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体育保健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体育保健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体育保健论文

体育保健论文:体育保健学课程改革论文

1通过教学研究促进课程发展

1.1课程定位

郑州轻工业学院体育系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发展,具有社会体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能胜任社会体育指导、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等社会体育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专业既然培养目标已经确定,下面就是怎样达到目标的问题。要达到目标需要从体育保健学角度来讲就是课程改革定位问题。根据郑州轻工业学院07、08届的专业毕业生去向调研发现:75.2%的毕业生在毕业生在体育(俱乐部)及相关的工作,24.8%的毕业生从事的其他工作。因此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毕业生去向将体育保健学定位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

1.2教学内容

对一门课来说,教什么的问题其实就是教学大纲的内容。根据课程改革目标和要求制定教学大纲。同时课程改革目标和要求本身就是教学大纲的一部分,是对教育目标和课程改革定位的思考和取舍。要培养掌握健身指导与服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性人才,制定教学大纲时必须考虑学以致用,教学内容必须是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用得上的知识。过去在制订体育保健学教学大纲时,由于当时学生培养目标不明确,只能采用其他学校社体专业的教学大纲。现在经过七年的摸索后,专业培养目标已经确定,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中指出掌握健身指导与服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是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之一。删去了一些内容,如健康概述、运动与环境等,也删去了运动与营养一章,因为内容与运动营养学内容重复。保留了不同人群的体育卫生、医务监督、运动损伤、运动按摩和运动康复五大部分,将医疗体育变为运动康复,原先的医疗体育侧重于医院的康复治疗,运动康复侧重于亚健康人群的运动锻炼。

2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工作在确定了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就成为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方法。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教师教的方法。教学是一个过程,是师生间共同的合作活动。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学是需要创造性的。教学内容不能创造,但教学方法是可以创造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但总原则是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作为主体与客体关系中的地位、能力、作用和性质,核心是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自由个性。

2.1案例教学

运动性疾病是运动中常见病症,包括运动型腹痛、晕厥、痉挛等。在学习这些病症时,需要了解病症的病因、症状、处理和预防,如果按照书本内容使用讲授法从这四方面讲,课堂效果不好,学生不爱听,在今后工作中遇到相同情况时,学生可能已经忘记。体育保健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解并不等于就能够应用。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对某一疾病形成一个生动的印象,便于记忆,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提出一个问题:运动中扭伤踝关节后,病理、处理和康复。在回答这道题时需要用运动损伤的处理和康复两个章节的内容。目前毕业后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用人方希望招到人可以直接用,因此在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2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将文字、图片与音响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参与教学过程。运用多媒体手段实施教学,和案例教学一起,多种信息输出方式结合,能够营造更加真实的教学情景。体育保健学运动损伤中有大量关于各关节部位解剖结构的图片,特别是膝关节,骨、肌肉、关节的形态非常复杂。过去在教学中主要使用黑板、挂图、模型等。由于主要靠手写板书,课堂内容较少,挂图较小,效果不太好。口头和挂图讲解是一种直观、静态的展示,不够生动,像体育保健学这种讲解运动的学科,动态展示效果更好。但教师要注意通过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要与学生有效互动,通过互动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反应。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所需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用图片、动画、录像等载体来体现教学内容,使教学形式更加活泼,节约了板书的时间,增加了授课内容,缓解了课本授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在运动按摩使用多媒体教学法,可以播放各种按摩手法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了解按摩技术。

2.3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在网上建立课程网站,把各类体育保健学资源共享。学生可以在网上做题和提问。增加技能录像内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3转变教学评价方法

改变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增加期末成绩中实验成绩和课堂表现所占比例。实验成绩占30%,课堂表现占20%。体育保健学这门课程改革的实践内容较多,比如急救,运动按摩,需要认真学习掌握。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是测试教学效果,对教学工作进行平衡的一个重要部分。检查和评定成绩,可以督促和鼓励学生复习功课,巩固所学知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和内化,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对课程的掌握程度,调节学习行为,使教师获取教学情况的反馈信息,明确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过去体育保健学以知识掌握程度作为衡量标准,以试卷成绩和平实出勤成绩来评价学生。现在体育保健学考核通过评价体系的改变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对应用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推动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行体育保健学的课程改革建设,在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面进行研究,同时积极申请课改课题,以研究促发展,即提高了教学科研水平,也提高了专业建设水平。

作者:李展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体育系

体育保健论文:体育运动保健学成果与论文的科研探讨

【摘 要】美国人将钙称为营养大工.这是由于人体中每个细胞的活动.都离不开钙的参与人体中每个细胞的活动.都受钙的制约钙是调节人体中每个细胞活动的信使细胞浆中钙离了浓度的变化.将引起人体一系列的生理反应。

【关键词】保健学;论文;疲劳

1. 运动中钙的补充

人体肌肉的收缩.激素的分泌.体温的调节.细胞的分裂.细胞的粘附等人体中血钙的水平.不论你吸入钙多少.变化是极小的影响细胞浆中钙离了浓度的}要囚素是细胞膜的跨膜电位梯度跨膜电位梯度决定钙通道的通透性。

人体中钙绝大多数存在于骨中.血和软组织中的钙很少.}要以卜列二种形式存在:①蛋白结合钙:}要是白蛋白二球蛋白,f3球蛋白.血中有45%的钙是蛋白结合钙.正常人蛋白结合钙的水平为4. 0 mg/ 100 ml,其中90%是白蛋白②可扩散结合钙:如柠檬酸钙、乳酸钙等}3离了钙:离了钙和上述两种结合钙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离了钙含量和血液pH值有关.pH值低.钙离了占血钙总量偏高.pH值高.钙离了占血钙总量偏低结合钙没有活性.离了钙才有活性.们{也不是全部离了钙都有活性人体中血钙离了浓度为} 2. 75 mmol/ T引起运动性疲劳的原因及后果。

2.运动中疲劳的恢复

2.1疲劳是机体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过程.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将其机能持续在一特定水平或各器官不能维持其预定的运动强度。人的疲劳主要反映在人体的二大系统.一是神经系统的疲劳.一是心血_管系统的疲劳.二是肾骼肌的疲劳。运动引起机体生理生化改变Ifn导致机体运动能力暂时降低的现象.称为运动性疲劳。刚开始时只是引起肾骼肌系统的疲劳.但不加以注意.就会引起神经系统和心血_管系统的疲劳。疲劳是机体发出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它的出现是提醒人们注意要减低日前的工作强度或终止日前的运动.经常性的疲劳会使人们进入亚健康状态.若情况继续下去就会造成机体进一步的损伤。一个人有了疲劳感会使人们进入亚健康状态.若情况继续下去就会造成机体进一步的损伤。一个人有了疲劳感后其工作效率就开始下降.继Ifn易感染.出现贫血_、无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失眠多梦等“慢性疲劳综合症”的症状。

发生疲劳的原因可以概括为:能源的消耗.肝糖原等过量消耗.血_糖卜降;疲劳物质在体内积累.乳酸和蛋白质分解物大量存留在体内;体内环境的变化.包括体液的酸碱平衡、离r分布、渗透压平衡等的变化或破坏;不能适应各种应激反应。

2.2通过改善营养抗疲劳和消除疲劳。

从以上对疲劳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日常的饮食中通过增加血_糖供应或加快乳酸的分解.延缓疲劳的到来或加快疲劳的消除。除了按摩药浴等传统的物理疗。

3.运动中糖的补充

通过饮食调理.供给适当的营养.维持运动时血糖的水平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当剧烈运动超过lOs后.肌肉中的糖原就会被大量地消耗.运动的同时肌肉还大量的摄取血_糖。当血_糖摄取速度大,肝糖的分解速度时.会引起血_糖水平的卜降使大脑中的ATP不足.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供能不足.从而引发全身性的疲劳。可见.机体运动后产生疲劳感与机体中的能量物质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运动前要供给足够的能量。

运动中最直接的能量来源是AT P.虽然它们供能的速度很快但量比较少.在运动中不断消耗的ATP需要得到补充.补充主要是通过糖、脂肪、蛋白质代fit来实现的。运动中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和脂肪酸.它们的比例取决J几运动强度.一般来说糖所,片的比例要高一些。根据这一l从.在运动前的膳食供给中要增加碳水化合物的量.好是低分I的碳水化合物。

为了防止大量补糖引起胰岛素效应.激发一时性的低血_糖反应.要尽量避免在运动前90 min内补糖.补糖时间可以安排在运动前几分钟或2h以前。另外运动时要出汗.所以补充的糖类型以复合糖或低聚糖溶液为佳。为了保障吸收.糖浓度要低一些.以利几胃及时排空。蜂蜜饮料是运动前糖源补充剂.它里 氨基酸是体内合成蛋白质的原料.其氧化分解提供能源,某些氨基酸还是体内的调节因在运动中.氨基酸担负着重要的功能.同样运动对其代也有很大的影响.多年来.对运动与氨基酸关系己有很多研究.本文就运动对几种氨基酸代的影响.在运动性疲劳方而做一综述。

4.运动中氨基酸的分布与代谢

氨基酸代是山外源性氨基酸和内源性氨基酸组成.它以游离氨基酸总量计算.肌肉中氨基酸,片氨基酸代谢库的50%一80%.肝脏,氨基酸浓度不高.但更新速度快.对各氨基酸池中的氨基酸起运输和交换作用.其含量可保持在恒定水平。

氨基酸代谢的途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合成蛋白质.一种是分解代谢.氨基酸经过脱氨基.转氨基作用形成。一酮酸.再氧化分解生成一氧化碳和水.或转变成糖和脂肪或其他非必需氨基酸.脱去的氨基还可转运到肝脏经尿素循环生成尿素.或与谷氨酸形成谷氨酞胺.运送到肝或肾水解释放氨。

4.1运动对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长期训练.无论是力量性还是耐力性.均会对其产生深刻影响.有训练者安静时.13种氨基酸水平高几普通人.力量组和耐力组分别有7种、6种显著性差异,急性运动中.血_清中丙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的值显著升高.大强度运动后血_浆及红细胞内液中17种氨基酸含量均较运动前增高或显著升高「}l.不论是长期训练.还是一次性运动都会影响血_清中氨基酸的浓度.说明运动使氨基酸代谢分解代谢加强利用率增高.肥胖的主要成因是食物摄入与能量消耗间的失衡。摄入的能量大大超过消耗的能量.致使能源物质在体内的大量堆积.尤其是脂肪组织的积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趋向几高能量的洋快餐.同时运动时间大大减少.形成了以肥胖.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为主的中心型肥胖症为特征的现代文明病。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表明:通过增加运动、改善营养结构和习惯是最健康有效的一种减肥方法。木文就运动和营养减肥的生理基础作一综述。

5.运动与减肥

运动.特别是系统的有氧运动是增加能量消耗和脂肪分解的有效途径。同时运动还可以改变激素调节和影响肥胖基因的表达。

5.1运动对肥胖基因的影响

人们对调节体重和能量平衡的主要因素的研究己持续多年。1994年人类成功克隆出鼠的肥胖基因及人的同源基因.使这一领域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为人类防治肥胖拓宽了道路。研究证实仅在脂肪组织中表达.其基因产物是一种被称为 (瘦素)的蛋白质.它被认为是一个控制体重稳定和能量平衡的关键因素。在脂肪细胞内合成分泌入血.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食物摄入、增加机体产热、最终起到减肥降月旨的作用。

运动不仅增加能量消耗.机体运动木身是一种应激活动.其神经一内分泌系统都产生较为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与能量代谢调节有关的激素水平在某种程度上都发生改变。运动时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的活性提高.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血浆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糖皮质激素能抑制胰岛素分泌.使血_浆胰岛素浓度降低。当运动强度达到50 -70%较大吸氧量时.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兴奋性明显提高.血_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也显著增加.机体一方而通过刺激p肾上腺素能受体提高激素敏感脂运动能力的强力手段。

运动能力的强力手段一般划分为5类.(营养学手段.}生理学手段.心理学手段.药理学手段;机械和生物力学手段。其中营养学手段是当今广为推崇的一种强力手段.主要用促进肌肉组织增长.提高肌肉内能量供应J{加快肌肉中能量生成速度。实践证明:正确的运用营养学手段只会对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产生正作用不会产生.钊作用。有人认为.科学的选材和训练.再加上合理营养是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二个基木因素。不可否认.有效的训练是改善运动员运动能力最有力的措施.因为科学的训练能较大限度地促进和加速能量的生成JI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是.运动员及他的教练员还可以采用行之有效的营养手段增强运动能力。

体育保健论文:传统养生与现代保健体育概况

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追求和关注的问题,儒、道、释、佛、医等各家都有自己比较成熟的理论。然而,这些理论与现代社会人的思想似乎已不适应,随着科学社会的发展,在日趋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中,人们似乎已经淡忘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参入到不择手段与道德沦丧的竞争索取中。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再体育越趋热门,内容繁多。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养生术作为一项文化,伴随着人类历史走到了今天,它将为人类的健康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在竞技体育非常发达的今天,理清传统养生体育思想与现代健身理念,使传统养生术与现代保健体育进行有机结合,成为一门新兴的现代保健体育科学,对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传统养生体育思想方法

1.传统养生的内容我国传统养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导引养生术、五禽戏等养生功法。国内最早出现“养生”一词,见于战国时期《庄子?养生主》,其源出自《老子》“撮,养也。意味保养自己的生命,使其延年益寿”。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养生的定义是:“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辟谷等手段,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但目前国内体育界对养生一词的叫法却是五花八门,有直接叫“养生术”的,有叫“传统养生”的,有叫“养生功法”的,也有叫“体育养生”的,总之,不外乎“养”。我认为养生就是“治未病”。正如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养性序》所说:“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意也。”通过调养精神和形体来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此即“养生”之意。道家静坐养生讲究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强调精、气、神三者合一,做到心动形随,意发神传;达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即练身方法的内三合。中国传统养生内容极为丰富,主要包括:导引养生术、吐纳术、推拿按摩术、医疗体育和传统武术等。其中导引可以分为:导引静功和导引动功;吐纳可分为:顺纳法和逆纳法;推拿按摩可分为:自我按摩或他人按摩;医疗体育可分为: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练功十八法等;武术有:太极拳、长拳、查拳、华拳、长、短、软器械等。导引,也作“道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养生术。是按照一定规律和方法进行的肢体运动及呼吸吐纳,以防病保健的方法。即由意念引导动作,配合呼吸,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运气。它通过身体姿势结合呼吸,意念集中并身心松弛等方法的调节来增强人体各部分器官的机能,诱导和激发人体各部分器官的潜能,以此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导引是培育元气,扶植正气,达到挟正祛邪,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通过肢体的运动变化,意念相随,起到气血畅通,舒筋活络的作用,发挥自我调节生理功能的作用。吐纳,也称“导引行气”,语出《庄子?刻意》。是利用意念使吸气深而匀长,吐气时发出吹、呼、唏、呵、嘘等微弱的声音,以吐故纳新,增强相应器官的功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推拿按摩,是我国人民经过数千年的探索和实践,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而创立的一种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的方法,大多是用拨乱反正,去瘀化滞的方法达到治疗目的。养生按摩则是为了疏通经络、调理相应的脏腑,以达到保健的目的。医疗体育在锻炼时,强调放松机体,平衡呼吸,安静大脑,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及植物性神经系统,缓冲不良情绪对大脑的刺激,降低大脑的应激反应,从而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预防疾病的发生。2.传统养生的理论依据春秋战国至秦汉三国是我国养生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先秦诸子对养生实践总结、归纳的基础上,经秦汉三国时期的融汇,奠定了我国古代养生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论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自身、病理病因、疾病寿夭的基本问题,建构了古代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理论体系。《黄帝内经》的一个重要养生思想是强调“防患于未然”,从生理、心理等方面提出了养生的基本原则。我国传统养生哲学的基本原则是:“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养生原则;“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预防原则;“调节阴阳,刚柔相济”的动静原则;“保养精神,承天顺地”的自然原则等。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基础理论是融汇中国古典哲学与祖国医学理论之精华而形成的独特理论体系。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有阴阳学说、整体观学说、天人相应学说、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所谓阴阳是指自然界中,相互关系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或同一事物内部包含的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的概括。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整体观学说,古代医学把人体看成是一个以心脏为核心,以经络为纽带互相联系的整体。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是有机联系的,作为特定内环境的脏腑,不是孤立不变的,各个脏腑之间相互依赖以维护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统一。天人相应学说,是将生命过程及其运动方式与自然规律进行类比,是以自然法则为基质,以人事法则为归宿的系统理论。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人的机体生理、病理、生长、发育、衰老都与自然界的变化休戚相关。人应根据自然界变化,调节脏腑机能,养精安神,平衡阴阳,则健康无病。反之,人的五脏六腑就容易受到损伤,从而引起各种疾病,有害于健康。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一种哲学思想,将古代哲学理论中以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解释自然的系统结构和方法论,运用到中医学而建立的中医基本理论,用以解释人体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脏腑组织器官的属性、运动变化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五行于中医则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相互关系。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符号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中医不是研究微观的病毒细菌如何作用于人体的理论,而是研究人体整体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调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保持身体健康。3.传统养生观我国传统养生观主要有:形与神俱,形神兼养的整体观;阴阳平衡,动态和谐的养生观;经络运行,气血调和的保健观。传统养生的方法很多,根据形神动静分为静功与动功两大类。静功有:打坐、内养功、站桩功等;动功有:五禽戏、易筋 经、太极拳、八段锦、保健按摩等。但是这种划分方法并没有体现传统养生的实质。各种传统养生方法不仅强调形体的动静,更重要的是强调神的动静。中医理论认为:神为形之主,形为神之舍。形不离神,神不离形,神形合一,才不受伤害,享其天年。我国传统养生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可以分为养形和养神两种,通常主要指形体锻炼和精神修养。形体锻炼,是以有规律的形体动作构成的养生方法,其特点是以动为主。《吕氏春秋?尽数》上指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故精气血的流畅,体质的强健需要通过形体的运动才能达到。因而,养形似乎与“动”有不解只缘。我国养生家们更青睐养神。养神为重、养神为主的思想相当突出。他们认为精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是支配生命活动的灵魂,没有健旺的精神,人的形体只不过是躯壳而已。养神的关键则在于“静”。以老庄养生观的滥觞,儒、道、佛、医及后继的养生家几乎都坚持了清静养神的原则。养形宜动,养神宜静,两者似乎泾渭分明,互为拮抗。其实不然。中国养生学中的“静”既不是静而不动,止如死水,也非单纯的形式上的静。静是指平静的情绪和心态,意味着体内的阴阳平衡。然而,中国养生学并不是一味的强调养神,而是提倡形神兼养,两者相辅相成。“静以养生”具有科学根据。现代医学证明,练功者血浆皮质素下降,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意守能在大脑皮质形成局部兴奋点,产生诱导使抑制区域扩散和加深,并排除情绪上的干扰,增强意志和情绪的稳定性。同时,通过调息还能使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高,从而使肌电活动、心电活动、心率等都有所下降,末梢血流增加,机体的氧耗减少,达到恢复体力的目的。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的,静止是相对的,传统养生充分体现了辨证的动静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传统养生的精髓。生命不仅在于运动,还在于静。4.传统养生的作用我国传统养生首重养神,注重人的精神炼养、思想道德修养,其次才是形体的锻炼。养生活动能行气血、养形体、乐精神、强五脏,具有补精、益气等作用,对现代健身理论和方法的完善、形成新生科学的健身观念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传统养生的健身功效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有效的消除疲劳;调节情志,增强免疫功能,促进身心俱健;培养道德情操,促进精神文明。我国传统养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和衰老做斗争的经验结晶。它不仅符合健身的需要,而且符合中华民族的心理需要,是一种十分理想的民族健身法。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我国传统养生有以下作用,有利于身体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有利于提高神经系统的协调能力;有利于健康长寿。

二、现代保健体育与健身理念

1.现代保健体育“保健体育”一词是1982年6月,国家教委、卫生部和国家体委联合下文,《关于在中医院校体育课中增加保健体育内容的意见通知》中提出来的。长期以来,我国体育理论界一直把保健体育课解释为:“是为身体比较弱,有某些疾病和身体某部分器官有些缺陷的学生开设的,其目的是通过组织适当的体育活动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这种解释难免使人产生一种错觉,即保健体育课就是为病、残学生或病后恢复期学生开设的。保健体育的项目也被控制在适合其身体特点,简单易行、容易掌握的范围之内。这种理论是受竞技体育意识的影响为出发点的,从根本上歪曲了保健体育的本来面貌,这是保健体育课在学校至今没有正常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理论也没有正确的理解保健体育的目的与作用,因此缩小了保健体育的适用范围,抑制了保健体育的发展。2.现代健身理念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即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三维健身观”。三维健身观是相互联系的三个健康构成要素:“以生理机能为特征的身体健康,以精神情感为特征的心理健康和以社会生活为特征的行为健康。”我国2002年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和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一系列改革政策,确立了“健康及时”的指导思想。现代保健体育的目的在于保障人体生命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优化发展与外界环境达到和谐统一。3.现代保健体育的特点现代保健体育是纯动型的健身方法,认为生命在于运动。主要以身体运动锻炼为主,强调人的身体状况决定人的生命质量。是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身体运动,调整、改善人体物质能量代谢过程,提高人的体力与能力,同时调节人的心理、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防治疾病,延缓衰老。4.现代保健体育发展面临的问题由于对保健体育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对保健体育课教学的规律与作用缺乏研究,认识模糊,行动上敷衍塞责,从而使保健体育课未能形成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缺少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的理论和实践教材;在偏重运动技术教学、轻视保健体育思想的影响下,才导致教师缺乏系统的保健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

三、传统养生与现代保健体育的异同点

1.传统养生与现代保健体育的目的现代保健体育与我国传统养生虽然形成于不同的时代,但是它们的目的基本相同,就是强身健体、防疾治病、延年益寿。2.传统养生与现代保健体育的方法传统养生注重身心兼养,通过多种方法手段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主要包括:(1)情感调节,即将消极的情绪因势利导地转化为积极的情绪,以保障人体精神与心理上的健康。情感调节包括:①自我调节;②人际关系;③宗教、自由。(2)生活起居:人的身体好比一部精密的机器,只有有节奏地运转,才能减少损失,永葆健康。有节奏有规律的生活、学习,合理安排24小时的休息,身体锻炼,使之形成制度化和养成习惯,才能健康长寿。(3)饮食调理:“民以食为天”,饮食调理就是从养生角度,向人们揭示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其疗、补作用。它主要包括:保养脾胃、饮食有节,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4)气功调节:气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祖国医学珍贵遗产的一部分。气功不但可以防病治病,增智益寿,还可以涵养道德,陶冶情操。现代保健体育则侧重于运动健身。手段方法主要有(1)步行:步行是最常见,最简便易行的一种健身方法,它适宜于男女老少。(2)跑步:跑步已成为国内外千百万人参加的群众健身运动,是深受广大群众所欢迎的锻炼项目。人们普遍认为跑步是好的健身方法。(3)健美操:健美操是我国体育运动的一项新兴项目,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已成为社会体育的重要内容。(4)健身舞:如迪斯科和扭秧歌等,是我国城乡广大群众所喜爱的文体娱乐活动。(5)利用家用健身器:如功率自行车、跑步器和划船器倍受人们欢迎,已成为世界性较为普及的健身健美器具。另外还有各种球类运动等。四、结论与建议对已掌握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得知,现代保健体育与我国传统养生术具有相同的目的意义,即强身健体、防疾治病、延年益寿。现代保健体育与传统养生的方法、手段在运动健身这方面是相似的,只是传统养生还有一种重要的功法———静功,这方面是现代保健体育所没有的。传统养生思想与当代健身理念有很多相似之处。“天人合一”与现代的“多维健身观”都体现了中国朴素的整体观。形神兼养与身心健康,都是身心和谐的健身观。传统人生观与现代的健身观的社会因素遥相互应。顺应自然与环境自然也是异曲同工。现代健身观的理论虽然与我国传统养生十分接近,但是现代保健体育在方法手段和实践经验上,却远不及我国传统养生的博大精深。因此,现代保健体育的发展应该从传统养生中吸取营养,取其精华来加以充实,加快自身的发展,使自己逐渐完善,构建现代保健体育的新兴理论体系,使之成为一门新学科。传统养生理论对现代健身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尤其在“静养”这一方面,现代保健体育几乎是一片空白。我们应该把传统养生中的精华挖出来,指导现代健身运动,促进现代保健体育的发展,以造福人类

体育保健论文:小学体育与保健课导语设计

新世纪正在召唤大批高素质人才,也就要有强壮体质,必须从小参加体育锻炼,上好体育课。要想上好体育课关键是体育课组织工作中的导语设计。导语也像新闻报道中的导语一样,追求的是“及时锤就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使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兴趣被激发,产生情感共鸣。

导语设计的形式与方法多种多样,关键在于教师要精心设计,角度适宜,切入得当,运用灵活。

1、直接导入法

教师在授课时,开门见山地揭示课题的教学内容,然后提出任务和要求,唤起学生的兴趣。例:上蹲踞式跳远一课来说,在进行跳远之前教师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蹲踞式跳远,老师马上先示范一下。”此法要求教师导语运用方法扼要。

2、故事情节法

讲故事是学生最乐意接受的形式,教师选取或创编简短的故事,进行生动形象的叙述,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为学生学习、理解新知识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例:“跑、跳、攀、爬”综合课,我们把此课故事化,开始就向学生讲个故事,“老师带领同学们到花果山去春游。”导语一出,学生脑海里马上出现活泼、可爱的孙悟空与小猴子一起在花果山上游玩的情景。又例:我们这节课去看2000年及时缕阳光照射的地方,这时学生马上会想到温岭石塘。让老师带你们一起去,但石塘离我们很远,去时我们要经过大马路,小桥小河等,这时教师抓住学生好奇心理,把学生一步步引入到本课情节中去。

3、启发诱导法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境界中,这种需要尤为强烈。例:一年级《掷降落伞》的一课导语设计,先让学生自由玩降落伞一会,然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大家有趣地玩了降落伞,你认为降落伞有什么用处?”通过以上启发,让学生结合已练习的经验展开想象,学生能较完整地回答降落伞的作用。

疑问、矛盾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为活跃状态,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激励他们去思索,去探求。

4、即兴应变法

有时在课堂教学之前,突然出现不利于上课的突发事件或不利于设计导语的事件或情景,教师要及时地抓住有利时机,运用教学机智,即兴应变,把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把被动因素变为积极因素,以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法要求教师具备机智灵活,沉着应变能力,而且要善于观察,把握时机,因势利导。

5、悬念设置法

悬念能使人产生心理追踪,诱导人们兴致勃勃地去猜测、去期待。把悬念运用到导语设计上,以悬念挑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弹奏出这节课成功的序曲。例:上课前教师布置的场地、器材比较新颖、直观,有许多学生很好奇。上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刚才有许多同学向老师询问布置这么漂亮的场地和器材是做什么游戏用的,现在我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练习,共同揭晓谜底。”这样学生的欲望被老师一下子提上来了。

6、风趣幽默法

风趣幽默的语言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在笑声中得到智慧的启迪。语言内容的新奇、形象、诙谐、风趣、夸张都是幽默的精灵,是教师深蕴语言修养和语言艺术的突出表现。

体育保健论文:刮痧疗法在体育保健与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 刮痧

通过利用刮痧疗法对大学生发生的运动性损伤的治疗,得知刮痧疗法有利于运动性闭合软组织损伤的快速康复。刮痧疗法在体育保健与康复中有着其特殊的、显著的疗效,其无副作用,无需特殊的设备及场地,技术容易掌握。因此,提出高校应对大学生开设《现代刮痧疗法》这样一门体育保健与康复的选修课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101例,均为我校学生,损伤时间最短1天,最长1年多。男71例,女30例;年龄19~23岁。运动损伤类型包括关节扭伤、胫骨骨膜炎、韧带拉伤、肌肉拉伤、足底骨膜炎、腰肌劳损、肌腱损伤、急性腰扭伤。其中处于扭伤的急性期为54例,处于扭伤陈旧阶段(3个月以上)为47例。

1.2 诊断要点 (1)均有扭伤或外力损伤史。(2)损伤部位有疼痛和活动功能障碍。(3)局部检查有肿胀、明显压痛、局部肌肉痉挛、粘连、僵硬。(4)经校医院检查,均没有骨折症状及体征。

1.3 研究方法

1.3.1 治疗方法 急性损伤一般在24 h之后,出血肿胀不再发展时进行刮痧。根据中医治病所遵循的重要原则“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肝脏所属,主治所为”[1]。同时,参考相关文献[2]进行刮痧治疗。

在刮拭之前,先将吕教授研制的刮痧油涂上。不管任何症状,先刮拭颈部的后面,大椎穴处用补刮法。接着将损伤部位主要的经络段及经络的腧穴、经穴用平补平泻法刮拭,急性损伤部位用补刮法,急性损伤中后期尤其是慢性损伤部位用泻刮法,特别是要在痛点、软组织发生粘连的地方泻刮,效果会更加明显。

1.3.2 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后24 h内不能沾水,急性受伤部位没有痊愈不得用冷水冲洗。(2)刮痧治疗后即饮350 ml温开水,使汗腺开泄,邪气外排,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3)再次治疗宜在痧消失后进行。由于涂搽刮痧油,刮出来的痧3~5天时间就可以消失掉。

1.4 结果

1.4.1 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功能恢复。

1.4.2 治疗结果 按照疗效标准,对101例包括8种类型的急性与陈旧性损伤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总痊愈率为。一次治愈,占所有病例的47.52%;二次治愈,占39.6%;三次治愈,占12.87%。见表1。表1 治疗结果(略)

2 典型病例

病例1,患者,男,物理系学生。羽毛球协会会员,坚持羽毛球运动已经3年多,近段时间感觉到胫骨部疼痛,经医院诊断为胫骨骨膜炎。治疗时,首先刮拭颈部背面,大椎穴处用补刮法,接着泻刮手法刮拭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阳明胃经的小腿段。对脾经的太白和公孙、肝经的太冲和蠡沟、胃经的冲阴和丰隆用泻刮法。治疗一次后痊愈。

病例2,患者,女,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健美操排练时大腱内侧肌群的长收肌和大收肌拉伤,当时无法抬腿,1周后仍瘀血肿胀,不能行走,不能下蹲。治疗时,首先刮拭颈部背面,大椎穴处用补刮法,接着刮拭足三阴经的大腿段及其经络的腧穴和经穴(脾经的太白、伤丘;肾经的太溪、复溜;肝经的太冲、中封)。刮拭大腿段经络时,用补刮法,其他穴位泻刮。治疗一次后痊愈。

3 讨论

体育运动中因身体位置和姿势不断发生改变,经常发生强力扭转、牵扯受压或因不慎而跌、仆、闪、挫等情况,使肌肉、肌腱、韧带、脂肪垫等软组织受到损伤并引发局部疼痛、肿胀、影响关节功能活动不利等。祖国医学认为损伤后,由于血离经脉、经络受阻,气血流行不通,“不通则痛”。治疗的关键在于“通”,“通则不痛”。通过对上述八种类型的运动损伤中软组织损伤的刮痧治疗,刺激受伤部位的经络,激发经气,调整经气运动,直接改善与之相连的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急性损伤和陈旧性损伤都达到了的痊愈率。研究证明,刮痧疗法能治疗运动损伤,尤其是闭合性的运动损伤。

镇痛、神经的抑制或兴奋作用、调气行血、活化细胞、提高细胞的营养、加强吸收功能、调整各种分泌腺的功能是刮痧疗法的作用,特点是刮拭皮肤或皮下组织出痧[3],也是刮痧疗法立竿见影的原因。从上述八种类型运动损伤的软组织损伤的临床治疗中发现,急性损伤出痧部位较浅,痧的形状较散,痧色呈鲜红或暗红,第2天变青。慢性或陈旧性损伤出痧部位较深,痧的形状成团,经络的反应点(即重点刮拭的穴位)上有结节突出,甚至是血疱,痧色呈紫黑色,第2天变青黑色。急性肌肉拉伤、急性腰扭伤只需一次治疗就能达到痊愈;急性韧带、肌腱的损伤治疗,及时次治疗时,主要经络段及痛点采用补刮手法刮拭,经络反应点采用泻剂,第二次治疗采用平补平泻刮拭,因为这些部位较深,所以需二次治疗才能痊愈。急性关节扭伤同样也需要二次治疗才能痊愈,刮拭手法同上,只是急性关节扭伤不管是及时次或第二次治疗后,第2天关节部位的痛点都会出现浮肿现象,这是正常现象。对急性损伤主要经络段及痛点必须采用补刮手法刮拭,经络反应点用泻刮手法刮拭。通过刮拭,改善了损伤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渗出的吸收,以达到消肿散瘀、通络止痛的效果。胫骨骨膜炎、脚底筋膜炎这样的炎症类慢性软组织损伤,也只需一次治疗而痊愈。对胫骨骨膜炎、脚底筋膜炎的主要经络段必须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刮拭,经络反应点用泻刮法。这样可以促进和调整经气的运动,迅速解除经络气血的瘀滞,松解局部组织的粘连,缓解筋脉肌肉的痉挛,消除神经、血管的压迫症状,而达到消炎退肿、缓解疼痛的作用,对疼痛性的炎症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于陈旧性损伤的腰肌劳损、韧带拉伤、关节扭伤、肌腱损伤几乎均需三次的治疗,而且要采用泻刮手法刮拭,对发硬的痛点要重点刮拭,此部位痧特别的严重,因为这些损伤组织已经形成不同程度的粘连、纤维化或瘢痕化。现代医学认为,刮痧可扩张血管,增加汗腺分泌、排泄,促进血液、淋巴液、组织间液的循环,增加组织细胞供氧,促进激肽、5-羟色胺、P物质等致痛物的排泄和分解,解除了肌肉痉挛和疼痛,促进细胞再生和活化[3],加强了新陈代谢。

4 结论

通过运用刮痧疗法在体育保健与康复中的应用,得知刮痧疗法能治疗运动损伤,尤其是闭合性的运动伤,其效果佳,康复速度快。在各种运动损伤中,以软组织挫伤的发生率较高,同时又以急性软组织损伤多见[4]。因此,加强损伤的治疗,提高治疗效果,使损伤早日得到康复,对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是非常有意义的。中医现代刮痧法以易学、易会、简便易行、疗效显著的特点将为运动损伤,尤其是闭合性运动损伤作出贡献。作为高校的体育教育,面对未来的国家栋梁,开设《现代刮痧疗法》这样一门体育保健与康复选修课程,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体育保健论文:浅析高校保健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探讨

论文关键词:保健体育课 心理健康 特殊群体

论文摘要:普通高校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当前,学校要贯彻发展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普及体育及其健身理论,就必须把握好保健班学生体育这一环节,保障其接受体育教育的均等机会。为此,笔者从构建高校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保健体育课程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内容的编制等几方面提出了一点思考,为完善高校保健体育课教学提供参考。

一、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1、保健体育与保健体育课

保健体育教学是通过对体质与健康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和衡量指标等有关知识的传授, 帮助学生懂得人体保健的基本规律,鼓励学生有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引导学生合理而明智地利用已有的保健措施, 养成有益于健康的锻炼行为,并知道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使之达到的健康状态。保健体育课是为身体比较弱、有某种疾病(暂时性或终身性)和身体某部分器官存在某种缺陷的学生开设的体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是指采取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 对由精神压力和冲突引起的心理障碍和躯体性不适反应,进行预防性教育和处置,以便达到指导青少年讲究精神卫生、帮助解决心理困惑、预防因心理障碍而导致的心理变态。高质量的保健体育课教学,可以改变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体育锻炼既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因此,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作用。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虽内涵不同, 但它们的确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因此,对高校病、残、弱“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要做到身体与心理健康教育合二为一,才能符合体育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高校保健体育课的现状

1、对保健体育课认识不足

教育部于1992 年、2002 年先后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已把保健体育课列为高等学校体育课的一种类型, 并明确指出:“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2、保健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与方法针对性不强

普通高校保健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都不一样, 但大同小异。说明多数学校已认识到身体康复,不仅仅是生理机能的康复,更是通过体育手段,增强对生活、学习的信心,形成积极的期望。调查中还发现:多数学校把许多中国传统的养生、康复手段拒之门外,只有少数学校在开展,其原因是:多数教师因以前没有触及过此类教材,而不能适应教学。此外,多数学校未能安装健身路径等器材,康复体疗器材匮乏,不能更好地、各尽所需地开展体疗康复运动。由此可见,保健体育实践部分选择教材单一,重统一轻个体差异,这就很难激发保健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难以体验到保健运动的愉悦感, 其影响学生终身健身习惯的养成。

三、保健体育课课程的构建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树立新的保健体育教学思维模式

加强对高校保健体育课教学的组织领导, 重视体育保健课程的建设工作,加大实施力度,并推广传统康复、医疗体操及适应性康复体育的教材。任课教师加强对传统医疗体操,如练功十八法、八段绵、五禽戏、易筋经等进修学习,以适应教学。同时还应打破以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为主的教学体系,逐步走向以增进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相结合,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能力和习惯。将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有机地结合,构建一种新型的保健体育课教学模式。

2、完善残疾体弱学生的教育体系, 培养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切实把残疾人体育教育纳入本地区教育总体规划, 建立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行政管理机构, 使残疾学生体育教育向正规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同时结合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规律,对现有的学生体育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调整, 以便教师对各类残疾学生进行有效教学, 使体育保健课更加符合残疾体弱学生个体的需要,适应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发展要求。

3、构建合理的保健体育课教材体系

保健体育课教材的选择和构建, 应根据保健体育课程目标,在充分考虑保健班学生身体特点的基础上,选编教材。从保健体育资料及目前病残学生的现状看,保健体育课内容应包括保健知识,即为保健理论部分;身体练习,即为实践部分;个人选用部分,即为终身体育能力(自己创编锻炼方法组合或擅长项目的某此创新)。高校病、残、弱学生的康复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 而且需要营养和生活卫生方面的配合,因此,保健体育课理论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身体练习的内容应根据个别情况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进行选择。

4、建立合理的保健体育考核办法

客观地评定学生的成绩既能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又能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合理考核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在校期间体育水平的综合能力,有利于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来提高高校保健体育教学质量。高校保健体育课的考核应根据教材内容体系而定, 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相结合,对病、残、弱学生加大课外体育活动考核比例,以创编锻炼方法组合和擅长项目选择考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做到以人为本,遵循病、残、弱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

四、总结

总之,新形势下的高校残疾体弱的体育教学,要将“康复、保健、健身”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使学生掌握康复、健身的基本手段、方法和保健的基本常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终身体育与保健打下基础。

体育保健论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理论和实验教学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对其应用于提高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效果进行了思考和探索,提出成功应用的五个要点和三阶段注意落实的要求。

关键词 任务驱动教学法 体育保健学 实验教学

0 引言

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与措施的一门综合应用科学,其理论性强和实用性广,在体育学院各专业的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中是一门主干课程。本课程中实践性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学中采用合适、有效、先进的常规方法,并探索和尝试应用新的教学方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实验兴趣和潜能激发,动手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上升,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是教学改革的需要。由此,对保健学实验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探讨和实践十分必要。

1 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特点与作用

“任务驱动法”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而提出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围绕既定教学任务展开。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借助教师指导或同学的协作,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源,通过问题解决式的自主学习来完成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达到教学目标。①这一教学方法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而是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方式。完成教学内容过程中,趣味性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参与意识、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受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与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同时,学生的探究、合作、团队精神受到培养,综合素质提高。众多教学实践者认可、接受和推广这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实验性、实践性与技能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应用,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好奇心,积极主动地掌握技能。目前,国内外诸多院校、学科和不同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过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得到广泛应用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②

2 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中运用要点

2.1 分析实验内容,合理设计教案

体育保健实验课涵盖面宽,其中按摩和运动损伤的诊断、治疗康复、急救技能是重点内容,与医学基础理论及相关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关系密切,课程难度相对较大。应用“任务驱动”实验教学,首先应深入研究技能内容,使教案立足于“任务”的设计与展示,让学生围绕特定知识、技能和目标顺利完成实验。课前,可布置作业让学生做好实验的理论、知识、技能和心理准备。课内,教案预设“任务”应明确和逐渐深入,利于指导学生完成。如运动按摩在实践中的应用属于综合技能教学,教案设置按摩基本手法教学结束,预告本次课内容,要求学生巩固基本手法和思考如何完成。上课时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按摩手法对同组模拟800 m测试体育考生的同学按摩。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将提出运动前不同的人体及同一人运动前、中、后机体状态存在区别,对如何按摩存在疑问。此时,教师应有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符合人体状态特点的按摩手法特点的教案设计。继而,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得出适应于不同状态的系统按摩步骤程序,落实具体按摩操作。

2.2 成功创设情境,任务明确易行

学习与情境相联系,在情境媒介作用下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利用有关知识和经验学习到新的知识。③针对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内容和目标,学生需要

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运动实际中应用均有相对的情景。教学中设计的任务,通过语言、动作、场景营造和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联想和判断,有效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技能的正确应用。因此,运动损伤的治疗、伤员的搬运和心肺复苏等实验技术学习,可以利用学生的实际损伤案例,教学器材和模型设置、多媒体演示,指导学生模拟伤员状态进入教学任务需要的情境。

2.3 转换教师角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教师处于“主讲”和“指挥”的突出地位,讲解演示在先,学生模仿练习在后,讲授和灌注,“精讲多做”。而“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角色应当转换为组织、引导和启迪者。使学生学习知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进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走到学生中间,师生平等交流和讨论,共同学习。为技能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搭起知识、技能和思路的桥梁,引导关键步骤;对学习不够主动的学生,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完成基本操作任务后,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升任务完成水平;任务完成后及时组织学生自我、小组评价和教师做好客观中肯评价。学生感受到教师是他们的好帮手,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掘了学习潜力和创造力。

2.4 考虑学生差异,要求因人而异

体育保健学实验在体育院校各专业重点内容基本一致,也略有差别。但不同专业和来源学生的知识基础牢固程度、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自我要求相差较大,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中必须充分考虑,合理选择和安排不同程度的实验任务。运动人体专业学生的实验难度应高于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另外,每一个“任务驱动”实验应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可设计一个每一个学生必须完成的明确、统一、可考核、较易掌握的基本任务,一个为学有余力学生准备,提高创新思维的可操作提高性任务和一个教材上未出现的创新任务。如包扎实验教学,基本任务是让每对实验组的学生相互进行肢体不同部位的包扎,对操作完成效果分析,效果欠理想时找到原因、翻阅书籍和请教老师,纠正后最终能够有效掌握各种包扎。提高任务,教师提示某学生上术科课时大腿后群肌肉拉伤,要求学生分析和采用恰当的包扎法,并能起到止血减轻症情作用。创新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绷带自创一种适应于身体某部止血或运动损伤应用特殊的包扎操作,分析其可行性和效果。由此,通过实际操作和自主探索完成任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内动力。

2.5 积极多样评价,激发学生热情

“任务驱动”在于提高学生整体成绩和激励学生,教师需要以新的教学理念、完整的知识结构反思教学方式,为学习者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④“任务评价”环节要形成积极机制,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激发,产生后续学习的强大动力。这对具有竞争意识的体育大学生具有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的特殊意义。首先,应创设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自主平等的气氛,学生能充分表现和畅所欲言,对实验结果大胆自我和相互评价。由此,学生能很好地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客观分析实验成效,加深知识和技能的印象;了解其他同学是如何理解和完成任务,方法上和自己有什么不同,无形中达到集思广益,开拓思路,激发创新思维。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的比较、思考、表现自我和尝试创新,较大可能调动了潜力、自主学习精神,在原有知识和技能水平基础上产生学习效果。然后,教师突出学生思维和操作的闪光点和突出技能的关键点,发现、肯定或表扬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路,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客观评价,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有效提高的同时,实现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激励学生形成积极探索精神和氛围。

3 “任务驱动教学法”各阶段要求

3.1 “前任务”阶段

任务设计:(1)任务必须能在现有教学条件下实施,不脱离教学大纲,学生能够以主导地位完成;(2)教学过程与学生特点适应,任务不太复杂又满足教学需要,能激发师生积极性;(3)贴近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未来的工作实际,有利于将来灵活应用于今后教学训练中出现的伤病;(4)任务应由易到难、逐渐深入、阶梯渐进,使学生逐步适应与提高;(5)设计任务应留有空间,具有灵活性,使学生有发挥创造能力机会。

学生分组:学生掌握知识量和程度参差不齐,性格特点各异,应充分挖掘与发挥

生自我潜力和相互影响力,多样化落实教学过程。师生沟通,将不同知识基础、动手能力、思维和性格等特点的学生合理分组,指定或选出组长。分组人数应根据操作需要和技术难度确定。

知识供给:在布置任务起始,听取学生对任务的反应,确定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进行必需知识讲解,某些知识内容和技术可布置学生自学获得,通过“任务”形成“自主学习”,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

3.2 “过程任务”阶段

基本技能:止血、包扎、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和按摩基本手法可以设置各技能操作应用场景,前任务阶段组成的各小组分别进行尝试操作。

综合应用技能:基本技能教学完成后,让学生分析认识到实际中人体健康状态和伤病的复杂性,针对不同具体状态各组深入研究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各组从实际操作效果和理论上对比,选取受到公认效果优良的小组派员阐释技能操作要点、演示操作过程,提出注意事项。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操作引导和规范后,各组学生再次规范完成任务,实现技能的牢固掌握。

3.3 “后任务”阶段

当次实验课接近尾声,需要进行各组、全体学生和教师针对学生学习技能规范性情况的归纳总结、各组学生技能比赛、对新任务的探索和完成任务的激励性评估。

4 结语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成功应用于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的要点为:分析实验内容,合理设计教案;成功创设情境,任务明确易行;转换教师角色,突出学生主体;考虑学生差异,要求因人而异;积极多样评价,激发学生热情。并落实好“前任务”、“过程任务”、“后任务”三阶段要求。

体育保健论文:体育保健康复教学思考

1高职高专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必要性 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1号、2号文件中指出: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这为各高校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指明了方向。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实践环节的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从性质和类型来看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达到高等教育的基本规格要求,又要具备职业教育的特性,也就是说,高职教育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系统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突出学用结合、学创结合。 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的优劣决定着高职教育培养人才质量的高低,研究与探讨实践教学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2高职高专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实践教学地位薄弱,缺乏计划性 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近年来各高校逐渐认识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附属的状况并未彻底改变。目前高职高专体育保健康复专业虽然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力度,但总体来看,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均衡的状况。在近期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仅占总学时的13%左右,而且没有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开展实践教学的目标。 2.2实践教学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 由于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得实践教学的开展比较随机、零散而缺乏系统性。具体表现:实践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教师的个体行为和目标而定,没有统一的安排;虽然把第二课堂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但没有与各阶段的教学有机地结合,第二课堂没有发挥专业课教师的指导作用;技能培训内容安排随意性大。 2.3实践教学的考核标准不统一,缺乏科学性 高职高专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教学的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沿用应试教育类型、学科式的,特别是对实践性教学考核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缺乏科学的职业能力评价标准。而且没有明确告知学生实践性教学要考核的内容、标准和方法。依然以书面考分论英雄,技能考试分数在课程总分中所占的比例偏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实践性教学的重视和技能的掌握。 2.4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是不配套的,不是数量不足就是实习项目不全、实习内容不完整,有些院校根本就没有指导实习实训的教师,还有一些院校本身还没有相应的实习实训基地就一哄而上开设专业。存在着布局不合理的重复建设,大家不考虑本校的办学实际,盲目上所谓的热门专业,实质上影响了自己学校办学特色,同时又人为地造成了一种无序的竞争,整个教学质量也受到很大影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和专业的建设,尤其是影响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 3构建高职高专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3.1强化实践教学计划的管理 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管理是保障其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文件,是组织实施实践教学过程、安排实践教学任务、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依据。由于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的特殊性,其教学计划的制定,除要遵循实践教学的一般规律外,还要围绕突出体育保健康复特色这一基本要素,按照科学的程序,围绕实践教学的内容,运用战略思想来制订。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由系具体负责实施,教务处督促落实,并根据实际及时发现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根据社会、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适时进行修订完善,最终使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计划保持相对稳定。 3.2适应社会需求,编写实践教学教材 市场需求为实践的导向,编写合适的教材,规范实践教学内容,才能保障教学质量,这也是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建设。在内容结构和特色上,突破传统模式,突出素质和能力教育,突出实践能力训练,适应社会上行业的要求,在实践教学教材内容上以实践能力训练为主,分列不同模块内容,介绍不同的实践方式;结构上按实际操作步骤进行,使实习实训容易或接近实际,及时增加超前或新潮的实践训练内容,以分析实际案例或实际操作为实践教学教材的特色部分,编写教材时吸收保健按摩师、营养师、保健娱乐俱乐部经理、健身健美指导员参加,使实践教学教材与行业同步发展。 3.3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可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高职高专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应以过程评价为主。首先通过分析调研,结合本校实训状况,确定评价要素。在此基础上设定评定指标,指标应尽量定量化,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影响,使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形成系统,成为体系。 3.4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开展校企合作教育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高职专业不仅要有与普通教育一样的教学条件,还需要一定的实习场地、训练场地和各种设备,即校内外实训基地。高职高专院校要依据所设专业的实际需要,规划,加大投资,逐步实施,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突破只限于感性认识和动作技能的旧模式,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模式。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及时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注意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此外,要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互惠互利原则,尽可能争取和专业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依托行业、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为师生搭建一个平台,使学生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学习成长。

体育保健论文:体育卫生保健主辅修人才培育模式

作者:汪海涛

1.基本内容

本课题1995年由世行贷款批准立项,由内江师专、重庆师专、涪陵师专共同承担。由内江师专汪海涛副教授担任主研。本课题分为三个子课题:1)、体育卫生保健师资培养模式研究(内江师专);2)、体育卫生教育发展方向研究(重庆师专);3)、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知识与能力结构研究(涪陵师专)。三个子课题各具特色,互补和渗透而形成系统。目标:建立适应21世纪新型的农村体育卫生师资人才培养的教育体制。

1.1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1.1.1师专二年制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单纯围绕着一门狭窄的知识领域来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教育模式。其特点:课程体系过细过窄,技能单一,教学内容单向发展(以竞技运动为主体),岗位局限性特别强等,已不适应高校改革的深人发展。据调查,学生毕业后,面对农村中学实际,仅一技之长却无法施展;面对社会的发展变化,自身知识结构难以优化,自身潜力难以发挥;更由于知识技能的单向性,在人才竞争中,相对与其它学科的毕业生相比缺乏竞争力。这也是农村中学体育师资队伍不稳定的因素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客观上要求我们重新考虑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建立适应21世纪新型的农村体育卫生师资人才培养教育体制。

1.1.2“一师多用”的农村中学师资需求特点,迫切需要拓宽体育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师专大多数毕业生的走向是农村中学,而农村中学规模小、条件差、经费少、地处偏远等,教师的配置受定编制、定工作量等因素的限制,决定了课程门类不可能分得很细,专职教师很难配齐(尤其是音、体、美)的现状,尽管统计数据表明,农村中学专职师资缺口大,学历达标低,但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却造成毕业生“分不去、进不来”的供求矛盾。据调查,“一师多用”是农村中学师资需求的主要特点,这就为师专人才培养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过分强调“对口”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很难适应这一需求。因此,拓宽专业口径,联系农村中学实际,对教学内容重新组合和调整,才能给体育专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发展的契机。

1.1.3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明确师专的培养目标势在必行。目前,二年制体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本科模式的压缩,看不出体院与师范之分,本科与专科之别。尤其是长期沿袭以培养运动竞技能力为主的教学体系。造成了在校生中重专项、重竞技,轻能力,轻师德的风气,再由于学制短(二年),生源素质差等,培养的学生相对来说“三不高”:一是运动技术水平不高,二是专业基础理论水平不高,三是文化素质不高,并且与农村中学的实际严重脱节的现状。相反,对成人教育中在职学习、进修的学生的调查表明:他们无不希望加强基础理论和实用性知识的学习,以及相关学科知识、技术技能的了解,这与在校生形成鲜明的反差。

1.1.4体育与卫生相结合是一条快捷、经济、实用的途径。根据调查,目前农村中学卫生工作健康教育水平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无教师来源;传统的习俗和意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依然沿袭;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学生的体质和健康还相当普遍;在校学生耐力普遍下降,常见病(近视眼、龋齿)未得到控制,营养不良造成低体重的情况较为突出;高考体检合格率较低(不合格或受专业限制);健康教育形同虚设。以上原因,除学校健康教育起步晚,学校卫生工作滞后外,整个社会缺乏必要的卫生知识与健康知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从学校体育与卫生的目的任务看,体育与卫生是最相近的两个专业,原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就有人体解剖、生理、保健等课程。因此,在原体育专业基础上适当扩大教学内容和深度发展,两个专业结合是切实可行的,并且这是一条快捷、经济、实用的人才培养途径,同时也能给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注人新的活力。

1.2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根据农村中学体育师资知识结构单一,社会适应能力弱、学校卫生、健康教育工作滞后的现状,以及在目前国家不可能有大的投入和编制的条件下,依托现行的二年制体育教育专业,引人“卫生保健”部分教学内容,并延长一年学制,实施主辅修教育模式的教学体制。基于这一思路,内江师专、重庆师专于1993年起已作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例如,调整教学计划,增设卫生、保健、学校卫生等教学内容,涪陵师专对体育师资的知识结构作了大量的社会调查。三校通过论证、信息反馈,1995年正式申报经四川省教委批准正式试点招收体育卫生教育专业(三年制)新生。同年,这一研究也经世行贷款批准立项实施。

1.3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特色设置内涵较大,适应面较广的主辅修制课程体系。体育与卫生的结合,并不是把两种专业简单相加,而是根据培养目标,改革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计方案,使两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性的在学生业务素质上体现出来,实现即“复”又“合”的要求,又在原基础上有较大的拓宽(见内江师专、重庆师专体卫专业教学计划)。

1.3.1改革基础课程、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体系。首先对体育和卫生两个组织部分分别确立重心及主干课程,如:确定以《田径》为基础的重点课程(内江师专为省级重点课程,重庆师专为校级重点课程);卫生以基础性、实用性内容为主体,以健康教育为中心;其二,选定、参编、著述一批有针对性和实用的教材、教参。根据体育的特点,确定了运动创伤防治等特色(自编讲义);其三,拓宽教育见习、实习实践的渠道,建立体育、卫生实习评价、指导体系;其四,突出师范技能,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外语、计算机等工具性技能的学习。、如,内江师专体育95级学生,95%通过二级考试,30%通过三级考试;其五,积极拓宽能力培养渠道,例如,承担市、县运动会的组织、编排、裁判工作,聘请化学、生物系和卫生科开设水质检测、水处理实验课程,临床实习,参与学校卫生防疫和学生体质测试等。

1.3.2三校在研究过程中都经过了大量的社会调查,专访、信息反馈,不断完善教学培养方案,并聘请了省内著名学者、专家、行政官员进行论证和咨询,也邀请了市教委、实习中学校长来校座谈,听取意见,使我们的研究进展顺利,如内江师专已对教学计划开始三次修订,为研究的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2.实践效果和社会效果

2.1实践效果

通过研究和教育教学实验,形成三年制体育卫生教育专业主辅修制培养方案,包括以下几个内容:(l)实行三年制主辅修培养模式的可行性报告(2)体育卫生教育专业教学方案(3)教育实纳(4)教学计划(5)参编教材、自编教材、科研论文实践证明,依据现有的体育教育专业(二年制)引入“跨学科”(卫生保健)部分教学内容,拓宽了专业口径的能力培养渠道,学生综合素质普遍提高,这是一条快捷、经济、效果显著的培养途径,对目前高教专业的调整应该说是一新的思路。研究成果于教育实践相结合,其成果具体体现在学生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及适应能力上,特点为:毕业后不仅能胜任中学体育教学,而且还可兼任生理卫生、健康教育师资来源,增强了体育教师社会应变能力。对体育专业的改造和专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2.2社会效果

2.2.1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办学方向相结合,从改革教学内容入手,推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大纲与教材,考核制度等软件方面的较深人的改革,初步形成了体育卫生教育专业主辅修人才培养方案,在全省(含重庆市)率先出台了新的体育人才教育体制。

2.2.2对体育师资的知识结构、素质要求,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有了较新的认识;从内容上看,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能力培养途径;从教育途径看,改变了传统的单纯的提高运动技能为主的人才素质要求,转化为适应21世纪的新的素质要求:即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包括师范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外语、计算机等工具运用能力方面的要求,这对体育专业的发展和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2.2.3研究成果最终体现在学生的业务和综合能力上提高,主要表现为:其一,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拓宽,与原体育教育专业比较,学生学科基础知识相对较扎实和宽厚,且具备多种技能(如外语、计算机、健康教育、卫生防疫、体育保健等),对学生今后来讲,为不断进行研究、专业应用、专业开拓的兴趣和能力奠定了基础;其二,专业融合和专业自学能力得到了加强,不仅增加了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毕业后的后续教育打下基础(例如,有30%的学生英语达三级,参加中医专业自学考试,开办运动创伤诊断服务、自办报纸等);其三,由于知识面的拓宽、知识结构的变化,学生对体育理论的认识更深刻,对学术问题的理解、热点、焦点问题的关注和见解,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提高(任课教师普遍反映如是),“学会学习”的学风逐渐浓厚。其四,体卫专业的毕业生,既可从事体育教育,又可从事生理卫生、健康教育、农村初级卫生员等工作,从而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一点得到中学校长们的充分肯定,认为对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体育专业改革和重新探讨人才培养目标有较大参考价值。

3.理论水平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不仅仅是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的一般意义,而是推动了体育人才层次的提高,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这一成果出符合教育面向21世纪“素质教育”转化的人才培养要求。主辅修制课程体系,其内涵在原体育教育专业上知识面有较大地拓宽。从教学方案看反映了体育与卫生两个专业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的复合;从教学体系上看,优化了课程结构,以健康教育为中心,确立了主干课程;从实践过程看,学生具备两个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且有多种教育实习、实践、能力渠道。具有鲜明的师范特征适应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实际需求。

4.推广价值

4.1在市场机制下,只有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才能及时捕捉用人信息,适时调整办学模式和培养方案,才能培养出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否则,办学就会走人死胡同。从这种意义上讲,本课题研究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关注正是一个积极的应对措施。

4.2从一个专业的发展来讲,课程体系的改革,拓宽专业的适应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是极为重要的方向;从适应社会需求特点来讲,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的发展,有助于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是一教育改革不可忽视的另一个方面;从学校的发展来讲,增强了办学的活力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因而,其成果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4.3从目前看,体育与卫生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在国家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急欲在场地设备、实践等硬件方面进行较大的改观是不现实的。而依托现行的二年制体育教育专业适当引进“跨学科”部分,进行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大纲与教材、考核制度等软件方面的改革,才是切实可行的,具有广泛的意义和推广价值。

4.4研究成果与教学实践、办学方向结合进行,对体育专业是的、旷日持久的,不仅对体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有指导意义,并且对师范教育的改革也起到参考作用。

4.5研究成果已初步形成体育卫生教育专业教育体系。这套体系有指导思想、实施计划、管理目标、办学模式纲要;从层次看,有教学及管理子系统,有教育见习、实习(临床)系统;学生能力培养子系统,从全程看,从学习到实习各个阶段,有具体问题的管理条例,其成果的推广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体育保健论文:浅论体育保健学考试改革

摘 要: 当前,各高校体育院系对体育保健学课程的教学时数进行了调整,减少了体育保健学的理论课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压缩。在这种背景下,势必要对体育保健学考试进行改革与探索,传统的体育保健学考试形式单一,成绩构成略显呆板,面对大容量的教学内容,仅靠期末的闭卷考试已不能体现新时代下学生学习的要求,对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与创新时代下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且考试内容仅局限于教材,无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中小学时代的应试教育大同小异,而体育保健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这样做的后果是会割裂理论与实践间的联系,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保健学意识的培养不利,且此种僵化的考试模式在当前许多高校体育院系中比较普遍。本文对体育保健学考试改革的内容与途径进行探讨,以促进体育保健学在高校体育院系中的发展。

关键词: 体育保健学 考试改革 考试方式

通过体育保健学课程的学习拓宽体育院系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深化改革体育保健学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已成为当前各高校体育院系的重要责任之一。检查学生对体育保健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仍离不开考试,考试作为一种传统的检验手段,可了解学生某个阶段学习的效果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情况。据此可知,考试仍在老师与学生间起重要作用,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但选择怎样的考试方法才能真正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学习保健学的积极性,突出体育保健学的学科特点等,这似乎是当前各高校体育院系面临的教育难题之一。当前各体育院系趋向于“典型知识点考试”,围绕教材中的典型知识点出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此种考核方法不适合新时期下对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当下素质教育时代大学生学习的期望,所以对体育保健学考试内容与方式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对体育保健学考试改革的内容与途径进行有益的探索。

1.体育保健学考试内容的改革

1.1考试成绩比例的优化

以前很多高校体育院系的体育保健学成绩比例较单一,期末成绩仅凭的体育保健学考试试卷成绩,即只依靠笔试成绩对学生整学年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定,这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性。因此,除了笔试成绩外,还应对学生在课堂中考勤、回答问题和实验操作中的表现等进行综合评定。即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应包含多方面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此外,应合理优化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以邵阳学院体育系为例,体育保健学的期末成绩分成三部分,分别为考勤成绩、实验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为2∶3∶5,此种设置在很多高校体育院系中广泛应用,优点是促使学生重视体育保健学整体过程的学习,不能仅靠期末突击理论知识而一举过关。但此种方式有明显的弊端,考勤成绩主要是指学生的出勤率,少数学生会钻空子,在老师不熟悉学生的情况下找人代替,使考勤偏离原来的出发点。实验课中一些学生以旁观为主,很少动手,存在偷懒现象。所以,高校体育院系老师要在课余时间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消除学生的不良习惯和心态,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2考试内容的合理设置

体育保健学考试改革的目的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而考试内容的选择是决定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关键。因此,考试内容不仅要包含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体育保健学基础知识,还要包含课外的保健实践知识及实验中所学习的实践知识,只有将各方面进行综合,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整体效果,才会取得好的考试成绩,对学生的评价才较客观公正。此外,教师还应纠正学生的一些认识误区,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考勤率高,上课掌握好教材的主要知识点,课后认真完成习题,通过期末考试就没问题。其实不然,学生还应掌握一些课外热点知识,对实验操作必须进行量化考核。如保健学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分类考试,将考试分成实验性考试与理论性笔试,通过这种创新性的考试方法,使学生享受到体育保健学学习的乐趣。

2.体育保健学考试方式的改革

2.1考试时间的多阶段化

所有考试的终极目标是检查学生对体育保健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所以保健学教师应根据本门课程教学的开展情况,在一学期或一学年中增加课堂当堂检测和阶段化考试(如月考和期中考试)的次数,特别要注重期中考试的效用,因为期中考试对一学期所学知识起着连贯的作用,对期中考试成绩的分析,可使学生对此时间段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而教师可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综合分析,以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寻找学生的原因,有的放矢地为学生补救,以增强后期的学习效果,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2.2把握出题难度

保健学教师在试题的选择上,应与学生的学习水平保持基本一致,既不能随意拔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出难题、怪题,使大多数人挂科,又不能对学生过于心慈手软,出小学生水平题,试题过于容易,使大家过关,皆大欢喜。在选题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试题的难易度,科学认识考试的功能,对自己平时讲授的体育保健学知识了然在胸,重点难点一清二楚,使学生跟着老师的方向跑,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3.结语

体育保健学考试改革是高校体育院系体育保健学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既要调整保健学的考试内容,又要改革保健学的考试方式。但由于改革是对当前教学的改进,其涉及的时间较长、受到的影响较多,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完成,但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出谋划策,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体育保健学的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不断进行相关的改革探索,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更紧密,而对体育保健学考试内容与方式的改革进行探讨,将为促进体育保健学在高校体育院系中的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体育保健论文:论大学生体育保健的重要性

【摘 要】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之才,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理论知识技能。现阶段,我国的大学教育还是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授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大学体育教育处于相对较弱的环节。通过立足于大学生体育保健角度,分析了现阶段大学生体育保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大学生体育保健的重要性,归纳整理出一套更好地推进大学生体育保健教育的策略,以供学习和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保健;问题;重要性;策略

一、大学生体育保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各不相同,想要学习的保健课程的内容也各不相同。但是目前各高校的体育保健内容非常单一,并且所讲的内容甚少,因此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体育保健课教师综合技能水平不强。大学体育保健课程大多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高校安排的讲授教师大都是临时从别的科目调转过来,并没有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所讲的内容大都来自于按照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并没有教师自身的成熟技艺。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不会产生大的偏差,但是永远也不会出现精品,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加强。

(三)学生身体状况信息不全。大学生体育保健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学生都是来自于各个专业最终拼凑起来的,这就导致教师很难对学生的身体信息进行有效地掌握,信息搜寻工作进度缓慢,对于一学期也没有多少教学内容的选修课来说,教师往往不能做到对学生信息的掌握。这样十分不利于教学课程的开展,例如对学生的需求不了解,课程安排困难。因此,建立健全在校生的保健档案势在必行。

(四)对保健生的考核相对较松。由于高校对体育保健课的开展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在课程考核上标准也较低。在期末考试的时候,任课讲师往往布置一些课下作业之类的内容当作期末考试的作业,并且作业的内容也十分的简单,即使经常逃课的学生也能很好的完成考核的内容。

二、大学生体育保健的重要性

(一)促进大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经常进行体育保健可以改善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科研人员经过研究表明,在20岁以上的年龄段中,人的脑细胞平均每天死亡量在20万左右,但是经常进行体育保健可以很好地延缓脑细胞的衰亡。进行体育保健可以改善大脑皮层的平衡性和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大脑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更加灵活、协调和迅捷。经常进行体育保健还可以使人体在重力感觉、高度触觉和速度感知方面更加,从而缓解和改善部分学生意识和记忆模糊的问题。

(二)有利于大学生身体机能的提升。体育保健对大学生身体机能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和对泌尿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上。

消化系统的增强主要是指通过体育保健运动可以增强体内的新陈代谢水平,在降低脂肪和血脂胆固醇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进行体育保健运动过程中,随着呼吸速度的加快,呼吸力度也随之增加,这也就起到了很好的心肺功能锻炼作用;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提升主要表现在通过体育保健运动可以促进心血管供血能力的增强,使得心肌收缩更加有力,增强心脏的冠状动脉,丰富毛细血管,并使全身毛细血管的弹性更强;对泌尿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的提升主要表现在经常进行体育保健运动可以促进人体内的代谢和内分泌,通过运动可以增强肌肉的发达性并使骨骼的韧度和弹性提升,延缓骨骼中钙的流失以及骨骼的老化。

(三)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情绪的养成。参加体育保健,尤其是自己擅长的体育保健项目,可以使人从中得到快感,振奋精神,并使烦恼、不安、寂寞、自卑等不良的情绪得以解除,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体育锻炼对那些患有神经衰弱等疾病的学生来说,既有一定的改善和治疗作用。它对于减轻由于紧张和压抑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更好地推进大学生体育保健教育的策略

(一)健全和完善基础教育。体育保健应该从学生小的时候抓起。只有在学生小的时候进行思想上的宣传和教育才能使其在成长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体育保健意识。因此,在中小学阶段应该紧抓学生体育保健知识的普及,通过体育课和班会以及家长的言传身教等途径向学生进行保健知识的传输。

(二)高效应该加大对体育保健的重视力度。在下一步的发展过程中,高校应该加大对体育保健的重视力度,努力做好体育保健工作的开展。首先在教学的模式上要进行调整,将体育理论教学从体育教学中剥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给予学分。此外还要将体育保健的课程进行细分,如传统养生、针灸保健、火罐疗法、健身原理与方法、奥林匹克文化与体育运动、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等。

(三)选取科学的教学教材,完善教学体系。高校应该及时更新教学教材,丢弃以前死板,落后的教学课本,为学生配备高质量的体育保健课程教材,教材的内容应该更契合当前大学生需求的实际,着重于解决当今社会要解决的健康、康复以及保健方面的问题,是教学更能体现实用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当代大学生的认可,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四)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课堂环境。课堂的积极性应该由教师充分带动,因此教师应该诙谐幽默,具有课堂氛围调动能力。例如,可以抽同学进行节目的表演,如唱歌、跳舞等。对于一些教学内容应该在课堂上进行考核,如拔火罐和针灸,教师可以使其自由分组,然后小组内同学相互拔罐和针灸,最终以确定考试成绩。

四、结语

大学生是社会的脊梁,其身体素质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并且其良好的情绪是稳定工作的保障。体育保健是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良好手段,也是其增进快乐,调节情绪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予以良好的保障。但是体育褒奖也要讲究适中的原则,必须坚持持之以恒、运动适度、循序渐进、动静结合与因人而异的原则,这样才能保障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体育保健论文:普通高校体育康复保健课教学影响因素

摘 要:在高校中病、弱、残的学生都占有一定的比例,为了让这些学生能够同样享受体育带来的健康与快乐,因此在各学校之中开设体育康复保健课程成为学科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但开设过程之中,仍暴露出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解决,提升课程的品质。

关键词:高校;体育康复保健课;影响因素

在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纲要》明确指出:“体育保健课是针对先天或后天有不同程度残疾、疾病或是因为受伤,过度肥胖儿导致不能够正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群体而设计的课程”,为这些特殊的群体提供了获取体育知识与技能的途径,对于体育健康目标以及终身健身体育理念的实现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

一、高校中开设体育康复保健康课程的必要性

1、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体育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亦发生转变。高校中目前多数学校体育课程通常是两节体育课,锻炼时间、锻炼效果远不能达到要求,另外,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通常都是以体育锻炼为主,让学生学会体育锻炼的技能和方法,但这仅是针对能够从事体育锻炼的正常学生而言, 对于不能或暂时不能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群体来讲, 其将会丧失获取体育知识的机会,不利于健康及时指导思想的发挥,同时有违于体育公平性。因此,针对这些特殊群体开设体育保健课可谓是意义非凡,体育保健课的开展可谓是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丰富体育文化的需要,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2、是贯彻终身体育健身观念、实施“健康教育”的需要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新时期赋予高校体育工作的使命与责任,培养人才的生理、心理健康,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都成为了新时期体育工作的重点目标,为此,体育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方法亦应作出相应的转变,紧随时代的步伐,体育课中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培养应并重,因此,体育保健课的增设更有助于学生独立锻炼能力的形成,是贯彻终身体育健身观念,实施健康教育的延伸和保障。

二、制约高校体育康复保健课程开展的影响因素

1、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的高校之中,体育康复保健课程多由体育教师担任,虽然这些教师在大学之中学习过相关的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学等课程内容,但这些课程所面对的通常是普通大学生,而非针对体弱、病、残学生专门设计的课程,因此,所授课程往往欠缺针对性,对于学生的指导性意义不大,有待进一步引进专业的师资力量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2、缺少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

按照教学的一般要求,开设某一项课程必须要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材、教案等教学文件。调查发现,开设保健课的院校,基本上都没有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而定的占53%。教学内容基本上以太极拳、太极剑、游泳、乒乓球等为主,反映保健体育实践部分选择教材单一,重统一轻个体差异,这不仅难以激发保健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也使学生难以体验到保健运动所带来的愉悦。在教师的监护下自由活动的占37%,没有具体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在保健体育课理论的教学内容上,缺少应有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缺少传授相关的体育保健、康复运动处方、康复评价等理论教学内容。能够根据学生伤残、病弱的程度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康复保健与医务监督相结合的只占7. 8%。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学校教学文件不够健全,教学比较混乱。

3、缺乏必要的体育场地设施

体弱、伤、残、病大学生作为体育保健康复的特殊对象不能像普通大学生那样使用正常体育场地、器械等设备。他们很多康复训练需要辅助设备,这与高校本来就比较紧张的体育场地、器械设备相矛盾。

4、缺乏宣传

从调查中发现,高校的一些职能部门,甚至一部分体育教师对体育保健康复课程不了解,往往对体弱、伤、病、残者采取缓考或者免修处理。而作为体育保健班学生,他们的体育认知能力有待加强。一方面他们渴望像常人一样参加体育活动;另一方面,又为自己一些方面的欠缺而感到自卑和压抑。这种矛盾心理使他们在大众场合表现为寡言、郁闷、内向。

5、体育保健课程缺乏客观的综合评价标准

课程的评价标准是检验课程质量的依据。目前高校保健课程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显示出随意性。有的学校在成绩评价上对上体育保健课的学生进行成绩评价时只写保健及格。评价方式与结果不够科学合理,该因素也是影响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结束语

高校体育中,“康复、保健、健身”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重要形式,它能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使学生掌握康复、健身的基本手段、方法和保健的基本常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终身体育与保健打下基础,从而有效地推进健康教育。这既符合“健康及时”的指导思想,又体现了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的基本精神,而且开辟了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接轨的重要途径,促进了高校体育的向前发展。

体育保健论文:浅析体育保健的积极作用和未来发展

摘 要 体育保健近年来受到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而且跨专业跨领域的发展也给体育保健带来了许多新的发展契机。体育保健的任务是通过研究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训练水平,为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提供科学根据,运用体育锻炼进行健身、防病、健美活动和促进病伤残者医疗康复的方法,从而达到更有效地促进体育活动参加者的身体发育、增进健康,以发挥较大的运动潜能。在现代化的发展当中,除了能够给体育事业带来相应的指导之外,当下的社会发展当中,尤其是全民健身深化的过程当中,体育保健跨领域的发展正在逐步加深,而体育保健的前景也十分值得期待。

关键词 体育保健 积极作用 未来发展

一、体育保健

体育保健学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医学保健的知识和方法,对体育运动参加者进行医务监督和指导,使体育锻炼能更好地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效果的目的,通过研究体质与健康以及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与措施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应用科学。体育保健学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相关的运动人体科学的基础理论及相关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研究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运动机能水平,为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与竞赛提供科学依据,并给予医务监督和保健指导,促进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心健康和运动能力的提高。

二、体育保健的发展

在体育保健的发展范畴中,促进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体发育、增进其健康,提高身体训练水平,从而为不断改进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条件一直是体育保健的目标和价值体现所在,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体育保健的发展也融入了新的内涵。关键在于运动保健课程实质上也是多个学科交叉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应用当中,体育保健的发展方向也是多维的。无论从社会发展角度还是体育竞技角度,体育保健的重要性都在不断凸显。由于体育保健同医学专业联系紧密,而且近年来体育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借助人体工程学、体育保健来实现相关的技术研发。因此,在探究体育保健发展当中,秉持创新的理念,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深化的研究,是体育保健未来的主要发展目标。

三、体育保健的未来

(一)竞技体育的深化研究

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的发展当中,不断向生理极限冲击,对体育保健学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严峻挑战。目前竞技体育水平虽然已达到相当高度,但仍要求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那就必须加强科学训练,改进训练方法,合理增大运动强度,创造更新的记录。未来的体育科学工作者和运动医学家仍面临探索人类运动极限的问题。随之而来的医学和技术等问题,如运动创伤及疾病的防治、营养补剂的研究、生物力学方法的应用、反兴奋剂等工作还需发展,以满足竞技体育发展新形势的需要。竞技体育发展现阶段营养补剂的研制成为提高运动成绩的强力手段,穿刺技术和无损伤检测的应用,对微量元素、微循环与运动能力关系的研究等正在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是竞技运动的基础,竞技运动是群体活动的目标和动力,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二)全民健身指导发展范畴

群众体育活动的迅猛发展,迫切要求普及运动医学知识。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教育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参加各种项目体育锻炼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体育保健成为人们的一种必然需求,在体育保健学知识的帮助和指导下进行科学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退行性病变等运动不足性疾病增多,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老龄化的问题将更加突出。维持老年人的健康并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提高生存质量,以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必将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样,由于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疾病结构发生变化,社会上伤病残人口相应增加,迫切要求社会和运动医学家解决他们的保健、治疗、职业训练和社会福利等问题,向运动康复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科技同体育保健的交叉发展

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和方法不断被引入体育保健学,更进一步地促进了体育保健学的发展。数据统计和以电子计算机为特征的现代计算技术也在体育保健学领域中日益发挥重大作用。随着新技术革命和医学、生物学、体育学等多学科的迅速发展和相互渗透,新的检测技术和手段不断出现,运动医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必然会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体育保健学是体育专业必修的基础理论课,已有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也开设了此课程,不少医院也相继开设了体疗门诊,体育科研机构纷纷设立体育保健研究所、运动医学研究所,这对体育保健学事业的深入开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体育保健论文: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 体育保健学作为体育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是体育运动与医疗保健二者的结合,体育运动在人体保健实践中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承担实践任务的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更显重要。本文针对当前高校体育院系运动保健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学生轻视实验课、实验内容设置和实验课时安排不合理等,提出高校体育院系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的重视、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和优化实验教学队伍等建议和举措,希冀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体育保健学 实验教学改革 进行效果

教育部和财政部《关于实施的意见》(教高[2007])1号文件中特别提出:要加强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建设500个左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高校体育院系实验教学改革也不例外,体育保健学作为体育专业一门重要学科基础课,在体育运动与人体保健实践中有重要指导作用,要想提高体育院系学生综合素质,承担实践任务的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因此,安排科学合理的体育保健学实验不仅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有利,而且对学生把理论向实践转化更有利,并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1.运动保健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生轻视实验

当前高校体育院系学生普遍存在对实验课不重视的观念,产生这种不正确观念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一是与体育院系自身对实验教学不重视有关,在实验室的资金投入上,长期处于欠账状态,导致实验仪器设备年久失修,设备老化严重,仪器更新率低,有些实验室十年内没有现代化新仪器设备采购计划。有些体育院系为了培养研究生和博士生,采购了一些比较先进和昂贵的仪器设备,但由于各方面原因,这些仪器设备并未对本科生开放。于是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是新的仪器设备未物尽其用,另一方面实验教师只能以陈旧落后的仪器设备开展实验教学,发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叹,对学生的实验兴趣有很大打击。二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包括体育院系领导在内,认为专业课才是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要方面,对理论课,包括实验课比较轻视,认为学好专业术课就行了,对理论课的学习不重视,更别提附属于理论课的实验课。

1.2课时安排不合理

按当前我国高校体育院系的实验教学计划,体育保健学实验课一般为12-14学时,且在总课表上并未做出具体安排,只在实验教学分课表上有所安排,对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不利。一方面不利于集中开展实验教学。目前我国高校体育院系普遍实行的是学分制管理,提倡学生选课以修满学分,管理模式虽然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灵活性,但学生流动性很大,出现学生不能到齐实验课堂的情况,使教师很难对全体学生进行实验教学。二是当前单班实验教学的学生人数不合理。当前很多体育院系的单班人数达60人以上,而实验教师在2个学时内要完成对60位学生的保健实验指导任务,有一定的难度。

1.3实验内容设置不合理

在传统运动保健实验内容安排中,演示性实验占主导地位,绝大多数实验为演示性,如按摩的基本手法、包扎和止血等,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占的比例太低,而创新性实验接近于无,对我国提倡的创新性人才培养不利。演示实验的实验效果与创新性实验不同,不但实验主要内容陈旧单调,而且实验方法较呆板。学生每次做实验时,不管实验内容有多少,实验时间都为2课时,进行实验时学生和老师基本按部就班地获取实验数据,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是主动的,基本按教师的布置进行,能应付已经不错,不用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2.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2.1高校体育院系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的重视

首先,高校体育院系主管部门应在思想上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行动上向学校争取实验教学专项资金投入,每年或每隔三五年应采购新的仪器设备,淘汰旧的仪器设备,使实验教学跟上时代步伐。其次,各体育高校的实践教学主管部门应考虑将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设为独立授课的可行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实验教学是理论课的陪衬,自然降低重要性,但事实上理论和实验课不能作为依附关系存在,因为二者皆为培养合格体育人才服务,都是体育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两者相辅相成,各有侧重点。,高校教学主管部门应在学分制的基础上,对学生的选修课程时间安排集中上课,并以小班授课为主,以避免因学生选课较多带来的人数不齐现象,顺利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并取得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2.2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首先应增加三性实验(综合、设计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实验中不能只是演示性实验一统天下,不能简单重复前人实验成果,应体现实验教学的创新性和综合性,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以响应国家提倡的创新性教育,这样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真正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应大量减少验证性实验,使实验类型的比例达到比较合理的结构,将理论课中的重点和难点尽可能安排在验证性实验中,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密切注意国内外体育保健学实验发展的走向,吸收国外近期实验教学成果,并将其融入日常实验教学中,对新兴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仪器设备进行介绍和学习,使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不断完善和现代化,提高学生对体育保健学实验的兴趣,进而增强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创新力。

2.3优化实验教学队伍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因此,首先应选好实验室主任,实验室主任应由高学历和高水平人担任,好是实验教学和学科带头人,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比较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其次应选拔青年教师人事实验教学工作,制订有关人才引进政策,引入年轻的高学历人才加入实验教学队伍,以更新实验教学队伍,使实验教学队伍更具活力,使实验教学内容和手段得到及时更新,同时培养新的实验教师队伍,为其今后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是努力提高实验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随着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实验教学模式的改进,对实验教师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提高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很有必要,实验教师除自学外,还应积极到先进兄弟院系观摩学习或进修。

体育保健学的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庞大工程,牵涉面很广,不但实践教学主管部门要引起重视,还需教师转化教学观念,需学生积极配合,更需院系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提倡,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帮扶,只有认识上到位,行动上落实,各种关系理顺,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改革才能顺利推进。

体育保健论文:江苏省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现状研究

[摘要]一方面,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其中体育事业的发展也逐渐走向了兴旺。而在体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之中,我们可以发现高等院校作为体育人才的主要输送地之一,其发展影响着我国整体人们的体育素养。其中,以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为例子,其开展的过程以及发展已经逐步得到了完善。另一方面,体育保健课程一直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之中比较重要,又相对来说有些特殊的课程,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江苏省高校问卷的调查,对江苏省普通高校的体育保健课程的设置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关的分析,并对出现的问题寻求相关的对策,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享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

[关键词]江苏省 高等院校 体育保健课 开展现状 研究

我国教育部与2002年开始,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之中指出,在我国普通高校之中,“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该《纲要》的颁布为我国高等院校开始体育保健课程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相对来说,在高等教育不断改革、进步、完善的当前情况下,各个高校的招生人数在不断地扩大,体检政策上也相对来说放得比较宽。其中很多弱势群体的学生数量逐渐地增加。那么,在当前情况下,以弱势群体学生为一部分构成的我国大学生,怎样才能正常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已经成为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江苏省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现状与问题

首先,对于江苏省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来说,数据显示仅有5所开展了体育保健课程。显然其占所调查的院校不到一半的比例。可见,江苏省各个高校对于开展体育保健课程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在课程开设之中,基本忽视了开设课程的必要性。因此,高校体育康复保健程的保健与完善,显然已经迫在眉睫了。而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各个高校对其的重视程度,显然不能满足其课程开设的需求。

其次,通过对于我国高等院校学生开展体育保健课程的现状来看,其开设程度不够完整。与其他体育教学课程相比较而言,在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之中,其教学时间一般仅仅为八课时左右。在教学之中也无法做到与一般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往往是学分修够了就可以结束课程。

再次,从我国高等院校开展体育保健课程的现状来看,在课程的讲授之中,教师没有突破以往体育保健课程的约束,仅仅以教育学生掌握体育保健知识为主要目的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形式显然不能满足学生对于体育保健课程的需求。在开设之中,忽视课堂的趣味性,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降低了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成果。

二、江苏省高校体育保健课程出现问题的对策研究

首先,在思想上引起对于体育保健课程的重视。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对象使得很多体育教师不能在思想上对其产生重视,想要提高江苏省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从根本上扭转任课教师的这种思维习惯,提高重视程度,加强绩效考核。

其次,提高体育保健课程在体育总体教学中的比重。一般来说体育保健课程,在教学之中无法真正得到教师与学生的认可,原因是其课程时间较短,课程学分数量较低。所以应针对性地提高课程学分数,增加课程占有比重。只有老师学生都对课程产生了重视度,才能提高课程的教授效率与功效。

再次,减少体育保健课程的教授比重,增加体育保健课程的学生参与程度,将原本的讲授为主改为学生参与、学生讨论为主。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只有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的实际情况当中,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学习体育保健课程的兴趣,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自己对于保健知识的摄取。

三、结论

笔者通过以往调查研究的数据,对于我国江苏省几个高等院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希望从中总结出相关的问题,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案与措施。希望能为新形势下的普通高校开设体育康复保健课找到新思路,并重新定位,确保体育康复保健课在普通高校中的顺利进行,为特殊群体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科学的健身体系,满足他们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帮助他们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提升终身体育和健康及时的意识,为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体育保健论文:吉林省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研究

摘 要:高校体育本着“健康及时”的指导思想,安排体育教学内容,设置体育课程,即针对能够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同时对不能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亦考虑在内,体育保健课就是一门针对不能正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来设计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这些学生亦可以获得体育保健知识,有助于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体育保健课;高校;健康及时

《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纲要》中明确指出:“体育保健课是针对先天或后天有不同程度残疾、疾病、或是因为受伤,过度肥胖儿导致不能够正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群体而设计的课程”,纲要中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全体的关怀,为各部分群体提供参与体育锻炼获取体育知识的机会,对于全民健身的推动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高校中体育保健康开展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体育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亦发生转变。高校中目前多数学校体育课程通常是两节体育课,锻炼时间、锻炼效果远不能达到要求,另外,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通常都是以体育锻炼为主,让学生学会体育锻炼的技能和方法,但这仅是针对能够从事体育锻炼的正常学生而言,对于不能或暂时不能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群体来讲,其将会丧失获取体育知识的机会,不利于健康及时指导思想的发挥,同时有违于体育公平性。因此,针对这些特殊群体开设体育保健课可谓是意义非凡,体育保健课的开展可谓是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同时也是丰富体育文化的需要,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现状

新时期,体育保健课得到了众多高校的认可,但是在其开始之初,呈现出诸多的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完善与处理。

1、课程设置于教材问题。长期以来体育课程一直是一门重技术、轻理论的课程,并且教学中的课程设置主要都是针对身体正常的学生来安排,对于体弱、伤、残、病的学生来讲,在正常公共课中常常被以见习生来处理,没有对其布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同样,在市面所售体育教材的考察中,我们发现,有关体育保健课方面的教材亦非常少见,并且所涉略的内容没有针对性,编撰者没有站在学生实际情况的角度进行编写,实用性较差。

2、教师专业知识匮乏。在当前高校中,体育保健课的教师多由体育教师担任,这些教师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多有较好的表现,但是在面对体弱、病、残的这一特殊群体来讲,都没有相关的经验,并且在相关学科,诸如:《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学》《卫生营养学》等方面涉略较少,难以保障高质量的体育保健教学。

3、认知偏差。高校中的一些职能部门,对于体育保健课的认知不够,对于体弱、伤、病、残者常常是采取缓考或者免修处理方式。这也变相的导致了这部分学生群体的体育认知能力方面出现偏差,一方面是他们欣赏和羡慕别人潇洒的英姿、雄健的体魄, 渴望能够和正常人一样从事体育活动; 另一方面,又因为自己一些方面的欠缺而感到自卑和压抑。这种矛盾的心理让他们在大众的场合中表现得沉默寡言、郁闷、内向。

4、器材、场地等设施不完善。这一特殊群体不能像普通大学生那样正常使用体育场地,器械等设备,他们更多需要的是偏向于康复训练的设备,很多高校都没有这方面设施,包括专门的场地,这也是成为开设体育保健课的重要原因。

三、促进高校体育保健课程开展的具体实施

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开设体育保健课,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其进行人性化、科学化、区别化的教学,可谓意义重大。

1、要注重保健课的教材编选以及课程计划的制定。教材的选定以及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开展体育保健课的重要环节,首先应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因人施教。在教材选取上,不应当忽略体育保健课的理论,要让学生们明确体育保健课的目的以及作用,从而增强体育素质薄弱学生们的信心,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体育保健课的理论部分应当在讲授体育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和卫生知识外,还有对体育保健医疗方面进行讲解。

2、要明确高校体育保健课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态度。做好学生们的思想工作,消除体育素质薄弱生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融入到发展中,这也是对素质教育的一个要求,也是高校的任务之一,也是高校体育教师的职责所在。

3、教学应当注重循环渐进在高校保健课的教学过程。教学应当根据体育素质薄弱生的特点进行先简单、后复杂的体育动作教学,随着学生们体质的不断增强,进一步延长保健课的运动时间,提高运动量。高校体育保健课想要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不是一时半会就可做到的,应当坚持经常锻炼,才能使效果不断累积,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体育保健课切记练练停停、半途而废。保健课教师应当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的天体下,逐步增加难度和节奏,让学生们自觉的控制自身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保障学生们的每一次学习和锻炼都有收获。有所进步。

4、培养学生课外锻炼的习惯保健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但仅仅靠课堂锻炼是难以达到治病健身的目的,为此,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养成健身的习惯,使课堂成为课外锻炼的导向,课外锻炼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5、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方法。建立客观合理的体育保健课教学评价标准,是推动体育保健课程朝着正规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的重要手段,也是反映体育保健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体育保健课以恢复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所以体育保健课评价标准应淡化体育技能评分,弱化考试,重视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成绩进步幅度和课堂表现,强化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行等方面的教育和管理,从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人手,参照身体功能恢复状况、学习过程主动参与程,心理适应能力、理论、运动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来综合考评。

健康是无价的财富,培养健康的大学生人才,是体育教学责无旁贷的责任,无论从生理还是从心理都应给学生以指导和引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组织方法,帮助学生从生理和心理上实现健康,为其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体育保健论文: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对两类学生的意义

摘 要: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深化了高校的体育改革,同时对普及健身科学并帮助高校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高校所开设体育保健课主要针对两类人群:一是伤病残的学生,二是普通大学生。本文将相关文献进行总结梳理,对比出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对这两类学生的不同意义。

关键词:高校;体育保健课;开设现状

前言

体育保健学是教育实施的课程内容之一,在1998年开始试行,在2004年正式的施行专业化的课程教学方案。体育保健学通过体育教学充分的了解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运动保健的基本规律性,运用了解刨学、生理学和卫生学等相关的医学学科体系,完善了体育保健学科教学的内容。关注体育锻炼者在运动过程中身体的状态,健康状况和锻炼的效果,对于可能发生的常见的运动性伤病发生规律有一个提早的预防和防治,关注运动健康的一门学科教学。[1][2]体育保健学是体育教学中的一门专业性的保健学科,将卫生医疗和体育运动相互结合起来,体现专业的医疗保健教学,旨在促进体育运动者的身心健康发展,增强运动体制,防止出现运动伤病问题,实现高效的运动效果。 [3][4]

1.对高校伤病残学生开设体育保健课

1992年到2002年期间,教育部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体育保健课程成为了一门专业的学科内容,规定了对于部分身体上存在特殊状况的群体进行专门性的康复、保健课程活动。在《体育法》中对于体育保健课程教育也有专门的规定,认为学校应该注重创造条件为存在身体问题的学生济宁适合的体育保障。 [5]

梁定邦提出了体育保健课的开设目的,为全校的伤病残学生开设的,其中少数学生为身体残疾,多数学生患过心脏病、肝炎病、神经衰弱、结核病等[6]。王光平,张涛等在调查九所高等师范类体育保健课的安排情况时发现:体育保健课程就是为了实现促进一、二年级的部分患有不同程度慢性的或者是急性的疾病或者身体存在异常问题的学生开设的,通过个人的申请,带有医疗部门的证明来实完成体育保健课程的学习。 [7]

由以上可知,多数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对象是残、弱、病的学生或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使他们有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目的是使他们健康成长或使他们加快康复。

2.对高校普通大学生开设体育保健课

方尽美,陈敬贵在《试论开设大学生体育保健课的必要性》中对“保健”和“康复”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于体育保健有着专门细致的界定,就是通过体育教学的手段达到健康保健的目的,体育保健具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一方面体育保健可以实现对疾病的预防和防治,另一方面能够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目的性。通过体育的保健功能达到对身体状态的调整,注重保健和治疗的功能发挥。

蒋宁在全民健身运动中普及体育保健学知识中指出: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体育保健学知识的保驾护航。体育保健学知识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体育意识,并使更多的人自觉加入到体育运动中来,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而且对实现全民健康目标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8]。

李桂华针对学生身心健康越来越差的现状,为星海学院2-4年级的大学生开设了运动保健课,并对参加过保健班学习的345人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过体育保健课的学生的体育锻炼次数明显增多,每周锻炼3-4次,每次锻炼30分钟的学生由原来的14.29%提高到66.67%。在身体机能方面,安静脉搏的变化效果显著,肺活量明显升高[9]。

黄煜熙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开设运动保健选修课所获得的身心健康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选修体育保健课的学生在保健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心理健康等方面显著高于未选修者;选修体育保健课的学生比未选修体育保健课的学生具有更良好的人际关系,且在情感上,选修者比未选修者更有坚强的锻炼意志[10]。

3.结论

尽管多数高校的体育保健课是为伤、病、残学生开设的,但是我们需要认清的是,体育保健课是为那些不能像普通学生正常进行体育锻炼的特殊群体提供了一个可以接触到体育的平台,或者说体育保健课更有益于他们恢复身体健康,而不能说体育保健课只能为他们开设。体育保健课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树立健康体育观念并引导其从事终身体育。相对于少数伤、病、残学生,体育保健课更适用于大多数的普通大学生,因为他们有更频繁的体育活动并需求更多的体育保健知识来指导锻炼。(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