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工业创新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工业创新论文:工业经济转型与技术创新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快速发展,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工业生产稳定增长。2013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10689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9.7%,实现利润6283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随着我国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技术创新经费投入持续增加,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创新水平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还存在着明显差距,是制约我国工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工业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道路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从国际形势看,当前全球经济还处于调整期。世界经济依然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风险与机遇并存。一是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美国正在通过“振兴制造业”、“再工业化”战略,着力推进智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欧盟大规模发展绿色能源,推动经济从“高碳版”向“低碳版”转型。新兴经济体也都在积极寻求转型之路。二是新的科技革命带动全球产业链升级。数字制造、大数据、云计算等,都在向制造业渗透,我国企业形态如不适应这种变化,将面临大规模制造能力被淘汰的风险。本文拟对技术创新与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进行探讨。
1文献综述
目前学术界对经济转型升级进行了较多的的研究,但在建立计量模型时较少考虑自相关、异方差等问题,同时对转型升级的内涵论述较少。因此,本文从转型升级的内涵入手,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利用计量经济模型研究方法,结合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技术创新的相关数据,深入分析技术创新对工业经济转型的作用,得出了新的研究结论。
2技术创新与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
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来自创新驱动。通过技术创新将传统的加工组装主体形态转向以研发为基础的制造,大幅度提升研发、设计、标准、营销网络、供应链管理、品牌等环节在价值链增值中的比重,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图1显示了技术创新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自主开发战略是指企业内部开发,具有率先性,核心技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积累和突破;模仿战略是指创新主体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方法,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以其为基础进行改进的做法;合作开发战略是指若干企业联合投资建立一家新的合资企业或者是使用合作开发的某种技术;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指以企业为主,企业、大学、科研单位及政府的相关部门为追求发展目标在利益驱动下,运用各自资源相互协作所进行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其重点在技术创新过程的上游和中游。
3计量经济模型本文选取
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而不是所有工业企业的原因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较有代表性而且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并不明显。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通过实证分析和检验技术创新对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验证技术创新的三个指标:研发人员投入、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产出效率是否有效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7]。采用回归分析模型来估算研发人员投入情况、研发经费投入情况、研发活动产出情况对于万人平均产出的相关系数。在构建回归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数据为横截面数据,很有可能出现异方差。因此分别对各个变量取自然对数以使数据趋势线性化和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同时其回归系数又代表了弹性的意义。计量模型设定为:lnPETU=C+αlnRDFD+βlnRDOP+γlnRDHR+δlnPESC+ε.其中,PETU表示企业转型升级情况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人平均产出代替。万人平均产出,反应了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转变的程度。RDFD表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万名从业人员R&D经费。RDHR表示研发人员投入情况,这里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万名从业人员中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来表示研发人员投入情况。RDOP表示研发活动产出情况,这里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每万名从业人员有效发明专利数表示研发活动产出情况。PESC表示平均工业总产值,为模型的控制变量。其中,α、β、γ、δ、C为回归常数,ε为模型误差项。
4技术创新与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实证分析
4.1描述性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人平均产出为63.06亿元。然而较大值和最小值差额比较大,达到66.38亿元。这说明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由离散系数也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波动也比较大,较大值与最小值的倍数都达到三倍以上。
4.2参数估计
采用eviews6.0计量经济软件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得到回归结果如表2。从表2可以得出,该方程的判定系数为0.702,拟合优度较高;F统计量为15.277,其对应的P值为0.000,说明该方程在5%的水平下显著。该方程的各个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下也显著。另外,该回归方程的DW统计量为2.380,属于判断盲区,因此需要做自相关检验,同时还需要做white异方差检验。首先做LM自相关检验,得到检验统计量为1.633,其相应的P值为0.201,所以接受无自相关的原假设,该模型不存在自相关。再做White异方差检验,得到检验统计量为16.359,其相应的P值为0.292,所以应接受无异方差的原假设,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4.3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通过前面的分析,判定表2得到的回归模型不存在自相关、异方差等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表2得到的回归模型来分析技术创新对转型升级的影响。2企业平均工业总产值对转型升级有显著影响,说明企业的规模越大,经济转型升级的效果会越好。其次,科研经费投入和科研活动产出对转型升级有显著影响。这两个变量分别在1%和5%的水平下显著。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科研经费增加1%,万人平均产出增加0.546%;科研活动产出每增加1%,万人平均产出仅增加0.195%。,参数估计结果显示科研人员投入指标系数为负,并没有对企业转型升级起到正向促进作用,这与相关技术创新理论和研究成果并不一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一种解释为科技人才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影响了科研人员的创新进程。很大一部分科研人员仅仅为了成果去做科研,并不考虑实际的有用性,使得科研成果与实际脱离,并不能给经济的转型升级带来正向影响;另一种解释为,科研人员质量参差不齐,数量上虽然有所增加,但质量远不如以前。总体而言,技术创新对转型升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5结束语
本文利用回归模型对转型升级的几个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企业规模、研发经费投入、研发活动产出对转型升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研发人员投入对转型升级产生负向影响。根据以上结论,特提出如下建议。及时,企业规模对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很重要。企业规模扩大,研发支出增加,利润总额提高,企业才能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进行转型升级。工业经济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和工业企业,要重视企业规模整合,做大做强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升级、产业升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二,技术创新对企业的转型升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开发出新产品、形成新方法,企业完成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一要加快推进企业主导的科技创新,鼓励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平台。二要改革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强化教育和人才支撑。加大对中等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投入,培养更多技术工人充实到生产一线。完善鼓励创新的各项配套政策,鼓励科技要素向企业流动,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第三,改善科研环境,制定科学的分类考核评价方式,营造宽松和谐、学术自由有利于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创新条件和氛围,以支持科研人员潜心研究为核心。同时要注重科研人员的质量提升,不能仅要求数量上的增加。
作者:展明明 王新华 单位:武汉轻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工业创新论文:小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论文
一、模型、变量与数据
(一)模型研究分为两个部分,及时部分的研究目的在于判定能够显著标志和区别企业出口概率的因素是否与能够显著标志和区别企业出口强度的因素存在差异。在每一种创新衡量标准分类下,进行两种模型的估计,一是企业出口概率的预测模型,采用Logit估计模型,其中因变量为(0,1)变量,有出口行为的企业赋值1,无出口行为的企业赋值0。在Wakelin的研究中,使用Porbit模型对企业的出口概率进行估计。本研究认为:由于自变量均为连续变量,且又因为Probit模型对分组实验数据的分析会更加有效,因此认为使用Logit模型估计企业的出口概率会更加合理;第二个模型仅以有出口行为的企业为样本,并采用相同自变量指标考察企业出口强度与企业特征之间的关系,其中因变量为企业出货值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同时由于异方差出现的可能性,采用WLS估计。
(二)变量影响企业出口行为的自变量分为五个部分,及时部分为企业规模,采用平均职工人数指标,并加入平均职工人数的平方项,检验企业的出口概率与企业规模之间是否存在“U”型关系;第二部分反映企业的人才积累,采用人均主营业务工资指标,通常认为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越高,则该企业职工的技能水平也相应越高;第三部分为企业的盈利能力,采用营业利润指标,反映企业应对各种风险的基础能力;第四部分表示企业的成本状况,采用销售成本指标,反映企业出口对成本的敏感程度;第五部分为企业的创新行为,根据不同的创新类型划分办法,分别采用研发费用支出和新产品产出两个指标,用来反映企业的创新行为对出口的作用[3]。
(三)数据本研究所用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调查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全国16023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详细数据,其中涉及到创新的指标只有研发费用支出与新产品产值。本研究采用两种方式衡量企业的创新类型,及时种是以企业是否具有新产品产值为衡量企业是否进行创新的标准,在这种衡量标准下,将企业分为创新企业和非创新企业,并就相同的自变量建模,其中反映创新行为的指标为研发费用支出;第二种是以企业是否具有研发费用的支出作为衡量创新行为的标准,据此将企业分为创新企业和非创新企业,其中反映创新行为的指标为新产品产出。
二、实证分析
(一)描述分析在创新属性和出口类型交叉分类下,我国小型工业企业表现出一些基本特征:非出口企业与出口企业数量上的差距较大,其中非出口企业几乎是出口企业数量的4倍,各种创新类型下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各自的职工人数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出口企业职工人数在100人左右,略高于非出口企业(75人左右);出口与非出口企业的平均工业总产值,以及人均主营业务工资相差非常小,这样看来小型企业中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在规模经营方面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从企业的创新行为看,小型企业中创新型企业与非创新型企业,以及各种创新类型企业内部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之间差距却十分显著。新产品成为小型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工具,而研发费用投入并未成为促进企业出口的有效措施:在以新产品产出作为划分企业创新属性标准时,创新型企业中出口企业的研发投入大大少于非出口企业,而对于非创新型企业内部,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在研发投入上的差距并不明显。整体来看,创新型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整体上优于非创新型企业,但是已经进入国际市场的小型企业却在研发投入上有所欠缺。在以研发投入作为判别企业创新属性标准下,创新型企业不仅在新产品产值总量上优于非创新企业,而且在两种创新类型企业内部,出口企业也拥有更多的新产品。
(二)模型分析从表1显示的模型拟合结果看,两种分类标准下Logit预测模型的率均较高(率均达到60%以上,较高达到80%强),WLS模型的拟合优度也近乎达到了1。从模型拟合结果看出,在小型工业企业中,基本上影响企业出口概率的因素,也同时影响到了企业的出口强度,也即是说,进入国际市场前后企业发展所关注的因素变化不大。小型工业企业规模对出口概率和出口强度都表现出明显的倒“U”型关系,也即是说当企业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后,企业人数的进一步扩张会降低企业的出口意愿和出口强度,而在这个转折点之前,企业规模的扩张对企业出口行为的优化大有益处。因此,对于小型工业企业来说,将企业的人员规模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是实现企业资源有效使用的基础之一。人均主营业务工资的提升对两种分类标准下非创新型企业出口概率和出口强度都显示积极作用,对于缺少创新投入或是创新产出的小型工业企业来说,他们更加依靠的是高技术的人员,或是更多的熟练工人,因此人力资本的积累是它们出口扩大的重要基础。对于创新型企业而言,新产品分类标准下的创新型企业人均主营业务工资的提升降低其出口概率,但是出口概率的提升得益于营业利润的提升,这与其他类型企业的表现不同,即具有新产品的小型工业企业在面对国际市场的挑战时,更多的是依靠企业自身利润的增加,人才的积累对其进入国际市场并无优势,但是当企业进入到国际市场后高技术人才的积累会支持企业在国外市场中竞争,这也是中国小型工业企业与大型企业在国际市场进入策略上的较大不同之处。小型工业企业的出口概率对成本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是从拟合结果可以看出,不论企业是否进行了创新,企业的销售成本都对企业出口概率具有积极作用,且这种促进作用在创新型企业中表现更为明显。
小型工业企业研发费用的支出不论是对企业出口概率还是出口强度而言,都显示消极作用,而相对而言,新产品产值却刺激了企业出口预期。理论上,小型工业企业的出口行为和出口竞争力建设都要依靠创新能力的提升,但是由于其本身无法承担巨大的创新费用,因此创新费用支出作为增加成本的一项措施,对其出口行为反而会有抑制作用,这也说明对于处于弱势的小型工业企业来说,它们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必须依靠国家的扶持,当自身能力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可通过自身的研发投入来加强创新能力,从而通过新产品的生产和组织上的优化来完善出口贸易行为[4]。
三、结论
研究发现,我国小型工业企业在金融危机中难以抵御风险的原因:我国规模以上小型工业企业对成本的敏感度很高,企业对研发资金的使用缺乏效率,使其效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企业的创新投入并不能显著提升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同时对进入国际市场后企业的完善和发展也无益处[5]。与此相反,研发费用会增加小型工业企业的成本,从而降低其价格静态比较优势;我国小型工业企业虽然自主创新能力较差,但是在模仿等创新模式下获得的新产品对企业出口的促进作用显著,新产品的生产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动态比较优势,增强了我国小型工业企业在国外市场中的竞争力。
作者:王元福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工业创新论文:工业电气化技术创新论文
1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化领域中的应用优势
1.1性高
数字化技术在工业电气化领域当中的应用,使得电气化系统更加的方便。数字化技术是有效的结合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更进一步的优化了电气化智能系统。使得电气化系统在操作的过程当中变得更加的方便和快捷。在度和效率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数字化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仪表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使得工业自动化仪表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对于各种技术含量较高的系统体系进行分析,对系统中存在的不平衡和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和缺陷分析,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的促进改革创新和发展,使得企业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来说,数字化和电气化的结合已经成为了众多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点。
1.2性价比较高
众所周知,电气化技术的特点是有一定的特殊性,以及在操作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电气化技术就要求系统对于精准度要作出的计算,对于安全隐患要作出精准的分析。数字化技术正好迎合了电气化技术的这些需求,数字化技术利用网络系统能够使得数据更加的,对于系统的漏洞和缺陷等也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以及分析,从而有效的确保了安全。此外,数字化技术拥有着强大的信息储备,利用网络进行通信也更加的方便和快捷,对于企业智能化系统的要求能够高效的来满足。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还大大减少了企业在技术投入上面的成本。
1.3操作性比较强
数字化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体的,对于计算机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就可以在指导之下对于电气化系统进行操作。而且在进行操作的过程当中,只需输入设定好的相关的指令和程序即可。另外,系统在人员进行操作的过程当中,对于操作者发出的指令和程序等还能够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判断,从而确保整个系统的安全的运转。在信息进行传递的过程,数字化技术自身的分析功能,能够有效的对于数据进行分析以及校正,这样节约了很多的人力和物力,既提高了工作的效率,有解放了工作人员。
2数字技术下工业电气化技术创新
数字技术下的工业电气化技术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在市场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技术下的工业电气化技术已经成为了企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的技术。但是由于这项技术的在中国的大多数的企业当中的应用的时间都不是很长,在技术方面不是十分的成熟,所以数字技术下工业电气化技术要不断的进行创新。
2.1向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迈进
智能化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数字工业电气行业当中。在数字技术下工业电气化技术的应用,在应用的过程当中局限性较大,统一设定的规定不能够满足于实际生产中的需要,所以在标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一点要在实践当中不断的进行完善。可以采用智能终端技术来对于数字技术下工业电气化技术进行分析和创新,智能终端技术是以光纤来作为连接设备,然后智能终端对于系统工作中的数据进行自动化的收集与控制,通过光纤的连接,二者可以互相进行配合。其中一个用来进行跳闸后的双重保护,可以增强数字化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的性与智能性;另外一个是负责远程控制和测试,包括信号传送和电力中断的保护,也极大的提高了设备的工作效率。在光纤技术的支撑下,通过PC平台与TCP协议的支持可以完善数字工业化技术模式,解决电气设备自动化运行中的各类问题,例如MEM系统和ERP系统问题。
2.2混合使用面向通用对象的变电站事件的虚端子
数字技术工业化的创新领域里中经常要用到GOOSE虚端子来提高工业化设备的设计与试验水平。这里所提到的这种虚端子是对传统的二次回路进行了改进,在设计和装置等方向上都进行了创新,使得在理解方面更为的简单明了。另外在装置与装置之间的通信方面也可以应用面向通用对象的变电站事件技术,利用面向通用对象的变电站事件技术可以对全站的线路连接、开关进行多方位的控制,从而实现了变电站的远程控制。传统的二次回路利用技术被面向对象的变电站事件技术所取代,这种面向对象的新技术能够对环境测试和信号管理等信息进行而高效的控制,能够做到这样精准是智能化带来的变化。
2.3培养程序代码控制观念
在云计算与大数据的背景下,数字化工业技术的创新里对程序代码的要求更加。除了要求程序代码简洁高效、程序对数据的存储量大外,程序代码控制技术也在不断创新。目前很多工业电气控制中程序代码都是在下达指令前将检测好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内,然后再对开关、闸刀等设备的设计进行检查,这样的程序代码控制需要不断地对当前的系统进行确认和核实。程序代码控制中要以减少人员操作提高工作效率为程序设计思想,代码编制好后一定要进行代码走查和测试,遇到问题要及时对系统加以完善。好的程序代码控制流程是即使没有人员干预也能够达到系统自动化完成操作的效果。这个控制系统对于系统的正常运转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的避免事故的发生,能够把系统中的问题扼杀在摇篮当中,从而更好的提高工作的效率,工作的质量也会得到提高。
3结语
信息网络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让数字技术在各个行业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工业电气行业是我国工业技术的开发与创新领地,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无不需要工业电气化的改善。工业电气化技术、工艺的快速发展使得电气化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应用,并逐渐成为工业控制领域内的主要依靠技术。工业电气行业若能够创造性地引入数字技术,将能够拓宽工业控制的适用范围并较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牛广慧单位:福建三明市正兴安全技术服务公司
工业创新论文:生态工业园区与技术创新论文
摘要随着生态工业园区的出现及其日益的发展壮大,它对技术创新发展的影响也日益凸现出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推动了回收利用型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物料消耗最小化的系统技术的发展;使环境治理技术集成化、系统化;催化绿色技术革命。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区技术创新
1996年10月,美国可持续发展总统委员会对生态工业园区提出了这样的定义:一个有计划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工业系统,寻求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的最小化、废物产生的最小化,并力图建立可持续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关系。
随着生态工业园区的出现及其日益的发展壮大,它对技术创新发展的影响也日益凸现出来。生态工业园区要求企业依靠科技进步,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
1推动了回收利用型技术的发展
随着生态工业园区的不断发展,生态经济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直接与物质流动模式相关,原有的物质流动模式造成经济活动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开始转向对回收利用型技术的关注。回收利用型技术的物质流动模式可以表示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通过对物质和能量较大限度的回收利用,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了尽可能小的程度,同时也大大的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达到了“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在加拿大Burnsde工业园区,通过回收废纸然后外运供其他公司生产衬垫板,另一家包装公司则重新利用电脑公司的过剩的聚苯乙烯;它还拥有各种回收和再利用公司,处理颜料盒、丝带重新涂墨、轮胎翻新和家具翻新等;另外还使用银回收系统回收印刷工厂的银;同时园区内的19家化学品生产销售公司还联合进行化学品交换。
在美国,查塔诺加(Chattanooga)生态工业园区,通过重新利用老工业企业的工业废弃物来减少污染和增进效益。如将旧钢铁铸造车间改造成一个利用太阳能处理废水的生态车间;紧邻的肥皂厂则循环利用废水;而肥皂厂旁边是利用肥皂厂副产作原料的一家工厂。这样就建立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工业网络。Choctaw生态工业园区则基于园区所在地丰富的特定资源,也就是俄克拉何马州大量的废轮胎资源,通过采用高温分解技术将这些废轮胎资源化从而得到炭黑、塑化剂和废热等产品。
在我国,天津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的企业将汽车生产中的废钢及其它边角废料回收后,通过熔炼等加工过程制成钢锭,再提供给丰田模具工厂作为其生产模具的原料。另外,针对食品饮料业能源消耗量大且稳定的特点,天津开发区开展了企业内部和行业间的蒸汽梯级利用;并进行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共生合作,构建废水代谢链条。还致力于雨水的收集和再生利用;致力于垃圾分拣和再生,使危险废物实现资源化;以及有机废物堆肥化处理、剩余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广东南海生态工业园区也是一个成功的实现了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的例子。园区由设备加工、塑料生产、建筑陶瓷、铝型材和绿色板材等5大行业组成。根据技术可行性及保护环境的前提条件,核心企业及其相关的附属企业组成5个相对独立、相互共生的工业生态群落,通过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交换,构成多种物质能量链接的生态链网络。在这其中,有3条属于闭合循环的生态链:环保仪器设备厂生产的产品在消费后报废予以拆解,其中可以再利用的零件供维修用或回到企业供生产用,不可再利用的零件经五金加工厂回炼成金属原材料,重新生产零件供给厂家生产仪器设备;可降解塑料厂产生的废塑料进入塑料添加剂厂用于生产增韧剂,然后返回可降解塑料厂供生产使用;绿色板材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树皮、木屑等,通过加工成生产板材用的胶黏剂,再次返回板材厂生产使用。园区内企业的废弃物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不仅降低了废物排放,而且还能吸收消化园区外的塑料废物、废旧五金等,不仅如此,每年还可通过节省原料和能源、处理废物使得成本降低、再利用废物等方式获得相当高的经济效益!
从这些闭合循环的设计上可以看出,园区企业间利用彼此生产中产生的副产品和废弃物作为再生资源,经过加工后重新返回系统循环使用。这种循环生产的理念,充分带动了回收利用型技术的发展,更很好的体现出了工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有效利用的理论。
2推动了物料消耗最小化的系统技术的发展
在生态工业园区,内部企业之间彼此利用“废物”,使企业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从而使物料消耗达到最小化。具体可从两个方面来考察。
一方面,产品的数量保持不变,而物料的消耗减少。以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为例。该园区主要包括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其中,电厂向炼油厂和制药厂提供发电过程中产生的蒸汽;将除尘脱硫的副产品工业石膏,全部供应附近的一家石膏厂作原料;将粉煤灰出售,供铺路和生产水泥之用;炼油厂产生的火焰气通过管道供给石膏厂用于石膏板生产的干燥,减少了火焰气的排空;酸气脱硫生产的稀硫酸供给附近的一家硫酸厂;炼油厂的脱硫气则供给电厂燃烧。另外,炼油厂的废水经过生物净化处理,通过管道向电厂输送冷却水用于冷却发电厂的发电机组,而发电厂产生的蒸汽回头又供给炼油厂;热电厂同时也把蒸汽出售给石膏公司和市政府;热电厂的脱硫装置使燃烧气体中的硫与石灰石产生反应,生成石膏供应给石膏材料厂作为原材料。而炼油厂生产的多余的燃气,又可以作为燃料供给发电厂和石膏厂。由此可见,通过对一系列的能减少物质消耗、封闭物质流的技术的应用,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极大地节约了相关公司的成本,并且带来了许多新的收益。据测算,在这些交换中产生的共生物料量大约相当于Asnaes电厂每年购买的煤量(200万t/年),亦或相当于Statoil精炼的北海原油吨数(480×104t)。由此可见,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形成一个有效的循环再利用网络,实现了减少物料消耗的目的。同时,还较大限度地保护了当地的环境,减少了污染。从生态学角度说,卡伦堡表现了一个简单的食物链的特征:生物体消耗其他生物体的废物和能源,彼此之间共依共存。
另一方面,产值相同的前提下,单位产值消耗的物料相对减少。鲁北生态工业园区,园区内部包括磷铵硫酸水泥联产、海水“一水多用”、盐碱电联产3条密切相关的生态产业链,这些产业链通过系统化、网络化,协同、共生,构成了一个生态型工业系统。
具体来讲,以磷铵、硫酸、水泥产业链为例。在磷铵、硫酸、水泥产业链(简称PSC)中,磷矿与硫酸制取得到的磷酸与合成氨反应制得磷铵,副产品磷石膏送往水泥厂生产水泥。富含SO2的水泥窑气送往硫酸厂生产硫酸和液体SO2,液体SO2用作生产溴素的原料。硫酸送往磷铵厂用于磷铵的生产。以煤矸石为燃料的热电厂产生的电力和蒸汽供各厂使用,锅炉副产的炉渣、炉灰作为混合材料生产水泥。在这个系统中,生产磷铵排放的废渣磷石膏,用于制造硫酸并联产水泥,而硫酸又再返回用于磷铵的生产,上一层产品的废弃物成为了下一层产品的原料。使得资源得到了高效的循环利用,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没有废弃物排出,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工业生态循环系统。这使得对磷矿的开采降到了最小的程度,同时也避免了对硫矿以及石灰石矿的开采,使对物料的消耗达到了最小化。据测算,它的磷铵成本比同类企业的产品成本低30%,水泥成本低20%,硫酸成本低50%。
我国山东鲁北工业园区创新出了3种关键性技术,以实现系统内部的物质与能源的循环与转换,这3种技术为: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技术;磷石膏分解技术;补加高硫煤、窑外分解及控制氧化气氛技术。通过对这些技术的系统应用,实现了整个鲁北生态工业园的完整链接与运行,进而实现了降低物料消耗、综合利用资源、消除污染的目的。这种生态工业模式也必将进一步推动节约型技术的系统化发展。
3使环境治理技术集成化、系统化
治理整个生态工业园区的环境问题与治理单个工业企业的环境问题截然不同。在生态工业园区出现之前,前两代工业园区的企业彼此独立经营,缺乏企业间副产品与废弃物的有效流动和再利用,缺乏环境治理技术上的相互合作机制,致使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并且环境污染严重。
对生态工业园区而言,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不能够再局限于对一种有害废物的处理上。如在处理污水时,不能简单的只处理水污染问题,因为处理污水的同时还会产生有毒、有害的污泥。在处理某个成员企业的废弃物时,还要考虑到是否可以进行交换再利用,处理方法是否可以在成员企业间形成贯通的链条。这就要求环境治理技术要系统化。生态工业园区的企业成员间应该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境治理技术的链条。如供水——收集污水——污水处理——有害废物存放和处理——垃圾填埋,就是一个简单的环境治理技术的集成。
根据各生态工业园区所采用的环境治理技术的不同,又可划分为两类。一类均采用现有技术,对这些技术进行综合,使之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或者称之为一个集成;美国切克托生态工业园就属于此种类型。另一类是针对自身生产的特点,采用新开发的一整套技术,从而使环境治理技术达到系统化。广西贵糖生态工业园区可作为此类型的代表。
美国切克托生态工业园区通过集成现有技术,形成了一个生态型工业体系。它将回收的废旧塑料品直接供给塑料制造公司作为原材料。抽去废旧轮胎中的钢丝后,将其粉碎成橡胶颗粒,通过传动带输送到联邦循环技术公司进行高温热分解,得到塑化油和碳黑;而钢丝在集中处理后,作为钢材再利用;塑化油经管道输送到塑料制造公司加工处理,成为可用的塑料。塑料再经管道传送到两家公司,一家公司以此生产塑料标牌,另一家用来生产彩色胶片。碳黑以浆的形式经管道输送到另一家公司,以此生产小型硬胶轮胎。由此可见,切克托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将这些废旧物资的回收与处理技术集成化,充分利用废弃物,使其分解后回收再利用,有效的形成了一个密闭的生态循环网络,较大限度的利用资源,较大限度的减少了造成污染的废弃物的排放,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丰收。
贵糖生态工业园区以制糖业为主体,兼容了甘蔗种植业、造纸业和酒精业以及热电厂。众所周知,制糖业本身是一种排污多、污染重的行业,特别是在中国这种制糖技术比较落后的国家,制糖企业造成的污染和浪费一直是该行业比较难以克服的一个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贵港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引进制糖业以外的其他相关企业,共同组成了一个生态工业链系统,成员企业间均存在着输入和输出的相互依赖关系,物质和能量在这条生态工业链中被系统化的利用,十分有效的提高了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净化率和转化率。例如,在制糖工艺中输出的废糖蜜,被酒精厂酒精车间作为资源用来生产能源酒精或食用酒精,酒精车间产生的酒精废液经过浓缩、干燥和补充必要养分后,制成复合肥,这样就使废糖蜜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减少了环境的污染;造纸中段的废水(碱性)与热电厂锅炉的含硫烟气(酸性)通过除尘脱硫塔进行中和反应,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促进水的重复利用,极大的减少了废水的排放。总之,贵糖生态工业园区通过除尘脱硫、回用水工程等系统化的环境治理技术,形成了包括处理废水、废气、生产水泥、轻钙等副产品以及利用酒精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酒精废液制造复合肥、向园区制造系统提供回用水的一个环境综合处理系统,充分体现了其环境治理技术的系统化,极大程度的解决了区域结构性环境污染问题。
4催化绿色技术革命
技术创新按创新的新度来分,可区分为重大技术创新和渐进技术创新。重大技术创新是指由于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和新技术革命所导致的创新。渐进技术创新是指技术原理无重大变化的产品和技术改进。重大技术创新可以是单元技术上的创新,也可以是同时涌现数种技术甚至是整个系统层次上的创新。后者亦可称之为蔟状式创新。IT业的技术创新形式就属于这种情况。众所周知,IT业作为当今信息时代的领头军,其技术的更新速度可谓是日新月异,往往一夜之间就会涌现出数种新技术,淘汰掉前24小时还十分盛行的技术及产品。这就是典型的蔟状式创新。
由生态工业园区所引发的绿色技术革命就属于蔟状式创新。所谓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治理污染或改善生态的技术体系。当今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枯竭、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为了解决这些环境问题,人类需要超越现代技术,寻求一种新的技术体系,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技术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绿色技术包括清洁生产技术、治理污染技术和改善生态技术。由此可见,绿色技术不仅要解决之前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还要防止未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
生态工业园区要求园区成员间在物质和能量的使用上形成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链或食物链,以实现物质与能量的封闭循环和废物最少化。为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改进现行技术,使技术向清洁生产、实现污染零排放方向发展。这就使得企业纷纷致力于发展绿色技术。在生态工业园区这样的大环境下,绿色技术是如雨后春笋般大批量的涌现出来的,这也就是蔟状式创新。这直接促成了整个系统层面上的绿色技术革命。
在小区域范围内,由于生态工业园区是以生态工业链为基本结构,园区企业间的排列结构类似于生物链,均存在着物质的输入输出关系,这就直接决定了园区内的绿色技术创新将以蔟状式涌现为主要特征。以日本腾泽(Fujiaswa)生态工业园区为例。为了实现由末端治理技术向减少废物和降解废物方面的转化,实现园区污染零排放的目标,园区迫切需要一系列的绿色适用技术。在这种情况下,腾泽(Fujiaswa)生态工业园区的上属公司EBARA公司开发出了各种废物转化新技术,主要包括硫化床气化燃烧和处理系统、烟道气处理系统、太阳能光电池系统、风能涡轮发电机、污水加热交换泵以及新型的燃料电池技术等。通过应用这些绿色技术,使得园区与传统的工业系统相比,估计降低40%的能源消耗,降低30%的水消耗,减少95%的废物排放和30%的二氧化碳排放。
对于整个社会层面上来讲,绿色技术的创新更不会是以零星出现、散状分布为特征的。随着生态工业园区的不断涌现及发展壮大,为了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目的,企业对绿色技术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迫切,而为了实现物质在整个社会系统内的良性闭合式循环,势必要求绿色技术形成一条绿色生产工艺的链条,主要包括水的重复利用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再循环、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等。
生态工业模式需要无害化新技术、新工艺的支撑,因此,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势必带来技术上的进步和竞争力的提高。但要实现这些技术上的突破,还需要政府、园区、企业的相互促进,从政策、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积极的配合。
工业创新论文:浅谈工业企业标准化创新管理
浅谈工业企业标准化创新管理
标准化管理是工业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入世"以来,迫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我国工业企业对标准化管理更加重视。但是,工业企业如何开展标准化活动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才能有效参与国际竞争,很多企业对此并不十分清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工业企业要想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对标准化管理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标准化管理模式。
1我国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现状
1.1我国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取得的成绩
新中国成立54年来,企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及时,在贯彻国家有关部门制定标准的同时,企业制定标准的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第二,建立了专、兼职标准化管理部门,负责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第三,建立了由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组成的较为健全的企业标准体系;第四,标准化与质量管理和经济责任制挂钩,促进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第五,为与国际接轨。企业开始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及开展其他区域和行业的认证活动,同时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其中重点行业国际标准的采标率已近70,增强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第六,为适应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变化,企业开始贯彻实施绿色标准,开发生产绿色产品,开展绿色营销。
1.2我国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们看到以上成绩的同时,必须深刻认识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暴露出很多差距和不足。具体表现在:及时,企业标准化竞争的意识不强,观念落后,管理者没有把标准化作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战略途径。大企业安于现状,中小企业由于技术力量薄弱以及计量检测手段落后,不能有效贯彻和实施标准。一些小企业甚至还处于无标生产状态。第二,企业标准体系不健全。有的企业只重视产品标准的制定和贯彻,忽视与产品标准配套的其他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标准修订周期长,标准之间的协调性差,不适用市场需要。第三,迁就落后的设备和技术,不善于参照国家标准制定企业的内控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率还比较低。第四,管理机制落后,企业标准化科研成果少,缺少适应新形势的具备综合素质的标准化管理人才。第五,企业认证搞形式主义。将质量认证当作广告宣传,真正从改善质量管理着想的企业并不多,认证效果不理想。
我国工业企业要想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只满足于学习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结合我国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实际状况,在学习和借鉴先进企业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新是我国工业企业取得标准化竞争优势的途径。
2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的内涵及战略意义
2.1标准化管理创新的内涵
所谓标准化管理创新,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我国人世之后,企业必须改变标准化管理现状;以建立差别优势,更好地满足顾客的期望和需要,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在标准化管理的观念、标准及标准体系、模式及管理机制等方面赋予新的涵义。
企业要真正理解其内涵必须掌握以下几点:首先,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的依据是竞争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企业发展的需要。其次,创新要以更好地满足顾客的期望和需要为中心,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标准化管理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它不是孤立的,是当前我国企业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结果和现实选择。
2.2标准化管理创新的战略意义
及时,顾客的需要已经成为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标准化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工具,必须随着企业经营理念和机制的转变进行创新。经过创新的标准化将在为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道路上推波助澜,促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及可持续发展。
第二,产品竞争,标准先行。将标准化作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战略手段是我国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对于我国企业管理与国际接轨,将产品打人国际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标准作为技术的载体,与技术创新是密不可分的。标准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和结果。没有标准化创新的技术创新是没有生命力的。标准化管理创新是我国民族工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3我国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的内容
标准化管理创新的内容十分丰富,笔者认为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3.1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是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的前提和依据,没有适应市场需求的新的标准化管理观念,企业不可能实施创新行为。传统的标准化理念将标准化管理定位在"技术基础"和"管理手段"方面,笔者称之为"科学管理"观念,其管理宗旨为"产品合格"。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科学管理"观念指导下的企业标准化工作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它不可能成为构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甚至制约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改进与提高。事实上,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标准化活动上投人了大量资源,通过取得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控制权占领市场份额,其行为已经远远超出"科学管理"的范畴。因此,鉴于我国企业面临的内外形势,当前必须树立标准化的"竞争管理"观念,其管理宗旨是通过获得"差别优势",让顾客更满意。具体包括四方面内容:
(1)企业要树立标准化管理的竞争意识,它是"竞争管理"观念的核心。竞争意识表明标准化不仅仅是企业的一项基础管理工作,而且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武器。
(2)企业要树立标准化管理的战略意识,它是"竞争管理"的依据。企业必须进行标准化的战略规划,制定明确的企业标准化战略目标,并拟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策略。企业标准化战略应与营销战略紧密结合,为企业整体经营战略服务。
(3)企业要树立标准化管理的协作意识。企业营销环境复杂多变,要求企业必须与科研院所、标准化行政 主管部门、同行业竞争者、供应商以及客户紧密协作。尤其是与国内竞争者之间,应结束敌对和争斗的状态,携起手来,结成标准化战略联盟,共同研究和制定相同领域的技术标准。
(4)企业要树立标准化管理的超前意识。它要求企业时刻把握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脉搏,洞悉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标准化活动要有前瞻性,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现实需求,还要满足消费者潜在的期望和需求,才能始终处于行业发展的前沿,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的竞争优势。
3.2标准创新
标准创新是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的核心,企业标准化实质就是制定和实施标准的活动。标准创新的具体内容包括:
(1)在标准的确定和使用程序上要有创新。企业要改变生搬硬套国家标准这一传统思路,而应以市场为导向,在参照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本企业的内控标准。企业必须通过市场调研获取潜在顾客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特性。然后,研究、建立技术要素与顾客利益的联系,把顾客需求转换成产品的技术特性,通过评价和测试,最终形成产品标准。
(2)在标准的内容上要创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及时,与竞争产品相比,除规定必备的质量、技术和功能要求外,要充分体现产品的个性化特征,反映企业独特的资源优势。
第二,要具有超前意识,充分考虑产品满足顾客的潜在需求。在制定标准时必须把员工的职业健康、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和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确定和贯彻绿色标准是企业今后标准化活动的必然趋势。不重视员工和消费者的生命和健康、生产经营过程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企业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定要被市场竞争所淘汰。"个性化"和"绿色化"的标准有利于增强产品的差别优势。
第三,标准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国内外技术发展动态以及竞争者等情况适时修订和完善,始终保持标准的先进性、适宜性、协调性和配套性,才能为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有效突破国际营销绿色壁垒。
第四,标准创新的同时要进行技术创新。标准是技术要素和特性的载体,标准创新实质是技术创新的一部分。标准内容确定之后,需要把具体的技术要求变成现实。这就要求企业一定要增加技术创新的资源投人,否则不可能处于行业的技术经验丰富地位。企业竞争实践表明,产品生命周期正随着技术生命周期的缩短而缩短。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增加资源投人,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不重视技改资金投人和产品研发的企业即使制定了高水平、具有差别优势的产品标准,也没有能力付诸实施。
3.3模式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标准化工作主要靠政府意志的驱动。因此,笔者将传统的企业标准化管理模式称之为"政府驱动"模式,这种模式忽视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和市场的需要,导致了当前我国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消极"、"被动"和"落后"的局面。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其标准化主要靠市场牵引、技术推动,政府主要以法规的形式规定哪些标准必须执行,发挥的是宏观引导作用。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为实现利益较大化,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必然需要制定有利于向顾客提供令其满意的商品和更大市场占有率的产品标准。企业需要什么标准,实际是由市场驱动的结果,而不是行政计划。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标准化活动应遵循"市场驱动"的管理模式。
这一新的模式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及时,企业标准化活动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使产品合格,而关键要让顾客满意。
第二,企业制定标准的依据是顾客的需求特性、竞争者的标准体系和国内外标准化法规及已颁布的相关标准。根据上述三方面要素设计企业的应有标准体系。
第三,通过与标准化主管部门、科研院所、竞争者、供应商、客户或联盟企业合作建立企业实有标准体系。
第四,企业标准化应具有差别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只有做到这一点,相对于竞争者(尤其是国际竞争者)而言,才能让顾客更满意。
第五,检验企业标准化活动效果的尺度是"差别优势"和"顾客满意"。
3.4机制创新
机制创新是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的保障。具体包括标准化管理的用人机制、科研与激励机制、监控机制、评价机制等内容。
(1)要建立新型的标准化管理用人机制。目前我国企业不重视标准化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很多企业甚至不设立专门的标准化管理部门或岗位,标准化工作由企管或技术人员兼任。标准化管理人员素质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企业标准化管理的需要。
新型的用人机制强调三个问题:一是引进专门的标准化管理人才,同时培训企业相关人员;二是标准化管理人才的知识面要广、内容要新,要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三是借用"外脑",聘任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为企业标准化活动出谋献策。
标准化管理人才不仅要懂得标准化管理的基本原理,还要具备计量、质量管理和质量认证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以及丰富的国际市场营销知识;更要熟知国际标准化法规,WTO规则,同时要有较好的外语基础和较强的协调能力。标准化管理人员应是一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创新能力及综合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企业应该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企业始终掌握本领域标准化发展动态。
(2)要建立标准化活动的科研与激励机制。这里的科研不仅仅指与技术研发有关的标准化问题,还包括企业的标准化战略、某些专项问题(如突破技术壁垒)等相关内容的研究和攻关活动。激励机制与科研活动密不可分,完善的激励机制能够促进企业标准化科研成果的积累和提升。
(3)建立标准化管理的监控机制。为突出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建议在董事会下设立"标准化决策咨询委员会",指导和监督企业标准化的科研及管理活动。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要设立专职的标准化管理部门。负责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具体工作。
(4)建立标准化管理的评价机制,即要定期对企业标准化活动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依据是与国内外竞争者相比企业标准化的差别优势和顾客的满意度。差别优势是企业获得比竞争者更高的顾客满意度的途径,更高的顾客满意度是差别优势的直接结果。二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标准化管理创新是我国工业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首先要进行观念上的创新。标准创新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的核心,机制创新是保障。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标准化管理创新的内涵及其内容,在当前加速我国老工业基地改造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重视和实施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无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工业创新论文:工业设计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工业设计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前 言
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开创了现代工业设计教育的先河,现代工业设计由此诞生;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很多高校相继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形成了一股设计教育热潮,我国工业设计也从此开创了新的局面,中国现代设计也由此走上崭新的发展道路。因而可以说,工业设计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和行业,在我国更是如此。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创办于2002年,更显其年轻,然而在这短短8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省内外工业设计类专业中也颇具知名度。
国内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高校都很重视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设计,如果脱离企业,设计便成了无源之水,工业设计只有与企业结合才能有所发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现在高校也都选择与企业合作来共同完成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一般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各个高校的培养方案里都有专业实习的教学环节,由于企业的容纳程度和学校的实习经费问题,一般都选择到企业里进行参观性质的实习,或者学生自己直接就近联系实习地点,通过这个环节来引导学生了解实际设计流程和实践性教学的相关知识。这样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时间短等原因,学生不能较好地融入实践性教学环节,且针对性较差。
2.国内很多高校和企业结合较为紧密,有一些合作课题,其教师通过课题的合作获得了较多的实际设计经验,可以通过教学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实践性教学知识,还可以通过毕业设计等方式让学生也加入课题,以获得更直接的真实设计经验,提高实际设计能力。
3.现在很多高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设计竞赛来提高他们的实践性教学能力,而且目前国内有很多企业积极参与设计竞赛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教学能力起了很大的作用。从设计竞赛的结果来看,主要有两类设计:一类是相对概念化的设计,以产品的使用方式或观念的创新为主,不过多考虑市场因素,这是学校教育就可以胜任的。另一类是针对市场的、以销售为主导的实践性教学,这正是企业设计的重点和特点。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全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是因为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犹如车子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从某种意义上讲,实践教学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启迪思维,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深化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同时,必须把实践教学环节放到重要的位置上,积极营造创新人才培养氛围。
通过对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分配的走向分析调查,虽然目前市场急需工业设计人才,但毕业生分配形式不很乐观,大部分改行进入到ci、环境设计等行业,主要原因是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实践能力太差,工程基础差。所以如何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尤其对工业设计这样一个应用学科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2.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
经过以上分析,项目组对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规划,初步形成了:一个课程群、两个平台、三大模块、四种途径的“1234”模式的实践性教学体系,该体系是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设计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
一个课程群是指形成技法课、实验课等实践性教学课程群;两个平台是指形成“学校一企业(社会)”设计实践平台,即校内实践性教学平台和企业(社会)实践性教学平台;三大模块是指形成艺术基础训练模块、工程基础训练模块、专业实践模块等三大实践性教学模块;四种途径是指搭建实验课程、设计训练、实习、设计竞赛等四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具体的实施途径。
3.实践性教学团队的构建
通过“导师制”、工程实践锻炼、外出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培养和锻炼师资队伍,同时长期聘请校外专家指导专业建设,制订切实的人才培养规划,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如攻读硕士学位、外出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参加社会实践等。
结 论
经过以上改革和探索,已逐渐突出了技术性课程的实验环节在工业设计实践教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克服了传统的设计实践教育所存在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专业适用性不强和实践环节难以有创新举措等不足,尤其是改变了其中大多数实验内容和实践环节是由理工类专业照搬或略作调整后沿用至今的局面。实现了从传统设计实践教育向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设计实践教育的转变,实现了由技能操作型设计实践教育向创新研究型设计实践教育的转变,实现了由验证性实验向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转变。
近八年的办学经验也充分证明了此次探索已取得了初步的成功,所培养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求职就业过程中表现出了非凡的竞争力和扎实过硬的设计能力,在毕业生中已涌现出一大批设计公司投资人,毕业生中在motolola公司、美的、比亚迪等知名公司从事专职设计师的也为数不少;毕业生考研比例逐年提高,部分学生考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学校的研究生;工业设计专业在校学生历年来在省内外的各项比赛中屡次获得大奖,近三年来在省内外各种设计竞赛中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获奖已超过50余次,学生所取得专利近100项。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工业设计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的主要环节,也证明了项目组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工业创新论文:提升宿迁地区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对宿迁市工业企业自主创新基本情况的阐述,找出了制约宿迁市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从创新环境、政府和企业三个层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加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宿迁地区;工业企业;自主创新;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因此,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宿迁政府部门必须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宿迁市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现状
近年来,宿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推动宿迁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截至2009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约2046家,规模工业企业的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拥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博士后流动站等研发机构85家,有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件中国驰名商标、2件中国名牌和62件省著名商标,初步形成了企业自主创新基础,但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总体呈现“创新层次低、可持续性创新少、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低、创新技术条件薄弱”等特点。
及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结构分布不均衡: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强于中小企业。以2008年为例,宿迁市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值只有22.71亿元,仅占全省同类企业产值的0.12%。大中型企业占以上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3%(51家),在51家大中型企业中仅有14家企业有研发活动,24家有科技活动,分别占以上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0.8%和1.4%。在占了宿迁市工业企业总数99.6%的中小型工业企业中,仅有0.47%的企业开展科技活动,0.13%的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活动,中小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比重很小。
第二,工业企业科技经费筹集渠道具有单一化特征。自主创新的经费投入直接影响着宿迁市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速度。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方面,政府资金和金融机构贷款分别仅占9.3%和11%,企业的自有资金占据大头,达到79.7%。32.8%的科研经费投向核心产品改良或升级换代,有67.2%的科技资金投向新产品开发,说明企业主要精力放在开发出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而在核心产品持续开发或持续改进等方面,企业投入的资金和精力不多。
第三,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总体呈现“创新层次低、可持续性创新少、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低、创新技术条件薄弱”等特点。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涉及经济、科技、社会等各个方面,具体设有4个一级指标,即自主创新环境、科技创新活动、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和技术创新环境。2008年全省各市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综合评价结果分析,宿迁市是63.61分,位于全省第13位。四项指标均表明宿迁市自主创新水平薄弱,自主创新的持续发展能力有待大力提高,自主创新的产出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位于全省末位。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省内一些先进城市相比,宿迁地区企业自主创新的整体水平仍显不足,面临的问题也十分严峻。
(一)自主创新动力源在支撑企业持续发展方面不足,制约企业自主创新的持续性
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自主创新的动力源于企业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宿迁市技术创新资源总体存量不足,其分布也存在结构性缺陷。
1、企业技术创新资源的总体存量水平较低。考察企业的技术创新资源存量,主要看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数、企业工业增加值、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等指标。2008年,宿迁地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总数是6525人,仅占从业人数的3.6%,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宿迁仅相当于苏州和南京的3.1%和8.8%。工业的落后局面与企业的自主创新实际上已形成了一种相互制衡之势,企业自主创新不仅资源存量不足,工业的不景气还将进一步造成自主创新后续量能的低下,影响着宿迁市企业自主创新可持续性能力发展。
2、技术创新资源分布存在结构性缺陷。企业对技术创新资源的占有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宿迁市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博士后流动站等研发机构85家,有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显示出宿迁市企业科技机构的配置水平相对较低。科研机构的匮乏,直接制约着宿迁市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政府和金融机构对研发资金的支持力度不够,技术创新活动经费总体投入不足
2008年,宿迁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为569.37亿元,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为6.593亿元,其中用于研究与发展的支出为2.16亿元,占当年工业销售收入0.38%,与发达国家5%-10%的水平相差甚远。宿迁市企业从事科技活动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企业自有资金(79.7%),政府、金融机构对企业研究与发展资金的支持力度有限(20.3%)。显然,这样一个投入比例,难以满足企业自主创新的要求,也抑制了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热情。这种状况反映出宿迁市尚未建立起一种有效地支持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机制与环境,影响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结构不尽合理,新产品开发投入所占比重过低
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不仅受到总体经费投入的影响,经费的支出结构也对自主创新的效益水平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中新产品开发经费所占比重的大小,往往更直接地影响到科技产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横向比较发现,宿迁市在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方面,与全省的平均水平以及苏州和南京等城市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可以解释宿迁地区企业自主创新的某些不足和缺陷。
(四)自主创新类型单一化严重,原始创新少,模仿创新比重大,影响自主创新整体水平
从人力资源看,全市每万人有专业技术人员263.7人,而全省是461.19人,苏北是297.3人,尤其缺乏高层次科研人员和高技术领军型人才。虽然宿迁市一直重视产业和产品的科技创新,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奖励措施,并逐年增加了科技投入经费,但一部分企业创新意识不强,研发资金匮乏、条件简陋、设备落后、科技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多数企业缺乏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五)受到国内外多因素影响,出现中止技术创新活动现象
据调查,2006-2008年,尽管某些工业企业中不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但仍有部分企业受到国内外众多因素影响在中途中止了技术创新活动。中止技术创新活动行为在不同规模的企业中均有发生。在中止创新活动的42家工业企业中,有2家为大型企业,占大型企业的4.8%;有10家企业为中型企业,占23.8%;有32家企业为小型企业,占76.2%。企业技术创新中止现象的出现表明宿迁市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不够稳固,相当部分中小企业应对自主创新中的风险能力不强,处理自主创新风险技术不够娴熟。
三、提升宿迁地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宿迁市自主创新能力总体水平要达到苏北平均水平,围绕这一目标,在今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进程中,必须大力强化“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理念,采取有效措施,突出自主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迅速提升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完善自主创新政策,积极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软环境建设
政府相关部门要进一步通过宣传、教育和宏观政策引导等多方面措施,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以“社会文化、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为内核的软环境建设。
1、完善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的软环境。继续加强宿迁市软环境建设,激励和约束企业自主创新行为。营造社会文化环境,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倡导尊重创新、容忍失败的社会文化环境。营造法制环境,建立、健全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和侵犯知识产权的处罚力度,提高侵权成本。营造市场环境,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大各类企业的创新压力,促使企业不得不将改进技术和自主创新作为赢得市场竞争的手段。
2、完善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完善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创新税收政策,健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系统,鼓励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业风险投资企业,聚集更多的社会资金促进宿迁市自主创新水平的提升。
(二)积极发挥政府职能,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注入动力
1、发挥省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2008年,宿迁市拥有的省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共211项,争取到的经费达到4383万元。项目申报部门要吃透每一种项目申报精神,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指导和服务,确保符合条件的项目都能申报上去,确保经过2-3年,宿迁市省级财政支持的各类项目有更大发展。
2、多视角为工业企业创新提供资金扶持。政府要设立企业自主创新基金,重点支持企业对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二次开发或者对技术消化吸收后进行集成创新。设立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担保专款,发展工业企业担保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发挥其在技术引进、成果转化工作中的作用,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技术支撑。
3、关注宿迁市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的创新之路。当前宿迁市已经形成了木材加工、玻璃制造、食品等优势产业。政府应该发挥调动和组织行业科技资源,通过规划、引导和协调同行业企业的技术水平,通过产业集聚、合并、合作等方式使同行业中技术水平不同的行业都能分享创新效益,促进以大企业为龙头的创新链条,使宿迁市的优势企业更具优势,优势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优势。
(三)工业企业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加强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建设,加快企业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产品的力度。力争2-3年内全市87家亿元以上企业建起科研机构,积极吸引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和知名高校来宿创办科研机构或创办分支机构,共同开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区域经济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攻关,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
2、培养一批“站得高,望得远,德才兼备”的企业家队伍。在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家精神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产生决定性影响。要大力倡导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冒险意识、社会责任感和进取精神,努力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精神、懂管理、擅长资源运作的创新创业型企业家队伍。
3、企业大力推进联合创新,提高“产学研”创新效率。加大产业政策的协调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力度,采取合理有力政策措施。依托企业,建立高层次人才科研成果转化基地或建立博士流动站,提高高校人才对企业的适应性,重点支持产学研联合项目,建立产学研示范基地,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4、建设学习型企业文化,鼓励企业创新活动。大力弘扬宿迁市创新创业文化精神,倡导“崇尚学习、鼓励创新、勇于突破、宽容失败”的创新观念,在企业内部推动形成创新氛围,促进建立学习型企业组织,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价值观。
5、制定灵活有效的企业自主创新的员工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制度要能够引起参与者的兴趣和积极性,必须符合现代激励理论灵活多样的要求,所以企业应改变现有单一的、僵化的奖励方式,建立符合科研人员需要的激励制度。企业可以设计一种激励制度,把科研机构当期的研发情况和努力情况与该机构未来所获得的收益补偿的大小挂钩,从而促使员工为了获得未来利润,积极主动地开展现期科研活动。
工业创新论文:我国汽车工业的成本管理创新战略
摘要:入世后,国外汽车企业以低成本为基础进行价格竞争,争占我国汽车市场。我国轿车企业普遍存在生产能力开工不足、管理技术落后、生产成本过高等问题。为增加我国轿车竞争力,应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实施成本管理创新战略。
主题词:汽车工业;成本管理创新
在近年的世界汽车市场上,汽车巨头的激烈竞争集中体现在降低成本上。各大汽车集团纷纷聘用有“成本杀手”称号的人担任要职,以成本管理创新为手段,以低成本为基础,以价格竞争作为抢占市场的法宝。作为当今世界上具有较大潜在汽车市场的中国,入世的未来几年,汽车工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将受到多方位的冲击和震撼。价格竞争是入世后我国汽车企业与世界汽车巨头之间无法回避的竞争。因此降低汽车成本是我国汽车工业的必然选择。
1、入世后我国汽车工业面临国外汽车企业的挑战
1.1、国外汽车企业以低成本为基础进行价格竞争
国外汽车企业进入新兴市场一贯以成本战略为基础,采用低价格的竞争策略来抢占市场。从运用价格竞争战略的效果看,低价格可以使一个企业在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中,瓦解顾客对其它品牌的忠诚,进而开辟自己的品牌及占领市场份额。因此,国外汽车厂商纷纷谋求如何降低成本,来满足价格竞争的需要。
在进行价格竞争的策略上,国外汽车企业在我国入世后,已开始重视对适应我国市场的经济型轿车的开发与研制。近期,日本汽车企业推出了9个品种20余种型号的经济型轿车,售价均定位于7000—8000美元之间;福特和戴—克公司推出了售价在7000—8000美元之间的经济型轿车;奔驰公司也先后推出“经济型速度之星”和“经济型短跑运动员”等小型轿车。这些经济型轿车的价格定位均与我国《“十五”规划》中要开发的经济型轿车的定位相仿,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这些轿车的进入将给我国汽车工业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冲击。
1.2、中外汽车企业的成本比较
将中外汽车企业的成本做一比较,我国汽车企业则明显处于劣势。以日本为例,丰田公司以“只有降低成本才是至高无上的原则”为出发点,创造了“jit生产方式”,始终把降低成本作为追求的目标。在1974年6月—1976年12月间,该公司降低成本金额高达650亿日元,其后,该公司年成本降低对利润的贡献均保持在10%以上。
随着日本三大汽车企业纷纷采用“jit生产方式”,日本汽车企业的成本逐年降低。1998-1999年,日本汽车三大公司的销售成本率有两大公司呈现下降。丰田公司从1998年的78.3%下降到1999年的77.1%;本田公司从1998年的69.1%下降到1999年的67.7%。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我国汽车企业的成本也在呈现缓慢下降态势。一汽集团的销售成本率从1998年的86.2%下降到1999年的85.7%;东风集团从1998年的88.2%下降到1999年的82.7%;北汽、上汽集团也从1998年的92.9%、75.7%,下降到1999年的90.2%、74.7%。
上汽集团是销售成本率低的厂家,仅为74.7%。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其主打产品——“桑塔纳”的生产能力利用率达到71%、年产量达到22万辆所产生的规模经济;其次,价格较高、科技含量较高的“别克”轿车的旺销,对整个企业集团的销售成本的降低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上汽集团提出“可比产品成本要达到每年下降5%”的目标取得了一定成果。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别克”轿车的销售价格高于国外市场价格,使上汽集团增加了销售收入,降低了销售成本率,但随着入世后汽车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内外轿车价格逐渐趋向一致,会导致上汽销售成本率的提高。
虽然我国汽车企业的成本呈现缓慢降低态势,但与日本三大汽车公司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我国汽车企业销售成本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目前我国市场上销售的数十种车型,绝大多数是引进或仿制国外20世纪80年代的产品,需要向合作方支付大额的技术转让费、高价购买关键零部件以及承担外方人员高工资;二是虽然引进的20世纪80年代的生产线的技术和产品已成熟定型,但生产批量未达规模经济点,导致巨额固定成本居高不下,从而直接导致我国汽车企业的销售成本率提高。
2、我国汽车工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和机遇
2.1、问题
2.1.1、生产能力普遍开工不足
我国汽车企业在设计产量上均达到了汽车组装线的经济规模产量,但实际产量普遍未能达到规模经济点。截止2000年底,我国已建成具有年产各种汽车300万辆(轿车年产120万辆)的生产能力,但2000年全年只生产各种汽车206万辆,占生产能力的68.6%。轿车产量达60万辆,为生产能力的50%。表1为2000年我国主要汽车厂家生产能力利用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2000年上海大众公司和一汽大众公司的轿车生产能力利用率较高,为73%;上海通用、长安奥拓、东风神龙生产能力利用率仅为30%左右。生产能力利用率的严重不饱满,直接导致车均固定成本居高不下。同时,由于我国汽车企业实际生产量未能达到规模经济,也导致汽车价位过高,从而抑制了市场的需求,使我国汽车工业形成了“需求不足市场容量小企业规模小不经济、成本高价位高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
汽车工业是规模经济显著行业,对生产成本影响较大的是生产批量,若产量达到设计年生产纲领,产品价格下调是必然的趋势。目前,我国轿车市场的需求量只有60—70万辆。盲目要求我国汽车生产企业达到年产轿车100万辆的规模,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市场的需求制约了我国汽车企业的发展。
英国马克西和西尔伯斯通过对汽车生产线长期平均成本所做的分析结果表明:1条汽车生产线的最小、规模是年产6万—10万辆。因此,我国汽车企业应从实际出发,先使单条汽车生产线达到最小规模(年产6万—10万辆)后,再通过组建同等经济规模的生产线,扩大生产量来达到生产线经济规模。其后,在需求增长和扩大出口的情况下,达到年产100万辆的企业经济规模。
2.1.2、企业管理技术落后
我国的管理技术落后首先表现在我国企业本身的管理基础较弱,多数企业是由国有企业通过重组、参股或控股方式发展起来的,管理层大多来自计划经济结构的国有企业,较大部分缺少现代企业管理素质。
地方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企业独立自主的管理能力的发挥。我国汽车企业面对的市场,被人为地分割为本地市场和外地市场,各地政府均对本地的汽车企业进行保护,对外地汽车进入本地市场设定了各种各样的壁垒。这不但导致汽车企业进入外地市场时要付出高额成本,同时也抑制了当地汽车企业提高自身管理创新能力的主动性。
2.2、机遇
我国汽车工业《“十五”规划》提出,要“加大汽车工业战略重组力度,以一汽、东风、上汽集团为基础,培养2—3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以此为契机,可改变我国汽车工业各自为战、缺乏宏观调控,以企业和地方的局部利益而牺牲全局利益的现状,拉开中国汽车工业大重组的序幕,使企业上规模、上效益。
我国汽车工业《“十五”规划》中还提出了“在5年内重点发展排量1.3l,售价8万元左右,百公里油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经济轿车”的宏伟目标。我国汽车工业企业现已具备研制低价位经济轿车的能力,因此,对国内汽车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遇。
3、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成本管理方法创新
3.1、变革成本管理思想实施成本战略
成本战略有别于传统的成本降低方式。它是紧盯市场目标,以成本为竞争中心,通过使用独特的技术、借助有利的原材料购进渠道及利用规模经济的特性来进行操作,从而达到在同业中成本低,以低于同业竞争对手的售价来获得大量的市场份额的战略。
建立低成本地位,使企业在确定行业产品的低价格上具有决定权或成为降低成本的主导者,则有更多的机会获得超额的利润。
成本战略要通过市场调查,确定消费者需要的产品特性,进而设立该产品的目标成本。目标成本预先限定产品成本的较高限额,规定制造过程中实际消耗的成本不准超过这一限额,然后要求设计、工程、外购材料等部门通力合作达到目标成本。成本战略要求只有在工序达到成本降低额的目标后,才能进入实际制造阶段,否则仍要通过多重循环挤压成本,以使实际成本达到目标成本的目标。
成本战略将改变成本的立足点,将其从传统的生产现场转移到产品的策划、构思和设计阶段;从业务链的下游转移到源头。直观地说,在设计阶段就对将要发生的产品成本进行虚拟核算,可以使开发新产品的成本大大降低。
成本战略中关键的是确定目标成本,即在新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为实际目标利润而必须达到的目标成本值。其可表示为:目标成本二期望销售价格—目标利润。目标成本是企业允许的较高成本额。
期望销售价格可在与同业竞争对手的同类商品中进行比较得到,要同时考虑到其它企业类似产品目前拥有的市场份额、可能达到的市场容量、企业自身销售物流系统是否完善(销售网络人员的熟练程度)和商品战略等。目标利润必须兼顾多种因素,不但要从企业的经营观念、经营方针和经营战略出发,还要考虑到企业的长期投资计划、研究开发计划、中期利润计划以及内部留存收益运用计划等因素。
3.2、提高劳动增值率
更新观念,杜绝浪费,提高劳动增值率是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之一。生产浪费可分为以下7种。
a.生产过量的浪费,最典型的是工作超进度,造成产品的积压,增加和产生挪动或堆放产品的工作;
b.窝工造成的浪费;
c.搬运环节上的浪费;
d.加工本身的浪费;
e.库存的浪费,库存越大,资金占用越多;
f.操作上的浪费;
g.制成次品的浪费。
在小批量、多品种混合生产的情况下,由于生产次数改变多,使生产浪费变的更加严重。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求缩短设备的切换调试时间,随时根据生产需要切换调试设备,以适应后工序的生产指示或客户的需求,做到生产中各工序的现实需求与产品的最终需求合拍。第二,要缩小搬运批量,即使各工序能按很小的批量切换生产,如果向下道工序的搬运批量较大,就不能避免搬运在途或加工等待在途,搬运批量应配合生产批量的缩小而力求缩小,其理想状态是“按件搬运”。第三,要采用“u型生产线”与“多功能工人”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即配合设备的小型化,使各工序的距离变短,作到“进出一致”原则,即取出与投入再加工的工位位置一致,消除回头再取加工物件的无效损失。第四,在此基础上加以“一工多能化”,使员工具有操作前后各个工序设备的能力,可达到少人化的目的,又可以提高流水线的生产效率。
3.3、增加劳动附加值
成本战略的另一主要方面是,劳动思想更新,减少无效劳动,增加劳动附加值。
任何车间的生产劳动都可划分,将现场劳动划分为“浪费”、“不增加价值的劳动”和“增加附加值的劳动”三部分。虽然增加附加值的有效劳动所占比例较低,但只有这部分能改变产品质量和组装加工的方式。也就是说,这部分在制造零部件或产品时,可对原材料或半成品等加工对象付出劳动,创造出附加值,即劳动增值率。严格地说,没有附加值的劳动也应视为浪费,因为它们没有提高或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只会增加人工成本。属于浪费的劳动应立即消除;对不增加附加值的劳动,要合理安排,加以改进,尽量减少其所占比率,提高劳动附加值。
3.4、降低材料采购成本
降低材料采购成本取决于采购上的创新,导入市场竞争机制,降低材料采购成本。汽车产品材料费用一般占售价的35%—60%,是产品成本中最直接、最基础的部分,所以,要想降低材料成本,首先应按产品逐一认真核对数据。
在材料采购、产品配套零部件采购中,应导入市场竞争机制,企业所有的采购业务,包括生产产品的直接零部件、材料、非直接物料(机械、设备、房屋、服务以及维修等),都应该归口采购部门统一采购。
采购部门将所需采购的项目分类,将非直接物料归为一类;对直接生产配套零件则尽可能组成系统或总成一并采购,通过扩大每批批量值可取得较低的采购价格。
在供应商的选择上,首先,可以参照qs—9000质量标准体系,给供应商打分,选择合格的供应商。按市场竞争的方法可取得成本控制范围内合理的较低的配套价格。根据上海通用公司实践统计,选择几家合格的供应商经过几轮竞价,一般情况下价格可平均下降5%—10%。随着生产工艺的成熟、工人操作的熟练、产量的增加、合格品比例提高等因素的变化,可要求供应商逐年调整供应价格。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关税税率的降低,汽车企业还可利用wwp、gps全球采购系统,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质量同等、价格更低的零部件,使汽车产品在成本上有竞争优势。
工业创新论文:关于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创新的思考
【摘要】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建立完善会计制度实现对财务资源的有效管理,从而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建立过程中需要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有效的分析,按照会计政策的具体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制度,通过会计制度创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工业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关键词】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会计信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企业的市场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工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实现会计制度创新,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工业企业会计制度的设计需要与国际惯例接轨,从根本上实现求同存异,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中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改革,实现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创新。
一、会计环境变化对工业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影响。
会计环境会对会计制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会计环境与科学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教育环境发展水平都有一定的关系,经济制度和社会政治也与会计环境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会计环境会受到社会的负面影响,比如说,会计环境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物价发生变化会计环境也会发生变化,特殊情况下企业还会破产,从而破坏工业企业的会计环境。通常情况下会计环境与会计思想紧密结合,有什么样的会计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会计思想,同时会计理论、会计组织、会计法制、会计方法对会计工作也会产生影响。会计制度的建立、实施要与会计环境相适应,从根本上提高会计制度的创新水平,推动工业企业会计制度改革,使会计工作在制度上得到保障[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也需要随之进行改革。以往工业企业大都是全民所有制,而现在向着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方向转变,因此会计制度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适应企业所有制变化的要求。工业企业在市场环境下发展需要围绕市场这个主体,从政府的附属物中转变出来,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市场在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市场上的企业作为经营主体能够自主地进行投资、筹资、生产经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只有向多元化方面发展,才能符合市场经济对工业企业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企业的经营模式也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投资目标更具多样性,对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断调整工业企业会计制度的具体规则,才能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2]。
我国工业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模式要求,建立起统一的会计制度,从而保持会计模式的一致性。2001年,我国制定了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这对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会计模式的实质性改变具有深远的影响。
会计环境决定会计制度,因此会计制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确定会计模式,使会计模式能够符合国家标准,推动工业企业会计事业不断发展。工业企业会计可以反映企业在市场经济下的变化规律,对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关于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创新的思考。
我国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创新需要重视财务报表要素的确定。会计报表要素定义不对会计工作会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从我国会计制度的情况看,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负债、资产、收入、所有者权益、利润和费用表要素,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创新需要从收入、利润、费用表等方面进行优化,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工业企业财务会计报表,从而实现工业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创新。现行财务会计报表要素中没有设置现金流量表要素,但是不能说明现金流量表不重要,这主要是因为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是按照发生制原则编制的,因此会计报表要素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会计报表情况进行要素优化,从而实现会计报表要素处于状态。财务管理过程中收付实现制的数据需要进行转化,才能更好地对数据进行管理,从而提高财务会计管理水平[3]。
资产是工业企业控制和拥有的经济资源,这种经济资源需要通过货币进行计量,其中包括债权、财产和其他权利,会计制度创新过程中需要对资产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从而实现资产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对提高工业企业经营业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才能提高工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从工业企业资产管理的基本特征和本质情况看,资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要为企业发展带来利润,资产只有给工业企业发展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其价值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经济利益主要是能够转化为现金或者非现金的资产,工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利益主要分为直接经济利益和间接经济利益,间接经济利益主要是指能够为企业发展带来现金或者与现金等价的物质,从而促进企业获取更多的利润,从根本上提高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4]。如果工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对某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利润进行预期,那么就不能把它看成是资产。资产是经过交易形成的,所有财务会计主要是对过去发生的经济行为进行评估,是对过去资产的一种统计分析。从资产的性质角度看,它应该是企业拥有的并且能够控制的。
工业企业在市场环境下扮演市场主体的角色。既然是市场主体,就需要与其他市场主体之间发生经济关系,因此需要通过财务会计手段对资产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经营者只有对资源拥有经营权、使用权,这种资源才可以被看成是企业的资产;如果经营者依据合同的规定能够对资源拥有所有权,那么这种资源也可以看成是经营者的资产。所有资产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资产也是工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资源,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对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促使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资产管理过程中需要利用会计手段进行处理,只有财务手段科学合理,才能对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从根本上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工业企业资产管理过程中需要拥有完整的会计制度,因此需要对会计制度的各种要素进行改进,通过优化会计要素,实现会计制度创新,从根本上提高工业企业的资产利用率,这样,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得到提升。
从资产的性质角度看,资产可以分为流动性资产和长期资产。资产负债表需要按照相应的排列顺序进行分类,如果资产从形态角度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和存货、货币性资产等,无形资产则主要包括工业产权、著作权等。从工业企业资产情况看,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特点,每一个资产要素都要进行的划分,才能更好地对工业企业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从根本上提高工业资产的管理水平。工业企业的资产管理需要会计制度支持,因此需要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的会计制度。
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建立过程中需要把会计信息质量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只有把会计信息质量作为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依据,工业企业的会计制度创新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工业企业会计信息量特征制定过程中需要增加质量特征,把质量特征作为工业企业会计信息的重要内容,从而丰富会计要素内容,推动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创新。工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会计政策就会产生什么要样的会计报表,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会计质量标准,因此会计政策对会计制度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工业企业会计实施过程中可以对存货发出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可以采取先进先出法或者后进先出法,具体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需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状况,在通货膨胀阶段和通货紧缩状况下采取的会计方法是不一样的,这些模式都需要通过会计制度进行规定。只有建立有质量层次要求的会计制度,各项会计工作才能按照市场经济要求不断进行。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创新过程中需要对会计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从根本上杜绝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只有在会计信息真实的情况下才能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从而实现会计制度创新。
工业创新论文:工业技术创新研究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中国工业化的技术来源和技术创新活动;劳动资源与技术选择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工业化是一个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不断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发达工业国向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转移产业,并不是简单的产业搬家、我国产业逐渐实现向高层次、高技术的产业价值链的推进和升级等,具体资料请见:
中国从20世纪70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进程迅速加快,而支撑着工业发展的工业生产技术状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没有工业技术进步,就不可能有中国工业化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同时,也必须看到,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技术进步必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发达国家已有技术的模仿和从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当然,这种模仿和转移不可能是的照搬和简单移植,其中也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技术创新。而且,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化,技术创新的关键性作用将日益突出。当前,一方面,中国的工业发展将越来越必须以更多自身的技术创新为基础,另一方面,工业技术水平的相对低下又是中国工业发展的较大障碍因素之一,所以,工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活跃和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正在成为中国工业发展和整个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
一、中国工业化的技术来源和技术创新活动
工业化是一个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不断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使工业生产手段不断革新,而且使工业发展空间日益拓宽。每当现有的工业生产手段被普遍采用,工业发展空间趋于饱和,即在现有技术层次上已有的工业部门已经成熟,增长动力减弱,就产生了对新的技术革命的需要。只有革命性的技术进步才能推动工业结构的根本性提升和产业空间的大幅度扩展。从世界各国工业化的进程看,工业技术进步的来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发性技术创新,即技术进步主要依靠本国的自创,表现为拥有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核心技术;另一类是扩散性技术,即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对其他国家已有技术的模仿和学习,当然也可以购买,通常表现为拥有较少的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不掌握产业的核心技术,但可以通过接受其他国家的产业技术来实现本国产业的增长。
在各国的工业化过程中,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依靠本国的原发性技术而不接受其他国家的技术扩散。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中国工业化是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的组成部分,中国工业化的技术进步也必然要依靠上述两个来源。但是,由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世界产业发展的全球布局看,产业转移是推动我国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所以迄今为止,我国大多数产业的技术来源主要都是西方国家的产业技术扩散,也就是说,西方产业向我国的转移和西方产业技术向我国的扩散,是现阶段我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内容。当然,在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的过程中,我国并不是被动的,其中也包含着大量的技术创新活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工业化的现阶段,承接发达国家的转移产业和吸收发达国家的扩散技术是我国产业技术进步的基本途径。
发达工业国向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转移产业,并不是简单的产业搬家。产业转移的技术依托是产业分解和产业融合。即发达国家通常是将产业链进行分解,然后把一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具体的形式有直接投资、生产外包、设备供应等),以实现国际间的生产分工和资源配置。同时,所分解的产业链环节又可以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链进行连接,实现产业融合,以开拓更大的需求空间。所以,当中国以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的方式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时候,也就日益深入地参与进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并对世界产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一个国家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决定了其技术进步路线和技术选择的基本特征。众所周知,在国际产业竞争和产业分工的条件下,中国的要素资源禀赋特征决定了在现阶段,在中低档产品生产以及在加工制造业的中低端生产环节(特别是组装)上的低成本、低价格,是中国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一个很大优势。在这方面,中国的许多产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几乎是“所向无敌”的,这直接表现为在中国加工生产的工业制成品占国际市场的份额迅速上升。
但是,中国不能长期处于低端产业、低附加值的国际分工地位。而且,实际上,在竞争过程中,中国的许多企业已经越来越体会到,随着传统产业和传统技术向中国的大量转移,市场饱和和利润摊薄是不可抗拒的趋势。要形成持续的竞争力和保持持续增长的空间,就必须在技术创新上有新的作为,即把产业发展的基点放在技术创新特别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以至拥有核心技术的基础之上。在中国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的今天,各类产业(无论是成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面临着技术进步的艰巨任务。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已经走到了必须更多得以技术创新为持续动力的深度发展阶段。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特别是沿海地区,越来越多的产业正在出现逐渐向高层次、高技术价值链推进的趋势。中国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越来越活跃。
中国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活跃,可以从近年来我国专利申请量的增长得以反映。据有关部门分析,目前我国已经跨入专利申请大国行列。自1985年我国正式实施专利法以来,我国的专利申请总量已达到190多万件。我国的年专利申请量由1985年的14372件,逐年攀升至2002年的252631件,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8.4%。在2003年,这一数字又上升为308487件,比上一年增长22.1%。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期的统计数据表明,2001年,在同时保护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类专利的27个国家中,我国专利年申请量排在日本、德国之后,位居第3。这一国际排位虽然仅比1985年前移两位,但我国专利年申请总量已由最初的只占日本的四十分之一、德国的九分之一,分别提高到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二。这说明,我国已经进入专利申请大国的行列,技术创新的竞争地位明显增强。除专利申请量始终保持高速增长以外,我国的专利申请还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据了解,目前我国专利申请的类型分布日趋合理,在2003年,发明专利申请数量首次接近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首次超过国外申请,职务申请也首次超过非职务申请。
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工业化进程主要体现为加工组装业的迅速增长,产业技术的进步首先表现为发达国家加工制造业技术向中国的大规模转移和扩散,使我国加工制造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产量大幅度增长。进入21世纪,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出现了许多非常积极的现象。装备工业被称为整个工业的母机,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经济实力的集中表现。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中国“十五”(2001年——2005年)计划提出,我国将依托重大工程,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提高重大项目的国产化率。例如,中国现在正加快大型燃气轮机、船用曲轴、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循环流化床锅炉等重大装备的国产化研制工作。目前,在城市轨道交通、50万伏直流输变电装备、高技术含量船舶、环保设备等方面的研制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中国城市轨道设备本地化率可望提高到90%以上。在西电东输工程中,国家总投资4亿元配套安排了3个装备国产化项目。中国于1983年提出了抓紧研制重大技术装备,并积极推动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工作的开展。十几年来,在有关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已累计完成了50多个重大成套设备,确保了70多个国家重点工程和重点技改工程的建设需要。有关资料表明,一般来讲,国产化重大技术装备都比进口同类设备节约造价三分之一以上。在环保设备国产化中,一些国内企业生产的城市污水成套处理设备已达到国外水平,其价格只是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或五分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中国已拥有了一些自主创新的成果。在第三代移动通信领域,中国科学家提出的标准已被国际无线联盟采纳;在高清晰度彩电研制领域,中国也提出了自己的四套标准。国家有关部门还表示,中国有选择支持的重大装备国产化研制,其成果项目将在三峡工程、西电东输,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发揮重大作用。
问题的实质是,在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产业快速增长和发展本身就表明广义的产业技术创新(包括自创性技术和扩散模仿性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不可否认,严格意义(狭义)的技术创新(以自创性技术创新为主的技术进步)的不足却是我国产业技术进步的一个突出问题。这表现在:目前,虽然我国制造业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占GDP的35%以上,从业人员8000多万人,在国民经济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我国大多数制造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人均劳动生产率低,仅为发达国家的1/30左右,而且主要停留在低附加值产品行业。此外,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设备利用率低,50%以上的生产能力闲置。我国制造业结构也不合理,轻纺工业和家电工业等加工制造业有一定优势,但装备制造业所占比重明显低于工业发达国家。研究和开发能力薄弱,大部分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依赖进口,高端产品大多由合资企业生产。我们也许不能不承认,从一定意义上说,高产量、低层次、弱技术、少自创仍然是当前我国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劳动资源与技术选择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这一方面可以保障工业化过程中几乎是无限的劳动供给;另一方面,大量的过剩人口又使得就业压力成为巨大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要素禀赋条件下,中国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将处于长期低水平状态。据广东省等沿海加工工业集中地区的调查,近20年来,普通劳动力的名义工资水平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一般月收入仅为500-600元/人,甚至更低一些),这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是极为罕见的。
正是大量劳动力资源的无限供应(而在现行国际经济秩序下,一般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受到严格限制),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流入中国,在中国发展起巨大的加工制造业生产能力。所以,在中国制造的工业品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比重迅速上升,从80年代的1%左右提高到目前的近5%,而且,这一趋势还表现得十分强劲,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下去.大量生产的工业品不仅开拓了巨大的中国国内市场,也形成很大的出口能力和进口需求。这使得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贸易依存度就迅速提高,到200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超过60%,而在进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所占份额均占50%以上。这些现象在世界各大国中是非常少见的。它表明,中国必须通过更大规模地的资源国际配置,以工业品进出口方式实现生产要素的国际再配置,才能解决要素禀赋状况与产业技术性质之间的突出矛盾。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所以没有人会否认,中国工业化必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实际上也正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高速增长。问题是,正如本文前节所述,中国工业化的主要技术来源是西方产业技术的扩散转移,而西方产业技术所产生的要素禀赋条件同中国有很大的差别,所以,西方产业技术的基本特征是以资本替代劳动,凡是比较“先进”的产业技术大都具有资本密集的特点,而劳动密集型产业通常是属于比较“落后”产业。因为,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要素禀赋条件下,所谓技术进步的主要经济学含义之一就是更多地使用资本来替代劳动,从而表现为“劳动生产率”(每单位时间的劳动所创造的产品数量)的更大提高。因此,当中国从西方引进产业技术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个突出的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要素禀赋条件下所产生的产业技术特征如何适应中国的要素禀赋特征。如果不加改造地使用西方产业技术,就不可避免地同中国的要素禀赋条件发生矛盾:即,如果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就会排斥更多的劳动资源利用;如果要更多地使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就不利于“先进技术”的运用;而如果希望使用劳动密集的先进技术,这种产业技术又不曾在西方的要素禀赋条件下产生。因此,中国工业化即使是从西方工业化国家引进和转移产业技术,也必须根据中国要素禀赋的具体国情进行适应性的改造和创新,否则就会发生突出的不协调现象。从政策上说,这就是既要接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又要解决如何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问题,反过来说也就是,要解决如何在转移西方产业技术的过程中避免对劳动力的过分排挤的问题。这也就是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产业技术的选择不仅仅要遵循科学技术发展本身的规律,而且要基于对适应现实要素禀赋特征的考虑时,则必然面临一个重要抉择:产业发展是以技术的先进性为基点还是以技术的经济性为基点?尽管从根本上说技术的先进性与经济性是一致的,但对于具体产业的技术选择而言,两者也可能发生一定的矛盾。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来看,有所谓一般技术、传统技术、高新技术之分,但对于企业来说,技术高低、先进与否,并不是评价其优劣的主要标准,传统技术还是高新技术也不是技术选择的主要依据。在市场竞争中,“适者生存”比“优胜劣汰”具有更强大的客观力量。科学家追求技术上的“高、精、尖”,企业追求的则是“竞争力”和市场空间(德国大众不仅生产汽车,也生产香肠)。
一般来说,只要有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企业总是倾向于选择最能有助于提高其竞争力的技术和技术进步路径。所以,只有以市场竞争的方式来实现技术选择和推动技术创新,才能使技术创新有效地发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作用。而在中国现实的资源禀赋条件下,市场竞争的结果往往更倾向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很显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产生抑制技术先进性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资金实力比较弱的中小企业,现实条件往往迫使它们更多地考虑技术的经济性而无力实现技术的先进性。这是目前我国许多产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其主要表现就是:产量增长很快,价格竞争激烈,技术含量较低,附加价值不高。也就是说,我国许多产业表现为较强的成本价格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几乎是“所向披靡”,但技术竞争力则明显偏弱。这在经济收益上则表现为,尽管生产和销售规模很大,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但净收益(利润)较低,附加价值不高。例如,我国市场竞争力最强的产业之一——纺织服装业,从产量来说我国无疑是世界较大的生产国,但据分析,中国的实际获益(占产品附加价值总额的比例)不超过20%。有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工业制造附加值仅为26%,而发达国家一般达到40~50%。
总之,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产业发展的一大优势,但对技术进步而言则是一个影响比较复杂的因素。中国产业技术的选择不能不反映劳动力丰富这一重要的资源禀赋条件,又不能使巨大的劳动力就业压力成为抑制中国产业技术进步的消极因素,影响中国产业顺应世界产业技术发展的基本线路,实现向高层次、高技术价值链的推进和升级。这是中国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问题。
三、高技术在工业发展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产业逐渐实现向高层次、高技术的产业价值链的推进和升级,不仅是产业发展和市场空间拓展的必要,也是世界经济秩序的利益格局特征使然。因为,在现行世界经济体系中,高技术产业的高附加值利益将得到更大的强化:传统技术和传统产业的规模竞争和利润摊薄,使得其附加价值和利润率趋向降低;而高技术产业的高增长和高附加值(以及垄断利润)倾向则将长期保持。也就是说,发展高技术产业就有可能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进入21世纪,全球产业竞争空前激烈。全球产业竞争的方式从价格竞争、规模竞争,更大程度得转向技术竞争、创新竞争,即从以价格争市场、以规模求生存,转向以技术求效益,以创新求发展的方向。当然,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国际竞争的现阶段,还主要依靠以价格争市场、以规模求增长的竞争手段来实现产业发展和产业扩张。但是,如果长期停留于这样的产业发展阶段,就难以实现新的飞跃,并将导致产业升级受阻,甚至可能对国民经济产生严重的不利后果。
由于当今世界的主要产业技术都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任何产业的技术特征都会带有它所产生的那个社会的经济环境的烙印,例如,在发达国家,人力价格较高的经济环境会使得工业技术倾向于更节约人力而更多使用资本,即以资本替代劳动。而如本文上节所述,中国众多的劳动资源必然要求产业技术在总体上具有更多吸纳人力的性质,即以劳动替代资本,同时又不失其经济效率。因此,适应中国现阶段工业化的产业技术将是多层次的技术,有引自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也有更符合中国经济资源条件的适用技术,或者所谓“中间技术”。在这样的技术基础上,面对多层次的消费群体,中国制造业的产品也必然是多档次的。例如,中国既需要生产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品质轿车,也需要生产十几万至二三十万元的中档轿车。同时,几万元甚至三四万元的经济型轿车也有非常大的市场。因此,中国制造业必然表现出“多元化、多技术、多层次”的显著特征。
由于中国是在传统产业迅速扩张转移的经济背景下发展高技术产业,因此,一方面,比较利益格局形成了使资源配置向传统产业倾斜的压力,即从近期看,将资源投向传统产业往往更具有经济合理性;另一方面,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可以获得从传统产业转移过来的竞争优势。我们在许多地区都可以看到,中国许多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都是从其中的加工制造及组装环节起步的,而在这些生产环节上,中国在高技术产业中具有同传统产业差不多的比较优势。例如,中国电子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就是从生产技术含量低的外围零部件生产开始,并且发展起组装环节,然后逐步向技术含量高的零部件生产环节扩展。所以,在中国现阶段的工业化进程中,一方面,需要发展高技术产业以拓展产业空间,而在这一过程中,高技术产业链的分解以及各产业间的融合,使得中国在整体工业技术水平不高的条件下也能在高技术产业领域中获得很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实现高技术同传统产业的结合,将高科技注入传统产业,以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使得高技术的运用成为推动传统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除了一般国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之外,中国工业化过程中还有一系列新问题和突出矛盾需要解决,这对中国的高技术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也使高技术发展在中国具有更大的需求空间。例如,中国巨大的人口数量决定了决不可以重走发达国家工业化所经历的那样的高污染过程,已经被严重污染了的地球无法再承受13亿人口的环境破坏行为。但是,在技术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低污染同低成本、低价格是矛盾的,而从长期看,以高污染为代价的低成本、低价格,又是不可能有出路的。这就对中国的产业发展提出了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迫切要求,形成对高技术的巨大需求。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使得高技术所需要的高投入可以有巨大的消化空间。高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需要投入巨额资金,高投入必须要有相应的经济回报,才能实现高技术投入的良性循环。而所谓经济回报就是高技术产品的市场。只有充分大的市场空间才能消化高技术研究开发的巨大投资成本。很显然,中国在这方面具有得非常巨大的优势。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具有吸纳企业研究开发资金的强烈的吸引力,面向中国市场的高技术研究开发投入有可能获得可观的经济回报。因此,中国不仅能够成为制造能力的巨大投资场所,也会成为研究开发活动的巨大投资场所。
统计资料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高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15099亿元,增加值达到376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3%(按不变价计算)和21.8%。高技术产业对制造业增长的贡献达到16.8%,比上年增加了3.9个百分点。1995-2002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保持了持续的快速增长势头,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9.5%。随着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也逐年上升。1995年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6.2%,2002年已经接近10%。
高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科学进步的产物,而在市场经济制度下,高技术的产业化主要由企业来实现。因为,一般来说,由企业以商业资金实现的高技术产业,可以最有效地保障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的过程中,大、中、小型企业各有优势。鼓励大、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在不同的产业价值环节上实现高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可以最有效地实现高技术产业的市场效率,包括正确的项目选择和达到其经济性目标。我国发展高技术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实现高技术产业自身的发展,而是要普遍地提高我国各类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整体的国际竞争力。所以,形成企业技术进步特别是发展高技术、投资高技术产业的市场竞争秩序,激发开发和运用高技术普遍的积极性,比由政府单纯地进行高技术项目选择意义更大。国家重视高技术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重要的事情并不等于国家就要直接投资,也不等于国家直接进行项目选择。由企业根据市场状况进行项目选择,承担开发风险,是保障项目选择较高成功率的正確道路。
我国产业的多元化、多技术、多层次性质,使得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具有不同的路径,一种是“水到渠成”,另一种是“开渠引水”。前者是随着产业自身的发展轨迹,特别是西方先进技术的转移扩散,在我国企业承接先进技术的过程中,形成中国的高技术产业,一般来说,“水到渠成”是经济性所主导的;后者即“开渠引水”的产业发展路径,是先进性所主导的,通过高投入的技术开发形成技术源泉,然后将其推广到产业领域。有些高技术项目的开发和产业化,必须具备相应的经济条件,只有“水到”才能“渠成”,而不能“拔苗助长”。而有些高技术项目的开发和产业化,则必须集中力量“开渠”,才能实现“引水”,否则就可能丧失发展机会。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大多数高技术的开发运用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例如电子、通信产业)是沿着“水到渠成”的道路发展起来的,“拔苗助长”只会导致很大的决策失误和经济损失;也有一些产业(例如,航空航天产业)是通过“开渠引水”的道路发展起来的。一般来说,“水到渠成”是产业发展引致技术进步的过程,而“开渠引水”则是原创技术的开发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这两条道路对于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对外开放与中国工业的技术进步路径
中国实现产业技术创新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外开放,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发挥了非常突出的作用,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特别值得重视的问题。由于中国工业化的高度开放性,从“国际贸易导向”的国际分工方式(即主要通过商品的国际交换实现的国际产业分工),向“国际投资导向”的国际分工方式(即更大程度上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实现的国际产业分工)发展,比较优势的经济实质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根本的经济性质看,中国多方位地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国际资本和跨国公司大规模地在中国“采购”劳动、土地等廉价资源,直接享用中国的资源优势,在中国市场展开“世界大战”。由于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商业机会,中国是跨国公司不可不进入的“战场”,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不到中国“参战”的公司称不上是世界级企业。由于外国企业的大量进入,在中国市场上形成了中中、中外、外外之间的立体交叉竞争.即中国企业同中国企业的竞争、中国企业同外国企业的竞争、外国企业同外国企业的竞争,构成了中国制造业市场竞争的独特画面。
外国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越来越多地获取中国市场的资源优势,必然可以显著地增强其自身的竞争力。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市场的多方位开放,特别是投资领域的大幅度开放,“哺育”着全世界的跨国公司,使之成为规模扩张更快、经济实力更大、国际竞争力更强的超级经济实体。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企业也在激烈的竞争中成长起来,并且力争通过国际合作,逐步提高在产业价值链上的地位,实现产业升级。在这样的国际经济条件下,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可以成为我国工业化的重要技术来源之一和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对于全球化产业,中国企业同外国企业的战略性合作,使中国企业参与跨国生产和跨国经营的全球体系,加速先进技术在中国的扩散。
在利用国际技术资源促进我国产业技术进步,特别是通过企业合资合作实现技术进步的过程中,要避免单纯的技术导向,而更应体现竞争力导向,即要以提高竞争力为技术选择的最主要标准。就产业发展而论,技术水平的高低本身不能作为判断优劣和决定取舍的标准;无论采取什么技术,目的都是解决问题,而不是为技术而技术,所以,能够解决问题的技术就是可取的技术,而工业化进程中所要解决的最重要之一就是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至于选择怎样的技术和采取怎样的技术创新路线最有利于我国的产业和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在大多数情况下,最有发言权的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特别是,现代产业分工的深化,使得各个产业都已高度分解,“传统产业”中也有许多高技术的环节,并分解为含有高技术因素的“次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中也有不少一般技术环节,也可以分解出许多一般性技术的“次产业”(例如高技术的电脑产业可以分解出机壳、键盘、鼠标等的生产环节和“次产业”),所以,什么是传统产业,什么是高新技术产业,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并无的界限。在各个产业的各个生产环节以及产业分解所形成的各个“次产业”中,都有技术创新的空间。产业的高度分解和分工,形成了跨国生产和跨国经营的技术基础,鼓励中国企业进入跨国生产和跨国经营的全球体系,就有可能进入产业技术进步的巨大创新空间。在这一技术创新空间中,中国企业一定会找到实现技术创新的可行路径,包括引进技术、学习技术、购买技术,以及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我国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的产业技术来源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一味的技术模仿和长期放弃技术控制,尽管可能获得短期的经济利益,但从长期来看,将丧失技术创新的能力。特别是对于重要的战略产业和核心技术,实际上很难从简单的国际转移中获得。对于这样的战略产业和核心技术,中国必须树立进行自我研发和决心,加大投入,优化技术研发投入的资源有效配置,集聚力量,冲击产业技术的制高点,形成在这些领域中一定的竞争优势。
一般来说,对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同样开放市场是遵守WTO规则的总体要求,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民族国家的政府对本国企业和外国企业没有任何利益倾向,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不更多地关注本国企业的发展,甚至可以说,忽视本国企业发展和利益的政府是不能存在的(因为政府归根到底代表的是本国国民的利益,而不是世界的利益)。而关注本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状况,支持本国企业的技术进步,是政府最重要的经济职能之一。即使是在原则上必须维护所有类型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也决不意味着政府对本国企业的技术进步的关注是同对外国企业“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的。更彻底地说,政府对本国企业的技术进步负有重大责任,一国企业在总体上的技术进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经济政策的成功与否。但是,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政府对本国企业的关注包括对本国企业技术进步的关注和支持,又决不能变为政府直接参与和包办企业的技术研究和开发活动,或者在政策上不合理地偏向本国企业,实行歧视性的产业技术政策,以至破坏市场竞争的公平秩序,实际上,这同时也将削弱本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压力,使之成为坐享其成的技术“消费者”,而不是技术创新者,最终还是“扶不起的阿斗”,永远没有能力同外国企业进行有力的技术创新竞争。总之,国家如何有效地实行支持民族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措施,既能充分利用对外开放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又能避免或减少外国企业对民族产业技术进步的抑制性影响,以推动民族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增强民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其中的技术竞争力因素,这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重大战略和政策问题。
五、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进展和问题
产业技术创新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发展水平的影响,即一个经济和科学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通常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也较低,所以,产业技术创新的业绩也较差;反之,经济和科学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产业技术能力较强,所以,产业技术创新的业绩也往往较好。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和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的知识创新指数虽然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但却并不低于甚至在一些方面已经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其中,“知识创新综合指数”与中等收入国家基本相当。这表明,在总体上,中国技术创新的表现是同其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当。而且,由于大国效应的作用,中国技术创新的实力和潜力明显高于同等发达水平(以人均国民收入为衡量标准)的发展中国家。但是,中国知识创新的投入和产出都表现出极大的地区不平衡性。少数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知识创新的有些指标(主要是投入性指标)不仅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接近和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例如,北京市的“知识创新经费指数”和“知识创新人员指数”均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一些经济较后进的地区则低于低收入国家的水平。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推动我国产业技术进步的主体是政府。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作用逐步增强。这不仅表现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R&D支出持续增长,而且表现为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据科技部《2003中国科技统计年度报告》提供的资料,2002年,我国R&D经费总额1287.6亿元,比上年增长23.5%。1996年以来,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例连续6年保持增长,从1996年的0.60%上升到2002年的1.23%。按可比价格和同口径计算,1996至2002年6年间,我国R&D经费支出年均增长达到21.7%,是世界上R&D经费年均增长速度较高的国家之一。2002年,国内各类企业R&D经费支出总额达到787.8亿元,比上年增长25.0%。企业R&D经费支出已占全国的61.2%,比2001年上升0.8个百分点,“十五”以来,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国的比重持续上升。
国家科技部《2003中国科技统计年度报告》提供的统计数据还表明:目前,全国2/5的科技活动人员集中在大中型工业企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投入不断增长,新产品开发取得良好效益。同时,统计资料也表明,随着自主技术创新力量的增强,大中型工业企业引进外部技术的强度在逐步减弱。近年来,由于企业购买国内外技术的支出小于自身R&D经费支出,R&D经费与购买国内外技术支出的比例连年下降,1999年为1:0.88,2000年为1:0.79,2001年为1:0.77,2002年为1:0.74。表明企业不断注重自有技术的开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程度正在逐步减弱。
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企业制度和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产业的技术创新机制有了一定的改善,这突出地表现为,我国产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的供给弹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只要有市场需求,企业就能够迅速做出反应,积极地进行技术创新和跟进,很快形成生产能力,大规模地向市场供应产品。而且,产品在质量、性能、款式等方面的提升和更新换代,也大大加快。当然,其中也有一些消极的现象,例如,假冒、侵犯知识产权的等,而且,即使是在合法的技术创新中,模仿的因素也比较多,但是,从总体来看,近20多年来,中国产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增强和能力的提高,毕竟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当然,从根本上看,技术创新的不足也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这突出地表现为,我国企业所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少,即使是一些我国的生产能力已经非常巨大的产业,其核心技术也仍然是外国的,所以,我国企业仍然不得不向外国企业支付巨额的技术转让费。特别是在装备制造业中,我国企业的技术劣势更为明显。
导致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不足的原因当然有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因素,但是,我国企业在体制上和战略意识上的缺陷也是重要原因。其中,较具普遍性的现象和问题主要是:1.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企业的产权制度尚不成熟,不稳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中的所有者(或所有者代表)、管理层,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对企业未来的产权状况都缺乏明确的预期,所以,对是否投入技术创新,特别是需要长期高投入的技术创新,往往缺乏足够的信心和动机。2.中国经济的巨大市场空间,使得企业往往更倾向于进行扩大生产规模的投资,以获取近期的经济回报。而对于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创新项目,反而更趋谨慎。特别是当一些产业出现高增长机遇,市场需求快速膨胀时,企业追求扩大生产能力的欲望非常强烈,往往忽视在技术创新上的努力,甚至更倾向于以低技术、低成本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方式(往往以牺牲环保和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迅速扩大产量,占领市场空间,获取较大的短期经济收益。3.企业之间的竞争行为过于简单,往往总是在相同的领域中进行同类竞争,缺乏市场细分意识。而且,模仿意识强烈,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差异化超越,而是同类比拼,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使得技术创新活动局限于狭小的空间,激烈的竞争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技术进步,但技术路线雷同,创新意义不强。4.企业中的合作意识不强,对于需要很多人密切合作完成的技术创新项目,往往缺乏有效的组织合作机制。一些企业中,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民营企业中,关键的技术创新人才和高层管理人员的企业忠诚度不强,“跳槽”现象和“自立门户”现象频繁发生,往往对企业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以及技术资源的长期积累产生消极影响。5.一些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对投资的依赖性过强,使得技术创新活动在更大程度上成为争取投资资金的行为,企业在融资上的热情和资源、精力投入往往高于对技术创新本身的积极性,甚至演变为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上的“圈钱”、“捞钱”的行为,似乎争取到投资资金或者信贷资金本身就是“成功”,常见的表现就是:为股票上市而欢欣鼓舞,为获得贷款而兴高采烈。股票上市(或增资扩股)或者获得贷款成为目的,而技术创新反倒成为说给投资人和信贷机构(银行)听的“故事”。这反过来使得投资人和信贷机构对企业声称的“技术创新”缺乏信任和信心。这就使得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条件受到破坏,真有技术创新项目需要资金投入时反而得不到及时的资金支持。6.在计划经济时期所形成的科技与生产相分离的体制问题尚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科研和技术成果的产业化道路还没有真正畅通。科研和技术创新的长期效益性质,同企业的短期商业利益之间的沟通和衔接,还缺乏体制上的保障。所以,当企业普遍受到短期商业利益的诱惑和竞争压力时,技术创新就会受到挤压。
以上现象和问题的存在,大都具有深刻性和长期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企业、社会、政府共同努力来解决。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正在走向更健康的道路,上述现象和问题的解决具有良好的前景。
六、结论
改革开放25年来,中国工业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特别是,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地位已经确立,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因此,近年来,中国工业的技术创新表现出比较良好的势头。当然,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某些国情因素的影响,技术创新仍然是中国工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特别是随着中国工业化向深度推进,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趋向成熟,中国工业的总体技术水平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以及加入WTO后中国企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更强,使得技术创新正在成为中国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的战略问题。中国工业以至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前途将越来越依赖于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推动工业进步和产业升级,将成为新世纪中国工业发展的基本主题。
工业创新论文:工业经济开展创新安排
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和要求是: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元,同比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8.8亿元,同比增长14%。实现制造业投入4.4亿元,同比增长10%;争取完成合同利用外资3.5亿元,完成实际利用市外内资1.8亿元,同比增长20%;争取单位GDP能耗下降4.6%,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8%。
这一目标突出四个必须:一是必须突出科学发展,坚持“好”字当头,加快改造传统优势产业,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注重发展生态工业;二是必须突出工业创新,用创新的思路谋划工业发展,用创新的方法破解工业发展难题,用创新的举措提高工业发展水平;三是必须突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做到发展一点不放松,实干一刻不忘;四是必须突出为企业服务,进一步转变职能和转变作风,努力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充分发挥企业在转型升级中的主体作用。
围绕“科学发展”,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快产业升级,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木制玩具产业方面,要玩出新花样、玩出新层次。要按照国际市场拓展和国内市场开拓相结合的思路,通过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国内外的展示展销活动,建立健全销售平台网络建设,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要按照简单加工与内涵式发展相结合的思路,走差异化竞争道路。引导生产型企业加快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培养其核心竞争力;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开拓、延伸木制玩具为主要元素的幼教玩具、动漫玩具、益智玩具等产品的研发、销售,提高产品附加值,丰富产品内涵;要按照市场运作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思路,规划木制玩具博物馆,通过各企业分别入驻的方式,使博物馆成为展示木制玩具发展史和各企业展示玩具产品和营销接单为一体的综合性大楼,进一步打响“中国木制玩具城”的区域品牌;要按照贴牌生产与自主品牌建设相结合的思路,大力扶持企业自主创新,改变长期以来贴牌生产的经营方式。金属加工及制品方面,要按照产品升级、精细加工的要求,鼓励企业抓住投资高速增长的机遇,积极寻求与大企业的合作项目,抢抓投资形成的新的市场份额;要着力推进产业创品牌、上水平、上规模,进一步提高装备水平,增强公共技术创新平台的支撑力度。
(二)加大工业投入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1)要紧紧抓住*技改这一重点项目,加强与有关部门和企业的对接,实行“一企一策”,争取使项目早日竣工、早日投入使用、早出效益;(2)杨柳河一期入园企业的投产是我县新增产能的重要立足点,要切实加强对这批项目的跟踪调查,随时了解企业投产情况,加强服务,督促其加快投入生产;(3)继续加强招商引资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健全招商网络,理顺招商工作机制,完善招商方式,优化招商环境;(4)研究出台对县内重点部门实行考核、对外实行奖励的招商机制,形成“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压力”的全力招商的良好氛围;(5)充分利用各地的同乡会、科研院所等地方资源,努力引进规模大、带动力强、效益好、节能减排的好项目,形成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
(三)加大服务企业工作力度。一要坚持开展为企业服务活本文来自动。巩固“企业服务年”活动,进一步形成服务企业的有效方式和长效机制。要通过“交办会”、“督查会”等多种形式,每月梳理企业在发展中的问题,通过督查的形式,要求部门交办、办结。二要加强企业技能和管理类培训工作。针对当前金属及其制品行业出现的“技工荒”问题,鼓励企业投入资金,通过在岗位上“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模式,培养岗位技术能手,使企业走上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努力造就适应工业创新和创新强商需要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针对金属制品行业在2010年实行申领许可证的新情况,要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现场咨询活动等多种形式,为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三要切实解决企业负担。深入调查研究,摸清企业生产经营中价费负担状况,严格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先后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取消、暂停征收和降低涉企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四)继续开展节能降耗工作。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一年,也是反应节能降耗成绩的一年。一要提早准备,与有关部门做好协调,争取在一季度召开“全县节能降耗工作会议”,统一认识,层层落实节能降耗任务;重视节能降耗基础工作。严格执行节能目标责任制、综合能耗定期公报制。抓好市、县重点用能企业实施用能评估制度,做好能源统计基础数据报送工作;健全节能统计、分析、考核体系。二要努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推进资源利用循环化。以工业循环经济“4121工程”为载体,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标准和措施,强化清洁生产监督管理,推广先进的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快发展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培育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和绿色企业,构建企业内部微循环系统。三要加强节能宣传。倡导节约型消费理念,推广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可再生能源以及节能产品、节能技术、节能材料,形成良好社会氛围。
(五)加强经贸队伍建设。积极探索经贸职能拓展整合和工作创新的新路子,加强对工业发展载体和平台的研究,不断加强自身队伍建设。一要加强学习,深入调研。抓好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特别要加强招商、外贸、能源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抓好调查研究工作,深入基层、深入企业,联系实际开展调研,提出前瞻性、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及时发现运行中的新动向、新问题,做好县委、县政府的参谋助手;二要做好党建工作。严格执行党内民主集中制、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加强党组、党委和支部建设,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六)进一步开展内、外贸工作。一要加大出口企业培育力度。加强与企业联系,对一些有实力、有争取自营出口权的企业进行重点指导,培育新的有潜力的出口企业。努力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和农产品出口比重,改变自营出口单一产品的局面;二要继续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鼓励企业参加国外本文来自各类商品展销会、博览会、交易会,特别是省外经贸厅和市外经贸局重点推介的展会,降低企业营销成本;三要充分发挥政策效应。关注政策走向,及时做好商务部、省级各部门相关政策的宣传,引导企业了解并用足用好相关政策,促使企业做大做强;四要进一步发挥预警点的作用。继续做好外贸预警点工作,尽早掌握国外市场动态,及时向政府和企业传递,做到早主动早防范。五要推进商贸流通工作。与国土、城建等部门加强联系,加快推进生猪定点屠宰场和仓储物流中心建设项目,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按照“扩面延伸、规范提高、长期推进”的思路,扩大村级连锁超市覆盖面,加强连锁超市(便利店)的规范管理工作。
工业创新论文:工业经济深化创新安排
(一)如今工业经济创新发展
一是把握资金压力。虽然已实施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在从紧的货币政策连续实施、银行系统操作规程未来得及及时调整的背景下,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将继续呈现。特别是受市场利空等许多可感知的周围因素影响,“上热下冷”、“上松下紧”这样的惜贷心理将在一定时期内重新显现。原有的产业链商业生态遭受破坏,原本较为活跃的民间融资也明显收缩,等等多重因素使得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链绷得越来越紧。
二是把握市场需求的缩减。市场需求决定企业生产,没有强劲的需求,经济增长就缺乏应有的拉动力,这种需求既包含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也体现在生产、生活两种方面。随着美国华尔街的金融风暴越刮越猛,中国经济的外部需求和投资自然下降,而试图靠刺激国内消费来弥补外部需求缩减所带来的缺口,将导致国内市场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同时,由于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对经济外向度较高的我县带来很多不利因素,短期内对我县工业经济的影响还是较为直接。从目前看,我县玩具行业、阀门铸造行业的订单量总体上明显下降,加上企业家的信心指数不可能在一季度有显著提升,这对20*年上半年,尤其是及时季度的经济增长影响很大。
三是把握原材料价格的急剧变化。20*年,利率、准备金率、汇率和原材料价格、产品出厂价格等“三率两价”的不确定性,导致原材料价格有很多不确定因数,企业可能采取稳定偏保守的态度,这将对全县的经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
(二)充分看到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从总的情况来看,随着国际和国内宏观政策的变化,眼下的民营企业正经历着痛苦的煎熬和考验,对明年经济形势的判断更趋于谨慎,但危机孕育转机,前所未有的挑战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本文来自
1、从国际国内市场上看,尽管金融市场的动荡使我国经济增长的前景蒙上了阴影,不过,得益于新兴市场经济体总体稳健的基本面和奥运经济的影响,同时,基于近几年我国的宏观调控,经济增长的平稳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的基础进一步巩固。随着国际间贸易逐步扩大,我国经济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际产业和国际分工加快向中国转移,中国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仍具有强劲的推动力,劳动力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虽然有所减弱,但由于更加重视环保和资源消耗率,固定资产面临大规模更新,以及产业升级优化的优势在不断显现,中国工业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势头。特别是近期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提振市场信心有巨大的作用,对防止经济下滑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从我县看,经过持续几年的大开放、大投入、大建设,我县的工业化进程取得阶段性成果,经济基础不断加强,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企业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新招商引资企业的陆续投产,加上园区建设步伐加快等有利因素,明年工业经济有望实现平稳发展。
四、20*年工作目标及主要工作举措
基于以上分析,20*年我县经贸工作的主要指标拟确定为: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46.3万元,增长15%;实现技改投入增长10%;合同利用市外内资3亿元,实际利用市外内资增长10%;万元GDP能耗降低率、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完成市下达指标。
针对20*年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长期积累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20*年全县的经济工作要紧紧围绕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按照“保稳促调”的工作思路,把保增长作为首要任务,把转型升级作为主攻方向,着力扩大工业投资规模、开拓国内市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调整经济结构和完善服务体系建设等重点工作,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平稳协调发展。
(一)以扩大工业投资规模为抓手,培育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投入是发展的硬道理。要将力保工业投入稳定增长,作为遏制工业增长下滑、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要努力增强企业的投资信心和投资意愿,扩大工业投资规模。一要坚持把选商引资作为“保增长”的基础。按照好字优先、优化结构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在统筹发展、“走出去”发展和合作发展上树立互利共赢的开放合作理念,牢固树立“亩产论英雄”的发展理念,加大选商力度,大力引进低耗能、低排放、高附加值的产品,化解资源相对匮乏、制造业两头在外的产业劣势,促进传统行业升级换代。二要把狠抓有效投入作为“保增长”的关键。要加快新招商引资项目的建设进度,及时通报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协调解决项目在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争取企业早投产、早达产。三要把加强工业投资要素保障作为“保增长”的重要引擎。以政府引导、协会带动的形式,借鉴我县已有的“金友木业”等企业在资源整合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通过免除兼并重组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策引导和扶持,加大对产业重组和企业重组的扶持力度,努力盘活存量土地,实现腾龙换鸟。要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落后企业、困难企业行业,充分利用有效资产稳定生产;鼓励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鼓励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实现一体化经营,提高抗风险能力。四要把节能降耗作为“保增长”的重要内容。突出抓好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建立健全节能降耗技术研发,加快节能降耗示范企业经验的推广,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强化重点用能企业的监管和污染防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利用市场约束和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的“倒逼机制”,加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力度。
(二)以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为抓手,促进新兴市场的能量释放。以20*年11月9日国家出台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十项措施”为契机,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实现“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经济向以“外、内向型经济”同步发展的经济运行方式转变。首先,要努力保住国际主要市场的份额。引导企业抓住国家出口退税调整的政策机遇,继续巩固国外市场,通过香港、德国、美国等地的玩具博览会,进一步了解欧美、日本等国家的市场需求和要求,巩固已建立的交流合作关系的同时积极扩大产品出口,在实现市场多元化、确保安全的基础上积极开拓亚非等新兴市场。积极推进外贸企业加强与外贸第三方服务平台的合作,参加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保险,减少外贸企业收汇和回笼资金的风险。其次,要积极谋划国内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以企业为主体,经济协作开路,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鼓励企业到国内各城市举办或参与各种经贸合作和招商引资活动,特别要加快与内地城市的经济合作,扩大玩具产品在内地市场的占有率;支持企业加快建立内销服务网络体系,鼓励企业共建共享销售网络,推进企业品牌建设,引导企业积极采取商业特许经营、虚拟经营、品牌和电子商务等先进营销手段,不断提高国内市场的占有率。
(三)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抓手,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制订鼓励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切入,提高市场商流、物流、信息流效率,形成一个特色鲜明、主业突出、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集聚区,增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一要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根据园区建设进展情况,认真解决园区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创新模式。加快园区二期工程土地开发,加快引进一批用地少、产出多、能耗小、污染少、效益好的项目,真正发挥园区“高产田”、“种子田”和“试验田”的作用。二要加快金融服务产业发展步伐。树立起政府、银行与企业各方共度时艰的理念,把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脱险解困、化解危机放在工作的首位,大力加强政府、银行和企业的合作对接工作;同时要积极拓展金融产品和融资渠道,争取对有市场、有效益、信用好的成长型企业、重点技改项目有更大的贷款扶持力度。三要构建和完善信息服务、技术支持、管理咨询、创业辅导、市场开拓、政策法律等服务子体系,培育和发展一批中小企业核心服务机构,初步建立能够覆盖全省的中小企业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满足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社会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产业集群的服务外包,吸引国内外的外包企业前来建立外包中心和承接基地。四要支持工业企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导工业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由制造商向制造服务商转型。通过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实行主辅分离,鼓励小企业将生产辅助服务及生活服务实行外包等多种方式,提高企业服务资源的专业化、社会化利用水平。
(四)以促进经济结构性调整为抓手,发挥产业集群发展优势。推进一批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的试点,大力推动企业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两端拓展,实现产业比较优势的动态升级。一要加强与*、*和*等地的交流与合作,开发融文化、娱乐、科技、创造于一身,能激发和诱导学习兴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和习惯的新教具,以此开拓巨大的教育市场;结合*木制玩具特性,实现动漫与玩具的对接,为玩具文化提供灵魂的平台,大力发展多元化的玩具动漫文化。二要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企业品牌建设步伐,逐步实现从“制造”向“创造”的转变。三要通过重点扶持现有企业壮大一批。紧紧抓住行业“龙头”,选择一批基础好、成长性好的行业领军企业做强做大,通过政策引导等多种举措,加大工作力度,帮助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四要抓住当前中央加大对基础项目投入建设的时机,做好项本文来自目包装申报、产业化项目对接工作,推动工业经济新的突破。
五、以完善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优化工业稳定发展环境。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一要建立经济运行监测分析信息服务平台。要更加重视和加强工业运行监测分析工作,进一步明确监测重点,突出关注政策落实情况、资金供求变化、能源原材料和产品产销情况、市场价格变动、出口增长态势等动态信息。要加强调查研究,对经济运行的趋势性、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及时分析调查,提出有针对性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议;要建立和完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及早发现、及时处置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风险问题,多层次多角度为产业和企业提供信息增值服务。二要建立服务企业长效机制。继续深化“企业服务年”活动,通过“百名干部下企业”、开展“政策服务月”等多种服务形式,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着力解决工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为工业企业搭建和谐创业平台,提供稳步健康的发展保障。三要建立人才引进激励机制。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及时资源”的创新理念,将人才工作纳入年度综合目标管理,完善人才工作制度,开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按照“依托产业振兴经济”的发展思路,不断壮大优势产业群,并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人才培训内容,加快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和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四要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机制。围绕经贸中心工作,重点做好数据统计、形势分析、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协会指导等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切实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使协会成为协助政府工作、解决企业困难、加强行业自律的重要帮手。五要强化商贸流通业发展。规范乡镇连锁超市管理,扩大连锁超市村级覆盖率,加强连锁超市规范管理工作;加强市场监测,建立应急机制,加强对猪肉、禽蛋、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的生产、需求和价格监测;加快生猪定点屠宰场的搬迁工作。六要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以加强制度建设和严格考核制度为抓手,以服务为突破口,增强全局干部职工的团队意识和爱岗敬业工作作风,切实提高干部的工作主动性,增强干部的责任心,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经贸干部队伍。七要以和谐为目标,认真做好离退休干部的管理和服务工作;高度重视信访和企业军转干部维稳工作,促进社会稳定。
工业创新论文:水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情况研究
水产品精深加工也经历从最初的简单分拣,到粗制品加工,再到半成品加工,再到精细加工的发展历程。目前已形成了以精深加工为主,产品遍布食品、保健品、药品及医药用品等领域,精细化、自动化和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链条。
我国海水增养殖科技创新现状
我国海水增养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起步较晚,但是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等科研单位为基础,以“973”“863”等国家大型科研资助项目为依托,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国家“973”项目“海水重要养殖生物病害发生和抗病力的基础研究”,开发培育出了中国对虾新品种“黄海1号”并进行了普及推广,和凡纳滨对虾、日本对虾一起成为我国对虾养殖业的三大优良品种。开发培育了“蓬莱红”栉孔扇贝、虾夷扇贝杂交种等新品系,为我国扇贝养殖和增殖放流提供良种。国家“973”项目“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以东海、黄海生态系统研究为切入口,对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对策建议,并促成了我国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国家“973”项目“我国近海有害赤潮发生的生态学、海洋学机制及预测防治”则首次对我国大规模有毒赤潮的毒性、来源,以及对海洋环境的潜在威胁进行了研究,建议建立我国近海有害赤潮预测预防机制,对我国近海海水增养殖灾害预防与防治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海水增养殖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建立。在海水增养殖良种培育技术方面,已掌握了大型海藻良种克隆提纯培养及保存技术、海藻生物反应器育苗技术以及对虾、牡蛎、扇贝等的多倍体诱导培育技术,培育成功“浦江1号”团头鲂、“黄海1号”中国对虾以及新吉富罗非鱼、“蓬莱红”扇贝等一批优良品种;在海水养殖病害防治与控制技术方面,最早在国际上完成了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开发了用于疾病诊断的生物芯片技术,研制的对虾免疫增强剂和微生态制剂明显提高了养殖对虾的存活率,发现了栉孔扇贝急性病毒性坏死病毒;在海水增养殖良种推广方面,“黄海1号”中国对虾已在河北、江苏大面积推广养殖,“大连一号”杂交鲍从黄海北部扩展到我国南方,“中科红”海湾扇贝目前已推广养殖面积超过1000hm2,无特定病原凡纳滨对虾繁育技术已实现产业化,“海优一号”珍珠贝新品种在多个地区得到推广应用,耐高温高产“荣福”海带在山东、福建和广东等地大面积示范推广;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捕捞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适应本国渔船生产特点的大型拖网渔具扎制方法并被广泛应用,研制的渔用高强度聚乙烯材料也在狭鳕拖网渔具中得到应用;成功选育了耐海水蔬菜“海芦笋”和“海英菜”,累计种植面积已达100hm2以上,实现了对海水的直接利用,并达到了产业化规模。
我国水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创新现状
我国水产品加工业已发展成为一个包括水产品冷冻以及冷冻品、干制品、鱼糜制品、罐头、腌熏品、鱼粉、鱼油、藻类食品、医药化工和保健品等系列产品的加工体系。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先进生产设备和加工技术的开发与引进,水产加工的技术含量和经济附加值也不断提高,我国的水产品加工技术、方法和手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正逐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但也存在着精深加工水产品比例较小、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不高、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较多、行业标准体系不够完善、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目前,我国水产品加工科技创新现状从产品上看,主要应用于烤鳗加工、冷冻鱼虾加工、鱼粉加工、鱼糜加工和紫菜加工业等领域。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体现在不少企业引进了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上,如冷冻调理食品、鱼糜及鱼片加工生产线、烤鳗生产线、紫菜精加工生产线、干制品生产线、盐滞海带及裙带菜生产线等。同时许多企业也逐渐参与产品质量管理、卫生标准制定等方面,完善生产操作规范和标准加工程序等,确保产品的卫生与安全。此外,近年来随着加工技术的突破,海洋药物和保健食品加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如提取河豚素、DHA、EPA、DPA、鲨鱼软骨素、壳聚糖、壳寡糖和多肽类等生物活性成分应用于保健和治疗疾病,目前都已经进行了工业化的生产,并且成为水产品精深加工应用科技创新成果的主要领域。从技术上看,我国水产品加工技术发展较快,攻克了一批海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取得了一批重大技术成果,如海参精深加工技术、海带高值化综合利用技术、大宗海洋捕捞低值鱼类精深加工技术等;在滩涂植物开发利用技术方面,耐海水蔬菜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耐海水蔬菜深加工技术、耐海水植物新品种筛育及滩涂栽培技术等都取得进展。在海洋生物制品开发利用技术方面,海洋生物酶开发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均有突破,已经筛选到多种具有较强特殊生物活性的酶类,克隆获得了一批新颖海洋生物酶基因。海洋绿色农用生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起步晚,总体水平处于起步阶段;在海洋药物研究方面,主要是建立了海洋生物活性筛选、活性化合物提取分离、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构优化及活性评价的技术平台和技术体系;在海洋生物功能基因技术方面,已经积累大量海洋生物基因数据,建立了多种海洋动植物基因库,展开了与疾病相关的基因研究,克隆了大量与海洋生物发育、疾病、免疫等相关的功能基因。海洋药物开发目前已成为我国水产品精深加工业科技应用较高的领域,并且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有5种海洋药物、10余种海洋保健品获国家批准上市。一批新药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研究;海洋生物医药和化工制品开发成效显著,海洋生物碱性蛋白酶应用目前已初步实现了产业化,由我国自主研发的“04型创伤急救包”和“99型急救烧伤敷料”海洋抗菌止血复合材料已投入应用,海洋寡糖生物农药、海洋微生物农药、新型海洋寡糖饲料添加剂等均实现了产业化,在养殖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利用海参精深加工技术已开发出多种海参制品,在保健品行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以新型海带综合利用系统为基础,研究开发的岩藻聚糖硫酸酯等新型海带产品,实现了高附加值的海带加工产业。
山东省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创新现状
山东省是海洋资源我国海洋资源最为丰富的沿海省份之一,所辖的海域面积与陆地面积相当,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海洋渔业一直是山东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近年来,山东省的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拓展了海洋渔业的产业链条,增加了几十万人的就业机会,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山东省还具有雄厚的科技资源,是海洋科技力量的聚集区,拥有国家驻山东及省属副县级以上涉海科研、教学单位40个,科研院所3所。其中涉及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方面的有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及时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建有种质资源库5个,样品标本馆(库、室)6个。山东具有资源和科技两大优势,发展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加工业条件得天独厚。
1山东省海水增养殖科技创新现状
山东省海水增养殖业从20世纪70年代大养海带,80年代掀起养虾热潮,90年代起扇贝筏式养殖发展迅猛,到近年来海参、鲍鱼等海珍品养殖浪潮,经历了40多年的历史,各养殖品种无论是养殖规模还是产量上均居全国首位。特别是随着“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的战略实施,海水增养殖业已成为山东省渔业生产和渔业经济的主体,并成为沿海地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振兴地方经济和促进渔业增收增效的主要途径,海水养殖业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愈发显现。据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山东省海水产品总量664.4万t,同比增长2.8%,其中海水养殖413.5万t,同比增长4.3%[1],占海水产品总量的62.2%。增殖方面,投放苗种43.2亿单位,增长54.3%,建设人工鱼礁区43处,新建渔业资源保护区7处,新改造开发老旧鱼塘4300hm2余[2]。目前,山东省海水养殖产业涵盖了我国海水养殖的鱼、虾、贝、海珍品、藻类等主要优势产业品种,并在山东省形成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化突出、集约化程度高、特色分明、带动性强、影响力大、助飞经济发展的海水养殖产业特色,其具有代表性的品种包括:大菱鲆、牙鲆、鲈鱼、鲽鱼、对虾、梭蟹、牡蛎、贻贝、扇贝、蛤、蛏、鲍、海参、海胆、海带和紫菜等。科技一直是山东渔业发展的一大优势。近年来,山东省一直坚持大力实施科技兴渔战略,渔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成果创新和科技成果推广方面,山东省都走在全国的前列,特别是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为渔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成为山东海洋渔业发展的动力和潜力。在海水增养殖科技创新方面,目前山东省已建立海洋药物、水产饲料、生物制品、海藻良种、海水养殖新品种培育、盐碱地渔业综合利用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0多处省市名优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和15个部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场。近20年来,山东省共获得重大海洋科技成果1500多项,其中近300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海洋生物工程技术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良种培育、生态渔业、设施渔业和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逐渐兴起,绿色无公害养殖正成为目前海水增养殖的发展主流。
2山东省水产品精深加工业科技创新现状
水产品加工业是海洋渔业生产的延续,在渔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促进渔业产业升级、实现产业增值、增加就业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山东省水产品加工业普遍存在着初级加工品多,精深加工品少、保鲜保活技术落后等一系列问题。山东省水产品加工业近年来以产品增值为目的,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动力,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不断引进先进加工技术和设备,提升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有了大幅提高,并迅速发展成为山东渔业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是科技成果应用较为广泛的行业,其对科技创新的依赖性较强。山东省水产品精深加工业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省科技攻关计划和“科技兴海”技术开发计划,两大计划以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加大项目设立和资金倾斜力度,有力地促进了海洋水产品加工水平的提高。开发出了海参胶囊、即食海参、牡蛎沙司等一大批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水产品加工正在由传统的单一冷冻品、干制品、盐渍品,向目前多品种、多功能、高附加值的方便、风味、健康食品转变。随着科技的发展,山东省水产品精深加工已经不再局限于食品行业,而是在附加值更高的医药和保健品行业崭露头角。如2005年中国海洋大学的崔建洲和宫庆礼利用D201大孔树脂层析、超滤、离子交换层析、分子筛层析和反相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从假晴东方的肝脏中分离纯化得到河豚素(TTX)晶体,得率为81.1%[3]。提取的高纯度河豚毒素结晶,目前已获得美国HAD认可并进入了国际市场,结束了日本公司独霸市场的局面。另外从海洋生物中提取DHA、EPA、DPA、鲨鱼软骨素、活性多糖和多肽类等生物活性成分用于保健和治疗疾病,目前都已经在青岛进入了工业化生产阶段,为中国水产品精深加工的发展开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山东省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山东省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及科技成果应用和产业化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国内沿海地区中也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但与沿海海洋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上海等,特别是与国际海洋科技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1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基础性研究薄弱
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调查研究随机性比较强,没有建立周期性调查机制,致使基础数据积累缺乏连贯性和完善性,因缺乏长期的观测和资料积累,无法满足沿海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要求;海洋生态系统研究仍存在比较大的不足,针对山东省近海生态资源衰退、生物关键种的资源变动、赤潮的产生与消失等重要生态过程缺乏系统的模拟和预测能力;海洋微生物种质保藏研究和种质库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海洋微生物资源开发保护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深海生物研究刚刚起步;缺乏统一的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信息管理系统,数据集成度、信息化和网络化程度低,信息交流渠道不畅,影响了水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
2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差
受工业基础、工艺条件、配套能力、原材料等条件制约,仪器设备的整体性能与国外同类产品存在一定差距,一些新的重要海洋有机污染物缺乏相应的检测方法和设备,海水中营养盐和无机污染物监测仪器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还需要改进完善,缺乏大面积养殖水体水质、养殖品种监测能力;海洋立体观测系统建设刚刚起步,在海洋环境的立体化监测技术、数据同化技术和数值预报技术、计算机数据处理和计算能力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不足,海洋观测能力还不能满足海水增养殖日益增长的需求;对养殖生物免疫基因研究目前仅达到猜测或初步理解相关功能基因的水平;海水养殖病害疫苗开发滞后,缺少统一的候选疫苗效力评价标准化实验动物模型,缺乏统一的候选疫苗安全性评价标准规程;海洋药物先导化合物应用基础研究薄弱,导致新药先导化合物发现几率较低。海洋生物的分离、纯化技术与国外有较大差距,设备落后,质量差,速度慢;海洋生物基因的获取手段落后,尤其是深海生物资源的采集技术落后;海洋生物酶应用技术研究滞后,应用领域较窄。酶制剂技术落后,颗粒酶、液体酶产品质量和国际标准相差甚远;海水产品加工研究不足,缺乏自主创新的技术和装备。
3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低
山东省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低,缺乏良好的研发基础,创新资源建设滞后,创新投入低,自主创新能力差,具有高技术含量、能够创造高附加值产品且适应市场需求的海洋科技成果不多;涉海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形成,山东省大多数涉海企业还普遍存在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效果差等问题。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由于发展时间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尚不成熟、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服务人员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不高、信息服务网络不健全等,导致为数不多的成果也未能实现产业化。此外,缺乏资金投入、管理体制存在弊端、财税政策不完善及激励和分配机制不到位等因素,也对山东省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科技成果转移和产业化活动造成了极大的制约。
作者:孟庆武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
工业创新论文:工业工程双语教学方法及创新
一、专业课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校2004年开设“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性质是选修课,学生采取自愿的形式来报名,选课与否取决于学生自身对双语学习的主观积极性。“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是专业应用型课程,课程设计软件运用对提升学生的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每年几乎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都选修该课程。但学生普遍反映,课程理论部分全是中文,实践上机部分接触到的软件Wit-ness却是纯英文版的,专业汉语知识和英文术语对不上;学生摸不着头脑,前后连接不上。即使英语成绩好的同学熟悉专业英文软件的时间都很长,在授课学时内,不能够基本掌握软件的应用。
二、教学模式及方法
1•教学模式。
本文采用渐进式教学模式。所谓渐进式,有三方面的含义。其一阶梯式课程设置。对于工业工程专业的双语课程,应安排在本专业的专业外语和专业基础课程之后。“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在工业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属于学科应用课,在它之前或与它同时开设的课程有管理信息系统、物流工程、工业工程导论、供应链管理等。这门课双语教学中所涉及的概念、专有名词、术语的数量较多,但在其他选修课中也会提及。专业基础课程如物流工程中就会提到这门课中的一些术语,加之专业外语的学习,学生对本课程的一些中文术语并不感到陌生。所以阶梯式课程设置大大降低了学生对专业名词、术语的理解难度。其二逐步增加外语使用量。在实际应用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开展教学,不能盲目追求外语的使用量,否则双语教学会流于形式。开始学生有一个暂短的适应过程,比较适合以中英文比例小于1∶1的方式讲述课程概述,一段时间后,使用近2∶3的中英文讲述课程基础且重要的内容,学生逐渐学会用英文思考,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提升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能力。经过较长阶段的训练,就可以用英文讲授课程中的重点知识。切忌教学的重点是专业知识点不是外语的组织和讲授。其三课程内容讲授的进度须渐进。一般,双语教学由于使用两种语言教学,语言的相互转换会影响到教学的进度。因此在实行双语教学的初期,讲授进度要慢。双语教学进行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提高,专业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时教学的方式方法也需作相应的调整。在双语教学的后期,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有了一定的积累,这时专业知识的重点可以列入日程了。从辅助教材中选择案例(案例融合多个知识点)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强化教学。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课堂所学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2•教学方法及手段。
(1)设置问题、讨论并作答。专业课问题设计主要针对课程及双语教学的特点,设置多元化的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要参与交互答案,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表达能力,学生通过交流使知识掌握得更,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同时,用英语回答问题又能使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提高。教师要悉知问题的回答不局限于某个人而且应小组成员轮换当代表,以口头表述或表演等形式展示给教师及其他小组。
(2)课程组织及课件设计。课程从汉语讲授转变为双语讲授,教师需重新运用外文撰写教案、教学大纲及讲稿。我们的学生习惯了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学习形式,章、节、点,因此,在双语教学中也应分章、节、点,使内容条理分明。课件应列明每次课讲授的重点、难点,并加注适当的中文说明,把复杂的问题和理论通过简单的语言加以描述。
(3)多媒体。使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可以在课堂上边讲解边演示。另一方面通过生动的多媒体画面可以帮助学生对英语口语消化理解,将有些语言无法讲解清楚的内容直接形象地展现出来,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例如,“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Witness的原理和方法解决一般的系统存在问题,还要将所学理论融合到实际的生产物流系统的设计与改进中。Witness菜单图表的形式直观明了,内容,既可以是一个对元素的设计,也可是对一个命令的编制。学生应认识到同一个菜单命令在很多的系统设计中是通用的。通过采用归纳形式的菜单,进行总结,使学生易于掌握知识要点。
3•教学对象。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双语学习的积极性(兴趣)及外语水平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的英语基础不是很好。进行双语教学,学生缺乏自信,害怕听不懂、学不会,更担心考试不及格。我们不能因为有些学生的外语水平差而将其拒之门外。而是应把每一个学生作为教学培养的重点。因此,实行双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确双语教学的含义和目的。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双语教学的积极性,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强烈参与双语教学的愿望。
4•教师。
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首先教师必须有非常熟练的英语口语。否则,一方面难以树立教师的形象和威信,失去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难以传授足够的知识量给学生。其次教师能够较好地以中文讲授双语课程,是双语授课的基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中心论”,把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能力与教师引导放在与传授知识同等重要的地位,或者更重要的位置。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和教学相长的道理出发,教师在实施双语教学中应该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学会学习。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的便利,为学生提供问题解答,有的重要问题甚至可以在授课过程中予以强调。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应采用学生问问题的语言,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一时不能理解。另外,为了保障教学效果,教师应定期与学生交流,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实践表明,这对于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卓有成效。
5•教材。
从工业工程的发展来看,国内外有相当大的差距,前沿在国外,因此教材的选择应对照国外学科专业相关的理论基础、发展状况和实践效果,强调基础性、时代性、应用性的协调统一;所选定的外文教材的设计思路、知识体系、内容编排等方面要与实验教学软件Witness的学习与运用过程紧密结合。这样才能添加与课程相关的国外系统建模与仿真的案例,以拓宽学生应用设计的知识面。为避免学生急于记笔记,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教师所选用的教材应既是教学参考书又是笔记,当然学生要对教材适当的勾画及补充知识,这对保障教学效果起了很大作用。
6•考核及评价策略。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还是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这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考试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系统掌握情况,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本文改变以往“一卷定一科”的考核方式,双语教学的成绩评定采用结构化评分,既注重平时课堂上的表现,还重视课后练习,又重视期末考试。课堂表现。学生的发言次数、质量和水平都被计入总成绩,建议占总成绩比例应增加,以此来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水平及知识掌握程度。教师要做出恰当的课堂评价,外语水平差的同学对简单的问题能用英语做详细认真的回答和外语水平好的同学回答对难题同样获得表扬和满分。同时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课后弹性的小组英文课外作业,通过英语双边交流提高学生的英语的听、说水平,使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水平得到较快提高。在此基础上,通过布置弹性的英文课外作业(外语水平差的同学作业任务量相对少,题相对简单,完成任务同样获得满分),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逐步用所学英语专业的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当学生取得一些进步后,他们会有成就感,逐渐摆脱了畏惧心理,为较深层次内容的双语教学奠定了基础。评价标准逐步提高,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的掌握、运用,英语表达能力均获得进步。期末考试包括两部分。首先是笔试,论述题应取消,因为该题型与学生的英语水平的高低有直接关系。应加重填空、选择、判断、计算等客观题目的分量,尽量减少论述题或可考虑采用汉语作答。如果学生未能通过该考试,则不能参加其他部分的考核,并且需要补考合格。第二部分是小论文,每个学生都必须在课堂上向老师及其他学生陈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在每个学期的课程结束后,通过学生以无记名方式对此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估并提出反馈意见,以检验双语教学情况。对教学效果及利弊进行仔细分析总结并改进,相信这对于将来更好地探索双语教学的程度、难度和手段,提高双语教学水平,有着积极意义。
工业创新论文:创新实践工业工程论文
一“、工程师”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
1.师资建设
工程师培养计划是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本质上已经超出了教育的范畴。高校能够动用的社会资源和实践环境以及器材经费都十分有限,企业不愿意接受大学生的实习,对其进行培养和引导,另一方面又在招聘时对其能力颇有微词,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针对这一点,教育部积极协调企业和学校的关系,激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实现双方的社会价值,充分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总之,想要增强师资力量,首先需要政府在政策和经费两个方面的有力支持。其次是教学管理,教学管理也是教学条件的一部分,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就要在学生信息登记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等方面下足功夫,如降低数理化等基础科学课程的比重,增加工程实践环节等。目前,实践条件不足,设备条件差,教学场地不足,教学队伍水平不够,无法进行双语教学等问题依然存在。显然,这些同样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投入更多,以期循序渐进地解决。
2.课程建设
如果说教学条件属于硬件建设,那么,展现学校软实力的具体课程安排显然占据着更为重要的地位。首先,工科人才的培养体现着团队合作精神,任何工程的完成都是环环相扣的,而且这些工作绝不可能由一个人完成,那么,在进行课程安排的时候,每一个层次的教学都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培养每个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其次“,回归工程”的含义应在课程安排上得到充分的体现,故而课程安排大体上应包括五个基本方面。一是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通过真实案例和教学经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调整课程比例。二是课程设计,即以项目教学的形式作为结课时的考核标准之一,将相关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技能浓缩成明确课题布置给小组,让其根据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技能,通过确定项目的任务、制订工作的计划、组织项目的实施、考核评估以及总结归档等五个阶段,查阅资料、问卷采访、计划执行,并最终完成课题任务。三是实习,在学校相关实践中心开展与工程相关的车间基本操作技能及流程练习,或去企业进行假期实习和毕业实习,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四是毕业设计。可以说,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大学生活的考核,只有在生活、学习和实践中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观察,不断思考和琢磨,才能有想去完成和研究的课题。五是参与项目,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各种创新实践活动,使学生时刻处在一种浓厚的工程实践氛围之中,熏陶学生的相关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综合修养。
3.周边教育
“回归工程”的教育理念本身就具有国际性,是全世界各教育机关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如何回归到工程本身,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和加强。与世界高校进行合作交流,鼓励交换生机制,聘请业内知名教授前来点拨授课,欢迎企业人事部讲述对大学生的期许,这些都是在交流中的学习和进步。好想法需要一个很长的孕育期,但技术的进步却只源自于一个念头一个灵感,而灵感的诞生,总是在各方各界专业人士讨论成果和总结缺点时诞生的。
二“、工程师”的创新工业工程实践研究
1.在创新竞赛中求创新
创新被视为21世纪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其实工程方面的创新能力并没有什么不同,多参加创业比赛、学科竞赛、设计竞赛等,不一定获奖,但对学生熟练掌握课堂所学知识,增加常识和人脉,培养细致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有很大帮助。在比赛过程中,学生势必要了解相关的知识,并进行实地考察,这些都是一笔财富,做这件事本身也塑造着学生的做事方法。
2.执行力比创新思维更重要
执行力是21世纪是最值得称赞的能力。如果一个人空有创新的想法,而必须靠别人将之付诸实践,是很没有成就感的一件事。从这方面来说,执行力本身就是创新实践的一部分,在工业工程中尤为重要。这方面的锻炼还是强调企业实践,如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假期实习、带薪锻炼等,或者就是给学生一个项目让其完成,使学生熟悉企业的管理和运作,这种学习是校内的任何实践和比赛都无法提供的。
作者:史妍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工业创新论文:纺织工业创新途径
1纺织工业发展状况
从2011年1月~9月反映出的数据看,纺织全行业表现为增长的态势,规模以上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上升29.43%,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2.54%,从业人数增长6.36%。从分类来看,国有控股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5.6%,利润总额增长36.75%,而从业人员下降1.97%;集体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5.2%,利润总额增长25.35%,从业人员增长4.45%;民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1.75%,利润总额增长34.65%,从业人员增长9.85%;外商控股企业业务收入增长21.91%,利润总额增长22.98%,从业人员下降0.16%;其他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2.6%,利润总额增长44.54%,从业人员增长7.19%。从生产产量看,棉纱同比增长11.3%,布增长13.34%,服装增长9.48%,化纤增长16.06%,全国纺织服装出口1907.17亿美元,同比增长24.02%。为什么数字表现与环境感受不一样呢?应该说感受是确实存在的,但是这些年我们坚持科技创新、坚持自主品牌提升起到了作用,化解了一部分外部因素的不利影响。从出口可以看到,2011年1月~9月出口数量增长3%,而金额增长24%,说明单价在增加,剔除原料和成本涨价因素外,附加值仍是增加的,这说明创新是上述数字增长的关键。
2纺织工业发展的不足
目前,我国纺织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全行业科技的整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建立纺织强国目标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仍存在许多对外依赖,科技研发还缺少基础研究的支撑,拔尖人才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存在不少弊端,造成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纺织行业的科技发展状况和创新能力与完成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科技创新能力与先进水平仍有差距,特别是技术原创能力相对薄弱;先进工艺技术的应用范围仍然偏小,品牌建设尚未形成体系,产业创新体系还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等。
3纺织工业发展创新内容
把创造性的劳动融入物质生产中,即智慧、非物质因素通过物质体现才是未来纺织工业发展和提升的方向。因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制订纺织“十二五”发展规划时,主要突出创新、品牌、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建设。纺织“十二五”规划创新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即通过物理学、生理学、工程学、美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理论研究,开展智能纺织品服装的研发与试制,为产业化技术奠定基础。研究纤维加工机械复杂性系统动态特征,为提高纤维生产的自动化、集成化水平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等。
(2)加快产业技术进步,如纤维材料技术(重点发展超仿真纤维、高新技术纤维和生物质纤维技术,优化天然纤维品质和品种等)、纺纱工艺技术和织造工艺技术(加强高效、节能新型纺纱、织造工艺技术的研发,研究纺纱过程质量控制技术和织造技术等)、染整工艺技术(推广生物酶退浆、冷轧堆前处理等高效短流程前处理工艺技术,突破生物酶精炼、棉织物低温漂白、茶皂素退煮漂等高效短流程前处理新技术等)、服装和家用纺织品生产技术(加强服饰和家纺文化的跨学科研究,加强服装企业信息化集成制造系统、大规模定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等)、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加工关键技术(加快高性能土工膜、单丝滤料、复合材料产业化研发,掌握一批自主原创核心技术等)、节能环保技术、纺织装备技术、纺织信息化技术、纺织标准研究等。
(3)完善纺织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如:政府和行业管理机构共同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创新主体间缔造产业技术联盟;建立技术转移机构,推动产学研用紧密合作,强化纺丝行业创新平台建设。
4纺织工业发展创新形式
4.1坚持科技创新
引导全行业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坚持技术创新的主要形式。大量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抓实干,奋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我们不能否认我国全行业科技的整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一事实,同建立纺织强国目标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仍存在许多对外依赖,科技研发还缺少基础研究的支撑,拔尖人才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存在不少弊端,造成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因此,实现纺织科技强国是纺织强国建设的基石,是首要任务。
4.2坚持品牌建设创新
我国纺织自主品牌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以下简称“十一五”)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与世界品牌强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品牌贡献成为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有利于品牌健康成长的品牌生态环境要不断优化,在行业内广泛建立质量、创新、快速反应和社会责任四位一体的品牌价值体系。拥有一批综合实力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控制力、社会责任意识高的支柱性品牌,在产业链各环节上形成良好的品牌生态。如果说科技生产力作为基石是建设纺织强国的硬实力,那么品牌就是建立在基石之上又渗透于基石之中的软实力。品牌价值更多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通过市场建立起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相互依存的信赖关系,这种信赖关系直接影响着交换价值。所谓相互依存关系,从一般意义上就是指生产为消费生产出消费的对象和消费的方式(生活方式),而消费为生产提出生产目的。生产创造着消费,消费也创造着生产。所谓非物质性相互依存,就是文化创造力。生产一种产品,就是生产一种文化。在品牌建设方面,主要坚持以质量为产业的生命,坚持以创新为品牌的灵魂,坚持以快速反应为品牌的市场适应力,坚持以社会责任为品牌的保障。
4.3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式创新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把发展低碳、绿色和循环经济作为纺织工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重点任务。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式的不断创新。
4.4坚持人才建设创新
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建立与科学技术是及时生产力相对应的人才是及时资源。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实现纺织强国目标的决定性因素。人才竞争正在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焦点。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大国,都把创造性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文化创意与设计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建设纺织强国具有根本性的战略举措观念。要创新人才体制,优化人才结构,要重视尖端科技精英和市场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并积极推动纺织人才服务市场化创新机制建设。坚持以上创新工作,主要是针对目前我国纺织工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即科技创新能力与先进水平仍有差距,特别是技术原创能力相对薄弱,先进工艺技术的应用范围仍然偏小,品牌建设尚未形成体系,产业创新体系还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等;同时也是为应对未来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金融、环境、原料、市场等方面不确定因素的增多而采取的未雨绸缪的措施。
5结束语
实现纺织强国的目标是几代纺织人的梦想,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尽管有不少困难,但是有利因素也越来越多。只要我们坚持创新,努力实现我国纺织“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利用各种资源,在全体纺织人的努力下,纺织工业一定会满足并承担起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工业创新论文:研讨工业设计创新
一、工业设计创新现状研究
通过分析企业的经营环境及自身状况,笔者总结出我国工业设计创新存在的困难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没有及时转变经营理念
产品同质化是由传统的低成本、批量化、标准化的生产盈利模式造成的。一些中小企业受自身实力的局限,盲目追求短期效益。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中小企业有依附名牌的心理,为追求少投入、多产出,紧随知名品牌产品之后。这样就造成了产品的商标、造型、色彩、功能与知名品牌的雷同,但在质量及价格上却有天壤之别。
2.设计缺乏原创性
其一,同类产品在材料、色彩、造型及功能等设计上缺少原创设计,大同小异,没有创新。许多中小企业为了降低风险,往往依靠“拿来主义”。目前,在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中普遍存在这种缺少原创性的设计。其二,价格的恶性竞争使一些原创性设计缺乏深思熟虑。
3.设计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
其一,设计维权制度不完善,影响设计师创新设计的积极性。工业设计的作用已无须赘言,一些设计独特的产品必然会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中流行,许多企业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在开发新产品时,往往会在产品造型设计上下足工夫,并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设计的成果进行保护。但一旦产品畅销,就会有大批仿冒产品出现,发生侵权行为。由于国家知识产权制度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所以在经历维权行动之后,许多企业即便打赢了官司,却也付出了极大的损失。由于缺乏足够的执法力度,企业及专利人进行产品设计创新的积极性大受打击。其二,产品设计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无法同步进行。从国家一份近期的统计资料来看,在国内所有企业中,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是万分之三,但没有申请专利的企业就占了99%,没有注册商标的企业占60%,这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很多厂家无暇顾及或者忽略了自主知识产权外观设计,主要运行的是OEM的经济模式;我国的专利制度还不尽完善,一直以来企业与个人维权艰难;我国仅仅对产品的整体设计进行专利保护,却不保护局部设计。因此,企业必须全力以赴进行产品外观设计,如果忽视专利保护的差异性,诉讼难判、侵权不断的情况将会发生。
二、促进工业设计创新的对策
1.以客户为核心的产品外观设计
现在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消费特征,一些针对用户的深层次的情感化设计及个性化设计备受青睐。在《情感化设计》中,美国享誉盛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提出了产品的创新设计既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的反思水平、行为和本能,又要注重使产品富有个性,美观适用。在计算机技术远不及竞争对手的情况下,美国苹果公司开发出iMac电脑,根据用户深层次的需求,在产品外观上做进一步的改良。iMac电脑凭借富有个性又前卫新颖的造型而一炮打响,提升了苹果公司产品的品牌形象和附加值。
2.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产品
外观设计知识产权拥有量的竞争是未来竞争的主要趋势,而作为知识产权的核心部分,外观设计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虽然我国外观设计知识产权申请量在世界上排名及时,但从产品外观设计总体水平来看,我国还远不及日本和欧美等发达的国家。所以提高产品外观设计水平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3.基于“技道并重”,培养有创造力的设计精英
在设计人才培养问题上,一些人提出了要重技术而轻文化,还有一些人提出了“重道轻技”。事实上,一位的设计师必须具备“道”和“技”两方面的素质,二者缺一不可。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素质,要“技道并重”。
4.由自由创新向引导创新转变
我国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工业设计的发展基础一直相对薄弱,必须依靠政府大力引导和大力支持,才能进一步发展。企业通过识别市场的潜在需求,促进产业的自由发展,进一步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进行开发,对工业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世界发展的重大趋势就是从规模增长转向创新增长,开辟工业设计的创新之路是势在必行的。企业必须有清醒的头脑,克服一切影响发展的不利因素,并积极寻求一切途径拓宽工业设计发展的道路,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为人才培养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在当前产品日趋同质化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李恒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工业创新论文:工业设计创新与发展路径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市场竞争逐渐加剧。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升,促使人们对产品的质量要求逐渐增高。如此一来,就需要企业的产品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鉴于此,企业就需要加强产品设计创新,促使自身的产品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促使自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如此一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保持竞争优势,从而使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有效的保障。本文对工业设计作用以及现状进行分析,接着对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的措施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创新思维的提高,增强创新设计进行深入探究,以期为现代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工业设计;创新;发展路径;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个人的综合素质以及审美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如此一来,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对产品的要求自然而然的提高了,促使企业产品就需要提高其质量,从而企业进行产品设计创新显得十分重要。现如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逐渐加剧,企业进行产品创新显得十分重要。其原因在于,产品的创新,必然能够有效提升产品质量,从而使得产品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如此一来,工业设计创新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鉴于此,本文对“工业设计创新和发展路径”进行深入探究意义重大。
1工业设计作用以及现状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工业设计是企业生产必须纳入长期发展规划之中,原因在于合理的工业设计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进行合理的工业设计能够使得自身产品同市场上同一类型产品具有本质上的区别,从而有利于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从而促使企业的=发展得到有效的保障。此外,企业通过工业设计,可以使得自身产品具有一定的特点,并且是的,从而在市场中使得竞争力得到有效的增强。如此一来,就需要企业加强产品市场的调查分析,从而结合现有技术对产品进行优化设计,促使新的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1]。如此一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得到有效的保障。现阶段,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公认的制造工厂,随着近些年来的发展,制造能力差不多达到了顶峰。如此一来,就需要企业加强创新。企业只有将工业设计创新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设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及机遇。对于机遇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对工业设计的重要性具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与此同时,对工业设计的重视度逐渐增加;(2)企业在运用工业设计时,能够促使企业产品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促使企业的发展得到有效的保障;(3)工业设计机构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国内外竞争的局面,有利于在竞争中不断谋求发展;(4)工业设计行业协会的建立,促使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得到有效的增强。总而言之,工业设计的创新已经成为了时展的必然趋势。
2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现阶段,工业设计的创新发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其主要是体现在工业设计创新平台的建设,促使设计以及技术实现有效的融合,从而有利于产品创新设计。具体内容如下:
2.1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建设架构
工业设计创新平台主要包括设计的思考、创新精神、技术研发以及设计能力的培养。全国设计公司可以通过创新平台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指导。此外,企业可以通过工业设计创新平台,了解到一些产品在市场竞争实例情况,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促使自身产品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有利于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2]。对于工业设计创新平台的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构建生产、销售、学术以及研究相结合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对国家政策加以分析,同时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一定的规划。不断进行自主开发工业设计研究以及创新,再加以生产活动,形成市场产品,同时加强与市场的相融合;(2)构建设计中心,如此一来,就需要完善相关设计创新管理规章制度。对创新设计知识产权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创新设计知识产权的保护,为大家的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2]。总而言之,通过创新平台的构建能够促使设计的创新发展更进一步。
2.2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对促进经济发展的意义
通过一定的形式促进不同区域的工业设计创新的发展,一些发达地区,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带动周边的工业创新发展,从而促使各地区的经济实现协调发展。通过设计创新平台的构建可以有效推动产业结构的发展,促使落后的生活方式被迫创新,从而实现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外,一些工业已经发达的地区对一些还未完善的地区进行劳动力、资源、能源的使用。促使欠发达的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
3提高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设计
现阶段,要想实现创新,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如此一来,才能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加入创新思维的应用,从而使得产品创新设计得到有效的保障。具体内容如下:
3.1创新设计思维的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人们的思维得到有效的扩散,无形中促进了人们的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工业设计首先就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如此对于创新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目前,对于设计思维的创新指的是个人的综合素质、设计能力、文化的积累以及学习的综合表现。工业设计的稳定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依赖于设计思维的发展。
3.2对创新思维的培养
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需要从学校教育开始,如此一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不能满足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4]。创新思维主要包括具体思维以及抽象思维,因此需要寻求合理有效的方法对思维进行一定的训练,促使思维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此一来,高校工业设计教育就需要开展有关创新思维课程,对学生传授一些创新方法以及技巧,促使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从而在今后一旦从事工业设计工作,就能够进行有效的工业创新设计。
4结语
随着近些年来的发展,我国企业制造能力差不多达到了顶峰。如此一来,就需要企业加强创新。企业只有将工业设计创新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就需要对创新设计思维的重要性加以认识,同时加强创新思维培养。
作者:余宇 叶晓宝 单位: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