计算机网络的铁路信息指挥管理功能主要是运用DMIS工程,DMIS是一项基于计算机网络、通信、信号、多媒体等,以实现透明高效指挥的工程。DMIS的各级调度中心由性能较高,性强的系统组成,在指挥管理上采用科学安全的方式进行统一指挥管理。各个分支中心执行由总指挥发出的命令和指令,实现指挥的有效管理。与普通的指挥管理模式相比,高性能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具有高时效性、高性、高安全性、智能化的特点。具体说来,其高时效性体现在系统反应的灵敏度及做出决策的效率和信息传达的性上,减少了因为信息传达过程复杂造成的时间浪费,错过决策时间。高性体现在其运作的24小时全程监控,对系统内部的软件、硬件设施都做了具体的检测,保障了系统信息的,在铁路信号的传达中具有性。高安全性是指其在运行过程中能够执行行车命令,信息时效性强,在系统内部有专业的防毒和防止黑客侵袭的措施,严密保护整个系统的安全。

3)车站连锁。车站连锁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对铁路进路、岔道、信号机间的连锁控制,从而使得在列车运行中产生的一些列连锁反映和操作都通过计算机系统完成,实现对这些逻辑关系的计算和记录。计算机网络在车站连锁间的运用,实现了对铁路信号的智能化、现代化管理和传递。数字化的车站连锁方式使得列车运行安排更加科学合理,也正因为其快速、智能、安全、的特点在我国的铁路运输业中发展极为迅速。

4)信号微机监测。信号微机监测是对铁路信号设备的运作情况及使用质量的检测舍必,它保障了列车行进的安全,增强了铁路信号功能的发挥。传统的认为监测并不能达到实时监测和实时跟踪的效果,往往因为个人疏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信号微机监测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先进监测系统,它有利于把握列车动态,结合设备的运作状态反映铁路信息。当发生部分设备的违章作业时,能够按照违章等级进行自动报警。

综上所述,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计算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网络在铁路信号中的运用,极大的提高了铁路运输的科学性、安全性、性及管理的智能化。

网络科技论文:网络科技在农业品供应链监管运用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及质量,涉及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根本利益。供应链管理引入农业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利器;从国内现实来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尚处于发展初期,本文力求就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探索,为我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特点。供应链管理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能高效率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地送到消费者手中。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因此,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率化。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供应链整体。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上的业务和各相关者视为一体,以整体为目标。(2)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化优,需要企业间的合作,这种协作关系就是“合作伙伴关系”。(3)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的、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管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4)支撑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1.2农产品供应链的涵义及特点。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即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农产品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总成本,增加农产品的效益及附加价值。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不同于工业供应链,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参与者众多,系统复杂。在产前、产中、加工、运输、销售和最终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众多参与者,包括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和最终消费者。另外农产品的数量特别大,品种繁多,各品种的品质特性差别很大,使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问题更加复杂。(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经营者难以取得垄断地位,市场信息极为分散,人们难于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产品上市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此外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限制了农产品在跨区域间和跨季节间的即时调节,这使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多的风险。(3)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区域间进行流通交易。然而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流通成本上升,这限制了农产品流通路径。特别是在生鲜农产品,对物流仓储、运输、配送的要求更高。

2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市场主体过于分散,缺乏供应链的概念。由于农业产业链的主体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薄弱,总体素质较低,即使是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以小业主或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经营,用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农产品的经营是很难实现的事。

(2)物流技术比较落后。“新鲜”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

(3)物流成本过高,不利于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建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生产上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同时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费群体小的特点,造成农产品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导致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不利于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

(4)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由于诸多原因,对信息化的意识不强,从而造成我国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信息化程度很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这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3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应用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在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中,应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如EDI、GPS、条码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效率,也可以增强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农产品供应链必须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纵向优化,横向集成,并逐渐形成行业、区域性的中心节点,使资源和信息实行共享,整体资源得到优化,并通过实现成员间的连接和与目标终端用户之间的连接,促使各成员共同创建新的利润空间。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过程的跟踪整合管理,可使农产品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为了共同的目标保持协调一致,有效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服务水平和效率。首先,应该建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物质技术基础设施包括企业的外部网、内部网、知识库、电子数据库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在完善的物资技术基础设施上,应用相关的软件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既保障信息提供的真实性、性和及时性,又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和大型企业建立了一批农产品专业信息平台,为沟通消费者与生产者、流通环节的联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个地方或企业必须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与外部信息网密切联系的信息平台,使供应链中的神经系统运转正常。农产品供应商根据信息平台上经销商和零售终端提供的需求信息,向其上游的农户生产信息,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向农户收购农产品,这样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为农产品的销路提供了保障,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和社会效益。其次,建立不同层次的农产品信息网络,这是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所必需的技术支持。农产品信息不畅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造成农产品卖出难的主要原因。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是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途径。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产品中介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网络,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供应四位一体的农产品信息网络,最终形成农村地区农产品信息网络与大中城市及全国的联网。通过信息网络的建设,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对整个农产品的流通过程进行协同整合,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缩短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交易效率,减少了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产品的保值期。农产品供应链成员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网络的集成,建立一体化的物流运作体系,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对生产、加工、配送过程中的物流环节进行设计,使农产品物流作业无缝衔接。将物流据点、农产品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网络化,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减少物流成本。另外,需要建立四个相关信息系统:一是信息管理系统。如收集和传递销往地农产品标准化信息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根据这些信息,对供应链全程进行监控,确保农产品跨越非贸易壁垒,顺利进入国外市场。二是信息共享系统。供应链成员共享有关库存、销售、预测、供应链绩效评价等信息,促进成员间信息沟通,有助于供应链成员间的互信与协同。三是电子银行结算与支付系统,使供应链成员能方便地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四是供应技术协同系统。零售终端的POS系统,收集消费者需求的及时手资料,能在及时时间反馈到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中和订单管理系统中,指导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供货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调动农产品的流动。实现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系统的无缝隙对接,加快供应链的营运速度,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农户、农产品供应商及农产品经销商之间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衔接,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柔性,降低了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使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及时地到达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使农业生产更有计划性,从而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加快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需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农业产品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工作,必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因此政府要在这一进程当中发挥好其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建设方向、目标、重点,并具体落实相应部门实施。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做好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产品信息化建设,还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包括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在内的动态系统,为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框架和法律环境,为农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但是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规具备灵活性,因地制宜,有所区别。

4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给出了可行的建议。该建议有利于提高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规模效益。伴随农业问题的日渐突出以及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整体推进,我们相信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建设也会越来越受重视。同时农业行业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确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战略,使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向系统化、集成化、精益化方向发展。

网络科技传播问题浅析

浅析网络科技用词的构成方式 利用网络科技 促进家园合作 体育运动联姻网络科技 浅析计算机网络科技的发展趋向 中小型网络科技公司多元化营销问题研究 网络科技与哲学文化的关系 网络科技论文质量评价研究 网络科技对会计实务的影响探析 上海汇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中信网络科技 “金角”成势 网络科技期刊质量的新内涵探讨 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综述 小型网络科技公司业务推广策略研究 李汶钊:网络科技弘国粹 网络科技发展及信息安全管理分析 运用网络科技 实施创新教育 网络科技公司商务管理改进的思考 凹凸网络科技SifoScopes CM系列产品简评 网络科技视域中房地产电子政府 国外网络科技新闻标题的翻译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也包括个人发起组织成立的科普网站,如科学松鼠会;非专门科普网站,包括综合门户网站的科技频道,如新浪网科技频道,腾讯网科技频道;也包括政府门户网站的科技频道,如人民网科技频道,还包括媒体网站的科技专栏等。

而人民网等政府门户网站则分设IT与科技频道,将商业性、产品类内容剥离 “科技”,使得科技频道更为集中地介绍“科技政策”“自然”“生命”“发明”“产业”等内容,少了综合门户网站的商业味道,使得科技更为“纯粹”。除了科技频道的集中传播外,科技信息亦常见于其他各频道中,其中以健康频道、军事频道、育儿频道尤为突出。

1.3 网络传播更注重时效性

网络的出现,使新闻的时效性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高新技术的发展给网络科技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文本编辑也较报纸稿件或广播电视节目更为自由,可以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各种文本编入主文档并根据需要调整文本长度,亦不受截稿时间或播出时段的限制,而新闻的前后过程中对新闻的改动都非常方便,同时全天24小时滚动发稿,真正实现了即时性、实时性和全时性。凭借这一优势,网络媒体的竞争力使传统媒体望尘莫及。

目前,多数科技类网站都设置“滚动”栏目,几分钟更新一次,24小时不间断报道,着实做到了“全时报道”。同时,每条新闻标题后紧跟时间,时间到秒。这样力争及时时间信息的更新速度堪称“高效即时”。真正做到了与事件发生、发展过程同步报道。

2网络科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2.1 海量信息导致无效传播

网络媒体信息容量巨大,传播的即时性又使海量的新闻迅速地增加。网络上每天更新的科技新闻中夹杂着很多重复的、无价值的、甚至是虚假的科技新闻。“海量”作为网络媒体的一大优势,同时也给科技新闻的有效性带来了挑战。一方面,为了防止遗漏重要新闻,科技网站大面积“撒网”,“捕捉”科技新闻,造成出自不同媒体但内容相同的新闻被重复收录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甚至标题都相同。例如,某著名门户网科技频道2009年11月22日的《欧洲重启大型强子对撞机》(10:33)、《欧洲重新启动大型强子对撞机》(10:49)、《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重启》(12:11)、《欧洲重启大型强子对撞机》(15:19)4篇文章分别由《北京晨报》、《南方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转自新华社的消息,主题内容都一致。甚至登载的《北京晨报》和《北京晚报》的2篇稿件连标题都一模一样。而该网站在转载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一律“收入囊中”。

另一方面,超文本平行链接,使检索结果失去整体性,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传播的内容良莠不齐,有些对受众来说甚至是“信息垃圾”。科技信息数量的增多只是给受众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并不会增强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力。受众要在千余条新闻中搜索自己需要的内容,很容易使受众无从下手而迷失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从而导致无效传播。

2.2传播的内容科技含量低

纵观各大网络媒体的科技频道,可以发现其科技传播的内容更加注重的是传达产品广告信息而不是普及知识。例如,新浪科技频道科技频道分为“科技”和“数码”两个部分,“科技”部分偏重于IT、电子、互联网类的报道。“数码”偏重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产品报道,侧重于对产品功能的介绍,传播的是产品信息。即使剔除了IT、电信、互联网等栏目,“科学探索”中包含了天文航天、自然地理、生活百科、历史考古、生命医学等方面知识性比较强的稿件并不多,占整个网站内容的十分之一不到。

在新浪科技频道的新闻报道中,除去那些产品推介类软文,消息占了绝大部分的比例,逾七成的报道为消息,通讯和深度报道均不到十分之一,缺乏科学时评。拥有采访权的两个栏目,一个是“电商观察”,一个是“焦点人物”,这两个栏目的选题主要集中在科技企业经营者的访谈,而这些对企业家的报道中多数介绍的他们的行业竞争状况、他们的产品,他们的优劣,鲜少提到科技知识方面的内容,有广告营销的痕迹。在各大门户网站的科技频道,知识性比较强的自然科学领域很少涉及,科学家和研究成果的介绍基本上没有。总的看下来,各大门户网站的科技频道更像是IT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信息集中地,在这里可以看到近期的成果介绍、近期的行业消息,却很少有一些科技热点知识的介绍。即使有重大科学事件的专题报道,也是把其他传统报纸的文稿集中在一起,缺乏知识性解读。

同时,各大门户网站的科技频道科技新闻的报道题材也非常有限,科技新闻应该包括科技信息、科学知识、科技政策等方面。在各个网站科技频道的报道中,主要涵盖的是动态性和时效性比较强的基础研究近期进展、产品研发近期成果、科技领域发展动态。很少有涉及到有关科学知识和科技政策方面的新闻。

网站管理者可能认为信息性比较强的科技新闻比科技知识更加能够赢得受众的眼球,提高广告投放率。但是科技传播内容的失衡将会造成不利影响:不但会限制网站的内容建设与持续发展,同时也限制了受众获取的信息,而且不利于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精神的弘扬。

2.3 单纯信息整合缺乏原创

网络新闻的处理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粘贴新闻、编辑新闻、组织新闻、解读新闻。网络科技新闻亦是如此,目前大多数网站都没有采访权,造成大部分科技类网站的内容多以粘贴传统媒体的科技类新闻为主。他们将各种不同形式、不同新闻源的素材简单地堆积在一起,展示给读者。这种简单的Ctrl+C(复制)加Ctrl+V(粘贴)的操作方式,造成新闻素材内在关系没有得到展现,不同形式的信息之间也未能做到相互补充、相互丰富,实质上是一种平面的堆积,读者无法立体的了解到科技事件的全貌。

“原创的才有生命力”。这个原则不仅对适用于传统媒体,对网络媒体同样适用。科技类网络媒体目前的内容还处于单纯的转载,堆积信息的阶段,缺乏对新闻源的判断,也缺乏对科技事件的解读,这样像批发商一样到各个传统媒体去“进货”然后“堆卖”给读者形式只能让读者眼花缭乱从而放弃阅读新闻。

科技类媒体的的多数稿件转载自传统媒体,即使来源标识为自家媒体的稿件也大多是缺乏时效性的信息“整合”:把几条内容相似的新闻直接粘贴在同一标题之下,“做加法”即找一些背景材料塞进去,扩展原新闻的内容,并没有解读或者评论;“做减法”即把原新闻的内容整段删减掉,并不是精益求精。网站的管理者在没有采访权的情况下,在收集新闻的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新闻质量,选准有内容的新闻,在处理海量新闻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的把所有的新闻堆积在一起,而是应该把内容进行分类处理,科学解读,防止信息的同质化和碎片化。同时,可以就自己所了解的内容进行科学评论和深度报道,加强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把受众的信息反馈给新闻源,如此才能体现Web2.0时代网络科技传播的优势。

2.4 把关弱化,内容缺乏性

科学技术是理性的、严肃的。科学精神是严谨的、求实的。这就决定了科技新闻报道对于真实的严格要求,从而也使过去的科技新闻报道常常给人以距离感。将深奥的科学道理或严肃的科技事件以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形式表达出来,应该是现代科技传播应该追求的目标。然而万事皆应有度。通俗不等于庸俗,硬新闻软表达也应注意尺度,一旦过度,就会喧宾夺主,偏离报道方向。如果为了迎合受众猎奇心理、吸引眼球、增加点击率而刻意追求噱头,过度滥用轶闻趣事,便会落入“娱乐化”的俗套而与严肃、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背道而驰。

相比于其他传统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强势姿态,开放性、多元性、草根性、自主性是网络传播吸引受众的地方。然而,缺乏有效地把关,过度的放开导致的了信息的泛滥,网络媒体大量转载其他媒体的新闻时,并没有过多的考虑这些新闻源的性和性。科技新闻和社会新闻的本质区别在于它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是可以通过实践来证明的。但是,受到目前大众传媒追求娱乐化、通俗化这些不良传播观念的影响。一些科技类媒体在处理科技新闻的时候没有把握好通俗性和庸俗性的界限。越来越多的科技新闻为了博得观众的眼球出“奇招”出“怪招”,损害了科技新闻本来的面目。

2.5传播内容同质化与碎片化

网络媒体信息容量巨大,传播的即时性又使海量的新闻迅速地增加。每天网络上出现的科技类信息多大上万条,这与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的分不开的。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巨大的信息量作为网络媒体的一大优势,同时也严重制约信息的有效传播。一方面,为了防止遗漏重要新闻,同时着力体现“大而全”的特色,网络媒体经常大面积的收录来自不同媒体的同一题材的新闻,有的甚至标题都是一样的。特别是科技新闻专题里面,为了多方位的展示某一事件或者事物,网络媒体收集了各大媒体关于这一事件或者事物的报道,在这些报道中很多内容都是一模一样,甚至标题都没有区别,从而造成了信息同质化,也不利于受众的阅读,浪费了空间和时间。

同时,网络媒体因为其“即时性”的特点,把新闻的时效性发挥到,这是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这突出表现在网络实时更新的大量“动态的、零散的、支离破碎的消息”。大量的即时信息的罗列,容易导致信息的碎片化:受众还没来得及仔细阅读已有报道,近期的报道已经更新,受众对新闻报道只有浮光掠影的印象,更不用说条理感了。碎片化的信息无法给读者展示事物的全貌,也不利于读者对事物的理解,影响了科技传播的效果,这种因信息多而杂带来的快餐化、简单化的消费式阅读非常不利于科技知识的普及。

3网络科技传播改进对策

3.1 加强把关提高内容质量

科技网络报道不仅在形式上要贴近受众,通俗易懂,更应当在内容上做到真实,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因此要对报道的内容进行严格的把关,过滤掉虚假信息。一些新闻稿件可以聘请该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审稿,消息来源也尽量采用科技部门的信息,而不能道听途说,发表不负责任的科学信息。只有步步求证,严格把关,以严肃、严谨的态度对科学事件进行报道,才能发挥科技传播的正面作用。对于转载的稿件要严格把关,尽量采用科技媒体的新闻稿件,事先对新闻内容进行科学的判断,向科技专家、学者或人士约稿,增加稿件的性和可读性,为公众提供真实、、、的内容,防止科学新闻报道的泛娱乐化、庸俗化倾向。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受众的本我是趋向“享乐”与“刺激”的,他们喜好“新奇”“娱乐”的传播内容。防止科学新闻报道的泛娱乐化倾向,编辑在“把关”过程中还要防止科学新闻的煽情化,做到既理性又不失趣味。

网络科技媒体应该彻底摆脱简单复制粘贴、随意堆砌、重量不重质的新闻报道模式。首先要开辟值得信任的新闻源,主要集中在对传统媒体的信息转载上,对一些不的新闻源要多加留意筛选;其次要开发多渠道新闻源:积极与新闻界、科技界、教育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拿到及时手的科技新闻;要动员受众提供有价值的科技新闻线索以增加原创稿件分量,从源头上增强科技传播力度是门户网站科技频道增强传播力、在博弈中取胜的法宝。

专业的科学信息对于外行受众来说,确实晦涩难懂。只有具备理性的态度、严谨的科学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技能的科学编辑才能做好科技类新闻。如今知识更新周期愈来愈短,编辑应当紧握时代的脉搏,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增强学习能力和传播能力,了解近期的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为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贡献一己之力。在编辑科技类新闻的过程中,科学编辑应当避免“误读”科学事件,过滤掉那些夸张、曲解、误传乃至杜撰的科学信息,做到讲清专业术语,报道深入浅出。

科技报道的科学性和专业性要求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同时为避免枯燥,也提倡适当运用一些可以增强生动活泼效果并能提高可读性、悦读性的表达技巧。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注意“度”的把握,“过”与“不及”都会影响报道的性和正确性。因此,以严肃、严谨的态度进行报道——科技概念、科学原理、科技事件的介绍表述确切,数据图表、背景资料的引用无误,科技成果的水平、价值、意义的评价中肯恰当——是网络科技传播应该努力的方向。

同时,科技类编辑需要浏览大量科学新闻资讯,并快速消化科学新闻事件的内容,梳理清楚繁杂的科学新闻事件,制作出更具可读性的页面,整合成便于网络受众浏览的形式在网站上。网络的快捷及更新速度,要求编辑有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有更高的文章价值判断力。编辑集科学新闻搜集、采写、改稿、页面制作等知识于一身。

3.3丰富内容扩大影响力

科技媒体需要接近受众,贴近生活,传播与公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医药健康和食品安全等科技信息,侧重报道受众普遍关注的文化教育、农业发展、公共安全、科学新发现、医学新进展等领域的科技新闻,并传授节能环保等科技知识和科学的生活方式,挖掘新技术背后的经济价值和生活意义,真正让科学为受众的生活服务,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

目前大部分科技类媒体在选择题材时IT资讯、产品介绍占了极大比例,普及科学知识的稿件明显偏少,科技人物、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报道的稿件比例就更低了,显示出了传播中的偏重传递信息,忽视引导精神等问题。要更好地发挥科技频道在引导科学精神、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方面的功能,就要不仅追踪IT业界动态,更侧重生活科学的报道;不仅追求高效快速的消息,同时加强深度解析、科学评论;不仅关注科技前沿,同时解读科技政策,传授科学方法,更多地介绍科学新发现的意义、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科技事件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

科技工作者的科学实践蕴含着厚重的人文精神。挖掘科技事件背后的人文元素,通过报道科技人物的献身科技、艰苦的科学实践活动,宣扬他们严谨、求实、执着、忘我的科学精神,不但可以使受众感受到浓厚的人文氛围,还可以为广大受众树立榜样,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公众对伪科学的辨别能力、对封建迷信的抵制能力、对科学的理性思维能力,促进公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

网络科技论文:网络科技期刊质量的新内涵探讨

[摘 要] 首先界定网络科技期刊质量的含义,其次以过程为线索,根据网络科技期刊作业流程不同环节的作用对象和目标,对网络科技期刊质量构成要素进行分解,提出“内容质量”“表观质量”“传播质量”“服务质量”四大构成方面,进而对这四大构成方面的内涵及具体质量要求进行系统分析,从而遵循从一般到具体的逻辑思路层层剖析网络科技期刊质量的新内涵。

[关键词] 网络科技期刊 质量 新内涵

围绕期刊质量的评价研究与实践活动早已有之,1934年布拉德福有关学科期刊“核心区”概念出现,围绕期刊质量的“核心期刊”评价开始逐渐盛行。但何为期刊质量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造成期刊质量构成的划分标准不一问题,出现了“政治质量”“编辑质量”“出版质量”“学术质量”(也称“技术质量”)“综合质量”“稿源质量”“审稿质量”“传播质量”等名目繁杂的期刊质量对象。

网络手段的介入,网络期刊实际上已经摆脱了传统期刊原有的很多特征并增添了新特征,如以纸张为载体的平面形式向表现力更强的多媒体、超媒体形式转化,网站平台成为期刊形象的一个重要“门面”等。对网络科技期刊质量及其构成方面进行一个明确、科学的界定,一来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们对期刊质量这一概念的界定不足,二来也是期刊质量控制与评价等问题研究得以展开的前提。

1 网络科技期刊质量的定义

“质量绝非现代工商业中的一个新名词”[1],人的生产行为是有目的性的,但凡有产品生产的地方,就有质量控制与检测问题。从作者手中采集稿件,加工制作,形成成品(网络出版物),将其交到读者手中,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其间发生了网络科技期刊使用价值——“知识”的让渡,这与一般物质产品如机械、家电、服装等的生产在性质上取得了一致,即都是一种商品或服务的生产与交易行为。因此,借鉴管理学领域的质量概念来解释网络科技期刊质量的内涵是合适的。

什么是质量,处在生产营销价值链不同位置上的人自然有他们不同的理解。在生产一线的员工眼里,质量就是“合格”;在营销服务人员眼里,质量更多地在于“用户满意”;在用户眼中,质量就是产品或服务的“优异性”或“性”给用户带来了需求的满足甚至是超乎预期的“惊喜”;而站在统观全局的领导位置上,质量的含义则要广泛得多,在兼顾产品前面这些特性基础上,还应考虑到产品的有用性或用户的满意度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生产者不至于赔本甚至有一定盈利。质量对价值链上的所有人员而言都是重要的,他们基于自身的职责和目标,对质量的以上不同理解应该都是合适的。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将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固有的”(其反义词是“赋予的”)是指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长期的特性;“要求”是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2]。对网络期刊而言,其文字符号、多媒体符号、刊期、出版日期、数字化文章有效编码标识等是固有特性,而期刊的具体内容、版式及网站设计等是赋予特性,显然,期刊出版物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的物化载体,其固有特性与赋予特性是紧密相连的,只用固有特性来定义期刊质量比较片面。

鉴于以上思考,我们认为网络科技期刊质量是指网络科技期刊特性满足或超越利益相关方要求的程度。其中,期刊特性直接指向期刊的性能特征,包括使用性能和外观性能,前者如期刊论文正文、摘要等,后者主要是指文本符号、多媒体符号、文本或多媒体符号的HTML、WORD或PDF、JPG、ATUO等格式的版面展示、刊期、日期、DOI标识等;其利益相关方包括宏观层面的国家、社会、行业,微观层面的读者、作者及期刊出版者自身。

2 网络科技期刊质量构成要素解析

读者作为期刊出版物的终端消费者。赢得读者的青睐当然是任何期刊出版者的终极目标,但作为“意识形态内容的物质载体”[3]的期刊出版,一味迎合读者要求显然是不合适的,还应兼顾国家、社会、行业及相关供方乃至自身的利益要求,如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和科学发展导向,推进甚至引领相关学科的发展创新,即期刊对社会规范的适应程度。

期刊的供方归根结底来说是期刊论文的作者,而作者与读者经常是可以互换的,作者可以是读者,读者可以是作者。科技期刊让他们满意无非有四点:一是出版物内容的学术质量和水平,如内容的创新、数据翔实、分析到位等;二是出版物及其期刊网站在栏目安排及形式处理上的新颖、精致、方便;三是借由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期刊的可见度(对作者)和可近性(对读者)空前增强;四是期刊出版者为用户提供的相关服务贴心、周到。前者即期刊的内容质量,其次为期刊的表观质量,三是期刊的传播质量,四是期刊的服务质量。

2.1 基于过程的网络科技期刊质量构成要素分解

对期刊出版者而言,少花钱多办事固然是再好不过的事,计算机和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求,如网络化使得期刊出版的纸张、油墨、邮寄等成本已经几乎不复存在。此外,编辑、审稿、发行等环节在一些计算机程序的辅助下,期刊的运作、协调变得更加便捷、高效。但网络化是否减轻了期刊出版者、作者乃至读者的负担了呢?这涉及网络期刊的风险问题,如它虽然在期刊印刷、发行等方面节省了一定成本,但与此同时又增加了在网站、相关软件系统、数据库等方面的建设与维护费用。此外,一改传统文章撰写的纯文本的僵化形态,借助可视化的手段让内容“动起来”“活起来”,对那些并不谙熟多媒体制作的作者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负担呢?站在出版者立场,由于期刊网络化的经济性及可能存在的风险渗透在期刊出版的各个环节,因此,对出版者而言,网络科技期刊的质量渗透在期刊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发行及服务等各个环节,要保障期刊质量,必须对各环节施以严格的质量控制,而质量控制行为的施控主体是期刊出版者自身,从这一角度来说,期刊质量主要把握在期刊出版者手中,因此,从期刊出版者角度基于网络科技期刊制作出版流程来系统地解读其质量的构成要素更具实际指导意义。

(1)选题策划就是对刊物某期内容的事前谋划,包括选题和栏目设计。科技期刊通常是按学科进行分工的,而在一个学科下面通常又包括多个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研究选题。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必然导致新的课题不断出现,新旧课题此消彼长,由此科学不断向前发展。选题策划是一项富于创造性的活动,应跟踪并预见学科发展趋势,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及自身的办刊宗旨,有计划地选定一个时期或一期期刊报道若干选题,包括连续选题与单次选题、知识性选题和报道性选题等。由此可见,选题策划不是一个学术过程,同时还应考虑社会需要,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因此,选题策划的作用对象为期刊内容,其行为追求的结果是保障期刊的内容质量,包括学术内容质量和对社会规范的适应程度。

特别说明一点,期刊的社会规范适应性与传统说法中的期刊政治质量具有明显的重合,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它是期刊政治质量的另一种表述。在此,我们之所以更倾向于将之表述为网络科技期刊的社会规范适应性,其用意在于,在突出期刊既要符合一国乃至国际上通用的政策法规以及科学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尽量淡化期刊的阶级性和国别性,倡导期刊在不可避免地遵守本国政策法规及科学价值观约束的情况之外的科学开放精神。此外,严格来讲,期刊的社会规范适应性与期刊政治质量是具有一定差别的,这种差别主要体现为期刊出版的市场规范性,遵守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市场法则。

(2)稿件是期刊出版的原材料供应,所采集稿件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期刊学术内容质量。

(3)刊前质量评审的直接作业对象为稿件,一般包括编辑初审、专家评审、论文终审以及作者对稿件的进一步修改等层层审核筛选与完善。该活动的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确保有重要意义的高水平论文得以公开发表,二是防止论文存在剽窃、抄袭、重复发表等违反科学道德的不良现象,概括来说就是要确保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价值,即要保障期刊的内容质量。

(4)编辑加工和技术制作主要是对期刊论文及网站进行外在形式上的加工,其行为的输出结果为网络科技期刊的表观质量。

(5)1970年赫希曼指出,科学杂志的存在具有社会的、档案的、传播的三种职能,并指出科学杂志的前两种职能它履行得很好,唯有传播活动方面存在失职。网络传播是网络科技期刊对传统科技期刊的较大变革之一,借由互联网,网络科技期刊传播速度、传播覆盖面彻底打破了物理时空的局限,其科学知识的社会传播功能得到了空前发展,但与此同时,一些诸如多媒体、超链接、交互性等新元素和新技术的加入,使得期刊传播变得更加复杂。此外,人们数百年来形成的阅读习惯也挑战着网络期刊的传播效果。如何使期刊传播效果达到,是期刊网络发行环节所面临的根本任务,即要确保期刊的传播质量。

(6)服务质量算不算科技期刊质量的一份子?的确,服务并不能直接生产刊物,它与期刊制作并不发生直接联系,但从我们对质量“就是让利益相关方尤其是用户满意”的这种理念来看,与作者、读者、学科专家等建立良好的关系,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及建议予以及时解答和反馈等,这一系列服务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用户及相关参与者对期刊的满意程度。

(7)刊后质量评价包括读者开放式评论和与网络科技期刊影响力跟踪统计等。刊后质量评价是期刊出版者判断其刊物为社会认可程度的主要手段,根据市场反应,权衡最初办刊定位的合理性,从而开始新一轮期刊策划与设计。由此可见,刊后质量跟踪与评价的主要目标仍为改善期刊的内容质量。

综合期刊利益相关方尤其是作为施控方的出版者在期刊出版全过程不同环节的质量追求和任务,我们将网络科技期刊的质量构成要素分解为四大方面:内容质量、表观质量、传播质量、服务质量。

在此特别指出,通过以上基于过程的网络科技期刊质量构成分析,可以看出,网络科技期刊的内容质量又可以细分为社会规范适应性以及期刊论文的学术内容质量。之所以将这二者统一为期刊内容质量,主要理由为:二者有着紧密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来说,社会规范适应程度是期刊更高层次的内容质量,它以期刊学术内容质量为基础,但又超越了具体的内容,反映了整个学科乃至一国科技发展的整体需求。

2.2 网络科技期刊各质量构成要素的内涵及其质量要求

前面分析了网络科技期刊的质量构成,下面我们对各个具体构成要素的内涵及相关的质量要求进行一一阐述。

2.2.1 网络科技期刊的内容质量

期刊只是科技信息交流传播的载体,而其承载的科技信息则为科学研究与社会生产提供信息支撑。因此,期刊的内容质量是网络科技期刊质量的核心内涵,是其立足和发展之本。通过上文对期刊质量构成要素的分析,我们得出期刊内容质量的两大方面内涵,即社会规范适应性、学术内容质量。

社会规范适应性。期刊出版是社会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它一方面必须遵守总的社会规范的制约,另一方面还应符合社会对期刊行业专门制订的或约定俗成的各种行业规范。期刊能否适应社会规范的共同要求,是构成期刊质量的前提性因素。说到社会规范,难免会让人联想到社会的阶级性。但对科学界而言,其阶级性的存在与否、影响程度如何,值得人们深思。科学毕竟有别于政治、经济,因此,对服务于科学世界的科技期刊的社会规范的适应程度问题,应结合科学乃至科技期刊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科学无国界,科学知识是全人类共有的财富,作为科学知识的记录和传播媒介,淡化科技期刊的国别属性和政治倾向、主张期刊对来稿及用户抱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是科技期刊尤其是网络科技期刊的办刊趋势。网络期刊的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模式出现后,更是将这种趋势推向了一个巅峰,如PLoS(The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公共科学图书馆)在推出并发展OA期刊过程中,将“开放存取”与“科学正直”并列为两大核心原则,前者主要是保障其刊载的科学论文对全球用户开放,后者主要是针对PLoS的来稿录用标准——PLoS保障履行公正、严格的编辑程序,来稿是否发表的标准是论文的科学质量和重要性,与国别无关[4]。

虽然科技期刊的无国界理想,对扩大人类科学知识的生产传播范围必然具有根本的推动作用,但考虑到期刊出版的语种、来稿作者本身等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地域和国别标签。同时,期刊作为科学知识生产和交流的重要阵地,它与一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并非毫无关联,一方面期刊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和趋势,另一方面科技期刊作为一国文化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在本国的法律法规范围内活动,符合本国科技发展定位及社会迫切需求。任何学术期刊,总是由一定的阶级掌握,总是要表现所属阶级的立场、观点、利益和愿望,为一定的阶级意识形态服务。因此,科技期刊自觉不自觉地蕴含着一定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无需刻意回避的事实。

从上文对期刊社会规范适应性的阐述可以看出,它与传统科技期刊中的政治质量要求具有明显的重合,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它是期刊政治质量的另一种表述。

因此,我们将网络科技期刊社会规范适应程度的质量要求概括为: 1)从国家利益及相关政策法规的适应程度来说,网络科技期刊应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和需要出发,不违背国家乃至国际上有关科技、出版的政策、法令和条例等,包括保密、版权、专利等法规以及各种出版规范等; 2)从社会科学道德伦理规范的适应程度来说,应积极倡导社会公认或约定俗成的科技道德、编辑道德,坚决防止和打击抄袭、剽窃、篡改、捏造等学术不端行为; 3)从市场规范的适应程度来说,期刊定位和选题应贴合市场需求,与同行期刊相比是否具有自己的创新和特色,避免选题的重复雷同; 4)从期刊自身的整体定位来说,期刊应具有明确的办刊方针、宗旨,期刊定位和选题方向应符合科技发展趋势和热点,紧跟时展的脉搏。

学术内容质量。内容是科技论文学术价值的核心体现。所谓科技论文的内容即科技论文本身借助文字、图表、公式等表达符号传达出来的作者的学术发现、个人观点及判断等内在思想。

针对学术内容质量要求,传统科技期刊已经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统一的评价标准,即普遍认为科学性、独创性和实用性是论文学术内容质量的最基本要求。网络科技期刊虽然在载体形式、传媒技术、信息传播速度及覆盖面等诸多方面与纸质期刊有天壤之别,但从它们的社会职能和属性上来说并无本质区别,即都充当着科学交流媒介角色,因此,纸质期刊的学术内容质量要求同样适用于网络科技期刊。 1)科学性,包括文章取材真实,内容、数据、公式推导等无误,文章观点明确、论据充足,推理合乎逻辑等,实验结果具有再现性,经得起反复验证等; 2)独创性,包括内容新颖先进,观点独到,报道及时,富有创新性;3)实用性,包括内容紧贴生产实践,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2.2.2 表观质量

与内容质量相辅相成的是期刊的表观质量即期刊的外在形式,外观形式是内容特点的体现,它与读者的感觉器官直接发生作用,给读者最直观的印象。以科学的美学原则控制期刊的表观质量,使得期刊的学术内容与外观形式产生和谐互促的美感,达到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则更能凸显期刊特色,吸引读者。

外在表现形式的不同是网络科技期刊与传统期刊的较大差别之一。借助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网络科技期刊外观除了具备刊名、刊期、刊号、主办单位、出版日期、目次、插图、论文(包括作者、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图表、注释、公式、标点符号、计量单位、参考文献等等)、广告等传统元素外,还增加了新的元素,如动画、视频、音频、三维图片、超链接、数字化文章有效编码标识等多媒体超媒体成分。它们以其强大的表现力将有可能成为数字化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如美国地球物理学会(The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AGU)于2010年宣布不再出版太过苍白无力的印版期刊(“pale replicas”)[5]、《数论杂志》(Journal of Number Theory),鼓励作者在其刊物上发表文章时做一个Video Abstract(视频简介),通过镜头来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一些想法[6]。网络科技期刊外观形式主要体现在文稿的规范性和正确性、期刊装帧设计、期刊出版显示三个方面,这三大方面概括起来就是期刊编排质量。

此外,我们认为网络期刊学术内容的外观载体不光包括期刊本身,期刊网站也是传播、宣传期刊的一个重要窗口,充当着期刊的“门面”。网络一方面大大提高了期刊的内容表现力,另一方面也带来网络期刊在制作传播方面的复杂性,因此,有关网络科技期刊的表观质量要求必将相应地进行调整。概括来说,包括:1)期刊本身及期刊网站项目齐全;2)期刊本身及期刊网站标识规范、工整;3)期刊本身及期刊网站版式和界面和谐、美观且富于特色;4)期刊网站信息浏览和检索性强等。

2.2.3 传播质量

传播质量简单来说就是科技期刊在促进有效的科学交流的程度和水平。科技期刊是“科学知识传播的最重要媒介”,传播是科技期刊的核心职能之一,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科技期刊,若基本的传播职能得不到实现,即有了信息内容,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传播,期刊的质量就失去了意义。

通过正式渠道公开传播科学发现是科研作者谋求社会承认和社会地位的主要手段,也是读者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物理时空及成本极大地限制了传统期刊的信息传播效果,将传播者和受传者锁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而网络给期刊传播技术带来了全新的变革,互联网作为网络科技期刊传、受双方的沟通介质,其高度的开放性、全球性使得网络期刊在传播效果上的及时性、可见性、可近性及互动性空前增强。它们也是不同网络期刊争取竞争优势的重要突破口。

及时性。制订合理灵活的期刊出版周期,力争及时时间刊出科研发现和科研成果,以保障科学信息和知识的时效性,并维护作者的首创权。

可见性。加强市场宣传和对外合作,通过各种途径(如加入国内外著名期刊数据库、期刊社选址靠近大学等)加大期刊在业内的曝光度和熟知度,开发便捷友好的网络平台,增加期刊的Web点击率和下载量。

可近性。通过各种途径(采取灵活的期刊定价机制甚至是免费如开放存取策略等)千方百计地降低读者的期刊获取门槛,并借助各种信息传播技术如互联网、移动终端等保障期刊获取的便捷性。

互动性。开通多种渠道尤其是通过网络平台的论坛、开放评论等功能,增强作者、读者、出版者之间的及时沟通讨论。

知识产权保护。采取合理的版权策略,防止网络侵权。

2.2.4 服务质量

期刊服务质量就是期刊生产过程中与作者、读者、学科专家的交流和反馈活动的质量。与传统期刊不同,网络科技期刊面向用户的服务不光包括期刊出版者与用户之间发生直接关系的服务活动,即通过人与人接触实现的服务,同时还借助网站平台为用户提供一些自助性的服务项目。因此,网络科技期刊的服务质量包括人工服务质量与平台服务功能的质量。

友好认真地回答投稿者的问题,及时处理稿件,按时寄送样刊和支付稿酬,维护作者的著作权,与作者保持积极的联系,为用户提供相关培训服务,积极响应读者需求,及时处理读者来信等。

期刊网站作为期刊宣传和传播的一个平台和窗口,不能只是纸本文献的PDF格式仓库,还应集搜索引擎、Web2.0、视频、音频和其他各种功能于一身。作为期刊出版者对外服务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其服务功能的开设要讲究实用性、保持系统稳定性等。

3 结语

质量是期刊的生命线,是期刊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障,作为期刊发展新的主流形式,网络科技期刊较之传统期刊在内容表现形式、外在特征、传播渠道、服务手段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因此,探索网络科技期刊质量的新内涵,建立与期刊市场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期刊产品质量观和质量管理新方法,是促进网络科技期刊质量可持续发展与提高的前提。本文借鉴的产品质量观,同时结合网络科技期刊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尤其是期刊出版者在网络科技期刊出版全过程不同环节的质量对象和任务,对网络科技期刊的质量内涵及其相应的质量要求进行了系统解析,这种概念性的理论探析,对期刊质量评价、质量控制与管理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直接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网络科技论文:浅析网络科技用词的构成方式

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各种网络词汇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的衍生物,网络词汇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构词方式。本文从词汇学的角度就因特网的特点来分析网络词汇的构成方式和其特点,以此来加深网络词汇的学习。

关键词:网络 网络词汇 词汇学

1、引言

一种新事物的出现必然带来与之相适应的各种词汇现象。因特网的出现和普遍使用也随之带来了许多与此特点相适应的有其特色的词汇现象。新词汇的产生有许多方式,可以是新事物涌现下的词汇创新,也可以在原有词汇的基础上添加词缀和引申意义。同样,网络词汇的生成也是借助这些构词方式。更为特殊的是,网络词汇的使用者一般具有一定的中文和英文基础,而且网络交流的需要使得方便快捷对网络词汇至关重要。这就使得网络词汇在构成方式上有很多自有的特点。

2、原有词汇的语音变异

语音变异主要体现在谐音在网络词汇生成中的应用。根据语音的相似性用新词来进行交流以实现方便快捷的目的。用别字别词代替原有的词汇。由于别字别词在语音上和原词汇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更容易为人们理解和接受。因此是一种便捷的新词构成方式。例如:“偶”代替“我”;“青筋”代替“请进”;“斑竹”代替“版主”;“霉女”代替“美女”。语音的相似性使得人们即使是及时次见到新词也可以较容易的了解其含义。

根据数字在中文中的读音的相似性,用阿拉伯数字替代原有的词汇。这种方式较先为年轻人所使用,而且在电脑上数字书写非常便捷例,简单的数字可以用来表达复杂且隐晦的意思,因此在网络上很流行。如:“56”义为“无聊”,“345”义为“相思苦”,“987”义为“对不起”,“584,51201314”义为“我发誓,我要爱你一生一世”

根据英语词汇的读音用语音相似的汉字来代替英语单词。这位英语水平不高且经常上网的人们所使用;用这种构成方法产生的网络词汇除简洁便利外还含有一定的幽默意味。例如:“伊妹儿”替代“E-mail”,“比尔该死”替代“Bill Gates”,“烘焙鸡”替代“home page”,“温酒吧”替代“windows 98”等等。

这些构词网络的使用者用键盘输入的方式交流,使得键盘的输入没有思维的速度快,为了追求速度而又能被人们所理解,网民们便直接键入声音相似的词汇以达到交流的目的,促成了网络谐音新词的出现并迅速传播。

3、原有词汇的词义转移和引申

为满足人们交际的需要,人们会利用现有的知识去了解未知的事物,在词语的生成上会给原有的词语赋以新的含义,也就是词义的转移和引申,这也是许多网络新词产生的一个源泉。

相似性是词义转移和引申的基础,如“冲浪”原为一种水上运动,可以给人带来刺激和愉悦;这与人们上网获得的感受相同,因此人们给其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在网上进行查询,娱乐等各种活动的新意。

在我们的原有语言概念中“顶”做动词用时意为“支撑”例如;“把棍子把窗户顶上”表示用棍子支撑住窗户以防窗户开了,现在我们在网上交流也会用到这个词比如:“好文章,我顶”,顶的多的帖子总是排在前端,在这里我们把它的意义引申为“支持,赞同”。

4、缩写

在语言交流中为了方便快捷缩写法是非常常用的,但在自然语言的交流中缩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方便快捷很多情形下并不会产生新的词汇。网络的特点使得缩写在网络交流中更是被普遍的应用,这是与自然语言相似的方便,但网络交流又有其自身的特点,致使网络词汇的缩写较之自然词汇的缩写大有不同,其使用频率非常之高很多时候代替了原有的词汇,所以也是网络词汇的构成方式之一。

比如:JJ替代“姐姐”,GG替代“哥哥”,MM替代“妹妹”或“美眉”这是汉字首字母的缩写;再比如BF替代“boy friend”,GF替代“girl friend”类似的英语首字母缩略语;以及中英文混合出现的说法,如“I 服了U”等。这些词汇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记忆,因此为人们所广泛使用,变成了网络新词。这种构词方法也为网友们所采用。

5、符号组合

汉字这种传统的文字由古老的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网络词汇在构成上也借助了大量的符号,以此来创造新词。网络词汇将标点符号、特殊符号、数字和字母等组合在一起.以此模拟一定的面部形态,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象征某种意义。如:)这是张普通的基本笑脸,通常加在句尾或文章结束的地方.表示开玩笑的意思。其中冒号是眼睛,右括号是笑的小嘴巴。这样的符号组形有很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标点符号特殊符号组形如:?表示抽烟斗;@表示络腮胡;(:&表示正在生气;??表示瞪着眼腈。2)标点符号数字组形如:8)表示睁大眼睛;7表示火冒三丈。3)标点符号字母组形如:q表示正在抽烟;P表示吐舌头;S表示语无伦次;I表示吸烟族;T T表示流泪。4)特殊符号组形如:^@^表示小猪:^ ^表示不必歪头的笑脸。

这种构词法可以说是网络语言所独有的,一方面是键盘输入给网民提供了客观条件,另一方面是因为网民大多是年轻人童心未泯吧。

6、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词汇随着网络的普遍使用而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越来越普遍起来,了解网络词汇的构成方式对我们更有效的使用和认识网络词汇大有裨益。网络词汇的构成方式可以使我们在网络交流中更加的高效和便捷也有助于更多网络词汇的产生,方便我们的生活。

网络科技论文:网络科技论文质量评价研究

摘要:通过对网络科技论文的质量评价准则、评价体系进行分析,根据其评价指标指数、影响因子、被引频次以及利用引文分析法和链接分析法进行质量评价研究。

关键词:网络科技论文;评价指数;影响因子;评价体系

1976年,世界上及时份电子出版物于问世,标志着科技论文的发表进入了网络时代。三十年来,电子出版物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有了迅速发展。1994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在《关于加强电子出版物管理的通知》中指出:电子出版物是“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体”。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期刊的发行遇到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电子出版物的发行正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这是电子出版物发展的必然选择。电子出版物的网络发行,也改变着原有的科技乃至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格局。

目前,网络成为了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电子出版物是科技的重要载体。网络电子出版物的种类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可进行不同的划分。从与印刷型期刊的关系上业界将其划分为:(1)纸质期刊的电子出版物;(2)纯网络发表的电子出版物。纯网络发表的电子出版物具有容量大、高效、交互、便于检索为鲜明特征,以区别于传统的纸质科技期刊。读者可以最快速随时随地从网络中了解、获取新需要的信息,参与信息的传播,这些对科技信息的产生、流通、获取等产生积极的作用,使网络版传播的科技信息更有效、更有价值。本文将纯网络发表的电子出版物称为网络科技论文。

1 网络科技论文质量评价的必要性

网络科技论文有利于创新性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更及时的、更有效的传播和交流,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也利于科技人员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而且这种科技论文在线形式也具有科技期刊网络版的特点。

科技论文在线平台有别于其它科技论文平台,为使它更健康、更有效和可持续发展,网络科技论文质量的评判显得尤为重要。按照评判方法来分,网络科技论文可初步分为三种,发表者自评、第三方评价和网络计量。发表者自评一般是读者自身根据自己所选择的方向,参考其他的相关文献,从自身的角度对自己要的一个评价,这种评价要相对主观。第三方评价主要是从的网站的角度以及相关信息服务学术机构来进行评价。利用网站的角度来评价主要注重于网站的性,网站的浏览率,网站的点击率等来进行一个大体的评价,就论文本身的质量来说,这种评价方式的专业指导性不强。利用信息服务学术机构来进行评价,侧重于论文自身的内容和质量,主要适用于比较专业的研究人员评判的方式,这种评判较能体现论文质量和内容的创新性等,因此这种评价也可作为用户自评的参考。网络计量法对论文进行评价客观性比较强,主要是从论文的引用次数,链接次数来进行分析,但要按此能客观的评价出论文的质量,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中国科技论文在线”采用“先公布、后评审”的论文评价方式,论文在线公布后,立即请同行专家进行评审。然后编辑评议意见后公布,并由同行专家从“论文题目”、“中英文摘要”、“科学创新程度”、“研究方案的合理性”、“数据处理方法是否妥当”及“参考文献引用情况”等方面得出对该论文的综合评定,其参考值以一至五颗星显示,分别对应同行专家对该论文的综合评价为较差、一般、较好、良好和。

2 网络科技论文质置的评价准则

2.1 网络科技论文来源的性

网络科技论文的质量首先要考察论文来源网站的性,如果是转载的论文还必须挖掘出其原始来源网站的相关资料,甚至找出发表人员的相关资料,如所在学校或所在科研地等,有时候可能还找出其发表的相关论文进行一个整体的评价,还要对其的参考文献进行考察,在相对应的领域里研究这些信息对论文质量的评判都是很有必要的。

2.2 网络科技论文内容的较大信息量

对网络科技论文质量的评价需要在了解作者表达的观点是否真实的前提下,对其内容反映的较大信息量也要进行评价,较大信息量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体现,一是在表述不同信息的若干篇作品中,较大信息量追求的是相对量,即相对于作品的信息中受信者不了解的内容或需要知道的内容表述得越多的作品,其信息量越大。二是在表述相同信息量的若干篇作品中,较大信息量追求的是使用的书面语言材料的量,即使用的语言材料越少的作品,其信息量越大。三是当一篇作品面对若干个受信者时,较大信息量追求的是相对量,即相对于某个受信者,该作品满足其需要的程度越高,其信息量越大。

当然,在保障科技论文较大信息量的同时,网站的组织者、拥有者或者评价的专家也会影响到论文质量的评判,不同的论文,分析人员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所以在保障论文内容的同时,评判的客观、公正也很重要。

2.3 网络的新颖性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各领域的发展也在不断更新,反映各学科前沿的论文,尤其是网络发表的论文必须不断更进,而日期与新颖性密切相关,对网络科技论文质量的评判也非常重要,可通过论文内容中反映的时间信息。文章出版的时间日期或最近更新的日期,版权信息中的日期进行考察,同时要对一稿多投以及对内容无修改却更改了发表日期的论文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找到其原始发表的相关信息进行合理的评判。如:“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可为的作者提供该时间的证明,并允许论文作者同时向其他专业学术刊物投稿,以使论文新颖的学术观点、创新思想和技术成果能够尽快对外,并保护原创作者的知识产权。

2.4 其他指标

通过看其他专业网站(平台)是否有链接到该网站,考察网站的浏览人数等也能从一定角度对发表平台的质量、进行评判,进而对发表在其上的论文进行一定程度的评价。还有部分是基于对现有评价指标的分析,如:载文量指标、传统引文指标、文摘率指标等,网络引文率、链接流行度指标、网络述及指标、网站性能指标等进行分析,探讨其可行性、可信性及可操作性。

3 网络科技论文的评价体系

3.1 指标

(1)影响因子。影响因子是测度学术水平及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越大,说明论文平均被引用率越高,同行专家认可的程度越高,学术影响力越大。反之,说明该学术影响力越小。影响因子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论文作者的影响力等因素而引起的不公平现象。

(2)总被引频次。是指从发表到现在被其发表网站、发表期刊被引用的次数。总被引频次是一个指标,在统计时有条件限定,即限定统计年限,限定学科领域。统计

年限的限定便于某一时期内进行比较,有学科限制的统计结果必然小于无学科限制的统计结果。被引频次的较大特点是能够从历史水平和现实水平体现长期发展的总体水平。

(3)即年指数。可测量论文被利用的速率以及对学科发展过程中新的科学问题的快速反应程度。

3.2 分析方法

(1)引文分析法。

引文分析法是目前最常用的量化评价论文质量的方法,它是由英国化学家加菲尔德研究创立的,即通过文献的引用与被引用关系来综合评价论文的影响力和学术质量。而一般最直接的是利用引文分析工具SCI、SSCI等的《期刊引用报告》(简称:JCR)提供的期刊影响因子的大小来评价期刊质量。

由于影响因子的获得是在对前两年论文的引用数据的基础上获得的,网络的及时性比较强,很多影响因子不高,但是其即年被引指数一般都很高,比较符合论文通过网络传播的特点。因此建议在利用传统的引文分析法应用于网络论文的质量评价时,用即时被引指数取代影响因子对其进行质量评价。

(2)链接分析法。

采用链接分析法对外部链接数和网站网页进行统计,然后根据网络影响因子将论文的链接次数等进行排序。一般影响因子高的网站会吸引更多的外部链接,其网络影响因子也高,论文的链接次数也多。

4 网络科技论文质量评判中的问题

对网络科技论文质量的评判,目前多采用的是同行专家评价的方式在进行,主观性较强,评价以人工方式进行,受到个体价值取向的影响。而链接分析,定量统计等能通过计算机实现,客观性较强,但必须选择合适的客观性指标以达到真正的实现对论文质量的评判,而且论文网络发表的最终目的是更有利于创新性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更及时的、更有效的传播和交流,传播的途径就是学习、引用,这些人为的需求用计算机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必须将这两种方式合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其更科学、更能评判出论文质量的好坏。

网络科技论文的评价体系也必须不断的更新,而目前对于它的评价主要采用影响因子、即年指数、引用次数等指标,但这三个指标只能静态地从不同侧面来评价其学术质量。这些仅仅是对论文某一特定时期学术质量的评价,不能反映它的发展趋势和质量的稳定性。实际情况是有些论文只能反映其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质量较高,科技在不断发展,我们都需要能快速反映时代前沿的东西,所以静态的评价指标不能正确评价这种发展趋势,需要采用新的动态指标对它的动态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价。

网络科技论文:网络科技与哲学文化的关系

[摘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一场由信息革命带来的深刻的社会变革。以网络科技为核心的这场信息革命,极大地改变着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本文从不同视角对网络科技进行审视和反思,进而从网络的实在基础开始对网络的存在论哲学意义进行分析,进而为理解更高一层的网络人文世界的意义打下基础。

[关键词]网络科技;哲学文化;科技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一场由信息革命带来的深刻的社会变革。以网络科技为核心的这场信息革命,将极大地改变着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它不仅提出了大量新课题,也向一些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并将不同程度地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走势产生影响。从历史的角度看,一种新的社会构成成分的出现必然意味着社会结构出现了大的调整,旧有社会构成成分和其间的相互关系由于新因素的出现而发生改变,有的成分消失了,更多的则响应社会整体的变化,调整自身内部和与其他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与新的成分一起构造出一个新的社会存在,构成了人们新的生存基础。因此,从哲学存在论的角度看,网络科技具有深刻的存在论意义,值得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探讨。

一、网络科技的概念概述

严格的讲上面使用的网络科技概念与计算机科学中使用的不是同一个概念,这一概念更多的是日常意义上包含丰富人文意义的用法,是指以人们在使用计算机及网络时产生的所谓网络科技人文世界,与计算机科学中的网络科技概念有区别的。如果把计算机科学中的网络科技概念比作是网络建设者们创作的一部规模宏大的作品,那么网络科技人文世界就是使用者对这部作品进行的五花八门的解读,这些解读与网络建设者的本意或符合,或者根本不沾边,或者正好相反,充分体现了使用者阅读时的狂欢状态,这从当前对网络科技形形色色、大相径庭的评价和解读上可以看出。

区分网络概念的这两方面含义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可从不同视角对网络科技进行审视和反思,理清思路,不把一些应分开的问题混为一谈,当前对网络科技的一些争论往往就是在概念上混淆了这两者造成的;其次,可对网络科技有一个较为的了解,不以偏概全,得出一些偏激、经不起考验的结论;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区分揭示了网络科技的一个根本性特征:网络与文化一样,有创作者,有解读者,正是在这种创作和解读的解释循环过程中,网络科技直接介入到最基本的存在层面,成为这个时代和生存于这个时代的人存在的场所、样式和背景。首先探讨网络设计和建造者在网络科技这一作品中所要刻画和体现的意图,然后考察网络使用者对这一作品的狂欢式解读,通过分析使用者何以能够进行网络狂欢的哲学、计算机理论及网络建设实际的原因,揭示出网络科技时代的主要存在模式:整一化或多元个体及其内在的运作方式,以及它作为网络时代存在基本模式的存在论意义。

二、网络科技与人文的关系

也许有人认为谈到哲学人文意义,那就只应关注网络人文世界,科学是与人文对立的概念,其实人文的概念远远大于科学,科学也是人们对世界和人生的一种理解和规划方式。具有科学外表的计算机科学术语“网络”同样具有人文意义,同样是人们居于特定生命理念和目的构造出来展示自身生命和存在的一种生存方式,是一种和以前赖以生存的自然实在不同的方式构造起来的人造实在,人为的秩序从根本上贯穿其间,它构成了网络人文世界的实在基础,同时自身也从根本上融入并构成了这一人文世界的核心基础。因此,有必要从网络的实在基础开始对网络的存在论哲学意义进行分析,并进而为理解更高一层的网络人文世界的意义打下基础。

1 网络经济学理论造成冲击。在传统经济概念中,生产取决于所用生产要素的数量,特别是劳动、资本、设备和资源,信息或知识只被视为外部因素,不是生产函数的完整组成部分:而在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知识成为可再生的重要资源,经济增长更直接地取决于知识的投资,它使商品的质发生了某种改变,其目的不仅是为了交换,而且还有分享的含义。网络科技作为信息时代的标志,它的出现,涉及到广泛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尤其和哲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新闻学、国际问题研究等诸多学科关系密切,引起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和兴趣。

在哲学领域,网络科技突破了传统哲学的理论思维和逻辑框架,改变了传统的时空观,赋予哲学一些基本概念――“实在”等以新的内涵。如“虚拟实在”也是“实在”,在信息网络空间是人类生活空间的延伸这个意义上,它是实在的,同时它不仅超越了物理的四维时空,而且造成了更多维数的可能性空间。

在社会学领域,对网络给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用传统的社会学观点和概念难以解释或不能涵盖。如社区概念、社会成员互动模式、社会分层理论等等,都面临着挑战。

在法学领域,网络科技将改变传统的法律思维方式,即习惯于对与错的非此即彼式的思维方式。同时,网络科技对现行的法律制度提出了挑战。网络科技超越了国界和时间,网络形成了新的时空,这对传统上习惯以地缘界限建立的法律制度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在新闻学领域,网络冲击大众传播理论。在大众传播理论中,职业传播者、媒介和受众这三大必不可少的要素均已发生重大变化。它改变了传统媒介的“传一受”关系,建立的是新型、平等的交互关系。大众传播理论的基本问题是大众传播的性质、过程和影响,特别是它是如何在心理上、社会上和文化上影响人们的。面对网络传媒的迅速发展,这些基本问题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需要对原有理论进行扬弃或重构。

在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网络科技的发展将会影响思维方式,进而引起研究国际政治、国家安全模式的变化;同时,对一系列在信息时代产生的国际政治与经济问题,需要作出预测,进行理论概括。

2 网络科技向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大量新课题。网络科技代表着一个正在到来的新时代,伴随着大量还未被认识、有待认识的新问题,引起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关注。哲学工作者在探讨:网络科技的出现,对人们的观念与思维方式带来了哪些改变,应以什么样的观念迎接信息社会:它给予社会生产方式、人们的交往方式带来了那些变化,并对已经发生、可能发生的社会变化进行探讨;研究从工业化社会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文明的转型。

经济学工作者在研究:宏观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一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知识经济的特征、主要内容和运行规律。知识产品、信息产品的价值度量问题,知识经济的现状、未来以及对策等。微观上,研究电子商务带来的新变化。开展网上贸易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体现,如何进行金融结算、如何保障国家行使主权,进行国家监管。另外,如何搞好网上的服务贸易、对网上“虚拟社会”的研究等等正在成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法学研究人员在密切关注美、网络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发展网络科技方面的政策法规和基本思路,并着手研究与网络相关的立法问题。及时,对已有法律进行补充,如新刑法,网络犯罪

的界定与制裁;著作权法;出版法;保护消费者权利法:针对电子商务发展所涉及到的有关法律如合同法、民商法等制定政策等。第二,进行新的立法。对网络带来的许多新的法律问题,必须进行新的立法。如网络域名管理,ISP(服务商)的管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隐私保护法,针对网络既是公开的、又是隐蔽的情况,凡属于个人在网上从事信息交流、发送活动过程都应受到法律的保护。

网络引起新闻学研究的关注,成为新闻学研究的新领域。未来信息传播的发展打破了新闻学传统的表现形式:即表现为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其他任何人、进行任何形式的信息交流。当前新闻学对网络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及时,网络出版物的管理。网络出版物却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涉及版权、法规等问题,网上什么是需要保护的,怎样有效地保护等。第二,网上色情等不良信息问题。它们妨碍了网络的健康发展,应该怎样克服。第三,网络传媒与传统传媒在特点、功能和作用等方面的比较研究。第四,网络对国际问题的研究增添了新内容。如国家安全问题而网络使时空观念发生变化。研究领域在扩大:信息安全正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恐怖主义的内涵增加了黑客、信息犯罪的内容;国际冲突除了战争、经济等形式外,信息战已开始点起烽烟。

3 网络科技对科学发展产生的影响。目前对网络的研究,虽然还处于介绍、普及阶段,但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对网络的研究将会逐步深入,产生一些新兴学科或新的研究领域。如网络经济学、网络传播学、知识经济、网络立法、信息安全、网上贸易研究等,这些研究有些处于学科的前沿位置,有些尚处于学科的边缘。尽管研究的侧重点和内容不尽相同,但有几个趋势是共同的:一是多学科,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研究趋势明显增强。二是对网络科技的研究,不仅是纯理论意义上的研究,而是更加侧重于应用性。当前,学术界主要关注的并不是网络的一些抽象概念和原理,而是更注重它带来的变化、影响和问题,使社会科学研究的应用性大大增强,与社会实际联系更加紧密。三是对网络的研究,正在向着、纵深的方向发展。学者们在研究中,既充分肯定、认识它的社会功能和积极影响,也不回避它的负面效应和存在问题,特别是注意借鉴发达国家在信息化方面走过的弯路,以推动网络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因此,对于捍卫个体作为独立存在价值的使用者而言,网络科技的人文意义更多地体现在:它为多元个体提供了一个其自身具有颠覆可能性的对象,这一颠覆活动的总和就构成了网络狂欢的图景。正如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所揭示的,反对现代工业文明最坚决的恰好是伴随工业文明一起出现的现代艺术,现代艺术对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批判,对矫正这种文明的弊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取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正如开始指出的,整一化不是一种外在强加给人们的东西,船恰相反,它是人类数千年来一直孜孜以求对自然和人类世界秩序化要求的具体实现,人类的生悔和进步,以及对世界的理解极大地依靠这一进程。但同时它为人自身的认识提供了认知背景和参照系,考察人类的历史可以发现,人们不同时代实现的不同的秩序水平,为人们提供了定义和刻画自身形象的基础,整一化与人这两者在人类历史中玩着一场没有终结的权力游戏,恰如福柯指出的,权力结构可以被揭示出来并加于批判,也可以选择是否加入到某种具体权力游戏中,可你不可能逃脱所有权力游戏,你逃脱这一个,就必定得加入另外一个,有些游戏是任何人都逃避不了的,它是人类生存不可逃避的结构和状态,这里谈的就是这一种。历史上,先辈们看比较老的版本,今天轮到我们来玩“网络版”。是幸还是不幸,无从说起,因为无从逃避,对每一个个体而言,只能说玩得尽兴与否,高明与否,无所谓成功与失败,因为游戏远远没有终了。从这个角度看,丹尼尔・贝尔断言的现代主义已经消失了的反抗又以一种新的面目在网络科技时代诞生了,这种由多元个体倡导的反抗将构成这个新时代的根本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