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汉语言文学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汉语言文学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论汉语言文学审美理由的论文

通过对汉语言文学审美理由的探讨,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人民的人文素养和修养,在汉语言文学中渗透审美认识是当前汉语言文学学科的重要提升。本文通过对古汉语言文学的审美与新传媒时代汉语言文学的审美进行分析来更加明确汉语言文学的历史使命。对汉语言文学审美理由的探讨,旨在研究新传媒时代汉语言文学的审美理由,进而使得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现代化的汉语言文学审美理由。

1.古汉语言文学的审美分析

汉语言文学直接体现着人文精神,在汉语言文学学科中,包含着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其核心就是对国家、民族的社会责任感,汉语言文学重在对语境、语言的认知,它承载着传承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要责任。

对古汉语言文学的审美进行分析,需要引出孔子的善美审美观年,孔子认为,韶乐美善皆尺,武乐独有美,却失味于善。这句话主要是说韶乐丰富多彩,有善有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其充实的思想内容非常符合善的要求。而武乐的艺术形式虽然也是的,但是结合武王伐纣建立王朝的历史,它与孔子所向往的上古礼治有所违背,没有充分显示出武乐的善。孔子认为善与美是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的,只有二者和谐的融为一体,才能实现的艺术形式,在古汉语言文学中,善和美缺一不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分析孔子的汉语言文学审美理由,他主张尽善尽美,其实是他对文学艺术提出的要求,认为文学艺术应当是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和谐统一。而在他写作文学的过程中,却并不能够真正实现善与美的统一。在古代汉语言文学中,美和善相互分离的现象并不罕见,学者常常重视对其中一方面的突出,而忽略对另一方面的阐述。这种极端的做法主要是由于古代学者对文学艺术思想内容的重视,他们容易忽视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例如,墨家的作品、先秦法家的作品、宋学以及晋代的玄言诗等,这些作品往往表现出一种极强的客观实用性,并不能真正表现出艺术的美感,无法为欣赏者带来愉悦的审美感,使得作品显得枯燥无味。又如南朝的宫体文和骈体文,这类作品往往重视作品的艺术形式,而忽略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作者讲究文字的字斟句酌,作品修饰性很强,却并没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最终使得作品华而不实。

2.传媒时代汉语言文学的审美分析

不同的文学作品带给读者不同的文学世界,随着时代的变迁,作家对人生的深思与观察也会发生转变,不同的文学时代带给读者不同的审美景观。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大多是对历史的沉思与深思,那个时代的中国文学是沉思的审美。在沉思中思索历史,思索人性,沉思历史意识形态。在一九八零年代,从创作中可以看到作者对政治拨乱反正与历史的沉思,这是这个时代的共有声音,诗人与作家在反思历史中揭露伤痕,发生拯救思想的呼声。从整体上来看,文学的审美沉思在一九八零年代的十年中像一盏灯一样,牵动着有理想,渴望光明的诗人与作家的心灵。

汉语言文学论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研究

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研究

【内容摘要】以往发表的新词语a的文章。侧重于从新词新义的显现入手探讨,从修辞格方面入手研究新词的比较少。本文主要从新词语的现状,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研究的意义,由比喻、借代、仿拟构成的新词的情况和其他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情况这几方面来进行分析研究。【关键词】修辞新词语比喻借代仿拟

新词新语是观察社会生活的晴雨表,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其人文景观绚丽多彩。改革的大门开放以后,国外文化蜂拥而来。诸如“的士”、“酒吧”等词语纷至沓来。国内国外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产生了一批反映时代变革的新词新语。随着国内旅游热兴起,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许多农村人口投身于旅游景点的商业服务,于是便在原先的交通工具上精心修饰,仿照“的士”,出现了“马的”、“驴的”、“轿的”、“摩的”、“板的”等系列新词。这种由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旅游文化的发展,农业文明开始向现代文明转换。研究这种新词新语具有广义文化学的意义。研究这种新词语还有社会学的意义。比如“下岗”一词,在计划经济时期是不存在的。进入90年代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市场经济严酷的竞争机制,必然使有的企业破产,有的工厂倒闭,职工下岗不可避免。与“下岗”相对应,运用对义仿拟手段出现了“上岗”这个新词语。此外,“绿灯”、“黄昏恋”等等,都反映了这一特定时期的重要社会问题。

最重要的是研究这种新词具有语言学的意义。语言同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反映生活也最为迅速。如“绿色工程”“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农业”“绿色事业”、“套书”“套裙”“套餐”“套会”“套票”等系列套词反映了修辞构词的灵活性、形象性和系统性。语言的活跃,反映思想的活跃,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的结果。研究由修辞构成的新词语是要寻找其规律,预测其走向趋势,引导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促进语言规范标准化。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全球化国际交往的需要。

一、“修辞学造词法”诠释

词汇就其本身而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新词的产生概括的说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是构造新词,二是吸收外来词。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新的事物、新的现象不断出现,由此导致了人们的新观念、新感受的不断产生,面对这种现象,原有的词汇难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于是人们便倾向于寻求各种造词手段来对客观世界大量的空符号作及时有效的补充。产生新词新语的方式很多,有新外来词语的吸收、旧词语的复活、方言词语的吸收等等。我们着重要谈的是以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研究。任学良先生曾提出“修辞学造词法”,就是运用修辞手法(即所谓的辞格)来创造新词的方法。新词语有不少正是利用这种方式产生的。比如用“鞭打快牛”来喻指对贡献大的人或企业过度加码,使其做更大的贡献;用演员出台表演的“出台”来喻指一系列成套的政策措施跟群众公开见面,即形象又生动。诸如“蛋糕”、“绿灯”、“断奶”、“窗口”、“余热”、“网络”、“黄牌”、“拳头”、“婆婆”、“阵痛”,“铁饭碗”、“红眼病”、“花架子”、“大锅饭”、“毛毛雨”、“大气候”,“一刀切”、“走后门”、“打头阵”、“剃光头”等都是通过比喻式构成的。“拳头产品”是指一种品牌或产品在企业中的作用向拳头一样粗壮有力,它是比喻方式造成的新词语。至于“龙头企业”、“文山会海”等等都是此类。还有借代式新词语,如“菜篮子”、“绿色食品”、“国脚”等。据语料库我们统计得出这种由修辞格形成的新词语约有700多个,以比喻、借代、仿拟方式构成的新词语最为常见。此外,还有其他修辞方式如比拟、夸张、谐音构成的新词语,下文中我们将会一一谈到。

二、比喻造词法

从结构上看,新词新语里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格的,大体有以下几类:

⑴、以喻体作修饰成分,本体类属作中心词,构成新词语。如:

龙头企业拳头产品窗口行业星火计划胡子工程尾巴工程

这类新词的喻体一般都具有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特点,取譬的着眼点也多种多样,其突出之处是使得语言表达简洁明快。如:

草根工业:喻指植根于乡村土地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

龙头企业:像龙头一样能带动全局和其他企业前进或发展的企业。

尾巴工程:指某一工程主体部分已经完成,但尚有某些收尾项目未曾完成,好像拖了个尾巴。

⑵、以喻体代指本体,也就是赋予某些词语以新的比喻义。如:

绿灯窗口龙头新星拳头黄牌气候余热婆婆短平快

在这类词语中,由一些本来是普通语词,如“婆婆”、“窗口”、“拳头”;有的本来是专业、行业用语,如“绿灯”、“黄牌”,作为新词语,它们被赋予了新的比喻义,使用范围扩大了。而且有的新词语还可以作为构词成分,组成相关的新词语。如:

气候:大气候小气候新星:网坛新星影坛新星诗坛新星在这其中的“窗口”、“龙头”、“拳头”与前头所说的第⑴类关系密切或是由⑴类省略本体类属词形成的。比如“龙头”据一些语言研究者考察,在报刊杂志中先是出现“龙头产品”、“龙头企业”等短语,随后才出现“龙头”单独使用的情况。如:科学技术是脱贫致富的“龙头”。或是先出现喻体单独使用的情况,然后扩展成⑴类词语,像“窗口”,举个例子来看:商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部门是社会文明风尚的窗口。由此产生了把这些行业总称为“窗口行业”的说法。这两类词语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在口语中“窗口”、“龙头”、“拳头”等词语的比喻说法是早已存在的,当它们 进入书面语后,很快就被推而广之了。

⑶、以喻体作中心词,前边加上一系列修饰、限制成分,构成新词语。其中心词有双音节的,也有单音节的。我们以单音节为例看一下,如:

~坛:体坛歌坛影坛泳坛足坛网坛

~星:歌星明星笑星舞星泳星新星

~霸:电霸水霸车霸鱼霸油霸波霸声霸

~~热:武侠热英语热中国热琼瑶热追星热足球热旅游热

~~族:上班族追星族红唇族推销族打工族工薪族

~~风:吃喝风麻将风浮夸风宴请风

这一类单音节词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使用范围比较广,但它们能不能被认为是后缀成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首先,一般后缀成分如“子、头、儿”等本身已无实词意义,它们的词义已经虚化或消失了。而“坛、星、霸、风、热”这一类单音节词,仍保留一定的实词意义。例如“热”,指受很多人欢迎的或很多人热衷的某一社会现象。“坛”,在词典中早已说明指的是体育界或文艺界,只不过由它构成的新词更多了,而“坛”的词义并未消失。至于“风”本指一种自然现象,但自古至今就被喻指社会风气或作风,如“党风”、“世风”、“校风”、“学风”等,近年来产生的“吃喝风”、“麻将风”仍是这个意思。

其次,“子、儿、头”等后缀成分须依附于前边的词语存在,是名词的标志,而“热、坛、风”这一类单音节词,则勿须依附前边词语存在,可以单独使用。再次,在修饰性词语和这些单音节词之间,结构较松散,有的也可以插入其它词语。修饰这些单音节词的成分可以是词,也可以是短语,没有一定限制。由于这类单音节词确实存在一种后缀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称其为类后缀成份。

⑷有的新词语,从它开始使用,就作为一种比喻用法。如:

大锅饭:喻指不符合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

一刀切;喻指那种不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的简单化的工作方法。

这类词语就字面意义谈,本指一种现象或事物,只是人们很少用它们的字面意义,而是常用它们来喻指某一事理、现象,在使用过程中这类词语逐步具有了某种习用的意义。这类词语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新的俗语、惯用语,如:“踢皮球”、“剃光头”之类,它们应用的范围比较广,很难说明这种比喻究竟是以那个本体为对象的。

三、借代造词法

用借代修辞格形成的新词語,一般来说可分为以下几类:

⑴、以专称代指通称。如:伯乐,原为韩愈《马说》中的人名,擅长相马的人后来代指擅长发现人才推荐人才的人。硅谷:源自美国,电子工业基地,现代指电子工业基地。

⑵、以某一相关事物代指一事物。如:

红包:代指家长给晚辈子孙的赏钱或厂矿、企事业单位给职工发放的奖金。

菜篮子:代指城镇居民的副食蔬菜供应。

“菜篮子”:是城镇居民采购蔬菜、食品时携带的工具;“红包”:使用红纸包着钱币,象征喜庆、吉祥,以示奖励。

⑶、以事物的某一特征部分或标记代指该事物。如:

橄榄绿:代指这种颜色的警察制服。

大团结:指拾元面值的人民币,因上面印着民族大团结的图案而得名。

国脚:专指具有高超球艺的部级的足球队员。

⑷、以具有特征性的动作行为代指某一事。如:

画圆圈:代指圈阅文件。一些领导同志在阅读或批示文件时,常画圆圈表示已经过目。

爬格子:因写文章要用带格子的稿纸,所以拿“爬格子”来形容勤奋艰苦写写作。

挂鞋:代指足球队员退出绿茵场,不再参加比赛。

“画圆圈、爬格子”,“挂鞋”都是动宾结构。前者口语色彩浓,后者书面语色彩浓。此外,它们之间的感情色彩也有区别。“画圆圈、爬格子”含有戏谑的意味,“挂鞋”则显得庄重。

⑸、以形象性称谓代指原有专名。如:

铁榔头:因郎平扣球凶猛有力,而“郎”与“榔”同音,人们就以“铁榔头”代指朗平。

聂旋风:我国围棋手聂卫平在中日围棋赛中,连连获胜,象一股旋风,令对方无法招架,于是“聂旋风”就成了聂卫平的代称。

⑹、以专名代指该专名所具有或体现的某种社会现象、观念等。如:“条子现象”指领导干部随意批条子办事的不良社会现象。“明星效应”指文艺、体育等领域里的明星由于受人崇拜而产生吸引力和号召力的社会现象。这类词语从意义上说,带有一定的模糊性、随意性;从结构上说,为定中结构;它不同于一般修辞上借代里所说的“专名代泛称”,从整个短语看,可以认为是部分借代。

四、仿拟造词法

采用仿拟手法构成的新词语,实际包含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为了修辞的目的,利用仿拟格而产生的偶发性新词语。这类新词语有些会超越原语言环境,被更多的人认可并使用,逐步获得一般词语的性质;有些只是偶尔出现或偶尔重复出现,很快被遗忘和淘汰。另一种情况则是依据汉语词汇中已有的词语,利用仿拟手法来构成表达新事物新概念的词语,可视为用仿拟构词法构成的新词语。利用仿拟构词法产生的新词语有着一般新生词语的性质,接下来我们着重分析仿拟型新词语的情况。

⑴、格式仿。汉语词汇中有些词语的构成在形式上呈明显的框架结构,这种框架结构也即一类词语构成的格式,依据一定的格式,通过改换某些构词要素,能产生一系列同格式的词语。“格式仿”就是通过仿拟词汇系统中这类典型格式而构成新词语的方法。依据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类:

①、仿前式。即仿造词仿拟原型词的结构,更换原型词的前一个词素,后一个词素不变的方式。这种方式在仿词造词法中占多数,下列两组例子都属于仿前式。

面的轿的酒吧网吧

货的陶吧

残的奶吧

摩的

②、仿后式。与仿前式相反,这是一种仿拟原型词结构,并替换原型词的后一个词素,前一个词素不变的方式。这种方式在仿拟造词法中用的比较少。例如:

国手国脚的哥的姐廉政廉业陪读陪教

③、格式仿产生的新词语四音节的也较多,所仿格式有些是词汇系统中具有的,有些则是近年新造,经反复使用获得习用性特征的新格式。格式仿构成的四音节的新词语大多是在一个固定格式中嵌入新语素,如:由“大×大×”仿拟出“大红大绿”、“大红大紫”、“大操大办”、“大包大揽”等;由“小×小×”格式仿拟出“小打小闹”、“小夫小妻”、“小修小补”等。这些新仿拟的词语,均在原格式中嵌入一定的语素,词型格式化特征突出。格式仿利用已有的格式,形势特征明显,改换语素灵活便利,是一种常用的仿拟构词的手段。

④、还有一种仿拟则是依据一定的句法形式,即所仿格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句法模式。它们大多是汉语词汇系统中使用时间长、出现频率高、生成能力强的句法模式。因而往往带有一定的文言句式的色彩。如:“以NVN”,介词“以”在这种句法模式中表示“凭借、依据”,是一种文言格式。根据这种格式仿拟的“以权谋私”、“以党代政”、“以工挤农”等新词语,概括性强,具有明显的文言特征。⑵、语义仿。语义仿即利用词语间语义上存在的类义、对义、反义等关系来仿拟构词。

①、类义相仿。利用类义关系仿拟的新词语,如由“奖学金”仿拟出“奖教金”,由“空姐”仿拟出“海姐”,由“廉政”仿拟出“廉业”等。这些仿拟词与原型词都是同类事物,同属一个范畴,利用同类事物的相关性,类推联想,仿拟出新词。

②、对义相仿。对义仿拟则是由记录某一事物、现象、行为的词语,仿拟出另一与之相对应的新词语。如,以性别为对应关系由“公关小姐”仿拟出“公关先生”,由“家庭妇女”仿拟出“家庭妇男”,“空姐”仿拟出“空哥”,“的哥”仿拟出“的姐”。

某些相对应的概念,也会产生对义仿拟构词。如,由“民办”仿拟出“官办”,由“民风”仿拟出“官风”等等,“民”与“官”便是建立在相对应的概念基础上的仿拟。

③、反义相仿。这种仿拟词与原型词意义相反,这是由于仿拟词语中替换的词素与原型词中对应的词素意义相反造成的。这种仿拟是语义仿中最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许多仿拟型的新词语,都是通过反义仿拟构成的。如,以“大”与“小”相仿拟的“大我”与“小 我”、“大气候”与“小气候”;以“冷”与“热”相仿拟构成的“冷销”与“热销”、“冷板凳”与“热板凳”等;以“优”与“劣”相仿拟的“优生”与“劣生”等等。此外,象“上”与“下”,“公”与“私”,“正”与“负”,“快”与“慢”,“强”与“弱”等反义语素的变动,都是仿拟构词的重要手段。

⑶、依据是否只用仿拟手段来划分,可以分为单纯式和兼用式。单纯式是指仅仅利用仿拟这一修辞方式造词的方法。根据兼用的修辞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仿拟兼谐音。如“气管炎”“妻管严”,“哑巴亏”“喇叭亏”

②、仿拟兼简缩。例如:博导(博士生导师)硕导(硕士生导师)。这里人们兼用了仿拟和简缩两种造词法。

③、仿拟兼夸张。例如“豪华本”“火箭本”(称出版速度快,质量低劣的书册)。仿拟词语“火箭本”显然也兼用了夸张的手法。

五、其他修辞方式造词法

这种利用修辞格形成的新词新语义比喻、借代、仿拟最为常见,当然由其他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语也是不容忽视的。谐音构成的新词语,如:“炒古”,炒买炒卖古玩,由“炒股”谐音而造;“导爷”,戏称导游人员,有“倒爷”谐音仿造。还有“爱资病”、“莫(没)斯(事)科科长等都是谐音造成的新词语。比拟式构成的新词语,如具有新含义的“松绑”“透明度”“冒尖”“挂钩”“浮动”,以及“精神污染”“知识爆炸”“三栖明星”“投资膨胀”等。夸张式新词语也为数不少,如:“爆棚”指体育、娱乐场馆等人数骤增;“过街鞋”,对质量很差的鞋的贬称。此外还有“爆满”、“鸣谢”、“袖珍企业”、“火箭本”等。还有新含义的“山海经”、“普通话”是直义式新词语。而“压缩饼干”“压缩空气”则是利用断取格形成的。真是形象生动,丰富多彩。所有这些进一步说明了“修辞学造词法”是行的通的,而且是语言学中值得研究的一个有趣的现象。

六、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特点及趋势

1、比喻、借代构成的新词的特点及趋势

由比喻、借代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语具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首先,这类词语具有时代特色。由修辞而逐渐凝固成新词语,是汉语词汇发展中固有的现象。例如:古汉语中有以“须眉”代指男子;以“裙钗”“巾帼”代指妇女;以“杜康”代指酒;以“黄发垂髫”代指老人小孩;也有以“蛇行、龟伏”等来喻指某一动作行为状态的。这类词语比较形象生动,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丰富了汉语的词汇。近几十年来涌现出的新词新语,存在着一种趋新求雅和系列化的趋向,同时也表现出追求形象鲜明、通俗化、口语化的势头。由修辞方式形成的新词语更是引人注目,无论在“表情”还是在“达意”上,带有一定的时代烙印。例如的那几年,人被丑化、异化,灵魂和肉体被肆意糟踏、蹂躏,反映在语言上,那就是在词语里“牛鬼蛇神”“黑帮”等等满天飞。如今的时代是人文时代,人格得到尊重,人的价值受到重视,个人的创造精神也得到提倡、保护和发扬,词语中以比喻、借代方式产生了不少于个人专名有关的词语。如:“王海”、“徐虎”等,只要一个人的作为、贡献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很快就会得到应有的承认,受到尊重。当今的时代亦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科技信息瞬息万变的社会,因而被用来做借体或喻体的多为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事物,如:“中关村”、“硅谷”、“短平快”、“气候”等等。这种变化反映了当今我国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以及广大群众视角中心的重要转移。其次,这类词语的词义具有模糊性。词语意义的模糊性是指它们所表达的概念的外延缺少清晰的界限,由比喻和借代凝固形成的新词语,其意义普遍存在相当模糊性。一般来说,一个新词语从开始出现到被社会接受,其意义总要经历一个由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这是由于人们对这个词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此外,有些词语所表达的概念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或者它本身就是一个模糊不定的概念。由比喻和借代形成的表达方式,大多只有模糊概念,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从科学上界定严格的意义范畴。如“龙头项目”等会因地因时而异,其概念外延没有确定标准。我们再从心理基础看,比喻和借代都是以联想作为心理基础的,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由比喻和借代形成的词语直接以喻体指本体、以借体指本体,这在文字表达上更精炼了,但意义范畴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却更为增强了,同时也模糊了两个不同质的事物的界限。“热”本指一定的温度,与“社会现象”本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回事,把它们混为一谈,词义更模糊了。再次,修辞用词往往具有临时性的特点,这类词语所要表达反映的客观事物本身有相当多数属临时或短期性的社会事物、现象。如:“~~热”、“~~风”只不过时髦一阵子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即使“~星”、“~~精神”等也只能在一个特定时期内,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些词语能风行一阵,当事过境迁也就烟消云散了。

接下来我们在看一下由比喻和借代形成的新词语的发展趋势。由比喻和借代构成的词语中,不少词语词义带有相当的模糊性,表达上也可能用其他方式代替,流传使用中又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它们转化为一般词语的可能性受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加上这类词语多用于口语,也就不大容易进入正式公文、科学论文等文体。另外,这类词语有不少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而人们的情感往往受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又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个人成分占很大作用。这样,也使这类词语的传播受到一定的限制,转化为一般词语的可能性受到影响。有些语言学者正确指出,许多赋予词语以临时性功能的修辞学说法,往往会随着人们的反复使用而使临时性功能固定化,原来的修辞用词也会转化为一般用词。某种修辞说法能否形成新词新义,它们的寿命是长是短,主要取决于人们使用这种说法的情况,即约定俗成的程度。这类词语总体上说具有相当的临时性,只有少部分词语能进入一般词语,保持较长期的稳定性。

2、仿拟构成新词的特点及趋势

由仿拟构成的新词语到底具有什麽样的特点?首先,仿拟型新词语具有对应性。仿拟性新词语与原型词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仿拟型新词语中以类义、对义、反义等关系构成的语义仿新词语是对应性的突出体现。格式仿中许多新词语内部甚至也表现了类义、对义的对应关系。其次,仿拟型新词语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有的带有表扬倾向,如“新秀”;有的带有嘲讽、戏谑的色彩,如“喇叭亏”、“家庭妇男”等;有的则带有较强的贬义色彩,如“以权谋私”。鲜明的感情色彩,反映了这类新词语的构成与“仿拟”这一修辞手段运用的内在联系。再次,仿拟型新词语体现了仿拟构词手段的丰富性。从这类词语的构成方式看,仿拟词与原型词之间,涉及音、形、义三个方面。就拿“语义仿”来说吧,语义上的“类义”、“反义”都可以作为联想的线索,这就使仿拟构词具有丰富的手段,构成新词的能力也较强。

由仿拟构成的新词语将何去何从呢?词汇发展的总趋势是日益丰富和扩大。由仿拟构成的新词语既是对语言的继承又是对语言的创造,它使语言旧有的形式得以保存的同时,又添加了新的内容,使新的词语更富有生命力,更富有时代的特征。仿拟现象是社会发展和人们快节奏生活的必然产物。人们利用语言系统中的某些已有的成分去表达他们认识和思维活动中取得的新成果,这样便产生了新词。而人们利用旧有的词语模式,用替换原词的某个语素而快捷地举一反三地构成新词,势必导致新词生成中仿拟现象的出现,这种现象是人们追求简单、高效心理的反映,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新词语一经产生,便要经受社会和历史的检验,仿拟生成的新词语能不能顺利地进入现代汉语的词汇库还要看它是否符合构词的规律,是否符合大众的语言习惯。仿拟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一味模仿也会产生消极作用。近些年,有的人为了标新立异,或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特别是一些广告媒体,无视语言规律,利用谐音胡乱造词,如“咳不容缓”、“衣衣不舍”等等。这些“词语”意义上背离了原词,长此以往,词将不词了。但从总体上说,仿拟能产性强,生命力强,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它符合词汇发展的总趋势。

汉语言文学论文: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 高级文秘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

摘要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是对本科生四年中所学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的综合、巩固和提升,是每个大学生人生中接受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培养的开端。同时,也是对教师四年教学质量的、综合检查。文章结合南京林业大学汉语言文学学生的毕业论文的写作实践,对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和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本科 毕业论文 质量

毕业论文写作是高等院校本科生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与工科院校的其他专业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毕业,更是对四年来所学知识的总结,也是对学生写作能力高低的检验。笔者通过抽样,对近年所指导、评阅的汉语言文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调查研究发现, 从论题的选择、观点的提出, 到论据的运用、文字的表述, 问题多多, 不一而足。在毕业论文写作水平不断下降的今天,研究这个课题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南京林业大学2003——2008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情况,针对毕业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缺乏创新,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

与大多数高校相同,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专业的选题也是由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科目和研究方向,向学生提供选题的范围,然后教研室根据学号随机平均分配给指导教师。学生的选题主要侧重在新闻、公关、秘书、语言、文学、广告、文化等方面。2003——2008届论文共396篇,其中新闻类选题25篇,占6.3%;文化类选题23篇,占5.8%;广告类选题12篇,占3%;秘书类选题70篇,占18%;语言类选题38篇,占9.5%;文学类选题220篇,占56%;其他8篇,占1.4%。论文选题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结合秘书专业实际的很少。有的选题大而空,比如《周国平散文研究》、《浅析海岩小说的创作》、《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关于中国民营企业道德伦理的探讨》、《当代秘书素质要论》、《秘书美学浅谈》等,对于本科生来说,这些问题很难在8000字左右的文章中论述而深刻。有的选题虽有新意,比如《中国饮食类广告的文化内涵及其表现》、《秘书学研究现象新探》、《论秘书工作的管理效应》、《公共关系在企业秘书中的运用》等,但由于时间紧迫、资料查找困难、缺乏实践感性认识、投入写作精力不足等原因,泛泛而谈,缺乏说服力,影响了论文的写作质量。

2. 投入精力不足,抄袭现象严重

从六届学生的写作情况来看,因为选题陈旧,缺乏创新性,加上精力投入不足,每一届都有相当部分的学生的初稿抄袭已有的论文,而且屡禁不止。原文照抄的学生较少,大多学生将别人已发表的成果进行剪切粘贴、注水,拼凑为不少于8000字的论文。这些论文在指导老师的严格把关下大部分都被退回重写,如《浅论现当代文学创作中语言的突破创新与规范化》、《论李白诗歌中的送别情感》、《论中美文化下的姚木兰与郝思嘉》、《对解梦文化的思考》、《浅谈文学美与服饰美》、《试论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等。

3.论文写作格式不规范

规范的论文格式也是合格的毕业论文的要求,论文的标题、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注释、文献综述、致谢等的撰写都要符合规范。比如《浅论古典诗词与阳羡茶文化》,这个标题有歧义,实际上作者主要论述的是阳羡茶文化在古诗词中的表现,标题可改为《从古典诗词透析阳羡茶文化》;英文摘要中语法、拼写错误很多;中文摘要中“本文”、“笔者”、“我”比比皆是,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残缺不全;有的正文通篇都用及时人称“我认为”,有的地方论述缺乏逻辑性与严密性,层次紊乱;错别字、病句较多;标点符号使用错误;注释不规范;小标题的序号标注欠规范、口语化严重;文献综述只是已有成果的综合,缺少评述等等。

4.口头表达能力欠缺

答辩主要是为了检验学生对论文的熟悉程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每届的答辩中,总有一些学生论文写得不错,但表达能力欠佳,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成绩。有的照本宣科;有的回答问题的时候抓不住重点,不能做到言简意赅;有的甚至因紧张而憋得满脸通红说不出话等等。这些对于文秘专业的同学来说,都是表达能力欠缺的表现。

二、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

1.传统的选题方式缺乏科学性

传统的选题方式剥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他们将毕业论文写作等同于被动完成作业。另一方面,这种选题方式经常会使指导老师感到力不从心。比如研究外国文学的老师可能对武侠小说了解不是很深,研究文学的老师可能在语言学论文的指导方面也有困难,研究广告的老师对公关、秘书等领域也不一定有深入研究等等。

2.学生重视不够

从近几年来的写作实际来看,大部分文秘专业的学生不将毕业论文的写作当成毕业前的一个重要学习环节,他们不以为然,觉得写得好与不好都能毕业。有的学生甚至在写论文前没有进过图书馆,没有查阅过期刊;有的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主动与指导老师联系;有的学生在交稿前几天才匆匆忙忙赶论文;有的学生认为答辩就是走过场,念念提要和目录,随便回答几句就行了。

3.就业、考研、考公务员与写作论文冲突

因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安排在大四,与学生实习、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在时间上发生冲突,部分文秘专业的学生将毕业论文看作就业、考研、实习的绊脚石,产生抵触的情绪。比如有的指导老师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催交论文时,有的学生竟然拒绝:“老师,我在外地,两周后才会学校。到时再说吧。”更有甚者给老师发短信:“我最讨厌做的就是这件事。”

4.语言表达的基本功不扎实

毕业论文的写作在人称、标题、摘要、关键词、标点、文献综述、序号标注、注释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缺少理论知识的指导和写作实践能力低。答辩过程中的结结巴巴一方面说明学生对论文研究与写作的过程不熟悉,另一方面说明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高。

5.缺乏严厉有效的论文质量监控机制

对于不按时完成毕业论文或有严重抄袭现象的学生,学校应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处罚教育,否则会导致不良风气的盛行。事实上,很多学校考虑到学生的就业率和学生的前途,对学生采取过分宽容的态度。

三、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1.改革选题方式,将写作时间安排在大三

选题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将兴趣与专业相结合,尽量与指导教师的科研方向结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选题,教研室再根据学生选题方向确定指导老师。要选择可行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题目,尤其要结合文秘专业的实践。本科毕业论文之所以成为大学毕业生的负担,主要原因是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的安排不尽合理。多数学校都把毕业论文选题安排在大四及时个学期期末,把中期检查放在大四第二个学期也就是四月中旬左右,把答辩时间安排在五月底或六月初,而这一段时间正是毕业生实习或急于找工作的时间。面临当前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论文; 就算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也正忙于复试, 根本没有太多的精力写毕业论文。为避免写作时间与就业、实习、考研相冲突,将论文写作在大三即第五学期布置,在第六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任务书和计划书和论文初稿,大四主要完成论文的修改。这样错开时间就能避免写论文和找工作在时间上的直接冲突。毕竟大四及时个学期初的招聘会还比较少,毕业生还没有开始找工作,如果指导教师严格要求的话,毕业论文应该能够发挥它在锻炼学生能力方面应有的作用。

2.开设专门的论文写作课

文秘专业开设的写作课程主要有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新闻写作、广告文案写作,平均只有32课时。建议在大二增设毕业论文写作课与实习课,学时32,理论和实践各16学时,在学生理解论文写作理论的基础上锻炼学生论文写作实践能力,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训练,切实提高论文书面表达能力。在写作实践课上,可以通过演讲、主持、辩论、模拟答辩、模拟法庭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面试、答辩中能够从容面对,游刃有余。

3.完善论文质量监控机制

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他们明白为人为文都要诚实,这是道德的底线。让学生知道论文的剽窃与考试作弊一样会受到严重的处罚,并与学士学位的授予挂钩。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老师和学校教务部门要严格把好选题关、论文写作进度关、内容关、格式关,让学生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论文完稿后可以借鉴南京其他高校的做法,利用图书馆论文过滤系统,如抄袭超过40%,论文即为不合格。尤其对初评为校的论文,也应进行过滤,抄袭不能超过10%。对答辩中表现极差的学生要求二次答辩,如仍不合格,推迟毕业。

4.端正师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在毕业论文工作开展前,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端正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毕业论文写作是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毕业前学习的一关,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不少毕业生参加工作后接受实际工作,面临具体写作任务时,往往手足无措;甚至有些学生以高分考取研究生,撰写硕士学位论文时,连内容摘要、关键词、文献综述等都不会写,更谈不上内容的创新了,这些情况都与其大学阶段缺乏科学系统和实际的写作训练、忽视毕业论文写作环节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要让教师明确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是自己的重要职责,另一方面从富有创造性的学生身上,教师也能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教学相长。

写作能力的高低对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目前高校毕业论文整体水平下降的趋势下,结合各校专业实际,寻求解决的措施和有效的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汉语言文学论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研究

【内容摘要】以往发表的新词语a的文章。侧重于从新词新义的显现入手探讨,从修辞格方面入手研究新词的比较少。本文主要从新词语的现状,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研究的意义,由比喻、借代、仿拟构成的新词的情况和其他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情况这几方面来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修辞 新词语 比喻 借代 仿拟

新词新语是观察社会生活的晴雨表,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其人文景观绚丽多彩。改革的大门开放以后,国外文化蜂拥而来。诸如“的士”、“酒吧”等词语纷至沓来。国内国外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产生了一批反映时代变革的新词新语。随着国内旅游热兴起,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许多农村人口投身于旅游景点的商业服务,于是便在原先的交通工具上精心修饰,仿照“的士”,出现了“马的”、“驴的”、“轿的”、“摩的”、“板的”等系列新词。这种由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旅游文化的发展,农业文明开始向现代文明转换。研究这种新词新语具有广义文化学的意义。研究这种新词语还有社会学的意义。比如“下岗”一词,在计划经济时期是不存在的。进入90年代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市场经济严酷的竞争机制,必然使有的企业破产,有的工厂倒闭,职工下岗不可避免。与“下岗”相对应,运用对义仿拟手段出现了“上岗”这个新词语。此外,“绿灯”、“黄昏恋”等等,都反映了这一特定时期的重要社会问题。

最重要的是研究这种新词具有语言学的意义。语言同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反映生活也最为迅速。如“绿色工程”“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农业”“绿色事业”、“套书”“套裙”“套餐”“套会”“套票”等系列套词反映了修辞构词的灵活性、形象性和系统性。语言的活跃,反映思想的活跃,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的结果。研究由修辞构成的新词语是要寻找其规律,预测其走向趋势,引导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促进语言规范标准化。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全球化国际交往的需要。

一、“修辞学造词法”诠释

词汇就其本身而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新词的产生概括的说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是构造新词,二是吸收外来词。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新的事物、新的现象不断出现,由此导致了人们的新观念、新感受的不断产生,面对这种现象,原有的词汇难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于是人们便倾向于寻求各种造词手段来对客观世界大量的空符号作及时有效的补充。产生新词新语的方式很多,有新外来词语的吸收、旧词语的复活、方言词语的吸收等等。我们着重要谈的是以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研究。任学良先生曾提出“修辞学造词法”,就是运用修辞手法(即所谓的辞格)来创造新词的方法。新词语有不少正是利用这种方式产生的。比如用“鞭打快牛”来喻指对贡献大的人或企业过度加码,使其做更大的贡献;用演员出台表演的“出台”来喻指一系列成套的政策措施跟群众公开见面,即形象又生动。诸如“蛋糕”、“绿灯”、“断奶”、“窗口”、“余热”、“网络”、“黄牌”、“拳头”、“婆婆”、“阵痛”,“铁饭碗”、“红眼病”、“花架子”、“大锅饭”、“毛毛雨”、“大气候”,“一刀切”、“走后门”、“打头阵”、“剃光头”等都是通过比喻式构成的。“拳头产品”是指一种品牌或产品在企业中的作用向拳头一样粗壮有力,它是比喻方式造成的新词语。至于“龙头企业”、“文山会海”等等都是此类。还有借代式新词语,如“菜篮子”、“绿色食品”、“国脚”等。据语料库我们统计得出这种由修辞格形成的新词语约有700多个,以比喻、借代、仿拟方式构成的新词语最为常见。此外,还有其他修辞方式如比拟、夸张、谐音构成的新词语,下文中我们将会一一谈到。

二、比喻造词法

从结构上看,新词新语里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格的,大体有以下几类:

⑴、以喻体作修饰成分,本体类属作中心词,构成新词语。如:

龙头企业 拳头产品 窗口行业 星火计划 胡子工程 尾巴工程

这类新词的喻体一般都具有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特点 ,取譬的着眼点也多种多样,其突出之处是使得语言表达简洁明快。如:

草根工业:喻指植根于乡村土地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

龙头企业:像龙头一样能带动全局和其他企业前进或发展的企业。

尾巴工程:指某一工程主体部分已经完成,但尚有某些收尾项目未曾完成,好像拖了个尾巴。

⑵、以喻体代指本体,也就是赋予某些词语以新的比喻义。如:

绿灯 窗口 龙头 新星 拳头 黄牌 气候 余热 婆婆 短平快

在这类词语中,由一些本来是普通语词,如“婆婆”、“窗口”、“拳头”;有的本来是专业、行业用语,如“绿灯”、“黄牌”,作为新词语,它们被赋予了新的比喻义,使用范围扩大了。而且有的新词语还可以作为构词成分,组成相关的新词语。如:

气候: 大气候 小气候 新星:网坛新星 影坛新星 诗坛新星 在这其中的“窗口”、“龙头”、“拳头”与前头所说的第⑴类关系密切或是由⑴类省略本体类属词形成的。比如“龙头”据一些语言研究者考察,在报刊杂志中先是出现“龙头产品”、“龙头企业”等短语,随后才出现“龙头”单独使用的情况。如:科学技术是脱贫致富的“龙头”。或是先出现喻体单独使用的情况,然后扩展成⑴类词语,像“窗口”,举个例子来看:商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部门是社会文明风尚的窗口。由此产生了把这些行业总称为“窗口行业”的说法。这两类词语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在口语中“窗口”、“龙头”、“拳头”等词语的比喻说法是早已存在的,当它们进入书面语后,很快就被推而广之了。

⑶、 以喻体作中心词,前边加上一系列修饰、限制成分,构成新词语。其中心词有双音节的,也有单音节的。我们以单音节为例看一下,如:

~坛:体坛 歌坛 影坛 泳坛 足坛 网坛

~星:歌星 明星 笑星 舞星 泳星 新星

~霸:电霸 水霸 车霸 鱼霸 油霸 波霸 声霸

~~热:武侠热 英语热 中国热 琼瑶热 追星热 足球热 旅游热

~~族:上班族 追星族 红唇族 推销族 打工族 工薪族

~~风:吃喝风 麻将风 浮夸风 宴请风

这一类单音节词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使用范围比较广,但它们能不能被认为是后缀成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首先,一般后缀成分如“子、头、儿”等本身已无实词意义,它们的词义已经虚化或消失了。而“坛、星、霸、风、热”这一类单音节词,仍保留一定的实词意义。例如“热”,指受很多人欢迎的或很多人热衷的某一社会现象。“坛”,在词典中早已说明指的是体育界或文艺界,只不过由它构成的新词更多了,而“坛”的词义并未消失。至于“风”本指一种自然现象,但自古至今就被喻指社会风气或作风,如“党风”、“世风”、“校风”、“学风”等,近年来产生的“吃喝风”、“麻将风”仍是这个意思。

其次,“子、儿、头”等后缀成分须依附于前边的词语存在,是名词的标志,而“热 、坛、风”这一类单音节词,则勿须依附前边词语存在,可以单独使用。再次,在修饰性词语和这些单音节词之间,结构较松散,有的也可以插入其它词语。修饰这些单音节词的成分可以是词 ,也可以是短语,没有一定限制。由于这类单音节词确实存在一种后缀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称其为类后缀成份。

⑷有的新词语,从它开始使用,就作为一种比喻用法。如:

大锅饭:喻指不符合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

一刀切;喻指那种不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的简单化的工作方法。

这类词语就字面意义谈,本指一种现象或事物,只是人们很少用它们的字面意义,而是常用它们来喻指某一事理、现象,在使用过程中这类词语逐步具有了某种习用的意义。这类词语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新的俗语、惯用语,如:“踢皮球”、“剃光头”之类,它们应用的范围比较广,很难说明这种比喻究竟是以那个本体为对象的。

三、借代造词法

用借代修辞格形成的新词?,一般来说可分为以下几类:

⑴、以专称代指通称。如:伯乐,原为韩愈《马说》中的人名,擅长相马的人后来代指擅长发现人才推荐人才的人。硅谷:源自美国,电子工业基地,现代指电子工业基地。

⑵、以某一相关事物代指一事物。如:

红包:代指家长给晚辈子孙的赏钱或厂矿、企事业单位给职工发放的奖金。

菜篮子:代指城镇居民的副食蔬菜供应。

“菜篮子”:是城镇居民采购蔬菜、食品时携带的工具;“红包”:使用红纸包着钱币,象征喜庆、吉祥,以示奖励。

⑶、以事物的某一特征部分或标记代指该事物。如:

橄榄绿:代指这种颜色的警察制服。

大团结:指拾元面值的人民币,因上面印着民族大团结的图案而得名。

国脚:专指具有高超球艺的部级的足球队员。

⑷、以具有特征性的动作行为代指某一事。如:

画圆圈:代指圈阅文件。一些领导同志在阅读或批示文件时,常画圆圈表示已经过目。

爬格子:因写文章要用带格子的稿纸,所以拿“爬格子”来形容勤奋艰苦写写作。

挂鞋:代指足球队员退出绿茵场,不再参加比赛。

“画圆圈、爬格子”,“挂鞋”都是动宾结构。前者口语色彩浓,后者书面语色彩浓。此外,它们之间的感情色彩也有区别。“画圆圈、爬格子”含有戏谑的意味,“挂鞋”则显得庄重。

⑸、以形象性称谓代指原有专名。如:

铁榔头:因郎平扣球凶猛有力,而“郎”与“榔”同音,人们就以“铁榔头”代指朗平。

聂旋风:我国围棋手聂卫平在中日围棋赛中,连连获胜,象一股旋风,令对方无法招架,于是“聂旋风”就成了聂卫平的代称。

⑹、以专名代指该专名所具有或体现的某种社会现象、观念等。如:“条子现象”指领导干部随意批条子办事的不良社会现象。“明星效应”指文艺、体育等领域里的明星由于受人崇拜而产生吸引力和号召力的社会现象。这类词语从意义上说,带有一定的模糊性、随意性;从结构上说,为定中结构;它不同于一般修辞上借代里所说的“专名代泛称”,从整个短语看,可以认为是部分借代。

四、仿拟造词法

采用仿拟手法构成的新词语,实际包含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为了修辞的目的,利用仿拟格而产生的偶发性新词语。这类新词语

有些会超越原语言环境,被更多的人认可并使用,逐步获得一般词语的性质;有些只是偶尔出现或偶尔重复出现,很快被遗忘和淘汰。另一种情况则是依据汉语词汇中已有的词语,利用仿拟手法来构成表达新事物新概念的词语,可视为用仿拟构词法构成的新词语。利用仿拟构词法产生的新词语有着一般新生词语的性质,接下来我们着重分析仿拟型新词语的情况。

⑴、格式仿。汉语词汇中有些词语的构成在形式上呈明显的框架结构,这种框架结构也即一类词语构成的格式,依据一定的格式,通过改换某些构词要素,能产生一系列同格式的词语。“格式仿”就是通过仿拟词汇系统中这类典型格式而构成新词语的方法。依据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类:

①、仿前式。即仿造词仿拟原型词的结构,更换原型词的前一个词素,后一个词素不变的方式。这种方式在仿词造词法中占多数,下列两组例子都属于仿前式。

面的轿的 酒吧网吧

货的 陶吧

残的 奶吧

摩的

②、仿后式。与仿前式相反,这是一种仿拟原型词结构,并替换原型词的后一个词素,前一个词素不变的方式。这种方式在仿拟造词法中用的比较少。例如:

国手国脚 的哥的姐 廉政廉业 陪读陪教

③、格式仿产生的新词语四音节的也较多,所仿格式有些是词汇系统中具有的,有些则是近年新造,经反复使用获得习用性特征的新格式。格式仿构成的四音节的新词语大多是在一个固定格式中嵌入新语素,如:由“大×大×”仿拟出“大红大绿”、“大红大紫”、“大操大办”、“大包大揽”等;由“小×小×”格式仿拟出“小打小闹”、“小夫小妻”、“小修小补”等。这些新仿拟的词语,均在原格式中嵌入一定的语素,词型格式化特征突出。格式仿利用已有的格式,形势特征明显,改换语素灵活便利,是一种常用的仿拟构词的手段。

④、还有一种仿拟则是依据一定的句法形式,即所仿格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句法模式。它们大多是汉语词汇系统中使用时间长、出现频率高、生成能力强的句法模式。因而往往带有一定的文言句式的色彩。如:“以nvn”,介词“以”在这种句法模式中表示“凭借、依据”,是一种文言格式。根据这种格式仿拟的“以权谋私”、“以党代政”、“以工挤农”等新词语,概括性强,具有明显的文言特征。

⑵、语义仿。语义仿即利用词语间语义上存在的类义、对义、反义等关系来仿拟构词。

①、类义相仿。利用类义关系仿拟的新词语,如由“奖学金”仿拟出“奖教金”,由“空姐”仿拟出“海姐”,由“廉政”仿拟出“廉业”等。这些仿拟词与原型词都是同类事物,同属一个范畴,利用同类事物的相关性,类推联想,仿拟出新词。

②、对义相仿。对义仿拟则是由记录某一事物、现象、行为的词语,仿拟出另一与之相对应的新词语。如,以性别为对应关系由“公关小姐”仿拟出“公关先生”,由“家庭妇女”仿拟出“家庭妇男”,“空姐”仿拟出“空哥”,“的哥”仿拟出“的姐”。

某些相对应的概念,也会产生对义仿拟构词。如,由“民办”仿拟出“官办”,由“民风”仿拟出“官风”等等,“民”与“官”便是建立在相对应的概念基础上的仿拟。

③、反义相仿。这种仿拟词与原型词意义相反,这是由于仿拟词语中替换的词素与原型词中对应的词素意义相反造成的。这种仿拟是语义仿中最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许多仿拟型的新词语,都是通过反义仿拟构成的。如,以“大”与“小”相仿拟的“大我”与“小我”、“大气候”与“小气候”;以“冷”与“热”相仿拟构成的“冷销”与“热销”、“冷板凳”与“热板凳”等;以“优”与“劣”相仿拟的“优生”与“劣生”等等。此外,象“上”与“下”,“公”与“私”,“正”与“负”,“快”与“慢”,“强”与“弱”等反义语素的变动,都是仿拟构词的重要手段。

⑶、依据是否只用仿拟手段来划分,可以分为单纯式和兼用式。单纯式是指仅仅利用仿拟这一修辞方式造词的方法。根据兼用的修辞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仿拟兼谐音。如“气管炎” “妻管严”,“哑巴亏”“喇叭亏”

②、仿拟兼简缩。例如:博导(博士生导师)硕导(硕士生导师)。这里人们兼用了仿拟和简缩两种造词法。

③、仿拟兼夸张。例如“豪华本”“火箭本”(称出版速度快,质量低劣的书册)。仿拟词语“火箭本”显然也兼用了夸张的手法。

五、其他修辞方式造词法

这种利用修辞格形成的新词新语义比喻、借代、仿拟最为常见,当然由其他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语也是不容忽视的。谐音构成的新词语,如:“炒古”,炒买炒卖古玩,由“炒股”谐音而造;“导爷”,戏称导游人员,有“倒爷”谐音仿造。还有“爱资病”、“莫(没)斯(事)科科长等都是谐音造成的新词语。比拟式构成的新词语,如具有新含义的“松绑”“透明度”“冒尖”“挂钩”“浮动”,以及“精神污染”“知识爆炸”“三栖明星”“投资膨胀”等。夸张式新词语也为数不少,如:“爆棚”指体育、娱乐场馆等人数骤增;“过街鞋”,对质量很差的鞋的贬称。此外还有“爆满”、“鸣谢”、“袖珍企业”、“火箭本”等。还有新含义的“山海经”、“普通话”是直义式新词语。而“压缩饼干”“压缩空气”则是利用断取格形成的。真是形象生动,丰富多彩。所有这些进一步说明了“修辞学造词法”是行的通的,而且是语言学中值得研究的一个有趣的现象。

六、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特点及趋势

1、比喻、借代构成的新词的特点及趋势

由比喻、借代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语具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首先,这类词语具有时代特色。由修辞而逐渐凝固成新词语,是汉语词汇发展中固有的现象。例如:古汉语中有以“须眉”代指男子;以“裙钗”“巾帼”代指妇女;以“杜康”代指酒;以“黄发垂髫”代指老人小孩;也有以“蛇行、龟伏”等来喻指某一动作行为状态的。这类词语比较形象生动,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丰富了汉语的词汇。近几十年来涌现出的新词新语,存在着一种趋新求雅和系列化的趋向,同时也表现出追求形象鲜明、通俗化、口语化的势头。由修辞方式形成的新词语更是引人注目,无论在“表情”还是在“达意”上,带有一定的时代烙印。例如的那几年,人被丑化、异化,灵魂和肉体被肆意糟踏、蹂躏,反映在语言上,那就是在词语里“牛鬼蛇神”“黑帮”等等满天飞。如今的时代是人文时代,人格得到尊重,人的价值受到重视,个人的创造精神也得到提倡、保护和发扬,词语中以比喻、借代方式产生了不少于个人专名有关的词语。如:“王海”、“徐虎”等,只要一个人的作为、贡献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很快就会得到应有的承认,受到尊重。当今的时代亦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科技信息瞬息万变的社会,因而被用来做借体或喻体的多为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事物,如:“中关村”、“硅谷”、“短平快”、“气候”等等。这种变化反映了当今我国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以及广大群众视角中心的重要转移。其次,这类词语的词义具有模糊性。词语意义的模糊性是指它们所表达的概念的外延缺少清晰的界限,由比喻和借代凝固形成的新词语,其意义普遍存在相当模糊性。一般来说,一个新词语从开始出现到被社会接受,其意义总要经历一个由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这是由于人们对这个词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此外,有些词语所表达的概念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或者它本身就是一个模糊不定的概念。由比喻和借代形成的表达方式,大多只有模糊概念,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从科学上界定严格的意义范畴。如“龙头项目”等会因地因时而异,其概念外延没有确定标准。我们再从心理基础看,比喻和借代都是以联想作为心理基础的,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由比喻和借代形成的词语直接以喻体指本体、以借体指本体,这在文字表达上更精炼了,但意义范畴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却更为增强了,同时也模糊了两个不同质的事物的界限。“热”本指一定的温度,与“社会现象”本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回事,把它们混为一谈,词义更模糊了。再次,修辞用词往往具有临时性的特点,这类词语所要表达反映的客观事物本身有相当多数属临时或短期性的社会事物、现象。如:“~~热”、“~~风”只不过时髦一阵子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即使“~星”、“~~精神”等也只能在一个特定时期内,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些词语能风行一阵,当事过境迁也就烟消云散了。

接下来我们在看一下由比喻和借代形成的新词语的发展趋势。由比喻和借代构成的词语中,不少词语词义带有相当的模糊性,表达上也可能用其他方式代替,流传使用中又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它们转化为一般词语的可能性受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加上这类词语多用于口语,也就不大容易进入正式公文、科学论文等文体。另外,这类词语有不少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而人们的情感往往受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又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个人成分占很大作用。这样,也使这类词语的传播受到一定的限制,转化为一般词语的可能性受到影响。有些语言学者正确指出,许多赋予词语以临时性功能的修辞学说法,往往会随着人们的反复使用而使临时性功能固定化,原来的修辞用词也会转化为一般用词。某种修辞说法能否形成新词新义,它们的寿命是长是短,主要取决于人们使用这种说法的情况,即约定俗成的程度。这类词语总体上说具有相当的临时性,只有少部分词语能进入一般词语,保持较长期的稳定性。

2、仿拟构成新词的特点及趋势

由仿拟构成的新词语到底具有什麽样的特点?首先,仿拟型新词语具有对应性。仿拟性新词语与原型词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仿拟型新词语中以类义、对义、反义等关系构成的语义仿新词语是对应性的突出体现。格式仿中许多新词语内部甚至也表现了类义、对义的对应关系。其次,仿拟型新词语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有的带有表扬倾向,如“新秀”;有的带有嘲讽、戏谑的色彩,如“喇叭亏”、“家庭妇男”等;有的则带有较强的贬义色彩,如“以权谋私”。鲜明的感情色彩,反映了这类新词语的构成与“仿拟”这一修辞手段运用的内在联系。再次,仿拟型新词语体现了仿拟构词手段的丰富性。从这类词语的构成方式看,仿拟词与原型词之间,涉及音、形、义三个方面。就拿“语义仿”来说吧,语义上的“类义”、“反义”都可以作为联想的线索,这就使仿拟构词具有丰富的手段,构成新词的能力也较强。

由仿拟构成的新词语将何去何从呢?词汇发展的总趋势是日益丰富和扩大。由仿拟构成的新词语既是对语言的继承又是对语言的创造,它使语言旧有的形式得以保存的同时,又添加了新的内容,使新的词语更富有生命力,更富有时代的特征。仿拟现象是社会发展和人们快节奏生活的必然产物。人们利用语言系统中的某些已有的成分去表达他们认识和思维活动中取得的新成果,这样便产生了新词。而人们利用旧有的词语模式,用替换原词的某个语素而快捷地举一反三地构成新词,势必导致新词生成中仿拟

现象的出现,这种现象是人们追求简单、高效心理的反映,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新词语一经产生,便要经受社会和历史的检验,仿拟生成的新词语能不能顺利地进入现代汉语的词汇库还要看它是否符合构词的规律,是否符合大众的语言习惯。仿拟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一味模仿也会产生消极作用。近些年,有的人为了标新立异,或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特别是一些广告媒体,无视语言规律,利用谐音胡乱造词,如“咳不容缓”、“衣衣不舍”等等。这些“词语”意义上背离了原词,长此以往,词将不词了。但从总体上说,仿拟能产性强,生命力强,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它符合词汇发展的总趋势。

汉语言文学论文: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论文

一、网络语言简介

(一)内涵

现代信息技术在许多领域都得到应用,促进许多新兴事物的出现、传播与普及。网络语言若离开信息技术,将难以得到普及,为人们所熟知。目前,网络语言在人们的生活中占领着重要位置,很多人平时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都用到了网络语言。他们有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灵感受,有的则是利用网络语言的言简意赅表达自身惊奇、崇拜的感情等。比如“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这句网络语言就是出自一个小学生的作文,通过大众媒体等途径得到了传播,最终为人们所熟知。

(二)特征

网络语言特征众多,将汉语与英文相结合就是其中的重要特征之一。这种方式能够将特定的意思通过言简意赅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年轻人经常使用的一句话“I服了you”,通常情况下用来说明自己认为对方的一些话或者行为显得很笨拙,却运用这种英汉结合又充满反语意味的形式说出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此外,网络语言也存在使用谐音的情况。通过谐音表达自身的情感以及意向。例如“你爸妈造(知道)吗”“粉丝(fans)”等。使用谐音式的网络语言可以给人一种诙谐的感觉,又能较好地表达说话人的意图。

二、网络语言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社会的发展以及对各类事件的播报是网络语言产生的主要原因。网络语言在网络中得到传播,通过信息技术得到普及。网络语言能够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表达说话人的特定含义和心灵感受,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喜欢将网络语言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有很多网络语言逐渐被运用到语言文学中,这主要体现在语文的作文题目中。有很多老师在出题的时候都会用到网络语言,借此来表达自身对网络语言的看法。而且也可以传达一定的教育意义,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深意,在无形之中教育年轻一代的学生,让他们懂得网络语言的利弊,正确地使用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也应该将此与汉语言文学区别对待,减少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负面影响

网络语言具有暗讽、自嘲等诸多内涵,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之中能够通过网络语言一针见血地表达自身的观点与感受。它的负面影响在于,现在有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地使用网络语言,没有区分清楚汉语言文学和网络语言的差别,在汉语言文学中穿插使用网络语言,这会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汉语言文学的水平下降,无法保持自身的独特性,而且现在的年轻一代往往对新事物有着极大的热情,对汉语言文学的热爱程度变低,这既不利于年轻一代语言素质的提高,又不利于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三、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语言

(一)取其精华

网络语言是根据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通过大众媒体得到发展与普及。在网络语言中,还是有着一定的可取之处的。它对人们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且在语气上面显得更加生动诙谐。正确地看待网络语言,就要懂得分辨网络语言的精华和糟粕。切忌一味地模仿任何性质的网络语言,丢弃汉语言文学的精华。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网络文化良莠不齐,人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正确分析网络语言的好处和弊端,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网络语言,同时也不能放弃对现代语言文学的诵读。

(二)杜绝使用落后的网络语言

有很多网络语言具备不良信息。比如“TMD”,在网络语言之中,它的原本意思消失了,而变成一种具有不良信息的词语,应当杜绝使用这种网络语言。使用这种具有不良信息的网络语言,不仅不利于人们文明用语,而且还会引导人们养成坏习惯。对于这些落后的网络语言,我们一定要分辨清楚它们的利与弊,正确地看待它们的发展。当身边有人错误使用网络语言时,一定要提醒他们,让他们明白错误使用网络语言的危害,并督促他们进行改正。我们可以适当使用健康的网络语言表达内心感受。在这个过程之中,不能忘却现代语言文学,也不能将网络语言和现代语言文学混为一谈。通过正确地使用网络语言,可以避免网络语言的弊端,既促进网络语言的发展,又不影响现代语言文学的正常进步。

作者:陈超海 单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汉语言文学论文: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

一、了解汉语言文学对少数民族教学方式创新的意义

(一)有利于少数民族更好的接受汉语言文化

为什么要研究汉语言少数民族的教学创新?研究这方面的内容有什么意义?其实研究少数民族汉语言教学创新性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首先研究少数民族汉语言教学创新,有利于少数民族更好的接受汉语言文化。少数民族由于与我们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许多方面的不同。使得少数民族在学习汉语言的时候并不会像汉族那么容易。因此在对少数民族进行汉语言教学的时候,就需要做一些适当的改变。因此需要对少数民族汉语言教学进行一定的创新研究。

(二)汉语言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切的事物都是需要发展的,汉语言的教学也不例外。汉语言这门学科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才建立的一门学科。随着我国不断地发展,我国的各行各业也都有了一些质的突破。如果汉语言想要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能够保留一席之地,就需要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创新、不断的改进。因此对汉语言教学发展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有助于汉语言教学自身的发展。也是发展我国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毕竟汉语言教学是了解我国文化与历史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在少数民族汉语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少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对少数民族进行汉语言教学的过程中,缺少一定的教学评价体系。大家或许不是很了解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其实教学评价体系可以很好的反映出某一阶段的教学情况。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教学评价对任课的教师进行一定的了解。然而,在对少数民族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却缺少这一环节。

(二)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不得不承认,在对少数民族进行汉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的现象。经历过汉语言教学的人应该都了解。目前各大学汉语言的教学模式仍很陈旧,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地听或接受,师生之间交流很少,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原本充满诗情画意的汉语言失去了原有的色彩。总之,教学模式的单一使得课堂缺乏一定的生动力。让许多少数民族的孩子失去了对汉语言这一学科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不精练

在对少数民族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学的内容不精练。汉语言博大精深,相同的一句话如果用不同的口吻去表述,那么含义是有很大的差别的。这是其他语言所不具有的魅力。因此在对少数民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不加以提炼就进行教学,那么很难使得少数民族的学生掌握汉语言的精华。然而这也是现在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之一。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会选择去讲述,这样使得许多的少数民族的学生找不到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点。

(四)教学资源比较匮乏

现阶段我国汉语言的教学资源主要来源于简单的课本。现如今,信息技术发达,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获得各种各样的近期的知识。纯粹依靠课本,不涉猎课外,会使学生接触与汉语言文学相关资源的空间变得极其狭小。教师本可以通过报纸、多媒体等许多方式为学生们或许更多的教学资源,但是现实生活中情况却恰好相反。教学资源的匮乏也是现阶段汉语言教学的一大弊端。这也使得少数民族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使得原本宽泛的学习变得狭窄起来。

(五)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对少数民族进行汉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的现象。绝大多数的人认为汉语言教学的目的就是学会汉语。但是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汉语言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少数民族的学生们学会汉语,更多的是通过对汉语言的学习了解我国的历史与文化。简单的只是让少数民族学生学会汉语,可见这一目标并不明确。

三、提高汉语言少数民族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策略分析

(一)完善评价体系,督促师生学习

教学评价体系在教学的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也是汉语言教学在方式方面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可以改善的一个方面。要想有一个好的汉语言课堂教学效果,就要完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要明确,这样才能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的监督教师的教学执行情况,进而提升汉语言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在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时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考虑:首先是少数民族的学生定期地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可以及时的发现并解决教师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使教师的教学技能方法不断提高;再有就是对学生的评价,上课情况,阶段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估。评价的形式可以是自评,小组评,教师评。

(二)改变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地位

运用更多的教学方案也是更好地对少数民族进行教学的一个有效创新方式。为什么对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有效性较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学生被动学习,极易产生厌学情绪,过少的交流,使师生关系紧张。所以影响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们应该选择多种形式相互融合穿插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汉语言课程的工具性要求汉语言课堂教学应灵活地选择教学形式,采用分组等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从而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言的掌控能力,达到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养的目标;其次,汉语言课程承担着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任,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经据典,播放录像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汉语言文化,使学生对世界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建立自身的认识,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

(三)提炼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提炼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充满汉语言的精华,也是汉语言在教学方式创新过程中可以完善的一个方面。为了提升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提炼教学内容,让内容变得精简,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中国语言博大精深,如果连篇累牍那么少数民族很难学到真正的知识。对汉语言文学进行一定的精华提炼是帮助少数民族更好的学习汉语言的有效途径;(2)让学生学会思考,汉语言这一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教师经过自己的解读后,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给学生听,但是若想提高学生的兴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应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思考,发挥其课堂的主动性,教师只起导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以简要的语言概括或提炼。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对汉语言的精华内容进行提炼是非常有必要的举动。

(四)充分利用资源,拓宽学生视野

资源在广义上指的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任何材料和物质条件,但是在现代这个社会,资源就变得更加宽广。在进行汉语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汉语言的教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的资源对少数民族的学生进行教学。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放映一些当红的电影。通过电影向学生们传授汉语言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间放一些轻松的汉语歌曲。既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轻松的氛围,也间接的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

(五)制定明确目标,加强教学力度

制定明确的目标,加强教学力度也是更好的进行少数民族汉语言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只有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的发挥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增强教学质量。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曾指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因此,教学目标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提高对少数民族汉语言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而制定目标的过程可以参考以下内容:首先结合少数民族的文化背景进行汉语言课程的设置。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化背景也不一样。因此要结合少数民族的文化背景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此外,在进行教学目标制定的过程中要懂得循序渐进。

四、结语

随着我国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到了教育事业,这促使我国教育事业飞速的发展。我国也相继出台了多种教育改革方案,来提升我国课堂教育的有效性,提升教育质量。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也取得很多可喜的成绩,但是,课堂教育的有效性却一直没有提升上来,尤其是汉语言课堂教育。希望教师们能够及时的学习一些先进的课堂教育策略,大幅度的提升教育质量,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邢春梅 单位: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汉语言文学论文:专业应用性汉语言文学论文

一、如何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的现实价值

1.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价值

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的现实价值,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及时个角度,要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就要同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现代的社会对于高素质的人才要求很高,不仅需要有很强的文化底蕴,还要有对于语言的分析能力和运用的才能,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的应用能力提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不断地努力,才能实现。第二个角度,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符合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现在,全国都在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也是我国高等院校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时间段,素质教育主要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让学生做合格地复合型人才,因此,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对让学生参加一些综合性质的实践活动,遇到问题想办法进行解决,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收获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这一个过程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和培养。

2.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可行性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这不仅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同时有着很强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这两个方面:

(1)汉语言文学学科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学习理论的基本依据,为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提供了理论基础。

(2)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

有一定的现实条件,它拥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已经有了一定的教育根基了,这是为今后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基础,通过一些发展过程中的做法的尝试,已经取得较好地结果,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思索

1.加强改革学科教学体制的建设教师

在以后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工作中,每一所高等院校都应该对这门学科的体制建设进行思考,对于教学内容方面要进行不断的更新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内容,扩展知识视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重视在平时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方面的才能的培养,多让学生听、说、读、写,多练习一些口语,演讲竞赛,辩论会,不断提升学生的自身能力,多学习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和个人的素质的修养的提高,增强他们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以此来提高该学科专业的应用性提高。

2.提高语言教学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式方法

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方式是很重要的,一个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知识和技能传输的主要方式方法,这对于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教师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稳步地提升,主动参与课堂中的一些教学活动,这对于自身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帮助,教师要改变以前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提高教学的质量,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多做贡献。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如何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并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问题进行了探索。

作者:何静单位:宣化科技职业学院

汉语言文学论文:人才培养汉语言文学论文

一、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分析

忽视了选修课的重要性。很多授课教师和学生受教师考核和学生期末考试方面的影响,认为专业必修课是需要重视的课程,而选修课是可有可无的,导致二者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不高。这种观念是极其错误的,因为专业必修课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是主干技;选修课在于培养广泛范围内的技能,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培养人才。只有协调好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才能称之为成功的教学模式。不够充分重视教学实践。除了做好教学课程外,还应该根据教学特点制定学生的实践活动,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历来“重言轻做”,即重视课堂内容轻视动手实践,为了更好的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要从教师做起,只有教师认识到实践行为对于培养专业型人才的重要性,才在课堂内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灌输实践的重要性,在课堂外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分析

1.培养多元化的人才。学生在学校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所在,专致于专业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将自己打造成为某一领域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当前企业不同部门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甚至相互交叉,这种融合贯通各方面的多元化的人才会更好的满足企业的要求,这也是未来人才市场对于毕业生的要求。大力推行课改,优化教学内容。我们要培养的毕业生,使其能够通过自己掌握的古汉语知识来解决文学领域内的深刻问题,为了做到这些我们必须:及时,重视设计精简的教学课程,使之能够命中汉语言文学领域的重难点和核心关键部分;第二,立足于汉语言学科发展的高度来规划课程体系和教学步骤,二者结合给学生的知识补充带来较大的收益;第三,将所学课程结合重新划分,避免重复,学生已经学过的课程不再浪费时间,将精力投入到更多未知课程中去。

2.强调选修课程的重要性。为了使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在文学领域的触角更深更敏锐,学校应该加强推行各种文化系列的课程,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领域的整合转换能力。这些都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受到不同传统文化的熏陶,了解文化的价值所在,寓教于乐。因此我们必须使学校开设的专业课是精心设计后呈现给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3.强化实践环节,理论实践相结合。培养的具有实践能力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学校和授课教师应做到:及时,不定时的组织学生进行专业见习,带领学生去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参观学校,向学生展示文化和实践结合产生的强大魅力,这不仅使学生对可能的未来工作的工作环境提前预知,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将文化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第二,以教学推动学生实践,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灌输文化学习应该运用到教育实践过程中去的理念,鼓励学生将学习到的文化知识转化实践生产。在课余时间,学校课余时间组织一些积极有益的课外活动为载体,允许并鼓励学生参加,例如课余让学生当班主任的助手协助做一些文案方面的工作,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型人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将复杂庞大的教学过程细分化,具体化。要将教学模式的改变和学生的专业培养同社会工作岗位对汉语言人才的需求相结合。毕业生的数量增多,对我们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社会岗位的细化,工作单位对于新进员工的人文素养要求变高,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的工作机会会变多,就业范围也会相应的扩大。

作者:许桂红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北戴河分校

汉语言文学论文:高职汉语言文学论文

一、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就高职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而言,该专业发展主要是为社会创建经济实用的课程体系结构。课程体系结构的合理才能够促使学生在合理的教学活动中接受教学。都市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但是,从目前高职学院汉演员课程体系结构来看,其依然存在着较大的缺陷,课程体系结构在设置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不合理,不仅会给学生学习效果带来影响,同时还会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的获得。作为一门专业性质的课程,学生专业与知识水平对其后期职业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高职学院的课程体系建构的不合理,将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型人才。从总体的角度可以说明,课程体建构的合理性,对该专业在本院校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高职学院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结构的不合理,将会给学生和教师甚至学院带来重要的影响。

2.教学理念不清晰。相较于其他类的技术型专业,汉语言文学属于一门文科性质的专业课程。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实施和教学组织方面存在一定的特殊性。高职学院主要培养的是技术型的人才,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并不能将学生培养成技术型的人才。在此种情况下,高职学院的教育理念也逐渐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注重学生对语言文学的应用技能,进而忽略了学生文化素养与思想境界的提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和领悟汉语言文学课程理念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际意义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部分高职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在教学理念方面存在误区,甚至有的校领导和管理人也存在不的认识,难以从根本上把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培养方向,进而也就难以培养学生的文学方面的知识素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就难以获得有效提高。由此可见,高职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理念不清晰,会给教师的教学活动带来严重的影响。同时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产生重要的作用,难以促使该专业学生应当具备的专业技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解决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问题的有效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应用新的教学方法。从前文的分析中了解到,高职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学观念的传统性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取得,同时还给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针对此种状况,高职学院在教学改革推行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改变教学观念,重视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传统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方法,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并不关注。因而,高职学院要想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就应当积极探索,寻求新的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模式,并在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加以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参与率。例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当教师在将手中当代文学作品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研究自己喜爱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中,随后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演示,将合作的效果充分的展示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研究结果作出客观的评价和总结,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作品内容。

2.建立完善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针对当前高职学院汉语言文学课程体构建不合理的现象,教师和高职学院的领导人和管理人应当在科学的角度上树立合理的课程体结构,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当从大角度思考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积极优化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整体效应。当然,在完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促使学生在接受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作为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实施的环节中,为学生预留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进而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实践探究。高职学院在完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能够从多角度进行考虑,就能够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实践中了解,完善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可以促使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整体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完善的课程体系是高职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素养提高的重要部分。

3.领会汉语言文学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改革措施不断实行的过程中,高职学院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的文学素养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将科学的课程体系应用到实践中。在高职学院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普遍重视专业技能教学。专业技能教学是其他理工类必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该种教学方法与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一定的冲突之处。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学理念不清晰,将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高职学院汉语言文学换页的教师应当领会该教学理念,抓住本专业教学特殊之处,充分认识到汉语言文学主要是由语言、文学组成一门课程。学生不仅要对该专业进行应用,还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提高语言应用能力。教师教学理念的深入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示出来,提高教学效果。结果:总而言之,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实施的过程中,高职学院具有其学院的本质特点。针对高职学院办学特点与办学需要以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高职学院应当针对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教学现状。

作者:李向凡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

汉语言文学论文:培养师范生汉语言文学论文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导致师范特色不明显汉语言文学专业向来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生能力培养,始终未改变“满堂灌”与“一言堂”的教学方式,缺乏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途径。师范生的培养,突出的是“师范”,在整个培养模式的制定与运用上,都应有师范特色。但在目前的师范生培养中,师范特色并不明显。笔者认为造成的主要原因,一是很多学生抱着及格的心态去学习,教师为了教学考核而把考试作为目标,这就造成了“教为考”现象。老师照本宣科的教学,学生学习不思考,能力水平不能提高,只是为了考试。这就使得老师和学生不能很好地配合,老师和学生的兴趣都不高,更何谈特色。二是在课程设置上即便开设有关师范生培养的课程,也大都是重理论而轻实践,与基础教育的联系不够紧密,没有操作性。即便有些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实习,但是形式较为单一,时间很短,次数也少,往往取得的成效很差。对于这种“照本宣科”式的讲述以及“理论重于实践”的方式,师范生的培养必然很难凸显出自身特色。

2.忽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求知精神与学习能力、求实精神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现代人才素质的核心。我们要在现代素质教育新的时代背景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目的。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注重实践体验,突出创业能力训练,其实质是以“能力为本”的综合素质教育。但许多地方高校的教育理念、教学管理体制、考试及评价体系等较为陈旧落后,忽视了学生这一方面的培训,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独特个性和独立思想的养成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地方高校师范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1.重新定位当代人才培养目标地方高校师范类专业一方面要延续深厚的人文底蕴,另一方面要以学生为培养对象,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从整体上实行现代转型。这种转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培养目标的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型。从现今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国际交流更加频繁,各部门各领域之间的融合协作也越来越多,单一传统的汉语言专业人员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除了在保障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还要广泛涉及其他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会应用能力,并根据不同行业或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对专业进行调整,形成“基础+特色”、“专业化”+“个性化”的培养模式。例如,汉语言文字专业分流为语文教育方向、文秘方向、对外汉语方向和新闻传播等方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择不同的课程学习,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从传统型向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人才的转型。应用型人才应以“能力为本”,地方师范类高校应该大胆突破学科体制的限制,在文化素质和语言文字功底传授的基础上,适当降低传统本科教育中基础理论课程的比重和难度,侧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与应用能力,增加应用型知识和实践技能,熟练运用现代媒体,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与社会的结合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现代转型。

2.构建科学的师范专业课程与评价体系优化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具有学术性和系统性,但地方性师范高校不能像研究型大学来要求学生的理论知识既深又厚,而是应面向基础教育,根据自身条件,在厚基础、多方向、宽口径的现代育人模式下,必须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形成符合实际、科学的良好课程体系。如精简课程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与社会相结合。强化师范生技能。师范生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从事语文教学和语文教育科研的能力。要提高学生的师范技能就要精心设计实际应用性课程,多开设教育系列课程,如课件制作、试讲、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微格教学、演讲与口才等课程。注重学生对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评论与鉴赏等专业能力,以保障学生在校四年能够获得从事教师工作的应用能力。开设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选修课程。地方师范高校应以基本专业能力为中心,为当地社会发展服务。依托本土丰富的文化资源及其研究成果,增开地方文化系列课程,使学生既能感受到悠久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了解地方文化资源。制定和完善测评方案。如何科学评价本专业不同学生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和素质状况,一直缺乏明晰、具体的标准。从而使这项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始终难以“硬实”起来。学校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专业阅读、口语、写作水平能力等级测评方案、基本能力综合等级测评方案。分项分级测评,树立导向标杆,使学生能力的培训落到实处。形成多方位的评价系统:一是每门课程的常规考试和考查;二是专业技能过关考核;三是专业实习鉴定考核;四是教学实习考核。把单纯的知识评价转变为能力评价、过程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学习的考核。形成理论评价、社会评价、学生评价和老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立体化评价体系。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当今大学生存在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大学生实践能力水平普遍较差,毕业之后就业难的状况严重,所以在理论的指导下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应把职业岗位能力渗透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分配更多的时间供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避免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也为实践点提供品质人才,从而达到学校、学生、实践有机统一,实现双赢。例如,陕西理工学院组织汉语言文学专业实验班学生走访汉中当地的重点中学,走进课堂,听取一线教师示范课,班级同学进行交流,取得巨大的收获。同时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授课,并经常组织并指导学生举办课件制作大赛、师范生技能讲课大赛等大型比赛,效果非常明显。

4.搭建师范生教育平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校方面要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校地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还可以与用人单位合作,整合教育资源,请中小学教师来“言传身教”,让学生在跨出校门前接受比较系统的职业模拟训练。将职业岗位能力渗透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分配更多的时间供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避免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也为实践点提供品质人才,从而达到学校、学生、实践有机统一,实现双赢。

5.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支梯队合理、业务过硬、师德纯正的师资队伍是提高育人质量的关键。就高校教师情况看,任课教师大多缺乏高中教学的实践经历,不了解实际教学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所以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学习新知识,尽快实现教师的知识转型和更新。学校应鼓励教师深入当地中小学了解教育动态、教学内容的改革,弥补与基础教育存在隔膜的缺陷。

作者:蒋丽单位: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论文:实践能力培养下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教师应紧扣教学目标

做好汉语言文学课程与其后续课程的衔接工作,充分梳理学科的知识内容,整合教学内容,避免出现课程内容的重复。结合语言研究的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在现代社会环境的适用性。教师安排课程教学内容时,将“够用”和“必须”作为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的标准,突出强调教学的重点,有效精简课程内容,同扩大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深度及广度,及时参照社会发展相关能力的实践能力以及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尽可能地安排具有较强应用性的技能课程,提高教学的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综合运用并写作各种通用性较强文体的能力、语言应用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信息调研提取能力等综合能力,在夯实学生的语言感知基础,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度、语言文字功底的基础上,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的实践运用能力,促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学校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充分利用地域性的文化资源,加强教学课程中与之相关的内容,使结合地域性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成为基础课程的有力补充,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挖掘学生的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汉语言文学教学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切实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吸收借鉴并推陈出新,改进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手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在充分领悟并运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生活经验以及学习述求等实际情况出发,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态度,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使学生从被动听讲记笔记向主动探究的学习模式转变。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释疑,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其创新精神。教师还可以整合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成果并向学生展示,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自主选择他们认为有用的内容,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将所学知识固化为专业内容,将语言文化与教育有机融合起来,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化能力及修养。选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有效性。当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后,教师还可以采用问题中心教学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对实际性的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并通过论证,寻得解决的办法,以此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增强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

汉语言文学教师侧重知识传授而轻视实践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调整培养目标,增强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实践,切实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重视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对接,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相关业务能力要求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及业务能力。

二、总结

利用多媒体网络优势,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训练,引导学生在网上创立汉语言培训基地及实践平台,作为传统教学课堂的有益补充。教师还可邀请汉语言文学领域的专家来实施授课,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相关知识内容,发动学生参与教师专业建设及相关的课题研究,在刊物上发表作品,组织学生参与诸如书法、朗诵、征文、演讲等各类汉语言知识竞赛,不仅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有效提升了学生对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见习的机会,使学生的汉语言原理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升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并在实际工作中提升汉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

作者:王尹华单位: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汉语言文学论文:汉语言文学毕业的论文指导策略

【摘要】毕业论文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检验,也是对指导老师指导质量的检验。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使学生重视写作的过程,符合当前开放教育下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要求。然而,当下的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实践教学有流于形式的嫌疑,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许多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开放教育下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指导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指导

毕业论文可以系统的检验出学生的学习成果,考察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研究素养。开放教育下毕业论文写作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当下的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指导中存在着诸多的弊端,甚至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只是流于形式,根本没有教育的意义。开放教育下做好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从而保障毕业论文的质量。

一、开放教育下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1.对毕业论文的关注度不够

学生在思想上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就不够重视,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更有的学生会认为无论怎样论文都可以通过,没必要花费太多的时间来写作。有的学生确实很忙,忙着工作、考试等,没有大量的时间来关注论文写作。他们都把论文写作看做一种形式,等同于一般的时间作业,这样带有形式主义倾向的思想会降低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关注度。指导老师对毕业论文的关注度也不高。大多数的论文指导老师都是在职教师,他们有自己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没有时间来时时关注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动态信息,有的指导老师指导的学生数量较多,不能兼顾每一个学生。学生和指导老师两者对毕业论文的关注度都不高,这就导致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不到位,毕业论文的质量低下。

2.时间仓促,抄袭严重

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在三个月左右。开放教育的学生大多是在职人员,他们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业余时间才能兼顾论文,在三个月时间内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首先,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方面的知识了解得不多,写作专业知识极为匮乏,加上对选择课题、收集材料、整合材料到分析问题这一系列的工作都不熟悉,还有就是一些写作能力比较差,专业知识又不够扎实的学生,他们要在三个月之内交出一份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更是难上加难。在时间仓促的情况下,就提高了论文的抄袭率。学生无从下手只能借鉴、模仿以前的一些论文,自我创新的内容少之又少。有些指导老师更是会给学生这样的建议:你的观点可以和别人的一致,但是你要用自己的理解去阐述,配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和数据,有自己的论述过程。这种情况下写出的论文就缺少了创新意识,缺乏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改进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指导的策略

1.加强对毕业论文的关注度

学生是毕业论文写作的主体,他们要在思想上认同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毕业论文要能反映出作者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对自身所研究的课题感兴趣,有亲身经历,并且能给出独到的见解。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科学研究能力的标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重要作用。学生要正确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加强对毕业论文的关注度。提高指导老师的素养,减少老师指导学生的数量,使指导老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度有所提高。

2.开设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毕业论文怎么写,毕业论文在平时的学习中根本就不会涉及到,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认识严重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开设毕业论文指导课程。由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执教,对撰写毕业论文的环节与其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介绍,就如何收集资料、进行材料加工等工作给予正确的处理方式。教师也可以将毕业论文的写作与各专业的课程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3.多渠道、多层次开展指导工作

导师与学生相互协调才能保障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在这一过程中两者都要端正态度,学生要听取导师的意见,并积极改正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导师要体谅学生的困难,细心、耐心地为学生解惑,及时沟通处理学生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导师与学生的交流可以利用QQ、微信等通讯工具,通过语音、视频、邮件等渠道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交流。导师要全程关注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开展多层次的指导工作。首先,在选题方面要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统筹整个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给予学生建议。其次,针对初稿要严把抄袭关。抄袭、拼凑、挪用形成的毕业论文都要打回重写。,严把修改关。好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毕业论文从初稿到定稿中的修改环节非常重要。指导老师要认真批改,关注毕业论文的整体结构、重点与细节,有侧重地指导学生完成写作。学生要认真对待导师的批语,做好时刻修改的心理准备。开放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社会性人才。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对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了解,科研能力的培养以及问题处理能力的考查,符合开放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还存在诸多弊端,这就需要指导教师担此重任,积极完善指导工作中的不足。

作者:朱丽 单位:塔城地区广播电视大学

汉语言文学论文: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问题探究

摘要:电大开放教育中文专业的毕业论文写作,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具体的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基本的写作技能,抄袭、拼凑、剽窃等问题比较严重,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论文写作质量,使得毕业学生的论文写作不能达到合理的要求。故而,本文主要通过对于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其中存在的弊端,提出一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以期进一步提升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关键词: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文写作

近年来,在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的论文质量存在较大问题,不仅学生的论文写作技能存在严重不足,而且学生的写作态度也非常不认真,存在严重的抄袭、剽窃等现象。因此,需要加强对于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教学,转变学生对于论文写作的认识和态度,提升学生的论文写作技巧,促进毕业学生论文写作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本文主要通过对于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具体的写作问题,提出一些有益的对策,增强该专业学生的论文写作质量。

一、电大开放教育中文专业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于毕业论文不重视

由于接受电大开放教育的中文专业学生,基本上都是在职人员,平时主要忙于实际工作,很少有时间投入到毕业论文写作中来。同时,学校和教师对于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要求不高,批改和答辩比较容易通过。这就使得很多该专业的学生对于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在论文写作只有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很多学生选择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希望利用剽窃、抄袭、拼凑等行为来蒙混过关,这就严重影响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二)学生缺乏论文写作技能的训练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尤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资料的收集、整理,论文提纲的撰写以及反反复复的修改,还需要掌握有效的论文答辩技巧,这些都是学生在短时内难以有效完成的任务。因此,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技巧的缺乏,导致论文写作难度较高,使得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不能取得理想效果。

(三)学生与指导教师不能有效配合

一般而言,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学校都会安排相应的论文写作指导教师,帮助学生指导论文的写作。但是,在具体的教师指导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由于观点不一致,或是学生对于教师反复修改的要求感到厌烦,导致师生之间的矛盾较为严重,不能形成有效的配合。这就使得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二、提升电大开放教育中文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质量的对策

(一)注重学校和教师的引导,加强学生对于论文写作的重视

对于电大开放教育中文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不高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学生的不重视,因此,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学校和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强化学生对于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视,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强调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提前给学生做好思想准备工作,然后,在平时的教学中,安排相应的时间和课程,提升学生的论文写作技巧和水平,强化学生对于毕业论文写作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措施,才能有效提升学生对于毕业论文的重视,促进其提升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二)强化论文写作技能的训练,加大对于学生的指导

为了有效提升电大开放教育中文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仅仅依靠论文写作期间的指导,明显是不够的。因此,在平时的写作教学过程中,学校需要安排富有写作经验的教师,开设相关的写作指导课程,帮助学生增强写作技能,了解论文写作的过程,指导学生如何收集资料,确定论文的研究方向,拟定论文的观点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促进毕业论文写作质量的提升。同时,在具体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和指导教师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帮助学生对于毕业论文,进行初稿、二稿、三稿的不断修改,打磨论文的结构,调整论文的语言表述,合理配置论文的论证材料,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质量。

(三)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提升学生的答辩技巧

在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的论文写作与学生具体的学习实践相结合。例如,有的学生对于古典诗词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收集某一朝代或是某一作家的作品,进行认真的阅读和探究,然后再去寻找相关的论文和资料,使得学生在这方面具有充分的积累和准备,这样对于提升学生的论文写作质量比较有益。同时,教师还需要提升学生的答辩技巧,掌握如何表述文章的观点和论据,从而使得学生在答辩环节顺利通过,这样就能使得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答辩到通过,都能顺利完成。

三、结语

毕业论文对于接受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对于论文写作的重视,提升写作技能,从而有效保障论文的写作质量。

作者:孟凡会 单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长岭县管理站

汉语言文学论文: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人才培养论文

一、现状思考

(一)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不足

笔者通过对绥化学院近三年毕业生走访调研,发现他们目前的工作领域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育、文化培训机构、企业文职、宣传销售和网络编辑等行业,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网络传媒公司、产品营销网站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有着大量的需求,汉语言文学运用能力是用人单位比较重视的。近三年我们却发现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现象,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明显欠缺,阅读量越来越少,网络资源成为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主要来源。学生写请假条、在校生证明等常用应用文错误甚多,毕业论文撰写质量令人堪忧。我们反思,专业课程已几乎覆盖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主体,可是学生汉语言的鉴赏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怎么与教学愿景相差甚远呢?当我们埋怨智能手机普及、信息搜索便捷的时候,我们教育工作者是不是更应该反思,我们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是不是出现了问题,是不是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市场需求出现了错位呢。如何提高学生的经典阅读兴趣,将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说写的综合能力?

(二)单向度传授知识的理念落伍

互联网时代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包括我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任何人可以通过互联网学到想学的任何知识,这就是当下的互联网带给传统教育的冲击。在这个颠覆传统思维的时代,在某一细微领域,教师掌握的信息资源不一定比学生多,学生可能比教师提前知道某些信息。那么,问题就来了,简单的传授理论知识,学生还会买单吗?根据我们的数据调查,社会对汉语言文学能力强的人才有大量的需求,但是所需的汉语言能力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有基于汉语言文学底蕴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显然,按照这样的人才需求标准,以理论性、学术性为主导的传统课堂滞后于社会需求的发展。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产品,其质量要让社会需要认可。信息获取便捷的互联网、慕课教育资源的闯入,改变着时代的认知理念。手机入袋、大屏幕照片点名等种种高校点名走红网络的同时,我们看到的是高校课堂吸引力缺失,是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途径狭窄。

(三)阅读兴趣弱化

国际阅读学会曾经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阅读,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名篇的时候,学生看的是智能手机上的电子书。新媒体使阅读变得更加的便捷,大量的信息源充斥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直接的后果就是学生在碎片化的信息中,放弃了经典阅读的乐趣。互联网上的信息具有及时性、便捷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但同时也具有极端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切性,从阅读的角度来说,文字、文献的性是难以得到保障的。在碎片化的读图时代,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回归文字本身的经典阅读,我们责无旁贷。

二、基本路径

(一)学贵有疑: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善于提问

长期以来,将知识讲授清楚,给学生讲得没有问题了,是教学成功的标准。在这种心理的驱导下,学生渐渐不会提问质疑了,突发奇想、富有创意的思维被严重破坏。事实上,教师向学生提问,远远不如学生向教师提问。问题的关键,不是学生提问正确与否,而是学生是否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思维方式。教师掌握话语的课堂,直接将导向性的文学史、语言现象结论性地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而对于知识如何转化成能力,则是一头雾水。成功的教学流程,教师应该先听取学生对文学语言现象的想法,不要强求学生接受教师或学界的结论,鼓励学生通过原典阅读,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教学评价上引导学生将汉语言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不要对学生进行定性评价,要进行发现学生优点的富于启发意义的个性评价,正确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发展自己的个性。学生带着种种问题走进课堂,通过教师答疑解惑后,在汉语言文学领域具有了更加宽广的视野,产生更高层次的问题,这是汉语言运用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

(二)创设交互式课堂和融合式课程

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是孔子留给我们的宝贵教学财富,在互联网教育的当下,我们尝试创设具有参与感和存在感的交互式新课堂,真正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这样的现象,教师讲得很精彩,但学生不感兴趣,在学生座谈会上,我们问及这个问题,学生坦言,他们听不听课、回不回答问题,结果都是一样的。这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的关键是没有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找不到存在感和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基于这种思考,我们尝试建立交互式课堂体系,让学生体会到学在其中的价值。首先,转变教师交互式课堂,要求教师的角色身份是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自己发现问题。教师预先设计整个教学环节,布置阅读或者学习任务,学生需要通过课前自学课程内容提出问题,老师的责任是解答学生的困惑和引导学生运用汉语言文学理论解决问题,而课堂则变成了师生互动的空间,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理论知识应用能力。把传统教学思维逆转,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生思维能力,这不仅能挖掘出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动力,在学生的发问质疑中,教师也得到发展和锻炼。成功的教学模式是教学相长的,品质教学管理不仅要培养学生,更要培养教师。其次,实行融合能力培养。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方向,有的放矢地设置课程,教师主要开设教学能力实践性强的课程,如书法、教师语言技巧、语文教学艺术、教师礼仪表达、教学技能实训、普通话实训和朗诵艺术等课程。文案宣传则以文字表达能力培养为重点,开设以实践演练为主的应用文写作、文秘与公关、口语表达、办公自动化、文字编辑处理和电子书设计等课程,将汉语言知识与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策划、社区文化管理及广告文案等行业融合。新闻媒体、网络编辑则以互联网行业所需要的文字能力提升、网站内容策划及电子项目包装为目标设置课程。

(三)倡导国学经典阅读

国学经典是经过历史检验,沉淀着丰厚人文积淀和民族内蕴的艺术瑰宝,中国传统文学的魅力凝结,阅读体验是与智者的心灵对话,在高校课堂,要有效引导学生阅读经典。首先是教师层面,教师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著作是保障学生有效持续阅读的前提,而教师合理监督评价阅读结果是提升学生阅读效果和能力的重点。其次是学院层面,鼓励学生成立读书社、书友会和国学会等学生社团,借助汉语言文学专业优势定期组织经典诵读、经典书法、名剧演出以及读书报告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热情,营造校园读书氛围。在中国彰显文化大国魅力语境中,社会需要大量具有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具有较高人文修养和现代职业需要的通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动机和创造力,唤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国学大师章太炎曾说“:今夫血气心知之类,惟人能合群。群之大者,在建国家,辨种族。其条列所系,曰语言、风俗、历史。三者丧一,其萌不植。”(《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文化底蕴和精神涵养是民族的灵魂,培养学生对文学经典的深情,以及文字的鉴赏力、表达力、书写力和创造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使命。

作者:高岩 单位: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汉语言文学论文:教育创新汉语言文学论文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与其他专业相比来说,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创新性人才的缺失的问题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发展带来一定难度。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础发展,还阻碍了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进行,急需整改。以下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

(1)课程教育存在理念理解不清的问题教师对汉语言教育创新理念缺乏深刻理解和体会,存在对创新型的课程教育存在理念理解不清的现象,有大一部分老师不能的把握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方向与核心,因此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执行力并不是很高,我国各高校应不断深入课程改革,深化教育理念,促进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有实质性的进展。

(2)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的问题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使得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难以展开,所以,想要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首先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结构,建立健全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课程安排管理体系,实现课程优化安排,把握课程结构安排与创新工作的关系,提高课程安排为整体发展带来的效益,为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奠定基础。

(3)专业教师教学技能水平还有待提高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执行者与实施者便是教师,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效率。不少教师受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的束缚,教育思想较为落后,教学模式较为陈旧,教学策略较为单一,影响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的提高十分关键。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的创新策略

(1)营造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氛围在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过程中,一个良好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氛围十分重要。营造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氛围,便于将汉语言文学与创新融合在一起,有助于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师生的创新能力。

(2)构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平台构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平台是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该平台的建立,方便了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促使独特新颖的想法的传播,大大调动了师生创新的参与性与积极性。

(3)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实践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实践是推进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有力措施之一。创新的意识与思维都需要通过实践来体现,我们要重视师生的创新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执行力。

(4)完善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基础建设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基础建设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提供条件,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开展注入新的力量,我们要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基础建设,加大硬件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发展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课程的质量,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三、总结

创新,不仅是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更是经济全球化为汉语言文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创新,一方面是教育行业发展的方式,另一方面则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智慧与精神,从这个层面来说,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又有了更为深刻的意义。通过本文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分析研究,其重要性跃然纸上,我们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将创新作为汉语言文学发展的重心进行改革和实践,大力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实践,建立健全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体系,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传统性与创新性的结合,将汉语言文学的文化魅力推向世界。

作者:陈超鹏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汉语言文学论文:信息化发展汉语言文学论文

一、现代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不够重视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为了能够与飞速发展的经济相适应,人们对应用型科学越来越重视,大力鼓励和倡导应用型科学的发展,却忽视了对人文科学的重要性。在教育界,“重理轻文”的理念被许多人崇尚,在教学中重视数理化的教育,而对于文科类的教学却一直不太重视。这种对汉语言文学的轻视态度,不仅使得教师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法,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视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也采用一种应付的态度,不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才情,造成了这一学科教学的失败。

2.教学理念过于陈旧

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从古代的私塾、书院到现在的高校,教学形式不断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然而,作为一门古老的学问,其教育如若不能随着经济文化和现代的行事方式而适当变革,那么它就失去了其价值和意义。就现代而言,很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理念过于陈旧,与中学乃至小学的语文教学内容和目标并无实质性差别,基本上都是对文章的阅读、背诵,对文言文、诗词的阅读背诵这类的强制性知识灌输。这种强调被动接受的教学理念,不利于学生才情能力培养,而且教学目标设定的滞后,对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没有太多益处。所以革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目标,是发展汉语言文学的重要任务。

3.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这种教学方式方法的单一,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对汉语言文学的不重视。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初中的语文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善。而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科目之一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却依然显得单一和乏味。很多高校在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教学时,采取传统的、如同以往教书先生般的单一讲授和背诵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注重课堂的互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而在人才培养上,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才情的培养也不是很重视。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于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以及学生才情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二、现代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及才情培养的建议

1.提高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重视程度

提高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关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优良品德的培养,关乎祖国下一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是不容忽视的。加强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视,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讲。首先,在教育政策上,加大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倾斜和重视。以政策和规范的形式将信息化发展和学生才情培养融入汉语言文学教育当中。比如,可以提高各个教学阶段中汉语言文学在整体教育框架中的比重。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以提高学生才情为教学的重要任务,积极鼓励各大高校进行教学创新,对有助于学生才情发展的教学创新予以奖励和推广,并在各类考试中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其次,在资金上,对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予以支持。相关部门可以为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努力构建有利于汉语言文学发展和传播的媒介。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调研和发展,开拓出符合当前主流意识的汉语言文学之路。

2.更新教学理念,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合当前文化经济发展的节奏,亟须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强调对各类文章和古文学的背诵以及“模式化”的赏析,以应付考试。这种模式化的教学理念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相符的,是亟须改变的。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理念的革新,笔者认为,主要应该集中在以提高学生才情、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其实践能力、丰富汉语言文学应用这几个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在保障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我国语言文化、文学内涵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其文学素养和以后应对就业所具备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3.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要想促进现代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发展和学生才情的培养,就要做好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创新。首先,应当积极促进信息化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这一点体现在对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的运用上,以互联网和计算机为依托的多媒体教学能够使汉语言文学教学变得更加立体、形象、引人入胜。同时,还应强化对学生的办公自动化、企业信息自动化的教学和训练,有助于其就业能力的提高。其次,在保障课堂任务完成的基础上,适当对教学内容予以拓展。比如在对某些古代文学进行学习时,可以采用意境再现等方式进行教学,有条件的还可以辅以琴棋书画等富有汉语言古韵的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才情。现代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和学生才情的培养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学生能力的增强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在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缺乏公众和教育者的重视、教学目标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陈旧等,都影响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和学生才情的培养。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对其发展的重视,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等途径来加以应对,使得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和学生才情的培养得到落实。

作者:曾丽旋 单位:广东汕头潮阳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