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体育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体育教育论文:体育教学德育教育论文
1.体育教学中德育的目的和任务
体育在学校教育方面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旨在丰富学生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学生在运动中实现发展。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大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更要对他们进行品德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发展的人才。体育学科作为教育的一个学科,它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发展。而且在体育教学大纲中已明确规定:“体育教师要结合体育教学特点,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不断提高他们为革命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他们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热爱集体,朝气蓬勃,勇敢顽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由此可见,体育的目的在两方面:及时,让学生锻炼身体,掌握体育专业技能知识;第二,培养学生发展,进行素质教育,把学生同国家发展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的革命精神。体育教学有它的特殊性,在不同的时间和自然条件下,更能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因此,体育为对学生道德素质培养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2.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途径
2.1制定而有重点的科学教学计划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体育教师在上课前应当制定教学方针,严格按照大纲要求对学生德育培养计划进行规划。及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培养计划,例如,培养学生竞争合作意识,努力进取的精神,尊重比赛或体育规则的习惯。对于每节课要培养学生哪些品质,怎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等问题一一作出安排。第二,打破传统的课程安排模式,将包括训练项目、道德素质教育在内的教学内容融合进去,科学地对教学方案进行研究,保障学生较大受益,收获效果。第三,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起着决定性作用。以前的教学方式不再适应当前要求,我们就应当打破常规,研究其他教学方式,找到适合学生的,对学生德育培养效果明显的教学方法,并加以应用。
2.2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德育工作归根到底是对人的教育,所以体育教师应当用人的感情,理性对待学生。用情感感化学生,用道理说服学生。体育教学也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合作的一个活动,师生之间通过教、学、情感、心理、专业知识交流等方式进行沟通,例如,对运动细胞不发达、肢体不协调同学多加训练,进行鼓励,对身体素质差的同学多加关怀;进行学生老师交心活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德育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关爱学生,体贴学生,帮助学生。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教育。体育教学可以更直白的看出学生的思想、个性,这些都反映在其上课的行为表现中。这就需要老师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同学的各种行为和心理写照,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如在课堂中,在同一活动中,在同样的条件下,有的学生可能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顽强的拼搏精神,而有的同学则可能表现出不负责任、害怕困难等等。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表扬或批评,不能一味地纵容学生,让他们的坏习惯根深蒂固。还有的学生具有较强表现欲的心理特征,对待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正确指导,耐心教育,淡化个人英雄主义,树立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2.3运用合理的体育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进行教育
每个学科都有其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体育也不例外,但是他们可以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为标准,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深化教学内涵,让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身体活动意识结合起来,收获较大化的课堂效果。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育,教师在讲解示范中,主要阐述动作技术的要点和难点,讲清动作技术的完成过程,让学生获得基本知识,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教师一直讲一直重复动作,应该让学生独立思考,独自消化课堂知识,多加练习。长期坚持下去,学生自然而然就养成了独立自主的好习惯,在以后各项活动中都能充分展现自己积极的一面。又如,同样是体操队列、队形教材,采用“兵营”式和“观摩、汇报、评比”式的两种组织教学形式,后者符合学生集体荣誉感和积极参与的竞争意识,又培养了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反映了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标准。合理的、科学的方法能够较大限度帮助同学,教育同学。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和行为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
2.4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教育
体育是具有危险性的活动,一些偶然事件可能会发生,这时教师应该对它们加以利用,教育学生,比如:长跑过程中跌倒,起来后继续奔跑等事例,培养学生坚强勇敢,努力拼搏,为集体增光的精神。对于偶然的不良事件,要严厉批评,提高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
3.结语
体育教学寓教于运动,这就注定了它比其他学科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交流更广泛,在教育教学效果上也明显高于其他教学。所以说,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增强体魄,充满朝气,还在于培养他们学习道德知识,培养组织纪律、合作竞争意识,增强其他坚韧的品质。总之,体育教学给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环境。
作者:王宇超 韩亚军 韩东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
体育教育论文:高师院校体育教师教育论文
1体育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互动的迫切性
1.1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已成为各国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持续发展,新课程实施的逐步深入,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地方高师院校,应主动适应当前基础教育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在转型发展中,必须发展教师教育专业,立足地方,履行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的职能,保持和发展体育教师教育专业优势.大学要培养高质量的教师,必须将的中小学作为实践的场所,与中小学进行深入合作,为本地区的基础教育培养数量充足、高素质基础教育体育师资,为本地区基础教育体育教师职后进行培训,满足地方基础教育发展需要.
1.2专业发展的需要
师资队伍质量的优劣,将会直接影响到现代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这为我国教师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体育教师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应修改和完善培养方案,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升,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教育场域上,由封闭的学校、单一的理论课堂走向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体现社会转型对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要求,在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中谋求发展.
1.3学生发展的需要
英国科学家波兰尼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学生通过理论学习获得的是可以言说、表达的“符号化”客观的显性知识.而教学能力、教育智慧等这些无法清晰表达的隐性知识,不能通过理论学习获得,需要回到教育教学情境中去,通过亲身的参与、体验,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其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的能力得以锻炼、提高,获得处理各种教学问题的教育智慧,尽快进入教师角色,适应基础教育体育教学工作,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更好地面对未来的职业,增加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
2发展中体育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适切性偏失
我们应看到地方高师院校体育教师教育在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为本地方培养体育师资的过程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相对于基础教育体育教学变革需求而言,“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依然存在培养目标和模式数年不变,与社会需求脱节;培养方式呆板,实践环节薄弱,学生所学知识得不到内化等诸多问题”,导致“新教师不能适应一线教学工作的种种窘境”,这与教师教育体系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品质的师资是不相符合的,其主要在于体育教师教育与基础体育教育实践的割裂.
2.1体育教师教育理论教学与基础教育实践脱节
在教学内容上,体育教育理论课程脱离基础教育教学实际,针对性、实用性不强.一方面,体育教育理论课教学以抽象的系统化知识为主,过于理论化,缺少案例教学,教学课程内容与中小学教学实际联系较少.另一方面,体育教育教育理论课程没有反应当前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的新内容、新思想.许多学生依然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什么,新课程改革新在哪里等基本问题.体育教师教育理论没有充分发挥培养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从学习者进入教育者的中介作用.其原因主要是当前体育教育理论工作者深入基础教育教学教研一线机会少,以“书斋式”研究居多,就理论而理论,“田野式”研究欠缺,对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和改革趋势了解和深入研究不够.在教学方法上,以理论讲授为主,缺少理论学习与基础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操作练习,导致学生学了理论知识却不会运用,没有达到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如学生学了《体育教学论》、《体育教学设计》等诸多理论课程还不会备课、写教案,教学思路不清,不能有效组织教学等.许多学生往往凭自己已有的运动训练经验,将体育课上成专项训练课,难以适应具有丰富、复杂教学情境的基础教育体育教学要求;而《运动生理》、《运动解剖》等运动人体科学等课程,缺少“体育”特点,联系基础教育实际更少,许多学生学了后仍不会处理简单的运动损伤,更不会针对特殊群体的学生开出有针对性的运动训练处方等;导致体育教师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对学生专业实际操作能力形成低下,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知识.
2.2体育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与基础教育结合不密切
教师教育实践性教学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容忽视,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课程实践性教学和集中实践性教学.一是课程实践性教学机会较少.体育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性教学包括体育教学论、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学校体育学等理论课结合其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实施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教学中作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但在实际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无意或无暇进行实践性教学,一方面是理论课教师缺乏实践性教学的意识,另一方面是因大班上课,组织实践性教学费时、麻烦,教师不愿过多付出,另外,某些教师自身缺少基础教育教学经历,无力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指导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二是集中实践性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集中实践性教学包括教育教学见习、教育实习,因没有足够的见(实)习基地,体育教育实践课程缺少真实的教学情境.校内的见习或实习,其教学对象是同龄的大学生,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与中小学不同,由于没有给学生创设一种情景化的“在场”感,对学生实际教学能力提高不大;至于教育实习,中小学对实习的接受处于被动满足高校“学”的需要,少有与大学进行深入合作,共同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高校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无明确的要求,且学生由过去的统一实习,因近年招生的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多,实习指导教师过少,学校对实习进行“分散”,以致有的学生找所学校盖个章以应付,使得教育实习流于形式,实习效果并不理想;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教学实践能力不强,从教适应期延长,不能很好适应基础教育体育教学的发展要求.
2.3体育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单一少有基础教育参与
体育教师教育职前教育注重的是对未来体育教师基本知识、能力、素质的培育,但这并不意味着通过几门课程的学习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各种教育教学能力需要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得以锻炼、不断积累经验,感悟实践,几经历练才能逐渐成熟.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就明确了育人为本、实践取向和终身学习的三大基本理念,确定了涵盖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的三维目标体系.《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提出“探索建立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新机制”,重申“强化教育实践环节”,提出“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体育教师标准,共同一致的是“强调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放眼国际教师教育领域,“教师教育和培养的空间模式已由大学为本的模式向以大学为本和学校为本相结合的模式转变”,我国部分高校也在试点,大学与中小学的协同合作,以逐渐成为教师培养的主流.可见,培养合格体育教师不是体育师范院校能独立做好的,将大学体育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通力合作,发挥基础教育在体育教师培养中的积极作用.然而,目前体育教师培养主要以师范院校培养为主,局限于大学课堂培养教师的封闭模式,少有中小学教育共同参与,这种单一、封闭的体育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3体育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互动的挑战性
体育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互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师、学生、管理者,不同主体面临着与基础教育对接的适应性转变.
3.1促进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认识上.教师首先是观念上的转变,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课堂为平台,“能力培养”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开创性学习;认识理论联系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而不只是就理论而理论,使理论显得空洞和抽象,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将理性的理论感性化,在理论课讲授中,结合中小学实际的进行案例教学.思考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适应发展的需要.投入上,加大对教学改革的投入,课程的设置、教学的设计、实践的安排等等.教师相对于单单只是课堂理论课的讲授,则需要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是在理论课教学环节的投入,为精选案例,备课量的增加;最主要是组织学生进行情境化教学,进行教学实践,无论是分组、看课、评课,尤其是高校扩招后的大班教学,如何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都需要教师周全考虑,才能让教师教育课程在与基础教育对接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指导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有理论上的知识传授,更需要实际操作的具体指导.这对缺少实践背景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从宏观上了解基础教育改革,还要深入到进行一线,了解教学的实际情况,中小学目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高师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应如何应对.引导学生建立对体育教育的职业热情.围绕着能力培养改进教学.
3.2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学生参与到教学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学生上课习惯带着耳朵去听,老师讲什么就是什么,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学生在理论课学习中是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在学生头脑中的体育课非常好上,就是整队、集合、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等,学不学理论都能上体育课,且普遍认为理论课对实践的指导并不大.将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与基础教育对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在实践中运用,在真实的教学情境实践中,体验体育教学实践,体验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步骤,体验体育教学对教师能力的要求,近距离感受体育教育教学,得到教师和基础教育体育一线教师共同指导,在体验中自我感知自己知识的不足,在运用中自我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自己的能力与实际需求的差距,“原来上好一节体育课并不是那么简单”.进而,反思自己的学习,主动去思考,作为教师如何上好课,思考如何去改进自己的学习,适应基础教育教学的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3转变管理者人才培养理念
社会要求学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能较好地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作为管理者,在认识当前时代背景下,关注社会需要培养什么样人,研究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以基础教育改革对新型教师的要求为指导,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方式,加强与基础教育课程的紧密联系,建设有自身特色的教师教育课程.从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思考如何围绕学生发展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如何与基础教育紧密联系,开放办学,深度合作,培养人才,如何进行一体化的设计与改革等,这都需要管理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以职业需求为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才能做精体育教师专业,培养高素质体育教师师资,满足地方基础教育发展需要.
4体育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适切性互动
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体育教师教育主动适应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加强与基础教育的互动与适切,在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中促进高师体育教师教育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4.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体育教师教育理论教学结合基础教育实际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重申“把教学改革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到师范生培养过程中,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未来的教师教育要服务于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能力培养,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向“能力培养为主”.在教学方法上,走出以“教师教、课堂教科书”为中心,走向以“学生学”为中心,采用讨论、启发、参与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以基础教育实践中的体育教学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删繁就简,联系实际,采用案例式教学.专业教师要进行教学案例的选择和编写,将理论与中小学实际结合,结合案例教学进行知识点的传授,促进学生在案例中更好地理解理论,帮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迁移到教学实习中去,发挥其纯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其次,在体育教师教育理论教学中与基础教育体育教学实际相联系,如目前体育基础教育体育教学的现状是什么,存在哪些问题等,增加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的知识.在教学方式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体育理论课教师在教授理论课程同时,注重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和培养,即不放弃对理论的学习,完善教师教育发展方向,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实践技能熟练,专业知识,能满足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构建完善的及时课堂实践教学标准,编写实践教学教材,加强实训案例库建设,提高学生参加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高校与基础教育合作的体育教师教育
以基础教育改革对新型体育教师要求为指导,建立高校与基础教育深入合作,发挥基础教育在体育师资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建立适合当地体育教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做体育教师教育品牌专业,形成地方特点,服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与基础教育签订双向教育合作协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双向教育合作的核心工作,在邀请基础教育高级体育教师参与体育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应体现“校地合作,实践育人”的指导思想,围绕服务学生,突出加强学生从业能力培养.重点把握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到中小学学校调研,分析基础教育对体育教师的能力要素,确定培养目标,设计制定具体的能力培养方案;二是根据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所需的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确定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三是根据体育教师能力培养的需要,确定实训和实习课程,加强实践教学,提升未来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既解决了体育师范生培养问题,同时解决了在职教师的新发展.与基础教育建立多个的实践基地.为避免实习进行流于形式,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基础教育建立紧密的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借助一线的教学资源,一方面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有助学生能力提高的真实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实际教学的流程和对体育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以及理论知识在实际教学中的使用价值,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体育教师教育理论老师与一线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加强管理,制定学生见习、实习过程的要求细则,指导教师的职责.
4.3建双能型教师团队,体育教师教育者与基础教育教研联系互动
教师教育变革成败的关键是教师.教学离不开科研的指导,研究也离不开教学实践的丰富土壤,“教研相长”是教师教育研究必然的价值选择.体育教师教育者应将自己的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不仅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一是教学科研互动,一方面,体育教师教育者在理论课教学中,如何将抽象的理论指导鲜活的基础教育体育教学实际,为教学实践服务.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教育者深入实践,深入实际调研,与基础教育教师探讨体育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到可行的解决办法,提高基础教育体育教学质量,使教学有更丰富的案例,使理论研究更有在针对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体育教师教育者将与基础教育体育工作者合作进行教学实验,将基础教育体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对教学实际中的好的经验加以总结、概况,上升到理论层面,完善体育教师教育理论,让其理论更加鲜活、具有生命力.二是理论实践共融,一方面,体育教师教育者应该主动深入中小学体育教学一线,亲近教学对象,深入中小学课堂,全程参与教学活动,参与教研活动,提高亲身实践、体验,拥有更直观的感受,通过听课、访谈,实地了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现状及客观需求,只有经过实际体验,积累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并对这些经验用理论加以解释,以便更有效地组织实践教学,指导学生的目的才能更明确;另一方面,体育教师教育者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中,用先进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回答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各种教与学中的问题.践行自己的教学理论,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逐渐提升自己的教学品质,并向学生介绍这些经验,做教授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榜样.
作者:赵利 单位:绵阳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教育学院
体育教育论文:体育教学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注重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健康形成的基础
思想政治素质是人最重要的素质,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方向教育,加强道德品质修养,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学生健康心理养成的重要条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养成教育是一个重要内容。在体育教学中,我就注重利用各种方式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首先,利用学生自制课堂纪律进行约束,形成良好的学习、练习习惯。其次,我还注重榜样模范的力量效应,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对凡有乐于助人的学生予以鼓励、表扬,同时还注重培养小组长,由小组长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锻炼。这样,学生既能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同时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鼓励学生自主活动,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教师要看到学生自我锻炼意志的愿望,并鼓励他们自主活动。如对自觉性较高的高年级学生,可引导他们自己制定有一定难度的目标,并指导他们正确分析主客观情况,选择适当的锻炼方法。学生在明确行动目的,了解困难过程以后意志锻炼收获更大。我在每周每班中将一节体育课定为小组自主活动课。要求学生自己组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素质练习或游戏进行活动。学生积极性较高,他们愉快地玩起了跳绳、打羽毛球等日常游戏,也自觉组织篮球赛,往返跑等体育活动,运动场上往往笑声不断。同时,学生都能自觉遵守本小组规定,不用教师加以管制。整节课,学生都体现了积极、自觉的良好心理品质。同时,这种效应还延伸至课外及自习课,在课外活动及自习课话动中,学生也能自觉、积极地参与。
三、帮助学生正确的认知,体验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使学生在体育学习时将心理倾向于活动本身,而不是活动的结果,以便使学生充分发挥其能力和体验到成功感,从而为他们树立自信心奠定基础。有自卑思想的学生,大多是性格懦弱、思想抑郁的学生,几乎没有尝试过成功的喜悦,很少受到教师的表扬。体育教学中,体育技能较弱的学生常常表现为不敢尝试,不敢参与某项活动或练习。教学中,我经常关注特殊学生的表现,适时地鼓励他们参与体育运动,敢于尝试。教师要相信学生,鼓励他们在体育学习中积极练习,并适度地运用表扬和鼓励的手段。如在一次排球课上,一个自身协调性不太好的学生垫球姿势不太标准,害怕受到同学的嘲笑,不敢做动作,经过教师的鼓励,他大胆尝试,可以大方的在同学面前做动作。
四、培养学生相互关心的良好心理品质
现在的学生往往在家中较受宠爱,因此常表现出霸道、自私、缺乏爱心等。为了培养学生爱心,让学生相互关心,每新接一个班,我就规定一条体育课堂纪律:积极汇报,大胆说话,发现课堂中有学生不适应立即向教师汇报。学生积极配合我的工作,在课堂中发现有人不舒服,就会马上来报告,我就及时处理,同时还安排相应同学去照顾。既避免了课堂意外的发生,又充分调动学生相互关注、相互关心。时间长了,学生对体育课中常见运动反应症状有了一定了解,对一些常见症如:中暑、肌肉痉挛等能边报告边处理。学生间相互关注、关心了,学生关系融洽了,班级更团结了。
五、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与挫折
挫折是现实生活中的正确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较少经历挫折。在体育教学中,应当有意地为学生创设一些“困境”,逐步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在体育训练中,某一项目完成得不好,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完成项目的全过程进行思考,找出不足,思考怎么克服,并积极再次尝试,直到成功。另外,还要让学生体会到“我累了”“我不干了”等这些话很容易使人自暴自弃,如果有了这类想法,应尽快打消。
六、教师以正确的教态、积极的心理影响学生
心理健康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条件,教师自身心理健康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起十分重要作用。学生的一些消极心理或心理障碍常常和某些教师不健康心理的影响有直接关系。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乐观的心境,积极振奋的精神状态影响着整个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教师在学生面前要保持稳定情绪,同时要有宽容心理,能够容忍学生的无知,宽容学生的过错,积极帮助学生,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这是一个长久、深远的课题。如何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做得更好,是每个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这一些课题,有待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的努力探索,勇于实践,才能达到我们的教育目标。
作者:李金财 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双山子初级中学
体育教育论文:排球专修课程体育教育论文
一、目前高校排球专修课程现状
1.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当前高校排球专修课程中,很多教师无法区分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区别,以至于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出现问题。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标准,能够有效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及依据。所以,在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目标的内容及要求,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陈旧
高校排球课程的教学一直具有重技术、轻理论的特点。排球理论课的课时过少,致使在教学中缺乏理论指导,教学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把步法、发球、传球、垫球等基础技术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太过追求动作的到位及标准,忽略了动作的串联,从而容易使学生形成对反复练习的厌烦心理。
3.教学方法单一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高校沿用竞技方式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高度的规范化与统一化。这种教学方式大都采用示范、练习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处于一个被动地位,从而妨碍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因此,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对排球教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4.考核方式不科学
课程的考核作为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部分,对体育教学具有指导性作用。科学有效的考核方式一方面能够促使教师改进教学,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当前许多高校在对排球课程进行考核时仍旧利用传统的评分方式,使用基本技术考核与日常表现综合等方法进行评定,这种达标技评的评价方式,使得量化考核目标颇多,不能真正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的掌握情况,很难反映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真实情况,从而容易造成教学评价与课程目标脱节[2]。
5.师资力量不足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一直处于匮乏阶段,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及学校数量的增加,教师资源更加紧张。一方面,教师数量不足,一名排球教师不得不身兼多个班的教学任务,教学压力增大,容易影响排球课程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校选取非排球专业的教师进行排球课程的教学,教师在对排球文化的认识、对排球运动的理解深度以及激发学生对排球课程兴趣方面都有待改进。
二、排球专修课程改革的要求
1.树立现代教学观念
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及时,现代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是教与学的双主体活动;第二,现代教学方法强调通过内心探索活动,教师控制学生进行活动时能够有效关注到学生的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从而对学生思维、创造力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第三,现代教学方法应具有双型性特征,使学生和教师利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实现解决教学任务的目的。
2.遵循技能教学特点
体育教育专业技能教学的特点主要包括:①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技能教学的场地主要是体育场馆,这个环境是一个开放式的大课堂;②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实践性,技能教学主要是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来进行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巩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3.实现优化组合
对排球专修课程进行优化组合需要科学化、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按照教学规律的要求,使用现代教学方法,将教学中的科技因素提高,从而促进教学方法实现多方位的科学化与现代化。教学方式优化组合要以多元化为主要途径,对各种方法进行潜在功能的挖掘,提高教学效果。
4.与素质教育思想、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出,高质量的人才应该是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统一。素质与知识、能力密切相关,而素质教育更加注重教育者的体验及内化过程,因此排球专修课程的改革要与素质教育思想相一致,应更加注重实践过程。
三、排球专修课程改革的方案
1.明确教学目标
排球专修课程教师首先必须明确体育课程的性质及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制订明确的排球教学目标,从而抓住排球教学中的重点,促进教学活动的组织,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
2.丰富教学内容
一方面,对于排球文化的知识应在教学中得到适量的增加,以使学生能够在理念上对排球运动的文化内涵进行理解与感受;另一方面,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增加合适的比赛内容,将竞技技术加入其中,从而提高了教学的竞技性与娱乐性,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
3.创新教学方法
在排球专修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放在排球教学的主体位置,不仅要教其基本的排球技术,还要注重技术之间的串联,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以竞技为主的排球教学模式,利用情景教学、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将教育、强身、娱乐文化等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显现出来,逐渐改变练习形式,设计多种培养学生兴趣的练习方法与比赛方法。
4.更新考核方式
首先,在评价主体上,必须让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以及相关人员都参与进来,让评价结果具有有效的使用价值,从评价中寻找问题,确定改进目标;其次,在评价内容上,要从当代素质教育对教学的需求出发,评价内容包含教师评价、教学过程评价、学生评价、教学管理评价及课程评价几个方面,在不同的体育教育阶段,教学的内容与要求都是不同的;,在评价方式方法上,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特点,运用观察、访谈、表演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考核。
5.提升教师资源的专业性
目前体育专业教学在我国教学体制中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重视,因此教学的积极性与学习的积极性都不高。在高校的排球专修课程中,学习应该重视排球课程的设置以及对排球教师的鼓励,通过设立体育奖学金、排球教师奖、校际联赛奖金等,将教学双方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同时,学校可以开展一些专业课程培训,促进排球教师自身专业技能与素养的提高。面对目前高校排球专修课程中的种种问题,各大高校都应该转变教学思想、依据素质教学的要求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进行改革,促进高校排球专修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作者:张立滨 单位: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教育论文:专业本科学生体育教育论文
一、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教育实习的重要性
1.专业实践实习能力是学生今后能否顺利进入工作角色的根本,是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环节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还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对于学生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增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教学能力、课间活动组织能力、竞技比赛的组织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体育课的重要性,使其能够在社会上发挥更大的价值。同时,加强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也是学校了解社会需求的一个重要手段,使学校能够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培养方案,从而培养一批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避免学生毕业之后没有用武之地。
2.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在2006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中央做出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因此,加强对学生教育实习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要求。
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层面对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不够重视
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而轻技能的弊端。而体育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学生专业技能必须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更好的运动技术水平。学生的教育实习环节就是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学校对学生实习环节的忽视或走过场,会导致学生知识僵化,不能学以致用。
2.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专业实践较为薄弱
部分学校存实习基地不足、实习时间较短、实习管理较松懈、实习考核评分不严等问题,造成多数学生的实习效果不佳,实习积极性带动不起来,不能达到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的目标。还有很多学校将见习和实习都安排在大四进行,在这一阶段里大多数学生都在准备毕业论文和找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情来好好地完成教育实践和实习,严重影响了教育实践的效果、实习的质量。
3.课堂实践教学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够
课堂教学中的讲解只起到理论灌输的作用,以学生基本掌握所学内容为目标,忽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的结合,不追求精益求精,容易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影响学生实践的质量,有大部分学生的实践与理论不能融会贯通。而在一些专业技能课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又将专业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放在首位,忽略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技术与理论知识相脱节,导致部分学生只懂技术,而讲解不到位,更有部分学生只讲解不做示范。
4.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对教育实习的认识比较浅
现在许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并没有对实习给予高度的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实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较大的作用,使他们在体验学生这一角色的同时,又能体会到教师所担负的责任,但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教育实习质量仍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教育实习的目的和任务不清晰,实习学校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指导不,导致学生不能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学生不把实习放在自己的规划之中,所以导致现在大学生的实习工作没办法顺利完成,很多大学生的实习都是由学校强制约束完成的,而并不是自愿完成的。
三、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能力的途径
1.优化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课程设置和考核体系,从制度上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好的保障
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技能课的时间和上课次数,给予学生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学习时间上的保障,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只有大量地学习,不断地实践,才是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要优化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程的考核体系,将书面的考核和实践能力的考核相结合,明确实践能力考核在学生成绩中的重要性,从而调动教师和学生教学实习的积极性,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
2.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以及身体素质的高低安排体育活动
由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本身就个性张扬、不拘小节,所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是高等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以及身体素质的高低安排体育活动,把握住学生的特长以及个性,便于学生更好地发展,促使学生更喜欢体育活动。
3.加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来看,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实习对于他们的学习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活动是一项身体和心理相结合的运动,大多数活动不仅仅讲究的是体力,更需要智力的配合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理论技术的指导,可以使学生对该学科有更深刻的理性认识。积极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督促学生们不断努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消极被动的思想状况却会使大学生迷茫、彷徨、消沉,导致学生没有自信心,一事无成。
4.加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工作,并尽快确定科学、合理、完善的评价方法
为在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实习环境,使其在校体验真实的教学过程。建立相应的实习管理制度,指导和监督学生的实习工作,使教师和学生形成呼应,共同促进,共同提高,加强行政约束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实习质量。为了支持大部分学生强烈的运动技能锻炼和培养愿望,应该加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课外运动技能俱乐部的建设,从而对学生实习的指导和监督起到向导作用。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使学生能够在学校实习期间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及时改正。学生在校实习期间,要注意锻炼他们独立面对上课期间所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更多学生能够走入社会、接触社会,提升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本专业的知识。强化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能力要求,以新课改理念指导学生教育实习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增强学生对实习的重视程度。
作者:张彦秋 单位:哈尔滨体育学院休闲与社会体育系
体育教育论文: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体育教育论文
1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分析
(1)课程目标体系操作性不强。课程目标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内容不具体、评价的可操作性不强;体育课教学质量缺乏国家标准、地方要求,质量总体不高。(2)对课程标准存在认识误区。如体育课为了突出“健康及时”,一些技能性要求较高和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项目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没有运动价值和技术含量的内容,并被视为“快乐教学”。为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在体育教学中放松了对学生学习和锻炼的要求,为了强调娱乐性、突出“合作意识”,田径、体操等锻炼价值较大的项目也被大量压缩,造成学生体质连年下降。(3)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仍旧不足。虽然有些省市中考增加了体育项目,但分数所占比例很小,且目前为止体育仍不是高考科目。在考试升学指挥棒的影响下,学校体育工作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体育教师缺编严重,工作量较大,教师少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了解教学改革的近期动态,造成教学观念落后,影响了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
2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影响
从2003年开始至今,新课标实施已超过十年的时间,这期间的学生已经进入高校进行学习,对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
2.1技能课时减少
为了适应中小学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一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也进行了改革。减少技能课的学时,尤其是减少了田径、篮球、体操等基础性、应用性很强的技能课的学时。田径、体操、三大球等项目,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对增强学生体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这些项目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其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能力。据调查,河北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体操项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普修学时为432学时,而现在最少的仅有72学时。缺少了教学时数和教学过程的保障,教师的教授只能停留在项目的简要介绍和练习,学生的学习也仅限于一般技术的初步掌握,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和熟练掌握便无从谈起。
2.2运动技能掌握欠佳
由于受课改实施过程中淡化运动技能的影响,一些没有体育成分的内容被引入中小学体育课堂,造成学生在中小学期间就没能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进入到高校体育专业后相应的学习变得更加困难。此外,一些地区的考试招生制度存在缺陷,如河北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体育教育专业的高考测试内容就取消了专项,只考四项素质(100米、立定三级跳远、原地推铅球、800米),学生为了考学,只练这四项素质,其他运动项目一概不练、一概不会,也造成了学生运动基础较差。进入高校体育专业学习后,学习各项运动技能都很吃力,给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技术课教学造成了非常大的难度。
3新课程理念对体育教师教育能力的要求
3.1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所练就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本领。教师应当精通所教的专业知识,掌握教材,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等知识开展教学活动。体育教师除具备一般教师的教学能力之外,还应具备体育教学所需的一些专业能力,如讲解、示范、纠错的能力,调动学生机体积极参与的能力,有效运用多样化的方法手段开展教学的能力,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以及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等。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向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体育教师还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来辅助教学。
3.2育人能力
育人能力是体育教师教育职责的需要,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体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教师承担着学校体育的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等各项工作,体育课或体育活动多在室外进行,环境复杂多变,学生在遵循比赛(游戏)规则的同时也可能会充当不同的角色,这些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特点也就要求体育教师的育人工作具有独特性。因此,体育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善于抓住教育时机,灵活运用教育手段,结合体育项目特点,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勇于面对挫折的能力,以及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3.3科研能力
体育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科研能力多年来是我国体育教师的短板,但却是新课标对当代体育教师的现实要求,体育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与反思,以教材、教法和学生为对象深入研究教学工作,使教学工作与研究工作有机结合并互为促进。
3.4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受许多外界环境的影响。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体育教学的场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特征等差异较大,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件,如学生的过激行为、教师示范动作失败、外部环境的干扰、学生的意外伤害等。为了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体育教师就必须具备高度的敏感性、的判断力及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与体育教师的工作经验和技能、关爱和了解学生的程度、教学责任心等因素密切相关。
3.5课外体育组织与指导能力
学校体育工作除了体育教学之外,还包括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体育宣传等工作。因此,体育教师还应具备与之相应的能力,如有效组织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科学指导学生的课余体育训练,组织和筹备小型体育竞赛,以及宣传、推广、普及体育运动健康知识等等。
4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能力的培养措施
4.1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考虑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和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研究和调整。笔者认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熟知学校体育教育的工作规律,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运动技能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样才能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等,这也是新课程理念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
4.2学生要加强自身修养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作为从事体育教育事业的专门人才,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用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全的人。体育课程独特的室外活动环境和身体参与的教学手段,使得体育教学本身对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如体育教师在运动场上展现的健美的体魄、娴熟的运动技巧、在比赛中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优良品质、集体项目中协作互助的团队精神等等,都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因此,作为将来的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从现在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学习修养,提升人格魅力,以便将来能够充分利用体育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更好地实现育人功能。
4.3加强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提高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体育课程性质进行了明确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短跑、中长跑、定向越野、跨栏跑、接力跑、跳高、跳远等田径项目,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项目,体操中的器械体操、技巧等项目出现在了运动技能学习领域。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应深刻学习领会新课标,高度重视技能课程,增加技能类课程的学习课时,特别是田径类和体操类项目的学习课时。在技能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强调运动技术的规范掌握和习得过程的掌握,强调运动技术的会做、会说、会教。
4.4重视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
体育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是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备技能。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因素之一,也是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重视提高学生专业教学技能。首先,应重视学生的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保障一定的教学时数。其次,要加强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等课程的学习。另外,要加强学生专业教学技能的训练,开展多种形式的说课、微课、模课,或针对学生的某一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
4.5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高等院校应建立一定数量的校内外见习、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实践课程可以使师生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以便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同时,高等院校还应和当地的中小学建立合作联系,积极参加中小学的教研活动,定期组织学生观摩中小学体育课,增加对中小学体育课的感性认识。笔者认为,学生每学期到中小学见习应不少于2周,实习应为8-10周,才能对中小学体育课程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另外,还可以在校内组织学生进行看课、模课、评课等活动。根据学生的专项及兴趣成立各种社团或俱乐部,配以专业指导教师,社团或俱乐部平时开展各种学习研讨活动,还可以在校系体育比赛期间承担训练、组织比赛和裁判等工作,为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搭建平台。
作者:高亦扬 王宏革 杨学勤 单位: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 保定学院体育系
体育教育论文: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论文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在我国的现状
为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保卫工作,我国自1996年起就确定了将每年3月份的一个周一作为“安全教育日”,在全国的中小学开展。2007年国务院又颁布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纲要中提出公共安全教育包括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社会安全、自然灾害、信息安全以及危害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的六大模块,要求学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角度多途径地开展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国家之所以设立这些制度是为了降低各类伤亡事故在中小学发生的机率,深入的推动安全教育在中小学的开展。然而,每年非正常死亡的学生数量正在逐年增加,这是他们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所导致的。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主要靠学校的教育,只有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生存技能、健康知识、安全知识,树立安全意识并掌握自我保护能力后才有规避各种伤亡事故的可能。多年以来,学校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重视学生文化课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学生在意外伤害事故中缺乏与安全相关的生存技能、生活经验、心理知识以及基本的医学尝试,导致学生在遇到危险时自我保护能力很差。学校受传统教学和竞技体育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过分强调学生的体育成绩,而忽视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我国教育部门早已明文规定要在学校开展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但学校只是流于形式,照本宣科,学生缺乏实践活动,真正发生危险时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目前学校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主要手段有:及时,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地强调运动损伤的内容;第二,对体育器材使用的讲解;第三,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过程中老师对他们的安全保护;第四,教师利用上课、黑板报、学生手册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的理论讲解;第五,学生在上体育课时老师让学生做热身活动,防止学生在运动中受伤。从以上五点我们看出,学校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只是停留在理论宣贯上或是对运动项目本身的安全讲解,并没有涉及到对发生意外伤害、自然灾害等情景的安全保护教育。以上所述就是生命安全教育在我国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现状。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学校师生要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目标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学生进行体育活动首先要注意安全,而且上课过程中作为体育教师要告知学生如何在运动中保护自身安全,在发生危险的时候应如何应对。教育部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需要体育老师和学生认真阅读学习,只有教师和学生真正了解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在生命安全教育里的目标,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体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在学校里的安全意识。
(二)学校定期开展运动会和突发事件演练,普及生命安全教育
体育与健康课程属于体育课的范畴,运动比赛是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只有将生命安全教育与运动竞赛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才能更好地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工作,所以学校要定期开展各类体育竞赛和突发事件演练,这类竞赛和演练的种类很多,比如赛跑、篮球赛、拔河比赛、火灾演练、地震演练等,在竞赛和演练中学生增强了体质、锻炼了意志,同时还学到了救险逃生的技能,强化了学生们的生命安全意识。
(三)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发与应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里虽然规定了课程目标,但并不是强制性的规定,这说明该课程是目标导向,课程内容很广泛,体育老师在教学上有很大的空间进行选择,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地在竞赛规则、运动项目、器材、场地上进行适当的简化,编写适合本学校风格的教学课程,把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改编成机动灵活的教学内容。
(四)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
体育教师在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他是安全教育的的设计者和操作者,体育教师能力的高低决定着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能否顺利开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能够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但就目前情况来说,还没有明确、具体的操作内容和评价体系应用到体育与健康课程里的生命安全教育当中,这就需要外部和内部共同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就外部来说需要教育部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定期开展体育教师的培训活动,师范类体育院校应着重开展体育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使体育教师在走向教育岗位之前就有这专业的技能来胜任今后的体育教学工作;就内部来说,作为体育教师要经常与同事、外校同行交流沟通对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经验,多学习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图书和影像资料,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只有从内外两个方面提高了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才能为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打好基础。
(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
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工作仅仅依靠学校是很难完成的,生命安全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学校应与社会各部门取得联系,如公安消防、卫生、交通、地震的相关部门,聘请这些部门内的专业人员来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辅导,帮助学校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的演习活动。如请消防人员给学生讲解发生火灾后的逃生办法,请交警向学生讲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及发生交通事故的处理方法,还可以请地震监测站的人员向学生讲解地震来临前的征兆和发生地震时正确的做法等等,只有学校与社会实现真正的结合才能使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把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起来,就要加大学校和社会各界对它的研究力度,建立一支有素质有专业技能的体育教师队伍,把体育课程的结构进行优化,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进行完善,丰富安全防范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学校和社会各界尽到自己的职责,才能保障生命安全教育有效顺利地开展并取得实效。
作者:王成明 丁勇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论文: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体育教育论文
1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
(1)毕业论文的实践性,毕业论文的选题大都结合科研、实践的要求与目标,学生通过解决时机生活中的这些问题,能使自己的写作意识、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2)毕业论文的独立性,课程学习一般通过教师课堂讲授使学生受到系统的知识训练,以教师为主导。而毕业论文则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学习与研究,以学生为主导。教师通过引导,激发学生用创新性思维来完成毕业论文。
(3)毕业论文的学术性,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以科学理论和科研实践为基础,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去探索未知世界。体现在毕业论文撰写上,就是逻辑要严密、分析要客观、论据要充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术探索过程。
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足
近几年,一些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对论文撰写不够重视,态度不端正,认为毕业论文就是走形式,不在乎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随便应付了事,照抄照搬,东拼西凑等。这种情况对毕业生来说不仅仅是论文成绩不及格的问题,这对学生今后就业和继续深造,甚至学校的声誉和教育发展都有负面影响。毕业论文能够的检验学生受教育的情况,并且能够较为综合的考察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处理能力。所以说毕业论文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着很大的总结意义,一份良好的毕业论文能够在学生进入社会之前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检验。但是现在许多院校师生对于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对于毕业论文的选择以及对学生的指导都做不到位,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也不够用心,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质量。
2.2毕业论文没有体现实践性
毕业论文的最初目的之一就是指导实践,应用于实践,如果缺乏实践性,对于毕业论文的意义就有了一定的折扣。当前许多高校仍然采用学术型毕业论文的模式来进行毕业答辩。毕业论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衡量教学水平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但仅仅采用毕业论文的形式不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宗旨,也不符合体育教育的目标,不能有效完成体育人才培养的任务。作为培养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社会提供专业性的、操作性的、可应用性人才。而一篇学术论文不足以体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及学生自身所具有的能力,更不能有效地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
2.3毕业论文的针对性不强
毕业论文的目的就是有效地应对实践,能够真正的应用到实践、指导实践。在实际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毕业论文针对性不强的现象。由于学生在毕业设计的选择当中都选择一些较为简单而且没有营养的题目,在撰写过程中困难程度较小,但是论文的实际应用性较差,题目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时常发生。个别学生对论文撰写不够重视,无法将大学阶段所学习的内容充分体现在毕业论文中,脱离了论文撰写的根本目的。并且有个别指导教师给与学生的题目与其学生就业方向也不符合,毕业设计与就业相分离。这样学生毕业设计就缺乏实践指导,学生往往都是被动性去完成完成论文写作,对学生的指导意义不大,学生能够从论文撰写中得到的收益也比较小。
2.4毕业论文成果及答辩质量一般
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中存在一个较为广泛的问题就是论文成果一般,抄袭现象较为严重。另外在答辩过程中的答辩质量也很一般,不能充分的检验论文的质量情况,对于抄袭这种现象,是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由于在毕业论文撰写期间,很多学生都面临实习及找工作同时进行的情况,这样就使得许多学生分身乏术,不能专心的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往往采取抄袭或者找人。另外就是在答辩过程中,答辩人员对论文质量要求不高,久而久之,使得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了整体下滑的局面。
3改进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有效措施
3.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师生对于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
毕业论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毕业论文不仅仅是知识的一个培养环节,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及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毕业论文是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与研究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冻手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高校应当加强思想叫偶遇,从根本上转变师生的观念,使其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程度。
3.2毕业论文要与实践相结合
毕业论文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与继续深造有着指导意义。毕业论文的初衷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论文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去理解自己设计的内容,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得到指导。当前高校师生不能很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毕业论文的应用性较低。这就要求学生在选择毕业论文题目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所选设计的可应用性与可操作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选题指导时也要充分考虑论文题目的实践性考虑进去,能够有效地实现论文的实践性与指导性。
3.3提高毕业论文针对性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主要有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二是为了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掌握程度,以及学生通过理论去指导实践的能力。毕业论文的要求具有统一性,大部分高校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论文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毕业论文要结合实际,结合某一具体的现状或者具体的课题,对现状或者课题要具有独立的见解及看法。二是在毕业论文必须在学生毕业之前完成,要符合教学计划的安排。三是毕业设计一般都有字数的要求,往往要求毕业设计达到一定的篇幅。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往往都存在针对性不强的现象,由于毕业论文能够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许多学生在从业后往往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所以毕业论文的方向一定要有针对性。大部分的学生往往都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这样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但部分学生为了节省毕业设计所使用的时间与精力,往往都选择一些较为简单,并且针对性不强的设计。这样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3.4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论文基本步骤首先要选定题目,一个良好的题目能够深入的检验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创造能力,一般毕业论文的选择都要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利于学生综合所学习的知识,同时还能够结合多个学习的特点,实现多个学科之间的交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找出问题的解决方式与方法,对于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选定题目与方向之后,就是对论文进行分析,包括论文的整体背景、要求分析、总体框架的设计以及各个模块的设计。指导教师在学生选题及撰写的过程中要给予充分的指导。不仅要帮助学生进行思路的分析,还要对学生所选定的分析方式以及在撰写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整个毕业论文的大方向进行把握。当毕业论文完成之后应当进行答辩。毕业论文撰写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毕业答辩决定的。因为在答辩过程中,不仅是对毕业设计实用性的一个检验过程,更是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的一个检验。通过答辩,能够充分考察学生总成绩,也有利于学生的思考总结,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应变能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是一份毕业撰写成功与否的标志,同时也是检验一个学生对于撰写内容掌握程度的重要尺度之一。针对当前毕业撰写抄袭率较高的现象,学校、师生应当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坚决杜绝抄袭现象的发生。教师在答辩过程中更要严格把关,以确保学生毕业论文高质量的完成。
4总结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撰写不仅是对学生所学习知识的总结,也是关系到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强毕业设计的改革,以便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实用性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胥志敏 单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教育论文:价值观念下大学体育教育论文
一、高校体育教育的价值
所谓价值是指某项活动存在的意义,它既包括这项活动的主体进行该项活动的内在目的,也包括该项活动展开后所产生的具体的影响,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的价值从内涵上来看是十分丰富的,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然而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的身体素质出现了下降的局面。高校体育教育就是通过高效这样一个场所交给学生具体的增强学生体质的办法,并且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运动量,从而从学生的体质上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上进行改善。另一方面,体育运动本身需要极大的毅力与耐力,对学生的内在心理素质有较高的要求。而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进行就恰好通过这样一个机会锻炼学生的能力,通过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另外,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推动社会的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发展的人,但是从宏观上来说教育是为了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这是教育发展的最终目的。高校体育教学活动通过自身的教学过程进一步推动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提高,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能力,不仅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专业的体育人才,并且从社会的角度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通过这样一种能力的培养来推动高校学生成为人才,为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发光发热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二、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现状
高校体育发展在经过多年的改革活动的推进,以及全社会各方面人士的关注与参与,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各大高校基本上都建成了与学校师资水平相吻合的教师队伍以及相关的配套体育设施。在某些体育教学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还培养了不少国家需要的专业体育人才。高校体育发展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极大地促进者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的是:现阶段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对高校体育发展的前景与未来进行进一步的评估与计划,一次来推动高校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具体的问题主要存在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功利思想比较严重。许多高校为了在体育赛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不惜采取损害运动员身体甚至是违反体育赛事规定的办法,造成了许多恶劣的影响,也违背了体育运动活动本身的精神要求。二是在高校体育活动的发展过程中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认识不够深入,停留在“比赛目的论”或者是“达标目的论”等片面的认识上,不能对体育教学活动的价值进行的界定,由此衍生出许多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不到位的情况。三是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由于自身发展思想观念或者是在力量等主客观方面的条件的限制在课程设置上原理学生的实际生活,脱离实际,并没有达到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学生的心理意志的目的。
三、大学体育教育的未来发展
针对大学体育教学活动发展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大学体育教学活动的未来发展本部分除了以下几点希望和建议:一是切实贯彻国家的体育精神,正确认识大学体育活动的价值。大学体育教学活动是针对人的培养展开的,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也应当围绕这一目的而展开,在教学实际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二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抵制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蚀。功利主义作为资本主义腐败思想下的产物,学校应当积极地进行抵制,不论是在体育教学活动还是在实际的赛事中都应当能够主动地从思想高度将这一毒瘤拔除。三是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切实融入学生的生活当中。社会主义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发展的人,现代人的生活中也存在并且需要体育活动这样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学生的实际生活过程中学校应当将二者紧密结合,加大体育教学活动的延续性与拓展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是针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观念以及发展未来这两个主要问题展开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进一步端正人们在对待体育教学活动方面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谋求大学体育发展更好的前景与未来。
作者:文兵 单位:铜仁学院
体育教育论文:田径课程体系下高校体育教育论文
1拓展田径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1)是社会思想对田径课程体系提出的新要求。
社会思想的进步对人们的学习观、生活观带来了一定田径课程体系的改变,对高校体育教育来说也有着重要影响。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认可化,大众对体育的认知属性也发生了改变,从以往的单一理论转向了多元论。现在的体育教学不再只是注重生物学体育,而是集生物、心理、社会为一体的多元体育教学。拓展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能够实现教育与体育功能的有机结合,构建多层次的动态学习系统,这也是经济发展与“终身教育”对体育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应进行新的改革与拓展,以满足特色化教学的需求和社会思想的发展方向。
(2)是教育回归生活理念对田径课程体系的要求。
教育来源于生活,田径课程体系教学也是如此,想要学好这门学科首先要明白课程与生活的实际联系,不管是学习还是教学都要从生活出发,用心而为。传统的高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多以尽信书为主,忽略了与生活的联系,因此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体系拓展是回归教学生活化的必然要求。
(3)是市场需求对教学提出的本质要求。
市场需求对体育类教学的要求表现在对竞技目标的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如果出现哪一方面的不统一,就会导致课程结构出现偏差,只有掌握了掌握运动教学的动作规范和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才能从实质上提升田径课程体系的教学质量,有助于学生实用技能的养成。
2拓展田径课程体系的原则
拓展田径课程体系要根据以人为本、终身体育的思想为指导,从生活化和实效化的角度开展可持续教学,对陈旧的教学课程体系进行辩证继承与拓展,可以依据以下5个原则着手开展工作:
(1)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统一。
教学目标与学生需求向统一原则主要表现在打破传统以竞技为主线的教材内容,注重运动与知识的结合,建立完善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追求时尚、娱乐、挑战的心理。在教学目标设置上,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目标出发,完成田径教学课程体系拓展。
(2)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开展田径课程体系拓展教学,首先要符合田径运动者的本质特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征及发展方向实行个性化教学。教师还可以对人体的生理特征、运动学特征等进行剖析,从人体结构形态的客观实际出发,结合当下具有可行性和普及性的田径内容,以灵活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3)地区性与学校特色相结合。
以地区性为原则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考虑南方北方的温度因素,考虑先进和落后地区的文化因素,以及考虑冬天和夏天的季节性因素。在考虑地区性因素的前提下与高校自身的特色向结合,创建出与教学相匹配的课程内容。
(4)阶段性与终身性学习相结合。
人生的不同年龄阶段所选择的田径运动项目是不同的,根据阶段性与终身性学习相结合这一教学原则,有利于指导学生开展最适合自己年龄的体育活动,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未来教育发展也是大有益处。田径课程学习是终身学习,终身受益的,因此更应该强调阶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田径课程自学和教学意识。
(5)厚基础、重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对高校教育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学和竞赛的相关工作,因此高校教育应以培养复合型教育人才为教学目标,开展相关的拓展训练。在这一目标的督导下,田径课程体系的相关拓展也需要打好基础,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的可持续化需求。
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体系拓展的内容和知识
3.1田径课程内容拓展
在专业课程方案中也提到了田径类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求,主要有三大构建属性,分别是竞争性、健身性和实用性。在田径内容拓展上需要以此属性为基础,进行相关的内容拓展性训练。将基础运动技能、健身内容和使用技能这三方面运用于教学中,最主要的特点是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竞争力,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加深学生对自然的理解能力,这些对学生后期的教育和学习工作的开展都是大有益处的。在田径课程体系拓展上,高校方面还可以适当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扩大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将课内课外、国内国外的体育竞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学校的教学改革方向起到了指导作用。
3.2田径课程知识拓展
在田径课程内容选择上,要重点介绍运动技术原理和方法,这也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要求来决定的。掌握运动技术原则和方法,能够使田径课真正的回归本质,带来好的学习效果。不管教学形式如何变化,教学内容的本质是不变的,运动技术原理也是相同的,因此,在田径课程体系拓展上,还应从技术原理出发进行拓展和延伸。
4优化教学方法和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4.1优化教学方法
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体系拓展教学上,我们并不能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全盘否定,要正确地分析和总结,大胆地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结合新的教学方法加以创造,比如分层教学法、发现与启发教学法等。重点是将教学的落脚点放在以人为本的方针上来,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实现教与学的多样化,对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及情感的整体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4.2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优化考核评价方式主要是为了改变传统的以达标分数定成绩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认可和肯定学生的平时表现,这也是时展对教学效果提出的新型评价方法。在评价方式上,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三方面结合,将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不仅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意义,有利于田径课程总目标的最终实现。
5结语
(1)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体系已经落后于当前的经济发展,不符合“终身教育”的思想要求,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田径课程体系拓展具有极强的必要性。
(2)田径课程的拓展方向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价值取向出发,结合地区性与学校特色,遵循科学实用性原则。同时注重厚基础、重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拓展原则,根据专业课程方案开展兴趣教学。
(3)要遵循田径类课程体系构建的三大属性,主要对运动技术原则和方法加以训练,从基础的技能训练开始,逐渐对实用性、健身性内容加以掌握,以拓展田径系教学原则为指导,来进行相关的课程训练和拓展研究。
(4)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应在评价方式上进行优化,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习态度同等重视,合理安排田径课程的结构,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者:卢平林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论文:高职体育教学赏识教育论文
一、体育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
(一)体育教学方式较为落后
尽管现代体育教学一直在强调进行深化改善,口号喊得很亮,由于没有很好地完善高职体育教学现代化的具体措施和相应的激励政策,不能充分调动体育老师在体育教学的改革决心和热情,教学模式依然是把学生聚集起来进行简单的体育知识讲解,对于一些具体的体育项目,比如篮球、足球、百米冲刺等,先讲解动作要点和注意事项,再亲身示范,再要求学生照此进行练习。这种教学方式太陈旧了,不能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技术动作进行独立思考,缺乏参与感,体育教学的辅助作用不能充分体现。
(二)体育教学师资能力不足
陈旧的体育教育模式下,除了特别有天赋的体育生外,培养出的一届又一届的体育生的水平和能力难以有重大突破,在体育教育的认知上大同小异,以后继续从事体育教学的学生依然步入旧路,形成了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体育教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为国家培育高水平运动员,进而改变职业运动员的现状。所以,高职院校提升高职师资能力迫在眉睫,当然还有客观原因就是院校也不愿为此加大资金投资,不能从外引进的体育老师。
二、高职体育教学实施赏识教育的措施
(一)勉励式激励,调动学生积极性
作为一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高职生也不例外。学生在失败或是做错事情的时候,作为老师不能光顾着批评,也要适当地给予引导和鼓励。高职生文化成绩不好,不代表他们其他方面不。体育老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发掘他们的各自优势,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这就对体育老师的教学水平要求较高,以实现对不同体育生在实际教学内容中有普遍性也有针对性。勉励式激励,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还可以增进师生感情,有利于体育教学内容的贯彻落实。
(二)行为式激励,增强学生自信心
每个人都欣赏比自己强的人,并向强者学习,做到学生欣赏教师,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高职体育教师,必然要使自己在高职生面前树立起韩梅,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标杆形象,这样才能让全体学生产生一种赏识的心理。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身先士卒,做好表率作用,很自然的学生就会以自己的体育教师为学习对象,并对体育学习充满热情,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时间效率,易于掌握教学内容,并因此而培养出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自信心。赏识教育是一种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新手段。教师应打破所谓的教师,怀着一颗学习的心态,学会换位学习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进而高效地推行体育教学计划和目标。
(三)期望式激励,培育学生人格
赏识教育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期望教育,是引导学生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及时与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和活动的互动,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师生对彼此的了解,利于教师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态。一个篮球队比赛有5人分别担当不同的角色,有后卫,有中锋,有前锋,要想赢得一场比赛需要团队合作的力量。教师就是教练的角色,要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期待目标,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打中锋,所以,让不同的学生知道你对他们在体育学习上的目标要求,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和优势,进而更好地让不同的学生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而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学习这件事,就应该是主动的,只有这样,教师才有更多的精力进行其他的体育教学,进而完善体育教学职能对学生综合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进行期望式激励,有利于学生争做德、智、体发展的好学生,养成人格。
三、结论
总而言之,赏识教学模式是应时代潮流而生的,它的推广不仅完善高职院校进行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提高了体育学习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欲学于乐,合作共赢的教学改革。
作者:韩梅 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体育教育论文:高校教育实习体育教育论文
1.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1调查对象
温州大学体育体育教育专业参加教育实习的本科生2008级、2009级、2010级、2011级四个年级学生、实习中学体育课指导教师,实习学校的学生以及我校体育学院其他带队教师。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对温大本科实习生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5份,有效率96%。对实习中学生发放问卷200份(温州十四中80份,温州第二实验中学80份,回家实习的其它中学40份),回收有效187份,有效率94%。
1.2.2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检索系统查阅大量相关体育文献以及法规,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1.2.3访谈法
在实习过程中利用实习机会多次与我校实习生以及实习学校部分学生交流;并与其他实习带队教师以及中学体育指导教师交流获得及时手材料进行研究。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电子表格对收集到的数据分类整理再进行系统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我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体育教育实习现状
2.1.1实习的时间安排
我院体育教育实习为单阶段实习,即第7学期开学后第1周为我校内的前期准备,第2周至第9周半为中学体育实践实习,共有8周半时间。第9周后半周为学生撰写实习工作总结然后教师对实习成绩进行评定。在调查问卷中,55%的实习生认为实习时间安排应该在第6学期的中后段大约8到10周左右,集中安排在实习基地一次性实习。查阅文献资料发现,法国实习时间为27周,前苏联的实习时间为17—19周,由此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实习时间安排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对我校其他实习带队教师和学生访谈时,他们认为第六学期实习对以后的学有帮助,学生是带着问题上课,向老师提出很多实际问题。由表1可以看出第6学期教育实习既不影响研究生考试又非常有益于找寻找工作。通过教育实习后可以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教育质量做出一些基本的分析与评价,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查漏补缺,所以实习时间安排在第6学期比较合适。综上所述,我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上有提前的必要而且实习时间也需要加强。我校体育教育实习形式,以集中教育实习为主,分散实习较少,实习生普遍认为委托实习模式和集中实习模式更好、更能培养自己的能力。此外,自己回家找的实习单位,有利于实习学校对实习生进行了解,方便学生了解他实习学校的情况,可以更快的找到工作,综合分析,应该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选择采取更加多样、更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实习形式。
2.1.2实习前期准备工作
对我校实习生在实习前期的工作准备情况调查显示,我校体育教育实习前期准备比较为充分,制定了具体的实习计划和方案。实习生认为实习前期准备工作的重点环节为试课、适应实习环境、备课、见习、心理锻炼。采取有针对性的实践对体育教育实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1.3学校实习内容安排
实习生在实习学校安排内容有体育理论与实践课,另外还有班主任工作、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等实习工作,实习生在实习学校进行了体育基本教学能力的培养锻炼,在实习过程中也有少数同学反映实习学校给他们的工作量超过了实习工作范围。实习生认为在实习学校仅有8周左右的时间实习,重点应该是体育教学,其它学校体育管理工作、教育调查、体育俱乐部指导等等,虽然也非常重要,但不能面面俱到。调查显示,我院体育教育本科实习生在实习中能较好地参与体育教学、训练以及班主任工作实习,但教育调查报告开展不太理想。
2.1.4实习的后期评价和总结
调查显示我院体育教育实习成绩评价主要是高校带队老师根据实习学校指导老师评价表,结合自己平时了解给出的评价成绩。我校体育实习生认为评价方式要做到“有法可依,好是制定体育教育实习成绩评估综合量表,实习成绩由实习生自评、高校带队老师、实习指导老师三方面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
2.1.5实习学校和实习基地
我院重视实习生教育实践过程,为教育实习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充分解决实习基地以及教育实习的经费问题,为提高学生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保障。对实习基地的调查显示,体育教育实习基地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一、有高素质和专业技能强的教师群体;二、完善的场地;三、对实习工作比较重视并愿意接待体育教育实习,四、学校有一定规模和实习高校有良好的关系往来。不足之处:大多数人只是将实习作为与高校的联系之一,还是没有把体育教学重视起来;对我院学生的实习关注还是有些欠缺。
2.1.6实习学校指导教师
实习指导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创新、知识水平、和对课的热情,对实习生的态度是实习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实习中学指导教师认为,大部分本科实习生功底不够扎实,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体育教材教法的学习和钻研,应注重理论知识和基本教学技能的培养,培养与实习学校师资需求接轨。
2.1.7高校实习的带队教师
实习生认为高校带队教师是实习生思想、业务、生活等方面的管理者和指导者,在他们的教育实习中是十分重要的。然而高校带队教师不同程度的担任着高校的教学和行政等其它工作,实习生认为高校带队教师是学校日常工作必不可少的。另外也从侧面反映了我院师资的不足,不能为体育教育实习提供足够的人力保障。
3.国考背景下我院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改革研究
目前,我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大三的学生第七学期就要参加教师证国家统一考试(简称国考)。如何让学生们在国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教育实习新模式中,实习贯穿于大一到大四4个学年,时间由原来的几周时间延长为16周时间,而且他们的实习工作也不再仅仅限于在观摩、听课的基础上象征性地上几节课,而是多方位地参与实习学校的全部活动。
4.结论与建议
4.1实习时间和实习形式不太合理
提出了全新的实习教学模式,大一实习1周,大二实习3周,大三实习8周,大四研习4周模式,此模式使他们即有机会、具体地体验教师角色的全部内涵,又有大量实践讨论和反思自己的所教与所学,更重要的是大三实习后为大四参加教师资格国考提供了实践保障。
4.2体育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应以长期为主
①有高素质和专业技能强的教师群体,②完善的场地,③对实习工作比较重视并愿意接待体育教育实习,④学校有一定规模和实习高校有良好的关系往来。
4.3实结和评价应进一步完善。
每节课之后,要进行实习生于实习生之间的评价,师生之间的评价,还要进行与实习班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评价,提出优点和缺点,相互改进,进行总结。
4.4部分指导教师投入不足
指导教师要做到,实习生上的每堂课都要听课,做好笔记工作,并且把记录下来的反馈给实习生,做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并对实习生严格要求。
作者:李春华 单位:温州大学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论文:拓展训练大学体育教育论文
一、拓展训练概述
拓展训练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展的训练学习方式,是保障学生团队协作和学生自主独立的教学模式。主要目的是将学生在自然环境中训练有一定挑战性的课程,使学生可以和自然环境充分接触,将学生之间组成优异的团队,使用典型的活动、场景对学生进行体育竞赛。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使用拓展训练进行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接受合理科学的生存教学,培养大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训练属于体验式培训,在学生充分参与的基础上得出个人的体会,同时通过体育教师的指导,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对自己不正确的方式进行反思,体育教学中使用拓展训练进行教学可以将学生的惰性克服,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使学生遇到问题可以迅速解决,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格,使学生可以更好的适应团体合作。
二、大学体育课堂中引入拓展训练的意义
(一)与课程改革要求相符合
我国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突出,对课程资源科学、合理的利用开发是建设科学课程的核心环节。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开放式教学方式要分析体育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性,将学生的自练、自学能力提高。拓展训练可以将户外运动与体育教学科学融合,使学校中体育教学和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将拓展融入到大学体育教学中不仅将传统体育教学方式打破,还完善和丰富了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方式,和当代体育改革趋势相符合。
(二)与学生个性特点相符合
当前大学生个性独立、自主,思维活跃,用于挑战自我,好奇于新鲜事物,在体育课堂中不满足于体育教师所传授的简单的、一般的体育技能和知识。拓展性训练将将一定挑战性的运动以户外运动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并且拓展训练的方式多样,形式比较灵活,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融入到活动中,在体育运动中享受快乐,从而获取与学生需求相适应的知识。
三、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
大学体育和中学体育相比,存在着不同之处,大学体育中引入拓展训练时要和社会体育相接轨,让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逐渐融入到社会体育教学中。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大多是以俱乐部或者社团的形式进行。虽然每个学校的俱乐部和体育社团都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和《体育和健康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一致。当前我国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的体育课程有游泳、球类、田径、体育舞蹈以及武术等。大学体育引入拓展训练是将社会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紧密融合的重要纽带,可以保障学生从学校体育教育稳定的向社会体育教学过渡。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
多年来,传统大学体育理论教育始终在体育教学中占有核心位置,大学体育教育重视学生技能特长和运动爱好,可促进终身体育教育有效形成。但在传统体育教学中过多的将重点放在传授学生体育技术、方法知识和技巧等,忽视学生素质。根据我院拓展训练课程特征可以将体育课程分为原野课程、场地课程以及极地课程等,根据学生的学习目的我们可以将体育课程分为解压课程、创新课程、团队课程、沟通课程以及激励课程等。在安排体育课堂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学校场地安排选择具备操作性的场地项目进行教学。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可以培养学生开朗性格、积极行为以及规范团队的行为的创新课程、团队课程以及激励课程等。
(三)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发展
我国最初将拓展训练引入至大学体育教学的是北京大学,于2002年率先引入,自此之后,拓展训练真正的融入到了大学体育教学中。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国大部分高校都使用不同的形式在体育教学中引入了拓展训练,并且得到学生的认可。但是拓展训练引入至体育教学中还属于新型体育教学方式,还需要各高校不断引入使拓展训练在我国体育教学中普遍使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将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是当前体育教学中的核心教学理念,拓展训练应用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有良好效果,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的毅力得到良好磨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训练应用在体育教学中有良好效果还包括体育教学和拓展训练的教学内涵和观点是一致的,可以帮助学生良好发展,为终身体育做好准备。
作者:沈鹏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体育教育论文: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体育教育论文
一、高职体育教育实施理实一体化教育模式的困境
1.观念陈旧,缺乏改革的激励机制
在一些高职院校,体育教育通常处于边缘化的位置,认为只要上课能做一些基本动作,跑一跑,跳一跳,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很少有人深入地思考一些深化教学,更好发挥其作用的问题。老师们主观上是这种认识,客观上学校也鲜有鼓励体育教师改进教学的制度措施和奖励机制,造成干好、干不好都一样,没有奖惩措施,造成教学改革效果不理想。
2.现行教材不利于教师组织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高职课程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设计理念上,充分突出了职业性的特点,体现了行业、企业的需求。但由于学科性影响时间之长,影响的程度之深,导致目前高职教材在内容取舍上,形式编排上,还存在着本科教学的影子,致使理论内容较多、较深,动手训练、实训内容较少,职业化的特点不明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时的限制等因素,照顾了理论内容就没有了实训实践,兼顾了实训环节就无法讲透理论内容。这样的限制和困难更多地体现于教学中,导致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难以连贯地贯彻下去。
3.现有师资结构制约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现在,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师资多数由传统师范类教师组成,没有企业工作经验,也鲜有职业教育经验。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开展了“双师”培训工作,但培训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正在高职院校大力发展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式仍然没有走出教师本位模式的束缚,使得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难以深入开展下去,从而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高职体育教育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策略
1.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改革高职体育课程教学
《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6号)的文件精神指出:高职教育的培养是适应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适应岗位的职业能力,要面向职业岗位设置课程,做好课程设计计划。体育教学作为高职教育教学的一项内容,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明确培养目标。
2.搞好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把课堂搬到工地、车间、工作现场,让学生在更真实或更仿真的环境中,学习课程理论的同时,锻炼动手能力,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了做到这一点,实训室或实习车间是好的课堂环境。在今后的工作中,首先要发挥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尤其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管理、指导功能,从政策、资金、人员、制度等方面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提供保障。其次,学校要与企业建立良性的联动、合作机制。学校为企业培训毕业生及顶岗实习生,企业为学校派出兼职教师,提供实习场地及机会、见习课堂等便利条件,在互利互惠的同时学校要把握让企业先赢的前提,做好校企的深度融合。如此才能做到不论是在学校的课堂,还是企业的车间,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才能深入开展下去。
3.整合高职课程教学内容,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适应岗位的需求,教学内容的整合十分重要。高职体育课程改革,要安排好教学内容的整合和调整。在重视理论内容安排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理实一体化模式推行过程中,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要在工作任务引领、项目设计中体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配合,把高职课堂打造成既是理论知识的圣地,更是实践的沃土。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锻炼成长,成长为适应社会、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作者:柏淑艳 单位:通辽职业学院
体育教育论文:大学体育网络教育论文
一、大学体育网络教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网络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体育网络课程的建设中,很多高校并没有将网络课程与实际课堂教学区别开来,网络课程的实际教学条件也不够理想。同时,大学体育网络课程的教学方法也过于简单,既没有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也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探究。此外,在大学体育网络教学效果方面,不是没有进行教学评价,就是教学评价过于片面,使得大学体育网络教学的效果难以尽如人意。
2.网络课程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大学体育的网络课程建设过于粗糙,没有划分课程的章节内容,使大学体育网络教学缺乏连贯性。同时,部分网络教学内容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存在重叠,二者没有明显的划分界限。此外,网络教学中需要视频,这在网页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而且视频开通状况也不够理想,视频的内容也没有形成系统。
二、大学体育网络教育的建设措施
1.注重观察总结体育网络教学的规律,提高教学的网络化水平。
虽然现在大学体育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已经初步形成规模,但是在资料详实程度,以及网页建设与网络视频等信息技术运用的程度方面,制作的水平仍然十分有限。大学体育网络教学需要观察总结大学体育网络教学的发展规律,将网络教学和实际的课堂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建设需要根据现代的教育思想,注重遵循体育网络教学的先进性、系统性、创新性和适用性等规律,开发大学体育网络教学精品课程,以提高网络教学质量。其次,大学网络体育教学在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课程建设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将教学系统的设计更为科学化与合理化,灵活运用多种信息技术,完善网络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网络体育教学课程更为连贯和系统,提高网络课程教学的使用率,发挥大学体育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优势。,由于体育教学具有需要身体练习的特性,因此在大学体育网络教学中,体育教师需要把握好体育教学的这一特性,合理开发行之有效的网络课程,努力发掘网络教学课程的特色内容,注重网络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结合,拓宽网络体育教学的范围与研究领域,使网络体育教学成为实际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与辅助。
2.丰富和创新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内容涉及到体育学的很多学科,体育知识范围也非常广泛,。因此,大学体育教师需要合理选择网络教学的内容,增强网络教学的趣味性与生动性,使体育网络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多样,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利于提高体育网络教学的质量。例如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多增加视频教学内容,并注重视频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以便使学生得到系统的体育理论教学和体育练习指导。在丰富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内容的时候,大学体育网络教学还需要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灵活多样和便于学生学习的网络教学体系,创新网络教学的资源,既要避免出现重复建设的情况,又要及时对网络教学的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这样时刻保持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内容的性和系统性,使体育网络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和练习需求。
3.采取混合学习模式,促进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发展。
虽然网络教学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其并不同于社会网络办学的教育形式,仍然需要注重学生身体练习的实践性。因此,大学体育教学需要采取混合教学的模式,将网络教学与实际的课堂教学相互结合,以特色化的教学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各取所长。例如大学体育教学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体育知识和体育练习方法的教学,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将理论知识和联系方法应用到体育活动中,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练习的方法,增加体育练习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又有利于节约课堂教学的时间,使学生有更多参与实践的时间和机会。
三、结语
总之,大学体育网络教学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以及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完善。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只有将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充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大学体育网络教学的持续发展。
作者:侯涛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体育教育论文:特色学校体育教育论文
一、对“阳光体育”的认识
为切实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简称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以“健康、运动、阳光、未来”为宣传口号,对体育队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情趣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进行研究,并探讨通过体育手段,促进中国青少年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其主要目标是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
(一)开展“阳光体育”的背景
“阳光体育”的开展是因为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严重下降。2005年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的学生体质、体能素质指标正在持续下降:肺活量水平严重降低;超重与肥胖学生在所有学生中所占的比例正在迅速增加;城市学校学生视力不良率仍然是居高不下,没有任何的改善,在小学中视力不良率为31%,高中生中达到了67%,而大学生中则是达到了恐怖的82%;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而耐力素质则连续20年下降。这些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教体艺[2006]5号文件),其宗旨旨在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努力的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紧接着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作出决定《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教体艺[2006]6号文件),在该通知中鼓励广大的青少年学生从教室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要做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体验项目、每一个班都有自己的体育活动,每一个学校都有其独有的体育特色,让学能够掌握两项日常体育锻炼技能,并能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让每一个青少年都拥有健康的体魄,并促进青少年能够健康的成长是每一个家长的迫切希望。这也是一直以来素质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其更是与整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大事。每一代的青少年的健康素质和精神面貌都代表着一个民族与一个国家的健康素质和精神面貌。青少年具有健康的身心、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和旺盛的活力,则是一个民族拥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体现,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为了实现我国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需要。因此在全国的亿万学生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工程是当务之急,更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二)当前“阳光体育”中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现在对于素质教育的呼声很高,而且课改也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中考、高考仍然对我国的教育有着严重的影响,甚至有的地方仍然是以高考、中考作指挥棒,追求升学率,为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让学生无法从繁重的升学压力中解放出来进行体验锻炼。往往是只能拼命的学习,从而忽略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这些都使得一些学校对体育锻炼的不够重视。虽然“阳光体育”一直都在实施,但是却没有相应的健全的监督机制。国家虽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一系列的条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时,体育课仍然是被随意的挤占挪用,有的学校的高三甚至都没有体育课。很多学校的课外活动也只是摆摆样子应对检查。缺乏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所需要的经费。为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建设场地与购进器材都需要大量的经费,而很多学校则没有能力修建场地与购进必要的器材。同时很多城镇学校处于市区占地面积小,体育活动场地狭窄受到自然发展空间的限制。这些都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造成了障碍。学生缺乏足够的锻炼意识,也没有形成终生体育的习惯。学生的体质之所以会下降,很多的原因时因为学习紧、考试多、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缺乏,这些既与体育锻炼时间内容安排问题有关,同时也与学生主观缺乏刻苦锻炼习惯和意志品质的问题有关。很多学生要么是不爱参加体育锻炼,要么就是参加活动时避重就轻,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人体本身的惰性和生活习惯,因此,学生克服惰性提高对待体育的认识,养成一种终身体育锻炼的需要和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二、对体育特色学校的认识
体育特色并不是指的一个学校是否拥有一批体育特长学生,或者是拥有某一项体育项目比较突出的多位体育特长生。有很多人认为建立几个运动队和兴趣小组,让一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在各级竞赛中获奖,就是在建立一个“体育特色学校”。这只是一种比较片面的看法。作为一个拥有体育特色的学校则必然拥有一批特长学生,但是拥有体育特长生并非就是一种“特色”。体育特长生只是体育特色学校的一个充分条件,却不是必要条件。一个体育特色学校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让全校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并能够对所有学生的发展都起到促进的作用。而那种只有少数学生介入的体育特色项目,层次虽然高,但只能是“拥有”体育特长学生。因为这种少数学生参与的行为,很难对学校体育整体工作形成有力的推动,但是却可以在体育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中扮演助推剂的作用。学校所具有的优势体育项目体现出来的先进性、独特性和品质性,应该慢慢的想学校体育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持续的扩山,并不断的进行深化和发展,不断的对实践层次、理论层次和文化层次进行提升,最终形成学校特有的整体风貌与显著的育人效益。这样学校才能够算进入了体育特色学校的境界。但是到达这个境界,并不代表学校已经是功成名就。这时还需要进行容纳和开放的办学理念,并继续保持强势发展,,以期继续增强学校的品牌效应。在体育特色学校创建的整个过程中,学校的体育文化特征会逐渐的变得显著起来。学效的体育文化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人际关系文化。时间过得越长,体育文化积淀就越丰富、越深厚、越有底蕴。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并不是一个起门来闭门造车的过程,学校的体育文化需要进行传播,以此来对周边的学校体育发展产生冲击和拉动的效应,并发挥出名牌学校体育效应。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的传递都是双向互动的,既要有信息输出,也要有信息反馈,而信息的反馈则可促进特色学校的进一步完善。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并打造学校的体育品牌将是一个长期进取与积淀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必须要体现学校体育教育创新的思想,做到与时俱进。首先是规范与特色之间的关系。学校必须在规范办学基础上来发展其自己独有的体育特色。而体育特色则是在规范办学的过程中,对体育教育要素的拓展与丰富,是在规范基础上的发展个性优化,并以此来推动学校体育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但是不能通过牺牲学校整体中的部分要素为代价,去突出某些教育要素,如为了把学校办成了专门的体育学校,而不执行体育与健康的课程计划,一味地强化某一优势体育项目,以期办出体育特色来。这种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是必须要避免的。其次是稳定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是一个持久追求学校体育办学独特性和品质性的过程,有很多成就显著的体育特色学校,往往都是历经数任校长持续性的打造。而那些换一任校长就更换一个特色,甚至一任校长就更换几个特色项目,以显示不断创新的学校,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表现,往往很难打造出一个成功的体育特色学校的创建。特色需要历时,需要固化,需要稳定。当然,稳定是相对的,创新才是的,有“新”才有“特”,建立在稳定基础上的特色创新是要提倡的。然后是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当前正在推进的新课改,为体育特色学校的创建供了新的机遇,尤其在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三级体育与健康课程管理新形势下,校本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发则为创建特色学校提供了新的资源。特色学校要不断吸收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理念,不断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不断创出时代新高。
三、体育特色学校的创建方案建议
首先是确定领导小组,由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组建领导小组,然后是确定指导思想。例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质量促发展,以特色铸品牌”的办学宗旨和“以人为本,发展”的办学理念,加强学校特色建设,走内涵发展之路,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身心健康,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健康和谐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力争从特色学校建设中寻求突破,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树立明确的工作目标。例如总体目标是以“培养体育特长,增强学生体质,打造体育品牌”为特色办学理念,通过“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推进,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打造体育特色学校奠定坚实基础;明确思想,统一认识,研讨细化具体实施方案;通过活动,加强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提高学生健康素质,促进学生发展;形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体育特色建校模式,使学校声誉在特色学校建设中进一步提升。确定实施原则。例如确定一下原则:性原则:在每一名学生身上得到落实,使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和谐发展;整体性原则:要体现在学样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一个合理的有机体系;发展性原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提高,有可持续发展。制定保障措施,确定所指定的计划活动能够顺利的实施。如实施“一把手”工程,校长亲自抓落实,由教务处具体实施过程;切实有效利用时间,利用体育课、文艺课、活动课的时间教授文体动作技巧,每天利用早、中、晚时间进行统一训练;加大经费投入,学校在教师培训方面提供条件,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引入激励机制,完善考核与考评制度,保障活动的有序进行;不断学习各兄弟学校先进经验,调整方案,改进方法;在各项活动中,加强学生安全工作,坚持杜绝各种安全事故和不稳定现象发生。是制定具体的措施。如加强某项业余运动项目的训练,并建设一支有教育特色的育人队伍,分层制定措施,规范管理,加大制度建设,逐步形成常规。建立特色建设的考评与激励机制,配套适合各年段的评价操作体系,力求体现评价的多元化,同时加大硬件投入,构筑保障平台,建设好健美操艺体教室,进一步添置必要的器材,为争创体育特色提供有力保障,为铺开而奠定基石;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灵活组织开展好各类活动,在活动中促进特色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积极参加上级开展的各类活动比赛,争取高层面创出佳绩,加强横向联系,与兄弟学校联盟,促进切磋交流,共同谋求发展;以科研引路,唱响特色教育的主旋律,构建起科研先导的管理机制,成立特色建设课题研究小组,对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将实践与理论所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巩固与推广,培养学生,造就一支只会研究、有作为、有贡献、有特色、有声誉的骨干教师队伍;拓展学校自身优势的特色项目,特色学校的创建要有优势充分的学校特色项目,并达到水准使特色更加显著,形成传统才能以精带广,以局部带整体,推动特色学校的优化,创建好特色学校的校园环境氛围。
四、结语
在以前为创建一个体育特色学校需要很大的决心才能够进行下去,因为必须顶住整个社会的压力。现在进行课改,同时国家的阳光体育运动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是还是必须面对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所以要做好体育特色学校的创建仍然很困难,所以仍然需要学校领导和学校教职员工的艰辛努力。
体育教育论文:中学长跑体育教育论文
1体育游戏的作用
1.1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同学们往往具有很强的好胜的心理特征,如果在游戏中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将有可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游戏具有情节性、竞赛的特点,可以把教学课中练习内容安排在游戏中,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为了发展学生的速度素质,可采用加速跑练习,但在练习时往往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于是可以考虑可把此练习安排在“迎面接力”比赛中,结果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1.2增加中学体育教学的趣味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体育课教学模式呆板单一,忽略了对青少年学生兴趣的培养,没有营造活跃的体育课堂气氛,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积极性没能被调动起来,使体育教育学的娱乐性削弱。而将游戏应用到体育课教学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枯燥无味的运动技能、体能锻炼变得有趣。
1.3可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实用性
要提高人身体素质必须加强体育锻炼。但是,学校体育教学,往往枯燥单调,学生往往没有兴趣,不愿意参与到健身活动中来。如果在教学时,把运动技术编成游戏,并适时的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达到提高素质、增强体质的效果。不但可以促进青少年的身体增长发育,还能提高其身体各机能的完善,从而实现了体育教学实用性。
2体育游戏在中长跑训练中的运用
准备活动在体育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体育游戏可以很好的提高准备活动的效率。在准备活动中合理组织体育游戏队形十分的重要它不仅可以激发兴趣,而且可以得到美的启迪,大大提高准备活动的效果。体育游戏队形多种多样,可采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半圆形、八字形等队形。实践中应根据教学与训练的目的、任务、场地、气候、环境和对象水平的不同,合理选择不同的做操队形。准备活动中讲解是教师配合示范说明动作的要领和做法虽然在准备活动的体育游戏中教师的讲解要少,但是通过讲解能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所以讲解要简明扼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做到少讲、精讲,抓住重点。动作简单时,只讲出要求或关键,动作较复杂时,主要指出动作的方向、路线、部位、做法。一般采用边示范边讲解的方法效果较好。兴趣是好的老师,兴趣是认真完成训练任务和提高训练质量的前提,是一个能将体质、意志和精神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过程。耐久跑训练要排除枯燥乏味的因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进行有氧练习前,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个跑数字的小游戏,在老师的带领下按照一些常见的字符的轨迹进行跑步训练,例如像6、8、B、P、S等数字或者字符一样的轨迹。通过跑数字来提高学生的对跑不训练的兴趣。在老师带领下跑完后,让学生自己尝试自主练习,在层层增加训练量,同时在让学生轮流做带跑者,带领学生按照数字或者字母的顺序往下延伸。训练量的缓慢增加与游戏的趣味性,可以让学生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身体练习活动,就会情绪高昂,精神饱满,情绪活跃,从而延续训练进程,完成训练任务,提高训练质量。通过集体游戏激发出学生的斗志。集体游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督促性,是体育训练和教学中常用的练习手段。在集体游戏中,老师不用为学生是否会出现不努力或不认真的行为担心,在集体游戏中学生会因为团队的期盼和团队给予的压力而更加努力。在中长跑训练中,多多利用这种集体游戏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游戏有:“中距离的迎面接力”、“绕圆圈跑接力”、“400米追逐跑”、“跳绳接力跑”、“跑垒接力”、“运球接力”游戏等。由于集体性游戏采用团队合作、相互配合,通过学生间的相互鼓励和督促,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练习的自觉性,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提高训练的效果。创设情景是现在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对于体育课这种在室外进行的科目利用这种手段则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可以将创设情景应用在中长跑训练中。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可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身体锻炼。例如可以创设一个“集体寻宝”的情景。在训练前,准备好一个寻宝的故事,设计好寻宝图和寻宝线路(例如:跨过河流——穿越树林——辅助伤员——运送伤员——搬运物资——跳跃机关——寻找宝藏等),并安排好场地的范围、设计好情景中需要的障碍物、寻宝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工具。进行训练时,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然后安排学生以团队为单位根据相关的藏宝图和场地中的提示来寻找宝物,在进行锻炼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相互帮助、督促和鼓励。
3结语
中长跑训练在体育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力量速度和耐力,同时还能有效的改善学生的体质。因此对于中长跑训练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由于其枯燥乏味,所以很难让学生有兴趣花时间进行训练,即使在训练的时候也会不认真、不投入。所以通过游戏提高他们的兴趣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固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多思考如何才能够更好的激发出他们的训练兴趣。
体育教育论文:基于准备活动的体育教育论文
一、我国目前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据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卫生部、国家民委、国家科委联合对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有关普查,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场地不足,资金短缺,这是多数学校的普遍问题,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2)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还没有消除,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突出。一些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有的学校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时没有实现;有的学校毕业年级干脆取消体育课,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无法得到保障。(3)体育器材管理不善,一些学校常用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球场跑道年久失修,仅有的器械长期闲置不用。(4)体育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近几年来,青年教师逐年增加,但思想教育、业务培训缺乏强度和力度,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还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
二、体育教师在准备活动方面存在的倾向
有些学校和体育教师包括学生上体育课时对准备活动普遍存在的不重视的现象,由于认为准备活动可有可无,所以在措施上力度不够大,在行动上就显的不够积极和深入。一是对准备活动的意义认识不足。有的教师存在轻视或盲目地压缩其时间的现象;有的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只重视基本部分学习,对准备活动,懒懒散散,动作不到位,甚至只把它作为一种形式。二是准备活动缺乏中小学特点。中小学生由于年龄不同,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就决定了中小学的准备活动应各具特点。但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区别不大,不少学校小学成人化,中学公式化,一套操,一个游戏,小学用,中学也用,甚至把高级运动员的专门性练习也拿来用。这种毫无区别,毫无特点的准备活动,违反了教学规律和中小学生的生理特点。三是准备活动内容单调乏味。一套基本体操,一个游戏长期使用,久而久之,学主感到乏味、厌烦。准备活动没有真正下功夫很好的设计内容,缺乏针对性,不够丰富。
三、准备活动在体育课的地位和作用
人体在从事比较剧烈运动之前,往往需要做一些准备活动,目的就是使学主在生理和心理上做好准备,克服神经机能惰性,加快运动神经传导作用和反应速度,使人体尽快地由安静状态进入工作状态,为进入激烈活动做好适应性的发挥准备。在我们上体育课时,准备活动可以说最直接牵涉到体育课的质量和效果。准备活动做的越充分和扎实,体育课的质量和效果就越高和好;反之,体育课的质量和效果就越差。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通过准备活动使学生的身体得到一定的运动,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也随着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换言之,人的身体由相对静止的状态转入工作的状态,使学生很快进入了体育课角色,是课程内容开始的铺垫和热身阶段,为上一堂高质量的体育课打下一个基础。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应加强准备活动的教学设计,重视准备活动在体育课中的作用,我们应该明白它是完成基本任务的重要环节之一。
四、做好体育课准备活动的建议和对策
1、针对性设计内容。
根据不同内容的体育课,需要做相应的准备活动。比如我们要上跨栏课,应当把准备活动分为两项来安排。也就是说既要有一般性准备活动,又要有专门性准备活动。前者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全身各个器官都得到充分活动;后者像高抬腿跑、后蹬跑、快速跑30—50米,在草地或体操垫上反复模仿练习腾空过栏动作等。经过两项准备活动,与跨栏有关的肌群、关节和韧带都能得到充分提升,基于能够预防损伤事故的发生,为基本内容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2、多样化安排形式。
提高上课的艺术性。就是要在形式上做文章。非常单调的组织形式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起体育课会感到头疼。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把注意力十分集中到课堂上,我们就必须准备活动形式力求多样化,。比如通常在教学中采用的四列队形做操,四列纵队逆时针绕田径场慢跑一圈等,时间长了,比较单调,学生注意力也易分散。如变成半圆形式做操,变成顺时针,单路纵队绕操场障碍跑,同样单一的徒手操变成有节奏的韵律操,或者配以悠扬乐曲的健美操等。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姿势新颖,形式多样的走步或跑步,甚至还可以做一些游戏,这样能使学生尽快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的听课质量。
3、人性化照顾情绪。
作为体育老师,应当密切关注学生上课前的情绪变化。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上课时的机能状态,关系到上体育课的效果。学生情绪低落,机能状态不好,便不宜进行强度较大的体育活动,或组织刺激性较强的游戏。相反学生情绪过于兴奋,就不要选缓和节律性较弱的内容,等学生情绪转入正常后,再进行该节课的训练,这样可以保障教材进度。
4、综合性考虑因素。
要考虑到气候等因素的变化情况,在上体育课时也不可忽视。如果气温偏低,准备活动的时间可以稍延长一些,活动强度也要大一些;如果气温偏高的话,准备活动的时间可以短点,选择比较缓和的内容,这样能够减少能量消耗,保障学生集中精力学习主要教材。另个,在安排准备活动时还要考虑一些其它因素,如场地、人数等,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办法。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变换运用。在编排上应根据人体机能的生理规律,合理安排一套操的顺序,由慢到快,由易到难,由四肢到躯干再全身。专门性准备活动可安排在一般性准备活动之后,使其与基本部分自然衔接起来,在准备活动中,整理或放松活动不宜安排。在组织指导上应根据目的、任务、场地、气候和学生年龄特点及水平有选择地合理安排。
五、结语
总之,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准备活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准备活动,不但可以使体育课显得生动有趣,而且能很快达到教学目的,有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体育课中的准备活动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研究、探索、完善、使之朝着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让准备活动成为体育课堂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且成为教学目标完成的很重要的辅垫,也是使学生培养终身体育的科学习惯,把体育课准备活动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体育教育论文:艺术素养中的体育教育论文
一、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艺术素养的培育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磨练学生的精神意志以及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的的;然而艺术素养的培育则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促进学生精神生活的健康发展。虽然体育与艺术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是二者的最终目的是相一致的。体育教学与艺术素养的提高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独立看待。美育与体育都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审美创新活动以及情感的表现都是艺术素养培育的有机构成元素。体育教学中的实践教学不仅能够使艺术能够在体育学习中得到表现,而且还是一种进行艺术创造的重要途径。体育课堂教学中往往都会产生进行艺术创造的灵感,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艺术素养的培育不仅是培养新型人才的素要,更是当前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在体育教学中进行艺术素养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体系的改革,我国体育教学中进行艺术素养的培育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但是,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进行艺术素养培育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高水平的体育艺术教材
在进行体育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基本上还是处在摸索阶段,没有一套科学、正规的体育艺术教材能够依照。通常都是在一堂体育教学课程中,一半时间用于进行技术体育的教学,一半时间进行艺术体育的教学。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体育艺术教材建设,是今后加强体育艺术课程教学的重要问题。
(二)体育艺术教学的师资队伍素质较低
在体育课堂中进行体育艺术素养的培育,这对任课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就我国目前的体育教学情况来看,体育教师往往存在着学历较低、职称较低的状况。除此之外,体育专业教师的专业构成比较复杂,有的是艺术体操、健美操等项目转项教师,有的是艺术院校、体育院校或师范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有的是社会外聘艺术及体育类学者。上述不同的教师在体育艺术教学中各自有其优势与缺陷的存在。基于这一现状,笔者认为有必要加强体育任课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完善自身所欠缺的知识能力,尤其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文化知识含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在我国大多数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严重的教学力量不足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再培训,另一方面要有专职的复合型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里来。
三、加强体育教学中艺术素养培育的几点对策
(一)加强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音乐元素
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动听的音乐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艺术情趣。当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进行体育锻炼时,就能够一边进行体能上的锻炼,一边接受优美旋律的熏陶与感染,这时体育教师在进行对音乐的讲解与渲染,就能够使学生在心灵与音乐自然而然的产生共鸣。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音乐元素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加入,能够降低学生在体育课堂锻炼中的疲劳感以及厌倦,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在增强学生的运动感、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起着其他教学方式不能比拟的重大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本次教学的内容、性质以及学习要点等多方面因素,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融入恰当的音乐元素,这样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一边进行动作示范,一边配合音乐的乐律,从而为学生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营造一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课堂氛围。尤其是对于那些课堂内容比较枯燥无味,或者那些需要加大运动量的耐久跑或者其他形式的身体素质练习中适当地听些比较激愤的音乐旋律,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被这些激昂的音乐旋律分散掉一部分的注意力,提高学生锻炼过程中的兴奋程度,延缓学生的疲劳时间。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剧烈运动之后,可以播放一些旋律比较轻柔的音乐,这样能够使学生的身心能够从紧张的锻炼中放松下来,有助于学生精神的放松。
(二)加强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美术元素
正是由于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美”,体育运动才会具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与魅力。由于小学生正在处于身体成长以及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对美的追求是比较迫切、比较强烈的,正是基于这一特征,笔者认为小学生的这一身心特点为我们体育教学中运用美育开展活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班级内部体育骨干的积极作用,让学生组织活动,给学生创新展示风采的空间,把学生从单纯的对美的欣赏转化成对美的追求,提高学生感受美和塑造美的能力。例如,可以给学生布置自行设计健美操动作的课下小作业,并让学生画出人体示意图,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表演,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而且还能够让学生们在自我设计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形体美,让学生建立的艺术形象,进而引起心理上的连锁反应。合理、科学安排融体、音、美于一体的优化教学法,让体育课堂焕发艺术光彩。
(三)加强体育教学师资队伍的艺术素质
生活中到处都有艺术的存在,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也是这样的。怎样才能够将体育、音乐以及美术的发展能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得到统一,并且能够相互促进的向前发展,笔者认为,这一问题得到解决的关键在于教师本身的素质。学习运动技能的提高、体育意识的增强,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凭借体育教师的力量来实现,这就对体育教师队伍本身所具备的艺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加强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育,不仅需要体育教师具有扎实的体育基本功,而且还要求体育教师能够不断充实自身的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艺术素养、鉴赏水平以及指挥才能,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育问题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